首页 优秀范文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1 09:22:21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1篇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的重要性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2篇

关键词:税收筹划;涉税风险;经济风险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遵循税收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通过涉税事项的筹划,降低税收负担,提高企业利润。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是指在筹划涉税事项的过程中,违反税收相关政策法规,导致合法避税转变为违法逃税,或涉税事项筹划不合理,加大企业成本投入,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就此,企业应提高对风险的重视,做好规避措施。

一、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

(一)涉税风险种类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受经济、金融、政策等宏观环境及企业管理、人员素养等微观环境影响,一旦某个环境要素出现问题,就会引发涉税风险,具体涵盖以下几类:第一,经济风险。在经济转型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为应对形势变化,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部门不断调整税收相关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相关要求等,部分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对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认识不全面,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导致企业涉税事项与宏观经济发展脱节,加大企业经济负担,引发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第二,法律风险。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税收筹划是在遵循税收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涉税事项进行调整,部分税收筹划人员在调整涉税事项筹划时,可能出现与政策法规不吻合的情况,使企业经营活动违反法律规范,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第三,管理风险。税收筹划人员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的主体,税收筹划人员的管理是影响税收筹划涉税风险的主要因素。企业制定的税收筹划制度不合理、税收筹划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均会导致税收筹划工作出现偏差,使其不满足宏观经济环境发展趋势、税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而引发涉税风险,加大投入,出现违法行为。

(二)风险出现原因针对上述风险内容,可总结企业税收筹划涉税风险的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筹划理念滞后,在税收筹划工作中,部分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对税收筹划的重视,并未设置专门岗位开展税务工作,不能合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同时,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独立性偏低,受上级领导影响较大,可能会在上级领导指导下,出现违规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效益,但会阻碍企业长久发展。第二,筹划信息不足,税收筹划工作与税收相关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息息相关,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工作专业性认识不足,不能全面税收筹划各项信息,导致政策法规利用不到位、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先进,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不合理,难以实现税收筹划工作目标,甚至引发涉税风险。第三,筹划专业性低,在企业税收筹划工作中,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偏低,是导致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部分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关于财务、税务的认知不准确,不了解税收筹划的工作要点与方法,导致税收筹划工作出现偏差,进而出现涉税风险。

二、税收筹划涉税风险的规避措施

在明确税收筹划涉税风险内容及出现原因的基础上,企业应制定针对性规避措施,加强对涉税风险的管控,合理开展税收筹划,实现降低企业税收、提高利润的目标。本文以某电器公司(下文简称“案例企业”)为例,结合其成功经验,总结税收筹划涉税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提高对税收筹划的重视为规避经济风险,案例企业提高对税收筹划的重视,加强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管控,制定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进而保障税收筹划的合理性、综合性及有效性。细化来说,风险管控工作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案例企业要求税收筹划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按照企业业务发展现状,出具相应的风险监控报告,指明可能出现的税收筹划涉税风险及其概率,并做好税收筹划的审计工作,全面监控税收筹划的各个事项,确保其满足规章制度要求,提高税收筹划的合法性。第二,将税收筹划工作与企业业务整合,渗透于企业投融资、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各项税收筹划影响因素,实施综合性税收筹划,并根据各项影响因素,制定涉税风险预警体系。根据电器制造行业的运行状况,选择可以体现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成果的财务数据为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等,计算电器制造行业的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差,明确涉税风险基准线,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指标实际数据,与税务风险基准线对比,直观体现引发企业涉税风险的因素,开展针对性风险防控工作。

(二)合理制定税收筹划方案为规避法律风险,案例企业全面收集税收筹划相关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各项信息,为税收筹划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具体而言,企业的信息获取管理如下:(1)全面采集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综合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获取的信息包括企业性质、企业组织、企业财务指标、企业风险偏好性等;(2)综合分析税收相关政策法规,实时关注税收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法、修订状况,明确税收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法边界,结合法律处理惯例,分析立法目的与变化趋势,开展针对性税收筹划工作,确保其符合宏观政策法规,提高税收筹划的合法性;(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交流,定期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交流,了解税务机关的税收相关标准要求,明确税务机关对企业偷税、漏税的判断标准,及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使税收筹划工作有的放矢,避免企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漏税企业,树立诚信纳税的良好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以案例企业的增值税税收筹划为例,税收筹划人员从以下几方面获取税收筹划相关信息,开展针对性税收筹划工作,制定合理税收筹划方案。第一,供应商的选择。案例企业可选择的供应商包括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两者在税率、征收办法方面存在差异,影响案例企业的增值税。基于该现状,税收筹划人员获取供应商相关税收信息,发现一般纳税人可开具专用发票,抵扣一定增值税,抵扣税率为16%;小规模纳税人可开具普通发票,征收率为3%,不可抵扣,也可以通过税务机关代开发票,抵扣税率为3%。在明确上述信息的基础上,税收筹划人员根据两类供应商的购货单价,进行税额计算。发现在两者购货单价比大于1.18时,通过小规模纳税人采购原料缴纳的增值税更低;在两者购货单价比低于1.18时,通过一般纳税人采购原料缴纳的增值税更低,实现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规避涉税风险。第二,合理结算。基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案例企业根据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等信息,通过调整结算方式的手段,实施税务筹划。例如,在通过委托方式销售货物时,如在货物销售当天起算,满180天时企业仍未收到相关清单与货款,为避免缴纳增值税,需立即办理退货手续。同时,在代销货物时,支持赊销或分期收款,如购买方未在购销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支付足额货款,应立即调整合同内容,确保企业在收到货款后,再执行增值税纳税义务。案例企业在税收筹划方案制定时,综合对比上述两种状况下的增值税税额,最终选择延长纳税时间,降低税收负担。

(三)加强税收筹划统筹管理为规避管理风险,案例企业加强税收筹划的统筹管理,制定完善税收筹划工作制度,加强对税收筹划人员的培训,统筹企业内部各项影响要素,保障税收筹划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税收筹划制度制定中,案例企业为税收筹划人员赋予一定权利,避免税收筹划人员因上级领导指导出现违规行为。同时,案例企业制定针对性责任考评制度,将税收筹划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中,根据税收筹划成果,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评,约束税收筹划人员的工作行为,督促其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提供更优质税收筹划方案,实现降低税负、提高效益的目标。在税收筹划人员培训中,案例企业结合最新税收相关政策、行业发展现状,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的优秀骨干担任培训师,对企业税收筹划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营改增”后颁布的与电器制造与销售行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税收筹划;企业财税风险防控;企业科研费用加计扣除;个税新政下税率临界点变化的影响等,引导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财税风险管控,合理处理财务数据,优化企业薪酬结构,从多角度实施税收筹划,增强税收筹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另外,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如果缺乏优秀税收筹划人员,可将税收筹划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将部分税收筹划涉税风险转移给专业机构,降低企业面临的税收筹划涉税风险。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3篇

关键词:竞合关系;汽车造型项目;风险管理

1前言

汽车造型设计是一个创意驱动的过程,处于整车开发的核心环节,开发周期、成本和造型设计质量关乎新车能否及时上市以及上市后的销量表现。传统上,汽车造型开发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机厂的造型中心,另一类是市场化运作的汽车设计公司。近些年,行业内出现了一种全新的“1+3”竞合式造型开发模式,即主机厂造型中心和三家汽车设计公司进行渐进式淘汰赛,最终选出唯一方案。

2造型开发流程、评价系统及商务模式

汽车造型开发由外造型、内造型和色彩面料开发三个部分构成[1],如图1所示,以外造型为例说明“1+3”竞合式开发流程。立项后,主机厂选择三家汽车设计公司签订第一份合同,服务范围至交付小比例油泥模型。四家参与方在各自内部按照9-3-1模式进行概念草图和渲染效果图的设计和评审,并制作参与4-2竞争的小比例油泥模型。在集中评审场地,从4个方案中择优选择2个方案,与入围供应商签订第二份合同,服务范围至交付全尺寸油泥模型和硬质模型。在集中评审场地,从2个方案中选取最终方案,如入围方是供应商,主机厂与其签订第三份合同,服务范围至A面数据。两次集中评审,参评方由主机厂高管、员工代表,消费者代表,经销商代表组成,对其分别设置打分权重30%、20%、30%、20%。“1+3”竞合式造型开发模式,使得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着竞合演化。各方的竞合关系如图2所示,4-2开发阶段,主机厂与供应商既竞争又合作,每周分别与三家供应商召开周例会,对设计进度进行监控并提供必要的过程支持。2-1开发阶段,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主机厂和供应商竞争最终方案,此时,为以竞争为主的竞合关系。另一种是,两家供应商竞争最终方案,此时,主机厂与供应商为合作关系,对其进行管控和必要的过程支持。2-1开发阶段(情况一)2-1开发阶段(情况二)4-2开发阶段由于供应商只能拿到阶段性合同,且造型初期的合同金额占比较低,而不愿意全力投入资源进行造型创作。主机厂造型团队因担心落选,表现得患得患失,难免信心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竞合关系的管理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相关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竞合关系最终走向失败[2]。因此,对竞合关系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3造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3.1风险规划。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一套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来规范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订应对计划并分级监控。在每次造型评审会和项目周例会上都会就风险监控情况进行通报和评审,对高级别风险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采用PDCA闭环式风险管控模式,完成风险应对和监控并进行总结,纳入风险管理数据库。3.2风险识别。采用头脑风暴法和矩阵式识别模型,力求全面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进行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归类[3]。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并判断该风险产生的可能后果。3.3风险评估。借鉴FMEA分析工具中RPN来完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分析和论证,评估出风险事件产生后果的严重度(S),风险发生的频度数(O),以及风险发现的难易程度也即探测数(D)。将严重度、频度数及探测度的等级都分为1~5。风险顺序数RPN=严重度(S)×频度数(O)×探测数(D)。3.4风险应对。根据不同的风险顺序数RPN值,制定应对策略,通常有规避、转移、减轻、接受4种应对策略。当应对策略为前三种时,风险管理委员会需组织制定应对措施以使风险达到可接受的程度,从而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应对计划。3.5风险监控通过对监控信息的反馈不断对风险进行再评估,并且对应对措施进行调整,使其适应项目的发展。区分专业组、项目组、风险管理委员会三个监控级别,RPN值在20以上设置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监控,享有最高优先级风险管理资源。本节所讨论内容可参见表1。

4结语

采用这套汽车造型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将风险的事后跟踪改为事前应对,确保了项目在预算内按期、高质量完成。互相信任是基石,商务合同是关键,过程管控是抓手。希望本文能对探索主机厂与供应商竞合关系的管理方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方镇,朱毅.汽车造型设计评价流程与评审系统[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32(08):113-115.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4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防范

一般意义上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营运、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内外环境各种难以预料、无法控制因素的作用,造成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筹资不当及偿债能力低等,从而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范围内所获得的财务成果与预期经营目标收益发生偏差的风险。我们将企业财务活动分为资金营运、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及收益分配四大方面,相应地,企业财务风险也相应地可分为:资金营运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财务风险的形成不是自然的,它由许多原因造成,既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我们要清楚地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形成,必须从企业的内部去剖析,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那么,从企业内部造成企业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香港合俊控股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66年的知名玩具港资企业。作为香港联交所上市企业,在鼎盛时期,合俊集团在东莞市和清远市共设有4间生产工厂,厂房生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团雇员1万人左右。其主力生产基地就是设在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两家工厂,产品70%以上销往美国,年销售额超过7亿港元。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厂,合俊集团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及销售玩具,在世界五大知名玩具品牌中,它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知名代工产品包括美泰、孩之宝等,但合俊集团却于2008年11月12日宣告破产。

之后,在追究其破产的原因时,大家发现合俊集团本身早已欠债累累。但它仍在向银行贷款2.39亿港元(其中有近1.8亿是以公司财产作为抵押贷款)的情况下,于2007年10月底以3.09亿港元收购福建省大安银矿勘探权。然而,这家银矿根本没拿到开采许可证,中国矿业也没有按约定返还资金。这样一来,新投资无法给其带来实际收益,致使公司资金越来越紧张,以致崩盘。

案例二:韩国控股公司,其经营范围遍及全球85个国家,但在2008年春节期间,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球的财务丑闻。其财务以及审计负责人李克江前后100余次截留转移运费收入,截留金额达4000万美元(约合3亿人民币)之巨,最后携款潜逃。原来,在这间公司里,财务和内部审计为同一人负责,最终导致李克江能够长时间、多次作案,但公司总部却毫无觉察。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

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包括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投资决策失误、企业筹资活动考虑不周全和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等多方面内容。

其一,资金是企业的血脉,目前资金短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制造工业、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各地实施工业化进程要着重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本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还能力不足,由此会产生资金营运风险。其二,缺乏科学性的经验、主观投资决策使得投资项目不能获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其三,我国企业筹资活动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都不同的优缺点。我国很多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筹集资金,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的波动不定,如果企业遇到金融紧缩或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则会引起企业利息费用剧增,从而也会造成企业无法支付高涨利息费用而破产的筹资风险。其四,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配,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资金结构,从而也会形成财务风险。

案例一反映的正是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引发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包括了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水平不高、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内容。

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信息变化莫测,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难以有效地掌握。现实中,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信息变化认识水平不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只是局限于对资金管理使用水平上,没有能更好分析市场信息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此外,许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甚至是管理一团糟,领导层相互之间不信任,财务控制不严,跑冒滴漏现象多,缺乏财务分析,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财务人员,由老板娘兼任。这样的企业,权责不明,容易导致错误和舞弊行为,同时缺乏内部监督,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惨重、资金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更进一步讲,财务风险错综复杂且客观存在,企业如果没有设定相应的财务评估体系,就无法去了解企业基本财务状况,也可能带来无法预估的风险。

案例二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引发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除了内因的作用外,也离不开外因的影响。外因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同样的,我们也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

案例三:2010年6月份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方遭遇特大暴雨,造成较严重灾情。广东省的经济损失上升到约7000万元,海运企业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非常惨重。

案例四:2009年4月2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2009年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部长级会议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虽然打消通货紧缩,有利于稳定资产市场,但企业增加贷款后,除了增加负债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货币利率增幅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一般包括两大外部因素:

1、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

企业财务管理处在错综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社会中,主要有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宏观经济社会的变化,又加上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不确性,使企业财务的风险更难以预见。案例三反映的正是由于自然环境造成了财务风险。

2、市场环境的变动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市场走向国际轨道,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变动性的影响,同时也面临国际市场环境冲击的影响。为了适应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的变数,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发展的风险性不断地增大。特别市场贷款利息率、外汇利率、进出口退税率的变动性,加上持续通货膨胀,企业的资金周转会进入一个紧张的状态。案例四反映的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动而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综上所述,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必须使企业能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因分析,我们将采取相应地措施方面来提高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财务收益最大化。

(一)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内在对策

财务风险无处不存于企业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对其我们无法消除,只能建立一个有利于防范和规避它的稳健运作的内部环境。通过下面五种措施,可以适当防范财务风险。

1、建立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法规规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性质、规模、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联合起来考虑,同时参照优秀同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适应企业有效、可操作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财务专业水平,对企业内部财务数字变化具有敏感性,对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及时为企业管理层人员提供相应的财务风险信息和方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对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第一必须建立影响投资因素体系及信息体系,避免依赖主观性和经验性的推测和判断,决策者对决策的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和相关的信息要进行科学考察分析,并据此制定决策未来风险的应对措施;第二把财务决策的利益与决策者的利益相挂钩,让决策者承担决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损失。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决策者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对财务决策进行客观分析,而不是传统的“大锅饭”,做到责任到位、利益相关,避免决策者只顾追求短期性高收益的盲目性。

4、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企业经营有效运作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资金回报率的前提条件,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减少企业财务风险中资金风险的发生。为了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减少资金营运风险,企业可以从三方面来着手:其一,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其二,控制企业负债率。其三,保持收益分配均衡。

5、建立财务风险预算和分析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算和分析体系是我国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重大财务风险,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外在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复杂多变,面对这些外在环境变化,企业财务管理面对严峻挑战,财务风险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而日益剧增,企业应从两大方面防范企业外因产生的财务风险:其一,提高环境信息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其二,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当今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复杂多变的,对此我们要树立防范风险意识,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和知识,提高市场适应能力,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才能有效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时防范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消极作用,这不仅有利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芮珺.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J]财经论丛,2007,(1)

[2]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7)

[3]张国祥.规范化管理—企业做强的必由之路[Z]. 博锐管理在线,2009-2-12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务经济出版社,2007

[5]朱望生.论企业财务风险 [J].会计学会,2002年,(10)

[6]辜明华.加强财务预算及防范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08,(7)

[7]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J].金融科学,2000,(1)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5篇

【关键词】融资性贸易 贸易融资 风险防范 应对策略

一、案例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2009年,希腊等欧盟国家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再次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钢铁行业持续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钢贸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再加之其固有的体制、机制,企业经营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企业资金被牢牢地固化在上下游的漫长产业链上。此外,中小民营钢贸商强烈的扩张欲望,利用自有资金和通过质押、联保贷款等获得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扩张的需求。但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具有良好的银行信贷优势,通过企业信用以贸易形式给中小民营钢贸商融通短期流动资金以赚取类似“佣金”的固定收益,通过不断加速周转,以此来解决其利润来源。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中小民营钢贸商的共同利益需求,催生了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的发展。随着整个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越做越大,风险敞口累积的风险也不断加剧,资金链随时存在断裂的风险。在运作中,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缺乏完整、严密的风控体系,监管上也是力不从心,仅能依托有限的保证金及部分抵押物抵御一定风险,一旦贸易链条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整个钢贸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资金链断裂也就成为了钢贸业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为形式、融资为实质的“贸易”业务,是业内通常所说的“托盘”业务模式之一,是中小民营钢贸商将一定数量的钢材以销售合同的方式转移货权给一些有实力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从而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融资。中小民营钢贸商通过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的良好银行信用从中获得流动资金融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则扮演“二银行”或者“影子银行”的角色,获得类似“佣金或资金占用费”的固定收益。融资性贸易业务,不同于银行开展的服务于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贸易融资是银行短期融资产品,是以企业真实商品贸易为背景,基于商品贸易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资产的短期融资业务,具有合法性,受法律保护;而融资性贸易业务不涉及银行方,有着一定隐蔽性,具有贸易合同主体存在关联关系或同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贸易合同签约时间接近、标的物为同批货物且不发生位移、合同收益固定、中间贸易商不承担转售交易风险等显著特征,是以签订货物购销合同之名掩盖企业间借贷之实质业务,购销合同属非法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二、典型案例

钢贸业危机爆发而引发的司法案例不胜枚举,但审理结案却有一定时间性,笔者根据已审理判结的河北中储物流中心(以下简称河北中储)与河北金鲲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典型案例,进行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识别分析与探讨。

2008年1月31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签订《购买协议》,协议约定,金鲲公司每月向河北中储销售价值不低于1 250万元的铁精粉,并按双方另行签订的订货单中确认的品质、数量按时供货。同日,河北中储又与与河北奇石麟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石麟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协议约定,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所签订的合同中的品质、数量等为基础,再加价2.4%由河北中储销售给奇石麟公司,奇石麟公司在合同签订后的1个月内付款,奇石麟公司付款前的货物所有权属河北中储。按照三方协议约定,1月至5月期间,河北中储、金鲲公司及奇石麟公司三方共签订6笔除数量和价款不同,其他合同内容基本相同的买卖合同。前5笔合同以相同的模式履行完毕,且各方均无异议。第6笔合同,河北中储于6月26日向奇石麟公司开具了第6笔合同的增值税发票,奇石麟公司由于资金困难,未能在合同约定的6月底前的期限内向河北中储付款。经与河北中储协商同意,奇石麟公司于7月10日将货款2 000万元支付给河北中储,履行了第6笔合同项下的应付款项。同日,河北中储向金鲲公司开出2 000万元转账支票一张。7月11日,当金鲲公司到付款行提示承兑该转账支票时,因河北中储的银行账户余额不足,系空头支票遭拒付。7月14日,金鲲公司收到银行同城票据交换退票理由书,金鲲公司所持支票因已被挂失故而被退回。金鲲公司认为河北中储的行为涉嫌经济诈骗,遂向石家庄市公安局报案并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讼。一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河北中储支付金鲲公司票据款2 000万元及利息,并承担赔偿金、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河北中储遂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河北中储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将案由定性为票据追索权纠纷,认定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买卖合同为名,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违反《合同法》第52条第(3)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认定买卖合同无效。2011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达民事终审判决,撤销一审、二审民事判决,驳回金鲲公司诉讼请求并由其承担一审、二审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

上述案例中,尽管金鲲公司向法院提交了其不断供货给河北中储的证据,证明其存在实物货物流转,但其并不能否认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购销合同为形式,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的事实。从河北中储采购合同上游金鲲公司和销售合同下游奇石麟公司为关联公司、采购与销售合同同天签订、河北中储不承担货物验收义务与转售风险、河北中储1个月内收回货款并获取固定收益回报等方面来判断,该业务具有融资性贸易业务的明显特征,属于典型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上述案例中,融资性贸易业务不仅使得国有企业形象与信誉受到了损害,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与损失,融资性贸易业务使得企业面临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与财务风险,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是我国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案的融资性贸易业务典型案例,给众多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敲响了警钟,钢贸企业应认清并重视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影响,强化风险管理,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防控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钢贸企业要不断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国家财政与货币政策、行业产能、产业经济特点及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变化,准确研判,认清形势,将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机制当中。企业通过宣传、培训、考核、监督、检查、排查等形式,逐步牢固树立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彻底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钢贸企业定期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培训会,组织公司决策、业务、财务、业管、运营、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学习交流融资性贸易业务发生的背景、成因、特点、影响及对策,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甄别能力,从思想意识上防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

2.健全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钢贸企业要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及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规定,逐步健全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从风险管理目标与原则、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阶段与流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强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企业重大风险预警及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断优化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建立企业各业务板块风险防范手册与风险管理操作指引,作为企业日常业务操作的风险防控指南,从业务端对业务的操作进行日常评估,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3.强化重大合同评审。钢贸企业应进一步强化业务前期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市场调研,强化重大合同评审制度,严格审查贸易商、仓储商及运输商资质,加强对上下游客户、仓储商、运输商、担保商的主体资格信用调研与审查,建立事前的风险预控机制。定期召开企业重大合同评审管理工作会议,重大合同由企业财务、业务、业管、运营、法律、审计等多部门联合参与评审并发表意见,形成重大合同评审议事机制,有效防控贸易前期风险。

4.提升业务质量与效益。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业务,钢贸企业应严禁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企业应从业务源头抓起,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企业业务发展质量与效益,优化业务模式与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寻求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回归钢材贸易传统主业,紧贴市场变化,积极“走出去”,拓展市场,延伸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深挖产业供应链条价值。

5.强化检查监督。钢贸企业应强化内部财务与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应渗透业务、参与业务并把控业务,把业务风险防控端口前移,对执行中的合同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点,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审计部门应定期对业务合同执行与跟踪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并定期联合风险防控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与全面排查,对于检查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责任人,防控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与作用。

四、总结与启示

我国钢贸业发展历经风霜雨雪,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发展而累积的风险给我国钢贸业带来了深远影响。钢贸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需放远眼界,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未雨绸缪,严控并禁止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效防范并采取应对策略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深入做大做强传统钢材贸易业务,从而实现我国钢贸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为财务总监、会计师)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6篇

一、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教材建设思路

我国高校员工关系管理课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清单里。但是,对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教材而言,大多数是照搬国外的教材内容,理论性很强,很少有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应用的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教材。作为应用性教材,应该尽量按“任务驱动”的思路来设计和编写。但是必须要分清,不是所有教材都能够或者适合按“任务驱动”来编写的。在人力资源管理六大基本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中,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三类教材比较容易进行“任务驱动”编写,人力资源规划和薪酬福利设计教材部分内容也比较容易进行“任务驱动”的编写。因为这五类教材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找到外在的任务表现形式,容易设计和再现情境。但是,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涉及较多的法律条文,其活动的情境涉及面广而复杂,并且难以复制。员工关系管理内容较多,包括劳方与资方的劳动用工关系、上级与下级的管理服务关系、员工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关系。这三对关系之间的活动人员多、弹性大、空间广、变化快、交叉多、不确定因素多,很难设计相关的情境和任务。正是由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教材的这些特殊性,加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操作应用的教材就更少了。基于对以上情况的综合考虑,我们应该跳出“任务驱动”的编写思路,代之以“主要知识点的实际应用”编写思路。把“员工关系管理”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分别把它们与实践中的技能要求对应起来;并且把这种知识点与技能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一边学习知识点,一边把知识点加以应用。这一点同样符合高校特别是高职教改思想中的“学中做”或“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做与学一体化。

二、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应用性教学思路

1.教学内容实战化

我们应在继承劳动关系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以人为本的用工需要,结合劳动法规健全和企业市场竞争加剧新形势下的外在要求,讲解劳方与资方的用工关系、上级与下级的管理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并根据企业内在需要和社会外在要求将相关教学内容实战化。

2.突破传统学科的理论框架

立足企业需要,突破传统学科的理论框架,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的归类标准和先后顺序,将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九个模块。这九个模块的内容归类标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理论框架,但囊括了传统的劳动关系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根据企业、社会的需求,增加了上级与下级的管理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等内容。

3.工作项目化和技能应用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员工关系管理知识模块化,将专业内容项目化,将理论知识点与实操技能应用对应起来;在每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中,对重点内容或热点内容进行案例实战解析。

4.知识点和应用技能一体化

教学中应在注重员工关系管理必要理论的同时,强调员工关系管理技能的应用。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一边学理论,一边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实现员工关系管理知识点和应用技能的一体化。

三、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基本结构

可以从企业实际运作的角度考虑,从部门工作需要和岗位任务需要出发,把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分成九个应用模块:员工关系管理者入门、劳动基本法规的应用性解析、五种用工形式的风险与对策、员工使用管理、员工权益保障应用技能、员工义务管理、员工沟通政策与技能、裁员与离职管理、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应用技能。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分为若干“应用”,每个“应用”又包括若干内容。例如,模块三“五种用工形式的风险与对策”分成三个应用项目进行教学:项目一“常见用工形式的风险与对策”、项目二“辅助用工形式的风险提示与对策”、项目三“事实劳动关系的判定”。“项目一”又分两个应用:“应用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的风险提示与对策”“应用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的风险提示与对策”。其中“应用1”又分如下应用点进行教学:

1.预习应用知识

根据技能应用的需要,要求学生课外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的定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订立、签订期限,试用期和社会保险。

2.查阅应用资料及课堂应用训练

针对需要应用的具体技能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按教材提示进行课堂讨论后,请几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观点。例如,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工是用人单位最为普遍的劳动用工形式,掌握用工潜在的风险非常重要。请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结合查阅的资料相互讨论“固定期限用工劳动合同终止、解除情形及相应的经济补偿风险”,最后把自己的主要观点写在纸上,然后请几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讲解“技能应用”的内容。

3.技能应用

课堂训练结束后,由教师针对学生需要应用的具体技能和学生课堂训练情况进行讲解,提醒学生要注意将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解析进行对比。该“技能应用”的内容,就是“课堂应用训练”中学生讨论和学生代表阐述的话题。例如,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工是用人单位最为普遍的劳动用工形式,掌握其用工潜在的风险非常重要。接着就探讨一下,固定期限用工劳动合同终止、解除情形及相应的经济补偿风险:第一,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及补偿;第二,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4.技能应用延伸

由教师讲讲与该应用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应用技能的深度拓展和相关知识的延伸。例如限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经济补偿、赔偿金和违约金的规定。

四、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技能训练方法

1.团队竞技训练

团队竞技训练是指通过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上台阐述本组观点而与其他团队进行竞争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这种多方位互动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员工关系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可选用的讨论和训练主题主要包括:在不同的员工关系管理发展阶段,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里,哪些岗位应主要担负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工作?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有哪些风险?五种劳动用工形式的劳动合同终止、解除情形及相应的经济补偿风险有哪些?事实劳动关系如何举证?如何管理自己的员工?领导者实现授权的障碍有哪些?对未成年工和女职工,国家有哪些保护性的法律法规?管理者如何获得员工的拥护,员工参与管理有何表现形式?如何管理知识员工,如何管理问题员工,如何合情合法地处理违纪员工?如何实现高效沟通?离职员工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分别有哪些?

2.案例实战研讨

在每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中,对重点内容或热点内容进行案例实战研讨。案例实战研讨的内容包括:学生实习关系是否为劳动关系?“华为辞职门事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企业规章制度下的违约金支付标准是什么?竞业限制协议是否等同于保密协议?企业遭遇困境而不裁员的替代方案有哪些?劳务派遣协议导致的事实劳动关系,员工工时和加班判定,超过法定时效的诉讼成功案例等等。

每个案例的实战解析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以“竞业限制协议是否等同于保密协议” 案例实战研讨为例,包括如下内容:

(1)案例知识指引。例如,跟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如何订立保密协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如何订立竞业限制协议。

(2)案例实战呈现:案例的具体内容(略)。

(3)案例小组讨论。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请同学仔细阅读“竞业限制案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及其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是“竞业限制协议是否等同于保密协议”,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

(4)案例综合分析。教师对案例的结果进行判定并给予综合解释。例如本案例的综合分析是:本案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密协议是否等同于竞业限制协议,支付了保密工资是否等同于支付了竞业限制补偿金。从上述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的问题解释看,二者显然为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错误地把二者等同起来,将导致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实践中,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时,需明确保密协议与竞业限制协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协议中约定具体的竞业限制补偿金,千万不要把保密费错误当成竞业限制补偿金。公司没有支付员工竞业限制期间的经济补偿,双方的竞业限制协议则不具有法律效力。

(5)案例知识延伸,即跟案例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研讨。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综合分析后,学生将继续学习“案例知识延伸”的相关内容。例如,用人单位未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与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工资福利待遇中已经包含竞业限制补偿金”条款的效力,竞业限制补偿与违约金的标准问题等等。

3.模拟劳动仲裁

模拟劳动仲裁,首先要选择拟用的案例,由教师从劳动仲裁委员会借阅已审结的案例,根据需要对案情作适当变动以更适应模拟仲裁庭教学实践的需要。所选用的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的可争辩性,但难度不宜太大。开展模拟劳动仲裁庭的目的,除了考查学生对劳动实体法的驾驭能力外,还要让他们熟悉程序法。

(1)组建模拟劳动仲裁庭。每庭由5~7人组成,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分组,具体分工如下:首席仲裁员1名,仲裁员2名,书记员由1名仲裁员兼任;申请方1~2名,申请人1名,可聘请人1名;被申请方1~2名,被申请人1名,可聘请人1名。

(2)学生分组做开庭准备。第一,分析案例,确认争议的事实和焦点。第二,仲裁庭观摩。在收集资料进行准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劳动仲裁委员会开庭现场直接观摩庭审,如条件不具备,让学生看教师事先录好的庭审实录。然后分小组结合本组将要开庭的案例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对照庭审实录,体会庭审程序及各庭审人员的职责和仲裁参与人的权利与义务,并针对自身角色进行体验。第三,拟定详细的庭审计划,准备相关材料。各小组在分析案例及观摩仲裁庭的基础上,拟定本庭可进行实际操作的模拟仲裁庭实施计划,准备相关材料,包括劳动争议仲裁申诉书、劳动仲裁答辩书、劳动仲裁受理案件通知书、劳动仲裁应诉通知书、劳动合同书、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模拟调查提纲、模拟调查结果、模拟仲裁庭裁决书(或调解书)、相关规章制度等,各种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勘验笔录等)若干。上述各种法律文书的制作应当规范,符合要求。第四,学生各组初步试开庭。在上述准备的基础上,由各组试开庭。试开庭应当按照模拟仲裁庭的考核项目和要求进行。通过试开庭,使学生熟悉庭审过程的程序、步骤,仲裁庭调查中的举证和质证,仲裁庭辩论中的论点、论据等,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各小组可根据本组的情况安排试开庭的次数。

(3)模拟仲裁庭开庭。各庭按照下列程序模拟开庭:仲裁庭开庭、仲裁庭调查、仲裁庭辩论、仲裁庭调解、仲裁庭裁决。

4.数据分析和计算

根据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在企业实际应用的需要,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内容包括:各省区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查和分析,各省区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分析和计算,加班时间的判定,加班费的计算,跳槽者累计工作时间计算,跳槽者当年年休假的折算,终止劳动合同时未休年假的工资折算,经济补偿、赔偿金和违约金的分析和计算,员工离职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计算等等。

5.企业作品设计

主要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设定一些背景和要求,让学生编写和设计一些员工关系管理的作品。编写的作品有:《劳动合同法》风险提示和应对措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潜在用工风险提示及应对措施,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的风险提示与对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的风险提示与对策,任务期限劳动合同用工的风险提示与对策,非全日制劳动用工的风险提示与对策,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提示与对策,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员工帮助计划,申报裁员的程序及材料编写,员工离职面谈技巧应用等等。以上内容,可以和不同实训模式结合起来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或者选用其中几项内容。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7篇

风险交流缺失或不当的失败案例全球数不胜数。例如20世纪90年生的“疯牛病”事件,英国前后矛盾的做法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因此农业部部长引咎辞职;比利时“污染鸡”事件处理不当,欧盟委员会公开指责比利时“知情不报,拖延处理”,导致比利时卫生部和农业部部长相继被迫辞职,并最终导致内阁的集体辞职。我国四川广源橘蛆事件、香蕉艾滋谣言等种种真真假假安全事件发生后,缺乏有效风险信息交流,相关农产品价格暴跌,严重打击了国内农产品产业效益和降低农民收入,引发社会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交流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专职机构支持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建设尚属起步阶段,既缺乏流程规范的制度又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目前风险交流工作开展主要法律依据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法律规范和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统一权威的风险交流机构尚未形成。各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均建立起了有效的风险交流制度,专职的风险交流人员在机构总编制中的占比一般为5%~10%。欧洲食品安全局于2009年《2010年至201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交流战略》,明确了其在风险交流方面的工作目标、所应该采取的交流策略和交流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9年制定了《FDA风险交流策略计划》,确立了自身风险交流工作的目标、策略和所采取的方法。日本政府于2003年《食品安全基本法》,设立了直属内阁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上层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

(二)风险交流定位等同于危机交流,缺乏长远考虑和持续的有力支持

我国目前对风险交流缺乏长远考虑和有力支持。现在不少人把风险交流简单理解为出了事情之后的危机管理和科普宣传,将风险交流的工作重点放在危机应对,将危机应对的重点放在应付媒体即危机公关上。将风险交流手段作为平息事态和安抚公众的工具,忽略了风险交流与日常工作的融合,这直接导致在风险交流问题上的短视,使这类的交流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依据,消费者对风险管理者(政府)和风险评估者(科研机构)的信任度下降。风险交流工作费时费力,却又很难有立竿见影的产出,因此很难得到持续的支持,人员、经费等保障条件也很难得到满足。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道纷杂,缺少统一的权威发声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多时候是“媒治”,不是法治,媒体说了算,媒体说它有问题就有问题,监管部门忙于应对,这就造成了公众的混乱。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专家、群众、媒体、政府、各个部门的说法都不一致,这种状况使得公众无所适从,也为错误言论混淆是非提供了可乘之机。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根据美国法律、法规的规定,联邦有关部门按照各部门监管范围和职责权限的划分,形成了以联邦政府信息披露为主,地方各州政府信息披露为辅,分工明确、全方位的信息披露主体。欧盟则规定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为唯一权威安全信息机构]。日本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状况以及消费安全局负责研究与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消费者反映)的搜集、沟通等。

(四)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现阶段科学素养

较低的现状对风险交流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以不满足于温饱而提出更高的诉求,例如对环境污染的关心、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等。但根据2010年11月公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仅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同时又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结果导致公众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增大风险交流的困难。而且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引发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被动屈从于公众舆论压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已逐步呈现政治化趋势,偏离客观、科学的风险交流轨道。

三、对国内风险交流制度建设的建议

结合我国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建议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包含媒体)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科学告知、沟通有效、公众理性的风险交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利益体既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又相互协作,共同参与。

(一)政府作为风险交流的主体,对风险交流工作起到顶层设计和主导、推动作用

1.建立风险交流制度,完善各方协作机制。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框架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和机制。风险交流是各方信息互动、交换意见的过程,不仅要求融于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突发和应急时,更需要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为突发事件处理和关切热点回应提供制度保障。

2.强化风险交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风险管理方案。以强化公共服务为出发点,设立我国大宗及特色农产品(例如大宗果蔬农产品等)的质量安全长期和定点风险监测以及风险评估计划,支持有关科学技术研究(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新技术研究等)。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组织制定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方案(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标准化生产规程等)。

3.建立以“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信息”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风险交流是个互动的过程,在风险交流体系中的各个利益体需要对风险情况以及风险管理方案和实施有个认知和反馈。例如,公众希望了解农产品风险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企业需要了解政府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农产品生产中是否可行并及时反馈实施效果;政府需要了解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效果如何、有没有需要完善和修改。因此,风险交流方式和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不同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例如专题网站、微博、电视报刊专栏、手机微信、展览会、论坛、研讨会、培训班、讲座等。政府部门可根据不同的风险交流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邀请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总的原则是各利益相关方能顺畅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反馈想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例如,组织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工作研讨会或小型论坛,交流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商讨风险管理方案、反馈和评估风险管理成效;通过讲座、微博、报刊专栏、电视广播采访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风险认识;邀请知名媒体人与科研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交换意见和信息;向公众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等。

4.组建一支专业专职风险交流人才队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组建从事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或人才队伍,职责是建立和管理风险交流平台、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风险交流活动、收集和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展风险交流机制研究等。这支队伍不但拥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背景,而且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应急、研究能力。

(二)科研机构承担风险交流基础性工作,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支撑

1.受政府委托,开展风险评估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风险交流的基础是对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危害的科学研究与判断。农产品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必须基于科学证据;风险知识与信息的专业化,使得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存有差异,不同主体之间对风险的接受度不同,也需要专家的评估意见;政府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措施,需要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科学数据支撑。因此,科研机构成为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的中坚力量。

2.协助政府部门实施风险交流活动。科研机构应协助政府开展风险交流活动,例如研讨会、论坛、培训等。在风险交流活动中,对各利益相关方提供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用科学数据解答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疑问。

3.协助政府培养风险交流人才队伍。科研机构应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特点,在需要的时候,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培养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知识背景的风险交流人才。

(三)企业根据风险交流,实施政府风险管理方案

并及时反馈方案实施效果等企业是农产品生产主体,在风险交流基础上,实施政府风险管理方案,例如实施标准化生产规程、生产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等。作为生产主体,企业最了解实际生产状况,因此,在风险交流过程中,企业需要承担风险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建议、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效果反馈等职责。企业参与风险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完善。

(四)公众在风险交流中寻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第8篇

——公司上半年度法制工作汇报

 

为贯彻落实中央企业三年法制工作目标和相关要求,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以及八院的要求,公司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为核心,以完善规章制度为手段,并全过程参与到重大问题决策、合同审核、制度审核等工作中,发挥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有的效能。现对半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1、明确工作重点,逐步推进实施

年初,制定了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了今年法律工作重点。主要包括辨识法律风险,对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方案,完成年度法律风险管理报告。

2、开展风险辨识与评估

根据八院要求,完成了公司风险辨识与评估工作,并落实在防范风险方面的责任制。对于办公管理、设计质量、经营合同管理、费用报销管理等各项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并制定、修订各项审批流转程序,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3、加强法律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和能力

开展法律风险管理队伍培训,引进了专业法律人才。同时,学习先进风险管理方法,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4、梳理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了合同管理流程,并制定了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做到在合同上,法律监管率达到100%。

公司与房产公司合并,规章制度需要重新梳理,对已有规章制度进行废、改、立,加快填补规章制度的空白领域,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的评审程序、责任追究机制,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从办公管理到经营策划与设计生产都有章可循,不断提升公司依法管理的能力。

5、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法律工作科技化水平

逐步开展法律监管信息化建设,做到“制度+科技”的结合,丰富信息来源渠道,在审批流程上做到法律把关,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为法律风险监管服务。

6、启动“六五”普法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八院“六五”普法活动启动后,公司结合工作实际,通过网络和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二、 主要工作体会与亮点

1、通过实施信息化,加强法律风险管理

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完成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目前已经正常运行。运用“制度加科技”的方法,可以对法律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

2、提高全员法律风险意识,才能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管理并非仅仅是法律工作人员的职责,需要每个员工都要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工作中始终将防范法律风险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真正做到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 

三、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缺乏对于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理院段上才,开展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以来已有初步成效,法律风险管理也逐步深入到内部管理中,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建立了基础。但是在具体实务操作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法律工作在服务经营管理方面的支撑力度不够。

2、法律风险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不多、能力还不强,因此还需要边推进、边摸索、边总结、边积累,同时向各兄弟单位学习取经,提高公司法律工作水平。

3、缺乏监督跟踪考核,各部门、岗位法律工作职责有待进一步落实

    虽然规章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在一些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中法律工作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部门在按程序办事、事先主动请法务人员参与的意识还是不强,使得法律工作显得有些被动、滞后。 

四、三季度工作打算

通过对上半年法制工作的自评与分析,公司对于第三季度法制工作有以下打算:

1、法律风险防范方面

积极做好法律纠纷案件的预测以及应对手段。通过分析单位实际情况,借鉴同行业法律纠纷案例,整理公司法律纠纷应对手册。

2、制度建设、工程推进方面

(1)第三季度中,继续严格贯彻“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基本程序,以及做好决策后的落实、考核、后评估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2)运用“制度+科技”的手段,提升档案管理的能力,充分运用OA系统,通过科技手段,设立合同网上审批流程,规范合同管理。

3、法律服务支撑情况方面

提高法律在业务服务方面的支撑作用,根据实际需要,出具针对合同、项目的法律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