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预测方法

风险预测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1 09:22:12

风险预测方法

风险预测方法第1篇

在传统的监测预警方法中,传感器的量测数据通常由人工采集和处理。而在风险可视化的监测预警方法中,传感器的量测信息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到微处理器中;微处理器通过内置程序对传感器输入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并综合评估风险后,控制记忆存储芯片进行存储,控制LED显示屏显示实测值和不同颜色的色光。由此实现了对工程项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综合考虑了土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传感器型号,为传感器的各类输出信号类型分别预留了相应的接口和设置按钮。实际使用中,根据工程的特点布设各类传感器,将其与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连接,并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设置系统风险等级阈值后,系统即进入工作状态。一旦工程的相应控制指标达到预设阈值,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便会改变LED的色光和闪烁频率,在第一时间引起现场工作人员的注意。根据某些工程的特殊需要,可利用无线传输的技术,将微处理器与无线输出端连接,在现场预警的同时,实现工程的远程预警;同时,系统配置了记忆芯片,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存储,可供管理者调取、分析与存档。

2系统原型开发

2.1需求分析

基于前文所述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的基本原理,开发了监测预警系统原型。某高层结构工程在施工期风险与基础沉降量正相关,基础沉降控制值为300mm。当基础沉降量达到控制值时,监测预警系统进入报警状态;当基础沉降量达到控制值的50%(即150mm)时,监测预警系统进入预警状态。对工程基础沉降量的监测和预警要求自动、实时、可见,监测数据实时存储并可读取。

2.2方案设计

针对本工程的具体要求,方案设计如下:(1)将工程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级,与实测基础沉降值相对应。当基础沉降值小于150mm时,工程风险等级定义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LED对应显示绿色;当基础沉降值大于150mm且小于300mm时,工程风险增加,进入预警状态,监测预警系统LED对应显示黄色;当基础沉降值大于300mm时,工程风险等级定义为危险,进入报警状态,监测预警系统LED对应显示红色。(2)基础沉降量的实时监测通过位移传感器实现,本工程中考虑使用拉绳式位移传感器,由拉绳的长度变化反映工程的基础沉降量;处理控制的功能通过单片机实现;预警和存储的功能通过配备LED和存储芯片实现;数据读取功能通过开发相应的上位机软件实现。

2.3原型制作及试验

根据上述方案,具体选择系统各器件:MPS-S-V型电压输出式拉绳式位移传感器、C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64KB存储芯片以及红黄绿三色LED灯组。拉绳式位移传感器将被测位移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通过模数转换,转变成数字信号后输入单片机处理系统,通过单片机预设内置程序对所述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后,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驱动不同颜色的LED。控制部分内部结构图,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后续使用,本次系统原型中设计了调节按钮,可以通过按钮对预警值进行调节。室内试验显示:当所测位移在0~150mm之间时,LED显示为绿色;当所测位移在150~300mm之间时,LED显示为黄色;当所测位移大于300mm时,LED显示为红色。存储芯片记录了全过程中量测值随时间的变化,相关数据可通过上位机配套软件读取。

3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3.1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中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位移监测、收敛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及沉降监测等,监测内容和所用仪器。目前常用的位移计、应力计、压力盒等传感器按照信号输出方式可分为频率式、电流式(4~20mA)、电压式(0~5V,0~10V)和电阻式等。上述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都可以经过相应转换后由单片机分析处理,所以其相应的工程中都可以应用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如隧道工程中常使用单点位移计测量洞壁与锚杆固定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基于此,可以应用配备单点位移计的风险可视化系统,通过LED的色光表示相对位移量的大小与变化趋势。配置应力传感器的风险可视化系统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示意。Akutagawa在山岭隧道施工中做了相关试验和实践。

3.2基坑工程

基坑工程的安全监测一般包括支撑轴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和维护墙移监测,通常采用支撑轴力计、土压力盒和测斜管等仪器。在传感器输出信号类型方面,与隧道工程中类似,以频率式、电流式(4~20mA)、电压式(0~5V,0~10V)和电阻式等为主,因此可以应用相对的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某采用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基坑工程的示意。如图所示,在基坑工程的钢支撑、维护墙体、周边保护建筑上分别设置配备了轴力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的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用来实时监测支撑轴力以及维护墙体和周边建筑的倾斜变形,实现了现场预警,同时利用了无线传输功能,设置了远程预警终端,对基坑施工中的风险做到了有效的掌握和控制。

3.3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作为大型土木工程涉及的影响因素多,建设风险往往更大。因此,对于桥梁结构施工中的风险需要做到严格的监控。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可以使一线人员和后台管理者实时掌握桥梁施工中的风险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图7所示为Akutagawa针对桥梁施工中结构变形量的监测和预警所进行的现场试验。Akutagawa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桥梁结构在施工中各部分的倾斜变形控制值,使用了倾斜传感器与激光传感器测量桥梁支座处横向与纵向的倾斜,以此作为预警指标,实现了对倾斜变形量的实时监测预警。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使用单一变形指标难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安全状态和风险等级,因此在如何利用监测指标对工程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方面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3.4讨论

在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内,监测都是设计和施工的衔接点,且为施工期和运营期安全性保证的重要部分之一。经上文分析可见,通过合理地配合选择量测传感器和布设方式,即可在相应的工程中应用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边坡工程的事故一般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有较长时间的变形发展期,因此可以合理布置位移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配合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对边坡进行风险管理。在新奥法隧道施工中,需要监测洞壁围岩收敛的位移量来实现适时支护,如果在隧道洞壁布置单点位移计和多点位移计,配合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便可以掌握洞壁位移的变化情况,在最合适的时刻进行支护。同理,对于采矿工程中瓦斯含量的控制、对古建筑的变形控制,都可以应用风险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

4结语

风险预测方法第2篇

为了对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处理,金融风险预防保护系统必须得到建立健全。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得到提升、完善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

金融风险;预警防范;防护系统;措施

1 当前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决定了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系统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督管理协调体系没有得到妥善正确的建设,而对金融风险预警这一问题进行关注的时间也并不长,就使得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出现了问题,也难以进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协调主体不明确

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金融防范预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预警指标机制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在进行实例检验方面,1997年在亚洲各国家中发生的金融危机就可选作样本进行查验,将“信号法”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另外,像信息体系方面的办法以及多元性统计法也是可采取的方法。不过,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风险信息控制预测方面,却很少有人运用到动态法进行决策。若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当监督管理的职能进行分化后,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进行建立完善是新的挑战,当前正在对此工作进行研究探索,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得到建设。而另外一些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例如证券市场以及商业性银行,目前的研究重点依旧是对预警防范的系数进行划分、对预警指标进行选取,对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根本实现条件并没有做出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中央银行、政府经济部门以及金融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就造成了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难以进行,继而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的管理、预测、信息搜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预警机制不健全,合理分析方法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各方面的突破。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及地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体系进行了建设、完善,使得信息获得方法更加高效、科学、安全。另外,在对监督管理数据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数学模型建立以及数学统计方法、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工程建设技能等先进技术得到了运用,使金融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得到了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对问题的剖析处理上仍旧较为落后,不具权威性和高效性,仅仅以监督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以及判断技能作为对风险进行预测的主要方法。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上的使用,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决策带来了影响。

1.3 风险配置系统不够完善

在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系统的基本配置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政府的周期性抑制以及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积累问题的出现。另外,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金融风险扩大化的潜在危险是金融体系革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不合理的改革工作又会使金融风险增加。由于二元金融机制在我国金融革新工作里得到了建构,就造成了合约进行交易没有安全的制度环境。而金融风险在配置体系方面的缺失也受到金融合约者个人素质、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超过了主体的预测范围,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就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这样一来,势必会给金融风险的配置体系造成影响。[1]

1.4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缺乏良好的信息基础

首先,在金融风险预警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规划处理工作较为缺失,复建的情况比较多,已经建设好的信息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主要是数据口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信息无法实现共同分享。其次,信息的搜集整理缺乏规范性。主要是由于数据接口、指标系统的不一致,造成信息采集工作重复,缺乏效率,也就使得工作人员难以进行风险预测管理了。另外,数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会因为信息搜集整理的间断、拖延而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无论是在数据的口径方面还是在数据的指标方面,都不能达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工作的标准。最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信息数据公开程度低,人民群众对其缺乏了解,也就给数据指标的统计带来了不理想的社会预警效果。

1.5 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

对金融市场主体的经济收益来说,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非常重要,影响的程度、范围都很广,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也会受到其影响。比方说银根如果抽紧,金融活动里面的信贷量就会产生波动,继而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不稳健的银行来说,就会有流动性危机的产生,而非金融企业就将面临债务问题了。另外,金融资产的价格降低是由利率的增长引起的,继而会使许多企业的资产遭到缩水情况。由此可见,政府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的信贷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产流动性都有影响,调控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将增大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

1.6 监管部门的合作衔接工作不足

首先,金融监管在工作理念上就存在问题。在监管部门的工作里面,主管和管制替代了监管和市场。其次,金融管理监督的体系没有得到完善。机构的审查批准工作是我国当前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金融机构是否符合标准以及规范是监督管理工作的目的,而没有对其中的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再次,分业监督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金融方面的完整管理,分业监管难以进行掌控。金融市场出现了混合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划分不清,监管工作也就出现了真空情况,效率十分低下。最后,金融监管的法律系统没有得到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缺失,不具合理性、可操作性,也就造成了监督机构无法顺利进行工作。[2]

2 应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2.1 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善。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上建设出先进现代的监督管理系统,而这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就是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对于全国性金融风险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检测就是宏观层面的预警体系,同时也对中观、微观预警体系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导以及信息接收处理,方便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解决。而局部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是中观层面预警体系应完成的事。接收来自宏观层面的指导,然后将处理风险的措施输送到管辖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并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地区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称之为微观预警。依据银监局通知的监督管理指示,对管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预测监督管理是微观预警的主要任务。之后也是将各种处理措施输送到管理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三层面预警系统的完善建立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工作帮助非常大。将其他国家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不同层面的预警机制相互协调帮助,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以及银监会都要加入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中来,使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得到完善。[3]

2.2 金融风险预测管理模型的研究

在依据前一时期金融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防范模型进行建立和完善,给日后一段时期的金融风险预测提供依据,也就是对金融风险做出管理、预警。为了使金融风险预测管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措施,比方说:数量模型的建立。也就是依据变动的模型来对未来时期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把风险发生之前的所选变量情况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一组经济变量进行监督观测,如果其中一个变量超出了临界范围,那么就可将其作为预测的金融风险信号了,这也就是信号法。

2.3 金融研究体系的合理构建

对于金融研究机制的完善建立,有不少的变量能成为预警指标。那么,对风险类别的剖析、研究就决定了对变量的选取、对风险原因的确定。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识别来说,预警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首先是综合性,即意味着监督预测的指标在设计上要拥有全面涵盖性;其次是规范性,即需要依据国内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预警管理指标来对指标系统进行设计选取,使其具有安全性以及科学性;再次是互补性,也就是说各项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补充,对金融风险的问题与状态做出全方位的显示;而后是灵活性,意味着所选指标需要具有灵活度,能对金融风险的变化情况做出细致的观察预测。最后就是可操作性了,也就是说在金融风险防范指标的系统里面,各指标都可以从繁多的金融数据里取得科学可靠的资料,获取较为精准的数据,具有可操作性。

2.4 提升技术保障和制度安排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完善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还要关注到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操作子系统的建设,使之分别从监督管理组织系统、制度管理系统以及预警防范措施方面发挥作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十分复杂,所以下面的子系统需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使风险预测管理技术得到保障。一方面要具备合理正确的组织系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排,使其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法律规章应包括以下几点,即预警的目标、方式、指导、信息管理、监督体系等。另外,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更好的运行,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框架,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也是建设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步骤。因为在预警的体系里面,有大量的指标得到了运用,而指标也将进行回归、分析处理,但复杂繁琐的核算工作仅凭人工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开发、设置相关的计算处理工具,使得指标的计算工作得到妥善处理。[4]

3 总结

当前,金融管理运行工作存在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市场金融活动,给各类金融投资带来了损失,也严重侵害了金融防护系统。面对这种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菁.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J],2013(04)

[2]刘霞,陈小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J],2013(01)

风险预测方法第3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预警 风险分级法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预警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为依据, 利用多种专业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

二、财务风险预警的风险分级法

公司财务风险可以划分五个等级:无险、轻险、中险、大险、巨险。一般国际上用颜色来表示风险的程度。通常预警信号或者说财务指示灯的颜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红色表示高度警戒,黄色表示请充分关注,绿色表示完全正常,蓝色表示适当关注,紫色表示基本正常。这样当风险等级为巨警时,我们以红色信号灯来预警;当风险等级为重警时,我们可以以黄色信号灯来预警;当风险等级为中险时。我们以蓝色信号灯来预警;当风险等级为轻险时,我们以紫色信号灯来预警;当财务风险等级为无险时,我们以绿色信号灯来预警。a

下面我们将具体研究如何构建恰当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以往的研究中预警体系变量的选择很少涉及现金流量指标,但是,现金流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要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入。其次,在中国盈余操纵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下,现金流量数据较之会计数据有更好的可信性。

1.新的财务指标一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

为了便于分析现金流量的信息,先建立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一个是“现金盈利值”,另一个是“现金增加值”。

现金盈利值(cash earning value,CEV)是指在现金制条件下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所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计算公式为:

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十处置长期资产收现一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

现金增加值(cash added value,CAV)是指在现金制条件下的企业实际的“现金盈利值”的基础上扣除分配股利付现的余额,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后的留存现金收益。计算公式为:

现金增加值=现金盈利值一分配股利付现

CEV与CAV是现金制下的财务指标,换句话说,现金盈利值是用现金制表示的企业净利润;现金增加值则是用现金制表示的企业留存收益。

2.财务综合预警指数测度系统的框架结构

公司理财以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理财目标,所以资本劣化(或称蚀本)则是财务预警综合监测的内容,资本增值或增长应保持可持续性增长的态势,这就要求资本在周转、扩张和结构上都保持平衡和优化的态势,否则,将会出现警情。我们可以如下构建预警核心指标体系:财务预警综合指数分为4个,一是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其核心指标有两个,经营现金盈利率(CEV/NCFO),它反映企业现金盈利能力,一般应大100%,若小于100%,则表示有经营风险。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它反映企业平均总资产生产现金的能力若小于安全临界值,则表示有经营风险;二是投资风险综合指数,其核心监测指标只有一个,现金盈利回收率(CAV/CEV)它反映当年最大追加投资的自筹现金支付能力,超过此限度,则应借款投资;三筹资风险综合指数,其核心监测指标只有一个权益乘数权益乘数越大,负债程度越高,筹资风险也越大,即资本结构劣化;四是财务风险综合指数权益现金增值率它综合反映资本的现金增值能力。若为负数表示资本的蚀本程度;指标为负数或小于安全临界值,则表示资本回报劣化值。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揭示的系统理论为:现金盈利(CEV)来源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NCFO),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NCFO)来源于可动用的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来源于筹资中的权益资本权益资本的增长来源于现金增加值(CAV)的增长。因此,CAV是财务预警综合的核心指标。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的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成如下:

1.经营预警综合指数 ,其中核心监测指标2个:经营现金盈利率= CEV/NCFO(X1),总资产现金回收率=(X2);辅助监测指标2个:应收账款周转率(X3),现金流入流出比(X4)。(CEV:现金盈利值,NCFO: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平均总资产)。经营预警综合指数X=0.3X1+0.3X2+0.2X3+0.2X4。

2.投资预警综合指,其中核心监测指标1个:现金盈利留存率=CAV/CEV(Y1);辅助指标2个:经营现金比率(Y2),资产负债率(Y3),资本保值增值率(Y4)。投资预警综合指数Y=0.3Y1+0.3Y2+0.2Y3+0.2Y4。

3.筹资预警综合指数,其中核心监测指标2个,Z1

权益乘数=(Z1),监测指标3个,总资产报酬率(Z2),总资产净现率(Z3),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Z4)。筹资预警综合指数Z=0.3Z1+0.3Z2+0.2Z3+0.2Z4。

(注:CEV:现金盈利值,NCFO: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平均总资产,CAV:现金增加值:平均净资产)

说明:在这里权数采取专家意见法确定,各预警综合指数的前2项指标选权数为0. 3,后2项指标选权数为0.2。预警模型中的经营、投资、筹资三大块,权重为0.4, 0.3,0.3。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包括三大块:一是经营预警综合指数;二是投资预警综合指数;三是筹资预警综合指数。而每一大块均包括核心监测指标与辅助监测指标两个部分。每一个监测指标的预警指数为核心指标与辅助指标两部分。每一个监测指标的预警指数为:监测指标的预警指数=(监测指标实际值-监测指标临界值)/监测指标临界值

(1)预警综合指数预警模型

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模型=0.4X+0.3Y+0.3Z,其中X=0.3X1+0.3X2+0.2X3+0.2X4 Y=0.3Y1+0.3Y2+0.2Y3+0.2Y4 ,Z=0.3Z1+0.3Z2+0.2Z3+0.2Z4。

(2)预警综合指数中的预警临界值测度

我们这里以IT业上市公司为例,选取了我国IT业具有代表性的14家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他们的临界值,经营环节风险测度指标:经营现金盈利率(1.505)总资产现金回收率(0.123)应收账款周转率(4.65)现金流入流出比(1.195);筹资风险测度指标权益乘数(3.486)经营现金比率(0.202)资产负债率(0.624)投资风险测度指标现金盈利回收率(0.949)总资产报酬率(0.048)总资产净现率(0.122)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1.129)。

(3)预警综合指数((F)的警限设置

企业预警的F临界值取为0。根据F值的不同,我们得到了不同的警度,如下表

三、结束语

研究运用风险分级法进行财务风险的预警,关键的两个方面是准确确定预警临界值和界定风险等级,这些都是要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易 志: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方法.财会研究,2003年第13期

[2]周首华:企业财务预警方法与机制.会计研究,2003年第11期

[3]于 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工作研究,2005年第15期

风险预测方法第4篇

东莞是一个典型的依赖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城市,多数企业都是外向型企业,且多为“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目前在东莞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融资困难,政府一次性拿出10亿元帮助企业融资,实现政府救市。部分企业缺乏处理危机的预警管理措施,导致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这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完善营销的预警管理。

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1.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就是创造一种良性机制,对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预告和分析,提前或及时地把握危机信息,找出导致失误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实现对不利的环境因素的预控和扭转,实现向良性状态的回归,从而完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常常难以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解,并对这些分解后的风险观测点评估,来间接推算出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为企业及时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达到预警的目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营销职能的预警管理,它覆盖整个企业营销活动,企业只有准确及时地对即将出现的营销风险做出预警,防范危机于未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1.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是企业管理全过程的预警,不但包括企业投资的风险预警也包括企业管理的预警。(2)预控性,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料和信息,分析企业营销涉及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控其可能的结果。(3)矫正性,在预控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管理波动或企业营销管理失误的纠错、制止、回避、预防等作用。

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实施“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增强其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来规避营销风险,从而为其带来利润;为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支持顾客价值。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2.1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的思路

风险预警从本质上说是对企业目前营销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然后从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状况,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提供支持。它应该包括两个循环,一个是对所有观测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评判,分析企业营销系统目前的运行处于何种状况。第二个是由综合评判结果来分析企业营销活动所存在的具体风险。然后企业决策层针对这些存在风险的种类进行改进。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难题:(l)确定观测点。观测点设置的多,就会放大部分的风险,形成资源的浪费;观测点设置的少,可能对于某些风险反映迟钝,从而影响企业营销风险预测的准确性。(2)建立适合企业营销现状的营销风险预警模型。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的不规范,历史营销数据不健全,一般的综合评判模型已经不适合用来对企业进行营销风险预测,所以必须寻求智能性预测模型。(3)必须建立企业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预警的最终目的是分析企业营销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对企业的运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及时改变营销方案来规避营销风险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观测点的设置、营销风险综合评判模型、营销风险结构分析模型这三个方面的设计关系到企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设计的成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2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

(1)预警信息系统

信息是预警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而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对于整个预警系统至关重要,是预警管理成败的关键。预警信息即为预测系统、预控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一个功能强大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高效的信息处理元来进行支撑。

(2)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敏感性的监测点。它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企业营销活动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为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提供预警信息,具有对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警导向功能,是企业营销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标准。它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警控制等活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风险的实(3)预警准则

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的方法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如果设计过松,则会发生漏警,即对现实存在的危险要不不发出警报,要不发出的警报等级错误;如果预警准则设置过紧,则会导致误警即不该发出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使企业虚惊一场。预警准则的设计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指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假设进行警报的指标为X,其安全区域为[0,X3],初等危险区域为[X1,X2],高等危险区域为[X2,+∞],当0≤X≤X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X2时,发出一级警报;当X2≤X≤X3时,发出二级警报;当X≥X3时,发出三级警报。

因素预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风险因素X出现时,发出警报;当风险因素X不出现时,不发出警报。另一种是:若风险因素为随机变量,其发生的概率为X,当01时,不发出警报;当X1≤X2时,发出初等警报;当X≥X2时,发出高等警报。

综合预警是将指标预警和因素预警方法综合起来,把诸多因素和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所得出的一种综合报警模式。它运用有关数据处理方法,将多个指标或因素归纳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性指标的值所处的值域范围来决定发出何种警报。整个预警管理系统可保证下述过程的运行:与本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内外部信息、数据和资料通过企业营销信息网络进入预警信息系统;经过对营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推断后,再分别进入预测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中,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对未来企业营销活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经过运算估计出未来营销风险状况并将输出的结果与预警准则进行比较,以便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然后根据判别结果调用预控对策系统中提供的对策,最后显示预控对策信息。

风险预测方法第5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操作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国内外银行业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因操作风险导致银行破产的风险事件,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国内大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心仍放在信用风险上,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落后,大多是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后采取突击检查、查找漏洞、整改、处理有关责任人等亡羊补牢的补救方式,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环节、岗位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不断增大,产品和业务品种不断增多,操作风险也进入高发阶段,因此,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势必构建操作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以促进操作风险管理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特别是加强对低频率、高风险强度的操作风险的防范,实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导致的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发生的重点领域和易发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款及柜面业务,如员工监守自盗、侵吞或挪用客户资金;员工违规出借账户或违规资金往来;伪造变造凭证影像资料;拆分交易、化整为零逃避监管和授权控制;违规代客户办理业务;办理银行卡未落实“亲访亲签”;重空、印鉴卡、信息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管理不善;表间、欺诈等等。二是信贷业务,如信贷岗位设置未实现责任分离和制约;贷款审批的权利寻租和道德风险;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时审查不到位、放款条件未落实、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法律文件缺乏完整性和合法性;违规违法放贷;对担保缺乏有效控制;贷款期限不合理;贷款集中度过高;催收不及时等等。三是会计业务,如会计岗位设置未实现责任分离和制约;超权限引发的风险;对账制度执行不到位。四是资金业务,资金业务岗位设置未实现前、中、后台分离;交易员越权操作、欺诈及违规操作;授信授权不合理;交易头寸管理不善;极端情况应对不当。五是中间业务,如资金被挤占挪用;销售的不当行为;银行卡发卡管理不当。

二、构建操作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

完善的操作风险监测机制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监测预警组织构架,确定统一的归口部门,明确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在风险数据收集、分析、预警及处置方面的职责。如信贷部门负责信贷业务方面的操作风险、会计结算部门负责存款及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安保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的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部门负责系统方面的操作风险等。二是构建有效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数据来源、指标定义及预警级别等方面。三是搭建有效的操作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通过与核心系统、柜面、信贷、资金等业务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整合各类风险数据,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四是完善操作风险监测预警的配套制度流程,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

三、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构建操作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的建议

(一)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切合实际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品种相对简单,因此进行操作风险指标的选择时,切忌直接复制大型商业银行的指标体系,要组织本机构各业务条线先开展风险与控制的自我评估,对存款及柜面业务、信贷业务、会计业务等重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查找关键风险点,对症下药,设置有效的风险监测指标及预警级别。

(二)指标的监测处理流程要完整有效

不少机构在实施风险监测预警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将大量的关键指标纳入预警系统,系统实现自动监测预警,但对系统的风险提示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后续流程则无法跟上,及时性和有效性较差。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选取指标时不是越多越好,指标要精炼有效;应明确系统提示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反馈的责任部门和流程;监测预警程序的监督检查,确保各个环节都执行到位。

(三)做好损失数据收集和应用

大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风险监测预警时都会遇到一大难题:缺乏风险数据的积累,导致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和预警中缺乏历史数据支撑。对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是要制定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模板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列表模板,建立健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和报送机制,并通过加强数据收集处理的检查和考核,提升损失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实施风险监测预警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二是要加强对损失原因和损失结果的分析,可以借助风险地图等分析工具,基于风险发生频率、损失金额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对流程中的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改进,将风险控制在承受的范围。

(四)完善配套机制

不少机构在引入咨询公司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建设项目结束后,都出现“二张皮”的现象,后续运行管理效果不佳。操作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要真正有效运行,必须依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整体的风险文化培育。农合机构要抓好从高管到普通员工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的提升,强化风险文化的宣传和培训,通过风险绩效考核的传导来促进全员对从操作风险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反馈的执行力,而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_实践者的视角[J].金融论坛,2005.(4).

[2]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经营管理,2011.(12).

[3]赖周静.浅谈操作风险监测[J].经管视线,2012.(1).

风险预测方法第6篇

【关键词】 民航安全 风险监测 监测模型

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选择航空方式出行也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和时尚,航空出行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但是人们在追求速度快的需求上同时更需要得到安全保障。航空事故的屡屡发生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隐患。针对民航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笔者在安全风险监测的问题上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1 民航风险监测体系

民航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涵括了各分系统风险监测体系、行业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以及行业指数安全监测。

根据民航的专业特点可以将民航系统划分成飞机、机场、机务、空管几个分系统[1]。导致民航安全事故发生不可能只是单方面的问题,民航系统运作机制是多层次并且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要找出影响民航安全的问题必须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够大大降低和预防事故的发生。笔者分析了各分系统可能诱发事故的因素及预警指标。表一,表二主要列举了飞机飞行和机务系统风险要素和指标。

这些指标涉及面很广,主要方向包括了人的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以及管理因素。这些因素当中又包括了健康状况、技能水平、运行控制系统、飞行准备系统、派签员执勤时间、派签员技能水平、通讯设备系统、监察人员设置、法律规章制度等指标。总之上述因素以及指标与民航风险监测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同时这些因素以及指标给予了风险控制参考方向,让整个监测体系更为全面、系统。

行业风险监测体系中也包括人、设备、环境和管理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其中设备因素主要包括空管设备因素、飞机使用频率、飞机的性能状况、飞机场的设备情况等。

行业安全指数监测是另一项保证民航安全的监测体系。行业安全指数体系包含四个指数:人员伤亡风险指数、安全风险指数、经济损失指数、综合风险指数[2]。前三个指数可以分别反映民航系统中的某一方面风险,也可以将三个复合后反映整体的风险。

2 模糊综合评价机制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民航系统进行监测和数据计算。对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用以预防民航事故的发生。方法流程如下:

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等级,可采用五级评价标准。

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熵值法或者层次分析法得出因素权重集H。

③确定各因素和评价指标的值和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得出评价矩阵L。

④综合评判,根据模糊矩阵的乘法运算得出综合评判值集B(B=H×L)。

⑤从计算得出的结果中,判断民航安全的状况。

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对民航系统的各分系统进行风险监测评估。将得出的结果参照数值区间可分为很安全、安全、一般、危险、很危险五个等级。然后根据五个等级的状态设立不同的预警机制,根据监测后发出的不同信号灯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对民航系统进行年度或者月度的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计算,根据年度或者月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再参照设定的安全等级区间值得出安全状况结果,亦可以根据计算得出的值进行趋势发展控制。

3 行业风险仿真模型

建立民航安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的仿真模型,能够对民航系统安全指数进行仿真计算,并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预警,为民航系统管理提供决策机制。

此模型的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在线模拟方法,建立的民航风险监测管理仿真模型[3]。它的设计能根据将最新收集的信息进行资源优化,确保结构简化,因此也保证了它的泛化使用功能。

使用该模型不仅能了解到民航现在以及未来安全状况还能为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在模型对民航安全监测中还能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即利用网络模型,计算得出对民航安全存在威胁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关键因素分析航空业专家就能通过优化指标之后重复模拟民航运行的状况,最终使得风险指数下降,从而减少民航安全隐患,因此对民航事故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4 结语

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民航各分系统的指标综合评价,能够科学严谨地监测出民航风险值,适合监测各个系统的指标状况;采用模型仿真监测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民航风险还能够为风险管理提出解决对策,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鹏,宋存义.我国民航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01)

风险预测方法第7篇

关键词:动态偿付能力监管;现金流测试;动态财务分析;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139-03

中国保险业发展起步晚,处在一个动态的国际保险业发展趋势之中,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保险业正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了适应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需求,必须对中国保险业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成为了我们的预测保险公司风险,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以防保险公司破产的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依据。

一、中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2013年9月17日在举行的第23届亚非保险再保险联合会大会开幕式上透露,截至2013年8月底,中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超过7.9万亿元,净资产8 441亿元,保险业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和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同保险业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那时中国保险市场只有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上年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增加到165家,再保险公司增加到7家,实现原保费收入1.55万亿元。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保险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经营机构数量在增加,保费收入也在不断地创造新高。但中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发展不完善。但在近几年里,虽然发展都很迅速,但偿付能力监管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不足:

1.以静态偿付能力监管为主。类似“北美”监管模式,目前中国保险公司实施的是两层次的偿付能力监管:一层次是正常层次的监管,二是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正常层次的监管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设定较高的保险公司资本金要求、对保险费率和险种的监管、规定准备金负债的提存、再保险的相关规定、规定了保险资金的应用形式和限额以及规定了保险检察机关具有监督的职能。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主要涉及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与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其中实际偿付能力额度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之间的差额。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仍然是静态监管,缺乏与动态监管相结合。其所使用的监管指标是在静态环境下用保险公司过去的数据对保险公司未来偿付能力的一种预测,难以对风险因素进行重点跟踪与预测,并提高监管效率。

2.保险公偿付能力监管法规不够完善。在偿付能力监管方面,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初《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指标管理规定》,逐步建立起偿付能力监管的制度框架,偿付能力监管的约束力逐步增强。但随着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现有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保险业发展、改革、开放和监管工作的客观需要,迫切需要一部新的符合中国保险业实际的偿付能力监管部门规章。2006年,推出了对寿险公司的实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的编报规则。2009年,新保险法明确指出,要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机制,完成从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过渡,加强资本的约束机制。这代表动态偿付能力监管被正式纳入法律体系,也明确了动态监管是未来保险业监管的基本方向。2010年1月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又推出了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实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的编报规则,这意味着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正式进入中国保险公司的监管体系。虽然中国目前在偿付能力监管方面有一个初步的构架,在涉及到具体的偿付能力编报规则、资产认可方面还有待改善与细化。

二、动态偿付能力监管

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指保险公司在基本情景和各种不利情景下对其未来一段时间内偿付能力状况的预测和评价。其中基本情景是指保险公司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情景,通常情况下,基本情景应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计划相一致。而不利情景,指保险公司未来有可能发生并且会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情景。与静态监管模式不同的是,动态监管模式更加全面,由于可以识别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因此预警性更强,有利于保险公司采取提早进行风险防范,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稳健经营管理,目前主要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主要有现金流测试、动态财务分析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分述三个方面的内容:

1.现金流测试(CFT)。现金流量测试是在某一确定的评估日,在一系列的预测基本假设下,通过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时间和数量,分析保险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偿付能力、准备金水平、产品设计的可行性等。其中寿险公司现金流量测试采用五年的预测期,财产保险公司采用一年的预测期。保险公司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进行检测的过程是在偏离公司预期的各种情况下进行的。模拟始点为公司某一特定年度末的财务状况,计算该时点的初始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几年的财务数据,模拟公司的现金流量值,最后测算净现金流,如果净现金流为正值,则认为公司的偿付能力良好,若为负值,则认为偿付能力不足。该模型使用非随机情景测试方法,而不是随机模拟投资、损失赔偿和其他现金流方法。现金流方法比传统的风险资本模型(RBC)和偿付能力追踪系统(FAST)方法的效果更好,识别偿付能力不足的能力更强。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它只能衡量利率风险变动所带来的不同检测结果,并没有考虑到保险公司其他类型的风险,例如业务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市场变化等,并且现金流测试方法仅以保险公司现有业务为基础进行测试,未考虑未来业务。

2.动态财务分析(DFA)。动态财务分析,即是通过对未来保险公司内外环境进行模拟,测试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该方法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及时改变其经营策略,改善偿付能力状况。动态财务分析主要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比如模特卡洛模拟等。动态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动态模拟各种情景,为决策者提供更多信息,在预测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危机时具有更强的预警性。但是该种财务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是要模拟该模型的话,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作支撑,在中国保险市场公开的历史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很难应用该模型来操作;第二,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对该模型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样的话会对财务分析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第三,该模型的构造本身比较复杂,对精算知识的要求较高,管理者需要大量的专业培训来达到其要求。

3.动态偿付能力测试(DST)。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又称为资本充足性动态测试,是由保险公司的委任精算师通过对保险公所处的各种经营的所有状况进行假设,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情景进行模拟,从而确定不同的状况下保险公司的充足率水平。动态偿付能力测试主要是关注未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与状况,重点考察保险公司在市场不利情况下未来的偿付能力状况。其对各种情景假设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由监管部门统一规定或者是精算师根据经验选择的,与现金流模拟和动态财务分析模拟相比,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现金流模拟仅仅分析利率的波动所造成的风险给保险公司的净现金流带来的影响,然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关注的风险比较全面,包括业务经营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所以其具有更加全面的风险评估能力;第二,现金流模拟和动态财务分析模拟分别对企业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进行模拟,而动态偿付能力模拟的依据是企业的资本充足率,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分析,更能反映一家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动态财务分析法是采用随机模拟的,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较高,模型十分复杂。而中国保险业的数据有比较缺乏,精算师水平又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采用动态财务模拟法并不是很合适,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是非随机的情景分析模型,对历史数据要求并不高,因此在中国当前情况下能更加广泛的应用。

三、对中国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

保险公司产品的多样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投保人的选择权的多样化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在这过程中,保险公司将面临复杂的资产结构。近几年来中国保险公司投资资产中包括越来越多的证券投资基金、债权、股票、期货等一些金融衍生品,而本身这些产品的价格风险就难以度量。复杂资产带来风险的复杂化,以及风险度量标准难以确定的趋势,这就使得保险监督机关不得不去考虑该怎样才能更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这些资产的风险。静态偿付能力监管无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唯有通过动态能力监管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基于以上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多样性、复杂化考虑,中国应建立起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对中国保险公司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有助于建立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完善偿付能力监管框架。动态偿付能力测试需要考虑保险公司的风险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的进行分析,从而通过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来发现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风险因素,提高保险监督机关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针对性。同时,可增加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结果的比较性,有助于了解各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

四、中国建立动态偿付能力监管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1.保险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广泛的监管机制,严格监管保险公司,谨防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在过去的几年里,依据静态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中国保险公司里绝大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很小,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不同程度地超出了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标准。但就如本文所分析一样,静态指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对未来风险状况的全面预测,及一些风险无法通过该指标得到体现,进而保险公司在未来实际偿付能力大小,以及偿付能力风险也有待进一步查看。因此,从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未来的复杂的风险环境下,为了使保险公司不至于由潜在的、突发的风险而导致破产等状况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较严格的监管措施。相关法律部门设立相关的法律,为保险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使得保险监管有法可依。就监管来说,仅仅让保险监管部门来介入保险监管的力度是不够的,我们得让广泛的保单持有有人,保险利益相关群体也参与进来,建立广泛的监管网络,到达全范围的监管。

2.扩大中国精算师从业人员规模,提高精算师专业素质。目前来说,中国保险市场上精算师的规模较小,相较于其他保险监管比较完善的国家来说,精算师数量远远不够。保险监管是一项专业程度较高的活动,精算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责任至关重要,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计量、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未来风险状况的预测等都需要精算的参与。借鉴西方的监管模式,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应用动态监管措施来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首先得提高中国从保险精算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3.构建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框架,规范化动态偿付能力监管。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是实现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的统一,对未来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各种因素进行预测,并指出具体的偿付能力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具有较强的预警作用,有利于保险公司提早进行风险防范,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稳健经营,因此具有更强的风险评估能力。首先,动态偿付能力测试,与现金流模型和动态财务模型相比,关注的风险更加全面,确实反映了一家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在动态偿付能力监管中,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法,我们所关注的是该方法中监管指标的选取,确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指标很重要。例如,在动态偿付能力测试中,将保费增长率、保费自留比率、赔付率等监管指标对偿付能力的监管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构建指标方面,应该力求全面而又合理,且计量的特点。其次,构建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精算制度、会计制度以及信息系统等,精算制度的核心是是对保险公司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而强化精算管理制度建设将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监管效率。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以及实施合理的会计政策是提高财务数据真实性和透明性,从而大大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便迅速的信息系统是保证偿付能力监管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偿付能力数据库进行跟踪和预测,有助于监管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标准管理规定[Z].2001.

[2] 魏巧琴.发达国家保险偿付能力的动态监管及其借鉴[J].上海保险,2002,(11).

风险预测方法第8篇

关键词:井下作业;管理;风险控制;分析

井下作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近些年来,井下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了使井下作业的风险得以控制,使井下作业施工顺利进行,必须要对井下作业进行科学化管理,对形成风险的要素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应的科学技术来降低井下作业的风险,从而使井下作业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下文将对井下作业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风险管理的技术进行阐述。

1井下作业风险形成的原因

1.1设备结构和施工参数不对应。在进行井下作业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并不具有随意性,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各项参数进行选择。当井下作业施工进行时,由于管柱在自身结构方面的设计与施工的参数不对应,最终导致管柱出现断脱、弯曲等事故。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施工参数选择的失误或是管柱的结构设计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1.2流体参数和施工参数不对应。当这两种参数存在不对应的状况时,可能会引起井漏、井喷以及封堵工具的坐封等事故产生。这一类事故导致的原因就在于参数的不合理选择。

2井下作业风险管理的技术分析

2.1井下作业风险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多元信息融合也被称作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它是指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多源或是多传感器传递的数据信息根据相应的准则,对其进行自动化分析、综合以及支配,最终得到被测试对象的一致性的描述和解释,是所需要的任务得以完成。井下作业风险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也就是数据级、决策级以及特征级三级的各自融合。在进行井下作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对此项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所得信息的准确度,使空间的分辨率得以提高,并且还能够使作业决策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井下作业风险的识别、预测、控制以及评价提供技术上的支持。2.2井下作业风险的预测技术。井下作业风险的预测技术所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相应的预测模型,对井下作业风险变化的各种规律进行研究,并对井下作业风险发展的可能结果做出预测,以对饮下作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所预测出的风险得以规避或是最大程度上使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目前在各种预测的方法中,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回归预测法、直观预测法、专家系统预测法以及灰色预测模型等。2.3井下作业风险的识别技术。根据对井下作业风险的分析来讲,在井下作业施工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这些导致这些风险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并且这些风险的原因对风险的作用存在差异,但这些风险原因彼此之间还存在着联系。对各种井下作业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是井下作业风险识别技术的主要目的,目前,井下作业风险常用的识别技术主要有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故障树诊断法、贝叶斯分类法以及专家系统等识别技术,其中故障树诊断法是最为常用的,它能够对井下作业风险进行实时识别。2.4井下作业风险的评价技术。井下作业风险的评价技术的目的在于使井下作业的安全得以实现,它是对安全系统管理工程的方法以及原理进行应用,并对井下作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井下作业的风险依照相应标准进行划分级别,对井下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后果进行预测,为井下作业风险的管理决策以及防范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目前,这种评价技术在国内外使用较为普遍,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较普及的评价技术和方法主要有专家评议法、安全检查表法、事件数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虽然评价的方法较多,但还缺乏深入性研究和一定的紧密性,因此对与井下作业风险的评价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5井下作业参数的智能优化技术。在进行井下作业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钻井的一些可变性参数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水力参数、钻头选型、钻速、钻压等可变性参数,对这些参数进行传统式设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线性规划、多目标优化以及非线性规划等。这些传统的方法却存在着非常显性的缺陷,并且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容易受限。所以,在对井下作业的数据以及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将研究的目标投向一些客观性的制约因素方面,从而使井下作业的操作更具科学性、智能性和全面性,以使整体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因此,针对井下作业的参数采取智能优化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井下作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找出导致风险形成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若要对这些分先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则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通过这些技术对井下作业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于有科学依据的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标,使石油产业的生产安全化、标准化,从而促进石油行业的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作者:曾小彬 单位: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作业一大队

参考文献:

[1]廖明燕.基于神经网络多参数融合的钻井过程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4):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