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7 15:34:58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1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风险感知;特征维度;演化轨迹

风险本身是客观的,但风险感知却是主观的,它是个体依靠经验、直觉对风险做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有限理性理论指出,当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紧迫性,使得个体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对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预测、判断、加工和处理,从而产生明显的认知偏差,此时个体表现出的有限理性是较低水平,甚至是非理性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的和谐稳定也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公共危机事件风险感知的特征对于事件影响的分析与评估、事件的应对与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公共危机事件风险感知的特征做一个文献综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1相关概念

1.1危机、危机事件与公共危机事件

1.1.1危机:字面解释,危机即“危险”和“机遇”。Fink[1]认为,危机是事物的不确定性状态,其决策非常迫切,包含概率各为50%的好、坏两种结果。Davies等[2]认为,危机是已经达到关键阶段的一种状态,是“严重的转折点”,是“决定性时刻”。虽然危机被认为是一种不确定状态,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向好、坏两方面发展,但是人们通常更多关注的是危机的负面效应。危机研究的先驱Hermann[3]认为,危机是威胁到决策主体根本目标的一种情境状态,在该情境中,决策主体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它的发生往往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Boon[4]认为,危机是个人、群体或组织无法用正常程序处理,突然变迁而产生压力的一种情境。1.1.2危机事件:如果说“危机”是一种不确定性状态,那么“危机事件”则是引发危机的某一具体事件。Fink[1]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将危机的生命周期分为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4个阶段。征兆期是有迹象表明可能会发生潜在危机的时期,而发作期是有危害性事件发生、并引发危机的时期。通常危机处于征兆期阶段时,往往征兆较弱,或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识别而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当进入发作期时,通常事发突然、需要主体采取应急措施加以应对。故一般认为,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5]。1.1.3公共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影响的范围既可能是公共范畴,也可能是私域范畴,公共危机事件则是在公共范畴中产生影响的危机事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紧急状态立法研究项目报告[6]认为,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的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

1.2风险与风险感知

1.2.1风险:风险(risk)概念与不确定性(uncertainty)概念紧密相连。通常认为,风险是指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但严格意义上讲,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仍有所区别。Knight[7]对二者做了明确区分。他认为,风险是事前知道所有可能结果和每一种结果出现概率的情形,而不确定性是事前不知道所有可能结果,或虽然知道可能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概率的情形。因此,不确定性比风险具有更大的模糊性,风险可以看作是可测定概率的不确定性。风险事件的结果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利,但人们更多关心的还是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风险概念更为强调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1.2.2风险感知:风险本身是客观的,运用科学方法测算风险出现的客观概率属于风险的客观研究,但是个体依靠有限信息、凭直觉对风险做出的估计和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属于风险的主观研究范畴。个体依靠经验、直觉对风险做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被称为风险感知(perceptionofrisk),它广泛地受到个体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公共危机事件风险感知的静态特征维度

风险感知研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Slovic[8]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心理测量范式的早期研究包括揭示优先(revealedperference)和表述优先(expressedperference)。Starr[9]提出了揭示优先方法。他的假设是:社会可以通过试错法达到任意一种活动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均衡。个体可以利用历史或当前的风险收益数据揭示一个“可接受的”风险-收益均衡模式。基于对Starr假设的质疑及数据收集的困难,Fischhoff等[10]提出了表述优先法。该种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利用问卷形式直接要求被试表述其对于风险的看法。在最初的研究之后,Slovic[8]借用人格理论赋予风险以“风险人格”(personalitiesofhazards)。他和他的合作者们通过设计大量的心理测量量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风险感知的相关数据,并运用多因素分析技术描绘出风险感知的定量图景或称为认知图谱(cognitivemaps)。在这一认知图谱中,有两个反映公众感知风险的基本维度:第一个是忧虑风险(dreadrisk)维度,该维度主要反映风险的不可控制、灾难性、忧虑的潜在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二个是未知风险(unknownrisk)维度,该维度代表了风险不可知性方面的特征。Slovic将这种研究路径和理论框架称为心理测量范式。此后,在一项扩展性研究中,Slovic[8]将风险感知的结构从二维扩展至三维,增加第三个维度——暴露于风险影响下的人数。但以后的研究如Knight等[11]、Leppin等[12]仍认为,风险感知的主要维度是可控性和可知性两个方面。遵循心理测量范式的理论模式,学者们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风险感知特征进行了研究。谢晓非等[13]将公众感知SARS风险的特征维度分为3个,一是忧虑性,二是可控性,三是患SARS的可能性;时勘等[14]、李华强等[15]、杨洁等[16]从风险自身及降低风险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将公共危机事件分解为二级风险事件,进而分别从可控性和熟悉性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如时勘等[14]的研究,将SARS危机分解为6类风险事件,其中SARS病因的风险感知特征为不能控制和陌生,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愈后有无传染性为能控制和陌生,SARS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性、治愈率、预防措施和效果为能控制和熟悉;李华强等[15]对5•12汶川地震发生时重灾区民众的研究显示,地震产生原因及预测、地震预防措施、对地震的总体感觉分布在控制感低、陌生的象限,疫情和次生灾害、地震后相关信息真实性分布在控制感高、熟悉的象限,地震伤亡率分布在控制感低、熟悉的象限;杨洁等[16]对太湖蓝藻事件发生时无锡市区民众的研究表明,暴发原因分布在不可控、陌生的象限,对人体健康影响途径、对人体健康危害后果、危害影响的风险、控制措施和效果以及总体感觉分布在可控制、陌生的象限。

3公共危机事件风险感知的动态演化轨迹

Burns等[17]对金融危机中的公众进行在线问卷追踪调查,以了解危机持续过程中风险感知的变化轨迹。研究者使用潜增长曲线模型(LGM)来分析整个危机期间风险感知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公众感知到的风险在危机初始阶段下降得最快,然后开始趋于平稳。由于问卷调查方法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如一般都是回溯性调查,调查数据完全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回忆和自我报告,从而使得数据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人们开始尝试采用其他方法研究风险感知的动态特征。信息论的创始人Shannon[18]将信息量定义为随机不确定性程度的减少,而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感知与信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Liu等[19]认为,随着信息的获取,公众的风险感知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其中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对于风险感知变化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王飞[20]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模式是公共危机事件中风险感知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公众的风险感知通过对风险信息的识别、搜索和求证,最终以对风险信息的选择性记忆表现出来,因此研究者将公众风险信息记忆的波动程度作为度量风险感知的标准,构建模型,然后按照公共危机事件新闻报道的3种增长模式——正态型、衰减型和波动型,从新浪专题分别选取对应的3件代表性事件,进行模拟仿真和分析。Wilson[21]的信息行为模型认为,信息搜寻行为的产生源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则源于认知的不和谐。信息使用者通过信息搜寻行为,从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渠道或服务获取信息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减少内心的不和谐。因此,公共危机事件下风险感知会增加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搜寻与风险感知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公众除传统媒体外的又一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有学者将公众的网络搜索行为作为风险感知的替代变量,来研究公共危机事件下风险感知的动态特征。王炼等[22]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雅安地震为案例,以百度指数为数据来源,从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两个维度研究了地震发生后公众风险感知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感知的时间演变特征符合指数分布,在事件发生当时风险感知水平迅速跳上高位,之后以指数形式快速下降;在空间分布的演化上,事件发生初期风险感知主要集中于直接受影响地区,此后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李燕凌等[23]以2013~2018年间爆发的6次重大H7N9禽流感事件为例,运用百度指数数据,从时间、空间和时空交互影响3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风险感知演化在时间上符合指数分布且具有周期性、稳定性等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分布均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致、空间聚集效应等特征,在时空的交互影响下,公众的网络搜索热点趋于稳定、信息需求结构趋于理性。孙宇婷等[24]基于百度指数,采用百度人口流动大数据和疫情实时监测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时空可视化等方法,研究了2020年病毒性肺炎疫情中国公众关注度的时空差异。

4进一步的讨论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2篇

(一)风险财务的定义和特征。很多研究结果提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使用风险财务的概念更为合适,不仅突出了财务具有风险性的特征,而且能够与传统的财务风险概念有所区别。本文论述的风险财务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或者管理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风险财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不仅仅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结算的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金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第二,不确定性的特征,造成企业风险财务的原因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后使得企业的财政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难以被完全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了企业财政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三,严重的损失,当企业的财务结果与财务目标出现较大差异时,如果这些差异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风险财务对于企业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正确地面对,很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健发展。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风险财务管理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来讲,与企业的财务息息相关,因此风险财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二,与普通的财务管理相比,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更加理智科学地应对企业财政上的风险;第三,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金风险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法,所以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

(一)风险财务预测方法。风险财务预测方法主要是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预测法,主要是利用专家在企业风险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而能够识别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第二,幕景分析法,在风险财务预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它们对企业财政的不同影响;第三,资金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资金在运转或者使用方面的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财务预测方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风险财务决策也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在风险财务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风险财务决策方法是否有效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量、财务决策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应对风险财务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风险财务控制方法。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定的风险后,应该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避风险,当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回避措施,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或者是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全部损失,能够确保企业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正常运营;第二,自担风险,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些问题时,企业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预算企业的开支,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财政风险。

(四)风险财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并且选择承担财务风险时,必须要正确处理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结算,能够正确了解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包括企业遭受财政风险后的损失、企业的剩余资金量等等,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当企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不足时,需要想办法尽快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能够转变企业目前的财政危机,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降低企业的资金损失。

三、企业风险财务分类

管理由于企业的风险财务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大多数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依靠人力几乎无法改变,只能减少或者尽量避免自然风险。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法进行: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从而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虽然保险的方法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但是可以将企业蒙受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对自然风险财务进行投保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其财政风险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风险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幕景分析法在企业的市场风险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市场中影响企业财政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企业财政的轨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能够使得幕景分析法更加有效和直观,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进行自主经营,所以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筹资和投资的方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企业通过分析多种筹资或投资方式,进而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或筹资,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四、小结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3篇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会计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会计界对会计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观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试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核算、财务风险几个方面分析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客观经济环境变化会计影响

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

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与国际财务会计趋同的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越来越重要。财务会计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范畴,是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规范性理论基础。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ncial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是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一体化使财务会计的空间变得更大,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愈显必要

近十几年来,在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机制作用下,各国相继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生产经营和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如电讯业、银行和保险业、运输业等服务业的全球性特征尤为明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呈现如下特征:国际金融网络使国际商务在时间上连续,价格上联动,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额会迅速增长,竞争更加激烈,风险也加大。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使财务会计工作的空间变得更大,常常出现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会计核算;而且,由于风险的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因此,必须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有效规避财务会计的风险。

(三)对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1.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

因为会计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社会性。会计的技术性使得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经验教训,从而节省制定成本,提高制定效率。会计的社会性使得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出发,立足中国实际,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环境的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财务会计需要提供什么质量的信及怎样提供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科学、逻辑严密并对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

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多特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会计准则可能没有规定,但由财政部组织、学术界、实务界以及企业界共同研究制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这样可以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

4.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对其构成概念框架的子系统都应涵盖,缺少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是一份完整的概念框架。具体来说,由于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在构建概念框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可以将其作为概念结构的一个边缘,然后将概念结构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第二层次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及确认、计量报告原则;第四层次为财务报告。这些内容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概念框架系统。

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导致了财务环境的新变化,财务边界变得模糊、核算重点多元、核算期多样化、本位币和币值不变假设弱化等等。这些都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网络会计模式才能自如地应付。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会计核算重点由单一的有形资产向多元转移

知识经济是知识和经验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它一方面是指知识和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高新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增加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它和货币资本一样,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货币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资本包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信息资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都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出现了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企业的新的资源配置结构,使如何对知识资本的价值进行计量和管理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课题,会计的核算重点也要单一的有形资产向有形和无形资产等多元化转移。

(二)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使会计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实”的企业扩展为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在经济生活中。所谓虚拟企业,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H.J.Bulliger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网络组织:通过网络,应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互惠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的关系也就解除了。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了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虚拟企业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虚拟经济。由于虚拟企业充分地利用了网络技术,所以也有人把虚拟企业叫做网络企业,实际上虚拟企业的概念要比网络企业更为宽泛,网络企业只是虚拟企业的一种形式。

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假设下的“企业”的概念变得模糊,会计主体的概念也就变得不那么确定,既实也虚。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由以下两个条件来确定:一是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二是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范围。这两个条件中有一个共同之点是实际边界清楚的“单位、个人、集团或机构”,而虚拟企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能够用来确定会计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依据已有些不适应了。现在的会计主体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而且也是由某一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美国会计学者瓦尔曼指出:“虚拟企业使企业的空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并使传统的会计主体具有新的意义。”这里所说的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虚”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实”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虚拟企业也是企业的一种更新潮的重构形式。企业重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还只限于企业内部的重构,如精简和调整机构、剥离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等,其目的是使管理更为灵活,竞争力更强。到90年代又出现了企业之间的并构和重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重组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企业重构,而虚拟企业则是一种暂时的企业重构。企业重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活动。不管是那种形式的企业重构,都给会计主体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三)会计核算期变得多样化,即时核算与实时报告将是会计核算期的主要形式

会计核算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前后连续,时间相等的会计期间,定期地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财务年度报告是我国长期以来最常见的一种报告形式。

持续经营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基本特征,会计主体都将持续地,无限期地正常经营下去,而不会终止结算。虚拟企业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有利则合,无利则分,也许会较长时间地延续下去,也许会很快解散,而更多的可能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合作方。有时即使合作方没有增减或解散,但没有持续的经营活动,这就使得持续经营的假设变得较为模糊。因此,它对会计核算期的要求也变得模糊,一般是某项经济合作一旦完成就要立即提供会计核算报告,根本不需要等到某一个固定的核算期如年、季、月的结束。一般情况下,虚拟企业也无须对社会提供财务报表,只须对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提供财务报告即可。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特别是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兴起,会计核算期变得更加多样化。当会计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而使经济活动增加附加值的时候,即时核算和实时财务报告将是主要形式,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三、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它是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延续已导致全球经济受挫,国际金融市场也正在经历着重组与改变。导致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对某些衍生工具的风险没有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的披露和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意是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投资的风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7)对金融工具有全面披露的要求。披露不仅包含关于金融工具重要性的信息,还要包含相关的风险性质和程度。而对后者的披露,即是对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性质上要求披露每种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层的目标,政策和风险管理的过程等。程度上要求披露在报告日的风险暴露程度的定量的描述,这包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风险集合的描述。

此次次贷危机中,对某些衍生工具的披露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次贷危机的核心是非传统贷款的爆发,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由房屋抵押经纪人卖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再次将它们包装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债券,将大量的信贷违约调期(CDS)及其它与债券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各种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人。由于CDS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没有专门机构监管它的交易,另外持有者不愿对其风险进行真实的披露,导致CDS的市场有很大的不透明性。

信贷违约调期(CDS)是指违约调期的买方将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一旦对应第三方信用违约发生,CDS的卖方就要向买方赔付损失。因此当信用违约率上升后,对于CDS的卖方而言,赔付的损失也就跟着上升。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自2006年以来,其CDS的成本就急剧上升,但AIG并未重视它的风险。在2007年第四财季出现亏损之前,AIG从来没有在其年报中披露过CDS。2008年初AIG宣称,根据内部估值模型,由于CDS产生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最终AIG在3月底宣布了因CDS而减记了超过110亿美元次贷相关衍生资产。2008年11月10日AIG了第三季度财报:该集团亏损245亿美元,其中,CDS业务当季的资产减记规模超过70亿美元。可见正是CDS导致AIG陷入了流动性和资本不足的危机中。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4篇

104国道连江至晋安段改线工程,是以BT项目风险管控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项目的具体合作方式和融资状况,建立104国道连江至晋安段改线工程项目风险管控模型,识别项目的风险控制因素,建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按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考评,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借此研究结果能为BT项目投资合约风险管控提供一些借鉴。

1BT项目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缩写,可以定义为一种融资模式,或者是一种项目管理模式,是指项目发起人把项目交给承办公司,由承办公司进行项目的投资、建设以及管理,在项目验收合格再回购给项目发起人。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在大型的公共城建项目管理中较常见,现在政府提倡的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也是从其中概念发展而来。BT投资模式的优点是为政府提供一笔财政资金,有利于项目的提早上马,缺点是给政府带来一定的负债。在政府负债合理的情况下,BT投资模式是很好的选择。BT模式目前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但项目的投资金额较大,投资时间较长,且大部分项目为概算包干或概算下浮包干,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风险点多,因此合约的风险管控在BT投资中显得尤为重要,是确保项目顺利回购的重要保障。

2BT投资项目中造价控制

2.1前期跟进,做足概算,定义风险

BT项目投资的突出特点是可以缩短建设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工可)及初步设计批复后即可公开招标确定投资人。104项目工可报批阶段,为降低工程造价,概算阶段未充分考虑市政工程的措施费用及建设期融资费用,导致概算总体不足,预算水平较低,预算提升空间有限,为后期投资人的投资及建设埋下巨大风险。面对概算不足的情况,投资人应该合同谈判阶段,将风险进行重新定义。现阶段看来,104项目在确定投资人之后,谈判阶段应重新定义风险:1、涉铁费用预算考虑不足。项目涉及铁路运营,导致隧道的开挖爆破需要受控铁路公司,施工效率降低,造价大大提高。涉及铁路报批程序的康坂隧道,楼顶山隧道及亭江互通的岩石开挖应共同委托有铁路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重新编制预算。该笔费用涉及金额约1.7亿元2、泥浆外运费用考虑不足。预算中对桥梁桩基费用的确定仅考虑泥浆就地对方。但该项目为临近市政工程,根据市政工程管理办法泥浆必须外运,不能就地堆放。该项涉及预算费用约2000万元3、土方外运费用。原设计指定的弃土点,因为环境因素及人文因素均不可用,导致土方外运费用大大增加,特别园中图通的土方外运需要严格按照市政工程管理的土方外运管理条例执行,外运费用增加约2500万元。4、施工措施费考虑不足,鼓岭隧道的施工位置位于林地中,附近无可利用的临电,也无可利用的便道,需修建一条长约10公里的便道;用电方面,经过电力局审批需要架设高压铁塔,才能满足施工用电要求。便道方面涉及费用约1000万,临电方面涉及费用约2000万元。其它例如定额套用不合理,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土方调配不合理,软基处理方案不妥当等等,应该在确定投资人后,根据初步设计图纸仔细踏勘现场,对可能预见的合约外风险在谈判阶段定义清楚。

2.2变更组价方式的约定

项目将严格按照政府投资概算审批控制制度,原则上投资的总额度不能超过概算的投资额度,投资额度超概,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可以进行概算调整,但是工作推进难度巨大。合同中应约定变更项目的组价方式,采用哪一版定额,材料价格采用方式,人工费调整方式等等。合约外政府采购项目的回购方式,例如竣工验收费用,环保水保验收费用,监理费用,设计费用等等不在投资人投资范围内,但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要求投资人采购部分的项目。应该前期合同谈判中定义采购方式,组价方式及回购方式。

3BT投资项目中合同风险管控

3.1造价审减风险

104国道连江至晋安段改线工程标段是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审计报告的质量决定了造价审减风险,首先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立场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很多BT项目都依赖事后审计,缺乏一定的书面或者影音材料作为佐证;聘请中介机关参与审计会带来审计风险,甚至会造成财务资料丢失的情况。

3.2政府回购风险

104国道连江至晋安段改线工程标段资金来源为BT项目公司自有资本+银行贷款,政府将按照验收结果分段回购项目。政府的回购风险主要体现在:政府无法按时回购。政府可能由于财政资金问题,无法按合同约定时间进行项目回购。政府以工程质量问题为由拒不进行资产移交,延缓项目回购。项目交工阶段,业主有可能以项目的附属工程未完工拒不进行交工验收。或者交工验收后,以机电工程未试运行为由拒不进行资产移交等。

3.3项目验收风险

项目验收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质量不达标和项目工期延期等情况。质量不达标风险的人为可控性较强,承办单位可以通过提高项目管理来降低项目验收风险。工程延期的风险来源较为广泛,一些征地征林、设计变更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工程延期。不可抗力影响由合同双方来共同承担,当施工与当地百姓发生土地林业等纠纷后,将采取何种措施去排解,工程延期的责任将如何划分等切实问题,特别强调征地影响工期的责任应该由业主负责。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用地交接手续,明确交地时间及交接人等。

4BT投资项目中结算控制风险管控

4.1结算风险

BT项目结算环节多,需要逐层审批,审批难度较大,涉及到施工方案、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图纸会审、验收报告、技术交底等风险点,风险防范缺一不可。

4.2结算策划

聘请专业的BT项目结算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BT项目决算策划,按照项目结算细项分组,实现风险节点个个击破,图纸结算要重点攻关图纸设计原则,施工方案结算则认真审核施工中的质量要求,各组结算人员要分工明确,把握结算风险点及对接人员,设计审核要跟工程设计人员勤于沟通,技术交底审核要与施工部门和监理进行接洽。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5篇

(一)过去、现时、未来——会计时空观念的重新选择 

以往,会计一直采用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总结和评价,用相关的评价结论及经验总结作用于目前(现时)事务。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过去的许多梦想在很短时间内变为现实,从而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类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现在的梦想就是未来的现实,谁能够较早地领悟并抓住未来,谁就有了在未来称雄的资本。于是,人们开始采用一种面向未来的时空观。会计作为重要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也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时空观念,即从面向过去的回顾型系统转向以对未来的预期及设想为中心的预期型系统。 

会计做为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我们应该通过对现时确实的了解,更好地把握未来。这就意味着:1、必须彻底抛弃传统会计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全新会计观念和理论,尤其应该抛弃对传统会计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迷信,信心百倍地迎接未来的风险,以多样化的相关信息交流、即时的形式,去满足实际决策的信息需求。2.通过对现实环境中各种社会观念、管理组织理论及技术发展的深入考察和分析,构建新型的会计组织及方法体系,使会计系统与现实环境密切地融为一体。3、重视网络发展对人们时空观念的现实影响及其会计意义。网络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感受。借助网络,人们可以对同一时点上的会计信息,在地球的任何角落,进行同步传递和反馈。这种能力,使人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这将会极大地改变会计信息的许多重要方面。4、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结构、商务形式、管理方式及财务形式的影响,利用网络财务的时空优势,构造现实的网络会计体系,实现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各种形式的远程处理,使会计实现时代性的飞跃。 

(二)动态变化的时点基础观念 

由于会计环境不断变化,会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传统会计的许多稳定性假设和方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我们必须做到:1、打破传统会计关于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特性的稳定性假设,充分认识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的动态变化特性,建立彻底的动态会计规。2、充分认识动态变化中的风险因素及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客观事实,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判断,建立动态的处理方法及理论体系,以充分揭示和控制风险。3、放弃传统的会计分期观念,建立以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1)现代经营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只有时点观念才能与此相适应。采用时点观念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优势的关键;(2)采用时点基础具有现实的可行性。第一,IT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此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第二,传统会计中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本身就是采用时点基础,只是由于与分期核算下的损益计算相关的原因,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分期因素。第三,采用时点观念的最大矛盾是损益计算,但传统会计下的损益计算,并不能真正反映损益的实质,近几年人们在对通货膨胀会计中“持产利得”的关注以及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日益重视,为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接下来应该做的是联系现实,对“损益”观念的真正意义进行深入考察,弄清损益与现金流量、利得及资产价值变化的真正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损益的真实意义在于财富(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它也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用时点数及动态延续中的前后比较来反映。第四,动态报告体系的构建必然涉及会计组织结构体系的改变。用网络系统结构取代传统的会计组织结构,建立内外交流的网络结构体系,将是下一步会计变革的一个世界性课题。 

(三)积极的风险观念 

未来时代将是一个高风险时代,风险将会伴随人类的一切活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忽视或逃避都不是办法,我们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通过积极的行动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为会计采用一些包含风险的方法提供理念基础:1、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控,则可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风险反映成为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则可在有效反映、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造收益;3、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改变对风险的态度,则可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比较适当的方法记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出会计项目中内在的风险(比如持有货币资金的汇率变动风险及币值变动风险,应收款项的坏账风险,实物资产的物价变动风险,股票投资的市场风险,联营投资的经营风险及其它风险,无形资源因突发事件造成价值巨变的风险,债务的偿付风险,资本项目的蚀耗风险等),使会计信息能够以灵活的方式与用户的需求密切相关,真正具有决策价值。 

(四)网络系统观念 

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和着力点。正如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及工业革命使传统的簿记转化为现代会计一样,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使会计再次发生根本变化。变化的方向与特征,取决于网络系统的特征、未来趋势及现实世界中会计的矛盾。1、网络系统是一个便利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将在极大地拉近信息提供者与用户间时空距离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信息容量,丰富信息的内涵与形式,形成密切而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和使用关系。2、网上企业、电子商务、网上投资、网上结算、网上报税等网际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监控的视角拉入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在增加会计业务内容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会计业务的形式,使会计发生质的变化;3、以网络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及时、灵活的多样化信息;4、网络系统下的信息交流是多样化双向交流,会计系统必须按此要求进行改造和重构。 

在网络时代完成重新构建会计观念、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五)财富重心说及财富、资产、损益一体化观念 

会计学的重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决定会计信息范围、结构、层次及特征,决定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构建的关键。笔者认为,会计学的重心是财富。财富是一种权力,一种控制性的力量,它代表的是可以带来左右社会和他人的力量的一切资源,包括:土地、金钱、各种有形及无形的财产、知识等。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但其作为控制力量的基本特征却始终未曾改变。会计学是一门对财富及其来源、构成及变化进行计量,说明财富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并对一定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进行估价及预期的科学。 

传统会计用资产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是对财富概念的学科性限定,这种限定使得财富的会计计量有了可靠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于将资产和财产相等同,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它所代表的实际范围,并造成变化的障碍。未来会计发展中必然强调会计资产向财富的回归。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目前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同样,传统会计把损益的形成与计算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将损益与资产看作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概念,割裂了损益与资产的内在联系。损益的实质是财富(资产)的增减。采用一体化的资产与损益观念,将损益计量与资产价值的变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更贴近损益的实质。 

财富重心说摆正了会计的基础,财富、资产一体化说明了会计资产的实质;资产、损益一体化揭示了会计损益的真正意义;财富、资产、损益一体化则使会计在灵活的报告形式中采用时点基础,使会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质的变化。 

(六)新型的质量观念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资源、存续和发展等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的质量评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会计以有形资产和会计利润为中心的反映和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此,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会计质量观念。会计的质量观念应该由会计要素项目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及企业质量的财务评价三部分构成。 

1、会计要素项目质量。会计要素项目质量是指资产、负债、权益(包括损益)等项目真正价值的反映程度。传统会计主要注重会计要素价值量的变化,而对其范围与价值量数据的实质性意义缺乏深入反映,造成会计数据相关性较差。未来会计应该重视对要素项目质量的反映。它具体包括资产质量、负债质量和所有者权益质量三个方面。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6篇

一、风险刑法中法益理论的嬗变

肇始于德国学者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本是社会学上的理论命题,主要用来描述后现代社会工业科技的过度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风险与传统危险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组合起来的,风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危险则沾染上了主体的价值评论,具有消极的价值属性。风险“潜藏于早已具体存在的混乱无序状态13益显现的过程之中,正是因为这种混乱无序状态使得社会生产管理机制及针对危及人类生存巨大威胁和灾难而设立的预防预警机制等,早已变得乱糟糟一团而一发不可收拾”。④由于其与当代刑法积极一般预防的刑法思潮相契合,推进了现时法益理论的多元流变,并进而体现在法益内涵的扩展与危险源头对象的扩充方面,因而使得刑法能够及时随风险社会犯罪情势的复杂演变,适时检讨与修正相应的刑法规范,以防控风险。作为德国刑法学者罗克辛提出的客观归责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危险创设与被允许的危险的理论和风险升高理论,保护目的理论的归责基础与前提就是风险刑法中的危险行为。其认为:只要行为人引起或加大了不被允许的危险且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规范保护目的及构成要件效力的因果关联范围之内,就能肯定对行为人的客观归责。该理论将创设或升高风险的行为视为规范的内容(禁止),且大量援引行政取缔规则作为判定风险行为的标准,因而可以说是风险刑法理念的典型反映,其旨趣在于强化风险行为的刑法规制,扩张法益保护法网。在风险社会中,通过国家公权力管理与控制风险的立法尝试及对一般预防中事前预防功能的强调,使法益保护范围、保护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导致了法益保护的前置化与法益概念的精神化趋向,不仅将造成法益实害与具体危险的风险行为作为刑罚规制的范畴,而且把为数众多的抽象危险列入可罚性的范围,从社会安全性方面寻求刑罚正当化的根据,有将结果犯或实害犯作为危险犯处罚的危险。法益的违法性评价机能与解释论机能使法益保护的前置化(保护时间序列的提前化)13渐成为防控社会风险的刑事立法政策。另外,免除控方证明责任的抽象危险犯的刑法规范的设立(主要是在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及经济犯罪中)更意味着风险社会刑法机能的深度转变。但在这种以功利为导向的风险规制语境中,同时也潜藏着打破刑法功能平衡的危机。对于侵害法益危险的抽象化突出地表现在此次《刑法修正案(八)》的相关规定上,例如关于危险驾驶罪的增设与生产销售假药罪的构成要件的变化方面。特别是前者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就构成犯罪,对其性质的判定就有行为犯与危险犯的区别。2011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各高级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正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依法追究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醉酒予以追究刑事责任,虽然没有规定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前提条件,但根据刑法第l3条的规定,危害社会行为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然而2011年9月14日公安部了《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则强调指出:从严掌握立案标准。经检验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对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定罪和处罚标准在具体操作标准方面具有不同理解,联系到本文对于风险社会刑法法益的理论命题,公安部秉持风险社会侵害法益行为的风险防控理念,着重考量行政管理的便利性及效率,强调刑法的功利性机能,此实质上是法益侵害实害化向抽象危险精神化演变的独特进程。而最高人民法院则坚守刑法的最终裁决者及社会公正的终极守护者角色,避免社会舆论和政治目的挤压下的政策性刑法严重冲击刑法的法律理性及安定性,谨慎遏制风险预防原则推动的刑法能动化倾向所导致的重刑威慑的冲动。

二、社会危害性、刑法法益、损害原则

在中国刑法中,社会危害性是从作为犯罪本质、犯罪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抑或是刑事违法性的根据、阻却违法性事由,还是从作为刑事立法的理论基础及刑事司法的指导原则角度探讨之,一直颇有争议。笔者认为,大多数论述混淆了彼此之间的层次构筑而陷于自我论述的封闭系统以求批驳他人论点,因而欠缺精当。本文选择以刑法规范合法化基础为视角对中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大陆法系的法益论、英美刑法中的损害原则进行辨析。

中国刑法社会危害性论中的“社会”在当今风险社会中具有特定的蕴涵。后现代社会中风险规制的失灵带来的恐慌在最后的保障法(刑法)中沉淀,刑罚功利化目的的落空使得公民让渡自由以换取自由保障的初衷无法实现,自由与秩序的紧张平衡引致刑法基点由人本机能向非人本机能的转变。有学者认为:社会危害性论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及四要件犯罪构成的本质特征、犯罪构成确立的实质基础,同时也是认定犯罪行为的根本标准。②其将社会危害性看作统领犯罪论体系、犯罪认定的前置性概念,以致社会危害性论承载了太多其无法负重的刑法功能及使命。在社会危害性的内在涵义中,“社会”已不是传统的前工业社会而是科技智能化、资本全球化、生产国际化所引发的高风险社会,其中的“危害”更多地表现为环境公害、金融风险、食品安全犯罪等宽领域、多层次、跨地域的公共安全事件,其内在机理求之于刑法的实质公正及社会防卫,是实质正义先于程序正义的呈现,与此同时也弱化了刑法自由保障机能的张力,且从社会危害性的语义论述及司法适用实际操作层面上分析,易致其与罪刑法定原则的脱节及超法规入罪事由的泛滥。大陆法系特别是德国刑法中的法益论,在承继社会危害性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增添了“法律承认的限定”,羁束了实害及其危险过于扩张刑法射程的冲动,将实质违法性的理念融入法益的概念中,强调刑法的安定性与人权保障价值。但与社会危害性论所固有的局限性一样,法律利益实质内容的空洞化与文本描述过于宽泛,不利于发挥法益的界限及个别化机能。另外,探求刑事违法性依据的初衷本在于建构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及理论前提,现在又说法益在于法律承认的利益,这种循环解释无助于对违法性实质的提炼与发掘。有学者建议将社会相当性概念注入法益之中以充实其空旷的内壳,以此解决法益内涵过于抽象概括化的弊端。但是社会相当性本身所指并不明确,且其认为,社会的相当行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历史上形成的社会伦理性的秩序范围内,由这种秩序允许的行为(威尔泽尔语)④。此种论断有使法益论陷入行为无价值论泥沼的危险。对于法益在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而言,其是先行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理论还是作为构成要件要素之一而存在,也是一个令人颇费踌躇的问题。如果是前者,那么法益论会重蹈社会危害性论统领整个犯罪论(想解决诸多问题却又力不从心)而其蕴含却又虚实不明的覆辙,削弱其本来具有的违法性评价及解释论机能。若为后者,由于具体个罪法益指称的个别化,易致宽泛地认为都是法律所承认的利益而使法益概念变得无足轻重。英美法系中作为刑法规范合法化的基础起重要作用的是“损害原则”。

美国法哲学家范伯格认为,“损害原则”首要应该保护的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共有基础,并藉此保护个体的重要利益免受第三者的损害,其实现的方式即最大限度及可能地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空间施以无保留的基于应然状态下的充分保障。如果根据“损害原则”对公民彼此依存的自由发展空间作出明确限定,那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在不损及和创设或升高对第三者合法权益风险的原则方针指引下获取追求自己愿望和目标的充分的自由空间(这涉及法益的均衡问题)。④且其认为:刑罚作为一种非难评价,不仅关注损害,还必须是有过错的,只有当行为人具有能够避免危害后果的现实可能性时,才可因其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因果关联及对法益的侵害给予刑罚责难。值得注意的是,范伯格特别指出:风险社会中刑罚非难内涵前提下的直接损害可与造成损害后果的风险相提并论,由此其承认诸多抽象危险行为的犯罪化。依据“损害原则”所蕴涵的当然法理,如果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引致以后或逐渐出现损害后果,当此损害产生及出现的可能性具备相当的盖然性且对损害后果及其可能的严重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时,则即便是还没有造成直接可见的紧迫损害的行为方式,也是应该予以禁止的(同时应满足过错要求)。⑨应该指出的是,损害原则并不是结果归责的重现,而是具有内在紧缩性的内核,在动用刑法对某种损害行为进行禁止以前还应考虑“界分原则”。“界分原则”不仅考量并显示损害的范围、规模及可能性、危险性、要保护利益的重要性、行为人个人自由的限制程度及行为的社会价值,而且还应考察能否藉由更为便利、效益比更高的非正式的社会制裁或民事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对此种危害行为进行规范。基于社会危害性理论、法益理论与损害原则三者的内含法理,法益概念与损害原则联系是通过损失概念的理论中介加以连接的,在这里损失被定义为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这种利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资源”(通常指对于生活质量有着特殊价值的实在),对其完整性当事人具有消极防御的请求权,此时从损害原则中可以构想出与法益类似的东西,此时若把对第三者合法权益的损害框定在具有适法权源的权益主体时,或许法益概念的扩张倾向就能得到合理限缩且法益的界限及保障机能也能得以充分展现。但在不存在“损害他人”的场合,法益论并不能给出犯罪化的合法性根据。而社会危害性理论与损害原则(对于法益论来说)具有大致相同的功能定位。由上可知,三者在解释实质的违法性时具有伦理上的共通性,尽管法益论更重视确定合法的(应予刑法保护的)法益。

三、风险社会法益理念的新样态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7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述

(一)企业金融风险概念

企业金融风险,指的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受金融变量影响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并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金融风险涉及多种类型,如市场、运营、声誉等风险,特定场合下,此些金融风险处于相对独立存在状态,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类型金融风险的联系,使它们之间通过碰撞产生一定新的金融风险,即各类型金融风险不再独立存在,互相之间的联系相对复杂,这一背景下,企业管理迎来了新的要求。

(二)企业金融风险特征

不同金融风险需要制定不同处理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特征存在差异性,联系实际,企业金融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影响两面性特征,经济性因素发生变化是产生企业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此些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既涉及有利影响即推动生产活动运行,也包括不利影响即阻碍企业经济收益提升;二是灵活规避渠道特征,从企业角度来说,金融风险规避渠道不局限固有渠道,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以规避,比如与保险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实现金融分析的全面转移,即保险企业负担金融风险所造成的所有损失,再如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树立全员风险意识,面临金融风险员工能够保持冷静,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三是分解性特征,企业金融风险涉及多种类型,面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企业可以实施分解对策,比如将因固定利益影响发生的债务风险分解为利益、商业等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并落实针对性管理对策,让保险企业承担相应金融风险,从而达到弱化金融风险危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企业金融风险成因

一方面外部因素。金融风险本身因素:金融风险多集中于市场因素,主要涵盖汇率问题、利率问题、证券价格问题等,现阶段,我国在金融分析方面欠缺良好的预测方式,且对项调查最终结果与现实状况不相符合,故企业金融分析能力薄弱,实践中若企业直接以此些调查结果为依据经营发展将可能出现发展滞后、面临更多风险的现象,可见,金融风险预测有待优化问题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不可或缺问题;环境、政治因素的制约: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与发展环境下,各种经济逐渐建立联系,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风险,金融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同时,部分企业盲目采用有待优化预测体系明确与其他不合理方式创造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原因。企业金融风险内容部原因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两方面,企业管理与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相关,内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部分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薄弱均会促使企业资金使用受到阻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财务信息真实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财务发展,虚假或真实程度不高的财务信息易忽视相关主体权利预测,增加财务风险,加上欠缺成熟的预警体系加以处理,一旦财务风险发生,企业可能性发生连锁瘫痪,处于重大危机之中;另外,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部门核心人物,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对财务风险发生起着直接影响,素质低下且欠缺责任心、归属感的财务人员可能性造成财务风险,阻碍企业发展。

二、如何做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作

(一)建立金融风险意识

建立金融风险意识是企业发展与强化金融风险管理的前提,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就目前而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首先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勇于面对金融风险;其次需要多渠道了解市场特征,即市场具有多面性特征,外在金融风险善于发现并采取措施处理,内在金融风险则需要保持税利的目光并不断提升风险意识。另外,自我评估有利于提高企业对自身市场地位认知,对自身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了解。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工作,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撑与帮助,通过与国家政策向融合构建符合现实需求的应对对策,有利于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效率,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二)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

明确管理目标是贯彻落实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避免实践中出现随波逐流现象,所谓明确管理目标即以企业当前发展情况与实际承载能力为依据明确企业所能负担风险类型与程度,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企业需要高度关注金融风险管理成本控制,选取符合市场发展特征且最具经济性的管理措施进行金融风险预防,从现实层面来说,该举措是风险管理目标不可或缺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管理项目还是费用支付均需认真核算,这就决定了财务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确保核算结果的有效性与风险管理目标的科学实现;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层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若企业长期面临金融风险,内部员工难免遭受影响,出现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而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其工作态度与效率对企业生产活动运行起着关键性影响,所以企业领导层需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推行安全保障方案缓解员工负面情绪,激发员工归属感,强化员工就业保障,为企业运营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做好金融风险预测预防工作

企业应在了解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构建金融风险预测预防体制,该体制对经济活动推行与经营方向明确具有积极作用,对提升金融风险预测预防科学性与实效性起着显著意义,就以投资项目评估工作为例来说,该项工作相对复杂,需要诚邀专业评估工作人员参与,即针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能性收益与潜在性金融风险预测并将结果反馈于企业,企业结合预测结果作出是否投资该项目的决定。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构建在现实需求基础上的信息分析机制与信息反馈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具体的金融市场分析与评估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多渠道收集所需信息,以此为参考组织生产活动。为了更好地提升金融风险预测预防准确性与有效性,企业还应将经济项目责任落实到个人,不同经济项目对应不同负责人,此种做法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责任心,避免发生问题互相推卸责任,而且便于经济信息获取与反馈,即通过整合、分析将所获经济信息反馈于企业领导,提高企业领导对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认知与把握。

(四)提高对金融风险监督管理的重视

金融风险监督管理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一方面,构建专业化部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主要工作任务在于明确管理目标、分析金融市场特征与发展趋势,要注意的是,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并非固定不变,与金融市场发展有着必然联系,需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日常工作过程中,该部门工作人员应定期向企业管理者反馈经济活动实施情况并就实施过程中面临金融风险作出合理分析,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纵观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不难发现其先进理念与优秀经验,故我国国企应科学借鉴西方国家企业先进理念与优秀经验,尤其是金融风险管理理念与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大内部员工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力度,引导全体员工形成风险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保障内部体制的贯彻落实,为金融风险管理铺垫坚实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做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企业金融风险成因并不局限于外部原因,还涉及内部因素,所以具体实践过程中,除了需要需要提高金融风险正确认知,保持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内外结合原则,强化内部管理的同时重视外部管理,多角度、多方面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切实弱化金融风险对企业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第8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27-04

近期,随着对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热议,影子银行的概念引发各方关注。事实上,国际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各经济体的经济金融结构、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密不可分。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于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已基本达成一致。根据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影子银行:范围界定》的研究报告,影子银行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和特征描述,但由于各国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影子银行的形式也各不相同。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围绕证券化进行风险分散和加大杠杆等展开的信用中介体系;欧洲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证券化交易活动。而这些在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机构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尚不广泛存在。中国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口径:最窄口径,影子银行仅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和民间借贷。本文选择受到关注最高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较窄口径,即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中国影子银行进行讨论。

二、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有本质上的不同

结合影子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应主要考虑如下三方面:一是是否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国际金融危机前欧美国家的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业务并未受到充分监管,这些机构在回购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不断扩张资产负债表实现低成本、高风险的运营。二是是否具有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经营的特征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较高的单体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中,欧美影子银行的负债以银行间借贷、商业票据等短期批发融资为主,但投资却是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支持证券等资产,从而带来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平均杠杆倍数更是高达40倍,危机期间激烈的去杠杆效应也加速了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三是是否具有关联性和传染性从而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国际金融危机前通过业务往来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欧美影子银行体系和商业银行体系相互关联,使危机发生时风险迅速从影子银行体系传染至商业银行体系,从而带来了系统性风险。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虽然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是出于监管套利的目的,同样具有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的特征,但总体上已被纳入正规的监管体系内,并不具备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的特征,同时其规模和风险也尚未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巨大的影响。总体看,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中国影子银行仍在金融监管的范围内。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已在监管部门现有的监管统计口径中,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运行情况定期报送监管部门,理财产品的明细也需报送央行并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口径。2005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12年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是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监管法规。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也实施了包括准入、资本监管等较为严格的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监管部门也已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对相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审慎监管制度。

第二,中国影子银行不具备明显的高杠杆和大规模期限错配的特征。合规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池应做到单独管理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每笔资金都有对应的资产,每笔收益基本可以覆盖风险。这样,理财产品的风险应基本接近于正规监管体系内部公募基金的类似投资产品。从理财资金投资的项目资产看,超过90%的资产期限都在5年以内,期限错配程度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当。对目前中国的信托公司来说,既不能负债经营,也不能向银行贷款,不具备杠杆经营的条件。同时,信托业务的资金实施封闭式运行,投资期限与项目期限要求一致,因此不具备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特征。

第三,中国影子银行尚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首先,影子银行的规模不大。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的理财金额6.73万亿元,全国66家信托公司总资产达6.32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2%。可见,信托公司的规模较小,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则更小,总计不超过3万亿元,且拥有较好的资产质量和较充足的资本和拨备。其次,资金运用的安全性较高。理财产品中约有四成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两成投向存款,两成投向项目融资类资产,仅有一成投向权益类资产及其他,这些资产的整体信用状况较好。信托资产中有四成用于贷款,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存放同业及其他各占一成。从投向看,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各占四分之一,房地产和金融机构各一成,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有一定保障。同时,为控制房地产信托业务的过快增长,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规定。再次,出台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发生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可能性不大。针对信托公司与银行间可能存在的风险传染,监管部门于2011年初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明确银信合作业务的风险归属,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将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的规定,控制银行体系与信托公司间的风险传染,而其他金融公司通过商业银行借款金额占商业银行总体贷款规模不足1%,发生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较低。

综上,基于不同的金融结构和相关功能特征,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的影子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其在监管现状、规模大小、杠杆化程度、期限错配状况、关联性上都有明显不同,其表现出的风险特征也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与欧美金融市场中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复制、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快速扩张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功能。

三、当前中国影子银行对完善融资结构和促进经济转型起到重要作用

从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结构演进的大背景看,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

(一)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特定条件限制时的市场选择

从特定角度看,银行理财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利率市场化的试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无风险资金的市场价格,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如,2013年1月6日的7天拆借利率为3.6%,同期1个月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约为4.13%,远远低于同期民间融资利率水平;根据温州金融办公布的数据,同期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高达26.2%)。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可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吸收存款,理财产品可能会逐渐萎缩并出现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因此,中国当前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变化背景下、融资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特定表现。

(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修正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目前,有两成的理财产品和四成的信托产品投向实体经济,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大量资金需求,使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的转化更为便利。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占比始终偏高,不仅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在银行体系大量积聚,也限制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银行理财、信托和财务公司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存在,在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多元的投资工具,发挥了商业银行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合理的领域,在更为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链条中,资金实现更为市场化的配置。

四、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差别化监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非传统业务的金融创新并非近年来才出现,只是在“影子银行”这个舶来品尚未出现之前这些产品有其他的称谓,如资金体外循环等。而影子银行的出现似乎为这些金融创新附加了更多的负面含义。从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看,应逐步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更多将其看作是非传统融资市场和非银行信用中介的创新,应对这些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分类讨论,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增强其促进金融结构完善的作用。

第一,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在当前金融结构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应避免简单搬用影子银行的概念,而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规范和引导这些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具有金融创新所拥有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然而,并非所有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都应划入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范畴,对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应从调整社会融资结构的角度积极鼓励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