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独立能力的培养

独立能力的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6 15:56:10

独立能力的培养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 3 到 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 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营造活跃的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应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增强智力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实际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探讨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数学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设一到两名联络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探讨的数学内容应由小组的成员集体挖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和检验。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增添一种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独立学院是在吸取公办、民办两种办学机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无论招生数量还是教学规模都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对我院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低,意识淡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大多数学生虽然不满足现状,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使之改变。(2)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对周围事物及遇到的问题想法单一,解决问题模式化、条框化。(3)缺乏创新兴趣。创新活动需要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前期比较枯燥,多数学生觉得没意思,不会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4)缺乏创新观察能力。缺少观察周围事物的思维,对身边的人和事习以为常,不留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现象,不问为什么。

针对我院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现状,我们认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教师只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 明确“大众化”教育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

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和教师的权威,善于提出各种各类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

3 在传授知识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思考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提高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激励和培养涉及许多方面,大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小到学校管理、培训教育。就学校而言,首先,要积极引进人才补充专职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其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教师逐渐成为创新教育的专家;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和激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加大投入,提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建设负责人。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必须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建设之路。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独立学院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2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上积极表现,强化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教育理论的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参观学习、讨论交流,聘请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3 完善教师评教体系。要逐步完善教师评估体系,就要注重创新才能能力的考查,对在教学上作出突出创新的教师给予奖励。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这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大的诱导和强化作用。所以要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奖励,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按“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全面修订教学计划。首先要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其次,要以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来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 改革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立科研、创新学分。首先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下可大力压缩宽泛的专业知识内容。大胆去掉陈旧知识,适当增加新知识及知识的新进展方面的内容。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基础宽厚、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积极保护和发掘学生科研、创新的潜质,设立学生创新、科研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创新研究。

3 完善对学生的评估体系。学校的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首先要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每一位学生个体而言,他们都存在着创造的潜能,正确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这种潜能运用到创造性活动中去,创造出有个人价值的创造性产品,从而使创造能力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其次要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和工作,需要有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素质结构,这种素质结构有利于学生长远创新能力的形成。而正确的评价对这种理想素质结构的形成不仅会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更会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3篇

那么,如何抓住小班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幼儿更好地生存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些体会和做法。

一、珍惜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

孩子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进餐、喝水、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在三岁时就可以独立进餐、穿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少包办多指导,让幼儿多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小班的幼儿开始会做得不够好,吃饭会掉饭粒,甚至会弄得满桌满地都是。但我们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是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成长。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就做多几次,总会有进步的。我们要针对性地让幼儿玩一些游戏,加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肌肉的灵活性。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二、为幼儿创造自我独立的条件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将宝宝送到园门口,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去找老师。入园是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部分幼儿都会产生焦虑与不安,而当幼儿熟悉了园环境,就能够独自背书包入园,这样会缓解紧张的情绪,幼儿也能尝到独立入园的乐趣,将自己处于主动的状态,一天的情绪会更积极。如,我班的静恬小朋友,她是一个较为内向文静的小女孩。平时做事情较被动,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来幼儿园也是妈妈背着进班,见了老师打招呼的声音也很小。经过与她妈妈的一次长谈,发现她早上来园在家常闹情绪,但是来幼儿园看到了老师,却表现出很乖的样子。这是一个在意老师的看法、需要老师关注的孩子,于是,我决定从培养她独立进园来提高她做事的积极性。我对她说:“恬恬,明天自己背书包进园好吗?”她点头答应了。第二天,果然恬恬自己背着书包进园了。我见到她,给了她热情的拥抱,兴奋地对其他小朋友说:“哇!恬恬真棒!可以自己背书包来园了!”在表扬声中,恬恬那一天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回答问题更主动,做事更积极了。在恬恬的带动下,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班大部分幼儿都能独自背书包入园,整个气氛都变得活跃而有生气,主动的情绪带动了一天的活动。正因为独自入园,带给了小朋友自豪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幼儿来园的乐趣。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女儿3岁时,和她去超市,我都会让她挑一件喜欢的小商品。有时,我就在交费处等她。记得有一次,她要买雪糕,我让她自己进去找,她找到了冰柜,但是却推不开冰柜,只见她尝试了几次,仍然不行,最后她找来了服务员,拿到了想要买的雪糕。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在整件事情她能自己想办法寻求帮助,从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5岁的她能独自帮我到楼下的药店买我指定的药,还能独自到楼下公园玩,主动积极地交朋友,每次玩完后,都会跟我说交了哪些朋友、玩了哪些游戏,这不仅锻炼了她的胆量,还发展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强化家园要求及评价的一致性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4篇

        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家长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让幼儿学习穿衣、洗脸、洗手、吃饭、拿杯子喝水等。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然后耐心观察,对幼儿好的表现给予肯定与奖励,对不好的方面应加强鼓励。对幼儿不易记住的事情可编成儿歌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

2.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积极地行动起来,主动接受大人们的教育。幼儿喜欢模仿大人动作,我们便可以设计一些这方面的游戏。

如:教幼儿洗脸,可以先让幼儿学着妈妈的样子洗,然后让幼儿当老师教妈妈洗脸,最后再指导幼儿洗手、洗脸的顺序,边讲解边示范。这样,幼儿的兴趣倍增,动作逐渐协调。然后要求他们天天主动练习,时刻鼓励,收效一定很好。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合理选择他们能够做的事,分阶段进行指导。如:教幼儿吃饭,这些看似小事,但对他们并不简单,我们应循序渐进,先教幼儿右手拿勺,再教幼儿左手扶碗。再教他们用双手拿茶杯喝水,学会用餐巾纸擦嘴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幼儿的进步会很大。

4.要让幼儿学会坚持,凡是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能推给别人做。培养幼儿要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增强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的能力,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家长除了教给幼儿做事的技巧,还要支持幼儿独立做事。因为家长的任何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幼儿园要求他们做的事,家长不能替他们做。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爷爷奶奶不能包办,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换言之,家长与老师要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条件联系,才能使幼儿早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会睡、会坐、会玩、会与邻居小孩友好交往等习惯,才会让父母少担心少忧虑。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5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学会思考习惯能力质疑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大部分学生“从众”现象严重,一些中等生容易被尖子生的思想左右,有想法也不愿意说了,害怕说错。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会思考,也不愿深思,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学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这些都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思考”是数学学科四大方面的目标之一,而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课程标准中希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教师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其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恰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呢?

1.创设思维的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引入数学教学,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再现教材所表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生动鲜活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视听效果,将教材所表现的相关情境,呈现给学生,能有效丰富表象,激活思维及情感活动。

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首先出示四只小动物准备过桥的画面,然后出示它们各自的体重和桥限重一吨的条件,同时配以优美的故事情境语言,最后抛出问题:这些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以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2.善于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往往是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地举手作答,而其他学生尤其是那些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为了不让大多数孩子成为陪读,让他们也能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一点耐心,舍得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让老师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也不要让少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大家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我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了一节思维训练课。上课时,首先出示“一支自动笔8角钱,应怎样付钱?”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提出了三种不同要求:①会正确说出至少一种付8角钱的方法。②会正确说出至少三种付8角钱的方法。③能利用按顺序思考的方法,把所有可能付钱的方法一一列举,并找出你认为最简便的一种付钱方法。这三种不同要求,更多地给孩子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一层比一层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求新求趣的欲望,特别是对第三层的要求,包含了数学中列举的思想,为之后的精英教育打下基础。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照顾到了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数学是由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索、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有学生觉得题目中出现了“多”字,就应该用加法,对此,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求学生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理清谁多谁少,弄明白求的是多的量还是少的量,比较出与以往求多的量的题目的异同,从而消除误解,加深认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随时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记下来、说出来,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静心思考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一、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因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所造成的。教师天天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唯一追求。天天进行反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结果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在新课改中,这种局面已大有改观。但时间一长,一些教师由于习惯于旧的做法,往往又采取了单纯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又可以不用去独立思考了。

2.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所造成的。新课改前,由于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使学生不得不完全服从教师,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跑,不能有半点怀疑。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完全交给了教师,不再敢独立思考了。

3.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调练所造成的。过去,因过于注重统一和单一的书本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思路束缚在无形的框框里,造成了思考问题的狭窄和单一,刻板和僵化,这就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4.学习容量超负荷,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学生每天都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哪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呢。

5.一些教师在课改中完全按预设去“表演”,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所造成的。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形式上虽然增加了学生活动,如变换花样地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频繁地安排学生的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眼花缭乱,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1.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明星”。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校长颁发“金钥匙奖”。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主张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最后,教师还应为学生多搭设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战场”,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搞“现场直播”,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方式和过程。为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问、对话、练习、做作业、测验和个别辅导等途径,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从中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思路。在这三个思路中,教材的思路是依据,教师的思路是桥梁,学生的思路是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教材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从宏观上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呢?归纳起来就是“渗透、领会、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渗透中让学生领会意义,在领会中试着应用,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品质主要包括思考的深刻性品质、思考的逻辑性品质、思考的灵活性品质、思考的批判性品质、思考的敏捷性品质、思考的独创性品质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呢?归纳起来就是“讲授,训练、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讲授必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实际运用中形成和提升相关的思考品质。

4.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有效教学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一定要相信,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三维目标就会完成好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了,那么考试分数自然就会提高,而决不会降低。

三是引而不发意识。在课改中,教师的作用自不待言,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正元.问题学习:让学生大脑“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02-24.

[2]李建平.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N].中国教育报,2006-05-09.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7篇

一、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的课文,确如教参书所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注意展示时代风貌。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插图构思精当绘制精美,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文明习惯的形成。”因此,为学生的“问”创设了良好的先天条件。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数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立“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如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有学生问:“到哪儿能买到这种无字词典?”这完全出自学生初读课文后还未认真领会时产生的疑惑,其内心是想认真学习的。这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解答,耐心指出“无字词典”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我们面对的仅仅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很有限,应鼓励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教师给予提示,自己解决。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提供一些简单的打比方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充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切忌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方式,不要教师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教师应该是引导,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三、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第二自然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一碧如洗”,调动其生活积累,使之在头脑里想象秋天之美,可在此时加重语气提问学生:“为什么前面说的是一碧如洗,而到该段结尾却又说出‘五彩斑斓’的话呢?”引导学生自读,通过,“只有……,才……”、“几缕”、“转眼间”、“一道……一道……一道……”。提问前,教师先把句子读一遍,接着说:“前面既然形容流云是‘几缕’、后面怎么却又说成是‘一道……一道’的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类比探究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示范,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学生从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独立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到了质疑和独立思维的乐趣,进而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独立能力的培养第8篇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事业,正在奋勇前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迫需要学校培养大量合乎规格的建设人才,以便源源输送到工厂、矿山、农场、研究机关及其他建设工作岗位上去,为国家建设服务。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骨干。必须以高度自觉的态度把自己培养成为合乎国家建设规格的人才,以便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最伟大的事业。广大青年学生经过几年来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各种社会改革运动的锻练,政治觉悟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给了他们以很多鼓舞和启示。特别是经过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学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光辉照耀,更使他们认识到“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因而提出了“为祖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学习”的响亮口号。这当然是令人鼓舞的好现象,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实践。根据我自己在工作中所了解和中国青年社所调查搜集到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还有许多青年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顽强的钻研精神是很不够的。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有一点疑问就问教师或同学,自己从来不肯开动脑筋钻研;有些学生自己不下苦功做习题,常常抄袭别人的现成结论,甚至请别人代做习题或其他作业;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敷衍塞责,只求考试及格,并不想把功课好好消化一下或进一步钻研一下;有些学生一味依赖教师,自己没有下苦功,却把学不好和考试不及格的责任,完全推在教师身上。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不够高的。当然,学习质量不高,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学校和教师应负重大的责任;但是,如果把现在有些青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情况,完全跟咎于学校和教师,却无疑是不公允的。要提高学习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必须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学生也必须用功学习,拿出刻苦钻研精神来从事学习。过去曾经流行过所谓“包教包会”的口号,果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教好学好“。只有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青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实质上正是轻视劳动和贪图安逸思想的表现或反映。不必讳言,在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资产阶级思想、习惯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在不少青年学生中常常表现出好逸恶劳的倾向,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态度来对待学习。他们常常要求教师太高,面对于自己的要求却太低。因为他们要求教师太高,所以一不满足就表示失望和埋怨;因为他们要求自己太低,所以也就不想刻苦钻研,结果是对知识一如半解,难以担负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责任。

我们必须深切认识:社会主义决不能离开科学和劳动,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劳动基础上面的。而要掌握科学和善于劳动,就必须顽强地学习。列宁在三十四年前所作“青年团底任务”一文中,就巳恳切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马克思底学说能够掌握这最革命阶级中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祗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凭藉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底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底规律,便了解到资本主义底发展必然会引向到共产主义一面且主要的,是他只依据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藉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科学上所贡献的全部知识,才证实了这个结论。”又说:“只有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假如一个共产主义者,只根据自己所学得的现成结论,却不用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淮繁的功夫,不理解他所必须用批判态度来对待的实际事物,便想用共产主义这字眼来妄自矜夸,那末。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是很可悲的。这样一种走马看花一知半解的态度,是极端有害的。”列宁这番话对于今天中国青年来说,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独立思考是掌握科学的必经劳动过程

列宁所以强调指出,我们要掌握科学,必须用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浩繁的工夫,这是因为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扼要取得任何知识,不管是得自师友传授,或从读书得来一或从实验观察得来,或从上述三方面综合得来,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和独立思老考,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受只用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论”)我们要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必须经过实践和独立思考,才能由现象进入事物的

本质。

科学本来就是劳动的产物,不经过艰辛的劳动,决不可能得到科学。马克思曾把学得科学比之于攀登没有平坦大路可走的高山,“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斯大林曾经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指示我们:“耍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就必须掌握科学。而耍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我们面前有一个堡垒。这个堡垒叫作科学,它有许多的知识部门。这个堡垒我们不管怎样要把它拿下来。”“掌握科学,锻练出一切知识部门的布雨什维克专家,学习、学习、最顽强地学习,……这便是现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