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舆情防控

网络舆情防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1 15:51:27

网络舆情防控

网络舆情防控第1篇

【关键词】智能终端 高校舆情 风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54-02

一 大时代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并促进了传媒的大规模革新,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教育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物质和技术环境。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真正意义上摆脱了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对信息进行加工推送,轻松实现24小时在线。新媒体可融文字、音频、视频、画面为一体,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使内容更丰富、更鲜活。与此同时,新媒体具有“受众主导”的特点,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进一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当今时代,QQ、微信和微博作为最热门的媒体传播工具,其使用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网络信息传播中,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可以借助新媒体得到快速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网络的舆情风险。

二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分析

1.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成因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是指在高校舆情网络传播过程中,基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失衡所产生的舆情风险。在网络世界里,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份隐蔽性,因而在其网络言论中的限制约束较少,导致部分道德意识不强、自我监管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发出不和谐的言论,从而影响社会道德与校园风气,如果高校学生领导和思想工作者不加以引导和制止,将逐渐增大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对校园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高校师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校园突发事件发表主观意见并提出个人想法,但是没有一套有效机制的约束和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的道德风险将出现恶化趋势。

2.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特点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表现为三大鲜明特点:一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蔓延性。在高校网络信息系统中,高校师生利用通信终端在短时间内就校园事件和时政热点进行信息共享和跟帖点评,因此潜在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能够在高校信息系统中进行快速的蔓延和扩张。二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隐匿性。大部分高校网民的个人信息和有效地址在网络中是保密的,这对高校网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却很难获取其真实信息和电脑IP地址,所以一些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隐藏在其中而被人们忽略。三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复杂性。伴随着多样化的高校舆情传播途径,以及多维度的高校网络信息体系,高校师生所接触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多元而且分散,容易出现复杂而多样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面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高校网络舆情管

――――――――――――――――――――――――

*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基于智能终端环境下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APP德育平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2014JKDYY27)、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研究――构建基于微信的党建工作体系”的部分研究成果(2014BKZZB4)、广东工业大学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高校微信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2015XC11)

理者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双向控制和引导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控和舆情管理。

三 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本文基于微信等智能终端软件环境,结合高校学生培育与管理以及“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的要求与目标,初步构建了“常态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1.常态管理机制

借助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各部门形成联动制度,建立一支专业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分为三种类别:

第一,舆情收集员:以新媒体为媒介,利用网络雷达、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技术等对高校网络进行舆情收集,并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以“定期收集,及时更新”的原则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

第二,舆情监控员:负责对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进行监控管理,利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对数据库进行分类聚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和风险评估,对转载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舆情信息实施全天候监控分析,以此获取广大学生对某类事件或者某项决策的态度与诉求,同时亦可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群众性的舆情信息。

第三,风险处理员:根据高校舆情数据库的风险等级分类表,以“高风险优先处理,低风险有效控制”的原则进行风险处理,并定期进行应急工作总结和应急防范演练。一旦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事件,风险处理员要快速反应,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及时对舆情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要实现分工明确、权责统一,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现象。

2.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重在预防、及时发现、迅速处理。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征设计舆情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对常态管理机制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风险指标评价,正确评估和分析事件信息的舆情态势,判断舆情风险警报级别,制订相应级别的舆情控制与应对预案,将舆情危机遏止于萌芽状态。具体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为4个风险等级:(1)安全级别(蓝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大学生积极健康地进行交流评论的网络信息,没有出现负面信息和过激行为,相当于网络的晴天,用蓝色预警信号表示。(2)一般级别(白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小范围、小群体的网络舆情信息,大部分是转载次数多,关注点集中的事件热点信息,相当于网络舆情的多云状态,用白色预警信号表示。(3)中等级别(灰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具有危险趋势的舆情信息,并存在局部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网络行为,这种状态用灰色预警信号表示。(4)危险级别(黑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了危及高校师生,影响高校形象,破坏校园秩序的危险信息,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披露隐私和非理的情况。因此,根据预警舆情风险标准,我们可针对各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及时加以引导控制,做好预警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3.应急机制

对新媒体舆情引发的突发,建立“网上控制、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具体建设如下:(1)发挥网络舆情“领袖”作用:在日常舆情宣传中有意识地着力塑造某些舆情“领袖人物”,提升其在学生群体中的言语分量与公众威信。当突发性后,启用舆情“领袖人物”对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引导。(2)构建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当突发性爆发后,立即启动高校跨部门联动机制,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从多角度深层次对事件进行有效处理与疏导。(3)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方案:根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风险标准,高校应预先制定一般舆情突发事件、中等舆情突发事件和危险舆情突发事件等不同级别的应急处理方案,防患未然,在关键时刻抢占网络舆情主动权。

四 结论

在智能终端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进行严密防控,将有利于构建绿色健康的高校网络生态环境。本文通过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苗头和倾向,进行有效控制与引导,掌握网络舆情话语主动权,进而从根源上抑制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增长趋势,逐步实现化解网络舆情矛盾、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

[3]温志篙.网络舆情与高校的预警和应急对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网络舆情防控第2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建设;效能检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99-02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大学生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大学生对于国内外热点事件、突发偶发事件、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总和,一般是学生思想动态的真实反映。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发现不及时,处置不妥当,就容易引发,影响到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建设及其效能的检验与分析,对于全面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到科学有效处置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建设

一般来讲,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舆情信息的收集工作是高校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前提,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的第一环节。鉴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建立对于高校网络舆情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汇总、上报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采取人工搜索和机器搜索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BBS、博客、留言版、微博、视频、搜索、文档等各种网络载体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知识库。其次在舆情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根据监控主题、敏感词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智能筛选,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时监控。最后,将监控结果进行汇总,以舆情简报、分类舆情、图表统计等形式上报学校并分别上报给学校职能部门,供其制定对策使用。

2.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信息的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要做好信息分析研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应该组建一支由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的高素质人员组成的舆情信息研判团队,就收集监测上来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判,从主观上确保科学分析研判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入一套科学的、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根据高校舆情信息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全面客观地作出相应的决策判断,从客观上保证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

3.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高校管理者对照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指标,对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要素进行动态、实时监测,运用综合分析研判技术,对当前网络舆情态势做出客观评价,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网络舆情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网络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将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奠定基础,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各高校应针对高校网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给舆情突发事件的不同种类及不同等级,在日常工作中制定比较详尽的应急方案,详细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内容、流程、方法以及各个舆情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遇到突发事件,能够立即启动,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紧急、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布控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期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5.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要及时平息矛盾、化解危机,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对于舆情的主动引导与干预。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就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澄清真相,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主流方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与大学生保持平等对话沟通,指定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把处理的措施及进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大学生。与主力媒体舆论加强合作,及时引导舆论的转向。在舆情的衰退期,建立必要的跟踪反馈机制,继续关注舆情走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诱发问题的后续整改落实工作,防止舆情问题的再次反弹。

二、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效能的标准

1.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是否全面时效。对于网络舆情内容的监测是否做到全面、准确、及时是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首要指标。对舆情内容进行全面监测,包括舆情监测的范围、类别、总量等各个方面,只有做到监测的全面性,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遗漏掉任何一条可能引发舆情危机的信息。网络舆情监测及响应具有“黄金4小时”的要求。只有关注舆情内容监测的时效性,做到对网络舆情内容的“实时监测”,才能对网络突发舆情进行及时发现和应急处理,而这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舆情研判团队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经过科学、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只有对舆情信息的科学研判,才可以从采集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出有效信息,确定重点监控领域与追踪对象,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可以避免因研判失误出现徒劳无功或者贻误时机的被动局面。因此,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

3.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对照预警安全体系指标,发现对网络舆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对之连续不间断地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及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只有做到网络安全预警的及时、恰当,才能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情况恰当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提供条件,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因预警迟缓造成贻误战机,又不至于因预警过度造成草木皆兵。因此,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标。

4.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是否高效有序。当网络舆情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演变成舆情危机时,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能够立即启动,做到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协同配合、形成联动,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紧急、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布控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基本指标。

5.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应本着以预防为主、防患为未然的原则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能够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澄清真相、纠正问题,让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舆情的衰退期,能够继续关注舆情走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诱发问题的后续整改落实工作,防止舆情问题的再次反弹。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综合指标。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与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

1.日常模拟检验。在构建完成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之后.高校管理者应保持高度临战状态,注重日常对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运转效能的检验,最好能够实时选取国内外主流门户网站的典型网络舆情案例进行模拟演练,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判、安全预警、危机应急、引导干预等各个环节对系统的运转效能进行全面检验,以验证体系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和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对演练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改进,确保危机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

2.危机实战检验。尽管平时的演练能够有效检验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高低,但是演练的模式毕竟不能完全模拟舆情危机实际来临时的真实情景,因此到高校网络舆情真正发生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立即启动舆情监控体系有效应对,更应该珍惜舆情来临时检验舆情监控效能的实战机会,做好经验总结,及时改进薄弱环节,以切实提升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水平。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

整个高校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先进的舆情监控技术,因此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人工和智能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力求分析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

参考文献:

[1]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2]呼雨,陈新杰,等.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11).

网络舆情防控第3篇

 

重要会议于3月18日-24日在北京召开,区委网信办按照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积极做好网上宣传引导、舆论调控管控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营造我区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一、突出主题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按照市网信办和区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全区政务微信、微博、网站全面飘红,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广泛传播。各平台积极转载大会程序性报道、评论员文章以及网上展厅、H5页面、主题小游戏等新媒体产品,共各类信息260条。

掌上蓟州微信公众平台、蓟州政务微博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五年发展点滴印记”等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大干部群众以优异成绩喜迎本次重要会议召开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全区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崭新风貌。大会期间,以某某等为主题,准确转载新华社播发的大会程序性报道、有关发言和报道,集中展示全区党员干部群众集中收听收看本次重要会议开幕会的热烈场面,精心设计网页主页,及时做好更新,深入宣传本次重要会议精神,充分反映大会团结、开放、民主的热烈气氛。

强化网上引导,组织各镇乡各单位网评员积极开展跟帖引导,在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环节做好网上解读。本次重要会议期间,完成市委网信办指令4次,对为鼓掌、为点赞、“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厅、手势解锁新知识等链接进行转发,在区内各新媒体平台推送30余次,总浏览量达8000次,跟贴、转发和点赞450篇次。

二、做好网上舆情监看,确保网络空间清朗可控。

3月17 日起,区委网信办进入最高级应急响应,全办每天安排50%力量值班值守,关键岗位24小时在岗,实行网络安全事件和突发舆情零报告制度。

对网络舆情实行24小时监控。每日《舆情监测日报》,通报敏感信息5条。发现舆情第一时间通过“值班”微信账号与各涉事单位、镇乡的网信干部取得联系,建议及时处置,密切关注舆情发展。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有害信息,充分利用蓟州官方微信公众号和蓟州政务微博及时进行纠正,回应网民关切,确保网上舆情平稳。

三、强化安全防护,及时修补漏洞。

本次重要会议召开前,区委网信办积极申请由市级安全防护力量对我区六个重点党政机关网站进行远程监控扫描,协助进行防护。联合公安分局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潜在风险,对我区供水、供电、供热等部门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再检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与此同时,下发《服务保障重要会议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各有关单位组织好本系统、本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报送责任人和信息表。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组织全区网站、微信、微博广泛深入地宣传本次重要会议精神,加强议题设置,积极转发转载解读文章和重要社论。创新宣传方式,通过H5页面、微视频等形式提升宣传影响力和覆盖面。

开设“本次重要会议”等专题专栏,宣传全区各镇乡街、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本次重要会议精神的经验做法,充分反映干部群众对本次重要会议的热烈反响,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本次重要会议精神的热潮。

网络舆情防控第4篇

【关键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4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态的同时,网络也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网络执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无法回避的一个全新的现实课题。网络媒体催生了媒体民主化,使民意、民权拥有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它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改变了原有的执政环境。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网络舆情有效预防与处置成为地方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也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发源地及民意主要载体

(一)中国互联网异军突起

1969年世界第一个网络的雏形ARPANET在美国诞生,RPANET即美国军事网。1990年6月,美国原用于军事研究目的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标志着网络时代的真正诞生,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网民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1.8%,中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其中微博客用户数量近3亿,政务微博达到50561多个。尤其是2011年是政务微博的元年,政务微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网络在媒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担负起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网络媒体的兴起为百姓接受信息、评论实事、发表意见搭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网络媒体功能特点分析

1、网络媒体功能完备、特色鲜明

网络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媒体对突发事件乃至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其功能体现在: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社会预警;安抚民心;引导舆论;上下沟通。因此,网络媒体被称作突发事件中的“防火墙”、“减震阀”和“稳压器”。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2、网络媒体的特点

网络媒体的特点体现在:快,以秒计算,时效性强;新,“多媒体”、“超链接”优势突出,技术新;双向、互动、共动,形式新;全方位、全天侯、多角度报道;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影响深远;作用强,控制难。

(三)网络舆情反映大量社会热点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人、小商贩、农民工、房价、物价等敏感因素,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在这种形势下,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痛点”,找到官民对话和互动的桥梁。

二、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相对较为突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通过网络舆情可能进一步扩散。由于网络传媒的不可控特点即源头上不可控,传播速度上不可控,内容信息的真实性与多样性上不可控以及在传播的规模与效果上的不可控,决定了网络舆情对于政府管理具有双重影响。

(一)积极正面影响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其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再次,有益于政府开展危机管理

(二)消极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政府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使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方面的主动权受到了极大出击;二是造成民众与政府间的隔阂;三是危害公共管理秩序。

三、 网络舆情的源头、特点及演变

(一)网络舆情的源头与特点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源头是:新闻报道、微博、跟帖。网络舆情的特点体现在: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易变性,非稳定性,直接性 ,突发性 ,非主流性 ,负面性,虚拟性 ,仇富、仇官、仇富倾向等。

(二)网络舆情的演变

议题的出现:通过的分析2009年以来较为著名的网络舆情案件,网络舆情形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公共事件发生,随后公众在网络论坛、博客或者社交网站等公共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描述、议论、揣测、分析。如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浙江杭州“飙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湖北石首骚乱,高考状元造假事件;第二种,针对政府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进行讨论,如上海市“户籍新政”、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第三种:由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当言行引起的,如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河南灵宝市“王帅案”以及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

议题发展为舆情:某个议题发展为舆情,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又如重庆高考状元造假事件,这一事件已经挑战了高考公平的底线。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Web3.0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会上语焉不详,这样的暧昧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

四、地方政府科学有效预防、引导与处置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的总体要求

应对网络舆情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四早 ,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沟通;四讲,即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四个第一,即预防第一,公众第一,公开第一,时间第一。把握网络舆情处置的黄金4小时法则,尤其是针对微博应将反应时间压缩为黄金九分钟。

(二)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1、健全完善网络舆情处置长效机制

健全和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以及政府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2、从源头上防范负面网络舆情,特别是舆情热点事件的发生

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3、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并制定预案

做好舆情的收集与整理、分类处置预案、周期性舆情预研判、突发舆情分析研判工作。

4、注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联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

5、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6、正确对待负面新闻,有效引导负面舆论

7、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8、加强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三)网络舆情应对要积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以堵为主,向以引导为主转变,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开明度;二是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三是从突发应急,向常规常态转变,形成流程是操作模式。

(四)网络舆情应对要掌握三种方法

一是新闻跟帖法;二是评论跟贴法,如事实澄清法 、观点批驳法 、 正面引导法、正面造势法 、热点转移法;三是封堵删帖法,如删帖、割断搜索引擎、正面信息往前放(SEO)等。

(五)防止出现以下不当做法

网络舆情防控第5篇

[关键词]军营;舆情引导;对策探析

随着军营网络的普及延伸,官兵借助网络发表时政看法、交流思想体会、反映利益诉求等,已初步形成日常舆情,且有发展壮大趋势。如何适应这一新情况,充分利用网络舆情了解官兵思想动态、问题倾向和情绪变化,反观领导和机关工作得失,畅通民主渠道,听取意见建议,集纳群众智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给各级领导和机关提出了新课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正确认识舆论引导的优势

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出现周期越来越短,燃点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大,互动越来越强。作为舆论引导员,要适应3G时代“黄金4小时”法则,把握第一时间造势,及时有力地抢占信息流动的制高点,及时遏制不良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不给小道消息和谣言以传播空间。一是要在第一时间在核准信息。尽管互联网时代官兵降低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但依然认可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因此,舆论引导应当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让传统媒体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主动核实关键信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准确性,减少流言滋生。二是要在第一时间答疑解惑。网络舆情出现后,舆论引导员要迅速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网站等媒介迅速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并运用丰富的专业储备和信息优势,及时回答官兵提出的问题。业务部门对一些需要解决问题的舆论,也应尽快拿出应对措施。三是要在第一时间处理舆情。网络热点出现后,要及时关注舆论倾向,掌握舆论动态,发现舆情后,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并协调地方主管部门和相关网站做好有害信息删除工作。同时,对于最新的舆情动态,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灵活运用舆论引导的方法

舆论引导,其实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我们作为舆论引导员,只有认真掌握网络时代舆论引导艺术,才能更好地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一是还原真相,面对网络舆情不封不堵。要如实报道新闻事实,用真相信服官兵。网络时代,舆情发生后,封锁消息、隐瞒事实只会引起官兵多余有害的猜测,轻则影响官兵日常工作训练,重则会影响部队的安全稳定。不能采取打压态度对待网络舆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采取封、堵、截的态度,只会适得其反,使舆论走向反面。二是放低姿态、引导网络舆情抓好时机。2011年,“7、23”动车事故,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正是由于相关部门不了解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特点,没能主动放下身段,面对网络采取“不闻、不问、不说”态度、激起了网民的反感和不满,对以后的抢救工作和部门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引导员,面对网络中出现的热议话题,只有放下架子,匍下身子,把握好时机和节奏,积极主动靠上去引导,面对面交流,把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三是有的放矢,努力营造主流舆论导向。网络兴起,显示出了草根言论的强大力量。为了防止非主流意见混淆视听,应该注意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巧的网络“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以此来引导网络民意方向。要鼓励权威人士和传统新闻媒体,对热点事件及时进行评论,引导事件朝积极方向发展。同时,意见领袖还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要通过在网络上交流回复,让网民得到真实可靠的观点。

三、切实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舆论引导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只有平时就建立良好的舆论引导机制,才能在重大的公共突发事件、非战争军事行动和部队的应急作战中应对自如。一是要同操控舆论的行为作斗争。没有私利就没有操控。正因为有利可图,同操控舆论行为作斗争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我国,以达赖、为首的、分子,利用网络,大肆制造舆论,煽动无辜群众,制造恐怖袭击活动,危害社会稳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亡我社会主义的企图不死,长期对我进行西化分化。作为舆论引导员,要认识到舆论引导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有效挤压不良信息,维护我军良好形象。二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舆论引导员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着力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一方面,舆论引导员要引导官兵正确运用网络平台,反映个人诉求,表达民生民意,披露部队和社会的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呼吁新闻媒体弘扬职业精神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官兵也应与舆论引导员积极配合,加强自律,文明上网,为建设文明的网络世界担当责任。三是要切实发挥群众引导的作用。舆论引导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渗透在网络管控的各个环节。舆论引导员要发挥群众作用,走群众路线,集中集体智慧和力量,对不良舆论,要及时上报、正确引导,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真正做到人人想引导,人人去引导,人人能引导。

参考文献:

[1]沈国权,马海兵,张煜,建议构建军队网络舆情分析系统[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3)

网络舆情防控第6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既是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是突发性事件的高发期。突发性事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突发性事件则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接触突发性事件最迅速,最便捷的手段,网络传播在突发性事件的传播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并在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起着决定性

作用。

一、突发性事件及其网络传播途径

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事件,作为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的社会危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是基于网络的一种。

目前突发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最主要有微博和BBS这两种途径,它们在突发性事件的传播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和话语权。2006年,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发明微博以来,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BBS,俗称网络论坛,是网友们交换意见、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主要聚集地之一。BBS目前在网友中广受欢迎,隐约已形成了传统主流媒体之外另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

二、突发性事件网络传播的社会性影响

通过网络传播,突发性事件被及时传达给大众,便于大众迅速作出反应。如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及时的了解到灾害地区的情况后,集所有的力量去应对灾害。网络也是人们为自己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改善甚至解决那些现实中得不到回应的事情。同时网络也是发挥人们监督作用的渠道,自由地发表看法及传递信息有利于对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从另一角度看,突发性事件的网络传播由于网络自身的随意性和匿名性,很可能是网络的导火线,在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敏感时期,网络舆论没有得到正确的导向,网络没有很好的管理,则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形成很大的舆论压力或者就直接导致的发生,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三、网络的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增强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规范性。一般来说,法律具有最大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因而法律控制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网络舆论,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防出现大量轻率不负责任的消息和言论、非理性的感性化情绪化的言论,避免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负面舆论、虚假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完善网络立法,形成系统、有序的调整网络关系的法律体系,特别是通过立法,将政府、网络媒体、公众等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建立、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对于每件事情,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是完全可依理解的,也是值得尊重的。但是还是存在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这个途径形式刻意制造谣言,宣扬他们的反动思想,有意制造社会的混乱,引起社会的动荡。我们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巩固和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对网民舆论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监控措施,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政府要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在网络上出现一些偏激倾向或者错误信息言论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向广大群众做出解释,让人们能够在最短的事件内了解事情的过程,以防人们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导致事件的不断升级,的发生。政府要建立有效的与网民沟通的途径,要见微知著,一旦在网络上发现不对的舆论苗头,立刻用网民的方式靠上去做工作,化解矛盾不使其蔓延。要用心研究网络发生、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网络舆情防控第7篇

高校网络空间是大学生提出问题、发泄情绪、表达观点的枢纽,大学生网络舆情能较为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心理、态度及需求,了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对学校防控网络舆情、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提高学生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解构大学生网络舆情关键要素的基础上,以北航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舆情客体特点、载体特点、主体特点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并开展调查,全面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在大学生最关注的热点事件、使用最频繁的网络平台、对网络信息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得出较有价值的结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舆情;调研;

SPSS高校网络空间是学生查找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提出问题、发泄情绪、表达观点的枢纽,是管理层快速直接政策通知的有利工具。高校网络舆情能较为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心理、态度以及需求。因此,了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规律,对学校防控网络舆情、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提高学生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键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根据《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2)》[2]及王健[3]、王学俭[4]、姚健[5]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本文认为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包含舆情的行为主体(参与网络舆情活动的大学生)、舆情的客体(包括社会热点事件、关乎大学生自身利益的高校热点事件等)和舆情的载体(包括校园网络在内的整个互联网)三个部分。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一)问卷设计

本文主要以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大学生舆情客体特点、舆情载体特点、舆情主体特点三个方面编制调查问卷开展相关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23道题目,涉及单选、多选、限选、排序等题型。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年级、政治面貌等。第二部分是学生对舆情客体事件的关注情况,具体包括大学生关注什么类型社会热点事件以及关注什么类型的高校热点事件。第三部分是网络舆情载体特点,主要包括大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常用载体工具、使用微博和微信的情况等。第四部分是大学生主体行为特点,包括大学生对网上热点事件的参与行为,受网络言论的影响及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情况等。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课题组于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对北航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开展调查。主要选取了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电气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宇航学院、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知行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在内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覆盖了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涵盖了理、工、文、经、管、艺等学科门类。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舆情客体特点分析

1.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在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关注度最高的事件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68.7%)、社会道德事件(60.7%)、经济民生事件(52.8%)、文化娱乐体育事件(51.9%),这几类事件的关注度(个案百分比)都超过了50%。可以看出,当前学生普遍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虽然身处学校,但心系社会。从舆情产生来说,尤其要注意学生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和社会道德事件的态度及看法,这两类事件最有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并进而产生舆情。2.关注的高校热点事件。在涉及高校的事件中,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师生权益类事件(67.0%)、教育公平事件(66.0%)、高校管理类事件(63.6%)和教育腐败类事件(53.7%)。可以看出,学生对和自己利益最紧密相关的事件关注度高。因此,要避免在高校中爆发舆情事件,国家和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学生权益,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高校科学化管理水平,杜绝各类教育腐败行为。

(二)舆情载体特点分析

1.常使用的网络载体工具及网络平台(1)常使用的网络载体工具。按照排序题选择次序先后依次以6、5、4、3、2、1作为权重计算每个选项的得分并按总得分降序排列,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主要使用的网络载体工具依次是微信、QQ、电子邮箱、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微博、网络社区/论坛等。(2)常访问的网络新闻媒体。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当前大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络新闻媒体依次是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等。可见,学生更倾向于访问非政府官方平台,从网络舆情的监控来说,对以上网站的大学生关注的信息要格外关注。(3)常访问的网络社区。根据统计可知,大学生主要访问的网络社区是百度贴吧(44.87%)、新浪论坛(10.26%)、天涯社区(9.74%)、网易论坛(7.18%)、搜狐社区(4.10%)、凤凰论坛(3.85%)等言论自由度高的社区。2.微博/微信的使用特点(1)微博/微信的使用频率。根据调查,频繁使用微博(“总是”+“经常”)的学生(占40.48%)和不频繁使用微博(“很少”+“从不”)的学生(占40.72%)比例基本相同,说明当前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因人而异,并未形成广泛规模。与微博不同,频繁使用微信(“总是”+“经常”)的学生占到近75.72%,只有不到10%的学生微信使用频率较低。可见,微信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重要的一种网络交流工具。(2)微博/微信使用频率与学生年级的相关性。由于年级与使用微博/微信的频率均属于定序变量,因此应采用Kendall'stau-b相关系数。在进行相关分析之前,将使用微博/微信频率的数据作正向化处理,使得分数越大表示使用频率越高。结果显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年级与微博/微信使用频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随着年级的升高,使用微博/微信的频率逐渐升高,说明高年级学生在微博/微信平台上更为活跃。(3)微博/微信的使用时间特点。根据排序题统计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频率最高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22:00-24:00,18:00-22:00,12:00-14:00,这三个时间段均为非上课时间,总体而言学生还是在较合理的时间使用微博/微信,其中在晚上就寝之前使用率最高。因此,微博/微信使用的高频时间段可能是网络舆情信息产生与扩散的高发期,是高校进行舆情监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高校开展舆论引导的有效时机。

(三)舆情主体特点分析

问卷中18-21题用于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形式设置。为了解问卷在该部分测试中的一致性程度,采用Cronbach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得信度系数值为0.824,说明这些题目用于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是非常可信的。我们根据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习惯性处理方式,结合《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2)》中对网络主体角色的分类,我们将一般的学生网络主体角色分为三种:“意见领袖”、“网络搬运工”、“潜水员”。1.受网络言论影响程度和主体角色的相关性网络角色属于名义变量,受网络言论的影响属于定序变量,因此应采用Lambda相关系数。由结果可知,“主体角色”作为因变量时,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受网络言论影响程度对主体角色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越容易受网络言论影响的学生,越有可能是“意见领袖”和“网络搬运工”,越不容易受网络言论影响的学生,越有可能是“潜水员”。可见,改变网络舆论环境对改变“意见领袖”的思想继而引导整体网络舆情发展有积极的作用。2.不同主体角色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情况分析首先,“意见领袖”作为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并且总能够影响周围人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人(约65%)对自己的网络行为非常谨慎,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说明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总体较为理性。但也要看到存在一定比例对自己网络言论较为宽容的“意见领袖”,需要高度警惕。其次,“充分了解客观事实后转评”作为因变量时,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主体角色不同对充分了解客观事实后再进行转评的网络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即“意见领袖”在对网络信息进行评论或转发时更加谨慎,“网络搬运工”次之,作为网络边缘群体的“潜水员”则对网络信息不会太多质疑。也就是大学生网络活动越频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越谨慎。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关注高危事件,保障学生权益

当前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社会道德事件、经济民生事件、文化娱乐体育事件关注度较高,对和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师生权益类事件、教育公平事件、高校管理类事件和教育腐败类事件较为敏感。因此在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时,应该更加关注以上几类高危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同时加强“校———生”网络沟通平台的建设,增强网络互动,提高高校信息透明度。此外,在现实中要加强线下交流,高度重视学生权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予以积极及时反馈,妥善处理和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避免学生在现实中对社会和学校产生负面情绪。

(二)监控重点载体,加强网络建设

当前大学生主要使用微信、QQ、电子邮箱、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微博、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载体工具。在微信、微博平台的使用方面,高年级同学更为活跃,并且大学生在晚间尤其在就寝前使用频率较高。大学生经常访问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等非政府官方网络新闻媒体,主要以百度贴吧、新浪论坛、天涯社区、网易论坛、搜狐社区、凤凰论坛等言论自由度较高的网络社区作为思想交流和情绪表达的平台。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第一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汇集研判机制,监控以上新闻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内容,特别是高危敏感事件信息;第二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好微信、QQ、电子邮箱、等网络载体工具建立网络载体品牌,有效吸引学生兴趣,使校园网成为学生多方面需求的信息库,在寓教于乐中做好信息公开,传播正能量,表达正声音,引导舆情正向发展。

(三)引导舆论环境,培育正确价值观

要控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走势,重点在于控制“意见领袖”及“网络搬运工”的言论。“意见领袖”可以制造舆情信息,主导舆情发展,“网络搬运工”可以筛选并聚焦舆情信息,最终形成舆情。经常受网络言论影响的群体中,“意见领袖”和“网络搬运工”所占比例较大,因此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时,要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正向影响网络舆论环境,促使“意见领袖”和“网络搬运工”正面影响舆情走势。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将成为防控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唐亚阳.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2)[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29-

[3]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54-57.

[4]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17-19.

网络舆情防控第8篇

关键词:舆情研判 高校群体 预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1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社会赋予的希望也越来越多,教育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在近些年的高校扩招中,教育资源的缺乏、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大了校园网络教育的开展,校园网络的使用更加便捷。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高校中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扩散,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校园中产生的文化和一些集体性的事件都是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的传播,同时,在网络中的网络舆情普遍具有偏激的特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效应。因此,从网络舆情的视角进行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变能力。

1 网络舆情及其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情是指在某种事件产生后,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发表自身对于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行为的集合。在网络中进行高校群体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防线所在。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推广,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网络中由于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就此在网络空间中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舆情类型,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也就是在网络中传播的热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普通群众对于社会舆论的参与程度。网络舆情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介对于舆论的垄断地位,转变了舆论产生的形态,而且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中一些网民在对社会中的事件进行了解后就会发表自身的观点,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更能够引发网民的。

在社会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受到的思想影响较大,由于其心理和价值观处在易变化的时期,受到舆论的影响就会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一些偏激的思想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学生对于高校中存在的管理、生活问题等易产生批评和抵触心理。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校园网络中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网络舆论,引发学生进行群体组织罢课、罢餐等事件。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学生进行自身利益诉求的方式。高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受到社会现实条件的影响较大,是学生在接收到与自身价值不相符的社会事件所进行的反应。由于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相似,因此就会形成较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感不能够以正常渠道进行表达的同时就会爆发集体性的事件。就网络舆情和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而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和把握对于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2 网络舆情反映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变动机制

高校充分显示了网络舆情对于高校具有一定的变动机制。变动机制是一种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运行模式。高校的产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从事件产生到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最后预防措施的制定。在这三个阶段中呈现出的网络舆情状态也不相同。网络舆情状态是对高校中发生的的发展情况进行的展示,同时对于事情的发生和性质的转变也有着重要影响。根据网络舆情能够进行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观察。

2.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是指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不同环节组合而成的形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需要具有特定的外在环境条件,在事件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矛盾,并且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聚集,采用非正常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此种机制的形成过程大致为:现实中产生的事件激发了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引发其态度的转变,同时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爆发集体性突发事件。高校中的群体突发事件诱发的机制为刺激造成一定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学生这一特定的人群在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刺激,进而做出一致的行为活动。

在高校中产生的,多是由于学生对于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或有关的管理方法持有怀疑或者不赞同的想法时,就会在网络中以讨论或的形式进行表达,在表现过程中采取的有较缓和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过激的行为。通过这种言论的不断传播,参与讨论和评判的学生数量就会增多,随着这种态度的形式越来越激烈,对于产生的事件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网络中,如果形成的不赞同网络舆情的形式较弱,就表明这种事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这样发生高校的可能性就较小,如果呈现出的反对态度较强烈,通过网络的汇集,各种相同的观点就能够得到统一,此时就容易产生集体性的突发事件,产生较强烈的网络舆情其表现的方式就会更加激烈,同时事件产生的后果也会更加严重。

2.2 高校的预防机制

在进行的预防时,要抓住事件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预防。事件中各环节是在事件产生过程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中包含的弊端,采用预防性的管理手段是其主要的管理方式。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制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全面的信息提示系统、增加学生的言论表达渠道。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对于要产生的事件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实时的控制。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如果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极有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产生。

进行高校的预防,要加大监管力度,学校中的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起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分析管理系统,对网络中学生的动态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在事件产生之前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尽早的对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进行及时解决和处理。

2.3 高校的应急机制

在发生时,采用应急处理的方法进行事件的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事件控制的有效性,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减少社会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应急事件处理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对事态进行及时控制,采用对话、劝说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安抚,疏散人群,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或处理,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3 高校中群体突发性事件预警平台的建立

3.1 预警平台建立的原则

在进行预警平台的建立时要严格遵循流程和模式化的原则,保证建立后的组织具有高效和灵活的管理特点,保证建立的平台能够为全体学生和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

3.2 预警平台的结构

在网络舆情预警平台的架构中主要的流程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进行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同内容的分类(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根据舆情内容进行舆情预测,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

信息收集是为舆情信息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在进行数据的获取时采用的方法有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舆情分析研判流程是预警平台中的重要区域,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类。在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过滤后进行敏感话题和热点话题的提取。舆情预测是对流行的热度词汇进行提取,并对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热度进行预测,形成舆情的发展趋势图。在进行判断后会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警告。

在高校中发生时,可采用的应急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

在高校中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分析,针对重点进行分析和监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对其中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进行重视,并根据其现有的状态进行发展的预测,努力寻找事情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第二,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的自动分析功能,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的控制,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为进行网络管理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生的言论发表渠道,丰富网络舆情。

充分利用网络日志、博客和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发表言论的途径,保证学生的利益能够得到诉求,维护学生的权益,建立安全的言论机制。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骨干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为舆论做好正确的导向,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庆,时钟平.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高校预警机制要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2]戴媛,郝晓伟,郭岩,余智华.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