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1 15:00:32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1篇

【关键词】 传染病;综合预防;知识;健康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894-02

近年来,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1]。流动人口所患疾病以传染病为主[2],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多,该人群的患病状况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新的挑战[3]。民工子弟学校是流动人口聚集的特殊场所,由于教育环境、教育过程、卫生保健措施等的限制和生源的特殊性,是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要阵地。因此,了解当前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对指导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0月,余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了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为指导该类学校更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余姚市2008年秋季共有14所在册登记的民工子弟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5所学校的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七、八、九年级各1个班,共30个班级1 809名学生。其中男生1 016名,女生793名;小学生952名,初中生857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民工子弟学校在校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测试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者向学生简要说明调查目的、意义,然后解释答题方法,边读题边让学生独立解答。获得的1 809份调查问卷全部有效。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学生对16种常见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和有关知识点的知晓率、部分健康行为形成率,并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形成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16种常见传染病(病种)认知情况 有32.55%的学生听说过这些传染病且大概知道他的意思,34.69%的学生虽听说过但不太清楚他的意思,有32.76%根本没听说过。见表1。

2.2 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学生对一些传染病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41.40%。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下所述健康行为亦同);小学、初中学生部分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见表2。

2.3 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学生健康行为总形成率为59.09%,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不共用毛巾、脸盆”(34.49%)、“经常洗手”(52.68%)、“向家长传播健康知识”(58.32%)、“不喝生水”(72.47%)、“不共用牙刷”(77.50%)。小学、初中学生总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P

3 讨论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内发生传染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4],而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是目前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死角”[5]。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些学校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5项健康行为与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传播直接相关,而被调查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也不容乐观。由学生向家长的传播是健康知识传播中一种十分有效的人际传播形式。调查表明,约40%的学生不会将自己所学到、掌握到的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教给家长,而且初中生比小学生反而明显下降(χ2=163.30,P

发热是不少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症状,特别是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来说是一个简易、敏感的监测指标,通过对学生发热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传染病病人;而迅速、有效的隔离又是管理传染源、控制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于控制传染病在学生中的传播、流行意义重大。调查显示,在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对这2个方面的认识率较低。对此,学校应结合一些季节性传染病的流行警示,来加强对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的教育,切实落实晨检工作,并严格传染源的隔离。

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7] ,学校健康促进又是降低学生传染病发病的重要手段[8],而且学生群体分布集中,组织性强,受教育水平相对平衡,可接收的知识层次基本一致,对于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相当有利[9-10]。因此,卫生部门要指导民工子弟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健康教育投入少、收益高的优势[11],特别是在现阶段民工子弟学校一些与卫生保健有关的软硬件设施不可能很快、很好地加以改善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对学生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其防病意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最佳途径[12],而知识的增加又将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13]。目前,该市已在民工子弟学校中以学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为切入点启动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通过卫生宣传栏、举办讲座、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知识竞赛、开设传染病防治校本课程和行为技能培训等,来切实提高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

4 参考文献

[1] 郑高,叶丽萍,林馨,等.构建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6):62-63.

[2] 张洪涛,陈迎春.武汉市外来流动人口患病情况分析.医学与社会,2006,19(3):1-3.

[3] 徐文体,高璐,张颖,等.天津市手足口病患儿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101.

[4]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5] 楼乐平,汪永良.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2-533.

[6] 马骁.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3.

[7] 廖文科.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3.

[8] 杨晓剑,陈友兰.厦门农村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2-24.

[9] 张河川.健康促进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0,16(9):516-520.

[10]刘辉,赵晓辉.中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探讨.中国校医,2005,19(3):277.

[11]邹勇,金玫华,韩建康,等.湖州市民工子弟学校传染病防制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4-755.

[12]廖文科.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政策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72-176.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2篇

一、工作目标

各中小学校通过大力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测机制,普及师生包虫病、结核病、艾滋病、鼠疫四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掌握防治四大传染病的知识和相关生活技能,增强预防包虫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将包虫病防治知识结构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从地方课程中安排相应的课时,落实教师专人负责教学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对四大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

二、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预防各项措施。各校建立由校长、教导主任参加的预防与控制包虫病的组织结构,建立四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运行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落实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四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纳入学校一日常规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晨午检制度,着重观察有发烧现象的师生,并做好登记。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广大学生的各类疫苗接种及体质健康检查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着力加强四大传染病防治的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各校要充分结合主题班会、健康教育课、手抄报、知识竞赛、绘画、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包虫病的宣传教育,紧紧围绕“五个一”工作,落实好包虫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对包虫病的防治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

利用每月开展的“小手拉大手”四大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孩子向家长、社会进行宣传、推广四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络。

三、工作要求

强化职责,落实责任。四大传染病防治知识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各校把防治工作列入学校计划,做好传应急预案,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领导小组,使包虫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的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努力推进四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传染病;知晓率;乙型肝炎;麻疹;结核病

前言

中小学生本身属于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同时学校集体活动较多,人员高度集中,给传染病的暴发创造了条件。目前大多数的中小学对传染病采用常规监测,但许多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有时难及时发现患病学生并及时处理[1]。实际事件的发生总是比传统的公共卫生监测结果快一步。症状监测是指收集患者确诊前健康指标,可较早的发现疾病可能存在的信号,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争取的时间[2]。学校建立传染病症状早期预警监测系统能积极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本研究旨在调查我镇中小学在校学生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找出提高传染病症状早期预警监测工作灵敏度方法。调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密云县不老屯镇全部中小学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700人。其中初中学生347人,小学学生353人。年龄6-16岁,平均年龄(12.27±2.53)岁,本地户籍630人,外地户籍70人。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1.2 方法

由我镇社区医院专业人士及学校领导共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乙型肝炎、麻疹、肺结核3类疾病的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由调查人员对全部学生进行统一培训,并现场监督学生作答。调查表全部由学生自行作答,当场作答完成并收回。

1.3 评定标准

根据社区医院专业人士共同商议决定,设定乙型肝炎、麻疹、肺结核3类疾病相关题目防治知识总分均为100分,学生作答后分数超过60分可判定为知晓。

1.4 观察指标

收集学生作答问卷,由专业人士进行评分,进行分数统计;并分别统计学生对传染病知晓率情况。

2 结果 小学学生与中学学生3种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见表1:

表1 学生3类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小学学生

中学学生

知晓

不知晓

知晓率(%)

知晓

不知晓

知晓率(%)

乙 肝

113

240

32.01

168

179

48.41

麻 疹

147

206

41.64

173

174

49.85

肺结核

128

225

36.26

179

168

51.58

3 讨论

传染病早期预警是目前全球传染病学的共同关注的焦点。全球传染病学科致力于传染病早期预警的深入研究,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研究结果显示,大规模炭疽杆菌播散事件发生初期,应对延迟1小时,就会给社会多造成2亿美元的损失[3]。突发事件越早发现事件苗头,越有利于控制事件的发生和蔓延。由于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较晚,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目前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待完善。学校为高度密集人群集中场所,人与人经常密切接触,学生本身抵抗力较弱,并且学校人口流动频繁,导致传染病易于在学校内传播。一旦学校暴发疫情,将给学生的健康及生命带来严重威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提高学校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灵敏度,开展辖区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找出提高监测灵敏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调查结果显示,我镇在校中小学生对于乙型肝炎、麻疹、肺结核3类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严重低于2010我国城市、农村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的统计值80%、70%[4]。通过对我镇中小学学生传染病知晓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镇学生乙肝、麻疹、肺结核等传染病知识普及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4 结论 应加强我镇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或将传染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以提升学校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让中小学校学生也加入报告人发挥监测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监测系统灵敏度,提升学生传染病防控工作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燕,宋静.北京西城区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13-714.。

[2] 任国平,尤爱国,杨建华等.苏州市某区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现状调查[J].当代医学,2013,(30):160-161.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4篇

落实政策、综合防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探索模式、解决难点;推广经验、做好示范。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到年,达到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各项指标要求;到年,有效遏制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蔓延的势头;到2013年,有效遏制性病的蔓延势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控制在全国较低水平。

(二)具体目标

到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区级各宣传媒体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定期免费刊播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的节目。城区主要街道设置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公益性广告。农村大部分村主要街道要有墙体艾滋病宣传标语。

2、到年,全区大部分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将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3、在监管场所中,开展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宣传教育及监测,检测采样率达100%.

4、从年起,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要必备有关的宣传资料,落实预防措施。

5、到年,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在全民中达到70%,在高危人群中达到80%,14—49岁妇女及青少年知晓率达80%,艾滋病病人及家庭成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6、区政府、镇办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率达100%,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培训活动覆盖95%以上的镇办。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防治专职人员自愿咨询检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镇办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村卫生人员达70%以上,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

7、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全区90%以上的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和流动人口。娱乐场所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业主达到80%以上,服务人员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HIV检测率达到95%以上。

8、所有符合治疗标准的本区艾滋病病人均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存活并坚持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达85%以上;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

9、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100%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婴儿感染率控制在8%以下。

10、艾滋病致孤学龄儿童95%以上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及农村经济困难的艾滋病家庭90%以上享受到有关低保、抗机会感染费用等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

到2013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区级各宣传媒体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定期免费刊播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的节目。城区主要街道设置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公益性广告。农村各村主要街道要有墙体艾滋病宣传标语。

2、到2013年,全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将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3、在监管场所中,开展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宣传教育。

4、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要必备有关的宣传资料,落实预防措施。

5、到2013年,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在全民中达到75%以上,在高危人群中达到85%以上,14—49岁妇女及青少年知晓率达85%以上,艾滋病病人及家庭成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6、区政府、镇办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率达100%,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培训活动覆盖95%以上的镇办。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防治专职人员自愿咨询检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镇办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村卫生人员达70%以上,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

7、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全区90%以上的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和流动人口。娱乐场所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业主达到80%以上,服务人员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HIV检测率达到95%以上。

8、所有符合治疗标准的本区艾滋病病人均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存活并坚持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达85%以上;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

9、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100%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婴儿感染率控制在8%以下。

10、艾滋病致孤学龄儿童95%以上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及农村经济困难的艾滋病家庭90%以上享受到有关低保、抗机会感染费用等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完善监测检测体系,及时发现感染者和病人。

1、继续加强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建设,开展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服务。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进一步完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介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覆盖全区的艾滋病监测网络,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监测、检测工作。不断扩大监测人群范围和数量,继续加强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体检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建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每两年开展一次高危人群规模估计及艾滋病疫情预测和评估。区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及时、准确地上报艾滋病疫情,并根据监测结果和疫情报告情况,及时掌握艾滋病流行动态,同时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随访,及时掌握感染者发病、死亡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

(二)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1、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制定宣传计划,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并将经常性宣传与重要时段集中宣传结合起来,把艾滋病防治的新闻报道与公益广告和专题片(稿)结合起来。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镇办广播站平均每周播放艾滋病防治节目不少于2次,每年自主开发2种以上的宣传材料。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在城区及镇办的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在火车站、汽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在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放置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城市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结合“12.1”、“6.26”“5.19”等主题日开展宣传活动每年3次以上,利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餐饮、建筑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学校比例达到100%。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在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利用婚介所、婚姻登记机构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单位,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个体工商户、劳务输出人员接受宣传培训的比例80%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对羁押人员以艾滋病防治政策和干预措施为主的宣传教育覆盖率要达到100%。充分发挥妇联、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和“15-49岁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覆盖人群的比例90%以上)等专项活动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反对社会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三)强化专业培训,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要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相关工作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各医疗单位配备专兼职防治人员,定期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2、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认真总结近几年干预工作经验,健全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预防干预工作;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积极配合,在有关公共场所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和各医院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对感染梅毒的孕产妇进行规范化治疗,对先天梅毒患儿进行医学随访和管理。

(四)严格血液管理

1、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自采、自供临床用血。

(五)进一步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水平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区卫生局要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按规定对相关人员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支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艾滋病定点救治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医院应保证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

2、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检测和耐药监测。开展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人员的辅CD4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等相关检测。配合国家和省疾控中心开展抗病毒治疗人群耐药艾滋病病毒毒株的监测,为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制订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3、抓好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4、加强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救助安置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将生活困难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和艾滋病致孤的儿童、孤老按相关规定纳入城乡社会救助范围予以救助。

5、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六)切实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行为。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七)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及时交流经验。

建立健全示范区艾滋病综合信息管理报告网络,实行季度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总结示范区综合防治经验、大力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在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同时,还要探索解决国家确定的工作难点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示范区的管理。

区政府成立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协调领导小组,实行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和任务,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的示范区工作办公室,负责整合本区所有艾滋病防治资源,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工作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协调组织落实示范区各项具体防治工作,按照规定上报各种工作报表,及时搜集、总结上报信息和典型事例,开展工作实施进度和质量的自查。

各成员单位在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切实做好各自工作。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发政府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领导能力,积极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区财政局:按上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经费。公安局分局:打击和取缔、、吸毒、非法采(供)血活动;配合卫生部门贯彻、实施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法规、规章;支持卫生部门在易感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工作,参与有关调研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承担对被收容教育的、者及强制戒毒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看守所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管理,按有关规定进行艾滋病性病检查与治疗。区教育局:负责区内普通中学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及性知识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和中学生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学生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培训;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的艾滋病监测管理和宣传工作。区卫生局:负责组织艾滋病性病疫情监测与管理,制定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技术指导;负责组织艾滋病性病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专业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培训,开展健康教育;承担预防艾滋病性病活动的协调、联络任务,组织交流疫情和防治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尤其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区计生局: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育龄人群中开展生殖健康、性安全和正确使用安全套,防止艾滋病性病传播知识的宣传教育、咨询和技术服务;负责在育龄人群中合理推广、宣传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功能并具体指导使用安全套,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市场管理工作;与卫生局共同落实孕产妇HIV检测。工商分局:支持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吸毒、贩毒活动;配合卫生部门执行有关艾滋病性病管理规定,支持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区民政局:对因感染艾滋病致贫的家庭和个人,由民政局给予社会救助;扶贫办根据工作职责,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的生产帮扶。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按有关规定解决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付问题;对有劳动能力又有求职要求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流动人口的岗前培训中,使其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保护其自身健康。区总工会、团区委、妇联等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针对工会会员、青少年、妇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维护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合法权益。

(二)抓好能力建设

区疾控中心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

区疾控中心负责对各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三)增加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除中央拨付的工作经费以外,区政府将艾滋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艾滋病防治的经费投入,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及个人捐资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承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设立专帐,加大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5篇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二】

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师生中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今年我校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我校严格树立学校疫情无小事的观念,将传染病防控和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成立由元校长负总责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苏校长为副组长,各年级抓教学的主任(尚主任、万主任、李冬冬主任、石校长、牛主任、刘主任、莫主任)为年级负责人,各班主任为班级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并建立起由学校领导牵头、校医为骨干、班主任为网点负责人的覆盖全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网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元校长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年级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二、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1.充分利用校广播、班会、学生集会、健康教育课、健康小报、宣传栏、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引导师生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制度,制定规范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预防制度和疫情监测及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重点加强冬春季、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制定完善的卫生制度。年级每日专人负责检查教室和环境的卫生,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文明班级量化考核中去,以提高同学们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饮水饮食的安全卫生监督。学校由专人负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定期组织对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4.加强校园消毒和教室的通风换气管理。在冬春季节,建立专人负责制,做好校园消毒和各班教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学习场所空气清洁、流通。各班既要扎实开窗通风,又要填好记录。

5.加强我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由校医室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每日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晨检、午检及因病缺课登记追查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在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的同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6.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更新、充实卫生必备设备,准备足够的消毒、预防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7.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及转入新生的卡证查验工作,为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参考。

8.配合地段防疫部门,做好学生常见传染病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严防各种传染病传入我校。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6篇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14.2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82-01

传染病防治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密切结合农村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及病人、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扩充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使病人及其家属、广大村民都具备了充分的自我防护意识,形成强大的自我防御屏障,营造一个“人人要健康,健康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推动农村传染病社会防治工作的开展,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一、研究基本环节,确定教育重点。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学基础。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和协同起作用,还必须通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即流行过程始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的诸多因素,研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是研究传染病健康教育重点环节的基础。

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基于上述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就是围绕健康教育内容对象、方法和时机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过人为因素可以改变;在所有可改变因素中,哪些是最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则可认为是某些病的健康教育重点。

二、通过健康教育网络,落实健康教育措施。

建立起以卫生系统为主的纵向网络,即卫生行政机构一专业健康教育机构一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整合卫生、教育媒体和社会体等单位协同工作的横向网络体系,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同执行健康教育规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言教育

通过听课或办培训班的形式,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课,为搞好法定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乡镇卫生院要有专门的人员分管,负责拟定工作计划,制定传染病的社会防治工作宣传制度和检查考核办法,由防疫科人员,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例会讲座,内容尤其注重易懂性、针对性,具体性,避免生搬硬套、讲大道理。

(二)文字教育

可以采用形式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精练,易于记忆,号召力、鼓动性强的卫生标语,达到大造舆论和创造气氛的作用。卫生传单:针对某种季节性传染病,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内容系统,针对性和知识性强,简单明了。

(三)形象化教育

采用宣传图片、照片、标语、模型、示范、演示等形象化教育方法,把复杂的传染病临床表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百姓有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电化教育

利用媒体机构的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料,以及投影、幻灯、VCD、等电化教材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大大加深村民的防病治病意识,使其成为自觉行为,从而为法定传染病农村社会防治工作铺开道路。

三、培训医护人员防止疫情漏报

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村医进行健康教育是加强疫情报告、防止疫情漏报、开展疫情监和搞好传染病社会防治的关键措施。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传染病的漏报、迟报、误治时有发生,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方案。对院内临床医生的教育,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安排课时,注重教授疑似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辩证施治、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对村医则利用每月一次的例会,开展业务学习。由于农民就医习惯,加上经济原因,相当一部分传染病患者首次就诊大夫是村医,这就要求村医从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内容侧重于法定传染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体表指征,尤其是临床表现。为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赢得了时间,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普及防病知识,巩固工作成果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7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3)04-0078-02

【摘 要】目的 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流行和暴发流行时的处置能力。方法 针对突发性传染病特点,快速开展全员教育、重点培训,以及模拟演练检查。结果 快速建立培训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注重培训后效果评估,不断完善。结论 通过规范化教育培训和监测督导,才能科学、有序、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规范化;培训

传染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特别是突发性的传染病流行时,更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健康。从SARS的出现、到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等,说明现阶段流行特点是新传染病不断出现,一些被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死灰复燃[1],我国传染病防治面临新的挑战,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培养与传染病防治新形势相适应的医务人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我院近年来,尤其2009年,遵义地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时,我院在2个月的时间内,诊治发热患者( 4653人次)、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41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112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认为规范化的培训是应对突发事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途径,现报道如下。

1 规范培训制度和体制

1.1 快速建立培训组织 迅速成立以院长为核心的培训领导小组,以主管部门(医务处、护理部)、感染控制科、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员构成。并依据国家卫生部下发的防疫措施、纲要对培训提出要求,做出针对性、可行性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场地、设备。由主管部门明确培训对象、教员、内容等。其中对象为:全院职工,重点是导医、门诊、急诊、感染科病房的医务人员。教员:相关科室专家。内容:国家卫生部下发的防疫措施和诊疗方案等。

1.2 制定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 针对全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实习进修人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将培训当时的考试成绩编制培训学分表,作为参加培训依据。由继续教育办公室建立可信的登记册,了解并督促医务人员培训,确保培训率。

2 明确培训内容

2.1 培训前评价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业务知识、工作现状,为其设计培训内容。评价可通过简单问卷调查、谈话、提问等形式得到结果。

2.2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传染病和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上报途径和时限、标准防护知识和技能、疾病诊治流程和筛查方案、危重患者的救治原则、不同区域、尤其是隔离病区的防护、隔离、消毒工作方案和程序,以及隔离病区医务人员的工作制度和进出隔离病区的规定,健康知识宣教等。

2.3 不同人群应有所侧重:如行政管理人员侧重医院感染管理法规、信息报告;医务人员侧重疾病诊治流程、筛查方案、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合理用药等;护理人员侧重消毒、灭菌、隔离的应用;辅诊科室人员掌握检查方法;后勤人员依据工作特点掌握疾病的预防和自我防护。

2.4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普遍暴露的薄弱环节是对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因此各类人员培训中均将三级防护的要求、防护技术、防护用具的使用、消毒隔离技术作为培训内容的重中之重。

3 培训方法

3.1 选择培训形式,采用全院集中讲授与部门分散讲授相结合,以及理论与模拟演练相结合。依据内容分重点和了解两部分:采用多场次、滚动式进行,各类人员按要求必须参加培训。

3.2 分时段培训,疫情初期普及有关基础知识,组织学习疾病防治宣传材料,分析疾病的传播特征,以及应急预案的培训。疫情发展期重点培训环境消毒及污染物品处理方法,特别是护理人员必需掌握消毒隔离知识,包括消毒剂的选择和配制、消毒方法选择、消毒设备的使用、消毒范围和频率的确定、医疗垃圾正确处理等。在应对新发的传染病时,根据卫生部下发的防治方案,要不断改进措施,随时培训新技术,解决各种新问题。

3.3 抓重点培训 门诊、导医处、急诊科及传染病房医护人员设为重点培训对象。培训后逐个进行考核,合格率要求达100% 。同时采取不定期监督检查的方法,将消毒、防护措施落在实处。主要以正确洗手、正确穿脱防护服和防护用具、正确进出隔离区的程序等,确保不发生院内感染。并由医院感染部门,迅速在各部门发挥宣传、指导、监测、监督作用,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做到每个细节和角落,发挥其中间联络作用,提高全院应急反应能力。

4 培训效果评估

4.1 培训前进行提问或问卷调查,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内容为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自我防护、消毒隔离及专业相关知识,根据答题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

4.2 培训后根据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主要是实地演练,通过参加遵义市卫生局组织的甲型H1N1模拟患者的演练工作,了解知识掌握水平。

5 结论

5.1 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普及突发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了预防意识;使得我院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的诊治中,医院各类人员严于防范,没有院内传染病的流行和一例院内感染的发生;充分证明了规范化的培训的作用。

5.2 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提高了法规观念、医务人员掌握了传染病的法律法规、上报途径和时限,为突发传染病流行的控制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在应对和控制疫情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医院相应的职责。其职责是必须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和预备状态[2],确保人民的健康。

5.3 通过模拟演练的培训以及实地演练的检查,提高了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了传染病的诊治流程,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时,医务人员在接诊大量的发热患者时(一个月夜间门诊量平均达近90人次),做到了有条不紊,使该项工作得到了有序的开展。

5.4 通过对三级防护的要求、防护技术、防护用具的使用,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区规定,消毒隔离制度,统一消毒方法和操作程序的培训,医务人员提高了防范意识。在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做到了临危不乱,充分意识到了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是保障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例被传染,增加了全体医务人员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治愈率。

5.5 通过健康知识的培训,医务人员掌握了疾病的预防知识,对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有效的健康知识宣教,尤其是在隔离病区住院的患者,取得了患者良好的配合,保证了病房工作正常运转。

总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通过强化管理和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才能提高及时发现和识别传染病的能力,确保科学、有序、有效应对突发性传染病事件以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救治能力。

参考文献

传染病防治知识第8篇

为此,我们对北京市不同人群进行了HIV/AIDS的防治知识状况的调查,旨在为北京市防治、控制艾滋病的发展提出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北京在校大学生,国营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三级甲等医院、火车站、建筑工地、民营公司、外资企业等不同单位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的知识、态度等,题型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按照统一要求匿名答卷。调查结果用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北京在校大学生632人,男256人,女376人,平均年龄20.35±1.57岁。交通系统职工2762人,男2026人,女736人,平均年龄37.23±8.91岁。职员392人,男135人,女257人,平均年龄34.46±9.60岁。外来人口338人,男249人,女89人,平均年龄30.91±9.01岁。调查北京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535人,平均年龄30.85±8.44 岁。

2.2 不同人群HIV/AIDS防治知识来源

从统计结果看以电视、报刊为主,青年和外来人口书籍占第三位;职工和职员广播占第三位。青年学生通过宣传册、广播和同学朋友也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医务人员和家庭成员获取防治知识的比例较低。外来人口在所列出的途径中,均明显低于其它群体。

2.3 关于HIV/AIDS的基本知识

除外来人口外,其他群体80%以上对HIV/AIDS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对目前尚无治愈艾滋病药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欠缺,目前还没有治愈AIDS的药物和预防的疫苗。外来人口对HIV/AIDS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较低。对于窗口期这个稍微有些专业色彩的概念,学生、职员、外来人口的认知率不到45%。

2.4 关于HIV/AIDS的感染途径

除外来人口外,90%以上的其他人群知道HIV/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染途径认识较差,尤其是对与HIV感染者共用浴缸或便器和蚊虫叮咬是否可感染HIV的认识上两组回答的正确率很低,前者的正确率最高为69.4%,后者最高为55.7%;对于与HIV/AIDS者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的认识也较低。这些错误的认识,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HIV基本特点还不了解,另一方面也由于恐惧心理夸大了HIV/AIDS的传染性;对于与自己生活中紧密相关的行为比较重视但又缺乏正确的知识。

2.5关于HIV/AIDS的预防知识

对HIV/AIDS的预防知识普遍认识较好,但对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消毒的药物,完全可以用于HIV的消毒存在错误的认识,即使是护理人员认识也存在欠缺,其他群体的认知程度则更低,说明对HIV的基本特点还不了解,因此应该加强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强化。

2.6关于对HIV感染/AIDS的态度和安全套的应用

不同人群对接受HIV/AIDS的相关知识有很好的认同。青年学生中11.5%有婚前,但对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只有38.8%;外来人口婚前、婚外达32.2%,对安全套的正确使用近80%。对于不用安全套的原因如不易得到、降低、麻烦都占相当的比例。

2.7对护理人员进行HIV/AIDS的防护知识和对HIV感染者态度的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48.97%的护理人员不知道AIDS属于乙类传染病。43.28%的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没有感染HIV的危险。对于操作中的防护和出现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掌握的较好。只有20.19%的护理人员愿意接近HIV/AIDS患者,42.62%的护理人员愿意与HIV感染者继续交往,可见在护理人员中对HIV/AIDS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87.66%的护理人员对HIV感染者工作和学习给予了宽容、接受的态度;但又有43.28%的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没有感染HIV的危险,在恐惧的同时对HIV/AIDS的流行又认识不足。

3 存在问题

3.1 HIV/AIDS知识来源不系统

本次调查反映,不同群体获取HIV/AIDS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从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零星的获得。不可否认,大众传媒在预防、控制HIV/AIDS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做为受众很难从大众传媒获得系统的知识。调查资料也表明,80%以上的人希望获得HIV/AIDS防治知识并告诉家人和亲朋好友,但目前获得知识的途径中出现四个断层。⑴有组织的教育的断层。学校、单位、外来人口的用工、管理部门等,在相关的教育培训上还存在着不足,有组织的教育应该成为主导,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上应该占主流。⑵医务人员传播相关知识的断层。不同人群从医务人员中获得相关知识的最高达186%。而医务人员做为医学知识的拥有者,有着其他人或行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权威性、可信性,应该在传播相关知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现实正好相反。⑶家庭教育和同伴教育的断层。家庭成员和同伴间的知识传播往往有较好的可接受性,而同伴教育也是近几年来大力推行的教育方式,从调查看其效果还有待加强。综上述,对于HIV/AIDS知识的获得,处于不完善、不系统的状态,这就难免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那种认为“AIDS可以治愈,有预防疫苗”的错误认识,亟待在今后的教育中加以纠正。

3.2 对HIV/AIDS的感染途径认识不够

从统计可以看出,不同人群对HIV/AIDS的传播途径为性途径、输血、垂直传播、静脉吸毒了解程度高,但有60%左右的人认为蚊虫叮咬、共用公共浴缸或便器可以传播;而有35%左右的人对与HIV/AIDS的感染者或病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可被感染存在错误认识。可见一方面是盲目的恐惧,另一方面是认识的不足。只有充分认识了HIV/AIDS的传播途径,才能够采取正确的预防手段,抵御HIV/AIDS的侵袭,这是相辅相成的。但在“AIDS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安全套可预防AIDS”等问题上,就连医务人员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3.3 不同群体对HIV/AIDS的蔓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已进入AIDS的快速增长期,HIV感染者有84万人,疫情波及31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地区共检出HIV感染者1561例,其中AIDS患者143例,发病数居全国第七位(截止2003年9月统计)。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 AIDS尚属绝症,是无法治愈的。但是在外来人口中,有36%~39%左右的人还认为AIDS是可以治愈和有预防疫苗的。除护理人员外,有近80%的人认为没有感染HIV的危险。HIV是一种慢病毒,它的感染到发病会经过较长的时间,感染者外表和正常人无异;再加上人口流动等因素,其潜在的危害无法估计。因此,这种对AIDS性质在认识上的错位,必然导致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这也正是AIDS乘虚而入的机会,表明以往的宣传教育尚未到位。

3.4 外来人口HIV/AIDS知识明显缺乏

外来人员中大多从事于第三产业,如理发美容、餐饮、舞厅、旅馆等行业者为数不少。同样,由于受环境及自身素质的制约,这些场所常成为性病、其它传染病的感染地。当有大量外来人群聚集时,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且在卫生条件简陋的场合工作、生活,流动性强,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也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他们的整体知识状况、防范意识等都亟待加强。

3.5 婚前、婚外给艾滋病的传播留下空隙,安全套的使用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查有11.5%的在校学生,15.3%的职员,32.2%的外来人口有婚前、婚外,这正是预防艾滋病传播中的隐患。稳定的是切断艾滋病传播渠道的既道德又科学的措施之一。但青年学生、外来人口都处在性活跃期,这是不可否认和回避的事实。我国每年有0.8~1.2亿流动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流动人口数量将会逐年上升。青年学生、流动人口中不乏和者。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卫生意识不强,更有生理需要,以及在金钱的引诱下,他们当中的部分人甘愿`铤而走险。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坚持正确地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能有效地减少性病和防止病毒经性途径的传播,而我们还存在着差距,87.6%以上的人认为不易得到安全套。

3.6 护理人员HIV/AIDS相关知识不够全面,职业防护意识欠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护理人员大多数掌握艾滋病及其病原体,了解病毒是怎样在人群中传播和扩散的,掌握了有关艾滋病毒窗口期和HIV的病毒学有关知识和职业性防护知识,总体水平较好。医务人员还有必要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艾滋病知识,如病毒的特性、窗口期、有效的预防措施等等,这直接影响到工作中处理有关艾滋病问题的能力。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务人员是高危人群,存在着较高的职业风险,但只有56.8%的人员认为自己有感染HIV的危险,对AIDS属于血液隔离,被AIDS血液污染后的处理等还存在认识的不足,这将导致防护意识欠缺。

3.7 缺乏HIV/AIDS相关信息的转化利用

随着我国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专业人员在科研、治疗、健康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大量资料,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不同层次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但这些成果仅在同行间交流、传播是不够的,应该把这些研究的成果,成功的经验及时转化成普及性的信息,让更多的人知晓、接受,从而去影响不同人群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现实中专业人员更重视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而不重视科普文章的写作,因为只有前者才和晋升、聘任挂钩。这种机制导致了专业人员轻视流行病学,轻视科普教育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信息的转化。

3.8 受教育水平影响对HIV/AIDS知识的认知程度

从调查看,外来人口对HIV/AIDS知识掌握比其他人群明显低,这与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着密切关系。调查中,外来人口大专以上的仅占14.0%,在HIV/AIDS感染途径的认识上,50%多的人认为与感染者共用浴缸或便器可被感染,65%以上认为蚊虫叮咬可感染HIV,而对于生活中与HIV感染者共用牙刷和剃须刀可被感染有40%多不知晓,可见低教育人群对相关知识的片面性尤为突出。这就提示我们对于低教育人群将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3.9 宣传教育上缺乏多系统、多部门之间的协调,缺乏不同层次的宣传教材

HIV/AIDS知识的宣传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是全社会的责任,教育系统、文化系统、医务系统、大众传媒、工厂、企业、事业单位等必须在一个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协调下,多系统、多部门协调统一,注重层次做好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形成多部门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构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并加强监督、效果评价等工作,把宣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 建议

4.1 加强宣传,增强防范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宣传教育是首要的任务。在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中,首先要抓住可控制的因素,在多系统、多部门、群众团体、社区和农村中开展有组织的教育。不要把宣传工作流于形式,要像宣传普法知识一样,让人人都必须接受。在广泛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同时,进行积极健康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和性道德、性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还要根据青少年、流动人群、高危行为人群和脆弱人群的特点,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溶入对在校学生的“性教育”与“德育”教育之中。在青少年中开展系统、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性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由于因好奇和冒险心理所引发的危险行为。积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和过往旅客的宣传工作,在机场、车站、旅馆和娱乐场所放置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要拓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的领地,利用交通系统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利用文字材料、宣传画、VCD、互联网、GPS等声像广播系统,把车辆作为宣传阵地。通过这种“滚动、辐射式”的健康宣传,把防治知识传授给每一个普通人,使更加广泛的人群都能在日常的出行中得到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的警示。同时注重防治艾滋病宣传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编写适合不同人群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读物。以有效的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科普创作。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注重区分层次,包括临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工勤人员都要有不同的教材,并加强监督、效果评价等工作,把宣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2 加快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

公共卫生建设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快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应急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的建立,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4.3 加强多系统、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共同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政府的职责,是全社会的责任。市政府已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这将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防治工作中要使教育系统、文化系统、医疗系统、大众传媒等社会各界都服从“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的统一管理。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要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重新整合资源,构建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艾滋病的防治。

4.4 推广使用安全套,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国内外成功经验证明,大力宣传并推广使用安全套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干预手段。应加强安全套能预防性病、HIV/AIDS感染的宣传力度,开展安全套正确使用知识的宣传。加强安全套在公共场所公开发放的力度,在公共场所、商业网点、主要路段、车站、码头、机场、大学校园、娱乐和休闲场所,设置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感染的公益广告,并安装一定数量的自动售套机。让广大群众方便购买,让需要者很容易的得到安全套。

4.5 利用职业优势使医务人员成为防治艾滋病的主要力量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医务人员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主导作用。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危险性非常大,要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的措施,使职业感染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同时有关部门要对医护人员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保护,为医护人员提供预防性用药。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消除护理人员的恐惧和后顾之忧。医疗部门要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使医务人员掌握专业性较强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处理有关艾滋病问题的能力,使医务人员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力量。

4.6 完善立法,借助法律的威严防止艾滋病的蔓延

要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我国现已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但对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还需加快立法进程。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是一切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的保障。

4.7 加大投资,积极关爱艾滋病患者

根据艾滋病在一个国家的流行规律,开始为传入期和扩散期,一旦进入增长期,就会呈现感染加速度的增长趋势,如果在这个阶段仍然没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民参与的有效防治,就会迅速进入泛滥期。近年由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所投入的专项经费不断增加,但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还不能满足目前的防治需求。应继续加大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并对投入资金进行统筹使用,使防治和研究艾滋病工作的每个项目都能合理安排、职责明确,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评估,确保资金能合理、高效的利用。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情况下,应该鼓励社会多方面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来。积极吸纳社会捐助,使艾滋病防病人员、红丝带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具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使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能够得以长期、有效的进行。

必须把艾滋病和受艾滋病病毒侵袭的人分开对待。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则是社会应当关爱和救助的人。应让全社会的人都知晓,只有消除歧视,尊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个人权利,给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及其他们的家人以救助,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在公众之中,才能有效达到遏制艾滋病病毒大规模蔓延的目的。

4.8 加快开展艾滋病防治的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

应加强HIV/AIDS临床治疗、药物开发、安全输血、疫苗研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扶持科研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研制HIV/AIDS检测和高标准试剂标准品,提高血液艾滋病毒检测水平。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成功的经验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