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染病学论文

传染病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40:31

传染病学论文

传染病学论文第1篇

1.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伴随社会发展和疫苗的普遍接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染病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山东省近年来的疾病谱演变及滨州医学院教学大纲安排,教研室只对原有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重点是经典的和多发、新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将结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编入教材。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按照疾病之间的共性特征整合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教材,尽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典型性,注重分析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的培养。以典型临床表现为线索进行专题教学,结合案例,将疾病教学串联起来,既不破坏疾病特点的独立性,又增强了不同疾病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将发热作为重要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列为一个专题,其中包括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同时鉴别诊断内容涵盖呼吸内科(肺炎、肺结核)、儿科(手足口病、脑炎)等相关疾病,另外还有肝病专题,包括病毒性肝炎,将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纳入鉴别诊断中。从多角度、多系统、多学科讨论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根据教材内容及当年传染病流行情况,通过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及时插入到教学内容中,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可以做到授课内容新颖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传统课程中症状教学与疾病教学相对独立,在疾病教学过程中不同疾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疾病。临床思维过程是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始,随后展开临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再通过进一步检查逐步排除某些疾病。将传染病学科置于感染性疾病的大背景下,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需要。

1.2加强交叉学科融合

从传染病教学相关学科方面看,传染病相关疾病涉及到肿瘤科、妇科、内科、介入、放疗科及外科等,这些病人的数量要超过大部分传染病医院住院人数的1/3,甚至1/2。传染病学与相关临床课程(儿科学、皮肤性病学、呼吸内科及消化内科)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能够系统地讲授感染性疾病的系统知识及各类新成果、新发传染病,避免交叉学科之间讲授内容的重复。如麻疹,在儿科及皮肤科都有内容,但临床实际中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均有患者,而更多患者入住感染性疾病科。努力将各个相关学科优化整合,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突出感染性疾病特色,使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明晰的、逻辑的认识。将临床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有机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同时结合传染病学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临床诊疗思维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转换到以症状鉴别为主线的医生角色中来,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合医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1.3推进考试命题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传染病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学;现状;方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29-01

1学习传染病护理学的重要性

传染病护理学属于临床护理范畴,是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病人能否早日恢复健康,而且对终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染病,人类疾病谱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人的生命在新型的传染病到来时显得异常脆弱,医学生只有学习、认识这些传染病,才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改疾病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染病护理学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可以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加强自身防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的护理专科生所用的传染病护理学教材是吴光煜主编的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传染病护理学》。这本教材编于2008年,表面上看时间还不算太久,可是内容上远远滞后于临床发展。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

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一共安排30个学时,其中理论占20学时,实验占10个学时。理论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开展案例讨论的方法。实验课主要以临床见习及播放视频为主。传染病护理学课时少再加上任课老师缺乏临床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典型病例,难免也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作为考查科目,临床实习一般不到传染科,学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传染病教研室,缺乏专业教师,教学缺乏统一性,收到的效果差异大。

3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3.1加强临床见习.实习:目前很少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实习,一方面因为传染病有明显季节性、时间性,加之传染病科室的特殊性,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有一定难度。平时只靠教师讲述例子,不到临床实践,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但不能够这样我们就放弃,相反的我们要多为学生加强见习、实习机会,要做好防护,克服怕被传染的恐惧心理。

3.2加强传染病健康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这一方面教学中常要求学生了解,但是实际上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的多,例如水痘,一般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进行自我护理,并且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客之一,健康教育做得好坏与护理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呈正相关,护士的角色不仅仅是患者的照顾者,而更多地要去担当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咨询者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倡导者,所以,应加强临床护理教学中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将健康教育内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护生掌握有关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

3.3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传染病教学不应该知识纸上谈兵,应该落在实处,这里要特别强调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上实验课时应该为学生多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消毒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等技术。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做到放手不放眼,只有多动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3.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我校传染病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及板书教学方式。学生对Powerpoint课件表现出很大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件方面,多增加图片、案例以及视频,在平时的教学的过程中可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自学内容让学生来讲,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3.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传染病护理教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承认自身的不足,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们应该深入临床,掌握一些较新、较典型的病例来充实自己,在教学中贯穿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对传染病护理学感兴趣。学校应该为教师多创造外出学习机会,不应固步自封,导致教学与临床脱节。另外,对于我们年轻教师应该谦虚的多与同行交流,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4反思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作为年轻教师我缺乏经验,要认真地学习,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在未来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要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

参考文献

[1]朱念琼.传染病护理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

传染病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传染病 元胞自动机 潜伏期 传播模拟

中图分类号:O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4-0203-03

1 引言

最近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蔓延,不仅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同时也因我们对其传染感染性的未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消极影响。因此确定传染病病毒的传染机理,传染途径和治疗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学者在考虑各种病毒传播的控制因子,对传染病传播扩散机制的进行了很多模拟研究,一般传染病大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内,病人并未出现传染病症,但已经具有了传染性,本文将就具有潜伏期的传染病传播扩展进行模拟。

2 模型构建

在传染病的扩展传播方面,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其中被最广泛引用的就是SIS模型和SIR模型,在SIS模型中,传染病人只有两种状态,易感染状态S(susceptible)和感染状态I(Infected)。考虑到有很多的疾病的实际传染情况,即有些流行病,患者得病治愈后,就会产生病原抗体,从而对该传染病具有了抗病免疫能力,所以又发展了SIR模型,除了易感染状态S和感染状态I外,还增加了免疫状态R(Recovered)。

传染病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传染性,现在一经确诊的患者会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但是由于有些患者虽然感染了病毒,但病症并不明显,也就是处于潜伏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隔离治疗,一定会造成传染病迅速传播,本文利用元胞理论对与感染者接触的易感人群分别进行模拟。

2.1 建立元胞模型

按照模拟空间,设计N=n*n的二维空间;这里选n=20;

模拟某一群体集合,以某一学校或者社区为例,对于每一个元胞单元来说,其受周围四个相邻单元的传染状态影响,设定健康的易感人群,其状态S=0,而受感染者(包括潜伏期患者)状态S=1。

2.2 程序实现

3 模拟结果

在模拟数据之前,我们在几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包括发放调查表和走访,主要对学生与外界环境接触时间的综合统计,由统计数据近似定义了以下模拟参数。

两元胞相邻,若一元胞为染病元胞,另一健康元胞染病几率设为0.1。设定社会环境感染率为0.01,则元胞与外界接触感染率为0.01 *0.1=0.001。

设定传染病潜伏期为7天,染病7天后症状明显,即被隔离,隔离元胞不具备传染性。

图3中白色为易感状态,黑色为感染状态。其中(a)是第5天感染状况,(b)是第15天感染状况。由图中可见,未采取隔离措施,处于潜伏期的元胞感染者迅速将病毒在空间传播,后果可怕。

对于传染病期间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即与外界接触者无论是否染病都需严格隔离,直到病患解除,修改上述程序代码,元胞感染病只会由系统外界接触感染,模拟数据第15天传播效果如图。

以上模拟是基于与外界环境接触者被隔离后的模拟效果,系统内感染者全部为与外界环境接触而感染,不存在系统内元胞之间的相互传染。相信在传染病传播期间,社会也会减少相互接触的机会,这样对于整个系统的病情控制就更为有利。

4 结语

传染病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对于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非常重要,很多程度上可以影响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具有潜伏期的传染病更需要重视潜伏期的隔离预防工作,潜伏期的病人由于不具备明显的患病特征,经常被忽视,健康人群与之交流也缺乏戒备,这样极易造成病症的传播蔓延。

传染病期间,一个系统内人员尽量减少与外界的直接接触,或者集中把接触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专门人员负责与外界接触,同时注意对专门人员的隔离制度,这对传染病的控制预防工作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Vichhac,G.Simulating physics with cellular automata”,Physica D,10,pp.96-115 1984.

[2]Victor, Jonathan. D. What can automaton theory tell us about the brain,Physica D 1990:96-115.

[3]Sieburg,H.B.,McCutchan,J.A.,Clay,O.K.,Cabalerro,L.and Osrlund,J.J.Simula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Physica D 1990:208-227.

[4]Ermetrout,G.B.Edelstein-Keshet,L.Cellular automata approaches to biological modeling,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1993(160): 97-133.

[5]游爱丽,闫萍.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模型[J].新疆大学学报,2010.02.

[6]张显峰.基于CA的城市扩展动态模拟与预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17(1):70-79.

传染病学论文第4篇

正是在上述这种宏观背景下,张泰山教授,以一个学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注目于“传染病”,选择了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为研究对象,最终完成了一部四十余万言的“专题性”论著《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展现出了历史学者的一种关爱生命与健康的情怀。

该著以丰殷的史料为依托,在客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拓展视野,更新方法。分章论述了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概况;民国时期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救护;民国时期政府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民国时期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建设;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民国时期传染病防疫机制形成的特点、因素、影响进行反思,并总结出经验教训,以鉴示未来。通览全书,有以下三大特点令人瞩目:

一、思想性与实证性的有机结合

正如著者所言,生命的存在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伦理,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术理念和现实中,往往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真正的关怀,因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传染病自然就成了历史学的“漏网之鱼”。作者正是鉴于此,并结合学界的研究,背依纷繁沉重的历史事实,条分缕析地解剖了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情况、救疗措施、预防措施和民众心态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卫生建设,并以之为基础在大文化的视野下,通过对传染病与社会之文化本质的洞察与感悟,把握传染病下的社会内涵。把传染病下的社会与历史的内省世界融为一体,反馈给读者一个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的清晰脉络。著者开篇即对传染病的概念做了界定,从医学角度根据现代医学解释传染病,对“瘟疫”一词做出了解释。对于民国时期的传染病著者更是结合国际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国内各届政府规定的情况,明确的规定为十种法定传染病和两种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报告的两种指定传染病即疟疾和黑热病,共十二种传染病。在概念方面给读者一种清晰感。书中揭示了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情况和政府的预防救疗措施和理念以及民众在传染病下的心理状态。体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传染病的认知逐渐提高,政府在预防救疗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出国家对民众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及国家政权的不断扩展,民众的参与体现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可见这一过程其实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及这一过程中对生命关爱的理念。

著者从平实质朴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认真细致的考证中,寻求对历史“质”的合理解释。众所周知,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最棘手的莫过于厘清各种制度措施与事实结构、社会效绩之间的差异。作者在以档案、报刊、地方志和其它各种文史资料以及前人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量”的分析。据笔者粗略统计,书中绘制表格43处,各种曲线图和示意图10处,原始图片5处,并且将图表结合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许多地方还列举了大量有据可寻的统计数字。“量”与“质”的结合,自然增加了论证的可信度与说服力,最终使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认知更加贴近其真实情形。

二、多向度的立体研究

该书是作者以“传染病”为切入点,折射出民国时期国家、民众、社会的诸多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传染病的防治”内涵覆盖着社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层。而且传染病的防治既有国家出于安抚民众之责任的“政府职能行为”,也富有民间基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之理念的“自发行为”。故此作者不仅站在近代国家职能的层次上,以社会学和政治学交叉的视角探讨民国时期的现代传染病防疫机制的建立,而且还将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融为一炉。从研究的路径看,全书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思路:即横向上,以传染病防疫机制中的主体为研究基点,通过共时态的方式,对防疫机制中“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的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纵向则是将民国传染病防疫机制研究置于历史的长河当中,以历时态的形式向人们昭示防疫机制从传统向近代的嬗变历程。使得全书给人以立体而非平面,丰满而不臃肿、凝重而不呆板的感觉。

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该书以距今最近的民国时期的传染病防疫机制为研究对象,同时传染病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显然是“基于现实的触动”。另外我们从作者自己所说的写作动机来看,其终极指向是在对历史上与今天类似的“现象”的解释,为现代传染病防疫机制的完善寻求借鉴之道。

作者在考察了民国传染病防疫机制及其内部存在的问题后,得出结论:传染病的防治应由国家主导民众积极参与,共同解决。另外正如著者在书中所讲:民国时期所形成的防疫机制在实际运行中所积累的措施、设备、人才和经验,也为新中国的防疫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新生的人民政权并未因政治的分歧而否定原先科学的防疫方法。从这一角度来看作者的研究具有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作为一部“拓荒性”的学术论著,本书也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期待作者以此书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早日问世新的著作。

注释:

传染病学论文第5篇

[方法]对近6年来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01―2006年全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种14 270例,年发病率在163.33/10万~213.67/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08.76/10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稳中有降;与上海市比较,传染病发病顺位有所不同;外来人员发病(年均发病率276.4/10万)显著高于本区居民(年均发病率155.12/10万)(χ2=1063.09,P<0.01) ;肠道传染病发病显著下降;肺结核疫情居高不下;性传播疾病成为甲乙类传染病的主要构成部分。

[结论]传染病虽然得到了明显控制,但防治形势不容乐观,需加强外来流动人口防治力度,加大重点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

关键词: 甲乙类传染病; 发病率; 流行特征中图分类号: R 181.8+2文献标识码:A

传染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37种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大类,而其中甲类和乙类传染病因其具有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和危害严重的特点,是最主要的传染病。宝山区位于上海市东北部,是全市最早建立的城乡一体的郊区,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本区传染病发病和流行特征发生了改变。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本区2001―2006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1―2006年全区传染病疫情数据来源于宝山区疾控中心疫情监测登记和网络直报,人口数据来源于宝山区公安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1―2006年全市传染病疫情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疾控中心。2001―2006年全区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0.38%。

1.2统计分析

传染病报告卡使用全市统一的FOXPRO软件输入,数据分析采用EPIINFO6.0和SPSS 10.0软件分析。

2结果

2.1流行概况

2001―2006年全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种14 270例,年发病率为163.33/10万~213.67/10万,年均发病率为208.76/10万。其中2003年、2005年和2006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2001年、2002年和2004年每年报告1例甲类传染病(霍乱);报告病种最多为2005年的14种,最少为2003年的10种;6年中发病率最低的为2006年,最高的为2004年(表1)。

注:HIV不计入疫情统计

2.2主要流行特征

2.2.1发病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稳中有降,发病率低于全市水平,疫情以散发为主。2001―2006年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 1/10万)分别为205.01、193.75、187.26、213.67、201.69和163.33,年均发病率为208.76/10万;而同期本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分别为281.05、277.08 248.80、260.14、255.36和219.26,年均发病率为256.68/10万,本区甲乙类传染发病率显著低于全市水平(χ2=582.51,P<0.01)。6年中,前5年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基本控制在200/10万左右,2006年仅为163.33/10万,2006年发病数较2005年下降20.24%,较2001年下降23.69%,创历史新低。疫情以散发为主,6年中发生2起较大规模的学校食源性菌痢爆发及10起一点2例及以上的麻疹小爆发。

2.2.2疾病谱与本市疫情比较,疾病谱构成基本一致,传染病发病顺位有所不同。疾病谱主要以急性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淋病和梅毒为主,这5种病种合计占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90%以上;发病率由高到低顺位有所不同,本市前2位传染病主要是淋病、肺结核,而本区则为急性病毒肝炎和痢疾。

2.2.3流动人口发病率外来人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区居民。2001―2006年本区居民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分别为178.87、154.29、187.26、213.67、168.68和133.79,年均发病率为155.12/10万;而同期外来人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分别为258.56、276.64、308.69、305.12、270.13和 230.52,年均发病率为276.4/10万,外来人员发病显著高于本区居民 (χ2=1063.09,P<0.01) 。

2.2.4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发病较20世纪90年代显著下降,但在甲乙类传染病的构成中仍占据主导。2001―2006年我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在74.8810万~112.8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 102.93/10万,在甲乙类传染病中的构成比在45%~53%之间,仍占据主导。其中本区居民2001―2006年肠道传染病发病较1990―2000年下降61.19%。

2.2.5性病性传播疾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1/4以上,成为我区甲乙类传染病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淋病发病率总体高于梅毒、艾滋病感染率,且发病呈上升态势。2001―2006年性传播疾病累计报告3 790例,占甲乙类传染病的26.56%。其中淋病报告发病2006例、梅毒报告发病1 775例、艾滋病报告发病9例。HIV感染和发病呈上升态势,由2001年的0.33/10万一路跃升至2006年的16.69/10万。

2.2.6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发病居高不下,发病率6年波动在36/10万~47/10万之间,其在甲乙类传染病中的所占的比例约为20%;麻疹2002―2004年发病率都在2/10万以下,2005年本市发生流行,发病率达13.63/10万;猩红热发病率在0.32/10万~1.52/10万之间,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流行性脑脊膜炎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以外来人员为主,外来人员占70.59%。

2.2.7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这2类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主要以传入性为主。2001―2006年,全区每年报告乙型病毒性脑炎病例为1~3例,疫情高度散发,90%为外来人员; 2001―2005年疟疾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2006年报告疟疾16例、发病率为1.38/10万,经流行病学调查,均为外源性感染;狂犬病、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2004年、2005年在外来人员中各发生1例,其中经流行病学调查,出血热病例为外源性感染。

2.2.8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保持在较低水平。6年中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都无病例发生;新生儿破伤风2003年、2004年均无病例,2001年、2002年、2005年和2006年在外来人员中共发生5例。

3讨论

宝山区的传染病发病和流行特征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传染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肠道传染病发病下降幅度明显、传染病发病谱和顺位发生转变。

虽然传染病得到了明显控制,但传染病仍然是当前发病率最高的疾病[1]。目前传染病不仅威胁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而且也威胁着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旦丧失警惕或预防措施不力,一些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甚至出现爆发或流行[2],如性病、肺结核等。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如O139霍乱、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军团病、埃博拉出血热、人类疯牛病等也对人们构成严重威胁。此外,由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也助长了传染病的传播。如人口流动频繁;增加了人群接触的机会;、多性伴促进了性病的传播;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一些食源性疾病的发生[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的推广使用,使得本区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大幅下降[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发病得到控制。然而肠道传染病发病控制到一定水平后,要进一步下降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目前控制肠道传染病主要依靠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等非特异性措施,稍有放松,疫情即可回升,甚至发生局部爆发。因此,需加强监测,及时预警、防止病原优势菌株变异可能造成的爆发;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尤其是饮食、饮水行业和幼托、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近6年本区和本市传染病疫情的对比显示,性传播疾病发病本区和全市的排列顺位有所不同,与黄浦区等中心城区也存在差异[5,6]。本市淋病发病已跃居各种传染病之首,而本区排列第1位的还是病毒性肝炎。由于目前性病疫情主要按照就诊医院所在的区县归口统计,因此本区性病疫情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从全市层面分析,性传播疾病已占到各种传染病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艾滋病感染和发病呈快速上升态势,防制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应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积极落实艾滋病防制中长期规划,实施高危人群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为全球所关注。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2位,结核病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7]。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经过50余年卓有成效的防治,本市肺结核疫情由解放初期的全国最高降为全国最低。但是,在全球结核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的大背景下,自1995年起,本市菌阳肺结核报告人数出现上升势头,死亡率位居传染病死亡率的首位。近年来本区结核病疫情有几个特征:一是外来人员的结核病例增加明显,远高于本市居民的上升速度,到2006年已占本区结核病新登记病例数的50.34%,管理难度极大;二是老年结核病比例较高,且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三是多耐药结核病的增加使结核病治愈变得更加复杂;四是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的潜在威胁需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结核病防治力度,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卫生部门管理,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肺结核病人早发现和定点治疗工作,落实病人的督导管理和健康教育;加强结核病防治的宣传培训,提高市民健康知识知晓度和主动就诊的意识;实行肺结核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控制传染源,全面有效地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本区是城乡结合的郊区,外来人员已占到全区总人口的1/3。外来流动人口为本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但流动人口由于其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较差、文化程度较低、个人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卫生防病意识淡薄以及流动性较大等因素,决定了外来流动人口卫生防病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流动人口传染病防制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区公共卫生的一项重点工作。笔者认为,流动人口防病工作要落实居住地管理,政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健全管理组织、网络,加强易感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外来儿童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深入开展健康宣教,增强外来流动人员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新发现传染病近40种[8],尤其是2003年我国SARS流行和2004年人禽流感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和警惕,加强监测、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

4参考文献

[1]郭存三,魏文杰.当前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的新挑战.2000年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15-19.[2]曾光.中国跨世纪的传染病防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106-107.

[3]杨占清,彭佐林.近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2,29(2):158.

[4]蔺心海,孙家明,李明珠,等.应用甲肝疫苗前后肝炎流行特征的变化[J].上海预防医学, 2001,12(9):412-413.

[5]李燕婷.上海市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2007年上海公共卫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59-60.

[6]沈福杰,舒明,吴维寿,等.上海市黄浦区1990~2006年传染病流行态势分析.2007年上海公共卫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315-317.

[7]王隆德.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及展望[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8):505-506.

传染病学论文第6篇

动物传染病学是在系统学习微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基础专业课程前提下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否学好该课程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物传染病学主要研究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疫病所采取的措施,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被动授课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不到体现。另外,不仅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而且典型的临床病例也不常见,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直接接触相应病例,缺乏实践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稳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威胁养殖业生产最严重的动物疫病种类日益增多,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动物传染病的教学需要与时代接轨,不能固守陈规,需要不断地改进与革新,为我国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动物传染病教学遇到的难题

1.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变化大。近年来,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染病的种类愈来愈多,同时旧的传染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例如:全国多地爆发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变异造成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另外,随着动物疫病谱的变化,动物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单一感染为主,经常发生混合感染,给诊治和防制带来了困难,动物传染病感染人的疫情也不断发生,公共危害严重。因此,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内容要想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就需要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疫病防控难度日益加大。随着疫病种类越来越多,加之临床症状日益复杂难辨,靠已有的专业知识已经很难确诊,不能及时准确地制定防控措施。一些之前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重新对动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表现多重耐药,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虽然市场上的疫苗众多,但不同厂家的疫苗质量堪忧,接种后免疫效果不佳,给防疫带来难题。这些问题对于动物传染病的教学无疑增大了难度。

3.教学课时及病例有限。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压缩的教学课时相悖,使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来覆盖所有重点是亟须解决的难题。另外,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具有季节性和时限性,学生难以接触到典型病例,特别是一些传染病临床病例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症状,学生对传染病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4.实践环节薄弱。动物传染病学这门课程很注重实践性,一般是通过安排一些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限的课时数和实验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偏少,在实践中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高校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相对滞后。

二、教?W改革的思考

疫病形势变化日益严峻以及社会对人畜健康及食品安全的共同呼吁,迫切的需要培养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改革要切实的把落脚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教材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针对上述难题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1.调整课程内容安排。(1)保证重点传染病的教学。集中讲授一些危害大的重点传染病,如OIE规定的法定通报传染病和我国一类、二类的传染病,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同时熟悉疾病特点。对部分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遇到疑惑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由于许多传染病的病症相似,难以辨别,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适当列举鉴别诊断的病例,并注意新的信息的传递,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为此,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或经常接诊病例等,了解动物疫情的最新进展及其防治措施,并将这些信息以穿插的方式传递给学生。(2)一般传染病以鉴别诊断为主。对于一些养殖过程中常见但危害较轻的传染病,不必逐一讲述,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以类症鉴别的形式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诊断的要点并加以区分,力求做到要点突出,详略得当。(3)增加新发传染病教学。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但也与其他常见传染病有着相似性,认识和讲解新发病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4)强调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卫生意义。传染病的教学过程中应对人畜共患病作重点讲述,使学生认识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性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增加病例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直接接触所讲述的典型病例,尤其是不常见的疾病,因而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临床病例素材,可以对典型的症状或病变进行拍照、录像,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如遇到送检病例,还可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病例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教师可以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踊跃提出疑惑并探讨。

3.提高学生的自身防护意识。动物传染病中有许多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之前也发生过一些由于未做好自身防护而导致感染的惨痛教训。因此,学生不论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走入临床前都要遵循自身防护标准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护水平,使他们将来能够有效从容的面对疫病防控,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染病学论文第7篇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循证医学思维理念和PBL教学方法能够促进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对基础问题进行确认,正确理解医学文献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成为专业的医学人才。对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进行的研究,推广循证医学与PBL结合的方法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传染病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加充分的指导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循证医学与PBL理念的分析

 

循证医学是一种遵循科学的医学理念,通过加拿大David Sackett等人创立的,在这种理念建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明智、严谨以及准确的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经验的总结,合理分析患者的价值及愿望,从而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质量方案。

 

PBL教学法,主要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被称之为问题式学习理念。在其运用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理念,并将某种疾病作为飞行的问题,将该疾病与相关的基础学进行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在PBL教学理念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思维模式,锻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问题的思考、分析,总结出实践经验,从而可以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建立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优势

 

对现阶段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表明创新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能够提升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传染病护理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衔接,并且对存在交叉情况的问题把握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知识讲解的重复性。导致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的解释在不同的课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临床实践中无法更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利用循证医学思维结合PBL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点结合,理论的系统将会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被动接受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的影响着知识的获取,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不强是学生的主要特点。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师根据问题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循证医学思维影响下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知识解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知识点内容,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构建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

 

传染病护理学实践性较强,涉及到的理论基础较深。针对这种情况传染病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强化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传统医学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转变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资源进行解决。同时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会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推动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循证医学思维将会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影响,围绕教学重点开展PBL教学实践工作。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这样能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培养的医学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在新时期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合适观点创新,长时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学科教师对同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实现交流,与学生进行讨论,扩充知识面。这种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能够拓宽知识面。循证医学思维及时更新医学动态,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配备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协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强化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建设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的同时适应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学设备完善能够使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人数的增多使教学基础资源较为紧张,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授课方式建立以小组讨论为主的辅助性教学模式。减少大班授课,使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辅助教学。教学形式的改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充实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小组讨论辅助教学模式。开展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医学证据,教师根据这些医学证据开展教学活动,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 思考讨论。教师进行的合理性引导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学生经过教学新模式,能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独立解决问题。经过证明,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知识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实践结果

 

将我院校60名医学本科生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名,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过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教学。两组学生在最终考核成绩的比较中,存在统计差异,具体见下表。

 

表1 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考核成绩比较,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与PBL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与临床实际操作,值得推广。

 

结束语

 

创新教学方法是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与PBL教学方法能够推动传染病护理学思维理念的创新。与传统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促进实践教学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新时期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的发展要求,对提升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染病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传染病 疫情预防 控制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080-03

目前传染病预防中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层医生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普遍缺乏;对传染病的早期流行不够重视;疫情报告不及时;没有完善的预防机制;对于传染病预防的投资少等。由此可见,了解当前传染病预防的现状,寻找预防和控制的最佳策略,将有助于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1 传染病的标准

传染病标准是对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处理、预防控制、人群监测和实验室安全等相关要求做出的技术规定[1]。为了有效地实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了现行的传染病标准47项。其中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12项[2]。这些标准囊括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各个环节。在传染病标准中,传染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对于病人的诊断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而目前的传染病标准体系以诊断标准为主。

2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2.1 完善预防机制和保障体系

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建立长效的防控机制和相应的防控保障制度是应对突发疫情的基础[3]。然而现实工作传染病疫情的各项防控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在面对突发疫情时,既没有专项经费储备,又没有疫情储备药品。因此,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改变面对传染病疫情的尴尬,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2 强化政府职能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仅仅是政府或者医生的单一责任,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协助。当前,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很多漏洞和弊端,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政府职责常常缺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紧密,往往得不到落实。政府对于疾病控制工作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的领导,同时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纳入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政府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中的职责,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并强化政府的职责,并形成多部门共同协作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存在人数偏多,人才匮乏的情况。这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从事医疗管理的部门职能不分;个别人追求有偿服务开设临床门诊;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等多个方面。

2.4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近几年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政府投入的资金相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需的建设规模来说,只占到一小部分,加上历史欠帐太多,这些资金只能用来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政府财政要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保障疾病预防的基础经费,这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3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

3.1 正确认识传染病

传染病的爆发与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分不开,而传染病的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工程。因此,对于传染病的控制要有坚持不懈的思想准备,长期斗争的战略思想。一方面,在巩固现有防治成效的基础上,严格防止已控制的传染病再燃;另一方面,要区分重点控制对象;除此之外,还要密切监视和严防新发现的传染病。

3.2 对患者的管理

在传染病的控制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控制传染源。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对于患者的有效管理是传染病控制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首先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而隔离患者是控制传染病散播的有效措施。

3.3 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的管理是指对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感染可能的人群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采取观察和隔离的措施,以防止传染病的散发。观察和留验的时间参照《传染病学》附录“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观察期”或者为最后接触日到该病的最长潜伏期[5]。这里的观察是指医学观察,即对传染病接触者定期进行访视、问诊和测量体温,不同于隔离的是接触者可照常参加工作和日常活动[6]。

3.4 医院感染的控制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7]。以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首先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以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当医疗机构发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5例以上医院内感染暴发;由医院内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要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8]。另外,医务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根据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4 讨论

目前,传染病已经不再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因素,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已经趋于消灭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另外一些被控制的传染病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传染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使人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不安和恐惧。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反复性、突发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到来才会让人们防不胜防。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入手,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为有效防止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冬祥.疾病预防控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0).

[2] 郭飚.现有传染病监测体系在新发传染病发现和识别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对策[J].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2007.

[3] 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S].传染病标准,2006.

[4]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山西医药杂志2007.

[5] 相洪琴.新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综述,2007.

[6] 乐虹,王春荣,吴均林,朱勇.我国疾病流行现状与控制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