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0 14:58:23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阶段 公民道德 培养方法 探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已经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大不相同,在教育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上,而是要对初中生进行除课本知识外的全面教育,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同时初中生在这个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成长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初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更要加强对对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初中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在初中教育中均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相顾配合、协调一致,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对初中教育的意义,共同探究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对德育教育的环境渲染

社会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可谓起到了一种助推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设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对初中的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智力培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提高,国家正确的方针策略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媒体等,潜移默化的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初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公民道德。最后,社会还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激起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更好的陶冶道德情操。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社会对德育教育重视的大背景,除了家长在家庭中对初中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更要加强在初中生上学阶段对公民道德的培养。

一是,学校和老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对公民道德的学习。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渗透,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课本教育法,要创新课本教学,利用好多媒体的影像效果,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和公民道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公民道德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可以定期为初中生提供爱国影片的放映,或者为初中生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初中生积极踊跃的参与精神。三是,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知识的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浓郁的公民道德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三、家庭影响对德育教育的榜样启迪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模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点效仿的对象,为此,家长应该在德育教育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尊老爱幼,要在言行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孩子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要采用传统的打骂教育,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而是要正确引导,耐心说教,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家长在德育教育上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劳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了解到父母养儿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尊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还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结语

通过以上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配合,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必须抓住初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最佳契机,不要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社会要为初中生德育教育设立好环境的熏陶,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就要在德育教育中做以正确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对道德培养的启迪,通过三者的共同实践,一定会达到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章勋.让劳动分层教育滋润孩子幼小心灵[J],《初中时代(教育研究)》,2010;(04):15-16

[2]谢立进.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0;(07):33-34

[3]张伟;张明霞.论初中中的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19):3-4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2篇

一、资助对象和责任

1、资助对象为全市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职业初中学生,下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供养人口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两免一补”资助范围。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申请资助,但在排序时应本着品学兼优贫困生优先的原则。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工作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所需资金构成:中央提供贫困生免教科书费用;市、县(区)两级承担贫困生杂费,免杂费以市级为主,市负担比例(根据各县区可用财力凡人均可用财力超过2万元的,市负担60%,不足2万元的市负担70%,余下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补助贫困生寄宿学生生活费由县负担。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35%,2006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70%,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享受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目标。

二、资助方式及标准

1、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特教学生(包括残疾、孤儿)必须享受免全部教科书费,基本免除杂费。

2、学生享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按国家规定应优先选用经济适用版教科书,如果选用彩版书超出的费用由县(市)区承担,但所有学生必须使用相同版本的教科书。今年春季由县(市)区统一采购,已收取书费的一律退还给学生。秋季后由省统一采购,不许再向贫困生收取书费。中央财政对贫困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小学包括品德与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初中包括品德与思想、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20*年享受免教科书费的贫困生,20*年春季应继续予以资助。免费的教科书扉页上须标明“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字样。免杂费按省规定的“一费制”标准:农村小学1-2年级每生每年130元;3-6年级每生每年18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35元;特教生每生每年200元。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初中每生每年一般按400元掌握,特教生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

3、各县(市)区要积极筹措资助资金,并将资助贫困生资金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责任承担免杂费资金,逐步安排寄宿生生活费,不得降低资助比例,减少资助人数,不得按在校生平均分配资助资金或轮流资助贫困生。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贫困生及时做出调整,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公示情况上报县(市)区教育局审核确定。

3、学校通知受资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后领取补助资金。

4、免杂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补充学校公用经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要集中掌握。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四、资助情况上报

各县(市)区要及时向市教育局、财政局报告“两免一补”经费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再分春、秋两季及时上报资助贫困生情况,内容包括:由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的资助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电子信息数据,及打印生成的《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县级基层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统计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花名册》、《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出花名册》。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3篇

关键词: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经验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92-05

英国的“英式管家”享誉世界,被誉为“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浆洗过的白衬衫、黑色的背心、黑色的领结、黑色的燕尾服、笔挺的黑色长裤、锃亮的黑色皮鞋和雪白的手套,体贴细心、彬彬有礼、冷静克制、不需主人劳神就把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已经成为“英式管家”的文化符号和传统形象,成为世界家政服务的经典和代表。英国的家政职业教育由来已久,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政职业教育体系。笔者拟按照历史线索梳理二战前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家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作为每个阶段划分的标准,多角度、多方位剖析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发生转变的社会历史原因,探讨其内在逻辑。

一、二战前英国家政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学徒制与济贫职业学校:英国家政教育的萌芽时期

学徒制在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3世纪开始,英国就逐渐采用学徒制的形式对学徒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家政服务人员的培养,最初也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和方式进行的。

在英国17世纪中期,父母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一般而言,子女在10~15岁的时候就会离开家去做仆人和学徒。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仆人一般都是居住和食宿在所服侍的主人家里,他们不仅要从事家庭服务的具体劳动,还要学艺接受训练。对于家庭事务的训练和仆人职责的管理,根据仆人的性别,分别由主人家地位最高的男女管家负责。男女管家对于仆人有教育的义务,仆人在男女管家的指导下提高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常主人培养仆人的目的具有双重作用,不仅要培养一批为自己家庭生活进行服务的技艺娴熟的家事劳动者,而且还要按照社会的标准和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以,仆人自进入主人的家庭之日起,双方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主要是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以确保对仆人家事服务技能的学习和对其日常行为的规范。

17世纪末,由教会举办的慈善学校开始招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子学校和工读学校,后来这些具有慈善性质的学校逐步演变为带有扶贫救济性质的职业技能教育机构,这些学校的招收对象主要是来自贫苦阶层家庭的子女,教育内容主要讲授读、写、算、缝纫和家政服务,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家事劳动技能,目的是维持基本的生计。这些学校都是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进行技术教育,并不是专门传授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在当时,毕业生可直接进入英国中上层家庭作为一名家庭服务人员,从事基本的家事处理事务,例如,负责家庭清扫与环境清洁工作、衣物和器具的洗涤工作、跟班侍从、管理农场、照料庭院等各种勤杂工作等。

在这一时期,英国仍然以传统的普通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处在襁褓之中,英国家政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处于萌芽时期,家政服务人员的培养主要通过徒工制以及少量的具有扶贫救济性质的职业教育学校进行。尽管如此,家政职业教育还是可以帮助家庭贫穷的人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接受基本的家政事务技术技能训练,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获得经济报酬。

(二)专门的家政职业教育机构和多样化的家政课程:英国家政教育的独立时期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一方面,大机器化生产破坏了乡村家庭经济的基础,迫使大量女性从传统手工业生产中转移出来,无事可做,成为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使得女性丧失了获得收入的经济基础,生活没有了着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女性从乡村来到城市寻找新的谋生机会,而家政成为适合女性工作的主要就业领域。

英国中产阶级作为英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产生和壮大也与家政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英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7世纪晚期,形成于18世纪。在19世纪,英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阶层急剧分化,中产阶级随之迅速崛起。英国的中产阶级主要从事非体力劳动,有着稳定的收入,生活体面,家庭生活质量要求高。同时,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妇女希望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享受舒适的家庭生活。因此,英国中产阶级独具特色的家庭观念、家庭文化、家庭物质生活方式和娱乐生活方式构成了中产阶级与众不同的家庭文化生活,其中,雇佣仆人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在家庭生活方式中极其显著的一个典型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不仅仅是满足现实家庭生活的需要,更被看作体面的象征和身份的标志,是一种保持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家政服务人员数量庞大,比以往任何时期的人数都要多。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1851年,英国家政服务人员的总数为987 605名,1861年总数为1 208 648名,1871年达到1 494 411名。到19世纪80年代,家政服务人员的总数占到劳动力的16%,达到了家政服务人员数量的顶峰,其中,15~20岁之间的女性人数1M3都是家仆,而男性仆人的总数大约为6万名,这些家政服务人员主要集中在英国当时的中上层中产阶级家庭。

社会分工导致剩余劳动力不断增长,英国中产阶级崛起和家庭生活方式的独特性,都对发展家政教育和培养家政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学徒制作为培养家政服务人员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刺激和推动下,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伦敦市议会创办的职业教育机构对家政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有伦敦市议会于1896年创立的“工艺中心学校”、夜校、机械学院与工人学院等。

夜校主要分为初级夜校和高级夜校两种形式。初级夜校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基本的读写算文化知识,高级夜校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基础文化知识,更注重强调家政职业技能教育,偏重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家政行业从业者。1880年,伦敦大都市同业公会成立了技术教育协会,向提供职业教育的夜校给予资金支持,促使英国夜校在19世纪末迅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英国家政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人口普查统计,1851年,英格兰成人夜校至少有1 545所,到1901年,英国共有546 405名学生接受夜校学习,其中家政服务人员占大部分比例。19世纪以后,机械学院的总人数达到63 830人。

此阶段职业教育机构的招生对象包括两类不同的家政教育群体,分别为14~16岁年龄阶段的适龄子女以及已经从事家政服务行业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同时,接受教育的群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大部分来自乡村贫苦家庭和工人阶级家庭,还有一少部分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他们接受家政职业教育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下层阶级家庭的群体接受家政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家政职业培训,提高家事处理的职业技能,从而获得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对于来自中上层阶级家庭的群体而言,家政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未来家庭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可以提升文化素质,获得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是开设了一系列的家政职业教育课程。家政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在夜校、机械学院、工人学院等机构进行。

夜校开设的家政职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写作、阅读、算术、缝纫等,这些课程不仅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技能传授,注重灌输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对待家庭的态度。同时,在工会运动的影响下,还建立了家政行业工会和协会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对大众进行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家政职业教育。另外,夜校还开设了衣服缝制和病人护理课程。虽然夜校开设的家政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简单、科目少,教学水平比较低下,管理也相对不规范,但是,夜校的学习时间多在晚上,比较灵活,所以受到在职青少年的广泛欢迎。而且,这些课程提高了来自下层阶级家庭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基本的职业技能,对改善其就业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对于夜校而言,机械学院和工人学院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加丰富多元。追求体面是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中产阶级特别重视饮食,饮食是家庭预算里最大的一部分开支。着装也是他们非常重视的一方面,要求时刻保持衣着的光鲜、亮丽和整洁。而且,中产阶级对于房屋的装饰也极其讲究,在他们看来,家具的功能不仅仅是使用,而且还是一种展示和享受,以体现家庭的品味和地位。除此之外,非常注重社会交际和社交礼仪也是当时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一大特点,他们会经常在家中举办宴会。因此,根据当时中产阶级对于家政服务的不同分工和职责需要,机械学院和工人学院的课程涉猎范围更加广泛,主要包括阅读、写作、算术、历史、语法、音乐、徒手画和装饰画、裁剪、缝纫、厨艺、操练、家庭管理、病人救护、婴幼儿保育以及家庭账务等,其中家政职业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二。授课教师为兼职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大管家,他们不但向学生传授各种家庭事务处理中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也为学生提供与为英国中产阶级服务的大管家接触的宝贵机会。

由于机械学院和工人学院一少部分学生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因此学院也根据这个群体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教育目的,开设了与之相适应的家政职业教育课程,即面向中产阶级女性的“大家闺秀”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年轻女子,例如,1851年曼彻斯特学院的253名学生中,年龄不超过14岁的人达到162名。基本的文化课程主要有阅读、写作、语法、哲学、地理、历史等,与家政职业教育相关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最初的家政课程包括音乐、弹钢琴、绘画、植物、服装。在维多利亚时期,随着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上层人士注重高端精致的生活品质,因此正式宴会已成为一种注重社会礼仪的场合。于是,在1851年学院又开设了晨舞课程,重点在于教授女性有关中产阶级的社交礼仪。19世纪60年代,身体训练成为学院一门新设置的课程,能够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被认为是提升女性健康生活质量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尽管家政职业教育课程在不断发生改变,但是核心课程内容和教育目的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家政课程强化了女性特征。不仅教授基本的家庭管理技巧,注重提高家庭生活的舒适度,培养个人的品味和修养,为进入未来的家庭生活做好准备,而且通过接受教育,使学生提高了知识水平,拥有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了向更高的社会层次流动的可能。

在这一时期,英国家政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增多,职业教育的层次也有所提高;同时,家政课程内容广泛多样。但是,家政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通家庭子女掌握更加全面的家政技能。尽管如此,家政职业教育改善了就业状况,满足了中产阶级对于家政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专业化的国家职业资格:英国家政教育的规范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家庭结构形成,人们更加注重家庭生活质量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因此,随着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要求逐渐增多,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多样化,家务劳动和家庭事务管理的社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家政服务行业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们对家政服务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家政职业教育也走向规范化发展阶段,提高了家政人才的培养层次,并且建立了家政行业国家资格的技术人员证书制度。

首先,中等家政职业教育普遍发展。20世纪初,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开办一系列处于普通教育体系之外的职业院校。一是初级技术学校。1901年,英国第一所初级技术学校――绍斯迪彻初级技术学校成立;1924年,伦敦开设家政学专业的初级技术学校有4所,其他地方的学校数量为9所;到1937年,英国初级技术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生人数和学校数都显著增加,其中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初级技术学校达到248所,在校生为30 457人。初级技术学校以13~16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修业年限为2~3年,开设的家政学科面广,可为学生提供进入家政行业必备的职业技能。二是初级商业学校。英国初级商业学校始建于1904年,其课程及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手工业服务和商业贸易,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和定向性,因此这类学校广泛受到女性的欢迎。1913年,伦敦的初级商业学校共有26所,其中的6所初级商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家政服务行业相关,包括服装设计与制作、理发、家政服务等。三是女子家政学校。英国女子家政学校的性质是一种更加专业化的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的名称各不相同,诸如家庭经济学校、家庭管理学校和家庭培训学校等,尽管学校叫法不一,但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开设与家政服务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传授有关烹饪、服饰、财务、育儿、护理、清洁等家政服务技能。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女子家政学校达到14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约为600人。

其次,建立了家政业国家资格的技术人员证书制度。1921年,英国建立了具有国家性质的技术人员证书制度,凡是考试合格者均可授予国家文凭和国家证书,这被看作是家政服务从业者进入家政行业的专业资格凭证。国家资格的技术人员证书制度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促进了人力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英国在二战前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校类型还是专业课程设置,较之前的阶段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层级不同的家政职业教育机构开始出现并扩大,使得家政职业教育开始在自己的系统内部建立相互衔接和协调的体系。家政人才培养的层次不断提升,课程种类多样,教育内容逐渐多元化,突出技能课程的主导地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有了专门化的技术人员评价制度,使英国的家政职业教育开始走向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英国的家政服务行业,随着社会阶层的差距缩小,传统的“英式管家”慢慢淡出历史舞台。然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由于现代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标准要求的变化,“英式管家”的高品质服务和以雇主为本位的服务理念再次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追逐,因此,英国的家政职业教育也在二战后不断改革,以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二战前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注重加强家政文化建设

从17世纪中期家政教育的萌芽到20世纪家政教育体系的形成,英国家政职业教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具有悠久的家政教育传统,形成了独具本土特色的家政文化。中产阶级家庭的贵族式家庭生活方式为英国家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积淀了与众不同的家政文化。家政服务作为一种职业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英国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家政教育,对优秀的家政服务企业、家庭服务社区进行表彰,树立典范,加强家政服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家政教育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和接受,积极构建了浓厚的家政文化建设环境。同时,职业院校在实施家政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的培养,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家政文化环境,学生可近距离直接地感受家政的魅力,从而形成专业化的服务意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家政职业文化,使其成为英国家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英国政府加强家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而且,家政服务企业也积极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打造家政服务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威信和良好形象。

(二)提供适应不同群体需要的课程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迅发展必然带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英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进而从业岗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家政服务产业成为新兴行业,家政人才成为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品味要求越来越高,不断追求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同时,家庭生活功能的日趋多样性,需要营造和构建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日益重要。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英国家政职业教育的课程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适时地做出了调整和更新,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期,家政职业教育主要是与家庭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有关的教育内容和职业训练,其目的是指导家庭生活有序进行。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年后重获新生,家政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家政职业教育事业与家政服务产业拥有了巨大的发展规模。由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家庭内外关系的变化,传统的家政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并优化人类的家庭生活。英国现代家政职业教育开始从人类生命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发展的角度和需求进一步研究家庭生活,并开发出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的家政职业教育课程。

(三)坚持能力本位的理念和评价标准

英国家政职业教育成为世界家政服务典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人才培养和评价过程中注重以能力为本位,以家政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升为第一要务。因此,在家政人才培养过程中,英国和雇主企业都要求学生在学习培训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家政技能和可迁移能力,而且整个教育过程和评价标准始终以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和考核指标。英国家政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以能力标准为依据,将家政企业的要求转化成课程,再通过“能力本位”课程培养家政人才,然后通过能力认可的考核制度进行评估,最终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英国家政职业教育这一整套严格的制度使英国家政人才的劳动力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Haha Krausman Ben-Amos.Adolescence and Youth in Early Modern England[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62.

[2]刘武.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家庭女佣人之身份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135-138.

[3]Davidoff Leonore.Mastered for Life: Servant and wife in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ngland[J].Bulletin-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r History,Autumn 73 Issue 27:410.

[4]Gertrude Himmelfarb The De-moralization of Society:from Victorian Virtues to Modern Values[M].New York:A.A Knopf,1995:106.

[5]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59.

[6]Jane Purvis.A History of Women’s Education in England[M].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1991:53.

[7]W.T.To the Members and Managers of the Mechanics’ Institutions in Britain and Ireland[J].The Co-operative Magazine,1826:46.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功能;演变

一、家庭教育功能的含义

“家庭教育功能是家庭教育的客观结果,即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有价值和实际结果”\+①“即它通过作用于家庭成员(更多地表现为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家庭成员(个体)和家庭组织(次级社会组织)具有某种状态(改变或维持),进而延展为对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影响,使社会现实具有某种状态(改变或维持)。\+②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父母或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进行家庭教育,而子女对父母的影响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双向的,相互的,并非单向的,直线式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方面,家庭教育个体功能主要是指在社会客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家庭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是个体积极主动发展的过程。家庭教育社会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家庭教育发挥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中国家庭教育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为了同自然界进行抗争,为了个体生存及种族的延续,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而这时的婚姻制度是原始群婚制度。“由群婚制所形成的家庭经济公社和氏族公社,是适应共产制的经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基层组织。没有个体经济出现,自然没有个体家庭的产生。也可以说,原始社会,家庭即社会,社会即家庭。”\+③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大家庭中,教育既是每个人应获得的权利,又是每个人应履行的义务。一切年长者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向年幼者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并进行勇敢、团结友爱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可见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大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育”,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本文中谈到的家庭是指“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④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的婚姻是在原始群婚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并未形成一定的婚姻关系,因此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没有产生家庭,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也就没有产生。而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父权父系制取代母系制,人类社会开始从母系大家庭中分化出来,形成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家庭教育也随之产生。

家庭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家庭教育也因此打上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烙印,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最基本功能,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其功能是不一样的。

三、中国家庭教育功能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家庭教育功能也在不断地演变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功能。

(一)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从奴隶社会至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教育。

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不发达,家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为奴隶主统治服务的,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奴隶主贵族家庭中,尤其是在帝王家庭中,传授子女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生产生活、体育训练的基本常识,文字教育、数学教育等,如“六艺”教育。奴隶主贵族的家庭教育是为奴隶主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服务的。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女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接受的完全是家庭教育,由家长传授一些生产、生活知识。而由于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受奴隶主奴役,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家庭教育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封建时期的个体家庭始终包容在宗族或家族体系中,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宗族或家族的成员,都在君权或父权的教导和监督下,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教育关系着个人命运,家庭命运,家族的命运,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体家庭和家族巩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整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

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对儿童进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封建统治者的家庭教育培养的是“政治人”,为以后的社会政治生活做准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的知识教育,其主要目的则是光耀门楣,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将读经与做官联系在了一起。“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个人命运同与家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家中长辈都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希望通过教育,孩子考取功名,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另外,平民百姓也非常注重子女的谋生教育,通过传授一些劳动技能让子女获得谋生的本领,同时也会让考取功名失败的人求得谋生之路。

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向子女传授劳动技能,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劳动力,并为他们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以便统治者巩固其统治。家庭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通过封建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对人的身心的影响来发挥的,因而当时的家庭教育也起着传递文化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但是,家庭教育的实质内容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思想和古典学科的灌输,家庭教育的文化功能只偏重已有知识的保存传递;个体发展绝对服从致治的需要,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失去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被家庭教育的政治功能完全掩盖。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家庭教育是政治统治的附庸,家庭教育是完全为政治服务的,统治阶级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统治,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二)中国近代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中国近代社会家庭家庭教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时间的教育。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开明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在高层统治者和思想家中,如曾国潘教导儿子学习洋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张之洞送儿子出国留学,进新式学堂习军事等。因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局限于封建统治集团和部分思想家,加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这一时期,虽然家庭教育形式和家庭教育内容有所变化,但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没有摆脱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依旧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注重家庭女子教育,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重视幼儿教育等主张,对近代家庭教育方法和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促使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家庭教育中开始介绍经世致用的科技文化知识,传统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受到冲击和动摇。在这一时期,清末政府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均对教育进行改革,尽管改革目的不一致,但是学校教育相对有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家庭教育的功能。然而由于学校教育仍没有大力普及,因此家庭教育仍然占主要地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后,尤其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种新的教育思想传入中国,我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运动。如陶行知、晏阳初等人,在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发起平民教育运动,后来发展为乡村教育动。在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民国政府和一些先进的教育家,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促使学校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孩子们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和某些劳动技能。这一时期,家庭教育不再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主要途径,家庭教育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削弱。但是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等理念的影响下,人们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父母不仅重视孩子们的个体社会性发展,同时也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个体功能,同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虽然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功能同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有着很大的区别,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上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和动摇,家庭教育的功能向学校转移。

(三)中国现代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得到重视,我国加强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学校教育体制越来越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和人性化,学校教育在我国现代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学校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现代社会中,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学校教育承担着较多的职能,取代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但是家庭教育对儿童个体的发展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对儿童进行常识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的教化和熏陶促进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本应是相辅相成,是互补的,并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辅助。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系统在指挥棒的指导下,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得到加强,家庭教育的依附性增强。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关注于孩子的升学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错位,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家长帮助子女复习功课,检查作业等学校教育活动,这就势必减少父母与子女亲子活动,减少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父母成为孩子的陪读者,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不均衡的,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虽然我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家庭教育功能有所弱化,但是家庭教育功能始终是无法被取代的。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开始对人们产生影响。教育终身化使得家长意识到学习并不是某一阶段的事情,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终身化的开端,而是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的,是终身的。人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会不断地增强,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促使家

庭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的个体功能方面,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杨宝忠著:《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第220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②杨宝忠著:《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第227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③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第1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④陈桂生著:《教育原理》,第27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黄楠森,夏甄陶,陈志尚.人学词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5]杨宝忠著.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陈鹤琴著.家庭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黄书光.试论陈鹤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7(4).

[8]高宇.论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前沿理论[J].前沿理论,2008,8.

[9]陈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及其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

[10]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95-02

2005年国家针对农村贫困学生陆续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及“新机制”,一系列措施使地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学生就学成本降低,有效缓解了该类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问题,同时也使部分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催生了新一轮的返校热。可以说,就学资助政策为农村贫困学生点燃了就学的希望,成为区域内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现况与分析

2005年国家开始在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当年宁夏有53万中小学生受惠于这一工程;2006年我国“两免一补”资助范围扩大到西部地区全体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宁夏,“两免一补”资助在全区农村地区普遍实施,普及率达到100%。如宁夏B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让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小学生平均减负210元,初中生减负320元;既享受免费教科书,又享受生活费补助的贫困寄宿生,小学生平均减负510元,初中生减负620元。“新机制”的实施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有了保障,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除了按照国家要求实施“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宁夏还积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两免一补”政策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其投入力度、覆盖范围和资助标准随着学生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2006年秋季开学,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将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三免一补”[1]。如B县2007年冬季起为贫困寄宿生免费提供被褥,2008年启动了学生营养行动计划等。为了应对区域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的实际,2008年宁夏又调整了资助的标准,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基本补助标准,小学生从原来的每人每天1元提高到每人每天2元,初中生从原来的每人每天1元提高到每人每天3元;扩大了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实现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科书全部免费等等。

总之,“两免一补”政策及“新机制”相关措施的实施,有力改善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的就学状况,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成本,为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基础教育开辟了绿色通道。2008年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在样本县(A县和B县)已经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享受“两免”的比例达到了100%,部分农村贫困学生甚至享受“三免一补”的就学待遇;寄宿生100%享受到了“寄宿生生活补助”;部分农村贫困学生在享受“两免”资助外还享受到了来自当地政府、社会、国际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其他各种就学资助。根据样本学生2007-2008学年秋季和春季学期数据,两学期分别有41%和37.8%的样本学生享受到了除“两免一补”外的“其他学生就学资助”,有效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负担。

二、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存在问题与建议

研究发现,尽管“两免一补”及“新机制”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负担,但对于广大农村贫困家庭来讲这种作用仍然显得十分有限:

1.资助标准偏低,还未能彻底解决该类地区农村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西部偏远落后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比例大,基数高,他们的教育支付能力很低,尽管享受了“两免一补”的资助,但仍然不足以支付“两免一补”外的教育费用。如学习必需的练习本、学习用具、上学交通费用、午餐费用、寄宿费用,以及校服、红领巾、医疗保健、体检、伤害保险等必须支付的费用等。建议: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对少数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免杂费、教科书费、教辅材料费,同时补寄宿生生活费;在全区范围内继续推行“地方教科书免费”,将“作业本”纳入免费范围;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费”纳入免费范围等。

2.资助范围偏小,还未能覆盖全部的农村贫困家庭。现有的资助办法往往是按片区分配名额,资助对象仅为片区内相对困难的家庭。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面较大,十之八九为贫困家庭。所以,当前的各类资助仅仅能关照到特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问题,而不能面向所有贫困农村家庭。因此,需要各级财政按区域特征分层次强化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的资金投放量。建议:扩大资助范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面较大,十之八九为贫困家庭。建议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甚至实现农村学生就学资助全覆盖。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民办学校农村贫困学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资助办法和资助标准。

3.资助的管理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制度执行缺乏活力。如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方面尽管国家有规定(小学每天2元、初中每天3元),但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来讲,补助费用还远不能有效解除由于寄宿所带来的家庭经济压力。加之地方财力有限,相应经费上的支持又难以跟进。对此,国家层面又没有较为灵活的变通措施,所以难免一刀切。这样造成的结果必然就是资助乏力,后劲不足,置贫困学生于取舍两难。另,资助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于资助对象的动态化管理及特殊人群(如民办学校农村贫困学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关注不够灵活,造成人为的资助边缘人群等。建议:资助实行动态管理。一是资助标准与各地实际消费水平对应。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部级贫困县的寄宿生,其生均补助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额补助,具体落实可根据当地实际消费水平确定;二是资助对象的管理动态化。加强资助对象的常态化监控,其资助标准能随着资助对象在片区内的流动实行弹性标准。

4.地方财力不足,配套不能及时到位甚至缺位,影响实效。调研中了解到,地方财政要全部承担免杂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等各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资助的补贴。但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市县经济基础薄弱、自身财力有限,配套经费难以到位。因此,理论上县级财政负担部分的缺失,影响就学资助总体目标的预期和实施效果。建议:增加教育投入。一是根据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以消解该类地区财政的乏力;二是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问题应建立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也采取多种途径筹集,除国家财政拨款外也可向社会募捐。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六茸布农.民族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6篇

(一)初中德育处于边缘地位

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一个硬性的指标。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学校德育系统内,确有一批德育工作者在践行使命,但真正倾注热情直接或间接参与德育活动的人数并不多。升学模式的教育实践使智育成为硬性指标,德育成为软指标,也使德育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实际的肯定。以上的现象并不是夸大其实,而且在很多时候,情况甚至更加恶劣。由于初中德育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即便引起重视,也会经历一段非常艰苦的教育时期。为了在日后的德育工作当中,减少阻碍,现阶段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恶性影响。

(二)德育工作各链条不能协调一致

初中德育工作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有很多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其他工作的进行,甚至对初中的升学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初中德育工作现阶段的困境之一,就是工作当中的各个链条不能协调一致。多数情况是想起来哪个工作就进行哪个工作,有时候工作的时间不对,就开始设置硬性的规定,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教师的日常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了很多不道德的习惯,等到教师与家长发现问题严重时再进行指正与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适得其反。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在日后的德育工作当中,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纠正目前链条不一致的问题,利用良性循环来解决德育的困境。

(三)德育课程与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好奇心非常强的年纪。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有一种较强的求知欲,并且相对来说头脑灵活,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会在浅谈如何突破当前短时间内记忆和理解。但是,德育课程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乎完全脱离。首先,教师讲解的德育工作基本上已经过时了,与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对他们的日后发展,也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其次,教师的德育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初中生拥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不能驾驭学生的思想,很有可能发生冲突和矛盾,并且影响日后的教学工作。日后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一个品学兼优的形象,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困境的措施

(一)初中德育教育不能跳“独舞”

从现有的教育情形来看,要想改善德育工作的困境,就必须让德育工作在多个环境当中进行渗透,让初中生接受多方面的教导。事实上,家庭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初中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由此可见,德育工作的对策之一就是让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腐蚀。

(二)抓好社区初中生德育建设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7篇

为了对中国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教育问题有深入和专业的了解,2013年10月~12月,慧路科技孩子教育网通过发放一千多份有效问卷调查和对上百位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访谈(备注:本次调研主要通过网络各种形式为主,家长大部分是属于上网一族,其调研结果和以线下调研情况会有所差异),对全国20个地区(16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天津)的家长进行调研,并在2014年1月了《2013年中国孩子教育情况分析报告》,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以来针对孩子教育的第一次专业性分析报告。报告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家庭状况、家长关注热点、孩子教育渠道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关心的核心问题。

一 家庭状况

1.家长年龄

当前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以年龄26~4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85%。其中,占比最多达38%的家长群体年龄为31~35岁,排名第二的是年龄在26~30岁的家长,第三名是36~40岁的家长。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基本上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年龄 20岁及以下 20~

25岁 26~

30岁 31~35岁 36~40岁 41~

45岁 46~

50岁 51岁及以上

百分比 2% 7% 26% 38% 21% 5% 1% 0%

2.家长性别

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更高,其中女性占65%,男性35%。在孩子的学前教育0~6岁阶段关注度差异更为明显。

性别 女 男

百分比 65% 35%

3.家长学历

本次发放问卷主要是通过网络的形式,所以家长的学历普遍较高,大专及以上占总人数的72%。其中,硕士及以上占9%,大专或大学占63%,中专或高中占18%,初中为9%。如果问卷发放形式为现场发放,以及加大在二三线城市的发放比例,家长的学历情况应该有所不同。

学历 小学 初中 中专/高中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博士后 其他

百分比 1% 9% 18% 27% 36% 9% 0% 0% 0%

4.家长职业

全职爸爸或妈妈为少数,仅占总数的9%。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其父母白天上班,由爷爷奶奶或保姆带;达到幼儿园入园标准则就读幼儿园,由爷爷奶奶接送。晚上或假日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相应增加。

职业 全职爸爸/妈妈 职场 自己做生意 务农

百分比 9% 68% 18% 5%

5.孩子数量

独生子女情况普遍,拥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占64%,两个孩子的家庭占23%,两个或以上仅5%。

孩子

数量 暂没有

孩子 备孕 怀孕 一个男孩 一个女孩 双胞胎 龙凤胎 两个孩子(非双

胞和龙凤胎) 两个

以上

百分比 3% 2% 3% 31% 33% 0% 0% 23% 5%

6.孩子所处阶段

孩子所处阶段:36%处于幼儿园阶段,32%为小学阶段,15%为婴儿阶段,初中阶段6%。这和参加调研的家长年龄分布情况一致。

阶段 暂没

孩子 备孕 怀孕 婴儿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就业

百分比 3% 2% 3% 15% 36% 32% 6% 2% 1% 0%

7.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分布较为分散,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50%。其中,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为23%,27%为10~20万元,23%为6~10万元,18%为4~6万元,9%为4万元以下。

家庭年收入 4万以下 4~6万 6~10万 10~20万 20万以上

百分比 9% 18% 23% 27% 23%

8.地区分布

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及城市。其中,北京、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河南等省份及地区依次人数最多。发达城市的人口整体素质偏高,教育资源和竞争情况也相应更为激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更高。

地区 北京市 广东省 山东省 江苏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河南省 天津市 四川省 辽宁省 湖南省 河北省 重庆市 其他

百分比 11% 9% 8% 8% 7% 6% 6% 4% 3% 3% 3% 3% 2% 27%

二 家长关注热点

1.孩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为令家长关注

关注重点 备孕知识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孩子饮食 性格培养 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 升学 兴趣培养 教育政策 学校挑选 教育机构 其他 都不关注

百分比 9% 59% 85% 49% 93% 77% 44% 30% 67% 49% 30% 28% 0% 0%

伴随孩子一路成长,93%的家长皆关心孩子的性格培养,85%关注心理健康问题,77%关注学习习惯,67%关注兴趣培养,59%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性格”、“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关键词组在慧路“孩子教育”微信公众账号关键词回复获取文章阅读中排行前三位。

2.男女两性承担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对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亲的侧重点各异,母亲更倾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如生活、婚姻方面;父亲则更关注孩子的成绩、成才如学业、事业问题。如关于学业成绩的升学问题“小升初”关键词搜索的30~39岁父母年龄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12%。

3.针对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重点不同

孩子处于0~3岁的婴儿期时,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等健康问题更为关注。幼儿园等学龄前阶段,家长更倾向关注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素质培养。如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孩子更加勇敢、感恩等优秀品质。进入小学、中学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升学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关注问题 婴儿

(0~3岁) 幼儿

(4~7岁) 小学及以上

(≥7岁)

备孕知识 2% 4% 2%

健康问题 90% 85% 41%

心理健康 88% 92% 82%

孩子饮食 80% 79% 86%

性格培养 92% 95% 93%

学习习惯 70% 75% 80%

学习成绩 0% 9% 70%

升学 0% 9% 47%

兴趣培养 40% 85% 70%

教育政策 15% 20% 68%

学校挑选 10% 20% 30%

教育机构 5% 32% 40%

其他 0% 0% 0%

都不关注 0% 0% 0%

4.家庭情感、旅行、美食厨房、投资理财方面的是家长们最希望了解的生活资讯

资讯

类别 旅行 装修家居 职场 投资理财 美食厨房 购物 潮流时尚 线下活动 娱乐八卦 时事新闻 家庭情感 其他

百分比 48% 7% 23% 39% 43% 18% 25% 8% 3% 3% 49% 3%

5.家长在网络进行孩子及生活方面购物时,孩子教育方面的读物及课程更受欢迎

67%的家长更偏好购买孩子读物,62%选择关于孩子教育家长读物,34%选择教育与培训机构课程,26%选择孩子玩具,25%选择孩子食品,21%选择童服。

类别 百分比

妈妈用品 7%

居家用品 16%

化妆品 10%

孩子饮食(奶粉等) 25%

孩子玩具 26%

孩子读物(益智) 67%

家长读物(孩子教育) 67%

童装 21%

儿童专用生活用品 10%

教育、培训机构课程 34%

小家电 2%

三 孩子教育资讯渠道

第一,相较于传统的单向接收教育资讯的渠道而言,具备即时求助交流分享的QQ群更受青睐。

关于孩子教育资讯获取渠道偏好方面,49%家长选择QQ群,41%选择微信公众平台,33%选择QQ空间,31%选择网站,31%选择教育专家线上免费解答。

每天慧路“孩子教育QQ交流群”都会收到几千位家长交流相关孩子教育问题,其中40%家长表示“存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希望获得及时的解决”,35%家长则表示“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希望能通过交流学习和帮助其他人”,22%的家长表示“暂时没有明确的孩子教育问题,但觉得可多学习育儿经,有备无患”。

渠道 百分比

网站 31%

论坛 23%

手机软件APP 10%

QQ空间 33%

电子刊物 16%

纸质刊物 16%

微博 21%

微信公众账号 41%

教育专家线上免费解答 31%

电视 13%

Q群 49%

第二,在为孩子选择培训机构类型方面,33%的家长选择课外辅导,30%选择早教机构,25%选择文体艺术,20%选择外语培训,7%选择智力开发。

机构

类别 早教

机构 外语

培训 课外

辅导 文体

艺术 智力

开发 海外

留学 都没

参加 其他

百分比 30% 20% 33% 25% 7% 2% 2% 2%

中国家庭独生子女情况增多,大多年轻父母都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加上城市高楼林立,独立居室代替旧时大家庭式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初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缺乏充分的育儿经验交流机会。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成为年轻家长获取孩子教育信息重要渠道。据统计,2013年“孩子教育”作为关键词百度热度指数整体同比上升13%。“孩子的教育心得”、“孩子教育的心得体会”、“如何教育孩子”等孩子教育疑问求助也成为热门搜索关键词。

四 总结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第8篇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要说我的育儿心得真的没什么,大家都初为人母,一切都得摸索。宝宝一天天长大,我也和她一起慢慢成熟,怎样理解孩子,学习探索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点点是一个脾气很倔的孩子,但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乖孩子,你越对她凶,她就越哭闹得厉害,你要是蹲下来好好和她说,反而会乖乖听话,懂事的让我们吃惊,跟小大人一样。所以我经常和她互换角色,让她来当我的姐姐甚至妈妈,她会一一告诉我这个要这么做,那个不可以这样做,之后她也就慢慢改掉了平时不好的习惯,而我达到了预先的目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的性格也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培养很重要,点点虽然有脾气,但很爽直,我不喜欢孩子像个牛皮糖那样粘。她就是哭也不会很长时间,在她没完没了的时候,我们就采用转移的方式,比如她吵着要去哪儿哪儿玩耍,或者买什么什么玩具的时候,我会突然说“哎呀,昨天爸爸买的那个玩具怎么不见了?”她就马上不闹而是去把那个玩具找不出,还说“你看呀,不是在这吗?”早上孩子往往会赖床,特别是冬天,闭着眼睛缩在被窝里不肯起来,我就拿了一样东西,在她耳边说“看看这是什么呀?”“你知道吗,今天亲公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吗?”她马上就清醒过来,呵呵,还屡试不爽呢。但有时候也会很无理取闹,这个时候什么大道理都不管用,那就不理她,把她晾一边,全家人步调一致,她会哭到东哭到西,然后有个“好人”就站出来,跟她讲道理,这个时候她马上止住哭闹,还一个劲的说“妹妹乖,妹妹不哭了”我们全家就马上会意的笑起来。孩子还小,我们的教育都是正面的,从来不恐吓她,说什么大灰狼来啦,妖魔鬼怪来吃宝宝啦,也从来不把孩子关到黑房子里。不能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

老师经常表扬她的小手很巧,我们大人当然很受用,可这也是她每每把家里搞的一团糟后才出的结果,让她收拾干净,必是不愿意的,只有说我们一起来比赛看看谁收拾的最干净哦!她才会跟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兴奋的干起来。孩子从小就好学好动,最会模仿大人的样子,看到我们搞卫生,她就抢着抹桌子扫地,看到她拿了餐巾纸沾了水到处擦,尽管有的时候反而弄脏了,可是看到她认真快乐的样子,我们就都开心了!我们全家还常常跟她一起互动,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那个“你想吃什么菜”,我们都认真的说“我要吃蛋炒饭”,“我要吃清蒸鱼”,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大家吃,我们就装作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的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她马上咯咯地笑个不停。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概念。刚到学校什么都不懂,老师发红花,她扔掉,因为她不喜欢,有的小朋友做了不对的事,老师为了教育大家,让他们站到上面给大家讲什么是不对的,可她会跟他们一起站到上面,这个时候就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结合在家的表现,她也喜欢玩水,比如把好多器皿在水龙头上冲洗,一来把身上的衣服都弄湿了,二来还浪费了水,我们就跟她说衣服湿了要咳嗽,浪费水是错的,结合南方干旱的事,给她讲南方的小朋友因为没有水而不能洗澡啦等等,让她懂得要节约用水。现在她还经常给我们大家发小贴纸呢,边发边说谁表现好就发小贴纸给她,我们全家都是她教育的对象呢。

孩子从小就有虚荣心,喜欢争第一。开始的时候她看到自己不能得第一了就赖皮,一定要我们等她让她,有时候干脆哭闹,这时我就教育她:第一是要自己努力争取的,而不是要大家让给你,在学校里也是一样的,其他小朋友得第一,那是人家的本领大,你要得第一就要跟人家竞争,得到第一是很光荣的,别人得第一你也该为朋友高兴。慢慢的她懂了,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第一而哭闹了。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

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他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带孩子去运动,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她检查一遍。发现她字写得潦草,会要求她擦了重写。有时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她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负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认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现在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她去做。有时也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她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_她学她不喜欢的事情。尽量让孩子_喜欢的事。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在她旁边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中学生家庭教育四大方法。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青春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

1.要重视孩子初中阶段的家教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初中,年龄大了,知道学习了,不用操心了。多年来,我遇到许多家长,当孩子在学习、行为方面出了问题时,讲“我交着学费,教育孩子就是你学校的事情,孩子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学校来负责”。这不是简单的责任推卸,而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了问题。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也是子女的终身老师。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打基础,是非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该加强。

2.了解初中各阶段的特点

学生进入初中,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普遍怀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印象。对初一新生家长要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对原来就比较好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在同一起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对原来成绩欠佳,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千万不要当老师或同学的面揭原来的“老底”,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家长有必要将子女的情况(包括缺点和错误)如实地跟老师交底,但要讲究方法,避免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造成难看。

孩子进入初一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初中增加了许多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初中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孩子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考影响,初中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最关键的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少数同学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左右,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当孩子进入初三阶段,临近中考,老师和家长也抓得更紧。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少数基础差的同学,则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由于进入青春期,性机能日趋成熟,对异性由好奇而渴望接触,甚至恋慕。因此,这一年段的家长,要多进行人生观、成绩观、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调节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3.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专业教师来完成,即学校教育。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也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女儿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严”字当头,绝对不能走向“宠爱”、“溺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以上现象均容易导致对孩子的“错爱”、“宠爱”、“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代办。例如,在我所教的高二、高叁学生中均出现过父母给孩子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要求孩子不要以大欺小,对人要很有礼貌。对待孩子我严格而不专制。专制是强迫孩从育从,严格管教一定要注重讲道理,以理服人,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正确的观点我尊重她,不伤害她,在不伤她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她讲某些她能理解的道理。

二、时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奖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会认真仔细地让她向我倾诉烦恼的塬因,然后总有一句话:“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夸”不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妄自尊大,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孩子不公平。孩子都会以自己所特有的手段来回应,他们或者哭闹,或者任性,或者干一些“坏”事来加以回报。“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塬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三、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一件物品,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如果你从小就不能了解透她,不能与之交流,只是依靠父母所谓的“权力”来压服他,那当他上初中、高中时,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因为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他就会学会说谎,把精力放在交朋结友,沉迷于游戏。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我儿子不怕我们,就怕老师。”其实这种家长的观念有两个错误:一是自己不愿意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老师,寄希望于老师把自己的孩子管好,自己等着摘果实;二是说明自己根本不会管孩子也不知道怎样管孩子。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难搭起良好的学校教育。当然,学校教育反过来也影响着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说道家庭教育,这不仅让我回味了自从孩子从出生之后家庭的进步和改变。还记的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一心只想着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都教给孩子。让他努力的上学,努力的读书,将来再供他读最好的大……一切,在开始的时候都是这么的简单。

但是,渐渐的,我们都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孩子越发的反抗,我们也越发的无力管教,每次受到孩子的对抗,我们作为父母,也很伤心,在之后也有多次的反思过自己。但是在后来,我们才明白,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

回顾到最初的起点,我们总是将“最好”的拿给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最好”却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判断。确实,比起未成年的孩子,我们在社会以及生活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都非常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大人所需要的“营养”。但是,我们却往往忘记了,这份来自我们判断的“最好”,是否适合孩子现在的阶段呢?

再过去,我们总是将典型的高材生行为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是否乐意不说,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是否又真的能让孩子接受呢?如果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目标,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眼中的“最好”,那么也不过是将孩子当做完成自己心愿的机会罢了。

在现在的我看来,学习主要应该是学校中的事情,而家庭,应该是休息的温暖场所。孩子在学校中费尽学习了回来,如果回到家中却还是要面对父母的催促,那简直如同24小时都在为学习而努力。不说孩子,我们自己都会受不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主张,在家中,父母负责的,更多的是引导,是包容。要在家中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空间,努力的营造家庭关系,多对孩子的生活关心。但是,也必须要有底线,作业、学习任务,该做好必须陪伴孩子完成。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家成为一个休息,但却不是毫无纪律的场所。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家中空想,更要去主动的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并且,要了解孩子自己心中的所想!这样才能去了解,他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一个教室中有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每个都细心引导好。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那就必须努力的去引导!

最新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篇

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2020精选5篇

最新家庭教育心得总结五篇

最新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家庭教育心得感想五篇范文

精选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