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9 16:03:30

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1篇

一、技术性

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钢琴被称之为“乐器之王”,其演奏技巧、技能性很强,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要求很高。尽管高师钢琴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培养专业钢琴家,但在钢琴教学中对手形、指法、触键、踏板、视谱、完整演奏作品等一系列技能技巧,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教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长线专业,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在弹奏方法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多做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基本技术,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少弹“深、难、大”曲目,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科学的弹奏方法,才能有助于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所谓基础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周广仁教授指出:“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他会一生都受用不尽。”(《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已证实了这一点。那种忽视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难度的教法,只能成为造就人才的空中楼阁,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十分不利。当然,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这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不矛盾的。

二、能力性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师开设钢琴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作为其他音乐课程的基础,如作为乐理、和声课的基础;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简谱即兴伴奏能力);三是通过钢琴的学习,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全面提高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这个目标要求体现了高师钢琴不同于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理念,阐明了高师钢琴的“能力性、应用性”学科特点。

确立高师钢琴“能力性、应用性”课程理念,必须明确学生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术知识不能自动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如何使技术知识与能力运用之间实现顺利转换,则是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切点,也是每一个钢琴教师将要着力解决好的课题: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把高师钢琴放在“应用科学”的范畴来思考,弄清高师钢琴的“能力”概念有别于钢琴表演专业对“技术和艺术”的艰深追求,它更强调的是对钢琴音乐语言的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要围绕学习钢琴音乐语言、运用钢琴音乐语言为目标组织教学。比如,在技术训练中,加强基本技术练习,加大视奏练习和即兴弹奏训练,以及在教学中既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弹奏方法的分析和对音乐文献的积累,依靠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多层次体验、模仿和训练,强化学生运用钢琴音乐语言的能力;三是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既把即兴伴奏课程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又把即兴伴奏内容纳入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即兴伴奏的和声、键盘等基础训练,又把重点放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指导学生在钢琴伴奏音乐语汇的帮助下,拓展运用于实际学习与工作之中的音乐能力;四是加强艺术实践。高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还要依赖于钢琴音乐实践,即只有从琴房走向讲台、舞台,从技能练习走向音乐美的创造,才能最终获得理解与应用相关音乐语言的实际能力。

三、思维性

如上所述,高师钢琴的学习既包含有大量的技巧训练,又包括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但更主要的是学习音乐语言获得音乐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核心,应是学习者的科学音乐思维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体现,就是学习者的音乐思维能力的体现。可见,高师钢琴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思维性学科,高师钢琴教学应把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反思传统的高师钢琴教学,一方面很多老师把钢琴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说教,忽视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多义性、非语义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就事论事”,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钢琴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核心,“口传心授”,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虽然传给了学生知识,但学生可能永远是老师思维的重复,缺乏教学的互动和艺术的想象力。钢琴教学效果当然不够理想。把高师钢琴定位为一门思维性学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合作性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倡导个性教育,尊重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音乐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借助音乐作品主题,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在教学互动中得出一个最贴切、最合适的作品风格和内涵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再如,就即兴伴奏来说,有时一首歌曲、一句旋律可以有几种配奏方案,教师应把配奏的基本思路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设计和选择伴奏手法,而不是给出答案,让学生“照本宣科”。

转贴于

四、审美性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钢琴既是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基础课,又是提高弹奏水平的专业课,同时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艺术课、美育课。而在这多元的性质定位中,都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离开了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离开了审美教育,钢琴将会沦为制造音响的工具,钢琴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和审美教育,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要确立高师钢琴教学的审美意识,就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在教学中既重视基本弹奏方法的传授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又把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赏、理解和创造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彻底纠正“重技轻艺”的问题,把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钢琴教学能够从纯技术传授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实现其育人功能。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上,钢琴教材要选用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选尉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选用能唤起美的感受的现当代音乐作品,不论是练习曲还是钢琴作品,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范奏,特别是有感情的范奏,以便对学生产生“样板”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善于发现并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要注意教学仪态、语言美,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营造审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从基本功抓起,不盲目拔高学生的练琴程度,不过分强调技术难度,更加突出和强调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钢琴教学的整个初、中、高阶段都要重视审美教育,建立起审美教育的完整教学机制等。

五、综合性

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高师音乐课程的综合化既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音乐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音乐同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音乐教学的综合成为了可能。从教学实践来看,高师钢琴和其他音乐学科知识往往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如在钢琴伴奏领域与高师声乐的衔接,在即兴伴奏方面与键盘和声的联系等。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钢琴教学本身来看,高师钢琴教学都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线条性模式,注重教学的层次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建立起全面综合的钢琴教学新模式:

其一,在课程形式上,应建立包括钢琴小课、集体课、伴奏课、合奏课、实践课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性课程形式。同时,还可探索实行分级教学制,对不同钢琴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钢琴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其二,在教学目的上,既应重视钢琴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又要强调心灵、情感的熏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树立全方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理念;

其三,在教学内容上,既抓好基础技能训练,又重视简线谱伴奏的学习;既注重钢琴教材内容的纵向结合,又加强钢琴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基础性的知识信息和基本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使钢琴学习更有效、更全面;

其四,在课堂教学流程上,教师既要检查学生的识谱、纠正不良的弹奏习惯,又要对作品中一些复杂的乐理、曲式知识予以讲解,还要教给学生处理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并要始终把示范、范奏与理论讲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师熟悉学生特点之后,应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五,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课内与课外、音乐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结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试讲、实习、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环节,延伸艺术课堂、优化教育环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从多渠道、多方面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高职 学生 学习特点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温九祥(1964- ),男,河北赤城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73-02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从学的角度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为此,笔者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为样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条件等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辅助以个别谈话,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87份,其中有效问卷86份。通过信息采集、归纳、分析、论证,总结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价值观念更趋于实用性,但学习动机具有盲目性。调查发现,有86.1%的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意愿,认为学习能够促进自身发展。但学习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他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取舍往往取决于对今后生活和发展有用程度的判断。在学习上,学生考虑最多的是哪些知识和能力对将来的工作是有用的,当学习情境要素与其主观上对知识的需求范围一致时,就容易产生学习的迁移,从而满足他们对于知识有用性的需求。他们的学习动机又具有盲目性。有75.6%的学生以“获得一技之长,找个好工作”作为学习的动力,并初步有了努力的方向,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足够认识,往往片面地理解实践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等现象,大多热衷于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内容,对应用性不强、考证没有帮助的知识不感兴趣,存在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学习动机多具有近景性。

2.学习的目标更趋于职业性,但学习适应性水平较低。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独立存在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调查中,有88.3%的学生希望学习内容与从事的职业相适应,并希望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适应性的学习,他们更多想学到实用技术、锤炼实践技能、积累从事职业需要的工作经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有33.3%的新生学习心理准备不足,只有空洞的就业期望,对今后从事的职业及就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安排和计划。有40.7%的学生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的技术传授,39.5%不适应高职以自学为主的多种学习方法。高职学生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有36%的学生缺乏自信心,32.6%学习动力不足,20.9%学习目标不明确,51.2%学习方法和策略简单。这妨碍了他们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更影响到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实现策略。

3.学习活动形式更趋于实践性,但学习意识和方法呈现依赖性。高职学生的学习是以知识应用为目标的学习,强调并突出就业的导向性,因此学习活动形式更趋于实践性。调查显示,有83.7%的学生入学分数在200~300之间,由于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相对不足,偏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偏弱,对理论性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但他们模仿能力较强,更愿意动手进行操作,学习活动方式倾向于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产生偏好。同时,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弱,尽管多数学生有学习意愿,但学什么、怎样学却更多依赖教师,习惯于教师讲解式的学习方式,很少独立地对专业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有51.2%的学生学习仅限于课堂或正式的实习、实训时间,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24.4%课余生活较单一,多为上网玩游戏、聊天、看言情小说等,课余生活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和爱好。

二、教育对策与实践

1.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针对学生学习动机呈现出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需要不断地强化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导向激励机制。重点抓以下几点:一是把新生入学教育和平时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明确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消除学生因高考失利或学习能力不足产生的失望情绪和挫折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鼓励学生为自身良性发展而努力。二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知识价值观教育,通过专业介绍、座谈会、报告会、参观学习、邀请具有一定成就的毕业生介绍成才经历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专业目标及就业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三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积极的职业生涯意识,消除依赖性、从众性等不良心理影响,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规划,并根据环境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目标和策略。

2.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尝试,以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对课程重新定位、重新组织、重新编排,力争建立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一是精简普通文化课程,对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文化课内容进行缩减,采取选修和学生自学的方法予以补充。二是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生立足社会、从事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仅不能缩减,还要加强。三是通过课程综合化,实现一体化教学,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四是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顶岗实习,并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施教。

3.加强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心理适应能力。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辅导,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提高学习心理适应能力。一是学院设置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为各系、各年级学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辅导,并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门诊,为重点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进行追踪辅导。二是强化辅导员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亲和力强的特殊优势,要求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萌芽阶段就及时给予疏导,并与家长、心理专家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应个性发展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帮助学生恢复和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适应能力。三是通过宣传栏、座谈会、各种活动等形式和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行学生干部竞选、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管理措施,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4.加强“三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职教育中,影响和制约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因素集中表现为校风、教风和班风,良好的风气将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加强“三风”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刻不容缓。应把校风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制定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工作目标,推行校风建设目标责任制,以制度管理确保校风建设稳步推进,层层落实。在校风建设中,既要重视育人环境的“硬件”建设,又要注重经常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健康多彩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风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要求教师遵循教学规范,严格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自觉学习。在班风建设中,要求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当好表率,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带头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指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会及各种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班级气氛。注重班级学风建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和课堂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5.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针对高职学生对理论性知识学习缺乏兴趣的现状,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把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探究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布置探索任务,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告诉学生怎样搜集资料、采用怎样的探索过程等。再次,有效地组织学生协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说出各自的观点,师生共同进行补充和修正,然后进行反思讨论,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和比较,总结方法等。最后,开展技能训练,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技能,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这些技能。

6.培养自学能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今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效率,甚至为毕业后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策略支持。针对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依赖性强的实际,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向学生阐明阅读能力对他们现实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和自学的心理需求;结合教学方法改革,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根据不同课程、不同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授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还要言传身教,反复对学生加以指导强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熟练地掌握阅读技巧。二是对基础理论课教学,采取以读书指导为主的培训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始终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这种能力的获得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事实上,高职理论课程教材的编排大多通俗易懂,方便阅读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有效指导,在掌握一定阅读技巧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自学的方式获取知识,最终达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广林.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10(5).

[2]周久军.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力的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温九祥,刘玉春,崔健,等.张家口地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艾玉坤.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资讯,2010(33).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新教材;培养兴趣;实践教学;小学数学

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兴趣来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特点就在于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版式灵活,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尤其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一、较之旧教材,新版教材的特点很鲜明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通过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经验。

2.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需要探索和思考的,新教材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得数学的学习更生动活泼、富有个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3.教材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中

新教材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课本中的题材也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如,其中的运动会、捉迷藏、作业评比等内容,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更能引起注意,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讲解,保证听课

质量。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材中编写了很多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题中讲解了一种方法后,会再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做?”“你还能想到几种方法?”“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等。学生们会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思考后再提出问题并解答,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

5.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待同一问题的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作为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思路,倡导多样化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新教学在教学实践方面有很大的改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思考问题,才能主动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需要从新教材的特点入手。

二、以下是笔者结合新教材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提出的几个方法

1.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

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比起乏味的公式记忆和机械的运算过程,实践中反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2.采用因材施教的授课方法

当代的小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中宝,懈怠贪玩是常有的事,所

以必须激起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尝试着接受新的知识。平时在课堂上多与学生沟通后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营造出探索知识的氛围,或是提出指引性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成果。

3.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实际思考问题

比如,三角形的基本定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拿几根小木棒摆成三角形,然后发现规律,继而证明出来。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能牢牢记住结论。

4.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发现规律,提高学习能力,满足内心的优越感,发现学习的乐趣,才能提高成绩。

5.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形形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收获一些结果,课堂上不断制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

求证结果,指引学生发现规律,在快乐中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这才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但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发、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都息息相关。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注重兴趣培养和学习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往后的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要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造就一批批莘莘学子!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心理实践教学 大学生爱情观 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34-02

1 爱情观量表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校园具有半校园半社会的性质,在这个较单纯的环境里,许多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的适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生活压力较小,不受尘世的纷扰,很容易彼此间产生爱情。爱情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最高表现形式,它反映了自身的魅力程度以及与异性间的磨合程度。统计数据表明,大学校园内的恋爱比例高达79%以上,这远超社会适龄未婚青年恋爱57%的比例。大学校园恋爱与社会恋爱有着诸多不同,因此针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对于心理实践教学十分有必要。国内对于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较少,且多采用简单的问卷调查形式,专业化的爱情观量表分析较少,还存在着样本数量过少,过度集中某一区域研究的问题,但是研究的总体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较少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父母的意见也较少考虑到,很多大学生恋爱并不是基于未来的长远发展交往的,大学生恋爱普遍表现为浪漫、享受型。这一点与传统调查研究是一致的。

为了便于心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时疏导大学生在爱情中遇到的困难,防止学生因爱情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研究大学生爱情观十分有必要。研究大学生爱情观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是采用爱情观量表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量化分析。

2 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是复杂多样的,编制的核心指导思想还是要基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特征进行问题设置。国际上已经有较多爱情观研究设计了爱情类型理论量表对爱情进行量化研究,浪漫型爱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大学生爱情量表中代表性的量表是Hendrick编制的五分制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该量表是根据Lee的六类型理论通过量表调查进行编制,曹慧、杨洋等检测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编制一般涵盖以下9个因子:激情、现实、幻想、情感、奉献、矛盾、游戏、浪漫以及理智。当前对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多以Hendricks于1998年设计的爱情观量表――短表作为基础,具体来讲爱情观量表――短表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激情的浪漫爱;二是视爱情如游戏的游戏爱;三是对另一半表现出强烈占有欲的占有爱;四是如好朋友相处般的同伴爱;五是看重对方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的现实爱;六是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奉献爱。编制大学生爱情量表时需要将这6种类型进行区分,还要就爱情观进行不同性别、年纪、专业、是否谈过恋爱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大学生爱情观量表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主要包括量表信度、因子信度、项目信度、项目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此外,在进行量表可信度分析时,可以考虑采用L.J.Cronbach公式;在进行量表区分度分析时,可以考虑采用皮尔逊积差公式计算区分度。

3 大学生爱情特点分析

大学具有校园和社会的双重性质,作为青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的一部分,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相对中学生和社会人士,在恋爱方面有该群体特殊的一些表现。

一是大学生恋爱随意性较强。大学内学生数量大,相对社会交际来讲人口更为集中,也容易滋生较多爱情发展机会,大学生不会特别珍惜交往机会,很多学生没有出于对未来考虑而开始交往,类似于社会上被提及较多的闪婚闪离现象,只是恋爱关系的确立与取消不必受到法律的约束,大学生恋爱随意性的具体表现就是大部分情侣的恋爱周期极短。此外,同学间的恋爱发展状况对彼此间存在影响,比方说周围有较多同学有短期交往经历,那么该同学对于交往时间的认识可能更加开放,会认为短暂性的交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二是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大学象牙塔内多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学生多由家庭给予生活费,因此很少关注到生活的实际问题,在恋爱方面亦是如此。大学生恋爱时较少考虑到毕业后是否还在一起,毕业后在哪里找工作定居,毕业后两人的薪资水平是否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这些实际的问题,一旦大学生情侣需要开始应对这些问题,很多情侣都因为这些实际的细节问题而不得不选择分手,因此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三是文科生恋爱情况比理科生多。可能是受专业性质的影响,文科生学习内容偏于浪漫主义,因此更加感性,也容易陷入爱情当中,且文科生的课程没有理科生的课程复杂系统,可以抽出较多时间来进行恋爱。

四是恋爱公开化程度高。在大学里,恋爱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学校园俨然刮起了一阵恋爱风,大学校园内不恋爱才是不正常现象。去一个个大学,你可以看见一对又一对的情侣双双对对地出入食堂、图书馆、自习室。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达79%以上,尽管这一数据的准确度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恋爱方面比上个世纪的大学生们更加思想开放,恋爱公开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五是网恋现象比较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门,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时间较多,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接触新鲜事物方面比一般人更容易。现在大学生利用网络作为平台,在网络上进行交际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的新生活交际方式。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恋爱是由于网恋不必面对面,可以解决实际相处时的尴尬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由交流的快乐,而且较多网恋的学生仅仅是在网络上寻找安慰,向对方倾述,网恋则迎合了这类人的精神需求。

六是大学生恋爱观不明确。传统的恋爱目标是通过两个人的相处了解对方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然后在结婚前判断两个人是否适合结婚,传统恋爱的最终目的是结婚。但是大学生在进行恋爱时往往是没有考虑到结婚问题的,有很多大学生恋爱仅仅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现在很流行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爱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也有一些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只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只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这也侧面反映了现在大学生对爱的责任缺乏担当。

4 结语

通过上文所述大学生恋爱的特点表明,大学生恋爱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恋爱,因此在大学开展心理实践教学工作时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方式方法,首先应立足于大学生恋爱制定大学生爱情观量表,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量化分析,然后仔细分析大学生恋爱的特点,最后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了解充分的前提下进行心理实践教学工作,以合适的方式方法解决大学生恋爱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1] 李朝旭,姜璐璐,刘佳.“爱情”与“友谊”概念表征的差异――基于字词联想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9(3):115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5篇

摘要:教育学知识作为一种扎根于实践土壤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本真属性--实践理性。结合实践理性的特点,教育学的实践理性具体表现为教育学知识的现实性、理想性、创造性等方面。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从逻辑和本真意义上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提供佐证,这意味着教育学知识应回应日常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研究应走进实践、批判实践、引导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具有基本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态度。

关键词:实践理性 教育学知识 教育研究

教育学知识作为一种扎根于实践土壤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本真属性——实践理性。本文的教育学知识是指作为知识存在的教育学,也就是所有通过教育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者说是所有构成教育之学的知识。

一、实践理性的特点

1.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理性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人类关于认识世界的观点就是理论理性,人类关于改造世界的观点就是实践理性。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理性之所以高于理论理性,在于理论理性是求真,而实践理性不仅求真,还在此基础上求善,在理论理性提供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如何”、“怎么做”的问题,实践理性以合目的为根本标准,期望创造应当存在的东西。

2.实践理性的特点

第一,现实性。实践理性直面人的生活实践,是立足社会现实的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源于人的生活实践,是人的生活实践的理性形式。真正的实践理性应是直面现实的。

第二,价值性。价值性是实践理性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人与世界关系“应当如何”的反应,是“求善”的智慧。

第三,目的性。实践理性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自己目的的理性。目的性是实践的本质特点,也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建立在主体需要的基础上的。

第四,情境性。实践理性是特定情境中的选择。由于实践情境带有多种难以预料的可能性,需要主体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理性基础上的灵活的实践之知,情境性也决定了实践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存在,从无限可能性中予以选择就需要实践智慧。

第五,创造性。实践理性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否定和超越意识,且在这种批判否定和超越中实现对现实可能性的不断建构,实现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现实客体和创造新客体的过程。

第六,理想性。实践理性意味着对当下人与世界关系现状的不满足,是一种含有超越现有人与世界关系状态,改造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想欲求。

二、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

教育学是植根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而且指向实践的实践之知。赫尔巴特最早强调实践对于教育学的基础性和优先性,杜威也曾主张“教育实践不能忽略,教育科学的最终的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 结合实践理性的特点,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学知识的现实性

教育学知识是直面教育现实的知识,它不是一种建立在理论哲学基础上的思辨性知识,而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直面教育现实的实践之知。

2.教育学知识的理想性

教育学知识既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又具有鲜明的理想性,教育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学者的理想。

3.教育学知识的价值性

价值性是实践理性的重要特点,而充满实践理性的教育学知识也蕴涵着彻底的价值色彩。教育学作为成人之学,一直贯穿着“成如何之人”及“如何成人”的主题,这显然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

4.教育学知识的创造性

任何一种知识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可教育学知识作为建基于实践的知识,其创造性具有独特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作为体现实践智慧的教育学知识是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践情境的反思和认知,充满着不确定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5.教育学知识的目的性

实践理性作为“实践”的理性,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实践作为人特有的类本质活动在于其鲜明的目的性。“自身即是目的”是实践的本体特点。

6.教育学知识的情境性

教育活动是在特定情境中展开的活动,教育学知识具有情境性的特点。任何教育实践本身都与特定的时空场景关系密切,教育学知识是教育活动主体在特定教育时空中的知识。

三、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现状与展望

引言

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全国首次招生以后,紧接着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相继也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为我国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特殊学校培养师资。同时,也有少部分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独立升格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合并进入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主要为初等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机构培养师资。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初,我国共有残疾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目前残疾儿童受教育途径主要是随班就读和在特殊学校就读。[1]特殊教育(本研究殊教育主要是指残疾儿童的教育)的师资问题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即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特教实践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而这与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中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是密切相关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与实践探索方面的概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提出展望,借此想唤起同行学者的关注,呼吁更多的学者投入对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

一、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也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概括的说,实践性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因素共同构成,即一方面教师的“教”来源于生活、生产的实际经验,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本研究主要着眼于特殊教育本科教学中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从而提升特教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开展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实践性教学的由来以及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课程改革等方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如早期的Rosen⁃shineB从普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观点出发,研究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含义。他通过一组实验来说明实践性教学,他挑选出十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他强调通过鼓励引导来唤醒学生已有的潜在经验、指导学生制作模型以及亲身示范等方式来进行教学。[2]把教学问题实际化、生活化,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林崇德等人(1996)侧重从内容及来源角度下定义,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教师则要将此类知识传授给学生。RosenshineB突出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这一点同林崇德的观点相似,但他们俩都没有考虑到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体悟。陈向明(2003)则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外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自己主动探索。更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在实践中传递知识。因此她着重从作用的角度进行概念划分,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当下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来更多的是由原来单一的追求数量规模的模式,逐渐过渡到数量与内涵式发展并举的局面,隔离研究与隔离安置不断的向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关注特殊教育的相关探究的萌芽阶段,学者们大多是致力于采用什么教育方法或技术才能提高特殊教育的学习效果。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的前期,莱佩提出手语是聋哑人的自发语言,手语也是他们进行言语交流与沟通的唯一媒介,所以莱佩大力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手语进行教学。作为手势符号体系的创始人,莱佩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在教学中实施手语教学这一原则。随后海尼克则提倡口语教学,并在聋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三个理论观点:(1)主张采用书面语进行教学;(2)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并用,但强调以口语教学为主;(3)确立纯口语法体系。海尼克认为:口语教学是激发聋哑人进行抽象思维的前提条件,书面语是需要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先学习口语还是先学习书面语不能乱了先后的顺序,否则对聋哑人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海尼克还强调,手语不是语言,必须借助读唇才能完成与他人的思想沟通与交流。海尼克通过长期的口语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于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与同时代的手语法体系创始人法国人莱佩进行了长期争论。医学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病理学的认知与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趋成熟,出现了可以为残疾人进行的专门的诊断和治疗。残疾病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残疾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缺陷以及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残疾人施行医学诊断、康复训练以及相对应缺陷的补偿性教育,应该为残疾人提供特殊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进行教育,以便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人。[3]Bickel主张将患有不同残疾的学生分类,对他们进行隔离式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治疗。并且他研究了特殊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特征,并将特殊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分为教学行为、组织教学和教学支持三类,并认为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原则与普通课堂实践性教学的原则是相似的,二者在很多原则和方法上是可以通用的。[4]虽然Bickel清晰地概括了实践性教学的具体特征,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但他并没有严格地制定出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而过于依赖将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移植到特殊教育中,容易造成无法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式。Dunn等人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把智力落后的学生隔离在特殊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效果会比正常环境中的要好。Dunn认为现在实施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为融合教育摆脱“为跟不上融合教育班级的学生承担责任”提供了理由与借口。[5]有学者提出普通教育资源教室的教学效果由隔离式特殊教育和普通班教育这两部分的教学效果共同组成。例如,Marston采用课程的评价模式对各种教育模式下的残疾学生的学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普特模式下残疾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其他单一模式的教育方式具有更好的成绩。[6]针对Bickel隔离式教学方式的不足,Heward打破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主张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统一进行教学,因此他研究了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程序,主要是采取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程序,最终获得了一套比较简洁、直观的教学模式,另外这种模式还能使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获得良好的效果。[7]虽然Marston和Heward都通过实验探索有效地教学方式,以此来证明融合教育的先进性。但是他们俩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教学“工具”层面上,缺少对教学主体双方的多角度思考,他们偏重于具体教学的细节性问题解决,而忽视对特殊教育课程的理性设计。杜亚洲注意到了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我国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滞后性、概念界定模糊性,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教学科目的开设,把要素与结构混为一体,就混淆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以及旧的教育流程模式制约着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他提出要从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一要树立整体观、大局观。从国家层面出发,考虑到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着眼于未来确定素质教育目标。二要让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到课程设计中,集百家之长,听取多方意见,合理进行教育改革。三要确立最佳课程内容设计领域,在社会环境中寻找与学科内容体系最相容的部分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应本着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来进行课程设计。[8]王辉则提出高校在编制专业课程时,应突出解决好课程设置的目标、标准、内容与结构以及评价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及其环节衔接问题。要充分兼顾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且要开展校际间的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很好的补充了杜亚洲在微观层面设计上的不足,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不仅要将家长、学生纳入进来,更要开展校际合作,同时还要突出自己的课程特色。[9]在此基础上,谈秀箐从课程制定的方式入手。提出要转换研究范式,实行“演绎”研究向“归纳”研究的转变,突出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理清与普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国内外对于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探究在时间先后维度上、研究内容与深度,以及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依旧有很多共同点。从时间和发展程度上看,国外对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要比国内在此领域开展研究要早,国外在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探究道路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隔离教育阶段、全纳教育阶段、融合教育阶段。而国内开展此类研究相对较晚,即便如此也是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国内深入探讨了隔离式教育,初步建构较为全面的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很好的填补了国外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从内容和研究重点来看,国外学仁对此研究多集中在“技”与“术”等具体教学策略的微观层面的研究,我国开展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研究多集中于特殊教育领域中“师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历史演变”“政策解读”等几大方面。鲜有具体论述实践性教学的成果。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还缺乏系统性,构建的理论缺乏实践价值。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均呈现实践研究落后于理论研究的弊病。很多看似完美的实验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行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应当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分别在隔离式教室或融合教室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这种方法增加了实验的可行性,有利于实验的大规模推广,国内则主要是通过思辨研究。

三、归纳与展望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它与各门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学校的组织和教师有目的的教学,使学生体验社会,关注自然,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进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与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展开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转变观念,创新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学科,与传统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综合实践没有具体的教材,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研究综和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课程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某个学科的课外活动和延伸,它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也不能将它与传统的课程一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综合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当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注重过程体验的课程,在活动中,教师尽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手操作,并有所收获,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过程体会更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中,学生能够收获更多;在与同学交往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初中生要具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也不能离开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有目标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生的思维在不断成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2]。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安排实践活动的内容。例如,在初一展开“我与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课外采集树叶,认识不同的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了解植物的变化,最后再独立制作出树叶标本。通过开展“我与自然”,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因此参加活动的兴趣也比较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特点,学生可以对新的活动展开研究,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展,将学生努力得出的成果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将活动中得出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阐述这次活动的体会。综合实践活动也要注重评价的作用,在活动后,要展开多元化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本次参与活动的认识。教师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利用有效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利用有效资源,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综合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应用于综合实践中,让学生能够独立查找需要的信息,并选择有用的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资源利用率。可以从社区的人文环境着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重阳节,可以开展“关爱老人”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调查社区老人的生存情况,了解老人子女和家庭生活条件等基本状况,让学生制订帮助社区老人的计划,提高老人的生活水平。通过这类活动,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在生活中更加关心他人。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安排时间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和课程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将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校本教材中,让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率。

初中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对综合实践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范 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03):35―38.

实践教学的特点第8篇

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有的称之为“实践性教学”,或“实践环节教学”…,还有的学者称之为“社会实践教学”。余乐、黄曦列举了5种实践教学的不同内涵,如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的广泛教学形式;或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相对于学校教学计划以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或实践环节,等等。这里列举的不同观点显然与一般意义上的电大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内涵具有很大差距,他们对实践教学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都是成人学生,都有工作实践,但是实践教学与学习者的工作实践不同,它是有助于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技能、训练思维、深化理解、促进迁移的“教学”活动,不能以简单的工作实践代替实践教学】。因此,本文认为,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是指学习者在远程开放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的组合[4】。诸如模拟实验是重要的技能训练形式,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增加社会实际能力;而课程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训练思维,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形式。当前一些学者根据研究内容不同而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例如,严冰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等5个方面阐述了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卜。有的认为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具有4个特点:实践教学的相对近距离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践教学时间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一”。许多学者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等也进行了探讨。张少刚[5等提出制约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的4对主要矛盾:远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近距离实践教学固有模式的矛盾;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多与实践教学相对具体、个性化的矛盾;学生基础、能力差别大与实习计划相统一的矛盾;学生分散与实践环节相对集中的矛盾等。湖北电大概括了开放教育实践教学遇到的4个方面的矛盾,如远程开放教育分散性和实践教学集中近距离的矛盾,学员人数多与实践基地少的矛盾]63-64。有的学者还探讨了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校内软硬件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校外实训基地匮乏,实践教学师资短缺,教学质量监控滞后l。上述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就目前来说,针对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还不多,本文拟对其中的突出问题做一探讨。

2实践教学的特点

关于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特点与解决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1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基础。当前人们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定位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研究认为,目前对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远程学习者多以在职人员为主,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实践场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需进行实践教学[3]。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电大也把实践教学放在从属地位。是居于从属地位,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抑或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之一,是实践教学定位的核心问题。中央电大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工商管理专业又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中,提高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和动脑能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侧重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小企业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全面介绍了小企业从创办、制定计划,到企业运作的过程,目的是让成人学生学会如何创办和经营管理一个小企业。如果教师只介绍各章理论,讲解书本上一般知识,学生会感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如果通过介绍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则一方面,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深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进发新的思维火花,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极好途径。因此,对于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电大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摆正两者的位置: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主干,从课程教学到集中实践,学校应该自始至终把实践教学放在主导的位置,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紧抓不放,锲而不舍。实践教学的主导性,是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

2.2实践教学的目标特点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要使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是质量标准如何界定?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普通高校同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相比有何特点?这就要分析电大开放教育的特点,它是界定实践教学目标的依据。(1)电大开放教育是成人教育,是利用成人的工作业余时间而对他们开展教育。相对普通学校学生而言,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业余生活。他们有工作,有家务,要为生计、事业奔波,虽然是学生,但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工”与“学”的关系上,他们以工作为主,不可能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集中精力在读书学习上。(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多在企业工作,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工作忙,加班多,压力大,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更是有限。如以前我们曾提出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作为课程教学实践的形式,但是后来感到不可行,难以组织起来。又有的电大学校提出建立实践基地,实践证明也缺乏操作性。(3)学生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比较了解,有些是企业的管理者,实际经验比较丰富。(4)学生基础存在“先天不足”,很多学生进校时的基本学习素质不高,学习习惯不好,这样有些实践教学形式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如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于六七千字甚至上万字的论文无法驾驭,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缺少专业理论,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对论题、论点进行说理、论述;语句不通顺,标点不正确等。甚至一些学生选题喜欢选大题目、易找资料的题目,以致论文出现抄袭现象。综上所述,电大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有区别,实践教学的形式要简化,目标要适度,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到企业调查实习、参观实践,毕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目标的适度性,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特点。

2.3实践教学的手段特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是电大的优势所在。开放教育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教育项E1,1999年中央电大进行开放教育试点的初衷,是注重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大教育已没有传统的广播电视的痕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已得到较快发展,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形成。“天网”指我国的卫星电视网络,“地网”指互联网,“人网”指电大系统的教学管理网络。而学习群体越来越大,截止到2010年底,安徽电大全省在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为3067人,专科生9300多人,而全省工商管理专业专职教师不到20人。师资的有限性和学生的分散性,决定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覆盖面,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因此,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要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多元性和先进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运用手段的现代性,构成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特点。

3实践教学限制因素分析

十多年来,电大在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了多种形式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模拟实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它们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问题。

3.1资金、硬件条件不足资金、硬件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相对于普通高校,全国各级电大的普遍情况是,教学投入资金少,硬件条件差。各级电大均存在科研经费严重短缺情况。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影响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难以在科研中得到提升和成长;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研究、实验设施建设、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教师的积极性等,都受到限制。

3.2师资条件的限制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有较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实践经验,更需要有较高教学水平。例如,电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般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有些还有多年的管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需要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际问题有综合的分析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在毕业论文环节,电大学生基础理论普遍薄弱,写作功底、专业知识比较欠缺,要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等。电大办学一直十分重视校内的课堂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一直以管理课程、现代技术教学、传统授课为主,实践教学除了毕业论文这一环节之外,始终没有纳入教学管理的正常轨道,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同时,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比如工商管理教师帮助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经营的策划,带领学生实习参观等;参加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科研课题也比较少。事实证明,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均大有帮助。在这方面,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比电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普通高校参加经济活动研究较多、科研课题多,一些高职院校都拥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学风环境的影响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有人认为,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学风是学校内涵的重要标志之一『8】。普通高校存在学风问题,电大开放教育也面临学风问题。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为例,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不端正,学习只为一张文凭;有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读书,不上课,不看网上资源;少数学生缺乏认真踏实的学习精神,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抄袭现象严重等。不良的学风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一些学生不愿深入调查,不愿认真查找资料,缺乏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的精神,结果论文观点缺乏准确性,材料缺乏真实性,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环节未能真正体现实践特色。

3.4学生自身的因素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与学生相关的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包括:(1)学习时间的有限性。(2)学生学习的业余性。开展实践性教学一般要求学生集中甚至脱产进行,比如社会调查,只能在企业正常上班时间完成,而学生也要上班,时间上有冲突。(3)学生住地的分散性。特别是市县级办单位,交通不便,学生分散,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更为困难。(4)学生基础的不平衡性。

4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4.1明确实践教学的形式

关于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的有关规定以及不同的学者都提出多种不同的分类。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规定(暂行)》,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综合实践环节又分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文经类的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务、案例分析、课程社会调查、课程大作业、实践性课程等;社会实践包括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毕业论文环节包括毕业作业、毕业论文等。[11I有些省市电大把平时作业、案例大赛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形式分类繁杂,且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其中,一些不应该列为实践教学的范围,如平时作业是正常教学所必需的学习环节,案例大赛只是少数学生偶尔参与的一种比赛活动,把这些列为实践教学的内容,显得牵强附会;有些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如参观、实习等。本文认为,限于电大的资金、硬件条件一时难以获得改观,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删繁就简,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最终目的,按照“简洁、可行”的原则确定实践教学的形式。可把以下4种形式作为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案例教学,课程实践,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其中,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形式。课程实践主要是结合课程知识的社会调查,可以与平时作业综合考虑实施。中央电大应及时调整平时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内容安排要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可以把平时作业作为课程实践的具体形式之一。但是当前许多专业课程的平时作业实践教学特色尚不够,如“小企业管理”的4次平时作业,只有一次是涉及学生应用能力训练的。

4.2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搞好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关键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教师对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和经济建设实际有更深的了解;模拟实验、毕业论文等也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建立新型队伍。树立重素质、重实践、重应用、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空对空”教学方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对于今天电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多深入实际,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熟悉经济建设实际的新型教师队伍。第二,加强科研工作,实现“教研相长”。实践证明,教师单纯地教书对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了工商管理教师与企业和社会实际的联系,有利于教师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了解,积累实践教学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在科研中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学习和对实际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4.3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才能有效开展好这项工作,其中好的学风环境是前提条件。学校没有良好的学风,学生不愿意学,不花时间学,再好的师资条件、再硬的教学设施都是枉然。一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摆正学风建设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二要抓好教、学、考的各环节管理,包括实践教学的各环节的管理,把学风建设与严格治教、严格考风相结合,把抓好过程管理与严格考风考纪相结合。三要对学生加强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学习动机,特别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4.4减少面授时数。多运用现代技术开展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