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6 15:50:2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1篇

一、不能缺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堂课

初中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阶段,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家长和老师都注重初中生的身体健康,但往往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过去,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够造成的,因为历史的原因,合格的师资力量欠缺,就有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这些教师就有一部分根本没有专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这类课程,那就谈不上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凭着个人经验简单地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另一方面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师资力量欠缺的问题虽得到缓解,但是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我们的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吗?不是。主要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学好知识就够了,这当然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也有关系,也与家长的意愿有关系,哪个学校升重点中学的人数多就棒!由于大家的注意力都片面的盯在了升学率上,往往忽略了一个本不该忽略的细节,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课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把语文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巧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中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例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时,引导学生体会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要求学生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要求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通过健康的人生观的教育,达到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的目的。利用周敦颐的《爱莲说》也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上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哪些方面写得美,同学们通过思考体会到:莲花美、文字优美,有思考得更全面的同学说: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更美。针对这样的回答我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非非常完美,我们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保持崇高的品质。

2.利用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如果说,认识、情感主要关系到人的意识地形成,那么意志就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的特点表现为根据预定的目的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例如学生勤奋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战士奔赴抗洪前线,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用压倒一切的气概与洪水搏斗。他们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并战胜了重重困难,这就是意志的表现。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厚,经历的事情大多一帆风顺,很少经受挫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表现得非常脆弱,如文章开头的北大学子就是一个意志薄弱人,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学生应好好的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学习,应该向我国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姐姐学习,于是我就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时不流于形式,然后通过师生座谈,交流读后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意志坚强的保尔.柯察金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凡是遇到挫折都要向他学习。

现在有些学生经受着父母离异的痛苦,面对父母离异的痛苦现实,老师可以选择以前的教材中的《小橘灯》推荐给学生阅读,文章中的只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在父亲失踪后母亲病危时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给母亲找医生、做年夜饭――红薯稀饭,即使在这个充满苦难的家庭中,小女孩还是满怀信心,并且给冰心做了一盏照亮道路的小橘灯。通过这次阅读后,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在他的读后感中写道:“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支撑起一个残缺的家,我真佩服他。我虽然父母离婚,但妈妈身体健康,百般疼爱我,从不要家务,和这个小女孩比,我真是太幸福了!”通过这个读后感可以看出,这次阅读达到了增强学生意志力的效果。

3.利用作文教学,缓解学生内心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进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或争取更大的成功,竞争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压力是好事,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同时压力给人的身心又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向老师诉说衷肠,如:《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个题目每学期都必须安排学生写一次,虽然题目一样,但学生写的内容每期都不一样,因为有我的大胆鼓励,所以学生们都愿意把自己烦心的事向老师诉说。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我真不想读书了,我想离家出走,到广州去打工,因为有一位同学的一百元钱被盗后,他认为是我偷拿了,我真是有理也说不清……老师,因为我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他就说是我偷了他的钱,我讨厌这个条件不好的家……”看了这篇文章后, 我非常重视这个同学的心理变化,当即给闹矛盾的双方做思想工作,通过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俩终于重归于好了。通过这篇作文的交流,我抚平了一个同学的心灵创伤,缓解了这个学生的内心压力。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2篇

一、力求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现行的初中学科体系中,历史属“小科”,历史教师一般任教班级多,所教学生多,每班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师生间沟通交流少。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放松、心情愉悦、充满自信,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首先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抓住初中年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新颖而富于悬念的课堂导入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语调悦耳,语气亲切,使学生心情愉悦的走进历史课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新教学模式下,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多赏识、少责备。查尔斯?布劳尔说:“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非常自信、大胆的发表意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树立学生自信心,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宽容、理解。

再者课堂教学中,要引进正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评价学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做到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进步、行为的正能量给予表扬、鼓励、赞美。

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资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初中历史教学基本的功能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更应该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渗透心理健康。

1.对学生进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课程资源,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社会责任感、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吉鸿昌的报国之志……。这样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随处可见,挖掘这些史料,引导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2.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意志教育。现在多数学生是在祖辈、父辈的娇宠下长大,导致一些孩子心理脆弱、畏惧困难。历史课堂上可利用那些政治家、思想家、文化名人等成就卓著人物的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如司马迁忍受非人的酷刑著有《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玄奘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仍坚持到天竺取经;鉴真出生入死,六次东渡以至双目失明,终达日本传播唐文化;司马光耗费大量心血,十九年才写成《资治通鉴》;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著成《本草纲目》……。这些人物事迹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成为学生战胜困境的榜样。

3.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宽以待人的教育;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求知的教育等。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典范。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屡败屡战;发明大王爱迪生历经艰辛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许许多多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成功的背后需要艰辛的探索和付出。当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3篇

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保持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中学英语教材的改编,给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契机。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为他们今后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一、初中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英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理健康的承担者,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促进英语教学,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和人格健全的发展。因此,英语教师除了要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信任和关爱下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使用实物、图片、录音、投影、VCD及电脑等直观教具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语言现象。还可利用手势、动作等形体语言以及画简笔画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英语。《新目标英语》教材提供的话题大多数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就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话题的讨论,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0单元的话题是“Movies(电影)”,学生都很感兴趣,说起同学们喜欢的电影以及演员,他们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话题“Hobbies(业余爱好)”等等。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及胆怯等心理因素,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增强信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对于进步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兴趣高昂、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之中。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兴趣。通过开展小组竞赛、编排游戏、角色表演、采访汇报等活动,使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轻轻松松地习得语言。这样,学生既能学语言知识,又能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提高。

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首先,用爱贴近学生,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要用自己百倍的爱心去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不担心不焦躁,有安全感。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尽量创制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喜悦。

再者,激励启发学生,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都会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要随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尊重的满足。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坚定的信心去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树立英语学习的心理优势,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3.积极实践分层教学,树立和增强学生坚定的学习信心

(1)任务设计难度分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要把教学中的问题分成等级,创造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以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为基点,设计难度适中,切实可行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敢于去尝试。《新目标英语》教材中的各个单元涉及的话题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比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一般疑问句提出的简单问题,如Do you like gifts? Have you ever got your fiends any gifts?等。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曾经送给朋友的礼物,包括礼物的名称、什么时候送的、为什么要送这个礼物给朋友等,能说多少是多少。第三步提高一点难度,可以设置某个同学下周要过生日的情景,让学生讨论:给这位同学送什么礼物好?为什么?为了得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我把要问的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几个等级:难度大、有发挥性的问题让优等生答;较容易的客观题让中等生回答,那些简单的问题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起来,都有机会表现自己。这样设计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受到关注,并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2)对学生学习要求分层,照顾不同需要的学生。课堂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的。同一小组内成员也存在着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小组活动可以使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种的作用。在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每个人的努力都得到了认可,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价值实现需要。

4.结合教材,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4篇

一、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只有通过深入的心理观察,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等,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氛围,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实践等活动内容较多,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对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更多的机会,可充分利用。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实验小组中的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将整个实验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分别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迫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既要求每个学生都承担责任,增加低能力学生的参与,限制高能力学生的统治,又促进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依赖,如“电功率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将实验任务划分两大块,一块是电路连接(称A),对测量过程中电路的调控,另一块任务是电路连接过程中的检查,测量过程中安培表、伏特表的读数和记录(称B),这种分工明确的情况下,A负责连接电路时,B在旁负责检查,A同学好的操作技能可以被B同学及时借鉴,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可以被及时纠正,测量时A要根据多次改变变阻器的位置,以获得多组测量值,B则对读数给予及时准确的记录,只有两位同学很好地负起各自的责任,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而实验的顺利完成又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依赖感,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改革教法,指导学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产生良性的心理定势。教学中可创设些趣味性的问题,如在冬季一场大雪后看到环卫工人为了清扫地上的积雪而向路上撒些盐,为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将一些碎冰放在烧杯中,测量其温度,再将少量食盐加入烧杯,用玻璃棒搅匀,测量温度,记录并分析现象,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学得技能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发展个性。如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科学现象:太阳在升起和落山时,为什么偏红色?流星是怎么一回事?灯丝为什么常在开灯时烧断等。然后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交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或检测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如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5篇

思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

一、立足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青春期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学生面对了青春期自身心理和身体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由于升入初中后的环境、学习等方面与小学的落差,因而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

1.给予青春期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

学生在初中开始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上、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得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另外,学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对于周围的人、事、物都不能够以平和中肯的态度看待,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基于青春期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心理疏导,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正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一条途径,帮助学生顺利渡过

青春期。

2.教学生如何面对压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学生也是如此,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生活中与家长、老师、同学相处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等压力,这些累积的小压力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排解,长期积累就易形成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理疾病。那么,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并对其进行适当疏导就显得很有必要。

3.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阐述了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你所认知的世界实际上是你自身心态的反映。就如同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有的人会认为只剩下了半杯水,在这种观点下其实表明这个人首先关注失去的东西;而有的人认为,还有半杯水,这样的人会关注并且感恩他自身所拥有的东西。这种心态的区别注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所以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显得尤

为重要。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1.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延伸

心理教育的本身要充分结合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通过课本

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突兀,更利于接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上网这一事件展开深入讨论。对于学生是否应该上网、应该怎样上网才健康这样的话题逐步过渡到在父母阻止你上网时会怎样做,从而对于学生在青春期如何与父母相处等各种困扰进行讨论、分享,并给出教师的指导性建议。这样做能够以较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得到青春期的心理疏导。

2.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心理知识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所讲授的内容更利于理解。例如,在说到《做情绪的主人》时,我会问学生在考试时会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紧张,有的学生说害怕,有的学生说激动,然后我就告诉学生,可以深呼吸告诉自己,我现在是紧张的或者激动的等等,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对于考试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状态,说明我积极关注考试,我会考得很好。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排斥,使得心态维持在平和的状态。

3.教授学生舒缓压力的方法

当今社会的压力很大,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如果不能将这些心理压力进行排解,会对心理和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初中生这一还未成年的弱势群体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更为有限。所以,我会在上课之余告诉学生一些舒缓压力的小方法。例如,有时我会给学生播放催眠音乐,并引导其进入放松状态,学生对这一方式很喜欢,取得了不错的舒缓压力的效果。

4.个别学生特别关注

心理教育在课堂上毕竟不能面面俱到,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心理问题要进行及时关注并进行单独谈话。例如,一个学习不错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不能接受,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课到网吧玩游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配合学校、家长对学生做工作,经过多次温馨气氛下的谈话,该生终于打开心扉,走出阴影,还在期末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教师都不应该忽略的重点,我也会继续探索尝试,更好地立足于思想品德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刘淑英.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的培养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2016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GS〔2016〕GHB0674)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0-02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初中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过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将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据调查,现在有很多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题。但是,大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独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这件事情进行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正确疏导学生心理。生物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科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科素材,将生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全面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拥有健康、快乐的青春期。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与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心理发展水平上,还是在情感、智力、意志等个性特征上,都具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的特点也容易让其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首先,初中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家庭,也来自社会和学校,在长期的压力之下,学生的情绪如果再得不到适当的调整,时间长了就会焦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紊乱的情况,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其次,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初中生约有20%以上的人存在着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初中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明显的身体变化,同时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和父母及老师有着平等的关系,思想上不成熟,在与父母、老师的相处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再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初中生阶段最明显的就是青春期发育,在该时期,学生的性发育逐步完成,初中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在性心理领域有所反映。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 课堂上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一样都是平等的,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及表现充分尊重和接纳,这样才能构建出融洽的心理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学生的学习进步。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如果信任老师,就会爱上教师所讲授的课程。所以,教师在平日里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发挥出作用。

2. 教材内容需要深入挖掘,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

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有时还会失去控制。这种强烈的情绪如果被人利用,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例如,教师在讲授激素部分的内容时,就要让学生弄清人的情绪和分泌的关系,神经系统会因为甲状腺激素而提高兴奋性,肾上腺素会因为人的发怒而增高。在人的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应该努力调整好这种状态,让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从而确保情绪的健康和稳定。此外,还可在生物课堂上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身体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指导和帮助。在传统的教育中,性教育从未得到过重视,这就使得初中生更加好奇,因而出现了不少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教材中生殖和发育部分的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结合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介绍生理结构和性器官解剖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问题,让学生由害羞、好奇变为正确面对,并能正确地接纳和保护自己。

3.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渗透到生物实践活动中

通过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也能体验到多种情感,它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弥补。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实时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某地段无人情况的调查”。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实验、分析等,最后将调查报告写出来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团结协作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同时,生物实验活动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试验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在进行小动物的解剖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做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成功参与,便于其自信心的树立。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这也是学校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将其与生物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和有效衔接,在生物课堂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排遣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和各种疑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7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2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据此,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就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及心理特点要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等几个方面。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智育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耐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境,最终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现代对健康的理解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适应的同步提升,是身心统一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高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和变化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进而产生对社会和环境的不适应,甚至出现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过激行为。据对上海六所学校初高中毕业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44.08%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曾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高达42.75%。据报导,我国每年自杀人数达28.7万,自杀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头号死因。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生物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学科之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强调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也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无论是编排还是教学内容设计上都渗透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面对陆续报道的中学生跳楼事件,笔者认为,不管事情的原委怎样,生命的凋零在家人和亲友心中是永远抹不掉的痛楚。不管人生处于什么境地,保护生命都是永恒的话题。针对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笔者充分挖掘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坚强和宝贵,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例如,在学习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生命的宝贵,笔者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生命孕育过程的视频。视频从进入产道开始,到经艰难跋涉到达输卵管前端、在这儿与卵结合完成受精作用,接下来是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胚胎的发育及分娩过程。在学生感叹生命神奇缔造的同时,笔者进行教育渗透: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来之不易。为了孕育一个你,几亿个参加了争夺一个卵细胞的角逐,能靠近卵子的仅约百个,但却只有活力最强的那个能穿越卵子外壳与卵子结合,最终形成一个未来发育成你的受精卵。接下来,胚胎母亲子宫内的发育也充满了艰辛,稍不留神,你就会夭折或成为怪胎。母亲十个月的艰辛怀胎,终于迎来一朝分娩,在母亲难于言语的痛苦中,你带着胜利者的啼哭,降临到了这个世界。这一路走来,生命的形成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生命的延续又是那么的顽强!

又如,学习必修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独特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我们人和人之间99.9%以上的基因是相同的,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基因差异使得我们在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了不同,最终造就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了独特的个性和特质。生命世界因我们独特的存在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易从世界上消失。

所以不管现在个人的境况怎样,我们都应为自己有幸成为生命竞赛的唯一优胜者和独特的生存者而骄傲。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牢记:请不要轻易结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正视逆境,积极进取

进入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并不是“佼佼者”,从而自卑、苦恼、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这时,在学习生物科学史时,渗透正视逆境,积极进取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乐观面对挑战。

例如学习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时,笔者挖掘有关巴斯德的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提高的渗透。巴斯德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细菌致病理论,但法国医学会的老资格医生们一点都不相信,反而摇头大笑,坚持自己的陈旧观点。面对医学界的顽固反对,巴斯德没有泄气,继续宣传他的细菌致病学说,终于取得了年轻医生的认可,并将之用于医疗实践。又如学习必修2中《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笔者告诉学生:孟德尔花了8年的时间才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期间,他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研究,而是继续实验和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通过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不能灰心丧气,而应像科学家那样坚持不懈,并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实践。从而让学生确立这样的信念: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刻苦勤奋,改进方法,学习成绩肯定能持续提高。

3. 适应环境,奉献社会

现在不少青少年的生活比较安逸,学习上缺乏斗志。他们信奉个人的自由,缺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很多人只知索取和贪图享受,当家庭和社会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他们往往仇视父母、危害社会,做出各种不理智的行为。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与家庭、社会的依存关系,引导他们调整心理、适应环境、服务社会。

中学生物的新课程中充满了适应性思想。地球上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即使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生物的存在。这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学习必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时,就是适应性教育的很好的切入点。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挫折和逆境无处不在,它可以推动生物的进化,同样也可以促使个体的成长。当环境改变时,我们人也要适当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我们人适应社会如同生物适应环境一样是客观的、不容改变的事实。

人是社会的一员,在适应社会、向社会索取的同时,还需奉献社会。这好比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在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同时,还需与其他细胞通力合作,为整体生命的正常运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引导学生明白:现在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为家庭和国家服务。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同时,必将促使自己个人魅力的提升,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的发展,从而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师生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继华,胡庆云.现代青年伦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第8篇

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三)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三、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五、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