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5 18:12:39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1篇

这些年,我国一直加大对于三农的投入,同时也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旨在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而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我国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充分整合农村地区优质资源,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地区发展的新动力。因此为了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水平。而且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落后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做了一些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指导作用,经济管理能够根据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目标,通过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引导农村经济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机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相关经济信息和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认识程度不够,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制定成熟的发展战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为了更好实现农村经济振兴战略,需要从宏观角度上不断规划好农村经济发展宏伟蓝图,只有大方向正确,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各种方针政策才能更好落实和发展。在微观层次上,要将制定宏观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部署当中,认真执行制定的各种经济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农业振兴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好地指导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好指导农村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通过管理这个手段来有效引导农业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没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仅仅按照之前自身成功的经验去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这种经济管理发展影响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问题,且制定的经济管理方案易出现一些偏差,对经济发展不利。但通过利用现代化经济管理理论能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发展和制度上提供保障,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结合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农村地区改善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二)为农村经济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现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还能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整合农村地区优势农业资源过程中,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能通过加大对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来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将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改变农村经济管理理念,从而更好提升改善农村落后的农业经济环境。同时针对不同农村地区,充分挖掘农村优势资源,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方案,促进农村地区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另外开展农业管理,还能有效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周转和利用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三、更好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平台应用到经济管理中,极大提高了我国相关部门工作质量和效益。通过将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案和手段,进一步促进农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首先,要投入相关技术和人才资源来建立可靠的网络信息平台,即农业经济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有效宣传当地的优势资源,比如农业绿色产品、生态旅游资源等,这样能最大限度推广当地农业产品,从而更好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使得群众提高自身收入。其次,相关管理者可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来有效评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帮助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管理方案,更好促进农业地区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为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质量,需不断完善相关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发展和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应制度,更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中需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对基

(三)提升民办高校监督质量提升民办高校监督质量能够保证民办高校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监督人员能够对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提升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程度。以及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人员能够根据内部控制监督数据判断民办高校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改进与优化,以保证民办高校内部控制能够更加符合单位发展实际情况。第一,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民办高校管理层人员在建立独立监督部门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分权,以保证单位监督部门都能够按照单位监督管理要求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第二,建立实时工作情况上报平台,提升民办高校监督全面性。民办高校建立实时工作情况上报平台时,要求民办高校教职人员定时上报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民办高校监督人员通过对教职人员上报的工作情况对教职人员进行判断与监督,判断教职人员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质量。民办高校建立抽查制度,民办高校监督人员需要不定期地对教职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判断民办高校教职人员所上报的工作情况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判断数据的准确性。

(四)根据民办高校发展情况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民办高校管理层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体系迫切需要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保证自身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并能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应加强日常授权的控制,对于三重一大的决策必须经过集体决议,有效防范经济纠纷的发生。增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人员与全体教职人员之间的沟通,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与工作责任承担制度,奖罚分明,有据可依,进而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绩效考核,更好地调动全体教职人员的积极性。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2篇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级学科,重点解决农林领域的管理活动,目前已在我国54所本科院校开设。近二十年专业改革仅限于内部框架调整,并未依据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模式。为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梳理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建议。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1 教学模式

1.1.1 理论教学

王雅鹏(2004)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依据社会需求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专业层次和水平,开拓区域经济学、农林产品比较优势等研究领域。奚祥华等(2007)提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创新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策略,建议增加基础学科课程,删减重复过时的课程,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现代农林技术等课程以及热点问题的专业讲座及发展动态课程。柯水发等(2011)对北京林业大学240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农林类课程较少,建议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增设农林经济地理学、专业论文写作等课程。

彭艳等(2008)以29名学生4年所学部分课程成绩为原始数据,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农林经济类相关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影响较大,建议加强宽专业教育,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颜华(2009)具体提出农林院校可采取主修与辅修制度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罗攀柱等(2008)依据我国农林业生产特殊性及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②建议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生态和环境意识较强的人才。刘强等(2009)依据市场需求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平衡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比例,增加实务类课程,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效果。李红(2008)进一步提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准确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力争与其他同类院校有所区别。

徐辉等(2010)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案例选取难,缺乏专业的案例编辑,导致理论教学与讨论教学学时分配困难,学生自主性难以调动。建议教师通过业内交流、校际交流、发动学生调查编写等方式增加案例讨论环节,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较少,缺乏时代感;(2)重复性课程较多,学生知识面普遍较窄;(3)授课方式单一,讨论教学欠缺。在未来课程设置上,应重点培养新学科,增设农林经济学课程,以专业讲座带动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1.1.2 实践教学

赵锦域(2002)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全面调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实验项目,完善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的实验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0%。

黎东升等(2002)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提高教学实践现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电子教学系统和以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系统。其后研究发现传统办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议开展专业知识准备性教学、随堂性实践教学、阶段性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和专业生产劳动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养。颜华等(2011)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比例过低,建议形成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郑炎成等(2007)结合教学经验发现,实习经费难以落实阻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开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实践对象及接收单位选择也是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并结合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理论提出就近选点,解剖麻雀的实践方式,建议在院校周边选择行政村,开展具体连续性调查,节省经费和时间同时保证实践效果显著。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室现代化建设不完善;(2)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与理论教学及社会需求结合度不高;(3)实践经费及对象落实困难。在未来实践教学建设上,应重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基地建设,选择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林产业建设快速发展,扭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

杨根宝等(2005)结合21世纪我国农林 经济背景及对高等 教育的要求,提出开发学生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注重厚基 础与宽 发展兼顾。郭翔宇等(2009)借鉴部分高校农林经济 管理专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 经验,提出学校应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 职业发展需求。

徐辉等(2010) 总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敢于创新的精神、付诸创新行动等素质,提出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创议探究式教学、创新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专业认知实景模拟见习顶岗等五种实践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原创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知识陈旧、缺乏课题研究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提出重视学生原创能力培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务实基础知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议。

杨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 农业发展,提出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高地,从教育管理、办学机制、教育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创新,以学术带头人为引导,培养本科学术创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立足于 应用型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阶梯状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中心、③三个层次、④三种形式⑤的实践教学模型。

刘惠琴(2007)运用访谈研究、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实证研究等方法对86个高校学科团队进行调研,总结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创新氛围浓厚是提高中国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题研究较多的特点,应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先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型科研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铺设平台。

综上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重在机制的构建,农林院校应打破传统的理论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开发原创思维能力并付诸实践,上述激励措施比教师单方向从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结论与建议

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应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撑区域农林产业建设,满足 社会发展需求。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度较慢,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未来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应集中于如何塑造创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学科特色、如何提升社会认同度等方面。农林院校应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突出专业的比较优势。针对该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建议如下:

(1)创建以本科生为主,教师队伍为辅的初级科研平台。以基础项目为资源,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科研热情,为培养后续人才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学生视角能真实反映学科发展中的缺陷,建议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研讨会,依据学生的意见合理改革,使学科发展更符合学生要求。

(3)建立院校间学科交流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缓慢反映了学科建设理念的局限,校际间交流平台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建议定期举办农林院校学科研讨会,互通先进理念。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种类较多、细化程度高、相关 实习及科研项目丰富,这为其他农林院校提供借鉴。

(4)适当增加与农林类相关的专业课程,减少关联度较低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通过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将经济、管理与技术三者结合,注重实用性,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避免出现宽而不精的学习效果。

(5)强化专业实践。建议将大一学年起每年至少 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专业实习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 计划大纲。内容由浅入深,倡导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对专业应用的认知,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上出现偏差的可能。

(6)实行导师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建立本科导师制培养模式,并进一步细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例如农林业政策、农林业资源管理、农林业金融 保险等。允许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使学生对某一领域有较深入地认知。

总之,农林经济管 理学科优势劣势同样明显,扬长避短更要积极补短。未来专业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完善教学建设,实现人才向高素质、综合型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大学教学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十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

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学校还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育人工程,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 教育 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特色专业建设 实践的思考

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 经济 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 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 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 农业科技和经济 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并结合当地的市场环境、人员组成对经济发展资源进行重新布局,解决一些农村经济建设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使农业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环境、人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有了更好的管理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依据与市场规范,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稳定性、科学性、持续性的应用平台。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为农业经济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呈现出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生产化的特点。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2.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一直停留在简单基础产品的生产上,农民的收入自然得不到大幅度提升,也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向着更加现代化的趋势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内容。1)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传统农业中对农民劳动力的占据,将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一体化的生产管理,以机械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2)开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的深加工,提升农业经济的技术含量。让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人员采用联合经营的方式,将农业生产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另外,除了采用具体的现代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一平台将人们的农业经济管理向现代化转变。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也有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支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往往忽视了对市场与环境因素的适配,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1]。通过信息化的农业经济活动的指导,可为农业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合理的指导;提前分析市场变化的趋势,可让农民的生产活动在市场中有更大的收益。不管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还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发展中,农业活动信息化的应用都是满足当今时展主题的需要。

2.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就是指农业生产能够在市场环境中得到快速使用,实现市场与农产品的双向满足。例如,将地区内的农业生产内容与大型生产企业进行联合,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成果可以快速进入市场,不仅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提高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对生产企业来说,生产化让企业有了更加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活动与市场需求的一体化发展,所以市场需求的满足才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生产化的最终目的。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发展,先后实行了农业机械优惠、新农合补助等多种措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的生产促进大多是停留在一些政策要求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不能仅仅以制度政策为主,也需要完善和健全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所以,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端。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缺乏执行力,不利于新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

3.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出台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制度,但是在基层的管理部门中,这些促农、惠农的农业经济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基层管理部门对政府下达的农业经济管理内容过分强调书面上的履行反馈,忽视了在实际农业活动的应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动力,在其他的一些管理活动中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将基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不断放大,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收效甚微。为此,可以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以便有效改进农村的生产活动。

3.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人员故步自封,导致自己对于一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认识不足,而且过于松懈的管理环境也使得很多的管理人员忽视自身的成长发展,难以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造成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缺陷。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生产进行综合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当地的市场环境进行调节,而一些缺乏责任心、管理技术不高的人员并不足以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帮助,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并不是那么容易。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途径

根据五年计划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一定会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加严格、高效。为此,需要从转变管理人员思想,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规模化管理,增加资源与技术的投入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1转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优势。管理工作的展开更加方便快捷。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转变工作内容和提高工作质量,需要从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与管理制度共同入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无论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执行人员,都需要正确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农业生产内容确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在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并改进。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管理工作开展的责任心。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技术与经济促进。

4.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其实农村生产内容的复杂性更加需要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农业经济的弊端与市场需求进行联合分析,并结合地区内的环境因素进行生产内容的选择[2]。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农业技术尤为重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对当前的管理队伍进行业务技术与思想素质的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技能;2)进行信息化农业人才的引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农村基层人员引进,加强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另外,可以聘请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培训,参观一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地区,学习别人农业经济管理的优点后进行改进应用,从而提高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

4.3采用规模化的农业管理

很多新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每个农民的力量集合起来,最终实现集体化生产。这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一起管理,其一方面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市场上也有了专一性,让地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富裕。另外,规模化的生产也方便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大型需求企业可以直接将当地的农业生产作为原材料基地,人民不用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更好地提升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性。

4.4引入信息技术,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资源投入,从技术与资金两个方面进行联合管理,制订有效的农业经济资金的补助方案,鼓励农业经济活动的现代化发展,并采用信息化的数据分析,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指导[3]。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对农业经济的市场环境与生产效益进行自动收集、分析、处理,实时掌握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估,并从中发展问题及时解决。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经济整体发展势头就会变好,从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扶持和优惠政策,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基于此,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究优化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存在滞后性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村各个方面建设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业经济管理应当依此转变,作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是,农业经济管理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还有不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保持一致,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时候还会拖慢农业经济的发展脚步。现在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少和土地大量闲置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和整改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益差,致使大量土地未能得到利用,浪费严重。农业经济管理中不注重农业生产观念转变,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达不到预期,进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中在生产方面,忽视招商引资,农村企业过少,不能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未能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必须以创新推动发展。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和不合理,所以经济管理要从这方面着手。现实情况是,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整天高喊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这项工作的落实状况却不理想。管理中出台一些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措施,不过没有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未能让农民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和重要性。导致农民不愿意改变,生产依然以经验为主,所有人长期坚持一种生产模式,种植一样的农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生产过剩,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两者具有较大矛盾,不仅影响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会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即使丰收也不能提高收入,反而造成农产品滞销和贱卖,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严重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在农村和农业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了很多扶持农业发展政策。这些为农村与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不过由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限,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目光过于短浅的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前瞻性不足,没有兼顾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下,农业经济确实有一定增长,但是不能持久增长。农业经济管理缺乏管控,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到位。农业经济管理相关措施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后果是农业升级和转型速度缓慢。

二、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

(一)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解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导向作用,是农村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提高成效,而这依赖于良好管理机制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农业经济管理中要转变观念和思维,坚持全农业发展。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优势,以及发展障碍因素等,在明确这些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经济管理目标。根据目标落实的实际需要,相关部门需出台一些管理细则和措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各项措施能够执行下去,真正起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应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出发,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提高科学性和操作性,能够顺利推行和实施,帮助农业经济升级和转型。这样农业经济管理就能最大化发挥作用,在科学引导和管理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大量闲置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解决这个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针对农村以老弱病残为主、生产能力低下、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灵活、农业用地浪费等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土地流转,虽然过去也有相关政策,但是要依据形势变化进行创新,提高土地流转的灵活性,确保农业用地可得到最大化利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全面了解本地区农业用地的实际情况,掌握闲置土地面积并做好统计和记录。其次,要完善和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和制度。土地流转和承包要市场化,除了可提高土地承包价格,让农民从中获利,同时还能让土地用途变得多样化。土地流转市场化,一些企业就会被吸引,在农村承包土地建厂。农村产业就会朝着多元化发展,建厂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回流,企业创收的同时农民也能获益,就近打工收入会增多,达到盘活农村经济的目的。

(二)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让农业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和持久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浪费大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少的问题,应在管理中改变小农意识,从自产自销朝着合作社和农场模式发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产等,倡导建立农村合作社,或者进行农场式经营,由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员管理。各类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下,各种资源得到统筹和最大化利用,农业生产收益会变大,不仅有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还能使农民获取分红,收入进一步提高,最终解放思想,加大对这种生产模式的支持。农民在生产中以经验为主,不愿意尝试种植新品种,害怕有风险。因此,必须大力纠正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问题。管理中多做宣传,做好新品种推广,并要做好示范园建设,组织农民参观学习,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等。农民种植新品种,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种类多样化,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还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生产过剩导致滞销而大量浪费、产量大却收入低等问题,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根据本地区气候、自然环境等,鼓励发展林业、畜牧业等,推动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多样化,实现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会更好。现代人生活品质提升了,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了,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推动绿色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气候条件,建立绿色农业生产项目,同时要不断完善产业链。农业生产既要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又要发展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实现一条龙服务,减少生产消耗,同时也能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力。

(三)提高管理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提高自身能力,在农业发展规划和制定措施中,既要满足当下农业发展需要,又要预测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必须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保证农业经济有持久的发展活力。农业经济管理要提升成效,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管理队伍。管理队伍要对本地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合理科学地进行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依照专业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考核评价,以此增强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为提升经济管理成效做好保障。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了解和熟悉国家出台的各种惠民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引导本地区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要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现代化农业,将农业器具贴补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促使其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生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或者是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下乡,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不仅提升生产力,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样农民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也更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推动信息化农业发展,建立农业信息平台,汇聚各种农业信息,比如农业资讯、国家惠民政策、农产品需求和销售情况、农产品价格等。农民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查看,掌握这些信息后能更好进行生产。平台要有互动板块,回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问,做好指导工作。平台中传输一些技术讲解视频课程,供农民自主学习。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电商合作,或者建设本土电商平台,做好网络销售体系建设,完善仓库、冷藏运输等。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总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不仅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也难以保证利益协调与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2 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而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监督体系,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中,规章制度内容与相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3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以及管理知识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单一性,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缺乏,加之多数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工作难以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经济形势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加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与时俱进,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必要手段,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现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指导农业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监管,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到位

为了保证农业经管理工作的切实规范落实,还需要尽快建立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配套监管体系,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予以查处并及时纠正,要严格监督农业经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类不规范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3 以学促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完善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渠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方面主要是开设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方面,可以借助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成人教育资源与课程,既可以作为人才自学的途径,也可以作为现有队伍成员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顾农业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组成的优秀工作队伍,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以科学完善的教育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总结

本文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分析,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就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进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6篇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工作中的重点,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就成为发展三农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文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

随着我国建设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各区域政府部门都开始加大了对三农事业的重视程度,进而有效推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然而现阶段各地政府虽然对惠农政策以及保护制度进行了制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应的执行力还所有欠缺和不足,不能有效对农业体系、技术装备以及科研水平等进行有效的管控,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抗风险能力等都没有得到良好提升,这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存在严重不符。因此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优化,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须要进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1阻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

1.1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不足首先,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土地依旧使用小规模种植的经营模式,因此这样以来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作业模式的要求。加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他们开始进入到城市中务工,这样就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作业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以及妇女,并且他们在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受到制约,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受到土地承包制度的实际影响以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农村土地经营权不能流转到有意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种植户手中,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升[1]。其次,各地区农业生产带头企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现阶段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的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因此他们在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形成共同分享利益,分摊风险的机制,所以这些问题的实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带头企业的发展,抑制了地域农业生产集中化模式的推广和实施。

1.2产销机制与产业金融体系的建设没有较高的效能首次,由于农村金融产业系统化水平的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正从以往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过度,所以想要实现转型,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水平发展还相对较为缓慢,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真正的能效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资源流失问题也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其次,现阶段,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业产业进行良好且长远的规划,使得农业产业技术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产销联接以及增加农民实际的经济收益,进而对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制约。

2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有效途径

2.1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制首先,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创新。根据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出现转移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流转工作的创新力度,确保在有效进行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来构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制度体系。同时基层政府要尽最大限度的对农村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加快农村征地制度的完善,对纳入城乡建设用地的农村土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各项制度的完善[2]。此外还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提升土地信息的管理水平以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成效,进而保障农民整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各地区政府一定要在相关规定以及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对农户流转土地进行规划化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发展速度,推动农村闲散资金的有效集中,为农业带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进而推动社会规划化效益水平的提升。

2.2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第一,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一定要有效对农业产业机构进行合理优化,打破以往农业生产侧重粮食作物种植的管理现状,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实际经济收益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实际收入,就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确保农业产业的多元化,进而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地政府还要对相应地区的优势进行研究,引导相应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扩大,加强绿色农产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而增加地区的综合竞争性。其次,相关人员还要尽可能的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水平,进而保证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生产和销售初级农产品而获得的实际收益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提升农民收入,就需要不断扩大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并在相应的企业中推广先进性的农业技术,降低农产品在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自身的质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价值水平,相关部门和人员还要为农产品企业发展进行加油助力,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的水平以及综合竞争能力。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进而保证农业生产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3]。

3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各方面完善的切实需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缺失,因此其自身重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更好的推动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4(12):136-136,138.

[2]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188-189.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经济管理模式

1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

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具有必要性,应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对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作者:徐素芬 单位:云南省文澜镇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改革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各地政府出台了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惠农政策,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但是,在农业经济实际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限制条件,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农业技术装备和科研水平较为落后,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导致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应抓住根本,立足实际,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而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以上。2020年,我国农业经济增加值已超过8万亿元,占全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5%。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逐渐深入,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管理模式老化、管理人才缺失、管理政策过时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1]。为了精准施策,必须分析并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现存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将农业与经济、自然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农业生产活动,提高种植规模和种植技术,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收益。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帮助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停留在政策、制度层面,管理体制不健全,经济增长与现实需求存在差异,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用体制、机制保障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如果体制、机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将直接影响到执行者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1.2农业经济管理者对政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较低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易操作的指导性管理措施,提出了许多惠农经济政策[3]。在基层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基层农业经济管理负责人重业务、轻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在现实工作推进中没有将相关措施落到实处,甚至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1.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人来具体操作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在农业经济收入指标中。地方政府和乡村直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不太理想,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储备比较薄弱[4],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甚至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无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限制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限制了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6个方面精准施策,解决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短板,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1转变管理思维,由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首先,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思想,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中推出的有关农业政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融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经验优势,建立现代化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改变农业经济机构,提升地方农业经济水平。其次,转化农产品生产方式,由简单加工走向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拓宽农业经济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5]。借助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市场化

了解农业经济发展信息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和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部署更先进的设备,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农业机制和管理系统提供适当的支持。各级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区域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6]。地方政府还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人才工程加快区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农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知识水平,促进区域农业向更大的产业规模发展。

2.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技能是提升农业经济的前提。各乡镇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队伍。重视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团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切实调解矛盾,鼓励农民表达诉求,保障农民权益。要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化政府的服务和经济职能[7]。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资金的管理,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对村集体经济进行清查,对村干部开展离任审计,通过加强区域农业经济治理成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4采取规模化农业管理模式

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整合资源集聚农民的力量,实现了集体联合生产,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扩大规模和提高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相比,农民集体集中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同时,集体化生产方便在乡村中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实现集体富裕。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更能迎合市场需要,方便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大型企业将当地农产品作为基础原料,既解决了销路,又提高了农民靠农业生产致富的积极性。

2.5完善人才队伍晋升机制,拓宽人才队伍建设平台

各乡镇要建立干部和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表现优异和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搭建晋升平台,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通过民意测评和层层推荐,将他们吸纳进村“两委”队伍中,继续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对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作出巨大贡献且工作成效显著的农业工作者,上级组织部门要派专人定期进行考察调研,将这些农业工作者专门建档,以“一人一档”的方式跟进了解。在年终考核后,将表现突出的干部纳入各镇党委后备干部队伍中。通过畅通激励和提拔机制,最大程度鼓励农业管理人员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2.6积极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农业专业机构,设立热线咨询电话,结合当前资源,采取现代化管理方法,开发相关门户网站,要求专家学者定期在网上解答疑难问题,为农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定期农产品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对农户提供点对点的技术培训、现场教学和科技示范等服务,提高农户对农业相关知识的储备,帮助农户应对突发的农业种植问题,在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