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诗歌大全

语文诗歌大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7 15:42:46

语文诗歌大全

语文诗歌大全第1篇

关键词:沉潜;个人性;反思;汉语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17-03

“语境”(context),作为语言学术语由波兰人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经由英国弗斯创立了相对完整的语境理论,而瑞恰兹又把“语境”理论用于文学研究,并且“把‘语境’的范围从传统的‘上下文’意义扩展到最大限度,不仅是共时性的‘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而且是历时性的‘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1]。在文学研究中,文学语境是一个承载审美信息的关系场,也是生成文学意义的语义场。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在这个场域中彼此互为语境,形成暂时或固定的语义关系,文学文本,或者更大的研究单位――文学现象亦或者文学本身也由此来生成和诠释意义。

当诗歌的历史行进到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们明显的感受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不是80年代的简单延续,而是一个完全有别于80年代新的诗歌时代的开始。一个诗歌时代的开始,必然是导源于一个全新的诗歌语境。因此,梳理、厘清90年代诗歌语境,对于我们观察、思考、探究90年代的诗歌现象无疑具有现实的先导意义。

一、沉潜――从内到外的诗歌现实

诗人兼诗评家的沈奇在谈到当代诗歌现状时用八个字做了一个概括:分流归位、水静流深[2],我们认为这样的概括同样适用于90年代诗歌。相对80年代诗歌的潮头迭起、喧嚣和热闹,90年代诗歌是“沉潜”的。在这里“沉潜”不仅是对诗歌外在状态的描述,同样也是诗歌内部状态的特征。

这首先源自于90年代诗歌在整体文化格局中的位置“边缘化”。1990年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期。政治层面在经过了80年代的摸索、尝试、徘徊之后重新确立了改革的方向,尤其重要的是坚定了改革的决心。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场众所周知的风波之后,整个社会的改革步伐大大加快。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官方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控制方式做出了调整,这外在表现为体制层面的对文化生产、传播等监管方式的变化。权力话语改变了他原有的发言方式,模糊了与知识分子精英话语和大众文化话语之间的界限,影响和介入文学活动的方式更加隐蔽和间接。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权力话语的主动后撤间接制造了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同时这种变化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它使得知识分子通过保持与权力话语的对抗关系获得存在价值,在既定的文学权力序列里获取认同感的意义生成机制发生危机。“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当对抗的一方策略性的做出了后撤,这种抗辩性的言说方式在新的诗歌语境中变的不真实起来。

事情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经济的商业逻辑成为集体的社会性思维,商业资本进入到文化活动中。在商业法则的主导下曾经的文化格局被重新调整:权力话语主动后撤,知识分子精英话语萎缩,大众文化兴起。在纯文学内部,由于诗歌天然的对商业化的排斥和对抗,一步步的沦落为“时代的冷风景”。而伴随着公共空间的日益扩大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民大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被大大激发,在感官娱乐和情绪宣泄的大众娱乐中,民众对文化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知识分子或诗人曾经的“民意代表”的身份变得虚假和可疑起来,“一代人的呼声”变得遥远和空洞。同时,启蒙精神的沦落和知识分子对启蒙者文化精英意识、道德裁判员身份的警惕使得知识分子(诗人)放弃启蒙姿态,反之寻求对民众文化趣味的认同和对自身的世俗身份的认同。这一切正印证了欧阳江河的宣告:1989年后国内诗人作为“普遍性话语”代言人,以及带有表演性质的地下诗人的两种身份都变得可疑起来[3]。

二、个人性――“后现代”开启的语义空间

在“后现代”解构力量的冲击下,90年代知识分子(诗人)的思维方式和面对世界的姿态发生了深层次的改变。在利奥塔那里,“后现代”被理解为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的表征为:消解、去中心、多元论、解构“元话语”、冲击旧规范和对真正自由的永不停息的追求[4]。与现代派一起,在80年代中期“后现代”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在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狂欢中被热烈操演。“后现代”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思考在于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思和质疑,以及对这种思维模式背后隐藏的“中心论”意识的警惕。这使知识分子(诗人)在原有的知识谱系之外获得一种超越的力量和重新审视自我的高度。消解的、解构的、反讽的、喜剧的方式成为他们文学(诗歌)意义的获取方式,放弃了对抗,抹平对立,将对立的双方拉平在一个界面上。非此即彼的绝对被各种可能的相对替换,二元变成多元,中心论变成多元论,居于一端的任何曾经的权威都只作为一种文学(诗歌)的可能。这时候,诗人和诗人的诗歌从各种抗辩性的对立关系中离析出来,“个人性”重新被强调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个人性”不再作为与“集体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被使用,也不再是诗人的诗歌创作独立品格和合法性的描述及依据。当作为整体的诗歌观念在新的历史空间中弥散,“个人性”成为诗人面对世界、面对传统的一种姿态和立场。

个人诗歌语境的获得是90年代诗歌区别于其它时代的重要特征,对于诗歌向个人回归的意义谢冕先生说:“在90年代,诗歌的确回到了作为个体的诗人自身。一种平常的充满个人焦虑的人生状态,代替了以往充斥中国诗中的‘豪情壮志’。我们从中体验到通常的、尴尬的、甚至有些卑微的平民的处境。这本是中国新诗的历史欠缺。”[5]诗歌向个人回落带来的是诗人面对世界方式的变化和世界进入诗歌方式的变化,历史个人化和个人历史化是其显著的特征,诗人面对世界的过程是将世界体验化和经验化的过程。关于诗歌的所有解释都只能在个人的诗歌语境中去寻找,诗歌真正的回归个人立场,作为“运动”的诗歌结束了,作为“个人”的诗歌开始。

三、反思――对诗歌出路的再寻找

90年代诗歌是在一种近乎“反思中的自由与沉默”[6]的状态中前行的。这种“反思”的氛围在诗歌的表层是源于对90年代诗歌现状的不满,但在深层可以视是90年代诗人对“诗歌究竟按照何种道路发展”这个延续在中国百年新诗史中的巨大疑问的思考。这种“反思”的氛围表征为90年代一系列的诗学论争,在相对沉寂的90年代诗坛,论争似乎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诗歌事件。这些较大的论争包括:1994年围绕郑敏先生《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引发的论争;1997年《星星周刊》发起的关于周涛“新诗十三问”的论争;1999年《星星诗刊》发起的“下个世纪学生读什么诗――关于中国诗歌教材的讨论”而引发的论争;世纪之交,众所周知的盘峰论争;直至新世纪之初因《粤海风》发表的《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对话者:郑敏、吴思敬》而引起关于“新诗有无传统”的论争。回顾这些论争,我们发现90年代诗歌论争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本土资源”之间的矛盾。90年代的诗人宿命般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个贯穿在百年新诗中的历史命题,并给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回答。

90年代诗歌的“反思”氛围,源自于对诗歌现状的不满,这种不满不是要重新回到时代文化的中心,重铸类似于80年代的诗歌“辉煌”,而是源自于“告别”之后重建诗歌秩序的伟大诗学抱负和焦虑于混乱的诗歌现状所体现出的责任。90年代诗人思索的是如何更新自己的修辞系统、诗歌语言和诗艺技巧,如何改变面对生活发言的方式,当然他们还需要思索自己面对传统的方式的调整,思索传统为诗歌提供的新的可能,用孙文波的话说是要修复自己与传统的关系[7],对修复的强调其实就是对曾经的断裂的确认。这里还有一个意识的隐性在场:对于获得新诗独立品格的渴望和创作出可与古典诗歌经典文本比肩的现代诗歌的诗学抱负和自信。

四、汉语主体性――全球化视野下的身份定位

当我们放大90年代诗歌语境的考察视野,我们会发现在经历了80年代外来文化思潮强势洗礼之后,90年代诗歌正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共同进入到文化全球化的文学(诗歌)语义场。在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诗歌交流中,在90年代诗人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寻求世界诗歌交流中的发言权时,90年代诗歌就获得了一个“世界性场域”。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发表了《何谓世界诗?》一文,在这篇虽仅有二三千字的文章里,宇文所安指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双重不足”:即一方面,现代汉语诗歌无法与以唐诗为顶峰的中国古典诗歌相比,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诗歌是西方诗歌影响下的产物,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现代西方诗歌。于是,他不禁诘问:“这还是中国文学吗?或是发轫于中文的诗?[8]”文中所提到的问题本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的老问题,但也是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新诗是在双重“影响的焦虑”下一路走来的,一方面面对西方诗歌资源,敏感于中国诗歌的落后,寻求中国诗歌从诗歌形式到诗歌内涵的现代性更新;另一方面面对古典诗歌传统,敏感于传统的强大和无法逾越,以断裂的方式完成新诗的革新,但却无法斩断中国新诗、诗人与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中国诗人在建构现代诗学体系的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尤其是面对古典诗歌传统态度上的挣扎,如何将“传统”纳入现代性的视野,如何在现代诗学体系的建构中给予古典诗歌传统以新的意义,这些都成为90年代诗人焦虑的问题。

宇文所安站在西方文化的视角上提出这一问题,给予了中国诗人新的思考,即在“世界性场域”中,中国新诗除了要在“影响焦虑”的驱使下,反思新诗的历史,还必将在融入世界性的场景并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同时,肩负确证现代汉语诗歌的文化身份的使命。在后现代,尤其是后殖民的视野下,这其实涉及到了如何确证中国当代诗歌“汉语主体性”和在全球化语境中争夺“文化权利”的文化政治问题[9]。因为“文化政治……关系到每一个文化群体的自我定位、自我理解和自我主张。它敦促属于不同文化和‘生活世界’的人迎接异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挑战、为捍卫和改造自己的文化或‘生活形式’而斗争”以及“文化政治的思考不仅要审视本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更要对本民族文化的内部关系进行批判性分析并做出价值上的判断。”[10]90年代围绕“传统与现代”、“本土诗歌传统与外来诗歌资源”所发生的一系列争论,以及90年代所谓“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群体都高度一致的表现出对“传统”的回望和审视,在这里也就得到了解释。重新发现传统,将传统变成自身诗歌经验和诗歌资源的一部分,成为90年代诗歌进入世界语义场,确证现代汉语诗歌文化身份,获得平等对话和交流权利的重要途径。

五、结论

官方意识形态的弱化、商业资本的崛起、网络媒体的兴起、大众文化的强势勃兴,造成了90年代诗歌边缘化的“沉潜”事实。时代的“冷风景”在给诗歌“退热”的同时,也给予了90年代诗人难得的余裕心态,使其获得冷静反思诗歌本身的空间。在“后现代”巨大的精神祛魅能量下,个人性成为诗人面对世界的唯一立场;而全球化语境中对于汉语诗歌主体性的寻求和思考,又成为90年代诗人的时代话题,这一切给90年代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一个迥异于80年代的诗歌语境。90年代是一个诗歌回归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回归的时代,诗歌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合力带来了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告别”。诗人感受到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需要诗人对自己熟悉的一切做出调整,即使这种调整是痛苦的,但是要么接受新的时代,要么被新的时代拒绝。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l.324.

〔2〕沈奇.诗歌:从“80年代“到”新世纪”――答诗友十八问[J].当代文坛,2007(6):48.

〔3〕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M].北京:三联书店,2001.48.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4.

〔5〕谢冕.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陈超.最新先锋诗论选[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45-355.

〔6〕张立群.反思中的自由与沉默――论文学史意义上的90年代诗歌[J].文艺评论,2004(5):76.

〔7〕孙文波.在相对性中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7.

〔8〕(美)斯蒂芬・欧文.何谓世界诗?[J].原文刊载于《新共和》1990年11月号,中文翻译见《倾向》,1994(1):12.

语文诗歌大全第2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现当代诗歌 教学 问题 措施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掌握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多加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发现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1]

一、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语文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能够互相“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文本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 这与其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论认知相对薄弱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驾驭诗歌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现当代诗歌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靠教学参考资料或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比较模糊,且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考试上。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破坏了诗歌原本的审美境界,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2.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主要科目, 很多学生花在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 而花在课外审阅现当代诗歌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已有近一百年历史, 而学生能说出口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个, 更不用说对现当代诗歌真实面貌的了解了。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的匮乏, 不能真正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 继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使高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2]

二、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措施

1.让学生大声朗读。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生僻词汇的解释对于理解全诗基本含义,找准感情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尤其是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有着强烈喜悦之情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含有万丈豪情的诗篇更加需要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找到非凡的气魄,从大声朗读当中提前找到这类诗的创作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个别词汇的理解。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观感受,学生或许很难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意境美。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部分发达地区完全有能力提供给学校先进的教学媒体,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放映仪等现代设备。通过图文讲解,不仅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更大大加强了师生互动这一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3.鼓励学生选读课外诗歌,拓宽学生知识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诗歌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从而有能力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因此,多多涉猎课外诗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的诗歌,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

4.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纸质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诗歌阅读更是备受冷落,加之现代诗歌本身语序错综、多成分省略、常扩展紧缩、较含蓄多义等文体特征,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缺乏热情。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纸质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现代诗歌为媒介,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张扬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3]

5.善于用语调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不同的诗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语调则是一种能表现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这些细节处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为提高诗歌教学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灵活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调的把握而掌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推选出语调表现最准确,最符合诗歌基调的一组作为获胜组。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并开始注重从细节处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

6.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7.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提升课后巩固的效率

课堂上的一切指导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课后学以致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脱离教师的“帮扶”,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当然,除了利用好课堂展示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小组研讨、集体竞赛、公益演出等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朗读形式,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总的说来,诗歌教学的途径与方式有多种多样,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去探索相关的诗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感悟力和切身体会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谭宗平.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J].金色年华(下),2010(07):170.

语文诗歌大全第3篇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形式化 成人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117-02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对古诗的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全面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对于儿童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在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6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数量提高到160篇,并提出建议70首推荐背诵的。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2年级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下面就当前小学古诗教学现状的教学问题作出一点分析。

一、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

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大理念,而在实际贯彻落实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标理念贯彻在口头上,应试教育落实在行动中”的背离现象。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不到位。据课程目标,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侧重落实“诵读、情感、体验、想象、识字、写字”等目标,由于“应试”中“诵读、体验、想象”很难考查,所以教学被轻视淡化,“情感”的落实也仅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背一背所学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应试”就可以了,而非真正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识字、写字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

“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实不到位。“课程性质”中强调,课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在实际教学中,诸如“情感、想象”以及其他课程目标“感受语言的优美”“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人文性”的目标往往被淡化甚至忽略,而侧重“实践性”的“体验”也被教师的“讲解”所代替,很少采用游戏、图画、音乐熏陶这类体现“实践性”的活动来引领学生体验,而教师更重视能体现“工具性”的识字写字教学、段落大意的概括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不到位。小学诗歌教学强调学生“诵读”,突出的是“自主”;小学诗歌教学强调学生“体验”,突出的还是“自主”,而教学中“唱读”多“诵读”少,“讲授”多“体验”少,何来“自主”。小学诗歌选篇许多具有“趣味性”,而“趣味性”必须在游戏、表演、音乐的感染下才能“体验”,在学生的“合作”活动中才能“探究”,而这些往往由于应试的影响而被淡化忽略了。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缺乏“开放”和“活力”。小学诗歌选篇许多具有“季节性”,“生活性”,而教师却不善于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体验,使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失去了“活力”,看不到“开放”,学生也一点点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透露出形式化的倾向,没有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诗歌教学的方法单一,不注重方法的改革,不讲究上课环节,就是老三套: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这个程序成了不少老师的终极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

三、轻视诵读体验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更推崇备至,他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读”也是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而且课标对“诵读”有着明确的要求,并贯穿于小学三个学段。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读懂诗歌、把握内涵、体味情感的重要方法。但是,在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讲授诗歌,教师一味地分析内容、讲解表现手法等,很少留给学生诵读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诵读的兴趣越来越小,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小,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诗歌学习渐渐失去了诵读这一主阵地,诗歌在语文课堂渐渐也失去了其独有的魅力。

四、小学诗歌教学的成人化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并没有把握儿童诗歌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只是把其作为一种文本和教本,在老师自我理解诗歌以后,通过小学诗歌直接把成人的思维和想法传播给学生,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就忽视了学生个体对诗歌的理解和体悟,也没有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语文诗歌大全第4篇

一、强化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近三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也加大了对古代诗歌考查的力度,有“积累及运用”部分的默写考查,有“阅读理解”部分的古代诗歌赏析考查,分值占中考试卷的总分比例也逐渐增加。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诵读古诗,培养热爱学习古诗的美好情愫,培养良好的古诗文语感,培养诵读古诗的能力。诵读古代诗歌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我认为初中古诗教学主要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读好古诗的句读

古代诗歌的源头是《诗经》,而《诗经》又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在诗歌的源头时代,诗歌是劳动号子,是歌唱的产物,有着其内在的节拍和韵律。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一定要抓住这种韵律和节拍:古代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兼以杂言。五言诗诵读基本以23节奏为主,有时也可以按212的节奏朗读。如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可读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可读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七言诗大都以223的节奏朗读,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可以读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当然,五言、七言诗的朗读停顿远不止上面所说,还可以变化出其它节奏来,但无论怎么变化,按照诗句的意思进行停顿的原则都是不会改变的。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按照规律来判断诗句朗读节奏,又要不拘泥于所谓的规律,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灵活地进行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出来还要多朗读、多体会,有没有读破句的现象,如有,还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久而久之,读准诗句的句读这个难题是肯定能解决好的。

2.读好诗句的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另一个难点,读出重音能很好地体现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凸显诗歌表达的重点内容。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再将规律运用于实践加以检验。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应该这样分析:国家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满目凄凉,到处长满青青的野草。“破”是残破的意思,“在”是尚存的意思,和“破”构成鲜明的对比,极言沧桑巨变一瞬间,所以这两个字要重读。“溅泪”和“惊心”,是在安史之乱后,作者目睹京城长安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满目的凄凉涌入心扉的真实感受的写照,只有这两个字读重音,才能强调出这个意味。基于此,一般而言状写作者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都需要重读,只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多揣摩,多尝试,多总结,朗读重音问题虽有些难度,但还是可以解决的。

3.朗读诗歌要注意语调、语气

除了需要注意停顿、重音外,朗读诗歌还需要根据内容确定合适的语调、语气。注意根据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选用升调、降调、平调及曲折调和不同的语气来加强朗读效果,渲染诗歌强烈的感情,震撼听众的心灵,达到作者、朗诵者和听众的心灵共振的目的。

二、注重理解,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读懂古诗,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能力。

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时,我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重点理解这样几个词语:“戟”、“销”、“将”、“铜雀”、“二乔”,在此基础上,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时还联系三国时期赤壁之战这个著名战役来理解:诗的前两句是叙述,从小处着笔。后两句是以小见大式的议论,表明一个偶然的原因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方向,作者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我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全诗,联系赤壁之战周瑜获胜最重要的客观条件“东南风”,进而感悟到诗歌所要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能力。

三、引导品味,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语文诗歌大全第5篇

那么,与之相连接的大学课堂上的诗歌学习也应该因之求变。作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学师资力量的源头的大学生自然承担了更多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老师,当然责无旁贷。怎样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现状,更好地对几乎占据了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半壁江山的诗歌部分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学习与应用、体悟与传播的教学目标,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了解当今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情况就成为高校中文老师一项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备课内容。

一、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选用

山东17地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理念、发展水平的不同,选择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也有差异,主要集中于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鲁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三个版本。比如济宁市、滨州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人教版,青岛市、日照市、淄博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鲁人版,聊城市、菏泽市、潍坊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苏教版。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不同导致各地区的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是重点的古典诗歌篇目重合率较高,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等,这些唐宋诗词中的名篇佳作都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讲授的重点对象。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就篇目分配而言,必修教材中的诗歌篇目相对较少,但都十分经典,多是某一诗人、某样诗体、某类题材或某种风格意境的代表性作品,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除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古典诗词选修教材,以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当然,由于时间紧张,内容较多,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这些诗歌,并不是全部精讲,而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进行选讲,剩下的则留给学生自学,以背诵、积累名句,增加诗歌知识含量为目的。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方法和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课程目标”一项明确表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2.掌握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审视诗歌思想内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除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外,最主要的依据是高考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内容和方式。从2015年高考开始,山东的考生高考时开始统一使用全国卷,不再使用以前的山东卷。不过,不论是山东卷还是全国卷,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都以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这两种题型为主。名句默写内容80%来自于课本诗词,有时也会考察一些课外名句,比如2010年山东卷6分的名句默写5句来自课本原文,另外考了课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歌鉴赏这一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常考的题目主要集中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高考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教学内容主要迎合高考命题形式。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歌的篇目时,就主要围绕高考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比如,为了应对高考名句默写,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典诗歌几乎全部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尤其如此。此外,为应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题目,老师在授课时较为注重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比如,在讲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从而分析诗歌情感和诗歌的语言特色,而对于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只稍作解释,不进行太过深入的解读。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接近考点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练习答题方式。可见,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与初中相比,大同小异,也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只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诗歌字句欣赏的内容。

以人教版第二册中的《短歌行》为例,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导入。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出这首诗歌或引出曹操这位诗人。2.了解创作背景。引出诗人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曹操的其他作品,借此机会复习背诵已学诗歌。然后简要介绍曹操,并说明本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挥军南下攻打孙刘,想要统一全国。曹操虽有雄心壮志,但是担忧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因此他希望贤才志士能够归附于他,辅佐他统一全国。有了这个大背景做支撑,学生会对《短歌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3.正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会有把握不准读音的字,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查字典,而一些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则凭自己的感觉读,因此,老师一般会领读一遍,或者播放录音,或者找学生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进行字词读音的纠正。4.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自己的理解,揣度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读结束后,如果时间允许,一般会找部分同学进行范读,然后老师做出相应的点评,并给出朗读建议,从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气和腔调来吟诵这首诗歌。5.学生对于诗歌的背景、节奏韵律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对于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还是很模糊的。因此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包括它的意思,它的艺术手法,蕴含的典故,它所表达的感情等等,都需要一一分析。由于是名篇,因此里边的名句也尤为重要,需要重点解读,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6.背诵、默写。通过对全诗进行解读,学生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涵,这样整首诗歌就讲授完毕,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老师提问背诵,然后默写,保证大部分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为了能够利用高一高二的时间把所有新授课讲完,以备高三进行全面复习,山东大多数地区的高中语文课时安排的都很紧凑。像这首《短歌行》按大纲及教参要求,应该是需要两课时完成,但是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尽力压缩成一课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由诵读和揣度体悟等环节用的时间很少或干脆去掉,多是教师直接将诗歌中的重点字句加以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强化记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虽然教学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色,但因为有一致的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彼此之间互通之处颇多,部分地趋于模式化。反观学生的接受及反应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要求,在全面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更多的学生则很难从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方面体会全诗,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老师、应对考试。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思路

总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这一块儿,思路大体一致。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一般都会重点讲授课本上的诗歌篇目,也会利用练习册做一些拓展练习。相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高中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已有较大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教学中会通过对诗歌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典型意象,比如月亮、柳树、莲花、竹子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字句赏析的方法,比如修辞手法、锻炼字句、意境用语等。这一时段主要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

高三诗歌模块复习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名篇进行系统梳理。比如,高中阶段的名句统一归纳,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诗歌题型,以及针对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等。这时候的诗歌教学不以课本为主,而是以做高考题为主,通过做题把握诗歌鉴赏题的出题动向和出题思路,对答题方式等也会作统一规范。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

语文诗歌大全第6篇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师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这是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需要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新课标的改革,为学生制订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目标原则制订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制订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通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诗歌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以及表F手法。不断地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诗歌的记忆,以及对不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来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结合原则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还要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结合原则。结合原则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只有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在确定结合原则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所具有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并且通过教学与诗歌内容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必须要结合诗歌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来制订明确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地提升初中生的人文修养。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有文学专家分析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诗歌与白话文相比,诗歌学习无论是在写作形式上,还是情感表达形式上,都具有较大的难度。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较低的现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读、抄、译、背的教学思路,可以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方式,融入到诗歌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系列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与诗歌中的词句联系到一起,就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并且体会到那种广阔的胸怀,深远的情境、那种豪放和气势磅礴。学生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我国壮丽的北国风光、大好河山,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了的英雄气概,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情怀,但是这能够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将来成为对社会、国家的栋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2.创新诗歌教学方法

在初中诗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会消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较好地迎合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首先由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诗歌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看法,还要听取别人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了,而且了解到不同视角的观点,吸收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学习了不同的分析思路,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还能较好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语文诗歌大全第7篇

关键词: 诗歌《大风》 语言利斧 语言智慧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从1985年开始尝试写作算起,戈麦的实际写作时间不足六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六年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诗作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戈麦在短文《关于诗歌》中写道:“诗歌应当是语言的利斧,它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一一会显现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读戈麦的诗歌《大风》,我们就能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的语言智慧。

全诗对于大风外在形态的描写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开篇便用“晴日”与“黑雨”,构成诗歌语词的对抗;“大雨”与“宿命”看似因果结局,它们的交汇后又迅速在碰撞中融合。诗人用现实可感的事物来刻画大风的形态:“一座高楼危然高耸”、“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云窝里抖动的发绿的心”,这些形象的连缀,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大风的凌厉气势。“像黑色的豹子闪电一样飞出”,把大风无坚不摧的凌厉攻势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诗在刻画大风形态时运用了多种色彩来表达,“黑雨”、“黑云”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大风卷起乌云的形象图景;“黑夜”和“黑色的豹子”让我们体味到了大风洗礼下人的生存境况的艰难;“发绿的心”让我们感受到大风来临前的焦灼和恐惧。色彩的运用形象地点缀了大风的视觉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把大风的形态刻画与人的生存艰辛不露痕迹地交融在一起,诗歌中所描写的每一个意象都深刻地表达了出人的生存艰辛。诗歌中依次出现三个秋天的意象:枫叶的云、秋日的旷野、秋天的肃杀,使全诗在开篇便置于悲凉的意境之中。诗歌中运用了这样的语词描述人在大风洗礼下的生存境况:“肃杀、神经、落魄、不食烟火、咯血的鹿、宽广的胸怀”,诗人想象奇特,把许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却把人生遭遇描述得艰辛异常但贴切生动。但诗人并非完全在表达悲观,“宽广的胸怀”也从另一方面看到诗人对生存温暖的渴望。心中裂为两掰,进而裂为两半,生存的希望在大风的袭击下经受着考验。诗人把大风的来源归于上帝中山装的四只口袋,这看似宿命论一般的表达,无疑增加了人生存艰难的程度。

诗歌最后对大风形态的表达中,整个空间画面跳跃不定,给人以视觉凌乱的感觉。诗歌空间画面的跳跃性在这里表现得异常突出,在大风的侵蚀下,诗人由“啃食玉米的房屋”转到“庄园丰盛的雪骨”,由“劫掠着树木”到“劫掠着牙齿”再到“劫掠着采石场”,这些跳跃的画面,记录着自然的无情和诗人对生存艰难的感慨。诗歌的最后把大风的攻势提高到顶峰,黑夜“一个骑着一个”,“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把大风的可感性特征用奇特的语言逼真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是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形象刻画

在古今诗文中,写“风”之作并不少见,戈麦这首诗,则通过独具创造力的语词组合,写出了具体可感而又令人惊恐的“大风”之象。由“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一个人“心中裂为两瓣”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的暴虐之势;由“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啃食玉米的房屋,啃食庄园丰盛的雪骨/劫掠着树木,劫掠着大地的牙齿,劫掠着采石场”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之凶残与可怖;由“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横过秋日的旷野”上“只露胸围”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之无知与狡诈;由“一个大雪中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的疯狂。诗歌中空间画面跳跃不定,诗行间的意绪亦凌乱纷繁,正与“大风”的狂乱之势相契,增强了诗歌整体意象的冲击力。诗歌独到的语言运用,闪耀着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语词的内涵深刻丰富,在深奥的境界中体验着心灵的震撼,给人全新的艺术享受。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奇妙组合及独特意象的创造是重要的,但毕竟是诗人情思驱动的结果。戈麦这首诗的价值,当然亦不仅在于语言智慧及相关意象的创造,而更在于由“大风”而唤起的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体悟与思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是也常见这类狂暴凶险而又狡诈的“风”吗?面对这样的风,人们的心胸往往被撕裂,而失魂落魄,或者被卷入相互之间的恶斗。诗人的希望,当然是能够遇上一个宽广的胸怀。在宽广的胸怀面前,那“已登上疯狂的顶峰”的,即使是“一颗最大的头颅”,也未免滑稽可笑。

参考文献:

[1]杨守森.精美诗歌读本[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2]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1.

语文诗歌大全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实践

高中诗歌是一个语言比较凝聚的文学载体,有特殊的文学特征,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中之难的重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是每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都关注的点,寻求切合实际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语文老师应该去探究的,更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的任务。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诗歌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创造性,由此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提升高中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老师作为诗歌的讲颂者,首先需要掌握诗歌的特征和诗歌鉴赏的技巧与能力,能够精确的掌握新课程下教钢的要求,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教师素养,诗歌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基本是古人的人生探索的经验总结、个人修养和文学修养融合而来的精美的诗歌,其中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所以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诗歌之前,必须先领悟其中的意境,然后加以自己的创新之后在教学。在此过程中也能升华自己,也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好机会。老师教学水平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作为高中老师,也必须及时给大脑充电,努力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诗歌中真挚的情感,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语文诗歌中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精髓所在,真正的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其中的喜怒安乐,当然,老师也要自己多探索好的教学方式,层次分明的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难易点,让学生容易掌握诗歌学习的技巧,使其难度降低,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诗歌。另外,老师也要及时和现代接轨,能够和学生没有障碍的进行交流,能够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维视角,对学生学习诗歌会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提高高中语文老师综合素养的方式。

二、增加朗诵、深化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与普通课文不同之处在于,课文每句话比较好理解,但是诗歌它短而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谐的韵律,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诗歌的情愫,学生只有善于朗读,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诗歌,喜欢上诗歌。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名家诵读的诗歌,放给学生们听,然后再让学生参照着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和先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此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喜与忧,安与乐。例如汉乐府的《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的就是忧愁,再如李白的《秋浦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达的也是忧伤”,所以只有与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体会到诗人心中无限的悲凉,忧愁。针对高中学习的这些诗歌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中经典诗歌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去讨论,这样学生们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也可以让学生爱上朗读,领悟理解其中的意义,汲取诗歌中的营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理解,达到愿意朗读,深化理解的目标。

三、改革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脱离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需要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教学观念,以围绕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原则的语文教学,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当然老师引导也非常重要,比如,学生初期学习诗歌时总是不知所措,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先朗读,然后再在每个词语中去分析其中的意思,然后让同学自由结合讨论诗歌文的内涵和表达的意义,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老师不要马上把答案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根本,然后主动去解决问题。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再以学生的成绩为评判的标准,要全方位的评判,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创造力的引导,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为目标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所以我们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不能被传统的思想影响,要随着时代进步,个人的教学也要随之改进,创新教学理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