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6 10:36:26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1篇

关键词:格力 技术创新 企业发展

一、格力简介及发展历程

格力前身为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更改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隶属于家电行业。格力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五个阶段:创业阶段(抓产品);发展阶段(抓质量);壮大阶段(抓市场、抓成本、抓规模);国际化阶段(争创世界第一);创全球知名品牌阶段(争创世界名牌)。2006年格力又提出“打造精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的战略,全力实践“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品质,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的崇高使命,向着“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的愿景继续前进。

二、格力的成就

格力通过在技术、营销、服务和管理上不断得创新和发展,莫定了国内空调市场的龙头地位,在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在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上,格力发明的“智能化霜”技术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开创性得实现了空调行业发明专利在中国专利奖上零的突破。惊喜的是两项自主创新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公布的 2008-2009 年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名单。09 年初,由于其卓越的行业技术研发水平,格力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中国制冷行业唯一一个部级工程中心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又意味着格力已具备引领制冷行业技术发展和工程化实践的领军能力。同年格力自主研发的两项技术又双双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10年格力“G10低频控制技术”和“热回收直流变频模块化多联机组”被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

图1 格力空调器及配件国外营业收入(图中09年收入下降主要是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全行业整个出口市场的低迷。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三、企业的战略文化

格力大力推广“实”文化。格力“实”文化以“实、信、廉、新、礼”为核心价值体系, 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为企业的精神,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为工作态度,因此形成了外拓内敛的求实文化,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围绕当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向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具有“格力”特色的企业文化。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行业快速整合的市场格局,格力紧紧围绕“技术、管理、营销”创新来提升格力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格力加大了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步伐,立足于技术实力和优良品质,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口碑,并推动 “中国创造”走上国际舞台而奋斗。

四、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格力把以节能环保为重要技术指标的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石,并把节能环保作为打造和提升产品品牌的重要措施。在节能减排方面,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节能设施及技术以及加强节约能源管理方面的工作。2008年格力科研积极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投入很大的资金购买节能设备、引进先进节能技术以及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着眼长期来看,格力的大量节能投入降低了能耗费用开支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图2 公司的低碳发展之路亦即是企业的发展之路(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五、格力的研发体系

格力作为一家专注于空调产品的电器制造商,成立了家电技术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和机电技术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专业跟踪研究空调行业的长远发展技术和顶尖技术,建建了近300个实验室,对新研发的产品进行各种情况下的实验,并相继攻克了一系列顶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技术上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图3 格力近年来科研人员与营销人员人数的增长对比(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六、格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格力一直强调技术的创新,完成了由“技术追随”向“技术领先”的技术蜕变过程。2005年,格力企业全面开展了“自主创新”的系列活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总计完成创新型项目1612项,其中产品开发类项目670项,技术类项目143项,生产工艺类项目183项,质量整改类项目561项,管理类55项。2007年格力继续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成功了智能人体感应、智能化霜、一氧化碳检测、变频多联空调、EVI 低温启动等全球领先的尖端技术,继而形成了格力的技术核心。2008 年,格力依然围绕“创新”这个主题。因为只有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全面的不断创新才能继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持续保证格力的健康发展。2010年格力通过自主研发的“G10 变频引擎”低频控制技术被一致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其格力 G10 变频空调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G10 变频引擎采用的多项顶尖技术,在控制理论和性能指标上均超越了国际现有技术。格力采用的定制专用控制芯片、自主研制压缩机以及风扇电机等一些技术,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中国创造”,为变频空调在中国甚至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制造”从模仿性的研发走向了引领性的创造之转变。

图 4格力近年来高科技人才人数的增长(数据采集来自格力电器年度报告)

七、格力管理模式

格力企业以“坚持一条正确道路,贯彻两个战略思想,实现三个走在前面”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创新”思想和“精品”思想;努力实现“管理走在前面,技术走在前面,产品走在前面”,坚定落实“八严”方针,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卓越绩效为管理结果导向、六西格玛为管理方法、三合一体系为管理基础,全面质量管理为质量氛围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开展了QC 小组活动。企业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与高管的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事业成就感相结合起来。

八、品牌化发展

2000年以来格力成功收购了多家企业,对企业的成功收购,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培育和维护,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格力配套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在打造“格力”品牌方面,格力一直在做大“格力”自主品牌出口的力度。目前已经成功打入英、法、巴西、俄罗斯、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出口占格力总出口量的比例接近于1/3。2005年,商务部授予“格力”品牌为“中国出口名牌”称号。同年,格力位列海关总署公布的“全国国有企业出口100强”榜单之中。

通过对“格力”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但经过最近几年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我们的民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希望我们国家的这些创新型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的同时,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把企业做成真正一流的世界级企业。

参考文献:

[1]格力电器2006年年度报告

[2]格力电器2007年年度报告

[2]格力电器2008年年度报告

[4]格力电器2009年年度报告

[5]格力电器2010年年度报告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2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引言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3篇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促进一国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我国近年外贸发展迅速,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屡遭重创,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对此,我国要从政府、行业、企业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技术发展战略,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持外贸的长期稳定增长。

关键词:技术创新 金融危机 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0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7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速;贸易规模也迅速提升,由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4位上升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三;同时,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进出口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虽比上年增长17.8%,但增长率却回落5.7个百分点,增速为“入世”以来首次低于20%,可见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影响范围是广泛的,外贸正面临着特殊时期的严峻考验。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同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具有增值率低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加工贸易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在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转移的同时,则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营销等产品高附加值部分仍留在了国内,赚取高附加值部分的利润。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占历年出口总额的比例都占一半左右,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又主要出口到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地带美欧各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各国居民收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自然出口萎缩,2008年8月开始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11月份开始至2009年6月出口总额总体上呈负增长(见图1),虽有专家预计在未来这种降幅有望收窄,但很明显这一负增长趋势还将继续。

高新技术产品整体效益不高且附加值率低。目前,外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其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50%,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它还不是世界高新技术知识生产和应用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这种结构性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量上不断提高,可其整体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却没有多大的起色。因此,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速度放缓现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大批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倒闭,仅2008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或已陷入困境的外贸企业全国有约6.7万家,金融危机的到来,给中国主要从事简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尤其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在这些经营困难的企业中,相当部分都是从事简单、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

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产品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或国外不断变化、日趋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限制,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感受到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压力。WTO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39%,同期新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也比2007年增加了6%,而我国仍然是其它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 2008年上半年发起的新的反倾销调查有85项,其中37项是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约占总体数量的43%。另外,在技术贸易领域,更多的国家设置了超严格的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贸易环境更加复杂。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这种以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在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我们可以预见,这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必然后劲不足。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我国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总出口比重只有5.9%;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5达到20.8%;2008年达到了29.4%。可见,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正在逐渐地优化。

有效减少贸易摩擦。我国频繁地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特保等调查,动辄被调查国课以高关税或限以配额或限制出口速度,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上的通用标准而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频度,尤其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技术创新无疑成减少外贸摩擦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竞争力就越弱。如图2显示,我国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0年开始一直呈现逐年递增势头。虽然如此,但这还不足以说明我国出口产品与世界贸易强国的产品具有同等竞争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单一的依靠价格的优势已经很难保证商品的竞争力,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可以使商品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从而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对外贸易可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

“干中学”效应。在出口过程中,国外的消费者会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反馈,使出口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这些在进口和出口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学中称作“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是产品的增值链加长,即一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包括几个国家的共同参与,比如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就充分的利用了“干中学”效应。最初我国的国产手机是将韩国、法国等外国手机成品直接进口,贴牌出售;直到2000年,少数国产厂商才开始引入法国WAVECOM模块,中国手机制造才开始步入半散件引进阶段;2004年下半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来自中国台湾联发科技生产的MTK手机芯片,在中国大陆横空出世,为我国手机国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后,我国手机企业一直在不断的积累、学习,来完善自己的制造工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手机出口大国,因此对外贸易是一国进行技术升级的最直接渠道。

技术外溢效应。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只是意味着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它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称之为技术外溢。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采取激励政策,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截止2007年11月底,全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190个,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全球500强已有近490家在内地设立了企业和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1160项。无论外国企业怎样对技术保密,但是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增加销量,企业必须演示和说明其新产品特点、功能、使用方法等,这样就使我国企业有机会得到新产品的相关信息,再通过技术外溢进行学习、模仿和创新,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开发相似产品。

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政府的宏观策略

加大投入,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现代技术创新不再是偶然的发明和发现,而是在保证高投入条件下有意识的、系统的工作。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阶段的上升而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产出和其研发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企业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术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尤其要激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

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环境。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政策和法律体系。在法律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在财税政策上,积极营造刺激创新的环境,充分重视税收优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政策上,要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外商风险投资来华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减少贸易摩擦。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频繁的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影响。从目前的贸易格局来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已严重影响我国商品的出口,如何利用自身的实力来与他国进行协商,是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行业协会的中观策略

加强创新意识,为企业搭建学习平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看到了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使得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针对于此,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计划的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对重点产品出口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开发,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使其更具规模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充分发挥作用,制定行业标准,为企业维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不少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让受影响较小的我国企业吃了不少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企业没有标准,而标准制定企业却可以在行业内自由发挥。对此,行业协会就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联合企业制定出行业标准,以此来为自身维权。

(三)企业自身的微观策略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深化“产学研”联合。目前,我国还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集应用性研究和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开发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对手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应积极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可以通过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方式,吸引高校与其合作。

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创新提供保障。企业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从而变就业压力为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自己服务,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外的“金领人才”失业,正是我国企业“人才抄底”的好时机,应适时招聘这些人才,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先进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为企业的进一步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在我国虽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就其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来讲,其影响已经相当突出。在笔者看来,我国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度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且应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我国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从根本上对技术创新予以保障。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将大幅提高,中国也将从现在的贸易大国逐步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玉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辨析[J]. 中国国情国力,2005(6)

2.胡俊文.国际贸易[M].清华大学出版杜,2006

3.何骏.技术创新的国际互动链[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4篇

关键词: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红枣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品,有着约4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全国已有133.3万hm2枣树,主要集中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5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全国枣树共有800余个品种,主打品种为制干与加工品种,其中名优品种上百个,尤以金丝小枣、赞皇大枣、稷山板枣、临猗梨枣、交城骏枣、太谷壶瓶枣等著称。山西省是我国红枣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根据2006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全国红枣总产量为246.308 7万t,其中山西省为50.3万t,约占全国总量的20.4%,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山西省从事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企业共有200多个,其中以太原市汉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山西恒丰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依托红枣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将生产、加工、销售连结起来,初步形成了红枣产业化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枣业经济的发展。而技术创新是指一种将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它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还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 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没有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带动,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在红枣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只有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经济、用工业生产方式推动红枣产业化发展,才能延伸红枣产业链,全方位提高红枣产业的整体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山西省的红枣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迎难而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创高效”的目标,增强和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并且有着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①做强做大龙头,增强带动作用;②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加工品质;③加强基地建设,形成产业特色;④不断研发产品,满足消费需求;⑤扩大营销网络,打造枣业航母;⑥投资高科技产业,谋求可持续发展。

2 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监管不足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等方面。

2.1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促进果品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等的相关资金投入、信贷扶持、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枣产业快速发展。而红枣加工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基础不牢固,企业资金需求矛盾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红枣行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加之政府对红枣加工科技投入不足,社会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加工企业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较大的研发效益,致使企业科技实力不强,科研机构力量薄弱、规模小、人员少,最终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象。

2.2市场开发不足

红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在于市场,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的市场容量和对未来市场的开拓水平。这些年,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是发展数量大有成效,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市场开拓严重滞后。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一直局限于华人圈,在有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习惯,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去,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为l0 717万美元,然而早在199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就达到过12 468万美元。

2.3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农业及其上下相关产业的调节管理是分而治之、各自独立的,红枣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分别由农业、商业和轻工业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所在。调查中发现,涉及红枣产业的部门多而分散,每个部门只管其中的某一方面,要想了解有关红枣的全部内容,至少需要跑六七个部门,而且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工不清,导致有些职能相互重叠,而有些职能无人问津。显然,这种条块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是不利于红枣产业发展的。

3 加快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的建议

通过对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走产业一体化发展道路,在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扩大红枣出口贸易、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建立红枣调控机制等方面狠下工夫。

3.1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的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鲜食枣产业。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要扩大金昌枣、骏枣1号、矮化梨枣、大果梨枣、不落酥1号等优良品种的面积,这些枣的平均单果重都在30 g以上,最大单果重达80 g,而且大小均匀,是我国目前红枣中优良的大型或特大型品种,有着很高的栽培价值。今后应合理调整干、鲜食品种的比例,逐步增大鲜食品种份额,同时注意不同成熟期的搭配。要把技术队伍培养列入议事日程,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红枣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3.2扩大红枣出口贸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枣在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胃肠恶性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并可使人精力旺盛、延年益寿。红枣加工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品种,以满足国际市场对红枣产品的需求。为鼓励企业出口,提高红枣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建立面向企业的进出口银行或在进出口银行中专门设立企业部,切实解决企业国际经营的融资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或者通过补贴利率发放出口信贷,减少企业产品出口风险,扩大企业出口比例。检验检疫应及时向红枣加工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出口商品信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政策引导、信息咨询,包括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且派员深入红枣加工企业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从对原料基地管理、生产环境布局、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的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等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保证红枣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性的同一标准生产、产品的同一质量指标要求成为必然趋势。

3.3加大对科技扶持的力度

在红枣产品的延伸加工方面,历史上中国北方以自然晾晒的干制品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其他主要红枣制品包括枣酱、枣粉、枣片、枣酒、枣茶、枣醋、枣泥等,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高附加值是发展方向,但技术瓶颈无法解决。比如枣粉冲剂,可以像咖啡一样速溶。已经有企业开发出了相关产品。但一直无法解决纤维素沉淀的难题。精深加工实际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至于从枣中提炼保健品、药品、胶囊等,都有产品线,但市场对此反应颇为冷淡。红枣加工企业应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一流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科技后盾。而作为政府来讲,应加大对红枣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资金,建立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与科技研发机构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府应通过发放技术改进补助金,给予红枣加工企业贷款,提供新技术企业保险;也可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投资等方式,为红枣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风险资本。同时,还应加强对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包括为红枣加工企业在专利申报及使用方面提供便利。

3.4建立红枣调控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发端的经营活动,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产业化不能完全置身于市场竞争中。它需要必要的政府调控,但政府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在市场发育不足和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应是因势利导地促进市场发育和帮助完善市场,并尽力为农业产业化的潜在参与者提供有关市场前景和供求潜力等方面的预测信息,以利于他们能更全面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有较多的了解,从而尽早作出恰当的决策。因此。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从总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红枣产业化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找到红枣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各环节得到互相协调,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5篇

TRIZ理论是1946年由苏联以根里奇•阿奇舒勒(G.S.Ahshuller)为首的数百名专家从16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中归纳提炼出的一套技术创新方法理论体系。此后,国外致力于TRIZ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层出不穷。Ahs-huller等将原TRIZ理论的39个工程参数增加为48个[16],Nakagawa等提出了改进的USIT-TRIZ理论,将经典TRIZ的4阶段流程发展为6阶段解决流程[17]。经过众多学者不断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又加入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和理想解等基本原理,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TRIZ基本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随着专家学者对TRIZ理论与其他创新理论的深入整合研究,TRIZ理论逐渐在非工程技术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中,Baessler等将TRIZ理论中的矛盾冲突矩阵引入质量屋,构建了“基于顾客驱动的产品设计模型”[18];Ruchti等根据TRIZ系统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流程,提出了解决商业与组织管理问题的12条双向原则[19]。尽管我国也只是近几年才引入TRIZ理论,但国内专家学者在利用TRIZ理论解决新产品开发、机械设计制造、商业模式等问题中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其中,檀润华等根据TRIZ及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系统应用于产品创新模糊前端的设想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4种创新设想产生模式[20];石宇强等将TRIZ应用于生产流程优化,提出了基于经典IE与TRIZ的生产流程优化方法[21]。综上可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两种创新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两者的融合研究,目前只有国内学者许崇春提出了将技术路线图、专利地图和TRIZ等创新方法融合集成,并应用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22]。然而创新的形式多样化且市场需求不确定,需从理论层面展开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寻找系统性强、普适性强、方向性强的技术创新模式。

2专利地图和TRIZ融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2.1融合原理分析

专利地图和TRIZ虽然均在专利信息挖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又自成体系。专利地图通过“可视化”图表形式挖掘专利数据中的市场需求、技术壁垒、研发重点等情报信息,有利于规划技术发展方向、突破技术壁垒障碍、拓展发展空间,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且还可以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预警信息[9]。TRIZ理论可以分析和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评估技术生命周期曲线的演进和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发指明方向,可以准确地定义创新性问题和矛盾,打破知识领域的界限,运用合适的创新工具寻求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实现技术的突破[16]。专利地图和TRIZ作为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工具,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前者可以从宏观角度挖掘现有的专利信息,分析技术趋势、技术成熟度、技术生命周期、重点技术、核心技术、潜在或空白技术等内容,并指明技术发展方向;而后者可以从微观角度对技术难题进行系统分析,针对不同矛盾类型采用不同的解决工具,如技术矛盾矩阵、通用工程参数、发明原理、物场分析等工具。

2.2技术创新融合模式划分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创新形式的多样化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有些技术创新是为了完成既定目标而展开的,有些技术创新是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积极寻求技术突破,也有一些则是为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进行的技术改进。这些创新动力来源的不同决定了专利地图和TRIZ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也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采取的融合模式不同。因此依据创新动力来源的不同,将专利地图和TRIZ融合模式划分为确定性目标推动型、非确定性目标驱动型和问题拉动型3种。1)确定性目标推动型模式。确定性目标推动型模式主要是指在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下,借助专利地图和TRIZ工具实现技术创新的模式,如图2所示。该融合模式的应用流程和特点为:首先,根据已确定的技术创新目标,利用专利管理地图、专利技术地图、专利权利地图3种工具展开技术分析,从技术整体发展趋势、技术生命周期、技术成熟度等方面观察技术创新动态,预测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其次,运用TRIZ理论对预测的技术难题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具体问题并发现问题的矛盾,针对不同矛盾类型采用不同的解决工具,如技术矛盾矩阵、通用工程参数、发明原理、物—场分析等工具,进而提出设计方案。最后,评估设计方案,确定最佳技术创新方案。2)非确定性目标驱动型模式。非确定性目标驱动型模式主要是指在未确定创新目标时,利用专利地图和TRIZ理论寻找创新目标,并采用相应的创新工具实现技术创新的模式,如图3所示。该融合模式的应用流程和特点为:首先,利用TRIZ理论中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分析和确认当前的技术状态,评估技术生命周期曲线的演进和行业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确定若干可以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创新目标。其次,利用专利管理地图、专利技术地图、专利权利地图3种工具,从重点技术、核心技术、潜在或空白技术等方面预测技术活跃度、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进化方向,进而确定最终技术创新目标。再次,依据创新目标,分析创新过程的具体问题,确定矛盾模型,采用发明原理、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等TRIZ工具解决矛盾,提出设计方案,并根据专利检索信息初次筛选设计方案,删除侵权类方案。最后,评估设计方案,确定最佳技术创新方案。3)问题拉动型模式。问题拉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为解决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利用专利地图和TRIZ理论实现技术创新的模式,如图4所示。该融合模式的应用流程和特点为:首先,分析产品或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运用TRIZ理论对问题的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问题的主要矛盾,从而确定技术创新目标。其次,利用专利管理地图、专利技术地图、专利权利地图展开技术分析,预测技术活跃度、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进化方向,进而指明技术的改进方向。再次,采用发明原理、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等TRIZ工具解决矛盾,提出设计方案,并根据专利检索结果,初次筛选设计方案,删除侵权类方案。最后,评估设计方案,确定最佳技术创新方案。

3结束语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6篇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

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7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河南;投入与产出;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文献综述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早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ehumpete,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把“创新”看作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过程,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组新的包含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的过程。伊诺思(J.L.Enos,1962)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收集了300余篇相关论文,并对80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主要观点和描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国内的学者也对技术创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2000)认为,技术创新是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由企业家发起的一种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来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动新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做了具体的解释,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来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从而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就是形成新概念并且将其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从而进入市场并获得收益的整个过程。

(二)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华东交通大学的甘卫华、许颖(2011)等人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测算了江西省11个地市2003~2011年的全省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考察期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物流业属于DEA非效率,且其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江苏的王立斌(201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江苏医药制造业非DEA有效,并对其进行调整分析。重庆大学的宋增基、张宗益、袁茂(2009)采用2007年数据,运用DEA优势效率模型和劣势效率模型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DEA综合效率进行测评,发现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效率总体上明显不及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不存在规模经济。北京科技大学的马梅、于可慧(2015)根据2002~2012年我国电力产业的相关数据,对其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做了统计,并运用DEA方法中BC2模型,分析评价电力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我国电力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提升较快,而规模效率和科研人员及经费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世界,在此背景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以及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的重要途径。河南省人口众多,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农业大省,其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较为落后。为了提高其发展速度与质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关键。从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研发机构情况和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情况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评价。

(一)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产经营情况。河南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近些年来像富士康等一大批行业巨头纷纷在河南省建立工厂。截至2014年,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的总数已达321家,从业人员平均数已经超过41万人次。其生产经营也保持了较快速的发展,2014年共上交利税290.4亿元,已成为河南省的重要产业之一。其资产总计约为2,277.1亿元,同比增长了30.65%,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3,038.3亿元,同比增长了23.01%,其利润总额也增长了37.46%,达到了130.1亿元。近年来,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2014年其出货值也再创新高,达到2,350.4亿元,同比增长了26.36%。

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速度快,2014年其总资产约占全国的5.12%,位居全国第7位,但同广东及江苏这些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2014年广东及江苏的资产总值分别达到17,385.3亿元和9,773.2亿元,分别约为河南省的7.6倍和4.3倍,利润总额也分别达到1,130.3亿元和790.2亿元,约为河南省的8.7倍和6倍。并且河南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多为代工企业,缺乏研发能力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了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创新机构基本情况。研发机构往往是技术创新的主力,一个行业的研发机构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行业技术创新中扮演者领头羊的角色。一个地区技术创新机构数的多少反映了该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基于此,本文对2010~2014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研发机构的基本情况行了简要统计,如表1所示。(表1)

由表1可见,2010~2014年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研发机构数从25家增长到了60家,经过5年发展翻了一倍多。机构人员数由2,329人增加到了6,272人,机构经费支出也从2010年的26,633万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97,265万元,翻了将近4倍,说明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近些年来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河南省的研发机构多为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其他大专院校及社会的相关研发机构较少。2014年在全部321家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中,仅仅有44家企业有研发机构,其所占比例仅为13.7%,其他将近九成的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同时,由于缺乏高校等公众研发机构,导致信息交流和技术的交流合作途径较少,严重限制了这些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状况

(一)投入基本情况。2010~2014年这5年,河南省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投入在不断加大,本文就其在2010~2014年期间的投入情况做了统计,如表2所示。(表2)

本文从4个方面对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方面进行了统计。首先从R&D经费内部支出方面来说,其总量从2010年的22,340万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110,691万元,增长了5倍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7.72%。随之R&D人员也由2010年2,347人增长到了2014年的8,789人,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22%,其中研究人员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22.83%提高到2014年的48.98%,这说明其研发队伍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新产品开发经费上,由2010年的24,777万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92,104万元,翻了将近4倍,增长幅度也比较大,但是新产品开发经费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不高,2014年仅为0.4%,近些年来其比例也没有提高,说明了企业对新产品开发方面不重视,生产的产品多为无自主知识产权的代工品。在机构经费支出方面,从2010年的26,633万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97,265万元,也保持了年均29.57%的增长速度,但相对于该行业的庞大经济体量,仍然偏低。

可以看到,河南省近年来的技术创新投入的增长速度一直很快,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其投入的强度偏低。在国际上,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全国的“科技进步监测标准”将这一指标定为6%。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这一比例低于2%,企业创新将难以维持,只有高于6%,企业创新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然而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这一比例始终低于6%,2014年也仅为0.36%,其所占比例极低,与其庞大的行业体量不相符。因此,河南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在R&D的投入方面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今后必须加大对R&D的投入力度,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二)产出基本情况。理论上,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有比较强的正相关性,随着技术投入的增长,技术创新产出也会保持增长,在对其进行衡量时,国内外的研究一般用专利的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的指标。专利是一个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表现方式,其申请数越多,表明创新动力越强,其总数越多,表明创新能力越大。同时,国内外学者也经常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的高低作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这是因为新产品包含企业技术创新经过市场转化的成果,反映了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能力和对研发的投入强度。因此,本文根据以上3个指标对其产出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表3)

首先,从专利申请数量上看,2014年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数为424个,与2005年的45个相比,翻了近10倍,但从2011年起,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说明近几年来其创新的动力不足。在发明专利数方面,河南医药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由2005年的10个增加到了2014年的187个,翻了将近19倍,虽然增速快,但总量偏小,截至2014年全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有效专利总数达到了119,115个,河南省的仅占0.16%,说明其技术创新的能力较弱。

随着电子及通讯设备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总量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的其新产品销售收入仅为216,121万元,而到了2014年其总量已经增加到了21,676,897万元,十年间翻了将近100倍,增长幅度巨大。但是看到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05~2012年间的变化并不大,在2013年陡然间增长了近9倍,这可能与富士康在郑州设立工厂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从侧面说明了河南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一家独大的现状。

综上所述,河南省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一直都保持着比较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投入方面总量较少,在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的总量变化巨大,但近些年来增长较为缓慢。同时,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量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其爆发式的增长与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的入驻关系很大,并不能反映出其总体水平。同时,也发现尽管河南省的发展速度一直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底子薄,其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依然很小,距离成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大省、制造强省的目标还很远。

四、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一)评价的方法及模型。在国内外研究中,一般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常常采用以下3种方法:随机前言法(SAF)、最小二乘计量经济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本文主要是运用DEA法,一方面是因为其应用比较广泛;另一方面也比较适合分析本文所选的数据。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的原理是通过线性规划的数学方法,计算出多项投入指标和多项产出指标中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的相对效率,并以此做出分析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DEA最初由Charnes、Cooper and Rhodes(1978)提出,是为第一个DEA模型――CCR模型。CCR模型以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作为前提,但是Banker、Charnes and Cooper(1984)发现许多决策单元并不都处于最优规模,于是在规模收益可变的假定下对CCR模型进行了完善,成为BCC模型。随后在发展中又衍生出了假定规模收益递增的ST模型和假定规模收益递减的FG模型。

(二)指标的建立和数据的选取。在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上,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归纳,同时结合《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根据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了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个投入指标以及专利申请数、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这两项产出指标。在数据的选择上,本文主要对河南省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表4)

(三)分析的结果及评价。DEA模型分析时分为两种方法:投入主导型和产出主导型。投入主导型即假定产出不变,通过效率的提升来缩小投入;产出主导型就是假定投入不变,通过效率的提升来扩大产出。两种方法所占的角度不同,但差别不大,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投入主导型的方法。本文主要是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比较。

1、纵向比较分析。纵向分析就是对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是根据河南省2005~2014年这10年的数据,运用VRS模型测算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分析比较。

(1)静态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5~2014年间这10年里,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仅仅只有3年的相对值达到了1的最优状态,其中2007~2010年连续4年均未达到1,均为相对无效。在2014年其技术效率仅为0.788,并且规模报酬是递减的。虽然纯技术效率方面都达到了1的最优状态,但其规模效率也仅有4年达到了1的最优状态,说明规模效率水平比较低。总体上看,河南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在总体上属于技术无效且规模无效的低水平地区。(表5)

(2)动态分析。通过表6可以看出,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变化幅度相对平稳。2005~2014年其技术进步及综合技术效率保持60.1%的增长,剔除2012~2014年也保持16.9%的增长,增长的幅度较大。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在2005~2014年的波动比较大,出现过两次比较大的波动,分别是在2007~2008年和2012~2013年,其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02.9%和455.2%,在2006~2007年和2013~2014年出现了巨大的下跌,跌幅分别达到52.5%和33.3%。这说明了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缺乏长效稳定的机制来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稳定增长。(表6)

2、横向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对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状况极不均衡,尤其是一些西部省份如新疆、青海、等,产业的发展非常落后。同时由于一些地区资料统计并不完善,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主要把河南省同全国其他26个地区的2014年相关数据做了横向对比分析。(表7)

根据同全国其他27个地区2014年技术创新效率的对比,发现只有7个地区达到了1的最优水平。河南的技术效率为0.788,略高于平均水平0.759,在27个地区中排在第14位。2014年,包括河南共有14个地区的纯技效率达到1,将近一半的地区未达到,最低的为山西的0.427。河南省的规模效率相对值为0.788,低于平均水平0.882,位居这27个省份的倒数第6位。2014年共有14个地区的规模报酬递减,河南也是其中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相关的指标数据的构建,并运用DEA模型及deap2.1软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其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尤其是近些年来提升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总体上处于中下游水平。技术创新效率低常常会导致投入大、产出少,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和研发团队的建设。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基本发展状况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发现阻碍其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几个原因:

(一)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少、新产品研发滞后。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大多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生产的产品多为代加工产品,很少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导致其利润率较低,2014年其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4.28%,低于全国5.54%的平均水平。众所周知,电子及通讯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新产品的研发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由于企业规模小、利润低,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很少,也很少有企业投资去培养研发团队,生产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

(二)技术创新效率较低。通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技术创新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技术创新效率较低,总体上处于技术无效、规模无效的地区,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这导致其技术创新投入多产出少,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许多企业一直都是依靠劳动和资本粗放式的方式来经营生产。

(三)公共技术平台发展滞后。国内外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使产学研获得有机的结合才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由于河南省公共技术平台发展滞后,致使企业、学校以及相关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严重地限制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通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状况的分析,发现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过低的技术创新投入。因此,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南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力成本,广纳贤才,加强对R&D活动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新产品研发投资以及对先进技术的购买吸收转化。政府也要针对河南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重大项目,给予相应的帮助,如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创新奖励机制等,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塑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如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相关科研机构或者研发机构的政策补助、在审批制度上给予适当放宽条件等,建立起由企业作为研发主体,政府提供充分支持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由前文可知河南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较低的技术创新效率是制约其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首先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的格局,调结构促增长。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一些技术水平低、规模小的企业的整合力度,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如设立专门的高技术产业工业园区,引进现代先进制造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调整产品结构,转变企业的盈利模式,淘汰落后产能,主动向科技密集型企业转变。

(三)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塑造良好的技术交流环境。河南省由于公共技术平台发展滞后,阻碍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建立权威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加强企业、学校、社会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促进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市场转化。企业也要树立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四)加强内外技术合作,重视研发队伍建设。河南省的医药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可以表现在合作研发、市场合作、合作生产等方面。一方面政府要引线搭桥,给予企业充分的政策和环境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大对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投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法,从而快速帮助企业发展。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地方大专高校要设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相关专业,为企业提供更多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对研发团队的构建,设立科研奖励制度,提高研发队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Graves,S.B.and N.S.Langowitz.“Innovative Productivity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

[2]Polastro,E.“Creating Value Through Effective Drug Substance Sourcing.”Contract Pharma(Oct.),2003.

[3]张凤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甘卫华,许颖.基于DEA-Malmquist的江西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工业工程,20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