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雕刻艺术论文

雕刻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8 09:02:40

雕刻艺术论文

雕刻艺术论文第1篇

对国内艺术研究的回想与思考

非洲雕塑艺术

新时期我国对非洲雕塑艺术的介绍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非洲艺术类型学中最为显着。这一方面是非洲大陆雕塑艺术最具特色,是非洲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迹;另一方面,非洲雕刻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艺术文明的进程,对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新中国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意义。首先,这方面重要的编着有:(一)李淼、马晓宁的《黑非洲雕刻》,瑐瑧该书选有非洲二十多个国家各个时期创作的二百六十多件代表作品,分三类:雕像、面具和头饰、器具和装饰物。(二)黄维中等编绘的《世界面具》,瑐瑨这是一部包括了非洲部分的汇集世界各大洲面具艺术的作品集。(三)缪讯、南风编着的《非洲雕塑》,瑐莹该书概述非洲雕塑艺术中诺克文化、伊费艺术、贝宁艺术、萨奥文化、西部地区雕塑、中部地区雕塑、南部地区雕塑、东部地区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四)吕品田、苏冰等编选的六卷本非洲艺术书系,主要介绍了非洲国家扎伊尔的雕刻艺术;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以坦桑尼亚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马达加斯加的木雕、南非的石刻、津巴布韦的木雕、乌干达的陶艺等;喀麦隆的雕塑艺术;象牙海岸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加纳的木雕和陶艺,利比里亚的木雕,塞拉利昂的木雕和金属制品;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和撒哈拉六国的木雕、陶艺、石刻等雕塑艺术作品。其次,论文有定良的《树千年间石刻林》,杨起、梅贻白的《扎伊尔雕塑家李耀楼》,俞跃良的《萨卢姆和他的木雕》,先让的《非洲马康得木雕艺术》,张有浩的《阿伊———多哥着名雕塑家和画家》,李松山的《坦桑的马孔德雕塑艺术》,曾印的《非洲神像与面具》,孙滋溪的《非洲雕刻欣赏》,李荣启的《人类艺术的瑰宝———迷人的非洲木雕》,刘梦熊的《非洲乌木雕》,夏晨的《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江村的《狮身人面像》,宋天仪的《赞比亚的钢版画和硬木雕》,裴建国、刘振林的《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邱松的《南非石雕艺术瞥》,段圣君的《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尹寿松的《黑色风情说不尽———来自刚果共和国的乌木雕刻艺术》,乔桑的《贝宁象牙雕刻艺术》,朱孝岳、胡潮明的《扎伊尔的王室与民间艺术》,郑文的《折射———南非的雕塑》,阿彬的《触摸非洲雕刻的脉搏》,蒋晓红的《古代非洲贝宁青铜雕像艺术特点》,李卫的《雕刻者的艺术———非洲木雕形式语言初探》,任玉的《非洲雕刻装饰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综合上述成果,主要是对非洲雕塑的总体介绍、一些黑非洲国家的雕塑艺术赏析(如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刚果、贝宁等国),或者是文章作者亲历非洲的写生感悟。

非洲设计艺术

新时期我国非洲设计艺术(即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涉及陶瓷、服饰、岩画和其他工艺。(一)中国陶瓷在非洲的发现与非洲陶瓷艺术的研究瑑瑦既是中非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尽管严重缺乏,但意义非凡。马文宽、孟凡人主编《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瑑瑧并撰文瑑瑨对中国陶瓷在北非和东非的发现及其原因作了探讨。中央美术学院刚果籍留学生卡拉拉?巴卡吉卡2004年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非洲艺术与浮雕艺术的陶瓷表现性研究———兼论陶瓷浮雕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讨论非洲艺术与浮雕,陶瓷浮雕的概念及表现性,艺术家与浮雕,陶瓷浮雕与环境的结合几个方面。(二)服饰是黑非洲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了解它们意味着是对非洲民族身份的识别。服饰方面的编着有杨阳、马路的《非洲民族服饰》,瑑莹编译了非洲传统服饰,分为:东部非洲———艺术化的人体;赤道非洲———发达的商业与精美的手工艺品;古老的非洲———传统的孤岛;热带稀树草原———风格的交汇处;撒哈拉———严酷苛刻的沙漠;北部非洲———马格里布;非洲之角———联系东方的纽带;南部非洲———传统的保持与演变。该书采用大量文字来描述非洲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以此作为文化背景来烘托服饰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有《趣谈非洲服饰》、《非洲黑人的服饰》、《马格里布的传统染织艺术》、《美丽,从头开始———看尼日利亚妇女头饰》、《尼日利亚的面痕文化》、《尼日利亚的“1004”面具市场》、《非洲饰物种种》、《非洲人体装饰艺术》、《非洲妇女的发型艺术》、《非洲发式之谜》。瑒瑠(三)非洲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大大提前了人类艺术史前史,在艺术发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岩画及其他绘画瑒瑡研究成果有《解开撒哈拉岩画之谜》、《非洲岩画》、《塔希利岩画群考察》、《非洲史前岩画的世俗性审美初探》、《坦桑尼亚的石器时代绘画》瑒瑢等。(四)其他工艺方面论文有《北非明珠手工璀璨》、《西非贝宁的葫芦文化》、《闻名世界的突尼斯镶嵌画》、《突尼斯的手工艺品》、《圣城非斯的光和彩》、《北非毯艺》瑒琐等。(五)在非洲设计艺术概论性编着方面有赵莎飞的《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卷》,瑒瑶概述了古代西非诺克、伊费、贝宁、象牙海岸、马里,北非埃及、中非扎伊尔,以及非洲其他地区的工艺美术。张少侠《非洲与美洲工艺美术》瑒瑥的非洲部分,介绍了埃及宗教工艺、石器、陶器和其他工艺,西非的工艺美术。

雕刻艺术论文第2篇

1.学生们思维活跃,经常有超前性的突发奇想,这对于学习冷菜雕刻、创新菜品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想法不够成熟,各种想法常常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2.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原因主要是理论课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相比技术实践,学生看不到一时的成果,缺乏成就感;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觉得课堂内容与实际雕刻毫无联系,学习这些没有用处。

3.实践课上学生可以将想法通过雕刻技术表达出来,但也常会有挫败感,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持,学生的技术能力不能真正掌握运用。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但是创新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培养。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才可以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进行色彩搭配,对食材进行合理雕刻设计,真正创新菜品。

二、冷菜雕刻的职业教育要求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专业的刀工雕刻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色彩及营养搭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这能够激发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学习兴趣,保持研究创新的热情。冷菜雕刻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符合餐饮行业要求的专业冷菜雕刻人才的目标。四、冷菜雕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冷菜雕刻教学要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式,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色彩搭配、雕刻技术、雕刻主题设计、创意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及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一体化教学通过文化基础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技术分解教学,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色彩搭配能力等。

1.冷菜雕刻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及民族艺术特色教学,使学生了解冷菜雕刻的来源,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1)食品雕刻源于工艺美术,其造型艺术和雕刻技艺都是由传统的木刻、石刻、玉雕等雕刻技艺演变而来。学生在了解雕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冷菜雕刻的研究,学习借鉴古代雕刻技艺。(2)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让学生多了解冷菜雕刻的造型形式及形成原理,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雕刻是有主题、有结构、形态逼真的艺术行为。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注重菜品的造型与意境,雕刻主题符合宴会环境达到美化宴席的效果。(3)冷菜雕刻的特性教学。冷菜雕刻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和现代性,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内涵,又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具体了解,使他们有兴趣学习研究冷菜雕刻,达到高超的技艺和雕刻理念。

2.冷菜雕刻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雕刻技巧,掌握雕刻的技术规律。教学中对冷菜实例雕刻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讲解雕刻的操作要领,让学生比照简单的图案进行实际雕刻操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通过对雕刻形式、造型方法、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掌握食品雕刻技术的规律,发现雕刻的共性,培养学生扎实的雕刻技术。雕刻原材料选择,冷菜雕刻选材多以新鲜的瓜果蔬菜或面点为主,原料要色泽鲜亮自然、水分饱满。根据选择的材料进行雕刻教学,不同的材质使用不同的雕刻方式。如:有的食材适合整体雕刻,有的适合镂空雕刻。食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雕刻方式也不相同,教学中要教学生因材施艺,锻炼学生用不同的食材进行雕刻,并物尽其用,在雕刻锻炼中总结雕刻规律。教师让学生练习雕刻不同的造型,如常见的各式各样的花类、动物生肖、飞鸟、人物等。学生在塑造不同造型的过程中掌握雕刻的整体构思方法,提高其雕刻技术。

雕刻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民居建筑;雕刻;装饰;艺术

引言:白族人民由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及审美等因素的特色,文化鲜明的特点,从而使建筑同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门的雕刻装饰作为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出现,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木雕门的大量运用更是一大古老而经典的装饰,他是一门古老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传统工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承与锤炼,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具有很高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是工艺美术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门的雕刻装饰是大理剑川木雕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艺术从业者深入研究。

1、门雕刻装饰艺术概况

1.1剑川白族传统建筑艺术简述

说起传统建筑装饰,就先想到离我们最近的昆明金马碧鸡坊、晋宁盘龙寺等,他们都出自于剑川匠人之手。要了解剑川民居建筑还得从这些方面,木构架、土坯墙、覆瓦顶,一般都坐西向东,或坐山望海,尽量避开了西北、西南劲风;传统的白族合院由坊(正房)、左右厢房、厨房、照壁、庭院、门楼组成,通常情况下,白族合院都是两层楼房。

建筑中雕刻艺术主要集中在大门的门头,照壁、墙面、门窗、梁柱、天花、地坪等;装饰门类有木雕、泥塑、石刻、彩绘、砖雕和大理石镶嵌等。

1.2门的雕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在剑川白族民居建筑中,门主要是以精细的木雕工艺来呈现,木门的雕刻是门装饰的一种。同时,门的雕刻装饰在白族民居建筑中又是房屋的“脸面”,不同规格的门象征身份、地位。因此门的雕刻装饰艺术在剑川民居建筑中赋予了象征性的文化寓意。1966年,文化部命名剑川为“木雕之乡”激励了白族雕刻的发展。唐代时期,剑川白族木匠就形成了系统的门雕的制作。近现代,剑川门雕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合门,并且广泛的应用在室内装饰设计之中。

2、门的雕刻装饰艺术类型与装饰图案

2.1大门装饰与图案设计

1、门楣

门楣一般指门户上的横木,也指大门上部到屋檐以下的部位,是白族装饰的重点。富贵人家讲究的门楣高大、气派;多采用长方形、圆形、长弧条或拱券等形式,从而形成了白族自己的审美情趣。一般以木雕、砖雕作为装饰,如花卉、动物、景物或少许文字等内容,白族门楣装饰的繁简能区别房主身份和地位。

图案来源有生活场景、自然风光、动物、历史人物、花卉等,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先画草图,然后进行提取,在加工后得出图案,一般图案的大小是根据门的尺寸来确定。

2、门簪

门簪又名门龙,门簪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面上都素有木雕装饰。图案有荷花、、梅花、牡丹等多种花卉题材,也有用文字做的装饰,如“吉祥”、“如意”、“平安吉庆”、“万事如意”等,更多的门簪是以“龙”为题材的木雕装饰。

3、门钹

门钹一般为金属构件,内部的形状为圆形,外面部分为六边形,中间挂有金属门环。装饰图案以兽为面形,是古代门户的辟邪之物。如龙头、狮头等,象征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守卫,不过平民百姓的门扇上样式简洁,带有吉祥符号装饰的门钹寄托家宅平安的美好希望。

2.2隔扇门木雕与装饰图案

白族民居的房门多采用隔扇门。雕花格子门,制作工艺精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节采用多层镂空技法,底层雕出几何图案,表层为表现山石花鸟或人物故事的浮雕,线条柔美,生动活泼;下节则饰以各种动物浮雕,造型朴实,概括洗练;上下节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既美观,又稳定,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白族隔扇门的裙板和横板部分则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如四季花草、祥禽瑞兽、琴棋书画、博古器皿、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生动细腻,栩栩如生。

隔扇门结构装饰图

3、门的雕刻工艺

3.1浮雕工艺

白族装饰中浮雕是一种常用的木雕艺术形式。在门、窗、横披、板裾、耍头、以及梁柱上普遍的应用浮雕艺术,造型多种多样,图案花纹也丰富多彩。白族浮雕赋予了所绘艺术形象的生动感,给人以栩栩如生、赏心悦目的享受。白族浮雕主要是在木质材料上变现凸起的艺术形象,雕刻技法上多用阳刻法。与篆刻艺术中的“朱文印”大致相同。

3.2透雕工艺

白族透雕即在木结构部件上镂空雕刻的一种工艺手法,白族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从一层到五层的镂空雕刻工艺。白族的镂空雕刻是浮雕的升华,让浮雕具有了灵气之秀。虽不能像玻璃那样具有良好的透光效果,但可以透过镂空展现变化,美轮美奂。

4、门的雕刻装饰艺术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

剑川民居建筑中的门的雕刻装饰艺术价值,不仅是依附于剑川古建筑中的装饰品,门雕同时也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完整艺术品。剑川民居建筑中 “门”是民居内部连接外界的窗口,在雕刻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时光如梭,雕刻艺术在变迁,然而这些木雕作品依然可以作为艺术品安装在现代化的厅堂,装潢客厅,它们带有岁月见证的古意,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门雕发展中需与白族艺术充分的融合,剑川门雕为什么会吸引现代人的眼球,就在于它在雕刻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民族艺术色彩。在现代追求简单、时尚、现代化的基础上传统门雕的发展就必须要具有它的民族特色。那些古老而又深沉的门雕艺术形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质朴的思想情感,对我们后一代人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剑川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我想门雕这个特有的民族工艺一定能走得长远。

结论:剑川白族民居建筑中门的雕刻装饰艺术是装饰中的一颗明珠,它是雕刻工艺的佼佼者,同时也是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民族的才是大家的。门不但是建筑的“脸面”,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脸面。对于只是继承剑川雕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它发展下去,从多方面进行创新,让世界知道中国工艺,同时也要让世界知道剑川雕刻,知道白族这个智慧的民族,知道白族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雕刻,只是中国工艺的重要部分。装饰生活,雕刻就在身边。

作者简介:黄俊香(1988― ),女,山东省寿光市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专业。

参考文献

[1]丁 韬 .图案与装饰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雕刻艺术论文第4篇

地方建筑石刻艺术探索 文 章 来 源 w w w . 3 e d u . n e t

浓厚的佛教和儒家文化题材

江西东北部的建筑石刻艺术中体现出明显的佛教题材,我们知道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建筑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碑塔、窟龛等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雕刻艺术领域,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雕刻史上的绝世佳作。而江西建筑石刻上也突出的体现了佛教的艺术气氛,如图4《景德镇通议大夫祠石柱础》、图5《婺源汪口村俞氏祠堂柱础》,这两个柱础均以莲花瓣的形式雕刻而成。图6《王氏宗祠石柱础》,与其它柱础不同的是,这个柱础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面为方形底座,中间部分呈六角形,表面雕刻有几何纹样,最上面为圆形。以上三种柱础均以莲花为主体,图4和图5的莲瓣围绕圆柱呈散开状,而图6采用线刻的形式刻画成抽象的莲瓣。这些石刻刀法准确、棱角分明,风格迥异,但无论莲瓣如何变化,均体现了佛教中莲花的题材。除了体现佛教题材之外,建筑石刻的装饰还表现出儒家的思想,比如追求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寓意。石匠们通过象征、暗喻和谐音等艺术手法创造了适用于表现抽象意义的石刻语言,如雕刻鹿即谐音禄;而豹子和喜鹊刻在一起表示报喜;喜鹊雕刻在梅花上是喜上眉梢之意;雕刻松鹤则表示长寿等等。如图7《婺源思口延村余庆堂天井地袱》所刻麒麟形象简拙质朴,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艺人经过加工,集龙头、鹿身、马蹄、鱼鳞、牛尾于一身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它象征祥瑞,且是神的坐骑。此天井地袱雕刻的麒麟脚上踩着铜钱,作抬头嘶叫状,使用高浮雕的形式更加地突出了麒麟的形体。图8《婺源江湾箫江大宗祠五风楼前抱鼓石》(康熙年间开凿),石鼓上雕刻有龙头鱼身图案,旁边还刻有波浪纹,似从龙嘴里往外吐。龙头鱼身者乃“摩羯”为佛教中的一种神鱼,龙首鱼身,其地位类似中国的河神。大藏经《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云:“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这种鱼具有避邪、祈福、防火灾的寓意,此纹饰刻于门前的抱鼓石上可见是祈福、避邪作用。又如图9《婺源思口延村余庆堂大门贴墙柱础》,这是大门边的柱础,柱础为方形,下部以如意纹表现,寓意吉祥如意,柱础上部采用三角形的构图形式,富有独特性,三角形的两边以回纹装饰,中间以不同造型的小花分散于六边形中,整个画面以几何纹饰为主。

雕刻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二是在雕刻手法上。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手法比较多,雕刻风格各式各样。以石雕而言,其既可以凸显古朴气息,又不失粗犷之情。常见的石雕雕刻手法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而从石雕的雕刻风格来看,其主要以平雕和浮雕为主,且可以配合圆雕的雕刻手法来增强石雕的立体感。另外,石雕的雕刻刀法细腻中透着大方,且可以配合砖雕和木雕等雕刻工艺来作为建筑门罩,这可以在确保雕刻质量的基础上,增强雕刻设计的灵活性。三是在雕刻内容上。主要以动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雕刻内容。实际上,在建筑中应用雕刻装饰时,需要和雕刻师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将蕴含“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图案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例如,“鹤”代表着长寿;“鱼”代表着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等。

二、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现代消费者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绿色、环保性建筑装修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装饰外表的华丽外,同样对装修本身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三雕装饰艺术可以有效地融合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雕刻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相辅相成,完美呈现建筑艺术美。近几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和普及,木材、石材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概率越来越小。此时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古代装修风格和技艺,那么不失为一种另类风格的装饰工艺。以我国徽州雕刻技艺为例,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格。从其文化特色角度来看,徽州装修文化充分融合了我国儒家等传统思想,有效地增强了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和艺术特色。但是现代雕刻技术更为先进,雕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成果融入到现代建筑装修图案中。因此,为了确保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借助现代雕刻技法,充分吸收三雕装饰艺术中的优秀雕刻技艺和精髓,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元素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内在底蕴,这样可以使现代建筑有一种浑然天成、回归自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总之,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借助传统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效果,增强现代建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无法达到的建筑装饰效果。因此,如何将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有效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微州三雕装饰艺术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艺海,2015,(4):116-117.

雕刻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婺源三雕;人文精神;情感特征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84-02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婺源历史悠久,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它民风纯朴,文风鼎盛,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特别是在三雕工艺和造型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一、婺源三雕的艺术特征

婺源三雕不仅是古代文化中一个民间艺术的种类,而且是中华民族母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三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的艺术宝库,我们不仅从中得到美的陶冶,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中和文化内涵中,发掘当时社会内容里所表达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在现代视觉传达中得以理解和传递。

一个地域的历史历程和生活的条件决定了建筑图案艺术创作特色,这种特色往往在图案的表现手法和图案内容运用时,形成某种固定的规范和审美倾向。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蕴,都极具特色和文人情怀的婺源三雕艺术都是来源于新安理学的深刻影响。

作为大儒朱熹故里,婺源建筑遗产更是具有醇厚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积淀。由于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影响,婺源传统民居三雕图案的造型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了时间的选择或摒弃,传承和改进,那些具有形式完美,内涵深刻的图案才得以保留,并且成为后世传承的经典。婺源三雕艺术正是集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华,沿袭了朱熹的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以及美学思想等集大成的思想范畴。表达着徽商文化的细腻、质朴、隽永的思想精髓。因而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艺术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婺源三雕艺术是非常具有科学意义的。

婺源传统建筑是婺源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是各种历史因素的物化体现。它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传统文之化精华,建村于北宋年间的李坑小桥流水,黑瓦白墙;位于婺源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汪口,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各种图案一百多组。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雕刻艺术宝库”。宗祠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牛腿雕刻威严,月梁造型古朴。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另外还有江湾、庆源等地无不是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造型典雅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传统的三雕艺术,深刻的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美满、中庸的情感特征。

二、婺源传统三雕的主要类型

婺源三雕分为砖、木、石雕三雕艺术。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雕刻表现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无不涉猎。其中题材也是来源丰富,既有有传统戏曲又有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另外一些包括射猎、捕鱼、躬耕、读书、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也是题材的重要方面。从这些三雕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些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更可以感受到古徽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

徽州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大多是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于明代不同清代雕刻细腻繁复强调华丽和复杂。无论从构图、布局都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镂空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徽州三雕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从人物到动物,从几何形到八宝图案。从具体形象到抽象寓意,无一不是表现的范围。归纳梳理后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以人物为主的题材。内容包括宗教神话、戏曲图谱,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其它社会生活等题材。既有描绘云游诗人、文人骚客的娟秀风雅,又有游戏耍灯、舞龙舞狮市井风情。既有躬耕田间,泛舟河上的辛勤和疾苦形象,也有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富贵姿态。

其次,以各种动物为雕刻对象。其中以狮子形象的窗雕最多,此外还有象、虎、犬、兔、猴等有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的动物、虫鱼为题材的窗雕。再次以花卉为主要表现类型。其中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最常见,还有石榴、枇杷、荔枝。暗喻吉祥如意,多子多福。

三、人文精神在婺源窗雕艺术中的表达

徽州明清建筑上现存的三雕作品,是民间工匠们世代穷年累月劳动的结果。它是当时人们精神追求的物化表现。从总体来看古徽州三雕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始终突出了追求幸福和谐的主旋律。展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

要想深入理解人文精神在婺源三雕中的表达,首先要理解“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是古徽州的思想与学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婺源三雕不论是在内容还是题材上都打上了深刻而特别的人文烙印。婺源三雕作为儒家文化的精华和产物,不少作品事通过人物故事的刻画,生动体现了儒家文化提倡仁德王道的观念。象孝悌之道一样,忠、信、节、义也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和伦理道德范畴。作为新安理学故乡的徽州人,受理学教化的熏染,忠、信、节、义的意识同孝悌意识一样,植根深广。这种情形反映到三雕装饰中。以至表现此类思想主题的作品相当普遍[3]。三雕主要是通过这些人物忠孝节义行为的生动刻画,展示和宣扬了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和高尚品质,教育和教化人们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徽州人对高尚人格的的推崇,以及他们力图以此教化后人的倾向。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徽州三雕艺术的文化思想观念集中表现为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民俗文化的相互糅合。是一种新的创新和沿承。儒家文化在长期以来,被作为官方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将其基本思想与观念已深深扎根于徽州民间,被徽州人接受。而徽州人民又把它加以丰富和民俗化并下移或结合到民间世俗的发家致富、长生不老、荣华富贵等文化观念中,形成官方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的糅合形态。从婺源三雕中我们可以看出,喜乐与进取是徽州三雕的情感基调。在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祈望、祝愿、称颂、进取、激励的情感愿望。甚至是一些有关于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几乎没悲剧色彩,表现了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审美风貌。作为艺术,徽州三雕艺术的品质特征表现为亦精亦朴雅俗共赏。

整个婺源地区众多的牌楼、牌坊、民居中的门楣屋檐均饰以精美的石雕、砖雕,内容多样,精致绝伦,体现着当时人们追求幸福和谐的原始情感;民居、宗祠内则多为木雕梁栋、不厌其繁。这些造型独特,美轮美奂的建筑形成独特的古徽州建筑雕刻艺术。纵观这些造型各异的三雕作品,无不反映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特征和深刻的民族情感。徽州三雕的民间民俗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世俗性和形式的民间性,也就是决定了它的俗文化面貌。但同时它在艺术生成过程中又受到儒雅文化的深刻影响,并被纳入精心的艺术刻画,从而大俗大雅雅,化腐朽为神奇,它已雅俗共赏的品质,成为我国民间雕刻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雕刻艺术论文第7篇

一、陶瓷雕刻之发展

陶瓷雕刻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品设计,它是运用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在成型的坯体上精心设计雕刻,再经过窑炉高温烧制,或在白瓷上用专用的雕刻工具直接雕刻。陶瓷雕刻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陶瓷雕刻溯源,据记载:清朝开始就有了专门从事陶瓷雕刻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别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同治至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等人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陶瓷雕刻的发展。近代后,瓷雕更飞快发展,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陶瓷雕塑艺术也因此驰名海内外,盛名不衰。随着时代的进步,意性地表达陶瓷雕刻产品成为更多工艺设计师的设计出发点,陶瓷雕刻工艺设计师们通过陶瓷雕刻产品设计的文字化、图形化和色彩化,从而不断地掌握陶瓷雕刻设计的原则。设计师们不仅要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还要让广大消费者认可和认同。因此,陶瓷雕刻产品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二、陶瓷雕刻之美学语言

陶瓷雕刻是运用陶土为材料,运用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衍生出独特的成型技法和陶艺语言。因陶艺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塑性和模糊性。泥的可塑性是创作客体的特点,是泥本身所内含的物质的性能所决定的。模糊性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对象类属边界与形态不确定的思维。有着不确定性、偶发性。模糊性贯穿于作品的构思,可塑性使成型成为可能,模糊性使陶艺创作充满灵性。

三、陶瓷雕刻之视觉形象

陶瓷雕刻是所谓陶艺语言的转换,是指创作者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和模糊性,把创作草图中的平面视觉形象或心中的造型意象转化成具有凸凹起伏效果的浮雕形象。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

四、陶瓷雕刻之艺术美感

陶瓷雕刻艺术的美感较好地应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陶瓷浮雕艺术,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刻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现在的陶瓷雕刻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瓷雕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瓷雕艺术的创作者,必先行修养好中国画技艺,才能更好地把握陶瓷雕塑艺术的创作。陶瓷雕刻的美感在造型上更不容忽视。一个陶瓷雕刻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刻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美学原理和中国画的思想构造。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刻艺术的造型寓意表达出形式美,使艺术美感在作品中无处不在。

五、陶瓷雕刻之空间艺术特征

随着陶瓷雕刻艺术的更新,其主导功用及实用逐渐增强,审美性逐渐弱化。这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们对自由及简单生活的追求。陶瓷雕刻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也较为接近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不论是大型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生活中储蓄的生活用品,都可以见到雕刻作品在空间上的自由性、灵动性和表现性。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的陶瓷雕刻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现代雕刻更加强调气势与神韵的追求,而对细节方面的刻画则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现代陶瓷雕刻家往往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真实物象的理解感悟,通过添加艺术效果,最终以艺术雕刻的方式自由体现。这种陶瓷雕刻特殊的表现性就体现在现代陶瓷雕刻家以明快而又夸张的手法,将事物的具象和神韵凸显出来,在进行陶瓷艺术品的雕刻时,艺术家往往以雕刻的空间静态之美呈现给观赏者,使观赏者在作品中品出不同感受,随心而变,这样带给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换取欣赏者的情趣,在欣赏过后回味无穷,以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六、陶瓷雕刻之空间艺术美

雕刻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雕塑

1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

1.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梁架木雕艺术

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精湛雕刻不仅满足了结构功能的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梁架上的木雕一般是在梁、檩、天花和藻井中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天花和藻井的装饰复杂而华丽,尤其是宫廷建筑中常用浮雕、线雕的工艺手法装饰龙纹或雕刻倒悬盘龙,用来营造宫廷建筑的华美之气。

1.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檐下木雕艺术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缘部分,由于檐下的结构异常复杂,其下的斗拱、额枋、雀替等构件也成为了能工巧匠们关注的焦点。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构件,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构件,具有承重的作用,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的常用雕刻手法。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其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花卉鸟雀和卷草龙凤。

1.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门窗上的木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而门上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的“垂花柱”上。圆形的垂花柱多为莲花、摆柳等雕饰,而方形的垂花柱通常四周以“鬼脸”装饰,做四季花之类的雕饰。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建筑上的木雕艺术不仅是宗教精神与哲学文化的融合,更加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

2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石雕艺术

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以木为主,砖石为辅,但对于古代建筑的台基、塔座、柱头、等石构件常施以装饰性的雕塑,以达到美化和突出建筑物的政治、宗教主题的目的。早在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文字以及动植物的纹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带来丰富的素材,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建筑雕刻史上的绝世珍品。唐代以后,石刻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时的石刻分为立体雕和平雕两种,立体雕多为雕塑品,常见于屋脊上或建筑前方的动物雕塑,平面雕刻则多出现在建筑的外墙或石窟壁画中,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宋辽时期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和彩画两种。这一时期的雕刻柱础雕饰最多。元代砖石建筑发展迅猛,雕饰更为繁缛,内容丰富,天王像和各民族文字、经文咒语也成为了元代建筑石刻雕饰的题材。明清佛塔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雕刻达到了颠峰,牌坊、石柱雕饰精彩绝伦,线条丰富而流畅,构图相当完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蟠龙石柱是明清建筑石刻的典范。

石雕艺术在历史的长流中不断的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国独特的美学文化,成为建筑历史上独特辉煌的一笔。

3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砖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雕刻艺术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寺塔、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由于南北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

3.1徽州砖雕

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制约,徽州民居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弘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因此,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对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徽州建筑的建筑立面常以浅刻、透雕、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刻出独幅或成组的画面,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画面尤为突出,无论是立体化还是平面化的门罩这种雕刻艺术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徽州门楼砖雕、马头墙、深宅、天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文化。

3.2扬州、苏州地区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