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直播论文

网络直播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17 17:24:51

网络直播论文

网络直播论文第1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直播风头日盛,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直播走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目前网络直播发展迅速,传媒界也有许多有志之士开始研究直播产业,但就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都立足于观察,没有真实的体验。本人将以自己9个余月的直播经历和3年的于传媒大学学习的播音主持学习经历为基础,深入探讨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兴网络直播行业中有何有优势。

一、网络直播概况

随着大众传媒预科节目的出现与发展,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异常火爆,各个平台各种主播百花齐放,YY直播,花椒直播,映客直播,一直播等各色直播平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成为网络主播们的秀场。互联网演艺经纪平台得到长足的发展,在2010-2011年呈爆发式增长,至今仍有发展空间。而泛娱乐直播作为网络直播平台的一个新现象出现,主播表演表演才艺,甚至只需要化好妆坐在那里唠嗑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就像《娱乐至死》中提到的:“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泛娱乐化直播就像是歌舞升平一样对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主播是网络直播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受众来到直播游戏中看到的“门面”,他们一般都拥有姣好的面容,较为吸引人的才艺,以及明确的个人风格。主播质量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平台质量的体现。在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类型越S富,能够吸引的玩家就越多,满足大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要求。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也与主播个人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直播的灵魂――互动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直播具有实时性,它通过留言和送礼物的方式实时反馈受众的体验。这与传统媒体当中主播有所不同。一般在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只需要预想受众的反应来进行节目内容的策划,在节目中也只有少量的留言互动。在传统媒体中,接收到受众反馈一般要绕一个大圈,才能传递到节目制作人手中。而在网络直播中,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独角戏,公屏上随时在进行着真实有效的互动,这其中有许多可以抓取的信息点,这就对主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机应变。在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以镜头为媒介,进行传播,不需要与受众进行过多的互动。而网络直播因它的实时性,也就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内容顺利的进行下去,还要学会摘取公屏上的信息与大家进行良性的互动。

三、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

在2017年上半年,本人及同学于口语课上进行了网络直播教学实践,每次课上的主题作业需在小米直播平台上以直播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直播与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的主持形式相碰撞,使我们了解了网络直播的形式,并且对这种形式所需要的播音员主持人素质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总结如下:

1.提高信息筛选提取能力

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大家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但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盲目传播。播音员主持人在网络直播中,有无数的网友留言互动,在这些留言当中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质疑,肯定,否定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声音,播音员主持人在网络直播当中一定要提高信息的筛选能力,选择能够服务于内容服务于传播的。这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好,在网络直播的环境中,网友的评论就如同洪水一般袭来,在这堆积如山的评论中,播音员主持人很容易被“带节奏”即在回答网友问题的过程中没有了内容主题。在网络直播中,播音员主持人应做好信息筛选,防止此类问题。

2.提高互动能力

在网络直播环境中,要与网友进行互动,有一定的难度和技术含量。网络用户的文化教育水平层次不一参差不齐,在互动当中,播音员主持人应尽量控制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互动当中尽量避免抛出艰涩的问题,而是要抛出用“是”“不是”“会”“不会”这类简单词汇能回答的问题,这样受众也就更有参与性。

3.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网络直播是有风险的。因它的实时互动性和公开性,所有人能同时看到公屏上的评论。这时要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应对,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需具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网络直播论文第2篇

报纸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整合之后,为新闻评论在网络上开辟了一块新阵地,成为报纸新闻评论的有效补充,而网络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并不存在优劣之分,而是扬各自优势,避各自短处,互补互动,实现了新闻评论的双声道运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报刊电子化与网络报刊化。将传统报刊的新闻评论内容展示于网络媒介,突破报刊媒介发行的地域限制,将传播范围最大化和效果化,让异地、异域的受众通过网络媒介也能了解其内容,形成向外辐射的影响趋势。同时,传统媒介可以从网络中发现新闻评论的议题,对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讨论话题、各种言论进行筛选、修正,提炼成可以在报纸上展现的新闻评论。从当前网络媒介的受众群体来看,不如报纸媒介的分布层面那么宽泛,借助报纸媒介的传播能够让精彩的声音得到更多层次的传播。

网络充分利用报刊资源。报纸媒介中新闻报道和评论可以成为网络新闻评论的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以人民网的“观点”频道为例,观点频道中以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为资源的栏目就有“报系观点”、“媒介言论”、“观点碰撞”等栏目,其中“观点碰撞”以新闻事件的点击、各方媒介评说链接、编辑留言和网友发表感言为主要框架,通过对热点和焦点新闻事件的抛出,将传统媒介,主要是纸质媒介的评论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论氛围和互动环境。

报刊与网络的联合行动。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联动配合评论,使多种媒介的评论能够相呼应,形成多层次、大范围的言论交流。可以是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不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合作。传统媒介或网络媒介对其新闻事件的评论价值先作出判断,然后,在各自的媒介上展开评论,不仅在报纸媒介中请专家学者针对新闻事实发表个性化、独到的看法和意见,而且在网络媒介开辟专栏,让专家学者在网络媒介上与受众交流讨论,并且,报纸媒介还可以选取专家学者与网友们精彩的对话刊登。这种多媒介的大范围合作,一方面体现出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媒介之间的评论联动,也容易形成有规模和气势的评论效应。

广播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报刊是视觉媒介,人们通过视觉来阅读;电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介;互联网也是需要视觉感官的媒介。然而,只有广播,诉诸单一的听觉信号,是属于一种非视觉的媒介。广播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收实体经济便宜、接收方式简单和内容涵盖丰富等特点,为其扩展受众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网络媒介的迅速成长,广播媒介的对应政策同纸质媒介一样,选择了与网络媒介互动和结合,将自身所拥有的音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和新手段扩大新的传播领域和范围。广播与网络的结合形式主要有两种:

广播的网络版。这是传统广播在网络媒介上进行的延伸,拓展了自身新的发展空间,借鉴传统广播方式实现了网络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使声音介质文字化、视觉化、形象化,打破了传统广播以声音为主要载体,以听觉为唯一感知渠道的形式。传统广播的传播在时间流程进行中播出,限定了受众该什么时候接收和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并要求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与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网络媒介在信息上的传播模式恰好与广播相反,体现异步性,通过存储信息的方式让人们在可能的任何时间来消费和利用这些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网络媒介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仅有声音而无图的缺憾。例如,中国广播网(省略),在该网站中提供了在线直播、网上点播和宽带视听等服务,通过直播或点播方式来收听节目。直播是广播电台实际播出广播节目的互联网传播形式。点播则将节目做成一个个片段,受众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关心的片段收听。

网络化广播。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看广播,这种形式跳出了传统广播的模式,真正发挥了新媒介广播的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除了在内容影像化方面努力争取着自己的市场,在音视频内容开拓方面也有了发展。

传统广播的传者与受众界限分明,而广播与网络媒介结合后,传者与受众从原来点对点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受众的参与反馈的面和度有所提高。网络化广播的播出不照搬传统广播的新媒介形式,网络媒介电台主持人充分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在节目中提供短信评论、短信调查、论坛发帖、热线电话等多种结合方式说新闻,交流谈话,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网络广播集纳和享用传统媒介新闻资源,开展与传统广播电台的合作。网络媒介中的在线广播发展也为网络媒介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宁波网“天一网络电台”,发挥广播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各自优势,是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与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

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化、视听结合的评论,这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广播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和字幕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及解说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化和感知的多通道,使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容易消除人们对被评论事件和人物认知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评论的内容。网络媒介可以单独或综合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类信息,配备相关的图文背景关联为受众提供立体化的评论资源,为电视新闻评论超越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视与网络媒介的结合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电视的网络版。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电视媒介在网络媒介上设立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的网站,提供电视节目的在线点播,从网络媒介向电视媒介转变。这类网站往往是对电视台节目的一种补充,可以是电视媒介的电子版,将自己或相关媒介上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内容照搬到互联网上,将网络媒介的多种服务功能融入其中。如北京电视台的网络电视频道(省略)和深圳电视台的网络直播中心等。还有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网络电视网站,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将电视台搬到互联网上,在线收看电视频道。如最近建立的“中国网络电视”网站(省略),正处于探索阶段,节目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真正的电视相比,但这毕竟是媒介结合的新形态。①手机电视上的新闻评论因容量有限,则要求短小精悍。②

互动电视。这种方式使电视实现网络化功能,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易用性,且能保证画面的效果。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体育信息频道,主要提供体育比赛和另外一些相关信息的服务,观众在看一场体育比赛时,可以使用遥控器显示出一个选择控制菜单,进行分段收看和比赛的一些相关信息,比如赛事背景、选手介绍、相关评论等的选择,使观众全方位了解这场比赛的所有信息。2004年11月17日,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网通“天天在线”宽带门户网站上开播一档网络电视互动直播栏目“说给女人听”,这档宽带电视“互动秀”节目的观众可通过宽带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与杨澜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秀”是目前国际网络电视流行的一种直播形式,基于宽带网络,受众通过网络留言、电话和短信等方式提问,专家通过视频现场或远程连线即时交流解答。这种方式的结合,使电视媒介具有了很多网络媒介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介,克服了许多电视媒介先天的不足之处,这也是电视今后与网络媒介竞合的一种方式。③

电视利用网络媒介覆盖广的优势,快速拓展电视传播的新空间。网络媒介的应用增强了电视媒介的互动性。受众的互动行为延伸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前前后后,受众的随时参与成为可能。这使新闻评论的题材内容更加切合受众的实际需要,体现出受众的主动性和传播的双方互动性。

注 释:

①冷冶夫:《网络媒介对电视媒介的冲击》,人民网《学术研究》,

②殷俊:《博弈手机电视――1.渠道:探求合作共赢之道;2.内容:战略创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7(7)。

③殷俊:《跨媒介经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网络直播论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直播 现状 管理

近年来,互联网视听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行业发展自身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热点不断涌现。2014年被称为网络自制节目的元年,一批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网络自制节目大量推出。2015年,网络综艺栏目冲破了过去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电视综艺环境,亮出了网络媒体的新品牌。而2016年,随着“网红”的兴起,网络直播又迎来了开局之年。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设网络直播网站及移动客户端,以游戏为特色的斗鱼、熊猫,为网民提供弹幕交流的bilibili,以视频节目为主的乐视、优酷网、爱奇艺,以及以秀场为核心的9158、六间房等各类网络直播平台迅速涌现。据相关统计,目前开办网络视频直播的企业已近300家,直接参与网络直播或是观看网络直播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网络直播的兴起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网络主播,即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时与线上网民交流互动,积累粉丝获取收入的网络主持人,亦被称为“网红”。《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网红”人数超过100万,其中,作品创作网红占11.6%,视频直播网红占35.9%,新闻事件网红占18.2%,自媒体网红占27.3%,其他类网红占7%,视频直播网红作为2016年互联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占比居首。二是网络直播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科技产品会、体育音乐娱乐节目的视频直播。随着网络直播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平台通过粉丝埋单、商家投放广告获得收益,形成“网红经济”。

移动互联和实时社交技术赋予了直播极强的现场感和互动性,可以打造网民身临其境般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如业内人士的共识,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台而言,直播的颠覆魅力体现在,人人可以成为直播的主角,直播间的观众不一定追求很多,但以主播为核心,可以形成非常分众的社群。

目前,网络直播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突出体现运营资质和节目内容两个方面。

一、大量网络直播平台缺乏相应资质。网络直播的行业管理部门包括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文化部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管理文件,厘清了他们的管辖范围。国家网信办负责全国互联网直播服务信息内容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重点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服务机构是否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以及开办情况进行监督;文化部依据“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要求从事网络表演的经营部门应具备“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依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要求通过互联网提供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事件的视音频直播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由于网络直播行业在2016年爆发式增长,监督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大量运营服务机构没有“购票”即簇拥着挤上了这趟快车。相关媒体调查发现,对于文化部要求的自2017年1月1日起,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的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许可证编号这一规定,斗鱼、战旗等主流直播平台都在主页面标注了许可证编号,而像ME直播、一起秀、来疯等新兴移动直播APP官网则未挂出许可证编号。许多新兴直播APP未经审核便偷偷上架运营成为违反此项规定的重灾区。而对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的提供网络直播服务的机构应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规定,在对包括斗鱼、虎牙在内的10家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台进行调查发现,标注许可证编号的网站不足一半。除战旗直播、虎牙直播、bilibili、映客四家平台在网站底部标注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编号,其他六家包括斗鱼直播、熊猫直播、龙珠直播、火猫直播、花椒直播、直播TV均未在网站首页标注许可证编号,同时经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提供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名单》核对,部分网站标注的许可证信息与备案不符,涉嫌虚假标注,按照规定对未取得许可证的直播平台将面临关停的处罚。①

二、部分节目内容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直播内容方面,从最初的电竞比赛扩展到泛娱乐,再到教育、电商,最后到“直播深夜u大饼”“直播睡觉”,千奇百怪,无所不能直播。只有想不到,没有播不了。网络直播内容中包含大量的网络表演、娱乐和竞技,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在促进网络文化行业创新,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部分网络文化经营单位责任缺失、管理混乱,一些表演者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吸引关注,拜金风气盛行,虚假广告危及网民财产安全,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发展。

2016年元月,斗鱼平台直播“造人”事件轰动一时,引发大量围观群众和监管部门的强烈关注,直播低俗化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为网络直播元年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开端。在“粉丝经济”的巨大红利下,网络主播往往剑走偏锋,直播过程简单粗暴。吸毒、自杀、偷拍等恶性事件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吃饭、睡觉、黑屏等无营养的网络直播内容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某殡仪馆工作人员居然将遗体火化过程搬上了直播平台。这种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有悖道德伦理的内容给“网红”们带来了超高人气和丰厚收入,网络主播也变得越来越“任性”。诱人的经济利益让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年轻人看到了“曙光”,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风气,极易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

网络直播乱象丛生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疯狂追捧下的野蛮生长。无序的网络直播增加了互联网内容风险。网络比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参与程度更加广泛。网络直播的低门槛,使得灰色内容传播更容易并形成群体化,所引发的网络舆论效应也更加巨大,给监管带来挑战。

2016年以来,网络直播领域相继出台多项新政,无法可依、混乱无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观。4月1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25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23家网络直播平台被查处,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解约严重违规网络表演者1502人,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4月18日,新浪、优酷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7月1日,文化部印制《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现场文艺表演、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技法展示或解说的行为进行规范。9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相关规定,加强网络直播监管,强调直播平台必须持证,依法开展直播服务。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于引导和规范目前网络直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1月4日,国家网信办正式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成为网络直播管理的重要法律政策依据。中央、地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均对《规定》进行多角度、多形式报道和解读。网民对《规定》落地普遍表示肯定和支持,认为将有效保障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一年时间的政策颁布和执行,12月底,为加强互联网直播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网信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本次专项检查,三部门联合开出“处方”,对YY、花椒、映客、斗鱼等主要网络直播平台封禁违规主播账号3万多个,关闭直播间将近9万间,删除有害评论弹幕近5000万条。多家网络直播平台负责人表示,当前网络直播乱象频出,只有依法依规加强监管才能推动网络直播行业不断走向规范,这不仅切合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就网络文艺发展提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网络直播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直播;央视新闻;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21-03

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也是新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当中,映客、花椒、易直播等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PP也是层出不穷,但视频直播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2005年,9158以陌生人视频社交的形式最早进入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移动直播领域。随后,从2008年至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也正式实施了新闻直播策略,且颇具成效,以新鲜、及时、真切的传播特点赢得了广泛的受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直播已不再仅限于初期的电视新闻直播,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新闻直播已经扩展到了互联网平台,发展为网络新闻直播,以更加便捷、自主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传统媒体时代常态化新闻直播

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利用微波及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将设置在现场的多个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机位摄录到的画面、音响、综合背景资料,通过现场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的采访、串联与评述,现场切换、剪辑,实时播出争取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1]。我国的电视界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尝试现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90年代趋于成熟,1997年被称为我国的“电视直播年”。从1997年至今,历经二十年的时间,电视直播也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活跃期。

“新闻”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最能体现新闻传播的优势,这一形式也被多次应用于对重、特大以及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信息传播作用。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2013年“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特别报道、2015年的“十一”国庆阅兵、2017年的直播两会等都体现出了电视直播的突出地位,逐渐使电视直播也丰富了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形式。

但一直以来在我国电视传媒界,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因素的制约,直播的内容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得影响[1]。且常态化的新闻直播模式依然仅限于演播室模式,简单的线性传播、单向传播,互动性差、缺乏用户体验,只能达到从传者到受者简单的信息输出而缺乏受者的及时反馈,无法实现双向交流,所以这也成为了传统媒体新闻直播发展的又一瓶颈。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直播

近年来,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开始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网络新闻直播便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技术进步的产物。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借助新媒体平台传递新闻信息,扩大自身影响力。早在2012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在新浪网正式上线,利用自身强大的新闻采集力和影响力报道热点新闻事件、发表深度时事评论,并借助投票调查、网络征集、视频直播等活动增强互动,拉近与网民的距离[6]。

网络新闻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央视新闻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就提出“得媒体者得天下”将传统媒体比作“鹰”,将新兴媒体比作“鸽”,“鹰”的时代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一家媒体、传统媒体雄踞一片高地的绝对优势正在丧失,而如今是“鸽”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活跃和发展完善了传媒生态。2017年是视频、微视频广泛的时代,媒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受众传递碎片化简单的图文,受众借助留言向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观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1.从TV端、PC端到移动终端

2016年1月22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的上网工具不断向手机终端靠拢。截至2015年12月,据统计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也就意味着我国90.1%的网民用手机上网。由此也产生了中央电视台由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直播向网络新闻直播转型的情况。同时,网络移动终端可以不受空间的的局限随处观看新闻,更符合当前接收的接受信息需求,也使央视新闻赢得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除此之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方式也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说受众听”变为如今受众按需获取新闻资讯,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更具自主性。根据受众自身的兴趣、需求选择时政、军事、体育、人文等新闻直播视频,注重用户体验。如今“微博+直播”的产品组合正在成为媒体报道的新趋势。从直播两会到里约奥运会,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再到G20杭州峰会,可以说网络视频直播不断与媒体报道深度融合,直播范围遍及全球。有数据显示,G20杭州峰会期间央视新闻微博48小时不间断视频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139万人次,同时八家央媒和浙江本地媒体共计直播45场,网络新闻直播的影响力和受众普及范围可见一斑。

2.持续性、即时性

直播新闻往往是重、特大或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需要为受众提供实时、准确、完整的新闻直播,但是传统媒体也许只能保证新闻直播的一般时效性。由于受到播出时间、电视栏目安排的限制,无法做完整的实时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场报道的新闻传播效果,也仅能使受众在较短时间内简单了解新闻现场的部分情况,而不能做全面、深入报道,所以这也就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的缺陷之一。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直播,正因为有播出时长不受限的特点[3],利用自身优势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的不足,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以2017年两会直播为例,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直播将栏目的有限时间全部投入于对“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的新闻直播中,而央视新闻的移动视频直播客户端则对两会的台前和幕后做了全方位的直播、采访和解读,甚至对近几年央视直播工具的更新向受众做了展示,笔者认为从整体的直播内容上来看更有新鲜感,更接地气,远比传统的新闻直播更具吸引力,观看人数也一度飙升至千万。

3.互动性和参与感

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决定了观众的参与度弱互动性差,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无法真正参与到新闻讨论,新闻直播活动的过程中[2]。5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者施拉姆就曾提出了著名的施拉姆模式,强调传播是一个由讯息和讯息反馈组成的双向循环的过程。而网络新闻直播正是符合了施拉姆的传播学理论,使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评论、个人观点实时互动,有着极强的参与性,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直播较为被动、封闭的状态。

这种直播方式可以满足传者与受者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反馈,网络直播的弹幕和留言功能也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实的体现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态度,从而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有效避免了单向传播的舆论失衡。

三、网络新闻直播的发展策略及方向

“直播”是一种时效性、互动性强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以视频的形式将受众与信息内容交互在一起,也可以说它是以视频信息内容为媒介将传者与受者联系在一起。最初的直播是以社交和娱乐吸引受众的眼球,大致可分为传统秀场直播、游戏直播和泛娱乐直播三大类[3],但随着直播主体的多样化、直播影响的扩大化,它也渐渐被新闻媒体所接受,并成为新闻信息公开和速递的新平台,正改变着传统新闻的传播样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未来网络新闻直播必定方兴未艾。

1.规范市场、规范主播

网络新闻直播在吸取互联网快速、便捷优势的同时,也显出了网络传播的一些弊端。部分新闻媒体为了博受众眼球谋得最大利益,在内容上放松监管放宽限制将一些鱼龙混杂的内容植入新闻中,甚至曝出一些不真不实的假新闻破坏了整个网络新闻的传播环境,严重影响新闻信息传播的严肃性[4],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为此,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重申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即直播平台必须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此规范网络直播平台的准入门槛。

在媒体内部,新闻直播也并非那么容易,并不是简单的纸媒记者撑起自拍杆就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新闻直播记者[5],以2017年3月1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直播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搬出青瓦台为例,在直播的3~5分钟里直播记者重复同一个信息点数次,除此之外并未传递给受众更多的有效信息,播报不成体系也使得留言弹幕区的网民们唏嘘一片,所以对于网络新闻直播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规范了直播市场环境,规范了主播才能不断提高新闻直播的质量和水平。

2.鼓励舆论、引导舆论

传统媒体受众的主体意识、个人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对新闻信息的交流度、分享度要求越来越高[5]。网络新闻直播的优势就在于其的双向传播性,每条新闻准确、即时现场直播,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时倾听民声、感受民意,和网友互动交流成为网民们发表舆论的公共平台,给予受众更多的言论自由和舆论分享自由。媒体在给予受众舆论自由鼓励舆论的同时,更要适时树立媒体权威引导舆论,要保持一贯的公信力和正确的导向性,不能任由错误的舆论导向篡改和颠覆原有的新闻价值。以2015年的安庆枪击事件为例,新闻一出立刻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质疑和猜测,甚至怀疑媒体的权威。为此,央视新闻针对网友们的谣言和猜测立即展开新闻调查,从各个细节进行考察报道,还原事件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3.媒介融合、创新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为“落后、淘汰”的代名词,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在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信息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著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媒体作为科技和时展的产物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所以对于新旧媒体而言,它们并非水火不相容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媒介融合也是全媒体时展的必然结果。传统媒体由于出现时间早、存在时间长,它有着极其广泛而忠实的受众和属于自己的品牌力量,而这也恰恰是新媒体的不足和缺陷。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受众可信度远不及传统媒体,若要取得发展第一要务就是要提高自身媒体公信力,若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平台作为新媒体的宣传和引导受众转型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定能够扬长避短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发展。

在2013年“8.19”讲话中提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也是对新闻工作的“十年再出发”,开展制度、实践层面的创新作出的一个重要指示。随着世界全球化大格局的逐渐形成,传媒行业新闻行业更要立足“全球、全媒、全民”的发展总基调不断创新,利用新兴的网络新闻直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媒体的对外信息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全力打造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一流媒体。

四、结语

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同年年底,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互联网+”的新思路新理念;2016年成为“网络直播元年”;2017年2月19日,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为广大记者打造了移动直播系统――“正直播”。这些都标志着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体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转型,这将是传媒史上一次对新闻直播技术的革新,也将成为新闻直播样态的一次革命性创举。

参考文献:

[1] 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子龙.直播APP下的全民网络主编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6(4).

[3] 马紫涵.从网络直播看新媒体发展趋势[J].参花(下半月),2015(4).

[4] 黄艺.泛娱乐化时代网络直播平台热潮下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2).

网络直播论文第5篇

网络是构成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网络所独有的特征决定了体育信息传播呈现网状结构,也就是说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具有不规律性,是无中心、没有边际的。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传播,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时展对体育的需求,并且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等具体的事件最大限度地营造“舆论场域”,吸引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参与互动。从总体上来看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构成形态应该包含四个维度。

1.1 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受众信息承载形态催生了网站商业化运营模式

公开性是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应具有的特征,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并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体育事件和文化符号的传播同样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由此在公众意义上的场域中得到传播、讨论、互动和扩散。体育论坛、静态的体育网页、QQ、视频、BBS等构成了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基本途径,在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传播者同时承担着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角色。体育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是由体育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对于体育精神的关注和人类本身的关注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在共同价值观的前提下体育借助现代网络媒介得以更大范围的普及传播。比如国际奥委会自从设立网站以来,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可以直接在国际奥委会的官方网站上获取信息,同时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也可以在相关的网站上获取需要的体育信息。来自央视网的数据显示:“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的短短17天时间就博得网媒关注15.6万条,微博的提及量则超过了7300条,视频点击的次数超过了36.2亿次,微信公众号刊发量达5.生万篇。”网络所具有的强大信息传播力量催生了网站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受众与信息者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受众既是网络体育信息和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媒介者关注的核心,受众对于体育信息的选择和关注决定了网站信息的传播策略和商业化运营手段叫。广泛的受众需求为网络运营商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进一步催生了网站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1.2 具有极强的公共表现形态,在传播和受众群体的构成上呈现较强的年轻化特征

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的公共性表现不仅是由体育文化传播本身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因为网络的传播特征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如美国硅谷著名的IT作家丹·吉尔默所言:“我们已经从媒介集团掌控的大众传媒中走出来,进入了人人可以当家做主的共和媒体时代。”网络体育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公共表现形态,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型”传播过程可以概括为“传播者一讯息一媒介一受众一效果”五个部分。在网络逐步普及的今天,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受众,这一社会现实似乎与拉斯韦尔对于传播过程的概括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体现了独立、批判和自由交流的特征。一部分自媒体使用者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和文字等话语形式实现体育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自媒体的使用者以新闻发言人和公共代言人的角色出现,不断传达、解释和交流着体育信息,极大地扩布了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决定了其传播的受众群体呈现较年轻化的特征。在网络社会形成的初期,计算机以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首先在高学历的人群中逐渐普及,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低学历的人群也开始对运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得心应手。对于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而言,需求的多样化与细分化成为当代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群体与在校学生则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重点人群,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体育信息传播者和受众。

1.3 呈现直观、简洁的表达形式,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在当代社会,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更多地呈现一种娱乐化倾向,在体育信息传播的实践中实时报道与娱乐消费并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而在这些背后更重要的是渗透着商业利益与价值。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精彩的比赛图片、扣人心弦的镜头、夸张的报道手法以及引人的标题都是吸引受众的手段。直观简洁的表达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受众的多元心理诉求,体育表情符号和网络语言更是成为引领文化的一种潮流。来自EmojiTwitter的统计数据显示:"twitter平均每秒就会发送250-350条网络符号。近年来随着体育文化传播影响力的逐年提升,以体育具体事件和人物为素材而开发出来的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迅速传播。直观、简洁的表达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文化传播效果。比如英国的利物浦俱乐部球员为原型的表情符号以及NBA球员为原型的表情符号系列产品在球迷和广大受众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播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网络体育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文化力量,特别是与具体体育事件相联系的网络符号和语言传播更是彰显了实效性与个性化特征。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迅速成为网红,紧接着围绕着“洪荒少女”的表情包开始迅速传播。网络上被傅园慧的各种表情包刷屏,她的粉妊数量不断增加,仅仅两周的时间她的粉妊数量就已经达到了700多万,2016年8月10日傅园慧在映客直播一小时收入30多万,再次印证了“网红”的力量。傅园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体育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特征。受众对于信息传播的个性化需求也影响了信息的差异化供给,在网络平台中体育信息的供给也开始逐渐演变为可定制、自主选择的信息供给模式。

1.4 生信息容易被认知,呈现较强传播效力和传播效果的表现形态

体育本身就具有通用的“语言”性特征,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个人主义需求以及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关注促使体育实现了“普世性”的意义。传播构成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内核,从体育起源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体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体育文化鲜明的传播特征是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前提。早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构建在肢体语言的特殊场域之中实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凭借着现代传播载体和媒介实现了空前的传播效力和传播效果。在现代传媒的营造和包装下,体育文化传播似乎变成了艺术化的身体叙事,在现代媒介的助力之下身体意象逐步成为备受欢迎的“商品”困。体育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化身体符号开始变得雅俗共赏,受到普遍的认知。特别是在体育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大众与媒体的共同狂欢,在多元利益的促使下大型体育竞赛成为媒体狂欢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围绕着大型体育竞赛的具体事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舆论聚焦点。以奥运会为例:从运动员进入驻地开始,在媒体的追捧之下,以具体事件为引领的群体性狂欢就开始了,狂欢背后所展示的正是现代体育的力量,准确地讲应该是现代体育在现代媒介的推动下所表现出的传播形态。这种传播形态将相对世界而言狭小的运动场所无限扩大,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介将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人们的注意力聚集起来,消除了封闭性和相互之间的隔阂,把遥远的东西拉近,实现分裂东西的融合与交流。这就是体育的力量同时也是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效力和传播效果的具体表现。

2 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舆论极化

2.1 信息窄化现象和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容易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极化舆论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民众获取信息的便捷催生了大规模的极化舆论,极化舆论的典型特征就是表现为情绪性的特征,因此其舆论的主体通常表现出典型的“群体极化特征”。“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是由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网络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具有选择性特征,接受喜欢的信息排斥不喜欢的信息成为人们的本能,因此信息窄化不可避免,信息窄化的结果就会导致社会的凝聚力降低,舆论极化与不满情绪升级,最终可以导致社会分裂”。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在采集、剪接、传播等工作环节中为了实现对受众的吸引传播者往往会添加个人感情因素,在镜头和词条中刻意丑化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将带有主观色彩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影响了体育信息传播的真实度,进而造成信息窄化现象。比如2016年随着中国足球成绩的下滑,中国足球再次进入舆论的焦点,针对中国男足的接连失败,网易体育以《谢谢高洪波,你戳破了中国足球的泡沫》的标题发表了评论。文章在抨击中国足球选人用人僵化体制的同时,用直白的语言揭示了中国足球在高度商业化联赛的基础上是一个僵化到骨头里的官僚体制。网络媒介对国足进行的抨击造成了受众对中国足球的支持度进一步降低,同时也制造了国足换帅的舆论导向。而2012-2015的C'BA赛季总决赛辽宁男篮最终不敌北京队,获得亚军,网络体育信息的直接造成了辽宁和北京的部分体育媒介的“对骂”,在总决赛的系列赛事上球迷的关注点除了比赛之外还关注场外的舆论报道。辽媒公众号了“北京男篮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以1分险胜辽宁”的主题报道,其内容中提到“在主裁判和马布里的超水平发挥下,北京队以1分优势险胜辽宁”,暗指裁判判罚不满。紧接着辽宁媒体以《北京媒体学狗撒尿占地盘》为题讽刺北京媒体的赛前占座行为,舆论导向极大地引发了球迷的不满。总决赛第四场发生了北京与辽宁球迷之间的冲突,《辽沈晚报》在微博上显示的图片是辽宁球迷被打伤,后经证实图片不真实,随后辽宁媒体道了歉。在媒体的煽动下,球迷的舆论和情绪到达了顶点,第六场比赛开始之前在辽宁队的主场外挂出了“北京黑哨狗,孙悦搞破鞋”的条幅,双方球迷的骂战开始从网络转移到现场,引发矛盾进一步升级。上述案例表明了信息窄化现象和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容易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网络体育信息自由传播为舆论极化趋势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多元社会情绪的扩散进一步引发了舆论波的形成,极化舆论的大规模催生最终导致意见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网络直播论文第6篇

网络电视用户的多样融合新需求与技术生发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媒介的融合极大地延伸了个体在生理机能上所能接触的范围和区域,让人们间接“看”到和“听”到个体无法延伸的物理时空。网络电视已经具备了电视点播、时移回看等对时间的自由化选择,但若想摆脱接收空间的捆绑,在观影中实现卡斯特尔所言的“时间的无限性”与“空间的流动性”并重,介入电信网络中的手机媒介,将成为它技术革新的生长点。那么,在技术保障关口,网络电视需要达成对手机客户端的亲和,并且为原始视频源开发诸如实时、离线等转码方式,确保视频内容能够清晰、顺畅地呈现在手机终端上。若网络电视能够实现向手机视频的跨越,据《中国手机视频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1》预计,2013年中国手机视频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2.8亿,收入规模将达到113.8亿元。①届时,基于三网融合之上的三“屏”融合初现规模,我们将愈加接近进行立体沟通的“理想通信”时代。

在网络的无缝覆盖下,视频服务准入途径的增多,使用户对接收内容有了更丰富、更完备的期待。理想的通信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满足人类沟通的各种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三网融合,在业务应用层面它指向了全媒体终端的整合。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②尽管我们现在对“全媒体”的描述还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但是作为“全媒体”的一个构成因子,网络电视理应竭力趋近这种传播愿景。在表现手段上它应当注重文字、图片、影像、动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组合运用,调动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全部感官,激发用户的通感和联觉,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例如,腾讯网联手CNTV推出的世界杯视频直播,就搭建了一个“视频+微博+实时数据”三合一的“全直播”“秒互动”模式。在同一页面上呈现三种形态的直播信息,用户观看、讨论以及利用数据直播分析比赛形势,完成了从吸引眼球到深度参与的升级,重新定义了网络电视直播的形态。实现这些效果,网络电视技术需要具备更大的包容度和灵活度,实现动态频段划分、信号智能匹配、异源信号同步等功能,完成从“渠道介质”到“复合媒体”的华丽转身。

在经营内容上,网络电视除了常规的收视项目、网络使用费等方式,还应该开通网络视频电话、在线游戏、网络电视购物、在线支付等一批基于技术融合产生的增值应用。这里,网络电视并不是传统媒体内容和新兴技术的简单相加,它必须打破将电视内容机械平移的观念。以网络电视购物为例,美国微软公司研发了一种网络电视广告的新模式,在这个集成平台上用户既可接收到电视广告的视听信息,又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即对广告内容中出现的物体进行标注和索引。用户一旦对画面中的某个物体感兴趣,就可以通过点击该物体链接到相关的视频广告。这种以网络电视广告为代表的动态影像超文本编排方式,需要引入对动态热区设置、动作捕捉系统、感应同步装置等新型技术的研发,完善原有功能模块的可扩展性,在三网技术的深度植入中实现全媒体的构想。

网络电视用户对观赏质量的新需求与技术勾连

理想型的媒体必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统一场,这将是对人类交流化生存图景的终极模仿。当代生活节奏早已摆脱了传统的静态形态,正如有些哲学家所说的,当代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所谓“动力学”。航天技术的进步不断刷新着人们对速度的感知,交通工具的便利使人们花费在跨越空间上的时间急剧缩短。从视觉接受心理学角度来说,当观众习惯于速度奇观所提供的存在范式之后,“快看”与“看快”就成为观众视觉接受的典型形态。同时,网络的融合、技术的叠加,使“人体”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传播的时空得以扩展后,用户也会对传播的效果产生新的期待。

种种新需求指向了网络电视响应时间更快,播放过程更流畅,播放效果更清晰。众所周知,处于当下视频信号普遍高清化的大数据量轰炸下,画面的流畅度和清晰度是网络电视直播相对于电视播放的一大短板。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加网速,追加带宽,而这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支出。如何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中巧妙地解决矛盾?我们将目光转向接受心理学。按照接受心理学理论,在用户的观看行为中,其观看的兴奋度并不是一直处于一个定值上。当播放内容出现大的动作变化、情节变化时,用户的视觉关注度最高。如果在这些视觉兴奋点处用户的观看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会对这次观看行为评价较高。以此接受心理因素作为理论先导,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网络电视的播放中,观众对不同的节目类型需要的清晰度预期是有差别的。当无法满足全程的高清流畅播出的带宽要求时,我们可以在一些内容拐点处,为其动态调整带宽大小,通过用户的心理调适改善用户对接受效果的评价。例如,网络电视内容提供商可以预先在对带宽要求较高的影视作品动作场景、大场面场景做出类似触发脉冲的内容标识,在播放过程中只要遇到该标识,系统就动态分配一些带宽资源,确保用户在观看兴奋点处的接收质量。这样的安排也可以应用在春晚、奥运会开幕式等直播内容中。监管者可以按照节目单的安排,在舞蹈、大型团体操等动势较强的节目时间段里,设置带宽切换标记,促成基于视觉认识曲线的差异化播放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为网络带宽添置动态口令,或者达成动态分布机制等技术保障。而这些技术革新的内在逻辑是在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接收的高要求之间用视觉认识心理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将资源最优化配置。

网络电视用户主体性新需求与技术升级

人们对信息传播模型的探索从早期的“枪弹论”“强效果论”(把受众看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使用满足学说”“沉默的螺旋”,直到“接受理论”受者的个体需求才被推至关注的焦点。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说:“接受理论修正了对于大众文化理论来说至关重要的心灵操纵假说――文本意识形态含义被公众不加质疑地接受。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 ③网络语境的产生,保证了受众主体性权利的合法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推给自己”的信息,而是在海量信息中“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从“推”到“拉”,反映了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

指向全媒体信息传播的三网融合,是通讯资源全面优化整合的一次跨越式发展,此时的网络电视不是简单地通过网络融合环境进行信息分发,而是个体获取对等的全媒介传播力和控制力。在这一方面,中国网络电视台做出了积极探索。它以“参与式电视体验”为理念,创造“个人电视台”专栏,使大家在分享视频的同时,也可成为视频上传的信息源,打造自己的明星电视台,并以个人电视台为基础,提供用户交流论坛、微博群,构造SNS社交网络朋友圈。而2011年的网络春晚又创设了一种更新的参与形式,即用户可以通过即时视频对话加入晚会的直播进程。达到如此交互性力度,网络电视平台需要升级基于单一影像播放系统的数据结构,加大上传模块的建设,实现业务打包、网络功能嫁接,塑成对等的传播样态。

信息只有被需要才有传播的必要。通讯疆域的空前扩大让人们置身于浩淼的信息海洋中,因此在网络电视系统中,尊重用户个性需要也表现在设计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解决好高度针对性的问题。网络电视环境下,每一台电脑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视频信息的“去中心化”也使其准入门槛降低,基于关键词的视频搜索出现了大量衍生体,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深层探索的无逻辑性常常导致个的中途夭折。同时,现有的超级链接和基于Web服务器搜索引擎所构成的非线性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原来职业化的传播者转移或推卸一部分“守门人”责任的契机,原来职业责任中的选择细分等主要任务渐渐被“有文必录”式的罗列所代替。于是,很多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网络电视网站追求大而全,精确的信息依赖于接受者层层超级链接的探索,用户并没有被当成一个真正的个体,仍然被当作是有着共同爱好的群体成员来对待。提供智能化的视频搜索机制,是新型传播模式对传播技术支撑的必然要求。因此,关键词属性的细化,视频内容语义的再协议,超链接、超文本网状结构的重新整合,甚至图像检索尖端技术的借力,都将是网络电视搜索引擎功能拓展的方向。

理论上的探索甚至展望,是技术前进的动力。三网融合还在前行的摸索中,网络技术的更新也需要一个过程。本文的探讨只是信息最大化之后理论建构尝试的开始,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份介入,促成一种创造,以此激活网络电视自身蕴含的巨大潜能。

[本文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09CB320503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①闫云霄:《自制、手机、分化:网络视频行业2011年的新方向》,《新闻界》,2011(5)。

网络直播论文第7篇

“网络直播不同于网络发帖和电视节目,后者可以通过内容审查来实现有效的内容监管。但网络直播是即时性的,只有内容播出来以后才能发现,因此,对其监管就更加复杂和困难。”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要应对互联网侵权行为,需把预防工作做到位。应重点监管侵犯人格权的行为,针对网络直播的特点,必须实施全程、实时、动态的监管。”

“直播行为具有即时性,一旦行为发生,迅速传达至受众,便无法挽回。特别是当某些主播从事表演、发表反动言论、鼓吹暴力或者从事其他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时,若不能事前防范,将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建议,对于网络直播的监管,需要结合业务模式、技术特点制定有效的措施,不仅包括实行主播实名制、黑名单制,还需要对主播建立一定的准入门槛,通过比较严格的法律法规培训,方可进入网络直播行业。对于平台而言,不仅需要针对主播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更需要通过技术、人工等方式实时监督主播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在四川“伪慈善”事件中,主播显然向“围观群众”隐瞒了其“假慈善、真圈粉,伪捐款、实敛财”的真实目的,诱导大量网友关注的同时也通过“刷礼物”“购买虚拟货币”等手段敛财。依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规定,应承担欺诈的法律责任。此外,据《刑法》第266条、《慈善法》第107条的规定,如果网红主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应以诈骗罪论处。

加强行业自律,实名制、黑名单、分级制呼之欲出

在一系列“伪慈善”事件中,有关部门发现,网络主播的账号被冻结后,往往很快又了新账号,继续吸引“粉丝”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主播实名制登记和“黑名单”制度能够严格执行,那些劣迹主播将不再有生存土壤。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秘书长、互联网专家包冉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直播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如不出台清晰的管理规范,行业很容易变得混乱不堪。“实名制+黑名单”可行,网络直播不能再任性。

“‘黑名单’在网络直播行业意义重大。很多网络平台为了商业利益,不惜突破法律底线留住能够获利的主播,即便明知其是‘问题主播’,平台担心主播‘跳槽’,也不敢轻易得罪。”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黑名单”制度建立后,对纳入“黑名单”的主播将“禁止重新注册账号”,并向省级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报告。这样一来,“黑名单”主播将不能肆意“用脚投票”来要挟平台,也就让法治与诚信重回直播市场。

在由多家业界研究机构近日联合举办的“数字论坛――直播行业监管风暴专家研讨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提出施行直播“实名制”。他认为,落实主体责任和黑名单制度都是实现“实名制”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丹林认为,直播行业应建立内容分级制度。比如,直播间可根据播出内容种类和表现尺度、语言状况确立级别,对于不同级别直播,具体监管措施应有不同。

笔者注意到,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提出要建立“信用等级制度”。《规定》明确要求,对直播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互联网直播者信用分级管理体系,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禁止重新注册账号。近期,主播“黑名单”制度已随着《规定》出台逐步建立。

“《规定》要求网络主播享受的管理和服务与自身信用等级直接挂钩。主播权限不是和关注度挂钩,而是和信用记录挂钩,这就意味着商业利益将与信用挂钩,诚信将重回网络直播市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这是新规最大的创新之处。

专项整治、加强立法,对直播野蛮生长说“不”

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平台运营成本过高等因素,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开始游走在灰色地带,采取“球”策略,利用涉黄、涉赌、涉暴甚至涉毒等内容吸引用户,并催生出一批靠低俗内容起家的“网红”群体,滋生出行业各种乱象。这些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待网络直播这样的新生事物,要做到制度先行、规则完善、监管有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热莨芾砉ぷ鞯耐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国已开展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工作。

“政策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要看落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表示,直播不能“向钱而生”,要遵循社会公德,传播积极、健康、主流的内容。直播经济发展极快,相关部门应根据最新情况制定政策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规范,让直播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近日,笔者从公安部网站获悉,为切实加强对网络直播平台的安全管理,依法打击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召开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工作。专项整治期间,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将全面检查网络直播平台安全管理制度措施落实情况,指导网络直播平台全面清理各类违法有害信息,依法关停传播违法信息的账号、频道,查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网络直播平台。

工作中,重点整治三类网络直播平台:一是群众举报、网络曝光或网民反映问题集中的;二是涉嫌存在、聚众以及其他违法行为的;三是企业自身管理秩序混乱、安全管理制度措施不落实的。公安机关表示:对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传播、散布色情、暴力、恐怖、教唆犯罪等违法信息,或组织、聚众进行、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坚决依法打击,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017年3月28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做出部署,从3月至11月,开展“净网2017”专项行动,聚焦网络直播平台、“两微一端”、弹窗广告及网络文学作品等四个领域,严打制售传播色情信息行为,并督促网络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其中,把整治违法违规网络直播平台列为首要对象。对问题严重或无证经营的网络直播平台,坚决关停网站并下架APP。

2017年4月10日,安徽省泗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周楚接受笔者采访时直言: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文化也不能任由“毒草”侵害,要从规范网络文化,促进网络管理法制化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治理网络直播。作为互联网市场的参与者,必须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合法参与、有序经营,这一点毋庸置疑。

链接

执法直播,传播正能量

提起“网红”可能更多的评判是负面甚至贬义。而此时,全国范围内的交警执法直播可以说让广大网友眼前一亮。执法直播其实是顺应网民需求,大部分网友更愿意看到这种阳光的形象、更愿意听到这种正能量的声音。让执法交警成为“网红”,为网络直播带来的是一股清流,能把正确的价值观、应遵循的法律规范以及实用的常识传递给网民。

从2016年8月9日起,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组织多地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官方微博、直播平台等渠道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全国交警直播月”活动,直播交警一线执法现场。

2016年8月16日,湖北高速交警以“暑运期间的重点违法行为整治”为主题开展了首次执法直播,吸引了15.9万网友观看,18.3f点赞。

2016年8月30日,安徽合肥交警在6个网络平台直播夜查酒驾行动,吸引150余万网友观看,并收到30多万个点赞。

2017年4月,笔者参与了安徽省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进行的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直播活动。在直播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交警执法的全过程,也能够听到民警与受检查车主们的对话。

在执法前沿开展视频直播,形成强大执法直播矩阵,并与网友实时互动,几个小时直播,共有超过5万人在线观看,收到3万人次网友点赞。

采访中,该县交警大队长陈保护对笔者说:“网络直播就是让民警在‘阳光下执法’。它既能让广大网民对交警执法进行监督,也将交管工作的种种不易展现在公众眼前,其过程也是一个普法过程。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些不文明、危险和违法的行为是如何接受惩处的。既可以让旁观者接受一次普法教育,同时还可以倾听网友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交警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使之成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的重要渠道。”

这是用网络直播作为推进交警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的一种创新尝试,把民警的执法过程直接展现在镜头下面。要适应这样一种网络舆论生态,这就极大地推动了民警自觉下工夫提高执法水平,以主动的姿态积极树立文明规范执法形象。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安全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交警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的普法教育可能是一对一的,查处一起、教育一起,而执法直播直接吸引网友“围观”,现场生动地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同时向几十万人讲解了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处罚标准以及安全行车常识,极大地扩充了普法教育的覆盖面。

网络直播论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直播 受众 心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04-01

一、受众人群分析

自2015年以恚我国的网络直播情况遍地开花,各种直播软件和相关的网址络绎不绝。如小咖秀、斗鱼TV和虎牙等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经发不过一组数据。数据显示,至2016年上半年,有3.35亿的用户使用过网络直播服务,占比45.8%。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 也提到,中国网民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中段,约20-29岁之间。通过一些调查问卷表明这些受众因为受到各种心理特征的影响而沉迷网络直播。受众人群很多都是生活没有压力,在校学生,以及空闲时间较多或者各种土豪,他们往往无聊寂寞,利用网络直播来打花时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的素质往往与受众人群直接挂钩,因为主播往往播放的都是受众人群想要看到的。经过分析,可以总结得到网络直播盛行下的受众人群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因素作用。

二、受众心理特征分析

1、满足心理

在网络上的网络平台中,直播各种各样的内容,满足的受众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明显的是明星直播间和电竞行业的直播间。对于明星直播间,不仅仅满足了粉丝与明星间的互动和了解偶像的生活等,拉近了粉丝与明星间的距离,满足了粉丝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与明星互动的遗憾,同时,粉丝购买各种礼物“鲜花”“钻石”“游轮”等,不仅仅满足了自己一种超越现实的土豪心理,而且造成一种虚假的拜物心理,这同时也是一种拜物心理的体现。满足心理广义上也包含了满足消费的心理。受众群众可以大手笔的直播平台间购买虚拟礼物,之后赠送给自己认同的主播,这种网络消费,满足了受众的消费心理,是一种对生活压抑的不正确宣泄。对于电竞行业的直播也是如此,满足了受众群众玩游戏的心理。通过观看直播游戏,不仅仅让受众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也是认同心理的体现。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电竞行业的直播会吸引很多同是电竞玩家的受众,往往很自然的聚在一起,互相比拼礼物等,这也是一种满足心理。满足心理是一种关键的心理特征,促进了网络直播的盛行。

2、认同心理

认同心理也被认为是一种投射心理。有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53.2%的受众人群因为具有认同心理从而沉迷网络直播。而且“往往观看与自己具有某方面的相似性的主播的直播间”这一选项高达90%。可见,认同心理是一个促使群众观看直播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网络直播中,认同心理是一种构建主体的主要方式,它往往通过具有相似的背景、经历、职业等这些共同点,建立起主播和受众群众间的桥梁。不难发现,某一明星的受众群众基本都是该明星的粉丝,粉丝们都喜欢该明星,认同该明星,电竞行业的主播的受众往往是跟主播同一个游戏角色或者同一年龄阶层、工薪阶层的群众,这都是认同心理的体现。而且,网络直播往往超越现实,缩短了距离,让明星主播等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亲切,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和了解。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不仅仅受众群众从主播身上找到认同感和相似性,主播的内容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受众群众往往会将直播内容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内容与受众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共同的认知和理解,这同样也是认同心理的体现。

3、拜物心理

很早之前就出现过拜物这个词语。最早的拜物教是指把某种物质当做神来崇拜的一种古老的宗教。比如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少,往往把一些火。水或者其他物质当做图腾等来膜拜,从而出现拜物教。如今,当代社会的拜物是指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过分向往。我国的经济发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奢侈品也不断走进人们视野。许多奢侈品牌的商家等,利用各种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向公众营造一种“丰裕”的表面现象,诱惑民众购买,将琳琅满目的商品毫不保留的展现在人民面前,造成人民对商品的购买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以及个人购买力的范围,这是一种严重各的拜物心理。因此,各个网络平台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心理,打造出了各式各样脱离现实的虚拟礼物,比如火箭、钻石、游艇和豪宅等。这些虚拟商品的出现,使民众获得了心理上拜物的满足,这也是一种满足心理的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往往虚拟礼物越脱离实际,越豪华,网络直播的受众群众更加广泛,数量更加庞大。用户可以购买“保时捷、宝马”等各种虚拟商品来打赏给主播,不仅仅满足了受众拜物的心理,而且很容易让人沦陷上瘾,营造了一种崇尚奢靡生活的不良观念。

4、视觉心理

网络直播往往是直接面对面通过视频等方式的互动,这种具有强烈视觉效应的直播方式,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视觉心理。不完全调查统计得出有85%以上的玩家认为通过直播平台视频的内容比其他视频资源更加可信和真实,更容易带来娱乐和消遣。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会大大的影响了受众的参与度。网络直播与图片文字等相比,具有更加直接、不费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的优势。许多受众群众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直接的获得娱乐和满足,那么直播的网络平台视频恰好符合情况,因此视觉心理也是网络直播盛行的关键原因之一。

三、网络直播盛行下的问题与反思

正因为网络直播如此盛行,催生出了“宅男宅女经济”这一专有名词。网络直播间的房主大多是年轻女性和男性偏多,特别是女性。她们很大一部分利用业余的时间,当做一种副业进行。当前来说,我国的网络直播相关的管理规定很不完善,因此催生了许多奇怪的问题和一些无所事事为了赚钱而不达目的直播的不良青年。目前的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打赏,往往很不负责的发表各种言论,例如各种黄段子、各种吐槽等,打造了一种低俗文化的网络环境。这与国家一直强调的网络文明和网络素质教育相悖。因此,国家需要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抓紧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国民素质的崩溃。尽管如此,网络直播也还是有一股清泉。许多有心人士,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直播,进行相关公益活动的直播,带来很多正能量。

四、总结

当今社会,网络直播盛行,这是一种新兴的行业。直播平台的受众往往集中在年轻群体,具有心相似的心理特征,比如认同心理、满足心理等。未来网络直播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国家的相关规定,而且也需要广大受众群众的配合,让直播平台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而不应该是腐朽低俗。

参考文献

[1] 周春林.网络直播盛行之下的受众分析[J].视听,2016,(12):91.

[2] 刘小红.明星网络直播的受众心理及行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21):266-267.

[3] 续蔚一.网络直播平台受众的心理特征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8):10+13+18.

[4] 周阳.受众视角下的电子竞技网络直播[J].艺术科技,2016,(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