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40:15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1篇

关键词:校舍安全建设,制度保障,质量监管

Abstract: according to puting the school should into the most safety plac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dvance planning regulations from shaanxi province,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xamination, carefu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guarante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school buildings.

Keywords: building security construction, system guarantee,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8年6月,总理来陕西灾区视察,要求“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坚固、最安全的场所”。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要求,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始终把学校的恢复重建当成大事要事,各级部门抓管理、抓落实、抓质量,监理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施工,确保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场所。

规划规章先行,为确保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2008年6月2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陕西省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实施方案》(陕政发[2008]28号),明确提出:提高学校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工程建筑质量,为灾区建设安全、坚固、优美的校园。要求:学校的选址要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区,要交通便利、利于学生学习生活。要求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选择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单位,对异地新建的学校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就地恢复重建和维修加固的学校,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排查。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灾后学校恢复重建抗震设计。就地重建和异地新建学校一律取消预制构件,实行现浇。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2篇

在求职中,一份好的简历往往能为自己在面试的时候加不少分。由此可见,求职不单单是你有能力,有才华就能横行霸道的地方。往往,那些能力那么好,才华没那么出众,但在简历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人机会更大。

目前住地: 广州 民

族: 汉族

户 籍 地: 广东省 身高体重: 168 cm 65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

龄: 43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建筑施工管理:初级工程师、建筑施工管理、基础地下工程/岩土工程:

工作年限: 19 职

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8000--1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广州 深圳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9-09 ~ 2010-02恒域建筑工程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兰乔圣菲花园四期——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该项工程建筑面积为107580㎡地下一层直通地上三十层,也属于超宽超长工程而且抗震、抗收缩与防水要求都较为严格。特别是万科地产现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化做法,都有一套超越规范标准。作为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与现场技术操作管理与后浇带的安排、设置操作以及现时代的建筑规范规定都是能否和万科地产要求接轨及符合万科地产质量。如何保证在现时建筑市场进行科学施工管理与交付使用的直接因素。

离职原因: 在选择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6-09 ~ 2009-08广州市金辉建筑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金碧海岸花园1—15栋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该项工程建筑面积为217580㎡地下一层直通地上三十二层,也属于超宽超长工程而且抗震、抗收缩与防水要求都较为严格。作为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与现场技术操作管理与后浇带的安排、设置操作以及现时代的建筑规范规定都是最后能否进行科学施工管理与交付使用的直接因素。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4-09 ~ 2006-08广州市协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任电白县第一中学学生宿舍楼土建、装饰技术骨干,对质量、工期、投资三大目标进行控制,达到预期目标,受到建设单位和本单位领导的高度好评。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1-09 ~ 2004-08广州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河南省开封市电信发射大楼项目(技术负责人)本工程才16层、全高达77.2m其中一层高达16m也属于超高工程。其高支模与外排栅的安全要求也是现建筑行业规范最大要求。本人作为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编写与现场技术、安全操作管理都是最后能否进行正常施工与交付使用的关键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0-01 ~ 2001-08茂名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年珠海市中山大学教学楼项目(技术负责人)

长1080米,宽38.6米。面积约41688㎡,该工程最大特点是工期仅为300天,施工难度大,最后提前顺利验收,并得到珠海市建筑质量监督站及省建委高度好评。被评为“省级样板工程”。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94-02 ~ 1999-12电白县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 1994-1995年广州市芳村区人民法院职工商住楼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

1995-1996年广州市同德村桥德花园商住楼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1997—10广州市越秀北路越良大厦项目商住楼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该项工程建筑面积为48800㎡地下二层地上二十八层,长135.46m、宽68.35m。也属于超宽工程而且抗震、抗收缩与防水要求都较为高。作为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编写与现场技术操作管理与后浇带的安排、设置操作都是最后能否进行正常施工与交付使用的关键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93-01 ~ 1994-01茂名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主管施工员

工作描述: 广东省工业大学学生宿舍住宅楼项目现场(施工员)该工程首层内设学生舞台与会议厅,跨度分别为18m、25m,属于大跨度砼结构综合楼。其结构性能达到7级以上地震与安全使用要求;该项目完工调试使用达到设计要求。房间设备均能在正常范围。该项工程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工程”。 作为施工单位施工现场专业技术主管施工员,全面负责本专业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91-07 ~ 1992-12茂名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现场施工员

工作描述: 广州市火车南站工人宿舍住宅楼项目现场(助理施工员)建筑面积约12000㎡,层数七层,该项目作为优良工程要求来进行施工管理。经过精心施工,效果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并被评为“优良工程”。本人 协助本单位现场工程师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与资料整理现场签证等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自修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YC200114213131 毕业日期: 2005-07-01

所学专业: 土木工程 第二专业: 土木工程

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88-09 1991-07 华南理工大学 工业与民用建筑 毕业证书 9123198

2001-09 2005-07 北京自修大学 土木工程 毕业证书 YC100085132005214131

语言能力

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在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施工工作和实践经验,直接利用现代建筑科学基本知识。在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方面都有较强能力。对施工规范规定及安排施工人员工作方面都有很高的专业技能。最是特殊施工作业(深基坑的支撑支护,描杆描索;后浇带,大体积砼浇筑超高大支模,外排脚手架,出料平台,塔吊、人货梯等)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篇写才是本项。

详细个人自传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办公建筑 风格特征北京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05-0158-05

在北京,以各区政府以及下属职能部门为代表的区级行政单位数目众多,承担了北京各区的行政管理工作,与市民联系紧密。与之相对应,当代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十分多元,类型多样,呈现出十分丰富的面貌。与部级或市级行政办公建筑相比,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与公众关系更为紧密,空间也更为开放。它们承上启下,在保持与上层机构联系的同时,又要与辖区内居民保持紧密联系,为他们提供各种行政服务。因此,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组成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各区政府为了能更好的管理基层、服务市民,均向基层派出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为了加强与基层普通居民的联系,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近年来北京各区还纷纷设立了由多个职能部门集中办公、专门提供行政服务的行政服务中心,有些职能单位还专门将行政服务功能剥离出来成立行政服务大厅。这些新类型建筑的出现也正说明了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组成的独特之处,它们包含着从行政机构、建筑规模、空间特征都相差甚多的多种类型。

本文首先从空间分布以及建筑形式这两个方面对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进行整体论述,其后本文从各区政府和下属职能部门这二大类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展开论述,深入考察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类型,揭示它们的特征和规律,最后本文对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空间分布

与其他级别行政办公建筑相比,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分布明显要集中的多,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一般比较集中在各区的适中地点,并且一般会以区政府为中心,下属职能部门主要集中在区政府周边,少数较分散,个别职能部门、专业局离的较远。

区政府是整个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核心,这一点在区级行政的空间分布方面体现的也十分明显。在各区的区划范围内,区政府往往位于较为中心的地段,交通情况也十分良好,方便到达。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级行政办公建筑,除了位于区域中心影响下属职能部门分布以外,区政府的分布也明显的受到了城市中心的辐射影响。以城八区政府分布为例,内城四区(西城、东城、宣武,崇文)的区政府均位于二环内,它们已经处于整个城市的中心,因此交通情况是否良好成为区政府选址的最重要因素,西城区与宣武区政府就位于西二环边。而外部四区(海淀,石景山、丰台、朝阳)的区政府选址在考虑交通情况的同时纷纷向内城一侧偏移,这四区区政府并未完全选址在各区的区划中心。其中,石景山区政府区位最远,但仍位于长安街边,海淀区政府位于三、四环间,丰台区政府位于四环边,朝阳区政府则位于二、三环间,很明显它们的分布均向城中心发生了偏移。

除了各区政府外,各区下属职能部门的建筑规模并不大,一些新建的职能部门已经实现了集中规划建设。这些区在新建行政办公建筑时设置了集中办公区并设计了规模较大的建筑单体,以实现多部门集中办公。因此,与其他级别政府机构不同,各区下属的很多职能部门的分布是相对集中的。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区下属职能部门实现了集中办公,但由于自身建筑形象不明显、建筑风格不突出,因此辨识度比较低。再加上这些职能部门往往位于城市次干道边或胡同中,可达性和辨识度更低。与这些地处偏僻、形象并不明显的职能部门不同,当前新出现的各区行政服务中心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行政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行政机构,是“政府有效整合其职能,在一个集中的办公地点为公民提供全程式、快捷、公开、透明服务的一种公共服务形式”,主要以集中的开敞大厅为办公地点,空间开放而透明,向市民及企业提供各种行政服务。由于它们要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各种服务,因此交通便利、方便寻找成为了区县行政服务中心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服务中心还承担着一定的招商引资功能,因此行政服务中心选址除了考虑交通便利之外,还要尽量选择优越的地段。作为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成为决定行政服务中心选址的又一因素。

建筑形式

一提及行政办公建筑,人们总是把它们的形象同“威严、庄重、封闭”等词联系起来。这说明行政办公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征。但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却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行政办公建筑有所不同,它们类型十分多样,除少数建筑如各区政府仍然具有“威严、庄重、封闭”等传统行政办公建筑特征之外,大量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形式非常多元,本文试图从借用古典形式、布局中轴对称以及形式活泼多样这三个方面介绍它们的建筑形式特征。

1 借用古典形式

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形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古典形式的借用。在传统的行政办公建筑中,建筑形式大量借用了民族传统的形式,体现了建筑对于我国传统形式的探索。对于民族传统形式的追求,既能体现传统建筑创作手法中的轴线、序列、对称等造型方式,形成建筑空间的庄严气氛,符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民族形式从文化认同的高度强化了政府对于国家管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因此,当代北京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也大量借用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形式,如大屋顶、斗拱柱式等。

另一方面,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在借用我国民族传统形式之外,大量新建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还借用了西方古典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体量很大,通过三段式立面以及拱券等古典形式处理手法来加强建筑的庄严感:而建筑细部更是大量借用线脚、柱式等西方古典建筑手法。这些建筑试图借用西方古典的建筑形式来表现政府的权威。

2 布局中轴对称

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尤其是办公主楼一般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可以说,造型的中轴对称也一直是传统行政办公建筑的一大特征。大量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便借用对称的形式强化庄严的气氛,给人稳定、安全的感觉,强化国家政府的权威。通过对称轴线组织起来的建筑群体更为庄重严肃,也更符合行政办公建筑的建筑性质。在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中,大门、入口广场和主楼形成的中轴对称的主入口空间序列最为典型,对城市空间影响也最大。它一般位于空间的正前方,面向城市的主要街道,在空间组织上往往运用对称、轴线等手法。为了强化对称的空间布局,这些建筑还往往通过轴线序列来组织绿化,雕塑、大片铺装等空间元素,起到衬托主体建筑对称布

局的作用。总的来说,这种中轴对称的形式既符合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庄重性质,又使建筑形式带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特色。

3 形式活泼多样

虽然大量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形式并没有摆脱传统行政办公建筑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区级行政办公建筑的独特性,它们与普通市民距离更近,它们的建筑规模也并不大,因此很多新建的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也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活泼多样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与以往敦实、厚重的行政办公建筑形象不同,建筑形象更为多元,风格也十分活泼。这种形象风格上的多元使得空间更为亲民,摆脱了传统行政办公建筑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的空间形态。可以说,这些区级行政办公建筑已经初步形成了与政府建筑性质相呼应的、既能表达行政建筑的庄严、又较为亲民的建筑形式特征。

建筑类型

本文从区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这二大类展开论述,进一步深入考察区级行政办公建筑。

1 区政府

在整个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体系中,区政府建筑无疑是规模最大、形象最为气派的,它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也最大。一定程度上,它们对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某些部级、市级的行政办公建筑。

(1)建筑规模巨大

在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中,区政府建筑规模最大。以城八区的区政府为例,八栋建筑的平均建筑面积达到近4万m2,其中海淀区政府面积达到5.8万m2,而居于内城的西城区与宣武区政府面积也均达到了4万多m2。通过对区政府建筑分布情况的介绍,我们知道,这八栋建筑均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其中内城四区区政府均位于二环内,它们已经处于整个城市的中心,而外部四区区政府也纷纷向内城一侧偏移。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规模巨大的政府建筑无疑会对北京内城城市空间产生压迫,建筑的巨大尺度必然对周边城市空间产生巨大影响。

(2)建筑形象庄严

通过调研发现,区政府建筑不同于其他区级行政办公建筑,不仅建筑规模巨大,而且建筑形象更为庄严气派。建筑物多呈对称状布置,整体气氛偏向于稳重和庄严;政府主楼居中,两侧是辅助用房,之间是围合而成的广场或庭院;建筑群四周通过围墙与城市空间相隔,形成一个独立、较为封闭的院落空间。由于具有独立的轴线、封闭的院落,因此能够营造出政府办公建筑特有的庄严肃穆气氛。区政府建筑主楼往往高大,壮观,采用大的建筑尺度,并均为中轴对称的布局,以此成为局部城市空间的中心:主楼前一般布置广场,广场除了作为停车、疏散之用,同时可以对主楼起到烘托的作用,可以为展示主楼建筑立面提供一定的视距。

(3)建筑空间封闭

区政府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建筑空间较为封闭。区政府建筑规模较大,具有自己的独立用地,用地周边均以围墙相围。虽然当代建筑周边实体性围墙并不多,围墙往往是视线可通过的栏杆等隔离物,但区政府与公众的隔离依然存在,政府建筑前的广场仍然被政府所占据内部使用。即使通过各种手段处理,如围墙透空、加入大片草坪绿化等,空间视觉上对公众开放了,但内外也只能隔墙相望。另外由于建筑的轴线布局、中轴对称,以及区政府前保安人员的巡视等等原因,当代区政府建筑依然十分封闭。

2 下属职能部门

(1)实现集中办公

各区下属职能部门的建筑规模并不大,面积从数百到数千不等。与其他级别政府机构不同,一些区的下属职能部门实现了集中规划建设,这也是各区县下属职能部门建设中的一大特色。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方便民众办事,同时也能形成相对辨识度较高的行政办公建筑。如崇文区政府在建设下属职能部门时,将所属多个部门集中在一栋大楼内办公,同时将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在大楼底层,方便了各部门的联系协调。总的来说,对于规模较小的部门而言,单独建楼并不经济。为了节省政府投资、使建筑布局更为合理,可以在区下属职能部门建设中安排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在同一栋办公楼内办公,既方便了各部门业务联系交流,同时也方便了民众办事。

(2)建筑空间开放

各区下属职能部门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形式往往十分多元,较为活泼。同时,这一类建筑空间更为开放,与公众联系也更为紧密。而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之下,当前越来越多的各区下属职能部门出于服务公众的需要,纷纷将自身承担的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专门成立了下属的行政服务厅,此类空间以服务大厅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并直接对外,因此空间更为开放。

(3)利用现有空间

由于条件所限,大量的区县下属职能部门是借用旧有房屋来办公的,在发展过程中,这些老旧房屋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办公需求,因此北京一些区县下属职能部门对办公用房进行了改建,采取加建或局部改建的方式,依托于现有空间来建设新办公空间。虽然改建的办公空间一般没有完全新建的宽敞,但同样整洁、舒适,也具有较好的办事环境。此类空间对于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作用。当前城市空间中仍然存在大量一般的、并不引人注目的、不甚美观的城市空间,一些区职能部门正是利用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进行改建,建设新办公空间如行政服务大厅,这样既能节省城市用地,又能变消极为积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因陋就简、不追求豪华的精神一改以往衙门形象,真正实现了亲民的、透明的、开放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因此,这种利用现有空间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并加以推广。

发展建议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4篇

2012年度,企业技术中心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企业的中心开展工作,既注重GDP的增长,更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做文章,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并在**省第14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企业第二批)认定中获得通过,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2012年度,技术中心开展的具体工作与公司发展相结合,以服务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审查,在建工程技术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技术标编制,技术交流与培训,专项方案评审与讨论会,信息化运行及完善,工法的研发与申报,专利的研发与申报,标准编制等。具体工作如下:

一、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

根据集团实际施工情况和发展需要,08年度,技术中心共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约389份,现场技术监督与指导约395人次,协助各项经部 或直属项目部解决各类施工难题约35次,组织或参加各类专项方案评审会约28次。确保在建工程项目基本正常,没有发生一起由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工程技术质量和技术安全事故。在经营配合工作中,编制技术标书51份,其中轨道交通工程11份;市政公路工程30份;房屋建筑工程10份,成功协助公司开展自主经营与外地市场的开拓。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情况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托公司已部署的网络平台,主要从硬件建设、网络建设、安全及制度保障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

08年度,公司开始运用宏润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技术中心作为其中一部分版块,充分利用宏润OA平台。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标电子版文件上传,实现公司内部信息的交流,达成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中心已在公司网站上设立了单独的板块,作为一个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分别设立:中心简介、科技要闻、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研发动态、培训研讨、论文专著、工程实例、案例分析、交流论坛等内容。

三、企业在技术中心人才策略方面的情况

1、人才储备方面另外,在技术中心的带领下,集团2012年度城建建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通过评审人数68人,高级职称人数9人。

至此,技术中心中专5人;大专9人;本科33人;硕士:6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研究员:2人 ;中级职称:8人 ;初级职称:22人,高级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占中心职工人数总数的43.4%。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平衡模型;建筑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能否顺利的进行,与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一个好的管理体系能够促使和监督工程顺利完工,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出现意外情况,而施工安全管理又是管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因素有很多,但是不论多少种安全因素,最终都归于人、机械、环境这三个要素。在1950年左右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安全人机工程学,这门学科的主要就是研究人、机械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某种方法来建立一种安全系统模型,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安全因素,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在建筑施工的管理过程中,采用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立系统安全模型,减少和预防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使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1、安全人机工程学概述和目的

安全人机工程学以安全为目标、以工效为条件,主要是研究人、机械和环境三要素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探讨如何使机械、环境符合人的形态学、心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特征,使三个要素和谐一致,以求达到人的能力和作业活动的要求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安全、高效的学科。对上述三个要素建立合理的方案和系统模型,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人提供安全卫生和舒适的环境,达到保障人的健康、舒适、愉快地活动的日的,同时提高活动效率。

2、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和重视以下3个基本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的不安全状况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人和机械、人和环境、机械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安全管理的本质关系,对其进行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

3、人、机械、环境三要素安全管理模型的建立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上述的三要素进行管理,因此,对于上述三要素的管理采用人机工程安全学中的链杆平衡管理模型是一种十分高效的管理模型。

3.1、链杆平衡管理模型

模型内容: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把整个管理部门的各个子部门作为一个节点,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链杆与节点铰接。在整个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各个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所有的链杆都不会受到任何力,这时全部节点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

如果一个节点同时和其他的好几个节点关联在一起,就将这个节点称为是多链杆的节点,如果把它写成方程形式则如下所示:

E1=E2+E3+E4+E5+…

Ei=

在上式中,Ei为第i个部门的综合能力数;A为节点的工作量大小,根据工作量大小的不同分为9、7、5、3几个级别;M为节点的工作难易程度,根据不同的级别可以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数字9、7、5、3表示,四级之下用数字1表示;T为节点的工作时间;Q,X,S,N分别为人员、机的使用能力和数量、设备的配置、使用率;其中设备的配置及使用率根据不同的级别可以分为优、良、中、差,用数字表示为9、7、5、3及10、8、6、4,当处于两者之间时,可以使用平均值表示。

3.2、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链杆模型的建立

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型,由于整个的建筑施工过程仅涉及人、机、物三方面的因素,三者之间除了要满足互相协调与和谐发展外,还要达到某种管理上的平衡。

3.2.1、人机平衡模型的建立

在整个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处于最重要的主导地位,因此模型中的A、Q可分别作如下处理:A的取值依据人机的能力、数量和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重型、中型、轻型与小型,分别用数字表示为9、7、5、3;Q的取值分别按照管理人员的职称进行分类:高级、中级、处级和无职称,分别用数字表示为9、7、5、3;在机的综合能力计算中,A可进行如下的处理,依据设备的使用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9(超过12小时)、7(10~12h)、5(8~10h)、3(6~8h)、1(小于6h)。

平衡模型为:E1-2=E2-1。

上式中,E1-2为保证机安全状态的人的综合能力数;E2-1为需要人安全控制的机的综合能力数。

3.2.2、人环境平衡模型的建立

人的综合计算能力如上。环境的综合能力可做如下处理:Q、X分别为节点的人员或机的使用者的能力及数量。S、N分别为受环境影响的设备配置及影响程度,按优、良、中、差区分,分别记为9、7、5、3及10、8、6、4;当处于两者之间时,取它们的平均值。

平衡模型为:E1-3=E3-1。

上式中,式中: E1-3为控制环境安全状态所需人的综合能力数;E3-1为环境控制达到安全状态时的综合能力数。

3.2.3、机环境平衡模型的建立

平衡模型为:E2-3=E3-2。

上式中:E2-3为机械适应环境所需的能力数,E3-2为环境对机械影响的能力数。

3.2.4、人、机、环境一体化的平衡模型的建立

平衡模型为:E1=E1-2+E1-3

或者:E2=E2-1+E2-3

E3=E3-1+E3-2

4、平衡模型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例如某个建筑工程,施工工期比正常时间减少了1/4,这使得工程难度加大,为了满足合同规定的个性要求,施工企业决定提高效率,使用现金设备,但是又由于现实场地的限制,施工企业决定通过使用平衡模型来确定内部管理人员的组成。

4.1、各个参数的计算

根据上述建立的模型,式中部分参数的取值为:A=9,M=9,T=12,S=9。对于E1-2参数的计算中,Q取9,X取3,N取7,计算结果为:E1-2=1.75。对于E1-3参数的计算中,Q取7,X取2,N取8,计算结果为:E1-2=1.04。

根据上述的链杆平衡模型理论,总能力数计算为:E1=E1-2+E1-3=2.79。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在进行E1的计算式中,A取9,M取9,T取8,S取9,N取8;假定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数量确定,需要5人,则可得出X=5。

根据上述的链杆平衡理论,可以得出:Q=5.02。

在这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总能力数为:5.02×5=25.1

4.2、最佳安全管理人员配置

(1),如果选用安全管理人员职称具备如下情况,高级1人,中级1人,初级2人,计算总的综合能力数为:9+7+2×5=26>25.1

(2),如果选用安全管理人员职称具备如下情况,中级1人,初级2人,无职称的1人,计算总的综合能力数为:7×2+5×2+ 3=27>25.1

(3),如果选用安全管理人员职称具备如下情况,中级1人,初级2人,无职称的3人,计算总的综合能力数为:7+5×2+3×3=26>25.1

综上所述,并充分考虑到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选取(1)的配置情况最为合理。既本次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采用的人员组成为:高级职称为1人,中级为1人,初级为2人。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引入平衡管理模型的应用,在实际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很好的指导施工安全管理,还能影响其他方面的影响,减少和预防不安全因素的出现,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的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辉,张超,人-机-环境系统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5):107-111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标准;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52-04

【作者简介】谢兵,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环境艺术系主任,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一、开发概况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标准开发概况

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土木水利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牵头单位的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项目组,自2013年起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对行业企业、全省相关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调研,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及人才分析,确定建筑装饰专业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结构,开发出“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并在全省各相关学校推动该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实践。这个教学指导方案构建了一个专业基础平台、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选择了“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素描与色彩”,建筑装饰设计绘图方向课程选择了“室内设计”“装饰效果图制作”,建筑装饰施工方向课程选择了“地面装饰工程”,共5门核心课程并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2016年4月,课程标准完成开发,并顺利通过专家的初审和复审。

此次开发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每个教学单元(任务)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反映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课程观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帮助学生形成与本课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此次建筑装饰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的设计思路主要为以下几点: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建筑装饰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着眼学生发展与强化从业能力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3.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整体考虑教学单元间的层次梯度、逻辑结构。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路径,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到学习任务中。

二、课程标准开发注重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建筑装饰核心课程标准项目组根据调研统计,在整个土建行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4%,高级工以上技能人员占5.8%,远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与其他行业相比,高级人才比例偏低。到2013底,全国设置土建类专业的中职学校有1695所,在校生共62万人,年招生24万人,毕业生18万人。其中每年约有30%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通过对口单招、转段升学等模式进入本科和高职院校深造学习。

因此,在课标开发别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特点,统筹安排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评价方式的紧密衔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为例,该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正确识读和绘制装饰工程图的能力。如“画法几何基础”模块“点、直线和平面的三面投影”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要求:1.掌握点、直线、平面的投影规律和各种位置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2.能识读、绘制点、直线、平面的投影;3.会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至少有一个平面是特殊位置平面)交线;*4.能分析三面投影中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标注*的内容,可根据专业方向以及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需要,自主确定是否安排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对该部分的要求则相对较高,它们要求精讲“正投影原理”,多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中职课标该部分要求相对较低,但突出了点线面的基础投影原理和画法,学生掌握后能顺利地进入几何体投影的学习,体现了够用和适用原则。而难度较大的点线面位置关系作为选学内容,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同时也可为高职本科阶段学习该内容进行很好的铺垫,较好地体现了中高职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等方面的级差。

另外,该课程名为“制图与识图”,但鉴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画图与识图两个环节之间加入抄图环节作为过渡,通过抄图达到对图纸的熟悉,最终学会画图。和高职、本科相比,中职课标抄图环节课时相对较多,体现了中职教育重视基础训练,升学后又能较好地适应高职、本科段的学习。

三、构建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

建筑装饰新课标对评价的建议强调,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人员等,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可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如参加考级考试、资格认证等。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元评价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业水平测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方法,它不仅能准确地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客观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各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建筑装饰专业学业水平测试的专业基础课程选定的是“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而本次编制的“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正是该专业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编写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既突出技能目标,又力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标达成程度的描述词语准确到位,如在认识性方面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熟悉、掌握、知道、懂得、识别、解释、概述、比较、说出”等行为动词,在技能性方面使用了“会操作、会运用、会使用、会制作、会计算、会测试、会拟定、会安装”等行为动词。

四、课程的有效性实施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各职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把握课标要求,实施有效教学。

(一)教学建议

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完成实际建筑装饰工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推行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项目的设置应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如“室内设计”课程标准室内设计实训模块“居住空间设计”单元的教学,要紧贴室内设计工作过程:获取任务―现场分析―草图构思―设计绘图(手绘、软件)―设计成果展现。学生结合项目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规划、自主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成果,教师和学生通过作业一对一指导、多层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互动式的教与学。

项目的设置还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强化。如“装饰效果图制作”课程标准,在不同案例的任务中都有“会运用VRary等渲染插件对模型进行材质赋予及处理以至渲染出图”这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但它们在不同案例中所需的课时数是不一样的,从一开始要求学生用14课时完成该单元的学习,到最后一个案例只需用8课时。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深原有的基本结构,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范围扩大,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的课程项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拟的学习研究课题任务,二是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和项目,三是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的课题和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在课程标准编制时已经嵌入了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但技术的进步使得教材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建筑装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中实施,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产业文化的精神和要求。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必备的实验实训条件、信息化课程资源及图书资料等给出了基本建议,在这里仅就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建议如下:

推进校企深入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聘任能工巧匠指导实训;把企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新工法、新技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完善“2.5+0.5”中“0.5”的校外实习保障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7篇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项目必要性分析(1)社会需求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1世纪是中国建筑业产业成长和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建筑业也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无锡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242个、建筑安装业74个、建筑装饰业85个、其它建筑业46个,占比分别为54.1%、16.6%、19.0%和10.3%,可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市场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在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中,无锡市场的调查统计分析,对各种层次学历的需求选择:研究生10%、本科生42%、大专生34%、高职生39%、中专技校生3%,除了本科生以外,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达到第二位。由此可见,市场需求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中专生在市场上已经基本没有一席之地,中专学校要寻求发展,中专生要适应市场,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及专业技能。(2)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调查表明:近70%的中职生希望升学,这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实要求;不希望升学的只有14%,还有16%的中职生对升学的态度不明确。随着年龄的升高,希望获得继续学习机会的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3种学制:中专、五年制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中专教学模式具有周期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优点;但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局限等弊端,学生通过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低,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前景堪忧。五年制高职,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技术,具有本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的职业学校,让中专毕业生有条件进入高职,进一步接受职业技能学习,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职教大省”“人口大省”,无锡作为江苏省的经济发达重要城市,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已经满足不了建筑行业的需求。开展中高职分段培养,可以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的各自优势,深化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和管理水平,进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2.项目可行性分析(1)人才培养的良好声誉为项目提供了良好背景。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4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配备教师19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双师型教师68.5%,具有国家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5人,技师1人,高级考评员1人,测量放线高级工5人,砌筑高级工1人,以及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筑工程实践场所,为无锡及周边城市输送了大量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配备教师25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人,双师型教师84%,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职业资格12人,每年建筑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均在无锡及周边城市有良好的就业环境。(2)长期合作关系为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合作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首先,两校在地理位置上同处无锡藕塘职教园,两校仅仅是一路之隔,在平时的学术交流中,经常有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技能大赛、高级工考试等方面,相互配合,提供便利;在教学设备方面,也存在着共享。长期的合作,奠定了两校“3+2”中高职衔接教学项目的坚实基础。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衔接

从“衔接”的概念层面上,“衔”有连接的涵义,“接”有靠近、相迎、连续等意。为更好的实现“3+2”中高职衔接教学项目目标,完成对中职学生的培养以及进入高职阶段专业技能的提升,进行了如下有效衔接措施。1.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起点。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两者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在侧重点上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1)“中职学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工程建设生产一线从事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完成本学段学习时取得本专业中专学历证书。(2)“高职学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建筑行业,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技术,具有本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取得本专业大专学历证书。2.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化,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以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教学内容(见表1)。3.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制定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课程衔接不只是两个教育层次教育内容的衔接,同时还是两个教育层次的教育进度及总体安排与设计的衔接。课程衔接还要考虑课程的动态性,即影响课程的内因和外因发生变化时,课程衔接能够很好地保持跟进,从而是课程衔接即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良好个过渡性和连贯性。中职与高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及学生的就业走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并在最大限度的完成两校多门不同专业课程标准的共同制定(见表2)。4.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效衔接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就业能力的直接反映,也是职业毕业生最吸引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衔接,是有强的现实意义。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中职阶段。取得全国计算机一级B级证书(或NIT考试证书);至少一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技术工种(测量放线工、砌筑工、钢筋工、建筑CAD)的中级工技能证书。(2)高职阶段。江苏省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证书;至少一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技术工种(测量放线工、建筑CAD等)的高级工技能证书;至少一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技术岗位资格证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等)。5.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中职和高职,在培养模式上都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方面的交流。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注重引用真实的工程案例,教学过程注重行动导向,工作工程,为企业服务,方法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作者:王艳飞 单位: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

建筑工程高级职称论文第8篇

关键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 人力资源结构 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煤炭行业,在调整中无论是扩能技改,还是矿井(区)新建,都使得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在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信息化管理、科技创新、安全发展、成本控制等方面都为国有煤炭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以事务性工作为主的人才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因此,分析研究人力资源结构对于国有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人力资源结构是指在一个系统内,构成人力资源群体的各类人力资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它包括三个内容:人力资源的种类和性质;各类人力资源的规模分布或规模比例;各类人力资源的相互联结形式。由于不同产业和不同部门的企业技术经济特征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源结构的特点。不同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构成的行业特征,不仅反映出社会进步的水平,而且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企业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有关。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主要分类有:人力资源群体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性格心理素质结构等等。

二、平煤神马建工集团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具体现状分析。平煤神马建工集团,隶属于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2008年4月,由建井一处、建井三处、土建处、安装处、勘探处等6个施工工程处,新疆、山西、陕西、内蒙等4个区域分公司,以及设计院、天元水泥公司、福星建材公司等13个单位组成,拥有矿山、房建、冶炼、化工石油、市政工程等总承包一级资质,注册资本3.5亿元,年产值达50亿元。

截止2012年底,建工集团在册职工8503人。在册职工中上岗的7889人,占92.8%,其中管理岗位954人,占上岗人数的12.1%,工人岗位4681人,占上岗人数的59.3%。在册职工中不上岗的(包括停薪留职、内退等)614人,占7.2%。同时,成建制工人3414人,承包施工队3701人,实际使用上岗人数15004人。

一方面,从事煤炭建筑施工的5249人,占在册职工上岗人数的61.7%,成建制工人已经成为煤炭建筑施工一线的主力,从事掘进施工工人4105人,其中劳务工3414人,占掘进工人总数的83.2%,在册职工只有691人,占采掘工人总数的16.8%。

另一方面,己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力量。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共1182人,其中高级职称112人;中级职称478人;初级职称592人。

2.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分析。学历、职称、年龄的统计分析是衡量企业人才结构的基础。从年龄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职称和学历统计情况可以分析出企业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

因此,这里采用学历、职称、年龄三个维度对平煤神马建工集团人才结构进行分析,即职称与学历、职称与年龄两大角度来进行综合阐述。

学历结构。从人才的学历结构看,企业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只有3人,占人才总量的0.25%,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的38.09%,大专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 44.02%,中专及其他学历占到17.88%,虽然近几年的变动趋势显示出高学历的人才比重有所增加,但比例依然较低(如表1所示),并且全日制学历人才较少,大概有30%的本科是成人函授学历。另外,企业专科及中专以下人才比重过大,由于学历、知识及技能的限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企业内部人才职称晋升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建工集团最终会遭遇到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纵观整个煤炭建筑行业,除非采取重大措施,否则高学历人才短缺现象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

职称结构。从人才的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人数占人才总数9.5%,中级职称人数占总数的40.4%,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职称人数比例结构约为1:4:5。很明显高级技术人才短缺,初级技术人才比重偏大。总体上看,建工集团人员平均素质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在职称-年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不少年轻人才加入到了该企业,但具有高学历的人才依然稀少,人才在未来职称的晋升中,尤其是初级职称进中、高级职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此外,由于员工队伍层次不高,许多项目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影响因素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主客观角度进行分析。

客观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高层次人员后备力量缺乏;二是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三是建筑施工尤其是井下,工作艰苦、环境恶劣、安全隐患较多、工资待遇相对不高,加之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给吸引、留住人才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从主观上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尚有差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把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作为战略性问题对待,相当普遍的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管理的现象。二是机制不灵活,管理不到位。目前没有建立灵活地留人机制,有的单位面对人才流失的严峻局面,缺乏主动更新观念,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是怨天忧人,束手无策;有的单位对引进的毕业生不落实应有的待遇,致使一些非常紧缺专业的毕业生相继辞职。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够,受多年计划经济的用人观念影响,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仍然在很多方面明显地反映出来。四是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技术应用比较少,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3.操作人员结构分析。建工集团作业人员是由以下四部分人组成:

在册员工。这部分员工与建工集团存在劳动关系,用工形式较为规范,员工队伍也相对稳定。但在整个施工作业人员队伍中比例较小,尤其井下施工,在册员工大多从事些辅助管理工作,由于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和隶属关系,所以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非常关心,参与企业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强,属企业的骨干和基本队伍。

劳务工队伍。这部分作业人员已越来越成为目前建筑施工生产中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这些队伍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内部管理体制,甚至没有合法的劳务资质,给企业在劳务分包和管理过程中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人员参与企业施工生产的目的十分单纯,除了挣钱之外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生存发展稳定漠不关心。这样也给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培养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返聘人员。这部分人员年龄基本在50到65岁之间,具有较为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操作技能,且身体状况良好。这些人员以返聘的身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甚至成为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由于这部分人员具有核心技术,一旦流向社会将给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带来一定冲击,尤其在工程安装、施工监理和工程设计方面表现突出。由于这部分人员身份的转变,使其由过去的隶属关系变为现在的经济关系,因此在收入待遇上比较苛求。如何发挥这部分人员在企业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和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

零散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员的加入,弥补了施工作业中对普工的需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群体。但这部分作业人员普遍表现出或年龄偏大,或文化偏低。还有一些是季节性用工,部分农民在农闲时打打短工,挣点零花钱而已。由于这部分人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较低,所以很受劳务承包人的欢迎。但这部分人的专业素质较差、安全意识淡薄和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却给企业的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上述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说明其符合当前建筑市场对劳务作业人员的需求形势,因而想在较短时间加以消除是很不现实,也完全做不到。这就要求建工集团要从大局出发,客观分析和面对现实,积极营造良好的劳动关系,努力探索和寻求有利于企业和谐稳定,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期达到企业和作业人员的双赢共荣的目的。

三、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了解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人才结构,完善育人留人机制

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实现人才总量上的增长。积极引进所需的各类人才和智力,改善人才结构。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外单位成熟人才。为解决矿业类主体专业毕业生生源少、接收困难的问题,对职工之子入矿院学习矿业类专业的,毕业后集团公司优先安排工作,并参照有关标准给予适当学费补助。

要降低引进毕业生的门槛,多层次引进人员。紧紧抓住煤炭企业近几年效益良好的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所需要的建筑类各专业人才参与创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仍将是引进的重点。鉴于平煤神马集团内部各单位现场条件、待遇水平差距较大,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引进硕士研究生。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人才及人才资源技能培训提高是目前企业的急需,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其技术管理水平并实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按不同专业岗位、通过定期继续教育实行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每年不定期对以上两类人员组织培训学习并逐步加大培训力度。

围绕留住用好人才,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遵循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按照“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要求,着力营造留人的良好氛围。一是针对当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问题,建立领导干部人才引进责任制,对那些只引进不注重管理,造成人才流失的单位,给予适当的处罚,以增强单位领导的责任感、压力感,确保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二是总结近几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管理工作实践,形成一套系统的激励约束办法。三是在待遇上,为人才架起实现自身价值的桥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试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对技术或管理骨干等优秀人才,可适当加大住房公积金和年金的缴费比例。四是建立各级领导挂靠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制度,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加强操作人员管理,减少外来人员的流动

积极探索外用工管理制度,规范用工流程,作为煤炭建筑企业来讲,必须面对现实想出对策,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出便于操作的制度规定,尽量减少因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严把入口关。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要把好外用工使用的入口关,监督指导基层施工单位的用工行为,从年龄状况、身体状况和技术状况等方面加以规范,为项目部施工生产提供较为合格的作业人员。

培养合作伙伴。应尽可能的使用具有劳务分包资质的外包队伍,努力培养长期合作伙伴,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在外用工管理和使用方面的风险,减少因外用工使用不规范而导致的成本支出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并研究提出农民工管理主体和市场准入、建立农民工培训和社保体系、分清施工企业与劳务公司的法律契约关系等,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技能关系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加强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目前,提高占一线作业人员80%以上的劳务层即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是当务之急。加强教育学习和经常性技能培训,保证外用工的操作技能的提高和遵章守纪自觉性的养成,切实把外用工使用前教育培训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完善薪酬支付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和社会用工情况,制定出本单位的支付劳动报酬标准、支付劳动报酬的程序,并严格做到各类用工形式在报酬支付上的同工同酬,增强支付报酬的透明度,避免发生类似承包人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以及引发的劳资纠纷,切实维护企业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姜全国.建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机制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2]卢静.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承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林春.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4]邹武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年22期

[5]杨海林.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5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