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工程学论文

建筑工程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39:41

建筑工程学论文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1篇

随着移动学习的动态发展,目前主要的移动学习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分可分为两大类:在线移动学习模式与存储移动学习模式。在线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借助于移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访问的形式是受移动设备与移动通信网之间以及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协议制约的。目前,移动通信协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短信息的,另一种是面向连接的(实现实时通信)。因而目前的在线移动学习模式又可以分成两种子模式: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和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具有使用费低、设备普遍支持等诸多优点,但其只适用于通信数据少、可用简单文字描述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服务。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网关直接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主要应用于表达丰富信息,使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学习活动和实时交互。目前,国内外已推出WAP、GPRS、3G、无线局域网等多种基于连接的数据服务业务。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操作系统的普及与日渐成熟,3G通信服务业务的推出和广泛使用,将使移动学习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发生空前变化,教学活动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并确保高品质。这种移动学习实现模式的发展将不断发生着转变。

二、移动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移动学习是一种技术特征鲜明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其中,无线通信技术是解决移动学习通信的要素;软件技术是保证移动学习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建模工具的正确选择为移动学习内容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条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 例,笔者主要构建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微信平台与网盘相结合的移动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资料下载模块。

1.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

此模块主要实现方式为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动态化、公开化、形式多样化、自动回复化特点。动态化表现为每天可1-5条或更多信息,其内容可涉及教学各个方面,并且每天更新,实现时时动态,例如,“建筑工程常规做法及估算价格”,“如何做好公路工程计量”,“造价算量顺口溜”等。公开化表现为其展现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在校学生,社会上任何人如果想对此方向学习,只要加入“关注”即可接收信息,方便易懂。形式多样化表现为其内容形式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也可以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方式,如图片、视频等。自动回复化表现在学生(或读者)可以回复提示文字或数字,系统自动回复已设定好的内容解答。例如“回复数字1,查看习题1答案”,回复后即会出现答案或答案的链接网址。基于以上优点,可完全实现知识的表达与学习,但它还有一些缺点与不足。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新信息没有声音提醒功能,如果有新信息时怎样提醒?如果学生有系统自动回复以外的问题怎样解答?如果要展现的教学内容过大,而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讨论空间和资料下载两大模块。

2.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

新信息的提醒功能及学生有疑问需要教师解答或学生间的讨论功能,都可以通过此模块来实现。具体表现为在微信中建立微信群,由群主(或管理员)维持秩序,并将公众平台的信息和信息提醒同时;对群讨论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形式亦可多样化,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

3.资料下载模块。

当资料过大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课程内容的各类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多种移动学习模式来实现。在该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和系统进行交互。一种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一种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或笔记本等进行在线学习。例如,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最新规范等,我们将提供文档、PDF文件、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给出链接,学习者通过链接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手机、电脑、iPad等均可,当他们在教室外面、公共汽车等地方时,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这些教学文档、图片序列、音视频教程等,充分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与方便,而且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移动通信费用。

三、应用结果

按计划在建筑工程技术学院2012级学生教学中开展教学,覆盖学生100人以上。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对移动教学的应用和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实施前

学生对移动学习了解很少,但他们愿意参与这种学习方式。

2.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学生更多喜欢的移动学习途径是通过下载学习文档到手机、电脑上进行学习,而且音/视频资源、图片更受欢迎。

3.实施后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普遍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87%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还是很好奇,对其形式的追求要高于内涵,因此,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三是学生在群内讨论非常积极,可利用闲散时间,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四、结语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2篇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研究建筑各构造组成部分的施工情况,包括施工工艺、材料应用、机具设备及工程质量验收等内容,知识涵盖面广,且与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联系密切,是用来指导学生后期顶岗实习或就业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修完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工程制图、建设法规、房屋构造等)学时后方可开设,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需掌握基本的工程施工方法,了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处理常见的工程质量问题,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2现阶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现阶段大部分仍采用纯理论教学的模式,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差,这种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1)概念性知识点多,学生对课程内容消化能力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概念性内容比较多,普通的讲述方法是以理解概念、消化知识点为主,考核环节也主要以课本知识的重难点为主。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专业概念时对其理解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例如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时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放松等一系列施工工艺,学生在无情景的学习环境中就很难理解其施工过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也就很模糊,对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差,不能理解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一堂课的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就只能是徒劳无功。

(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差。通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以直接讲述或PPT演示为主,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详细讲解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缺乏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意识。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环节安排无新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差。初、高中式的填鸭式教育在大学阶段是行不通的,这个阶段主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为将来的任务型工作模式打好基础。

(3)无实践教学环节,知识应用受到限制。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情景教学无条件开展,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少之又少,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应用到工程现场。例如,钢筋工程中钢筋的加工制作,包括钢筋调直、弯曲、除锈等,学生在掌握技能后不能现场实践,则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加深巩固,久而久之,这种理论性的知识就会被慢慢淡忘。再例如,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的拌制,坍落度检测,试样的制作、振捣、养护及拆模后的抗压强度检测这一系列实践环节如不进行,那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3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

(1)知识点精讲,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对于理论性知识尽量做到精讲,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及辅助教学用具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多媒体演示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演示教学中添加图片、动画及施工视频,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熟悉现场施工情况;对于各个建筑配件,以模型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同时也可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比如梁柱节点构造,节点处钢筋绑扎形式,混凝土模板支护及变形缝的设置位置等,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便会发现问题,从而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也非常有帮助;对于一些较大难以制作的结构构件,可通过现场观摩讲解的形式,认识其构造及施工特点,加深理解。

(2)教学内容模块化,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传统的教学内容以章节为主,不能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以一个模块为一个项目单元,例如,砌体工程以一个工程案例导入新课,课程内容围绕此案例展开,从案例中涉及到的砌体工程材料、设备、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及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以此进行模块化教学,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教学过程设计更贴近实际工程施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能够根据项目的设定以任务为导向,完成整个模块的系统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程内容均应设置与其相匹配的实训基地,例如,钢筋混凝土工程实训基地中应当有绑扎好的梁、板、柱及基础钢筋,有支设好的模板,有部分浇筑完混凝土的构件等可供学生观摩学习,把书本上的图转换到现实中,让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摸到这些具体构造;通过提供建筑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钢筋的绑扎及模板的支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4)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出人才,因此教学模式应当适应将来的就业形势,工学结合是现阶段高教的主要模式。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这种联系实际,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及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均应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同时工学结合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就业目标为动力,以学习实践为手段,实现从教师讲———学生学到学生问———教师答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4结语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3篇

1 职业岗位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向与建筑相关企业如工程监理公司、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机构、工程招投标机构、房地产企业等部门输送人才,在企业中主要为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如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等)、中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生产操作人员(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电工)。通过对邯郸市建筑企业调查发现,建筑业缺口主要为基层技术管理岗位,主要从事工作有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计价等。

2 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向建筑施工企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的一线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因为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建筑规模大、使用耗材多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无法承担起建筑企业中的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由浅到深完成的。

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能力是一个建筑技术人员要掌握的基本的能力,这是低层次的能力。例如,作为一名建筑施工人员,应该具备识读施工图纸和绘制施工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中包含了熟练阅读工程施工图纸的能力,掌握建筑构造的方法,阅读水、暖、电设备常用的施工图纸,具有手工制图和计算机绘制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是施工员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专业综合能力分析 专项综合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够完成一项工程中的的各个过程节,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高于专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专业综合能力的复杂程度与综合程度比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大,有时需要对专业能力做到一些拓展和延伸。学生要解决建筑工程中的一些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如学生要具备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它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能力、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的能力。

专业实务能力 专业实务能力是培养学生在施工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它是将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形成真正的就业能力,同时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施工现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高层建筑的兴建,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实务能力中加入建筑技术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把有难度、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单独列出。作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序曲来选择,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性。其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也需要进行专门课程的学习,如在大三阶段专门开设应用文写作、创新等课程。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能力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划分如下。

工程识图能力和一般的制图能力 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绘制建筑施工图、竣工图,识读建筑水、暖、电施工图,安装建筑设备的能力,包括画法几何、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建筑设备等课程。

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 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合理选用材料,能够进行材料检测,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包括建筑材料课程。

力学结构分析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分析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具有一般结构、构件进行设计计算的能力,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结构设计规范的能力,包括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地基与基础等课程。

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 建筑物定位及超平放线、垂直度控制、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测量,包括建筑工程测量课程。

建筑施工及施工管理能力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能力,施工质量检查能力,施工安全管理,包括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监理、分部工程施工与组织、单位工程施工与组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等课程。

施工质量的检测能力 掌握土建施工的质量标准,掌握主要工种检测的程序和手段,一般质量缺陷的处理,工程质量检验及验收表格的填写,包括单位施工与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等课程。

专业实务能力 现场操作能力,施工现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包括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除此之外,对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建筑工程概论、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文化课程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4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课程内容的组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要体现培养建筑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课程内容包含专业实践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安排上,缩短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延长实践学习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中要重点讲解生产实践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马上进入生产实践岗位,为学生创造很好的就业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理论知识是现代技术的基础。专业实践知识可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迁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的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是形成技术型人才所需掌握的、完整的职业能力。

随着高层建筑的普及,地下建筑、智能建筑、大空间建筑、绿色建筑的出现,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拥有精湛的工程技能和技术。只有将建筑专业课程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5 组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三种能力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是不同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大约为2:1,实践安排形式以课间实习为主,实践内容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以集中实践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以教师指导为主。专业实务能力课程一般是以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来完成。在实践课程的训练中,增加一些理论知识来拓展技能。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对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6 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建筑一线人才,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5):49-50.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4篇

5月22日北平市成立都市计划委员会。

7月天津市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天津营造服务社。

8月10日华北人民政府公路总局组建的华北建筑公司在北平正式开业。

9月公营永茂建筑公司成立。

9月30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

11月上海市成立华东建筑工程公司。

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1950年

3月18日北京市将分散的建筑劳动合作社组建成立建筑业劳动合作社联社。

6月20日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的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完成国徽的设计方案,在总理主持的全国政协国徽评选小组会议上中选。6月23日主持的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此方案。

7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16人赴山西进行雁北文物勘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文物实地调查研究。

1950年原中共中央供给部成立的西郊工程处,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修建办事处。

7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并随文颁发《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办法》。

1951年

3月28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对基本建设工程管理的第一个立法性文件――《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

6月1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报道东北第三造纸厂,在进行基本建设时,由于设计不周,盲目施工,被迫更换厂址,造成巨大损失。为此发表《没有工程设计就不可能施工》的社论,并开辟专栏。

7月上海市公营建筑工程公司成立。

8月10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改进与加强基本建设计划工作的指示》。

1952年

1月9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正式命令,颁发《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并附“各种事业基本建设的限额”的规定。

1月1日“三反”、“五反”运动开始。

4月14日中共中央作出《三反后必须建立政府的建筑部门和建立国营公司的决定》。

5月19日华东建筑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在上海成立。

5月在京的十几个单位合并成立中央设计公司。

7月第一次全国建筑工程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国家对于基本建设的方针是国防第一,工业第二,普通建设第三,一般修缮第四。目前建筑,设计的总方针应以:1、适用;2、坚固安全;3、经济的原则为主要内容;4、建筑物又是一代文化的代表,必须不妨碍上面三个主要原则,要适当照顾外型的美观。

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成立。

9月建筑工程部设计处召开群体布置技术研讨会。

11月9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关于迅速准备基本建设的指示》。

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任命陈正人为建筑工程部部长。

1952年北京和平宾馆建成。

1953年

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月17日,25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必须正确地进行设计》,《反对设计中的保守落后思想》。

2月13日原中央设计公司改为中央建筑工程部设计院。

3月27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设计问题。按当年基建工作量计算,需要设计人员2.5万~3万人;实际只有1.6万人,提出加强对设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人员,提高效率。

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开始建设。主席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石亲笔题字。

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的指示》。

10月7日~9日全国勘察设计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

10月23日~27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建筑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4年

2月12日~20日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标准设计会议。

6月1日建筑工程出版社正式成立。

6月10日~28日建筑工程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会议。

6月《建筑学报》创刊。

9月北京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完工。

9月刘秀峰任建筑工程部部长。

10月《建筑》杂志创刊。

11月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薄一波任主任。

1955年

2月11日建筑工程部颁发《勘察设计工作承包暂行办法》。

2月建筑工程部召开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

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反对建筑中的浪费现象》。

4月著名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林徽因逝世。

5月城市建设总局成立。

6月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

6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决降低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

7月3日―16日应国际建筑师协会的邀请,杨廷宝,汪季琦,贾震,沈勃、徐中,华揽洪,戴念慈和吴良镛等人组成代表团,出席了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国际建协第四次大会。

8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做好设计预算是节约资金的重要环节》。1956年

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设计进度,提早供给图纸》。

2月20日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向主席汇报建筑工程部工作。

2月22日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基本建设会议。

3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力开展标准设计工作》。

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建设部成立,万里为部长。

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高设计技术水平》。

9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建筑图片展览会一波兰克拉科夫造型艺术工作者之家开幕。

11月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建成。

1957年

2月12日~19日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4月中国建筑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5月31日~6月7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经委联合召开全国设计工作会议。

6月中央向全党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内部指示。

8月3日国家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这是1949以来全国性第一次大型设计竞赛活动。

8月2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城市建设必须有领导有计划――

首都建筑界批驳陈华联盟的恶毒阴谋》。

9月5日~9月7日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巴黎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杨廷宝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

9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首都建筑界展开大论战――华揽洪,陈占祥恶意攻击首都建设的种种谬论――破产》。

1958年

3月18日总理视察北京车站工地。

4月15日~23日建筑工程部召开地方建筑设计会议。

4月22日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月1日正式揭幕。

8月为迎接建国10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国庆工程。

9月为建造国家体育场,中国建筑学会与国家体委共同组织了多次”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讨论会。

10月6日~17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召开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

1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短评《让群众审查设计》。

1959年

3月日~10日建筑工程部召开全国建筑工程厅,局长扩大会议。

3月15日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中国建筑图片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5月18日~6月4日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工程部在上海召开“住宅建设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刘秀峰部长作了《关于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报告。

9月主席视察即将完工的人民大会堂。

9月为迎接建国10周年,北京一大批新建筑相继落成,这其中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华侨大厦等“十大建筑”。

10月《建筑学报》推出“国庆建筑专辑”。

12月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编辑的大型画册《建筑十年》出版。

1960年

3月19日中国建筑学会受铁道部委托,向全国征求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

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通知我国政府,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停止执行已签订的协定和合同,给我国经济发展建设造成许多困难。

10月国家建委在上海召开设计工作会议。

1961年

3月17日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在上海召集建筑专家座谈,提出开展建筑风格问题的学术讨论。

3月20日罗马尼亚建筑图片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6月10日~7月5日欧洲八个国家定型设计巡回展览在北京建筑展览馆展出。

10月中国建筑学会出版《建筑理论争鸣论文选集》。

12月日~25日中国建筑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湛江举行。

1961年北京工人体育馆落成。

1962年

1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结设计工作经验,组织力量开始编写大型资料性手册《建筑设计资料集》。

4月梁思成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拙匠随笔》。

4月18日~23日农村住宅设计问题座谈会召开。

7月20日~8月5日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第一届建筑绘画展览。

12月建筑工程部召开技术工作会议。

1963年

3月建筑工程厅,局长扩大会议召开。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

5月20日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历史室由梁思成,汪季琦主持召开国外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工作座谈会。

10月22日~11月2日建筑工程部在北京召开农村建筑设计工作会议。

10月2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等接见建筑工程部农村建筑设计会议、新材料计划会议,统计工作会议以及中国水利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

11月第二届建筑绘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964年

4月19日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建筑创作座谈会”。

5月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严格禁止楼堂馆所建设的规定》。

10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取消工地甲、乙方,取消货币工作量。

11月1日群众性的设计革命运动开始进行。

1965年

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号命令,任命李人俊为建筑工程部部长。

3月16日~4月4日全国设计工作会议召开。

8月国家建委颁发《关于改进设计工作的若干规定(草案)》。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5篇

1实践先行―共同的生存诉求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建造活动都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然而,随着从无意向到有意向的转化,建筑的作用也从最初的纯物理功能演化为具有意义载体的功能,它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物质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还要经常被要求具备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觉或亲切柔美、或庄严肃穆、或富丽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会功能方面,建筑也经常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和等级,同时还会起到防御、教化、规训等作用(如城墙、寺庙、讲堂和监狱);在哲学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经常要与宇宙和天象联系起来,反映了人的宇宙观。正是这些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哲学功能的需求,才推动了设计或者意向的发展,从而诞生了专业的建造师(在中国是匠师)。反过来,建筑师又在实践中提炼诸多设计手法和技巧,结合自然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法式或规制。但是,这些法式仍不能被称作理论,因为它们仍然还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经过抽象和推理,没有形成理性认识,更没有演绎。

2理论产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论,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和数学在内的古希腊文明的整体支撑,并拥有古罗马帝国大量宏伟建筑活动的实践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论,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埋没了很久,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相继出现了阿尔伯蒂(意大利)、布隆台(法国)、拉斯金(英国)等许多建筑家的理论着作。总体来讲,18世纪以前的理论,是以数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为基础的,理论家们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被一种数学法则所控制,他们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美妙,从中推演出万物所应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为宇宙的模型,也应该遵循这些比例。这些理论,往往是个人观点和心得,主观性较强,理论本身所涉及的内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则,对于建筑结构、建筑环境以及建筑人性化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所以对于实践的指导也很有局限性,通常适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规划布局和立面形式,并不关心内部空间和人的行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筑,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依然自发自觉地进行,并创造了建筑历史的主体。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推进,学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崇尚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些影响到建筑理论,也将近代科学技术理性主义包容进来。到20世纪(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论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先进成就进行跨学科结合,从而建立一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使建筑理论的体系化超脱了个人而成为一种群体活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思维活动,是在与欧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地理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与收获相关的节气与天象成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时,与收获相关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动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进程。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建筑理论与西方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范畴、体系与机制。在中国文化的宏观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于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百工给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对整体世界的把握需要,将人类的社会与思维活动分为五个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张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即将无形的观念把握与有形的器物制作这两种活动分割开来,并与社会身份相联系。从而设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与维系社会等级相关的思维活动纳入到礼制及典章范围,称为“道”,与有形的器物制作相关的思维活动被纳人“工”的范围,称为“器”,道与器的巨大鸿沟,加上后来的“治人”与“治于人”的对立,使得中国的建筑匠师长期未能完成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设计与施工、建筑于结构的专业划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也依然产生了少量的具有理论萌芽的建筑技术书籍。最早,也是最系统的应当数北宋时期由王安石主持编写的,由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也兼有施工手册之用)―《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代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3当代建筑理论

当代建筑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基本理论(如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应用理论(设计原理、方法论、工具论……)、跨学科理论(如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学、建筑社会学、建筑行为学、建筑心理学……)以及建筑评论等。基本理论属于建筑哲学范畴,反映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理论是有关设计方法的学问,它是伴随着传统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而诞生;建筑历史与理论是研究建筑发展历程与动因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技术、文化与艺术等因素;建筑设计原理是专门研究具体建筑类型的设计原则与范式的学科,也是直接指导建筑实践的理论层面。当代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哲学思想与跨学科理论两大范畴进行,因为这两大范畴对建筑创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的态度。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洗牌和变革。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工程建设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旺,学生报考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热度逐年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偿试招收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至今,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院已招收696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工程类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群,2014年我们在去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申报了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

1.1专业定位的基础

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为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为高职。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1.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建设单位(项目投资业主方)、工程咨询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建设项目评价等工作岗位。大多数毕业生一般从单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1.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具有建筑材料选择、检测的能力;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具有理解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实用英语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知识; 具备工程监理及法规等相关知识;具备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的知识;具备常用办公软件和相关专业软件的基础知识。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办学层次与建立专本衔接直通车为依据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2.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构 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相关课程

建筑工程绘图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建筑制图

建筑结构与识图

建筑CAD

造价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工程经济

工程造价控制

房屋建筑学

工程测量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员 江苏省建设厅 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土建质安员 江苏省建设厅 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建筑工程资料员 江苏省建设厅 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制图与识图

建筑施工组织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员 江苏省建设厅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3职业岗位剖析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拟设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内容;进行合同分析,实施合同控制。 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预算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准确应用各种计量计价文件;编制土建工程预算;进行土建工程的工料分析;参与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工程计量计价软件算量与套价。 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

工程施工管理 绘制、识读施工图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绘制、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阅读和编制工程图技术说明;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存放及保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及检测;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

建筑变形观测。 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CAD

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

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CAD、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4加强校校合作,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构建专本衔接直通车

我校工程类专业与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加强校校合作,深入开展助学自考等多种专本衔接形式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将自考课程纳入我们的高职课堂体系,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同时可以参加这二所学校的统一课程学习与考试,考试后各门成绩合格后大专毕业一年后可以拿到相应的本科毕业文凭,核心课程与英语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本科阶段课程采用相近课程教学法纳入课程计划中,以确保直通车的顺利通畅。

3、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

3.1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二门课程我们在大专的课程体系中按照要求采用完全嵌入式,本科阶段承认学分,可以免试这二门课程。

3.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工程经济、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CAD、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3.3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材料实训与市场调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与组织见习与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工程管理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

3.4同时设置了三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校公共选修课)和三门专业必选修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设建筑电工实用技术课程相当必要且具有时代需求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主要教学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了建筑电工与楼宇智能常用工具及材料、建筑电工知识、配电装置安装、楼宇智能等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含楼宇智能化基础知识)课程注重突出应用型特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在简要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其性能与具体应用。

4、课程体系教学措施的创新思路

针对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4.1以“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宜采用实训现场教学法。加强了实训室建设的建设工作,学校配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建筑结构实训室、建筑测量仪器室。以“实用”“现场”“感知”促学。对于建筑测量课程,以校园实地测量实训为重点。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我们按照现场1:1的比例建成不同形式的结构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为案例设计、策划和辅导学生认识结构,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装饰贴砖、抹灰、砌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2以“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4.3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识读建筑施工图这门课分解成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CAD,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软件使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4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TE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用水供应和污废水的汇集、处置,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建筑给排水是连接市政给水排水的纽带,在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中,既是城市给水管网的末端又是城市排水管网的起点。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 不仅需要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及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理论研究不足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既与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工程共同组成建筑设备工程,又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共同组成了水工业学科中的水工程学科。因此,建筑给水排水学科以水力学、传热学、环境污染控制(水、噪声、臭味)以及自动控制等跨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但目前所说的基本理论仅限于各种理论的罗列式介绍,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严密的理论体系。

就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学科而言,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建筑给水排水基础及设计部分,而建筑给排水的施工与管理等安装工程的内容较少。另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电气、通风空调、供热、供燃气等学科有密切关系,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并没有包含在内。

1.2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目前,教师的教学基本上用“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减少了教师板书的书写量。但是现在所谓的“多媒体”大部分采用的是ppt课件形式,课件中的大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中的文字罗列到多媒体屏幕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很疲惫,只是感觉老师在不停的说,不停的翻ppt,但是关掉多媒体,学生在脑海中所能记忆的东西很少,学习效果不明显。

1.3学生实践与教学内容不配套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对于建筑给水排水的实验而言,目前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没进行。由于受经费和实习时间的影响,大部分实习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收效甚微。建筑给排水的课程设计通常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由于时间短,学生通常无法深入到分配的设计课题中去,造成最终的设计计算成果较差。

1.4教师实践经验较少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将实际工作经验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引导学生将书中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工程经验。但是,对于大部分学校的建筑给水排水年轻教师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学校”进“学校”,缺乏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太多的建筑给水排水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谈不上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高层建筑、居住小区、旅游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完善。

2教学改革设想

2.1实行学科交叉的课程内容整合,充实课程内容

针对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首先深入学习和理解规范标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合理地将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养成重视规范、学习规范的良好习惯。同时,各高校应深入分析本校学科特色,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其它相关专业之间的管线综合与协调配合关系,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中补充增加相关专业中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逐步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与建筑设备等相关工程教学内容整合,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论基础。例如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以增加跨专业选修课时, 在学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同时选修建筑环境与设备( 原为暖通) 专业课程模块;可以在现有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内容中增加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基本知识的章节。

2.2 改变教学模式,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参观宾馆、水厂、造纸厂和化工厂等用水大户, 了解那里的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特点。每参观一次, 教师要辅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分析, 搞清设计中的来龙去脉、设计要领和理论依据。由于现场实践需要花费的大量的时间,教师也可以将施工中的一些典型结构和安装环节拍摄下来,制作教学录像带,在讲课时, 教师可以边讲理论, 边放录像,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变“静”为“动” , 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理论知识的真实感, 消除了过去那种课堂上的枯燥感。同时要学会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3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实践是工程类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中,学生实践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旨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同时,任课教师要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尽量做到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配套。不仅如此,要想充分实现实践的价值,就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目的和要求,了解实践的主要内容、对象和基本方法,以使其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为了能够加强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学校要尽量邀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讲授实际工程设计实例及实践体会,分析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课程设计来说,任课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时间,尽量将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找工作、实习等的时间错开,使学生更专心的进行设计。同时尽量使课程设计内同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

2.4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设

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少、能力弱等情况,可以考虑将把青年教师派往设计部门、施工部门进行带薪培训,或者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比如,针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一些抽象的,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章节,可以考虑从一些工程设计部门、一线施工部门请来相关人员以讲座的方式直接参与该章节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课教师参与听课,提高其教学水平。

3结语

建筑工程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专业制图 “1+3”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85-01

建筑制图课程是一门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不仅要求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读图和绘图的技能,读图技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在前期研究中笔者将建筑制图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土建设计常识、专业制图、计算机绘图和课程实训六个模块,具体内容见文献[1]。其中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土建设计常识为基础理论性质的教学内容,是读图的理论基础;专业制图模块是介绍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读懂建筑专业图的关键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课程实训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平台。本文专门研究专业制图模块和课程实训模块下教学方法和思路。

1 建筑专业制图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制图课程是建筑类学科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础。而建筑专业制图部分(包括专业制图模块和课程实训模块)是整个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的关键部分。但在现阶段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仍旧按传统方式来授课,就是按教材内容,由前到后逐章逐节教授。对于专业制图部分,一般教材都按施工图的种类,分设成如下章节,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装修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各章节是分别独立的系统,各章节都有独立的概述和背景介绍,因此,按章节授课势必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事实上,由于学时有限,教师的授课只能针对相对重点的知识讲授,忽略了许多细节知识点,造成课堂效率低。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等问题。

第二,课程教材的内容与设计实践脱节。比如平面整体标注法,很多教材都没有介绍或介绍很少,而实际设计中绝大多数都采用此法标注。再比如国家规范不断更新,但教材却需要延迟数年后才能作出相应的修改,导致学生将来不能零距离就业。

2 关于“1+3”教学模式[2]

2.1 “1+3”教学模式

1--指基本工程实例,该实例要有代表性。3--指同基本工程实例紧密结合的教学三方面,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方面。“1+3”教学模式是以基本工程实例为主线,围绕工程实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三方面,使之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完善的教学模式。基本工程实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紧密结合。

2.2 “1+3”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1+3”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逆向原理,先选择实例,再使用任务分解法,建立新的教学顺序;其次,以实现基本工程实例的任务为驱动来完成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化为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再次,由于首先建立了基本工程实例形象,而且原本分散的理论知识被穿插在完整的基本工程实例中教授,这样就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应,使得学生自动理解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学习驱动性大大增强,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有趣,同时理论知识直接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也解决了学生在处理实问题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3 “1+3”模式下的建筑专业制图教学改革

根据建筑专业制图部分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笔者采用“1+3”教学模式的思路,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方面作了具体的研究。

3.1 理论教学

(1)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第一,要求这个实例在校区内真实存在,或者通过计算机建模构造出工程实例的形象,该实例是可以看得见或摸得着的;第二,要求实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比如:可以选择框架结构的教学楼。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基本工程实例的工程形象。(2)提出任务。以实现该基本工程实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作为任务,并将其分解,具体可以按施工图的种类分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装修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等,这恰与一般教材的各章节理论内容相对应,这样各个任务就与各章节理论相挂钩了。(3)针对提出的任务,教授理论。将理论知识的教授融于实例中,对于学生是为了完成工程实例的任务而学习理论内容。

3.2 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需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设计了课程实训环节。课程实训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着基本工程实例而展开,具体实训任务可包括抄绘和补绘基本工程实例的各类图纸,还可单独选取楼梯部分,进行测绘楼梯平面图和补绘楼梯剖面图等实训练习。实训结束后,还要将所完成的实训任务与基本工程实例相比较。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学习再思考的过程,能让学到的理论知识重新升华沉淀,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读图能力逐渐提升,从而转化为一种职业技能。

3.3 教材建设

具有与基本工程实例配套的教材,是保证“1+3”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设计教材编写大纲时,应以基本工程实例为主线,以对基本工程实例提出的任务和问题为主要出发点,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进行。在教材的具体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注意与建筑设计的实践相结合,比如采用最新的规范和平面整体表示法等方面;第二,注意结合本校专业设置方向和学生特点[3]。建议针对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具有更新周期快,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性强的特点,所以更适合“1+3”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使用。

4 结语

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本文从“1+3”教学模式的思路出发,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个方面对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春柳,金喜平,李冰心,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职技高师土木工程制图教学——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5(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