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0:09

管理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第1篇

[摘 要] 起源于航空领域的收益管理,是解决在资源约束前提下提高企业收益的理论与方法,现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从不同的视角诠释收益管理内涵,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理念;在传统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概念,是对收益管理基本内涵、行业应用特性、发展演化和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的梳理分析。由此可见,协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论文关键词】 收益管理;协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经营由垄断转向竞争,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转向差异化,顾客需求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供求理论在解决有限资源约束下提高企业收益问题时,面临资源闲置或因潜在收益流失造成企业收益下降等困境。自1970年代末以来,深受市场激烈竞争和价格血战带来收益严重下滑困扰的航空业,通过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反思,率先进行有效提高企业收益的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源于航空业的收益管理理论正是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协同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细分和预测为基础,以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为优化机制,以协同环境为运营保障的收益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业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该理论发展,而且其应用领域逐步向酒店、银行、汽车租赁、交通运输、电信、电力等服务性行业拓展。正如国际运筹联合会主席Bell先生预测管理科学未来50年发展时所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收益管理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整个应用领域和管理科学的面貌。笔者通过国内外收益管理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系统地对收益管理理论的内涵、行业应用特征、发展演化及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力图为收益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关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Talluri和 Van Ryzin (2004)从经济学视角将收益管理定义为需求决策管理(DDM),认为收益管理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和预测,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向谁提供产品或服务,通过扩大顾客有效需求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SCM)的必要补充,同时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预测对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资产管理(Perishable-Asset Revenue Management)。该观点充分认识到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收益同时间有密切关系,且价值随着时间而呈递减趋势。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收益管理就是对不同时段的资源(如航空的飞机座位等)和价格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段资源价值制定价格的途径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意识到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随时间变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学者从企业经营目的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在需求淡季通过折扣等促销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国酒店和汽车旅馆协会(AHMA)在Jauncey等的定义的基础上,考虑了顾客取消预订、顾客爽约和是否接受顾客预订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内涵。Jauncey和AHMA对收益管理的定义强调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认识到市场预测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学者从技术视角对收益管理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收益管理是一种企业生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概率统计和组织理论、经营实践和知识等理论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业收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学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认为收益管理是为酒店业主实现酒店

管理学论文第2篇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内容如下: 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一、从企业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上看战略成本管理 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些观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在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认识上的不同,所划分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观点有:(1)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方法划分为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2)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依据划分为企业成本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三个阶段;(3)按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的程度划分为标准成本管理时代、本量利分析和直接成本计算时代、作业成本计算时代和市场驱动成本时代;(4)按管理过程中的环节划分为以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为主的阶段、以事中控制为主的阶段、以事前控制为主的阶段和战略成本管理阶段四个阶段。 对于成本管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还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1)关于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划分。比较几种观点,对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阶段时间的确定是一致的,都是1880~1920年,但在第二和第三个成本会计阶段的时间确定上则有所不同。如对第二阶段的时间确定,一种观点认为是1920-195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是1920~1945年。确定1950年或1945年的依据是什么?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关于早期的成本管理或成本会计。一般认为,早期的成本管理只是事后进行成本计算,没有事前和事中的成本管理,或者说没有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实际上早期的成本管理有事前和事中管理的内容。早期的事前成本管理是管理者依据经验、事先确定目标和不同时期实际成本比较所确定的差异进行的,事中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监工的监控进行的。(3)关于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依据的划分。现在有学者认为在科学管理阶段与现代管理阶段之间还有一个近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70年代),在成本管理的科学管理阶段与现代管理阶段之间还有没有必要加上一个近代管理阶段呢?(4)关于按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程度的划分。这种划分很难反映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 笔者认为,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要考虑三点:(1)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2)每一阶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3)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统一的发展特征。考虑这三点,可以将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级成本管理阶段:初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的阶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2)中级成本管理阶段:中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战术管理重于战略管理的阶段(20世纪20~70年代);(3)高级成本管理阶段:成本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并重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1.初级成本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是简单的成本管理。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的形成与结束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1885年H.梅特卡夫(H.Metchcalfe)的《制造成本》一书问世,一是1919年在美国和英国成立了成本管理的社会组织。 2.中级成本管理阶段:中级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战术管理重于战略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是较为复杂和较为成熟的成本管理,经历了半个世纪,开始于标准成本法和预算控制法(1922年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的产生和应用,结束于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体系的全面形成。在这一阶段有几个值得说明的重要内容。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论文,内容如下: 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一、从企业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上看战略成本管理 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些观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在对成本管理形成与发展认识上的不同,所划分的阶段也有所不同。有代表性的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划分观点有:(1)按近、现代历史分期的方法划分为原始或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

管理学论文第3篇

本文概述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结构层次并分析了各层次模型的问题,然后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很多精彩内容,我们会一一呈现给大家,请大家关注。 论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内容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不断推进,最终结果是使发电企业走向市场,成为竞争的主体。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集综合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及时做出合理决策,达到既保证足够的机组安全裕度,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又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走“安全效益”型的管理道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发电企业目前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发电企业亟需开辟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涉及到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以生产经营的过程为管理重心,强调对过程的全面控制,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这就是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ComprehensiveBudgetManagement)是依据企业决策方案的要求,对销售、生产、分配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既是对已经选定的各个决策方案,统一以货币形式进行综合和概括,借以总括地反映企业总体在一定期限内所应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同时,又要以它为依据,作进一步分解、落实,使之具体化为企业内部各层级、各单位在具体完成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各自应实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它们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和进行业绩评价的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思路,在模拟和预算的基础上,据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结合电厂和电厂所处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厂全年主要目标(利润、上缴、电量、费用、经济指标、燃料成本等),科学、合理地制定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消耗指标和费用开支指标,并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系统通过及时统计各相关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出与计划指标或预测指标的差异,加强过程控制,对脱离目标的不利差异及时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以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量本利管理子系统、费用管理子系统、指标管理子系统、综合计划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燃料管理子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等七个子系统。它以全面预算为龙头,以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管理会计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强调过程与控制,强调绩效度量与整体最优,强调企业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全面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在发电企业的有效推展,可促进发电企业组织扁平化,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库与生产数据库的形成与挖掘运用;抓紧企业成本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这两条核心流程;实施“低成本战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概述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结构层次并分析了各层次模型的问题,然后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关键技术、设计约束及系统特点。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很多精彩内容,我们会一一呈现给大家,请大家关注。 论全面预算管理基本内容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不断推进,最终结果是使发电企业走向市场,成为竞争的主体。如何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集综合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及时做出合理决策,达到既保证足够的机组安全裕度,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又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走“安全效益”型的管理道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我国发电企业目前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发电企业亟需开辟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涉及到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以

管理学论文第4篇

80年代以来,中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控制论”为指导,研究作文教学定向、定质、定量、定序等内容;2.以“系统论”为指导,探讨作文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结构的功能在系统整体中的最佳组合,探讨作文教学的序列;3.以“信息论”为指导,探求信息输入、检索、传递、输出、反馈等环节的最佳状态;4.寻求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最佳结合方法,或读写结合,或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5.强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6.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指导观察、分析、积累;7.改进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以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分类只是为了论述方便,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交叉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这些探索研究的深度、广度尽管不尽相同,但却各具特色,无疑都是有益的尝试。

但是,与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并没有因此扭转效率低的被动局面。如果把阅读与写作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尽管阅读这条腿还远非人们期望的那样健壮,而作文这条腿较之“阅读”明显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认真研究。

任何一种教育研究都应该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学原理来阐述和规定某一种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则研究,即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确定此一处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指导性原则,检测标准等;三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用以规范实施上述要求、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反观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层面,理论研究的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有的论文仅是某一时期迎合某一热点话题的即兴之作。因而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必然影响教育原则研究的理论层面。公正地说,这十几年来,作文教育原则的研究是有成绩的,如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文检测标准的改进等都表明作文教学研究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成绩仍不尽人意,例如,比较符合汉语语言特点的统编作文教材至今没有问世;试图通过对内容、语言、结构三种独立成分的“分项累计”或“分项综合”而试行的作文质量检测标准,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经过试点并逐步推广,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至今仍属于“民间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显得过分谨慎,因而推广不力,难以大面积丰收。最活跃的当推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研究。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大胆改革。有的提倡学生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结构上的涣散,成果推广上的不力,经验总结上的不深,是导致作文教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中的某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实践中的某种失衡或失误,作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四重四轻”就是这种失衡或失误的表现。

一、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他还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这里的质料(思想认识),原料(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思考能力等等,我们不是没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比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传授知识、技巧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二、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我说的作文指导,并不等同于所谓“作文教学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因为作文教学的内容远非这三道程序所能涵盖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三道程序”说使“诗外”的东西如观察、积累、情感、兴趣等等统统不见了。那么说成“作文课”的三道程序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无论是命题、批改、批评都是在指导。虽然不同阶段的指导各有其侧重和特点,但谁也否认不了批改、讲评都是指导这个事实。朱绍禹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试探》中把它称作“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这样说比较准确、科学。这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为了科学地界定作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重灌输、轻反馈。“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论写作教学》),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特权。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一定要避免评价,避免灌输”。教师应该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学生去做”(美·约翰·梅尔《对学生作文尽量少作评价》)。这就需要变重灌输为重反馈,变单项反馈为多向反馈,努力扩大读者源,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方面工作,其实同行们多有尝试,效果也非常好。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或誊写一两篇作文挂在黑板上集中讨论修改;或张贴优秀习作供学生揣摩、借鉴;或让学生办“手抄报”展览评比;或编印《作文选》让作品“发表”等等。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馈出来的点滴进步,对其“进步”应及时予以鼓励诱导,爱护其积极性,而不应求全责备。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明确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对“差生”更应如此。

四、重课内,轻课外。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状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教师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他们不管学生有没有东西,只管大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等。这有什么作用呢?与其这样,不如先设法使其“库存”充实起来。培养一个“巧妇”谈何容易,何况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胜义精言,世间本没有许多”(叶圣陶《论作文教学》)。即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学生呢?

课堂教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去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上学期我校组织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宁夏作协会员)分别搞了“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讲座,学生很感兴趣,把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去迟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学生的这种热情,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管理学论文第5篇

(1)高等学校辅导员。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定义,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班级。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班级管理。结合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的特点,本文认为班级管理是指班级辅导员以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为依托,通过综合使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化与艺术化管理,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2、大学教学班级管理的问题

(1)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借助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学生,达到对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控制。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班级凝聚力下降。大学生由于入学前家庭背景、文化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的相处因为生活习惯的因素导致出现不同的问题,部分同学之间一旦发生小矛盾,就会扩大化的认为是价值观的不同导致拒绝和其他同学进一步交往,在无形中阻隔了班级文化的融合,造成彼此间的生疏,而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组织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发挥却不足。

(3)班级共同活动的参与率低。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载体,作为学生受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

(4)辅导员工作未充分到位。辅导员是班级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学生大学期间最亲近的人。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辅导员并未充分了解班上所有同学的情况,辅导员只是对部分同学或者班委了解的较为清楚。

3、大学教学班级管理的模式探索

(1)班级管理的“一统”理念。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确立统一明确的管理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服务学生,统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成长、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培养行为与艺术结合,文化与文明同行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2)班级管理的“两转变”。第一,转变辅导员工作思路。辅导员在管理班级中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以“贵人”为核心,平等尊重学生、热情对待学生、真诚关怀学生,认可学生,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贴近老师,进而支持老师,最终影响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转变辅导员工作方式。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应结合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考虑此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放弃简单粗暴,换位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多样化的管理艺术,达到班级有效管理的目标。

(3)班级管理的“三化”。①规范化。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是规范化,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班级资源的浪费。其一,工作规范化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基本信息统计规范化、文档归类规范化、班级形象规范化。第一,基本信息统计规范化。辅导员第一要做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基本信息库,系统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文档归类规范化。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创新性提出三层文件归类法。如图1所示。第一层为宏观层,按大类分为部级文件、省市区级文件、校级文件、院级文件、学生工作文件等。第二层为中观层,在第一层文件下按时间分类,即按2013-2014第二学期,2014-2015第一学期等依次划分。第三层为微观层,即为具体事项文件层。比如学生工作文件在2013-2014第二学期按照事项分类,可分为军训工作文件、学生医保文件、综合测评文件等。通过三层文件归类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重要的是文档归类要善于总结,辅导员工作涉及许多重复性事务工作,需要对工作过程、证明、细则进行总结完善从而有利于避免重复性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第三,班级形象规范化。班级形象是一个集体内的人共同分享的价值和信念。一是要设计代表班级特色的班徽、口号等,共同的班徽、口号能够迅速使班级学生产生价值共鸣,增强集体主义信念。二是,班级QQ群等平台的形象化,即QQ群头像的设置为班级班徽,QQ群介绍设为班级口号或者座右铭,班级相册上传班级活动等等,增强班级同学的认同感、自豪感。其二,管理规范化。学生动态规范化。辅导员班级管理需要建立学生考勤日报制、班级出勤周报制、室长负责制、助理团队制、非正式小组等,以便提高学生到课出勤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②多样化。为了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依托学校、学院,立足于班级,辅导员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健康教育平台。辅导员既要依托学院构建日常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危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又要配合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档案,完善学生健康成长支持系统。第二,学风建设平台。辅导员一方面要指定班级管理章程,参与制定优良学生班评选细则,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经验交流会,人文大讲堂等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第三,校园文化平台。辅导员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活动。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艺术表演: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文艺晚会等活动,让他们发挥展示个人特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管理学论文第6篇

1.缺乏交流与合作。

因为管理层次比较多,每个阶层的职责定位模糊,职能不明确,这使得教师思想被禁锢,教师的责任感得不到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到了困难时,由于管理方式的存在,不会积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直接将问题反映给上级,而上级并未经历实际情况,使得一些解决为题的措施也不能行之有效。因此,这种管理只重视了教学行为,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造成了教学效率低下。

2.量化标准不科学。

当前,我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主要采用量化方式进行,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会对各项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教师各项教学的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有效的管理目的,管理层为教师制定了很多标准,如班级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考上名校的数量,获得评优课的数量等。过多的看重这些标准的数量,使得管理显得苛刻,造成教师压力大,产生抵触、不合作等情绪,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3.管理监管不到位。为了方便教师能够进行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学习,我校的管理层要求教师上课时准时上课,在不上课期间,自由支配时间。虽然比较人性化,也能够提高教师有效的利用时间,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教师的其他教学工作得不到有效管理,如备课、教学指导、作业批阅等。

二、问题解决措施

1.明确管理工作者的职能。

在中学教学管理中,主要负责人及各个直接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如校长负责教学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法,更要懂得如何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科学评价;教务主任作为协助校长管理教学,就要确定管理目标和目的,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组织听课、检查等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教研组组长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者,要领导教师进行各项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年级组组长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督促、检查和管理,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这样有了明确分工,才会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2.管理手段科学化。

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既有科学文化知识、道德、审美,还有身体健康、心里素质等,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进行。在管理中不是不能采用量化管理,关键是要分清这些量是否有用,是否能够利于学生发展。如及格率、优秀率、作业量等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中学管理者要将管理目标定在有质、优质上,采用人文管理法,在学生遵守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另一层次的管理。在教育中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让学生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3.加强管理,强化教师的职能。

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学校开展任何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要让老师明确自己的职能,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教学管理者,在教师对学生特点清楚的情况下,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更能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中的德中育关系。

三、结论

管理学论文第7篇

1.职业中学学生智商低,能力差

由于职业中学学生通常学习基础薄、动机弱、兴趣缺乏,容易使人们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问题时,有些管理人员容易将其归结为智商低、能力差。

2.职业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管教

在职业中学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存在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到校后不仅继续延续着原有不良行为,而且对其他同学也造成了负面影响。面对此类问题,有些管理人员将责任全盘推向学生,指责学生品行差,并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将其定义为“刺头”、麻烦人物等。

3.职业中学学生一无是处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难在短期内得到显著效果,大部分都会出现反复。有些老师在面临学生问题的反复时,产生消极情绪,并将消极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认为该学生屡教不改,一无是处,看不到希望。

二、原因分析

1.未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工具

共同感受指的是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对于一个新任职业中学学校老师来说,同事们的提醒和经验分享至关重要。但很多老师在分享时都会重点谈论学生们的缺点,如抽烟、喝酒、旷课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这些信息是他们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年轻教师很容易全盘吸收,对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负面的印象,因此在之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容易缺乏客观、公正。

2.“自动化思维”误导

“自动化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被保存下来,使个体对这些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前辈们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正是他们在学生管理中形成的自动化思维。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对这些自动化思维进行反思,使其继续保留并影响工作。

3.过分按规则行事

规则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行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仍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仍然过分强调智商或学历。职业中学学生由于在早期教育中没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知识面较狭窄,能力也较欠缺,自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部分职业中学学校管理人员过分按照社会标准来评价职业中学学生,认为他们不具备进入社会中高层的能力,只能做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对他们的知识存在偏差。

三、解决方法

1.识别自动化思维

学生管理人员要学会发掘和识别自动化的思维,应养成做工作记录的习惯,经常反思工作,跳出思维圈,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识别认知性错误

认知性错误即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典型的认知性错误有任意地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管理人员除了要不断反思自身工作外,还应该定期组织讨论会,共同探讨工作,相互发现问题,通过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3.真实性验证

管理学论文第8篇

1.1缺乏符合留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我校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以参照中国学生来进行。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教学管理运行起来就比较顺利。但是大部分留学生都是第一次出国学习,新的国家的文化往往会产生一些影响,如果学生的适应力较差的话,就无法很好的配合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监控工作,而且很多聘请的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也会产生很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2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留学生教育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具有管理工作的共性,即工作量大、短暂、多样、零碎、要求即时应对等,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及管理对象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3〕。留学生进入专业以后,就要由各个学院对其进行教学管理,部分学院还存在教学办没有专职的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情况。对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就很难做到专人专管,管理人员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

1.3外聘教师流动性大

由于我校招收的是MBBS学历留学生,因此,全英文授课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只能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来完成。而聘请外教的过程很长,程序也很复杂。通常从确定聘请一名外教到顺利进校教学都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如果一旦在申请签证的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就要重新聘请,这样一来,教学安排就要根据外教的情况来定,如果外教不及时到位,课程就要延迟开设,因此,外聘教师不稳定性也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4生源过于集中

大多数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我国周边的南亚国家,因此,学生的群体性非常强,由于语言的限制,使得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交流很少,而且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得他们很难融入中国学生中,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对管理人员日常管理的不配合、抵制,甚至仇视。在个别案例中,已经出现留学生坚持要退学回国的情况。这对有效的开展教学管理加大了一些难度。

1.5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阻碍,就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最为显著的就是汉语学习。在我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课程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但是大部分留学生认为他们来到中国学习更多的应该是专业性的东西,老师也能用全英文授课,而且,他们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是门国际通用语言,因此,在这样双重思想下,学生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就很难提起来,汉语学习就显得略为被动。特别是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来说,三年级以后就开设了医院见习课程,四年级以后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见习或实习阶段,一些重要且基本的临床技能,比如问询病人、病例和处方的书写都需要用中文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无法完成课程要求。目前,我校2010级留学生由于汉语考试没有达到要求的等级,绝大部分见习课程都无法开设,以致实习工作安排都无法顺利进行,严重阻碍了教学管理部门对后续课程的安排。

2对加强和改进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2.1提高生源质量

我校自2005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的南亚留学生以来,通过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质量及效果对比研究,发现学生的层次和入学成绩差别很大,学生入学后,加之医学本科学习任务重,课程难度大,多数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差的留学生难以适应,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学校在招生时应根据成绩择优录取,尽量选择较为优秀的生源,以便于今后的入学管理及教学。

2.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实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和生源国进行沟通后,结合生源国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的,但是,在一些基础课程的学时和课程模块结构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把国际医学标准和我校的实际办学能力、办学经验水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制定出符合我校校情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同时,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建立规范的教材选用制度,相关的学院和教研室要根据学科特点,遴选出教与学都适用的教材。

2.3完善质量监控制度

留学生是不同于中国学生的群体,应该考虑到其特殊性,建立一套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标准和保证体系,来保证培养质量,适应学生毕业后回国就业和在他国发展的需要。留学生回国以后,就业前都要参加本国的一些执业资格考试,因此,教学质量监控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不管是外籍教师还是中国教师承担留学生的课程,学校都应当对其进行教学督学及听课制度。对课堂授课环节进行随时听课检查,及时指出教师在授课中存在的不足;每学期从开学到期末都要对其教学进度、教案、教学备课等进行检查;定期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实时检查上课情况,建立学生给老师互打考勤的制度,从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4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投入力度,鼓励本校老师承担留学生课程。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一起完成某门课程的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选拔业务精、素质好、英语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留学生临床带教老师;定期召开带教老师与留学生代表的座谈会;及时将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分析、总结〔7〕。同时,应把全英文授课教师培训纳入我校的师资培训计划中,开设全英文授课教师培训班,一方面聘请外籍教师对参与南亚留学生教学的老师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参加教学的教师送到国外医学院校进行培训,感受国外医学教育,同时,也可以组织老师到国内其他设有南亚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项目高校进行交流,通过对他们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学习,达到南亚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

2.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队伍

为保证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求管理人员尽最大可能减少文化距离,顺利进行跨文化的留学生教学管理活动。目前,参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有自己的专业背景的,学校的师资培训中心应为留学生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一些深造和培训的机会,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开拓进取,大胆创新。

2.6从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留学生日常管理也是顺利开展教学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细致的管理学生,充分考虑留学生需求,积极创新出各种措施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环境和文化,培养良好的学风,促进留学生学习和发展。一方面,学校每学期都应组织留学生参加一些中国学生的活动,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多交流,使他们更多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在授课方式和手段上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被动式教学转换为启发式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加强留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依据留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自身特点,采用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学生易于接受,达到了提高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获得了留学生好评。在课程考核上,也更多地以过程考核为主,通过不断改进完善,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规定学生汉语过级HSK和汉语水平理论考试的要求,通过由临床医学院组织的汉语口语考试且能运用汉语交流,才能进入临床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