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30 11:30:02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1篇

Abstract: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a complex management process with various devices, involving a rang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ll participating stakeholders of complex,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will change with the stage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operation system i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point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theory, to ensure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mutu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goals and tasks.

关键词:项目实施;项目冲突;协同管理;理论研究

Key words: project implementation;project conflict;cooperation management;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55-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项目逐渐向规模大型化、技术复杂化、实施环境多变化、投资与管理多元化等方向发展。通常项目实施又是一个多方参与、涉及众多专业和技术知识的复杂过程。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复杂,冲突和矛盾随着工程项目所处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如何让参与各方能够利益共赢、资源共享、相互合作和协调,如期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就成为我们置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协同管理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它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管理就是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竞争―合作―协调(Competition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的协同运行机制,以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协同系统内外相关的各种活动,最终实现优化过程、实现目标。在协同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不同协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子系统内部部门间的协调,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实际上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必然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2协同管理分析

在一个协同系统内,虽然各个子系统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按质如期完成项目任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这种内动力作用的驱使下,项目子系统间相互协作与协调、相互让步冲突与掣肘,共享平台信息,实现预期目标。以上这些都为项目协同管理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可能。

2.1 协同管理模式协同管理可行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参与各子系统或利益主体的目标管理存在一致性。协同管理运行的基本条件是基于信息存储、传递、分析、判断的交互平台基础之上的。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由管理者设计一种协同机制,在这种协同机制的作用下,被管理者能够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利益共赢,如期按质完成系统的目标。系统管理模式,如图1。

图1为协同管理一般模式,该模式中的管理者是项目管理部门或项目管理机构,是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主要任务包括制订协同管理机制,接受反馈意见,并决策信息等。它的主要职责是分析、判断和管理信息交互平台传递来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进而进行决策,确保整个项目在可控的范围内顺利推进。被管理者是参与项目实施的各子系统或利益主体。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协同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可以通过合同条款来约定各子系统间的权利和义务。信息交互平台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是协同管理的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存储、分析和判断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数据信息,包括各种项目过程资料、人员信息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与各子系统进行实时信息交换,实现系统间信息的共享。当然,信息交互平台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由管理项目系统的规模和难易程度来决定。

2.2 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项目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协同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一个以协同管理部门为中心、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协同组织。这种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技术、资源、合同、信息等管理层面之下的交互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人员协同管理、技术协同管理、资源系统管理、合同协同管理、信息协同管理等子系统。当然,对于不同项目,子系统会有所增减,可根据项目自身特点进行取舍;但对于每个子系统来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稳定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特点,并且系统之间和环境之间也不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在项目协同管理机制作用,各个子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模式,参与项目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到设计、招标、建造直至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力求构建一种使各单位、部门及各阶段之间紧密合作的协同机制,如图2。

2.3 项目协同管理模式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项目协同机制自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它必然要与环境之间存在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促使项目协同机制既影响了环境,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系统对于环境的输入必须做出反应,而且又把自己对于环境的反应输出给环境,从而影响环境,进而系统又要对受到影响后发生了改变的环境输入做出新的反应。于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开放、交换中,项目协同机制系统自身不断地做出反应来和环境相适应,以此推进系统自身的发展,从而使得系统与环境之间更加契合。这里的契合既包含系统内部文化和人际的和谐性,又包含各子系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同系统总体要求相协调一致的认同性。

3结语

随着项目实施环境的制约性增强,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难以应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已不能有效的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协同管理模式实际上综合了和谐管理、集成管理、协作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模式。它更多强调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着环境的改变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与认同,沟通与协作。我们可以预见,在当今高度重视效益、成本与和谐的社会中,项目协同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现代项目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CHENG M Y ,SU C.W,YOU H Y,Optimal projec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3,129(1):70-79.

[2]CHENG E W L,LI H,Construction partnering process and associated critical factors;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02,18(4): 194-203.

[3]刘峰,庞弘.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业主协同机制研究[J].基建优化,2007,12(6):21-23.

[4] 尹贻林,张传栋.大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实现模式[J].建筑经济,2006,(3):37-40.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2篇

经管类人才创新创业协同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竞争力提升和维持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经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专业实务,而且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把握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工作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和办法和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近年来,尽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学条件、环境和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仍占主体(王迎军,2012),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的情况。而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抽象、社会性较强,不如理工科专业直观、具体。目前,部分高校尽管已经建设了实验室和部分实习基地,但实践教学资源仍较匮乏;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看,多数高校采用开办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活动等临时性安排,很少采取规范的课堂模式,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带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不能覆盖全体学生(李家华等,2010),尚难以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进行协同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系统研究协同培养模式的论文还较少。本文拟以江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及实践,并对进一步完善协同培养模式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生本科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协同培养模式内涵及特点

高校要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模式是围绕培养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的协同,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经济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创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协同培养模式由于通过校内外资源集成,可有效缓解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得到日益重视。协同培养模式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和改善人才培养的环境和平台。

1.通过培养和聘任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聘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鼓励与支持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企业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培育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日益多元化人才发展的需要。

2.通过校内外资源协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就意味着不仅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而且还需与企业界联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校内外资源的集成,可以营造更好的创意、创新能力培训平台和创业仿真、体验和孵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李家华等,2010)。

3.集成高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争取国家和学校配套经费,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立实习基地、开设学生创业园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二、江南大学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

多年来,江南大学注重顶层设计,结合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高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校企文化交流、移动课堂基地、实验课题设计、专业技术培训共建等协同合作,探索形成了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平台,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体验和社会实践三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1.校校协同,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江南大学经管类学生培养从校内“小课堂”延伸到校外、国外“大课堂”,努力建成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1)与校内其它的优势学科,形成特色学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下自主设置食品贸易与文化二级博士点,建成了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等。(2)与国内其它高校协同,积极邀请合作高校高水平教授、博士来学院授课、讲座。(3)与国外高校协同,与国际合作高校如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长期合作,通过教师互访引进消化吸收其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江南大学――莫纳什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4)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换生、海外游学项目,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师生协同,构建创意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项目等为载体,加强师生协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江南大学通过师生协同,增强学生“三强”能力。(1)建立复合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化课堂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的课题教学,强调科研成果反哺本科教学;注重问题导向,重视中小企业案例教学。(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和培养目标要求,挑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博士、教授担任指导教师,由导师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积极鼓励、支持与指导学生参加诸如创业设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营销方案设计大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大赛等社会性创新大赛,调动学生创新活动参与热情,拓展实验教学的新空间,在实战性、竞争性环境中切实磨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构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平台

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从而探索建立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平台。江南大学经管类学生培养中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平台。(1)基于网络环境建立了十多个创业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开放性全方位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长期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企业案例研究库,构造了实境学习、实验训练和实践提升与“三个课堂”相对应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3)实施以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聘请成功企业家为客座教授,通过“中小企业论坛”和“半月坛”定期为学生开设短期课程和讲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校政协同,构建创业仿真体验孵化平台

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江南大学经管类专业培养过程中,积极谋求与政府的合作和支持,构建开放创新创业基地平台。(1)通过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博士挂职等形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结对子、研究咨询合作,打造多维立体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2)通过申报级实验示范中心点(如经济管理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商务人才培训平台、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增加政府对实验设备的投入,从而建成完善的体验式平台,既有利于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对学生进行体验式培训,又可以为地方企业培训人才。(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成食品安全、物联网产业发展两个省级研究基地,引导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4)在与江南大学毗邻的科教园中独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完善经管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议

1.构建和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优化机制。在培养目标上,凸显理论学习、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三协同”;在培养平台上,凸显校校、师生、校企和校政“四协同”;在培养手段上,凸显课堂学习、实验仿真和企业体验“三协同”。通过将课堂教学的“小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和国外,变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构建和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平台、创意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和创业仿真体验孵化平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构建和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动态评价体系。构建针对协同培养模式目标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评价体系。要重视基于计划――执行――评估――持续改进(PDCA循环)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提升,重视过程方法,科学客观进行质量评价和改善。

3.更新观念,构建平台,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协同培养模式。依托国内外先进高校、高水平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等,通过国际化课程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国际交换生、短期游学项目、企业实习、研究项目等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平台。协同培养模式的概念的内涵相对简单,形式却十分宽泛,为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协同培养模式的核心不是形式,重要的是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只有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寻求到协同各方多赢的契合点,才能使协同培养模式制度化和可持续。我国应该突破急功近利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引导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和特点,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政府部门等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组织管理,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体制障碍,不断创新协同培养模式,拓展协同内容,提升协同培养效果,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3日。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竺柏康,石一民.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4]芮秀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就业机制”的构成及完善.江苏高教,2012,(5).

[5]陈颖.全面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2,(4).

[6]马正兵,肖啸空.经管类专业“干中学”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9).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3篇

关键词:协作学习;Wiki;社会性软件;学习系统

1 引言

Wiki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协作式写作系统,一种用于多人协作创建和编辑网页的Web工具。1995年Purdue大学的WardCunningham创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Wiki网站。后来,随着新一代互联网――Web2.0概念的提出,Wiki成为Web2.0的核心应用之一,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具有使用方便、自组织、开放性等特性。Wiki网站容许任何访问网站的人能快速轻易地加入、删除、修改所有的内容,甚至连登录都不需要,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模式与Wiki有着天生的“姻缘”。利用Wiki特有的技术元素构建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团队的合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共创和分享。

2 开放式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Wiki构建的开放式协作学习环境,是在Wiki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的协作式学习方式。

3 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的模型设计

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的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3.2系统组成描述

如图1所示,基于Wiki系统的开放式协作学习模式包含五个基本要素,即协作小组、学习任务、成员、教师及旁观者。

3.3基于Wiki开放式协作学习系统实现

(1)Wiki引擎的选择

随着Wiki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Wiki引擎,使用较为广泛的有JSPWiki、WikiMedia、WakkaWiki等。本系统采用JSPWiki引擎。JSPWiki是一个基于文本文件的简易Wiki系统,包括了身份认证,版本控制等基本功能。

(2)系统的框架结构

系统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用户管理模块实现角色管理;小组管理模块实现基于角色的小组管理功能;作业管理模块实现基于不同角色的作业管理;页面管理模块实现基于小组的页面控制策略。

(3)角色控制

在学习平台上,参与一个学习任务从建立到完成过程的用户按照角色可以划分为教师、小组内的学生、其他组学生和匿名用户。通过划分用户类别,对不同类别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JSPWiki引擎中的用户只分为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用户信息在XML文件中存储。为了便于用户权限管理,我们采用MySQL数据库来存放用户信息。

(4)小组管理

在学习平台上,由教师将已注册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中(可以动态地创建小组、编辑小组、删除小组)。教师对不同的小组不同的作业,小组成员进入自己的小组页面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4篇

关键词:协同管理 跨国旅游集团 实现机制 信任机制 契约机制

一、战略协同理论发展回顾

战略协同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安索夫提,他认为协同理念的战略可以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安索夫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即协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地源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安索夫把协同效应形象的通过“1+1>2”这一简练的公式表达出来协同的概念因其“简单”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协同理论也得到迅猛发展。

在协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跨国旅游集团协同实现机制理论的研究也更为丰富。国内外学者对于协同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多方面进行研究:一种从集团多元化类型角度进行展开分析不同类型下跨国旅游集团协同化的效应,此外还有以大型企业组织的协同发展个案的特征为思路阐述跨国旅游集团化系统管理的模式[1]。郭华(2005)提出相关型多元化和非相关型多元化的不同协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2]。赵黎明、成红波(2009)根据企业集团的发展类型将跨国旅游集团的发展归纳为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并利用边界理论和实证理论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边界进行分析[3]。邹统钎、宋乐、童东风(2006)将多元化的扩张路径分为首旅模式与锦江模式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比较[4]。 张晓明(2002)以我国旅行社业经济联合体模式为研究对象,认为我国旅行社可以发展的经济联合体模式有全国范围内资金联合型企业集团、区域内资金联合型企业集团、全国范围内战略联盟型经济联合体和区域内战略联盟型经济联合体[5]。吴晓昊(2007)也同样支持集团化发展作为旅游企业发展的可靠的创新方式[6]。

从跨国旅游集团协同实现机制理论研究来看,无论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还是混合多元化,其发展基本都是内向一体化,倾向于对于企业集团内部纵向或者横向协同效应的应用,而缺少对于外向一体化如与外部其他个体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在跨国旅游集团传统内部协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外部协同理论,分析跨国旅游集团跨国旅游集团协同战略实现机制的内在机理及协同思路。

二、跨国旅游集团战略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

对于跨国旅游集团而言,无论是内部成员企业还是外部关联供应链企业,都属于跨国旅游集团协同合作联盟(以下简称“协同联盟”)。作为一个协同联盟,是不可能仅仅依靠相互间的信任和精神鼓励就能团结合作,共同创造协同利益的。因此,一个协作联盟作为一个经济利益的结合体,必须从经济利益上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激励、约束各成员能够为协作联盟的发展而努力工作。也就是,跨国旅游集团可以去选择这两种方式分别去实现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其内容主要表现为跨国旅游集团内部管理协同的信任机制和跨国旅游集团内部管理协同的契约机制。

(一)跨国旅游集团内部管理协同的信任机制

信任在联盟中是一项极度重要的战略资产。为了信赖,公司只承认拥有良好声誉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的价值。当信任存在时,整个战略联盟就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能够合力创造更高的协同利益。因此,跨国旅游集团内部协同的协同实现形式应该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具体实现实现的基础是管理方式、信任文化以及独立主体之间的股权关系。信任式联盟,它是由各成员在内部统一文化制度、管理方式的支持下形成一种自主性管理集团,其中这种信任关系往往建立在内部的权威或者股权关系。信任式联盟中较为常见的是股权式联盟。在国外的长期实践当中,充分的验证了此种联盟的可行性,并且认为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方面是非常有效的。Spencer 和 Ruabitschek 认为:生产中间产品的合资企业是有利可图的,由于这种行为输入的市场价格降低了,因此最终产品利润提高。然而这种与人分享的市场不可能过于长久的存在,因为在某一成员企业能够在技术上能够超过现阶段的市场领先技术时,不能排除其机会主义的倾向加大,甚至于背离联盟的行为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股权式战略联盟的大股东,或者是盟主企业,需要加大对于各成员对于整个联盟的投入情况的监控,以确保整个联盟的安全运营。在这时,盟主企业最重要的是监控,并且要能拥有采取对背盟企业的惩罚能力,这种能力一定要在整个战略联盟建立的初期就赋予盟主企业。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监控各自的投入情况,在收益上业能有足够的保障和激励,并且盟主企业能够有能力对背盟成员进行严厉的惩罚,这些措施足以保证一个战略联盟的长久安全运营。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社团组织 协同理论

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现状

时代迅速发展,高速的网络时代,适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身都出现了各种成长问题。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社团组织已然成为高校深化、拓展育人途径的创新举措之一。

(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现状

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校园团体组织。它不仅能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个人的爱好特长得以展示,而且还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国内各高校根据管理需要,都先后创建了一定数量的社团组织,一般有以下几类:一是培养语言、沟通艺术为目的的语言文学型社团;是陶冶身心、培养气质为目的的文化艺术型社团;三是为社会付出关怀与服务的服务公益型社团;四是锻炼体力与运动技巧的体能性社团。

(二)“护理之家”协会的创建及基本情况

针对我院职业院校特点,我校特创建为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起促进作用的专业性、技能型社团――“护理之家”。“护理之家”,是由广大护理人员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的,是以“服务他人,快乐自己”为口号,以“帮助他人,友好交流,提高护理水平,增强身体素质”为宗旨,以“学以致用,展示青春风采”为目标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有着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指导,密切联系学生专业,把社团活动与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创业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既满足学生兴趣,又突出专业特点,培养提升技能。它弥补了基本社团建设存在的组织结构缺乏规范化管理、社团活动内容缺乏创新等普遍性问题。然而,各类社团组织多数成“单一独立”社团模式。“护理之家”社团职能仅限于社团内部范围,各社团之间的交流和协调沟通均不健全,部门间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探索如何通过社团在管理模式上开展“协同创新”,从而进一步激发各社团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当下高校社团组织的创新模式研究思路。

二、协同理论概述及应用

(一)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同学”,被誉为“协调合作之学”,由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肯概括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在宏观上形成了新的有序状态。简而言之,协同学就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理论。

(二)协同理论引入社团创建研究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协同理论具有普适性特征,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组建和管理,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上述,社团之间创建和管理能体现出协同效应,甚至产生最大的附加协同效益。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运用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它展开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社团组织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平衡好社团与隶属组织之间的双重管理,形成促进社团发展的合力,这在客观上需要借鉴新的理论,阐释高校学生社团建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更好的指导社团的建设,引入协同理论指导社团建设,必将为我们更好的研究社团组织的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三、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创建模式研究

(一)明晰社团建设理念目标协同性

1.社团发展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保持一致性。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创建发展,一定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考虑基点,为学生锻炼成才提高素养提供平台和空间,社团组织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水平,充分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能力锻炼和提高提供一个广阔的“创新场所”。

2.社团发展目标与社团隶属的上级组织目标要保持一致性。加强社团建设,要服务于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局,成为学校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提升层次、模范示众、凝聚学生的作用。在学生社团组织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等。

(二)协同整合社团组织资源形成合力

1.社团协同。学生社团的创建和发展,能否为学校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管理载体,其首要俗迹即社团组织内部是否能协同管理,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在开展学生工作中,重点强调的是如何去沟通、协调和合作。社团的发展要求在组织内部指导学生准确的自我定位,保持社团内部个人目标与社团发展目标一致,并协同致力于社团的建设。

2.学校协同。学生社团的创建与发展过程,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换。大学生专业社团的设置主要是以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节能、提升就业力等为目的,而其他类型的社团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为主。学校中各社团之间应该保持密切的交流,并且在活动组织开展中,能协同安排各类性质、形式的活动,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3.社会合力。社团要积极争取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协同支持,既要积极主动与校内社团指导教师沟通,又要充分发挥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将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相结合,充分拓展活动范围、创新形式。同时,社团建设与发展要调动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创办微信平台应用、手机软件应用等,及时宣传和反馈、创新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123-124

[2]王先江. 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132-134.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6篇

21世纪的公共管理改革进入了后新公共管理时代,后新公共管理时代是没有范式的,理论多样化多元化的繁盛时期。后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些要素包括:治理、协作、整体、网络化、多元、开放、伙伴关系、参与、协商、集体偏好、透明、绩效、信任、期望、满意和结果等。狭义上的后新公共管理仅是指整体性政府(Whole-of-Government,Joined-upGovernment),本文使用的后新公共管理是一个复合式的概念,不仅包含了整体政府,还包括协作治理(CollaborativeGovernance)、新公共治理(NewPublicGovernance,简称NPG)、数字时代治理(DigitalEraGovernance)、元治理(Meta-governance)、新韦伯主义国家(Neo-WeberianState,缩写成NWS)、公共价值(PublicValue)、新公共服务(NewPublicService)等。在后新公共管理时代,新公共管理(NPM)从一个主导范式变成了一种普通的模式,无范式的多元理论模式竞争共存的局面形成。在后新公共管理时代没有主导范式,正如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主席鲍科特所言“在1990年代后期至2010年期间没有形成主导型模式,一些主要的概念包括:治理、网络化、全球化、伙伴关系、整体、透明、信任等。”[1](P11)后新公共管理“在时间段上界定为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真正取代新公共管理,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取百家之长,兼并其它而形成新的范式。”[2](P69)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阶段似乎都处于转型时期,新韦伯主义国家、善治、新公共治理、发展型国家等新式改革在全球不同的地区出现。在21世纪,NPM不再是单一的主导范式,无范式的多元理论模式竞争共存的局面形成。

2后新公共管理改革出现了三重局面和十五种变化

后新公共管理时代呈现出三大现状:首先,一些国家仍在推进新公共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不同程度地和部分地被许多政府接受,而且NPM的主要工具仍在被公共部门广泛使用;其次,率先进行新公共管理的国家进行了加强协作和整合的整体政府改革;再次,同时出现了自称替代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四大模式:新公共治理、数字时代治理、公共价值管理和新韦伯主义国家。以上三种现状构成了后新公共管理改革时代的三重局面。“到了1990年代后期,NPM改革遭受的批判不断增多,即使是在最先进行NPM改革的国家。其实这些现象绝不是意味着NPM突然停止了,在不少国家NPM改革还在不断推进。”“即使是那里有一种新模式被采用了,新模式简单地取代旧模式也是不可能的。”[3](P11)在公共管理改革的实际过程中,往往是旧的模式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存在一些不足,新生的理论不断壮大,这些新旧模式的改革交织在一起。在后新公共管理时代,新公共管理与其他形式结合而产生了一些综合性的模式。NPM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向非英语母语国家扩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NPM改革。一些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已经终止了,但是更多的学者认同NPM虽然度过了黄金时期,但是许多NPM的工具都仍在被政府部门使用,比如,绩效管理,战略管理,民营化和签约外包,竞争,对审计、监控和结果的重视(NPM更重视短期结果,后NPM更强调中长期期望的结果),注重结果、灵活性和激励因素的人事制度,推行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分权化和专业化等。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公共部门最突出的现象是破碎。破碎的公共政策和服务导致了人们对于公共结果的不满,为了实现整体性的和有价值的结果就需要跨部门的协作,因此率先进行新公共管理的国家就需要加强以协作和整合的整体政府改革。[4]

整体政府在水平方向上强调跨部门合作,在纵向上则强调控制和中央集权,以解决NPM改革导致的部门碎片化、政治控制弱化和组织增殖现象。ChristensenandL?greid认为以整体政府为特征的后新公共管理改革已经取代了新公共管理。[5]“NPM改革带来的不断增长的水平的和垂直的专业化导致了公共组织的增殖和破碎。导致了中央政治和行政控制、协作和能力的许多问题。结构性分权破坏控制,同时水平方向的碎片破坏协作,导致了高层能力的许多问题。”[6]整体政府既强调公共部门间跨部门的合作又强调政治控制,通过纵向的权力整合实现权力向中央政府集中。整体政府要实现的结构性变革主要包括:“对改革过程更多控制,目标在于垂直整合和层级控制;强化对下级单位的控制;增加中央政治和行政的资源和能力。更加关注其他的改革和监督措施,例如绩效审计、管制和控制。”[7](P15)Dunleavy宣传NPM已经死亡,他认为在那个改革先锋的国家大部分NPM改革已经停止了或朝向反向发展,数字时代治理来了,重新整合、以需要为基础的整体主义和数字化三大要素将是未来改革的主要驱动力。[8]奥斯本等学者认为新公共治理(NewPublicGovernance)已经形成了新的范式,其价值基础是分散和竞争,强调的是多中心和多元共治的网络式的复杂局面,[9](P377)“治理强调网络、伙伴关系、协商和最终的自愿合作。”[10](P23)一些学者认同“公共价值”将成为新的范式。作为前沿理论的公共价值理论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创造公共价值需要满足公民的集体偏好和达到公民期望的结果,公共价值的认定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公民参与和公民协商等,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让人民满意,同时也要维持人民的信任。公民满意是生产结果的主要手段,是衡量公共价值的主要标准。公共价值是更加广泛的一套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公共部门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和提炼大众偏好。公共部门应抛弃仅仅关注绩效管理或经济评估的狭隘概念,政府同时要兼顾以“结果”(outcomes)导向的绩效治理、公众参与、责任、信任和社会公平等,才能创造出更多货真价实的人民期待的“公共价值”。还有学者相信“新韦伯主义国家”是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新范式。Olsen撰文指出现在是重新发现官僚制的时候了。[11](P1)Drechsler认为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在进行行政现代化改革,推进改进官僚制的新韦伯主义国家改革,NPM仅是辅的手段。

新韦伯主义国家中的“新”元素:(1)从官僚规则的内部导向向满足公民需求和愿望的外部导向转变。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不是市场机制(尽管它们可能会偶尔派上用场),而是质量和服务的职业文化创造。(2)通过一系列能够直接代表公民意见的协商工具对代议制民主进行补充(而不是替代)。(3)在对政府内部资源进行管理时,通过对相关法律进行现代化鼓励更加关注结果达成,而不是仅仅注重对程序的正确遵守,达到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平衡,并不是放弃事前控制。采取一定形式的绩效管理。(4)公共服务的职业化,官僚不仅仅是他活动领域的法律专家,而且还是专业的管理专家,善于满足公民或用户的需求。[12](P118-119)这样多元化改革模式竞争、混杂和共存的三重局面就形成了。由以上三重局面衍生出了至少十五种变化:(1)从关注专业化的改革到强化跨部门协作和整合;(2)从重视分权和自治到加强政治控制;(3)从重视产出(output)到重视结果(outcomes);从管理主义、短期的产生和狭窄的结果到中、长期的人民期待的结果(NPM对于结果和效益的关注是理论上的或抽象的,并没有在实践中落实,后NPM时期才真正开始关注和运行“outcome”结果);(4)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效率到更加广泛的公共价值;(5)从基于市场的治理到关注网络治理和协作治理,再从网络治理到元治理和混合治理;(6)从摒弃官僚制到重视改进官僚制;(7)从把公民当作消费者到把公民当作合作生产者、合作创新者和共同创造者;(8)从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到电子治理和数字时代治理;(9)从关注经济效率的挑战到关注更加广泛的社会的、跨部门的和全球化的挑战;(10)政府和公共管理者从中立的角色到规范的行动者、协作过程的促进者;(11)从单纯的范式到复杂、混杂和多样化的模式共存的现状;(12)从竞争、效率、质量和外包的管理主义到协作、协商、公众参与、透明与责任等民主;(13)公私之间从顾客和商家的商业关系到伙伴关系;(14)从关注绩效到更广泛的结果取向的绩效;从传统的绩效管理将到民主化的绩效治理;从关注市场和经济到关注体制、制度和规则建设的新官僚制构建,从传统官僚制到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相结合的新韦伯主义国家;(15)另外,NPM改革先锋的国家进行了从私营化到逆私营化,从单纯私营化到公私混合提供方式增长的转变;从放松管制到重新管制;等等。

3理论间边界模糊且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

不同理论之间具有兼容性和一些共性。多种理论都强调公众参与、公众期望的结果和民主价值。新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直接民主和协商民主理论的影响。协作治理的主要理论基石就是直接民主,在协作治理中,公民个人能直接参与协作治理的过程,公共价值更是特别重视公民参与在确认和选择核心价值中的作用,新韦伯主义国家将协商和参与等方式当作是补充性的力量,但是将代议制和官僚制作为主要形式。整体型政府强化的是政治控制力和领导力,可以被理解成中央集权的过程。数字时代治理可以被看作是整体政府、信息技术和治理的结合,电子治理即是利用通信技术强化治理的过程。协作治理是通过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协作而调动更广大的力量创造更多公共价值。公共价值是一个广义的事物,公共价值可以包含新公共行政理论所强调的社会公平,但是公共价值还包括责任、连续、稳定、透明、法治、协作、友好、伦理、民主、公共价值、公共利益和合法性等非常广的含义。新韦伯主义国家重在改进官僚制,不言而喻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自身的廉洁也是在创造公共价值,结果取向、协商民主和公民参与是多种理论共同依赖的,由此可见,多种理论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理论之间的兼容性增强。多种理论之间具有互补的特性。新公共服务、新公共行政和公共价值偏重民主和价值理性,新公共管理偏重效率和工具理性,公共治理和协作治理强调包括非政府的力量,社会组织甚至公民个人的作用。“在NPG,NWS和NPM这些大的模式中,有些工具不仅属于其中的一种,例如绩效管理是NPM的特征,但也是NWS的元素。公私伙伴关系是NPM和NPG共有的工具。签约外包在NPM菜单中,但同时也在NPG和NWS的副菜单上。”[13](P24)新韦伯主义国家其实就是经典韦伯式的原则与以公民为中心、协商、结果取向、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等新元素相结合。

NWS新元素中第一条的“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愿望”是借鉴了“公共价值”、“新公共服务”和“社会选择”理论。第二条中“通过一系列能够直接代表公民意见的协商工具对代议制民主进行补充(而不是替代)”是借鉴了协商民主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NWS新元素里的“更加重视结果和事后控制”是借鉴了新公共管理和管理主义的理论。NWS新元素中的最后一个“公共服务的职业化,官僚不仅仅是他活动领域的法律专家,而且还是专业的管理专家,善于满足公民或用户的需求”,这一条是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对官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都认同公共参与和协商民主,满足人民的需求,对人民友好等共同点,但是各种模式还有自有侧重,从而实现模式间的互补性。协作治理强调权力分散化、多中心协作,多元主体参与的共识型决策;公共价值强调人民满意,人民的偏好和公民参与,以及实现公共期望的好结果;新韦伯主义国家强调国家和公共部门为核心,认同协商民主和参与民主,绩效管理和竞争等NPM技术手段,但是将代议制和官僚制当作核心,强调改进官僚制,实现政府现代化,从公共部门内部实现改革突破。NWS需要政府自己革新,实现透明、参与,取得公共期望的结果。治理理论是向政府的外部寻找改革的突破点;公共价值是政府的内外同时突破,既要重视成本效率,又要让公民或顾客满意、重视公民的偏好;新韦伯主义国家则是从政府的内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放在改进韦伯主义官僚制,即是实现政府体系的现代化、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在治理理论中,社会、国家和市场三足鼎立,社会力量强大,国家较弱;在公共价值体系中,不在于国家或社会是否强大,而在与民主行政,强调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人民满意和期望的良好结果是检验公共价值的重要标准。在新韦伯主义国家中,尽管强调对人民友好,但国家强大,国家有足够强大的权威调动社会资源应对各种挑战和复杂问题。

协作治理最激进,公共价值次之,整体政府较保守,新韦伯主义最保守。民主、法治还是承认政府的绝对优势,只不过是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而已。而在“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也不过是多元政治构架中的一元,所以治理的概念比民主和法治要激进得多。治理意味着强大的公民社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协作治理意味着权力分散、分享,主体多元,跨多组织或部门,还可能包含公民参与、协商民主、公民授权、多元互动、地位平等、信息分享、责任分担和共识建立等等。治理理论自身也意识到了可能出现的治理失灵,因此对治理的治理产生了,这也叫做元治理(Metagovernance),因此,元治理的出现是对过于激进治理理论的一种抑制。目前公共部门改革进行更多的是整体政府或协同政府改革,而不是协作治理。协作治理是整体政府的补充形式。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等率先进行NPM改革的国家,在新千年前后都推行了整体政府式的改革。公共价值并不排斥NPM,效率和效益也是重要的公共价值,但是强调公民满意、公民参与,集体偏好的满足。虽然公共价值强调可以被测量,但公共价值具有主观性。公共价值强调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公民期望的、愿望的、满意的。公共价值更强调一项政策的中长期影响和质量,强调公共服务过程中赢取人民的信任等,所以公共价值理论相比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是更加“民主”的和激进的,与协作治理相比,是属于中,是中等激进的理论。相比而论,新韦伯主义国家却十分保守。而新韦伯主义国家重点在于推进政府体系的现代化,强调政府或公共部门的中心地位,尽管强调对人民友好,允许公民参与和协商,但是解决问题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或国家。新韦伯主义国家强调政府与私人部门不同,要保持其自身特有属性,由此可见,新韦伯主义国家最依靠科层制进行层级控制,保持国家的强大,最强调国家和政府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新韦伯主义国家是保守派理论。由此可见,多种模式之间各有侧重从而构成了互补关系。

4改革是多维的、混合和复杂的

“目前的公共改革的特征是结合、复杂、分层、共存和混合的、而不是支配、取代和钟摆。”[14]上文已经提出了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理论间边界模糊和具有兼容性,这些特性强化了混合和复杂的多维现象。整体政府和协同政府是NPM的补充或补救措施,所以两者是可以共存的。治理强调的是多中心、多主体的参与,这样如果没有有效的政治控制,治理也会失灵,所以在各种治理理论流行的时候,元治理就相伴产生了。“元治理是为了克服治理失灵而进行的对自我管理的管理或自我组织的组织,追求科层制、市场和网络三种治理的协调。”[15]元治理是控制权力下放的治理过程,换句话说是“治理的治理”。在公共部门内的许多组织和过程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治———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治理———这里可能就是需要对这些治理元素强加一些控制。治理经常包括公共组织的自治和控制的平衡。元治理的战略选择是尝试在公共部门的决策系统内重新强调一些权力的平衡,同时在治理过程中继续包含非国家的主体,但是要认识到政治的首要性。[16]公共行政面临的是日益复杂的和多功能的组织形式。穆尔曼认为:“虽然科层式治理仍然是治理的主要形式,但是当前的公共部门组织是科层、市场和网络三种治理模式的混合,公共管理者需要同时应对三种竞争性的势力。”[17](P86)后新公共管理时代需要更加复杂的管理,有效的治理不能依赖于单一主体的单一治理模式,而应该是多种治理模式的混合和结合。

5公共行政在发生了增进式或沉积式变化,公共行政走向包容、平衡和健全

公共行政进行了渐进的和缓慢的增进式变化。后新公共管理是补充和发展了新公共管理,而不是取代了新公共管理。后新公共管理并不否定3E(经济、效率和效益)、激励和竞争等,但是强调更加重视协作、价值、美德、道义、民主和合法性等;我们并没有见到经济和效率不被关注,但是看到了透明、责任、信任、满意、公平、参与和协商等民主价值越来越被重视;绩效管理和外包并没有停止,但是发现了以结果取向的绩效治理出现和治理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得到了强化;专业化虽然是必须的,但是我们见到了为了应对更加复杂的挑战而出现的跨部门协作;我们没有见到私营化和签约外包的消亡(在早进行NPM的国家虽然经历过放缓甚至倒退),但我们发现了对于公私伙伴关系和合作生产的兴趣日益浓厚;市场和政府虽然不可或缺,但社会组织在壮大,公民参与的影响力在扩大;我们没有看到官僚制退出历史舞台,相反我们见到了官僚制的复兴和新的官僚制诞生;代议制民主没有被抛弃,但是已经见到了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的补充;我们没有看到公共部门不再重要,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公众的角色会变得更加重要,协作治理更加需要,协商民主得到更多认同;等等。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新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新公共治理、协作治理、新韦伯主义国家等,可以观察出公共行政总体上进行了渐进的增量变化;后者不是完全取代了前者,更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发展。公共部门的治理工具经历一个不断增加的增进式的变化。“尽管新旧模式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原则,但新旧机制是共同存在和共同进化的。NPM并不是衰亡了和被后NPM替代了,而是NPM被后NPM改革的一些新的或不同的措施修改和改进了,这个过程增加公共组织的复杂性和混杂状态,也增加了动荡。”[18]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集成 协同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1、研究背景

随着1999年高校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即由原先的苏联模式向欧美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转变,首先是重组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办学、高校合并;其次是仿效欧美,集中办学,兴建大学城或高教城。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响应国家扩招政策,21世纪初开始规划建设沙河校区以缓解学生人数激增造成的教学和生活压力;2010年入驻昌平沙河高教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形成学院路、沙河、广西北海等多校区办学模式,在北京市范围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形成以学院路校区为总馆,沙河校区为分馆,及学院路校区的若干学院分馆:经管分馆、法学分馆、人文分馆、高教分馆等的多校区多层次信息服务模式。

近年来,以上服务模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种共存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信息服务的方便快捷。但随着图书馆运行发展的变化,我们发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一些问题,比如,资源匹配是否适用?业务工作是否标准统一?服务是否普遍均等?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总分馆没有真正成为一个体系,一直没有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集成化问题。

2、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指的是“国家行政机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作用’。这种协调是组织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成员之间以及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问经过协调、平衡,从彼此或大多数对象的利益出发,合理地进行协调,达到协作、协力、和谐、一致,从而提高政府组织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在公共服务机构中,协同效应表现为通过对各个服务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配置、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从战略的高度协调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为服务布局提供依据,提高服务效益。

3、多校区图书馆服务集成的原则和思路

(1)总体原则

多校区环境下大学的人才培养涉及办学思想、学科专业、资源配置、服务延伸等许多重要而复杂的因素,而每种因素对多校区环境下大学办学的协同效应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校区特点,确定适当的原则和方法,合理安排各校区的资源是发挥多校区优势,降低多校区办学成本,提高多校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从2010年入驻昌平沙河高教城后,新校区采取了边建设边使用的办法,首先用于一年级的教学,逐年形成了一、二年级学生在新校区,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在老校区的布局,随着建设进展,学校还将采取混合型人才培养的布局方式,即在布局上既考虑年级分布,又考虑学科分布,将低年级的学生放在一个校区集中培养,同时将若干学科集中在一定校区。根据以上规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需要形成以学院路校区为总馆、沙河校区为分馆的协同服务模式。

(2)图书馆信息服务集成思路

根据学生为先原则、学科发展原则和资源有效配置原则,图书馆多校区信息服务的思路是,从集成的观点出发,以图书文献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网站统一揭示为基础,协同完成图书馆内各部门之间、图书馆与所处服务链上下游进口和出口之间的服务集成。具体操作需要从资源采购、加工整合、馆藏布局、文献流通、读者服务和全国及地区文献保障体系服务等业务流程人手。这种信息服务集成的方式,在图书馆内部以OA系统呈现,对外部读者以图书馆信息门户实现及文献保障体系方式补充。依据协同理论,将信息服务集成中的协同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

4、信息服务集成的内部协同框架

信息服务集成首先应从图书馆内部工作环节开始。内部协同是通过引进自动化管理系统和构建图书馆OA系统的方式,将内部各个部门协调的日常信息集成起来,如图1所示。该集成服务系统借鉴国内相关MIS系统的理念整合完成,所涉及的服务模块包括e—Documents,e—CRM,e—Proj ect,e—HRM,e—Financials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如北航使用汇文系统)为这些模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集成了各校区图书馆日常运行的基础信息。

e—Documents是进行文档管理的框架,允许各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统一平台上,创建、存储、修改、反馈文档,共享基础业务工作中的各项业务信息。所有的文档都是电子的,并划分成不同等级,给不同权限的人使用。文档管理系统使得内部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易,图书馆通过建立内部网,友好地为不同工作人员提供不同的内容呈现。

e—CRM集成的是来馆借阅读者信息。主要是将各个校区的学生读者信息集成到年级、学院、学科、借阅频次、预约、续借、推荐购书、委托借书等关联信息中,真正获得对学生读者全方位的观察,通过这个集成方案,图书馆可以统一收集并管理关于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的文献需求等相关信息。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规模化敏捷;知识管理;专业案例开发

0引言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电力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建标及技术应用紧密融合,属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度依赖型企业,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最终实现组织经济效益最大化、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员工人身安全的关键。浙江电力在专业案例库开发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规模化敏捷的知识管理思路并率先实践,对于传统大型国有企业解决知识管理工作实施效率低、隐形知识有效利用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规模化敏捷理论

敏捷(Agile)是2001年由17位资深软件领域专家们一起发起的针对软件开发工作价值观的倡议。作为一种软件开发理念,敏捷开发相比较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被认为是能够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很明显的,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的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团队,针对于大型组织、复杂系统开发需求及项目前期需要系统性规划的场景,规模化敏捷孕育而生。规模化敏捷(ScaledAgile)即在敏捷开发的基础上,专门考虑到了团队规模、系统复杂程度及项目规划要求而产生的理论。目前广泛应用的规模化敏捷开发方法论为DeanLeffingwell的基于大规模的敏捷框架(ScaledAgileFramework,“SAFe”)。SAFe从团队(Team)、计划(Program)和投资组合(Portfolio)三个层面清晰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敏捷框架模型,它适用于大型团队的合作开发,可以帮助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性,降低团队管理的复杂性。面向企业的SAFe近年来,随着IT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所运用的方法论也冲击、影响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原本属于软件开发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被传统企业所吸收借鉴,希望能够增强自身适应性,变得更加效率灵活,以应对市场环境动荡、客户需求多变、初创公司调整及运营成本压缩等各类挑战,但愿景虽好,成真不易。

2大型国企规知识管理的实践现状

2.1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的前沿实践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借助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和创新引领氛围,大型国企普遍认同知识管理理念,非常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形成个人经验累积与组织知识互为循环的组织智慧资本。目前众多大型国企都在持续开展知识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通过实施运维知识管理体系,率先在国内做到了全面运维社会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九大模块:网人博志、我们的圈子、运维新创享、求知移动人、竞争情报系统、希客、共享运维、智能标签、A宝。每位员工都可以运用,每位员工都可以成为作者,通过激励体系实现共享最大化,实现了知识的推送和关联,任何知识都非独立存在,形成了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网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开发了基于知识社区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辅助专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号研制和新领域探索,有效支撑了航天一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航天一院知识社区系统实现了对知识库文档的与共享,支持技术人员对经验、心得、创意等各种技术话题的交流讨论,实现了系统化的知识资产量化管理和组织知识资源积分的可度量可对比,有效促进了组织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利用。

2.2大型国企知识管理面临的难点

长期以来,大型国企在各类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践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积累及运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现状,普遍存在重任务下达、轻知识规划,重信息系统、轻组织实施的现象,这造成了国企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一是企业知识结构不清晰,导致积累的知识不系统,难以有效应用。由于缺少站在企业全局的总体规划,缺少知识体系、知识分类、知识来源、知识内容及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导致知识管理成为简单的经验案例收集提炼工作,积累的知识没有和业务支撑、岗位任职需求及人员技能提升相结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气力,但收获到一堆价值不大的文档。二是各专业难以形成协同,导致从应用的层面看知识提取片面化,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提炼。以电力企业为例,业扩报装直接面对用户,属于应用实施层面,但其业务的开展需要规划、调控、运检等专业的协同支撑,如果单纯按照专业区划进行知识管理任务安排,各专业都将形成经验竖井,不进行整合难以对业务层面提供深入支撑。三是知识管理碎片化非专业,导致企业知识库专业全但深度差,内容多但可读性应用性差。从国企现状看,运用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和下达任务要求岗位员工兼职开展经验总结案例提炼工作是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企业知识库有内容就行,而暂未考虑知识量积累的碎片化或集中爆发、内容输出非标准化对于知识应用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型国企知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在实施组织、知识挖掘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式研究

3.1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

为圆满完成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工作,浙江电力专门针对以往知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借鉴规模化敏捷开发理论,形成了浙江电力特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并用于指导2018年知识管理实践工作。敏捷理论的特征是小团队与客户形成协同整体、开发迭代(需求-原型-需求)、自适应(即在不断的迭代磨合中形成适用产品),敏捷理论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规模化———因为大型项目、复杂需求带来的多团队沟通成本规模化增长直接导致了迭代和自适应的无效化。规模化敏捷即通过投资组合、计划、团队三个层面的协同解决沟通问题,以支撑多团队复杂化需求下的快速迭代开发和自适应。基于此理论,浙江电力结合知识管理要求,创新构建了国网负责总体规划、省公司培训中心负责协调计划、各专业专家及外协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敏捷化看板支撑的知识管理模型,通过组织优化和方法优化解决了传统大型国企在知识管理中无整体规划、专业协同难及知识管理非专业化的难题。从投资组合层面看,国网技术学院以全局视角规划案例开发的专业范围和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要求(包括案例类型、案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数量要求等),解决的是业务需求与内部知识挖掘提炼对接、优势专业力量与知识管理需求匹配、知识管理成果价值保障的问题,确保了国网知识管理成本资源投入价值最大化。从开发计划层面看,省级公司与省级技术培训中心组织专业资源解读国网开发需求、协同多专业力量共同承担跨专业知识模块、分配各专业专家对应的开发能力项目,解决的是专业分工与知识结构的对接、专业细分与知识应用的矛盾、多专业协同带来的重复化开发问题,确保在国网需求(开发专业范围)下多专业专家能够融合拓展,知识提炼专业深度与应用指导价值并重。从实施团队层面看,形成了知识开发主管负责任务分配及进度计划、专家团队负责经验总结及经验提炼、外协单位负责知识规范性的三角协同团队,以任务看板为支撑工具,解决的是兼职任务与知识管理专业性要求不符、碎片化共享深度不足、知识提炼内容规范性差的问题,确保规模化的知识管理活动在实施层面确保质量、快速推进。

3.2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践过程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投资组合层面工作由国网技术学院完成,开发计划及具体实施团队层面由浙江电力完成。浙江电力技培中心负责总体任务推进,整个任务从需求拓展到最终规范性审核共分为七个阶段,参与人员包括各专业部门专家及外协单位,共开发专业案例约75万字。3.2.1开发需求拓展以各专业专家为主体,解读国网案例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由省技培中心开发主管主持、引导专家探讨各专业在应用层面的连接性,结合岗位能力项关联资源数据库,从应用场景考虑专业案例中知识点的关联和延展,鼓励相关专业在国网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的基础上,合并、拓展开发需求点,最终形成专业性与业务性并重、开发专家跨专业协作、有利于最终应用指导的开发需求拓展表。3.2.2案例开发计划在开发主管的引领下,以国网专业案例开发任务完成时间为基点,与各专业部门领导、专业专家商量任务排期,确保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确定各专业专家任务数量、集中开发日程及自行开发日程。形成案例开发任务清单任务表。3.2.3知识规范培训本次任务引入外协单位负责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性,整体的知识规范性由开发前培训、开发中支撑、开发后审核三个环节确保。案例开发任务后,外协单位对各专业开发专业实施了案例提炼知识规范性培训,确保各位专业对案例开发的目的、结构、内容及格式等要求理解一致。在培训期间,开发专家编写了各自负责的案例大纲,经审核确保将开发的案例内容有价值。3.2.4案例小样开发+规范性审核在任务前期实施案例小样开发和审核,一方面让开发专家直接体验了专业案例开发工作的难易及规范性要求,更好的把握后续大量的案例开发工作推进安排;另一方面能够让外协单位了解开发专家在知识规范性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支撑后续主要工作;另外开发主管结合案例小样开发及审核时间,更为明确如何监督推进任务确保按时完成。3.2.5总体案例开发+最终审核基于小样开发经验,在知识管理协同案板的支撑下,案例开发任务调整、案例开发内容调整、案例开发不规范整改项点、案例开发进度由主管开发方、专业专家方及外协单位案三方即时共享、密切合作、协同推进,总体案例开发任务于三个月内顺利完成。

3.3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敏捷特征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开发工作基于创新设计、浙江电力独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从项目策划、计划编制、案例开发到规范审核全过程都体现了规模化敏捷的特征。3.3.1迭代化整个案例开发经历了三次迭代过程,一是在需求拓展和计划制定时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任务进行了评估,并编写了案例大纲;二是根据案例大纲明确的内容框架进行了部分案例的小样编制;三是通过小样编制的过程熟悉了案例知识提炼的规范性要求,全部案例顺利得到编制。由于三次迭代,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现了计划明确、内容明确、规范明确,不仅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计划变更和案例质量不过关带来的浪费。3.3.2自适应由于本次专业案例开发工作事前对知识提炼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要求并不熟悉。培训中心专门安排了外协机构进行开发前的知识规范性培训;在开发过程中,外协机构随时支撑,解答开发专家的疑问;每个阶段开发后,外协机构对案例实施了规范性审核,出具不规范项点要求专家修改。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程序,保证开发专业不断逼近规范性目标,形成了案例开发的自适应机制。3.3.3协同化通过知识管理看板的支撑,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和外协单位均共享知识数据库、任务开发清单、案例大纲、进度计划表和不规范项目点信息,控制流、执行流和审核流信息确保一致,共同推进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市的13个任务团队分工协同,按期按量完成专业案例开发任务。

4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实践创新

浙江电力借鉴常用于软件工程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和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现状问题,针对性地设计了知识管理的规模化敏捷模式,在管理思路、组织实施及应用工具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有效促进了大型国企知识管理落地实施能力的提升,为大型国企,特别是电力企业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案例和指导意义。基于专业案例开发的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首次引入了迭代、自适应的敏捷开发理论,同时参考了从投资组织、计划和团队三方面协同的规模化敏捷框架,创新思路形成了适合于大型国企多层次管理、多专业参与、大范围铺开的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模型。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明确定位了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及外协审核方,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创新实现了知识管理、知识提炼、知识审核三角色区分、内外部协同的组织实施方式,解决了大型国企内部兼职开发碎片化、质量差的问题。在专业案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浙江电力创新引入了支撑多方面协同的知识管理看板工具,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工具,实现了知识管理实践中管理信息流、任务信息流和审核信息流的三方共享,有效完成了异地、多团队、规范化、大规模知识管理任务。

5结语

目前,针对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研究较少,这与知识管理对于大型国企的重要意义不相匹配。本研究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可借鉴的知识管理创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一些国企在知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当然,作为对规模化敏捷理论与大型国企知识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本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规模化敏捷理论框架与知识管理理论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更好支撑隐形知识显性化;其次,本研究以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开发为研究对象,在样本量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弥补;第三,对于多样化的管理要求是否会对采用的知识管理模式带来影响缺乏探讨,难以明确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方法论所使用的管理环境,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WalkerRoyce,潘加宇.改进软件经济学———达到规模化敏捷的头10条原则[J].程序员,2009(0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