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研究生工作思路

研究生工作思路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7 09:11:13

研究生工作思路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1篇

关键词 学生工作 思政课 融合 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37

Fus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Students'

Work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Chuanlin, ZHANG F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31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ork with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verged at both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oth out of the wood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expansion effect a realistic way. Careful study and analysis of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commonality and communion, and further reform the education and work ethic,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learn and support each other in practice,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lass with student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organic, realistic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path.

Key words students'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学生工作与思政理论课(后文简称“思政课”)一直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领域和阵地,二者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和教育路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异质化和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多途化和快速化,大学生思想状况变得日趋复杂,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迫切要求打破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畛域分立、各位为战的局面,积极探索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融合性教育机制,形成有机、有效、统一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1 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分属于两个领域或两个阵地――学生工作和思政课,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承担。这两个工作领域和工作群体虽有一定的交叉和协作,但基本上还是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缺乏一种经常性、整体性和制度性的联系,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需要。二者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不同的短板,只有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从学生工作领域和工作群体来说,由于学生工作人员长时间与学生接触,他们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规律往往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与教育客体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加之与学生接触的便利性和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从而为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学生工作领域和工作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自身的局限。一是工作性质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不足往往影响学生工作群体对思政教育的投入,有可能弱化学生工作中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由于学生工作群体知识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工作中对思政知识和政治理论学习的忽视,从而造成了不少学生工作人员思政教育中的经验化取向,因此,他们常常无法对一些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思想和理论问题进行回答,从而影响了其思政教育效果。

从思政课领域和工作群体来说,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目标的专向化。与学生工作相较,思政课及其工作队伍教育目标较为明确和专一,主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是教育主体的政治理论水平较高。思政课教师一般都在某一领域受过较为系统的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训,并专门从事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三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系统性强,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往往具有深刻的理论魅力。当然,思政课领域及其工作队伍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短板,如对教育客体了解和研究的不足往往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往往形成能力培养的弱化;集中性的教育模式造成对个体性关注的不足。

2 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2.1 目标的一致性

思政课与学生工作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依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地成长和成才。例如,思政课通过系统地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近代以来的国史和国情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观念等,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和三个“自信”,提高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等。

2.2 内容的交融性

思政课和学生工作不仅具有目标的同向性,而且二者的教育内容也具有相同性和交融性。如前所述,思政课中具有爱党、爱国教育的内容,学生工作中同样把爱党、爱国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中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规范教育,同样,学生工作中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规以及各种规范教育等等。所不同的是,二者的教育方法和载体存在着区别。由此可见,教育内容的共通性和交融性有助于思政课和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融合。

2.3 人员的交叉性

思政课与学生工作人员方面的交叉性也为二者能够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实现融合提供了可能。当前不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少都有学生工作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学生工作方面经验相当丰富。与此相应,不少学生工作人员也都曾经或正在从事一些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因此,思政课与学生工作人员方面的交叉性,既为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二者之间进行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

3 融合的现实路径分析

3.1 树立大思政教育观,为融合提供思想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工作和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实现融合,要求首先必须破除畛域分立、各自为战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有机、协作的大思政教育观和工作观。这一教育观念的实施,既要求加强整体上谋划,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还要求两个工作群体的成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形成自觉意识,并以此指导个人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3.2 加强制度建设,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学生工作和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实现融合,除了要求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外,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当前的学生工作和思政课,虽然也有一定的联系和配合,但是这种联系和配合是非经常性的和局部性的,总体上仍是沿着两种轨道运行,缺乏一种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因此,要实现二者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持久和深度融合,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体以及相应的保障条件协调性、互益性和共益性。

3.3 相互学习和支持,为融合提供现实支持

学生工作和思政课领域及其工作队伍,二者之间必须自觉加强沟通和学习,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互配合和支持。从学生工作领域来说,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自觉强化自身的思政教育功能,自觉学习有关思政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自觉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作为思政理论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要善于运用鲜活的经验和材料,要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避免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总之,通过二者的交流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并在实际工作中相互配合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3.4 加强理论研究,为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要实现学生工作与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科学、有机和有效融合,还必须重视融合的理论研究,以为二者实现融合提供理论支撑。高校学生工作和思政课的有机和有效融合,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需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如为何要进行融合?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融合的现实路径和机制是什么?等等,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和回答。只有从理论上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有助于推动二者的科学融合和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思政课与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进行融合,既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二者走出思政教育困境、实现综合扩大效应的现实出路。认真研究和分析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共通性与共融性,进一步革新教育和工作理念,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学习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与学生工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有机、有效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安徽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SZY20130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邓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徐柏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刘志超.思想理论教育创新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 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 张学礼.论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209-210.

[9] 宋德源.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13(3):70-73.

[10] 蒋占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008(9):88-91.

[11] 孙宝民.浅析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中国人 才,2013(3):84-85.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2篇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要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必须首先要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研究生管理现状,牢牢抓住现阶段研究生特点和本质,逐渐探索出一条全面、多维度、有重点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思路。

 

一、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现状

 

1、管理难度大

 

当代研究生生源普遍多样化,结构组成复杂且年龄跨度大,致使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对较难。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不强烈,缺乏凝聚力,给研究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制度不灵活

 

不同学科在学科属性、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培养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各有针对性,然而在制定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较少听取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导致管理制度及决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对研究生的实际管理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ll]。

 

3、制度执行难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及日常管理进行规定和约束。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有些规定形同虚设。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较难l 2l。

 

二、创新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2.1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使用了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各层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如学院研究生部、校研究生院等部门对掌握研究生各项基本信息、成绩一目了然。借助信息化这一平台,可以从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教学培养、社会实践、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不仅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2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研究生管理者在整个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维系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管理者,首先要热爱研究生工作,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品德素养。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各项政策,并着力培养研究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优秀青年。其次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进取心,敢于不断挑战和迎接新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最后要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应定期开展研究生管理人员讲座、培训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使研究生管理者通过学习逐渐积累专业知识、明确岗位责任、提高工作能力,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断运用到实际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管理者应当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努力为研究生的学业生涯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H。此外,高校相关人事部门也应从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估、薪酬水平、奖惩措施等方面入手,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研究生管理人才。

 

2.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业期间有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对研究生给予指导,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相关文献查找与阅读、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考核及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学术造诣都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学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生活中,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都对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以“立德树人”工程为契机,增进与研究生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塑造研究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格。研究生导师、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研究生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间相互协调配合,保证各部分功能的最大发挥,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2.4完善研究生教育考核评估机制

 

定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评估考核,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之间评估体系的区分度不高,针对招生质量、研究生管理与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把关。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针对意义的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工作。评估考核过程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评估结果细分为几个等级并及时向各培养单位反馈。针对不同考核结果采取不同的整顿或改进措施,待下一次评估时,要针对上一次评估中有待改进的环节重点考核。应建立相应的网站,将评估方案、各培养单位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全部公示在网站上,接收全社会的监督。

 

2.5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中

 

研究生课程较分散,集中管理难度较大。研究生管理者应克服困难,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借助研究生会、社团、党团活动的力量,发挥学生干部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积极带头作用。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包括入学迎新教育、奖助学金评选、社团活动、校风建设、寝室文化评比、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任务艰巨而繁重。应当认真分析当前工作目标,端正工作态度,理清工作思路,不断思考,积极探索出一条科学、长效的研究生管理路径,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法制化;人性化

一、大学生需要法制化,法制化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的根本途径

首先,大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目标的必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不仅是专业知识丰富,道德高尚,而且应具有高标准的法制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等教育。为此,要加强高校管理的法制化深度。在高校管理中,大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管理的法制化。

其次,大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目标的必要手段。高等教育单位作为教育部门,其主要工作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级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不仅是专业知识丰富,道德高尚,而且应具有高标准的法制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等教育。为此,首先要使高校中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法律观念。可以通过开设法律课程,开展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讲座和活动来加强学生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当然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法、懂法、用法的过程中懂得分辨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根本上提高高等人才的思想素质,减少高级知识分子犯罪率。目前国内大学在这方面的现状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作为知识和技术摇篮的高校,师生对社会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知之甚少。侵权和被侵权现象在高校时常发生。学生与学校间关于维权的官司也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另一方面,大学生中谈恋爱、婚前、女大学生傍大款、打架斗殴、盗窃、吸毒等行为为数不少。社会需要各方面都健全的高级人才,高校在输送人才的最后工序中担任了及其重要的角色。

再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需要法治教育作为手段。当代大学生,多出生在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的一代青年,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作为国家民族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掌握高等技术知识,胸怀报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处事果断对人热情,这是他们的有点。但是,他们在思想和言行上容易偏激,分析现象和问题欠缺全面和长远的眼光;再者,出生年代给了他们和平的政治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思潮的冲击,造就了这一代新兴人类:对生活的物质要求高,追求享受高级物质生活,对需要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没有充分的估计和心理思想以及身体上的准备。在这一代人身上存在更多的矛盾:他们掌握高级知识却常犯急功近利的错误;他们大胆勇敢却缺乏谦虚谨慎;他们对人热情却难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没有充分努力却总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自认为是成年人却在思想上并不成熟。这些观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别要注重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片面强调尊师的观念,克服单纯从伦理道德强调爱生的习惯。要更多地从尊重、平等的角度出发。将每一个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肯定他们作为一名成年公民享有的权利,同时强调作为一名成年公民还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守法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一个基本手段,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二、大学生管理需要人性化,人性化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条件和有力工具

首先,法制化是前提,人性化是必须。高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要从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现一人为本理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性化,科学公正需要人性化,正确的导向加有效的引导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化教育,要以人性化为条件。大学生由于不知法而犯法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要把法制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规范学生的全力与义务,使学生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自律。将法制化教育联系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既充分地体现了人性化教育,又可以收到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可谓一举两得,相辅相成。

三、结语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要注意法制化和人性化相结合,在法制化的前提下实行人性化管理。高校要转变传统的“管制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对待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应该以教育主导为主,不断完善与创新大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法制化的前提下充分的体现人性化。

参考文献: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4篇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程; 研究性教学;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76-04研究性教学目前已成为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1],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研究和工作实践的适应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顺应教育教学发展潮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实施。

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2]。结合教学实践,文章认为研究性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论、实践)的研究;第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究。不同课程有其不同特点,教学内容也存在差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必然也有所不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须建立在具体课程的基础上。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研究实践探讨研究性教学在路基路面工程中的运用。

一、路基路面工程研究性教学思路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是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核心课程,教学上结合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重点讲解路基路面设计计算与施工等内容,并辅以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生产实习等环节进行强化和巩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教学手段已向多媒体过渡,增加了课程实验所需的仪器,并安排了实习基地,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收集大量工程资料、施工图片以编制教学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采用启发式教育,但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尚存在不足。

近两年来,此课程已开始研究性教学探索。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认识,改革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建立与研究性教学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景式、探究性和小组合作式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向“研究型教学”,教学形式由“单向的课堂传授”转向“双向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节课作出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等,立足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与研究性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授课方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力和探索精神。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程序设置时,尽可能创设探索和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分析和运用相关信息,在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查阅、筛选、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产学研有机结合,将专业领域的科研动态引入教学

以工程项目为教学切入点,依附《路基路面工程》教材,将理论融入课堂,使课程教学不只是单调枯燥的传授而是工程实践的再现。课程教学的素材取自工程实践,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资料,并对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计算、分析、组织,作出可行的设计或解决方案。同时,将科研课题引入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能。

二、路基路面工程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更多强调探究,而不是接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知识的掌握,并养成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路基路面工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适当向外扩展与发散,将课程的教学要求定位于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并重,满足考研学生和直接工作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研究性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问题探讨

根据教学内容提炼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课堂学习从问题开始,最终在问题研究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章节提出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中随着问题的解决自然地给学生提供知识点,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运用知识。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教学目的。所提问题主要是基于课程内容主线的核心问题,基于知识模块群的综合问题,基于知识点的具体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应有选择性地讨论和研究,但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同样,由于学时关系,也不能将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当成“研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研究方法,拓展探究思路,并根据教师所提问题相互交流探讨,对探讨结果及时总结。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必将不断提高。

笔者在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探讨如下问题:什么是公路自然区划?为什么要人为制定一个区划(目的和意义)?怎么将中国进行自然区划的划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通过问题的逐一解决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知道制定公路自然区划是为了区分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同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及不同筑路特点。制定区划的前提是道路工程特征要相似(北方春融、南方雨毁),地表气候有差异(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各种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作用又分主次(温度、湿度),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资料引伸:参考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介绍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以全年均温-2℃等值线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作为区分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以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1 000 m等高线和3 000 m等高线)反映气候的不同特色,从而作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最后经实践运用,要求学生查图找出扬州市所处区划以及在筑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Ⅳ区:东南湿热区,雨量充沛,注意防水排水)。这样学生就会把握公路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实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实例,结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学院其他教师在这方面已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3],认为案例分析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性教学过程,具有方法论意义,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从而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更深入、高效。案例分析丰富了知识概念的呈现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吻合[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路基路面工程领域设计与施工中案例很多,实用性比较强,但涉及的概念、原理也较多。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学生可通过案例分析来学习和运用知识,将实际案例与学习内容连接在一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充分利用在沪宁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等项目中从事监理和科技服务所积累的资料作为教学案例,并带领学生参观道路施工现场,邀请现场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解路基路面的设计思路和施工工艺。

案例分析教学还可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使课堂教学与生产、科研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提炼一般原理,所以生动形象、容易理解,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比如宁靖盐高速公路与328国道相交处的互通匝道,其填土高度较小并处于稻田水网地区,地下水埋深较浅,那么如何进行路基施工。真实的案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能提前感受和进入角色。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也是契合的。

(三)课程设计训练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化课程设计模式[5],学生经历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为后期毕业设计奠定坚实基础,学生也将得到更好的、更有效的实践锻炼,对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一定的研究性,避免将其变成几个大作业的组合。每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需完成三个阶段的任务。

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在布置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任务时,结合生产实习调研,组织学生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涉及路基路面工程内容的设计原理和规范条文,对原设计成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其宗旨是让学生将道路勘测设计和路基路面工程的知识融合,从而加深对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达到回顾、复习的目的。

其次,加强实践运用。实践运用需通过生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完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重点讲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为:根据《道路勘测设计》教材中的地形图,形成工程概况文字综述,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成果合理设置挡土墙。

第三,注重能力提升。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下一阶段的道路工程施工与造价课程作准备,其目的是在作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同时,为下一步提供部分资料。要求学生对路基路面构造、施工工艺等有较深的理解并能熟练掌握设计方法,从而较为科学地计算出工程量。

总之,在课程设计中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设计方案由学生自主确定,运用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挡土墙和路面结构的设计,并通过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过程的回顾,为道路工程施工与造价课程设计作预习和准备,如此可形成一个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过程,从而使师生在不断实践、反思和创造中共同成长。

(四)专题研究

选择一些专题进行研究,要求学生运用开放性资源撰写研究报告,并开展课堂讨论,着力培养学生查阅、筛选、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体协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撰写论文的能力。提供一些关于路基路面工程方面的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路基路面施工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多阅读参考文献,学会交流沟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知识获取过程中,使学生自发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教师引导进行归纳与总结,将琐碎的知识和系统的学科原理与方法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裂缝的成因和防止措施时,以中国目前常采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所存在的反射裂缝问题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归纳实际工程中减少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再通过必要的课堂教学辅导学生从材料、受力特性、施工工艺、自然因素影响等方面深入理解,强化从设计到施工各环节的路基路面知识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完成或参与的专题研究成果相继在相关专业期刊上发表。

(五)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不仅以最后闭卷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而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心得、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程作业等实践性环节综合评价成绩。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考核,将过程性考核和成果性考核相结合,详细纪录学生每阶段的完成情况,从其参与问题讨论的态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设计成果等方面综合评价。对具有一定研究与创新能力并有相关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这种成绩评价办法,在学期开始即告知全体学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三、教学效果和体会

研究性教学以源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常规教学手段,同时实施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的“研究性教学”,采用问题探讨、案例分析、课程设计训练和专题研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研究学习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并在创造中感受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研究性教学已成为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适当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研究性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案例设计和评价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拓展研究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在路基路面工程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每一章的内容难以完全展开,故应有所选择。

参考文献:

[1] 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81-82.

[2]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 (12):27-30.

[3] 许朝阳,张莉.工程专业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9(3): 100-102.

[4] 高文,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 肖鹏,李琮琦,康爱红.基于系列化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5): 128-131.

Research-based teaching for roadbed and pavement engineering course

ZHU Xinglong, XIAO Peng

(College of Civi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17, Jiangsu Province, P. R. China)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5篇

(一)“群众路线”是一种价值取向。一切为了群众,切实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群众路线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价值范畴中,客体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符合、相一致是价值产生与否的前提和关键。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自觉投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即满足各民族学生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需要,培育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健全完美人格,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各类人才。在二者的关系中,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拓展、映射和验证。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努力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二)“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党的根本工作在于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因此,能否切实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能否自觉走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成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以及取得工作实效的根本保证。这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分析民族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注重情感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深刻认识时展给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趋向,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

二、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使有认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表现在:一是教育目标存在着片面向普通院校学习,忽视民族院校特殊性的问题。比如民族院校开展的“四个认同”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部分民族院校仅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并依托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中进行,没有开设专门性的课程,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明确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也较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展开讲授。二是部分教育内容薄弱甚至缺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合力作用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诸多新趋向: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相对而言,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还难以有效回应这些变化。诸如普遍缺乏对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评价和介绍,对网络道德与法律的内容也较为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对民族理论、政策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民族领域的一些问题难以做出科学的回答,无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判断、辨明是非。三是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方法和手段比较保守单一,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简单粗糙、流于形式等弱点。“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已经成为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桎梏”。因此,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即办学地位的重要性、教育内性、民族成分的复杂性、心理素质的独特性、民族意识的自觉性、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差异性、贫困生问题的突出性等特点。其次,以此为切入点,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一是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民族院校特殊性与普通高校特殊性的结合。既要善于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思想信仰、思维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特殊性而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情感上疏离、人格上不平等等问题,要把民族团结互助、包容并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统一于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上来。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既要注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又要着眼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条件下新问题、新任务的研究和关注。要关注和了解当前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勇于涉足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敢于剖析物质利益和价值规律,充满信心地关注网络世界。”三是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灌输原则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教育载体创新不够。”等缺点,既要增加灌输原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要采取民主和开放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党的十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人。因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和集体利益的维护以及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使个人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单纯灌输式、命令式、一刀切式的教育方法,抑制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性日趋明显。如果不能对上述新问题、新要求做出有效的回应,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解。因此,强调贯彻群众路线要以学生为本,就要做到: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一方面,不能忽视、弱化、否认课堂教育的主导功能,要强化其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其次,关注学生的正当需要和合法权益。近年来,大学生实用性、利己型价值倾向日益凸显。因此,要主动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规则制定、政策适用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自觉做到办事公正、程序公开、民主规范。

再次,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要主动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开发他们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强各项载体建设,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拓展创造条件。加强传统党团活动、主题实践、社团组织建设,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尊重和关爱学生。邓小平同志讲过“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要善于分析把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加强对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利益关注。坚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妥善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奖勤补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身育人,提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防御功能弱化,舆论导向控制能力弱化,思想观念引导能力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等各个方面也无法应对新的时代变化。”这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这不仅是民族院校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提高贯彻群众路线自觉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整体上还是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嫁接、套用或者简单移植,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指导不强。二是由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工队伍等,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独立开展研究在时间、精力方面难以保证,导致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任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支撑、融合的不够好。三是理论研究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理论权威和领导权威合二为一,阻断了研究者创新突破的路径,加上理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实现其理论创新和突破就更加困难。”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就要深入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一是理论研究要体现整体化、互补性。整合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与平台,实现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共享。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二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广泛性。改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单打一”局面,鼓励团队或个人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既注重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的考察,又要加强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理念等宏观问题的研究,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三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研究的基点始终放在大学生普遍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四是逐步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凸显出高度综合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长远看,建立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理论自足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新命题、新挑战的需要。①

五、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不能只靠提倡,根本上还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为保障群众路线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需着力加强以下制度机制建设: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参与制度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局面及党政工团工作人员,各部门各自为战、合力不强的状况,努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协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建设。科学设置各类课程,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旋律,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民族地方史教育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配备骨干教师、安排足够课时并加强课程考核。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等制度,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要在各部门、全体教师和服务人员中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将育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体制中,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育人功能,坚持“学术无,课堂有纪律”,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参与、指导学生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要以组织培训、挂职锻炼、工作实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骨干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增进民族感情、加深民族认识。

(二)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制一是科学设定考核内容。要把业绩考评、素质考评、思想考评、学生考评纳入考评指标体系中。特别要增加教师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参与学生指导等育人环节的考评比重。二是明确考核标准。从宏观上要将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成才进步,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是否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等作为考核标准。在微观上要建立群体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原则,把学生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标准。三是完善考核手段和方法。开展面向包括教育层、管理层、受教育层、用人单位、所在社区、生源所在地在内的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多维度地考察体系。综合运用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实证调查、抽样调查、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等在内的手段,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6篇

[关键词]课改;课堂;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07-05

[作者简介]项平(1967―),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中学高级。

一、背景:思想生长,走出个体特立独行的困境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新课改以来,教育研究领域一直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希望与失望交织中,教育改革又走过10多个年头。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的落实和转化,依然行走在摸索的路上。纵观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从理解层面走向领会层面,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不仅能够听得懂,还能说得出。但是面对课堂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警醒,新思想新理念要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种现象影响着课堂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教育理念指导实践的自然发生观

基于对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职业特点和专业化的认识,新课改以来,各级教育行政和教师培训部门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师培训中。一场场专家报告会无不激动人心,一节节名师展示课无不激起受训者跃跃欲试之情。然而“现场激动不已,事后依然故我”的培训现象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是什么导致教师培训“投入”与期待教学效益提升这一“产出”之间不匹配呢?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培训者对“发展教师的什么”把握有偏差。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讲理论一套一套的,可是到课堂上,依然是老套路、老方法;有的教师用新课程理念解释自己和同行落后甚至错误的教学行为;有的教师满足于跟随名师和潮流,在教学形式上翻新,教学观念和追求教学的科学性方面缺乏关注。

职后教师发展提升的关键,就是将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教育理念的把握应用到实践中,寻找思想落地的方法和路径。而这也正是他们的难点,这个难点突破不是教师通过现有培训能够达成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两张皮”的现象,呼吁我们关注教师的思想成长,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平台和支点。

(二)教师教学创新简单论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研究者,常常以名师成长的路径为范式,观照普通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师应能够灵活运用普适的教育理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而教师成长的现实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个体,要完成这样的“涅”,这是绝大多数教师个体所不能为的。于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大家都在努力改变,而课堂研究又迈不开步伐,我们认为,需要给教师一个支持性的团队,弥补他们走向教堂教学创新的“短板”,发掘他们教学实践中的创新“火苗”,凝聚智慧,实现创新与突破。

课堂教学研究“扎根行动”计划,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追求和研究行动。就是在每一阶段,引导学校寻找课堂教学研究的真问题,提炼形成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和行动转化中,不是让学校和教师单干,而是发挥区域科研部门的联络、组织和深度指导的作用,注重组成一个差异合作,分工明确,立足解决问题,各方共同成长的团队研究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教育“工程队”。通过教育“工程队”的共同着力,课堂教学研究的系统工程得以有突破性进展,形成课堂教学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这是一次课堂研究的“扎根行动”,更是变革课堂的实施的有效方式。

二、案例:思想孵化,教育“工程队”合力攻坚

课堂是一个由多个角色、多个要素、多个维度构筑的复杂的信息交流系统。前面的分析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可以按照一般性的教学操作流程去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不仅需要一个来自课堂系统的顶层设计,还需要组建一个由多重角色参与的教育“工程队”。下面以《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导航”课堂教学研究》为例来谈我们的行动。

(一)学校需求分析

该校是一个发展中的小班化学校,多年来,学校通过校本研修等多种路径,给教师创造理论学习的机会,包括专家讲座、教师阅读、学科组沙龙、教学竞赛等,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区域教学调研反馈中,该校被认为课堂教学观念陈旧,小班化课堂教学方式不明显。该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生态教育”研究,教师对新理念,新思想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为此,学校期待寻找一个课堂变革的突破口,带动全体教师从大而泛的课堂研究中,融入校本研究特质,形成校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经验。

(二)团队行动路径设计

校长通过聘请专家跟踪研究的方式,组建了一个由上海教科院博士专家和区科研指导者以及学科组骨干教师参加的研究团队,并命名为课堂教学研究:“工程队”。“工程队”有分工明确、时间固定、主题方向明确的研究制度,进行2~3年的反复和持续研究。

1.第一步:“基于生长”,从学校中来(第一周)

研究初期,首先召开理论指导者、区科研员、校长、骨干教师参加的研究“务虚会”。会议上,校长、教师从“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困惑”“我们的初步构想”三个维度充分交流。理论专家在倾听的过程中,应用自己扎实的教学论功底,捕捉学校研究的经验成果,寻找研究的突破。在针对该校研讨中,专家提出,构建让“学生更自主,课堂更生态”的“目标导航”支持性学习课堂。并提出以“目标导航”为载体,实现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状态,改变该校长期存在的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区科研员结合自己长期对学校的理解,进一步明确“目标导航”可操作的版块和设计构想。初步确定“目标导航”为学生更会学提供支架,其应用的环节是课堂结束前5分钟,给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把课堂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和校长参与对话,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补充自己的想法。专家提出为了保障课堂变革的稳定实施,大家需要共同阅读专著《走向深度学习的7个策略》和《突破》。

2.第二步:“基于实践”,到学校中去(第二周)

校长带领教师学习相关专著和理论,进行课堂教学的初次尝试。召开语数外教研组长会议,落实参加实验的教师。教研组集体研讨,探索学科课堂实施的基本思路,思考基本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课堂实施。

3.第三步:“基于反思”,在教师中生长智慧(一个月后)

区科研员、校长、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研讨会议,实验教师呈现一个月的课堂实践和学生完成“目标导航”的情况反馈。教师汇报自己和学生对使用“目标导航”的兴趣和态度。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理解,十分感兴趣,但是耗费时间较多,耽误了教学时间,要让学生在5分钟完成,做不到。数学老师认为用“目标导航”,便于学生的知识梳理,通过一次单元测验的对比发现,使用“目标导航”的班级,学生在概念检测部分得分率高。英语老师则认为,仅仅使用一张白纸的“目标导航”,方向不明,不好操作,应该设定版块。通过对学生在“目标导航”作品的分析,也反映出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学生的表现力很强,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这时,科研员参与其中,提出“目标导航”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深度学习,是将思维和认知水平由感知、理解等低水平引向分析、综合等高水平的脚手架。教师要充分相信并积极寻找依据,理解“目标导航”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科研员进一步和老师研究,基于学生的知识整理、加工的板块和样式,形成不同学科的“目标导航”板块,在“目标导航”上呈现学习目标,并适当增加提示,缩小知识整理的范围,便于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考。校长参与研讨,认真倾听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深度了解教师的研究状况。

4.第四步:“基于验证”,回溯理念的深度思考(半学期)

专家、区科研员、校长、研究教师面对面深度研讨。教师上研究课,呈现“目标导航”应用的课堂现场,教师汇报在“目标导航”使用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变化,自己对“目标导航”使用理解和观点。科研员提出自己介入研究的发现和观点,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专家深度倾听、了解学校的研究情况,总结出“目标导航”进课堂的五大积极的意义。即“一次让课堂走向生态的突破”,课堂给学生自由思想的姿态;“让儿童经历学习全程”,是完整的学习;是“尊重学生多元认知的学习”,学生有自由展示自己学习风格的机会;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元认知水平;是一次还儿童以学习自由的尝试,突破教师课堂掌控,是变革课堂的首要任务。专家的点评使教师认识到研究的意义,提升了研究的信心,并给教师总结和反思提供了指向性的理性思考方向。区科研员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让教师结合专家的视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与上述五点高度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围绕一点,写出自己第一阶段实验的反思,特别是结合现有的案例进行。校长和教研组长研究下一步研究的思路:深度理论学习、改进“目标导航”、进行第二轮尝试、对学生进行访谈。

5.第五步:基于“发展”,第二轮实践研究

……

三、反思:思想扎根,一群人共同孕育教育智慧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该校已经完成了“目标导航”学科操作指南,完善了“目标导航”的操作路径。开始,他们以“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为指导,给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课堂学习所得。接着,他们从操作的现状和成效的反思出来,将“学科学习方法的习得”作为“目标导航”设置的另一个依据。于是,在“目标导航”中,多了学习目标的提示栏,学生因有目标的引领而让整理知识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确。现在,在“目标导航”中,已经将课前学、课中学、课后学的内容融于一页纸中。这一页纸的“目标导航”,承载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担。

形成了一个积极而活跃的研究团队。从开始的观望、犹豫、被动,到现在的积极参与,教师被实实在在“卷”进研究的漩涡中。他们不仅捧出一本本学生“目标导航”作业集,还完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N招》《给…让…》等专题文集,在市区展示课和汇报十多场。

课堂教学研究带来了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学生学业水平持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迈进全区第一方阵,获得区教学质量奖。一次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学生,还有参与其中的校长与研究人员。

区级研究人员,在“陪伴”学校进行课堂研究的经历中,品尝到联手研究带来的喜人变化,更深深认识到,课堂教学变革是一个思想种植、思想扎根的过程。常言说得好,“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课堂教学变革,要让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通过教师进入课堂,改变课堂,不仅仅是通过激活教师个体、成长教师个体素质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群人来努力,大家共同孕育教育智慧,活化教育思想,转化并传递到课堂上。而差异角色研究团队的建立与持续跟踪研究,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型。

(一)问题解决,让一群人共同发力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少不了校本研修、教学反思、读书成长、互评课,但是这些形式,难以让教师真正走到一起,也可以说,教师之间难以产生“思想的相遇”。按照合作研究专家哈格里夫斯对合作的归类,这属于“人为的合作文化”,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却没有一定的向心力。该区在课堂教学研究的扎根行动中,寻找的不是任务,而是由学校和教师教学困惑中“生长”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师关心的问题,也是教学研究的方法。基于问题解决,实现了多角色研究的几个突破。一是自下而上,让它组织变为自组织。任务式合作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与传递,教师无法寻找到“自我”,往往出现“集体沉默”。而“问题解决”就把研究与自己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它组织转向自组织。二是开放动态,让合作充满情趣。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是一个团队共同协商,由教师去实施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给教师开放的空间。合作的“真”,促进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流动。三是持续交流,形成群体归宿感。由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研讨、交流、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持续聚焦问题,让不同角色在聚焦问题中,寻找到合作的归属感。

(二)教师优先,让草根性智慧得以生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研究的“疲惫感”也日益凸显。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被动地位,专家的高度让他们无法企及,研究中担当的配角,让他们没有表现的机会。该区域的研究合作模式,不是把专家的理念强制“灌输”给学校、教师,而是把教师、学校、课堂置于研究的重心,以他们的起点为起点,以他们的意见为依据,以他们的改变为案例,以他们带动课堂改变为目标。

一是教师优先表达,建立合作中的平等。团队中的角色尊重是真合作的保障。教师优先表达,这是一次小小的改变,实践证明,这确确实实是把教师拉进团队,用心参与合作的重要方面。在合作中,我们常会惊喜地发现,开始,教师坐得离小组远远的,带着本子记录,但不发言。让他们先说后,渐渐地,他们主动呈现研究资料,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后,主动参与,碰面聊研究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二是教师优先,放大实践智慧。理论是“骨干”的,而实践是丰富、复杂而生动的。教师的优先让合作研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不仅是基于教师的,更是基于学生的。这样的合作研究,能够让教师从实践中带来的智慧得以放大,被专家所发觉,最终凝聚鲜活而生动的研究成果。

(三)走向未知,给思想一段生长的时间

教育指向未来的生活,生活是我们将要去走的路。因为它充满未知,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好奇和热情。课堂教学每天都是新的,课堂教学研究只有共同走向未知,才能用思想和思考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区域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不规定重点,不固定一种模式。教师、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不断改进地往前走。这样的研究,带给一个团队动力和活力。

1.可以实现智慧传承

教学研究因为学生的不同和各种情况的变化,会遇到各种来自现实的挑战。而持续研究的过程,就可以让研究成果不断扩大、分享,参与人员适度的流动与替换,研究经验的不断分享与渐进改变。保证一种课堂教学变革的成果不因人员变动等各种因素而受到影响。

2.激发挑战思维的群体动力

差异组合的研究团队,不仅让不同的人贡献自己的智慧,更让一群人在研究过程中,品尝挑战思维,成长智慧的快乐。指向未来,让研究的路径不断延伸,让新思想不断注入实践,让实践的样例越来越丰富,让研究的成效越来越彰显。这是合作式研究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区域课堂教学研究的“扎根行动”,是一次让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动,更是一个差异性组织合作,共同创造智慧的过程。

参考文献: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7篇

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

学,可以养德、可以增智、可以资政,对于我们解决本领恐慌、提高执行力极为重要。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营造扎实好学、乐于求知和勇于探索的风气。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多一些学习,少一些应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用在思考谋划工作上,用在一心一意干事业上。改革发展中大量新生事物、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出现,时刻在提醒着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掌握的本领很多。

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头脑,才能适应新形势、启发新思路、创造新业绩。说到底就是要读书,要谋事,要有危机感。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也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强认识力,提高执行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素质。

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

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这也是邓小平同志说的,在政治上一定要合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必须是政治上的坚定分子和各级党组织信赖的人。一定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一定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贵州省贵阳城图云关茶亭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幅对联的内涵非常深刻,很有启迪意义。

无论在什么时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两只脚都不能离开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这条大道。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情况,一定要吃紧关头,心明眼亮,认清岔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都绝不动摇社会主义信念,不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思想信念,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挥作用最根本的保证。

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敏锐性

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见事要快,看得准,抓得住。新生事物刚萌芽,新情况、新见解、新思想刚出现,倾向性问题刚露头,就能够做到敏锐的发现,并能判断出它的价值所在。就是要有先见之明。具备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发展有预见性。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先知先觉,先人一步,先思一步,先行一步,能够给决策者以先见之明的帮助,真正起到“外脑”和“助剂”的作用。

从古至今,凡是思想敏锐的人,其鉴别能力、洞察能力都很强。这种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经验,识别快、接受快、反应快,提出的要求,发表的意见,一般都有新意。只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上级的决策、对先进工作经验学得及时,消化得及时,遇见客观事物就能迅速判明是非,做出正确的反应。

始终保持较强的研究力

研究力指研究者探求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的能力。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要多收集、多整理、多分析、多归纳、多演绎,把零散的系统化、具体的抽象化、深奥的简单化。研究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握未来的预测能力。由这些能力而形成的研究能力,才能同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相适应。

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做到善于观察、仔细观察、辩证思考。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内在原因及其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克服和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强预见性、针对性。

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干工作靠少数人不行,搞研究也不能单打一,要同心协力、密切合作,这就需要与其他部门和其他单位密切协作,共同做好相关工作。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研究工作。

演讲、报告和说话能力。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善于演讲,尤其要在人多广众面前演讲,通过提升演讲能力产生灵感、顿悟和擦出火花,从中得到启发而提升研究力。

归纳、总结和文字表述能力。要用普遍的、联系的、历史的观点来归纳分析总结,在不断思考和发现中逐步提升研究力。

说服、引导和指导能力。要正确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宣传和解释各项方针、政策,说服、引导和指导群众自觉地维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要在说服、引导过程中与群众坦诚相见,互动交流,进一步深化认识、活跃思维,提高研究水平。

开拓、进取和创新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创造新方法,探索新规律。

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作为党的思想工作者要善于到基层一线做调查研究,对重要工作任务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主动提出建议和推荐一些大的课题进行调研。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有效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二是能带动机关干部和基层同志,兴起调查研究之风;三是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益于对研究成果的理解与应用。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再忙,也不要忘了在调查研究上忙。越是高层领导,越是上级机关,越应该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切实重视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与领导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

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埋头苦干,也要常回头看看。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和总结工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进步了、成功了,总结其中的经验;失败了、失误了,总结其中的教训。总结自己的,吸取别人的,取长补短,堵漏补缺。要在不断研究中认识自己,要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自己,要在调查研究中提升工作的执行力,把各项工作推向新水平。

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在思想上艰苦,工作上刻苦,生活上吃苦。坚持冷静的观察和思考问题,面向实际,讲究实效,不赶时髦,不去凑热闹。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既对领导负责也对群众负责,脚踏实地,不图虚名,甘当无名英雄。

研究生工作思路第8篇

科技创新应该是“一台具有创新功能的机器”。机器的性能不同,它所产生的功能也会不同;机器性能和原材料不合格,也不会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如果将传统科研的人才使用模式比作一台“机器”的话,它所产生的效能将会如何呢?

传统的科技创新模式,是不具备“一台机器”所应该具有的创新功能的。因为从人才资源(原材料)的使用,到“工序”(职责不明)、“工艺”(一锅烩) 等方面,都充分反应出这“一台机器”本身的局限性。因此,是不能够“生产出颇具创新水平的产品”,最多只能是:思路模仿+常规设计的水平。一直以来,一些科研单位就是以这样的思维模式走过来的。

思路是产品的技术关键。在一些央企中,常有“跟随、模仿、洋拐杖、崇洋,东施效颦、炒冷饭”等情况,这足以说明我们在思路创新方面所处的被动局面。所谓关键技术,就是思路创新研究成果。专利局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护所有需要保护的思路。因此,思路就是技术的关键,而关键技术就是专利。思路为什么是关键技术?因为只有把关键技术解决了,然后才能开展常规的技术工作。思路不正确就会导致高成本,低效益,或走入死胡同。产品的价值是由思路产生的。只有一个好的思路,才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此,搞好思路研究,往往可以起到事半而功倍之效。这在过去一些自主思路研究成果中已经有所显现。

思路研究是在产品技术创新中智慧的对垒。在国外,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打专利仗的事情,人们都是有所耳闻的。所谓打专利仗,就是智慧的对垒。从国外打专利仗的现象中,一是反应出产品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二是反应出思路研究的重要性。这充分说明了思路研究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斗智斗勇,而不是低水平的、不正当竞争。思路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超前的思维过程。进行产品的技术创新,应当运用战略性思维。自主思路研究是历史赋予的创新使命。思路研究是进行技术竞争的必要武器,应当学会如何使用这种武器,争取在诸多领域尽早地参与到国际技术竞争行列之中。

创新是一种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所针对的目标是,未被认知的问题。如果通过传统思维模式(或已有的技术),能够直接推算出一项新技术,那么技术创新问题就不复存在了。解决技术创新问题,首先需要达到一种对待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境界,有悟性、有信心,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自主思路研究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驱动器。首先,自主思路研究是推动民族产品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创新,一定要有自主的思路研究。我国是一个完全主体性大民族的国家,需要有发展产品技术的主体精神文化作为基础。自主思路研究首先代表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的原动力。没有自主的思路研究,所生产的产品就成了无根之草,等于失去了继续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总是处于被动的跟随、模仿恶性循环圈。自主的思路研究,是一种修正错误、正确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文化观念和思维方法。

其次,思路是解决问题的一把入门的钥匙。思路是打开产品技术创新的“一把入门的钥匙”。而思路研究,则是研究如何认识未知、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这当然要依靠具有超前思想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够解锁的稀有人才资源。

再次,思路研究是发展产品技术的领头羊。过去,由于没有自主的思路研究,实际上把外国人当作领头羊,即从外国捡思路、找根据,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模仿、跟随中,把产品技术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外国。一直以来,人们都知道预研这个概念,而搞好预研必须搞好思路研究,拿别人的思路、在别人的思维模式下搞预研,难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最后,重视潜资源自信。潜资源即人的潜能,是进行思路创新的根本资源,特指创造性思维人才,这是稀有人才资源中“值得开采的富矿种”。在过去数十年,在某些产品技术方面,仅仅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比如固体火箭产品中的一些已有技术)。现在所面临的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由于没有思路研究,曾在三十多年前,由原航天部四院和内蒙指挥部合编的《青年科学研究选题预案(第二稿)》中,几乎所有的难题至今仍被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