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闻评论论文

新闻评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30 11:29:01

新闻评论论文

新闻评论论文第1篇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应该是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闻评论不仅是他参与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他影响社会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途径,因此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道德感和使命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余英时先生的话来说,知识分子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他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公正、自由等)的维护者”。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前者,那么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顶多只能称他为“知识者”,离知识分子还相去甚远,只有他在社会上为坚持和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不懈努力,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那些将专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人。不管是屈原、司马迁,还是杜甫、白居易,历史上这些优秀的文人都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是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明确表述。

由此看来,我们说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实在的。确切地说,人文精神是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特征。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更应该充分地体现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激励,新闻评论才有了生气。

那么,新闻评论的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评论应该体现一种启蒙精神。

五四时期报刊上发表的许多评论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启蒙。中国的五四所讲的“启蒙”虽与西方“启蒙”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有特殊的内涵,中国的“启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李慎之《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八十年祭》)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就是要“以现代知识”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一种新态度”。

正是五四的启蒙精神才开创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新篇章,可以说没有五四那一代人世界性的眼光,中国人就不会从千年的帝国睡梦中觉醒。有人曾经指责过五四一代的“激进”,可是没有这种态度鲜明的“激进”,新思想又如何能发扬光大。五四一代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向国人传播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上。陈独秀当年著名的政论文章如《敬告青年》、《宪法与孔教》、《法兰西文明与近世文明》、《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极力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思想理念,大声疾呼“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在拥护“科学”与“民主”方面,陈独秀态度上十分坚决,在1919年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科学与民主的理念在今天来看是十分平常的口号,但在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却要冒很大的风险。这说明做一个启蒙者也要有非凡的胆识。也正是由于陈独秀敢为天下先,《新青年》才成为当时青年人喜欢的刊物。

二、新闻评论应该体现一种批判精神。

知识分子既然是社会的良心,那么,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就要敢于批判。鲁迅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于国民性始终如一的批判,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对国人灵魂的剖析,有着他人难以超越的深刻。20世纪30年代,当一些人提倡把小品文写成与现实无关痛痒的“小摆设”时,鲁迅明确地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何况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玩赏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鲁迅在自己十八年的创作生涯中,仅杂文就有八十万字,可见杂文在鲁迅创作中的地位。而这些文章大都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在现实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鲁迅自己也说,他的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还说杂文应当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要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

40年代,解放区的丁玲在《我们需要杂文》一文中认为:“即使在进步的地方,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所有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而所谓进步的地方,又非从天而降,它与中国的旧社会是相连结着的。”丁玲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解放区这样的地方,仍要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要敢于拿起笔向黑暗开战,这才算是尽到了作家责任。她说:“鲁迅先生死了,我们大家常说纪念他要如何如何,可是我们却缺乏学习他的不怕麻烦的勇气,今天我认为最好学习他的坚定的永远的面向着真理,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举起它,杂文是不会死的。”(丁玲《我们需要杂文》载1941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正是在鲁迅精神的鼓舞下,丁玲开始反思解放区作家的角色和任务问题,她说:“作家并不是百灵鸟,也不是专门唱歌娱乐人的歌妓。”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听命于任何领导,他的作品应该是用他的心完成的。在他写作的时候“他只知道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去看事物,去描写事物,去批判事物”。她觉得那些“希望作家能把癣疥写成花朵,把脓包写成蓓蕾的人,是最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连看见自己丑陋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要他改呢?”她认为作家的工作和医生相似,“假如医生的工作是保卫人类肉体的健康,那么,作家的工作是保卫人类精神的健康――而后者的作用则更普遍、持久、深刻”。这些观点和五四时期鲁迅的观点是多么惊人的一致,鲁迅当年不是也把改造国民性作为文学的第一任务吗?可见,在鲁迅逝世以后,丁玲又自觉地拿起了鲁迅的武器,自觉地担当了鲁迅远没完成的启蒙任务。丁玲认为“作家除了自由写作之外,不要求其他的特权。他们用生命去拥护民主政治的理由之一,就因为民主政治能保障他们的艺术创作的独立的精神。因为只有给艺术创作以自由独立的精神,艺术才能对社会改革的事业起推进的作用”。(丁玲《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为〈文艺〉百期纪念而写》载1942年3月11日《解放日报》)也正是丁玲这种精神,使丁玲完成了《三八节有感》、《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这样有思想深度和批判力度的杂文和小说。

三、新闻评论应该体现批评者的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应该是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中国古代的文人多生存于体制之内,不管仕与隐都与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湖之远也好,庙堂之高也好,国就是家,家就是国,知识者无法摆脱家与国的束缚,而这个“家”和“国”又无不与森严的等级制度相连,因此,知识者的独立性非常有限。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顾个人的安危在积极思考,不时发出独特的声音。著名报人徐铸成就认为报纸是“人民之喉舌,社会之公器”。他很看不起“谁来就依附谁,新闻和文章都不接触政治问题,不面对现实”的报纸,他推崇“明是非,辨黑白,刀锯在前,斧钺在后,决不歪曲事实,改变一字的褒贬”(《警告读者》,1948年9月9日)作为一张在民间非常有影响的报纸,它应该充分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人民的心声,因此,它的立场应该是民间的而不应该是官方的。徐铸成曾明确说过:“我们是向下看的报纸。作为一张民间报,就应该诚心诚意代人民说话,为人民服务。”“我们只问所说的话,是不是老百姓所说的话?有没有偏见,对一般社会的影响又怎样?”(《警告读者》)为民立言,为民代言是徐铸成社评的重要特色,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文汇报的民众立场,徐铸成决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政治性投资和津贴补助。

新闻评论论文第2篇

有人把新闻区分为两种不同特质的信息:以消息报道为主的事实信息,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理性信息。这个界定是比较恰当的。新闻评论作为社会需要的理性信息,其价值必然首先体现在评论选题的思想性上。不利于展现思想性,或者思想深度不够,不能有效推进思想进步、传播思想亮点的评论选题,就不可能具备颇有分量的思想价值。新闻评论的论说文体裁特征,决定了只有思想价值含量高的评论选题,才有可能创作出新闻评论的上乘之作。人的行为,社会的运转和发展,均源于人的思想。但新闻评论选题的思想价值,所关注所追求的,不是个体的人和局部的社会的行为及其运作思维,而是能够影响一代人、几代人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思想,能够影响、制约社会整体发展轨迹与进程的思想。这样的选题一经确定,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据其创作的评论,必然具备引导人们对重大问题正确思考的品质,不仅释疑解惑,还能指明方向和道路。这样的新闻评论给予人们的,是一种思想家式的忠告与奉献:对事物间联系的客观分析,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把握,对未来的高瞻远瞩。每一个受用这种奉献的人,就能清醒地面对一个理性清晰的世界。清代政论家王韬,于1874年在他所主笔的《循环日报》上发表的《变法》和《变法自强》等政论文,就堪称思想价值很高的评论选题。19世纪70年代的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外交困,帝国主义列强像一群饿狼,疯狂地撕啃着中国这块猎物。王韬在他的评论中,主张不能拘于先王之法,要因时制宜,思变图强。这种“变法”思想,比康有为、梁启超早20年,震撼当世朝野,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先声,为探索民族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实际上,这种以“变法”为评论选题所传播的思想价值,是超越历史与国界的,至今仍发挥着警醒世人的作用。中国欲转弱为强,与西方“比权量力”,关键就在一个“变”字,“穷则变,变则通”;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当今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不正与这些以改图变的思想精神一脉相承吗?

二、评论选题要紧扣热点、焦点和疑点,及时传递理性思考的时代价值

新闻评论选题的时代价值,首先体现在选题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的社会普遍状态,现实的重大事件,当前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流行思潮时尚及趋势等,是发现和提炼新闻评论选题的主选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确定的评论选题,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兴趣,论述所及,一般是大众盼望的现实诸问题之本质和现实之惑的解答。这样的选题,源于现实生活与百姓所思所虑的结合点;由这类选题创作的新闻评论,给大众的感受,往往是他认识和适应现实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他们甚至可能据以采取行动,从被动地适应现实跃进到主动积极地创造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因而每个时代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难点,都各有不同。把握选题的时代价值标准,就需要有敏锐而准确地发现这些热点、焦点、疑点、难点的能力。一事当前,有没有评论的必要;一种事物表象的背后,是否涵盖着深刻的本质;一种时尚或潮流乍起,是否代表着时代的主流和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思考中选定的评论选题,一般都带有时代特色;对这类问题的探讨与追问,往往就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略,医治现实弊症的新药,解答现实疑惑的钥匙。

具有时代价值的评论选题,一般会显示出时空的规定性。徐铸成在引退的第二天为香港《文汇报》写的时评《走了》,只能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在中国大地上闪烁指路灯光芒的时候问世。同样,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许多相伴而生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新思维,正是我们冶炼新闻评论选题的基本素材。一个成功的评论选题,总是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折射出时代的某种特征或趋势,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众视点,总是同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希望与理想息息相关。例如,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官员腐败,消费者权益与伪劣商品、劣质工程,民主与法制建设,网络乱象与正能量,公共生活与社会治理等等。这些问题一经纳入评论选题的视野,就显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从中确立的评论选题,就具备了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因为,这类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解答,无一不是当今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无一不与人民福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类选题的时代价值,就体现在它呼应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着时代的走向,贴近了民生的需求。还因为它涉及的问题中肯,事件重大及其普遍意义,除现实的时代价值外,它还在历史进步的链条中显示“历史价值”。例如,惩治腐败这样的选题,除了当代的重要性,还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烙下深刻的印迹。

三、评论选题要以人为本,坚守并传播普适的社会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价值观念是相对固定的,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不因政权的更替而更替,成为超越地域、民族、历史时限、意识形态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的评判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认同的公理。如果选定的新闻评论选题恰好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观念,也就具备了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爱好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人的尊严,谴责屠戮与暴力;追求公正公平,鄙视欺凌弱者;崇尚忠贞爱情,鞭挞淫邪;呼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批评冷漠处世、苟且偷生……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民心所向,百姓所求,是普遍认同的社会道义标准,即使是逆历史而动的统治者及其政治制度,也不敢明目张胆对此妄言否定。现代文明社会,更有责任和义务完善并张扬这类积极的社会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推进社会文明的动力之一。我们在选择、确定新闻评论选题的时候,应该力争做到,既要睁大眼睛捕捉那些能体现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相关世象,又能自觉运用大众公认的社会行为标准对拟选的评论选题加以甄别与衡量。当一个新闻评论选题,能够对某种社会世象或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个案展开爱憎分明、充满理性的评判,并由此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引发社会的积极思考,就可以认定它具备了一定分量的社会价值,或曰它是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评论选题。1994年,南京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雇主摧残保姆事件,虽是个案,但它是向社会公理的挑战,直接关乎生命尊严和人格平等,许多媒体以此为选题进行评论,对雇主非人道的恶行予以抨击。这种评论选题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它郑重地重申了一个简单而又神圣的公理:地位、身份、财富的差别,不能动摇人格平等,更不能决定生命的贵贱,并据此赋予一个生命可以任意摧残另一个生命的权力。对弱者的同情、声援与资助,对愚昧、落后、邪恶的揭露与控诉,通常也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向社会传达真善美的呼唤,播撒文明的种子。这类选题往往从人类文明的视角,关注生命,关注民生,关注生活的本质,直接启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从社会进步的视角,审视社会进程中的每一步曲折,每一阵波澜,审视单个人的行为昭示的普遍意义,审视每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所求者也就是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积蓄本原的动力,即人类整体改造社会、创造文明的自觉与激情。

四、评论选题要从“国家瞭望者”角色出发,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的开放性

新闻评论论文第3篇

新闻评论要吸引受众并产生共鸣,除观点睿智、犀利外,其贯穿通篇的“三个面”需要着重把握:一是把握主题思想的深与浅。首先要注意及时把握不同时期群众的脉搏,抓住热点、难点问题,使评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其次要注意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从群众最能接受的层面去点评。二是把握评论所涉及领域的宽与窄。要跳出过去那种僵化、封闭、俗套的思维定势,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三是把握评论题材的大与小。抓住群众生活中貌似“小事”的东西去评论,群众感受深刻,容易理解和接受,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短评《是谁给了罪犯站着赚钱的机会》说的是在福建漳州南靖县,两名被当地镇政府雇请来负责无公害处理病死猪肉的工作人员,将捡来或以几毛钱一斤买来的病死猪私自屠宰后,运往湖南、广东等地,最终流向了餐桌。短短三个月,两人竟卖出近40吨病死猪肉,案值达300余万元。监管无所作为,犯罪才会无所顾虑。大字不识的几个农民,几乎是站着就把黑钱赚了。评论分析后指出:在有些地方,不法分子干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其实是非常容易的。至关重要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在这里表现为双重缺失:既缺失了对病死猪流向的监管,也缺失了对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管。没有了监管这一环节,相当于消费者直面奸商,别说40吨,再多的病死猪流向餐桌也不是不可能的。通篇点、面拿捏精准、到位,字里行间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二、“微视角”:眼光独到告诫人。

新闻评论需要独特的观察视角,受众对有着独特视角的评论总是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只有角度新颖、眼光独到的评论,才能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进入“微时代”,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长篇大论、拖泥带水的社评人们不屑一顾,而有的短评百十来字却感人至深,看后满眼生辉,回味无穷,给人有益的启迪,这当中评论的角度至关重要。例如短评《对夜幕下的交通“活闹鬼”管理部门得瞪大眼睛》,这篇短评从容易被忽视的微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把发生在夜间的醉驾、疯狂的后八轮、工程车和违章运货车称之为“活闹鬼”,不仅十分贴切,也引起人们的警醒。它告诫有关部门,虽然有严厉的管理条例,但如果不关注夜间的“微空当”,条例就形同虚设。这篇短评的“微视角”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力,随后警方和城管部门开始24小时上路查酒驾和违规后八轮、工程车,不给“活闹鬼”有一席之地,群众拍手称快。

三、“说人话”:善接地气打动人。

评论要接地气、说人话;装腔作势、隔靴搔痒、人云亦云、不讲真话,触及不到问题痛处的评论有谁爱看?写评论讲真话就是要有思辨色彩,而光有“看”是不够的,必须有“想”,讲真话、接地气要有勇气和胆量,它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秉笔直言,提出真知灼见。例如“科技下乡”活动,总体上来说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在一片叫好声中,记者细心观察发现有些活动却表现的十分冷清,这当中一些部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是主要原因。随后撰写了《农民欢迎的科技下乡为何冷清》的评论,摆事实、析原因、讲道理,提出:科技下乡,关键是要重质量、讲实效,要根据农民的种养实际,诚心诚意地为农民传经送宝、排忧解难,使农民真正得到想要的科技知识和致富门路,并希望有关部门真正转变观念,深入农户和田头,不打“官腔”、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接地气的服务,这样才能真正受到农民的欢迎,才能使科技兴农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评论播出后,反响强烈,许多农民高兴地说评论讲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有关部门则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措施,予以整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动真情”:情理交融影响人。

写评论切忌无病,而应有感而发。笔尖常带感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宣示。评论要特别注意发掘人在事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让受众在体验某种情感氛围中接受所披露的事实和观点,这种体验和感受往往比灌输式的说教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让受众陷入思辨的理性。例如短评《敬爱的老师,请别……》对一些教师补课收钱的行为进行了抨击。作品没有一味地严厉指责教师收费行为,而是用充满感情的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开始的语气是谈话式的,接着说到“敬爱的老师,在钱的问题上,那么确实也有难处……”实事求是的说明教师的清贫和不容易,继而点出了“教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是很高的,如果把老师巧妙地赚钱、拉关系等方法也接受下来,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可怕的。”如果有的老师初时还以补课收钱属家长自愿而的话,此时都会扪心自问了。

五、“擅手法”:发挥优势吸引人。

新闻评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评价理论 新闻标题 态度

一、引言

报纸是新闻标题很重要的一部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没有时间看完整篇新闻,而是浏览一下标题,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标题和新闻一样被认为比较客观,但实际上新闻标题不可避免传达作者的感情、立场、评价等态度。本文在评价理论的视域下研究中英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态度”。笔者从中英文主流报纸《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卫报》(The Guardian)和《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上各收集了100则新闻标题,并对这些新闻标题中出现的“态度”进行了标注,然后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解读。

二、理论简介

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表征客观世界,还可以表达一定的情感、态度、立场等。澳大利亚语言学教授James Martin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系统的理论,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系统。Martin &Rose(2005)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态度系统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对人的情感的表达――情感(affect),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评价――判定(judgment),对事物价值的评价――鉴别(appreciation)。简单的讲情感涉及人们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判断涉及人们对行为的态度,鉴赏则是对一些现象是否有价值的评估。

三、中英文新闻标题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1.情感资源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部分,通过词汇表达高兴/伤心、喜欢/热爱、感兴趣/厌烦等情绪,可以是正面的,可以是负面的,可以通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比喻。

例1:郁金香国度的喜悦(《人民日报》,2014年3月23日)

在这则例子中,“喜悦”是一个正面的、直接的情感词汇,它表达出荷兰人民对主席来访的热情欢迎和高兴之情。作者将荷兰称之为“郁金香国度”,是一种暗喻,传达出荷兰人民的喜悦、欢庆的感情,传达出作者和他所代表的中国媒体高度评价的这一次出访,这是中荷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荷兰,必将为中荷关系开辟一个新时代。

例2:欢声笑语迎“六一”(《中国青年报》,2013年6月7日)

在这则例子中,“欢声笑语”是一个动词性的词组,直接表达出全国人民喜庆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心情。

例3:NHS hospitals asked to generate own power amid blackouts fears(《卫报》,2013年6月29日)

NHS hospitals are being asked to cut their power demand from the National Grid as part of a government attempt to stave off power blackouts,which the energy watchdog Ofgem warns could arrive as early as 2015.(《卫报》,2013年6月29日)

在这则新闻标题中,“fear”(痛苦的)表达了一种害怕的情感,说明医院对于停电的一种害怕与担忧。

2.判断资源分析

判断是对行为、事迹、言语、信仰、动机等持表扬或是批评、赞赏或是谴责的态度。

例4:全国少工委召开座谈会学习“六一”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6月1日)

在这一则新闻中,“重要”是一种对事物价值的判断,说明讲话的重要性,值得全国的青少年儿童认真学习。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中,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指示前面往往有修饰语“重要的”。

例5:欧盟对我光伏产品不公正征税(《人民日报》,2013年6月6日)

“不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表明作者认为欧盟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的临时反倾销税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反公平竞争的市场精神,对此我方表示谴责。新闻标题表达出我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

例6:HS2:ministers have misled public over report on costs(《卫报》,2013年6月29日)

Ministers have been accused of misleading the public over the controversial High Speed 2 rail development,as increasing numbers of MPs and senior business figures call for the multibillion-pound scheme to be scrapped.

在这则新闻中,“misled”(误导)就是对于大臣们误导民众关于高速公路支出的一个价值判断,认为大臣们的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3.鉴赏资源分析

鉴赏是表达事物价值的资源,包括反应、构成、和价值,也有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之分。反应指事物对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面反应包括迷人、美丽、有吸引力等,负面反应包括单调、丑陋、令人厌恶等。构成指事物本身的对称性和复杂性,正面构成包括简单、详细、协调等,负面构成包括过度、扭曲、不一致等。价值指事物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正面价值包括独特、新颖、深远等,负面价值包括保守、肤浅、反动等。

例7:中哥关系完全可以成为不同规模不同国情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

在这则标题中,“典范”是一种鉴赏资源,表达了作者和他所代表的官方媒体对于中哥关系的高度评价。中哥建交虽然只有6年时间,但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各领域合作富有成果,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哥关系完全可以成为不同规模、不同国情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

例8:嘉兴南湖:“青春党建”凝聚正能量(《中国青年报》,2013年6月3日)

嘉兴南湖一包装公司在党的组织活动中强化“青春元素”和“时代元素”,注重对党建工作的“个性”挖掘,把适合年轻人的组织活动方式引入党内。“青春党建”的开展使党的基层组织活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在为基层党组织添入更多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构筑一道南湖特色的青年党员文化风景线,从而让基层党建工作有美好的未来,有广泛的基础,有蓬勃的活力。正能量一词最近频繁出现在媒体上,作者把这一时髦词汇用在标题中,是对这种创新党建工作的高度评价,是一种正面的“鉴赏”。

例9:Pakistani politicians could lose seats in fake degrees scandal(《华盛顿邮报》,2013年7月2日)

在这则新闻中,“fake”(假的),“scandal”(丑闻)都是负面的鉴赏,鲜明地表明作者对于这些在学位方面弄虚作假的行为持负面的评价,甚至认为这些作假者可能失去议员的席位。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英文新闻标题中都有较丰富的“态度”资源,情感、判断、鉴赏资源都有,同时也发现,中文标题的“态度”多于英文标题,而且正面态度更多。这里有复杂的语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出现这一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中文主流报纸不仅起着报道新闻的作用,还有着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和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因此所报道的有关社会的黑暗面、消极悲观情绪的负面新闻的相对要少一些,英语报纸的政治性要相对少一些。通过对新闻标题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及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参考文献:

[1]Martin,J.R & 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

[2]陈明瑶.新闻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分析及其翻译[J].上海翻译,2007(1):23-27.

新闻评论论文第5篇

    以报纸编辑部名义,代表报纸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作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的评论形式。它的内容含量一般比社论更大,篇幅比社论更长,涉及和论述的问题更全面,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重要性和权威性与社论一样,时间要求不如社论迫切。    《实例》    李登辉搞“台独”是台湾最大的危险    《人民日报》 编辑部 《解放军报》 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和南海进行发射导弹训练的公告发表后,台湾岛内一片混乱。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完全是由李登辉鼓吹“台独”、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倒行逆施造成的。真正的危险是听任李登辉继续搞“台独”,破坏祖国的统一。这将给2100万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也绝不允许的。    早在去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的诚意,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希望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心愿,这八项主张引起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赞许,他们呼吁台湾当局以“前瞻的视野,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用,作出善意的回应。”    可是,坚持“台独”的李登辉罔顾海峡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并说只有他“最有胆识”与大陆对抗。李登辉的言行严重地毒化了两岸的气氛。他大搞“台独”是台湾的最大危险,也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    李登辉的言行不仅使海峡两岸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使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猖撅。岛内政局动荡,人心惶惶,大量移民出走,仅去年一年就有67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台湾有识之士指出,去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台湾岛内的分离意识陡增,社会矛盾加剧,人民对当局丧失了信心,经济活动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除了股市连续暴跌、金融风暴迭起之外,房地产市场也处于低迷状态。台湾的经济能否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关键在于当前海峡两岸的紧张情势能否化解。只要在台湾搞分裂的活动一天不停止,我们反分裂的斗争也就一天不会停止。继续跟着李登辉的危险道路走下去,那么,自身缺少原料、市场狭小的台湾经济将难有前途可言,台湾人民必将深受其害。    李登辉沿着“台独”的道路已经越走越远,他分裂祖国的图谋一旦付诸实施,其后果是我们所不愿言及而又显而易见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的图谋。如果有朝一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来捍卫国家的统一。我们是说话算数的。

新闻评论论文第6篇

这些关于评论的评论绝大多数比较公允,但也不乏借题发挥之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在开启这些栏目时,就试图通过再评论延伸阅读,或者希望以此吸引公众注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评论家不了解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以至于对新闻评论过于苛刻。

新闻评论不同于散文和杂文,杂文需要的是一种情绪,一种艺术化了的感慨或者发泄。而新闻评论则大多只是提出问题,由于篇幅限制,很难展开长篇大论。过去,一些新闻媒体强调评论必须提出意见,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哪怕是批评,也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现在一些新闻评论则过分强调个人感受,只提出问题,而很少提出合理性的意见。

当然,这也不能责怪新闻评论工作者。许多现象屡见不鲜,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早已有人大声疾呼,无需在评论作品中重复。尽管一些评论者认为,重复常识是启蒙运动所必需,但如果总是老生常谈,那就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事实上,现在一些人之所以对新闻评论嗤之以鼻,原因就在于这些评论总是在重复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虽然有些评论希望推陈出新,但在论述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窠臼之中,成为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

新闻评论如果只是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其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新闻评论不仅要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且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在论证的过程中,评论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批驳他人的看法,或者提醒公众注意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新闻评论才能体现其价值。

新闻评论写作不是把内心的情绪直接翻译成为新闻作品,也不是把公众的牢骚简单地列举出来,更不是党同伐异的工具。新闻评论写作是一种新闻深层次解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论文写作,不但要求作者有非常清晰的基本假定,而且要求有基本的论点和论证。假如只是把新闻事实作为自己发泄情绪的起爆点,或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某些不满,那么就称不上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也要有艺术性,但新闻评论在讲求表达美感的同时,不得损害事实。当然,由于语言的丰富性,新闻评论者在表达某些新闻事实时,可能会有自己的选择角度,也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但目的是表达观点。如果对新闻评论的观点不予置评,斤斤计较于新闻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求新闻评论必须面面俱到,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景式的或者扫描式的表述,那么就是有意识地混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的界限,就会束缚新闻评论者的手脚,把新闻评论变成“照猫画虎”。

新闻评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都市报 新闻评论 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都市报在媒体市场上的持续下滑一直是业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各地都市报之间的恶性竞争,都市报内容的娱乐化、同质化等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内容瓶颈成为阻碍都市报发展的严峻问题。评论是报纸的灵魂,纵观都市报的发展,除了少部分报纸,大多数都市报中的新闻评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出发,浅析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的现状,探索都市报加大新闻评论的力度,提高其品质的策略。

一、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新闻事件的本体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形式。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简单来说,新闻评论是针对具有现实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评论、见解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具体说来,新闻评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针对性强,具有新闻性

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所谓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新闻评论关注的是当前的事件,它必须快速且及时地评论最新新闻事件,引导舆论导向。第二,新闻评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目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评论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受众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评论要一针见血,避免无病呻吟。

2、观点清晰,具有特定的政论性

新闻评论属于评论性文章,以说明道理、看法为主要目的,重点从所讨论问题的思想或伦理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探讨相关问题。

3、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且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界限和是非标准是严格且规范化的,严禁片面性和绝对化。因为新闻评论探讨的是实际工作中的一个个重要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所以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次,因为新闻传播的绝大部分受众是普通的群众,所以新闻评论一定要选大多数人关心的、能够打动人心的问题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

4、具有理性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发表对新闻事件的相关意见、提出相应整改策略的新闻体裁。为了更好的提出意见,能够被受众所接受,它就必须是用事实说话、就事论事、科学的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而要以理服人,第一,提出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讲出的道理是全面的、新鲜的、不乏味的,能够给人们思想上的启迪;第二,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能够令受众认可、信服。

二、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的现状

1、新闻评论的绝对数量较少,缺乏主动的评论意识

大部分都市报把新闻报道事件中的时效性、独家性、轰动性作为办报的一个指导原则,通过这些来吸引受众获得市场占有率和广告商的青睐。但是,对于作为报纸的主要文体之一的新闻评论采取了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态度,导致了当下大部分都市报普遍缺乏新闻评论的现象。

2、新闻评论过度娱乐化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新闻评论应该具有政治性、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科学性等特点,针对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讨论,具有鲜明指导性。但是,一些新闻评论侧重于在体育、文娱等方面取材,夸大新闻报道中娱乐性的方面,强调趣味性、刺激性,甚至于有些还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获得读者的关注,这将进一步恶化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降低报纸的公信力。

3、新闻评论的质量较低

一方面都市报新闻评论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已发表了的新闻评论中多为体育类、娱乐类评论,很少能看到针对重要事件的新闻报道评述、敏感话题探讨以及社论、评论员的文章,报纸的传统优势没能很好的呈现。

4、缺乏专业性评论人才

对于新闻评论的工作者来说,他们除了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目前的新闻评论难以保证高品质,影响力大的评论已不多见,一些已经的新闻评论的选题、表述方式、写作等细节都值得推敲和修改。这也是现有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娱乐化、博客化、快餐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都市报如何加强新闻评论

1、摆正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的位置

当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的地位还没有准确的认识,单一的看重新闻的时效性。还有一些从事新闻工作的领导也长期忽视新闻评论,导致部分都市报中的新闻评论长期没什么实质性的提高。摆正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的位置,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新闻工作中的各级领导,尤其是都市报的领导要重视新闻评论;二是要抓好都市报中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培训,培养新闻评论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相关报社应该根据特定时期的新闻报道重点,及时整合相关专题,撰写针对新闻的评论性的文章。

2、注意新闻评论的艺术性

一些地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之所以不受读者的推崇,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原封不动的“复制”一些所谓的“大报”刊登过的话语,没有创新和自己的观点,完全的把新闻评论当成了“复印件”,这种不解决受众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当然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新闻性、趣味性可言;二是有些地方都市报经常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动辄就“应该”如何,“必须”怎样,而不是有理有据,无法让读者信服。讲究评论的艺术,要注意用心去发现社会中的新现象,寻找新课题,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受众的思想,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评论。只有这样的评论性文章才具有内涵,才有可读性。

3、敢于主动触碰重大的课题

当前,在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中存在一个很明显问题,就是不敢去正视一些重大的社会课题,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做文章。其实,一些看似重大的问题关系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也更具有可读性。

4、拓宽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的话题

当前,都市报中新闻评论还存在琐碎化问题,所谓新闻评论的琐碎化是指评论的新闻话题过于细小、琐碎,不具有典型性,没有什么发人深思的社会价值。比如说,一家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中就刊登了一则《女性吸烟是一种时尚吗》这样的文章,另一家都市报新闻评论中也刊登了题为《父亲发帖为17个月大的儿子征婚》等诸如此类的评论,从这些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前者关于女性吸烟的话题陈旧,后者这种个体话的话题琐碎,没有什么评论的价值。

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琐碎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都市报的评论话题基本被限制娱乐大众的新闻事件圈子中。这些领域内的话题相对要轻松些,比较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现今,都市报的受众素养已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些读者已经不再把读报作为一种纯粹的消遣,而开始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关注时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话题,这不仅是受众的迫切需求,也是都市报发展顺应时势的必经之路。新闻评论话题在宽度上的拓展,是破解新闻评论琐碎化的手段之一。

5、培养专门的新闻评论人才

都市报中缺乏高质量新闻评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新闻评论人才。当今,一些都市报内部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关评论部门,也并不重视或花精力去培养新闻评论人员,没有设置相关的培训计划。媒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人员的素质培训,培养高素质的评论队伍,另一面也可以考虑与高等院校强强联合,设立新闻评论人才基地或培养计划,为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①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 著,卢大川 等译:《媒体等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②艾英戈·金德 著,刘海龙 译:《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M].新华出版社,2004

③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M].新华出版社,2004

新闻评论论文第8篇

中国社科院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国家允许民主言论的出现是新闻评论发展的精神条件与法律依据。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据记载,近代第一张印刷报纸是威尼斯新闻,1566年由手抄改成印刷。而报纸上新闻评论的出现却晚得多,直到18世纪才引起重视。既然新闻事业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什么它们不是同时产生并同时发展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统治者根本就不允许“评论”。所以新闻评论是与民主思想的出现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赋予人们真正的言论自由权,这使新闻评论可以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使新闻评论有了发展的空间,有了快速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二是今天的新闻评论在继承传统评论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体现不同媒体特征的评论样式。例如在新兴的网络评论中,除媒体评论、论坛评论外,在BBS上或新闻跟帖中存在着大量只言片语式的观点或议论。虽然分开来看,少有完整的评论文章,但这些帖子却成为网络自发言论的特殊表现形态。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闻评论已成为一个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及网络媒体,由各种传播符号构成、囊括不同类型的体裁与节目样式的传播系统。

三是虽然社会的发展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种种便利,但是新闻评论自身的优势,以及它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是新闻评论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所在。我们不妨就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说明。美国的军用飞机为什么撞毁中国的战机,表面上看是偶然,但实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在中国邻海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部署了重兵,对中国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包围圈。中美撞机看似偶然,实质偶然中蕴涵着必然。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当前,人们阅读文章,并不仅仅满足知道一件事,还需要了解事情的本质与深层含义,这样,新闻评论借助自身优势当之无愧地被推上时代的浪尖,成为时代的宠儿。

新闻评论的发展让人们有目共睹,然而发展是双刃剑,由于受到媒体竞争中的利益导向、百姓言论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在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新闻与评论的边界模糊。由于目前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闻述评与深度报道的日益趋同,很难让受众将客观发生的事实与媒体的观点区分开来,有些媒体也故意用这种方式增强新闻的“导向性”。虽然任何事实的选择都要经过记者的主观判断,而任何观点的形成都要依据客观事实,但二者应有一条较为明晰的边界,以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公正性。

理性化与情绪化――公正判断与情感宣泄的现实矛盾。评论的情绪宣泄“尺度”与“边界”在哪里?例如在网络上,由于一些网民身处虚拟网络社会时自我约束意识的松懈乃至放任,加之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使网络言论中充斥着大量污言秽语,甚至有人身攻击、反国家反社会的言论出现。毫无疑问,新闻评论需要规范,没有规范,任何一种力量都有可能被肆意削弱或者泛滥,规范是保证这种力量的手段。国家要健全有关法律制度,新闻评论的权利需要法定,新闻评论的责任也需要法定,依法保护新闻评论权利的同时,对新闻评论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要进行处理。这是法治时代规范新闻评论的根本所在。

专业化与通俗化――评论要求的两难选择。新闻评论不是专业论文,既要以与公众关系密切的新闻为议论对象,也要以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伴随着专业化传播、对象化传播的大趋势,一些由专家担任作者的评论文章,在被研究者“叫好”的同时,在普通受众中并不“叫座”。究其原因,恐怕与媒体从业人员忘记了专业化传播的载体仍是大众传媒,专家学者还需要掌握一种以通俗化方式进行专业化解读的“翻译”技能有关。因此,在制作新闻评论时,在不影响文章基调、不会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不妨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有一定文化品位的时尚语、俚语甚或流行歌词。

某些新闻评论员缺乏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以及应有的素质。2003年6月山西繁峙金矿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受贿的事件,以及2004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两名工作人员贪污受贿事件,使得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问题变得抢眼了。2004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调查报告》与1997年在全国、2002年在上海的同类调查对比,情况差不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对于基本职业规范的遵循状况,仍然十分低下。时间过去6年但依然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暴露。关注我国新闻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可能将成为以后一个重要话题。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新闻评论快速发展这一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发现并找出问题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让新闻评论在发展的道路上一路走好。面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新闻评论的巨大变化,从而总结出新闻评论的未来走向是――在调试与创新中发展,新闻与评论配合、融合与分离各得其所,评论作者及作品的个性与公共性的适当兼顾,评论内容及观点的多元与制约的反复调试以及评论的专业化取向与大众化取向的并行不悖。我们相信,新闻评论一定会在法律制约的前提下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倪祖敏著:《报刊传播业经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侯健著:《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屠忠俊、吴庭俊著:《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⑤陈力丹著:《中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的课题设计》,中华传媒网,2005年1月14日。

⑥武鸿鸣著:《报纸更深层次变革――“新闻评论”对报纸品位的改变》,《媒体安都》,200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