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解剖学的论文

解剖学的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30 11:28:54

解剖学的论文

解剖学的论文第1篇

【关键词】 解剖学;中国古代;研究特征

中、西医学的奠基之作分别为《黄帝内经》和《希伯克拉底文集》,二书在对解剖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希伯克拉底文集》中的人体解剖知识大多与动物解剖有关,是借助动物解剖推知人体;而《内经》则以“八尺之士,其死可剖而量之”的方法,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直观与可信,也切合人体实际。

到了公元二世纪,东、西方医学分别以张仲景、盖仑为标志,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彻底分道,进入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医学走入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发展道路,解剖分析的认知方法不再是唯一;而西方医学则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比较中西方古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古代人体解剖起源虽然比较早,在世界上也曾一度领先,但就整体趋势而言,从汉以后,相对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是滞后的;就历史时期而言,相对于西医解剖学,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就对医学理论的贡献是逐步分离的。本文仅从中医古代解剖学的研究特征着手分析,以求正于同道。

1 非解剖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解剖学的发现作了非解剖的解释。如《难经·四十一难》论及“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1]在这里对“肝有两叶”这一解剖特点,用“木”作了“特性”(即功能)的说明。又如《灵枢·师传》云:“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华盖”最初是关于肺位于膈上,位置最高的解剖概念,而在《灵枢·九针论》中对“华盖”却作出了如下解释,曰“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2]于是“华盖”这一位置的概念转化为人体之“天”、“阳”,后世一脉相承也无不在功能上对其加以发挥。这些都是非解剖解释,将对其功能的认识涵盖其中,因此,一些解剖名词术语便被赋予了解剖(形态)和非解剖(功能)的双重含义。

其次是,解剖学知识用非解剖方法获得。如《灵枢·本藏》云:“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3]又该篇在“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3]的前提下,提出“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大肠结。”[4]这里通过皮肤的色泽、纹理来推测大肠的厚、薄、长、短、缓、急、直、结等解剖学特点。显然这种认识并非大量解剖标本观察基础上的,而是据“以表知里”,对肺、大肠、皮肤形态联系规律的归纳演绎。这种获得解剖知识的方法是否合理,还有赖于未来研究作出答复。

另外,还用非解剖的概念比附于解剖。《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色白”,《难经·三十三难》曰“肺白象金。”而实际上肺之解剖色泽并非白色,肺色白是因肺属金,金与白对应,故有“肺色白”之说,并开始有了功能的含义。但后世却在解剖色泽上进行了比附,如《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云“脏腑内景,……喉下有肺,两叶白莹。”文中“脏腑内景”即指解剖的内景而言,“白莹”与表述解剖形态的“两叶”对举,亦说明“白莹”指解剖色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解剖方法因其生长于中国这一独特的背景之下,故长期运用了特有的肉眼直接观察加臆测推导的研究方法。

转贴于

2 脏腑解剖的研究内容,奠定基础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人的脏腑解剖研究。人们通过解剖获悉体内脏器大体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脏器命名。从《内经》到《医林改错》,均着重论述了五脏六腑的形态特征。追溯秦汉以后的医籍,与解剖有关的著作多以五脏论之,其中《五脏论》是从理论上阐明脏腑结构、生理、病理,是根据人体解剖与临床观察、黑箱推导等方法研究的;《五脏图》则是靠人体解剖、比较解剖的实践,观察描绘出人体内脏图,是医生、巧屠、画人共同协作的成果。

在今人看来这些解剖知识是粗浅的,但在脏腑理论形成早期仍然起到了奠基作用,它除了为中医脏腑提供形态学基础外;还通过解剖对体内脏器的功能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在中医学中,依据肉眼观察归纳出的脏腑功能认识不乏其例,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肝藏血”等,不同程度地有受到解剖因素的影响。否则没有解剖便没有脏腑的基本概念,便没有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治,也就不会形成藏象学说体系。

以“肝胆相表里”为例,《难经·四十二难》记载了“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西医学证实肝脏与胆囊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胆囊位于肝右叶下方,通过胆囊管、肝总管与肝脏相连。这样,结合《难经·三十五难》的论述,可以推断肝胆表里关系的确认是建立在肝胆解剖位置邻近的基础上,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胆病理上相互传变、治疗上相辅相成。

在祖国医学解剖术语中,还有些是其特有的,在现代解剖学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具体结构,由于古人认识水平的限制,难免将一些“非独立脏器”列入脏腑的范畴,如三焦、命门等。

3 指导临证的研究意义,渐行渐离

从研究意义上看,主要是对中医理论形成之初和古代中医临床的部分疾病有指导意义。在理论方面,可以说古代中医解剖学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如脏象学说的内容是以脏腑为重点的,脏腑的含义最初就是指人体内的组织结构上相对独立的脏器,它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解剖的方法实际观测而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对所认识的脏器组织进行命名、研究讨论,可见脏象学说形成之初,人体解剖学知识便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其次是把所能观察到的许多人体外在客观表现与内脏器官、组织功能联系起来加以认识,然后再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疾病本质进行解剖分析;同时,还融入古代社会人文思想诸学说的成分,希望在不改变人体完整性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系统的认识,从临床表象中推理出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这是脏象学说的另一个特点。由此可见,脏腑概念由最初的解剖器官逐步演变到整体功能单位。这也是古代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发展不同步,甚至相背离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方面,古代中医解剖学对中医临床起到了直接而有效的指导作用。不论是《内经》中记载的脱疽后期截趾术,还是华佗的剖腹手术,都需要有相应的解剖知识做基础,而外科手术的同时又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手术种类也不断增加。古代中医解剖学是创立经络理论的基础,对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脉起止、循行路线与脏腑络属等都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是在此基础上派生与推演的,直至临床治疗取穴也还是需要解剖骨性标志来确定,针刺过程同样需要了解针下所属脏器,以免误伤。因此,从基础到临床都体现了解剖与针灸经络的紧密相联。

综上所述,中医解剖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早期的临床实践是起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则与医学理论逐渐分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解剖的产生和发展显现了不同于西方的某些特征,中西医学彻底分道,进入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医学巧妙地回避了自身的短处,充分发挥比类取象、抽象思维的长处,在儒、理、道等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一直沿着辨证论治的方向研究探讨疾病的因证脉治,而解剖学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指导作用则逐渐分离与淡化。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难经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

[2]陈国印.灵枢经新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85-386.

[3]陈国印.灵枢经新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217-220.

解剖学的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教学;临床医学;结合策略;研究

【引言】

人体解剖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体形态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临床解剖实践。对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理论。人体解剖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其教学也体现出复杂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人体解剖理论教学那么将不利于学生整体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素质的提升[1]。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人体解剖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素养,重点探究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实践素养提供帮助。

一、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基本理念

1.医学教师教学素质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适当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结合才可以确保教学质量效果。医学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从本专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善于通过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成果。教师还应当注重变换自己的教学思路,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灵活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测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更能够激发思维,更有利于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的教学氛围。

2.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学习项目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深远影响。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充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临床实践教学项目充分扩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有所用,并且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1.灵活采用多种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具有严谨的理论知识结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图解分析。为了方便教学,医学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体统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理论转化为各种图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平面化与立体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数字化虚拟化教学技术运用于医学教学是未来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2.实现全面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增加课堂立体感受。

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临床手术操作,让学生在仿真的手术环境下进行人体解剖操作训练,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巩固并加深理解。实践教学环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医学教师可以专门设置开放性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解剖操作。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充分锻炼临床解剖实践能力。人体解剖实践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取分组实践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充分交流与解剖实践素养的提升。

3.及时进行课后临床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为日后临床实践打基础,在活体上快速正确找到脏器的位置,并清楚其结构与相邻脏器的关系,是一项必备的基木功。人体解剖学的实践主要是尸检、人体解剖,通过参观和见习的形式,起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之后,尽快进入实践解剖内容,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使之对自身所学有所认识,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解剖实践水平。课后临床实践应由教师亲自督导,及时为学生答疑,并且手把手教授各种技巧[3]。

4.充分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的机会。

学校方面应当为学生的临床实践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临床实习机会。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需要由专业教师和医院专业人员进行指引辅导,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临床人体解剖实践环境,初步形成职业素养。学生个人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当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通过观察、模仿与自主实践全方位提高人体解剖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善于发现问题,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确保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学校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制度管理,适当提高实习成绩检验指标水平,激发学生实习工作的认真度。

解剖学的论文第3篇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成绩评定一直以来都是实验教学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现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素质、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隶属于运动人体形态科学范畴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随着体育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越来越为学界重视,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将运动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

1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调重复。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运动解剖学亦然,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般通过文字、图片等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等内容进行描述,而在实验教学中则主要是观察模型或标本,将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进行验证性观察,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内容上则是理论课程的重复,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传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以观察为主,按照教师要求,在标本和模型上观察组织细胞以及人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实验类型多属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如此安排,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3)不能很好地与运动实践结合。学习运动解剖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理论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目前,运动解剖学实验基本套用医学模式,通过实验,重点是观察和识记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等结构,而如何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却很少提及。且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多为毕业于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多数教师缺少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从而造成在运动解剖学课程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讲述,缺少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恰恰是动解剖学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与体育运动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4)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革。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高,而实验成绩的评判依据,主要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实验报告,此种考核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为了获得实验成绩,常更注重如何完成实验报告,而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缺乏对如何完成实验的思考,书写实验报告基本上是重复书本知识,很难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应用于指导运动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2.1教学方法(1)理论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截然分开,不应将实验教学看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可以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人体基本结构的同时,结合标本、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注意以运动实践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2)实验课程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运动解剖学实验应该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门课程。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不仅要充分利用标本和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体育实践中,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例如:在研究运动系统时,对于骨和骨连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相关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特点,结合运动实践阐述各关节可做哪些运动,在运动中各关节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研究骨骼肌时,让学生观察各主要骨骼肌的起止点,走行方向,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让学生思考,在实际运动中,不同的动作主要由哪些肌肉来完成,这些肌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强肌力,各种训练方法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教师可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检索设备搜索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在实验课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最终由教师总结,如此,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将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文字叙述必不可少,但若只是文字叙述,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无法及时理解,故而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动作示范来演示骨骼肌训练的过程,通过运动实践让学生自己感受肌肉的收缩,将多媒体,运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将静态的书本理论转化为动态实践,动静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教学过程活起来,从而增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可以视频动画资料演示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血管、心房、心室的舒张和收缩以及瓣膜的开启和关闭等,直观而形象,让抽象的知识更易掌握;例如:讲动作分析实例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或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做动作,仔细体会动作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会、思考,学会把握动作要领,学会划分动作阶段,进而对各阶段的运动环节的受力情况和各关节的运动作出分析,找出原动肌、弄清肌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等。整个分析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指导和纠正,指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训练规律和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2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如前所述,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具有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但缺乏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故要将运动解剖学相关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作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对于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与术科课教师沟通,并适当参与运动实践,利用自身解剖学理论知识优势,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这样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才能更好将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更生动。

2.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考试。一般是采用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期末总成绩,而实验成绩主要评判依据为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学生为获得实验成绩,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建议期末总评成绩加大实验成绩比例,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技能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两部分(各占50%);其中实验技能成绩又包括实验课上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思考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而平时实验成绩,则考查课余时间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所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心得以及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于教学论坛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与教师能利用网络渠道探讨相关问题,期末根据发言情况评判平时实验成绩。这样能有效考核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小结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后继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运动解剖学都被体育专业学生视为极易“挂科”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运动解剖学知识量大,而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然而,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端正教学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解剖学实验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利用解剖学基础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程志清,孙国生.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66.

[3]许丽梅“.探究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23-725.

解剖学的论文第4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理论依据而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而得以持续推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和学者开始尝试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联合应用于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和宝贵经验。我院于近些年来紧跟教育改革思潮,在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应用和探讨研究方面皆付诸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学成果肯定,现将研究资料予以整理分析,兹述如下。

1 简析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理论依据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同医学影像解剖学联系紧密。其中,人体解剖学为医学基础课程,研究范围仅限于肉眼观察所得到的形态学图像。较之于前者,医学影像解剖学则是依托于现代成像技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技术,研究范围抑或言观察范围不仅涵盖人体各部不同方位的影像学图像,还可清晰显示器官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其与周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医学影像解剖学是传统人体解剖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前者的学习是后者学习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后者即医学影像解剖学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体解剖学,较之于后者,更为适应医学发展需求[1]。

既往,传统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采取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而随着医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及相关研究成果诞生,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运用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两者有效结合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对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

2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多方研究资料及笔者本次研究经验,可知在本校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应用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既往以来,两门医学学科授课便是采用各自分家的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学纲要、课本内容和考试范围为中心。如此学习氛围下,教师授课中心自然围绕书本展开,而学生学习目的也会主要针对考试,无疑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受到限制,毕业后也会难以满足医学临床对人才的能力要求[3];②部分教师在学生时代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得到的是知识型、模式型人才培育教育,自身对后来兴起的应用于教学中的医学影像解剖学缺乏充足了解;③医学院实验室在初期建立之时的目的只在于为学生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提供便利,无法短期根据课程设置要求更改其职能,极为缺乏医学影像解剖学方面的相关信息数据资源。

3 试论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的方案

如上文所言,于我国高校医学教学中,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结合授课是一种临床医学发展需求。而基础此种发展形势,我国高校医学院也开始推行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结合授课,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院校立足于本校教学资源,结合师生特点,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综合分析成功案例及本次我校推广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授课,应当注重下述几点方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3.1分析两种学科异同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来说,两种学科均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一种科学,但是较之于传统人体解剖学依赖于肉眼观察,医学影像解剖学以MRI、CT、DR、CR等医疗设备的影像学资料为参考依据则更为优势,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活体的机体组织和结构进行动态观察,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因此,将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授课应当基于理论知识学习,并着重培养学生各项影像学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此方可兼顾两种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3.2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格局。从目前医学院学生构成来看,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开设范围包含本科院校医学院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其中,专科院校学生仅仅占据少部分。大专生因在校时间短,因而为了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会更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生相对而言在校时间较长,因而会注重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时,应当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建立与之适宜的教学格局。如授课对象为大专生,可以精简教材内容,调整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如若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则不需缩减教学内容和课时,但是应当注意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相互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用于学生自由谈论。

3.3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教学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为教师群体,因此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诚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医学院教师能力及经验不足均是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结合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当前考量教师授课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必行举措。主要措施如:①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医学影像解剖学之时及相关影像学技术操作能力;②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提供前往医院临床实习深造的机会;等等。

3.4依托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传统人体解剖学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学习均存在较大难度,两者不仅专有名词较多、枯燥,且后者课程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也较为宽泛,包含X线解剖学、超声解剖学、CT解剖学及MRI解剖学。但是,从课时安排来说,上述四门科目全部开设并细致讲述存有一定难度。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四门解剖学知识,可以在讲解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课程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X线、CT、MRI等影像学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医学影像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影像科室,进行现场教学,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效果与思考

我院在3年前便开始在教学中开始将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予以有效结合,为切实了解该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主要以课堂提问情况、期中及期末测试结果、学生自我测评结果等资料为依据对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成绩上升,且自我感觉良好,学习压力下降。提示说明将上文四项措施应用于人体解剖及医学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但是上述措施是否适用于所有院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饶利兵,胡祥上,曹述铁,等.数字化断层解剖学实验室的构建[J].解剖学研究,2012,34(3):226-227.

解剖学的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家畜解剖学;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10-02

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就是家畜解剖学,解剖实验室里福尔马林味很浓,呛鼻辣眼,上课时让人涕流泪落。曾有个别女生初次上解剖实验课就有在课堂上晕倒的情况发生。而初次接触福尔马林浸泡过的解剖标本和实验室琳琅满目的各种解剖标本,让同学们深感对课程充满忐忑和恐惧。不少学生掩鼻听课,少数学生戴口罩上实验课,甚至个别学生戴消毒面具听课。加上解剖知识繁杂,生偏的名词概念多,形态学知识抽象,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思想,甚至动摇了专业思想,个别学生甚至为此提出转学或退学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众多解剖学教师一直在进行探讨的问题。家畜解剖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形态学专业基础课,其形态学的特点就决定了学习必须借助实践教学环节来阐述解剖知识,学生才能理解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作者进行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探寻和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剖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1.加大标本知识的考核力度。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对骨骼和肌肉两部分内容进行中期考核。考试的时候将骨骼标本和肌肉标本摆放在实验室的解剖台上,然后在标本需要考核的位置贴上标有号码的标签,学生依据标签所在的位置写出该处的名称。通过加大标本知识的考核力度与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制度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到实验室察看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标本理论知识,对今后的内脏和神经血管知识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安排更多内容的标本考核,如内脏和神经血管等等。这部分内容可采取现上现考的上课模式,上完课后马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问题回答的情况进行评分。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知识,认真观察和分析所学标本的位置及结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速记能力。

2.活体动物解剖实习。实践中安排了猪、羊和鸡的解剖。由于经费原因,只能用羊来代替牛的解剖。这部分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也是家畜解剖学教学与人体解剖学教学最大的区别之处。活体解剖是人体解剖学无法实施的环节,而在家畜解剖学却能实现并最具有意义的实践课。实习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动物,掌握了解剖动物的技术,对动物有了整体解剖的认识,观察到了器官的位置和未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器官的原始的颜色,用手触摸到器官的原属质地,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印象,并有了更为直观的实践知识,是对书本抽象的解剖学知识直观化的体现。这些作用是在课堂上观察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处理的标本和购买的解剖模型无法比拟的。在解剖动物的同时,切割出动物的主要淋巴结来进行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动物淋巴结的位置、颜色、大小及形状,为其他课程和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的疫病诊断、活检、尸检以及肉检打下了坚实的解剖理论基础。由于活体动物解剖实习有诸多优点,因此深受同学们的称赞与喜爱。

3.尸体解剖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安排购买奶牛场刚出生的淘汰小公牛。对其进行颈动脉放血致死后,经过颈动脉灌注术清洗血管后,往血管内灌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备用。实习的时候,将小牛去头后,分别按正中矢面和经过最后胸椎后缘的横切面进行切割,将其尽可能分成均等的四部分。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四个组负责解剖分离上述分好的小牛体部标本,每小组一部分。主要是对照课本的神经血管部分内容进行解剖,同时对肌肉部分进行解剖分离。前肢和后肢组的标本进行交换确认肌肉、血管神经的知识后,由老师逐个对同学进行提问前后肢的肌肉、血管神经的名称,最后根据制作标本的质量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每个同学打分,计入课程教学实习成绩。其余一些组的学生进行头部解剖并把脑取出。由老师根据脑神经根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根据问题回答的情况和取出的脑组织的完整性进行评分。如果取出的脑组织比较完整,可以制作成标本展出陈列,或制作硫酸铜染色脑组织切片供展出或供上实验课解剖脑时演示用。这样还可以补充脑组织标本的缺少。这一环节既考验学生分工后个人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实习时间的有限性既要求学生大胆果断的对标本进行分离,又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做到胆大心细,繁而不乱。这样更能使学生牢记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巩固理论。

4.活体触摸。由于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环境较差,实验室内具有强烈的福尔马林味,实践环节有限,动手机会太少,让学生只是死背课本内容,却无法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会质疑所学知识的可用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不明了这些理论知识该如何去运用。老师理论性的回答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唯有让其亲身体会才印象深刻。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摸。活体触摸就是安排一头牛或马或羊,由学生自己动手牵出栏舍,并固定于保定架,然后用手触摸其在畜牧兽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部位,如头部的颅部的枕部、顶部、额部、颞部、耳部和腮腺部等,前肢的肩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等。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数肋骨时采用倒数法数肋骨的必要性及倒数肋骨和肋间隙的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动物后学生方可明白前部分肋骨被前肢的肩部覆盖,无法计数,所以只能倒数。而倒数肋骨和肋间隙则体会到隔皮肤后要准确数数必须动手摸,而不能像在课堂那样看着骨骼标本来数那么直观。学生可体会在牛的尾根腹侧正中诊脉,或在马的下颌骨面血管切迹诊脉的方法。然后每个学生用听诊器对照课本介绍的位置,听心音和呼吸音以及肠音,这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心音、呼吸音以及肠音对学生而言具有朦胧的神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成功后使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这一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老师可以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知识共享。

5.学生进行动物标本制作。近几年来,学院组织学生举办动物标本制作竞赛,主要是动物整体皮毛标本和骨骼标本的制作比赛。学生由学院科技部引领,由解剖实验室提供标本制作技术、场地和器械药品等支持,通过科技部立题申请学校的课题经费,共同进行动物标本的制作。多年来共有上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该活动,制作的标本数目达数百件,制作的动物标本涉及了牛、猪、鸡、鸭、鹅、兔、犬、蛇、猴、鳄鱼、白颊长臂猿、鸵鸟等多种动物。以这一活动为题材,基础学科研究生、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十几名学生在国内专业期刊开发表了论文[1,2,3]。同学们制作的动物标本荣获广西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第二和三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指导老师也荣获广西大学大学生科技节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称号。而且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也荣获“十五”广西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动物标本制作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可使学生的优秀个性得到体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学生讲解参赛作品的环节,可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素质拓展。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让所学知识通过实际运用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记忆,教学质量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6.解剖学挂图谱的制作。挂图在家畜解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不能或缺的教具。然而家畜解剖学教学所用的解剖挂图却十分缺少。主要原因是正规印制出版的解剖挂图极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为此,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进行解剖挂图的制作是十分必要的。因供教学用的挂图要求比较高,故绘画挂图时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绘画功底外,还要求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才能较为准确画出挂图。而现在国内只有极少一些院校有专业的解剖学挂图绘图员。为此,近年来尝试让有一定绘画功底的动物医学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有偿绘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参加绘图后,体会最深的是对该部分内容可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知识得到充分的记忆。同时,有偿绘图,可以缓解部分有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让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得到有偿回报的喜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学生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

7.实验室开放。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挥解剖陈列标本的作用,解剖实验室采取开放管理的管理模式。每班学生都有解剖实验室的钥匙,同学们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观看标本,巩固课本知识,复习课堂内容。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同时学生可在课外时间邀请老师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在相互的学习探讨中增加师生情谊,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证实以上所述教学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实现,而且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之外,还包括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多方位的拓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使其更能适应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进步即是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宋小自,蒋宗良,韩涛,等.泡沫塑料雕塑技术在鸵鸟形态标本制作中的应用[J].广西农学报,2007,22(6):31-33.

[2]秦津,韩涛,宋小白,等.家畜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11:214-215.

解剖学的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创新型教学; 研究生教育; 临床应用解剖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81

《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自笔者所在院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设以来,深受广大在校硕士研究生和临床医师的欢迎,每年约有上百人次选修该课程,主要是外科、妇产科、放射科、五官科等十余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临床医师来选修此课程。由于这些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背景不同,掌握与临床相关的解剖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员虽然在本科阶段学过《局部解剖学》课程,但对所学内容大多已印象不深,部分学员虽然具有多年临床经验,但对解剖知识尚不系统和全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学员反映,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和缺少临床联系等问题。如何教好临床应用解剖学,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临床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多年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系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下,按专业划分重点,实行了“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能强化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模式,为学员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课程教学,主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学员所从事的专业,要求他们在尸体上按照他们所学专业划分不同局部区域来进行解剖操作。每具尸体的各个区域可由数个学员同时进行解剖,在解剖操作期间,鼓励学员之间进行互相观摩与交流,使学员对除自己解剖区域以外,对其他区域解剖结构也都有较好的观察与学习机会。在学员操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临床相关问题,同时还注重引导学员去发现和思考问题,组织学员把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手术应用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综合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注重于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员能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和理论学习,把局部区域的解剖与全身整体形态结构和临床应用有机地相结合,使之能全面而完整地掌握临床解剖学知识,为今后临床实践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采取以器官为中心、解剖与手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按学员所从事的专业来确定其重点解剖部位[1],如骨科学员侧重四肢和脊柱区解剖,普外科学员侧重腹部解剖,胸外科学员以胸部解剖操作为主,神经外科学员侧重头颈部和脑的解剖,泌尿外科和妇产科学员侧重男、女性会和盆腔内容的解剖,烧伤整形外科学员侧重全身各部由浅入深的皮瓣和肌肉的解剖。同时实行“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的实验教学模式”,所选取的中心器官或结构按照局部解剖的重点教学内容,如颈部以甲状腺为中心;腹前外侧壁解剖以腹股沟管为中心;腹部结肠上区分别以肝、胃、十二指肠、胰和脾为中心;盆部以膀胱、直肠为中心。要求学员在尸体上把局部的器官或结构作为中心进行解剖操作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疾病的手术病例,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尸体上做“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胃大部切除及吻合术、胆囊切除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椎间盘手术和椎管内手术入路、肌皮瓣移植手术等。以器官或结构为中心的解剖与手术操作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完整和系统的解剖知识体系,其优势在于学以致用、重点突出、由浅入深、以点带面。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全面掌握解剖专业知识及与临床知识的应用。

3 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临床应用解剖学理论教学上,充分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2,3],要求学员在操作前,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并紧密结合局部解剖理论知识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进行解剖操作的同时,学员经过查阅文献和资料,从网上下载有关手术视频和解剖图片,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通过PPT形式在讨论课上进行交流。通过相互的讲解和充分的讨论,使学员加深了对临床应用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这种互动性理论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PBL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自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员的教学要提倡主动学习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应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知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临床手术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临床应用解剖学基本操作和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应涉及到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1 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对相关解剖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还要在教学别注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研究生在解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某些结构难以寻找,某些找出来的结构难以辨认和确定正常或变异。教师通过启发式讲解,去引导学员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员遇到问题要善于联系临床应用,查阅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2 培养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今后临床手术技能的高低、手术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对解剖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其运用程度和解剖操作时动手能力的水平。因此,要求学员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把解剖操作作为动手实践的好机会。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和解剖每一个结构,弄清楚每个层次的重要结构特点和与临床上的关系,尤其是头颈、胸、腹、盆部和四肢等各大局部重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体表投影及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引导学员联系临床手术去思考手术入路和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当切除某一病变器官可能会影响到此器官的哪些附属器官和毗邻结构,如何来预防、减少和避免损伤这些结构,启发学员积极思考,有无改进传统手术的入路和手术方法。通过引导学员积极主动的思考,加强对学员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防止和杜绝学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性学习记忆方式。

4.3 提高研究生知识表达能力 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中将临床上最常用的解剖知识,如颈部的甲状腺区、腹部的结肠上区、腹股沟区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员更加系统、全面、完整地掌握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在指导学员解剖操作的过程中,通过PBL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员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认真解剖尸体的同时,又能条理清晰、完整全面地讲解自己所解剖结构的步骤经过和相关理论知识,使之在加深对解剖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4.4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提高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问题[4]。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员主动地去学习,在尸体上进一步探索新手术入路,改进手术方法,按应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设计临床专业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横向扩展与联系,充分利用尸体和标本资源,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生命科学馆”中所陈列的特殊标本和断层标本的观察,把整体与局部、形态与功能、器官的表面和三维断面结合起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器官及其毗邻关系,实现局部解剖、断层解剖与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使临床医学研究生从多层面、多角度上对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加以理解和记忆,从而建立起科学和完整的解剖知识体系。通过《临床应用解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更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能从本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但获得大量解剖和临床学相关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通过近年来本系任课教师的坚持探索和不懈努力,在临床应用解剖学的多元化研究生教学模式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笔者所在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不断努力,为笔者所在区医疗战线培养出更多的不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而且具有较强科研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 刘培党,李涛,朱建宁,等.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05,28:727-728.

[2] 张阳.PBL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90-93.

[3] 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105-106.

解剖学的论文第7篇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第二课堂;实践

1 开设局解第二课堂的初衷

“Anatomy without clinic is dead,clinic without anatomy is deadly.”这是奥地利解剖学家Weiglein在第11届欧洲临床解剖学会开幕式上所讲的一句话,他指出了解剖与临床密不可分的关系[1]。的确,身为一名医学生,只掌握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我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然而解剖学第一课堂的学习,并不足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但是,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补充第一课堂的缺陷,对于解剖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深入研究标本,和老师以及同学们共同探讨解剖标本的制作,以及临床上相关的疾病。目前,全国许多医学院校对人体解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密切联系临床进行了教学探索与实践,如开设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外科应用解剖学[1]等课程。建立于第一课堂基础之上的第二课堂有效地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同时又在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2 局解第二课堂教学准备工作

参加此次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大一和大二两类学生,本人作为大一学生参与此次活动。大一学生学习过系统解剖学,但是不熟悉局部解剖学的操作流程,需要提前对局解的参考书(《局部解剖学》 彭裕文 第8版)的相关内容进行预习,观看有关于解剖器械使用方法和人体各种解剖要领的视频。挑选平时理论学习扎实,对局解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加本次第二课堂的活动。选择医学形态学教研室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指导教师。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为每周日上午,为期近两个月。

3 局解第二课堂实施

3.1第一阶段 将学生分组、选材,教师和技术员指导学生选择材料。

3.2第二阶段 标本制作:教师提出制作标本的要求、时间安排计划,学生分组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每次上课前学生都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解剖部位进行预习,观看解剖视频,准备好解剖器械,携带局解参考资料等。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剖之前,会简要地结合PPT及相关图片复习解剖相关部位的知识,并且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指导老师还会结合有关临床知识进行思维拓展。在讲到“腹股沟疝”时,教师结合临床分析了如何判断疝气的类型。当在回纳疝出物后,压住腹环(深环),阻断了其出路,观察疝出物是否脱出,若脱出,则为直疝,反之为斜疝。在进行知识的补充之后,学生开始动手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解剖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要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解剖方法。在解剖实践中逐步形成系统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观[2]。同时,学生还体会了不同的解剖方法和技巧,学会不同结构的解剖方法。例如:在进行深筋膜解剖时,要用有齿解剖镊将深筋膜用力提起,用解剖刀的刀刃紧贴肌的表面切断深筋膜的纤维。运刀方向可与肌纤维的方向一致,也可与肌纤维的方向垂直[3]。人体各部位的深筋膜有较大差异,在头颈等某些部位应特别注意深筋膜形成的其他结构,解剖时要特别注意。制作过程中及标本完成后,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操作经验及做出的标本结构。

标本辨认、照相:各组将已经制作好的标本拍照,组与组之间相互辨认、交流。在制作标本期间,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解剖的大胆尝试,根据理论知识及小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血管、神经以及各器官的解剖。解剖过程中,会出现激烈的讨论,例如:在进行腹部解剖时,同学们曾就弓状线的位置出现争议,对解剖的位置犹豫不定,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对弓状线位置的解剖。

3.3第三阶段 总结:每位同学需撰写第二课堂总结1份,由两名负责同学收集汇总材料(照片)和总结。

3.4第四阶段 考核验收:教师结合标本显露结构、操作、讨论及总结情况考核评价。

4 局解第二课堂体会

局解第二课堂以独特的形式,更深刻地传递了解剖学的精髓。第一课堂的解剖学往往都是授予学生们更多的理论知识,为之后的临床学习做好铺垫。但是,如果只有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而非动手操作进行更多体会的话,进入临床学习就会比较吃力。第二课堂就相当于桥梁,把理论学习和临床探索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实际操作练习,巩固了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操作能力。其实,基础医学实际上是为临床实践打基础、做准备,因此第二课堂这种桥梁式的学习模式对医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局解第二课堂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听从老师教授知识。这种第二课堂模式对医学生在临床医院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局解第二课堂使同学们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通常的授课方式是老师直接教授给学生们知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去获取新知识。因为已经有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学生们在第二课堂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可以按小组为单位就问题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问题汇总的交流。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可以到图书馆进行相关文I的搜索,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扩充。在第二课堂,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成教学进度,而非指导教师的授课。指导教师主要在大的方向上指导学生,由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4]。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会将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在讨论中,将知识结合着标本弄懂、弄透。所谓实践出真知,应该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团队合作,同学们之间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以上实践,学生们普遍认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解剖学第二课堂科研教学较之第一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内容实用性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效果好[2]。局解第二课堂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以更多样的活动形式对第一课堂进行扩展,有效地弥补了第一课堂的局限性,使得解剖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象化。同时,不同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是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而不再是仅仅依赖于老师上课所传授的知识。第二课堂使学生们提前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外科手术中,经常需要一个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才能成功做完一台手术。因此,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同学们在第二课堂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分组、做标本、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成功及失败原因、总结,团队合作在操作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局部解剖学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使学生们收获颇多。

参考文献:

[1]申新华,李沛,杨远帆,等.解剖学手术操作示教在解剖教学第二课堂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5):516.

[2]李文奇,何晓静,付升旗,等.开展人体解剖学第二课堂 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解剖学研究,2010,32(5):390.

解剖学的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教学改革 高校教育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程,是学习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各专业课的基础,只有学好解剖学才能为以后的临床各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解剖课甚至是所有课程授课质量的根本。此外,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至关重要。解剖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解剖的环境较差,学习条件艰苦,作为教师就要想法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在讲授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时,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对人体解剖学产生强烈的兴趣。首先要强调人体解剖对医学的重要性、必要性,用一些浅显的例子说明解剖学与其他医学的联系,让学生建立学医就必须学好人体解剖学的观念,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其次是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从而可以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此外,提问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基本内容,开设一些动手性强的综合实验,使学生将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纵向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2.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基础结合临床的原则,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的动态,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其后期学习打下基础。现代医学已迈进影像医学时代,这些影像技术的基础是断层解剖学,国外断层解剖学教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80%以上的医学院校开设断层解剖学。在我国,许多院校已开设或部分开设此门课程。断层解剖学能显示断层形态变化与毗邻,可通过对连续断层观察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重组和定量分析,以确定人体的病灶及发展程度。随着医学的发展,断层技术向各个学科渗透。应缩短系统解剖学学时,删除与临床解剖严重脱节的内容,取精删繁。

三、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设备包括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可进一步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要更大范围地开展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又称CAL,是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实现优化教学目的的先进教学技术。将CAL应用到解剖学教学,重新构建三维立体图像,使学生能从人体的体表一直观察到深层结构,并可随时从不同部位,角度反复观察。并可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分析和记忆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加强实践教学

解剖学教学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教学中如果仅靠口头讲解,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操作能力,并且通过实验操作,增加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我们的授课采取以实习课为主,讲习比为1∶2.5。此外,我们还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一个干净的、没有任何异味的实验室对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传统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是教改中应一贯遵守的教育教学规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但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就可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正在探索新的考核手段,以达到通过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我们认为,解剖学考核应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标本考核和平时成绩三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个阶段,全部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标本考核分期中和期末考试两个阶段进行,每次考核共设20套试题,每套试题有10个标本结构,试题中所要求的标本由教辅人员按系统分类准备,由学生抽签选择试题,抽签后立即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寻找相应的标志,考试实行教学与监考分离,即由非任课教师进行监考,监考教师根据学生寻找出的标志情况来评分;平时成绩为给学生布置10套练习,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课的任课教师及时批改练习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来评分和点评。局部解剖学考核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实验考核包括模拟手术操作、尸体解剖操作和实验报告三部分,教师依据学生模拟手术操作和尸体解剖操作完成情况和讲解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评分。

六、加强师资培养

1.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凡是任课不满5年的教师,不论学历、学位高低,都要与科里一位副教授职称以上的老教师建立导师关系,老教师从教学方法、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科研等方面指导年轻教师,并与老教师签订合同,按时上交培养表。

2.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具有积累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要改变过去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做法。

3.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增进专业信息的交流学习。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解剖学教学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又具有很强的临床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文春,王军,唐杰.局部解剖学教学体会[J].解剖学研究,2003,(25).

[2]汤桂成,艾寿坤.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