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场监测论文

市场监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5 10:49:38

市场监测论文

市场监测论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监测;市场化;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035-002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在各个部门中开展积极地研究与讨论,其中对环境监测实施市场化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增加对环境的监测力度,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尽管在目前市场化的进程中,还出现许多的问题。这是环境监测工作市场化中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多方努力,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为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

1 简述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含义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分析环境的影响因素来达到监测环境的受污染程度以及评估当前环境的质量,然后根据统计资料来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环境质量的可能发生的变化。长期以来,对环境监测工作基本是依靠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对环境的监测工作也需要积极地推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而在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市场化进程中,需要正确地发挥市场在环境监测的决定因素[ 1 ],同时也需政府职能加以管理与补充市场所所出现的问题。

市场化的含义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市场化不能够完全等同于社会化,从社会化的广义角度分析,它指的是充分地利用社会中一切要素保证公共服务的实现,由此市场化就属于这其中之一,从这一层面分析,市场化与社会化有着相同的内涵,而二者的区别在于,市场化在检测的领域中包括有形之物,如数据以及产品样品,也包括无形的市场服务,如技术以及维护等,把环境监测工作推向市场化,就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接受市场淘汰机制的调节作用,而社会化则具有显著的特点是:非营利性,因此它们有着明显地区别。第二个方面是市场化中并不会放弃政府的职能,因为环境监测就包含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这两重性质,其中的公共服务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安全和卫生,这属于政府职能中的公共服务的范畴,由政府来提供,而非公共服务部分,指的是个人或私营单位对环境的监测,这部分的服务由市场来提供,减少政府的干预度。第三个方面是市场机制和第三方的机制也有区别,第三方是处于两个主体外而存在的客体,在环境的监测工作中,主要体现是环境监测中市场的监管,其中也包括政府直属的环境监测机构。

2 综合分析环境监测中市场化的问题

1)由于监测工作的特殊性,执行的难度较大。环境监测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多样化,并且变动性也比较大,这对环境监测的工作所要求完整性,需要长时间对影响环境的各个要素进行监测,而在环境监测中,市场化属于非公益性的性质,不可能在长期地投入对环境监测的内容进行监测,而主要针对的是某一时期环境要素地分析,通过短时间环境地监测、分析,在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实际的意义,由此就增加环境监测中市场化地执行难度。

2)受到条件地限制,市场化监测的效果难以保证。环境监测中离不开先进设备和技术,而国内所现有的技术条件有待提高,在保证不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可以运用在环境监测中,而引入市场化机制,其带来地良好效果也不会明显,除了技术和装备外,从业人员所具有的职业素质以及能力水平对市场化的进程也有一定地影响,因为环境监测属于一项系统的技术工作[2],所以需要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作人员才能有效地施行,如果不专业以及不规范地操作,那么对环境监测效果也难以保证。

3 提出环境监测中市场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随着我国环境监测逐渐地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要进行积极地转变职能,更好适应市场化对环境监测地要求,第一,政府要充分地认识到在环境监测中的市场化,有可能会使得政府对非公共性的服务属性中出现职能被减弱的问题,第二,在环境监测中,市场化地发展方向依然需要政府参与[3],强化政府对市场技术地监督和指导作用,从而为环境的监测工作在市场化进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第三,政府需要加强对内部地管理和监督,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2)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环境监测的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建立并完善与之对应的服务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管理、技术以及经济,在管理上,需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制定出严格的市场化规章制度,为市场化发展提供法律地保障,此外,在管理中,还需要强调不同市场主体在地位方面的平等性,严格把握与考核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容;在经济上,政府需要在融资机构以及市场投资中进行约束和管理,尤其是对预算与价格地管理,要加强力度,从而进一步地规范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得环境监测的市场化能够在一个良好经济环境中得到较好地发展;在技术方面,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4 ],如资格地认证、审核等,从而切实地保障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在市场中得到有效地提升。

3)大力推进市场化地进程。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在环境监测的市场化进程中难以做到统一化,由此需要进行严密地考察,具体分析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从而制定出适合地市场化进程方案,并且采用积极竞争的机制,逐步提高个人与企业在监测中的效率,然后对不同地区之间实际情况,而建立针对性的机制。最后,可以积极地推行试点,在不断积累经验中,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走向市场化地进程。

4 结论

对环境监测实施市场化,这不同于社会化或者是第三方的机制形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在环境监测方面所出现的缺陷,亩使得环境监测能够在市场化中达到科学以及精准的环境监测数据;从本质上分析,将环境监测推向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是公共服务的环境监测中,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不断地提高环境监测的有效性,这并不是弱化了政府的职能,而可以较好地补充和强化政府在环境监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在市场中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够健康高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铮,王琳,田芳.环境监测任务可信度评估在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中的作用浅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2(15):57-59.

[2]闻欣,王合生,杨丽莉,等.对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现场监测活动管理模式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6(25):1-4.

市场监测论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发展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现代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传统发展活动中,生态环境也同样发生了发达国家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并实施了一些列环保政策,以此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导环保工作方向、为环保工作提供准确监测数据的基础。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环保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历史概述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工作一样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为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以及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三个阶段。在“六五”和“七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至“八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日趋成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检测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快速发展。由传统实验室检测、自动化检测以及现场快速检测三方面组成主要技术。同时,针对现代环境监测需求将GPS遥感技术等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中,促进了环境监测目标的实现。

2.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2.1实验室分析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中,室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是较为常用监测方法。针对实验室分析技术的应用需求。实验室分析技术也从传统的手工检测方式向着全自动检测方向发展。利用气象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自动化仪器对环境监测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得出检测结果后有专业监测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目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今天,实验室检测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农药残留、高精度水源、空气质量分析等领域。利用实验室检测技术以及专业人员的操作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高精度需求。

2.2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针对现代环境监测需求,自动监测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发达国家已经将成熟技术和产品运用到大气、地面水、企业“三废”检测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监测等方面。我国目前也针对环境监测自动化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主要针对城市废气监测、工业园区污水监测等作为重点进行自动化在线监测。但是在检测项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而且自动化程度与降低故障率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国有限的几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建立了城市污水与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设备来源主要依靠于进口。从使用效果来看,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转,但是水质监测系统运行故障率居高不下。其一方面与管理工作及资金投入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污水治理程度以及地面水实态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我国污水与空气自动检测系统引进与运行管理中,应科学的进行实地调研工作,以此避免盲目引进造成的资金浪费。对于现代自来水监测需求,城市环境检测部门可以采用国产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自来水进行水质监测。针对自来水水质较好、监测难度相对较低、公民关注度高的现状优先考虑自来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用。同时,利用现代网络系统对城市自来水水质监测进行公示,为提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公信度奠定基础。

为了促进我国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快对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产品的关注。借鉴国外先进讲演促进我国自动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推广这一技术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降低故障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增加监测项目为主要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

2.3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主要应用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检测与研究。通过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现场快速检测,为应急预案的提出与实施提供一手资料。同时,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还应用于乡镇等没有监测能力的环保机构。以现场检测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数据信息。针对现场快速检测需求,快速检测一起设备多为便携式设备,没有繁杂的手续与过程,通过人员的快速掌握、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目的。目前,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上文所述的突发性环境抗污染调查以及偏远地区的环保工作中。在我国多年的环保工作以及环境监测开展中,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针对近年来自动化检测技术的不断应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方向以及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快速检测技术正向着高精度、应急突发事件检测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一需求,我国相关设备生产企业也加快了自身的研发进度。借鉴国外先进仪器设计思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新型快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研发。这为我国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设备支持。

3.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通过上文的论述以及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根据不同的需求也向着三个方向发展。高精度实验室检测、高精度自动化在线监测、快速现场检测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大范围环境监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局域环境监测需求,遥感技术也正在与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整合优化。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环境监测工作作为基础,需要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支持。本文以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分析资料,以对环境监测技术的需求分析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市场监测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区域房地产 风险管理 监测预警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是区域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波动尤其是非常态的危机波动不仅危及地区经济,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也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准确把握是政府制定区域和产业政策的基础。而且,区域房地产市场与区域金融环境密切相关,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值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情况下,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学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风险管理。强调狭义风险管理的美国学说,重点在风险的处理上,如威廉姆斯(Williams.C.Arther)和汉斯(Heins Richard M)等;英国风险管理学说侧重于对经济的控制和处理程序,如迈克尔(2000)等。其二,关于经济预警。以法国为代表的“经济恐慌学派”;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警告指数学派”;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指数学派;以经合组织为代表的多指标监测系统。当今最受重视的预警理论是由Kaminsky,Lizoondo与Reinhart于1997年创建的KLR信号分析法。其三,关于房地产市场风险。房地产业周期含房地产周期本身的研究(Mueller,1999;Hendershott,1997等)和房地产周期对宏观经济影响(Brown,1984;Hekman,1985等)。房价预测( Quigley,1995;Pace,Barry,2000;Kelley,2005;Gouriéroux,Laferrère,2009等)。房地产市场评估方法:收益还原法(野口悠纪雄,1989;中尾宏,1996等);数据比较法;层次分析法(T.L.Saaty提出)。房地产泡沫及其形成机理预期(Blanchard and Watson,1982等)、银行信用(Richard Herring,2002等)、信息不对称(Allen,Morris and Postlewaite,1993等)。上述很多理论和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对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及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西方国家房地产制度和房地产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而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这些理论的具体运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经济预警。我国关于经济预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以引入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波动的周期理论为主;1988年后自主研究阶段(袁兴林等,1988;顾海兵,1992,1993等)。第二,关于房地产预警。指数预警法,中房指数、国房指数、上房50指数、武房指数、北京30指数等;统计预警法(赵黎明等,1999;郭峰等,2006,2008等);模型预警法(胡健颖等,2006;余凯,2008等);模拟预警法(丁烈云等,2000;Chen,2009等)。第三,关于房地产市场风险及其管理。多从微观角度如企业投资角度研究,涉及宏观的主要集中于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泡沫论(吕宗泽,2010;吴敬琏,2011等);局部过热论(萧灼基,2005;叶剑平,2005;王晓国,2003等)。总体上,我国区域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的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建立合理可行的区域房地产预警系统成为学者和整个行业关注的热点,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现有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及风险测度、评价多从微观财务分析入手,鲜有从宏观角度研究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对房地产宏观市场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等,没有从影响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各个因数来定量分析其市场风险及风险程度。过多关注房地产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及规避研究,缺乏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产生的基础、根源等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市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入手,以房地产市场风险体系的实证性监测、预警结论为突破口,通过对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风险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程度、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发展态势等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明确不同时期房地产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符合房地产市场发展现实的风险管理策略体系。

二、房地产市场风险监测预警的内涵

房地产市场风险。本研究认为,在短近期,房地产供给过剩与短缺,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所引发的市场风险都会通过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的波动直接表现出来,所以从价格和交易量来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可以很好的把握短期内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从年度或更长的时段来看,房地产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及供求平衡问题。

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监测预警的内涵。指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震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房地产供求格局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出发,着重对房地产价格和市场交易状况及后果所进行的预测、评价和报警。通过动态监测预警,对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宏观态势给出正确评价和科学预警,促使政府及相关部门预先拟定对策,提前采取必要的控制行为,以消除或缓解警情,维护房地产市场的良性运行状态。

三、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

1、监测预警的内容

主要围绕房地产市场运行风险系统展开:房地产市场供给风险子系统――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数率比值,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值、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增长率与全社会企业贷款增长率,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与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比值等指标的分析;房地市场需求风险子系统――主要围绕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影响因素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人均住房面积等;房地产交易风险子系统――主要分析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商品房竣工面积比值,商品房空置率,房价收入比,商品房价升幅与GDP增幅的比值等。

监测预警的手段:确定各指标值的风险底线及其区间进行数据的收集、汇总期初对监测指标进行预测对照确定的风险标准预测房地产市场风险程度并报警期末将监测指标观测值与确定的风险标准进行对比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并报警。

2、风险区间、警度区间的划分

要对区域房地产市场风险情况进行监测预警,首先要确定监测预警目标的标准,即确定市场风险的临界值,关键在于确定无风险区间或安全区间。无风险区间的确定首先要与经济理论和已经有的定性认识一致。确定无风险区间的思路是客观分析与主体调查相结合。按照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的研究,客观分析主要依据指标的历史数据,根据多数原则、半数原则、少数原则、均数原则、众数原则、人数原则、负数原则、参数原则风险或安全临界线的选择。主体调查法确定临界线的关键在于调查对象的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由于其相关知识、经验、分析判断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对同一问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采用该方法确定临界线时要关注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本研究认为,鉴于房地产市场风险状况的判断是依据指标市场供给风险子系统、市场需求风险子系统和市场交易风险子系统构成的指标体系,可以运用扩散指数法来判断区域市场风险水平和程度。

DIt=■%100

若在t期内,风险指标个数等于指标总个数,则DIt=100%;

若在t期内,风险指标个数等于0,即全部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无风险,则DIt=0;

若在t期内,风险指标个数与无风险指标个数相等,则DIt=50%。

总体市场风险程度和等级依风险指标的个数和等级确定。

也可以采用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的风险程度打分,用加权平均求出风险值,再根据风险值的高低判断风险水平和等级。将房地产市场风险划分为五种类型,由低到高分别是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与危机,分别对应无警区间、轻警区间、中警区间、重警区间和巨警区间,对应的警度分别为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重警警度和巨警警度。

安全度和警度区间的划分采用百分制,并设定不同的符号与之对应。具体解释如下:

无风险(无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60分以下;

轻度风险(轻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达到60~69分

中度风险(中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达到70~79分

重度风险(重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89分

危机(巨警警度):风险值综合评价得分90分以上

对以上风险类型、警度类型的具体含义说明如下:

无风险:用绿色信号灯表示,指区域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均在合理区间,表明房地产市场运行处于较好状态,利于或者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60分以下的状态。

轻度风险(轻警警度):用蓝色信号灯表示,指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超过合理区间,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存在轻度的负面、消极影响,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60―69分之间的状态。

中度风险(中警警度):以黄色信号灯表示,指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超过合理区间达一定程度,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存在较大的负面、消极影响,应该引起关注的状态,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70―79分之间的状态。

重度不安全(重警警度):用粉红色信号灯表示,指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严重偏离合理区间,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80―89分之间的状态。

危机(巨警警度):用红色信号灯表示,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价格与交易量变动构成的指标体系中超过50%的指标值本身或其变动水平远远偏离合理区间,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已经受到巨大影响,即风险值综合评价对应分值在90分以上的状态。

四、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的实证研究构架

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主要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要首先根据搜集的数据及前面介绍的风险区间、警度区间的划分方法、原则来确定具体指标的安全区间和警度区间,然后利用各指标的历史值及其未来环境的可能变化预测各指标期初预测值,根据预测结果对照风险区间、警度区间得出各指标的打分值,经过加权处理后得到近短期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结果并预报风险度和警度水平;到期末再根据各指标的观测值计算其得分值,然后对照风险区间和警度区间来对本期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并对比预警结果评价预警准确度,如果预警结果与评估结果一致,可以采用该方法对区域房地产市场展开监测预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B7903

88)。)

【参考文献】

[1] 顾海兵等:未雨绸缪―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2] 曹振良、高晓慧:中国房地产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叶剑平等:房地产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杨继瑞:中国房地产业的理论思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市场监测论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监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U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质量检测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监督手段,是掌握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和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技术保证。检测的目的不仅仅是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也不仅仅是作一个合格的档案材料,而更主要的是进行施工全过程质量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检测市场监管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管依据不足。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该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检测结果负法律责任,应受法律有关条文的约束。但我省在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上,除了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外,目前涉及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对机构、人员、行为、违规责任、争议解决过程等方面尚缺少相关规定,对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的资质(资格)和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约束的法律及行政法规相对较少。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层面上我国虽然对检测机构的资质条件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还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设定了行政处罚,但这些规则尚未涵盖检测质量全部责任方,其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后果设定也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且处罚威慑力不强,造成失信成本过低。随着形势发展,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适应形式需要,使得检测市场监管出现了法律“真空”,给监督执法带来很大困难。并且对建设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也比较原则,缺乏操作性。

2、我国工程检测机构与现场施工严重脱离,无法对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质量承担明确责任,建设工程的检测方往往“逍遥”于问题之外。工程质量责任中有些责任是由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数据不真实、不公正造成的。但由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与现场施工严重脱离,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只对样品负责,无法判定是现场使用了与检测报告不相同的材料或送检材料非正确抽样所得,还是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出具了不公正的检测数据,就由于这种不明确的责任,致使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可以脱离干系。就算样品检测出来的数据合格,也无法保证现场的材料就是合格;而对于监理单位或施工单位来说,就算工程材料存在问题、正确抽样送检,由于建设工程检测机构的违规操作,也可能得到材料合格的结论。检测行业的这种现状使得依法监管变得困难,违法机构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

3、工程质量检测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由于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检测单位趋于饱和,为达到生存和的获利的目的,一些检测单位不惜采取低价中标、违规操作、超资质承揽检测业务、出具虚假报告等不良手段争取追求市场份额,对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秩序和检测行业的信誉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一是检测样品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担任见证取样的监理人员对检测样品的符合性和真实性缺乏必要的监督,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买卖混凝土试块的现象:二是检测行为缺乏规范管理,如不按规范规定的取样数量取样,不按规定的检测程序和方法进行检测,擅自减少规范规定的抽样数量,甚至未经检测就出具检测报告等:三是市场无序竞争、压价竞争、偷工减料行为已非个别现象,使检测质量得不到保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检测单位很难把握经济利益和公正性两者的关系,真正依靠信誉和品牌发展的检测单位很难立足,以致检测市场上建设单位评价一个检测单位工作能力的标准不是严谨而是能否在必要时的灵活和方便,近年来有的地方一些检测单位甚至出现假试块真报告的现象。

二、改进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对策

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培育和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有序、良性运作的检测市场,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干预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是检测监督有法可依的基础。健全和完善检测单位法人责任制,推行“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法制化管理,促使各检测公司的产权明确和独立,实现依法经营和依法自律,提高经营信誉,是建立良好检测市场秩序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基础,也是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的动力源泉。此外,《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政府的理念、政府的管理来来看,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注重公众利益、老百姓的利益。政府的职能是十六个字:宏观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特别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就意味着公共的事务、公共安全的监管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际上建设工程质量就涉及到公众的利益、公共的安全,进一步的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就是行政执法绝对是摆脱不了的,但是,随着社会法制化程度的提高,行政执法的环境越来越严格了,不像以前想这么做,有这个手段、措施,就要这么做,国务院依法行政的纲要里专门提出政府依法行政要符合什么样的要求,就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一要合法,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政府就不能行为。第二是合理行政。法给政府职能部门一个法律上的地位,有这个法律地位你能去行政,没有这个法律地位你就不能实施行政行为。法治国家就是政府有法律要求,法律规定政府该干什么,法律没有规定的,政府就不能去做。而老百姓是法律要求不能做的就不能去做,法律没有禁止的就可以做。所以政府去执法没有法律规定的地位,就不合法,就不能去行政。另外就是程序正当,还要高效便民,诚实守信,老百姓要诚实守信,政府也不能朝令夕改,还有就是权责统一,有权力也有责任。可见依法行政这样的要求确实让我们的执法环境越来越严格。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监督管理也必须向法制化发展。

2、构建两层次管理体系。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所谓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宏观管理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建立和健全法律体系、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和鼓励质量体系认证等形式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根本把握;所谓政府对建设工程的微观管理具体就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某种或几种具体途径参与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创造出质量合格的建设工程。宏观管理主体部门应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微观管理部门是接受政府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机构。

三、结论

总之,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寻求到解决的出路。

参考文献:

市场监测论文第5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启示

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这就要求对粮食安全进行预警和监测,并用正确的决策对粮食安全进行调控。为适应新形势下湖南省粮食安全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研究适合省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工具,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每个省的地理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存在种种差异,使得各省在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引用。

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ln(Y)=O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0.10234)

(13.02)(1.824)

R2=0.99987,F=59234.33832,

SE=0.07582,D.W=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贡光禹译.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未来的粮食危机.未来与发展[J],1995.2

市场监测论文第6篇

松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松滋 434200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松滋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找出并发现公共场所卫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具体指导措施。方法 采样及检测依据按照标准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2013年11月30日前),2014年12月1日依据GB/T18204-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结果 2012—2014年共监测公共场所样品2216份,合格1982份, 合格率为89.44%。三个年度样品的合格率分别为88.03%、88.33%、91.16%,样品年度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对薄弱环节要加强监督与整治,特别是要加强旅店业拖鞋的卫生监管力度,提高全市公共场所的卫生水平。

[

关键词 ]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

[中图分类号] R1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007-03

Songzi Public Health Situation Analysis in 2012—2014

LIU Hong

Songz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ongzi 43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o understand songzi public health status, identify and fi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ublic health,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of specific guidance. Methods Of sampling and testing according to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GB/T18204-2000 "public health standard test method" (November 30, 2013), on December 1, 2014, according to GB/T18204-2013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inspection method. Results 2012—2014, a total of 2216 monitoring public places, 1982 qualified, percent of pass is 89.44%. Three samples of annual rate of 88.03%, 88.33%, 91.16%, annual rate difference between sample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5.05, P>5.05). Conclusion Suggestions to further strengthen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the weak link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in particular to strengthen health supervision hotel slippers,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city´s public health.

[Key words] Public places; Health surveillance

[作者简介] 刘宏(1976-),女,湖北松滋人,大专,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

公共场所是公众从事社会活动的各种场所,人流量集中而且流动性大,室内空气污染、公共设施和公共用品重复使用,增加了公众感染病菌的机率。因此,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防止疾病的传播,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现对2012—2014年松滋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检测对象包括松滋市辖区内各类宾馆旅店、餐厅饭馆、超市和购物广场、美容美发、文化娱乐场所等五类场所。检测内容包括空气、毛巾和床上卧具(枕套、床单、浴巾等)、茶具(茶杯、口杯)、洁具类(面盆、脚盆、浴盆等)、拖鞋。

1.2方法

2012年1月1日—2013年11月30日依据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2014年12月1日依据GB/T18024-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进行采样和检测。

1.2.1空气 采用自然沉降法,用经过高压蒸气灭菌直径为9 cm的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 min,经36℃、48 h培养后,计数平板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1.2.2茶具、毛巾、床上卧具、洁具类 随机抽取清洗消毒后准备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无菌操作,使用灭菌干燥棉拭子,于10 mL灭菌生理盐水内浸润(吸取约1 mL溶液)后,在用品用具的适当部位来回均匀涂抹进行样品采集,再用灭菌剪刀剪去棉签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放入剩余的9 mL生理盐水内,4 h内送检(各类用品用具采样部位与面积详见《公共场所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采样方法》GB/T18204),检测项目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

1.2.3拖鞋 采样方法同上,检测项目为霉菌。

1.3评价标准

按照《旅店业卫生标准》GB 9663-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 16153-1996、《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0-1996、《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GB 9666-1996和《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4-1996进行评价。

1.4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整理使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率的比较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12—2014年,监测公共场所卫生样品2216份,其中合格1982份,总合格率89.44%,相比较此结果高于何金艳的调查结果[1],2012—2014年样品总合格率依次为88.03%、88.33%、91.16%,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监测中发现,大肠菌群总合格率94.27%,菌落总数总合格率88.40%,其中,2012年菌落总数监测数167份,合格率84.43%,2014年监测数294份,合格率91.8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

2.2不同场所空气质量合格情况

将公共场所分为旅店业、餐厅饭馆、超市购物广场、美容美发、文化娱乐场所共5个场所,2012—2014年空气质量合格率最高的场所是美容美发,合格率为95.24 %;其次是餐厅/饭馆,合格率为89.47%;再是超市/购物广场和文化娱乐场所,合格率分别为89.35%、84.62%;旅店业最低,合格率为81.29%;这五个不同场所空气质量相比较,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美容美发和文化娱乐场所的合格率较高于公为美的调查分析结果[2],由于2012和2013年开展这两个场所的卫生监测力度不够,采样数量偏少,导致合格率偏高是主要原因。旅店业空气质量最低,这可能与客房一般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有关,有的客房带有功能,人员数量较集中,而且客房里的空调没有按时清洗消毒也导致合格率偏低。

2.3 不同类别样品合格情况

将样品分为茶具、毛巾、床上卧具、洁具、拖鞋共5个类别,2012—2014年样品合格率最高的是毛巾,合格率为92.61%;其次是茶具,合格率为88.43%;拖鞋最低,合格率为81.90%,三者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其中茶具2012和2014年合格率分别为82.81%,93.46%,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χ2=4.82,P<0.05)。

3讨论

从监测结果分析,随着卫生监督机构对公共场所监管力度的加强,2012—2014年松滋市公共场所监测的合格率逐步上升。但监测中也发现,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旅店业最差,与戴舟艳有关报道一致[3];此外,公用用品用具中拖鞋合格率最低,与蒋志兰报道一致[4]。分析原因:旅店业特别是无星级小型旅店业,环境通风不良,适宜霉菌生长、繁殖,加上业主的消毒意识淡薄,有的场所拖鞋根本不清洗消毒就再次使用,势必会造成交叉感染[5]。

建议卫生监督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场所公共用品用具的监督监测,特别是对无星中小型旅店业和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经营单位应加强内部卫生管理和提高消毒意识,做好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确保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水平[5]。

[

参考文献]

[1] 何金艳,蔡丽,金武丽,等.2009-2011年玉溪市江川县公共场所卫生样品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杂志,2013,29(95):611-612.

[2] 公为美.莱芜市134家美容美发场所卫生状况调查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4):116.

[3] 戴舟艳,邵景莺,周燕,等.杭州某区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96-97.

[4] 蒋志兰.2007-2009年姜堰市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1):2917-2918.

市场监测论文第7篇

[关键词]综合型超市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综合型超市通常为大中型购物超市,内部包括日用品及电器卖场、生鲜区、熟食品加工区和卫生间,其在经营过程中产生污水、油烟、噪声、固体废弃物(含废油脂)等污染物。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座落于城区的综合型超市所引发的污染投诉日益成为热点。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综合型超市项目的环境监管,尤其是在源头上严格对综合型超市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与竣工验收,已成为环保部门当前关注的环节。

目前,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38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和近年来制定的一些行业竣工环保验收技术规范,关于综合型超市这类商业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对综合型超市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中一系列技术环节进行探索,并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使环境监测数据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综合型超市的污染状况,为环境管理部门的竣工验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1结合技术规定,制定合理方案

1.1 收集材料

超市项目在申请验收监测时,需提交的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房产权证明或租赁合同;环保设施清单及其处理工艺;固(液)体废弃物的委托处理的相关文件、合同;建成后超市制定的环保规章制度和相关环保机构的设置等。

1.2 现场勘察

在现场勘察时应关注的以下问题:第一,对照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及其批文,检查该超市的规模、经营内容符合或者变更情况;第二,对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进行检查,核实其建设和运行情况;第三,检查超市的产排污环节,明确污染物排放类型;第四,确定监测点位,探明污水排放口;若有油烟排放,应查明是否有专用烟道,并请超市方配合在指定位置按监测规范开监测孔;第五,明确周边是否有环境敏感区,了解在试营业期间是否有污染投诉。

1.3 编制方案

主要是确定项目概况及污染源分析、验收监测评价标准、验收监测的内容(包括监测点位、监测因子和时段)、环境管理检查内容、经费概算和监测进度安排等。待方案通过审核后,即可作为开展验收监测的依据。

1.4 现场监测

按验收监测方案,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实施现场监测,同时记录项目工况,检查各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1.5编制报告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对验收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编制超市项目的竣工验收监测报告。报告经审核、审定后,即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验收的技术依据。

2依据行业特点,明确关键环节

2.1现场工况的确定

为保障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现场监测期间,企业的生产或运行负荷要达到国家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的有效工况,即必须达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1]。对于综合型超市,监测人员应通过仔细查看当日水表及各卖场、生鲜区、熟食区(包括各主辅设备)的运行情况,详细记录当日的用水量及设备开机台数,并校对其设计用水量与设备清单,核算超市当日的运行负荷。

2.2 污水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的确定

2.2.1监测因子

综合型超市运营过程中的污水主要来源于熟食加工区、生鲜区、卫生间。其中熟食加工区产生的餐饮污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卫生间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水监测因子的选择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及其批复中确认的污染因子;二是项目产污环节分析得出的污染因子;三是属于当地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综合型超市具有代表性的监测因子可确定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pH、氨氮、动植物油、阴离子洗涤剂。

2.2.2监测时段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的规定,污染物排放不稳定的建设项目,必须增加监测频次。综合型超市的污水排放不稳定,因此应适当增加采样频次,以便能够代表污染物排放的情况。根据对大、中型两种不同规模的综合型超市日用水状况调查,综合型超市每天用水高峰期通常集中在8:30-10:30,主要有生鲜区的解冻、清洗用水、熟食加工区的餐饮用水以及清洁卫生用水等,其它时间主要为员工生活用水。由于行业特点,综合型超市周末的用水量会较大些,具体情况详见表1。因此,该类项目适宜选取的污水监测时段点:高峰期加密采样,即8:30-10:30每小时采一次样;其余时段可安排为12:00、15:00、18:00、21:00各采一次。建议监测期为3天,选择2个工作日、1个休息日(周六或周日),这样能较合理真实地反映超市的废水排污状况。

2.3 废气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的确定

2.3.1监测因子

综合型超市的熟食加工区炉灶能源以电为主,少数使用罐装液化气。废气一般来自烹饪食物产生的油烟,均配套油烟处理系统。油烟中含有脂肪酸、多环芳等300余种有害物质,它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对人体肺、肝脏有毒性并具有潜在的致癌性[2]。据调查,综合型超市的基准灶头数一般有3~5个,按《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规定,属中型饮食单位,其油烟净化器的去除效率应不低于75%,油烟排放浓度不得高于2mg/m3。因此废气的监测因子为油烟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器的去除效率。

通过对5家综合型超市的油烟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在竣工验收监测期间,由于油烟净化器一般处于使用初期,运行效果良好,不同型号的油烟净化器的去除率均能达到85%以上,数据详见表2。

2.3.2监测时段

选择熟食加工区的作业高峰期,以获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一般采5次样,每次10min。建议监测期为2天,选择1个工作日、1个休息日(周六或周日)。

2.4 噪声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的确定

2.4.1 声源

综合型超市的噪声源主要有冷库压缩机、生鲜冷水机、油烟净化及排气系统的风机、中央空调外机与冷却塔等。监测因子为昼(夜)间等效连续A声级。

本文对超市中几种典型噪声源进行源强测试,测量值见表3。监测表明这些设备的噪声值均超过70分贝,有的接近90分贝,对外界声环境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靠近这些设备的边界应作为监测的重点。

2.4.2监测时段

通常应选择在声源设备正常运转时段。建议监测期为2天,选择1个工作日、1个休息日(周六或周日)。应当强调的是,声源周边有环境敏感建筑时,应在敏感建筑外1米作同步监测。当超市与居民住宅距离小于1米时,应在居民室内布设噪声测点,执行标准应相应降低10分贝。

2.5 固体废物处理环保检查内容的确定

综合型超市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熟食加工区的有机垃圾、废油脂以及各卖场区的包装箱、袋、废纸等。现场检查一是查看生活垃圾有无随意堆放,废油脂是否单独存放;二是查看生活垃圾和废油脂委托处理处置的合同、缴费单、被委托方的资料等,做到从源头把关。

3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3.1污水监测中的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监测部门往往注重超市污水外排口的监测,忽视了隔油池处理效率的监测,尤其对采样的细节不够重视。本文以某超市隔油池处理效率为例进行分析,数据见表4。分析表明,超市隔油池有设计的水力停留时间,如果监测中对隔油池的进、出口同时采样,或是采完进口、立即采出口,会导致所采的水样不是来自同一水体,监测数据缺乏逻辑性,当进口水质变化较大时,甚至出现处理率为负的结果。因此监测人员应充分了解隔油池的相关技术参数,把握污水的排放规律,确定准确的采样时间,保证样品采集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3.2 噪声监测中的问题

在综合型超市的噪声监测中,有两个容易忽视的问题。(1)中央空调外机和冷却塔在气温低于28℃时一般不会启动使用。如果在这一时段开展竣工验收监测,会遇到主要声源工况不足的问题。为此本文建议对于无法延期的竣工验收项目,可先按实际情况监测,但必须在报告中指出工况不足的问题,并要求超市在主要声源都有运行时再次申请监测。(2)综合型超市的营业时间通常为8:00(生鲜部为6:30)-22:00,但是超市生鲜区的海鲜冷水机、冷库的压缩机及配套的排气机均为24小时运行。因此综合型超市必须安排夜间噪声监测。

以某超市噪声监测为例,测量结果见表5。测量结果表明当中央空调开时,1#测点超标,当中央空调关时,1#测点测量值明显偏低,并使该测点达标,影响到监测结论。2#测点昼、夜间测量值较接近,但由于执行标准不同,造成昼间达标,夜间超标的两种结论。

3.3 采用合适标准的问题

验收监测执行标准的确定主要应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及其批复的要求为依据。以某超市为例,该项目的环评报告表中批复其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二级排放标准。在开展竣工验收监测现场勘查时,监测部门发现该项目排放污水已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并有相关证明资料。于是存在监测评价标准是否需变更的问题。实践中的措施是监测部门应将该超市的最新排污状况及相关证明材料如实上报环保管理部门,建议依据实际情况将该项目的污水排放执行标准由原来的二级排放标准改为三级排放标准。待在环保管理部门批复同意后,监测部门按新的批复进行验收。

3.4 引入公众参与机制的问题

综合型超市项目因其选址及排污特点,易引发环境污染纠纷,因此对该类型项目的竣工验收监测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是必需的。验收监测环节的公众参与可以弥补环境影响评价环节公众参与的不足,更能反映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的实际情况和受影响群众的要求[3]。但现阶段在验收监测中开展公众参与尚无明确的标准规范可循,建议承担验收监测的监测站可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咨询、座谈讨论中的一种或多种调查方式开展公众参与工作。问卷调查或走访应抓住以下重点:体现项目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污染源;体现群众的要求和意愿;抓住主要环境影响[4]。调查的问题数量适当,内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调查对象以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周边居民以及环评中明确的敏感目标为主,同时也可将长期服务于基层,对环境较为熟悉的社区干部、物业主任等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后应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与验收监测的情况进行核实,分析公众对该项目的主要意见及合理性,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缓解措施,并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负责验收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5]。

4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保验收的技术依据。因此,对于综合型超市环保验收监测,要根据有关技术规定的原则要求,从行业特点出发把握每一个关键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才能使验收监测的结果更加客观、科学。从而通过对验收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实用、有效的建议,促进综合型超市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 2000.

[2] 丁卫华.餐饮业环保问题及管理对策探讨[J].环境科技,2009,22(1):52-57.

[3] 赵扬,顾济沧.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3):58-61.

市场监测论文第8篇

关键词:简易填埋场;有机质;填埋年限

1 总述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重庆地区3座大型生活垃圾简易堆放场(沙坪坝区凉风垭垃圾场(170万m3,现目前已封场)、九龙坡区兴隆垃圾场(80万m3,已采取封场措施)、巴南区祺龙垃圾场(220万m3,已采取封场措施)垃圾有机质监测数据对重庆市生活垃圾堆放场降解规律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各堆放场填埋时间与有机质含量等相关特征值。

1.1 影响垃圾有机质降解速率因素

影响垃圾有机质降解速率因素包括:(1)气候条件;(2)垃圾含水;(3)温度。

1.2 研究地区选择

由于全国各地区降水、温度、垃圾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活垃圾有机质降解的外部条件不一,使得各地生活垃圾降解速率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监测数据来自重庆地区,因此,研究结论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重庆地区以及与重庆地区气候条件类似地区的生活垃圾降解规律。

2 监测数据分析

2.1 凉风垭垃圾堆放场

2.1.1 堆放场概况

凉风垭垃圾堆放场占地面积约45000m2,总堆放量约170万m3。垃圾场于1988年4月投入使用,2002年停用。

2.1.2 监测结果

监测时间:2010年9月。

有机质监测:共设两个采样点,取样点均位于垃圾表层,属于距现在时间较近的垃圾,垃圾中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4.7%与20.3%,按平均有机质表示垃圾体有机质含量为22.5%。

2.1.3 有机质含量衰减分析

凉风垭垃圾场从1988年开始使用,到采样监测时最短填埋时间为8年(即2002年停用后到2010年监测),由于监测采样为表层较新垃圾,降解时间在8年左右,重庆市新鲜垃圾有机质含量通常在40%左右,通过8年降解后,有机质降至约22.5%左右;按照有机物随时间降解公式①,可推算出从2002年封场后到2024年垃圾中有机质随着时间变化与垃圾降解关系。见表1所示。

2.3 祺龙垃圾堆放场

2.3.1 堆放场概况

重庆市祺龙村垃圾堆放场地处巴南区七公里半。该场于1986年开始使用,2000年停用,由开始300吨/日的入场量增至2000年的1200吨/日,占地面积约33000m2,总填埋量220万t。

2.3.2 监测结果

监测时间:2010年2月。

监测点:共设置21个监测井。

采样深度:表层8m以下。

2.4 垃圾填埋时间与有机质降解分析

凉风垭垃圾堆放场采样深度在3m以内,为表层垃圾样品,降解速率可大致反应表层垃圾的降解规律。典型规律见表4。

兴隆垃圾场采样深度主要为3m、6m、9m、12m、15m、20m几个层位,反应了兴隆垃圾场垃圾填埋不同深度上的一个有机质衰减规律,ZK1、ZK2、ZK3、ZK5几个钻孔3m处有机质(分别为13.0%、18.1%、15.4%、17.5%)属于一个数值区间,填埋年限差异也不大(分别为12年、10年、8年、16年),有机质的变化规律基本跟凉风垭垃圾场表层垃圾有机质变化规律(表4)一致。

祺龙垃圾堆放场监测点位于1990年前填埋区域,样品填埋年限推测20年,监测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为3.08~11.1%,平均有机质约7.11%,仅14.2%的样品有机质低于5%,可以推测出祺龙垃圾堆放场垃圾有机质要降解至5%以下还需经过3~5年时间,填埋深度超过8m时垃圾有机质变化规律也适合表4所示规律,即填埋年限大于25年时,垃圾有机质可能降至5%以下,垃圾填埋年限在20~25年时,垃圾有机质可能在5~10%之间。

兴隆垃圾堆放场采有深层垃圾有机样(8m深以上),推测填埋年限在10~20年的钻孔分别为ZK1(填埋12年,9m处有机质监测值为2.9%)、ZK2(填埋10年,9m处有机质监测值为11.5%)、ZK6(填埋11年,9m处有机质监测值为40.7%)、ZK8(填埋20年,9m处有机质监测值为4.43%),典型生活垃圾经过25~30年降解,通常有机质含量约5%左右,再继续降解难得很大,ZK1孔有机质含量2.9%,局部有机质偏低,该数据无法反应有机质变化规律。ZK6垃圾经过11年降解,有机质含量约40.7%,接近新鲜垃圾有机质含量,偏差过大,不作为有机质变化规律分析数据;ZK8监测孔在3m、6m、9m深度有机质监测数据非常接近,与大部分监测孔埋深不同降解程度不同的典型规律有一定的出入,因此不作为有机质变化规律分析数据;因此,仅ZK2监测数据较符合垃圾降解典型规律,在9m处有机质监测值为11.5%,降解时间为10年,与表4中“填埋年限10~19年,垃圾有机质含量为10~20%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重庆地区简易生活垃圾堆放场垃圾降解时间与有机质变化规律基本符合表4所示。

2.5 建议

根据上述对垃圾有机质降解与填埋时间关系的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重庆地区简易生活垃圾堆放场有机质含量可参照本规律研究结论进行推算。(2)与重庆地区气候条件及垃圾组分类似的地区可参照本研究结论选取参数。(3)由于尚未建立垃圾有机质降解与气候条件之间的模型关系,因此,研究结论不适用与重庆地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区域。

3 结束语

重庆市简易生活垃圾堆放场的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堆放场的治理迫切且必要;生活垃圾有机质降解与填埋年限规律研究对简易生活垃圾堆放场治理措施初步判断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重庆市简易生活垃圾堆放场的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