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32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景观;人文元素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如何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和要点,逐步探讨适用于当今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化人类对于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提升其价值。创造一个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景观设计及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多种文化学科交融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包括具象的生态形式和抽象的生态形式。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还在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

生态景观是把景观设计的触角延伸到生态的层次,把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改造自然环境,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手段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果。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学科的交叉影响,更主要的是这种景观设计的广泛性、科学性,以及它所形成的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为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等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种藕合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它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倡导“科技、生态、景观、人文”的共同主题。生态景观设计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目的,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将原始、天然、趣味的大自然环境引到城市建设中,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能够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二、生态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可以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由于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景观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人文元素主要面临问题:

1.建设性的破坏。由于认识的偏差、措施不当,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旧城改造中,由于许多城市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使得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遭到破坏,破坏了历史古迹,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周干峙院士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新思路、新风格,实为对本国文化的无知,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拆掉了不懂得真古迹,却又拼命地热衷于建造假古迹。假古迹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现代文化,将一些人文元素濒临灭绝。

2.改善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

3.要加强法制保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强法律保护。因为文化遗产是最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包括文化元素本身,而且还应涉及周围自然景观的保护。

三、生态人文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的融入思路

1.生态人文景观设计方向。自然观光旅游开发:群植古银杏观览、孤植千年古银杏观览、野生动植物景观。民俗民风展示山地景观观览、茶园、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观光产品:古朴幽深的古祠、民俗民风博物馆、古朴民居、摩岩石刻、寻找英雄足迹、野战活动游戏。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民俗风情展示、休闲垂钓、山地野营、山地运动、山地休闲。山寨绿林疗养产品:山寨疗养、山地绿林度假、山地绿林保健。

2.生态建设措施。注重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荒山荒地应抓紧实现以森林覆盖为主的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林地面积,做好造林,抚育工作,使地形地貌不受到破坏,山石水体不受到污染,动植物生长不受到阻碍,生态系统平衡不受到伤害。例如,在山体上种植一些茶园,既可以传承茶文化,也可以保护生态自然资源。总体目标:蓝天碧水,林深草密,清新自然。注重水体资源与环境保护。水质治理是切入点,水体质量一旦遭到破坏,其净化的代价往往非常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形成最大障碍。例如,通过在水体中种植可以净化水体的藻类,放养鱼类,既可以开发成为休闲垂钓中心,也可以保持水体资源环境的平衡发展。在旅游景区和浏览道路的景观范围内,严禁开采山石,要保持山体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采用:“游住分离模式”,最好还要在山上建各类接待设施。

3.人文元素及其环境保护。保护人文社会资源。注重保护民俗民风博物馆:如氏祠等几个姓氏的的几十本草族谱、族规界碑及期修祠纪念碑。保护当地乡土民情,其中古朴民居、居民的生活活动方式,也是生态旅游景观中被观赏的对象,是景点。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组织专门机构,专人,分门别类进行收集整理历史文化与民众资源、编辑、出版相关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人物词典、小说使其成为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即可提高旅客的探迷,探知兴趣,同时也是提高旅游区文化品位的需要。

传承文化典故。以当地农耕文化的石磨,水车,风车,织布机等古老的劳动工具,作为风俗风情展示,传承农耕文明,发扬当地风俗风情。“五老树”、“银杏至尊”等神话传说的典故,通过摩岩石刻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传承银杏谷文化,发扬中国传统。

严禁毁坏文物,杜绝人工建。设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状况。入口大门的设计、雕塑、小品的设计以千年银杏村的银杏叶为设计元素,将现代的大门、雕塑,通过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设计成为既生态,又具有人文元素的生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l]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2篇

21世纪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的先驱,在当今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下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变。以校园建设为例,当今大学需要有足够的校园规模与空间容量,来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园规模、空间质量上与国际知名高校相比较还存在的相对滞后的状况,这极大地限制了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大学开始对其校园空间进行改建、增建和新建。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的建设,整体一直保持良好有序的发展,其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形式:1.高校之间的并购;2.由当地政府主导的大学城区域划分,高校新校区的建设;3.高校老校区扩建;4.老校区的改建。无论是哪种校园建设方式,都需要考虑到如何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在注重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对校园景观进行更新、改造、再利用,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现有的土地与景观资源,利用好校园长廊这种独特的建筑景观的价值,己经引起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

二、校园生态长廊相关案例分析

校园生态长廊在国内外均有优秀案例可供参考。校园生态长廊的基础功能是要连接各个教学楼或学生公寓,此时长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立体”的交通道路。其次,校园生态长廊就需要满足其“生态”功能。下面将通过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长廊案例分析来说明校园生态长廊的特色之处。沈阳建筑大学中的长廊位于新校区中,并且是亚洲最长的校园长廊。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教学区与教学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作用。其生态长廊的建设有如下六个特色:首先,功能性是设计时优先考虑的内容。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不同区域教学区与间接连接生活区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其长廊既符合人流路线的合理性,同时也符合在楼外观看长廊的审美性。第二,以长廊连接各个教学区域,是适应沈阳的寒冷气候的方式。沈阳是位于辽宁省内陆地区,冬天平均气温可以达到-20摄氏度,长廊让师生不必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自由穿梭于各个教学区,在夏天同样也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第三,沈阳建筑大学的长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校园交通问题。学生可以选择通过校园长廊内部或外部穿梭与各个教学楼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性。长廊的存在分流里外部人流的数量,缓解了校园内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第四,从人文的角度增加了各个不同学院和行政机关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来源于无意识中各个不同流线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人文建设应当属于“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叫人文生态建设。第五,沈阳建筑大学在教学楼外部规划了动物、植物生态区,在长廊穿行的过程中处于最佳观赏高处,让师生在学习科研之余,有了放松和接触大自然的生态条件。并且在长廊内部设置合理的植物摆设和功能区规划,增加了长廊的利用率和生态性。最后,通过生态长廊的连接,使得校园的整体性更强,让教学、生态、人文等“元素”紧密相连,既体现了人文设计的关怀性主义,又体现了实用性主义。

三、浅析校园生态长廊设计

通过调研和总结,校园生态长廊的设计可以分为必要条件设计和选择性条件设计。必要条件设计包括:“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那么可选择性的条件设计则需要根据当地文化、校园理念、地理情况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篇论文仅就校园生态长廊设计的必要条件设计进行浅析。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涉及到后期建造成本,因此在前期选址需要规划出最恰当长度和位置的长廊,从而满足高效、便捷的基本条件。如何使得长廊空间作为校园中宿舍区、教学区、生态区的一个重要的连接地带;如何使得在方便师生通达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的与自然相接处;长廊的选址是否破坏了校园整体规划的内容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选址方面所要斟酌的。在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方面分为长廊内部设计和长廊外部设计,两个环节的设计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又有着互动的关系。外部设计我们需要考虑:1.景观植物的规划与长廊之间的关系;2.是否需要大面积的集散广场或各个不同的小型休憩空间与长廊呼应;3.围绕长廊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位规划4,相关电力系统的合理铺设。那么在长廊内部设计中我们则需要考虑的是:1.步行的畅通性;2.长廊的休闲性融入,例如休闲椅的摆设;3.植物摆放规划;4.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规划。从内部空间可以看到外部空间的美景,从外部空间如何最快达到内部空间的位置,这些都是长廊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是生态技术多样性的使用,例如长廊最上层可以设计城无棚顶的天棚花园形式。在能源使用方面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系统。在长廊周围建设相应的生态动物区域和生态植物区域。生态长廊的建设也可以作为科研实践的场所,例如实验雨水采集系统、净化空气系统等。这些生态、环保、节能等技术均可以运用在校园生态长廊的建设中去,具体的生态技术实施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结语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3篇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生态结构由“一山一环三核心”组成,“一山”指学校的花山,花山植物为自然植被,自然植物群落交替,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物种丰富,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一环”指学校的环山道路花山路,花山路连接山前学习区与山后生活区,使用频率高,不仅是校园的主要道路,也是景观大道,漫步于此可欣赏校园优美的风光,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三核心”指山前以新教学楼为中心、包括楼前广场、篮球场、小游园的教学区、以旧教学楼为中心,包括环岛花园、教学楼前公共绿地、校园广场的教学区,及后山包括宿舍区、休憩区的生活区。

二、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园,环境设计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花山作为校园自然植被的保护地,也作为动物的栖息地,应将人为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花山脚下四周作为花山保护缓冲区以减少人为干扰;花山环山路作为廊道设计,道路两边行道树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兰、麦冬、沿阶草、玉簪等,丰富植物景观。在核心区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注重植物景观的自然设计,乔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红花继木、雪松+合欢+草坪等,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以人为本

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校园环境使用的主体,校园环境设计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减少人际争执、避免社会焦虑等消极行为。以人为本要求校园环境设计创作优美的视觉感受,舒适的交往空间。优美的视觉感受体现在丰富美观的植物景观,造型新颖的景观小品等。舒适的交往空间则要注重空间的边界处理、环境的空间导向和环境的视觉层次。

3.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系统设计体现在校园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各个活动空间与整体环境的协调。

4.动态发展

高校校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校园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近期的建筑相对集中和密集,为今后发展留下空间,未来的环境设计应与原有空间恰当衔接,同时避免干扰原有功能区的空间环境。

三、校园生态环境规划模式

1.校园植物生态设计

(1)丰富的植物群落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应创造丰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应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植物空间。植物空间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敞空间可用低矮的植物进行围和或半围和。半开敞空间次之,私密空间可用高的植物围和。

(2)创造季相景观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创造季相景观,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赏,四季常绿。如由云南黄馨、桃花、白玉兰、紫玉兰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木槿、荷花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乌桕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雪松等组成的冬季景观。季相景观也体现在植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时间序列上动态的变化,校园中可种植秋色叶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园植物景观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3)体现校园文化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体现校园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等。带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完善步行系统,减少汽车尾气、噪音。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在校园入口设置临时停车场,禁止出租车进入校园。增加花道、绿道设计,道路两边设置休息座椅、展示栏等景观小品,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系统,使道路成为景观廊道,不仅可以休憩、还可以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

3.校园景观小品生态设计

(1)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中可将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起来,体现生态性,如花架、花钵、带种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种植紫藤、凌霄、地锦等攀援植物,形成丰富的林荫空间。校园广场、道路两边、路灯上等都可以放置花钵,花钵内可种植矮牵牛、吊兰、常春藤、三色堇等,为校园环境增加生动的色彩。座椅的种植池中可种植美人蕉、桂花、红花继木、苏铁等植物。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不仅丰富景观,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愉悦体验。

(2)生态材质景观小品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4篇

本篇文章对生态住宅景观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简述,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入手,分析当前生态住宅领域景观设计的不足。对生态住宅相关理论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得出生态住宅应该具有健康、美观、高效的特点。从水景、绿化、光环境、声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生态住宅景观设计的形式。通过文献查阅与资料整理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通过住宅景观的生态化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态意识。

关键词:

生态 住宅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34-03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生态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如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各种资源濒临枯竭,绿色植被破坏减少,尤其是近几年日渐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的加剧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才能不断良性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中,要约束人类的无度行为,要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如今,我国政府对于改造人居环境质量问题高度重视,大力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保护有限资源,节能减排,坚持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环境保护部门即将出台的《区域污染防治规划》从2011年一2015年,将重点解决PM2.5等突出大气问题。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除了增加绿植覆盖面积,工农业污染源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控制等传统方法以外,还应加大辅助治理方法,如增加分散水域,增加楼顶绿化,实施生态住宅等可持续发展措施。因此,生态住宅景观的应用尤为重要,住宅景观既要做到美观现代,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生态住宅”理念已经初步被人们广泛接受,生态住宅的设计是对生态学,美学,建筑学等学科的高度融合与创新,在满足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营造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空间。

本篇文章力求在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的前提下,提出生态住宅的设计理论,并且以此为基础,从生态世界观的角度分析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对美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生态学以及人体工程学理论的研究,协助对生态环境设计进行探索,借此研究来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生态化意识,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空间,改善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局限在传统设计的层面上,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要努力把生态意识注入到社会审美中。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以及美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住宅领域的理论构架体系,为生态住宅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生态住宅设计的方法做出一点贡献。

生态住宅领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的设计潮流,应运而生了许多的相关著作和理论成果。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使生态住宅设计在理论基础上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资料整理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分别有―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如书籍、学术论文等,第二对一切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如报刊、杂志、图片、新闻以及相关网络信息,第三是对国内外优秀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各种方法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就已经出现了对生态住宅的研究,提出居住环境生态化的理论,逐步将生态学思想应用于景观设计中来。由希腊学者Doxiadis提出的“人类聚居学”概念是将环境与生态学结合的先驱,其理论是生态住宅涉及的雏形和基础。德国1976年由设计师施奈德提出了注重生态效益的居住环境建设理论,着眼于建设生态健康的住宅环境。与此同时,格鲁夫提出了“生态型社区”概念,对当时为了建筑大都市型社会而牺牲自然生态的模式提出质疑与反对。90年代后,由于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学等相关理论的深入,生态景观这一思想在景观设计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学者布列斯托尔发表了《可持续的住宅小区――规划师、设计师和发展商的指南》一书,此书为生态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美国学者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一一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一书中从生态学角度入手分析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原则。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越发严重,人们意识到了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维护生态环境成了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应运而生的是许多关于生态设计的理论,例如:由美国规划师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编著的《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约翰.0.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等都在生态住宅景观设计方面给予了许多理论参考。

在我国生态住宅景观的研究相对于欧洲国家较晚,近十几年由于国际化的加深,我国已经逐渐把生态住宅景观设计观念提上日程。进入21世纪,我国受到国际生态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关于生态住宅景观设计的探索与研究。1993年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他认为应该以多种学科相互结合的方法研究生态环境设计,并且强调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住宅景观设计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例如由国家建设部颁发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重点与技术导则》俞孔坚发表的《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等。这给我国生态景观的研究提出了技术指导与理论依据,促进了生态景观研究的更深入的发展。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应该先从其概念分析入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肤浅认识上面,要通过外在的装饰推敲其内在的深层内涵和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把建筑、园林、雕塑、绘画等结合起来的一门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功能、绿化、声音、光线、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所以说环境艺术设计学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具有多样性的综合学科。

生态住宅景观的特征

生态住宅的景观设计是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规划和再造,力求对室内外的环境进行舒适、美观、健康的设计。生态住宅景观除了形式上接近自然景观以外还要从材料、设计的可持续使用性的方面来考虑。例如采用生态材料、利用雨水回收系统、运用太阳能设备等,让人类的生活环境从室内到室外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生态住宅景观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健康

生态住宅景观顾名思义,既在保证其生态作用的前提下对环境景观进行设计,所以生态住宅又可称之为健康住宅。生态住宅的整体设i+,室内外构造,总体布局,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都必须体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化意识,以提升人类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

生态景观要有一定的舒适性,温度、湿度要适宜,要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光照要充足并且要有良好的通风,要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在保障私密性的前提下做到正常的邻里交往等。

第二、美观

生态住宅景观设计更要注重美观性。生态住宅要在外在形式上与自然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更要体现在精神层面。要以现代严谨的科技体现生态景观的淳朴自然之美。

第三、高效

生态住宅景观的设计还要注重高效率,高效就是要求能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对于那些非再生能源。高效,作为生态景观的核心内容体现着生态住宅设计的可持续性原则。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更多的环境效益,起到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生态住宅景观的设计方法

生态住宅景观设计中材料的使用应选择消耗资源少,可以持续使用,污染少,效率高的生态材料。要尽量实现材料的可循环使用,并且多用可再生能源,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新能源。

在水的利用方面消耗较大的主要是景观用水,所以,景观用水应该做到多次循环利用。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当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水的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如雨水收集、污水回收等节水方法可有效减少对水的浪费。

亲水是人类的本性,水景观的营造与应用也使景观更有灵性更加生动,所以为了满足人类的亲水性要求,水景的设置成了造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水景重要但不能盲目,水景的设计还是要因地制宜理性思考,尤其比较干旱地区或受季节气候限定性因素影响较强地区,水景的设计更要精致实用。水景的形式变化多样,如自然式的水景观、旱地喷泉、枯山水景观、旱溪、浅溪等设计形式。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我们可以借助便利的水源引流入内,并运用美学手法再现自然河流景观,这样做景观自然真实,并且流动的水体有自我净化的功能为后期维护带来便利。在水源较少的地方也可以做一些节约型的水景设计,旱地喷泉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水景形式,广场与喷泉相结合使景观的利用价值增高,即具有实用性又不失水景的灵动之美。相对于旱地喷泉,浅溪的设计手法比较优雅安静,模仿自然水体的形式使水感觉更加舒适宁静。相比之下,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强调的是意境之美,用沙石做出的人工纹理代表水的流动,让观赏者不见水而感觉到水的流动意境,使景观更加具有诗意,体现了一种悠然的意境美。水景还可以与雕塑、建筑、植物等相结合,枯水期也不失景观美感。(图1)

生态景观中植被的绿化更应注重其生态化,做到多种植被综合设计。尽可能选用本土植物,避免入侵物种,科学高效种植,减少死亡,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提前考虑后期维护,采用易于维护和后期维护污染小所用能源少的植物,多方面因素综合设计。

生态空间绿化应该具备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与休闲活动功能等。应实行立体化概念,合理的立体绿化可以起到保护生态住宅环境生态效益的作用。通过多方位(如地面、墙面、屋顶等)的绿化设计加强绿化率,提高环境质量,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生存。

建筑墙面绿化是对竖向空间进行绿化种植,主要以藤蔓类植物为主。墙面绿化的范围还包括围栏、廊架等。墙面竖向绿化起到降温加湿的作用。与乔木、灌木相结合的竖向绿化还可起到隔绝噪音和紫外线的作用。(图2)

屋顶绿化是新兴起的被广泛认同的绿化之一,屋顶绿化可以在增加整体绿化面积的同时对建筑物起到降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使建筑物避免直接的阳光照射,保护建筑物主题,使其寿命延长。屋顶绿化的要求相对来说也使比较严格的,需要设计初期对建筑主体的结构、屋顶厚度、建筑的承重、防水、排水等做出分析。屋顶种植的土层相对比较薄,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也要选浅根的植物,且耐旱、耐日晒、抗风、抗旱的树种,以乡土品种为佳,多用灌木草本类。(图3)

底层架空式绿化即在建筑底层的架空空间中进行的绿化设计,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建筑物底部受潮的情况,对建筑物起到降温的作用,还增加了休息活动空间的面积。但在北方地区却不是很适合这种设计手法,因为北方秋冬季节温度低,建筑底层光照不足,不适合植物存活,所以一般这种设计手法多用于南方地区,且种植的物种多以喜阴耐湿的灌木草本为主。(图4)

除了以上几种设计形式,在绿化设计中还要注重多种类型综合种植,这样的方法更具生态性,且美感也较强,植物的选择上也尽量以本土物种为佳,存活率高,后期易于维护。

健康的光环境是生态小区的重要因素之一,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就要从最本质的根源入手,在高效运用自然光源的前提下选择用健康生态的光源如LED灯具、太阳能照明工具等。由于传统光源的应用会对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健康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光环境营造中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避免在宅间景观中使用高反射的材料如玻璃、钢材等。因为反射光强的材料折射的光容易对室内生活的人类造成影响。所以临近住宅的景观照明应选用照度低,折射小的光源材料。或者可以用高大乔木、灌木等进行遮挡,避免阳光和强烈灯光直接入室。声环境的营造在生态小区设计中也尤为重要,除了开发前期的选址以外,后期的防噪也很重要。可以设置隔音屏障,一般以常绿植物为主。另外还可以对小区车辆进行管制,对于景观用设备的噪音可以搭建木屋,种植吸音植物等。

生态住宅景观应该注重参与性设计。参与性强的景观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刺激人的感官,让人在享受生态景观的乐趣的同时增强生态意识。参与性景观有很多种,例如具有互动形式的浅溪、喷泉,具有参与性的种植绿化等。参与性景观的应用可以提高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住宅区景观的多元化。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设计;绿岛园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47-02

1 引言

城市工业迅猛发展,人口数量不断膨胀,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与此同时,呼吁关注生态的声音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景观设计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理念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景观生态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核心在于促进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对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的体现。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绿地设计中,使其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本文欲以天津塘沽“绿岛园”工程为例,以此来客观考量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

2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2.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一词首次出现在1937年德国地理学卡尔特罗(Care Trol1)撰写的《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中。这个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空间的研究之旅中总结而来的。他在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并迅速在中欧传播开来。现今,其所谓的景观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并具备了自身的要素和特征。

2.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理念中包罗的内容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相对应于景观的三大要素组合,本文就城市绿地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

一方面,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

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之合理调整,比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等,块状绿地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在斑块理论中,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

此外,根据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属于带状分布类型的一种特殊要素。而廊道理论中,绿廊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

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因此,从上述的具有空间意义的景观生态学之“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使得本文讨论对象即城市绿地规划有了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地规划在生态流和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 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天津塘沽“绿岛园”工程中的应用

3.1 项目概述

京津塘高速公路起端北京市四环路东南角十八里店,至天津塘沽区小新滩附近,全长142.69公里,本项目建成后对实现塘沽区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大大提高人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和质量,使塘沽乃至天津市的城市发展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3.2 “绿岛园”中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绿岛园”的宏大规模为建造不同类型的景观区创造了条件。其中显现了三种特色生态,如生态湿地景观,它是基地原有景观的保留与移植。又如缓坡草坪景观以及高地树林景观等。这些生态环境都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理念,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因此“绿岛园”作为本文城市绿地设计规划的案例对象,对其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绿岛园”的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

第二,从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绿岛园”的水体开挖及修整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地设计的体现。这一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结合基地地形将大片沼泽地开挖整改为公园景观水体,拉近了人和水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原有生态湿地的自然景观,将人文景观融合在内,通过保证生态湿地景观从而达到维持水景观的效果,即相应地进行了瀑布茶室、瀑布水景广场、戏水平台、给排水等项目配套设施。因此,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一水体开挖及修整更大意义上是起到了完善“绿岛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

第三,对于“绿岛园”采用硬质铺装广场以及车场铺草坪砖,首先是基于“绿岛园”绿色廊道的考虑,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理念中廊道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一广场硬质铺装以及车场铺草坪砖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广场以及车场通道两旁的绿地廊道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营造不同的道路空间感觉,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该基地处于生态湿地景观境内的考虑。通过硬质铺装广场或车场铺草坪砖,能够使得景观保持完整性之余,还能起到保证通行安全等作用。同时在“绿岛园”内部增添“望月”大草坪、卵石滩、木桥及木平台、石桥、假山石景等设计,是为了将各个斑块或者不同廊道链接起来,发挥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其次是为了能够使广场的硬质铺装和草坪的软质铺装更为美观,通过利用不同的铺装材料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地等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通过带状与点状的铺装,与局部的景观融为一体,同时形成个性,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从而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效果。此外,在河北路入口处采用欧式的线角,利用雪花青抛光表层,在入口处一侧采用厚钢化玻璃,其采用的毛面和淡绿色相间,从而与入口顶处颜色相呼应;另一侧则采用石榴红花岗岩,与入口的厚五莲红毛面铺装风格相一致。由此,河北路入口处与“绿岛园”内部的广场硬质铺装和草坪铺装勾勒出极具空间感的层次,形成了独特的跳跃式景观风格。

最后,“绿岛园”中的艺术雕塑、标志灯塔、景观墙体及亭榭、照明及景观灯等项目则都是人为景观范畴。雕塑壁画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大量采用壁画、浮雕、陶雕形式丰富“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一人为景观为了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夜景灯光艺术采用大量白色碘化灯、投射灯,这一艺术设计在夜幕下的环境设计中占主体作用,使树林、地面及城市环境设施色彩逼真,充满丰富热闹的气氛。与此同时,埋于树脚的投射灯,从下到上勾勒出树木、雕塑及水体的不同形式与色彩,配置于“绿岛园”标志性性的泛光灯。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精心设计中,“绿岛园”的人文气息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4 结语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而该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展之必然走向。因此,我国奉行这样一种城市建设思路正是顺应时展的正确去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通过全文对景观生态学理念尤其是有关景观格局和功能的“斑块―廊道―基质”之景观模式理论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应用分析,结合天津塘沽区“绿岛园”的工程项目实例,以小见大,窥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并从中分析利弊,发扬优点,改正缺陷,提出上述建议和意见,以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达到城市的合理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Forman R.T.T &Godron,肖笃宁,李秀珍,高峻译.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嘉乐.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J].中国园林,1993,(4):42-43.

[10]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3):40-43.

[11]高峻,杨名静,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53-56.

[12]赵慎,陈尔鹤.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2001,(3):8-10.

[13]岳天祥.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问题[J].生态学报,2001,(3):462-467.

[14]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7):15-18.

[15]J.G.F,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16]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17]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8]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19]韩镇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1):71-74.

[20]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原则与实践――以吉林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4,22(3):95-97.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设计;现代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城市园林的科学景观设计,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上,体现着人与自然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上的生态理念,以科学的视角审视城市景观建设,必须从生态环境出发,结合多样化物种需求,高度利用资源,实现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具有健康生态系统的现代城市的园林化目标。

1园林式的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的生态理念下的现状

生态学综合了植物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以及水文生态学等多学科内容,其协调机制下的系统论和整体论,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学的发展逐步完善了景观生态的理论体系,随之而来的是景观设计的规模化建设,也越来越凸现其指导意义。现代城市通过景观美学结合生态科技的景观设计途径,一方面保障了园林景观设计质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美观性考虑和美学原理。20世纪70年代,景观设计受到城市生态理念的影响,然而景观设计的研究对象毕竟是以空间结构为主体,与以物质流、能量流为主体研究对象的生态学,两者的共同点、关联性并不明显,这个应用难点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所改观,此时的景观生态学从要素的关联性入手,将景观结构、功能性表达提到了景观设计的美学表达层次上。现阶段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理念受科技水平和资源条件所限,与体现在整体规划上的生态设计存在差距,生态景观需要从长远目标考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传统设计结合生态设计的美学优势。

2生态设计原则及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2.1遵循自然条件,体现人文关怀

一个区域地形地貌的初始形态,是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时的形态塑造和改造基础,需要通过监测分析气候环境,并在景观塑造上体现出因势利导的改良机制,景观的区域性环境生态化建设,需要在保护原有景观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下,实现综合利用废弃、闲置设施,使生态景观理念快速形成社会效应的同时,实现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区域景观应体现出便利性、社会性和公众性,在尊重人们已形成的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环境服务目标,改良景观合理性必须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和熟悉风土人情,挖掘出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契合点,将景观生态化与人们生活、与自然、与人性化和谐相融。

2.2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生态

园林景观应尽可能在设计上突出本土植物的生态物种,凸显当地植被特色。相对而言,乡土树种比其他种类的植株更具适应能力,具有物种遗传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引进具有一定抗逆性、利于植被再生长的树种,可以减缓改良环境对树种的影响。比较合理的方法是选取本土物种中的优质资源,配合抗逆性植被分布,从经济上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效应,同时有效控制管理生态的成本。目前在景区的生态设计上,我国多采用这种区域分配的植株配置,通过错落有致的植株营造具有美感的景观气氛,并且以植株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如彩叶景观区以块状、条状的色彩差异,使景观产生较强的视觉美感和观赏性。植被的多样化稳定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其种植方式可以采用丛植与单植和片植相结合的原则,将不同植株在同一区域混合种植,通过良性配置和总体布局的规划形成园林景观的整体效应。此外,城市周边建设也需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生态效益。

2.3现代技术的合理应用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生态设计的发展原则。现代技术中的无土栽培是一种具有土壤环保性的先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关于雨水冲击对环境、植株的影响不复存在,土壤的有机性使机械化管理、标准化配置成为健康土壤性能的主要手段,减少了实际操作中生态负面影响。在无土栽培过程中,还可再利用代谢产生的枯枝败叶,其中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植物的天然培土;处理污水系统中的有机物,也可采用同样的物质循环方式,以此降低建设园林景观过程中的经济负荷,集中资金进行生态化建设。危房、旧房改造中的废弃砖石也可设计成具有艺术气质的园林小品,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设过程中的破坏性。

3结语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园林景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质量、居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数,城市园林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景观设计的理念,可持续的生态理念以其先进性推动自然生态健康发展和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童晓春.绘画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影响[J].智能城市,2016(5)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其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部分,也应当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做出相应调整。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关键词

景观设计;建筑教育;教学探索;地域性;学科发展

1.背景与问题

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景观设计”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2013)》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四方面知识构成,其中“景观设计”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等并属于“建筑相关知识”这一环节,要求为“熟悉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设计中”。然而,随着城乡环境的发展变化,“景观设计”的定义、内涵及理论实践在近年来不断讨论、拓展与深化,出现了“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称谓,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原“景观设计”确定为“风景园林学”的正式名称,设立为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并列的一级学科[1]。在这一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如何定位、调整,才能为学生建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领域的宏观视野?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热点频现、设计视角多元的情况下,如何立足当下,使学生掌握并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新方向?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学科内容拓展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并有所侧重,将这部分知识与建筑设计相衔接,最终纳入建筑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中?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建筑学教育需面对的迫切问题。

2.传统建筑教育中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与反思

2011年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一级学科中仅仅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2],虽然2011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地位大幅提高,学科内涵更为完整,但我国当前建筑教育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构成还是延续着2011年前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将景观设计定位为建筑设计的后续与附属阶段,未能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发展出更为整体与综合的设计策略;二是在教学评价中过于侧重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对竖向设计、雨水管理等与生态技术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强调不足;三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近年来发展的热点,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课程内容的知识更新不够[3]。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其定位是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相关知识”,基于建筑学从业、研究人员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受限于课程总体安排,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全部知识加以教授。在这一前提下,如何选择知识重点、建立整体知识框架、突出学科热点,最终将其学科特有的设计知识综合、容纳到建筑设计能力培养中,是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思考的。

3.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层面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3.1基于人居环境设计整体视野的教学框架

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通常是兼顾了概论、专题与设计的一门课,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确定一个景观设计的整体知识框架。从学科发展背景来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已成为人居环境设计的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因此,立足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视野设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一方面能强调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立足点,使学生能较快把握景观设计的本质及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对后续景观设计的对象、设计方法的阐述,也能让学生摆脱单纯从美学角度进行景观设计评价。从“人居环境设计”这一立足点出发,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框架由分为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这部分主要从两条线索来讲授,第一条是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影响下的生态规划的理论及设计体系,强调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第二条是从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影响下的文化景观理论及设计评估体系,强调人地互动关系及景观文化现象的过程性,“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体现出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第二部分是“场地尺度的人居环境”相关的景观设计,从行为与空间互动、美学、新型生态技术等角度来讲授人居环境设计,是传统意义上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延续。

3.2突出地域性特征的系列化设计选题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长度,还要包含理论讲述与初步的设计训练,因此,其设计选题不求综合与全面,而应突出问题、强调重点,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景观设计课程中的设计部分,其选题立足杭州地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结合理论讲授,设定了“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修复”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三个层面的设计选题,实际上是围绕着杭州的地域性特征及地域性问题而设定的系列化设计,从而让学生对景观设计方法有具体化的了解及掌握。“公共景观场所调研与优化”这一部分是对杭州公共风景场所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并加以优化设计。学生可以选择西湖周边风景场所进行人群行为、景观空间热点、景观视域等进行调研,做出评估及优化。从教学反馈来看,这部分的空间及景观优化设计控制在较小尺度,能延续、发挥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有助于让学生快速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历史地段城市绿地设计”部分,是选择一块位于遗产缓冲区的城市历史地段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场地、背景、问题均较明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景观设计课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来产生景观形式,从城市区域活力再生的视角开展设计。这部分设计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主要设计训练,要求从“综合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人群行为统一考虑,从问题出发拟定设计方向。从学生的设计最终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自然生态处理过程产生空间,以三维及动态的眼光审视场地,提高了处理场地、景观的设计能力,而这些能力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下一步的建筑设计中。“风景园林遗产修复”部分,是学生可选的设计环节,主要内容为杭州传统风景园林遗产的景观场地及景观要素修复设计[4]。本部分设计与遗产园林管理部门合作,对风景园林遗产景观要素进行评估及必要的修复设计。景观遗产的监测、评估与保护,是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的学科新内容,参与本部分设计教学的学生,能与管理部门直接合作,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对遗产保护、修复性设计均有了深入的了解[5]。

3.3针对模块化建筑课程的内容衔接

建筑学教育体系下的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建筑师应具备的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具备基本景观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提升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因此,景观设计课程应注重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互相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连续性的设计教育,将设计变成一种兼顾发现、研究与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现行课程为模块化设置,有1年级的“形态与认知”;2年级的“建筑与环境”“空间与行为”;3年级的“技术与建筑”“建筑与文脉”;4年级的“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个模块。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在三年级,考虑了与2年级“空间与行为”、3年级“建筑与文脉”两个设计教学模块的知识衔接。

4.结论

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的景观设计教学,其理论教学应以“地域性”为核心,关注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启发性,并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衔接,将其纳入综合性设计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培养中。从2011年起,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以上认识进行了内容调整与设计选题,从几年来的学生反馈及设计成果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对景观设计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兴趣持续贯穿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学习中,也有多位同学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进一步开始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学习。

作者:都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设计与景观园林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24(9):56-63

生态景观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理论;方法

1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

1.1 生态原理

绿地景观是存在于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绿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中包括了纯粹的人工生态系统、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从宏观上来看绿地景观,研究的是基质、廊道以及缀块之间的结构、组合与格局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进行空间上的组合,而这种空间和组合上的改变,不但要服务于人类,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其它因素,还要服务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从中观上来看则是要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万物相和谐的生态系统。至于微观上,则是要打造出以人为中心的绿地环境,让建筑与各种绿地景观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

1.2 形态原理

以绿地为主建立起的生态系统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就有“地有佳气,随土而生。山有吉气,因方而上,气之聚者,以土沃为佳”的说法和“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绿地景观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绿地形态,这些绿地形态是所有组成绿地景观的空间、比例、秩序、地质、色彩等元素的总称,而组成绿地景观的个体则是各种各样的街头绿地、专用绿地、公园、道路绿化、风景绿地等。

1.3 文态原理

文态代表的是一个地域的内涵与总体特征,其中所包含的是该地域的人物风貌和物质形态,同时也是发展历史的根源。而城市中的文态性绿地景观就是以建筑布局为导向,以该城市的人文风格为基调,并综合的展现出秩序之美的以后总城市绿地景观。它主要是由建筑、绿色植被、山体河流、街道等物质及人类的活动所组成的。这里不但有有形的物质参与其中,同时通过这些物质寄托了某种或多种感情,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或起到教育、纪念的意义。

1.4 心态原理

绿地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基础,其关心的主要是对人的服务,而绿地景观所重视的更多的是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关心如何将绿地环境设计成人类相互理解的空间;其次是采取人性化的设计,探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层次、地域、人群中来设计空间环境的特征;最后则是如何在不以人类为主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尊重自然的绿地设计与规划。

2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

2.1 遵照生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生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只有构建其相互联系的系统性网络,才能将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出来。其次是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即确保城市绿地景观中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遵照形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形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形态上我们对绿地景观的要求是可见的、可赏玩的、可游览的、可触碰的,它应该是能带给人美好感官的,能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意的。在功能上我们对绿地景观的要求,则是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其次需要做到的就是形态与功能上的有机统一,并且要在这种统一中体现出多样性,即确保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是可以不断变幻,带给人不同感受的,毕竟再美好的事物,一成不变同样会让人觉得乏味。

2.3 遵照文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文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其实并没有过多的要求,需要注意的只有一点,就是在规划时需与当地文化、历史、风俗等环境背景相符合,切忌生搬硬套。如我国某些城市修建的仿欧式建筑,未得其髓、徒具其形,而且在满目的中国风建筑中突然出现一个区域的欧式建筑,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不伦不类。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城市的绿地景观,他们都应该是本地人文、历史环境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代表,如北京的故宫及周围的皇城遗址公园、北海公园等,就都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风貌。

2.4 遵照心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心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上,一定综合的考虑人群的心理感受与需求,绿地景观的设计要符合人类心理情绪发展的规律,要着重关注人的心理健康与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在建设开阔环境中的绿地景观时,就应该设置一些具有私密性的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在设计某些大型的空间时,如游乐园、公园、风景区等时,应该首先考虑到核心景观与中心景点的问题。中心景点的存在,不但是对整个规划空间的一种凝聚与统驭,同时也能让人们对这一空间从心里上产生归属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