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快乐教育论文

快乐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32

快乐教育论文

快乐教育论文第1篇

通讯员 王国强 范宏文

夏日炎炎,蝉鸣悠悠,暑假来了,青少年学生:暑假活动快乐吗?。暑假里,恩施州青少年们过得开心吗?他们学到了什么?他们又在想什么?这些不仅仅是青少年自己的事情,也受到广大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让我们共同关注。年年相同又不同,青少年暑假生活,这是一个老的新闻话题。一放暑假,学生犹如回归自然的小鸟。只要稍有玩头的地方,就有学生玩耍嬉戏的身影。或三五成群,或父母陪伴,或独自娱乐。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是一副生动的画面,一道别样的风景。“丰富、健康、和谐”充分彰显了今年恩施州青少年暑假活动的主题,这既是倡导,也是祝愿,教育论文《青少年学生:暑假活动快乐吗?》。

[镜头]

镜头一:恩施州城亲水走廊无疑是青少年的理想去处。大伙儿有的凝望着青青江水,浮想联翩。有的漫步闲聊,畅谈人生。有的坐在风雨桥上,任凭徐徐清风吹拂,享受着夏日的丝丝凉意。

镜头二:玩碰碰车、跳蹦蹦床是青少年喜爱的内容。宣恩县城的广场上,一外地人开起了一个儿童游乐场。场上生意火爆,玩碰碰车的惊叫,玩蹦蹦床的喊叫,和不同的玩具车中发出的“冲啊,冲啊……”,“敢问路在何方……”等电子声乐交汇在一起,形成一曲特别的交响乐。场边还有一些滑旱冰的男孩、女孩玩着一些让大人们看得心跳的惊险动作。

快乐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乐教育 学校文化 内涵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84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是一所新兴的城区小学,以打造“文雅学生、儒雅教师、优雅学校”为目标,着力于“乐雅德育、乐活课堂、乐彩生活”三条途径,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校乐和”的“乐”教育文化主张。这一个性化的、校本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追求,总体描述了学校教育的文化愿景,高度凝练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实质性地把握了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完整架构了学校文化的框架体系,使学校发展更具方向,学校特色建设更为鲜明,让学校更显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

一、追本溯源:凝聚“乐”教育的文化力量

(一)内外快乐教育典型案例的启示

一是国内外教育家思想的启迪。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国16世纪思想家蒙田在他的《论对孩子的教育》一文中说,要让教室里充满快乐,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欢乐。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牛顿”斯宾塞在19世纪便以“快乐”二字作为教育哲学的中心思想,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快乐教育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这为学校提出“乐”教育找到了思想根源。

二是“爱生学校”引发的思考。199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行的“爱生学校”思想,坚持“儿童至上”的原则,主张学校尊重儿童的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向所有的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这为思考和发展学校“乐”教育的特色增添了动力。

(二)从孩子的视角看“乐”教育之起源

一是北师大附小“快乐教育”的成功实践。北师大附小把快乐教育作为内涵发展的切入点,树立“以儿童快乐发展为主”的办学理念,立足于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来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成功的实践使学校管理者更加坚定发展学校快乐教育的特色。

二是基于学生实际。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生存、生活的技能与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办一所真正属于孩子的乐园”,进行了家长、教师、学生问卷,根据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将原来提出的“快乐教育”调整为“乐”教育,这一改变更加突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学校特色发展之文化定位

学校是文化之存在,文化推动着学校的发展。2010年学校成立之初,就组织了学校骨干教师、专家团队打造学校文化,学校办学理念及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寻访地域文化,梳理发展脉络,挖掘精神财富,最终形成了学校“天天向上,乐在其中”的核心理念,“博学笃志,舞动乐彩”的校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校训,“燃激情之火,拨亮快乐心灯”的导风,“与生同乐,与业同辉”的教风,“快乐起飞,追寻阳光”的学风,“雅乐”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丰满、厚实。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从文化的丰富涵养过程中,激发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提升了师生的“精气神”,历练了学校文化的力量。

二、深度挖掘:明晰“乐”教育的文化支撑

“乐”教育是在学校自身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有根、有源、有魂。在文化打造过程中,着力完善理论支撑体系、实践支撑体系、队伍支撑体系、环境支撑体系、文化支撑体系,保证了“乐”教育特色发展的生命力。

(一)找准理论源泉:明确“乐”教育发展目标

在发展“乐”教育特色过程中,运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生学校”理论,指导“乐”教育特色文化的规划;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层评价”理论指导对学生和教师实行“乐”教育的评价办法;运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管理团队、骨干教师做好“乐”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层级管理”理论,构建了确保“乐”教育实施的运行管理网络。

(二)注重课题引领:牵动“乐”教育发展命脉

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引导“乐”教育特色,课题研究“由高到低,由点到面,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了多维、立体的研究层级。做到了学校课题整体牵动,校长课题画龙点睛,教师课题百花齐放。市规划课题如“城区小学家长督导四维实践模式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家长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城区学校家校共育实践研究”等着力于决策引领;区级课题如“小学快乐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乐雅德育实践模式研究”、“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乐活课堂’建设策略研究”等着力于局域示范;校级小课题研究着力于有效促进。

(三)抓好队伍建设:增强“乐”教育发展动力

旨在让教师在“乐”教育的理论支撑下,通过乐业引导学生乐学,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从而享受事业成功的过程与喜悦,进而展现我校教师“乐业、乐观、多彩、进取”的形象。首先是以快乐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工作,其次是在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通过建立“快乐校园网”、“快乐读书屋”、“快乐广播站”、“快乐文化墙”、“快乐信箱”、“快乐种子站”等,校长为每个教师写一封信,邀请教师的家人参加“拜年”等活动传播快乐元素。

加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过程性管理,引导学生建立《快乐成长档案袋》,关注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轨迹;制作《快乐班级档案袋》,把握班级整体水平,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建立《教师快乐发展档案袋》,及时写下教学随笔、教育教学策略、获奖项目等,形成师生与班级共同成长的管理机制。

(四)利用环境熏陶:拓宽“乐”教育发展内容

一是以作为求地位,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学校邀请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市教科院专家到校考察,帮助学校研究分析特色基础,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健全课程体系。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到学校指导“家校共育”工作,帮助学校找准特色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以共建求共赢,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加强家校共育践,成立“家委会”,试行“家长督学”,成立家长“义工团”、“讲师团”、“督学团”等组织,充分发挥家长正能量。

(五)突出文化力量:提升“乐”教育发展品位

一是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把校园变成乐园,用孩子的视角审视校园环境,用孩子的作品布置校园。楼宇、庭院、标志、指向系统、室内软装等,都蕴含着浓浓的“乐”教育的文化元素。用心细腻,表达细致,让师生在随行随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去了解那些布置精美的墙面,去读懂校园内一物一品的意蕴,让他们在“乐”教育的良好氛围中获得学校文化的熏陶。

二是发挥教师文化的纽带作用。开展“我教育我快乐”为主题的“教师训练营”、“心连心快乐大本营活动”;由学生和家长推选出“最美教师”;开展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开设“雅乐”论坛,组织教师围绕着“我们的文化主张”和“我们的儿童文化观”论题,展开主题辩论、心得交流、案例说明等学习活动,充盈着对“乐”教育的热爱情怀。

三是发挥管理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引领“乐”教育特色文化中,学校每一位管理者做到了“四个领先、三个在后”,给师生们展示了新城小学的奋进精神、快乐精神。那就是学习领先、教学领先、服务领先、付出领先,享受在后、委屈在后、离岗在后。团队的辛勤服务、团结协作,为师生们树立了榜样,大家斗志昂扬地以教育为乐,成了新城小学一个具有感召力的强势磁场,这个磁场吸引着师生,团结着师生,感染着师生斗志昂扬地以教为乐,以学为乐,人人发展。

三、坐而论道:传播“乐”教育的文化主张

(一)由引导到自觉:让师生适应“乐”教育发展的节奏

教育要讲究顺其自然,但也要讲究引导。学校提出的“乐”教育,并不是校长个人、管理团队或者某些老师的事,所有人都必须参与,在全面推进的初期必须有加以引导。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教师的意见,按照“乐”教育的设计要求,引领师生循序渐进,适应节奏,最终达到学生和教师都快乐参与,充满自信。

(二)从预设到生成:促进“乐”教育特色的积淀和形成

学校提出“乐”教育,不是为常规工作“贴标签”、不是“赶时髦”,而是与学校文化和学校资源充分发展的结果。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推广特色活动、建立保障体系、进行过程跟踪评价等措施,坚持不懈地落实已经明确的办学思想,积淀和形成“乐”教育特色。

快乐教育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足交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快乐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快乐体育;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此前出版的各类体育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及学会论文报告上发表的有关快乐体育思想的论文,有关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的研究参考,帮助完成本课题。

(2)调查法。通过对孟州市一中、洛阳市一中和偃师市高中共3 0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实施一年的快乐体育教学前后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卷、面访、座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分析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3)比较与逻辑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采用逐步递进的逻辑方法,总结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别。

二、结果与分析

(1)快乐体育的界定。①快乐体育的特征。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适宜的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能,使学生得到理性的快乐体验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教学程序:初步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乐趣、再学习、赞许(理性)、运动成就感。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快乐体育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追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和积极良好的心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②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快乐体育的科学基础有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快乐感,体验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功和进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会伴随着人的机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当外界刺激使得原有的动力得到维持、扩大、发展时,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体验。从教育学角度来说,乐学是最高的学习境界,能使学习的效率达到最高。③快乐体育的概念。这里的快乐体育中的体育,是指狭义的体育,即学校体育或体育。广义体育由三个部分组成:竞技运动、狭义的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快乐体育不是快乐与体育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属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的娱乐体育。快乐体育的快乐是两种快乐,一种是体育学习练习中情绪上的快乐,一种是获得知识、技能后成功的情感体验的快乐。第一种情绪上的快乐很容易达到,只要有宽松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就行了,这是浅层的快乐,一时的快乐。第二种成功体验的快乐是学生必须付出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才能获得,这是内心的深层次的快乐,是学生得到意志锻炼和人格教育后的成功体验的快乐。

(2)调查结果与分析。我们对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前后3 000名学生的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师生关系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 951份。结果如下。

其一,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体育态度分析。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后,学生的体育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多数同学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体育课中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为学生确立一个达到一定标准的共同目标,然后再进一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而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其二,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心理体验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及从我们与部分学生交谈中可以看出,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真正享受运动乐趣。快乐体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状态。

其三,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实施快乐体育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大多数同学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快乐体育实施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难度,教师再通过精心备课,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及进行练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但有更加积极的状态参加到体育教学中来,而且学练的方法科学,掌握技能的效果非常好。

其四,对实施快乐体育前后师生关系变化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实施快乐体育后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步骤完成任务,学生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体验,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个性,不但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增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通过老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帮助表扬,体验到体育的成功和快乐,更使其亲师信道。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总之,快乐体育比传统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态度、心理体验、学习效果、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体育课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培养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①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提高学习效果,融洽师生关系。②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必将对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③建议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和模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争取能依据这一思想编出新版的体育教材,以适应基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越萍.对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愉悦性的探讨[J].浙江体育

科学,1999(6).

[2]赵立.对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

报,1999(1).

[3]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科研,2000(2).

快乐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 快乐教学 需求 体验

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使得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其危害性,但当我们探索素质教育的时候却又陷入了另一种迷茫,即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而以快乐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似乎给了我们答案。对此,本文以高中音乐教学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快乐需求教学模式的构建来体验高效、快乐的音乐。

一、快乐教学的实质与拓展

快乐教学是中国教育界已有的100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实验)的指导下并经过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而探索出的。有学者认为快乐教学是“依托于情感、主线为认知、思维为核心、激励为手段、以多向信息交流与即时反馈为表征”的教学策略。而本文认为快乐教学的实质在于不同层级的“需求”,是它给予了教学源源不断的快乐。根据高中音乐的基本要求,快乐教学应包括以下方面:轻松认知、合作快乐、精神愉悦、心理满足、自我价值实现。据此,我们剥离出了“认知、交往、快乐、成功、存在感”的需求。快乐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体需求之间是一一对应的,而且二者的内容是呈“金字塔”型的,从下到上,越到往上,目标越高、需求越大,心里的满足感也就越好,即在需求获取成功或得到满足时,快乐指数与需求指数之间是呈“正相关”的。

二、快乐需求函数的构建

需求理论(也可称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基于行为科学提出来的。在本文看来,需求理论包含着3个基本规律:一是层级递升规律,层级需求如阶梯一样逐级递升;二是满足前置规律,当较低层级需求满足时,才会产生高一级需求,并且该顺序不能逆转;三是需求驱动规律,当完成某级需求时,较高一级的需求便会成为努力追求的“原动力”。如前所述,快乐与需求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快乐指数也应符合以上规律。如下公式所示:

以上我们基于需求理论以及需求与快乐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构建了二者的函数关系。但若想此函数成立,我们还需要理清以下方面:一是成功或满足是需求与快乐一一对应的充要条件,即只有在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才能感受到快乐;二是需要满足的标准与程度是相对模糊的,再加之需求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因此我们很难精确地计算快乐教学的效果,而只能大概描述之;三是快乐是人的内部心里感受,它很容易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干扰,因而该函数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构建的。

三、快乐教学的实践案例

根据以上对于快乐教学的实质的探讨、内容的拓展以及快乐需求函数的构建,使得我们清晰了快乐教学的实践思路、方向方法,即在解析高中学生音乐需求层级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策略。当然,在重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各方面需求为设计核心;二是根据需求与快乐的层级规律进行设计;三是把握设计的“度”,切不可使学生“乐而望形”,走入歧途。

下面我们以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为例来进行设计:

《音乐与人生》鉴赏课

1.学习内容:“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2.学习目标:寻找音乐背后的人生,体味音乐人生的别样美丽。

3.教学难点:音乐与人生的联系,音乐元素如何表达多彩人生。

4.教学方法:需求分析法、内容渐进法、团队协作法、个人体验法。

5.教学过程:

6.教学设计评价:设计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各方面需求,实现了“快乐教学”的目的。但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差,许多任务在完成时还较困难。对此,我们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总之,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快乐教育并不是唯一的“良方”,它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效。对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会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随机应变,才能让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韩蓓.关于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学习(中),2011,(03).

快乐教育论文第6篇

一、快乐体育的定义及其产生背景

1.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一词的提出大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文化源头看,“快乐体育”无疑与原先的“自然主义教学”理论有关,80年代,在我国对原有体育教学的反思中,它由外国引入,首先,快乐体育重视运动快乐感的体验;其次,快乐体育以体验运动快乐感为契机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运动的兴趣;最后通过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2.快乐体育产生的背景。

快乐体育萌芽于20世纪60D70年代。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快乐体育是以通过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来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目的。(1)它的产生和流行使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时代的产物。(2)人们喜欢向多样化发展,不喜欢整齐划一,喜欢符合自己的情趣和个性发展。(3)反映了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价值关系。

重智主义教学流派在学校教育中的再现,它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实施成人化、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为此严重压抑了青少年儿童活泼开朗、爱玩爱动的天性和本能,同时也压抑了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逆反心理较为普遍。很多中学生特别喜欢体育却十分不喜欢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难度。也不利于广大中小学生体质的提高。

二、快乐体育的优点与局限

1.快乐体育的优点。

(1)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停留在传递式结构模式上,内容刻板,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氛。快乐体育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学生的动机需要,并对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带来良好的影响。

(2)快乐体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快乐体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独立自尊的人格地位。

(3)快乐体育十分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涉及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快乐体育十分强调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与温暖,进而增加集体主义情感。

(4)快乐体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快乐体育不仅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更加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确立目标,自我观察,互相观察分析,自己归纳去认识与把握学习的全过程,理解已学会的技术与新学技术的内在关系,以及自己的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快乐体育的局限。

快乐体育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足,大致方面表现在:

(1)快乐体育对教学班的人数及场地条件要求较高。快乐体育的实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小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适合班级规模较小和小组人数也较少的情况运用,并且对场地器材的数量与规格也有较高的要求。

(2)快乐体育对学习系统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快乐体育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注重学生自己确立目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而且强调学生的选择权。

(3)快乐体育如把握不好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快乐体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自定目标、自定步骤等,大大增加了教师指导与组织的难度,加上我国中小学班组规模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很难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和保证练习条件。

三、快乐体育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增强学生体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够,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快乐体育把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主性、主动性作为目标之一,有利于纠正过多地强调体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实施快乐体育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

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体育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然而,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往往被演绎为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快乐体育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对于解决体育教学中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快乐体育强调让学生通过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势必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并据此选择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促使体育教学内容从统一性、规定性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

快乐教育论文第7篇

快乐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现状

因为过去传统教育教学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已经不被人们所认可,更加不被当前社会价值观念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所肯定,所以,在对过去传统的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继承这一基础和前提下,教育专家提出了快乐教学的理论。快乐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思想,同样是对过去传统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超越以及继承。高中体育中应用快乐教学主张高中学生才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开展教育教学时候对学生的主体人格以及主体地位进行尊重,在实施快乐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和高中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互爱、平等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引导以及启发等教学方法来发掘高中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对高中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进行培养,提升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快乐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法要培养创新人才想要在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一种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必须要实施快乐教学法,将传授知识型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传授知识以及培养兴趣这二者相结合的创新型体育教学,为了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满足,过去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仅仅针对课本规定的知识进行讲授,主要是对高中体育知识的重复应用以及重复复述,这些对于当今的学生情况以及学生日后发展都无利,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快乐教学法能够将枯燥的体育课堂变为快乐、活泼、自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还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且付诸实践,比如说,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在阐述完体育知识以后让学生自己安排知识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来选择一种大家都喜爱的游戏或者活动,这一活动必须和教师所讲授的专业体育知识息息相关,可以是教师所讲授的体育项目,学生民主选择出来的活动通常都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学生也更加愿意参与其中,这样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将知识付诸于实践之中,同时营造出一种快乐、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快乐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 快乐体育

前言

带领中国足球冲进世界杯,完成几代中国人梦想的米卢,提倡的是一种“快乐足球”,他点出了足球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游戏。米卢的快乐足球实际上就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即快乐体育。“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达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生动学习和愉快发展。[1]

“快乐体育”是从生理、心理与社会的三维空间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性与整体效益,“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要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还是勤学苦练等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和发扬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快乐体育”思想的研究,找出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为基础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使一线的体育教师能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又达到愉悦身心,体验成功的目标,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快乐体育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1.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达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生动学习和愉快发展[1]。

2.快乐体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源自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它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实施成人化、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压抑了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逆反心理较为普遍,因此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观和现展主流有较大的落差,并对教学主体产生负面影响。快乐体育萌芽于20世纪60—70年代,起源于日本。80年代我国各种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以往的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各自的侧重面及局限性,在实践中教师单方面要求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因此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毫无积极性,快乐体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被推广,并占有一定的位置。

快乐体育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时代的产物[2]。

传统体育与快乐体育的比较

1.传统体育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在教育思想上:错误地认为体育工作就是竞技比赛和达标,只重视少数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学习[3]。

(2)在教学内容上:过多、过繁、技术要求过高,成人化、竞技化倾向太重,趣味性太差。

(3)在教学方法上:一味地采取简单、乏味的“填鸭法”,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4]。

(4)在教学评价上:采用的是绝对评价法,这种评价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全体学生,使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出现了“爱体育而不爱体育课”的现象[5]。

(5)在场地设施上:追求标准化、成人化,主要功能就是用于各种竞技比赛。

2.快乐体育

通过各地对快乐体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快乐体育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在教学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4)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实效性。

(5)在教学评价上,主张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目前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就是在反思传统体育教学弊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快乐体育思想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是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相一致的。然而,快乐体育思想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快乐体育的优点与局限及其价值意义

1.快乐体育的优点

(1)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刻板,形式单调,方法简单,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氛。快乐体育强调满足学生的动机需要,并对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带来良好的影响。尤其强调要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与锻炼,从而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2)快乐体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快乐体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独立自尊的人格地位[6]。另外,快乐体育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既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又在运动过程中自觉积极地发展体能、提高知识和技能。

(3)快乐体育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快乐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涉及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师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快乐体育强调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与温暖。

(4)快乐体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快乐体育不仅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还重视学生通过确立目标,自我观察,互相观察,自己归纳去认识与把握学习的全过程,理解已学会的技术与新学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自己的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快乐体育的局限

快乐体育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引进快乐体育,为使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师都绞尽脑汁,搞创新,经常有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这些比赛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一些快乐的机会,但体育比赛也有其弱点,如胜利者皆大欢喜,而失败者并无快乐可言。

(1)快乐体育对教学班的人数及场地条件要求较高

快乐体育的实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小组,并且对场地器材的数量与规格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一般中小学都还难以适应这一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快乐体育的开展。

(2)快乐体育对学习系统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注重学生自己确立目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而且强调学生的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的技能。

(3)快乐体育如把握不好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

快乐体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大大增加了教师指导与组织的难度,加上我国中小学班组规模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很难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如果快乐体育在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现象的产生[7]。

3.快乐体育的价值意义

快乐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增强学生体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不够,扼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个性特征的发展。快乐体育把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主性、主动性作为目标,有利于纠正过多地强调体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实施快乐体育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

(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体育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就这剥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快乐体育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过多地强调统一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快乐体育强调让学生通过运动体验到快乐,培养学生的兴趣,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并据此选择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从统一性、规定性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

(4)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双边性

体育教学的成功必须依靠师生双方的密切配合。多年来,教师则以灌输为多,学生则不知如何学,只好被动地学或依葫芦画瓢。快乐体育的意义使这种以教为主,以灌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有教有学,以学为主,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法,更要探索学生的学法,使学生真正能够自觉地、创造性地参与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

总结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学校体育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必将为快乐体育的实践铺平道路,使其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宁波教科网, 2006-10-8.

[2]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53-58.

[3]王广瑞.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探索[J].文教资料,2006,3:23.

[4]毛振明,赖天德.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2):54-55.

[5]邓风莲. 体育新课程与教学导论[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123-125.

[6]潘绍伟.快乐体育的优点与局限[J].学校体育,1987,(1):22-24.

[7]黄一飞.关于快乐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1998,(2):12-15.

[8]张春艳. 快乐体育让人欢喜让人忧——漫说快乐体育[J].体育教学,20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