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0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 创意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它是思想产业、观念产业、核心产业、关键产业、高端产业,是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意度的任何产业。因而,它通过对传统要素的整合,从本质上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创意产业的特征

创意产业曾一度被学术界归入服务业,原因是创意产业的主体部分是与信息、通讯、网络等最前沿的知识创新有关的行业,这些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随着第三产业行业的增加,创意产业范围也不断扩展,如软件、科技、交流、服务推广等,涉及行业和企业中以知识创新和文化为增值主体的部分企业,与生产、销售、制造分离,处于一、二、三产业链的高端,且具有拉升的趋势。

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既包括低素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容纳高素质人才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某些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个人和社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这是被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的规律。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贡献明显偏低,结构偏离度较高。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刻不容缓,而且也存在很大的空间。

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创意产业是文化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创意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需要创意文化产业,所以需要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并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的创业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创意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引导高新技术进入创意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效能的评价,要以产业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准。要坚持市场导向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促进成果转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支持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意产业是一种聚合发展的形式。在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的协同性表现为产业集群内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协作、不同技术创新系统、数据资源、创新情景等全方位的知识整合。加强产业集群知识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通过相互的学习和理解等知识的催化作用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对接。

关注创新体系的开放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国的创新体系能否融合到有关全球知识集中的网络是发展的关键。哈佛商学院的Henry Chesbrough教授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将外部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一方面使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能够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否定的某些企业的技术,实现内部技术的商业化。开放式创新强调获取外部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不足。主张企业寻找外部的合资、战略联盟和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加快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速度。

创意产业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

创意产业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于传统产业,其繁荣和发展要依靠大批自由灵活而富于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由于这些中小创意企业主要是大众文化的消费产业,它们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但这些数目众多的中小创意企业,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大企业所能提供的科研和实验环境,因此,除了在政策上、资金上对这些企业适当倾斜外,还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并打开创意产业国际合作新局面。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意和革新理念,但是,其国内市场还相对狭小,而且缺乏整体性。巨大的国内市场诱使企业将客户群限定在本国民众,而忽视了海外市场。如果不能成功的向全世界贩卖“中国创意”,中国将很难成为一个创意大国。

创意经济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土地、资源、资本,而是知识、信息、技术。物质资本和劳动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大大下降,而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则超过资本和自然资源。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知识、信息、技术的创新。1968年,彼得・德鲁克就指出:“知识是经济潜力和经济活力的基础和度量手段,知识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资源。知识(包括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他还指出,真正起控制作用的资源和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传统的生产要素并未消失,但它们已退居次要地位,唯一能够成功的长期政策就是把生产从以劳动力为基础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高新技术已成为21世纪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在整个经济构成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从事信息产业的微软、IBM、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取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微软公司仅用20多年时间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就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的总和,微软公司的财富包含在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中。比尔・盖茨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软件和软件中蕴含的知识、信息和智力成果。微软公司开发计算机软件业创造的成功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典型标志。全世界的知识资本的价值可能超过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价值,知识的价值,以及创造出来的无形价值可能超过有形物质的价值。因此,在依赖专利和版权的产业以及依靠品牌的企业中,知识资本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9年,比尔・盖茨在伦敦商学院的《企业策略评论》中写道:“我们最主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软件以及软件开发技能,但是,在资产负责表上,这些都是没有标明。”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也承认,公司知识资产的资本价值超过公司土地、办公室、厂房以及交通工具等价值的总和。但是,和微软一样,在年度会计报告中不得不依法给予后者更高的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信息、科技,关键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高素质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历史使命。教育,而不是技术,成为创意经济的首要推动力,正如其它资本资产的投入所能产生的效果一样,投资教育、研究和思想,可以增加创意的价值和效力,创意经济的成长很可能超过所有其它经济领域的增长。创意产品不仅是信息和新科技的基础,也是整个现代经济的基础。

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

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数字贸易,是帮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对各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起到了巨大的助动作用。

网络产业刊物《发表1.0》的出版商埃瑟・戴森即假定知识产权的崩溃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她预见会有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传统的知识产权将会丧失经济价值,而附加的要素服务和支撑等,则会增加其价值,她相信后者所获得的除了能补偿前者的损失外,还绰绰有余。在新的世界里,复制资讯会变得相当容易,而创造力会增值。《路径时代》的作者杰里・里夫金说,我们正从一个以买卖双方所形成的社会,进入一个由供应者和使用者所组成的社会,所有权正被享用权所取代。关键问题不在于谁拥有什么,而在于谁可以接近它,或者说谁可以使用它。

在创意经济领域,我国的文化领域国际化发展步伐比较慢,而在经济领域用国际资本来发展自身,大量地引进外资,应该说是比较快的。在文化领域不够快,这和开放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同时要做好一些制度安排。没有制度安排,这个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

我国在经济领域引进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文化方面如果能在这方面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的话,那么就会发展得更快。只有发展我国自己创意经济,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这两者要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加入WTO的过程中间,WTO谈判过程中最敏感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服务贸易,一个是农产品,而服务贸易的一个重点是文化产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化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有很大落差,完全可以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但前提是,要有很好的制度支持。人均GPP实现了3000美元后,将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高潮期。因此,我国必须下决心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创意的高度产业化、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与文化娱乐的高度融合、老制造业体系向文化创意体系的顺利过度,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传统科工贸投资驱动型经济向创意驱动型经济的转型,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信号。我国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原所属于文化产业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迅速发展,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乘势而起、顺势而为,形成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路径。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的商业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创意产业:“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他在《未来之路》中指出,企业利用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观测市场,并据此提前采取行动,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没有很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分清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本质区别。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和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所有产品按大众需求统一生产,依照资本力量按市场规律自发成长。而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干,通过知识产权自由生成及利用的产业,具有全球化、多样化及地方风格。创意是在对文化进行深层挖掘后的升华,对文化修改后形成的一种更加优质的文化,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有高智能化、高附加值且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美剧的成功,来源于其高度产业化的流水线文化制作方式,而韩剧的成功,则要把根本原因归结于其“文化立国”的策略。现在美国是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其中影视功不可没。对照中国的情况,则情况不佳。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严重赤字,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其影响力。因此,在文化创意方面必须考虑跨越文化的鸿沟,化解与超越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与全球经济现代化相匹配,同时在体制中争取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

在全球文化竞争越来越短兵相接的当下,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融合,更多的是竞争。发展的最成功的创意经济体如美国、英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都保持着一种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习惯,即鼓励新的思想,购买、认同并销售、传播以创新和新颖性取胜的新产品。值得借鉴的例子还有英国的流行音乐、意大利的时装和美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化的商业形式,它必然受到经济的统领和牵制,是自由经济与跨国资本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美国创意文化产业是由跨国公司来运作的。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取得,科技含量占据很大比重,更有价值融合与文化资本的输出,这些都值得我国的创意文化产业去借鉴。

参考文献:

1.谢学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信息资源重组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0(4)

2.王海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法律,2010(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提升;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3;f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03109

作者简介:王慧敏,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创意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20)

集聚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经了自然集聚、开发集聚、规划集聚的规模扩张之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了动态升级的发展态势,逐渐步入融合联动的品牌化发展新阶段。在新世纪的第2个十年伊始,上海制定了新的5年发展规划——《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成为国际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这一目标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重点服务业的产业目标,也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城市转型中的功能和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面临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政策到环境营造等多维度的综合升级和转型。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城市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有机融合,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推进模式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的新发展不仅要承担和融入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就业扩大、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品牌塑造等功能,还依赖于有效的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体系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产业业态,综观世界各地的实践和发展,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着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再向创意社会发展的演进轨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一些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创意企业通常倾向于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便低成本地获得外部性。集聚既是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过程,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根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实践和趋势特征,可概括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30演进模型。空间维度的演进轨迹是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产业维度的演进轨迹是重点产业——融合型产业——衍生型产业;政策维度的演进轨迹是产业扶持政策——经济系统政策——社会环境政策。根据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起步阶段以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起飞阶段以融合渗透为主要特征的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成熟阶段以辐射联动为主要特征的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在上海发展的集聚区中,从10到30各个不同阶段的集聚区并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扎堆集聚

10创意集聚区的典型特征是文化创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扎堆式集聚,区内以个体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具有产业综合体的初级形态。10产业型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集聚创意要素,培育创意生产力,服务创意者的生产需求,孵化新型创意企业,目的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创意产出,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能。从上海的实践来看,2006年前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大多属于10产业型集聚区,相对封闭性的物理空间,主题特色不清晰的产业内容,单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的规划引导不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形态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当时,一批著名的创意大师和创意人才,如陈逸飞、尔东强、登琨艳等人在田子坊、苏州河、黄浦江等老厂房和老仓库入驻,他们用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开发和改造了这些沉闷和破旧的工业建筑,使其焕发了文化活力,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80%以上

是由废弃的旧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市中心工业区变身创意产业园区,拉开了上海后工业时代的对城市空间艺术化塑造的帷幕,园区内建筑物和道路在色彩、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为工业化的城市景观增添了艺术化的柔性空间,成为上海城市的靓丽风景。比如, m50、八号桥、田子坊等知名度较高、开发较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上海的热门旅游景点。

在产业维度上,创意人才要素的集聚带来了一批创意含量较高的企业集中进驻集聚区,新媒体、时尚产业、艺术业、动漫设计业、网游业等新业态产业开始萌芽,但园区内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主题定位不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心城区的兴起为上海大都市核心区域的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思路,创造了上海中心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新路径,既避免了产业转型中出现的空心化现象,也为上海城市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国有存量物业的盘活开辟了新的路径,形成了上海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转型的新引擎。2006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5大类、38个中类、55个小类的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因此成为这些重点产业的新载体,“腾笼换鸟”、“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等是园区集聚创意资源和要素的主要方式。

在政策维度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采取了突破性的“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推广“三个不变,五个变”注:“三个不”是指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的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五个变”是指“内容变、管理形式变、产业变、周边环境变、从业人员变”。其中“三个不变”的原则后来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采纳。的操作办法,兼顾了各方面利益,降低了建设开发成本,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于体制机制的局限,上海10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建设思路仍然沿袭了传统的制造业思维,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以生产导向型为主,部门分割、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是产业扶持政策的基本特征。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融合渗透

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是10文化创意产业型集聚区升级发展的产物,文化创意要素聚集只是低成本、高效率获得创意产出的一个过程,集聚本身不是目的,用创意创造新财富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根本目的,当文化创意要素通过集聚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意成果,创意的市场应用和投入就成为集聚区的重要功能。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为创意产能的转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创意价值的实现提供服务和平台,为促进创意要素有效融合渗透到相关产业之中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2006年,上海编制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入了规模性扩张阶段,不少社会资本进入创意产业,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区相继兴起。至2008年底,上海有80个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25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和推动作用最强的城市”《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09年版。。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上海城市的形态规划与文化更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策突破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2006年之后,一批投资开发商介入其中,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一哄而上,规模迅速扩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变身商业地产,以纯物业的租金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出现了重空间形态轻产业业态,重物业管理轻功能服务,创意园区失去了“创意”的内涵,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在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下,一些集聚区加快了自身结构调整的步伐,明确了园区自身的产业定位,积极引入符合园区定位的创意企业,努力为创意企业发展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推动了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从产业型向经济型的转型升级。

在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突破了生产型的封闭式空间布局形态,周边逐渐形成了具有商业休闲、文化体验、产品展示等消费形态的活动空间,以办公写字楼式(或厂区式)为主体的集聚区与城市的商业空间、文化旅游休闲空间的拓展与提升形成互动,集聚区从原来专为创意者设计

的工作场所变身为创意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拥有的开放式街区,以集聚区为中心形成同心圆式空间扩张,区内创意生产、创意文化体验、创意产品展示和交易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形态互相交织,与此同时,烙上创意符号的临近街区也逐步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比如上海田子坊、环同济设计圈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产业维度上,集聚区的创意生产要素与市场消费要素间形成融合互动,涵盖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形态完整的创意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从注重创意成果的产出向促进创意成果的投入和应用转变。在上海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中体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集聚区本身的产业主题特色日趋明显,比如以动漫出版、动漫游戏、动漫文化和动漫生活等为主题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主题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八号桥等,主题要素的集聚为产业链的生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围绕集聚区吸引市场消费的功能日益增强。比如动漫衍生产业园推出了面向市场的“动漫大场”品牌、建设了中国首条动漫生活主题的体验街——汶水路动漫街,国内首个青少年动漫科普馆——上海青少年动漫科普馆,强化了集聚区与市场对接的功能,把文化体验、商务服务、消费者培育等融入区域创意经济系统,促进了创意要素在更广泛领域的创新。三是围绕主题产业形成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显现出产业集群效益。如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设计产业也从当初单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向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形成了共生关系,2009年的总产出超过了12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设计产业集群。

在政策维度上,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的重点是支持文化创意跨越单一产业层面、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创意成果转化,要求出台一系列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促进集聚区实现文化创意与市场联动。这一时期上海的政策有三方面重点:一是对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上海市创意产业导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二是推进产业部门与文化、科技部门的融合,比如经委、市委宣传部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加强和规范集聚区的建设管理,如《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上海虽然集中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2010年政府授牌15家“上海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但仍然停留在产业层面,滞后于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于文化创意集聚区加强与下游产业联动、促进创意产品对接市场等,上海尚缺乏整体和系统的政策设计。

(三)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辐射联动

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超越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两者都与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密切相关。当创意要素集聚到一定阶段,将产生辐射联动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开始突破经济目标局限,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不是简单的有围墙的“园区”或“旧仓库”,而成为融工作、生活、商业于一体的开放式社区。

在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由街区形态向城区形态转变,集生活型的创意空间、创意工作与创意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可称之为“创意城区”。30集聚区表达了一种创意性的生活方式,多元的咖吧文化、活跃的创意社群、频繁的创意活动构成集聚区的主体单元,创意成为区域内一种普及性、开发式的、大众普遍参与的活动,创意人才的市民化、城市居民的创意化成为发展趋势,形成了园区、商区、社区“三区”联动的格局。比如田子坊,在空间扩张上,完整保留老上海的城市肌理与生活肌理,动员居民参与共建,在其生活的肌理上嫁接现代生活的符号,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休闲商业共生共存,在怀旧的休闲情境中激发无限的商机。 ,集聚区的主题特色产业正逐渐形成品牌,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发展以品牌符号为核心的衍生产业是30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创意品牌符号通过强大的渗透力、辐射力发挥联动效应,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衍生产品,并带动一批支持产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在上海尽管尚未形成成熟的30集聚区,但一些园

区已经出现品牌经营的态势。比如m50逐步成为集“m50创意园”、“m50网上创意园”、“m50设计联盟”、“m50创意集市”、“m50 creative space”等产品为一体的为大众艺术创意生活而服务的品牌。

在政策维度上,超越经济范畴的30集聚区,其政策支撑体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营造具有创意生活态度、创意生活氛围、创意消费习惯等城市软环境是政策的重点。开放性、长远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社会环境政策既是促进30集聚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有集聚区政策修正和创新的方向。

二、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

所谓能级提升是指集聚区从10向20和30的演进,其实质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辐射联动,即从简单扎堆的物理性集聚到彼此交融的化学性集聚,形成新事物、新业态,产生出创意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创意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集聚区从10产业型向20经济型和30社会型演进的过程是一个三维动态互交的过程,在集聚区空间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表象背后,是其产业能级的提升和政策体系的创新,新业态带来的新价值、新商业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创意要素的融合、文化创意资源的再配置,也是文化创意政策聚焦的核心。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是一种“高附加值集聚”的模式,是一个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紧密关联的概念,处于“十二五”起步阶段的上海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站在“十二五”起点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外驱动力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为集聚区的产业能级跃升创造了有利的推动条件,开辟了新空间和新路径。

(一)平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共享和交融的基础媒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业态,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是以个体创意者和微型、小型企业为主体,属于典型的分权化组织,是一个高度细分和专业化的行业,其特征是企业受益于相关企业的创新,同时又高度依赖于相关企业的创新,新业态的形成和新市场的开创来自这些相互依赖企业间整体而有效的协作,因此,文化创意平台至关重要。平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共享和交融的基础媒介,也是文化创意企业之间、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之间、创意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交流、交融、交易的通道和路径。

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一百多个基础性平台。包括服务平台、活动平台和体验平台等不同类型,其中既有实体的平台,也有虚拟的平台,但大多数平台属于技术服务型,平台功能单一,平台间缺乏有机互动,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和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的互动化是实现集聚区提升的重点环节。

1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提升。从上海集聚区升级的实践来看,园区除了通过发挥良好的孵化功能、技术服务功能来促进微小企业成长壮大之外,还要搭建通达性良好的服务平台,把园区服务平台纳入社会化大平台的创意网络,并拓宽与大网络间的链接通道,通过使自身成为社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有机组成部分,方便入驻企业间彼此交流、促进其与外界的沟通协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互动,从而发现新的机会、拓展新的空间。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提升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网络节点密集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产业要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其实现融合渗透需要多节点多层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支撑,节点密集度高的网络平台拥有更为丰富和专业化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集聚区内部产业要素间的交互对接,促进分散要素的聚合和创意产业链的形成。

二是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网络通道开放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无边界,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分散在大社会之中,除了建立由众多子平台链接而成的网络大平台之外,对网络间纵横交错的通道开放性、便捷性和畅通性的提升十分关键,通道开放度的提升有利于集聚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社会资源,通道便捷性的提升有利于网络内创意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通道畅通性将提高创意产业要素间融合互动的效率,实现区内要素与社会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2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提升。文化创意活动平台是集聚区能级提升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意活动首先是传递新思想、新理念的舞台

,其次是文化创意人才展示才华的秀台,同时还是宣传和推广文化创意新产品的展台。文化创意活动平台通过集聚和发现创意人才,传递创意理念、展示创意产品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集聚区的发展能级。上海城市每年固定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文化博览活动、论坛等都是上海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有机组成,上海大多数集聚区设有文化创意活动平台,常年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促进其品牌化发展是实现升级转型的重点。

一是以本土文化促进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通过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的植入,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能够增添无穷的魅力,呈现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当创意活动平台与本土文化嫁接,嵌入城市肌理之中,创意活动本身也就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平台集聚要素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还能发挥出传承本土文化、塑造区域品牌形象的新功能。

二是以主题特色促进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活动主题定位明确,内容清晰化的创意平台有利于形成专业性品牌,一方面特定领域的相关要素通过活动平台得到高度集聚和认知,活动内容也能够得到深化演绎,易于促进产业要素的高度交融;另一方面,围绕主题可以开展一系列关联高的活动,实现有机互动,促进创意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的互动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终端市场直接参与和推动的新业态产业,消费者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无形性及其观念价值的主观性,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消费者的投票,因此,与消费者形成互动的文化创意体验平台是集聚区能级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平台的重要功能是搭建消费者与创意者之间进行市场性对话的桥梁,需要在培育文化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市场创新等方面加强开拓。由于理念的落后和空间的局限等多方面的因素,文化创意体验平台建设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缺乏常设、具有公共性、广泛分布、大众参与度高的创意体验平台,因此,在集聚区的升级转型中,要把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纳入创意产业的赢利模式,开发和布局面向消费者和市场的多元化创意体验平台,通过提升文化创意体验平台互动的普及度和参与度,实现市场消费者与园区创意者的对话,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市场价值的增值。

(二)融入城市主体功能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聚联动的基础支撑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10到20的升级过程中,形成融入城市主体功能的大尺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既是上海实现创意城市目标的重要支撑,也将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转型升级,形成园区从单一的产业功能走向集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生产、消费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联动格局。结合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轴,以及苏州河滨河开发利用和黄浦江滨江功能的升级,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轴、两带”的空间布局。

1东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轴。西起大虹桥商务区,东至张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地铁2号线)的东西轴线是上海社会经济整体布局中的“城市cbd发展轴”,以此为依托,形成上海东西向的大尺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时尚消费、商贸咨询等创意服务和创意消费类产业,可以有效地与商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黄浦江滨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黄浦江两岸开发和世博后效应为契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会展、广告、旅游、咨询、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努力打造集中体现产业历史文脉、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3苏州河滨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普陀、长宁、静安、闸北和虹口等区苏州河两岸开发和旧区改造为契机,充分利用苏州河沿岸的老厂房、老仓库,以及其他历史建筑资源,加快建设一批以设计、媒体、文化、艺术、广告、动漫游戏等为主体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体现仓库文化与河岸文化相融合,集旅游休闲、创意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三、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新举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向融合互动和辐射联动升级发展的思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新举必须跳出集聚区本身,跳出创意本身,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设计,不仅要有新思维,还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通过阶段性目标政策的突破和实施,围绕

意产业新业态、新市场、新价值的形成,完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

(一)政策思维的超越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融合性等特征使得其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有较大差别,无法沿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政策,目前上海的主导产业政策依然是具有工业经济时代特征的传统体系结构,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尽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产业业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相应的新型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政策体系创新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创新,要突破现有政策的局限性,必须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实现新的超越。

1超越传统自上而下的线性局限。文化创意产业在形态上由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等不同空间交织互动演进的综合体,在产业业态上是不同产业和不同要素纵横交错发展的生态体,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要跳出自我“圈定”的物理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越现有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自上而下的“线性”思维局限,以营造创意生态环境的立体化思维,整合创意社会资源的网络化思维,催化创意要素渗透辐射的联动化思维,构筑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芽、生根、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型政策体系。

2超越机械条文的静态局限。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由与创意相关的各类人群所形成的一个“活态产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要运用有机动态的创新思维,超越一般政府政策的机械条文式的静态局限,从培育终端消费市场、激发社会创意潜力的视角,以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架构,建立适应创意产业新型赢利模式的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政策有效创新。

3超越部门分割的行政局限。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型的新业态产业,产业链的形成、创意价值的实现都要求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的协作,无边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现有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体制中,始终处于一种任何部门都能管,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管好的状态,超越部门分割的行政局限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创新面临的一大挑战,政策思维的转变,整体推进的机制形成是必要前提。

(二)政策着力点的转变与突破

政策资源配置着力点的转变是按照文化创意产业从10—20—30的升级路径和城市整体转型的要求,把促进跨界融合、促进产业链完善、促进品牌符号衍生、促进创意生产力的市场转化等关键环节作为政策创新的突破口。

1立足创意产出,着力创意投入。上海除了要继续保持对创意源头的培育与创意产能的积累之外,要更加注重产出效应和创新环境,发挥创意对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使创意真正成为生产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转向创意成果的再投入环节,即在重视创意产出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政府资源配置到促进创意成果的再投入之中,把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政策扶持的重心,以文化创意带动更多产业和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源泉。

2立足市场需求,着力创意消费。在创意经济时代,消费者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有机组成。按照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传播和销售的一般流程,消费者资本在研发和销售两端进行投入,并形成创意产业链的反馈机制。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围绕消费需求组织生产与销售,更将消费者自身的资源开发成为产业资本,成为创意产业价值实现的新源泉。在消费者为王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要突破原先的产品生产导向模式,立足市场需求,着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对消费的引领,通过在产品和产业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观念价值,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为此,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着力点,一是促进产品创意化和产业创意化;二是促进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促进市场、创意、产品和技术的有机衔接。 ,着力创意品牌。品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价值,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立足现有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园区的基础上,上海要加大对品牌创意产品、企业和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受到消费市场青睐的“长寿”创意品牌。

4立足园

区集聚,着力创意辐射。上海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集聚大量优质创意资源,部分园区的规模效应亦已显现,为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在点状集聚的基础上,有必要将政策的着力点转到园区辐射效应的放大,在形态上突破旧厂房的限制,形成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居住区、园区与商业区、园区与教育机构、园区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融合,促进上海向“创意城市”的迈进。

(三)政策新举的设计与推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新举的设计与推进要适应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的综合性升级和转型的需求,从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整体社会环境的营造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的推进。

1顶层设计架构。所谓创意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是指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城市整体文化创意环境的营造作为重点,对文化创意发展政策进行长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设计。

一是以城市战略为引领。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纳入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主体框架进行设计,体现文化创意发展政策进行长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根据文化创意战略引领的要求,按照城市转型综合抓手和引擎的功能定位,从社会、经济、法律、环境等全方位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

二是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用城市地方法规条例的形式,鼓励创意、激发创意、保护创意,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提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意文化体验活动开展等支持政策提供法律上的硬性保障。

三是以全民参与为基础。全民参与文化创意是支撑城市创意政策体系的社会性基础和创意的生态环境,培养公民的文化创意意识,参与文化创意生活、享受文化创意成果、发现文化创意人才、建立创意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机制是创意政策的重要内容。

四是以市场配置为主体。产业本质上是市场行为,市场是文化创意变成产业的内在驱动力,优化文化创意资源配置,培育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推进文化创意市场机制的经济政策,构成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的主体内容。

2推进新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成效取决于能否有效实施和推行,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环境营造和综合推进是上海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的务实之举。

多主体参与,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改变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者的推进模式,建立上海城市社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平台,推进文化创意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激发个体市民参与文化创意的热情,大力培育创意社群和社会组织,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个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享文化创意溢出效益的新格局。

多渠道推进,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改变只重视生产制造环节的文化创意推进,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上、中、下游,包括文化创意设计源头、文化创意生产制造、文化创意市场终端等多个不同的环节全方位广泛拓展渠道;二是改变只重视短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推进,强化事关长期战略的文化创意政策的推进,在文化、教育、人才、科技、研究等领域开拓文化创意发展的渠道;三是改变只重视创意园区和企业的有形载体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平台、文化创意品牌、文化创意活动等无形和虚拟的载体建设,通过教育、媒体、商业、网络等多渠道的宣传推介,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多元化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共生并举的新格局。改变文化创意政策“一刀切”式的推进,允许在不同的区域推进差异化的创意政策。比如在上海中心城区可先行先试综合性的文化创意政策,推进创意社区和创意城区的发展,在郊区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乡村的发展,在产业基础较好的领域,推进特色文化创意经济综合体的发展,在市场基础比较好的领域,推进文化创意商业新模式的创新,等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3篇

关键词:文创产业;创意阶层;创意城市;产业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5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28-03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以创意立国或者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创意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而名闻于世。创意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正如张振鹏(2011)指出,文创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1],也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文创产业,以期使之成为支柱性产业。国内外学术界也围绕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将围绕创意阶层理论、创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文献,为深入研究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意阶层理论研究

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下产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农民阶层外,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正在悄然兴起。Florida把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舆论制造者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以Florida有关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指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一个新诞生的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为个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第一,创意阶层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意阶层人员虽然从事不同职业,但都经常有新想法、发明新技术,从事着旨在“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第二,创意阶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李振华(2008)对上海市创意阶层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中,本科学历占81.5%,硕士占17.3%,博士占1.2%[3]。第三,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创意阶层人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表达倾向,因而他们更欣赏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地理分布特征

创意阶层集聚于创意城市,并对城市生活条件有较高的要求。Florida、Clark、Glaeser都是城市生活便利论者。他们认为,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充足的商品服务供应;二是由优美建筑和合理的城市规划等形成的美丽的市容;三是良好的社会治安;四是优质的公共服务;五是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其中Florida的3T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该理论认为一个科技发达、创意人才聚集、包容性的城市能吸引创意阶层集聚。

国内学者如张迺英等(2010)也对我国创意阶层现状做了研究[4],但受限于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使得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深入和拓展。只有诸大建、王红兵(2007)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2005年的地产评论中的数据对我国主要创意城市相关指标进行排名,并给出了城市创意阶层的比例[5]。

二、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创意城市中关于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的论述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一个方面。创意城市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术界没有就创意城市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其中Landry对创意城市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目前主要有国外的四种理论来解释,分别是:

(一)Landry的七要素理论

Landry认为创意城市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意环境的营造,而创意环境的建立关键在于创意人才、意志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开放的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机会这七大要素。

(二)Hospers的三要素理论

Hospers认为创意城市能否形成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集中性:体现在人口数量以及人互的密度上;(2)多样性:包括城市居民在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3)非稳定状态:能否激发创意。

(三)Florida的3T理论

3T理论的逻辑在于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Florida通过美国的创意城市数据实证证明,这些城市都在经济发展的3T方面成绩斐然。

(四)Glaeser的3S理论

Glaeser(2004)提出的“3S”理论认为导致创意城市形成真正有效的因素是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

概括起来,创意城市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创意城市应具有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2)城市文化多样和开放,以增进创意人才、企业的交流、融合。

三、文创产业环境研究

上述创意阶层理论是比较系统的一个从宏观层面围绕城市创意人才环境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外,目前有关产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志成等(2007)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存在两类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6];陈建军(2008)从文创产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考察了其它影响因素,并概括成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这四大因素[7];张纯等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展示了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8];褚劲风(2009)、黄江(2011)、薛东前等(2011)从空间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9,10,11];马仁锋等(2012)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相关文献认为,科技创新是文创产业动力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12]。这也支持了3T理论中强调科技因素的重要性。

(二)具体某一产业环境要素方面的研究

陈倩倩、王缉慈(2005)通过对音乐产业的案例研究,认为极富创造力的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活动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而创意产业集群能为创意阶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13];任珺(2008)探讨了深圳具备的政策环境优势[14];孙彤等(2012)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15]。

(三)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创意产业环境进行评价。童昕、王缉慈(2005)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和评价[16];丛海彬、高长春(2011)运用TOPSIS理论构建相应的城市创意产业支撑环境评价模型;吕庆华、芦红(2011)则基于面板结构方程方法,对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海西七大中心城市[17];王重远(2012)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18];申玉铭等(2012)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19]。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城市软实力或者竞争力等角度进行了一些讨论,如丛海彬(2011)指出创意中心城市以发达创意产业为支撑、以创意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密集的创意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意文化的基础创新为根本[20];张伟、谢宇鸿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工具,对广沪深三城市的文创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21]。

四、总结与展望

相比国外的研究,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文献国内的并不少但还没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这主要在于我国的城市文创产业的实践起步比较晚。但随着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创产业发展以及创意城市的打造,围绕文创产业和创意城市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形成优秀理论的指导下做相关研究,力求在研究实践中结合实际得出符合我国城市发展文创产业的成果。

创意城市不是文创产业的简单堆砌,不是经营城市的权宜之计,而在于创造一个吸引创意人才、文创产业繁荣发展而有机结合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形成创意城市。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振鹏.文创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索,2011,(11):37-41.

[2]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5] 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J].城市规划研究,2007,(03):20-24.

[6] 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8):49-57.

[7] 陈建军、葛宝琴.文创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09):71-75.

[8] 张纯、王敬甯、陈平等.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440-448.

[9]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01):102-107.

[10] 黄江、胡晓鸣.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11):1851-1856.

[11]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07):775-780.

[12] 马仁锋、唐娇、张弢、刘修通.科技创新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研究动态与中国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93-99.

[13] 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5):5-8.

[14] 任珺.深圳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J].南方论坛,2008,(01):28-37.

[15] 孙彤、侯璐、齐庆祝.国内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12):49-52.

[16] 童昕,王缉慈.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5,(04):35-40.

[17] 吕庆华,芦红.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09):1476-1482.

[18] 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8):24-27.

[19] 申玉铭、邓秀丽、任旺兵、黄霖.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评价及空间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12,(07):1269-1279.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4篇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什么要求呢?为什么要写论文的参考文献呢?这些问题大家都清楚吗?来看看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文化产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格式,给大家做个参考。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聂伟.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J].艺术百家,2011(2):50-56,66.

[2]王劭君,周彬,鲍蔚,等.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其技术路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79.

[3]周蓓.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版权问题——以影视产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139,142.

[4]项仲平,邵清风,吴敏,等.文化创意产业与浙江影视业创新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4):63-69,129.

[5]李晶侠.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助力——访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连生[J].当代电视,2006(8):17-19.

[6]韩天应.无锡影视文化创意园区发展之转型研究——以华莱坞电影产业园为例[J].江南论坛,2016(2):10-12.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戴琰琦.基于实物期权的企业商标价值评估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

[2]高志英.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评估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06).

[3]郭静.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评估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4]韩娟娟.基于实物期权法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D].南京财经大学,2011.

[5]李先瑞.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0(02).

[6]刘翔,曹裕.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

[7]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中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8]孙红玲.中国“两型社会”建设及“两型产业”发展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社科学论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尚光一.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中的文学产业发展——以严歌苓作品产业开发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18.

[2]田川流.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N].文艺报,2009-08-18(3).

[3]冯岭.让文学成为影视发展的推手[N].文艺报,2012-12-11(3).

[4]殷俊.动漫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55-158.

[5]新湖期货研究所.浅谈我国玻璃行业发展现状[N].证券导报,2012,(6).

[6]韩熙,孙净芳.现代玻璃艺术与玻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4,(12).

[7]陈国强,周美茹,李军.关于建立沙河市玻璃技术人员评价培训机制的探讨[J].玻璃,2014,(10).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5篇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作用。文章以杭州为例,实证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优化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业间融合与区域平衡发展研究”(M15YD016)。

【作者简介】翁旭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产业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至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以17.94%的平均速度增长。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放缓,增长率为6.23%。2010~2014 年,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再度以较快速度增长,年增长额在1000亿元左右,平均增长率为23%。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文化资本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是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它通过与其他产业发生联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本文以杭州为例,实证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度,从而论证文化创意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二、变量设定与数据选取

文章将从地区整体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五个方面分析杭州产业结构优化情况,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这五个方面的关联,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文章分析过程中所选取的变量,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变量,选取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CCIV 变量。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可以反映出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二是产业结构整体变量,选取第三产业生产总值TGDP变量。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增加能反映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三是供给结构变量,选取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I、第三产业就业人数L、研发经费支出R&D,分别从投资、劳动、技术三方面衡量供给结构情况。四是需求结构变量,选取服务性消费性支出C来衡量。根据需求层次理论,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反应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五是国际贸易结构变量,选取工业制成品和私营企业出口额两个变量。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用来衡量产品结构的变化,私营企业出口额用来衡量贸易主体结构的变化。六是国际投资结构变量,选取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衡量。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研发经费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采用2003~2013年杭州市样本数据,数据来自历年《杭州统计年鉴》。杭州市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私营企业出口额、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统计数据无法取得,故采用浙江省数据,而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也采用浙江省数据,这样可使分析结果比较可信。文章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进行分析。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降低异方差带来的不良后果,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研发经费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私营企业出口额、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取自然对数, 分别为LnCCIV、LnTGDP、LnI、LnL、LnR&B、LnC、LnX、LnPEX、LnFI。分析过程中采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系数检验方法。

(一) 文化创意产业对三次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回归结果:

LnTGDP=12.08116+0.770871LnCCIV

(71.51047)(28.47645)

R2=0.989023

Adjusted R-squared=0.987804

F=810.9084 DW=1.317679

可见,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整体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0.770871个百分点。

(二) 文化创意产业对资本供给结构的调整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LnI= 11.13959+0.85082LnCCIV

(31.57275) (15.04926)

R2=0.961780

Adjusted R-squared=0.957534

F=226.4803 DW=0.661646

可见,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对资本供给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固定投资额就增加0.85082 个百分点。

(三) 文化创意产业对劳动力供给结构调整的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回归结果:

LnL=3.362175+0.326270LnCCIV

(19.87116) (12.03439)

R2=0.941493

Adjusted R-squared=0.934992

F=144.8265 DW=1.317738

可见,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对劳动力供给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就增加0.326270个百分点。

(四) 文化创意产业对技术供给结构的调整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研发经费支出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LnR&B=-1.122691+1.103851LnCCIV

(3.825692) (23.47490)

R2=0.983931

Adjusted R-squared=0.982145

F=551.0709 DW=1.433913

可见,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对技术要素供给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就增加1.103851个百分点。

(五) 文化创意产业对需求结构调整的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LnC=6.019292+0.390227LnCCIV

(31.55675) (12.76756)

R2=0.947678

Adjusted R-squared=0.941864

F=163.0106 DW=1.950713

可见,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对需求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 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支出就增加0.390227个百分点。

(六) 文化创意产业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LnX=10.05360+0.943491LnCCIV

(15.76693) (9.815596)

R2=0.914567

Adjusted R-squared=0.905075

F=96.34592 DW=0.553566

可见,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就增加0.943491个百分点。

(七) 文化创意产业对贸易主体结构调整的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私营企业出口额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LnPEX=5.280158+1.534062LnCCIV

(5.388117) (10.38451)

R2=0.922970

Adjusted R-squared=0.914411

F=107.8381 DW=0.436790

可见,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对国际贸易主体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额就增加1.534062个百分点。

(八) 文化创意产业对国际投资结构调整的作用

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影响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LnFI=5.688270+1.048577LnCCIV

(19.44451) (23.77772)

R2=0.984331

Adjusted R-squared=0.982590

F=565.3800 DW=1.833966

可见,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对国际投资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增加1.048577个百分点。

回归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作用,对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研发经费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私营企业出口额、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有促进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加0.7708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固定投资增加0.8508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0.326270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增加1.103851 个百分点, 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0.390227 个百分点,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增加0.943491 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出口额增加1.5340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国外直接投资增加1.048577个百分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明显。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着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明显,对杭州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供给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投资流向的优化,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同时也促使各级部门技术创新和转化。

3.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需求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消费层次的提升提供了途径。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人们创造了高层次消费环境,缩短了人们与创意商品之间的距离。

4.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地区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促使贸易主体进一步优化,私营经济在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显著。

5.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国际投资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国外直接投资在本地区的流向。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不断增加,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二) 建议

1.为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规范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好专项资金的作用,出台配套的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文化产品交易,打击假冒等侵权行为。挖掘杭州文化底蕴,创立知名品牌、百年老店、典型产品,同时加强推广宣传,使杭州文化创意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2.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市级产业园区进行定位和分类,各园区要有自己鲜明的发展特色,对入驻企业要有选择,经营业务范围要明确。园区内和园区之间要设立信息平台,鼓励园内企业资源共享,同时,促进资源公平有效交易。

3.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溢出效应,带动地区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能为其他产业提供创新元素,促进其他产业产品创新、生产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其他产业也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素材。如电影业为传统制造业产品创新提供机遇、旅游业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制造业为影视业提供创意元素等等。

4.利用辐射效应协调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浙江省内各城市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杭州要立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高秀艳,邵晨曦.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1).

[2]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J].商业经济,2013,(5).

[4]冯根尧.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发展:浙江的选择与实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5]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6]陈建军,葛宝琴.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6篇

[摘要]江西处于中部不发达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布局、人才战略研究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极其落后。江西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拓性的理论来引导,发挥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不发达区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意产业寻求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意产业区域文化

江西经济落后,处于不发达区域,但是因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各种因素,为江西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江西的经济文化等资源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按区域构架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此外景德镇的陶瓷工业特色明显,赣州的客家文化与“希望在山”工程也构成了一条新型的生态产业链。在以经济文化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构建适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意产业对策思考。

1.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意产业基地。江西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为建立合理的创意产业中心,必须考虑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作为本土创意产业,在其发展过程必须有滋生的土壤,提供一定的催生养料,制造业便是其中之一。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对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把创意产业、创意人才、资源等因素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化一旦形成,为周边的企业乃至高校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创意产业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咨询等方面的积累效应,创意各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享,则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创新动力,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如在南昌、九江、新余等地构建创意产业链,为当地制造业服务。因此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创意产业基地,将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平台,构建创意产业。江西的经济在全国发展中处于落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但历史的车轮为江西留下了许多的传统特色。其中就有江西千年的传统特色行业,比如景德镇陶瓷,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知名度高,行业响亮的优势。以景德镇陶瓷艺术及工业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将为传统特色行业打造一条现代商业路线。景德镇的工艺美术、雕塑以及陶瓷艺术等发展都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工业陶瓷方面较为薄弱。陶瓷艺术涉及到相关的行业,可以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可建立由陶瓷艺术设计与制造、雕塑创作、广告宣传、新产品开发甚至影视作品等具有现代创意的产业集群。除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行业,如时间较长的制茶,时间较短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由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由此产生的包装、形象策划、动漫、广告宣传、产品开发等都将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营养元素,构建一条合适创意产业链。

3.田园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创意空间。江西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生态优势十分明显,大多数农用品都是绿色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江西在田园生态方面,注重发展“一村一品”,各地农产品特色多、品质优,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如安远和南丰的水果基地、永丰和高安的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的茶叶基地跻身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行列,永丰早辣椒、永修鳜鱼、英雄牛奶等企业的产品被认证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一旦绿色产业链形成,在其产品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过程中,拓宽外销渠道,寻求广泛合作,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等软件设施就有用武之地。如若以此建立产业基地,在围绕产品市场转化过程的创意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大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江西旅游开发奠定了先天基础。

4.深挖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元素应用于创意产业中是十分常见。从2008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大餐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木乃伊3”等影片随处都看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获得市场价值也是难以估量。可见不但国内人喜爱中国文化,国外对中国文化也大加褒奖,推崇之至。江西有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有知名度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有陶瓷文化、堪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红色文化辐射面比较广,主要在南昌、赣州、吉安等地,客家文化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赣州。因此,根据区域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可成立创意产业园,同时兼顾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创意产业群建立在红色及客家文化腹地能更好实现彼此间协同共生区域文化与创意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的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创意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因此,挖潜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协同共生,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

5.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发展创意人才。一般省会城市、市级城市都设有高校,许多高校都有相关创意专业,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专业。在构建产业基地过程中,将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创新结合,能充分发挥本土高校和科研所的专业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等开展合作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高校里面建立培训班,将本公司的员工送到培训班学习深造,以此来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创意产业研究所,开展专项研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合理有效的整合高校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推动江西创意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7篇

2006年12月12日举办的“2006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发展论坛”是首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主论坛。首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是由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举办的,这就决定了其高规格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论坛上致辞。论坛还邀请到了韩国前副总理赵淳、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等嘉宾出席。

有评论说这是一个企业家“热”而投资人“冷”的论坛,但记者却观察到了论坛浓浓的产业和经济金融、产业和资本对接的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是座富矿

“文化创意产业是座富矿,值得大家来深度开掘。”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在论坛上发言时指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持续发展下去,以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

为什么近一两年来全国各地如此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下决定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从市场角度而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目前每年的GDP已经达到22300亿美元的水平。而且已经连续20年保持了9.6%的增速,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最突出的问题是制造业快速发展,大量资源被消耗掉了,环境被污染了。目前中国几乎每年消耗全球三分之一的水泥、四分之一的钢铁,同时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输出去了工业制成品,留下了污染。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低耗能、高产出的行业。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型社会;有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而且文化资源在开发、创新的过程中,每一次开发和创新都是一次新的积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大中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已经普遍达到3000美元以上,个别沿海大城市人均GDP去年已经达到5000美元,消费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也必将快速增加。齐勇峰表示,市场需求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各类资本掘金文化创意产业,保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市场保证。

风投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既然文化创意产业是座富矿,那么它必然会得到资本的关注。而好的创意,如果光有内容,没有资本的介入,也只能是空想。因此,在2006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发展论坛上,活动组织者特意设置一个环节,让风险投资商与企业家坐在一起,就“资本市场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举行圆桌对话。

参加圆桌对话的企业家共有8人,而风险投资家只有4人,被邀请的风险投资家嘉宾中重量级的人物――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合伙人沈南鹏没有赶到现场。

然而这并不表示风险投资不重视文化创意产业。记者后来了解到,由于当天北京大雾,沈南鹏乘坐的早班飞机飞临北京上空,无法降落,不得已又返回了香港。沈南鹏告诉《资本市场》杂志社记者,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红杉投资了湖南宏梦卡通这一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

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丁健在发言时也表示,金沙江创业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前段时间金沙江创业投资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互动点播电视和网络电视等领域,并且对这些投资都比较满意。

丁健表示,从风险投资的角度来说,并不简单的看一个项目今天怎么样,更重要的是看这个项目三年、四年之后会什么样。很多新技术的发展,如最近被Google收购的YouTube,是在整个价值链上对互联网造成了冲击。目前互联网整体面临的文化产业的冲击,不仅仅是一个有没有创意的问题,而是一个在价格链、新技术的传播方式上有没有发生变革的问题。“首先要确定,有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把现在媒体传播变得更加有效率,成本更加低廉,这是资本最看重的一个方面。”丁健在讲演中介绍。

丁健还表示,中国整体政策环境也是风险投资商关注的重点。政策环境对创意本身会有很大限制。例如中国经济上的成就,与相应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当中国的政策环境能够容忍大量创意的时候,新鲜空气才能大量地涌入,创意思维才能畅行无阻。如果政策不到位,任何投资人对投资本文化产业都会非常小心谨慎。

北极光创投高级顾问杨镭也表示,北极光创投也非常关心新媒体带来的一些变革,特别是在内容和渠道上带来的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他们重点投资的领域之一。

IDC技术创意投资基金合伙人李建光则表示,IDC技术创意投资基金前几年把更多的资金投资到了移动互联网公司上,来占领通道。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从去年开始,该基金对创意内容做了大量的投资,IDG刚刚成立一个文化电影产业基金,未来关于内容方面的投资会成为一个重点。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第8篇

>>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再思考 浅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挑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与实现路径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少创意,缺地气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殇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英雄谱 201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锐园区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探索 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我见 广告设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先行者 新时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 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内容创新 创意融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新常态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探索完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路径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仁汉,罗许成.人的文化本体与“人文浙江”:经由浙商文化的批判与重构的新路径的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1(3):126-130,161.

[3]宫承波,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78.

[4]苗伟.文化优化:内涵与实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6,118.

[5]孔府论道中华传统文化[N].京华时报,2013-11-27(003).

[6]陈建宪.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4.

[7]明江.挖掘人性的作品都会让人产生共鸣:访藏族作家次仁罗布[N].文艺报,2010-12-01(第5版).

[8]赵明,赵有田.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J].中州学刊,1999(4):123-128.

Reflect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ZOU Wen-bing1,2

(1. S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 ,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pa,Macau;

2. Research Center for Cultural Creature,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Fujia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