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10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1篇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教师也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儿童的必备生存技能。几乎每个幼儿园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和相应学习软件,可以带动儿童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信息技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介入,使幼儿的学习轻松愉快,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从国内外的形势看,信息技术技术进入幼儿园教学是当今学前教育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已经很广泛,幼儿园也基本都备有信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硬件。幼儿园也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刘萍老师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入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可见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幼儿园课堂。在本地,我们通过对城区和乡镇幼儿园的调研也了解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自主开发适合幼儿课件的能力。很多教师只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两点定位

为满足社会对幼儿师资的需求,培养新形势下适应国家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理念、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新的定位。

1.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的定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必须注重课程的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计算思维能力目标。2011年第三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ECT2011)基于计算思维的特征,制定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该定义认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专家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我们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力争不偏离这一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落到实处。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包括信息技术的photoshop图片处理能力、flash课件制作能力、基本的网页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能力。

2.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同时,还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不能不考虑孩子各年龄段的真正需求,更不能站在成人的人生观角度去对孩子的儿童观指手划脚。因为,我们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从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角度来说不合适,从我们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特征角度来说也不合适,从科学的幼儿教育角度来说更不合适。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还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当前形势下,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园活动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幼教改革计划与发展需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三、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形态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计算机科学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以及行业组织课程。初等教育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时,可以参照美国标准,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目标,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美国学校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与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汇总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我们在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具有钢琴、舞蹈、声乐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科研、管理、教育能力的专科以上层次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调查发现,高达86%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而调查显示“会使用计算机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只有30%。这显然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给学生说明,让学生把目标定位于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该在课程中设置适合幼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如儿歌动画制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由于受课时安排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选修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简单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评价即评判课程实施的价值。孟子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课程评价的目标在于创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课程设置提供信息。一般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评价。

1.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对象的评价活动,它主要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测评、学生档案袋、作品评比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升自己、发展能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为以后的工作需求做准备。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即对教师的工作及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活动。教师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可以放弃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先进的考试系统更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还要纠正“等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的举措,在教学中兼顾两者,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既符合等级考试的要求,又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2篇

信息技术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能力三个方面。人文知识的内容具体体现在:民族文化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社会精神;文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情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甄别与认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的理解和把握等。人文思维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具有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能克服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对道德、法律法规、责任感及价值观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具有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的意识等;人文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技术适应能力;在信息技术利用、传播及交流中,辨识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能快速地确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正确地评价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笔者以为,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习惯

信息习惯强调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的自律行为。孔子说:“君子慎其独也”,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信息行为主体有很强的隐匿性,因此虚拟世界中更多的需要依靠信息行为主体的自律来实现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即要求个人具有“慎独”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促成“知行合一”。

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一些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得计算机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如不随意下载来路不明或不正规网站上的可疑文件,运行下载的文件之前,应先用杀毒软件扫描过,充分使用杀毒软件(包括及时更新杀毒库、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杀毒、及时制作杀毒启动盘、开机启用杀毒软件的防火墙功能),加强密码和账号管理,保护系统和数据安全(包括设置复杂密码、巧设本地消息口令、不登录非法网站、不点击网上陌生人发过来的链接)等。

电子邮件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交流技术之一,然而通过调查发现,E-mail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①主题命名不恰当②附件文件名随意③信文内容缺失等。由于主题、附件命名、正文等这些技术不会直接影响邮件发送,因此往往被使用者忽略。但是这些内容的正确使用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信息习惯和信息素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将能促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在电子邮件的应用中,良好的信息习惯包括:

①“主题”恰当,信息准确。“主题”是反映E-mail内容的“标题”,也是收信人判断邮件大致内容的主要依据。发信人应该养成仔细推敲、恰当拟写“主题”的良好习惯,因为“主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所表达“信息”的准确性,甚至还会影响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②“附件”规范,名称合理。“附件”的规范是指除了文件制作上要符合信息技术的标准范式,还要无毒、文件名含义明确、扩展名准确无误等,以便收信人一眼就能看出附件的属性和大致内容,判断其有否携带病毒以及选择打开附件的工具等。

③“信文”清晰、内容完整。E-mail的“信文”应该和日常的书信一样,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主要部分。前段是指信的起始部分,这部分必须有称谓语、问候语;中段即正文是信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内容;后段包括结束语、祝福语和落款(包括签名及日期)等。

E-mail的使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素养包括:

①信息意识:E-mail使用中突出的问题是信息的加工与,即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工具的特性,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加工并传送。具体反映在主题名称的构思意识、附件名称及技术(压缩技术等)处理意识、信文的语言表达意识、使用E-mail的礼仪意识等。

②信息的表达:有效的信息表达应该是准确、全面且规范的。准确是指经加工了的信息应与信息传送者想表达的含义一致;全面是指加工后的信息应完整地包含着信息传送者想表达的全部内容;规范指信息的加工和传送方式应符合大众信息技术规范或某专业规范。表现在E-mail中主要指主题名称准确、信文内容完整和附件命名规范。

③信息礼仪:对于电子邮件的使用而言,信息礼仪主要表现在信文栏里。E-mail的信文内容不仅要全面、准确,其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也可以反映出写信人的礼仪修养。

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信息情感

信息情感包含积极的信息态度、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健康的信息情感。

积极的信息情感表现在敢用和想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能够健康、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要有信息的财富意识和信息的可使用意识。

另外,信息情感还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化重塑、情感传递的功能。科技以人为本,人类的文化积淀对于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成果能够反映创造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感。在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过程中,学习者要能够理解并使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来体现它们所要表达的知识、态度和情感,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感,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互联网作为信息表达与传播的新境域,其中的各种视觉艺术语言符号,无论具体还是抽象,都旨在创造一种能够迅速传达的信息的印象,其形态的范式要具有普遍的美感、高度文化品格,是一种积淀了丰富内容与高度符号化的图形语言,它所表达的形态不仅具有普遍感,更有来自民族、文化、历史、宗教各方面因素的沉淀的内容和丰富的符号意味。例如: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的系列Logo创意,标识中把各种传统的具有丰富指示意谓的民族符号:如中国飘逸、威力无比的飞龙、喜气洋洋的年画、画家凡高的印象主义油画等等与文字相融合,使得这些Logo不仅简洁生动,具有强烈的符号性,而且行意结合,充分表达了对象功能的强大,个性独特,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符合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

信息伦理道德包含了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两个方面。信息伦理是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的,而信息道德偏重于对个人的要求。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主要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非法存取信息、信息责任归属、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信息的授权等。

“信息道德”包括传统文化道德的保持与传播;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信息世界免费资源的无损使用、无损分享和公平使用;科学的批判的信息评价态度……具体表现为在信息传递上,要真实、准确、及时,勿传虚假信息;在信息交流上,要以诚相待,尽量做到信息互补和共享;在信息生产上,要多出好产品,以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质量,但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在信息咨询上,要认真负责,防止信息失实,绝对不能以虚假信息哄骗人;在信息消费上,要尽量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真、求快的心理需要;在信息沟通上,要平等待人,反对自私动机和恩赐观点;在信息开发上,要合法合理,力求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最佳统一;在信息利用上,要发扬民主作风,反对信息垄断、封锁和独占;在信息广告中,要真实,不得蒙骗、误导、伤害广大受众;在信息发送中,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根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在全体网民中有1/3网民是青少年,而在青少年学生网民中,高中以下学历的占了70%,同时,青少年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也存在娱乐化应用偏高,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的失衡状态;并且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网络沉迷现象,影响了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尤其需要加强。目前在青少年中存在网上说谎、使用粗言秽语、阅读不良信息,发放病毒,甚至各种各样的信息犯罪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等令人担忧的现象。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其危害更大。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具体体现在:爱护公共设备,不随意偷换鼠标和键盘;负责任地使用设备和信息;不随意地删除系统软件,篡改计算机的设置,或故意删除、修改他人保存在计算机上的文件,甚至给计算机加设密码等;同时不制造不传播黄色的、反动的信息等;主动抵制黄、赌、毒、反动等不良信息的入侵;不非法复制软件和购买盗版软件;不制造和传播病毒;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预防网络犯罪,不做黑客等;合作学习中表出来的注重集体利益。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做到网上文明聊天、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等。

四、教育学生遵守有关信息的法律法规

信息法是维护信息领域正常秩序,保证信息社会沿着“善”的方向发展的硬性社会控制手段。目前我国制定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目的;自主学习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地发展与深入,教育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具有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张力,但同时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也成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之间还存在一个缓冲过程,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不少误区。针对现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笔者的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不是把教学变成“电子黑板”,而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就是将文字教材电子化,就是把教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多媒体展示,这种观点忽视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除了辅导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信息技术是作为手段应用于教学,而不是形式或模式。

在一节语文课上,某教师先由课件范读课文,然后由课件展示生字、生词,最后由课件展示需要解决的问题。像这样与其说是在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如说是在追求一种形式。教材以及与教材有关的音、像、图等只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把它们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资源上的应用,还远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全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资源,还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动手制作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导学生学习,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做自己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也就是说,教师应摆脱“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摆脱那种教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做的“依瓢画葫芦”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参与从接受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开始,经过明确的需求,信息收集处理,直至方案形成并优化的整个技术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目标,都不能把它割裂开来,不应该重应用轻过程,而应利用其优势合理地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我们真正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二、运用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更广阔

对信息技术运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系,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本质。”所以,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普遍地认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应用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帮助解决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来支持学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运用信息技术除了辅助教学外,还要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任务与目标,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能体现当代中学生精神面貌的招贴广告等,接下来不要急于用计算机去制作方案,而应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隐藏在这个目标背后的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机会与需求。因为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因而更能在设计过程中发挥其个性,调动其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当代中学生思维更活跃与前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而有的认为:当代中学生期望能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地约束学生的思维,不要把条条框框定死,而应充分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并尽力使他们可能有些朦胧的、并不完全清晰的思路更加完整和明确,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更有兴趣和信心,在这个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学生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因为他们的思维方法较接近,很容易沟通,而且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展示、发展其个性,而且培养安全、效益、合作等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不是教师置身事外,而是在解放教师繁重的、重复的课堂讲授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一种观点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由任课教师设计做出多媒体课件,然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就没教师什么事了。在一节网络教学课上,教师制作了精美的、涉及到教材各知识点的网络课件,课堂上教师简单交代几句后,由学生展开网络学习,教师如一个旁观者仅仅只是在监督课堂纪律。这种观点就是片面理解了“自主学习”。

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指放任的“自主学习”。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控制教学过程,但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教学干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督导和评价学生的主动学习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没有把教师置身事外,而且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反馈的信息把握教学干预的时机和力度,适时、适度地实施教学调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运用信息技术不是要将学生变成“计算机的奴隶”,而是让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手段,在实施学科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运用信息技术不能赋予信息技术载体在教学中绝对的权威性,也不能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给出唯一的、准确的结论,那样就会真正将学生变成“计算机的奴隶”,抹灭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在信息载体的体现,而是信息在载体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及各种能力、意识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程序时要本着开放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各种优势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信息技术的主人。

五、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使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那两者等同起来,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只是前者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纯粹的计算机在不确定因素较少、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对大规模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并制定方案的效率较高,也就是说在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它们对信息处理中的实施阶段参与度较高,有较大帮助。换句话说,它的优势是“计算、操作”,而非“分析、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正如前面讲到的,它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环节或阶段的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这种范例在我们教育部门还是很多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的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充其量作为“打字机”和收发通知的工具。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4篇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存在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技术淡化问题由于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差异,部分教师不能准确地理解课程目标要求,往往把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割裂开来,或依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计算机教育”阶段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本来试图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却造成技术和应用空谈理论,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失去技术本身而没有技术支撑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应是信息技术课程超越技术本身,同时理解技术背后所蕴藏的技术思想与方法,但不能为追求文化价值而舍弃技术。

(二)教学方法存在模式化和庸俗化问题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虽在新型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教学方法模式化、庸俗化问题仍存在。部分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传统讲授课中练习作业对待,虽任务来源于实际需要,但远离生活经验导致课程主题被冲淡。目前的教学实践,相关任务主要由教师提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虽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教师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知识的更新与淘汰较快,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精力与时间花在备课和授课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所以教师的担子更重了,仅靠教师自身去摸索、尝试,效果未必会好,如何快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无基础学生的教学问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但当前小学教育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均衡,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更谈不上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当今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做到既全面理解教材,也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此类学生,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保持镇定要从容应对。另外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需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对策与措施

基于上述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从理论到方法的对策或措施,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1)实施以活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实践出真知,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问题假设情境或任务,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索,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发掘出每个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和信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具体活动为中心,将教学变为学生自己学,教师角色由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精神才能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3)团队学习是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均有较大差异。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层次、有差异地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还需开展团队学习,这样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

三、教学实践

本文基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上述措施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有时需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设计小型或中型应用任务,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探索途径完成课程作业,比单纯练习某些操作显然更有意义。

四、结论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5篇

(1)与政府机构联合

主动与政府各部门联系,积极承担各类培训任务及活动,如扫盲教育、阳光工程培训、协辅警(保安)培训等,使政府部门愿意投资到农村成校的微机房、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学校与政府双赢。

(2)与远程教育联合

如今远程教育已较成熟,使学校教育成为可超出校园向更广泛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因此,可与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合作,组织学员参加浙江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教你玩转课堂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等。既弥补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又改变了教学方式、学习模式,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

(3)与农民学院联合

可与湖州农民学院联合,成为其教学点,共享农民大讲堂讲师团,VOD视频及其官方网站等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借此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研究生班学习,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为骨干教师制作信息技术课件和开发教学资源打好基础。

2.采用“递进式”培训

根据教育对象掌握信息技术的不同程度,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对其采用“递进式”培训策略。首先利用各种培训,渗透信息技术技能,让教育对象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如招收计算机初级操作工免费培训班和预备劳动力计算机培训班,将计算机基本操作作为各种培训的必修课,尽力减少不懂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员。然后要求学员初步学会利用网络,使用农民信箱、QQ和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交流手段与学校、同学联系等。在初步掌握电脑和网络的基础上,要求学员能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讨论,在网上听课、自学课程、上交作业,通过上机水平考试。

3.逐步实施课程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创建教学专业QQ群、论坛等,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使课程教学内容经过信息化处理,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用信息化工具重构知识,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

4.多方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能以声、形、视、听等手段最大限度地生动形象地进行模拟,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通过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撰写相关论文等活动,引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积极推广网络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增权理论;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

一增权理论简介

增权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社会结构争取权力,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增权的视角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个人有能力、有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同时,增权的核心就是通过资源的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使个人能够从生活的被动弱者,变成主动的强者,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改变自身的“弱权”地位,这样他们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弱权”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可知,截至2006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23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0.8%,这意味着老年网民人数约有98万。到2011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4.8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首次超过1000万人。而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超过7.1亿,其中60岁以上年龄段的网民占3.7%,约有2627万人。虽然老年网民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的增长量相比,这数字令人感到担忧。1.老年群体生理机能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会出现新陈代谢缓慢、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等衰老现象,这成为老年群体无法或较少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太原电大多年开展网络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积累了硬件设施、师资、社区联系等多方面优势,在老年群体教育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之下,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次走访市老年大学和主城区成熟社区,在多方调研座谈之后,老年学院决定于2016年3月正式开班,并开设初级电脑班和智能手机班。在上课过程中,学员时常反映“坐时间长了腰疼”“眼睛累”“看不清”“手指反应慢,跟不上老师的操作”等,这些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上课进度非常缓慢,影响了老年学员对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2.老年群体心理障碍不容忽视。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经济状况均随之发生变化,造成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加之部分老年人思想僵化,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下降、焦虑情绪严重、沟通困难等心理障碍。虽然老年人不愿被社会淘汰,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很高,然而他们面临的心理障碍又决定了他们不能学得太快、太多,这使得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处于更加复杂的情境。3.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匮乏。不少老年学员反映,自己想增长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资源。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针对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材销售。太原电大老年学院的代课教师上课时没有指定的教材,依据的是结合老年学员的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来设计的讲义。另一方面,和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网上教学资源也比较缺乏。太原电大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产品与服务。因此,太原电大老年学院成立之初,就创建了“太原老年开放学院”的网站,初设“学校新闻”“学校通知”“师生风采”“学习资源”等栏目,经过将近一年的试运行,“学校新闻”“学校通知”“师生风采”板块有较高的点击率,“学习资源”板块依然空白。同时,由该校运营的“太原终身学习网”作为为市民开展终身学习提供在线资源的网站,涉及老年教育的内容也较少。

三提高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通过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实现“老有所学”的目标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老年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老年教育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太原电大成立老年学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措施,也是为广大老年朋友谋福利的得力之举,必将利用信息技术为老年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产品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2.老年群体自身需求。上文提到,虽然老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他们有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老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发生的变化,与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在对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美国优待退休人员基金会(TheUsBasedSpry)的研究,老年群体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主题: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参加智力活动。笔者通过对太原电大老年学院的学员进行访谈,发现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老年学员希望通过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以锻炼思维,延缓脑力衰退;部分老年学员认为自己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交际圈子变小,来老年学院上学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同时学会上网还可以结交网上的朋友,并且不分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爱好,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消解老年人内心的孤独、隔离感;还有一部分老年学员希望在参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之后,可以学会网上购物、网上交水电煤气费用甚至网上炒股、理财等。

四基于增权理论的对策建议

第一部分指出,增权的核心就是资源的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之对应,本部分的对策建议也分为提供资源、培养能力、增加知识三个方面。1.加强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从线上线下两方面进行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在开发线上资源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供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设计网站时,应结合老年人的操作习惯,使老年人参加线上学习时简单操作、容易识别,同时,可以借鉴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终身学习网站的做法,采用每天登陆、发表评论、参加考试等获取积分的方法调动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在线下资源方面主要是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学习教材,打破编写传统教材的思维方式,注重实用性、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等。2.提升老年群体的学习能力。提升老年群体自身学习能力是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核心,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借鉴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如创设问题情境、指导积极归因、有效进行奖惩等方法,逐步激发老年学员的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3.加强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知识。老年学员普遍存在知识基础不均等、年龄跨度大、学习速度慢、操作不熟练等情况,即使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无法保证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对老年学员的服务,帮助其吸收所学知识,是提高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有效保障。目前,太原电大老年学院采用主讲与助教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一名主讲教师授课,两名助教随课辅导,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大班教学与小班辅导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保障了教学进度。

五结语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老年群体自身需求旺盛的背景之下,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势在必行,但由于老年群体生理机能衰退、心理障碍、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老年群体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弱权”现状不容忽视。对此,笔者从“增权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些提高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岳君 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凤佳.国外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基于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经验[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

[2]苏春晖.信息技术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5(7)

[3]陈文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与建设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2)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7篇

1.1从使用计算机开始教会学生规范自身行为

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养成不良习惯,教师应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注重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塑造,教会他们规范自身的行为。首先从最基本的爱护计算机设备做起,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让学生遵守计算机室的规定,不擅自修改、删除、更改电脑上的任何东西,除非当教师要求做实践。其次爱护计算机教室,教师应当强调计算机室属于公共场所,学生应当有责任爱护公共场所的卫生,不把自己带来的东西乱扔。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教室卫生也就是教会他们以后出到社会中也要爱护其他的公共场所,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再者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事先和学生做出一定规定,表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的后果是什么,这样对学生来说能有一定的约束性,大多学生都能够遵守规定。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榜样,因此教师应当在平时上课时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在做课堂示范和上机指导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并且时刻督促自己和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遵守相关规定,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在偷偷的玩游戏,这时先不点名批评,而是利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了提醒,希望学生能够停止游戏,但是该学生并未在意提醒继续玩游戏,这时对该学生进行屏蔽显示信号,并且进行了严肃的警告。该名学生觉得自己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但老师还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给他留了面子,使他自己觉得有些惭愧,因此往后的课堂上该名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听课,不再违反规定,并在计算机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其实这样的现象在许多计算机课堂上都会出现,但是若教师对玩游戏的学生不管不理,学生便会更放肆,并且认为教师不会管自己。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不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会带动周围的同学,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长此以往,计算机课堂就会变味变为游戏课。因此教师应当对不遵守规定的学生做一次不点名的警告,让他们能够及时改正不规范的行为。

1.2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现在农村中学生留守儿童占很大的比率,这些留守儿童长年没有父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很多学生不懂得对父母、老师、社会的感恩,甚至有些学生道德严重缺失。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同的时间结合课程内容,在上课时结合一些德育内容题材,考虑到农村的初中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全体学生情况,在教学上不需要教太复杂的内容,上些比较简单且实用的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插入图片、编排文字等。因此教师在进行示范之时可以尽可能的挑选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图片和文字,例如,一些关于爱国的、思念家乡的、互相帮助的内容都可以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制作了一页配有图片的Word贺卡,作为“母亲节”的礼物,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如何更美布局,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把Word做得更好看,内容更充实,这既学会知识,又增进了母子之情,既节约了学生的零用钱,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感恩节”来临之际,以“感恩”为主题,在上PowerPoint课前,播放一两个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精彩课件,引导学生做一个ppt给自己想感恩的人,这既让学生学会了课程内容,又使学生学会思考和感恩。比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战争纪念日等等特殊的时间,在课堂结合教学内容,举一些正面的课例,即让学生掌握了技能知识,又给学生无形的上了德育课,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都积极动手实践,更让他们体会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观念,激发他们的上进行与爱国、感恩、爱家等等的情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当然,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必须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间的一些特殊情况,做好有效的引导。一、在节日来临之前,象“母亲节”、“植树节”、“感恩节”等,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引导;二、结合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我们身边众所周知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的国家大事,例如,2012年,在讲海报制作时,利用2012年7月24日发生在我县造成14人死亡,8人受重伤的一个重大交通事故为例,引导学生制作有关交通安全的海报,这样既让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完成作业,又能够让学生牢记交通安全。这样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1.3强化游戏危害及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农村学生的见识面窄,许多农村学生往往对外界有着较大的渴望,因此要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来对外界做了解。但是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化管理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网络上的内容有些事负面的、虚假的、有害的,加之初中生判断能力较弱,往往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网络上的某些行为十分“酷”,因此产生模仿念头,例如网恋。一些接触了网络游戏的学生更有可能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当从源头上把关。例如教师在打开网页看到网页上的一些新闻的时候,可以以它们作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是非判断能力,并且指出这么做的危害。再者,教师应当强调计算机的作用应当是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环境以及用计算机让生活工作变得更便利,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计算机游戏,教师应当对正确使用计算机能够带来的好处以及不正当使用计算机带来的危害做对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利害。在课堂上,如果有少部分学生不满足与教学内容,想学习更多的内容,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并且适当的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帮助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一旦学生接触到了更多更丰富更有用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1.4在竞赛活动中加强道德的教育

除了上信息课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关信息课的竞赛活动,如,“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现场制作贺卡比赛、宣传海报制作比赛等比赛,这些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各种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既让学生认识到各有所长,又认识到天外有天。当然在较大难度的比赛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组织协调,学会沟通沟通讨论,使他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享受合作的快乐。

2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思品教育学习内容程序教学创新能力

我校自1996年起在盐城市区小学中率先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正常举办计算机兴趣小组。刚开始时,我们把信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电脑课,在认识上有盲区,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打字就行了,反正不是必修课,更不是考试科目,完全把它当成培养学生的一种特长而已。但是形势发展很快,1997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时,当时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计划。时隔三年,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终于有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科书《信息技术》,课程也正式定名为信息技术课。

自从参与了省教育学会“十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后,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越来越觉得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及信息素养。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自己参与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我们决不能放松思想品德教育。

在计算机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法制教育,因为网络时空的虚拟特征使得学生面对一个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环境,极其容易丧失自我,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必要引导和教育;网络空间的良莠不齐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防范力。要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明确一个观念,即在现代科技面前,所有社会成员均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果掌握运用他的人在思想意识上出现问题,势必引发高科技犯罪,导致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发生紊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小学计算机课是学生接触现代科技的启蒙课,思想教育不容忽视。我们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脑黑客”“电脑病毒”开始,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条生命线,认识到那些自诩为计算机天才的人(如臭名昭著的CIH病毒的制作者),利用计算机网络非法窃取他人资料、编制和散步病毒程序,恶意攻击互联网网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在犯罪,他们为逞个人之能而以整个社会的牺牲为代价的行为理应受到唾弃。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绝不应成为崇拜的偶像,我们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尽一份力,发一份光,才能尽显天才之光。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天性好动贪玩,有意注意时间短,在信息技术课上对他们进行思德教育,要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比如进入机房前要洗手,戴好脚套,有秩序地、安静地进入机房;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机房里的设备,正确使用键盘、鼠标;注意节约用电、注意人身安全;养成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计算机,不随便修改、删除自己不熟悉的文件或程序,注意节省硬盘空间,不建垃圾文件等;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特别是在知识学习和电脑游戏之间划下明确的界限,明白迷恋电脑游戏只会丧志,失去远大的理想,最终成为电脑的奴隶,而学习计算机的初衷是为了掌握应用技术,从而利用这样一个工具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要使学生明白,他们从小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培养、锻炼科技能力是为长大后更好地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频繁更新,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以每年20%的比例被淘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昨天,我们还生活在漆黑一片的DOS时代,人们还为陌生的命令单词困扰。不知网络为何物,连“因特网”这个名词都没听说过。眨眼之间,我们又来到了“所见即所得”的WINDOWS时代了,现在连一个几岁的儿童都知道Windows,word,excel,Internet。我想计算机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以致用。网络是一个新名词,但却是最让学生着迷的,那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网页真是太神奇了,一个普通小学生也能做出来吗?很多人被那精美的图片,惟妙惟肖的动画给“震”住了,觉得网页制作深不可测。看起来这些都已超过了教学要求,然而上个学期我们应小学生的要求组织了一个网页制作小组,系统的讲授了网页制作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利用Photoshop制作图片,还将Photoshop和Flash结合起来做出动感十足而且非常精美的动画作品放到自己的网页上。由孙文璐、陈煜华、夏青等同学制作的网页《科学世界》在参加2002年盐城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及随后的2002年江苏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均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从而为盐城赛区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省一等奖。事后制作小组的同学十分感慨地说,原以为网页制作是大学生们才能干的事情,原来我们也能行。通过实践,使同学们初步学会了一些知识,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真正让我们的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三、加强程序设计教学

许多人以为:现在让学生学编程完全没有必要,我觉得这种观点很片面。无论哪种计算机语言,都以极其丰富的内涵给学生提供了广博的思维空间。有时一个程序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往往要费不少周折,包括设想、画框图、写程、调试、修改、成功,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创造性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思维能力往往会得到跳跃式的提高。思维是能力的内核,能力是思维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能力有了提高,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吗?

我校一直坚持参加每年的''''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江苏赛区),同学们在老师的辛勤辅导下,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当然,小学生参加程序设计的学习,有相当的难度。首先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不够,而且课程枯燥,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所以老师在组织培训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课上风趣、有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出这样一道题:一张纸0.5厘米,将它对折多少次后,能够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希望解决问题的兴趣油然而生,学习的动力来了,自然而然地会沉下心来认真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视听、思考、操作的尝试和创造过程。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关注的中心,教师担负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负责。爱护、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教学和训练的中心,讲求实际,讲求实效。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或者说主要功能。教学中着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集合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让学生在信息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对云集网上的各种观点、看法进行筛选,以得到最佳方案。从中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逐渐养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的训练。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主要内容之一的就是利用画图工具来画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独特的创造性想象力。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人们借助想象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这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2000年江苏省青少年计算机应用素质竞赛活动中,我校宋宇同学以地球不堪重负而发出低沉的为主题创作的“救救我”,作品极具创造个性,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以第六名的好成绩获得省一等奖。学校历年来参加这项赛事,有近百人次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力于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如教学Word2000,当学生已基本掌握编辑方法后,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去自学、去体会、去讨论,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传送会让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更加自觉地在实践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那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就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

五、学习内容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