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8:49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住宅现状分析特性设计探索

前言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安康小区、绿色小区、精品小区遍地开花的今天,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的事却屡屡见诸报端,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面对大量增加的“银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的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国家颁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未能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建筑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1、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现状

针对老年人健康及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建设部和民政部1999年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然而我们有关老年人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还不多,而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国内外老年人的居住建设设计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996年在德国建成的韦塞尔老年人公寓很好的解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为了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建筑设置了宽敞没有顶的走廊,并且在食堂外面设计了一个露台,它既加强了室内室外空间之间的联系,又为老年人饭后的交往提供了一个便提舒适的空间。在建筑材料的使用红色面砖,这是在韦塞尔地区大量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红色面砖的使用,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红色面砖墙体在转角处被处理成不连续地薄片形式,很轻盈,建筑凹凸有致,部分架空,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感。

(2)在人口老年化问题出现之前,我国的许多城镇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如今我们已经处在老年化社会之中,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院已经不仅仅是供孤寡老人使用,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也将家安在了那里。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3)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为了不断的提高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正在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既制定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行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立自强。因此,老人理想的“伊甸园”,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格外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是在我国,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就是设备质量环境太差,走向极端,不能普遍为大部分老人使用。

2、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从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叫做老化现象。主要表现有身体功能的变化、感觉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据研究表明,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这包括:

(1)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常常能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尤其是70岁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显著的。对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2)工作的需求:这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强烈。他们大多尚有工作能力,聚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他们有的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

(3)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尤其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4)和睦的需求: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合,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5)安静的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6)支配的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重的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仰郁和消沉,埋下疾病的祸根。

(8)求偶的需求: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丧偶后生活寂寞,心理表现无助,有很强的找个伴的愿望,希望有人照顾。

3、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探索

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退化,功能降低。这些都决定了老人相对而言身体较虚弱,行动迟缓,体力下降,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尤其是儿童的吵闹,因此外界的环境及室内的环境也应高度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1)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2)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在老年社区,首先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3)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针对老年人开发建设的老年社区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 设计优化 综合特征

居住区建筑的主要构成:

居住区的建筑构成简单的可以划分为居室、厨房、卫生间、户内过道(户内楼梯)或前室、 贮藏间、室外活动空间(庭院、阳台、露台)等。按照其使用用途主要可以划分为用来聚会、娱乐、进餐的较大的公共空间,我们把它叫做集中活动空间;还有以工作、学习、睡眠为主的需要安静的较小的分散活动空间,根据使用用途我们就可以确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的方向。

二、居住区建筑设计的特征分析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是一个将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交叉而成的建筑规划学科。它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些综合性的特征可分为环境因素和居住感受两个方面:

环境要求

环境要求涉及到多种因素,一般是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实践和认知的客体对象有关的,比如,建筑所在的大环境、施工结构、气象、气候、材料、设备、绿化、卫生等因素。一个宜居的环境离不开其周围的环境,周边的基础设施,以及房屋与房屋之间的间距,房屋朝向、周边的绿化、小区的环境卫生等等诸如此类的环境因素。

2、居住感受:

建筑自身同样涉及到多种因素,它一般是与社会的发展环境以及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比如,居住者在建筑物内生活所带来的感受,他可能于建筑本身有关系外与居者的修养、心境、学习等等都有关系。除了一部分的经济及人口因素以外,大多数的软性因素集合的边界难以确定,因而无法直接进行计量和分析,只能用比较弹性的方法做模糊的处理。

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的双重特征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在规划系统是介于比较微观的建筑单体设计与比较宏观的城镇设计之间的一个层次外置,因此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具有环境要求和居住感受的双重特征。

由于居住区建筑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性,所以仅仅依靠人模糊的认知或者举例分析是无法准确处理设计中的具体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才能提出更合理而准确的方法。

通常用于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的科学方法理论有:优化论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仿生论方法、物元论方法、寿命论方法、智能论方法、模型论方法以及模糊论方法等等。

以上各种理论方法虽然在数学分析方法上有所差异,在理论的认识角度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在哲学思维方面比较接近,而且都带有辩证逻辑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将设计的对象分割为一些基本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之间必然会存在普遍的联系和相互的作用,这种相互关系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对立性,系统的结构与特定部分的功能相互制约、量变质变关系、时空存在的形式,这些都是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的体现。此外,在技术与艺术的软硬关系之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设计中的辩证关系。比如:建筑的造型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文化生活、视野舒畅等设计要求都属于艺术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而面积、人口、光照、服务设施以及交通等因素则属于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人的生理因素和技术因素。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师在对以上的特性进行辩证的分析之后,可以对前者采取软处理的方法,也就是凭灵感创作、经验和技巧以及形象思维、形象描述、定性调查等方法进行处理。而对后者则应该采取硬处理的方法,即依靠数理统计、逻辑思维、各种标准规范、抽象模型、物理实验、电脑系统以及抽象模拟等方法对硬因素进行处理。

设计内容的不同不仅体现在从设计草图到施工图的整个过程,还反映在环境生态、建筑造型、居住功能以及技术经济等方面,因为这些方面最终决定了设计的目标效益。软硬综合交叉的设计方法应该贯穿在整个方案的构想之中,从构思到描述,到质量的评定,到识别反馈以及方案的修改和文件的编制,整个过程都要注意软硬思想的综合交叉。此外,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优化中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接口技术将各种因素和方法联系起来,最好是能构成技术系统,以便更好的使用软硬综合技术。

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特征:

在建筑设计优化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1、建筑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其实际用途-宜居

建筑设计优化就是要让不同用途的建筑最大化的满足其功能需要,居室要求合理的大小,充足的采光,能够摆开大床的空间,墙壁的隔音性要好,适合舒适安逸的睡眠需要;客厅是家庭公共活动的空间,需要满足娱乐、会客、进餐的需要,因此客厅的设计要掌握视野开阔,采光尽量充足;阳台门带窗可居中;靠一侧设置,宜与居室门在同侧;室内有多个门窗位置适当靠近,以保留较大的完整墙面;作为辅助用处的厨房,设计时应该兼顾其内设物品的摆放以及人在其中活动的方便,厨房内存的物品主要有冰箱、操作台、洗槽、配餐桌、灶具、厨具、消毒设施等等,所以在进行厨房设计时应该针对这些物品适宜的长宽高以及摆放以后人自由进出以及两个人同时操作时的方便程度进行有目的的优化,同时应注意尽量利用空间,炊具、餐具、粮、菜、杂物等的贮藏;好的通风,墙内设置通风道;连接服务阳台;墙、地面的防水和清洗等因素。卫生间的设计应考虑座便器、洗浴空间的合理布局。

2、建筑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环境对居者内心的影响-乐居

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应重点考虑环境对居者内心的影响,一个建筑设计优化的评判标准还是居住者内心的满足。让居者满意出了关注独立的空间外,公共环境以及其他的配套建筑的设计都能给身处大环境中的人有一个内心的改变。新颖别致的楼体造型、清新亮丽的楼面颜色、温馨浪漫的院中小湖、绿绿葱葱的绿化带,这些无不对这个建筑的优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区内设置供人休息的长凳、供儿童游玩的乐园、设置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购物场所,这些看似平常的设计都对整个设计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助新的技术对建筑设计优化

由于人工智能只是在一定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和一定机制条件下的固化,所以设计师的思维创作应该是影响和主导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计算机能够对数据、图形以及文字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大大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离散数学以及模糊数学的方法都是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处理双重性问题经常使用的技术。而数学方法、逻辑方法以及形象方法和经验的交叉使用常常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用平衡常数方式和权值来解决对不可直接计量因素的量化分析问题。

作为人机交互和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条件,CAD是进行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所必备的,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要做好CAD系统环境的软硬件配套,为设计工作的做好软硬件的准备工作。

结语: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介于微设计与宏设计之间,受到许多软性因素和硬性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特征。在进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优化时,要综合考虑和处理软硬因素,交叉使用相关的科学方法。同时处理好在各种技术交叉使用时的接口问题。本文对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特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处理各种技术运用中的接口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岳宗晓. 人・空间・环境──居住区设计“以人为本”之我见[J]. 北京规划建设, 1998,(06)

[2] 张兴国, 郭璇. 三峡库区移民居住区人居环境建设初探――以巫山县大昌新镇移民居住区设计为例[J]. 新建筑, 2004,(06)

[3] 严书明. 从环境设计中塑造个性――南京扬子石化公司居住区设计方案[J]. 城市规划, 1985,(06)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 相对 空间构成 面积比值 模数理论 空间尺度 实效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建筑设计,是设计工作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设计了。但是,要做好居住建筑的设计,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建筑师不仅具有宏观的空间设计概念,还应具备细微的真实生活体验。

相对于现代社会的浮躁,和对公共建筑设计的虚荣,居住建筑的设计,向来是不太受到重视的。多数人认为,居住建筑设计,很简单,无非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然而,作为人类的我们,连自己的居住环境都做不好,又怎么去做好公共建筑,和理解公共建筑的需求呢?居住空间的构成,尚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又怎能希望理解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呢?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西方建筑学界,也有一个类似的著名的理论,就是:“空间才是建筑的主角”。这一点,东西方,在对空间的理解是一致的。

时代的发展,居住建筑的使用空间和环境,早已不是 “凿户以为室”的年代,其使用功能,也不简简单单的,仅是满足遮风避雨,躲避危险而设。所以,要求今天的居住建筑设计,应该以满足人居适用为根本,进而在不同时期,满足不同人群,提出的不同需求。而 “建筑的使用”、和“建筑空间的适用性”,是人类“建”和“筑”最终目的。

那么,居住建筑空的空间构成,是怎样的呢?“构成”一词,来源于“构成主义”。从“构成”的哲学和科学含义来说:“对象世界诸要素的分解与组合,使新功能显现” 。其目的,是通过寻找事物规律和利用法则,使事物更为有序,更为合理。从建筑空间构成上来说,就是根据空间需要,进行逻辑构成,使空间“更为合理”。

(几何色彩构成与空间立体构成)

居住建筑的“空间逻辑构成”,正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首先,建筑的空间设计,要求设计者具备全局观,能够用辩证观点,相对的观点,去分析项目案例。寿总(注释)认为,辩证法中的“相对”观点,是户型设计的前提。无论房地产营销策划,使用多少新鲜的名词,但对建筑师而言,除了思考其营销目的之外,能做到: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下,合理的组织空间关系,合理的分配空间面积,是我们建筑设计的任务。

当下社会,有媒体把具有这种观点的建筑师,称之为“实用派”。对于这个称谓,我们欣然接受。理由很简单:居住建筑本身,是不分使用者的年龄结构,身份地位标识的。因为,建筑的使用年限,决定了使用者的年龄变化、身份变化,甚至是使用者的变化。非特殊订制的居住建筑,应该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居住需求,才是居住建筑设计的目的。而建筑师,通过空间构成手段,为使用者创造“好使用”的居住空间,才是立身之本。

从总体来说,居住建筑的空间构成,分为“空间整体构成”,和“空间单体构成”两个部分。居住建筑空间整体构成,是按照人们在居住环境中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对起居、会客、休息、饮食、清洁、行为路线综合考虑,在总的套型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对这些日常行为所需要的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和面积分配。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无数气泡的组合,也可以看作是蜂巢。

(气泡和蜂巢在形态上的空间构成)

在具体的案例设计中,我们可以从宏观的整体构成入手,也可以从微观的单一功能构成入手。寿总是一个非常具有宏观思维的业界前辈,在他给我们介绍过一些案例来看:从1910年以前上海的弄堂房子、1920年以前上海的弄堂房子、1930年以前上海的新式弄堂房子,到1955年苏联专家在北京,为新中国设计的住宅户型,再到1990年“小康”以前的居住建筑套型设计。(文献参考《轻松设计-建筑设计实用方法》)

分析过去的存在,能获得现实中的思考方法,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鉴”字。在我阅读过的相关书籍,诸如我国出版的《建筑设计资料集》,还是国外此类资料集成的书籍,鲜有提及居住建筑整体空间构成的内容。似乎房子建多大,单体功能可以像调味品一样,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调配。而事实上,从寿总提供的资料来看,通过某一个具体时期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在这短暂的百年中,居住建筑,在不同的总建筑面积下,单体空间比例虽然有些变化,但还是有脉络可循的。虽然房地产市场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发出了很多类型的建筑产品,但一个正真成熟、畅销,具有良好口碑的建筑产品,在建筑空间的配比上,应该是具有相似性的。这些年,我也参与设计过一些居住建筑项目,有高层住宅,有别墅,有商品房,也有经济适用房。通过实践,略有心得,总结了一组数据:起居室(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在整体居住建筑空间中的面积比值,大致是1:1~0.6:0.6:0.6~0.4。但这样的比值,是通过空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为基础,进行的比例划分。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比值和数据呢?我并非是以点盖面。著名的法国建筑师柯布西埃,曾把人体中体现出来的黄金分割比例,与斐波纳契数列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创造出一种“模数”理论。柯布西埃认为:任何事物的大小、长短、轻重等关系,都可以用数,或比例来进行表示。实际上,在自然界中,这样的模数理论,也是构成动植物生命体征的一种基本形式。

(人体尺度和雕塑作品中的美学尺度,与黄金分割和斐波纳契数列的关系)

在上面的内容里,我对居住建筑“空间整体构成”进行了论述,接着,我希望通过以下数据,来对居住建筑的“空间单体构成”作一个具体分析。

(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的构成模数)

在对历史居住建筑的分析中,寿总对各时期的居住建筑中的“客厅、卧室、厨房”,甚至“餐厅”,给出了一些参考数据,再结合我个人总结的数据(单位),内容如下:

从普通居住建筑来看,起居室是作为一个家庭,会客和家庭成员公共活动空间,3.6m净宽(0.9m+0.6mX4),和3.3m净长度(规范上,要求不小于3m),是一个基本的需要。这个数据,也可以从家具设置,以及人机学的生理尺度上得出。那么,净面积应该大于等于12,是合理的(规范上规定的起居室最小面积是10)。那么,大于这个面积,是不是就可以无限大呢?也不是。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产品,对空间整体构成的面积进行整体分配,并达到一个合理的比值。

事实上,居住建筑的空间关系,不仅是空间的长宽比例,还应该把建筑空间的高度,同时纳入到研究的范围。而且,这个内容,应该同时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需求。我国目前的普通居住建筑,多是2.8m层高,规范上,也说“宜为2.8m”。我个人认为: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可以根据单体空间需要,将居住建筑的单层层高放大至2.8m~3.6m的范围。让空间高度,尽可能的贴近,和满足实际需要的空间尺度。正如柯布西埃的模数理论,空间的大小、长短,与空间高度有着紧密的联系。空间尺度的舒适性,直接与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紧密关联。

(黄金比例1:0.618和斐波纳契数列0,1,2,3,5,8,13・・・・・・的契合)

那么,卧室同样作为居住建筑中的主要使用空间,什么样的尺度、多大面积合适呢?从寿总提供的数据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专家为贫穷的新中国,设计的卧室,最小面积是13;小康之前,因为加了小客厅,卧室的最小面积,缩小至8。这个8,相当于四级旅馆的单床间客房最小净面积。我国新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0-2011)对住宅卧室提出:双人卧室不小于9,单人卧室不小于5,起居室兼卧室不小于12。个人认为,这是相对于小户型的居住建筑,所做的最低标准限制。不应该具有广泛性,更不具备居住建筑最起码的舒适性。试问:不小于5单人卧室,进深就算2.5m,净宽2m,放一架1m宽的单人床,剩下1m宽的空间,就只能满足过道使用,连小衣柜都没有办法摆放,更别说桌椅了。

我认为:卧室的净宽不宜小于3m,最小进深不宜小于3m。净面积应大于等于9。(3m净宽,床的长度2m+家具0.6 +过道0.4;3m的进深,是这样得出来的:1.2m的床宽+衣柜0.6m+家具与床之间过道0.6净宽+床与外墙窗之间的过道0.6m。)

卫生间的净宽度,“放得下1.5m的浴盆是应该的”(虽然说,不一定使用或设置浴盆),预留空间内建筑装修面层做法0.05m,土建净宽应该满足1.55m。至于进深,按照标准的马桶位置0.9m+浴盆的0.7m+装修0.05m,最少应该满足1.65m进深。1.55X1.65=2.56,所以,卫生间净面积不宜小于2.5。

厨房的设计,在新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0-2011)规定,单排布置设备的厨房的净宽不应小于1.5m。但我认为,这也就是勉强,至少还应该考虑和预留墙体的装修面层的最好厚度0.05m,满足1.55m(0.6家具+0.9间距+0.05装修)的净宽,还是应该的。进深方面,中国饮食习惯多采用煎炒烹炸,灶具少不了,单侧操作台面的话,洗菜盆,切菜操作面少不了。全国建筑技术措施上,也说的比较清楚:操作台总的净长度不应小于3m。

关于厨房的生活阳台,建筑面积稍大一些的户型,设置生活阳台,是完全版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对户型建筑面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增加生活阳台的设计,就显得没有多少必要了。寿总有一句话,很经典:“在实物分配的时代,大家不知物价,多一点比少一点好,但现在是货币分配年代,用3平米的钱买一个阳台,放不值钱的东西,是否值得?”。关于这个建筑空间的取舍,就留给市场策划人,和具体的使用者去权衡吧。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风水 文化 居住区 规划设计

1 风水学释义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所以,风水学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水学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2 风水学的现实意义

2.1风水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科学的一面,也有非科学的一面。我们要倡导科学,大力破除迷信。比如,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园林的选址设计都是在风水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的。大到帝王小到普通的老百姓在建筑的选址的时候大都请风水师选择比较理想的地方,而在这些选址的原则中好多是很有科学依据的。中国文化要传承就不能抛弃这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风水文化。相反加强对风水的研究能使人们更加充分地理解古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

2.2风水学中关于城市,建筑,园林等的选址规划设计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指导意义。比如,风水学认为,建筑应面南背北,后有屏障为依托,前有流水环绕,且视野开阔,这样的场所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这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

2.3风水学受易经的影响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样有生命的。在“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的今天,风水学显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3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科学应用风水学

居住区是当代城市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它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质量。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大量的居住区在设计上存在着好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地学习欧美,相互抄袭,缺乏新意,没有民族的特色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在居住区规划时把风水文化引入其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1风水学在居住区总体规划布局中的应用

风水学在居住布局时的应用应在已经圈定的区域上进行,这基本上涉及不到居住区的选址的问题,只能是在现有的情况下趋吉避凶,变不利为有利。风水学认为建筑应与环境协调一致,顺势顺气,讲究固有磁场的效应,不搞大填大挖,这也应该成为居住区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3.2风水学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2.1风水学主张建筑坐北朝南,坐北朝南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个居住区内高层的建筑应尽量建筑在北侧,它成为南侧建筑的靠山,为整个小区创造较为理想的小环境,另外高层的还可以结合居住区小游园布置,小游园布置在高层的北侧,这样,居住区立面构图更容易处理。

3.2.2“藏风聚气”是风水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怎样的环境才能够藏风聚气呢?简言之,就是四周山岭环抱的地方,就像一个大的四合院。那末藏风聚气在建筑布局中的表现就是:建筑布置应错落有致,相互间顾盼生情,形成一个个类似院落的小空间,成为周围居民的共同活动的公共活动的空间,调查表明居民很喜欢这样的空间。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城市的居住区的建筑布局成排成列,像兵营一样,毫无生机,这样的楼盘能好卖吗?

3.2.3风水学中的避煞对建筑的影响。避煞是风水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煞”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存不利的因素。比如,门窗不宜对着树林,也不宜对着高塔、线杆等尖锐的建筑物,主要考虑防止雷电等自然灾害。至于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建筑中不考虑这些因素。因为风水学中的避煞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很多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把避煞作为建筑选址的原则之一。所以,做建筑设计一定要考虑居住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3.3 风水学在居住区路网设计中的应用

3.3.1道路要畅通,不错不堵。在居住区内划分各个居住小区或独立街坊的道路系统之间,要求互相顺通,避免互相错位或出现尽端式的“断头路”,从而形成堵截或丁字交叉点。要避免产生正对道路的建筑,这是风水学形法所忌的,否则也会给居民带来生活、交通的不便。道路互相错位则形成较多的交叉路口,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3.2 主路力求平直,避免无意义的弯曲。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管线的设置和工程经济,而且有利于风水学环境需要。道路弯曲产生的反弓及路冲方向不利于布置建筑,也是风水学形法所忌。

3.3.3道路交叉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车辆的良好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学上的剪刀煞地段,损害这一地段的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价值,也不利于布置建筑。

3.4 风水学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

绿地是优化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互依互补。植物具有防尘、防噪、遮阳、防风、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藏风聚气、避煞气(不利于人的场气)、引吉气的风水功能,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对许多绿化植物积累了不少感官上的美丑善恶习惯印象,流传下来的习俗文脉在规划布置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植物的这种非生物学上的“善恶”,是一种习俗文化认定。如“椿”,被视为长寿之木,属吉祥。《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槐”,民间有谚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合欢”:属落叶乔木,羽状对偶复叶,夜间双双闭合,夜合晨舒,象征夫妻恩爱和谐,婚姻美满,故称“合婚树”等。植物与人生息息相关,有时小问题也可影响大的居住区规划的关系,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时应予以重视。

4 结语

正所谓,环境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及环境设计应严格遵守上述风水格局,对中国五千年来的风水理论,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中国的风水理论与现代规划理论科学地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居住区。

参考文献:

[1]冯明国.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9-42.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汇雅风尚住宅小区设计的具体实例,分析了设计中对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的思考,从总体环境到单体设计,提出了从面到点,从总体环境到单体的逐步论述方法,进行了理论到实际设计的具体应用,达到了舒适宜居的环境效果,解决了工程设计中一些具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设计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环境安全几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创造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

1、工程概况

汇雅风尚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总用地为2. 771 86hm2,住宅用地1.116hm2,公建用地0. 523hm2,道路用地0. 524hm2,公共用地0. 598hm2。总建筑面积146 100m2,地上建筑面积114 946m2,住宅建筑套净密度1 271套/hm2,住宅面积毛密度36 938m2/hm2,住宅面积净密度91 740m2/hm2,绿地率40%,汽车位总数683辆。

商业用地指标:用地面积7 172.60m2,总建筑面积53 148m2,地上建筑面积43 035m2,地下建筑面积10 113m2,基底面积2 895.06m2,容积率6,建筑密度40. 36%。

住宅用地指标:用地面积20 546m2,总建筑面积92 952m2,地上建筑面积71 977m2,地下建筑面积21 041m2,基底面积3 203. 58m2,容积率3.5,建筑密度15 . 53%。

2、总图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 1适合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总图环境设计中,注重了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使居住者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全处于良好的舒适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本着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时,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设计的定位中,小区南北各有一个出人口与市政道路相连,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40 0},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并且绿地中景观设计运用了水景来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小气候,并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2.2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

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楼前绿地到庭院绿地,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有”空间格局,在居住小区中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景观带,形成居民户外活动的领域,并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座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楼前绿地可称为半公共领域,也是院落空间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闲暇散步休息、儿童游戏的场所。而中心绿地不仅可以设有小区雕塑的主题小品,还可以提供老年人和儿童休闲的设施。

2.3安全健康的环境要素

小区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等高科技手段,24 h的小区警卫巡视,小区的出人口设有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在小区设计上也考虑了卫生环境的安全性,如设有集中收集处理存放的垃圾清运站,并设有独立出人口,与小区道路环境,住宅楼相对的分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设施及楼房空间的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的危险。小区还安装了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对讲与防盗门控、住户报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对安全防范系统实行监控、车辆出人与停车管理,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重要设备的监控管理。

3、单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 1在住宅单体设计中有关空间的舒适度

居住空间不是越大越好。在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所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空间是有一种最基本的要求的。住宅的舒适度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太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汇雅风尚住宅小区单体房间设计如图1所示。

住宅的舒适度要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住宅设计中还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而设计要准确的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度。

住宅设备管井集中设置在公共走道内,便于设备的维修安装检查等,使设备管尽量减少在户内的穿人和维修检查等方面造成的不便,充分改善了户内的居住空间环境。

3.2生态环保设计

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小到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到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是每个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照明灯均采用节能型的灯具,如太阳能灯具。绿地浇灌系统为节水节能型的喷灌系统。住宅单体设计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如,涂料,底漆,密封胶等。建筑的节能:墙体均采用挤塑板外墙保温,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玻璃均为中空玻璃,人口做门斗等措施。建独立的垃圾清运站,集中处理小区居民每日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有害污染并有垃圾回收等有效的利用。

3. 3安全健康设计

单体建筑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住户报警及监控、闭路电视监控等安全防范系统。

公共设施如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楼里不设垃圾井道等措施减少污染。

住宅单体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而且也在设计上注意户内的卫生防疫功能。通过设计尽可能切断病菌的传播渠道,避免公共空间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内空气自然净化条件。

3.4住宅的无障碍设计

在小区整体环境景观道路设计中,我们考虑了盲道,在地上的车位中设计了无障碍车位。在配套建筑的设计中,设有无障碍厕所等。在单体设计中,楼体的出人口设计了无障碍坡道,人口平台的宽度均考虑了轮椅车的回转距离。设计了无障碍的住宅套型,套型内的设计中均考虑了轮椅车在户内各个区域的回转距离,转动半径和活动空间。卧室,起居室到厨房,卫生间的通道尺寸和洞口宽度,在卫生间等室内增加设计了扶手,握杆等一些方便老年人,残障人使用的设施。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实用;安全;美观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each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an architect must take the ' people-oriented design concept ' throughout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all the time, fully consider the human psychology, life, security,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sign effect, embodied humanistic care, to achieve economic, practical, safe, beautiful the.

Key words: economic utility; safety; appearanc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应满足居住的适用性要求。

住宅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居住创造有效的使用空间,为人们休憩,生活提供特定的物质环境,西方存在主义大师海得格尔说:“建筑,本身就是安居”。无庸质疑,住宅的功能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住宅占有方式、文化背景、民族风格、地域关系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但不论其形态如何,建筑设计必须首先明确居住的功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适用性要求,创新思路,谋求最合理的空间设计。

1.1要注重套型标准的文明、舒适。

文明的居住标准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动静分离,也是居住适用性追求的最简单目标。从居住的实际需求看,文明居室标准一般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或减一;舒适标准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数加一或以上。业内人士认为,现代家庭人口在3― 5人以下时达到文明及舒适标准的最基本套型是三室一厅。因此,现代文明住宅的标准不应是一味追求面积的增大,而应在一定面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居室设计空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建筑师必须研究住宅套型标准与人的需求变化的内在关系,把握规律性,努力寻求住宅设计空间与功能的最佳结合,提高室内空间设计的利用率。

1.2要注重平面布局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就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对住宅要求也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建筑师在居住建筑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考虑套与套,甚至层与层之间的灵活性.打破传统单一的固定设计模式,形成丰富、可变的设计平面和可灵活的空间组合,解决住宅套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落后的现象。

1.3要注重室内功能的协调与配合。

住宅室内功能应该是一个多样化的综合统一体,在设计中,建筑师必须充分体现不间功能居室的不同特点,使居室间协调统一,相得益彰,要集中把握五大要素:一是居住功能应体现功能空间分离的原则,做到动静分区.洁污分区,管线集中,布局紧凑,节约面积;二是充分考虑通风采光的要求,各房间要尽量考虑到通风采光的问题,并满足家庭各成员居室的相对私密性;三是客厅要设计科学,合理,以满足现代家庭团聚、会客。交往、娱乐等活动,并作为家庭的对外窗口,具有宽敞明亮,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四是餐厅设计要简洁,从设计上创造宽松和谐的就餐气氛,使餐厅成为家庭内部小型集会点,并起到第二起居室的作用;五是厨卫设计要合理,应体现多元化、多功能的特点,达到文明、卫生、安全的要求,使所形成的室内空间给人恰当舒适的感觉。

2.应满足居住经济性的要求。

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缺,住宅建设目前尚处于一种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影响、低生产效率的粗放型发展状态,对能源、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居住建筑设计来讲,最根本的就是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在满足人们居住发展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重点要抓好“四节”:一是节能。在设计中,要有效地使用能源,及在能源的循环利用中节能,探索一些非常规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形式,使建筑的立面功能部分与建筑平面有机统一,并利用自然通风和保温隔热的等手段,以获得夏季室内降温和冬季保温的最佳效果。达到节约能源的要求。二是节水。水是一种日益短缺的资源,设计中,建筑师们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手段和措施。设计中水系统,采用低耗水设备,为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积极创造条件。三是节材。设计中,要大量选用低耗能、可再生的“环保型”材料,充分利用建筑替代材料,减少对木材的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的装饰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四是节地。要大力提倡多层和公寓式高层住宅,提高容积率,缓解现代社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合理节约土地,使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应体现居住时代性的要求

一个时期的居住建筑反映出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消费观念和时代特征,因此,居住建筑除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外,还应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因环境气候、地域因素、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格,最直接地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建筑的外观应当和内在空间有机结合,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设计中,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域和人文因素,既要发扬我国传统民居风格,融汇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又要消化吸收外来的建筑文化和新技术,结合本地的特色进行思考创作;既要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住宅设计的人文关怀,又要处理好开放型社会,现代科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住宅立面造型要庄重朴实而活泼多变,要走出追求外观形式新、奇、特的误区,防止出现盲目“追风”或机械照搬照抄、“照葫苦画瓢’的两大极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许多居住建筑百城一面、千幢―面的现象。作为建筑师,应该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居住特点,重视住户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参与行为,在集众家之长中显示设计人的独创精神。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开放住宅 设计体系 理论思想 设计模式

在我国的建筑住宅设计的发展中,由于受经济和国情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住宅的设计都是由建筑设计师把控设计模式与方法,居住者只是被动接受已经设计施工的住宅建筑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到住宅的设计过程中,这对于提高居住舒适度来讲,是有着极大影响的。直到今天,就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现状来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住宅建筑是以设计师和开发商等少数人的意愿来设计施工,而忽视了使用者对住宅的设计需求,但事实上,使用者才是住宅的最终主人,其对住宅设计的喜好才是判断一项建筑住宅设计方案是否优秀的关键。为了改善这种设计现状,一些建筑设计师提出了开放住宅设计体系的概念,使使用者参与到住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以提高其在使用中的舒适度。

1、开放住宅设计的理论思想

1.1对人在居住环境中地位的重新认识

住宅建筑的设计施工是为了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其主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的,这种关系定位必须要得到明确。但在现有的住宅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而是以住宅为中心进行设计,以方便住宅的施工为原则进行住宅设计,这样就成为了住宅建筑为主体,而作为使用者的人却只是客体,只能根据住宅设计模式来适应住宅。这样的设计现状,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属于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并不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此,必须要重新认识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进行住宅设计。

1.2 生活的动态特征决定了住宅的动态发展

人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是一个动态的历时过程。无论从人与住宅的互适性出发,还是从住宅产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居住环境形态的营造都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源、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开放住宅思想提倡树立动态的观念,即住宅应被当作类似生命体的组织系统,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僵化的终极产品体系,在这样开放的组织系统内潜伏着各种更新、变化的可能性。

1.3良好居住环境形态的营造是使用者与设计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就目前的住宅设计的应用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完全是使用者自行设计,其二是建筑设计师以专业的角度进行设计。其中前者主要是在乡村等对住宅性能要求不高的传统建筑设计中,根据多年传承下来的设计模式进行设计,没有统一的规划;后者则主要是在现代城市住宅建设中,由建筑设计人员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是由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居住环境的设计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缺陷与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建筑性能需求和使用者的舒适需求。而开放住宅思想认为,良好而富有生气的居住环境形态应该同时受到两种营造方式作用力的影响,在使用者自发营造和设计师专业营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

2、开放住宅的设计模式

在传统的住宅设计中,住宅的设计模式主要是由开发商与建筑工程设计师共同决定的,但最终的决定权是在开发商手中,而设计师只是负责设计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选择最低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而并不考虑使用者在居住中的舒适性。即使设计师能控制设计模式的确定,其代表的观念也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只有使用者才能真正了解住宅设计需要做到哪些。

这就引出了参与性设计的必要性,没有公众参与的设计,要想很好而恰当地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是极困难的。同时,参与性设计可以把人们组织起来,使他们卷入活生生的环境世界,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人和他们周围环境的感情。因此,需要将住宅设计模式转变为“政府――公众――开发商――建筑师”的多边合作。

首先,政府是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言人,同时也是城市居住环境建设的主要决策者,他有责任参与居住环境的设计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代替建筑师的工作。作为管理者,政府应发挥自己在住区规划建设中的管理职能,通过税收、财政、土地开发等政策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导则等技术手段从宏观上引导和控制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过程;政府还应是支持者和帮助者,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公共资源,整合和协调参与住宅设计各方的利益冲突,扶持和帮助社会的弱势人群,特别是要积极促成居民的参与。

其次,还需要发挥公众的作用。居住环境的建设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众有权利和义务参与住宅设计过程,这是在政府和开发商之外的真正的“第三种力量”。他们是整个城市居住环境的使用者,也是收益者(或受害者)。对他们来说,他们应该接受营造居住环境的责任,从消极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自愿行动者,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与资金,学习如何保护与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3、开放住宅的设计程序

开放住宅设计程序的内容突破“设计―产品”的单一封闭范围,而进入到“计划―设计―评估―反馈―设计”的扩大了的范围之中。在住宅创作活动中,设计计划、设计和设计评估是一个前后连续、密切相关的过程:首先,设计计划以合理性为判断基准,通过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对住宅建设项目进行客观、合理的判断,提出设计的概念框架。这种由外及内、自上而下的分析过程使设计的理性程序大大提高;其次,住宅设计是居住形式的具体生成过程,通过对信息元素的提取和组织,凭借联想和创造力提出具体的形式,并凭借一定的方式如图纸、模型等使其外化;第三,设计评估是住宅设计成果的检验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成果是否符合预想目标的要求;二是设计成果是否符合处于时间维度内的环境和使用需求等,这二者互为补充和修正。评估的结果将不断地反馈进入计划的修订和设计及营建过程。

住宅设计计划、设计和设计评估在构成前后接续的过程同时,三者自身亦处于过程状态。设计计划是住宅设计和评估的依据之一,然而必须注意到设计计划的“合理性”是相对而言的,由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动态特征,静时的设计计划就很难穷尽各种变化的因素,其合理性的延续将依靠评估机制的不断反馈。因此,评估的结果反过来又构成设计计划的依据。“计划――设计――评估――计划”构成了一个首尾相接、不断往复提高的循环之链。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外部空间;协调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

前 言

我们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处于经济决定论时代,一俊遮百丑,对GDP,GNP疯狂的追求;发展机遇的压力,来自世界列强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处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压力;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搞现代化,模仿学习,抄袭拷贝,多使用淘汰技术与落后产业与工业方式;全国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压力;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产,特别是污染工业与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环保历史欠账太多;高消费促进生产的压力,我们处于高消费,高浪费的时代,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制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灾害较多。

1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 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 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1.3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 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 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如百货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如何使民居建筑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这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3.1民居建筑发展的状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但随着乡村经济的繁荣,地域性民居建筑也在翻新改造,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其中,已经影响了建筑地域性特色的发展,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规划指导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合理发展方向。

4 民居建筑地域性的意义

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发展形成了地域风格不同的民居建筑样式。在当前,如何传承、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意义重大。

4.1 地域性民居建筑具有生态旅游价值 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式建筑,热带山林地区干阑式建筑,草原地区牧民的毡房和帐房,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建筑以及北方汉族聚住区的庭院式建筑等,发展到今天这些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别具风情,不但成为了都市人热衷向往的原生态世界,而且丰富了乡村的旅游资源,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4.2 地域性民居建筑能促进本地区的文化精髓得以继承和发扬 民居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载体。各地区的民俗民情及,留存至今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民居建筑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布局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尊卑关系;客家土楼城堡式住宅具有着群居性和抵御性的特征;藏民建筑无论在形体结构上、色彩上、材料使用上以及内部功能布置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宗教思想意识;徽州的民居建筑无论在选址还是结构造型处处体现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地域性民居建筑是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4.3 地域性民居建筑与自然生态资源系统关系密切 民居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木材建筑、竹子建筑、石头建筑、土木结合建筑以及蒙古包建筑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人类的居住环境质量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改造自然的程度息息相关。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需要对自然生态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建设,这样既利于当代,又福祉后代,形成对自然生态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让人居环境更加和谐。

因此,在遍布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镇建筑当中,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更需要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5建筑的地域性角度分析

5.1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5.2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6 结语

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顺道购物甚感方便。自行车存放和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的关键问题:自行车库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可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楼幢间的低层库、住宅底层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附设于住宅楼梯平台的三角形垃圾道常堵塞,可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公共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公共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那么,众所周知,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史中更具有着重要地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缩影。因此,发展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是对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当然,民居建筑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匠师们的精心设计,这样,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自然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