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8:44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1篇

(一)课程设置偏理论、轻应用

由于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从江苏沿海开发的前景来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与国内大多数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一样,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安排的课程一半以上为政治学、管理学等理论性课程,而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秘书学、办公室管理等应用性课程比重不到10%,而对学生今后的面试、工作、继续深造会有很大帮助的演讲、英语口语训练等并未在拓展课程中设置。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着重培养。此外,在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时,存在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学生技能训练的课程时间安排的相对较少。

(二)教学方法略显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上,一些课程的讲授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满堂灌”,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沿海开发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乏味性,使学生无法轻易地掌握内涵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

(三)实践教学相对滞后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如若忽视实践活动,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虽然我校的行政管理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但是模拟训练跟管理工作实践还是有一定距离;尽管也安排了假期社会实践,但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获得实践能力的显著提高;专业实习基地基本都是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公共行政的内涵,但企业基地极少,不利于企业行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的滞后,致使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四)师资队伍建设较薄弱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新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基础较扎实。虽然青年老师们都进行过为期一个月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践,但是具体的公共行政管理及企业行政管理操作经验还是相当欠缺,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导师”作用。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优化课程模块设置,突出能力培养

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江苏沿海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会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及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既往的教学理论体系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可从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行政管理两大模块。其中,公共行政管理模块中再设政府管理模块,讲授行政学、政治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保障概论等课程,以夯实学生的政府管理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服务民众的意识和能力;设法律入门模块,讲授法学概论、行政法等法学课程,以增强学生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理念;设第三部门管理模块,讲授公共管理概论、非营利组织、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对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组织开展公共管理活动的认识;设机关文秘模块,讲授公共关系学、公共公文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等课程,为学生的机关工作奠定写作基础。至于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则可再设企业行政模块,讲授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秘书学等课程,用以培养学生从事企业人事、办公室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设经济管理模块开设经济学、经济法、劳动法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设信息化管理模块,讲授C语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等课程,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设素质拓展模块,教授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二)探索教学方式多元化,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为满足沿海开发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培养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应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互换”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管理学基础之上,通过逻辑推理、启发联想、激发疑问等手段开展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针对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并及时予以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这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联系公共行政及企业行政管理实际,援引案例,鼓励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宏观及微观行政管理的深刻认识。“角色互换”教学法是一种换位教学法,也即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角色互换。教师可在授课计划中指定一章(节)的内容,由学生进行讲授,教师听课、点评,互相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演讲能力,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三)拓展实践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专业基础课如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可适当增加实验课时,相关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模拟情境,令学生能够充分消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监控。为提高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度,应要求学生不仅交实践小结,还要有图片或媒体文字报导证据,在新学期开学后的一两周内择时举行汇报会,以避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再次,建立校企实习基地。根据统计,我校该专业有2%左右的学生考进公务员队伍,约10%左右的学生能考取事业编制,其余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进入企业工作。因此,针对企业实习基地过少的不足,学校可争取地方政府、知名企业的支持,组织参加集中实习的同学到悦达集团、森风汽摩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增加学生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操作流程的认识和理解,并找出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加以弥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实践基础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覃敏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博士,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86-03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着诸如专业定位有欠准确、培养目标不甚清晰、能力结构较为模糊、就业岗位不够明确等问题,由此导致了能力培养相对不足、社会认可程度不高、就业竞争优势不彰等后果。相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注重理论功底的扎实性而言,更为强调实践应用性的高职教育,理应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就业发展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适当调整,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人才培养,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在这两个基本问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即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是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当明确的方向性问题,而作为制定培养计划和选择培养手段的基本依据,这一问题也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界定:“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以及培养目标的规定,以及该专业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均显十分模糊、空泛。为凸显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优势,拟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即培养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具备坚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和通晓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以及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党政机关、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等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方面,虽然从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其管理性质、技术性质将逐步增强,但这决不意味着它的“公共”属性可以淡化,否则将丧失其本身的专业特色。

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官员及其他公共部门服务人员由“官僚”向“管理者”、由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治理”转变,提倡“顾客”导向以及回应的提供,以服务质量的提高满足公众的愿望和要求。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坚守了作为第一层次的“公共性”价值理念,才能在进行第二层次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时拥有正确的维度,并且在第三层次的“问题的实际解决”中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这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公众至上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为此,针对未来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素质的要求,我们有必要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格、知识、文化、心理、能力、方法等方面予以强化训练,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成为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知识体系与技能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在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知识和过硬的实务管理技能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两大培养目标可以拓展:一是着重培养乡镇、城市社区和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可为上述地区的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理论培训和其他专项培训。二是着眼于社会对文员、行政助理等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培养具有行政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文员、行政助理岗位所需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倾向于培养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重点培养学生熟悉当前中国的基本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变革中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掌握沟通、协调技巧,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出来的,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专业的基本取向和教育质量。从目前来看,国内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学生专业行政能力与技术技能类课程过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使得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为加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拟在课程设置上调整和优化其核心课程,并加大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1、调整和优化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不同,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工商管理学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行政管理的专业建设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导向,侧重于管理技术和政策分析因素的训练,构建起“宽基础、活模块”的核心课程体系。

(1)在通识类课程上,通过行政公文写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技术、量化分析技术与SPSs软件应用、大学英语等课程的设置,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法律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等。

(2)在专业基础模块上,围绕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及企业行政管理开设多种职业方向类课程,加强实务性、技能性训练。在政府管理方向上,可开设政府财政与预算、公共政策与项目管理、政府绩效评估技术、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学、政务信息管理与政府网站维护等课程;在公共管理方向上,可开设公共政策学、公共财政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管理技术、组织流程设计与管理、公共服务市场化技术等课程;在企业行政管理方向上,可开设企业行政管理、企业协调与组织、企业商务管理定量分析、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

(3)在专业核心模块上,鉴于组织、人事、决策是行政管理的三个关键环节,因而组织、人事、决策

方面的课程及其外延课程也就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核心课程。

(4)在专业拓展模块上,围绕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及企业行政管理开设专升本强化学习专题等继续深造相关课程。如在政府管理方向上可设置公务员考试专题、行政职业能力开发专题等课程。

2、为使学生切身感受行政管理的宏观过程和微观要求。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加强应用型实践课程的教学

(1)围绕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如在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方向上可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又如在企业行政管理方向上可设立相关实验室,围绕行政事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产会计管理等开展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

(2)大力推进岗位实习、挂职力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在挂靠院办的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可由党群、行政和各教学单位等部门组成,根据校内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学生自身特点实施针对性实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可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挂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乡镇、城市社区和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还可以是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各类企业。通过岗位实习、挂职,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过程,启发学生自觉运用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及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大转变,即教学理念要由“以理论灌输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教学过程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以认知实践增强感性认识、以案例实践培养专业素质、以实验室模拟实践提高动手能力、以基地实习提高岗位适应力的实践教学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学科优势,构建起“案例教学实践”、“集中教学实践”、“课外活动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案例教学实践”紧密围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展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行政管理过程各环节的熟悉、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教学实践”除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务信息管理与政府网站维护、组织流程设计与管理、企业协调与组织、企业商务等课程实践外,还包括行政管理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综合知识的实践,藉此掌握相关学科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实践”则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考察、调研以及岗位实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上,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实训等,使学生通过对大量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与分析,习得并累积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进而培养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凸显高职院校的特征与优势,案例教学法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虽然在不同时期对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前期侧重于认识性案例,中期侧重于分析性案例,后期侧重于解决性案例――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却都是一致的,即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得以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索和应用为凭借、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归宿。当然,为增强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建立案例教学库,将那些通过有关专家严格筛选和层层把关的具有时代特征、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能启迪学生心智的典型案例归入案例库统一管理。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上,通过实习实验、模拟操作、现场观摩、案例探索、对抗辩论、方案策划、科研论文写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和课余时间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文体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活动、社团活动、行政见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挂职锻炼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分析和研究问题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在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过程中,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发问者,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批判性思维。

当然,为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组织教师尤其是专业骨干教师到政府、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学习或挂职,参与其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管理工作,熟悉其管理工作基本流程,从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或学校兼职教授。

综上所述,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置,以及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更名为“行政管理”并归人公共管理学科,这不仅意味着行政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还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此,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我们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以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2]王乐夫,行政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0,(4)。

[3]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4篇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概述

1.1管理会计的概念

目前,在现代国家的财政管理制度中,预算制度已经成为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指的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采用会计等相关方面的资料执行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计算、分析、对比和归纳,使单位内部各级别的管理人员各尽职责地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做出相应的规划、决策以及控制等工作,这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就被称为管理会计,它与财务会计相比,更注重的是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与未来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影响。而财务会计更注重于核算,因此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会计是建立于财务会计基础之上的一项管理工作。现在,我国很多内部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都被应用得很好,而且也做出了很多出色的业绩。

1.2管理会计的目标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一般将管理会计的目标视为提升内部规划、决策、控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使单位内部资金等方面都能够实现科学有效地管理。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在确定各种管理目标过程中,会首先根据相关的管理类信息,提出一些符合条件的管理建议,作为信息支持供给单位内部负责人或决策者参考,然后单位内部根据提供的这些信息资料,在战略发展、风险防控以及绩效提升等管理中,对错误进行改正,使业绩得到提升,使预算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使行政单位内部的资金、项目等都能达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中,严格控制经济资金已经成为各级领导以及职工都非常重视的事情,然而财务风险是大家都公认的比较难于控制的管理风险,因此,财务人员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按照相应的管理程序,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方法,使单位内部的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完善,最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2行政事业单位中管理会计的职能特点

2.1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会计职能

2.1.1分析过去。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然后对此进行分类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对比,再将对比后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规律方法,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信息支持。2.1.2管控现在。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公众的监管与影响下,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对单位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财务管理,那么单位其他各项工作也将会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因此管理会计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管控现在指的是,时刻对单位内部的管理进行改正、对比、完善,最终能够使错误的经济活动及行为得到及时控制和解决,使管理会计中防控风险的重要作用能得以充分发挥。2.1.3影响未来。管理会计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更注重于管理,所以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直接加入内部决策中,参与单位内部相应资源的配置,将管理过程与个人行为紧密相合,通过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改善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在及未来发展。因此也可以说管理会计对于单位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2.2行政事业单位中管理会计的特点

2.2.1服务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报告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单位内部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因此可以说它是内部报告。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着预算、决算等一些公开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外报告。因此,从服务对象上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是兼顾外部报告信息的一种内部报告信息。2.2.2服务定位上。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可以将领导视为管理会计的贵宾客户,又因为该类单位在行政机构中存在管理登记等级,而这一等级大多数都是会建立在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基础上,因此,在服务定位方面,我们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人员与领导者们视为业务合作伙伴关系。2.2.3内容构成上。从内容的构成上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会计既要具备必要的财务信息,又要具备一定的非财务信息。因为管理会计需要将信息提供给单位内部的领导者以及管理者,那么这些信息就要有效地反映出单位的过去成果,并实现对现在活动的防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在内容上需要同时包含财务数据信息以及非财务的信息。

3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所应具备的相应条件

3.1正确的管理会计程序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管理会计主要是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工作,它服务的主要体现方式是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的政策咨询两种。在工作程序方面,它需要与单位内部的一些具体管理工作相互协调进行,要求管理会计的具体措施要细化在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每一项环节当中,两者结合运作,从而形成管理会计与单位内部的业务紧密合作的良性循环流程,最终达到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3.2科学的会计方法

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归纳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建议作为主要基础,一般包含了预算信息、成本核算信息、单位内部经费支出、收入等分析。会计方法一般可以通过财务成本形态法等方法来制定,科学的会计方法可以充分体现财务会计人员的智慧所在。同时在有关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根据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而创造不同形式的管理工具,不但可以更清晰地发现问题,而且更有助于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3.3财会结构的建立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结构在建立过程中,应该具有特定的科室,例如单位内部资产的监管部门、基建项目的监管部门、预算控制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等等。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需要符合独立性这一原则,因此在单位内部,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应该是分开办公,而且不能够与其他办公室或部门一起办公。同时在岗位配备上,管理会计应由专业的财务人员从事,这样才能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结构建立地更完善。

4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需要各级财政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和下属单位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它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将管理会计科学地应用到内部管理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4.1规范财务会计

这是管理会计被良好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达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才能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4.2强化信息建设

强化信息建设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后续管理会计的工作效果。因此,在一些管理应用以及软件开发方面,要加强标准化以及集成化的信息建设,以此保证单位内部各项管理工作都能有序进行。

4.3与单位的内控建设两者相结合

单位内部的风险控制、预算与成本管理等都属于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一项,从这些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行政事业单位中内控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将单位的内控建设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两者相结合,能够使更多的管理者与员工都参与进来,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4.4引进高素质人才

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整体水平,因此想更好地完成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有计划的引进、培养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5结论

在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财政管理问题已经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能够更加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在单位内部应用的重要性,并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晨,任晓红.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创新[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2]康霖星.会计专业关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C].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8).

[3]张新贤.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设想[C]//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第三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2.

[4]吕玉军.管理会计发展的几个问题研究[C]//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6.

[5]张琳,林斌,曹光四,李霞.二十一世纪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设想[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2006.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88-02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广泛,“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1]。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从业要求,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构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要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对所办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

(一)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在知识架构上,应以管理学、行政学为基础,不应过于强调政治学和法学;在人才适用领域上,应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主体,不应过于强调党政机关;在从业岗位性质上,应定位于基础管理工作,而不应过于宽泛;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过于笼统,如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因此,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且高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高校应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民族地区高校可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政法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司法体系的行政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卫生行政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尽管“各高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课程基本雷同,并且一成不变”[3]。合理设置能够支撑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管理学特色

尽管行政管理学已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但“当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4],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管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能力为中心来搭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二)突出实践性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倚重理论学术类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5]。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色,不断增加管理定量分析、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模块化特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政府管理偏向,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单一化特征。但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如政府管理模块、企业行政模块、社会管理模块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突出专业化特色

“各地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6],如农林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林业行政、土地行政方面的课程,医学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卫生行政方面的课程,财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经济行政、财务行政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共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中,除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一些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不仅要增加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定量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还要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性课程,如行政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等。

(二)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专业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设如电子政务、管理定量分析、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实验,为学生搭建模拟锻炼的平台,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实践教学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专业意识”[7]。各高校应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和实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了解不同组织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和要求,熟悉行政管理运行的步骤和程序,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从业能力。

四、强化师资,优化教师结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实教师数量,还要不断优化结构,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

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众多的课程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来承担,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突出特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注重引进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多引入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多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当前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匮乏,对实际行政管理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积累行政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创新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宗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联系中外行政实践,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努力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要改变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偏重理论识记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可引进面试、口试、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专题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等,加强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认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准确定位核心能力,有效地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俊松.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路探讨

[J].才智,2011,(1).

[2]王雪军.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与素质提出

的新要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9).

[3]申滢.关于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

考――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J].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5).

[4]杨诚.从公务员考试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当代

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

[5]刘学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

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6]井西晓.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就业形势与专业定位分析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逐步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情况,以形成组织型、自主性和开放式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新格局,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二、学分制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依据近年来建立的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有关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每届任期内的理论学习采取学分制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和坚持做好理论学习笔记、撰写理论文章和进行述学等方面的情况。

对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将管理的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累计和平均计算积分,综合评定等次。

领导干部学分情况,每年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结合年度工作总结经认真审查核实后填报一次。

三、学分制管理的标准与体系

依据管理的内容及方式,设定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累计积分统一的量化标准。其中,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满分10个学分;脱产学习培训满分10个学分;理论知识考试满分10个学分,一般在领导干部每届任期内统一集中组织1-2次,按考试成绩计分;理论学习笔记满分10个学分;撰写理论文章满分10个学分;述学10个学分。达到规定标准的记满分,并设定加分因素给予加分(凡涉及加分的须提供有关材料);不参加和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不记分并予以扣分。

在学分制累计积分统一量化标准中,脱产学习培训、考试两项,当年没有完成或没有统一组织,不计分和不作为年度考核综合评定等次的标准条件。但领导干部五年任期届满必须全面完成任务,累计或平均所有项目的积分,综合积分情况评定等次。

每年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理论学习笔记、撰写理论文章、述学等四项内容为考核指标,全部参加并达到规定标准起点分40分以上的为合格,50分以上的为良好,60分以上的为优秀。五年平均计算上述四项积分,并与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两项一并综合评定等次,达到规定标准起点分60分以上的为合格,70分以上的为良好,80分以上的为优秀。

每年年底各单位填报领导干部的积分情况后,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共同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并结合领导干部个人累计积分情况,综合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评定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等次。

四、学分制管理结果的运用

对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其管理的领导干部学分情况与换届时选拔任用干部衔接、挂钩。理论学习优秀的,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理论学习不合格的,安排其离职学习或将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五、组织领导及要求

学分制管理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协作,共同负责。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具体承担领导干部脱产学习培训、理论知识考试和述学的学分管理审核工作;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具体承担领导干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理论学习笔记和撰写理论文章的学分管理审核工作。

要切实加强对学分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坚持常抓不懈,真正把学分制管理工作摆上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带头执行各项理论学习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要积极参加各项理论学习活动。要上下协调、部门密切配合、单位党组织高度重视,努力做到统一管理、部门管理和单位管理相一致。

要努力做好学分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各项理论学习制度,形成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各项理论学习制度的落实情况要有案可稽、有备可查。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7篇

一、强化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一是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围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总书记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断,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始终。以增强政治敏锐性为出发点,站在政治的高度去把握和处理问题,树立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

二是以创建工商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政治素质与思想觉悟的内涵。把培育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精神和价值观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工商文化建设,引导和激励干部形成奋发有为、团结向上的工商文化理论氛围。

三是立足工商,兼顾相关,广泛开展市场经济、法学、现代管理、执法环境建设、人才开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努力为深化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执法实践为基础,认真研究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展行政许可制度、监管方式改革、市场准入与退出、加大监管力度、促进职能到位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

四是以培养理论骨干为手段,构建全系统理论研究的新格局。把理论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和战略性任务来抓,注重培养和发展理论骨干,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抓紧建立健全理论研究网络,开辟研究阵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并将学术成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全系统学术研究活动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强化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高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

法律是执法工作的基础与准则,学习法律、弄通法律、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把法律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认真组织干部学习法学原理、行政法、公司法、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实体法与程序法,不断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法律工作水平。

第一,要从行政执法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地方立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自下而上开展立法调研,适时提出立、改、废建议,推动符合全区实际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二,完善执法监督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程序,公开执法制度,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首问责任、首违告诫、市场巡查等制度,认真开展执法检查,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三,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实现阳光执法。要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和路牌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公开办事制度,使执法工作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基础上进行,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强化业务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

首先,要研究制定全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及各层次干部应具备的能力资格体系。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与自身素质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科学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从人才引进、学历要求、教育规划、重点培养到考核晋升等环节,都要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其次,要科学确定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强化基础文化、运用理论、现代管理、计算机知识、外语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重点培训,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要求的中长期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远程培训,开辟网上论坛,使业务培训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第三,要不断拓宽业务培训与教育渠道,依托相关院校开展学历教育,鼓励干部在职完成学历教育课程,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会,开展业务知识竞赛、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以案说法、模拟听证、岗位练兵、旁听审案、每周一法、每日一案等多种培训,增强知识性、针对性和趣味性,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定期选送业务骨干到高校接受脱产培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执法环境,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

(一)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明确主体执法与配合执法的界限,规范执法程序,依法确定自由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监管,促进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确保职能到位。

(二)树立创新意识,开创一流业绩。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要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就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模式,改革一切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管理思维与观念,改革一切阻碍职能转变的管理体制与模式,改革一切不利于提高服务水平与执法效能的工作方法与手段。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谋划创新的举措,开创新的业绩。

(三)增强爱岗敬业、提高效能的主人翁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干部爱岗敬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够人尽其才。要以效能建设为载体,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各种管理、监督和制约机制,促进机关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努力提升机关工作水平。

(四)推进信用工商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工商行政管理在基层执法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既要当好市场的“裁判员”,又要做好管理对象的“服务员”。二是正确处理统一监管与协调地方的关系。要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主动协调地方政府,将部门工作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规划和把握。三是正确处理查处案件与教育疏导的关系。强化执法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办案水平,推行人性化监管办案模式。四是正确处理监管他人与提高自己的关系。在努力学习和规范执法的基础上,每个干部都要具备博大而专业的知识结构,严谨而认真的工作作风,高超而娴熟的执法办案能力。

行政管理学位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公务员考试 行政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中国的公务员考试热度不断攀升,报考人数多、录取比例低、受社会关注程度高等各方面都超过了其他现行考试,俨然成为“中国第一考”。 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并没有发挥出优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要能体现出优势,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

1 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及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培养行政管理人才,但要进入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进入中央、地方国家机关成为公务员必须参加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2000年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三科。2002年,公务员笔试公共科目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将该科目的内容压缩作为常识判断部分放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中加以考查。这样,从2002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共科目调整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通过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语言理解和表达、资料分析等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考查考生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生活、学习和实践积累形成的稳定心理特征,测试考生在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责时的综合判断、组织和人际协调能力及资料分析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申论是多种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考试,虽然考试涉及的内容广泛,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但考查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的共同特点是对考生潜在能力进行考查。

2 公务员考试中制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发挥优势的原因分析

在公务员考试热度攀升之时,行政管理专业,这个被社会大众认为是未来公务员培养摇篮的专业被寄予更多期望。但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并没有发挥出优势。公务员考试中制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发挥优势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该目标制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精通,成了“万金油”,在公务员考试以及录用方面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优势。①依据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基础理论课讲授偏多,技术性、应用性课程开设太少。同时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交叉、重复,比如“管理学原理”与“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管理学”与“行政学”之间内容重复部分较多,而一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课程开设得不够,如“逻辑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文写作”、“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电子政务”等课程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没有开设或没有全部开设。(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仍沿用“传授知识”的套路,以“灌输式”为主,基本上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学内容多以概论性、介绍性、原理性和原则性内容等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无法与公务员考试的“能力测试”接轨。传授知识无可厚非,但传授知识仅仅是教师职责的一个部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智力和能力的转变,培养其潜在的能力。(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一般是在授课结束后由任课老师命题进行考核。考试形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只有极少数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大部分课程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判断是非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题型。任课老师命题时做好答案,交由学校考试中心。阅卷计分时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最后算出综合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出勤情况来衡量。可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倾向于知识的再现,而不是综合判断、组织和人际协调能力的考查。

3 公务员考试中发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优势的教学改革思路

3.1 以培养行政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公务员公共科目的考试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的诸多方面,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更重在考查考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而申论考试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十几年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造成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许多学生只习惯于接受书本知识、课堂教学,而对“窗外”的事情反应淡漠,表现得不敏感、不关心、不激动、不震撼。直接的社会实践空缺,间接的社会感知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或未能转化为能力,这是应届毕业生在申论考试中又一个硬伤。②因此,我们应当以国家公务员能力考试的内容为现实参照,把行政职业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公务员考试科目及特点为指导,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从“教育”取向转向“方法”和“行为”取向,从着眼于“应知”转为着眼于“应会”。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扩大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比例,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习、方案设计和专题讨论会,提升学生具备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所需的包括知识、技能以及必要的价值观在内的基本素质,从而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时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尤其是在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应严格把关,因为进入网络时代,很多学生通过网上搜索,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将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改头换面就变成自己的。如果教师不严格把关,这样的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训练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2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提倡摈弃满堂灌的单一教授方式,利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展开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大量的行政实例,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教学的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对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分析、探讨与解决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有效应对申论科目的考试。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想走进公务员队伍,“申论”往往成为他们难以跨越的“门槛”。 在申论考试中要求考生以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申论考试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考生势必难以提出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旨在营造人为的行政管理事务环境或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角色,开展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学习从事行政管理实践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洞察社会变革的大局意识,以及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实践经验。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尤其是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需要培养其关注国内外大局,洞悉社会矛盾的发展演变及解决之道。进入网络时代,学生了解国内外时讯非常方便、快捷,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有一定新度和深度的媒体杂志,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申论考试水平。

3.3 改革知识再现型内容的考试,探索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考试设计

考试能否起到评价教学质量的作用,关键在于考试内容和形式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传统的倾向于知识再现型内容的考试不能准确检测行政管理学生综合管理的潜在能力,因此,考试要想成为学生综合管理的潜在能力的评价手段,也必须改革知识再现型内容的考试,探索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考试设计。首先应减少客观性命题的分量,扩大开放性命题的比例,给学生个性发挥留有空间。其次,扩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一般高校将学生平时成绩定为30%,很多老师主要是根据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给平时成绩。笔者认为,学生平时成绩不仅仅体现在出勤方面,更应体现在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方面,同时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进一步扩大,至少应扩大到40%。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随机选取一些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鼓励一些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任课教师一以贯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更能考验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同时,这些能力的提升无论在学生的申论考试,还是在公务员面试中都大有益处。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