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8:24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

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滕军曾将日本的茶道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茶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抹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从这三个时期来看,日本所选择的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时期,正是作为茶源地的中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者出访过程中,“当时日本政府遣使隋唐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隋唐文化,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使节来获取大陆的物品。所以,负此重任的来华日使临走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令日本天皇满意的物品带回国,并敬献给天皇”,而这些遣唐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茶文化带回日本敬献天皇。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之一,理所当然地被日本当作吸收其文化的对象。中国的茶叶及品茶法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日本。在传播途径上更是与众不同,“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有许多途径。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赠送各种礼品(包括手工艺品和动物等)及书籍,是一条通常的渠道。宗教和贸易,是另外两条重要的途径……在这三方面之外,文化交流还有意外的渠道,为当时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战争与掠夺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的途径是“通过佛教和僧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空海(774~835)、最澄(767~822)、荣西(1141~1215)、村田珠光(1422~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12~1591)。无论是留学僧还是请益僧,他们在唐期间开展佛教活动时,周围活跃着许多爱茶、饮茶、颂茶的中国诗人学者,耳濡目染了中国当时先进的饮茶文化,带回茶籽,传到日本。南宋时,中国茶文化高度发展,日本遣宋使中主要以荣西禅师为代表。他在中国期间遍访江南名刹,后移居天山景德寺。荣西除了致力于佛教钻研外,也充分利用江南茶园遍布,饮茶之风盛行的优势,加深对茶的研究,并于第二次回国后的1192年写成了主要以宋代《太平御览》为参照的《吃茶养生记》,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即便到了明代,倭寇盛行时期,中日之间也“想方设法”进行交流,尤其日本,派出的遣明使一般都是由通晓汉文的高僧来担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个时期,“正是日本茶道骤形成的期间”。

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在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化时,从不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摄取,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原本没有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更谈不上创造与茶有关的茶文化。自从遣唐使们将茶文化从中国传入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开始伴随着日本茶文化的延伸发展。围绕日本茶道史三个时期看,当中国的唐朝经济文化臻于繁盛之时,作为未完全摆脱氏族制残余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是趋于全方位的。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混乱,忧世忧天的没日思想浓郁,与此同时的中国,茶文化在禅宗大力提倡饮茶以及陆羽《茶经》的大肆鼓吹下兴起,很多人通过接触禅开始了饮茶的习惯,茶也从南方传到北方。《茶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成立,使儒、道、佛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饮茶过程结合,这些,被崇尚佛教并且出于佛教研究目的来到中国的日本使者所吸收,根据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状况,民众普遍存在的情绪,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尤其对中国的禅宗思想进行了摄取,“日本的茶道在形成的过程中明显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痕迹,禅宗的精神就是直接来自中国”。室町时代末期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提倡受禅宗思想的引导而产生的“空寂茶”,茶从奢华之风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与村田珠光参透禅并决心将禅与茶结合有莫大关系,后来,茶室面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也不断缩小,不讲求世俗的尊卑高下,不断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日本的茶道也逐渐从禅与茶的融合中确立了“敬、静、寂、和”的茶道精神。

另外,在茶具,点茶等方面也是有选择地吸收。例如,可上溯到中国宋代的点茶技法,“其茶刷的形状、茶碗的形状都与目前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相似。但唐宋时的中国点茶技法重视色、香、味,重视茶与水的比例,对点茶时的姿势、拿茶刷的方法等并没有什么规定。”。另外,在茶碗的选择方面也有所体现。宋代,浙江、安徽一带聚集了许多日本留学僧人,他们接触了中国的茶具,并作为纪念品带回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人为之取名曰“天目茶碗”的饮茶工具,相对于当时日本国内的茶碗而言,更显端庄秀丽。

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

日本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融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不为过的。它以极宽容的态度接纳来自各方的先进文化,经过选择性的摄取,兼容后,使这些外来文化最终为日本本民族服务。

“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其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在谈及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时,“茶”文化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之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在与其他国家展开的文化交流中,首先推荐介绍就是日本的茶道。如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日本茶道已被很多国家作为课程学习,茶道也早已成为日本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这一切,都与中日茶文化交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代,被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茶被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带着一种崇敬之意效仿,开创了日本的饮茶之风;镰仓时期,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大谈茶在中国驱睡意,以及救世救民,大有与唐代陆羽《茶经》出世后类似的功效,日本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从使用走向艺术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又逐渐融入从中国吸收来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曾经出现过将外国文化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的思潮,为此,珠光也曾在这种背景下主张过反对自以为是思想,要主动接近有能之人等,此外,他还将地炉导入茶室,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与本民族固有文化融合的进程。与地炉导入情况相类似的是风炉。风炉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详细记载,它在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茶道中的风炉有一些仍保留了中国风炉的模样,但是,日本随后又在中国风炉的基础上发明了泥风炉、铁风炉等等。

同风炉地炉一样,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从无到有,从开始的近乎全部的吸收到不断筛选,再到与本民族文化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又促进自身发展的茶道文化,这与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是分不开的。

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但是作为在日本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本传统文化始终是日本文化的主体。今天我们看日本文化,也许能对日本的任意一种文化找到它的本来归属国家或者地区,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隐藏在日本文化背后的,却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意识、道德伦理意识、生活习惯等。

日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特性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在描述门茶时提到,“门茶初期,以辨别本茶非茶为主,即尝出■尾茶(本茶)与其他茶(非茶)的区别就可以了。这里受到了中国宋代门茶中的辨别皇室专用的北苑茶(正焙)和其他的茶(外焙)的影响。不过,日本的门茶将宋代的门茶大大升级,更加游戏化、系统化、复杂化、”接着,书中又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起中国宋代的门茶来,室町时代的门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日本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儒家的君子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结座性。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做点什么。在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了平等的前提才产生了游艺。”日本人的游艺性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游艺性,使门茶源于宋代却有别于宋代。

日本还将和歌艺术理论导入茶道,将素淡典雅的日本独有文化融入茶道,还有第一个按照日本茶道理念专门设计的茶碗―乐窑茶碗。另外,日本人爱洗澡,茶道文化中自然少不了沐浴方面的元素,日本在举行茶会时常常有沐浴的活动,这是中国茶文化中所没有的。表层文化背后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最终使日本茶道文化深入人心的,并不是它停留在表面的外国文化的影像,而是日本民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日本民族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便可见一斑。它在摄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迷失自己,始终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先进文化时始终坚持有选择,有目的。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贾华:《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古田绍饮译注:《吃茶养生记》,讲谈出版社,2000.

[6]徐静波:《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历史学》,2009.10.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和 茶道 儒释道 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陈文华先生认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庄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这一观点。

研读历代茶学大家的论著,我对中国茶道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发了新的思考。我认为“和”字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切精神内涵,中国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离不开茶叶、茶水、茶具这三者之间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

陆羽在《茶经》中最早给茶下了定义“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赵佶这位风雅的帝王在其茶学专著《茶论》中描绘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阴阳和气而生的高洁珍贵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由此可见,茶与水关系之密切。明代张源《茶录・品泉》一文中明确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灵魂,水是茶的体魄,只有好水能体现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现好水之精。历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虽种类繁多,但这些茶具无一不体现着“和”文化特征。清代盖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为明显,它寓意“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苍天、大地、人类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体现了“和”,有的茶具名字体现了“天人合一”,如广阔天地茶杯、顶天立地壶;有的茶具造型体现了和谐之美,如紫砂六足壶、六方壶;有的茶具外部纹饰体现了中庸伦理之和,如斗彩五伦壶、红彩桃蝠八吉祥纹盖碗。

叶学益《茶苑》中将中国茶道的“和”阐释得清晰明了:“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由此可见,茶道本身明显蕴含着“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国茶道发展与“和”文化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国茶道一词的概念就来源于此。“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将中国茶文化内涵上升至哲学范畴。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随之在不同时代涌现出新的内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现茶道一词。陆羽在《茶经》中这样概括茶道:“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指的是行为规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层含义是指品茗之人能够不断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陆羽之后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描绘的茶道是由“涤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净化心灵的境界。晚唐刘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尝滋味”“养身体”的简单身体感受,还有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层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唐型文化的繁荣,儒、释、道思想不断融合,形成了开放的文化格局,这为茶道发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张“仁”、“礼”、“贵和”,即“中庸”的处世之道。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为人处世时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达到鼎盛,佛家主张“中道妙理”、“茶禅一味”,就是佛教与茶文化的融合。钱起《与赵莒茶宴》中“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从品饮到入禅,茶与禅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这个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至清养和”。杜甫《重过何氏五首选一》中迎着春风吟唱“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诗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进一步发展,为茶道增添了新的内涵。理学是儒家哲学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以“理”为基础,坚持“天人相与”的思想,强调通过自觉达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对尝兼忆剡中人。”描绘的就是“中庸”处世之道。楼《游惠山》描绘诗人在自然美景中“调琴瀹茗”以至于“忘归到夕阴”。诗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宋代茶道还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梅尧臣的《李国博遗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独特性的代表。“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描述诗人品茗时的感悟,这是诗人人生价值的自我追求,超脱于万事万物的“道”。

(三)明代--和“静”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现出沉静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学”,它是理学的延续,同时也是儒家哲学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学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内敛、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学影响明代思想家有了归隐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续的“和”文化特征。陆容《送茶僧》“香烟茶晕满袈裟。”描绘了诗僧品茗的景象,表现了“茶禅一体”的境界。朱权《茶谱》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绝尘境,栖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诗人以诗明志,强调饮茶应追求超脱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还表现出隐士思想。朱朴《春夜过宁海寺》“道人乞与清风一洒襟”描绘了归隐生活的闲适、宁静,表现诗人追求自然,超脱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虽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终根植于茶道之中,绵延着中华精神。曹雪芹《红楼梦》中妙玉煎茶所用“旧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体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体现。乾隆皇帝《观采茶作歌》中表现了天子关切百姓生活、视天下万民为其子民,这是茶道“贵和”、“中庸”思想的体现。

纵观茶道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唐、宋、明、清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但“和”始终贯穿于中国茶道之中,经久不衰。

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国,当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国,唐代最澄把茶种带回国种植,才开启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学习中国茶道,结合日本国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开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较中日茶道精神,我们发现,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艺而轻茶道,中国重茶道而轻茶艺。日本“茶禅一体”与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强调主客人之间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规范的茶与禅的融合。而中国茶道至始至终都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茶道不单单强调唐代“茶禅一体”的思想。中国茶道中的“和”强调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静”、清代“和一”沿袭下来的“中和”思想。

四、中国茶道的“和”与传统文化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我国的“天人”理论,不仅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含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内涵。而长期的实践中“天人合一”表现为人的精神行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我国的“中和”理论,是以“中庸”思想为基础,以“礼”为标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语》中“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现。

中国文化的“和”还表现为它的包容性,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时始终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来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中国特色。

所以,中国茶道中的“和”与传统文化的“和”是密切联系的。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茶道才能亘古不变、历久弥新。中国茶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发展中茶道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印刻着中国记忆。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5] 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6] 叶学益.茶苑[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选择与吸收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的日本民族,把来自古代中国的稻、花、茶转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足,空气湿润。这种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的种植。日本属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细的技术从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来是在以耕地共有和为保全耕地而集体协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死与共。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进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团结主义意识。新田开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这极其艰难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种植水稻了。于是在日本,对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

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即十五世纪发展成花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插花的习惯,他们热爱花的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人爱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厅都会摆有一瓶经过精心挑选的鲜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别致的感觉。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立花、生花等。室町时期到战国时期,产生了立花,主要装饰在壁龛、起居室、百宝格上。立花很重视阴阳调和和体现季节感,也表现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态。立花可以构成一个立体的圆形的花型,这种圆形在花道中称之为“圆相”。“圆相”在禅宗中又是指作为悟道的对象而表现出来的“圆”,而且以“圆”来表示人与生俱来的心灵的平等,也就产生了人们所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

生花是在装饰于壁龛处的投入插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插花法,其理论核心认为草木的自然生长蕴含着自己的尊严,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江户后期产生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生花。

三才又称三财,是指宇宙生成的三种基本资财———天、地、人。它是生花的世界观。它将引导部分视为天(高的部分),将顺从部分视为地(低的部分),将这两者调和的部分视为人(居于中间保持高低调和的部分),并确定役枝(花枝的主要部分)。三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中的核心地位或主体地位,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

花道要求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无邪念,不可三心二意。插花要求人们理解善良的心,因为插花是表现人的心灵的东西,要用心去体会花道中的“静、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和樱花一样表现宇宙之美,即使是瞬间也要把它的美丽展示给别人,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执着的信念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

三、茶道

“茶道”一词沿用汉字,这词最早见于《封式闻见纪》,原指茶技而言。弘仁年间(810~824 年)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其为“弘仁茶风”,此阶段称作茶道发展的起源阶段。

茶道通常被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高代表,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学习来净化心灵,磨练意志,提高品行,增强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达到思想境界升华的最终目的。茶道的深刻内涵是:“和、静、清、寂”。“和”是和睦、和谐、和平之意,让人们永远保持和睦相处。“敬”是心灵的诚实,互相尊敬,不分身份高低。“清”是洁净、清幽,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寂”是静寂,倡导无论世俗如何的不稳定,也要求人们如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

日本茶道的茶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集会。茶道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通过茶的集会———茶会,让人们远离浮躁,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观,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内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茶道展现了日本人高度的生存智慧,从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可以看出它是在追求人与人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苏)佛·普罗宁可夫.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佟君.日本花道中的插花与中国古代三才阴阳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蔡毅.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茶道 思想内涵 中日关系 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茶文化传入日本,早期只是借鉴和模仿,后来逐步与日本的民族特性及文化相融合,成为一种具有其民族独特韵味和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体系。这个文化渊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中日两国也应该从这一共同源流中找到民族间、文化间的认同感。一方面,日本人要有中国文化乃源的意识和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如今的日本茶道已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能只看到这同一源流而忽视了其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同存异”,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

有句话叫“以书会友”,那么为什么不能“以茶会友”呢?在茶室清雅祥和的环境中,在和谐温馨的氛围里,双方静视,得以反思。和之美,敬之尚,清之高,寂之远,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给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提供了一种渠道。

一、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它是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体现。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过程中,“和”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茶碗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①弥漫在茶室里的香气不能太过浓重,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茶室设计之和在于窗子,这是“和”之美的源泉。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轻柔,诱人冥想。另外,茶室周围的环境则是天然的枯石、流水、树木、草丛,茶室外的自然风景之美与茶室内的人性和悦之美相得益彰。茶室中,人们以和谐之境,得和悦之美。

(二)“敬”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茶室里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相敬相爱。“敬”可以说是整个茶道过程的灵魂。只有人格的尊重才有平等的心态,心灵才有平静,灵魂得以稳定。就像茶室外的自然风景,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这是贯穿茶道的灵魂之弦,有“和”才有“敬”有“敬”才更“和”。

(三)“清”

清即清洁,也指整齐。“清”既是指茶室的整齐、干净,又是指整个茶事过程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而更多的当然是对灵魂的整理和升华。在清洁无垢的茶室环境中,人们平等而坐,一视同仁,怀着心和之愉悦,畅享精神之平和,似一个理想社会,人人和谐共处。“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唯有清洁的灵魂,方可平视世间一切。

(四)“寂”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寂”可以说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茶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和”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敞开心扉,真诚相对。“敬”是相互尊重、相互敬重,又是互敬互爱。“清”则是心灵的无垢,灵魂的清洁。“寂”是茶室中人要忘却周边一切,待内心平静、灵魂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在环境之“和”中得到人之“和”,在相互尊重中平等相待,在思想纯净之时,寻得灵魂之静,心灵之稳。

二、对中日关系的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日工作开始于民间外交,从1952―2015年,经过了63年。中日两国克服种种困难,于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到2015年走过了43年。这其中有中日关系的“蜜月”期、“破冰之旅”、“融冰之旅”,也有中日关系的“冰点”。旧的矛盾加上新的摩擦,使中日关系风雨阴晴,变幻不定。本该因文化交流悠久而友好和睦的中日两国关系却总是时远时近、时冷时热、磕磕碰碰、摩擦不断。归根结底,这是两国人民的心结未解所致。

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的态度和因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误解是阻碍两国关系的根源。再加上日本政局千变万化,执政党走马灯般的变化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不稳定性也是显而易见的。②要真正实现中日两国关系融洽,关键还在心态的转变。日本茶道四谛中, “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在茶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同等地位,没有贵贱之分。互敬互重,共同享受和谐的茶室氛围。“清”是指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寂”即是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中日关系风雨阴晴的根源

首先,到目前为止,历史问题始终是横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人认为,只有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好地走向未来。而日本人则强调过去的事就让它们随风逝去,如江河流水一般。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反差成为引发两国摩擦、阻碍双方信任的一个根源。其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创造的文明更是光辉灿烂。从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并未完全从中国国民的思想中消失,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都是优于日本的“大国”,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负心理导致了中国无法用平等的眼光去认识日本,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则有一种“神佑民族”的优越感,认为日本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中日两国各自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

(二)感悟

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地缘关系上是一衣带水,在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上更是如邻居般频繁密切。两千多年的交流往来,造就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也让两国人民结下了不可磨灭的情结。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更紧密,合作也往更深的层次发展、扩大,无疑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贸易伙伴。唯有相互合作,才是中日两国应对挑战、发展未来的正确道路。

本着“和、敬、清、寂”的思想精神,在这种和谐、清净、无等级差别的茶室中,没有思想的束缚,在一种原始自然般的氛围中,想必没有谁还烦躁不安、怒目相对。中日两国都要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中国需要原谅,但是日本更需要坦诚。平等地看待对方,理解对方,试着努力地抚平历史留下的伤痛。中日两国人民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理解和包容。而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则为克制或者说减弱这种心理创造了环境和氛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日关系是切也切不断的关系,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关系。③邻居之间就会存在摩擦,就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在长期的、大大小小的争执里面,中日两国都需要认识、认识、再认识,理解、理解、再理解。中日两国都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反省自己,反思过去。真正地心平气和下来,找到属于两国人民的共同源流,共同的理解点。只有相互理解,坦诚相待,放眼未来,才能为中日关系新发展开辟新的纪元。

注释

①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②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③ 冯昭奎.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N]环球时报,2007―1―25.

参考文献

[1] 刘少东.析解中日关系中的文化隔膜[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2).

[2] 刘少东.岛争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比较[J].人民论坛,2012.10.

[3]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 蒋丰.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M].东方出版社,2013.3.

[5] 王运祥.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J].东南亚研究,2005(1).

[6]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 李晓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5.

[8]张建立.日本茶道的源流与精髓[J].日本文化教育研究,2013.

[9] 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7.1

[10] (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1] 叶渭渠.日本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 邢黎.浅谈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J].文化论坛,2005(19).

[13]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5篇

研习茶艺,一路艰辛

童启庆现场要为我们表演一套“九曲红梅”茶艺,就在她从幕后整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很难想象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浓妆淡抹,低眉浅笑。尤其是那抹鲜艳的口红,那般正红也许是年轻人都不敢尝试的颜色,但是我们觉得刚好很自然地映衬上茶席边的那株红梅。

在童启庆如水般流畅的茶艺表演背后,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她告诉我们,最初她爱上茶艺茶道,开始创作一些套路在舞台上表演,虽然收获了不少认同的掌声。更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作为一名教授,她应该时刻站在讲台上。而不是在舞台上做着花里胡哨的表演。讲到这里,童启庆并没有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反而很自豪地说:“其实,他们不了解,国外的很多茶艺师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姜还是老的辣嘛!”

也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也不能完整而优美地诠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茶艺表演的创作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和支持,童启庆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着,然后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表演免费传授给学生。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深有感触:“做人啊。该使劲的时候就应该使劲。”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

用茶艺表演来诠释茶文化

童启庆编著过《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她对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学科有制茶、种植栽培等;狭义的茶文化则偏重茶对精神社会的影响。”

看着我们一脸疑问,童启庆巧妙地用一个例子为我们解释了狭义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的过程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狭义的茶文化。”回味着刚才童老师的茶艺表演,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她把滤出的茶汤重新倒回紫砂壶里再分到茶杯中,这一番反复还有说法。因为古人泡茶没有用到茶海。茶汤直接倒在杯中,能让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要把茶汤均匀地分到每盏茶杯中,在没有茶海测量茶汤多少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两次分茶。

童启庆说,茶文化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结合,便要求一个人既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童启庆老师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到爱上茶艺表演,她的这一生或许也是茶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的结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茶艺

童启庆到过日本,听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茶道。她不服气,中国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过去,日本的妇女都在家里学习茶艺,招待客人;在中国,到了现代社会,不论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样写诗作画喝酒,逍遥自在地生活,要保证有生活的来源就必须外出工作。,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并形成流派:在中国,子女并非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也许茶道的传递过了三两代人就中断了。

童启庆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当地人进行茶叶自然科学的交流,对方对童老师的茶艺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闻,便提议让童老师在会议上表演茶艺,童老师也不推辞,大方接受对方的邀请。这一次的表演特别出色,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华茶艺茶道狠狠挣了一回面子。童启庆老师很自豪地说:“这几年,日本反过来向我们学习茶艺表演。”

按照童启庆的理解,茶道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艺术,通过插花、器皿、音乐、背景等元素的艺术搭配。把一套茶艺中所传递出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她说,茶馆是最好的传播茶文化的窗口,因为茶文化要在民间扎根才有生命力。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6篇

第四届深圳秋季茶博会将于12月15日~1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在四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茶博会创下了多项行业第一:增长速度年均40%以上,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茶展;全球首个经过展会BPA认证的茶展,BPA认证统计数据显示,现场人流量、销售能力全球茶展第一。今年的展会面积近4万平方米,展位数达1900余个。据统计,目前展会招展工作已接近尾声,定展率已达90%以上,来自国内外69个名茶产区的700余家企业将汇聚一堂,贵州、台湾、江西、云南临沧、湖南安化等地抱团出击,并有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韩国等海外展团定展。在招展工作顺利的同时,组委会在专业活动上不断开拓创新,将举办2011中国茶界领袖高峰论坛、茶艺交流赛、“茶王赛”名茶评选、珍品普洱茶拍卖会、茶品牌推介会等。

目前国内几乎每一个地方的茶博会都会有论坛,深圳茶博会作为一个专业茶展也不例外,但却在高端、特色和实效上做出了品牌效应。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茶产业的商业化运营始终未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和格局多变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茶企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战略的转型,探索科学发展之路,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组委会通过精心策划,把握行业现状,结合时下经济发展大环境,以“茶道・商道・人道”为主题,以“关注全球经济,探索茶产业科学发展之路,解读中外茶文化相互影响”为议题,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引发对茶产业的思考,并拟邀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IBM全球企业咨询部顾问白立新、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等名家作现场精彩解析。

本届茶博会还将举办中日韩茶艺交流赛。中国的佛茶茶艺是博大无垠的佛理与博大精深的茶道的融合;武当道茶茶艺则依托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让人在氤氲茶香中学习茶礼,陶冶性情;韩国的茶道精神则从渊博的和静思想中生根生芽……此次赛事的重点在于“传承与交流”,中国佛、道、禅茶艺文化与日本、韩国的茶道文化将在深圳茶博会的舞台上同时绽放!

为提升我国优质茶企的品牌知名度,加强国内外消费者对名优茶、高品质茶的认知和理解,为消费者的放心消费提供帮助,深圳茶博会组委会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名茶评选后,再次联合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同举办“茶王赛”名茶评选活动,广泛征集六大茶系、再加工茶、茶制品和特种茶等,由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技术质量检验,并精选多位著名茶叶专家、国家高级评茶师共同组成评选委员会,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科学的态度,坚决杜绝任何违反上述原则的行为来对参赛茶样进行评选。获奖茶品将在本届深圳茶博会展前、展后及展会现场大力推广。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7篇

摘要:自唐代始,日本和中国逐渐的建立了经常性的往来,中日两国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就通过这些途经传入日本,从此茶文化在日本就发展起来了就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日本人对茶的深入研究始终伴随着日本的发展,茶文化也深入的日本人的各个方面,就形成了现在社会日本茶道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文化;发展;社会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祖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始于于中国,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的可说是源远流长,自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起,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并且由中国逐渐向外发展。

一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在奈良、平安时期。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在中国留学的最澄把中国的茶籽,由中国带到了日本,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的一个小院子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饮茶方式是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然后碾成粉末,汲取清澈的泉流,点燃兽炭,待水沸腾起来,加入茶末,如果在茶里面放点吴盐,那味道就更美了,煎好的茶,香气四溢,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在这段时期,日本与中国的来往非常密切,同时在日本的影响下,唐朝的文化也达到很大的发展。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随之饮茶在其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但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2.镰仓、室町时期。镰仓时代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所见所闻,记叙了中国当时的茶饮方法。自从这本书问世后,日本的饮茶文化就不断普及扩大,为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于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荣西从宋国回到本国时并且再次把中国的茶,以及沏茶法输入到日本,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在日本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室町时代末期,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在大德寺酬恩庵参禅时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把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很好的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精髓、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善了原有的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3.江户时期。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纵所周知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隐元隆琦,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在日本的真正地位。总之,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发展时期,日本从中国吸收、消化茶文化后有给予深化,终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二 、日本茶文化对其民族精神的影响

由以上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茶文化都和佛教有关,因此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也即为佛教,佛教的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不再让饮茶者感到厌烦的时候,他才算真正的领会了茶的真谛,不仅喝到一杯好茶,还从茶中品味到了人生的哲理。繁复而熟练的礼法虽然束缚着人们但可以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让人们真正的领悟到禅的真谛。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的哲理,需要饮茶者用宝贵的一段生命生命时光去理解、领悟。真正茶人的生活既是近似常人的生活,又是近似艺术家的生活,禅与茶息息相关,因此茶人要想明白茶道的精髓,他们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参禅中磨练他们的身心,从禅中去领悟茶的真谛,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茶道现今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为什么茶道对日本文化影响那么大那?因为日本茶道有他自己的茶道精神实质。日本的茶道精神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解释:

1.和敬清寂:“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精髓。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2.一期一会: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磐。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一期一会,日本茶道的用语,出自日本茶道师千利休。“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意味着仅有一次相会,劝勉人们应知所珍惜身边的人。一期一会与日本禅当中的“瞬间”概念有关,而日本茶道也体现了日本禅的精神,所以这句话经常会被写上挂于茶室的字画上,意味着每次的茶聚都是独一无二的。

3.独坐观念:“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是说一个人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保持一种寂静的状态,在心里回味今日的茶事,静思此日的一切都不会再重演,只能成为历史,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把握好明天。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若矢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之感。茶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三 、 结束语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由唐朝传至日本后,日本就开始对茶进行研究,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体现了茶的宗旨,茶的精髓所在,有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和”、“敬”、“清”、“寂”。这不仅是茶道的精神实质,同样也是人的生命真谛。日本茶道不仅影响了日本人,同样也影响着中国人,这也许是文化交流给各国带来的益处。现在的日本经济发展很快,但茶道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我相信,随着日本经济发展,茶道将会有更加发展空间。(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参考文献:

[1]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M].东方出版社 1992。

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茶道;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精神文化

1 茶道文化的概述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饮茶》篇,意思是:有个叫常伯熊的人,根据陆鸿渐(陆羽的字)的论说作了大量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这是“茶道”一词被首次提出。茶道是饮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融入了哲学和人们对生活的思想、精神的一种文化。

茶树,是东方一种神奇的植物,它原产于中国,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说明中国人在秦统一巴蜀以后就有饮茶的习惯。茶道文化始于唐,兴于宋。唐宋年间,我国的茶道文化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对饮茶的流程、习惯等已经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圣”陆羽的《茶经》记录了唐代人们煮茶的技艺、制茶工具和方法等等,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唐代大兴茶道的情况。到南宋年间,日本僧人将中国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的方式带回了日本,自此,中国茶文化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文化逐渐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就是茶道这件“事”的“器”,是茶道文化最关键的媒介。器为茶之父,对茶道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人们在享受茶道时把玩的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每个时代的喝茶习俗不同,茶具呈现的特点也不相同。陆羽在《茶经》中详细地介绍了茶道所需的二十几种器皿,包括规格、结构、造型、用途和使用方法,这是对茶具最清晰、最完整、最系统的记录。唐朝的茶具配套齐全,略显繁琐;到了宋朝,大兴“斗茶”,相应的茶具则有罗茶、候汤、点茶、品茶等工具;元、明以后,人们饮茶就开始简化,茶具也随之简化为茶壶、茶杯、茶罐等。

中国的茶道文化吸收融入了我们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学的禅宗文化。道家学说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环保养生、质朴极简的生活,笔者认为这便是茶道的灵魂,也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所在,而现代柴烧茶具和茶道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 现代柴烧的发展

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有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之分,传统柴烧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以柴烧制的工艺,为了避免坯体烧制过程中直接接触火焰和柴灰,人们将坯体放置在匣钵内进行烧制。而现代柴烧则追求自然落灰的效果,坯体直接放置窑内,木材作为燃料,燃烧产生柴灰,高温下,落在坯体上的柴灰和泥土中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天然的柴灰釉。现代柴烧器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到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用器。茶具主要包括茶碗、茶托、茶壶、壶承、茶盘、茶叶罐等等。

2 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的影响

黑格尔曾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现代柴烧茶具采用天然的泥料和木材,自然落灰,呈现出自然材料最本质的样子,追求自然的和谐之美。自然的材料、原始的工艺,加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饮茶文化也是一样,取人工种植和制作的茶,配以自然的泉水,三五好友聚集,饮下这自然的香甜。不管从工艺材料还是文化的角度,柴烧茶具和茶道都不谋而合。自然健康的器,才配得上人们对茶道的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茶道可以暂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慢下来,坐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悦。被快捷的高科技包围的我们,渴望回归自然,现代柴烧茶具从材料到工艺,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回归,遵从质朴的原始美。

现代生活中,茶是健康的绿色饮品,也是环保养生界的翘楚。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茶道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丝清凉,一抹绿色,修身养性。现代柴烧茶具恰恰契合了茶道这一特点,自然环保,无工业添加。具有手工温度和人文气息的现代柴烧茶具,盛装着最健康的茶水,是我们追求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良选。柴烧器盛着茶,茶水滋养着器,茶道文化和现代柴烧茶具就这样相辅相成,给我们最好的体验。

过去,人们追求工艺精致、装饰精美、色彩华丽的陶瓷,现代柴烧工艺的出现,表明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自然淳朴之风。人们逐渐以一种包容、随意的心态看待周围事物。茶道经历改朝换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简单,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礼节,还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茶道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以更多的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包容的审美,让茶道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4 结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主张正是柴窑烧制的诠释,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结合,便有了素雅脱俗的柴烧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烧杯就能体现老庄思想的人生哲理,这就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而我们的茶道可以体现一个人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属于一种东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现代柴烧茶具与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来说是点睛之笔,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烧茶具的一种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丁佳青.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J].上海工艺 美术, 2014(4):56~58.

[2] 刘祥.论柴烧的过程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3] 徐德龙.浅谈陶艺中偶然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J].才智, 2009(10):184~186.

[4] 南芳.器为茶之父――中国茶具的历史文化变迁[J].茶博览, 2006(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