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59

体验式学习论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1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理论 英美文学课程 实践教学模式 形成性评价标准

一、前言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学作为专业知识必修课程, 旨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 无法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意识,背离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因此,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构建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库伯,1984)。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文学作品阅读、评论(口头与笔头)、故事情节复述、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舞台表演等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培养其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

基于大卫・库伯四阶段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主要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内、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1.课内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1)作者生平介绍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形式,指定英美作家,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口头概述,初步了解作家的生平。这一体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 情节复述

精选不同时代英美经典作品,规定学生课前阅读,亲身体验阅读活动,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反思、理解,指导学生从小说构成的要素如背景、人物、叙事角度等方面,进行复述,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3) 作品评论

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作品相关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分享交流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最后形成个人的经验这种模式,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

设计课内影片欣赏体验环节,让学生进行观看《简爱》、《伟大的盖茨比》等名著改编的作品,直接感受、体验人物的个性、情节的发展、作者的语言魅力,从而进行反思、归纳、概括,提炼主题思想。在这一情景体验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分析与评论,从中体验学习文学的乐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5) 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表演

布置学生课下熟读名著经典片段,进行改编,并在课堂上表演。在这一体验环节中,学生通过熟读、背诵经典段落,直接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内心,形成反思,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加以再现、应用。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感悟,语言风格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2.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是课内体验活动的延伸与深化,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学习体验过程。这一体验环节与活动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与书面评论

首先,课题组成员制定了英美文学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规定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阅读,强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学生自我个性。

设计课外全文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文学作品,体验阅读的完整性。课堂内的作品选读虽然是经典作品的精选片断,但由于是节选,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只有当学生完整地读过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读过”,从而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来。此外,在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了体验学习四个阶段,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从体验阅读到反思、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观点、撰写书面报告、阅读心得。

在这一环节中,课题组成员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撰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阅读,受其熏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在这一体验环节结束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即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强化学生笔头输出的实践。学生通过相应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能力。

(2) 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

为学生拓展了戏剧实践的平台,充分弥补了课内体验教学环节的戏剧表演的空间与时间的受限性,指导学生参与外语学院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的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强。在阅读、讨论作品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因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必须将它改写、编剧。其次,在表演中,学生必须思考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如何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表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充分体会到到安东尼奥的重情忠义、鲍西娅的睿智和夏洛克的残酷。

三、形成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的评价,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这种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体验学习应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为了保证体验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每一次体验活动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并把其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分值,与每一次体验实践活动相结合,强调体验学习的过程性。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提高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与语言应用能力,扩大文学作品及选读的阅读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作家的写作风格、培养了文学素养、增强赏析能力。英美文学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成绩标准实施细则如下:

英国文学(考查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30%

平时成绩70%=作家介绍5%+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10%+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10%+书面评论15%+戏剧表演15%

美国文学(考试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40%=(作家介绍+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5%+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5%+书面评论10%+戏剧表演5%

四、结语

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造力。

1.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教授的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真正成为学习英美文学的主体,文学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热烈、活跃。他们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教科书内容、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的资料,认真准备教师布置的各种体验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参与文学作品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欣赏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从作品的阅读、改编,道具与服装的准备,语言的提炼等方面,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热情高。

2.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文学赏析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活动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并能结合所学习的文学知识以及掌握的文学批评方法,进一步提出个人见解。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心得、文学评论,学生的理解、分析、欣赏作品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作品的分析比以往要敏锐、观点鲜明、能够抓住作品的主旨。同时,在课内外英美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及戏剧表演中,学生学习到了经典作家的优美语言,如奥斯丁、海明威语言的简洁、质朴,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语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学生在制作英美文学专题课件的活动中,从内容的展示、版面的设计、图片的使用等,创意都比较新颖。

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切实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注重激发文学学习者的积极性、体验性、感悟性,符合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Kolb,Davi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4.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C].2008.

[3]郭佳,包兰宇,王晓娟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探索,2003(11).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2篇

【关键词】体验学习 会计双语教学 体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情景化

目前,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是大势所趋,不同类型的会计业务大量增加。毫无疑问,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双语职业化人才的需求必将大幅攀升。2001年,教育部对高校双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从那以后,会计双语教学课程在很多院校都被作为必修课程大量开设,对会计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也成为焦点。

一、体验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体验学习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有学者认为,体验是指在真实情景中,人们与种种事物接触而产生的经验。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亲身体验有关专业环境,亲自参与各项业务活动,并经过自身反思、总结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人们把从自己体验中得到的学习方式看作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方式不但适合一般课程的学习,也特别适合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学习。其原则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体验学习的环节

美国学者Kolb(1984)在关于体验学习的论述中提出,体验学习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周期,即具体体验―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景中检验概念。Jarvis(1995)通过实验验证了Kolb的观点。这些研究都显示,关于体验学习包括四个环节的观点,是体验学习的核心。完整的体验学习应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情景体验、反思概括、实践应用等环节。关于体验学习环节的观点被各类课程的教学所采纳,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利用这个观点可以用来指导教师进行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构建适合某种课程特征的教学模式。

2、课程内容情景化

传统教学方式把概念化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脱离具体真实业务的环境中学习,一般很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常反映“课堂学习不如实习”,就是这种“去情景化”教学模式带来的直接负面后果。

知识不可能脱离真实的生产业务环境而孤立存在。学习只有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才能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因此,体验学习论强调情景是体验学习的基础,是体验学习的必要条件。

为了创设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情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概念性知识情景化,这种学习情境应与真实的工作过程,即应用情景保持足够的一致性,让学生在这种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了解知识的背景、产生兴趣、进行反思、生成对知识的领悟,从而获得体验。事实证明,经过体验学习,学生一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

3、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体验学习的核心特征,是指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发挥的主动性、亲历性。因为主体只会对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事物产生体验,如果没有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然不会在学习中产生体验。传统的教学观习惯于灌输说教,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因而忽视了学生应有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学以致用。

为了发展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强调体验的亲历性,要给每个学生亲自体验的机会;三是鼓励学生进行有个人特色的创新性体验。

4、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传统的学习观忽视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体验学习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争论和归纳总结,把促进教学互动作为实现有效体验教学的有力措施,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知识和思维精确化,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

1、基本思路的设计

对会计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以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度和接受力。

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设计为几个阶段。主要思路是用汉语和英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内容以中国会计体系为主,国际会计为辅。针对学生开始用汉语教学为主,英语为辅,随着教学进展,逐步过渡到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为辅,条件具备时,也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

根据体验教学模式的原则构建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不是按会计常规体系来安排的,而是按实际会计业务流程来构建,这样设计的教学内容便于将会计知识情景化,为体验学习创设条件。

英语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单独进行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而是以会计专业的应用为主,与会计教学同步进行。例如提供全英语的会计课件、录像片、账务处理习题、案例和财务报表等,组织英语专业教学互动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以上这些情景中学习实用的会计英语知识,获得用英语进行会计业务的能力。

会计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按体验学习“环节理论”来构建。教学时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式、交互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环境下用双语掌握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体验学习极为重视师生对学习目标的关注,因为这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集中注意力,使课堂行动、交流和教学评价都趋向一定的目标,从而提高体验教学效果。

会计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职业要求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通过会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借助英语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成为懂专业又会英语的职业人才,即能用英语学习会计知识,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计业务操作,能用英语进行基本会计业务交流。学生如能达此目标,就能获得初步的职业能力,将大大拓宽就业门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设计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体验教学的四个环节的训练,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结构、认知方式、个性特征不尽相同,他们的感悟和收获必然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时不能采用同一种标准,而应该进行发展性评价,用不同的方式充分肯定每个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收获,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学习评价可以给学生以自信和激励,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教学内容情景化

(1)英语场景录像。有业务背景的英语录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情景。在学习某种会计业务前,放一场相关录像,能让学生很快进入业务情景,学生通过观察录像了解业务过程,为下一步通过实际操作并体验操作后果做准备。例如在学习筹资账务处理时,可以把银行相应业务作为业务背景,让学生在录像展示的情景中体验企业从银行贷款的筹资账务处理方法。又例如提供生产车间会计业务的录像,让学生以此为情景,体验产品制造账务处理方法。

(2)英语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会计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在会计双语体验教学中,我们把英语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情景,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载体。但是应注意作为体验学习的英语案例,应尽量从真实业务中提炼,不能作过于简单的处理。

(3)英语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学习会计的做法是源于Robert N.Anthony的一本会计教材。他提供一种会计业务卡片,让学生回答问题、计算填空,在做中学习会计。我们认为这种形式的练习也是一种情景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会计的基本业务,通过自己反思、概括、总结得到会计知识,获取能力。

(4)角色扮演。为了训练学生用英语口语进行业务交流的能力,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会计业务,让学生模仿不同的角色,进行英语口语业务交流。这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实用的会计专业英语能力。

2、反思性学习

(1)反思性英语案例。案例不仅可以提供教学内容的情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例如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可以提供某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案例,通过分析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总利润和总资产的影响,让学生自己通过反思自己总结出如何在复杂条件下正确选择折旧方法的规律。

(2)设置选择性英语练习。通过提供单选多选形式的英语会计练习,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

(3)英语专题讨论。设置不同类型、不同难易程度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选择合适的题目,按选题分为不同小组,学生先写出英语发言提纲,再用英语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观点,使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能力和英语口语交流方面都获得锻炼。

(4)英语小论文。对于英语程度较好、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就某些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就某些会计业务进行反思总结概括,写成英语小论文,用英语宣读,并接受质疑。

3、综合性的实践应用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是指阶段性的或课程结束前的实践性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性实践应用教学平台具备真实性、综合性、全面性和研究性特点,这类平台一般可分为两类。

(1)综合性英语账务处理。提供综合性英语会计业务案例,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并组织学生用英语宣读财务报告、质疑讨论。

(2)研究性小论文。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织他们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撰写英语会计小论文,并在适当的范围内宣读讨论。

四、结语

本文从高职教学的角度出发,概括了体验学习论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高职会计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从体验学习的四个环节出发,提出了基于体验学习论的会计双语教学的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和可操作性特点;其教学目标和内容是面向职业需求的,以培养初步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具有情景化、反思性、互动性特征,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教与学关系方面作用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教学场景,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评价采用具有鼓励性的发展性评价。

本文构建的这种教学模式深化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者将这种模式应用在会计双语教学中,通过学生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也较好地获得了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英语职业能力。当然,本文提出的体验教学模式是初步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同乐等:大学英语体验教学的教育原理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6).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水文测验 实习 水文气象学

一、引言

水文气象学是一门以气象学和水文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水文工程应用为导向,运用气象学和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水文气象实际问题的新兴学科[1][2]。本着以“气象学和水文学内涵式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需求引导创新”的原则,根据当前阶段水文水利和气象等业务部门对高质量水文气象人才提出大量需求,我国首个培养水文气象学本科生的专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气象学院(后文简称:我院)应运而生,但传统水文学课程已经不适应社会新的需求。新的学科,新的需求,必然要求我们对传统水文课程进行改革。

水文测验、水文预报、水文与水利计算,简称“测、报、算”,是传统水文水资源专业的核心课程[3]。水文测验学是研究如何正确、经济、迅速地测定各种水文要素的数量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是水利类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是水文气象学基础系列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教学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水文测验实习是将理论课程付诸实际生产实践的,从而使水文学本科生获得重要的专业技术训练的野外实践过程。本文结合水文气象学的新学科特点,以水文测验实习为例,其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是根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的,直接照搬到水文气象学专业上,不符合水文气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根据水文气象学的独特学科特点,优化传统水文测验实习目标和内容,使之更符合水文气象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熟练水文测验技能专业背景的水文气象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今后从事水文气象行业相关的水信息采集,水文气象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水文气象学的必要性与独特性

水文气象学是我国、亚洲,乃至全球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国际上只有俄罗斯、瑞典、英国、乌克兰四个国家拥有水文气象研究机构。气象学与水文学长期以来处于割裂状态,传统的水文学只研究降水落到地面之后的各种过程,气象学则只关注降水在空中未降落之前的各种过程,即水文学上不接天空,气象学下不接地气,二者之间“割裂性”使得很多社会实际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单纯的水文学或气象学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而水文气象学作为纽带将水文学和气象学二者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是气象学和水文学发展的新亮点,它使得气象学接地气,使得水文学往上游端发展,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范。其产生与人类社会对洪涝灾害现象的认知水平、抗御灾害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内涵和研究的领域随之不断深化和发展。俄罗斯的水文气象着重研究高纬度地带融雪和降雨产生的降雨-径流机理及应用;美国的水文气象着重研究中低纬度的季风和热带气旋引起的降雨-径流机理及应用,尤其是飓风引起的极端暴雨洪灾的分析、计算和预报。

水文气象学本科学生的培养,既要考虑水文学与气象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又要考虑其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本学科的学生既要学习气象学的知识,如天气动力学、动力气象学等,又要学习水文学的知识,如水文学原理、水文测验学等,更要学习水文气象交叉方面的知识,如水文气象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水文气象学的这种有机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学过程要特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同时要求在水文学课程中渗透气象学知识,在气象学课程中渗透水文学知识。

三、传统水文测验实习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水文测验学是水文气象专业的必修课程,实践性强,与具体生产业务密切相关,其实习教学环节是培养水利学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水利类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水文气象专业自身特色,积极探索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水文测验实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测验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通过水文测站的生产实践,初步掌握测站的主要测验业务和技能,并加深对水文测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将水信息采集和水文数据处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付诸实践,进行基本水文测验专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在站实践,增强对水文现象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水文要素的观测及测验方法;通过观测、测验报表的填写和成果的计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教学、科研进行试验研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水文测验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水信息采集的野外仪器使用培训和实际水文数据处理两部分,重点和难点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水文测验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水与水位观测及其资料整理;(2)水准测量和大断面测量及技术:完成水准测量和河道大断面测量外业工作,并完成相应的资料整理,绘制大断面图;(3)流速测验与测速垂线精简:完成流速测验,并在保证流量计算结果精度的前提下,采用最少的测速垂线数目,并确定其在断面上的分布,点绘全断面精简后的测速垂线位置图;(4)流速脉动实验:通过流速脉动实验掌握流速脉动的特性、变化及分布规律,推求流速误差与测速历时的定量关系。(5)测站资料整编:对实习测站年实际数据的分析、计算、定线、推流,初步掌握受混合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的数据处理方法;悬移质泥沙数据处理的定线方法,并进一步了解测验工作与数据处理工作的互相关系。

笔者结合在国外多年求学和教学的科研经验,考虑不同的学科特色,与国外水文测验实习方面比较,传统水文测验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习方式老套,死板照条,不具有创新性:目前高校水文测验实习,学生多根据具体的实习任务,流水线式、按部就班地完成实习内容。某些学生实习结束后都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测量,这些测量的目的是什么,测量出的结果怎样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现存的实习方式不能实现预期实习目标。

2.实习内容陈旧,一成不变,未考虑具体学科特点:一直以来,现在水文测验实习内容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笔者求学时如此,为师时亦如此。现有的水文测验教材反映的是陈旧、常规的测验内容和方法,远远适应不了实际教学需要,现代先进的测流、测深及水文气象自动测报系统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4]。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根据本校学科的特色,制定相应的实习内容。本课程应特别注重其实践性,日本美国等国家院校,水文测验实习的比重占50%左右[5],而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比重仅20%,甚至更低。相比而言,我国水文测验教学没有侧重其实践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仪器陈旧,考核方式单一:国内水文测验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者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某些高校往往第一年安排理论课学校,第二年安排实习课,导致两者相互脱节;教学仪器陈旧,课堂上不能展示最新的水文测验技术方法。与国外相比,国内水文测验实习主要以实习报告形式展示实习效果,考核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新学科水文测验实习的挑战与改进

针对水文气象专业的独特性,我院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的水文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6],并在这一基础体系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和管理。一体化是指把相关的实验知识、技术和方法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三层次是指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实践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多形式是指实习实践的方式不拘一格,室内、室外相结合,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开放式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的实践教学。在我院这种有机实践教学体系下,针对我国水文测验学现存的问题,结合水文气象学的具体特点,并考虑我国水文测验发展的总体方向及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我院水文测验实习的改进措施如下:

首先健全水文测验实习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气象学要素,使之体现水文气象有机结合的特色,如增加多时段降水、气温、风速、辐射、湿度及蒸发的观测,分析气象因子与流量、蒸发的相关关系,总结出对流量影响最大的一个或者一组气象因子,这可以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文气象过程。

其次改进水文测验的实习实践形式。野外实习之前采取理论讲解与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实习的方法和原理,初步掌握实习的相关技巧;到达具体实习场所,再采取现场演示,边讲边做、边做边讲,与学生共同完成实习所要求的内容。实习过程,务必保证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熟练掌握每一个实习内容。同时要改变传统单一、填鸭式的实验形式,增加开放式实验环节,让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此外,要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实习报告与现场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传统实习报告的形式可以系统地、全面地考核学生是否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是否掌握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是否理解每一个实验过程,是否学会争取分析实验结果,此方法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但是传统报告的形式不能合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现场答辩可以直接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现场提问实验的关键过程,考核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学生对实验掌握的熟练程度,答辩与提问相结合填补了传统实习报告的不足之处,完善了水文测验实习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文峰,周辉,李明,等.水文气象预报研究述评[J].陕西气象,2007,5:14-18.

[2]张小娜.水文气象专业设置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34-136.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张利平,夏军,许建民,付小平.水文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18(3):36-38.

[5]康艳,宋松柏,王双银.水文测验类实验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实验实践教学,2013,31:145-146.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4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情景体验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加,我国对具有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如何又快又好的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懂商务英语的人才是很多商务英语教师一直不懈努力的目标。近年来,外语教学法和教材都不断创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法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笔者借鉴近年来外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和英语自主学习的理念,尝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尝试。

一、大学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一)大学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商务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应用最为广泛的专业英语课程。它是以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的英语基本语法和词汇,还强调商务英语独特的语言特征和现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涵盖产品促销、商务谈判、商务旅行、采购、保险、投诉等与以及公司内外和商务有关的诸领域沟通和交流。

(二)大学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商务英语口语课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各类信息和观点交流,学生不但要学习商务谈判、会议介绍、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而且要掌握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和文化背景。其次,商务英语口语课程要求学习者语音、语调和口语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总之,这门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二、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根据V.Kohonen的观点[1],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哲学(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Lewin的社会心理学理论、Kelly以及Piget的认知教育和认知学习理论、Maslow和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有密切联系,这些不同领域的理论形成了体验学习思想的最初雏形。

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看,Rogers把学习分成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学习受外部强制力的制约。体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为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和愿望结合起来。

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借鉴体验式学习的优势而提出的。最近外语教学的理论发展是认知语言学即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里的运用,它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例如:以学生为中心、习得和学得、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都是在引入认知科学后,在外语教学领域提出的发展方向。

由于体验式英语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实施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如何结合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形成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模式是目前和今后体验式教学重要的理论问题。由于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商务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是“边学边用”,这符合体验式学习的特征。因此,体验式教学目前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David Nunan指出,从知识“传授式”的模式向“体验式”模式的转变对教学理念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三、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的优势如何展示,需要研究和规范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由于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在设计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时充分了解体验式学习的模式。Kolb(1984)提出了“体验学习模式”。Kolb的模式包含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这四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是:

(一)具体经历阶段:学习者体验新的情境

(二)思维观察阶段: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

(三)抽象概念阶段:学习者达到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转换为合乎逻辑的概念

(四)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

Kolb模式主要强调最好的学习效果是在经历了具体体验、观察思考、抽象概念、主动实践这一循环的过程之后达到的。其中最为关键就在于体验情境的设计。从Kolb学习模式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得到启发。

在设计体验式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时,要体现调动学生体验学习的阶段。在体验教学的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使用“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材选择:主要选择有助于进行场景体验的教学资料和教材。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视听素材、语言素材、场景素材、语言应用情境素材等等。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类、总结和归纳,把相关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师介绍的相关商务知识,有助于开展学习体验的完成,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2、课堂情景体验: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共同观看并体验商务英语的相关素材,体会在不同情境下语言是如何应用的。

3、课堂知识归纳:学生根据自己在体验阶段得到的语言点,结合预习内容,总结所学语言如何应用;教师进行点评。

4、课堂知识实践:学生运用体验和归纳的语言点进行实际运用,教师进行评判和纠正。

“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在学习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大胆的表演者,有效的语言使用者,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课程应用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或者对过去经验进行再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使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1]。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必修课,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旅游资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有效地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实践活动,即该课程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所以,教师单靠讲专业知识内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符合该课程的特点,也会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更不能适应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到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中。

1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实践性

在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直奔知识点,并把它们非常直接地告诉学生,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死记知识。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实践性。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游戏、活动和模拟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而获得的感受和经历,并通过他们的思考、领悟而积累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将很难忘记。

1.2寓教于乐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占主体地位,作为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整体而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而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是教师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中去,且体验角色过程多样、教学的设备多样,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感到新奇,摆脱厌倦的学习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参与的兴趣,使教学像娱乐活动、游戏一样吸引学生[2],所以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1.3合作性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大家普遍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所以面对许多文科的纯文字性的课程来说,许多学生可以不来课堂上课,但只要自己认字加上脑子记忆力足够好,就可以很好地熟记相关知识,这样的学生也经常被认为学习好的。但在体验式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所以在教学中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和情境,它们通常是以小组来进行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时必须要求每位学生积极思考,团队讨论, 广泛参与,并在讨论过程中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论和交锋。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每位学生在团队中必须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件事某项任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体验式教学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2 体验式教学在旅游资源开发课程中的运用方法

2.1 情境式体验教学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通过情景模拟,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某一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为例,可以设计不同的角色,如开发管理者、导游人员、清洁人员和旅游者,并为不同的角色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可以体验到景区不同人员在开发与保护中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景区不同人员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2.2 调查式体验教学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需要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知识。采用实地调查体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到景区去观察走访,通过与景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交流沟通,使学生对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通过设计调查主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小组或个人深入到旅游景区点进行实地考察,也可利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完成后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安排学生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小组之间相互点评以及教师点评。调查体验式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社会阅历,对教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

2.3 案例式体验教学

案例式体验教学是运用景区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不是给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

2.4 辩论式体验教学

将辩论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课程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辩论中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重点,把握难点。例如在我国的许多旅游资源开发或保护中,存在着许多争议性的话题,靠教师单一地讲解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所以建议采用辩论的形式。实施辩论式体验教学,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早确定有意义的辩论题目和辩论时间。其次,要把辩论的题目先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和准备,积极思考以寻求在辩论中展现各自的方法、观点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最后,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判每个人的辩论技巧和能力。这种辩论式体验教学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争辩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应用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3.1 注重对教师体验式教学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首先,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场景、游戏及其它活动等,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所以对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力要求就高。其次,若有好的教学情境,但教师不知道怎么去组织学生进行实施,也不能很好达到体验教学的效果和目的。所以,要真正有效地实施体验式教学,当前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培训。

3.2 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关系

体验式教学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具有教学方式多样化、形式新奇,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具有知识传授量小的缺点,所以,体验式教学活动应当提倡,但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所以,在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坚持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相互结合,具体应用时还应针对于不用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6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新课标初中语文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学习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体验式学习模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体验式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体验式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投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中.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从而收获更多。可以说这个“收获”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它可能是某个见解,某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或是某种意识的形成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虽然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不甚了解。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容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二、如何有效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

体验式教学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阶段,利用扮演适当的角色和使用相关的音像来模拟情节。情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对学生的感觉器官起到刺激作用,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对情境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继而为课堂的学习提供经验与体验、情感和知识的准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后将自己在创设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知识点学习的情境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二)合作交流

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构建一些促进学生进行共同教学的环境,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参与集体讨论、进行查缺补漏和进行分组学习。老师应该有接受与自己不同见解的宽容态度,鼓励学生畅所欲苦,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在交流观点看法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在体验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不足和差距,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寻求进行体验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体验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

(三)小组合作,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明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结构,改变过去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突破了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四)运用课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一些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现在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实现,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

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要运用到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的。在体验式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接触社会,开展现场调查、参观访问、搜集信息等活动.从社会大课堂中引发亲身体验。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课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跟界,深入了解,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文学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完善自身的个性品质。

(六)总结反思.提炼体验

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总结反思,有利于吸收新获得的知识,充盈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中多角度的自我反思。要严禁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包办,要引导学生去想:“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启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吗?”等问题以强化收获,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激发创新。

三、结语

为了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教育体制必须得以改变,课程改革更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学习主体—学生认知规律上的回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应用体验式教学,更要充分了解其内涵和本质,着重要学生参与进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教学过程,利用这种亲自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实现我们培育人才的目标。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顺应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赖学昱.体验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4):84

[2]索云旺.论初中体验式教学生成[J].数学教育学报.2004(2).

[3]彭温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8-2

[4]王富英.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学习过程评价的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3.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7篇

[关键词]体验式理论;研究生;中英文化语境比对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69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内涵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1]依仗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的经济强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发展中国家,许多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传入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由于在语言习惯、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产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2]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给研究生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有一定语言知识的研究生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碰撞,抓住机遇,深入了解文化差异,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促进文化交流,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1文化全球化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1.1语言差异

语言常常被认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镜子,同一种语言在意思上和表达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本身可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在国际上语言使用不恰当,就会造成歧义,引起误解。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发音上,friendlies 与friendless(没有朋友)发音雷同容易造成误解;其二,在单词读音上会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谎)会产生歧义。

1.2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的价值体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价值观念的碰撞。中国文化具有群体取向的价值观,提倡凡事以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要忽略或牺牲个人利益。与人交往时要做到“ 卑己尊人”;行为举止严格遵循社会界定的规矩;在生活中要做到“ 克己守道”、循规蹈矩。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重视个人权利,放任个性自由发展,讲求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自由进取。做事时好动求变,标新立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讲究“面子”。与人交往时注重人情面子。人们有时为了面子可以委曲求全,口是心非;有时为了面子会“打肿脸充胖子”。与人交往讲求以和为贵,即使与人意见不一致,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也会避免正面冲突,倾向于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个人利益、个人实惠比面子更重要,个人价值应通过内在途径获得,无须借助别人的评价来验证。[3]当情面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为了顾及别人的情面而忍气吞声,往往会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他们敢于当面认错,不认为认错是没面子的事。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应忽视这种文化碰撞。

2中西文化的碰撞语境下体验式理论的运用

体验式英语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式――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4]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体验式英语教学借鉴和吸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教学思想,注重语言的功能而非形式,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利用模拟的语境,让学生在交际中培养语言能力。[5]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模拟言语环境让学生能真实地参与言语活动。体验式英语教学强调“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和“实践为主”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语言的输入和真实语言实践的机会。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念在注重语言材料的输入和习得过程中的互动方面不谋而合。

对于研究生而言,体验式互动教学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进行语言能力操练的环境。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角色体验”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创造体验式教学环境,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6]“角色体验”教学通过网络和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做以补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为教师安排好课堂教学进度提供参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角色体验”教学可采用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面试p情景模拟商务谈判或辩论等。学生通过实践,一方面可以感受语言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可以体验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由于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时也可以尽可能地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不必过多地担心因失误而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只是角色体验,所以在学生看来,自己只要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扮演好了即可,不必过多地考虑由于表达不畅、用词不当等所带来的后果。

3英语全球化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网络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进行信息控制和向不发达国家倾销其精神产品的阵地。互联网通过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控制着信息交流渠道,传送着西方文化内容。英语的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文化战”。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英美等英语国家大力推行语言扩张,使得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据估计,2000年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约有十亿人,把英语作为外语且能流利使用的约有一亿人。英语是出版、航空、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外交、体育、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主要语言。英语在互联网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占97%,法语信息占2%,中文信息只占千分之几。在我国,英语学习热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许多人大量接触英语材料,这些英语语言材料中附带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关注和研究中西方的语言、价值观的比对,才能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内涵。

总之,文化全球化导致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既给研究生的外语学习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对于具有一定思想,有判断能力的研究生来说,通过情景设定及中西文化语境的比对,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认识其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必然会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有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2.1-2.2.4

体验式学习论文第8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一、前言

体验式学习萌芽于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关注生活体验的人文科学研究的转型时期。起初,人们比较关注对生活和历史经验的感受,包括对他们的感受以及对这种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反思。而后人们逐渐注重关注体验的历程。体验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体验和反思中获得知识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主要以设定目标、体验情境、观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动应用等环节为过程,具有情境性、行动陛、反思性、感悟性和主体性特征,使学习者在学习预设内容和针对性解决问题等方面上均能获得更好发展的学习。

当前,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是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创设生动课堂氛围。高中生物体验式学习即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或实地进行调查和访问,或参与实验(尤其是基于科学史为背景的实验)、讨论或发表见解等真实活动,并经由实践、体验、省思与分享,以觉察活动意义和达成学生在学业水平、学科知识构建、学业成绩、学习成功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学习。因而,本文基于体验式学习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形成一套教学理论模型,使学生把从体验中所收获的学习结果作为最佳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1.体验式学习中的情节记忆。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个体涉及的记忆与知识接受学习明显不同。体验式的学习获取的记忆包括情节记忆和程序记忆,且二者均可转化成语义记忆;但通过知识接受式学习,所获取的记忆只包括程序记忆和语义记忆,不触及情节记忆。因此体验式学习获得的记忆更为丰富和全面,能为知识提供更多提取索和提升可用知识的量。比如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之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融人人类发育过程创设情景与思考,引导学生绘画个时期的示意图以及描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细胞周期及有丝分裂的过程的各个时期特点的记忆,引导学生体验锻炼语言能力的表达及记忆方法。

2.体验式学习中的情绪记忆。在体验式学习中,知识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共时性和一致性,可以被相关知识和情绪记忆所激活,使回忆效果更好。例如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之“第6章第2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节,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脑海里回忆自己的长辈,回想他们跟年轻人又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在回忆的情境中去理解记忆细胞衰老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生物人文情感素质。

3.体验式学习中的自我决定性。体验式学习又是一种情境学习,它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征。比如生物作业的高效完成取决于学生主动性。

4.体验式学习与默会知识。体验式学习的最大优势或许在于获取默会知识。其关注关于“如何做”而不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通常不需要借助他人或外显的教学来获得,对学习者具有意义。

5.体验式学习与实用智力。学习者所发展的智力是一种实用智力,即适应、改造、选择与个体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世界环境的能力,通过吸收、发现情境中的直接、非结构化的信息,体验自己与社会和真实世界的关联,获取“情境-具体性”的知识技能。

三、四个维度的观察模型

高中生物体验式学习若要达到以上特征的效果,往往需要和谐的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而这些关系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陛质和课堂文化。因此,以下将以这四个维度为着手点对体验式学习的生物课堂进行观察。

1.理论依据观察课堂。理论依据是对高中生物教学课堂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上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生学习维度重点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生物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学维度则主要关注怎么教得有效果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陛质维度重点在于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生物课堂中均面临教与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以课程形式产生了关联;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相互交叉、彼此渗入构成的一个场域。

2.视觉属性构成四个维度。高中生物课堂观察模型的四个维度均由5个视角构成。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教师教学维度为:环节、呈示、对答、引导、机制;课程性质维度包含:目标、内容、实行、评价、效果;课堂文化维度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而每个视角由几个观察点。如学生学习维度的达成视角就由3个视察点构成,它们分别是:①学生清晰这节课的目标吗?②预设的目标完成有什么证据(看法,练习,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③这堂课达成的效果如何?这些观察点以问题的方式显现,旨在引领思索某个视角的属性。

3.实践依据解构课堂。四维模型的实践依据是“我上了什么课?”的提出。由此问题可推导出:①学生在生物课堂中是怎样有效学习的?②教师是如何适当教?③这堂生物课的学科性表现在哪里?④上完了生物课有没有成功感?这四个问题恰可通过生物课堂观察的四维模型的利用获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