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素养论文

文化素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38

文化素养论文

文化素养论文第1篇

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亦是如此。而英语教师从事语言教学的同时,在文化的传播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能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文化素养境界中。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不断“充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异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洞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关注当今国际社会文化现象的不断更迭,自觉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资源,更新教材内的陈旧信息,及时补入与时代和社会相符的最新内容,将最“新鲜”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如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英政府发行人民币债券、新西兰总理高呼民众预公投更换国旗等,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适当的教学研讨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化信息的热情和自主学习意识,主观能动地进行文化熏陶,增强文化素养。

2.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

在文化信息的认知及传递过程中,除了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固有内容之外,教师还要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开发文化学习资源。可通过外文歌曲、音乐、杂志、报纸、歌剧、电影、纪录片、网站等资源,在引导学生了解异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之外,引领学生领略异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风情,如新西兰毛利文化的触鼻礼、哈卡战舞,印度绚丽的纱丽,苏格兰高地的“格子控”,墨西哥的玉米情结,南美洲玛雅文明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制作符合学生和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同时,加大文化信息量,增强文化信息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交互性,将学习渠道扩宽,将文化教学多层面地有效地渗透到语言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

3.构建文化课程群,优化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是着眼于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各高校除了开设英语专业基础及技能课外,还开设了诸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短篇小说选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社会与文化概论等课程。这几门课课程,涵盖了英、美等几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习俗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应开展课程群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增强课程间的层次性和知识的递进性[1]。同时,改变目前很多教师各自为战的单一、松散性的课程建设状况,进行学科之间的联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优化整合相关课程,形成课程的科学完整体系,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改变陈旧的“三尺讲台一言堂”的传统教育理念,突破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或讲解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启发引导学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传递,结合课外网络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历史事件陈述、“我眼看世界”、人物再现、主题研讨、展示、文化知识手抄报、情景演练、微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通过互动网络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

4.接触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历史长短,都是人类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不存在优劣和高低之分。文化包容,基于文化平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反对那种对不熟悉的文化模式予以怀疑和敌对的“文化自我中心”倾向,又要反对那种“外国月亮圆”的文化自卑意识。了解异族异国文化,看到不同文化的优点,即使自身不接受,也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这种文化形式的地理、历史条件和生存空间。发挥“有容乃大”的优良民族传统,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大量接触具有特色的异域文化,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和探究,培养学生用新的视角了解异族异国的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用尊重的、开放的、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

5.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客观批判性

文化素养论文第2篇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文化素养论文第3篇

1.容易养成不理性的消费观。校园广告中的一些购物类广告容易激发学生的消费欲望,而这类广告往往大量发放且重复发放,有时还打着打折促销的幌子进行宣传,而且这类产品往往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和品位,加上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往往受到这类广告的诱惑,养成不良消费观念,甚至会引发盲目攀比、奢侈浪费、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2.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泛滥使大学生接触到他们本不需要知道的信息。贩卖各种考试答案的广告,使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上当受骗,而且容易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道德观念。一些中介传销机构发放的虚假广告,更是使一些同学不仅失去了金钱,还容易产生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感,在本就出现“信任危机”的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3.滋生金钱心理。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引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商家从而能取得更大的收益。校园广告虽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其最看重的还是学生口袋里的钱。这种极强的功利性,极易误导学生,使其滋生金钱心理。4.影响心理健康。校园广告带来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给一些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外界与自己的想象不同,容易造成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心理健康。5.影响日常行为习惯。部分校园广告随处乱贴,脏乱差的广告环境,易引起一些同学跟风张贴,养成不良习惯,严重破坏校容。还有部分校园广告以传单形式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而且只管发放不管其他,致使一些同学养成了随手乱扔传单的恶习。

二、加强校园广告管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

1.设置校园广告专区。通过对济南高校走访调查发现,各种广告的张贴很不规范,在短时间里,宣传广告会相互覆盖张贴数次,这种投放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达不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而设置广告专区,可以使广告宣传集中起来。既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接收校园广告信息,也有利于美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2.设立专门部门,及时清理垃圾广告。校园广告中存在许多不良广告,这些广告往往张贴在卫生间等隐蔽场所,包括:四六级助考,考研助考,贩卖各种答案等。这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极易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不良影响,助长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设立专门部门,加强对进入校园的广告的甄别,严禁不良广告进入校园。而对于已经进入大学校门的不良广告,需要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不良信息在学生中蔓延,从而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3.主动吸引优质广告进入校园。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校园广告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为使更多的校园广告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积极影响,学校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吸纳优质广告。如让更多优质培训机构进入校园进行宣传,并在宣传栏内张贴富有创意的广告海报,提高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能力。4.发展校园公益广告。公益广告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人们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校园公益广告更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性、公益服务性和艺术审美性。校园公益广告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加大对校园公益广告的发展力度,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新的途径。

(二)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在校园广告管理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文化素养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文化素养

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交往的密切,使得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特征。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学英语教师理应担负起这个重任。显然,在当今世界发展和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求知欲差、知识面窄、文化素养低的教师绝不可能胜任英语教学工作。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是新时期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是导致高中英语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习惯于注重语言内部结构的分析,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来进行传授的模式,而没有扩展到语言外部的文化信息,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习得和传授。这样学生习得的语言是抽象的、生硬的,且对语言没有感性的具体理解,以至他们在使用外语进行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显得束手无策。

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的缺失除了受我国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我国的师范教育有关。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如《英语听力》《交际英语》和《教师口语》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法和口语能力,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交规约和文化意蕴等各方面内容涉及甚少,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介绍更是微乎其微。

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文化素养的

必要性

除了跨文化交际因素外,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映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呈现、相关信息的输入、各类项目的操练及运用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

2.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强调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构建认知,因而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分解、呈现、传授知识技能改变为引导、观察、参与学习活动。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元认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师生的语言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变得更为自然。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成功转变角色的前提。

3.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取代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用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五大基础训练取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两大基础训练。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的目标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介绍,而且还应自成体系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

4.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

教材特点所决定的

教材的文化可以分为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国际目标语文化(既非母语文化又非目标语文化,而是两者的变体,是一种国际性语言文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标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NSEFC),除结构处理与活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任务型教学思想外,还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

三、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首先是指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般说来,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应包含懂得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熟悉中国本土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等三个层面。

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水平

杜瑞清先生说:“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也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掌握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其次,要认真阅读一些介绍我国国情的英语读物,不断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使自己能够用英语来谈论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演变的基础知识,并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

2.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增强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分析文化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英语语言的特点。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16世纪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式的思维模式,擅长抽象思维。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相较而言,中国的文化根源是易经,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的思维是综合式的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总之,汉语顺序一般则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

3.研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增进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研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作者所描述的特定时代的文化,流畅的文笔,传神的文字,详细的刻画无一不在激活尘封的文化知识。通过研读,可以增进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这种细水长流的阅读是永葆我们文化水准的不竭动力。

4.加强英文阅读,增进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加强英文阅读是拓宽英美文化视野的有效方法。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国家出版的英语教材和原著,有些较好地采用了不少涉及英语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材料。这些“真实材料”注释部分着重解释文化上的差异,材料本身涉及一定的场合、人物、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是研究英美文化的好材料。另外,阅读报刊、杂志,如英文《21世纪报》,它是中国日报社利用其丰富的英文编辑资源创办的普及性英文时事周报,以报道时事文化知识和指导英语学习为特色;杂志《英语世界》有“小百科”之誉,使读者能在学习和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识,选材品位较高。

5.认真研究教材,分析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

分析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重形式结构协调,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英语语篇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由近及远,开门见山,先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等,再追叙一些与此有关的背景、历史、环境、情况、原因、例证等(general-to-specific sequence)。而汉语的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注重隐性连贯,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常常按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由远及近,逐层深入,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环境、情况、原因、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等(special-to-general sequence),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

总之,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拓展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不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广泛地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2]范东升.外语教学的国情及方法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2009.

[4]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A]. 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文化素养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素质;含义;作用;培养;内容;方法

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本质要求,是理念文化存在的载体,是安全文化建设之根本。安全文化素质培养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决定了员工的安全行为,因而研究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对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具有基础性意义。

一、安全文化素质的含义及作用

安全文化素质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经过多种形式、各种渠道而获得的,对安全知识的全面理解,而形成的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

安全文化素质是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和基础工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拒绝违章指挥。(2)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制止违章作业。(3)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避免短期行为。(4)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督促隐患整改。

二、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企业员工队伍由不同类型层次的人员所组成,不同层次人员所接受教育及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所具备的安全文化素质有大的差异。由于素质不同造成的不同层次岗位分工对人员安全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素质文化建设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1.决策层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内容

(1)具有强烈的安全思想意识。领导决策层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表现为人本意识,即以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为重,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价值取向,防止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管理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表现为强化法治意识,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安全工作中去,并运用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提高所在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2)具有较高的安全决策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事故评估能力、对本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对事故预测防范的能力、解决现场安全生产及系统安全工程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3)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能够组织协调各部门、各级人员按照决策层形成的意见去贯彻、去落实,杜绝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严、抓而不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现象的发生。

2.管理层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内容

(1)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遵守法令法规,并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贯彻和落实。

(2)刻苦钻研业务,具有本系统安全管理技能,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管理的新技术、新办法,推进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并督促落实。对安全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不做表面文章。

(4)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补充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措施,使其切合实际,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5)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模式和有效途径,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6)结合基层实际,发展和创新基层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方式方法,从基层抓起,建设好区队车间及班组安全文化,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

3.操作层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内容

(1)有较高的安全需求,珍惜生命、维护健康,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2)有较强的主人翁安全意识,有安全为自己、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观念。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按程序、标准化操作;不违章指挥、不冒险蛮干、不违章操作;能够拒绝违章指挥,制止违章操作,做到隐患不排除不生产、措施不落实不生产、不安全不生产。

(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掌握与本岗位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

(4)有较强的安全技能,熟练本岗位的作业标准、安全操作技能、操作要领,熟知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非正常情况处理办法等。遇到异常情况,能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杜绝事故的扩大。

(5)有较强的纪律性,能够自觉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三、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主要方法

加强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员工以业务素质为主的职业素养,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人本观念,造就高素质、保安全的员工队伍。

1.领导者以身作则、积极倡导

领导者是一种特殊的组织角色,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生产经营、制度建设的负责人,也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组织者、倡导者和示范者,在塑造安全素质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安全素质文化定格后,企业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宣传、身体力行,让员工看到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以本着什么样的准则和规范从事工作才是可行的、安全的。如果相反,领导者不去倡导和身体力行,企业安全素质文化在员工中就不会得到强化,就难以变成全员共有的文化,久而久之,只能游离于优秀安全文化价值观的体系之外,陷入空谈,经过精心培育的积极的企业安全素质文化也就会逐渐枯萎、失去活力。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确保安全生产的能力

要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具体就是要抓好三级安全教育、三不伤害教育、特殊工种培训和安全员的教育培训等。教育培训,目的是加快职工安全价值观的形成。向员工灌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创造效益”等安全观,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为安全尽责的良好氛围。当所有的员工都不违章,不听从违章指挥,做到安全生产,那么企业也就能够实现安全生产了。但是安全培训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终身为之的一件大事。通过培训,不仅要让员工明白其所在岗位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提高责任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使员工队伍的整体安全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将员工培养成具有现代企业所要求的有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实现自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从而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员参与

企业为培育员工安全素质而挖掘的员工行为规范、安全价值观、安全实现目标、安全形象等安全文化内容,若不去宣传、推广,它就只是个摆设,像浮云流水,不会深入人心,更不会发挥实际效用。安全素质文化是全体员工的文化,企业要本着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的思路,引导全员参与。

首先要开展形式多样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征文、安全警句征集、安全技能比赛、职工合理化建议、职工身边无违章、班组无事故、安全明星、安全班组、安全日等群众性活动,多方位、多层次的安全文化渗透,引导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应用员工手册、宣传栏、图书、报刊、电视、局域网、安全演讲、安全会议、事故报告会、职工家属座谈会、安全形势分析会、知识竞赛以及安全文艺汇演等形式,寓教于乐,增强职工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对职工安全文化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灌输安全理念要形式多样,采取专家授课、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案例教育、观摩学习、分析讨论、预案演练等。

第三,建立以“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自主管理模式”。通过营造安全氛围,使广大职工对安全理念,安全制度熟读、熟记、了然于胸,全员皆知,转化安全行为,将职工的自觉行为,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确保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4.鼓励正确行为,把安全文化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安全素质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员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以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员工的深层观念之中,从而使员工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如此,对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让员工将企业安全素质文化的塑造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上,也给其他员工树立了仿效榜样,从而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对符合安全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给予鼓励和强化,是巩固企业安全文化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

文化素养论文第6篇

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浩瀚无边。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文艺复兴,启蒙时期等各种时期,各种主义,派别都自成一家,流传于后世,并且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如希腊罗马神话,法国浪漫思想,英国小说与戏剧,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自己光辉的一页。特到了近现代对整个世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反观中国,古代中国曾执牛耳,引领时代潮流。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繁星灿烂,一时不尽风流;但到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两千年来都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没有别的思想能与之抗衡,有利的是文化统一传承,不幸的是缺乏批判和创新,自然也没有进步,导致中国在近现代史上的惨痛经历。作为文明倡导者的教育界,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个反思重任,要探究教育的不足并寻求弥补的措施。作者认为现今中国教育最重大的问题是教育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缺乏哲学素养

2.1 哲学的困惑

提到哲学,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不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哲学的全部,再加上哲学的深奥,晦涩难懂,决大多数人便对哲学敬而远之,更谈不上去了解哲学。不了解哲学就谈不上了解西方文化,要了解西方文化必定要研究哲学。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的希腊文明,当中最为绚烂的双子星,其一为希腊神话,其二当之为哲学。从希腊早期最著名的学派毕达歌拉斯派的创始人毕达歌拉斯,到西方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大师对西方世界产生的影响旷古绝伦,而他们最突出的贡献当为哲学思想的影响,告之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整个西方文明,理应当排在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哲学素养。

2.1.1 何谓哲学定义。“哲学”一词是有日本明治时代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西语Philosophia(philosophy)一词直译过来的,次词源于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Sophia(智慧)构成的,原义是“热爱,追求智慧”。从古希腊的毕达歌拉斯到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儿都认为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虽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但不等同于智慧而是高于智慧的学说。哲学的涵义广泛,是打开人队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大门,是启迪内心,通向浩瀚宇宙的道路,是派生出许多具体科学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更是探讨人生,宇宙,社会和自然的学问方法。综合而言,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2.1.2 不知哲学的价值。

因为不认识哲学而不了解哲学的价值,更因不了解哲学的价值而愈加不认识哲学。认识哲学的价值也就认识了教育最需要的东西。大学教育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是否依然是分数还是掌握明天谋生的技艺,都不是。大学教育是构建知识体系和养成思辨习惯。人们很难想象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给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我们把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那些图书馆,实验室和大笔捐赠,浪费在教育事业中,却忽视了约书瑟,雷诺兹爵士的话:“无数的设备的投入,大量研究工作的匆忙上马,很可能导致我们逃避和忽视真正的劳动,真正的思想劳动。

???哲学本质的价值是“思辨”。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能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去对待,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而知识体系是思维模式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便不能形成知识体系,没有知识的支撑,思维模式便不会牢固,没有哲学的画龙点睛,思维模式就缺少主导灵魂。要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精神。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虽说有老师的指点,但更多的修行还是要靠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就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多阅读,多阅读不同学科的知识,文学,艺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学科知识都能帮助你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仅应用于阅读文学作品上,还有应用于将来的发展。比如心理学,心理学在我国传统的教育里面是缺失的,但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我们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欣赏这部作品,所获得的美学享受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在教育上,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掌握心理学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获得成功。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3 缺乏美学素养。

西方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文学,而且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这些文明都给我们一种共同的享受――美学享受。为什么我们要提倡美学呢。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讲过“中国最需要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美学教育关系重大,关系到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修养问题。大学教育,我们要提倡高雅的美学趣味,反对庸俗的趣味。美育可以促进鉴赏力和审美情感。柏拉图提倡合适的方法来引导每个人的自然禀赋,发展人的禀赋的潜在能力,又调节人的性格与性情,达到某种和谐。美学修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人文素养,活泼的生命情趣与严静的意志结合,这一点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相通的。日本人曾经说过,学习中华民族的艺术,只能学习到宋朝,宋朝之后就不用再学习了。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的艺术水平是中国历史的艺术顶峰,在那时所制定的标准,一千年来还在应用,水墨画至今都没有什么变化。反观欧洲文明史,各种流派思潮层出不穷,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巴洛克风格,拜占庭风格,每一种流派的出现都伴随不同的审美趣味。各种艺术,不单只是文学,音乐,建筑都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高峰。相形而言,西方的艺术成就要胜于东方的艺术成就,那么如何提高美学素养呢。

首先要树立美学意识。意识作为行为之先导,人必先有意识而后有行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美学教育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走进校园,因此我们许多同学和老师都没有这个美学观念,美学作为一种西学,学习英语者更应该要学习和传播这种美的意识。美作为一种高雅的品位,可以为我们带来愉悦的享受。风花雪月,朗朗乾坤,巍峨高山,孱孱流水,世间许多的事物都是美的,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有了美学意识,我们就可以用心灵来参与,有情感去体验文艺鉴赏。譬如欣赏英语诗歌,除了欣赏语言美,音律美之外呢,还要品尝诗歌的韵味,这才是最高层次的欣赏。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韵味的诗句,曾经给予我们多少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啊!可见美学意识是提高美学素养的第一要义。

文化素养论文第7篇

一、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所以教师要加大力度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授课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将导致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满意的解答。对此,可让学生在课后形成一个课外小组进行解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对研究感兴趣,对学习感兴趣。最普遍、最常见的化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开展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验探究活动或化学制作活动,如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自制面包、从工业废水中提取金属、检测真假黄金、测定矿石成分、测定雨水的pH、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等,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在讲课时,应通过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其他良好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枯燥和乏味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学习。提到学习,我认为必须从教育做起,而教育是一条很漫长的路,需要由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实际上,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有更美好的未来,适应社会环境,为自己未来的就业着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按照化学课本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学生会感到特别的乏味、无聊,将会导致学生全体趴下,伏在桌子上睡觉。这种情况是教师上课时最不喜欢的情况,所以教师上课是简单,但是上好课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电能》时,教师首先在课前应准备250mL烧杯、电流表、导线、小灯泡、金属夹、锌片、铜片、铁钉等一些实验器材,然后进行实验。在实验之前应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与此同时,还应通过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树立学生的能源观、环保观,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再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兴趣能够激发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理想的精神。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励志故事。例如,著名化学家李希读书时说过:“我想当一名化学家。”当时全班同学都笑话他想得太高了。后来,他发奋图强,经过百折不挠地努力奋斗,不仅在无机、有机和生物化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成为农业化学的奠基人。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学生,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要有理想,要有为达到目标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战胜挫折和失败,加强对自己的约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使人燃起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去完成各项任务,去发明创造,从而取得成功。这种方式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创新探索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活着没有理想是可怕的。的确,没有理想,哪有学习、生活的尽头,所以每个人都要有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属于未来的,它是一个幻影,不适合成为我们的人生标签。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理想、目标,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动力之源,是下一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了解当今时代的问题以及最新的创新知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让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如了解化学研究成果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例如,颜料的发明,使得世界五颜六色;石油的应用,便有了汽车、飞机等高速的交通工具;铟的发明和合理应用使我们用上了笔记本电脑和液晶显示器,看上了液晶电视,用上了太阳能。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绩是取决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从程度上分,可分为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创新操作教育。而创新意识是基础,创新思维是关键,创新操作是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操作能力,创新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创新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生活也离不开化学。例如,塑胶用具均是利用石油工业提炼成的副产品加工制成;煮食锅和刀叉等金属用具均是利用化学方法从地壳内的矿石提取出来的金属经加工而成的;漂白水和清洁剂等家居化学品均来自化学工业的制成品等。但由于化学课程与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就使得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所以我们要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结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案,要有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理想精神,有更高的理想,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创新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学生思维定式,促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论文第8篇

一、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加强从教队伍建设

在教育实践中,从教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育,首先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全面提升从教人员的素养。这一过程应围绕“全”、“精”、“恒”三个字进行教师素质建构。

所谓“精”,就是钻研和精修专业,包括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组织教师评课、讲课、研讨、参与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从教人员学科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从而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所谓“全”,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而且致力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塑造。通过广泛的阅读、自我价值观念的更新,将有效的文化思想融入到自我认知观念,进而通过语文教学的转化,充分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此外,还应当坚持一个“恒”字,即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不是暂时性的任务,也不是阶段性的目标,而是贯穿于其整个职业生涯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和自我文化素养建构,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关注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基于此,初中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从受教者角度出发进行适当的引导。

1.语文课堂中语言能力的提升对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语言能力内容及具体过程,有效的进行学生自我提升的引导。首先,应当注意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效应。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过程,口头和书面表达的促进需要以相应数量的汉字、句子、篇章积累为前提,而各个阶段的学习间也存在逐步推进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持续和稳定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其次,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激活课堂,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效率。具体而言,可以采用集体阅读、反复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语感;可以选用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以及全班的讨论交流,以有效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组织进行活动教学,以教材内容和活动的相互配合,促进所学之转化,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应用。

2.语文课堂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当从发挥教师引导功能,从实现优秀文化内容渗透的角度进行思考。其一,综合应用情景教学及其策略,建立有利于文化素养培育的课堂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依靠音乐、视频、图片等元素烘托出浓重气氛,加快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进行主动的辨析,而生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二,整合引导策略。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其所蕴含的传统思想进行整合,从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生成。具体而言,可以将汉字的学习和与其有关的典故合并教学,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引导将篇章的诵读有效整合,促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合理穿插,而使得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

三、注重课后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初中生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需要关注课后的巩固;而课后强化训练的有效开展,能够加快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内化,以促进其认知体系的自我建构。

一方面,应当采取习惯性训练策略。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习惯性的积累,有效消化所学,扩充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储备,而推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培育活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天摘抄几句经典语句,每周背诵一两篇古诗文等都是习惯性策略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