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园林研究生论文

园林研究生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24

园林研究生论文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1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来生态规划设计无疑会成为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方向。20世纪70年代,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确立了生态规划设计的准则,我国最初由李嘉乐先生首先提出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的,而20世纪80年代“园林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现在许多院校景观园林专业相继开设了本课程。笔者多年来从事“园林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实践能力。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4.2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2篇

一、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二、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三、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四、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五、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六、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七、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专业学位 培养机制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又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学术学位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更加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是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国务院学位办为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事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设置的专业学位类型,是与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主要是为风景园林相关行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2]。

1.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改革总体思路

1.1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

《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开创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新书面,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贡献。[3]

1.2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思想

结合国家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想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特点与人才需求特征,调整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格局,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行业。

1.3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办学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本着“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的方针,力求综合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风景园林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主体,依托园林规划、设计、施工企业和风景园林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2.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2.1梳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模块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现行培养方案依据《风景园林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将课程区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两部分,考虑生源学科专业背景,通过整合师资力量,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建立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思政模块、外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2.2深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课程大纲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要求研究生培养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依托模块课程体系,对现行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运行情况进行专家研讨,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对教学大纲进行梳理,新的大纲要求学位课程及其他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中案例分析、实践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五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发思维的引导与鼓励。课程大纲深化旨在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专业学位教育目标的对接,以便更好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特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应用型与实践技能。

2.3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习体系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是世界三大园林流派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风景园林呈现复杂多变的类型,而作为潜在风景园林师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宽阔视野,因此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在培养方案优化中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实习模块,实现理论教学模块与实习教学模块的互动。

2.4搭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实践平台

以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为目的,在优化培养方案中构建综合训练模块,通过加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教学、毕业设计展览、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园林沙龙、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平台,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业务交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创新培养方式

3.1发挥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要求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此目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发挥校友资源,竭力整合风景园林行业高水平生产单位,通过签订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的方式,确定一批具有较高风景园林行业水准的生产单位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培养单位主导与社会用人单位主导的有机结合,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实际项目合作完成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

3.2丰富专业实践方式

考虑风景园林行业与职业特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坚持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不少于一年实习实践的前提下,调动指导教师、校友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多方力量,创新专业实践方式,确保专业实践时间不缩水。

4.优化师资结构

4.1优化师资结构,转变师资观念

组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题研讨与报告会,重点解决师资在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途径等方面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从思想意识层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优化师资学缘结构,重点在师资学科背景领域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课程师资引进,重点在生态学背景、资源管理与保护背景方面引入1-2名年轻师资,弥补目前学院师资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短板。

规范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兼职教师,提高兼职教师在理论模块的参与性;进一步优化兼职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中的职能与作用。

4.2加强师资培养,实现“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教师培养基金,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授课教师和校内导师)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加大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美国、英国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高水平国家的院校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交流与探讨,探索适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方法。

通过上述项目实施,旨在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师资打造成兼具教师与风景园林师双重身份的角色。

4.3导师遴选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

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结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首先在全体研究生导师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选拔,重点选拔符合“双师型”导师要求的研究生导师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交叉学科研究背景的博士后出站来校任教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适时引入淘汰机制。出台《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在导师遴选后对导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并提出导师淘汰机制,对于指导一届学生中职责履行不到位或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可取消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

优化专业学位师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投身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与研究的青年教师,学校将制定相关政策给予部分工作量补贴,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计入教学单元(或科研单位);推行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评选活动等。

5.构建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

5.1学位论文考核与评定体系建立

根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特点,改变传统以毕业论文答辩为主的学位认定方法,推行以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以毕业设计展览代替毕业论文送审的毕业环节考核与评定办法。

毕业设计须与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具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项目结合,并力求项目的完整性,重点突显学生在整个项目中的角色与作用。

5.2综合考评与激励体系建立

参照科学型研究生综合考评体系,执行学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考评系统,对其一学年中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科研业务等进行综合量化,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到整体的研究生评优体系,通过评选学年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称号、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干部称号等给予表彰。

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MLA专项奖励基金,用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奖励、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奖励等,特别是对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给予重大奖励,以激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情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风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风水学理论对古典造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保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除糟粕,研究和应用风水学理论的精华,对当今园林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风水概念,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将估计的数据转变为定性定量的数据,多结合实际需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风水理论元素,促进传统风水理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J].海南大学,2015(6)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如何确定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园林专业每位老师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园林行业飞速发展,以至于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要求超出了传统的教学范围及深度,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又懂得花卉苗木养护的综合型人才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然而,由于受人们的认识不足和各高校园林专业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和经费等条件所限,园林植物栽培学科实践性教学成为最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对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作为非农专业院校的三本独立学院,探索新形势下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园林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其与一、二本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教学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的一名园林专业专职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深感到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是园林植物栽培学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园林植物栽培学实现产学研的对策。

园林植物栽培学是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园林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之一。总课时52,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繁殖、栽培和养护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校内实训基地有效运转

师资队伍是园林植物栽培实践教学的核心。应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园林栽培行业或工程背景的教师;选拔青年教师进入生产实践基地、苗圃、花卉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聘请园林公司的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园林植物栽培的实践教学。同时,学院应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校内栽培学实训基地的长期良好运行,进行植物园、温室、大棚、苗木基地等建设与改造,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要求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和养护,使其观察校园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并参与日常管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其管理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园林植物栽培实践课教学中应避免只实践或只讲授理论知识,应将2者相结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把最实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学生练习等途径掌握基本的苗木培育、栽植养护的基本技能。将动手操作融入理论教学中,并设置合理的比例。应注重讲授和实践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实例和关键性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专业课程讲授、实习计划的制订要与实习基地生产任务衔接,既体现教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知识的兴趣,增强实际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毕业生专业水平和择业上岗打下基础。

3 加大对独立学院科研的支持力度

学院应大力支持园林专业青年教师在植物栽培学方面的科研活动,在统筹规划教学科研计划时,应将植物栽培学教学基地建设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目标之一,设立专项科研经费,为教师创造外出调研的机会,鼓励教师了解国内外植物栽培学科研究最新发展动态,结合目前绿色植物栽培在增产增效、城市绿化、病虫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沙尘防治、“PM2.5”治理等方面的需求和作用,进行课题论证及立项申请,并为课题研究和教学试验购置器材、设备等基础研究设施。借助学院老师的理论教学背景,寻求与园林专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合作,参与植物栽培方面的技术革新、开发推广的课题研究,开辟共同研发、产业化途径。植物栽培学科研究课题开展的同时,既提高了专业学术水平,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

4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可与校外从事花卉生产或园林养护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企业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并安排、接收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设备支持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体。既节省了学校的经费支出,学生和专业教师也可以了解行业最新的栽培养护技术,使学习和教学更有针对性。

5 结语

我国目前已经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因此,就园林专业教学及其实践、推广来说是前景无限、任务艰巨。笔者针对在独立学院如何有效推进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对园林专业、园林教学给予更多关注,探索一条符合独立学院园林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屠娟丽,陈玉琴,黄超群,等.论《园林植物栽培》与校园绿化实施教学项目之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0-101.

[2] 谭雪红.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人才———以徐州工程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40-42.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行为心理学

目前,我国园林设计重视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与心理需求。对于园林设计,国外对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较为深入,也建立比较健全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提倡设计注重人性化,结合人们思维。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园林设计经验,对行为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首先,行为心理学在园林空间布局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保持安全性、稳定性空间。若人身处个人化环境时,会想要占有、控制一定空间。由心理学角度而言,空间领域为人们提供相对安全感、沟通便利性,同时也反映占有者对该区域的身份、权力象征。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需尊重人的空间拥有感,使人感受稳定感、安全感。例如,对于园林围墙设计,可在内侧种植藤萝、欧月等爬墙植物,使围墙显得较为厚实,还可增加安全性,人难以攀爬,给人以安全感。再例如,对于某些私人家院,可设置绿色屏障,分隔个人庭院与他人,实现对区域空间的绝对限制,还可使居住者感受安全,具有领域感;其二,保持私密性、开放性空间。私密性指某个在某种程度上,对某个空间的选择性控制,通常而言,人选择私密空间,可分为三类: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状态,一个人独处,按照自身意愿来支配环境。例如,构建一个“几个人亲密相处”的环境,使之不被其他事物影响,设计师通常会选择围合方式,不仅局限于私人庭院,还会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花园、城市广场中运用,该类方式,能有效创造全封闭、半封闭的私密空间,满足居住者各类需求。大城市的繁华、喧哗,若拥有一片可供静坐、私语与读书等地方,可使人感受舒适感、安逸感。针对开放性园林设计,结合行为心理学设计更为简单,例如,在公园草坪上设置遮阳、挡雨藏所,或者设置隐秘性地方,让场所不那么一览无余,或者在城市广场种植观赏性植物,通过这些设计,均可满足人们的公共活动场所需求;其三,保持适用性、人性化空间。许多园林设计中,特别是公园内设置实用价值高、经济性较强的空间,例如果树园,设置特殊空间,让人们感受自然、接触自然,同时还可学习各类知识,让参与者感受满足感、充实感。另外,还可设置实用性场所。例如,在冠荫树下设置长椅,为人们乘凉或休闲提供方便。开放草坪之后,可供游玩与野餐。设计园艺、花园设施时,让人们参与园艺活动中,让人们获得成就感。

其次,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植被配置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集中性。园林集中性,使人视觉感受比较轻松、舒畅,在园林入口、出口处,种植植被,具有较多吸引力,景观区、道路间集中植被,可起着指引目的;其二,标志性。通过体验植物环境,参与者可产生强烈归属感,根据形体特征、色彩特征、季相要求,设置观赏性植物,为园林空间设置标志的同时,使人心理产生一种精神认可感、文化满足感;其三,序列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需遵循序列性原则,例如,利用直平方式,构建引导性、方向感,利用弯曲方式,实现融通、分流,满足人们的“曲径通幽”心理需求;其四,边界性。设计园林景观时,有效分隔不同植物特性,使园林和外部之间具有不同分界风格。例如,使用球形灌木,可达到“虚实相继”效果,即可满足人们的“独立”需求,从虚隔之中,又能融合人与自然,使空间达到“跨越式”效果;其五,区域性。在景观区域设计时,一般会归类划分特征相似的场地、植物,例如水系区域划分,构造一个区域性生态环境。对于场地空间设计,通过规划、管理生态土地,设置平面花坛、布局立面植物等,对于儿童活动区域,可显示植物健康性、观赏性,以激发儿童好奇心,达到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需求。

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已经融入心理学观念,但未形成科学理论。在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许多地方反映了心理学观念,与人们心理观念较为符合,但这些较为零散,未形成专业理论研究。若这些良好思想不能有效继承,是非常遗憾的。因此,我国园林设计中,在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应对我国传统园林的优秀思想进行分析、总结,汇总出我国园林心理学,将其应用于实际设计中。

其次,许多研究关乎行为心理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与园林心理学研究较少。我国部分研究关于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和行为心理学的关系,而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的研究不多,按照本质特性,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园林心理学需建筑心理学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研究与总结。

第三,即使有国外先进理论指导,但我国园林设计并未普及应用。在园林设计中,“完形心理学”是比较优秀的心理学理论,即使这种理论效果极好,然而设计师设计园林时,并未使用这些先进理论。因此,我国需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同时还要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广泛应用这些先进理论、技术。

三.结束语

园林设计作品是否受人喜爱、是否成功,除满足生态需求,还需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从生态需求而言,园林设计者通过精确数据、科学手段即可实现,而从心理需求而言,要求园林设计师必须深入研究行为心理学,结合人们内心需求点,使自身设计满足各方面需求。虽然做到这点较为困难,只要我们共同探讨与解决,相信未来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应用会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进而设计出满足生态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何滨.分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2]向丽珊.解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218-218.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群落;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呈现出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生态理论的传播、强化使生态学在园林建设中的地位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便可以有效地提高园林设计和建设中的科学性,使其在园林建设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

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群落的形成,人们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活特性,将植物结合审美需求进行搭配,最终形成园林植物群落。与生物学上的群落定义类似,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园林植物群落定义为,在一定的园林绿地范围内,拥有特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学涵义,能够满足不同视角的植物生态学要求的多种植物的总和。

园林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需要人工机制和多种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它的起始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兴起的植物群落性质的个体论观点得到广泛支持,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植物群落的概念被应用到人工营建植被的步伐,尤其在园林的绿地建设中植物群落的概念应用的格外广泛。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植物群落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即便如此,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有关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仍然停滞不前,缺乏进一步的针对性讨论。

在园林植物群落的应用过程中,对于植物群落的自然特征没有必要完全满足,但是在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时,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就需要充分讨论。在应用概念时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从生态学意义和生态学视角去审视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由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及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群落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应用园林植物群落这一概念时,对于其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格外重视。

植物群落在园林中的应用问题

2.1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

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问题一直困扰着园林设计者。然而,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对园林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即使存在难度,也要尽力克服。

根据自然群落的发育过程、群落地貌特征以及不同的环境特性,具备一定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客观地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分析鉴定。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具备一定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很少,这样的人才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园林植物群落鉴定水平低,这对于而后的园林建设极为不利。

一般的,根据空间地带性规律、地形、地貌、土壤等环境异质性形成的自然边界,可以较为容易地被研究员鉴定出来,但是对于人工构建的空间,因为退化甚至高度破碎化的环境使得边界无法清晰地看出来,如果想要确定研究对象的类型、结构以及外貌特征等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实现。因为环境的限定,生态学研究方法不能轻易地应用到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中,这也是当前园林植物群落研究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之一。

2.2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相悖

园林群落概念在近几年得到广泛的扩展应用,群落个体论为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相悖的问题。在园林植物群落概念应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会有意或无意间过多地追求群落概念的内容实践,对植物种间关系的整体性格外重视,将其视为植物群落概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根本价值,这就是舍本逐末的问题。

植物群落的性质决定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性关系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植物群落的根本差异是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过分地强调园林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整体性,就会只重视群落间的依附性,但事实上,植物群落内的植物种间关系更普遍的是零相关或弱相关。因此,在对植物群落概念实践应用时,要更多地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园林植物群落,在保证设计达到一定的自然属性外,更应该注重园林的艺术性。

园林植物群落的设计探讨

3.1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

科学进行园林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对园林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在许多情况下,生态学的研究手段无法满足自然植物群落的分析鉴定,这时候就需要选择具有明显边界的斑块作为调查对象,其次,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在对象与统计方法都明确的前提下,对面积规模进行分级鉴定,这样便可以减少在植物群落分析鉴定的过程中的风险,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3.2制定合理的技术定位

合理的技术定位对于园林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的技术定位。任何的园林植物群落设计,都是以群落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将群落结构的功能关系放在植物配置的首位。

在定位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艺术性,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这两方面高度统一,才能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在人们欣赏时发现园林的意境美。

3.3将植物群落的设计内容细化

园林植物配置包括植物间的相互配置,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设施的相互配置。这就需要设计者再设计时充分考虑植物种类以及植物群落的造型所构建出的平面立体构图。

在植物群落配置时,设计者要以植物间的相互配置作为主体,首先要将园林植物依照其观赏特性、叶子颜色进行分类,从平面、树丛疏密度、色彩、立体等不同方面设计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当然,对于园林植物配置的技术内容不能孤立于设计要求,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际的环境背景,要从群落生态学角度,深化、细化设计的内容。设计者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园林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只有这样细致的设计与实际结合,才能实现植物群落在园林设计中的价值,才能增添园林观赏的美观度,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语

植物群落作为园林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园林建设的完善。园林植物群落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生态理论学理论的融入也必将成为园林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园林设计者需要推动园林植物群落设计的深入与完善,使多学科的技术内容融入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从而提高园林设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长林,陆晓勤.咸阳古渡公园规划简介[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91,2(3):102-106.

园林研究生论文第8篇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趋势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是由古典景观园林演变而来的,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融入多种元素,使现代景观园林变得更加注重时尚、环保、舒适,把景观欣赏与休闲娱乐紧密结合到一起,更加完善景观园林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中,纵观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未来现代景观园林发展趋势,也成为学术界正在研究的课题。

1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现状

1.1设计观念相对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比较成功的景观园林设计案例,更有甚至直接拿来引用,没有体现出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其作品缺乏独立的设计理念,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创作时没有吸取古典景观园林的养分,只是一味追求新元素的运用,导致其作品缺乏特色。设计师通常把焦点放在建筑物等一些硬件上,而忽略了同样相对重要的软件,如草坪、花卉、山水等的设计,设计师的这种偏好往往会导致景观园林与自然环境相分离。当下,设计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其作品更加成熟,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大众喜爱的作品。

1.2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需要新鲜血液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探索性的前进状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规划设计出的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任何一个行业欲不断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人才的引入,国内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同样也少不了专业的人才供给,因此,若想促使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和理念进行创新,必须培养专业的景观园林设计型人才,从高校的教育抓起,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积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格局的形成。

1.3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实践,共同发展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在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进步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并将总结和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应用的过程中,正确的理论研究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若是存在缺陷的理论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被发现并改正,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进步与发展。

2创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阶段的国内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积极促进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之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完美结合我国不同的地域特色,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风格。这是一项长期又艰苦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2.1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所谓的大地景观就是指景观园林场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地、地形地貌、本土动植物、气候和光线等,在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指的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尤其是在植被的选择方面上,要充分考虑植被随气候变化而呈现的不同的景致,切实做到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并凸显出地域特色,提高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2.2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观赏价值,给进入其中的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观赏者的角度周密考虑,包括传统文化氛围对中国人思维模式、价值观、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还要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考虑观赏者视觉感触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对人群做充分的调研,方能做到景观园林与自然之间、景观园林与地狱人文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除了对大地景观和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外,在精神景观方面、使用功能方面还要进行创新规划设计,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3中国现代景观园林未来发展趋势

3.1求新

所有新鲜事物的产生都是先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的试验改善之后方能实现新事物的诞生,所以,现代景观园林的“求新”之路首先进行的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与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是首要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是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人们的加之趋向偏于低碳环保,在“求新”路上,还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保证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上进行“求新”。

3.2求变

“求变”不仅是设计规划理念上的变化,还要求广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对目前景观园林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在“求变”的过程中,不能对外界的尤其是国外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模式生搬硬套,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考虑,“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适合国内环境需求的景观园林模式积极引入,与本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就是以前人们的思维主要是停留在旧的观念里面,要把建筑融入人的感情,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要更深地挖掘它的精神层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倾向周边的生活环境,因此,加快现代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在如此的大格局之下,作为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应积极钻研景观园林理论研究,并积极将先进的理论概念引入实践中,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争取早日形成据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局面。

作者:柴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黎花,钟尧根.基于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综述[J].中华民居,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