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免疫管理论文

免疫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21

免疫管理论文

免疫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14- 03

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该理论认为,审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个理论深刻揭示了审计的本质,丰富了审计的内涵,影响十分深远。而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前审计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在内部审计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风险导向下分析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的发挥。

1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及概念

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我国内部审计要适应形势、加快转型,首要的是切实转变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不仅是现实资产的守护者、财务账表的复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促导者。因此,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企业事业组织、部门单位的“免疫系统”,其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理论上第一次把“免疫系统论”应用于内部审计(由于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涉及的主体较多,下面的论述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

从生物学角度看,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有3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预防、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作为整个免疫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为:(1)免疫预防功能。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经营审计评估分析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利用效果,提前发现企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源头。(2)免疫自稳功能。内部审计的免疫自稳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要保持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实现自我稳定;二是体现在内部审计的修复功能上,通过合规性审计协助管理者证实、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改进建议,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止风险的再次发生。(3)免疫监视功能。内部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内部审计通过对财务审计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发现企业的各种隐患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确保经济的健康运行。

2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

2.1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角度看,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企业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师从企业的战略和具体经营环节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内外风险,从而对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等程序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检查与评价,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成为降低企业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更能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目的具有同一性。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就是审计的实施要以评估风险为切入点,将对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贯穿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以达到及时发现风险、警示风险、化解风险的目的,这与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自稳、监视功能的理念是一致的。(2)风险导向审计是实现内部审计免疫功能的一种先进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运用系统理论、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对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判断出企业潜在的风险,并通过控制机制,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未病先防、小病早治、大病防变”的免疫目的。

3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应答模式的构建

根据生物学的原理,免疫应答是机体针对抗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反应,其目的是为了消灭抗原性异物。与此相似,企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会对其造成危害,所以把这种风险看成企业的抗原,把内部审计看成应对免疫防御和消除的免疫应答过程。借鉴生物免疫应答模式,将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答模式分为风险感知、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预警与应对和监控4个部分。

3.1 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是内部审计免疫应答的发动阶段。内部审计要持续关注危害企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内外不健康因素,尤其是一些异常的现象如高层人员的离职等所蕴含的高风险。风险感知是内部审计人员依据风险信号(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自身经验的一种风险感知。其中,大多数常规性问题如报表审计、合同审计风险及来自宏观环境的风险属于显性风险,容易被内部审计人员所察觉。而危害企业经济正常运行的风险大多来自非常规性的隐性问题,如等,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此类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重点关注。

3.2 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察觉企业存在重大风险后,要通过对风险的分析进行具体的识别和评估。具体来说,可以从企业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着手,评价企业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所在行业环境等;评价企业的内部环境,考虑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与评价、总体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以此为基础确定风险的种类、特点及影响。对于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要采用专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分析和评估,分析其主要的内外影响因素,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风险评估的方法可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前者可采取专家评判打分等方式,后者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

3.3 风险预警与应对

在此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制定一套风险预警与应对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警级的分类,风险应对人员的安排,风险应对的具体程序及具体应对措施等内容。对于不同警级程度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轻度警级的风险,主要以预防为主;对于中度警级的风险,要给予关注和控制,采取转移或阻断等有效方式进行抵御;而高度警级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要全面分析其根源、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力求根除源头、切断传递路径,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恶化。

3.4 监控

监控是内部审计免疫应答模式的反馈阶段。一方面,通过将风险管理的经验与企业内部部门和人员交流,反馈其对风险免疫应答模式的再认识,利于企业内部人员获取风险消息并告知内部审计人员;另一方面,通过风险应对策略的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对其失效环节进行及时调整,使免疫应答模式能在外力的协助下实现自身的免疫功能。

这4个部分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体现了内部审计事前防御、事中控制和事后修复的三大免疫功能,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 发挥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几点建议

在实践中,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关注风险、提前预警、注重治标又治本等方面不谋而合,将二者结合,必然对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极大的帮助。风险导向下实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几点建议如下:

4.1 树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念

树立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念,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其理念的内涵,通过各种方式使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观念根植于审计人员的大脑。其次,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要求企业将内部审计定位到风险管理的重要角色上。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因此,内部审计的重点应该是发挥风险管理职能,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实现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与企业根本利益一致,管理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4.2 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实现内部审计免疫功能

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主要有:(1)事前的风险评估与识别。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持续性地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具体来说,一般包括指企业的战略分析,即从企业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着手,识别评估企业风险,将审计重点锁定在重大风险领域,实现风险防控的目标。(2)协助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和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内部审计针对所评估的重大风险领域和实质性审计结果查出的问题提出预警措施,完善企业现有机制、体制、制度建设,持续构筑“免疫系统”,这是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3)引导企业开展日常的自我检查。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前期风险评估和识别的结果,以及以前年度审计时对审计对象情况的了解,编制风险控制要点和自查清单,进行自我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报内部审计部门,让内部审计部门对此给予指导和提出建议。

4.3 明确内部审计重点,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深刻地阐释了现代审计的工作思路,应注意对企业财务性审计、合规性审计、经营性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4个方面进行内部审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有不断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的需要,保障企业正常运行,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4.4 提升内审人员素质,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将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审计人员的心中,让内部审计人员真正成为一支既具现代知识素养又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高素质队伍。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形成与提出是“免疫系统”理论的新发展,为当前内部审计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系统的、科学的分析评价程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敏.内部审计如何践行“免疫系统”功能[J].中国内部审计,2012(1):58-59.

[2]向琴.“免疫系统”理论下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3):92-95.

免疫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检验;免疫;临床;实践;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2-02

临床医学和免疫学通过临床免疫学连接起来,免疫学原理是免疫学检验的根本。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免疫学检验的多年经验,阐述一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知识。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在免疫学中,临床免疫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当前,在临床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患者本身和临床医生也都已离不开临床检验,对其具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其迅速全面发展,与医疗科技发展同步,满足临床应用,开创临床免疫学技术的新篇章。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DNA的双螺旋是分子克隆和PCR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些技术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免疫学抗体理论和抗原推动了凝集和沉淀以及标记等,这些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对免疫学的渗透,再加上免疫学的自身发展,免疫学理论有所创新。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数据多且复杂是免疫学检测的特征,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对结果的正确应用,是最关键所在。因此说,加强临床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在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中,以它们为基础上,广泛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将是充分发挥免疫学检测作用的关键环节。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同步化是临床免疫学检测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以及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等,这些免疫新技术远远先进于传统手工操作,而在整个检验医学检测中,生物芯片技术的运用使高通量和平行化以及大规模成为现实。

4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4.1 定位 目前,在一部分医疗单位中,免疫学检验专业还没有设立,因此,就更谈不上实验室和专业检验设备了,而专业的检验人员也没有固定,在生化和微生物实验室分散进行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从而影响到免疫学检验专业的发展。

4.2 质量管理分析 在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中,各大医学中的免疫学检验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参加,但控制室内质量仍处于薄弱状态。国内还没有彻底的做到有效统一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的质控品和标准品,所供应的部分,存在项目不全和价格昂贵的弊端。这是造成大多数试验室达不到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质量出现波动的原因所在。当前,缺乏充足的试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内容与临床也没有实现有效结合,这些是造成免疫学检验在诊治疾病中,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5 发展建议

医院领导和检验科应充分的认识到免疫检验的重要性,设置免疫学检验专业,积极引进设备,展开定位项目,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把室内质量控制健全起来,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负责分析相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强化管理参考品和质控品,竭力把检验效果提高上来,真正发挥出临床免疫学的作用。

6 小 结

在临床免疫学中,临床检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所研发的各项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临床检验学的发展,并使检测时间被缩短,样本用量也被节约,从而在诊断上实现了无创和快速以及准确。但也存在困难,我们应该予以正视,即需要有效合理的把复杂的数据应用起来,从而能够把患者负担减轻,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同时为达到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需要强化交流和合作基础研究项目,调动在岗员工学习各种技术的积极性,努力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2]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3]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免疫管理论文第3篇

【摘要】 目的了解吴忠市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方法 2008年6月对吴忠市区0~6 岁儿童免疫接种及其家长免疫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共调查0~6岁流动儿童65名, 建卡率93.85%,建证率92.31%,卡证相符率92.31%;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3.85%、92.31%、92.31%、93.85%、93.85%。儿童家长免疫接种知识来源于预防保健医生(占93.85%)。结论 要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 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意识和免疫规划的知晓率,提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免疫接种; 影响因素

随着吴忠市区商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了吴忠市区。为了解吴忠市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我们于2008年6月对市区流动人口聚集地儿童免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0~6岁居住在吴忠市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常住儿童及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地1个月以上无吴忠市区户口或虽有市区户口但户口所在区不在儿童现居住区的流动儿童。将2007-2008年度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上报流动儿童较多的乡镇、社区医疗服务站和2004-2005年吴忠市区麻疹病例中流动儿童较多的地区选定为流动人口聚集地。共选定8个村(古城镇的五星村和红星村、上桥镇的花寺村和解放村、东塔寺乡的一村和二村、板桥乡梁湾村和罗家湖村)、8个社区(裕西、民生、绿地园、金星花园、金花园、上桥、开元、永昌)为流动人口聚集地(其中乡镇为农村人口,社区为城市人口)。

1.2 调查方法、内容及判断标准 采取挨门逐户的方法对每个流动人口聚集地0~6岁儿童进行调查,每村和每个社区各调查20名儿童。对儿童的基本情况、免疫接种状况、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调查,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断。

2 结果

2.1 调查儿童的基本情况 共调查320名适龄儿童,其中流动儿童65名,占20.31%。流动儿童地区分布、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选择家长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及流动儿童家长职业分布见表1。表1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2.2 调查儿童的免疫管理情况 见表2。

2.3 调查儿童的疫苗接种率 见表3。

2.4 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知晓情况 65名调查的流动儿童中,儿童家长免疫接种知识来源于预防保健医生的占93.85%(61/65),电视占3.07%(2/65) , 亲友占1.54% (1/65), 邻居占1.54%(1/65);家长知道儿童1岁内接种疫苗的占89.23%(58/65),不知道的占10.77 %(7/65);知道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疾病的占76.92 %(50/65),不知道的占23.08 %(15/65)。 表2 0~6岁儿童免疫管理统计表3 0~6岁儿童接种率统计

3 讨论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给免疫规划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一定的难度。针对外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状况差[1],且疫苗接种率远低于当地儿童的特点[2],吴忠市自2003年以来,制定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要求各接种点每月对所辖区域入户1次,清查近期迁入的流动儿童,并进行管理,登记造册,上报流动儿童报表,对漏种儿童及时补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明显提高,但与常住儿童比较,建卡率、建证率、疫苗接种率仍需进一步提高[3]。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难于管理,由于流动性强,迁移频繁,联系电话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儿童迁出、迁入的情况;儿童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 经济困难,预防保健意识不强, 不能及时主动到接种点接种疫苗,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有的流动儿童即使在原籍已接种疫苗,但由于家长未将接种证带到现居住地,而且不能说清自己的孩子已接种疫苗的种类及接种时间,造成接种医生无法给儿童补种疫苗,使得流动儿童接受常规免疫机会减少,疫苗接种率低。

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明确职责,并把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工作纳入年终检查考核目标;加大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力度,根据流动人口特点,重点加强居(村)委会、流动人口租房的房东、接种点医生的宣传,采取定期到流动儿童较多的聚居地发放宣传单、播放宣传影像等多种宣传形式, 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意识和自觉参与免疫规划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容海,李承惠,严建国,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5,9(12):27.

[2] 孙美平,刘大卫,刘爱华,等.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地儿童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91-94.

[3] 杨爱华,侯艳,汤立英,等.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10(2):38-39

3 讨论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给免疫规划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一定的难度。针对外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状况差[1],且疫苗接种率远低于当地儿童的特点[2],吴忠市自2003年以来,制定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要求各接种点每月对所辖区域入户1次,清查近期迁入的流动儿童,并进行管理,登记造册,上报流动儿童报表,对漏种儿童及时补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明显提高,但与常住儿童比较,建卡率、建证率、疫苗接种率仍需进一步提高[3]。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难于管理,由于流动性强,迁移频繁,联系电话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儿童迁出、迁入的情况;儿童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 经济困难,预防保健意识不强, 不能及时主动到接种点接种疫苗,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有的流动儿童即使在原籍已接种疫苗,但由于家长未将接种证带到现居住地,而且不能说清自己的孩子已接种疫苗的种类及接种时间,造成接种医生无法给儿童补种疫苗,使得流动儿童接受常规免疫机会减少,疫苗接种率低。

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定期组织人员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明确职责,并把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工作纳入年终检查考核目标;加大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力度,根据流动人口特点,重点加强居(村)委会、流动人口租房的房东、接种点医生的宣传,采取定期到流动儿童较多的聚居地发放宣传单、播放宣传影像等多种宣传形式, 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意识和自觉参与免疫规划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容海,李承惠,严建国,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5,9(12):27.

免疫管理论文第4篇

21肺主气与免疫肺主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人体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因此,“肺主气”实质是指肺气能够主持、调节气的生成与运行,而以上诸气皆为正气。如《素问•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主要精神是突出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说明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又能祛除侵入人体的病邪,调节和维持体内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若气的防御功能低下,势不能抗邪,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邪气入侵人体某一部位时,机体正气就会聚集该处,发挥防御作用,因此,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治愈。中医认为,气的防御功能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现代医学中,“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利用免疫系统的防御、稳定、监视三大功能,保障机体内环境的安全协调。李如辉[1]在肺气宣发肃降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秋分时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较春分时显著下降,证明了肺气在秋季使卫气内敛,机体免疫稳定调节功能相对下降,因此秋季易发呼吸系统疾病。人体“正气”与“免疫”都起着抗御病邪、防病保健的作用,其充盛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能力的大小和健康水平的高低。

22肺主皮毛与免疫《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素问•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 明确指出肺与皮毛之间的密切关系。“肺主皮毛”是对肺与皮毛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皮毛”乃一身之表,为体表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官的总称,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屏障,具有分泌汗液、调节呼吸、 防御外邪、保护身体等功能。在生理功能上,肺宣发卫气,外达皮毛, 输布精气,充养皮毛。《素问•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肺通过其宣发作用将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滋生、温养皮毛并维持其正常功能,使肌肤润泽,腠理固密,毛发光泽,开阖有度。如果肌表不固,则外邪易从皮毛侵入人体,影响及肺,使肺宣降失常反之,当肺部发生疾病时,也易导致皮肤的相应表现。从免疫角度看,支气管黏膜下淋巴细胞在肺脏的防御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皮肤、支气管黏膜上皮是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屏障,构成重要的第一道防线。从这个角度说,呼吸道黏膜和皮肤的免疫功能是一致的、协同的,其中又以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为主。另外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热量交换和散发水分的主要途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虽有分化,但其功能是相合的,其中黏膜及黏膜下存在的淋巴细胞,被认为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层多存在免疫细胞和局部淋巴结,构成了具有免疫作用的独特功能单位。机体淋巴组织的 50%以上存在于黏膜系统,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23肺朝百脉与免疫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在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肺朝百脉的描述,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淫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百脉之淫气,总归于大经,经所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如肺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心悸胸闷等,反之如心气虚衰,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宣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中医认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气与血互根互用,气对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等作用血对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若气血充盈,则不易被邪气侵袭若气血虚损,则容易被邪气侵袭而导致疾病。外邪入侵机体时,首先由卫气发挥其屏障作用对外邪进行阻挡,如果外邪突破了卫气的屏障作用,侵入机体的某一部位后,气血又与病邪相搏,将病邪驱出体外。气血的这种功能可以认为是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机体后,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处理,最终把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外。同时,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受病原微生物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并同B细胞协同来杀灭病原微生物。3肺与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属于皮肤免疫疾病的一种,其发生多属先天禀赋不耐,腠理疏松,毒邪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气血失和,邪郁化热,拂郁于肌肤而发病。根据肺主皮毛之说,任雷生等[2]对该病治疗时加用疏风宣肺之品,如防风、蝉蜕等,起到了疏风利湿的作用,有利于病情的缓解。这是因为防风能促进IL-2对NK细胞的激活,有助于提高NK细胞活性,从而达到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监视的作用。蝉蜕对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减轻胸腺指数和脾指数,能明显抑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另外根据肺主气之说,采用调和营卫和补肺益脾之法进行治疗,如使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用现代免疫学进行分析,加味玉屏风颗粒能有效地下调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中的IFN -γ水平,同时对 IL-4亦有轻微下调作用。参 考 文 献

[1] 李如辉.肺气宣发肃降的发生学诠解.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3):10-12.

免疫管理论文第5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片区畜牧兽医站辖区内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调查的48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患猪,1月龄或以内的仔猪有27头,1月龄以上的有21头,公猪28头,母猪20头,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厌食、昏睡、咳嗽、皮肤青紫发绀等,均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对其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接种方法

对未进行免疫接种的母猪所产仔猪,在日龄12d时,采取首次免疫接种活疫苗,在日龄30d时给予接种第二次免疫活疫苗;对已进行过免疫接种的母猪所产仔猪,在日龄25~35d时,进行灭活苗接种;对种猪应选择使用灭活苗接种;对后备母猪应选择在配种前的15~30d内进行灭活苗接种;对已怀孕或者经产的母猪在分娩前的1~2月内给予接种灭活苗,每隔20~30d常规接种2次,期间做好观察记录[1]。

3.研究方法

对48头患猪接种前后临床表现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采取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的原因的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4.统计学方法

本组免疫失败因素的比例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48头患猪中,首次免疫失败率为79.2%(38/48),二次接种的免疫失败率为58.3%(28/48),观察其免疫失败的原因,其中由于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低下有18头(37.5%),饲养环境恶劣及饲养水平低下有8头(16.7%),防疫程度不合理导致有5头(10.4%),母源抗体干扰有6头(12.5%),饲料因素使其抵抗力下降有11头(22.9%),其中以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为主要因素,其次为饲料因素,其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因素(X2=10.95,20.16,16.67,5.0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文统计发现,观察其免疫失败的原因,其中由于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低下占37.5%,饲养环境恶劣及饲养水平低下占16.7%,防疫程度不合理导致的占10.4%,母源抗体干扰占12.5%,饲料因素使其抵抗力下降占22.9%,中以猪群自身健康状况为主要因素,其次为饲料因素,其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因素。显示出猪群自身健康状况、饲养环境、防疫管理、母源抗体、饲料等因素皆为能够引起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猪群自身健康状况:近年来,养猪业高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猪群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下降,继而带毒猪与亚健康猪的数量增多,而表面健康的猪容易为免疫接种带来不可估计的后果,此类由于自身防疫应激所引起的疾病较为常见;(2)饲养环境:在养殖猪方面,存在不少散养户及中小猪场,对于如何科学管理及饲养的方法并不了解,尤其在防病意识方面相对淡薄,对于猪场消毒并不规范,甚至不消毒,在疫情流行期亦不懂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也不具备规范的消毒隔离环境,皆为病原体的入侵、生长及传染提供了条件;(3)防疫程序:虽然蓝耳病在我国并不鲜见,但仍无统一系统的防疫程序,加之部分猪场的免疫程序管理不规范和不科学,也导致了免疫效果欠佳;(4)母源抗体:母源抗体会产生对初生仔猪保护的作用,但也同时会对仔猪的免疫效果造成影响,也就是母源抗体的双重性特点;(5)饲料因素:部分散养户选择饲料时,常以价格作为主要标准,但营养配比不合理的饲料往往会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甚至有部分饲料安全系数较低,会含有霉菌、毒素等,皆对猪自身的健康状况造成影响,继而影响接种的效果[2]。

四、结论

针对以上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制定出下列预防措施,以提高免疫接种的成功率,具体如下:(1)全面加强对饲养饲养的管理:主动做好灭源消毒的工作,落实搞好饲养管理程序,坚持“全进全出”作为主要的饲养原则;(2)严格管理并控制疫苗的质量:对疫苗本身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对疫苗的贮存及运输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并完善疫苗接种的程序,供给全价的饲料提高猪自身免疫体抗力,实行免疫抗体效价监测,合理给及药物保健。

综上所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免疫失败的原因与猪群自身健康状况、饲养环境、防疫管理、母源抗体、饲料等因素有关,应针对性地加强饲料管理,严格控制疫苗的质量,以提高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免疫成功率。

参考文献:

免疫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计划免疫;流动儿童;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55-01

目前国内外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我国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文献检索,现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成就与现状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完整的计划免疫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儿童计划免疫涉及11种疾病,而我国只有6种;发达国家关注免疫的彻底性和减少副作用等研究,我国注重的是接种率和覆盖率。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均,东西差异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是计划免疫的薄弱环节,流动性大也是管理的难点。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上海市宝山区近10年来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及乙脑发病率分别比本地居民高出13.9、7.5和17.8倍;苏州市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高达12.52/10万,常住人口为2.19/10万,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可见,非常有必要针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予以特别的强调和重视。

流动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政策规定、预防接种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重要性认知程度也相应较低,防病意识较为薄弱。刘美玉等于2002年对贵州市0~7岁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显示,11.65%的流动儿童家长为文盲,小学文化占42.96%,完全不知道计划免疫知识的占19.36%,对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知晓率基本为0。

从已有研究看,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普遍低于常住儿童。在全国第4~5次强化免疫活动中,“零剂次”免疫儿童中99.0%以上为流动儿童。孙晓冬等调查现实,上海市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五种疫苗的合格接种率仅为41.02%,远低于本地户籍的儿童。

2 针对上海市辖区的调查研究现状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大城市,徐英、徐丽华、朱利华等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及其家长对计划免疫知晓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0位上海市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卡介苗接种率97.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0.6%,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全程接种率为76.0%,百白破联合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0.9%,麻疹活疫苗接种率为88.6%,乙脑疫苗接种率为81.3%;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活疫苗五苗全程接种率为23.8%。总体上看,上海市流动人口中儿童计划免疫实际接种率低,尤其是五苗全程接种率明显偏低。

王德耀、美友芬、陈磊等认为,流动人口骤增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服务与管理具有重要社会卫生学意义。他们对上海市闵行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职业及居住时间对儿童建卡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与父母籍贯和文化程度并无联系。他们研究认为,建立与健全流动人口卫生工作网络,严格制度化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质童,是实施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的关键。

刘萌,钱序从闵行民工子弟小学银星小学学校和公办学校颛桥中心小学卫生老师处收集学生的计划免疫接种卡;对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接种点的医务人员进行结构式问卷个人深入访谈。发现,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五苗全程接种率仅为33.3%,明显低于当地沪籍学生的接种率96.2%。对医务人员定性访谈发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容易中断;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差,及其经济状况等影响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医务人员对流动人口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且工作量大,与前来接种的流动人口沟通有困难。

何艳青等选取上海市闵行区实施4种管理模式的虹桥镇、梅陇镇、七宝镇和江川路街道,组织部分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和外来儿童学校的老师,进行焦点组讨论。发现外来人口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都很重视;对计划免疫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外来儿童学校中计划免疫知识的教育得到了加强,但仍需完善“凭证入学”制度结论尽管这4种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结语

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众多,对外来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是控制传染疾病,保证儿童健康的关键。了解外来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分析外来儿童接受计划免疫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有效的干预因素,对于流动儿童采取有效的计划免疫管理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上海闵行区有大量的务工人员,在乡镇企业务工和集贸市场经商,大多数为贫困状况,对儿童健康意识不强,我们闵行区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希望能建立有效的计划免疫体系,把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落到实处,把儿童健康素质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吕治林编译.儿童疫苗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0,2,36-39

[2] 沈平.中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5):352-354

[3] 刘美玉,张晓石,杨幼平等.贵阳市2001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调查与分析[J].贵州医药,2002.4:328-329

[4] 孙晓冬,张金芳,张继光等.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免疫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14-216

免疫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免疫; 内部控制; 风险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其行为模式与生物系统的某些特征相类似。最新的组织理论表明健康是组织生命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而获得各种免疫力又是生命体保持健康、适应环境、求得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为本文基于免疫学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生物免疫与企业免疫

从人的角度看,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排除异己以维持机体内部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机制。人的免疫能力,分为先天性的和获得性的。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独立的主体,也会遭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疾病”就是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各种风险。企业“免疫系统”可以排除威胁因素同时产生记忆,从而维护企业的健康。另外,企业也存在先天性的“免疫”能力(成立时就要考虑的)和获得性的“免疫”能力(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调整的)。

企业在运作当中,难免会遭遇各种风险,产生各种问题,但是不能等到风险已经对其造成威胁并产生损失,或者问题不可调解时,才开始应对风险和解决问题。它需要一种机制,可以在风险对其产生影响之前、或问题出现之初就加以应对、解决。然而,最理想的情况则是能够通过一种机制自动应对风险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就是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免疫”能力,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的“免疫系统”。

二、企业免疫力的成因

(一)管控风险,保持和提高企业活力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而不断进化,以使自身机体的功能更加和谐,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使生命得以延续。具体来说,人体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便产生了免疫力,使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能够让外源和内源致病力与人体免疫力之间能保持平衡。

为了规避风险,适应日益发展、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也必须与时俱进,向着精益的方向演进,于是“内部控制”概念便在企业中诞生了。内部控制从产生至今不断演进,主要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五个阶段。内部控制的发展促使企业的运作机制变得更加和谐,也提高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企业活力。

(二)适应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机体几乎暴露在由无数病菌和病毒组成的环境中,但是人类依然能够健康地生存。这是由于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使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抗原的多样性,它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精密、复杂、成熟的系统。

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近似于生物有机体生存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内部控制是一个繁杂的系统,环境的多变性容易导致内控失效,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当前环境的内控制度,将其在运行中暴露出来的缺陷逐一修复,逐步完善,以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免疫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

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护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功能。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免疫系统”,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护这三种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控制的控制措施来保障企业经济健康运行,及时对风险进行识别防疫,形成抗体。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要求进行了规定,能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抵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减少企业损失。

免疫稳定功能是指发现和清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问题。发现了问题,但不及时予以纠正,那么开展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因此,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内部控制的处理力度,分析所发现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而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稳定功能。

免疫监护功能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对其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与控制,以期及早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协调各种关系来消除或降低这些问题将会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最终使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四、增强企业免疫力、提高企业内控效率的途径

企业是人的复合体,人赋予了企业生命。企业的管理层应当重视企业的生存问题,促使企业健康发展,防范其在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疾病”,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力”。基于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以提高企业自身免疫力。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内部制衡,即一个单位内部各部门在职能上相互牵制或制衡,这种相互牵制或制衡,实际上就是一种天然的“免疫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不是现行人财物制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企业通过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其各层次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促使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增强企业“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内控制度形成后,在实践中反复运行,就会揭示出它的弊病,会发现其与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矛盾,会发现其与行业中优秀企业的差距。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控制度及其运行情况,进而作出决策,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来提供真实、完整、及时的信息并在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得到良好的沟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统一、全面的内控制度,才能把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置于“免疫系统”之下,有效地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方面支持着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一方面,内部审计要核查企业已建立的内控制度是否得到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尽职尽责并向管理层、治理层提出意见等。通过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治理过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鉴别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点和漏洞,并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实用的意见和方案,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免疫”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树立人本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的“免疫力”需要让企业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即树立一套以人力资源、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体系的人本企业文化,抵御疾病的侵害。建立良好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免疫力。人本企业文化的整合正如生物体免疫的过程,如果企业对外来文化“免疫力”过低,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听凭外方企业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一切以外方为主,丧失其原有的优点特色以及对企业的话语权。如果企业自身对外来文化的“免疫力”过高也就是俗称的“过敏”,不利于吸收优良的外来企业文化,比如成熟的管理模式等等。理想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正常的免疫系统,既能抵抗不良文化的侵袭,又能够消化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良好的内部控制好比一道“免疫系统”,它是企业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免疫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对内部控制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本文仅从免疫防御、稳定和监护三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探析,但它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此,因此有待广大学者对内部控制免疫系统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36-43.

[2] 王海兵,王承莲.生物经济学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初探[J].会计之友,2007(10):12-13.

免疫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 规模牛场 养牛业 疫病 防治 措施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21-01

近些年来,对我国养牛业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蛀牙包括牛流行热、结核病、口蹄疫、巴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恶性水肿、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等,传染性牛疾病具有传播广、流行快以及发病急等等特点,一般情况下,病区发病率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之间,牛犊的死亡率很高,危害十分严重。规模化养牛场的疫病防治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不管是经营管理,还是疾病防治、饲养方式方法、饲养管理技术、人员配置、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布局、场址选定,都必须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收获到良好防治效果。下面,笔者就探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

一、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

规模化养牛场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原因就在于疫苗以及菌苗是防疫用生物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供应的渠道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由我国的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实施统一的管理。疫苗以及菌苗属于防疫和免疫注射的种类,因此,必须要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山西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统一的部署,不能够擅自将其增加或者减少,尤其是重大的动物疫病防治所用的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坚持免疫注射到位,除了要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措施之外,还必须要实施动物防疫驻场的监督制度,更加要做好预防免疫接种的相关工作,从本质上增强动物群体的抗病能力。

规模化牛场对于一些类似于牛瘟以及口蹄疫等等十分重大的传染病必须要实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对于类似于牛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犊牛红痢、犊牛黄白痢、气喘病等疫病,必须要根据山西省自身规模牛场实际的情况以及山西省疫病流行的情况,将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规律以及种类明确,根据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以及疫病发生特点,结合牛疫病临床发病的情况,借助实验诊断室来对病源进行分离检测以及分离鉴定工作,对于发病畜禽以及感染畜禽必须要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明确牛场存在继发性感染疫病以及原发性感染疫病种类,具有重点地实施免疫接种,并且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免疫方式方法。

二、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

当前形势下,在新发生的牛传染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病毒所引起,针对这些病毒性的牛传染病,并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只有根据山西省养牛场牛群所处于的不同饲养的阶段,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病原菌敏感药物的选择,有效预防牛群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细菌性的感染,将牛病死率以及牛发病率减少,有效提升牛的出栏率以及牛的成活率,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以及饲养效益。因此,不管是中成药制剂、化学药品制剂还是升生化制剂的保健药品,不管是抗生素类药品还是消毒类药品,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牛防病和治病起到保健的作用,但是,牛食用这些保健品以后都会在身体里面存在一定的残留,直接影响到了牛产品的质量以及牛防疫的效果。在规模化养牛场中应用保健药品,必须要按照休药期长短以及剂量来进行使用,那些不需要的药品、禁用的药品以及淘汰的药品坚决不能使用。

三、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

在山西省很多规模养牛场都对疫苗以及药物进行过分依赖,遵循重治疗轻预防的原则,对山西省规模牛场日常饲养管理进行轻视,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规模牛场环境控制以及饲养管理都成为了规模化牛场疫病控制十分关键的因素,生产上往往会因为卫生条件差以及饲养管理差导致发生很多疾病。免疫接种以及药物治疗都成为了对疫病进行控制十分有效的手段,但并不是万能的手段,再加上有些疫苗自身并不具备很高的免疫保护率,而且大多数疫病都是病毒性疾病继发感染,并不存在特效药,辖区药物治疗的收效十分微小。想要从本质上防治规模牛场的疫病,必须要从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消毒方面下功夫,坚持防重于治以及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以及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这三个方面对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巫亮.李金博.李爱华.温万.Wu Liang.Li Jinbo.Li Aihua.Wen Wan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繁殖性能调查[期刊论文]-农业科学研究2009,30(4).

[2] 王振雄.陈少平.李岩.张鲁安.刘让.毋婷.乔德平.王宝文集约化牛场高产奶牛炎感染情况调查与免疫预防(初报)[会议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