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09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师德建设 对策意义

教育部24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水平和师德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稳定及社会和谐,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引领者,是跟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的辅导员是不可能让学生都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并会不自觉地把自身不良习惯无形中传递给学生。因此,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利于学校稳定及社会和谐。

当高校突发的时,辅导员在这个时候充当尤为重要的角色,需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倘若辅导员平时没有全心全意去爱学生,没有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有困难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没有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是不会听从辅导员的指挥安排的。因此,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方式及为人处事显得尤为关键,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校稳定及社会和谐。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人格魅力不够。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对辅导员的核心能力要求,因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某些辅导员因忽略自身理论水平提升,有时不能正确对待处理一些敏感事件。特别是一些年轻“80后”辅导员,他们年纪轻、资历浅,缺乏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都有待提高,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有待加强。

(二)职业发展定位模糊,奉献意识不高。

虽然教育部有相关制度在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纵览国内高校,能完全遵照党的政策,按照“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学校依然不多。面对职业前景不清晰和职务晋升难度大的问题,某些辅导员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容易在工作上产生懈怠情绪,或者把精力放在如何转换岗位上。这种工作态度势必影响奉献程度和工作成效,不可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往往采取得过且过的工作方式,而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群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削弱辅导员德育职能。

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辅导员是“万金油”,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奖助贷、学业指导、社团指导、就业指导等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执行开展。另外,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只要涉及学生的都可能对接到辅导员。辅导员每天都忙于应对大量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充分时间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及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更难于挤出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这样不仅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没有突出,反而被弱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人格魅力。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前线“总指挥”。因此,作为学生“领路人”的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形势的变化,系统扎实地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另外,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提高人格魅力,发挥师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中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辅导员师德建设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局限,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制订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为辅导员提供多种发展渠道,使辅导员岗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可毕生从事的职业。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提高奉献意识,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三)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强化德育职能。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严格区分学校行政部门管理服务工作与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将凡是涉及学生的事情都让辅导员协调处理,要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重点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德育职能。辅导员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上,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活动作为抓手,引导学生热衷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

(四)宣传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弘扬高尚师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高校要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典型事迹,通过报告会、沙龙及新媒体等形式,分享优秀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营造良好氛围,弘扬高尚师德。宣传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可以为其他辅导员提供榜样示范,提供可借鉴的工作经验,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向前发展。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典型事迹来重点突出优秀辅导员的高尚师德,让其他辅导员明白,高尚的师德是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根本,并告诫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着重提高师德水平,打造个人品牌。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因此,要把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56-59.

[2]高朝鲜.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32):59-61.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业道德;涵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34-04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焦点话题,专业化发展成为高校辅导员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对辅导员的专业道德进行理性审视。但目前学界对于辅导员专业道德研究则略显不足,往往是套用高校教师的专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去引领辅导员的专业道德发展。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与从事学科教育的高校教师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关注辅导员的专业道德涵养尤为重要。

一、师德与辅导员的专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数千年来生根并繁衍于我国的教育土壤,涌现出了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等诸多教育名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优良传统和宝贵遗产。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对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思想:在对学生的态度方面要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师爱方面要坚持“深切关怀,体贴备至”,在言传身教方面,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韩愈在其名篇《师说》中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教师职责、作用和修养最传统也最经典的定位。韩愈的这一观点为传统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确立了依据,对以后教师道德修养的培育影响深远,至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教师德教为重、德教为先的传统开始形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砥砺德行、道义相助,陶行知提出了“教师要做人民的朋友,应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对儿童教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以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则成为中国教师效仿的道德楷模。

西方关于师德的思想同样源远流长。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讲道:“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专心向善……我一贫如洗。”这充分体现其忘我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高尚品质。夸美纽斯针对欧洲中世纪学校里充满的挥动教鞭的声音和挨打学生的号叫声,提出教师最要紧的是对儿童的热爱,他在《母育学校》中说:“儿童应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些。亲些,儿童是使我们不忘谦虚、和蔼、仁慈、协调等等美德的镜子。”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指出,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全依赖于教师熟练的指导,学校全部工作的成功均依赖于教师道德的提高。教师既然是学生的楷模,那么他就必须以身作则,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中,他特别注重崇高而坚定的职业信念的培养,要求教师把“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综观中外历代关于师德的思想,教育家们一以贯之的观点是践行师德义务是为师者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从教育者的良知出发,努力成为优秀教师道德楷模。它应该成为辅导员专业道德的基础,辅导员的专业道德应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专业道德。

那何为辅导员的专业道德?它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有何区别?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往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没有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以至于师德建设经常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更是如此。“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辅导员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首先意味着辅导员应被当作特殊的专业人员来对待,要有其特定的行业道德;其次,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因此,高校辅导员道德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化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

在构成和重要标志。所谓辅导员的专业道德,是指在教师职业道德基础上,辅导员的道德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道德形象、自我道德评价和自我道德调节能力的发展。道德自我是辅导员专业道德的核心。

基于此,我们认为专业道德是辅导员专业发展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着专业技能作用的发挥,是辅导员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且亟待加强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失范的表现与原因

大多数辅导员精于业务、勤于育人、乐于奉献,担当着为国家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专业认同感低,理想信念不强,育人观念薄弱等道德失范现象,社会诸多不良风气正逐渐侵蚀着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致使有的辅导员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意识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诸多不良现象腐蚀着大学崇真、向善、务美、求实的心灵坚守和精神信念。

辅导员工作平凡而琐碎,可以说是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守护者,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需要辅导员去关注、引导和分享,繁琐的工作与行政晋级、职称评审困难、收入待遇偏低、工作压力过大形成较大反差,这极易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困扰,导致辅导员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心理困扰,对工作缺乏热情、上进心不强,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关心不够,甚至放弃了良心和道义上的责任。这些现象为何产生?又如何解决?这警醒我们,辅导员专业发展在强调高校辅导员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道德建设,精心涵养辅导员的专业道德,用专业道德引领、涵泳其专业成长与职业操守。

高校辅导员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繁多,但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人们的道德伦理、道德行为发生了急剧变化,表现为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客体意识的利益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尤其是办学体制的转变,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改变,这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信念淡化进而职业行为失范。二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规模扩大后带来教学、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难题。再就是高校缺乏有效的辅导员评价 导员只要不出安全责任事故就可以了,安全稳定成为评价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标准,这直接导致了辅导员专业道德涵养意识的淡化。最后是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辅导员自身面临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使他们忽视了自身专业道德素质的提升。目前大部分辅导员承担着较繁重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带学生的师生比例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200的标准,同时还面临着职称晋升、学历提高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身道德涵养的重视。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涵养的建议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道德涵养与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反思,从实践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引导辅导员树立基于自身专业的理想信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涵养辅导员的专业道德,首先要引导辅导员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应基于其自身职业、工作的特殊性,其内容包括:(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努力加强对广大辅导员理想和精神的培育,以此培养其对社会的道德良心、人文精神与科学探索价值追求和职业境界,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引领其树立一种美好、纯洁、积极、向上的职业信念和崇真、向善、求美、务实的精神期求与文化气质。(2)立足岗位与工作实际,以公民道德为基础、以辅导员专业道德为重点,努力加强对广大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的培育,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针对辅导员的各种工作机制、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广大辅导员保有基本的道德操守,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形成崇高的职业道德追求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职业风尚。(3)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导向,努力加强对辅导员优秀心理品质的培育,以此来增强其深刻洞悉教育对象的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平稳控制力,涵

其面对复杂多变事物的乐观心态和愉快心境,适应繁重、繁杂工作的意志,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以爱的情怀直面生活和人生,在陪伴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感染学生,感化学生,真正做到娱悦自己,关爱学生,享受工作,愉快生活。

2.提升辅导员的专业道德层次

高校辅导员要涵养专业道德。提升专业发展的水平与层次,应基于自身职业的特性与工作的特殊性,借助经常性的专业学习与思考,通过与大学生的真诚交往以及辅导员同行之间的合作学习、经验共享,主动提升自身的良心层次与生活境界,实现从权威主义良心向人本主义良心的跃升。引导辅导员学会通过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规划,扪心反思自己专业道德的判断标准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并引导其把评价标准由外在标准向内在标准转化,从而使专业道德成为辅导员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与主导力量。另外,有针对性地组织辅导员专业道德涵养论坛,完善论坛的基础设施、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从而使辅导员获得伙伴关系、同侪群体的团体支持,最终使辅导员的专业道德涵养贯通其职业生命的整个历程,实现专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3.发挥辅导员专业组织对专业道德的培育作用

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中详尽论述了专业组织在拯救道德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进入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尚未深入分化之前,维系社会道德的重要力量是家庭,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发展、社会分工的逐步深化。家庭维系社会道德的功用越来越小。这种功能将被有组织、有制约的职业组织所代替。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感叹迪尔凯姆的天才卓见,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专业组织道德规范功能的欠缺或共同体职业道德的失范。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的涵养应从专业组织的建设及其功能发挥方面着手。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辅导员专业组织不够健全。而管理层对辅导员的道德要求又过于宽松,即使有失范行为,专业组织的规范措施也不够严厉。不能有效地起到促进辅导员道德省思与提升的作用。因此,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的辅导员专业组织,包括学校学生工作系统和团委系统。辅导员协会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会等非官方组织,为辅导员专业道德的涵养提供组织保证;其次,高校辅导员专业组织要制定严格的专业道德规范细则,明确哪些行为必须明确禁止,哪些行为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以此来规范辅导员的行为;再次,在高校辅导员专业组织中要设立投诉举报机构,接受老师、学生等关于辅导员工作或个人素养等方面问题的投诉、举报,以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监督。

4.营造有利于辅导员专业道德养成的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特征是注重文化环境对个人道德成长、人格完善的熏染、感化作用。共同体的文化气质、文化精神直接影响着其成员的道德面貌与生活基调。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涵养高校辅导员高水准的专业道德素养作用意义重大。某种意义上,目前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重智轻德”价值取向的流行,由此,努力营造有利于辅导员专业道德形成的组织文化环境,发挥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共同体文化对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培育辅导员专业道德与职业道德的重要外部保障。具体说来,各高校一方面要切实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针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和专业特点,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广大辅导员未来专业发展和空间拓展的政策和规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诸如评选辅导员道德模范、辅导员师德标兵、学生最感动的辅导员等活动,来提高广大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其重视专业道德进而提升专业道德水平的良好文化氛围。

注释: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道德 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知心人、成长的引路人。特殊的身份和职业特点要求辅导员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更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境界。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某些辅导员身上表现出缺少职业认同感、功利思想泛滥、信奉利己主义等师德失范现象。所以,我们要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采取有力措施重塑师德,建设具有高知识、高素养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含义

“道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意识现象,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1]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是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道德意识现象,指辅导员通过接受师德教育,进行师德修养所达到的教师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师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的水平。

职业道德境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道德觉悟程度、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三者平衡发展的结果。当我们说一位辅导员具有某种职业道德境界,也就是说他以师德要求为指导,具有属于该境界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包括他的和这种道德境界相应的对于自己行为意义的理解,也包括他处于这种状况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感情。只有在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才算得上是达到了某种道德境界。而且这种道德境界不是偶然出现的,是长期稳定保持下去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层次

职业道德境界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范畴。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总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也有不同步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境界。作为个体的职业道德境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职业经验、职业情感的积累逐渐提升到更高一层的道德境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境界有着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从职业道德境界的发展阶段来看,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可以分为初级职业道德境界、现实职业道德境界和理想职业道德境界。

辅导员的初级职业道德境界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发展的起始阶段,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认知仅停留在谋生手段这一层面,把教书育人的工作视为换取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工具。他们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的重点在于维系校园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方面,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收入、职称和荣誉等。

辅导员的现实职业道德境界指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满怀热情,能够愉快、积极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也能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乐于和学生交往、做朋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辅导员的理想职业道德境界是指摆脱了物质欲望,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自我完善为目的,并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职业理想的辅导员所处的职业道德境界。此境界是对现实职业道德境界的超越,处于这一阶段的辅导员对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较清楚的认识,对教育劳动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验,能够把个人、学生、民族融为一体,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体味人生的价值。这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最终目标,是非常崇高的,也是很难达到的。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途径

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影响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外在因素,而辅导员自身的主观努力则是影响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内在因素。社会的舆论引导、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辅导员加强自我修养等措施是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径。

第一,正确认识“辅导员”,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对于“辅导员”角色的理解有偏差,有人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大管家”,学生在学校的一切事情都由辅导员负责,甚至修理宿舍管道也是辅导员的工作。中央16号文件及其相关文件对高校辅导员作出了明确的定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成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得到提高,成为深受人们尊敬的职业,才会提高辅导员对于自己所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豪感,才会使他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境界。

第二、创新考核机制、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完善自我的过程。学校每学年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制度应该完整、规范地体现出对职业道德境界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师生监督机制,制订出辅导员职业道德境界评价标准,通过自评、师生评价、上级主管部门评价等方式综合考评。根据考核结果实行适当的奖惩,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仰

身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利用政治学习、形式讲座、业务报告会等多种渠道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业务培训,要正确、理性地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很多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对“辅导员”工作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遇到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要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2]。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因此要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对自己的言行多做反省,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最后,要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仰。由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有些人把辅导员岗位作为的跳板,如果有机会转岗他们就会脱离辅导员岗位,这样就会造成辅导员队伍人才的流失。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仰,重新审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把辅导员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信仰,使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4篇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是“道”和“德”二字的组合。“道”有道路、本体、规律等义。“德”在古代通“得”,《说文解字》:“德者,得也。”“道德”合用,出现在《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以及《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道德”在《哲学大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在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ethos,涵义为“习俗”、“风尚”、“性格”等。黑格尔认为,“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2]168。这就是说,“德”是伦理的实体性和普遍性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因而,“德,毋宁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2]170。简言之,在中国文化中,道德就是“得其道”并“化于心”;在西方文化中,道德就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在对善的认同和追求中所形成的内在性情品格。因而,德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规定,也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泛之物。从其实质内容看,德性是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之中的内化[3]。道德具有主观性特征,是“主观意志的法”,以主体性方式存在。一般地,道德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外层的道德实践行为层次、中间层的道德规范层次和内层的道德价值观层次。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要的品德,包括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它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荀子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与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又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西汉学者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如上所述的就是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学识涵养与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师爱与责任则是师德的灵魂。高校辅导员作为以德育人的主体,自身必须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崇高的师德教育和感染学生。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师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价值观念失衡,师德失范时有发生。我国传统道德主要强调人的社会性,对知识分子更是寄予很高的社会期望:“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成为价值主体,价值多元化已成为现实,人们更注重尊重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转型,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精神由四元素构成———市场经济道德是主体,意识形态提倡的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是两翼,西方道德影响是辅助结构。[4]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利益最大化原则深入人心,趋乐避苦、精打细算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这个世界被祛魅和还俗。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出现师德上的滑坡,他们日趋与社会“零距离”,背离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人文使命。比如,有些辅导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收受家长、学生的财物等贿赂,给学生担任干部的机会、优先考虑党员发展。只看重外在的“得”,背离了内在的“德”,“德———得”脱节,“义———利”分离,违背了伦理精神的逻辑出发点,在学生培养方面未做到一视同仁、教育公正,不仅表率作用不到位,而且师德失范。凡此种种情况,反映了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冲击,这些现象对学生、对社会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2.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影响师德建设效果。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特殊队伍,人数和比例远低于专业教师,在工作强度、福利待遇、受重视程度等方面与专职教师有一定差距。造成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工作职责宽泛,并面临角色冲突。教育部二十四号令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救助、就业指导、学生组织建设等方面,这决定了辅导员要扮演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权益的维护者等多种角色。对于学生而言,辅导员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代表着高校的立场;同时辅导员也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和意愿,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以顺利开展工作。而学校的政策规定有时会与学生的意愿不一致,导致辅导员处于角色冲突的两难境地。第二,工作压力较大,工作见效周期长。辅导员往往在正常工作时间里疲于应付各部门布置的事务性工作,而了解班级动态、与学生交流谈心只能占用业余时间。此外,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存在着人际交往、心理困惑、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校园危机时有发生,辅导员需时刻做好准备及时应对和处理。甚至还有一些任课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堂纪律不佳,他们把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希望辅导员经常到课堂点名。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周期长,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往往在带完一届学生后工作成效才能显现,因而很难获得及时的肯定和评价。于是,相当多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直接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效果。

3.高校师德建设、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首先,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想和现实相距较远。“以人为本”理念的主旨是要注重人的生活质量,谋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期望值,要求他们既是知识精英又是道德模范;但另一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不够,比如高校教师工资长期以来低于中小学教师,青年教师收入更是微薄。一些高校辅导员岗位没有正式编制,不能享受教师的福利待遇,这些辅导员会有“打工”的感觉,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现行的师德评价制度陈旧,不能适应教师队伍发展的新情况,制度建设落后、机制运行不灵。上述情况对辅导员师德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三、超越困境的可能之路

笔者认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目标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自由之境。为此,我们认为应做出如下努力:

1.制定明确的高校辅导员师德规范。规范,在宽泛的意义上是指规定和评价人的活动及存在形态的普遍准则和“当然之则”。对于尚未发生的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选择的标准;对于已经发生的行为,规范则提供了评价的根据。在教育过程中,不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知晓和掌握普遍性的规范(所谓“明其理”)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道德践行的前提。有研究者把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原则归纳为三条,即乐教敬业原则、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归纳为三个维度,即学生取向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学校)取向的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的职业道德规范。[5]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首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也为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成效提供了指针。

2.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如果说规范主要从外在方面表现了道德的结构,那么德性则更多体现了道德的内在之维。修养在中国伦理中几乎是一个与道德相始终的范畴。中国传统伦理建立在人性善的预设之上,追求的是“修身养性”的个体至善,即认为“心”(性)具有道德的基础和能力,只需培养、存养;而“身”是欲望的主体,具有偏离道德的危险性,需要不断地修炼、修明。师德修养就是要持守教师的理想信念与根本任务,在个体的实践行动中以之为准则,从而使得每位教师具有教师“应是其所是”之本色。师德修养具有精神哲学意蕴:师德是教师的精神内涵的整体表现和现实体现,师德修养既要求精神的整体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又要求教师个体完成精神的实体性回归,要“成为一名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的重要精神引领和价值引导。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化到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行为之中,使他们抵御外来的诱惑及内在的冲动和任性,主动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师德修养上自觉自省,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德性唯有取得“自然”(第二天性)的形态,才能与人的存在融合为一(成为人自身存在的内在规定),并使主体在道德实践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实践行动的统一性在于感性与理性、知与行、主观与客观、内在尺度与外在对象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统一[6],因此,只有把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培育“冲动形态的伦理精神”,才是辅导员师德的真正完成。

3.将高校辅导员群体提升为“伦理实体”,培育辅导员群体的伦理精神,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首先,必须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并努力将高校辅导员群体提升为“伦理实体”。黑格尔认为,“伦理实体”相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普遍物,它是个体行为不可动摇的出发点和依据。“伦理性的规定就是个人的实体性或普遍本质,个人只是作为一种偶性的东西同它发生关系。个人存在与否,对客观伦理说来是无所谓的,唯有客观伦理才是永恒的,并且是调整个人生活的力量。因此,人类把伦理看作是永恒的正义,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神,在这些神面前,个人的忙忙碌碌不过是玩跷跷板的游戏罢了。”[2]165在现代社会,专业分工日渐细化,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强调“术业有专攻”。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就是要让辅导员安心从事这项工作,改变把辅导员岗位视为流动性岗位的观念,有学者提出要设置“辅导员专业”、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行会制度[7],也有学者提出建设“辅导员共同体”的思路[8]。这些设想既符合时展的要求,也有利于把辅导员群体提升为一个“伦理实体”。其次,培育辅导员群体的伦理精神,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推进辅导员师德建设。“伦理精神”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的“道德精神”,既包含了个体的道德精神,又扬弃了个体道德精神的主观性和抽象性。伦理精神是对伦理的实体性本质的自觉维护和固持,它包含了“伦理世界观”和“冲动的合理体系”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具有意志倾向的伦理自我意识,后者是具有意识内容的伦理自主意志[9]。辅导员群体的伦理精神是以道德价值统摄实体自我意识和实体自主意志的一种结构性存在,辅导员群体伦理精神的最终形成和确证,是辅导员群体的“良心”和辅导员群体义务伦理生态的建立。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28-02

高校德育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造就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些不仅指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即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本文从辅导员队伍建设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包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与自育、严谨治学等基本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

1.政治性

要求辅导员应做到“政治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

2.动态性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行为,适时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表率性

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言教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始终保持自身的人格力量。

4.复杂性

辅导员工作要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面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复杂的学生问题。

5.基层性

从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来看,学校处于最上层,院系处于中间层,辅导员则处于最底层。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按照学校的部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二、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等从多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也对辅导员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产生着深刻影响,容易使其陷入因心理冲突而引起的困扰和压抑中,使其难以担当起引领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之重任。

2.学生工作转型带来的职责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危机处理、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日益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任务,指导与服务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辅导者、生涯规划引导者、学生权益保护者等新的角色日益凸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

3.高校辅导员面临新网络环境的挑战

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随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这给高校辅导员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挑战。如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时空限制和权威制约,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色情、暴力等网络污染以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甚至慢慢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仰,背离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二)面临的困境

1.职责定位不准确

现在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泛化为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政队伍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没有得到承认,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准确如果不通过明责的方式加以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2.社会认可度不高造成心理失衡

高校辅导员理应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人生导师、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社会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并不高,认为他们不过是学生的“高级保姆”,甚至不认为他们属于高校教师。社会要求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冲突容易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失衡,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找机会跳槽等不良现象,根本谈不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有的高校甚至把“能被各级党政管理部门看中,能转行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作为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标准,作为激励辅导员工作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辅导员队伍“人在心走”。

三、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多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意识

1.强化辅导员自我意识辅导员

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对角色的心理适应,辅导员应强化以下三种意识:第一,进取意识。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第二,表率意识。辅导员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第三,服务意识。辅导员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建激励机制、搭建实践舞台等服务工作,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要改变以往辅导员不够专业、不成职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第一,各级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辅导员队伍足够的重视。第二,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制定相应配套细则,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事业有奔头。第三,辅导员自身应强化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干这份事业,力争成为一名富有战斗锐气、不断焕发力量和智慧的优秀德育工作者。

(二)利用互联网搭建辅导员德育教育的交流平台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创造了机遇。首先,在网络广泛传播、全球资源共享的环境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等优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其次,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得以创新,德育工作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及管理含量都明显提高。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决定了网络德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方法上的创新,则是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德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和活动知道的基础上,将网络德育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利用科技优势的多媒体技术,将德育教育内容用现代科技信息展示,让德育的形态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三)完善辅导员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学生的道德品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在德育评价机制架构上,高校是主渠道,延伸到社会,校内外资源互补;在制度安排上,有利于高校在行政层面上推进德育评价。

1.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

高校领导深刻认识和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学生工作部门主抓,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系具体落实的层级管理体制。

2.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求、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和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就是在培训中依据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培训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引导辅导员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与相互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辅导员培训工作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严格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考核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认证形式,例如,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通过学分制管理,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资格认证,保障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3.加强辅导员保障机制

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就是要优化选留机制,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形式,严格把关。其次,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办公条件、交通补助、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再次,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开展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最后,建立有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主动听取辅导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做好辅导员工作。

4.建立辅导员导向机制

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结果与进修、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对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考核不过关的辅导员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应控制上岗或调离工作岗位,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师德水平的提升。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宣传、表彰先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总之,以人为本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辅导员德育教育是引导而不是支配,是感染而不是教训,是发展而不是控制。开展辅导员德育工作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冬,李吉彬.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路径选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13-14.

[2] 陈垠亭.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7):14.

[3] 王健.构建高校辅导员誓词[J].思想教育研究,2007,(5):28.

[4] 陈世民.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15-16.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乏力,学生思想水准下滑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使学生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势在必行。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现状

辅导员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干部?还是并列的两种身份?在实践中,其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这既有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学校内外部诸多客观因素所致。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使辅导员在其基本职责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

1、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致使辅导 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学生社区的日常卫生、秩序管理,食堂用餐秩序,缴费,医疗,甚至课堂、阅览室、电脑室、安全保卫管理等,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使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事务太多,太杂,超出其职责范围,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实际上,辅导员规范学生行为和学生党团、干部、组织及社团都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

2、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但不是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员。博士论文,建设。博士论文,建设。辅导员必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并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条件向学校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做好落实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各项政策、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但由于高校后勤改革还不够完善;生活适应能力较弱、较自私的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贫困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提高;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导致的生源质量下滑;与此相适应的学生教学、生活、课外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种种原因增加了辅导员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工作效果。

3、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师,但其职责有别于任课老师。从传统的教师职责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而言,辅导员是教师;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学生政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还是教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他们的基本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学生集体和组织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这些职责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明显不同于任课老师。

4、辅导员应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为有效地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应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必须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首先,辅导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基本的工作能力。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党建、日常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必须具有良好的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知识。随着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和相互渗透,辅导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说服力地回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热点问题,而且要始终坚定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推进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根据这一客观要求,高校辅导员一般应该选自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或经过必要培训而具有相当专业知识水平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或在职的优秀教师、管理干部,其学历要求应与普通专业教师相似。他们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维护政治稳定;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渊博的学识,能获取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必须具有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及思维方法;必须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卓越的管理技巧,开朗、客观与进取,对学生关注事项及立场充分了解,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博士论文,建设。

其次, 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我国传统道德中有丰富的师德摘要求。高校辅导员道德水平、道德行为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深、更广、更远。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辅导员选聘机制。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把好入口关。

2、 建立辅导员考核和培养机制,实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者要进行严格而比较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后上岗或边上岗边培训。辅导员工作要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实绩: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组织领导、学风建设、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制定一套完整的加强辅导员道德素质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提高道德素质的评估内容体系。博士论文,建设。通过对辅导员道德素质的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辅导员道德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考核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相结合,以工作成效为主。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要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2]。博士论文,建设。

3、 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辅导员的工作面较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为鼓励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学校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免试参加更高学历深造等奖励及激励;对考评合格者,根据个人意向和条件,结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换岗交流或进修学习,对考评不合格者应予解聘转岗。同时,借助于激励机制,挖掘辅导员的道德素质的潜能。高等学校要卓有成效地运行,必须使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这里固然有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具体来说,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务之急。较好的住房、较高的经济收入,是辅导员工作得到社会承认的标志;浓厚的学术氛围、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激发辅导员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积极性。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因为心理认同才是坚定意志内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因物质激励迷失方向,导致广大辅导员动力缺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也难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艰苦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为此,引导广大辅导员坚守思想教育阵地,牢记自己的责任,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任重而道远。

4、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高校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坚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笔者认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理论水准,以及言谈举止上的形象、表率作用等,都是辅导员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所必须具备的、不可缺的基本素质[3]。

5、 要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富余人员的、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岗位,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减负增效,保证和促进辅导员能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按一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他们匆匆而过的客栈,并有效遏制辅导员不正常的快速流动趋势。博士论文,建设。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辅导员的政治倾向、职业道德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加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金一兵.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中国高等教育,2006(10);21-23

[2]王利芬.高校辅导员素质刍议.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9):8-10.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的特殊性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教师本身的师德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师德有着自身的特点。就政治因素来说,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思想上要保持先进性。就工作方法来说,高校辅导员要能适时地根据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改变自己的思想工作方式、方法,以自己的行动给高校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1.思想上不重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高校管理层及高校辅导员本身对师德建设不太重视,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从而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

2.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问题

由于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造成目前高校辅导员自身还存在各类问题。比如,一些高校辅导员业务能力有限,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制订科学合理的思想工作方法;一些高校辅导员没有明确的职业界定,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制约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3.对高校辅导师德建设考核的机制不健全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前高校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往往接受多个部门的管理,多重任务的下达,使得高校辅导员经常要做一些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另一方面,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分析研究

1.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不仅仅是辅导员本身的工作,同时也是高校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高校辅导员自身建设,而且还关系到高校学生将来的人生轨迹。作为日常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如何,会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影响。

2.加强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培养

针对高校辅导员目前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一方面高校要改革辅导员的选拔机制,使用那些真正有能力、能担得起这副担子的人来做这项工作,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的考核力度。已在职的高校辅导员,要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更新思想,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制订出合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让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真正为社会所认可。

3.建立完善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体系

对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考核体系。这一工作的前提就是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归属管理部门及相应的工作。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项工作十分必要,只有明确管理部门,方可进行师德建设考核体系的完善工作。对高校辅导员的考核要全面,同时也要注重师德内容,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学生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整个教育系统内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就高校辅导员师德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师德建设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素质;迫切性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的迫切性

要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只有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更好地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同时保证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学生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和稳定发展,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具有迫切性。

二、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新时期要求辅导员从保姆型向导师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做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辅导员。

1.合格的政治素质

辅导员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对大学生有着直接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和造就者,辅导员自身必须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追求,坚持学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中国梦理念,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决议,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素质修养的高低、品德优劣、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首先,辅导员要有奉献教育的精神,要热爱教育,要对教育工作怀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其次,辅导员要有服务学生的心。最后,辅导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言传与身教,进一步培养、提高大学生品格修养。

3.全面的知识素质

辅导员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之中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大学生,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辅导员要完成日益繁重的有关大学生党务、日常管理、就业指导方面的咨询与辅导、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效处理大学生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知识。辅导员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融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推动以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具有辩证的思维方法、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途径

近年来,教育部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先后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等文件,要求各高校及时调整和完善辅导员培养培训制度、工作职能设置、评价考核指标等,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

1.强化入口管控,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选聘制度

各高校或部门须因校制宜地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科学地制定辅导员岗位职责,强化入口管控,规范辅导员选聘工作程序和标准,选聘理论知识扎实、业务实践经验丰富、身心健康、职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从根本上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科学的辅导员选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优秀辅导员的选拔、职业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提升辅导员素质应始终将思想政治学习放在首位,要不断强化辅导员的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并能够将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用自身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一方面,辅导员个人应经常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深化对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内化和升华。另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并进行分组研讨和交流。通过加大理论学习与研究力度,不断提升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深度和熟悉程度,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爱好者、研究者和践行者。

3.完善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新形势,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机制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学位提升、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是现阶段我国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效发挥辅导员职业职能,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有效形式。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方向性培养,可以按照学校不同岗位需求以及辅导员自身发展目标,整合各种要素,制订合理的、规范性的培养方案,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实现辅导员自身价值的合理的需求供给匹配模式,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

4.建立科学、规范的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大胆创新,开展各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辅导员职称评聘时,可以考虑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建立一套适合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评聘体系。在校园内加大对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力度,在科研上提供政策支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适当调整晋升空间及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提升其社会地位。

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三大育人职能,其素质修养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素质修养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须通过强化入口,强化学习和培训,强化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全方位的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建设一支具有合格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知识素质的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