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治理论文

财务治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10:22

财务治理论文

财务治理论文第1篇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或称公司治理结构(STRUCTRURE)、公司治理系统(SESTEM)、公司治理机制(MECHANISM),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南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共同治理"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一个最优的可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在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在企业中的"声音"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唯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来说,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还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共同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政府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确保出资人到位。"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但要落实这一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经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事实上,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一套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以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单一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共同要素。这些原则就是建立在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要素之上的。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可以叫作"模式"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可以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

股东财富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对于额外的风险,要求有更高的预期收益补偿,忽略风险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二,对于相同的投资报酬,现金流入越早其价值越大,忽略现金流入时间的判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三,当公司可以通过一项新的投资提高盈利水平时,如果公司的股东用同样的资金在另一项风险相同的投资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只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项目。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优点甚为明显:综合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要提高公司利润,还要权衡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因忽视相对比较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显而易见,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或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而只有在风险和报酬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政策的变化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了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因经营发展带来的全部税后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由于股东承担的义务、风险最大,从而享受的权利、报酬也应最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能只强调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债权人,由于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负债率大大提高,他们实际上已变成与股东共同承担着财务风险;至于企业职工,由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如果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来投票",从而解除相关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和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者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

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转变,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相应优化。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公司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决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架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受到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特别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可能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治理结构的主体,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而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行为,从而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日益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已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

当前,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核心的基础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进而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没有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系列切合目标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

参考资料

1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9)

2杨瑞龙"应扬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99)

3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与会计19993)"

4陈清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人民日报19999)

财务治理论文第2篇

在以两权分离与委托制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关系。其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资源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与资源的使用者(管理当局,即人)之间以资源的筹集和运用为核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公司内部高层经理与中层经理、中层经理与基层经理、经理与雇员之间以财产经营管理责任为核心的关系。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即财务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均是理性经济人,各自目标不一致,且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人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他们利用私有信息从个人利益出发,选择不利于委托人的利已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委托各方利益的相互冲突,从而降低经济的运行效率。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方法是建立和完善财务控制,这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控制的地位

1.财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其范围相当广泛,其作用已远不止防弊纠错,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发挥以下四个方面作用:1、能够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2、能够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业,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3、能够保证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都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企业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4、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管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技术、人事、供应、销售、财务等工作各不相同,应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内容、范围和实现的条件进行控制,而财务控制因它是一种价值控制,可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

2.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理论界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措、投资与分配;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也有人认为是财务控制。笔者赞成第三种观点,其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多层次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而他们的基本职责是落实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实施公司预算,所以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二是在企业财务活动中,必然会与各方发生各种经济关系,只有解决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矛盾,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认识,企业财务学主要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组织规模扩大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进行财务控制,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若财务控制不严,资源浪费现象就会发生,甚至出现败德行为,使组织目标难以实现,所以认真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有效的财务控制方法,创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二、财务控制运用

内部财务监督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可以更经常、更全面、更及时地进行监督,它是集防护性与建设性于一身,在发现问题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性措施并形成预防性制度,是监督体系的中心环节。

1.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权利制衡机制,有权力,就应有制衡。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在各自的一定范围内独立行使权力,承担相应责任,享有相应利益;同时又是彼此制约的,谁都没有无限的权力。公司管理中财务管理是管理的中心,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有利于避免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企业财务危机,从而有效保护各方权益,达到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作用,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

财务决策权包括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战术决策。决策机制的理论基础是决策分工和层级制决策。在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进行配置,形成不同的权力边界,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资金的安全性。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需要保持董事会的会计控制力、保证对公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董事会所属的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研究财务战略、作为董事会财务决策和财务评价的支持性组织;以首席财务官或总会计师为首的会计组织负责执行财务决策和财务制度;战略性财务决策职能、评价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为了实施公司财务战略,需要对资金运营集中控制,这是会计控制的主流。。

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是分散配置的,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财务监督,其中,横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包括销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及会计部门的常规监督;纵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及其他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监督是基层群众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民主监督,是群众理财理念的具体化,有利于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但它是一种软性监督,须辅之于激励方式。为了达到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我们在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同时应该做到:

第一,建立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是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效实施的硬件武器。明确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有关的人员职责,实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重大的对外投资、资产的处置、资金的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应有明确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坚持财产清查制度,并对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予以明确。

第二,在资金管理方面,企业与其他单位的经济往来必须按照国务院颁发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范围使用现金,超规定范围使用现金需经总会计师审批。本公司对所属公司根据现金需要允许从其开户行支取备用金。备用金不足时,经公司财务部审核,总会计师批准,方可补足备用金。各分公司的账户只能收款,未经主管经历和总会计师批准,不得支用款项。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内部监督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对会计人员增强法制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法人代表的法律教育,真正提高其法律观念,使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制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守则,强化会计道德教育。扩充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积极推行会计终身教育。

第四,处理好监督点与监督面的关系,严谨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督,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督之中,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监督,面的监督与点的监督要有机结合,内部会计监督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

上述权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否则就会权责不清,,损害他人利益,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加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甚至企业倒闭。在现代企业中权力的合理配置必须以合理的股权结构为基础,“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是很难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2.完善内部财务制度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财务制度不够重视,内部财务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从四个层面强化财务管理。

第一,预算监控,即把公司决策目标以及公司的资源配置规划予以科学的量化,并促使该目标和规划能够顺利实现的内部管理运作或过程。作为预算监控对象的公司预算具体地界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并且明晰了他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正式由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的实施,才能对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加以强化,从而使公司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细化、落实。

第二,责任授权,责任授权的目的在于通过授权控制对公司相关运作予以调控。授权控制作为一种事前控制可将一切不合法、不准确、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制止在发生之前。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即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

第三,职责分离,在界定职权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也就是通过不相容的职务分工,对系统的运作予以制约和监督。而不相容分工则是根据内部牵制的原则,不能由一个人兼管的几项职务必须进行合理的分工,,禁止一人包办经济业务;帐钱物分管。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须遵循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财务制度的制订和选择过程是一个相关利益者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进行博弈斗争的过程。通过多次博弈之后,使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最优状态。

3.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4.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权益各方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和业绩评价。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难以为管理和监督提供可靠的资料,造成监督失控,经济效率低下,损害了投资人、债权人、员工及国家的利益。因此完善信息系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强化财务监督的前提条件。要做到信息的可信和有效,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健康发展。在信息管理上要求做到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公司信息的完整性主要禁止帐外帐,并作到有始有终,信息的准确性保持帐与帐之间的真实,并定期核对,信息的及时性指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入账,无论什么财务账,必须在规定时间入帐,信息安全性指企业发生业务进行信用额度的考核。同时要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在企业内部构筑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内外沟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达到信息交换的及时性。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激励机制

效率是企业集团生命之根本,因此财务控制也必然以效率为着眼点。然而效率并非直接产生于控制,而首先是源于激励机制以及由此而激发人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离开了对激励的充分依托,单纯的控制势必损害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造成控制的低效率。激励的方式分为报酬激励、控制权激励、剩余支配权激励、声誉激励等。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正强化激励(表扬、奖励)比负强化激励(批评、惩罚)更有效。公司治理既要注重激励,又要重视监督约束,两者不能偏颇;如果两者之间能够有效配合,则对公司价值最大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集集团董事会对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作出规定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考核,以报酬方式激励经营层,效果较好。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对所有子公司或事业部实行分权管理,进行控制权激励,但会计控制权例外。松下公司的所属事业部或子公司创业时,总部给予一定的资金,不论子公司是否盈利,必须上交10%的资金使用费,如果需要增加资金,必须由总部解决,事业部或子公司无权自行筹资。因此,事业部或子公司必须努力经营,否则没有生路。激励机制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报酬激励、会计控制权激励合理配置,控制权激励、尤其是会计控制权激励要以母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监事会有效控制为前提。美国有调查机构曾对187个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小型公司因总部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财务专家,往往采用控制权激励,将财务管理决策权授予子公司,但子公司在财务上的独立是相对的,控制权激励的目的是促使子公司依靠自己的财力和经营扩大规模、获取利润。许多公司存在的现象是激励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不匹配,这是资金监控机制运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监督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现代公司中普遍存在着以人占有私有信息为特征的不平衡现象,委托人难以事事加以监督,因此靠监督来达到委托人和人利益的协调一致是不现实的。激励与监督对控制具有互补性,它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提高人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关度,使人的行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实施财务控制的宗旨首先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激励机制的功能效应,决不应纯粹地为了控制而控制。激励的方式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不同层次人的需求采用相应的激励方式。

1.设计合理的报酬结构

无论对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来说,其经济需求仍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动机。但不同层次的人的报酬形式是不同的,每一种报酬方式都应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如股东对经营者的激励不仅要有利于企业目前的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既要能激励经营者,又不至于影响普通员工和管理者的积极性。

2.引入竞争机制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对人能起到强大的激励作用。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首先在于竞争本身,马克思认为“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马克思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普通员工,对一个社会中处于经营阶层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是适用的。其次,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是优胜劣汰,如果人在竞争中被淘汰,意味着他们的既得利益将被剥夺,尤其是经营者,其个人价值将大幅度降低,所以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和促进事业终身化,经营者不得不努力工作。

3.提供个人发展和晋升的机会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高层次需要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激励机制中就应包含这种需求的实现途径。如管理者对经营者要善于授权,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对员工应建立一套通畅的晋升系统和健全的培训制度,营造出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以达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最佳协调统一。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在生产要素中起关键作用,它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拥有实施的人是否愿意发挥其才能是关键。一个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人的创造性,这对于知识经济来说是最重要的。因此,企业决策层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以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生存和发展。

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与控制措施有效与否,判断的基本标准就是:是否有助于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的增强,并因此在企业整体上带来更高的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否则,所采取的财务控制制度或措施便应当被视为是不当。因为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是企业效率之源,而效率则是企业生命之本。

总之,财务控制与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不能割裂,需将财务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中,即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设计会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基于公司治理研究,强化财务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是保证公司资金安全、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及时、完整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财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促进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只有从源头实施财务控制,达到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制衡,才能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有效的财务控制应当能够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维护某一类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周三多,刘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夏乐书,刘淑莲。公司理财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

[3]刘桂艳,鲁永睢。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0,(12)。

财务治理论文第3篇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形成原因又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分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经营原因、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资金流动原因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原因等三种类型。首先,房地产企业自身经营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较为落后、项目投资时过于盲目、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内容、对整体房地产市场的竞争缺乏有效的评估等等,最终造成房地产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工作水平落后,进而造成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财务风险;其次,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资金流动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资金结构不够合理、外来资金流动量过大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一旦外来资金出现波动情况必然导致房地产企业面临着相应的财务风险;最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不高,并且经常出现财务管理漏洞,导致自身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部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甚至存在监守自盗的现象,自然也会造成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则主要包括市场原因、国家政策原因以及其他意外因素等等。首先,房地产企业市场原因形成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没有完全地把握好市场的变化情况,没有做好市场信息的调查分析工作,没有根据当前阶段市场的实时需求完成项目运行筹划工作,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运行工程中出现项目买卖不够顺利,进而出现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现象;其次,国家政策原因导致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国家房地产政策宏观调控过程中造成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当前国家政策原因事实上是造成房地产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本质原因;最后,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意外因素的统称,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很有可能遭受到非常多的外界影响因素,例如,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地震因素、安全因素等等,都会造成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大量资产流失,进而出现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现象。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治理措施

综合上述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提升房地产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过程中的抵抗能力,保证房地产企业规模实现健康快速的提升。具体来讲,房地产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一)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房地产企业应该通过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来达到规避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首先,房地产企业应该针对员工自身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理念进行全面的更新,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观念能够有效地契合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要求,能够紧紧跟随在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从而有效地提升房地产企业上下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风险意识,更加有效地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其次,房地产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将财务管理制度更加深层次和更加全面的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工作中,通过科学标准的制度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范围的进一步提升,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取得更加有效的应用成果,帮助房地产企业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项目运作流程的优化

房地产企业应该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项目的运作流程,针对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解和分析,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各个流程的应用,以便更有效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调整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运作内容,保证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提升项目运作效益的同时有效的提升房地产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预算机制应用

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充分加强预算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有效的达到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岗工作质量,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房地产企业可以将预算管理机制全面的应用在自身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管理、项目管理等内容,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应用来有效地提升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控制能力,通过科学统筹的安全以及规范合理的预算制度来有效地降低企业在进行上述工作时面临的财务风险,从而有效地达到控制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四)加强市场调查

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加强对市场情况的分析调查,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学习和领悟,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来衡量当前自身在市场竞争的地位,进而更好的做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发展工作,也有效的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结语

财务治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财权理论;财务理论;财务治理;动态演进;学术争鸣

动态演进的财权理论,以其空凌广阔、大气深邃的特质,引起了经济学界和财务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场财权理论研究的学术论争。学术贵在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术贵在思想碰撞与争鸣。为了廓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财权理论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本文力图全面透视财权理论研究的动态演进过程。系统勾勒出财权理论学术共鸣的恢宏图景,客观映射财权理论的广泛社会反响与论争。

一、财权理论动态演进透视

产权财务思想因产权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正日益成熟。汤谷良教授认为,企业财权是原始产权派生而又独立于原始产权的一种财产权;企业财权是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也是企业其他经营权的保证和前提,并在企业内部具有明显的层次划分。

伍中信教授在《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一文中,初步提出了“财权理论”,并在其专著《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中,对财权性质、内涵及财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财权流”范畴,并将其作为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其基本思想是: “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企业的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所具有的权能。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起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相伴随。而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也拥有收益权这一财权。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在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法人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具有独立性,公司的财权在其拥有的范围内也具有独立性。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独立理财在涵义上是协同的。理想的财权在独资企业是独立的,在公司制企业也应是独立的。财权具有可分性、可明晰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在财权归于产权的内容中,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贯穿于财务基本理论的始末,在现代财务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和统驭地位。因此,“财权流”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

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提出,激发了许多学者对财权问题研究的学术兴趣。刘贵生教授认为,财权又称理财权,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财产所有权相联系的财力支配权;另一个是与政治相联系的财力分配权。前者属于财务范畴,后者属于财政范畴。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将财权理解为投资权、筹资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和分配权。李连华博士则认为财权并非仅指财务权,而是体现在资金运动和财产上的各种权力,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财产权或物权,并将公司财权划分为出资者终极财权、公司法人财权以及法人财产权所分割形成的明细财权,进一步认为公司财权是由不同层次、不同权能所构成的一个权力结构系统。也有学者认为财权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是狭义上的现金收支及财务运作权;二是包括财务与会计在内的广义上的所有权力;三是构建财务控制系统的依据,包括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现金调度支配权和日常财务处理权等方面。企业财权是关于企业财务方面的一组权能,包括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将权利的一般概念与公司财务特征相结合,财权可定义为公司获取、控制和运作财务资源的权力,主要包括:获取行动所需要的财务资源的权力;控制、使用和处置所占有的财务资源的权力;凭借对财务资源的控制和使用分享收益的权力。财权是派生于产权的财务权利,是体现一定财务经济关系的一组权利束,大体包括财务决策权、收益分配和监督等权能;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是派生于企业所有权的“企业财权”。此外,还有学者主张财权就是财务治理权,并将其分成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两类。其中财务控制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

伍中信教授在其专著《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中,对财权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论著认为,财权流表现为“财流”和“权流”两个方面,即财权流=财力流+(相应的)权力流。用“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述,既充分体现了“本金本质论”的优势,又反映了“本金本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性,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融合。

通用财权与剩余财权范畴的提出与论证,使得财权理论得到进一步拓展。伍中信、曹越和张荣武的研究认为,财权可以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即“财权=通用财权+剩余财权”。通用财权诞生于企业不完全合同中明确规定并且其结果可由第三者验证(即其中的完备部分)的企业“财权”。丽剩余财权缘起于不完全合同中的不完备部分,是企业合同疏漏、未作具体规定或无法作出具体规定或虽作出明确规定但第三方不能验证其结果的企业“财权”。在“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等式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以下两个等式:通用财权=通用财力+(相应的)通用权力;剩余财权=剩余财力+(相应的)剩余权力。财权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

二、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研究演进

伍中信教授秉持财权配置论,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逐步确立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别体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关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已成为财务治理的现实内容。后来,伍中信以“财权”为基本工具,对现代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寻,构建了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现代财务治理结构理论体系。衣龙新博士也是财权配置论的拓展者,认为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财务治理客体具有两种表现形式,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的是“财权”,财务范畴之内总体体现为“本金”。财务治理机制是在企业财权配置的基本框架下,基于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能够自动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调节和规范的一种机制。

财务治理结构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融资结构为基础,在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决策科学化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的客体是(财)权,即特指财务治理范畴的财权,因为财务治理主要就是对财权的配置;财务治理结构体系以财权配置为核心,以融资结构为基础,以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内核;财务治理权具有财务决策、控制和监督三个权能,是财权范畴中的核心,其对财权配置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务决策权来实现的,因此财务决策权就成为财务治理权、财权配置乃至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

张荣武认为,财务治理是在股东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基础上,通过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形成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环境良性互动,实现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的客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财务治理客体是指“财权”,狭义的财务治理客体特指“财权”中的“权力”(虽然“财权”包括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两个方面,“权力”也包括通用财权中的“权力”和剩余财权中的“权力”,但广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是指剩余财权,狭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则是指剩余财权中的“权力”)。公司财权结构是动态的,具有状态依存性;公司剩余财务索取权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博弈提供动力,剩余财务控制权则决定着利益博弈的动向。剩余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本质,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则是财务治理效率的核心。通用财权配置侧重于公平性与静态性,但并非排除效率性与动态性,通用财权契约的履行显然包含着效率和动态因子。从理论上讲,公司财务治理效率既包含通用财权契约的履行效率,又包含剩余财权的配置效率。鉴于通用财务治理对公平的突出强调(虽然包含效率的因子)和剩余财务治理以“效率”为灵魂和根本特征(尽管高效率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公平),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研究主要应以剩余财权配置效率为线索。

三、财权理论的社会反响与论争

财权理论的创造性提出和以财权为主线的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目前财权理论已成为我国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基石与核心。经文献检索发现,我国财务治理这一研究热点领域都是围绕“财权流”这一学术硬核而展开的。

财务治理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财务治理是近年来财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橇而,受到新古典 经济 学以及公司治理研究方法的影响,现有的财务治理研究往往是建立在个体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这样的研究方法难以对财务治理做出准确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运用整体主义观的方法论进行财务治理的研究,可以从 企业 内部微观层次、企业协作 网络 下的中观层次以及社会经济网络下的宏观层次三个方面构建整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分析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与 文献 回顾

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是近年来财务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理论界围绕财务治理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财务治理概念的界定。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一些:伍中信认为,企业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黄菊波、杨小舟认为,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是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划分与配置。杨淑娥、金帆认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

2.对财务治理结构及其基础概念——财权的研究。虽然理论界目前对于财权、财务治理权、财务控制权、财务决策权等概念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对于这些概念的界定也比较模糊,但是,在建立一个以财权为基础的财务治理结构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基本认同财权是财务治理结构所要协调、控制和分配的主要对象,也是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另外,在对财权概念的深入讨论中,理论界普遍认同财权分层的观点。

3.在财务治理理论体系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把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纳入公司治理研究体系中;二是以财权概念为基础,构建独立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onbo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财务治理概念上,理论界普遍认同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的基础是企业的财权,在对财权的不同配置、激励和约束等方式上形成了不同的财务治理结构。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来看,这样的研究思路是一种建立在个体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思路,针对个体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某一基本概念为基础,进而演绎出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理论体系。

但事实上,企业的财务行为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发生的,企业必须与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关联企业(比如控股子公司)等发生联系,这些联系都会对企业的财务治理行为进而对财务治理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财务治理不应仅局限于在个体主义观下进行研究,而应在整体主义观下,讨论企业的财务治理行为,整体主义方法论使我们获得对财务治理活动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对实践作出有效的解释和预测。例如轰动一时的安然财务丑闻,其巨额亏损之所以能隐藏数年是因为利用spe(特殊目的主体)隐藏其巨额债务,而且同时审计方等也为其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在安然造假案中,如果仅仅针对安然公司本身进行分析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将安然放到其整个协作体系中则可以看出其问题的所在。

为此,笔者提出应在整体主义观下开展财务治理研究的观点,并对个体主义观下和整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研究思路作一分析,同时提出,整体主义的财务治理包括企业内部微观层次的财务治理、企业协作网络下中观层次的财务治理和社会经济网络中宏观层次的财务治理三个主要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整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研究思路。

二、个体主义观下的公司财务治理研究

个体主义方法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于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往往先将总体进行细化分割,然后针对若干个体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总体的认识。因此,个体主义方法论也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经济学和很多社会 科学 研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方法论o[s]s3不可避免的,在人们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的研究中,也 自然 而然地将个体主义方法论作为主流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论思想深深影响了财务治理的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治理研究的范围一般局限在单个企业内部。根据上述的文献回顾,我们首先从财务治理的概念中就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很少有学者从企业对外的协作关系角度讨论财务治理问题。实际上,财务行为并不仅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财权分配、财务决策等,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企业、相关部门、资本市场等发生的业务往来与利益分配等,这些活动都会对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治理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但个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研究却将范围仅仅局限在了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上。

2.在对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又往往局限在单个财务契约上。从对财务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如何对财权进行分配、激励和约束以使财务治理效率得以提高,在分配财权的过程中,往往是针对单个的财务契约进行研究,比如研究企业股东的出资者财务、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者财务以及经理人员财务等,这样的分层研究分析深入、逻辑清楚,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体性。事实上,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高级经理、财务人员不仅会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场上作出独立的决策,同时,也会考虑到其他相关人的行为预期而修正自己的决策。也就是说,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人——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这种横向影响关系将会对财务治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个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研究则对此有所忽视。

3.研究方法上的个体主义。在目前的财务治理研究中,理论界普遍是从经济学的 发展 中汲取营养,利用经济学发展的理论成果作为财务治理研究的工具。例如,制度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都被用作进行财务治理研究的有效工具。目前的财务治理研究遵循了企业的契约本质论,从财务契约人手,进而探讨财务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配置问题。这样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个体主义方法论中将总体还原为个体,对个体进行条分缕析式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因而也就在这样的还原过程中,忽略了企业作为整体而具有的特性,也忽略了个体作为整体之一部分而具有的意义。因此,对财务治理研究迫切需要引入整体主义观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嵌入理论、共生理论、网络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作为整体的企业财务活动系统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方法,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辐射,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也被其他社会科学所采纳,在财务治理研究中也是一样。个体主义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制度性、结构性因素对决策行为的影响,而仅仅局限于针对特定个体,在理性主义、偏好既定与结构均衡等核心概念基础上分析问题。事实上,在财务治理活动中,财务主体的行为不可能不受到制度、环境、网络关系的影响,而个体主义方法论却抽象掉了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势必难以得出对财务治理活动准确全面的认识。

三、整体主义观下的公司财务治理研究

个体主义分析方法虽然可以简化我们的研究过程,便于对复杂事物展开研究,但是仅仅局限于个体主义方法论,难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在财务治理研究中引入整体主义方法论,在整体主义观下开展财务治理的研究。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整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微观层次的财务治理;二是企业协作网络下的中观层次的财务治理;三是社会经济网络下的宏观层次的财务治理。从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中,我们最终可以获得一个对企业整体财务治理活动的全面认识。

1.企业内部微观层次的财务治理研究。从整体主义方法论出发,我们在讨论企业内部微观层次的财务治理活动时,不应只局限于对不同的财务契约进行独立的研究,还要注意从财务契约的横向影响机制人手,研究企业主要的财务契约(股权契约、债权契约、报酬契约)之间的互相影响机制。例如,债权契约的存在将会限制企业股利分配政策、对外投资行为、举债活动等,也就是对企业的股权契约、报酬契约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就企业内部微观层次的财务治理而言,应将主要财务契约统一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观下进行研究讨论。

2. 企业 协作 网络 下的中观财务治理研究。企业的财务活动不仅仅是企业独立的决策与执行等活动,企业也不是 经济 生活中的孤岛,每一个企业的存在与 发展 ,必然要处在一个协作网络中。在这样一个网络中,笔者认为,主要的协作关系有这样几个:第一,企业的关联控股公司。这里我们并不仅局限于 法律 意义上的控股,而是针对能够在实质意义上影响经营决策、控制资金流动的关联公司。第二,企业的稳定的客户群体。这些稳定客户将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流人,他们的存在对企业有重要的财务价值。第三,企业稳定的供销关系。企业生产经营必须要有供应商和销售商,稳定的供销关系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对企业财务活动也有重要意义,比如供应商或销售商可以提供给企业资金结算上的支持。第四,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现代 经济中,企业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虚拟的、动态的、网络型的企业联盟日益成熟,因此,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企业的财务治理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企业财务治理进行研究时,不应仅仅把考察的对象集中在单个企业本身上,而应该从其所处的协作网络人手,分析企业财务决策行为、财权配置 规律 等,企业协作网络应该成为我们分析财务治理的对象。

3.社会经济网络下的宏观财务治理研究。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角度来看,企业协作网络也受到社会宏观制度安排的影响。在这里,我们认为对企业财务活动起到结构性的制度安排影响的主要是这样四个方面:第一是股权市场。股权市场将决定企业的股权资本的来源,是企业资本金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企业控制权的重要市场。第二是债权市场。主要由银行为主体的债权人组成,债权人有着与股东不同的财务治理方式,债权市场的不同组织形式、制度安排等将会对企业财务治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经常讨论的英美市场治理模式和德日主银行治理模式,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制度安排的差异。第三是市场监管部门。例如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及其监管活动将会构成企业财务治理一个重要的外部变量。如果监管失效,则财务治理活动就可能被引入歧途。第四是第三方审计部门。审计活动的存在对于企业财务活动构成一种鉴证和外部监督,在缔结、执行财务契约的过程中,审计方的意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审计方也是重要的宏观影响因素。

一个整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体系如图1所示。另外,整体主义观下的财务治理研究还必须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性,必须将经济环境的变化也纳入到财务治理研究的视野里来。进入2l世纪后,经济环境中最明显的两个变化趋势是:从 工业 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权力集中、结构稳定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学习型的组织结构过渡。这样两个变化趋势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生活、企业经营等,在进行财务治理研究时不应忽视这两个重要的环境变量。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组织也必将对财务治理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财务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中,不应仅仅考虑到物质资本投入者,对于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等所起的作用也应该重视;在财务控制权的安排中,不应仅局限于从制衡角度考虑问题,而应结合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考虑财务控制权的安排。

财务治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 财权配置

目前,我国公司的制度安排受经济转轨时期的影响,透过一些问题公司事件,不难发现市场上许多公司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财务方面,如: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委托理财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单纯从财务技术的角度已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公司形成的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重视公司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转而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即着重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已成共识,财务治理就是规范各产权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确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和诺斯等开创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引入契约、不对称信息、成本等基本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问题。根据分析工具和侧重点的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划分成以下理论分支。

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哈特等人直接提出了企业合约不完备的论点,将契约规定外的权利即剩余权利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而且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而完全契约理论却忽视了“控制权”、“权利”等范畴,这些恰恰是企业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

委托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存在个人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的契约关系。因此,必须设计某种制度:一是通过财务治理来明确各级委托人和人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委托人欲实现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必然要采取某种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存在逆向选择,它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道德风险,它既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也包括隐藏行为的问题。

财务治理应该保证财务信息的畅通流动和财务权利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执行,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落到实处。正是高昂的成本配合不完全的契约促使人们关注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因此是财务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理论

哈特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治理结构确实有很大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状态依存的控制权结构,不同状态下的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杨瑞龙则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财务治理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必然借鉴、遵循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拓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三)公司财务理论

本金理论,是财务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流向、流量的合理协调、控制;是对本金的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的合理配置。

财权流理论,汲取了“价值流”的优点、考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挖掘了价值背后的本质力量——权力、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结合。

财务分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在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阐述了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架构、内容、特点等财务理论问题。后经不断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观点:财权分属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之间划分。

公司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概念众说纷纭,尽管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科学决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耦合。

(二)财务治理的主体

财务治理的主体是指在财务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确定财务治理主体,关键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利”。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参与主体不可能太多,只能择其要者来规范调整他们的关系。应将政府包括在内,在公司财权配置和制衡关系中,政府对公司的财务政策和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是不可避免的,撇开政府研究财务治理问题,难以保证财务治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会带来不利后果。作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倾向应为目前主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

(三)财务治理的客体

财务治理的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对财务治理的客体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价值流”的层面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支配价值流的“权利”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具有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以“财权流”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是现代财务的主流。作为财务活动的财务治理的客体就是“价值流”与“权力流”相结合的“财权流”,即财权在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配置。

(四)财务治理的目标

随着公司治理的创新,“股东至上”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质疑。尽管都没有否定股东在企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但动摇了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的假设,因而使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收益享有者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存在疑问,利益相关者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谋求一种对利益关系的平衡、制衡机制,遵守效率、公平原则。因此,将财务治理的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体现了财务治理效率性目标与公平性目标的有机耦合,是一种现实选择。

(五)财务治理的核心

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分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合理配置财权可以增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减少失控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败德行为,遏制利益流失;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财务治理机制

财务治理机制,就是要有效运用财务手段,解决有关因素在相互关联和制约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一个完善的现代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应该是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机制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体。

财务治理机制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分层配置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居于财务治理机制的首要位置;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重要内容,利益相关者需要利用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而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有效则是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以协调各权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财务治理的目标。

(二)财务治理模式

现代企业是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联结体,为使契约得以顺利履行,必然要求各主体能够平等、独立地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拥有与特定经济地位相一致的财权,进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的制度安排成了必然的选择。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公司财权,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当然,这也只是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治理机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为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帮助受损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有一套制度设计安排来确保对控制权的适时适度、有序有效转移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这套制度安排就是相机治理。基于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并在内外部压力下走向共同参与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但各种财务治理模式理论也仅是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鉴于各种内、外在客观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财务治理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治理模式。

总的说来,关于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基本上缺乏总体架构的认识,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不多,本文试图为财务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财务治理论文第7篇

伍中信,朱焱,贺正强

(湖南大学 会计学院,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410205)

摘要:本文以财权为研究纽带,以财权理论为理论基石,构建了一个以财权配置为核心,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内核的财务治理体系,并以财权为核心分析了财务治理的基本要素。

关 键 词:财务治理;财权;资本结构;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0-0111-04

一、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石:财权理论

财务治理属于财务学的范畴,因此,说到其研究基础,财务理论则是基础(财务治理理论)之基础。现代财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财务价值角度)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的财务关系(财务权力角度)。因此,我们认为,财务理论也应该是价值与权力完美结合的产物。然而,传统财务理论大多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的范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两权分离)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财务理论界开始从权力的角度来研究财务理论,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分析财务实践问题,从而,导致了财务治理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本文认为,作为财务治理理论基础的财务理论应该是一套以财权为核心,并融合了价值与权力两方面的财务理论体系,我们谓之为财权理论。

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这一表述综合考虑了价值与权力两方面,符合现代产权思想和现代财务的内涵。财权理论,指的是一整套以“财权”为核心的财务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可以表述如下:财务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财权,即财力+(相应)权力;财权流是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务主体应该具有经济性(价值性)和财权独立性两大基本标准;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大财务目标是从价值与权力两个不同侧面对财务目标的准确表述;资源配置与财权配置是现代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同时,我们认为,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财务活动的处理,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以创造出最大的财富;而财务治理主要是对财务关系的处理,研究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财权来实现相关利益主体权、责、利的相互制衡,从而提高财务活动的效率,确保最大财富的实现。两者的关系是:在资源配置的同时进行着财权配置,在财权有效配置的同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图1融合价值与权力的财权理论体系图

二、财务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组合体。詹森和麦克林将委托关系(Principal-agent Relation)定义为 “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 (即委托人) 聘用另一人 (即人) 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1]契约的委托方和方由于各自利益不一致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于是就产生了人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偷懒”和谋取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委托人与人签订的合约(正式、非正式)便有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属于不完全合约。而不完全合约必然会提高交易费用,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就必须建立一系列机制来协调关系,即形成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界区,这样,企业财务治理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权、责、利三者中,显然,权力的配置是核心。

而在公司的权力结构中,财权则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力,因为公司的各种经营活动最终都会通过资金和资产的相互交换或转变加以完成并在财权上有所体现。因此,以财权配置为核心建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可以说是抓住了公司财务治理中的“纲”。这种治理思想有如下优点:(1)可以加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财权的涉及面最为广泛,大到重要投资、小到日常收支都受其影响。因此,以财权配置为中心构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可以提高公司财务治理中的控制力和控制范围,减少失控区域。(2)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败德行为的发生。人败德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谋取私人利益,这种利益集中体现在财务利益上。而以财权配置为中心建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可以通过财权的恰当配置和约束机制的设立,堵塞资金漏洞,防止利益流失,从而有效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3)反映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本质。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质是有关公司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公司财务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从总体上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一个有关财权的合约安排。

三、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的基础:财权与产权的相互影响

资本结构揭示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同时揭示了企业的产权关系。由于财权对于产权的依赖,因此,产权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权的配置。最初的业主制企业是由企业主独资并亲自经营企业,体现的是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产权,相应地也拥有绝对的财权,形成“一元主体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使原始产权与法人产权分离,相应地,财权也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享,形成“二元主体共同治理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产权关系开始呈现复杂化,相应地也就认为职工、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也应该分享企业财权,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财务治理要以资本结构为基础是因为资本结构所反映的产权关系决定了企业的财权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的财务治理。也就是说,资本结构选择决定企业财务治理效率是通过产权起作用的。例如,我国的国有企业因原始产权主体虚位而使法人产权的权利超过应有的限度,而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经营者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部分财务监督权集于一身,致使企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就属于产权关系模糊导致的财务治理问题。其对策便是减持国有股,使资本结构多元化,也就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从而解决财务治理问题。

另外,财务治理中财权的配置并不是消极地受产权的影响,反过来它又会影响企业的筹资决策,从而影响产权的变动。也就是说,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会形成相应的筹资策略和资本结构。例如,在美英治理模式下的企业往往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德日治理模式下的企业趋向于选择负债筹资。在我国,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由于股权融资不会对经营者的控制权形成较大威胁,从而不会影响经营者的收益,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一般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在所有者控制的企业,股东为了避免控制权被稀释,并加大对经营者的压力,往往以负债代替股权筹资。从上可知,资本结构和财务治理之间体现了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当然,资本结构对财务治理的作用是这种关系中的核心。

四、激励约束机制是财务治理的内核:财权配置的核心问题与有效保障

我们认为,企业财务治理的财权安排最终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治理,其一是形成特定的财务结构(或资本结构),从结构上影响企业治理;其二是形成一种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上影响企业治理。其中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则是财务治理结构的内核。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形成了多环节、多层次的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不一致、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委托人必须以权力与利益来激发人的积极性,用责任来约束人的行为,而人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应该享有相应权力与利益。建立这种权、责、利相协调的激励约束机制,便是财务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要想达到这种权、责、利之间的内在统一,其基础是必须在委托人和人之间合理配置财权。因此,财权配置的核心问题便是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相融的财务制度或者财务机制,同时,只有通过激励约束这一内核的建设,财权配置才会得到制度保障,并使财权配置落到实处,最终使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得以建立和完善。

五、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基本要素

财务治理结构基本要素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应该是我们在研究财务治理结构时必须首先予以明确的。第一,谁参与财务治理,即财务治理主体问题;第二,财务治理主体在处理什么,即财务治理客体问题;第三,财务治理主体如何处理财务治理客体,即财务治理模式问题;第四,财务治理主体通过处理财务治理客体须达到什么目的,即财务治理目标问题。

(一)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者{1}

财务治理主体,即谁参与财务治理,而要参与财务治理,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财权(表现为财务治理权)。这样,财务治理主体可简单定义为:拥有相应财权并参与财务治理的自然人与法人。另外,由于财务治理的核心是配置财权,因此,我们可以将财务治理主体定义为:拥有财权并参与分配财权的自然人与法人。在业主制企业,企业主独资并亲自参与经营,企业主拥有所有财权并无须分配,因而,财务治理问题并不重要,也无财务治理主体而言。随后,业主们发现,将企业交与精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专门人才(经理)会更有效率,而要这些人才能积极有效地工作,就必须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一般财务决策权与财务执行权)。这里,业主们在拥有财权的同时又分配财权,从而成为了财务治理主体。另外,企业经理限于工作内容的复杂、知识水平的有限等因素,又必须将自己享有财权的一部分分配给财务经理或项目经理。这样,企业经理也因为其拥有财权并参与分配财权,便成为了财务治理主体。随着企业层层委托,企业就出现了相应的财务治理主体。除此之外,某些财务治理主体拥有的财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上层主体授予的。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既是分配财权的主体,同时也可以是财权配置对象。正如企业委托链条中一些主体既是委托者又是者一样。上述企业经理拥有的财权是业主们授予的,因此,对于业主来说,企业经理是财权配置对象;但对于财务经理而言,他是分配财权者。

对于财务治理主体的理解应抓住两个方面:拥有财权(表现为财务治理权)和参与分配财权。首先,没有财务治理权的肯定不能叫财务治理主体,如为了保证企业的自主经营,履行行政职能的政府(政府可以出资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是不拥有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因而,不是财务治理主体{2}(但这并不排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来管理企业)。另外,仅仅拥有财权,而没有参与分配财权的也不应该是财务治理主体。例如,企业的职工虽拥有一定的财权(主要指少部分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但由于其处于委托链的底层,其权力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非常小,因而,很少参与分配财权,这样,职工就不是财务治理主体。如果职工组成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到分配财权当中,那么,职代会就是财务治理主体。因此,财务治理主体还显示出了一定的状态依存性。

(二)财务治理客体:财权

对于财务治理的客体,目前,许多研究将其等同于财权配置对象,即将财权分配给谁,谁就是财务治理客体,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这样势必造成财务治理主体与财务治理客体混为一谈的局面,从而模糊了财务治理研究。依据财权理论,财务的二重性(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决定了企业财务应该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两方面。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财务活动的处理,而本金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始终,因此,可将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的客体,即财务管理是对价值形态的本金的一种管理活动,对此,理论界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财务的另一方面――财务治理主要是对财务关系的处理,而对财务关系的处理,其核心是借助于对财权的合理配置,显然,财权贯穿了对财务关系处理的始终。与财务管理客体类似,我们应该将财权(具体为财务治理权)作为财务治理的客体。

(三)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集权与分权的动态调整

我们认为,财务治理权是与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的权力制衡观念,它是由财务决策权、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监督权构成的。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财务治理权又是财权配置中的权利制衡方面,因而财务治理权又构成财权范畴中的核心。而在财务治理权的三权中,财务治理权对财权配置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务决策权的影响来实现的,因而财务决策权就成为财务治理权、财权配置乃至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

这样看来,如何对财务决策权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是财务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对此,雷光勇博士认为,最佳的分配方案应该是将权力分配给拥有知识和信息优势的人。[2]尽管可以根据进行财务决策所需专门知识的特征而将财务决策权配置给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财务专门知识在不同财务决策主体之间的传递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了信息成本;又因各主体的目标函数不一致而产生了成本。这二者的存在使得现实的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往往处于财务集权与分权之间的某一随机位置上。随着链条的延长,受托财务责任层次的多样化,财务决策越是接近于基层,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成本就会越小,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成本却会越来越高,这是财务集权治理向分权治理过渡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财务决策权配置的最优模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需要权衡委托所引起的成本和信息成本,并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信息技术水平及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还需要考虑控制与激励的问题。

(四)财务治理目标:财权的最优配置

由于财务治理属于财务的范畴,因而,财务治理目标也应该从属于企业财务目标,但它并不等于企业财务目标。有的学者将财务治理目标定义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显然是将财务治理目标等同于企业财务目标了。在此,我们从现代财务的二重性来谈论财务治理目标。如前文所说,现代财务融合了价值(本金)和权力两个方面,我们认为,财务管理是通过对财务活动处理来实现本金的增值,从而达到财务目标的价值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财务治理是通过对财务关系的处理来达到各利益主体权、责、利关系的合理划分(核心是财权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财务目标的权力方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因而,我们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本金的最大增值,从价值角度为财务目标服务;而财务治理目标则是财权的最优配置,从权力角度为财务目标服务。{3}

图2财务治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目标关系图

――――――――

注释:

{1}本文所谓的财权配置者是指谁来配置财权,而财权配置对象是指将财权配置给谁。

{2}这样看来,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看作是财务治理主体的观点是不妥的。

{3}从价值方面出发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从权力方面出发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并不是两个不同的财务目标,而只是一个财务目标的两个方面,两者的不同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而已,而其实质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Jensen M,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10): 305-360.

[2]雷光勇. 财务治理:集权与分权的经济学分析[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2).

财务治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治理 财权配置 激励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中,离不开各个财务经济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界定与协调,以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的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司治理效果。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产权中的核心部分──财权为基本纽带,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的制度安排,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如何理清各种财务契约关系,加强财务控制,强化财务治理,最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本文讨论的关键所在。

一、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从经济角度看,公司治理是公司的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我们把公司治理层次上财务方面的事务和运行机制划入财务治理范畴。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应该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同时,由于财务治理也构成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财务治理结构处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因此,财务治理理论的不断充实、发展也必将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拓展、完善。

二、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财权配置深深影响着公司治理

1.以财权配置为核心建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抓住了公司财务治理中的“纲”

这种治理思想有如下优点:(1)可以加强财务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2)从理论看,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败德行为的发生。(3)反映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本质。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质是有关公司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财权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公司财务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2.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财权配置从两个方面影响公司治理

一是形成特定的资本结构,从结构上影响公司治理。二是形成一种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上影响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降低成本,保证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

三、理清各种财务契约关系,加强财务控制,强化财务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理清财务契约关系,加强财务控制,以强化财务治理

从公司治理的定义看,各种索取权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利益冲突及其治理机制是由财务契约确定的。这些契约主要包括股权契约、信贷契约和报酬契约,它们构成了公司治理的结构基础和机制基础。财务契约为财务治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些治理机制、治理目标和控制的标准。但是,契约一旦签订就成为一种硬性的制度,而契约条款的具体运用却是灵活的。所以,需要实施治理层次上的财务控制,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对整个公司实施的财务控制。

2.强化财务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策略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治理的目标一般是通过财务治理实现的,对于公司本身来说,强化财务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界定清晰的财务经济主体

财务经济主体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实体。财务经济主体可清晰的划分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债权人,他们各自行使着不同的财务控制权。理顺产权关系、改善股权结构,是清晰界定财务经济主体、强化财务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2)进行合理的财权配置,对财权做适当划分

对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进行适当划分。公司的财务事项可分为重大事项和一般事项。公司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全体成员集体进行决策。而一般的财务事项可以由高层管理者委托职业经理人斟酌决定。唯有对财权进行适当划分才能避免投资的失误,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

(3)建立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比较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运作机制形式首推财务预算控制机制。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可以将公司定时期内要达到的财务目标以及需要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安排,并且通过财务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可以有效约束与控制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只有提高财务治理效率,使财务治理行为步入良性循环,才能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4)建立科学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拟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eva──经济增加值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由此产生的股东与人的委托关系,只要存在着委托关系就要求有激励约束机制,干好了有奖励,乱来就会受到惩罚。实践证明,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降低成本,保证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

(5)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完善股东大会制度,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公司一定要重视董事会的建设。人的失误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机会主义;二是不称职。例如环境改变了,而人的思维却跟不上形势,旧的思维定式使其决策发生了失误。此时就需要董事会的介入,必须更换人来挽救整个公司,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在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上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樊行建.会计研究.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2005,(2).

[2]伍中信.会计研究.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05,(10).

[3]张纯.会计研究.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下的预测机制研究,2005,(8).

[4]张栋,杨淑娥.会计研究.论企业财权配置,2005,(4).

[5]朱勇.出版经济.浅议加强出版业的会计监督,2002,(12).

[6]张先治,袁克利.会计研究.公司治理财务契约与财务控制,2005,(11).

[7]周仁俊等.会计研究.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2005,(11).

[8]衣龙新,丁新华.商业研究.财务治理理论基础,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