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10:22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消费 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17-02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为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的行为特点,我们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学校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性

我们对355名男性大学生和397名女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平衡,故在此基础上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男女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1.1男女大学生手机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手机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8.6%,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占比37.2%,x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12.4%,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比7.3%,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3.4%,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1.1%。因此男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看电子书、刷微博朋友圈以及QQ、微信聊天。用手机淘宝,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讯占比极少,不爱用手看新闻资讯。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5.8%,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的占比46.9%,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8.3%,选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7.1%,选择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1.0%,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0.8%,选择使用手机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刷微博朋友圈、看电子书以及淘宝。用手机聊天,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以及看新闻资讯占比极少。

1.2男女大学生电脑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电脑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43.3%,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34.6%,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7.6%,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10.7%,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0.3%。因此男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不爱使用电脑淘宝。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72.8%,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19.4%,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3.5%,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淘宝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淘宝、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

1.3男女大学生书籍文化消费的偏好分析

在喜欢看哪一类书或杂志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0.4%,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4.1%,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12.1%,选择言情的占比2.5%,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8.7%,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4.5%,选择艺术的占比2.8%,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2.0%,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4%,选择生活类的占比1.1%,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3%。因此男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生活及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

然而女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1.5%,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0.7%,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22.2%,选择言情的占比4.3%,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5.0%,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1.0%,选择艺术的占比2.5%,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1.3%,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0%,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5%。因此女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不爱看生活类书籍。

2.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我们对233名一本大学的大学生,283名二本大学的大学生以及234名三本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2.1关于手机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调查发现,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0.2%,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11.0%,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5.9%。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5%,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4.1%。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43.3%,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2.3%,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0.0%。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短。

2.2关于电脑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在使用电脑的时间方面,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0.1%,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6%,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7%。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5.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8.1%,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8.0%。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6.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8.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8.5%。一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7.3%,二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9.5%,三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28.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短,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

二、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1.男女差异性的原因

我们随机采访了50名男性大学生和50名女性大学生。女生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微博使女性的话语权增强,并且赋予了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平等的表达空间,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地位。所以,女生可以通过微博自由发表言论,享受与男生平等的权利。此外,分享明星状态,可以追赶潮流也是女生喜欢微博的原因。而男生觉得微博信息具有浅显性、破碎性以及不完整性,缺乏理性和辑思维,因此整体上来说,男生没有女生爱刷微博。

从消费心理上分析,女生淘宝多为满足自己的对时尚、美感等的精神追求,就算不买东西看看也很开心。然而男生消费时目标明确、果断,他们淘宝就是为了买东西,所以男生不如女生频繁使用淘宝。

2.不同级别大学大学生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

2.1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院校,特别是特别是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环境秀美,文化气息浓郁。这些大学专任教师总人数较多,有的甚至超过新生人数。不仅如此,专任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具有较强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一本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的教育资源丰富。这类高校,学术气息浓郁,大学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学习最新或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受到优良文化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发展型的文化消费。

而三本大学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气息欠缺。此外,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一二本院校,学生的教育资源有限。由于欠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教学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娱乐性强。

2.2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大学的大学生是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的,这些学生大多勤奋好学,学习自主性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大多拥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能力强,做事持之以恒,他们会按照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合理的进行发展文化消费。根据凡勃仑的炫耀性消费理论,齐奥尔格・齐美尔的流行是阶级的产物以及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的论述,均体现了文化消费是一种带有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模仿性。所以一本大学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的同学,进行优质的文化消费。而二本、三本大学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弱于一本大学,学生的自觉性也较差,娱乐又是人的天性,所以这些大学的学生文化消费娱乐性较强。

参考文献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2篇

关键词:手机 媒介 媒介消费

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手机逐步由通信工具转变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指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以及由它带来的社会变革。①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大众媒介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仅被党和政府作为一种公共事业,为党和人民服务。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的市场化使得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②

媒介消费指的是人们获取和享用大众媒体精神产品或传播服务的各种活动。③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包括消费者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以及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其中,消费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消费者以什么身份、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方法来消费以满足其需要。④手机作为媒介在消费形态上有着移动性、互动性、个性化、多媒体等消费特征,手机媒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思考如何运用这种新媒介以使其价值最大化。⑤人们对于这种新的媒介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实践上都在不断地思考和创新,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媒介的产生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带来一场新的通信革命,也对人们的媒介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消费者可分为个体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个体消费者主要指那些旨在获取和享用大众媒介精神产品或传播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他们的媒介消费的目的是实现个人效益最大化;而组织消费者指的是企业、政府、公共机构这类把媒介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行消费的,他们把媒介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目的是为了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手机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对个体和组织这两个不同的消费主体所产生的影响。

手机引发的个体消费者的媒介消费变革

手机媒介促使消费者身份的改变。手机媒介的出现促使媒介消费者从“信息消费者”的身份,转变为集“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于一身。传统媒介时代,媒介属于一种稀缺资源,传播者是确定的,信息反馈比较困难,媒介消费者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即传统媒介生产什么信息,我们就消费什么信息。然而,由于手机媒介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媒介消费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具体表现在消费者可以在这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直接参与各种传媒热点问题的讨论,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另外,由于手机媒介的交互性特征,使得消费者可以及时地反馈信息。

手机媒介促使消费模式的改变。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开放和共享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媒介的“把关”功能几乎消失,使得媒介消费模式从大众传媒时代的接受选择转变为如今的选择接受。“把关人”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那些符合群体规范或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者怀特认为在大众传播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大众传媒时代,消费者除了接受传统媒介提供的信息外,很难有其他渠道来获取信息,所以只能依赖传媒选择、过滤后的信息。然而,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及传播者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使得网络信息海量化且更新速度快,网络时代的“把关人”难以及时有效地对网络信息加以选择取舍,媒介消费者可以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收经媒介选择加工后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接收信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定制天气预报,利用手机上网下载小说、音乐等等。

手机媒介促使消费结构的改变。媒介消费结构指的是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媒介消费过程中对不同媒介消费的比例。手机与传统媒介的融合使其具备更加强大的功能,丰富了媒介消费内容,促使消费者更偏向于新型的媒介消费,相对地减少了对传统媒体的消费,这使得整个媒介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加上在传播速度和便捷性方面,手机媒介优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对手机媒介的消费。《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报业、图书、电视等传统媒体尽管保持了一定比例的增长,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而移动传媒和互联网成为传媒的双驾马车。⑥随着中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人们对手机媒介的消费呈增长趋势,目前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应用形式已经得到发展,所以,手机作为移动媒介,它的产生、发展促使了媒介消费结构的改变。

手机媒介促使消费时空的改变。传统的传播环境下,人们对媒介的消费活动是在特定时空下进行的,手机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促使消费者可从特定时空转向全时空消费。随着信息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消费者的信息需求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全时空的存在,他们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手机媒介满足了消费者全时空消费的需求。保罗·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这个概念——纵观媒介的发展,我们可以看见媒介的发展是一个叠加的过程,不同的媒介发展阶段总是从不完善向完善的方向发展,后发展的媒介总能克服原有媒介的缺点,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偿。印刷媒介的出现是对口头传播稍纵即逝的缺陷的补偿;广播使得即时性、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则补偿了电视、书籍、办公等多模式的不足,而手机媒介则使以前一切媒介的非移动性得到了补偿。⑦手机以前的媒介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而无限移动的双向交流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为便捷的媒介,手机拥有的便携性,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移动的环境下、任何时间里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满足了人们全时空的媒介消费需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候车厅内、电梯门前、公交车上很多人在浏览手机报、手机上网聊天等,所以,手机的出现促使了消费者在全时空的环境下都可以进行媒介消费。

手机引发的组织消费者的媒介消费变革

作为消费主体的企业、政府、公共机构的媒介消费,是以获取媒介的传播服务来维持企业的运行、发展和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而手机作为媒介的出现为这些消费主体提供了新的传播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使得在大众传媒时代,企业投放广告的成本越来越高,效果却差强人意,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信息是选择性接触的。然而手机的个性化消费特征有助于企业营销者通过数据分析搜集消费者的信息资料,细分消费者,然后利用手机媒介投放广告。3g时代的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识到手机媒介是其实现精准营销传播的利器。所以,手机媒介的出现使得企业作为媒介消费者有了新的更好的选择。

同样,对于政府和公共机构而言,可以在数据库基础上进行信息快速有效的传达,这种优势是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提供的。例如:北京三环路维修期间,北京市政府通过手机短信交通信息,就是针对本地区的所有公众消息,可以补充传播媒介无法达到之处,使信息有效传达。

当然,对于手机引发的媒介消费变革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除了积极的影响外,变革还带来了以下问题:

首先,增加“把关”难度,垃圾信息泛滥。传统媒介中传者的身份是固定的并且大众传媒代表了党和国家的喉舌,传媒组织对信息起着把关人的作用,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都被过滤出去,我们接收的信息是符合社会的健康发展的。手机媒介的出现使得无数个传播主体浮现出来,信息的传播者呈现“去中心化”的状态,他们可以成为信源自由信息,并且手机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无障碍性,使得在不同的节点上信息几乎是瞬间就到了眼前,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难以彻底实施,尤其是一些信息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散布大量的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让信息控制防不胜防。

其次,不利于媒介消费者身心健康发展。手机媒介使得媒介消费者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但是传者数量激增带来的信息的剧增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成为信息的奴隶,对信息的消化和梳理能力退化,形成了麻木盲从的心态。另外手机媒介拥有强大的娱乐功能,手机上网、手机游戏使得人们对手机媒介产生了依赖心理,与网络沉迷现象一样,过度的依赖和沉迷手机媒介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有暴力、色情信息的传播,都不利于媒介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手机使得众多的人成为传播主体,把关难度加大,造成了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泛滥,从而影响到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同时手机强大的功能使消费者有“手机依赖症”的倾向,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面对手机引发的媒介消费变革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媒介消费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培养媒介消费者合理利用信息为个人、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⑧当今一些媒介为了迎合受众,存在着媚俗化倾向,使人陷入娱乐至上的幻觉中,沉醉于虚幻世界中,这些信息带有强烈的说服性,甚至是欺骗性。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消费者的媒介批判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大量垃圾和不良信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新的传播环境下把关人的缺失。由于手机是一种新媒介,发展之初国家对这一新事物还没有具体的监管细则,以致出现了监管漏洞。直到2008年央视“3·15”晚会上媒介消费者的权益才得到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手机媒介的监管。针对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除了要提高媒介消费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外,还要从源头进行治理,即发挥“把关人”在手机媒介的信息监管作用,具体而言: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信息监管部门要加大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监控力度,同时要发挥政府媒介规制的作用,保证媒介坚持正确的方向,注重舆论的导向功能,构建健康、和谐的媒介环境。

不管是自律还是他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于手机媒介传播的管理应该是一种综合管理,各方应该相互管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手机媒介信息交流环境。

注 释: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3页。

②张小争:《大众传播中受众权益保护》,(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006年版。

③宋小卫:《媒介消费者也可以打官司》,《文化月刊》,2003(9)。

④王长征:《消费者行为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文长辉:《媒介消费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http://media.163.com/10/0419/16/64l6u0cg00764bng_3.html

⑦保罗·莱文森[美]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高价手机;技术接受模型;心理满足感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手机产业迅速兴起,尤其是近年手机行业跨入智能时代。伴随手机行业愈演愈烈的竞争,其消费群体呈现多元化,其中大学生消费群体已不容小觑。在楼锡锦等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有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且前人的调查显示同时拥有多部手机的大学生并不鲜见。时下的“苹果热”“小米热”“三星热”等以年轻人尤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手机时尚潮流甚嚣尘上,有不少大学生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忠实粉丝。在“手机热”中,一部分大学生着眼于能满足基本需求并符合其经济能力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另一部分大学生热衷高价位的高端智能机。然而,后者购买高价手机是理性因素使然还是非理性的结果?本研究据此展开。

二、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李晶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得出结论,手机依赖大致分为人际依赖、娱乐依赖和信息依赖三个类型,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同时,中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每年新增大学生400多万名,大学生群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这些年龄2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手机消费的主要群体,[3]这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都是不可低估的。

张瑛认为,影响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品牌、质量、价格、功能和外观,[4]其并未考虑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对手机购买行为的影响;钱正通过调查武汉三所高校大学生手机各功能的使用情况,分析得到了人口统计因素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并基于用户行为将大学生细分为积极尝试者、适当追随者、墨守成规者;[5]赵富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从众性、时尚性、易受暗示性、攀比性、个性化和差异化特征;[6]顾镁概述了大学生手机消费的心理动机(沟通交流、个性时尚、从众心理、攀比炫耀、娱乐享受)、群体需求和消费模式情况,并总结了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产品内部线索、产品外部线索、情境线索及经济文化线索,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7]

还有一些学者对大学生手机消费提出了建议:张永强通过分析了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动力和群体特点,针对大学生手机市场提出了建议。[8]程明明研究了大学生属性(性别、年级、城市或农村、月生活费、有无男女朋友、有无兼职工作、有无兄弟姐妹)及手机外观中相关因素分别对手机月消费额、月短信占手机月消费比例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了手机消费的建议。[9]因此,前人的研究较少涉及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心理因素影响程度作深入、定量的探索,也未据此对相关方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所以本研究基于此展开。

(二)技术接受模型

为了清晰、定量地对大学生购买高价位手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引入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为分析工具,这一模型由Davis[10]于1989年提出,用信念――态度――意图――行为因果链关系解释和预测个人接受新信息技术的理论,后又将只起到很弱的协调作用的“态度”这个方面去掉。

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决定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指在工作环境下,用于衡量系统有助于提高使用者工作表现的程度,即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程度。感知易用性则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共同决定了使用者的态度,又影响了使用者使用系统的意图,最后产生一定的行为。技术接受模型的拓扑结构和变量随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变化。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模型建立

随着手机的逐步智能化,其功能即应用也逐步升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故手机带给人们的娱乐体验、学习便利和外观设计体现了其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则通过手机运行速度的快慢、画质音质的提升、触屏灵敏度和系统的易用性四个维度衡量,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和年龄段,他们具有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消费观念超前但又因经济未独立而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大众消费的排头兵,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11]所以在模型中新增心理满足感维度,通过对从众心理、品牌热衷、追赶潮流、攀比心理和偶像崇拜五方面的测量来探究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购买高价手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借鉴技术接受模型,将大学生的手机购买行为看成一个信息系统,接受或使用该信息系统是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心理满足感共同决定的,并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一定的影响,故提出大学生购买高价手机的技术接受模型。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为便于界定研究范围以得到准确结论,在设计问卷时特别规定购买时的价格高于2000元即为高价手机。问卷的问题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从“1”至“5”依次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问卷设计完成后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测试,根据被调查者反馈的意见进行了多次完善,最终问卷分为两个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和影响大学生购买高价位手机因素的调查。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随机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调查问卷,扣除填写不完整、回答前后矛盾等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415份,问卷有效率为83.00%。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危机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品牌信誉 忠诚度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市场营销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危机营销管理。在当今市场大环境下,企业和企业间在价值链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日渐复杂化,这些都使得企业的脆弱度增加,即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可以说,企业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

在商品市场,还有另外的一个主角,这就是消费者。消费者在面对某一产品的危机时,其行为的变化是多样的。虽然从营销理论上讲,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已经开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不仅仅为了其使用价值,他们开始为了自己的偏好选择商品。

本文拟通过对手机质量危机问题的研究,为面对危机的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意识和水平,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2.研究行业的选取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自1987年底开始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国内现在手机的普及率比较高,截至去年7月底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32.7%。国内手机消费者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可以说消费者的手机消费行为包括了所划分的4种消费类型,有代表性。国内的手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仅有国外的洋品牌也有本土品牌,竞争已经体现在各个层面,无不散发着竞争的味道。

在研究范围的选取上,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拟定在哈尔滨市的部分手机用户上。通过选择不同人群发放问卷,希望可以触及到包含所有消费行为类型的消费者行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总体设计

本章将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查阅的定性研究的方法,找出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品牌信誉和消费者忠诚度)所包含的“指标”。然后,通过定量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说明这些“指标”如何受危机影响。

2.研究思路

本章分3个步骤来研究手机市场中质量危机对消费者的影响:

三、定性研究

1.品牌信誉指标设计

本调研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把品牌信誉的影响因素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市场表现、品牌形象。二级指标隶属与一级指标并对其产生影响。产品表现包含质量、性价比、创新三个方面;服务表现包括投诉处理速度、服务专业性和售后服务三个指标;市场表现由市场价值、市场占有率、品牌成长能力决定;品牌形象的二级指标包括了产品的实用性、产品设计、功能性、产品象征、产品感觉和安全印象6个指标。

2.品牌忠诚度指标设计

通过对文献和其他同类论文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两分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去测量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并则采用了Parasuraman Zeitham.和Berry(1996)、Oliver(1999)的衡量方式。态度忠诚包含了拥护该品牌、告诉好友、推荐他人购买三个二级指标;行为忠诚包括下次购买仍是首选、持续购买和惟一购买三个二级指标。

四、定量研究

1.调查方案的设计

(1)调查的目的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通过数据的搜集和整理,首先证明出各类型消费者行为中品牌信誉和品牌忠诚度的关系,然后加入危机事件和企业危机后反应这两个变量,观察各种类型的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2)问卷的发放

问卷的发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当面直接发放,回答完后马上回收;另一种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放给受访者,然后收回问卷。

(3)调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购买者在购买过程中信息收集数量和品牌间的差异程度,区分出的四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购买行为的统计分类

2.统计分析方法

本问卷所包含了大量的消费者信息,在对问卷信息进行处理时, 本文采用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到的两个主要数学工具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1)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的运算过程,通常统计上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即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所负载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当然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线性组合的第二个主要因素,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再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 F2)=0,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其中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例如,当有两个主成分F1 ,F2的情况下,线型表达式为:

(2)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就是研究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紧密程度.换句话讲,相关分析的任务就是对相关关系给以定量的描述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符号”r”表示,如果一个变量Y可以确切的用另一个变量X的线型函数表示,那么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是+1或者是-1。一般按”r”的绝对值大小来定义, 0~0.33为弱相关,0.33~0.67为中等相关,0.67~1为强相关。

通过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四类消费者品牌信誉和消费者忠诚度的相关性, 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后相关性的变化,以及企业对危机事件处理的好,处理的不好的两种情况下相关性的变化。

3.量化分析

(1)主成分分析应用

下面以第一类消费者(信息选择多,品牌选择也多的消费者),以及其表一的信息(质量问题发生前相关信息)为例,计算其忠诚度以及品牌信誉的综合评定水平。本类型的消费者为88人,首先应用SPSS对品牌信誉的15个指标进行Data Reduction处理,结果见表2、表3。

表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表3 Component Matrix(a)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5 components extracted.

根据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在结果一Initial Eigenvalues中的Total可以看到,要提取5个主成分,而且所提取的五个主成分可以反应整体信息量的77.417%,所以可以决定用五个 “主要成分”来代替原来的十个变量。但因为“Component Matrix”是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每一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为了所代表各个指标的系数,需要把Component Matrix(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最后可以得出 :

F1=0.28ZX1+0.35ZX2+0.26ZX3+0.19ZX4+0.27ZX5+ 0.22ZX6+0.33ZX7+0.30ZX8+0.34ZX9+0.23ZX10+0.04ZX11 +0.18ZX12+0.21ZX13+0.29ZX14+0.22ZX15

… …

F5=-0.33ZX1+0.31ZX2-0.19ZX3+0.29ZX4+0.07ZX5-0.09ZX6+ 0.07ZX7-0.29ZX8-0.13ZX9-0.16ZX10+0.52ZX11+0.27ZX12+0.24ZX13 -0.20ZX14+0.29ZX15

又由于:

其中λ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那个数字。可以分别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表示每位受访者的消费者忠诚度和品牌信誉。

笔者分别计算了每类消费者在四种情况下品牌信誉和忠诚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结果如表4、表5所示:

(2)相关性分析应用

在计算出了每位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品牌信誉之后,如果以每种状态下的某类消费者的品牌信誉和忠诚度作为变量,可以进行相关分析。

4.结果讨论

综合表4、5、6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第一类消费者――具有复杂性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说是一类“理性”的消费者,在购买状态下,其对品牌的任何与消费行为相一致说明了这一点。但危机事件的发生,让“理智”的消费者受到一些影响,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一致性有所改变。但如果企业采取合理的应对危机的措施,此类消费者可以很快的回到“理性”消费的方式上去。当然,如果危机事件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理,消费者将继续延续这种“混沌”的消费状态。可以说,这类消费者对于危机事件来说,是一类可以通过努力“挽回”的消费者。

(2)对于具有减少失调性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其消费方式表现除了一种“感性”。在购买产品时,其对品牌的认可和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可是质量危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特别是品牌信誉方面,此类消费者一旦受到危机事件的影响,就很难在心理上又所改观,及时企业对危机事件采取了妥善的处理措施。但忠诚度方面,消费者对危机的出现并没有表现的很剧烈。面对企业对危机事件采取的措施,此类消费者并没有显处敏感,而且有些被动。可以说,在危机事件中,此类消费者是一类很难在心理上“挽回”的消费者,而且企业对危机的妥善处理很难给此类消费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具有减少失调性消费方式表现出了一种被动的特征。

(3)对于具有寻找多样化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其具有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相统一的特点,这种特点即使在出现危机事件时也没有改变。此类消费品很难对某一产品产生品牌忠诚,但也恰恰因为这个原因,使危机对其的影响不大。在危机事件得到妥善处理时,会在其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一种积极的“广告”效应,即对购买产品的评价高出了购买时的状态。而且如果危机没有妥善处理也不会给此类消费者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在其购买行为上,寻找多样化的消费者表现出了主动,直接的特点。危机给了企业一次赢得此类消费者好评的机会,妥善的处理好危机事件,会在寻找多样化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心中,树立其企业的良好形象。

(4)具有习惯性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危机事件破坏是是其消费的一种习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其购买行为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但是危机的处理结果会影响其后来的消费方式。特别是危机未能得到妥善处理的情况下,消费者会从心理和行为上排斥该产品,虽然对该品牌并没有形成忠诚度,但是行为上的依赖也被严重的破坏。而危机如果得到妥善处理,其行为上可能回到了之前的水平,但是心理上的阴影却很难消失,对危机得到妥善处理的积极影响不“敏感”。

本文分析了四类消费者在危机事件后忠诚度和品牌信誉的变化情况,也比较了在四种不同状态下忠诚度和品牌信誉的相关性。通过比较,笔者看到,危机事件的处理也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arcus Berliant, Sankar De。 On the revelation of private information in stock market economies [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1998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严先溥:中国手机产销状况与发展趋势分析[fJl.营销与管理,2004 ( 6 )

[4]周梅华:顾客忠诚度的测量及其实证研究.科技导报,2004 (12 ): 48-52

[5]Arjun, C. Brand reputation affects the advertising-brand equity link[J]. Journal ofAdvertising Research, 2002, 42(516): 33-43

[6]Aaker, D. A.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M].NY: The Free Press, Macmillan, 1991

[7]郝静宜:消费者对消费性产品品牌形象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文化大学,1998

[8]黄磊:顾客忠诚.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孙丽辉:忠诚的价值及基于忠诚的管理.市场营销导刊,2003 (2)

[10]周梅华:顾客忠诚度的测量及其实证研究.科技导报,2004 (12)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5篇

一、调查时间: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四、调查方法:

自己制作调查问卷,通过e-mail发送给认识的朋友,并请他们转发给熟识的同学进行调查。通过回复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六、调研统计人:xx

结果与讨论: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167人参加并且完成了问卷,有效回复率为90%.并且参加调查的朋友具有很高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大学生手机调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我们主要针对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学生手机的使用要求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分析、学生手机族的目标确立分析5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最后给出结论。

在接受调查的167名大学生中,涵盖了从大一到大三的样本,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女性占53.3%,男性比例是46.6%。

1、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

你现在是否拥有手机?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有89%的学生拥有手机。同时45%的学生将会在近期更换手机。在没有手机的学生中,71%学生将会在近期购买手机。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在大学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已开始普及化了。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者群体。

现在使用哪个牌子的手机?

可见诺基亚这一世界手机销售商果然不负众望,霸占了头位,而其他牌子也不甘示弱,拥有一定的支持者。可见需求成上升趋势。

你获得手机的途径是?

家人购买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5%;自己购买占51%;朋友赠送占3%;来历不明占1%。

以上调查表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提高,部分学生有稳定的收入以满足他们的消费。

2、学生手机的使用要求分析:

①最重质量

另外,部分消费者对外观款式要求也较高,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款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他们的口味,由于大学生都是年轻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持手机者年龄的下降,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而对外观款式的要求会更高。

②中抵挡产品较受欢迎

③购机地点较集

中对消费者购买手机地点的调查发现,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地点较为集中,大体上分布在手机大卖场和品牌专卖店,其比例分别为56%和38%,其它的只占6.5%。手机是高科技产品,普通消费者难以了解其功能是否完善、质量是否可靠,他们只好以销售人员的信用和专业知识作为判断标准,而手机大卖场或品牌专卖店的销售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手机大卖场的价格优势也是学生朋友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④手机品牌比较复杂

⑤手机用途比较统一

大学生使用手机用途较统一,在已有手机用户中,多数用于联系亲友,占67.7%。还有少数只是跟着大家走(受周围人影响的)和追赶时尚的,各占9.8%。

家长方面认为,手机是用于方便和孩子联系的,学生手机族的手机58.0%都是家长掏钱买的。同样学生也认为有了手机可以方便与亲友进行沟通,以维系家人及朋友的感情。

⑥手机费用普遍较低

⑦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购机环境

配合度检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大都倾向选1米或是0.5米;和选沉默的、微笑的倾向较为明显。;和喜欢拥有柔和音乐的购机环境。

分析:

大学生其有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在生理方面,大学生大脑的活动特点是兴奋性与抑制性处于平衡状态,这为大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供了基础。在心理特点方面大学的思维方式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不再凭一时冲动盲目消费,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去权衡得失后再作出决定。

3、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动机分析:

消费动力与消费需求是密切联系的,当一个消费需求出现以后,为满足这种需求的动力也就随之产生了,对此我不想加以详细论述。从上面各种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是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的,造成这一高消费动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通信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达到一周一款。手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缩。

第二、信息的极大丰富化、便利化,对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动力也有影响

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台、店堂、车体广告铺天盖地,宣传无处不在,各大手机厂商与广告商们的努力,使得通信领域(主要是手机市场)的信息极大的丰富化、便利化了,在这种强烈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的说来,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是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的,在这种前提下,结合他们以往在消费过程中的学习,就会导致一种或一系列消费动机的发展。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分析经过学习过程对其消费需求的明确,消费动力的强化,学生手机族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购买动机。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求实购买动机

据调查显示,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还是质量与实用功能:39%的被调查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9%的人认为手机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关键的。形成这一购买动机的原因,除了受他们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工作需要与家人联系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受他们依赖性消费的程度较大及自身缺乏经验,购买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求新购买动机

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同时,有61%的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够炫的手机。

第三、求便购买动机

根据前面对学生手机族的分析,得知大多数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真正目的在于方便与家人、朋友、用人单位联系。对于购买手机与家人联系这一目的,据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手机族的父母均持肯定态度,而这种态度对学生手机族购买动机的产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部分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怕漏过任何招聘信息的压力,也推动了此种购买动机的产生。

第四、求廉购买动机

大多数学生手机族所能承受的手机价格在1000-1500元之间。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的是中低档的手机。总的说来,此动机的产生与我国综合国力不强,人均消费水平偏低有着密切联系。这种经济现状直接制约了仍处于依赖性消费阶段的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了他们在选择手机时通常会把眼光放在中低价格的机型上。另外,为了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他们通常还会选择免月租或月租较低的充值卡来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求廉的购买动机并非只是一味的追求。

一般情况下,学生手机族的这四种消费动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他们的消费行为进一步的发生。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动机的产生才意味着消费手段、消费目标等一系列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发生,这对于学生手机族来说也不例外。因此,学生手机族四种相互交织的消费动机在得到发展以后,紧接着结合在动机上行动希望得到的结果,就会发展出一系列满足消费动机的目标,从而最终做出购买决定。

4、学生手机族的目标确立分析:

在学生手机族的购买动机产生之后,为了进一步满足需求,他们会开始收集与购买有关的信息。在调查中发现,37.5%的学生是通过网上获得与手机相关信息的。但一般情况下,所收集到的产品信息会出现重复、相异、相反或抵触的情况(例如,同档次同功能不同品牌手机之间的重复,同款手机不同商家的不同定价,印象中的手机信息与实际了解到的信息不符),这样,就可能形成多种可供选择的购买方案。因此,学生手机族就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评价各款手机的各种要素(如性能、价格、质量、款式等),去伪存真,去弱存强,筛选出购买所要考虑的主要要素,评价择优,确定出具体目标,包括具体商品的品牌、规格、性能、价格等因素在内。一般地,这一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最终目标,也可以是抽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他们购买手机的目的可以是真正地为了保持与他人的联系,也可以是为了炫耀或得到某一参照群的认可。另外,可以肯定的是,最终目标的确立不是直接一步实现的,最为常见地,是建立一系列子目标,逐步导致最终目标的实现。

结论:

总的来说,本调查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影响大学生手机消费的因素。不过,还不够深入,尤其是理论支持还不够。谨以本调查为以后的研究作下铺垫。手机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并与电脑网络一样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手机的相关使用和消费中,大学生充分体现不过也有不足之处,在某些方面,大学生因为缺乏经验,还是不能理智的思考,在手机的使用及消费中没有过于详细的计划,在学习与娱乐中并没有找到切合自己的平衡点,结果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与财力。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弱,因该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训练,以达到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这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得到一些比较准确的第一手数据,根据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一些情况,和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就此进行更深的研究与讨论。这次调查透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四个主要方面的调查,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大学生的的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其中得出7个细分结论。

(1)低端手机在大学生中最为普遍

(2)大学生在手机上的日常消费支出较多

(3)大学生对短信功能使用率远远超过了通话功能

(4)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比较成熟

(5)多数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停留在基础的应用上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7篇

关键词:设计仿生学;手机支架设计;大学生群体;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89

1设计需求分析

1.1手机支架的新需求

支持架作为一种支撑工具,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出现了专门支撑电子产品的支架。如今,人们对其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支撑功能,功能叠加也成为必须要素,如在卫生间中,手机支架能与纸巾盒结合起来;在车内,手机支架也能与仪表盘支架结合起来;办公室内,手机支架与笔筒相结合等等。

虽然支架功能的拓展和环境结合性越来越强,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支架的外观设计都还比较简陋和缺乏趣味性。大部分手机支架都只是一个块状或者线状的产物。是其功能的直接表现。这与手机支架支撑的手机的时尚感和科技感极大的不相符合。

另一方面,手机的重要用户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对手机支架的要求也有更多的需求点。

1.2大学生人群分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数量将近30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此群体特征鲜明,地域性比较集中,同时消费能力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人数众多,所以对手机支架的需求也是非常巨大。

笔者对能接触到的本地区的浙大大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报告,得出了一些相对比较具体的大学生群体特征结论。

1.2.1规模大,同质性强,未来消费的导向性明显

大学生整体素质高,追求时尚,崇尚科技、社会潮流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影响其他社会团体和辐射,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大学生强烈的同质性。这反映在大学生在年龄、环境、行为、经验,等。有很多共同生活的阶段,他们的新产品,主流消费者对商品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高仿,喜欢跟随时尚。

1.2.2消费局限,营销人文氛围浓厚,注重成长与健康

从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收入”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整体水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产品消费具有显著的局限性。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数字,手机、旅游、医疗保健和化妆品,互联网,快速消费品,体育用品,服装,等。中国传统“储蓄,借贷消费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消费的概念。消费者消费能力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储蓄、资产和借款能力。

1.2.3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存,时尚性与从众性并存

有数据表明,76%的同学认为个人的消费行为是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超前消费,也不会盲目追赶潮流。消费将基于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条件进行权衡,优惠廉价商品。同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满足个人的实际需要,而且希望人们享受使用和享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满足,特别是,部分消费的女孩敏感性。不会忍受自己的品味和个性的诱惑。大学生在他们的青年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和环境决定了他们群体消费的特征。他们在追求知识消费,时尚,时尚,强调“美”,追求新颖,注重个性。

综上,大学生有比较强大的购买力,同时对时尚感、个性化有较强的偏好。所以设计出一款有特色的手机支架在大学生群体里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2仿生学研究

仿生设计学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生物界有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及物质存在,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逐渐具备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本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邻居”是周围的生物,这些生物的各种奇怪的能力,吸引人们去想象和模仿。人类用自己的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开始生物模仿,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使简单的工具,提高自己与大自然斗争的技能和能力。

而仿生物形态的设计是仿生学和工业设计的最好的结合方式。这包括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人类、微生物、植物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产品形态的突破与创新。此种设计方式强调对生物外部形态美感特征与人类审美需求的表现。

仿生学方法在手机支架设计中要结合四点。

2.1功能層面

因为手机支架最重要的作用是支撑,所以在自然界中寻找可以起到支撑的形态则十分重要。能起到支撑的结构纷繁复杂,关键中的关键,则是支撑的部分可以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因为通过手机支架的研究,支架的使用中,对角度要求是最高的,其次是高度的需求。所以仿生的原型特点应该是可以让手机能够形成30度到60度的角度,同时需要有不同角度的调节,而不是单一角度。这就对仿生原型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造型,应该有变化性。这样来说,自然界的形态非常符合设计需求。

2.2外形层面

外形层面的设计是工业设计在产品形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外形的时尚性与其个性化直接决定了此项目的成败。笔者通过研究日常能接触到的自然造型,通过对鱼类外形、兔子耳朵、花朵结构、蜂巢结构动物触角造型等的研究,寻找一个能够和手机结合并且产生比较酷造型的仿生形态。

2.3结构层面

手机支架的结构不宜复杂。否则在工艺及成本上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最好是能够一次成型。但是因为角度的要求和不同手机尺寸的区别,可能在结构上要有一定的可调节性,而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形式。这在仿生学的基础上就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2.4综合

综合以上的研究,仿生学设计方法论在手机支架设计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作为此设计的突破口。

3设计流程

根据设计方法论,结合已经确定的仿生学设计角度,从市场研究入手,然后进行头脑风暴和草图绘制,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设计,最终得到设计方案。

3.1相关产品调研

通过互联网的搜索研究(包括对买家评论的研究)及线下小店的走访,得知手机支架价格从几块到上千不等,应用的环境也大体分为四类:

(1)车内使用。

(2)随身使用,大都有环状结构,可以套在手上,也可以作为支撑作用的产品。

(3)日常家居使用,用于吃饭、休息等时候解放双手,观看视频、音频等。本设计定位的大学生群体大部分需求为此应用环境。

(4)自拍应用,往往会结合自拍杆。

除了应用场景的研究外,还得到一定的其他结论,比如相对个性化、卡通化或者简约风格是大学生更偏爱的。这与大学生人群消费风格的研究是一致的。

3.2头脑风暴及草图绘制

3.2.1头脑风暴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今天深入的头脑风暴,从身边和自然界汲取灵感,进行造型的初步设计。因为设计方法论已经确定为仿生学设计方法,所以对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进行浏览和总结。同时寻找和设计题目相关的造型特征。最终确定了以鹿角的造型为原型,做支架的设计。因为鹿角对称的结构,多分支和相对灵活的弧度控制,都可以很好的结合到手机支架的设计中。

3.2.2草图绘制

对鹿角的造型进行简化,并进行草图的绘制。通过对鹿角形状、分叉数量和角度等的探索,寻找最优的设计方案。

3.3设计展开

3.3.1角度控制

之前的调研已经知道,手机屏幕的不同角度呈现是手机支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在这里,就利用鹿角的多维度结构和不同鹿角的分叉,进行手机角度的调节,在前面的鹿角分叉可以让手机有一个比较大的角度,在后面的分支则为手机呈现相对较小的手机屏幕角度,符合不同习惯的人去使用。

3.3.2造型完善

鹿角的基本造型确定后,对鹿角的造型进行进一步完善,为保证其稳定性和美观性,鹿角的几个分叉不能设计成等大或者等比例大小,需要将最后的分叉进行加粗和球形处理,这样能够有更大的支撑面积,同时也能让造型有更多的变化。

3.4结构设计

鹿角造型很好的实现了手机支架的功能。但是遇到的问题就是,鹿角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解决不同手机尺寸的问题。因为不同尺寸手机需要不同的宽度去承载。在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引入一个新的机构,也就是将鹿角中间增加一个转轴结构。如果有这个转轴,左右的鹿角就可以进行一定角度的开阖,这样就能解决不同尺寸手机的支撑问题。

3.5材料选择

此设计方案最初是为保证稳定性,采用金属材料,但是最终从仿生角度和便携性,采用木质材料。这样能够更好的利用木质材料表面的纹路作为装饰,让产品有更好的个性化和美观性。

3.6表面处理及配套包装设计

3.6.1避免损伤性处理

最初的方案,鹿角的表面是直角边。这样一方面在制作上增大处理的难度,最重要的是如果采用木质材料,边缘也会有一定的锋利感,容易对使用者造成潜在的伤害。所以最终决定对鹿角的边缘进行打磨,圆角化处理。

3.6.2防滑性处理

为避免手机支架整体比较光滑,放置在光滑桌面等地方使用时产生问题,所以在支架底端增加硅胶防滑垫。

3.6.3趣味性配套包装设计

因为趣味性是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当方案完善后,决定在包装设计上做些趣味性延伸,在支架背后配备一个手绘的梅花鹿造型,把鹿角手機支架放在其鹿角的位置,整体再用透明塑料塑封。这样在销售的时候拜访出来,能够起到非常生动的效果。

4总结

虽然手机支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消费产品,但是其在设计方法论上依然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结合设计仿生学,鹿角手机支架设计,一定会成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工业设计产品。

参考文献 

[1]武奇.基于顾客体验的大学生市场营销探析[J].财税经贸,2013,(6):67. 

[2]韩璧竹.浅谈仿生造型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18).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合理消费;情境演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7501

在教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学会合理消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品《如此包装》《闯关东》片段视频,并发动学生根据市场认知进行客观评价,学生讨论兴趣浓厚,自然得出“消费需合理”的结论。为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教师设置课堂演绎活动,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生活小品,围绕“学会合理消费”主题展开。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课堂迅速进入演绎高潮。

第一个小组演绎的是:换新房子了,家里要换新电器,一家人展开热烈讨论,对家电品牌、家电质量、家电功能等展开对话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买家电就是要认准大品牌,特别是进口商品质量会更好。大品牌不仅质量过硬,还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自然让人放心。也有学生持不同意见:大品牌固然比较让人放心,但价格过高也是现实情况,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济实惠也很需要考虑。国产家电也有一些名牌,质量未必比国外品牌的差。最后学生形成认知共识:家电品质是第一位的,唯有质量好才是硬道理。

第二个小组演绎的是:针对三星手机频发爆炸案,模拟专家论证会。小组成员扮演各种专家,对手机爆炸案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推测。有学生推测:三星手机出现爆炸事故,引起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其销售数量的大幅度下滑就说明这个问题。也有学生说:手机一旦变成了手雷,消费者一定会望而却步的,三星手机走向衰退是必然结果。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线,质量不过关,必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第三个小组演绎的是:几个小伙伴晒服饰,通过比品牌、款式、质量,凸显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学生强调:虽然我穿的不是名牌,但质量上乘,100元衣服穿出1000元价值,这才是最为实惠的选择。也有学生认为:质量品质与价格是成正比的,正所谓“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价廉物美”只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

从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商品品质是有深刻认知的。换家电、三星手机爆炸案、晒服饰等小品主题,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课堂演绎因为接地气,深受学生青睐,课堂学习探究气氛被推向高点。演绎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法,如何操作才能获得更高效率,是我们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接轨现实设计课堂演绎

“合理消费”应该是人们认知共识,以商品质量取胜的道理世人皆知,作为初中生对此自然也有一定认知积累,但商品市场呈现多元性,开展相关演绎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品质意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商品市场由多种因素构成,如商品价格、商品功能、售后服务、优惠促销等,这些都是牵动消费者神经的重要因素。根据实际设计课堂演绎活动是有现实意义的。

商品经济主导市场规律,这是现代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学生对市场规律把握还存在一些认知缺陷,展开深入探究势在必行。每个班级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商品市场认知较少,对合理消费的感受不深。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课堂演绎设计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商品品质意识。

二、发动学生自觉编演

课堂演绎介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给师生带来了全新感知。初中生思想比较活跃,对课堂演绎有特殊兴趣。为提升课堂演绎设计品质,教师让学生先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适当讨论,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减少演绎设计的偏差。教师发动学生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演绎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而学生通过独立操作获得的学习认知是深刻的、鲜活的。

在学生编演过程中,教师要跟进观察,及时给予帮助,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给予必要的纠正。学生因为生活认知存在个体差异,出现观点纰漏也是正常的,在演绎辩理中逐渐明确正确方向,这正是课堂演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市场规律总结演绎

课堂演绎不等同于课堂辩论,其程序带有明显预设特点。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的教学中,用市场规律评价、总结、规范课堂演绎,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求。如果能够对课堂演绎展开个性设计,消除预设痕迹,其演绎活动会更真切、更接地气,对学生形成的触动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