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沟通学论文

医学沟通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9:27

医学沟通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能力; SEGUE量表;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9-0142-03

The Cultivation Medical Students Ability and Their Practices in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SHAN Han-guo.//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9):142-14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interns,improve thei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algary-Cambridge medical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courses of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er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and the instructions adopted small-size classes with specific case studies and clinical scenario simulation. SEGUE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Result:According to the SEGUE scale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students performed best in the beginning of communication stage and worst in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age,which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ill a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Conclusion:In the new situation,a set of suitabl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methods for medical students needs to be explored,and the results need to b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ir practice.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SEGUE scale; Medical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Hospital.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9.072

随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政策的逐步实施,医患交流频繁,医疗纠纷案件也逐年增加,且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化,现代医患关系涉及社会与个人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加复杂,医患交往中的“沟通”越来越重要[1-2]。医患沟通能力是一种核心的临床能力,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因此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关注的焦点和重要的教学任务。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医学教育要求,贯彻我国对职业医师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学校应用模拟教学理念与技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基本点,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本校的优秀教学资源,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校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完善的教师团队建设

从2008年起,即根据Calgary-Cambridge医疗沟通框架,设计并开设《医学生医疗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课程[3]。采用多教师授课模式,授课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人文教育经验,且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涵盖临床医学、心理学、职业沟通、医学伦理学、社会关系学和传播学等。

1.2 教学对象

该课程面向刚刚进入到临床见习阶段学习和实践的大三学生,这个阶段是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现“见习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随着与患者接触频率的不断增加,对沟通能力提升的欲望不断增强,是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关键时期。

1.3 教学课程设置及评估方法

1.3.1 课程时数 授课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2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考试形式为临床模拟情境下的实践操练,共2学时。

1.3.2 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 理论课程内容涉及:建立交流与沟通基础,构建交流与沟通框架,倾听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意见,转化与处理专业知识,然后根据患者病症,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患者诉求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手术内容和手术风险等,建立医患沟通的有效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PBL教学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小班教学,每班最多25人,分成5组,每组3~5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为2∶3,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选取本院近几年收集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24例医疗纠纷案例,内容包括告知病情、术前谈话、传达坏消息等,每个案例都要根据授课大纲要求,设置相应的临床情景,学生随机分组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抓住医患矛盾发生点,锻炼学生化解矛盾的能力,邀请专家观摩学生表现,给出评价及改进意见,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1.3.3 评估方法 根据文献建立SEGUE量表,并根据SEGUE量表对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价[4-5]。该量表以基本的医疗沟通框架为基础,考察内容包括:(1)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治疗史,系统询问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情感等因素;(2)实施体检,解释诊断性操作的理论性依据;(3)建立沟通基础,鼓励患者提问,充分了解目前疾病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告知患者目前身体状况及诊断结果;(5)有创检查和术前风险告知,体察患者的暗示,根据患者的理解力不同采取不同沟通方式;(6)术中并发症及病情变化告知,避免采用诱导性、命令式语气,充分理解患者家属;(7)出院时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告知,询问患者是否仍有疑问,详细说明下一步诊治方案。将上述7部分分为沟通开始、信息采集、良好接触、有效沟通、沟通结束等5个纬度进行分段打分与评估。同时把患者满意度及意见纳入评分范围,考核成绩纳入实习的总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P

2 结果

用SEGUE量表对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医患沟通的5个维度,针对每个维度进行单独分析,见表1。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F=69.61,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学校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及不足

根据SEGUE量表的测评结果,在医患沟通的五个维度中,学生在沟通开始阶段的表现最佳,在有效沟通阶段表现最差,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开始沟通,也能较全面的收集信息并进行良好接触,但是在有效沟通方面,仍然需要调整心态,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向患者传递病情和其他相关信息,实现与患者的无障碍沟通。现将学生在测评过程中表现的不足总结如下。

3.1.1 不重视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在校期间由于学业压力大,过于重视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轻视了人文素质修养,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只关心疾病,忽略了社会、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且随着医学诊断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在信息采集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各种检查手段诊断病情,忽视了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3.1.2 缺乏换位思考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也要从传统的“以医为尊”转变为现代的“以患为尊”,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6]。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漠视患者的情绪变化,忽视其诉求,虽对患者表示出适当的尊重,但是并不能全面理解患者在言语上和情感上的暗示,不能深入理解其需求,也没有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上述原因均可能使患者感觉医学生不关心他们的病情,拉开了与患者的心理距离。

3.1.3 沟通技巧不熟练 医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虽然在理论储备上已经达到要求,但是缺乏医疗实践,沟通技巧不熟练,在沟通过程中控制力不强。在信息给予上,有些学生不进行完整的信息核实,不能及时完整的向患者传递病症、治疗方案、用药与费用、并发症和医疗风险等相关信息。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长时间停顿,不知道如何表述;有的学生过于紧张,不能很好的与患者进行眼神上的交流,且急于向患者讲述病情,多次打断患者讲话,忽略患者诉求;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把握沟通方向,控制不好沟通节奏,沟通结束后没有结束语。

3.2 工作建议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提高临床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艺术;同时为了师生能进行充分的互动,保证教学效果,采用小班分组教学;定期举办专家讲座,结合具体案例,学习更多临床实践知识,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化发展 ;课程设置根据新的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加大临床实践教学的百分比,考核涵盖内容和涉及项目应日趋完善,评价体系不仅要求能全面的体现教学成果,更要能真实的反映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不足。

3.2.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应深刻认识到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7]。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世之道,综合培养医术医德。

3.2.3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的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医学生多进行实践,使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技能。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民族、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形式沟通,语言上尽量通俗易懂。沟通过程中注意应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眼神上的沟通,运用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表明你对患者的关心,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交流与沟通是医疗活动开展的基础,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还有利于实施预防措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造就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对临床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期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秋菊.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298-299.

[2]杨炳强.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135-136.

[3]徐峰.医患沟通过程技巧-Calgary-Cambridge指南[J].药品评价,2010,7(9):32-34.

[4]程全,邓云龙,李皇保,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的编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5(10):8-9.

[5] Skillinqs J L,Porcerelli J H,Markova T.Contextualizing SEDUE:evaluating resi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structured medical interview[J].Journa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2010,2(1):102-107.

第2篇

当下我国的医患关系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医患矛盾愈演愈烈,高校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基于分析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剖析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而从在校期间、实习期间、职业期间三阶段探索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医学生;医患关系;沟通能力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进医患互信、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临床医学生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谅,医患矛盾由此滋生。相关研究表明[1],医学生具备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是帮助其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获得疾病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前提。医生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医患之间只有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发现疾病的真相与诊治措施。医患之间如缺乏有效沟通,不仅阻碍病情诊断,也同时造成医患双方失去信任与相互理解,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恶化升级。

1.2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相关技能课程,注重培育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仍未走出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仍被边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医学生职业信仰淡化、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病情诊断并非只针对“病”,更需关注“人”,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行为习惯等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产生原因,势必对病情诊断的精准性有所阻碍。而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与背景,必须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技能,才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原因,而且缓解患者家属的猜疑与顾虑。此外,疑难病情诊断需要团队协作,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注重加强培育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医患沟通所处现状的深层原因

2.1医学生的培养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在临床诊断决策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信息,探寻患者的忧虑、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经济等因素,这对培养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有效引导患者主动倾诉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信息的说明技能、赢得与患者共感互动的能力等。而目前由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大多为书本上的基础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沟通技能薄弱,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灵活的应对能力。此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公平的意识、人文关怀的需求等都不断提升,这对刚进入临床工作实践的医学生来说,如何积极面对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须应对的实际挑战。临床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存在部分医疗技术问题都是导致当今医患关系的紧张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胆怯、亲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问题[2]。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于临床实践、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培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2.2先进仪器的普及先进仪器的普及日益简化沟通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为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医生繁琐的劳动强度,但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冷冰冰的器械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真正的交流时间,淡化了医生从职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病史信息正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所获得的。“病人”对医生而言,治“病”必须重视全面的“人”,疾病背后有患者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层原因,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患者对于难以启齿的病史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医务人员透露,医生通过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缓解患者的戒备、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患者的诊疗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让忙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之间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医患之间不信任和不理解,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不到缓解。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日趋激化,医患纠纷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医患纠纷,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占49%[3]。这样的大数据更是说明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良好的医患秩序,应当从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开始,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大环境入手改善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

3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在校期间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沟通理论学习。作为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必不可少,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才能既在临床工作中充满信心,又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往往会忽视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缺少医患沟通的意识,极度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据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8%左右[4]。即使开设一些课程,也因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高校应做出合理的课程的安排,改革教学,加强师资,完善考评,在无形中使医学生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应在各个学历层次有针对地对医学生加强教育,力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加强医学生自身意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渗入医患角色扮演。早期医患沟通理论学习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与患者接触有限,所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沟通过程,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的组织是十分必要,此外,应聘请临床骨干教师、科主任、专家等参与授课,提供临床真实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场景再现,或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练习,既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期间在实习阶段应引导医学生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主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顺利向临床医生过渡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早接触患者,感受医院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加入导医团队,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医学生通过早临床的实践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作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为首要职责外,更需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医学生要始终牢记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793-03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3

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医院检验科在临床诊疗中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医学检验(medical tcchnology)演变成为真正的临床科室,即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1],因此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目前,检验专业实习生在教学医院检验科所参与的日常工作日益增多,也出现了许多因实习生与临床间的沟通不好而引发的矛盾。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从理论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生必须自觉重视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2],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职业的需要[3]。但目前检验专业实习教学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本文将结合我院检验科实习教学情况,浅析加强检验专业实习生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可采取的培养办法。

一、培养检验专业实习生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适应检验医学新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医学-社会”综合医学模式。早在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就发表了《福冈宣言》,并指出:“在医院诊疗活动中所有医师须掌握与人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如果缺少共鸣与同情,则视为该医师无能力的表现”。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是涉及多技术和多学科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在患者的诊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临床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检验工作,检验科提供的大量数据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和及时的科学依据。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医院检验科能否及时、准确地提供患者诊疗所需实验数据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检验医师要实现与临床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依赖于个人的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离不开系统的沟通学教育和培训。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专业训练为核心,仅少数医学院校向检验专业的学生传授他们在未来执业生涯中必备的另一项能力,即检验与临床沟通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尤其是检验实习带教过程中加强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

2.做一名合格检验医师的必备条件 新时期检验医学发展趋势要求检验医师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有效的沟通能力和依法依规。同时现代化检验科也越来越需要检验医师,他们将主要负责与临床科室沟通,并完成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与临床医师、护士、护工沟通,让他们了解各种检验项目分析前容易出差错的关键环节;二是就检验新项目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帮助他们根据患者个体病情特点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避免“大撒网”式的检验;三是负责解释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尤其是检验结果与临床病情不符时如何找到问题所在。这些工作的完成离不开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即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和理解。在新时期检验专业实习生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中,除强化专业技术的教学外,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实习生沟通技能的培养。

3.提高检验质量,适应新医患关系,减少医疗隐患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日渐增多,如何减少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以及怎样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已成为近年来医院管理方面研究的热点之一[4]。医护人员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平等的理念,尊重患者的想法,理解患者的心理,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对检验科工作有了更高的需求,也对检验专业实习生与临床及患者沟通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检验者需要积极地配合临床医师进行诊断工作,快速准确地发出检验报告,随时与主管医师及护士沟通病情,甚至一起追踪病情发展,发现一些少见疾病,确定更好的诊疗对策等等。其次要想患者所想,急临床所急,优化检验流程,出台各种便利措施,为检验、临床和患者间构建出温馨、愉悦的检验人文沟通渠道。现阶段,检验科实习生参与日常检验工作的密切程度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阶段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学生走向工作的关键时期,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实践知识,同时还要面对临床医师和患者。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提高临床诊疗质量,对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构建检验与临床有效沟通的策略

1.检验专业带教老师和实习生要充分认识实习生沟通能力不足的现状 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前三年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进入检验科进行临床实践学习。实习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前一直都是学生身份,进入临床实习后随着角色的转变,他们必然要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比如在前期的基础理论学习时,过多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际交往、沟通学、医学人文等课程的学习,人际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所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患者病情的差异使他们感到茫然和不解;临床医护人员,尤其是病人和家属对实习生不信任,不愿和实习生沟通;学生在实习初期普遍信心不足,特别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面对病人时怕讲错话、行错事,容易产生畏缩情绪等。

2.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创建和谐实习环境 检验医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检验技术操作训练占实习带教的绝大部分。实习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更需要老师与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对带教老师来说,在检验专业实习带教中不仅要给实习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多运用沟通技巧教会他们如何与临床沟通。临床教学实践是带教老师和实习生两个对象间的协同互动过程,需要通过师生互动,创造和谐师生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实习生之间的内部沟通,尽快进入实习角色 有部分实习同学认为实习前大家就认识,熟悉,没必要再进行额外的沟通;也有同学认为同学之间今后在就业上存在着竞争,没必要把自己所学告诉同学,这些错误的认识使一些实习生在沟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我们检验科的带教老师要纠正实习同学的上述偏见,通过座谈会、户外活动、团体小组等形式加强实习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包容,特别是能充分理解别人,经常交流实习中的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借鉴实习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尽快的进入实习角色,避免常见错误的发生,在实习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共同提高进步。

4.多举措并举,培养实习生与临床的沟通能力 我们带教老师首先要采取鼓励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面前,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多肯定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其次,带教老师可通过建立实习沟通教学小组,当遇到特殊检验与临床沟通案例时,大家一起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带教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沟通教学,甚至创造出更多的沟通途径,有意识的给机会让实习生多与临床沟通交流。此外,在检验实习教学中可以采取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授课,多开展典型案例分析讨论、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CBL(Case-Based Learning)等教学方法。

总体上,我们实习带教中要培养实习生个体沟通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同学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知道说什么,即明确沟通目的,明确所需沟通问题关键所在,与临床对话中要表达确切内容。如果目的不明确,就意味着实习生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自然也不可能让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明白,更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二是知道什么时候说,即掌握好沟通时机,把握好沟通的火候。三是知道对谁说,即明确沟通的对象。检验与临床沟通中涉及医师、护士、护工和患者等,实习生要明白沟通和对话的对象是谁,假如你选错了对象,自然不能达到沟通目的。四是知道怎么说,即掌握沟通的方法。要用沟通对象能听得懂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调及肢体语言,尤其是面对护工和患者需要使用科普语言来交流,表述一些医学专业术语。目前,检验科及科室带教老师已经认识到沟通技能培训对于将实习生培养成为合格检验医师的重要性,今后应该多开设一些具有检验特色的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检验专业实习生与临床有效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 兵,郑明华,陈兴国.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魏来培.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20.

[3]庄一强.医患关系思考与对策[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6-8.

第4篇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学生;职业沟通能力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生要懂些交流学,交流是一种生产力[1]。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由于医疗纠纷导致的纠纷占了很大的比例,各医学院校已充分意识到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培养沟通能力的必要性,纷纷开设相关课程。为了解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及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需求,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课题组设计了《医患沟通学》课程教学调查表并于2013年1月开展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四年级及毕业班学生,每个年级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共300名本科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7份,有效回收率99%。297名医学生年龄18-24岁(平均23.1岁),其中男生104名,女生193名。

2结果

2.2各年级授课前后的效果分析本研究中四年级与新生相比仅对沟通能力的自信心有显著性加强(P

3讨论

3.1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及现状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全方位融入到临床工作,患者对医患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显示。医疗信息交流方式比治疗本身更能影响患者的评价[2]。2005年2月6日,卫生部首次公布了对一批国家级大型医院医疗服务、费用状况和综合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认为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医患沟通问题几乎涉及当今医患关系领域的所有问题[3]。因此,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作为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将其纳入住院医生培训和考核体系[4-5]。目前我国医患关系在大体和谐的前提下,存在局部不和谐状态[6]。如果能从微观层面改善医患关系,有助于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减少不和谐因素。

现阶段,国内医学高校的总体情况是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将医患沟通学列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是当务之急。在临床教育阶段,学好医患沟通学这门课程,必须有合乎医学教育规律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3.2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这次调查选择的学生,除新生外,均有1年以上临床工作的经历,亲身体验与患者交流的过程,非常有利于对医患沟通这个问题的全面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班对医患沟通课程的需求及兴趣明显高于新生;而四年级学生只是见习,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少,与新生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3.3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方式目前医患沟通课程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尽管如此,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学习后,对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均有较大提高。建议除在医学系统知识学习中加入医患沟通学的理论学习,还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医患沟通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基于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7]。

3.4医患沟通课程的授课时机医患关系是以医疗职业为基础、以道德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所建立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医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并参与临床工作后才能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并以积极的心态参加临床诊疗工作。所以,建议在第四年学生完成主要临床课程的学习及接触临床工作后再进行医患沟通课程的学习,在与患者的实际沟通中,对医学生进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的真正的工作能力。

3.5教学效果的评定Monahan[8]等分别对医学院校一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四、五年级对医患沟通课程的兴趣及效果均明显高于一、二、三年级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是一门融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律、社会语言学与临床医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临床实践性课程,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渗透。研究说明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很有必要,但医学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科学,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才能取得期望的结果。

本研究显示在进行医患沟通课程学习后,无论是四年级还是毕业班,学生们的自信心有所提高,与新生相比有显著性。

第5篇

关键词:医患沟通;沟通教育;医学本科生;英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3-0091-06

实证研究证明,良好医患沟通不仅促进更有效率的临床诊疗工作,而且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转归;医患双方满意度提升,可规避医患纠纷,有利于建立医患双方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级医学人才的历史重任,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升华,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研究,既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2008年由英国医学本科生临床沟通技能教育委员会(uK Council of Clin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UKCCCSTUME,成立于2005年)在《医学教育》(Medicine Education)杂志上了《英国医学本科生沟通课程内容之共识声明》(下文简称为《共识声明》)。本文简述该《共识声明》的产生背景与目标,介绍其主要内容并总结出若干启示,以期裨益于国内医学院校的医患沟通课程建设与发展。

一、《共识声明》之产生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

临床沟通技能(Clinical Communication Skill,CCS)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尚不为人所熟知,CCS的学习主要是在临床实习过程以学徒方式完成,或被称为“看着做”(指通过观察别人的实践而学习)。然而,随着英国政治层面的新自由主义兴起以及社会的市场化,病人变成了顾客及消费者,希望在卫生保健服务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医疗家长主义受到批判,促使医患关系的平等化。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也使“专家型患者”增多,具有更多的知识与能力的病人常常对医生的诊疗方案提出异议,这为参与诊疗决策提供基础。这种医患关系的转变需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实践体系,并且需要更高水平的临床沟通技巧。社会文化复杂的多样性也对医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帮助医生识别并尊重病人不同的信仰、价值观。70%的医疗纠纷及诉讼是由于医患沟通不足或态度不佳所导致的,这一证据也是愈加重视CCS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驱动力。作为英国医学本科教育管理机构的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General Medical Council,GMC),自1980年起日益反思充斥医学事实性知识的医学本科课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学生被动吸收知识而缺乏深入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GMC意识到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临床沟通技能和学生的职业态度也很重要。于是,GMC在1993年出台了重要且极富影响力的政策性文件——《明日医生》,对医学本科教育提出了综合性构架,亦是将CCS纳入英国医学院校核心课程之最关键的驱动力。该文件对于医学本科毕业生所掌握临床沟通技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因此,临床沟通技能课程教学与评估已成为当前英国医学本科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基于30年来临床沟通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证据之上,由英国医学本科生临床沟通技能教育委员会主导,经由英国所有医学院校(共33所)从事临床沟通课程教学的负责人或领导人共同探索与反复讨论之后,共同了《共识声明》。

(二)目标

该《共识声明》的建议内容框架主要为培育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沟通技能而设计,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并详细介绍有效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样的课程,将有利于学生习得和理解一系列技能,为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英国医学院校临床沟通领域的教研专家们所设计这一共识,其目标宏大,不仅试图帮助英国的课程负责人来设计、实施与审查评估医学沟通技能课程,而且认为可适用于全世界的医学生沟通课程,希望这一共识将有利于临床沟通技能的教育、学习与评估的整合与发展。当然,委员会也认识到,虽然医学生应接触所有被描述的领域,但是医学生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其能力也处于不同的阶段,设置一个无弹性的能力水准将不切实际。每所医学院校依据各个医学院校的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如何来综合运用这一框架。然而,这一框架可促使所有的医学院校来思考其课程设置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要素或什么地方有差距,以及如何与这一共识框架中各个领域产生新的融合。在医学沟通这一复杂领域中,所有医学专业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开发及提升沟通能力的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该声明也企望能对医疗领域中其他医学专业教育有所裨益。

二、《共识声明》之内容构成

(一)沟通技能课程轮状示意图

该《共识声明》由一个医学本科生临床沟通课程结构内容的示意图及详细书面描述所构成。在示意图中,临床沟通的核心领域是以同心环的形式展现。同心环的中心从“尊重他人”开始,从里向外是临床沟通学习的明确内容(如图1)。这些领域被设置在由4个最为重要的原则所构成的环境中。这些原则不仅支配着医患沟通领域,还统领着医学的所有领域。在每一环中所涉及的领域的组成部分都给予了明确的标注。每当单独转动这些同心环,医患沟通课程设计者实际上在“给一门课程拨号”,例如,该如何设计针对一位年老病人进行解释与设定诊疗计划工作之特定场景的教学,可用电话给相关领域组成部分进行拨号。

这个医患沟通课程“车轮图”拟让课程设计者以螺旋式而非线性的方法来教授临床沟通技能。这种“拨号式课程”(dial-a-curriculum)的模式,不仅把核心领域密切联系,而且明确支持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个设计恰当的课程,让学习者在练习新技能和处理更为复杂性问题时,也同时提供复习、改善和巩固现有技能的机会。如果沟通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未能将螺旋式授课进程贯彻始终,学生们将不可能熟练掌握沟通技能。

(二)临床沟通的主要内容

《共识声明》认为临床沟通领域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

1、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优先于有效临床沟通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尊重所有的病人,并承诺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种族背景的差异或者是否残疾,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灵活的沟通。在世界各国,社会由日益多元的文化群体所构成,这些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其独特的健康信念及个性特征,这些因素影响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社会的这些变化使得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更需要加强与病人、与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2、沟通技能的理论与证据

虽然该文件主要强调技巧的获得,但是这些技巧都经过理论探讨并获得大量翔实证据的支持。学生需要了解沟通重要性及意义的证据基础,能够据此进行恰当的解释与行动。这包括要熟知医患沟通与以下议题相关的文献内容:患者的满意度、复诊、依从性与配合、幸福感、身体健康结果、心理状况、医疗纠纷(法律诉讼)及病人安全与减少过错。

学生需要认识到有效沟通如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一样重要,是医疗卫生实践中的一部分,并且需要很好地练习。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已被证明是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最主要的特征。该理论应成为任何沟通课程的核心成分。医学生应与患者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确保病人的自主,使病人的需要与自主选择成为临床实践医患互动中的重要位置。

3、临床会谈的任务与技能

领会医学会谈的本质及任务的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医学生不仅应该明确医学会谈的目标,而且更需理解会谈的各种任务是如何助益于实现整体目标的。要做到有效沟通需要对临床会谈的结构有敏锐且深入的理解。

(1)任务 沟通通常具有目的性,所以大部分临床面谈活动被称之为任务。大量的已经建立的临床会谈模型及建议中已标明了这些任务。经验丰富的医生能从这些模型中进行选择并加以灵活运用。以下是已建立的模型所论及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1)建立关系;2)开始问诊与指定日常工作事项;3)确定、识别与满足患者需要;4)收集信息;5)探寻与考虑患者的世界观;6)引导进行体格检查;7)阐述解释相关诊断;8)解释、制定治疗计划与磋商;9)建立会谈的结构、确定会谈中相关议题的优先次序;10)结束本次会谈并为下次会谈做准备。这些沟通的程序任务与临床会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例如,收集信息的沟通任务这一步骤,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程序技能才能做到,以帮助临床医生获取病史。内容与程序二要素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需要以一种整合的思路来设置医学课程。

(2)技能 为执行上述所提及各个任务,可以运用一些分散的、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技能。有关这些技能的例子有:1)眼神交流;2)面部表情;3)注意聆听;4)信息筛选;5)合理恰当运用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6)简化问题(信息);7)移情回应;8)响应(口头上与非口头的);9)概括信息或问题,提供指导;10)提供信息时判定患者的出发点;11)分解信息及检查患者的理解程度。

这些技巧构成了有效临床沟通课程的主干:一个包含这些重要技能的完整列表可以在上述引用的会诊模型中找到。医学生理解并实践在这些模型中所描述的核心沟通技巧,有着重要意义。“关系建立”的任务与技巧需要特别强调。医学生需要理解与领会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包括会诊中固有的权力不平衡。治疗关系和专业界限要求的重要性也应特别关注。学生必须认识到与患者建立与维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必须行动起来,发展所需的技能技巧。

4、特殊具体议题

这包括8个方面的具体议题:年龄相关议题、社会与文化多样性、处理情感和困难的议题、特定的临床背景中的技巧、解释和计划的技能的具体应用、处理不确定性议题的能力、处理敏感问题的能力、与障碍患者沟通的技能(详见表1)。

5、不同媒介方式的沟通

医学生应掌握以利用不同媒介方式的沟通技能,能有效进行口头、电话、书面和电子通讯等五种方式的沟通(详见表2)。

6、与患者之外的其他人士进行沟通

临床医生不仅需要与病人进行沟通,也不可避免与患者家属、照顾者及一系列来自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同事以及其他机构人员打交道,同时又要恰当维持病人的自主性,对患者隐私进行保密。

每个陪伴患者来看病的人,无论是亲戚、监护人、其利益维护者和解释者,都不断给沟通带来持续性挑战。临床医生也需与其他医生合作,为病人的最佳利益进行协商。因而,医学生需要有机会拓展与同事、同行进行高效工作所需的态度和技能。医学生将与更大的医护团队、合法的自愿性质的组织以及管理机构一起工作。这要求医学生能够尊重他人(其他职业及组织),才能与他们有效沟通,精诚合作。要成功做到这点,需要学生分辨什么是有利于团队工作的因素,什么是团队工作的障碍。只要有可能,对于跨专业的团队工作之人际沟通应该设置为教学内容。为此,医学生需要拓展以下四个方面的沟通技能。

(1)病人家属及监护者

在与亲属和监护人沟通时,要求医学生:探索如何与涉及的第三方进行磋商;促使病人能自由地提问题;考虑如何保持信息的机密性,以及了解如何去控制三方会谈中的动态变化。

(2)患者利益拥护者及解释者

医学生必须学习与患者律师、专业及临时人打交道,协商并界定所涉及者的角色,界定他们的重要程度,使医学生能在被文化和现实层面所限定的此类会谈中有效工作。

(3)专业内的沟通

专业内的沟通,要求学生:1)能进行清晰易懂地进行口头和书面沟通;2)领会病人移交和查房时的相关议题;3)在与同事工作时适当表现自信的技巧;4)学会表达对一个同事或同行的关切;5)明了GMC所制定的指南,如果有同事有任何可疑行动,即可能危害病人的行为时应及时采取负责的行动;6)懂得处理投诉和医疗差错的来源(了解患者、亲属和工作人员投诉机制;了解报告医疗差错和那些可能改善病人安全的角色的系统;考虑因医疗差错被投诉对个人的影响,还有支持可利用的资源)。

(4)跨专业的沟通

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了解其他团队成员(如护士、麻醉师、检验师等)的价值、角色、专业知识和责任,并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协作;促进在一级或二级医疗机构交接中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管理共享信息与保护隐私之间冲突。

(三)支持性原则

上述领域被设置在一个环境中,即由引导医疗实践各个领域之最重要的原则所构成。沟通课程必须奠基于也同样为医学本科生其他课程提供指引的四个方面的原则。这种共同的环境强调协作和综合规划整个本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包括个人的自我认识和处理有关诊断、优化医疗处理或预后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学生开发自我认识,发展以下的能力:(1)认识到自我挑战的方面;(2)了解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个人的看法和价值观可能与职业责任和潜在影响发生冲突;(3)认识自身局限性;(4)需要明白何时需要资深同事的帮忙;(5)辨识必须做出建设性反馈的需要;(6)了解专业的局限;(7)考虑个人医疗照顾和安全问题;(8)学生也需要通过感受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压力来学习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并反思个人的应对策略。

2、专业精神

学生需要建立专业的精神,包括正直、诚实和操守,以利于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发展诚信、诚实和正直将使学生:在与病人沟通和对其进行护理时,肩负道德伦理职责;知晓医患间权力不对称性及为病人最佳利益而行动;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况,包括那些涉及医疗不确定性、风险和医疗过失(过错)方面的议题,以保障病人安全进行沟通;诚实守信,并在包括书面报告和等医疗文件中,负责保密和恰当的信息共享。了解专业界限,是指学生应知晓临床关系中存在的界限;了解与领会这些界限的必要性及保持这些边界的影响因素,如符合礼节的语言和着装、临床情境的性质和亲自参与的必要限度。

3、伦理和法律

学生也须认识医疗保健中的伦理问题以及法律的相关规定与要求。认识棘手伦理情境中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主要的伦理考量包括熟悉(并遵守)以下原则:保密性、知情同意、有利、最优化、自、诚实、不伤害和正义原则。

4、循证实践

循证实践的原则要求最佳医疗决策应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有效的和相关的证据,并且应该综合临床专家经验和病人的价值观和喜好来考量。在现有资源范围内,这些决定应该由那些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提供诊疗服务人士进行充分明确的告知之后而做出。最好的临床沟通实践与最佳临床诊疗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三、《共识声明》的启示

(一)借鉴《共识声明》,逐步建立我国贯穿本科全程的整合课程模式

自90年代有关学者论及了医患沟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尤其是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全球本科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强调了沟通技能是医生七大基本技能之一。2003年王锦凡教授主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医患沟通学》,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由于教学与研究起步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国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科学性。教师根据各自理解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大。当前医患沟通课程仍“以学科为中心”,而未能实施“课程整合”的教学创新,即医患沟通课程未能与诊断学、内外妇儿课程进行整合,医患沟通课程大多开设于临床实习前阶段,而忽视了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患沟通技能训练整合的连续性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贯穿本科全程的整合课程模式,应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学年的医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进行与之相符的医患沟通课堂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正如《共识声明》指出,“如果沟通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未能将螺旋式授课进程贯彻始终,学生们将不可能熟练掌握沟通技能。这些沟通的程序任务与临床会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因此,需要以一种整合的思路来设置医学课程。”

(二)卫生部及教育部在制定医患沟通技能目标时应稍为具体化,并应在恰当时机将沟通技能考核纳入到医师执业资格考试

回顾英国本科生临床沟通技能课程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得知GMC1993年所的《明日医生》是其核心推动力。在这一指南之后多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加大了在沟通技能的教学与评估方面的投入。自2002年起,与病人有效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任何医务工作者想在英国国民健康保险(NHS)系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之胜任资格的前提条件。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涉及沟通技能的目标为:“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这一目标还是太过抽象,还需要稍为具体化。GMC《明日医生》(任意一版)在确定抽象目标(医学毕业生必须能够清晰、敏锐、有效地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与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同事交流。有效沟通有助于他们履行自己的不同角色,如临床医生、团队成员、团队领袖和教师)时,也明确了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具体要求:能够和有感知缺陷的人进行沟通;能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无论他们的社会、文化、种族背景如何,或者是否有残疾;能和不会讲英语的人沟通,与翻译者共事;能用口头、书面和电子方式等不同方法进行沟通;能告知坏信息,处理难以相处和有暴力倾向的病人,能和有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交流。同时,还应当在恰当的时机及时将沟通技能考核纳入到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中,以期更好发挥这种“自上而下”的指导作用和核心推动力。

第6篇

【关键词】循环内科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53-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沟通成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而高素质的医学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2012年8月到2013年4月,我们结合循环内科教学实践,在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教学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齐齐哈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共100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传统方法教学基础上注重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每组50人,两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和平时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1.2.1对照组在第五学年实习课时,按传统教学法施教。

1.2.2实验组在第五学年实习课时,在传统教学法施教的基础上①选择典型病例,进行病例讨论;②进行情景模拟,按角色扮演教学法施教:将所有学员每3人分为一组,1人扮演医生,1人扮演患者,1人为观察者。经过15分钟的角色扮演,扮演医生的赏按照访谈提纲询问患者,结束后由观察员汇报整个访谈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建立关系、病史问诊、沟通技巧和结束谈话,然后3人交换,轮流扮演医生、患者及观察者,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用适当的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观点;③观摩老师与患者的交流和临床操作;④学生在老师帮助与指导的基础上,适当与病人的交流,学习诊前、诊中、诊后的交流技巧;⑤学生能够独立与病人交流并诊断处理,只在病人难于交流时老师协助处理。

1.3教学效果评估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采用医患沟通问卷进行医患沟通能力学习效果的评估,医患沟通问卷共30个问题,分为沟通准备、建立关系、收集信息、解释病情、达成共识和结束沟通六个方面。

2结果

课程结束后,发放医患沟通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且全部有效,结果见表1。实验组在沟通准备与对照组得分基本持平,在收集信息和结束沟通两方面得分略高于对照组,在建立关系、解释病情、达成共识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传统方法教学基础上注重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对于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3讨论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患者,医疗工作的核心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就要求医生即要面对患者的躯体疾病,同时又要面对患者情感要求。循环内科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多伴有焦虑紧张,如沟通不好得不到患者的认可,对开展医疗工作有很大影响。传统教学方法中缺少实际的沟通和交流的具体指导和必要的形式多样的实践,使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常常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的应对策略,与患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紧张等心理状态,通过循环内科的临床实践,培养医学生能够根据病人文化水平、病情特点、心理状况的不同,选择病人易于接收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能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变化,解答病人的疑问,有效地进行疏导、安慰,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取得患者最大限度地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研究实践具有很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但受到研究的范围和时间限制,还不够深入和具体,需要花大的精力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的探索,找出适合不同气质类型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来培,主编.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第7篇

Discussion o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s

YE Yumei XU Rong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a crucial stage during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s-program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while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is a major problem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o explo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ir anti-pressure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Key words]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多年来,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 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即介绍、监督、协调。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 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8]。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 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医学生学习竞争大,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目前,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 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 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 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 实战训练

即使情景模拟得十分逼真,也达不到临床实战的效果。所以临床实战在增强医患沟通能力上必不可少。考虑到门诊有着患者流动量大、患者性格、文化程度迥异、病情轻重不等的优势,因此将临床实战选在门诊更能检验并提高学生们沟通能力。与相关科室带教老师协商,让经过培训的医学生与患者面对面实战交流,交流后由门诊带教老师给予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医患沟通的满意度调查,最后综合老师及患者的反映评价培训效果。如此,不仅可以检验培训效果,而且可以激励医学生主动地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沟通技能。

第8篇

[关键词]中文版CSAS;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学习态度

早在2002年英国Rees等[1]学者通过研究,研制了《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communicationskillsattitudescale,CSAS)。该评分量表,包括积极态度分量表(positiveattitudesubscale,PAS)和消极态度分量表(negativeattitudesubscale,NAS)。因为CSA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采用该量表了解和评估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的学态度。我国田冬霞[2]在2014经过系列研究及修订,论证了初步修订的《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测量并证实该量表可作为评估中国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态度的工具。

该研究应用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选取63名昆明医科大学大学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一般情况,并进行测量及评估临床专业医学本科生对于医患沟通技能学习的态度,为促进医患沟通课程教学的规范合理设置提供依据[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63名昆明医科大学全日制大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一般情况及医患沟通技能态度作以调查对象。医学临床专业本科教育学制为五年制,选择大三的医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3份,实际收回61份,有效问卷61份。

1.2研究方法

应用《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包括:一般情况和医患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两部分组成。一般资料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班级等。医患沟通技能态度量表包括积极态度分量表和消极态度分量表。通过该量表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测量与评估医学生对于医患沟通技能的态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x±s),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积极态度、消极态度的量表整体评分

61位学生的PAS评分平均(55.46±6.18)分,最低40分,最高65分;NAS评分平均(27.26±5.76)分,最低15分,最高44分。见表1。

2.2PAS评分

通过对61名学生对26个题目的选项分布情况分析得出父母一方是医生或护士的学生PAS评分高于父母非医生或护士职业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临床专业因为喜欢医生职业的学生PAS评分高于选择临床专业因为好找工作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的P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NAS评分

热爱医学事业的学生NAS评分低于不热爱医学事业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临床专业因为喜欢医生职业的学生NAS评分低于选择临床专业因为好找工作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的N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文版CSAS包括了PAS和NAS,其中分别含正面问题题项4,5,7,9,10,12,14,16,18,21,22,23,25和负面问题题项1,2,3,6,8,11,13,15,17,19,20,24,26。积极态度包括了学习沟通技能有利于医患关系、同事关系;学习沟通技能的兴趣;学习沟通技能在医学中的重要性3个部分。负面态度包括了对医患沟通技能的定位、对学习医患沟通课程的负面信念、厌恶学习沟通技能、缺乏学习信心及对沟通技能评估能力的怀疑4个组成部分。该调查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回收有效率96.83%。其中男生24人,女生37人,平均年龄21岁。有研究表明CSAS作为测量工具的信度尚佳,可以作为评估中国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态度的工具[2]。在该研究中,61名学生的PAS评分(55.46±6018)分;NAS评分(27.26±5.76)分,说明该研究中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能的学习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对于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感兴趣的有55人,占90.2%,仅6人选择无趣;学习沟通技能很有意思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有59人,占97%,仅1人选择中立,1人觉得无意义,因此绝大部分临床医学生对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是持有积极态度的。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医患沟通技能重要性的认知,在医学生阶段学习沟通技能非常有意义,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有59人,占97%,仅2人选择中立;认为学习沟通技能很重要,是一项终生技能的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率为98%,仅1人持中立态度。对于NAS部分问题选项,没有时间来学习沟通技能,表示反对的有47人,占77%,11人表示中立占18%,僅3人选择没有时间来学习;不愿花时间参加沟通技能的讨论表示反对的55人,占90%,仅6人选择不愿花时间参加讨论,占10%。再次证明绝大部分临床医学生对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是持有积极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