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压花艺术论文

压花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27

压花艺术论文

压花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冲压模具;工艺;理论

冲压模具一般指的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一些金属或者是非金属材料加工成零件的一种特殊的工艺装备。其中,冲压指的是利用压力机上安装的模具在室温下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得材料产生分离变形,进而获得所需形状的零件。冲压模具一般是冲压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艺装备。模具的制造以及设计工艺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技术的主要标准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开发。

1.冲压模具工艺设计的基础理论

1.1冲压模具的设计

1.1.1冲压间隙的确定方法

冲压间隙一般指的是冲压的凹摸与凸模中刃口部分的尺寸之差。冲压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冲压件力的大小以及冲压件的单面质量,此外,对模具的使用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冲压模具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对冲压间隙的确定。在设计冲压模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冲压间隙,间隙的大小根据不同的数据应该具有不同的标准,在选用过程中,应该注意选用在生产中应该处于一定的合适范围的冲压间隙。在这个合适范围中,最大最小值分别称为最大和最小的合理间隙值。一般在实际中,会采用最小合理间隙值,因为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磨损从而使得间隙变大。

1.1.2对凹凸模外形尺寸的确定

在冲压模具的设计过程中,凹凸模外形尺寸的大小一般是依据严格的计算得来的。

A.凸模

冲压模具的凸模的结构形式应该依据冲压零件的需要来定,其制作方式也应该严格按照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一般凸模是由铆钉来进行固定的,有时候也会使用低熔点的焊接剂或者是低熔点的合金进行固定。

B.凹模

冲压模具的凹模通常情况下也是根据冲压零件的需要进行制作,其制作方法也是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凹模在制作出来之后一般会直接固定的凸模上。凹模的厚度指的是凹模刃口距离外边缘的长度,在进行凹模外形尺寸的确定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凹模外形的经验公式选取,在实际制造过程中,不仅要算出凹模的厚度,还应该在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凹模周围与之相关的可利用的数据。在此之后只要根据确定的模具从而构成合适的模具结构组合,这样,冲压模具的设计就大大简化了。最后应该根据已经设计好的图纸,将凹模与凸模以及一些其它相关零件进行安装组合即可。

1.2冲压模具的设计工艺

1.2.1冲裁工艺

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便是卸料板应该先与板料接触并且进行压牢,在凸模下降到与板料接触的时应该继续下降使得其能够进入凹模,在凹凸模以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会导致板料分离,这便使得凹凸模分开,然后开始卸载料板并且把废料从凸模上推落,这便完成了冲裁运动。在此过程中,卸板料的运动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应该严格控制卸料板的运动,应该保证其先与凸模与板料进行接触,还应该保证充足的压料力,这便可保证良好的冲裁面质量,高尺寸进度以及较长的模具寿命。

1.2.2弯曲工艺

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便是将卸料板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死,在凸模下降到与板料接触时,继续下降使其进入凹模,从而使得凹凸模以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产生变形折弯,然后使得凹凸模分开,利用弯曲凹模上面的顶杆或者是滑块将弯曲边退出,这便完成了弯曲运动。在弯曲工艺中,卸料板以及顶板的运动是十分关键的,应该控制卸料板的运动,保证其在凸模与板料接触之前与板料接触,同样应该保证有足够的压料力,从而使得弯曲件的精度高、平整度良好,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保证足够的顶杆力,使得其能够有足够的推力将弯曲件推出,防止弯曲件的弯曲变形,使得生产率降低。

2.冲压模具制造工艺技术

2.1电火花铣削加工工艺

电火花铣削加工是电火花加工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很好的替代传统的成型电极加工模具型腔的一个新的加工工艺技术。电火花铣削加工是通过高速旋转的杆状电极从而对工件进行二维或者是三维的轮廓加工,在此过程中并不需要一些昂贵的并且制造较为复杂的成型电极。

2.2磨削及抛光加工工艺技术

磨削以及抛光加工工艺技术自发明以来,无不体现出较高的精度、良好的表面质量以及表面粗糙度较低等种种优点,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在机密模具加工厂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现今,大多数的机密模具加工制造厂已经开始对数控光学曲线磨床、数控连续轨迹坐标磨床、数控成形磨床以及自动抛光机等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广泛的应用。

2.3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

普通的铣削加工工艺技术室采用低的进给速度以及大的切削参数,与此相对的便是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它采用的高的进给速度以及小的切削参数,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相对于普通铣削加工工艺技术而言,它有着较高精度、较高效率、较高的表面质量,而且采用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可以加工高硬材料。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与传统的铣削加工工艺技术在制作效率方面能够提高四到五倍。现今,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的精度已经可以达到10μm,高的表面质量使得后续磨削以及抛光工作量大大降低。由于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的种种优点,使得高速铣削加工工艺技术在模具制造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已经逐步替代了磨削加工和电加工。

3.结束语

自21世纪以来,随着通讯、汽车以及家电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模具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今,国际上对模具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尽管现在我国的模具产业的发展也颇有成就,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挑战,我国应该不断的对现今的冲压模具工艺加工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创造出适应时展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马思臣.现代模具工业发展述评[J].机械工程师,2006,(3).

压花艺术论文第2篇

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与绿色陶瓷的发展………………黄 宾(8.1)

西班牙建筑陶瓷概况与启示…………………………黄惠宁(9.1)

2009年建筑陶瓷发展形势分析………………………黄 宾(11.1)

中国墙地砖产品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黄惠宁(12.1)

研究与探讨

溶胶凝胶法制备锆-钴高温防氧化粉体…………王建昌等(1.1)

蓝晶石对矾土基低水泥耐火浇注料的性能影响 ………单玉香等(1.5)

一种耐酸砖的制备方法……………………………田小让等(1.8)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曲面板的生产工艺研究……于志永等(2.1)

以铝矾土为原料制备高档瓷球的研究………………韩 君等(2.4)

广西坭兴陶的SW0T分析……………………………王 宁等(2.6)

Al2O3/A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侯铁翠等(3.1)

陶瓷粉体粒度对PZN-PZT/PVDF压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徐 合等(3.4)

枧田瓷石化学与矿物组成及其工艺性能研究……李小红等(4.1)

SiC/Al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万春锋(4.4)

高性能纳米杂化抛光砖防护液的研究………………黄月文(5.1)

Al2O3/TiO2纳米复相陶瓷的增韧机理研究…………娄本浊(5.4)

仿黄金光泽釉的研究…………………………………董伟霞(6.1)

Bi掺杂Ba0.6Sr0.4TiO3陶瓷的研究……………………王厚山(6.4)

陶瓷专业教育对广西钦州坭兴陶业发展的影响……王 宁(6.7)

论都昌发展陶瓷产业的可行性……………………伍妍菲等(7.1)

陶瓷抛光废料对多孔陶瓷砖气孔形成过程影响的研究

……………………………………………………谢代义等(8.5) 陶瓷墙地砖粉料压制成形机理及其CAE分析的探索研究

………………………………………………………汪 刚等(8.10)

建陶产业力量分析及结构调整方向初探……………陈凯敏(9.7)

核化及晶化温度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孙元元等(9.12)

烧结工艺对CaZr4P6O24陶瓷性能的影响 …………韩 龙等(9.16)

几个陶瓷概念的辩析………………………………马养志等(10.1)

热处理对Li2O-Al2O3-SiO2微晶玻璃的影响………邓伟强(10.5)

晶化时间对MgO-Al2O3-SiO2微晶玻璃相转变及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王 峰等(10.9)

马龙塘瓷石的化学与矿物组成及其工艺性能研究

………………………………………………………魏红兵等(11.4)

二氧化钛水热合成单分散立方形貌PZT粉体………颜学敏(11.7)

铟填充Skutterudite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热电性能

……………………………………………………刘桃香等(11.11)

α-Si3N4与γ-Si3N4、α-Si3N4混合粉体超高压烧结的比较研究

…………………………………………………………姚怀等(12.8)

多层陶瓷电容器用BSZT纳米瓷粉的制备 …………陈 杰等(12.13)

复合定型相变储能材料SiO2/Na2SO4的性能研究 ……王 芳(12.17)

含低α相氮化硅粉料的烧结特性………………江 涌等(12.21)

环保与节能

陶瓷企业能耗计量的探讨……………………………徐建国(1.10)

清洁生产与陶瓷企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颜东亮等(1.15)

实施清洁生产、推行环境标志制度是建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郑晓梅(2.9)

陶瓷企业如何走出节能的误区………………………李家铎(2.13)

“煤粉气化燃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杨富茂等(3.8)

建筑陶瓷绿色化研发与展望………………………郑树龙等(3.10)

超高压微雾加湿系统在陶瓷行业的应用……………刘文东(4.7)

再探湿法球磨工艺的节能途径………………………韩复兴(5.8)

利用四会本地劣质原料生产二次烧内墙砖…………韩复兴(7.4)

利用飞天燕尾矿研制中温瓷器………………………黄玉銮(7.8)

试论瓷砖快速烧成技术在日用陶瓷中的应用

…………………………………………………………詹树荣(8.14)

陶瓷企业生产现场环境降温的方法及应用…………刘文东(9.20)

陶瓷窑炉的节能技术……………………………曾令可等(10.12)

高分子型复合陶瓷浆料减水助磨剂的研制与应用

……………………………………………………吴宗华等(10.16)

陶瓷企业对“三废”和“危废”管理的效果分析

………………………………………………………郑晓梅(11.15)

生产与应用

超宽体低热值燃气节能型辊道窑的工艺技术研究……柳丹等(1.19)

电熔生产陶瓷熔块…………………………………陈修成(1.22)高温釉料组成对Co-Si宝蓝色料发色影响的研究

…………………………………………………………翟新岗(1.25)

浅析微粉抛光砖中间裂纹缺陷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法

…………………………………………………………王满生(2.17)

陶瓷坯体螺旋挤出成形的螺旋纹缺陷及其解决途径

…………………………………………………………蔡祖光(2.20)

炼钢电炉除尘器用陶瓷滤件的简介…………………韩以政(2.24)

如何提高二次烧内墙砖产品的釉面平整度………谢志军等(3.12)

谈微晶玻璃熔炉的烤窑工艺………………………韩复兴等(3.15)

无铅无硼金属釉的研制及其生产实践总结…………冯 飞等(3.20)

日用瓷杯把手开裂的原因分析……………………刘新平等(3.23)

挤压成形大规格陶瓷薄板的生产工艺………………陈迪晴(4.9)

渗花砖阴阳色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谢志军等(4.14)

陶瓷釉用黑色的研制及工艺控制…………………秦 威等(4.17)

瓷片辊筒印花产品的色差色号控制…………………毛旭琼(4.21)

球石的耐磨性能及其对球磨工艺技术和经济性能的影响

………………………………………………………蔡祖光译(5.12)

法蓝日用瓷的生产技术探讨…………………………詹树荣(5.17)

石膏粉质量的简易鉴别方法…………………………王同言(5.19)

ZHRK-Ⅱ型卫生洁具辊道窑的研制与使用 …………李向宁(6.9)

一种日用微晶陶瓷的生产方法 ……………………周桂欣(6.11)

中温裂纹釉的研究……………………………………洪兆凯(6.16)

中温颜色釉的研制 …………………………………洪兆凯(7.12)

视触觉结合的陶瓷造型设计………………………张 洪等(7.14)

陶瓷工艺技术对陶瓷灯具的影响 …………………饶爱君(7.17)

辊道窑窑压不稳问题的解决 ………………………李振中(8.17)

浅谈内墙砖的不透水工艺…………………………毛旭琼等(8.19)

PDM系统在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的运用…………王 颖等(8.21)

色釉基础釉的研究与探讨……………………………郭素玲(8.26)

陶瓷FDM快速成形技术的应用………………………张 洪(8.28)

釉面外墙砖底釉的研制与应用………………………林志江(9.23)

机械性面裂的分析……………………………………刘向东(9.26)

日用陶瓷能耗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黄振豪等(9.28)

高温刚玉-莫来石棚板的生产与应用…………周会俊等(10.19)

变频器在陶瓷行业高压柱塞泵上的应用…………欧 瑞(10.22)

快速一次烧成全生料亚光釉的研制――常规原料下12#白釉的分析

……………………………………………………戴铁建等(11.18)

洁具高压注浆成形坯料粘土成分研究的新进展

……………………………………………………蔡祖光译(11.20)

熔块膨胀系数测定时制样方法的改进……………毛旭琼(11.24)

内墙砖不透水工艺的研究………………………戴长禄等(12.24)

铸造用泡沫陶瓷过滤器的生产工艺…………………王 霞(12.28)

薄胎工艺瓷的研制…………………………………严权坤(12.31)

水晶瓷片“凹釉”缺陷的分析………………………张跃风(12.34)

机械与设备

高效节能内燃烧式热管的创新设计…………………陈仰鑫(2.26)

陶瓷浆料除铁器的技术分析及发展趋势…………严锦荣等(3.25)

陶瓷墙地砖模具类型与分析………………………向卫兵等(3.29)

PLC在全自动隧道窑上的运用………………………梁善良(5.22)

多级油缸的结构分析………………………………张俊豪等(6.20)

西式琉璃瓦的自动生产线介绍……………………谭利军等(7.20)

带式输送机尾轮部位的改进与应用分析……………张跃进(7.25)

基于复合控制的液压位置控制系统及MATLAB仿真

…………………………………………………………黄卫华(8.31)

焊接机架颚式破碎机的开发及可行性分析…………张跃进(9.30)

自动瓷球等静压机的发展及现状…………………刘光海(10.24)

陶瓷抛光机磨头主轴的模态分析………………程洪涛等(11.26)

经营与管理

景德镇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分析……………蔡清龙(8.36)

“景德镇瓷器”原产地保护制度的缺陷分析

……………………………………………………陈莎莉等(11.29)

陶艺纵横

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女性表达方式…………………吴海燕等(1.27)

浅谈现代陶艺语言……………………………………吴正辉(1.29)

清代景德镇瓷器人物粉彩的传承与发展…………张俏梅等(2.29)

浅谈现代陶艺的本位语言……………………………孙圣国(2.33)

论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人文情怀………………………李新青(3.33)

浅析现代陶艺的艺术形式…………………………周 瑶等(3.36)

艺术陶瓷在现代家居空间中的运用………………齐 皓等(4.23)

浅谈墨西哥古代陶器和中国原始陶器……………高 扬等(4.26)

浅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弊端…………………………王洪运等(4.31)

从社会性看装置艺术对现代陶艺的影响……………张亚军(5.26)

民间青花的“片面之瓷”……………………………袁晓莉(5.29)

论民族文化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意义…………余 靖(5.31)

从军持造型的演变看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张亚林等(6.24)

陶瓷装饰中吉祥图饰的发展例说…………………谢志明(6.27) 浅谈潮州手拉坯朱泥茶壶的发展与探索……………罗晓芬(6.32)

浅论陶瓷雕塑的“刀”法………………………………陈 响(7.27)

浅谈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趋势………………张文兵等(7.28)

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居中的独特魅力………………刘颂莉等(7.31)

新时代的陶瓷艺术设计……………………………许 静等(8.41)

论宗教文化与石湾陶艺发展的关系…………………李小艳(9.33)

陶艺传情――论石湾陶瓷的形神艺术 ………………庄 阳(9.37)

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的历史流变及其地域性特征

………………………………………………………毛文青(10.26)

浅谈女性形象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钦冯燕(10.29)

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张 伟(11.32)

复合材料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黄海红(11.36)

浅谈唐宋元明清陶瓷装饰中的凤纹………………吴蒙蒙(11.40)

浅谈图腾崇拜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袁 洁(12.36)

陶瓷青花装饰与民俗的融合 ………………………熊青珍(12.39)

屋脊民俗风情画――论石湾瓦脊公仔的艺术

………………………………………………………李健敏(12.42)

知识讲座

论广东陶瓷行业的原产地名称保护………………胡充寒等(1.32)

陶瓷材料成形工艺的研究新进展…………………崔静涛等(1.36)

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吴思华等(2.35)

陶瓷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方法………………唐志阳(4.34)

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李 栋等(4.37)

我国陶瓷色釉料与添加剂专利技术的新特点和发展动态

………………………………………………………鄢春根等(4.41)

佛山陶瓷行业的商标权法律保护现状及对策……胡充寒等(5.33)

高岭石有机插层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崔 超等(5.36)

烧结法制备YBa2Cu3O7-δ系列超导体的研究概况

………………………………………………………王爱霞等(5.41)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况学成等(6.34)

陶瓷材料硬度表示方法的探讨………………………王 霞(6.41)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佛山建筑卫生陶瓷持续发展

…………………………………………………………向玉兰(6.44)

尖晶石型LiMn2O4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进展

………………………………………………………王姝瑛等(7.33)

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新趋势…………………………周 源(8.43)

日用陶瓷低温快烧技术的发展现状………………林 衡等(9.39)

纳米WO3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研究……………黄 荣(10.33)

浅淡肌理在陶瓷首饰中的运用……………………李昕迪(10.37)

玻璃/陶瓷体系低温共烧陶瓷的研究进展

……………………………………………………陈兴宇等(12.43)

专家门诊

关于“羊皮砖”的装饰工艺手法等…………………孔海发等(1.41)

关于加入石英能否提高抛光砖白度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2.39)

关于委托第三方进行产品生产现场质量监理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3.39)

关于陶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答疑等……………孔海发等(4.44)

关于解决素烧釉面砖出现裂纹或炸坯的答疑等

………………………………………………………程春明等(5.44)

综述生产瓷质无釉亚光砖的工艺方法等…………孔海发等(6.47)

谈坯料混色的工艺方法等…………………………孔海发等(7.38)

关于清洁生产审核中陶企污水排放标准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8.46)

关于干法造粒工艺在陶瓷行业应用的答疑等

……………………………………………………孔海发等(9.43)

关于生产微粉抛光砖出现色差的解决方案等

……………………………………………………孔海发等(10.40)

渗花抛光砖产生中心裂纹的原因探讨等………孔海发等(11.44)

关于佛山的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依托单位的答疑

……………………………………………………孔海发等(12.48)

专利信息

一种电绝缘陶瓷件自动压制成形的模具等…………………(1.44)

一种碳化硅泡沫陶瓷太阳能空气吸热器等…………………(2.42)

一种微波介电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等 ……………………(3.42)

混合式陶瓷燃烧器及其用于制备燃烧器炉头火盖的陶瓷材料等

………………………………………………………………(4.46)

硼氮陶瓷纤维先驱体的制备方法等………………………(5.46)

一种陶瓷加工表面损伤的检测系统等………………………(6.50)

碳化硅陶瓷耐磨结构件及其制造方法等……………………(7.41)

一种提高Ba0.5Sr1.5Na0.6K0.4Nb5O15陶瓷压电常数的方法等

…………………………………………………………………(8.48)

一种碳化铝铬陶瓷粉体的常压合成方法等…………………(9.46)

陶瓷生产节能减排生产工艺等……………………………(10.43)

压花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文丘里;水膜除尘;特点;工作原理;除尘效率;运行;控制;效果

前言

焦炉炼焦废气污染物主要产生于装煤和推焦两个工序,占焦炉废气污染物的60%以上。传统的拦焦车、接焦和熄焦的设备是敞开的。出焦时推焦车将焦炭从炭化室推出,通过导焦栅落入熄焦车内,炽热焦炭在此过程中跌落、破裂,并在空气中部分燃烧,产生大量烟气、粉尘。焦炉炼焦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污染物主要以粉尘为载体而存在,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给生产工人及厂区附近的居民带来极大危害,对 企业 和社会也造成不利的影响。六盘水德马焦化公司现有4座焦炉,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属于大型焦化企业和粉尘污染大户,为了有效治理粉尘污染,2006年德马焦化公司在1#焦炉采用了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工艺进行试验,通过一年实践表明,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工艺是适宜在焦炉推焦除尘上应用的。

1、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工艺

高温烟尘通过拦焦车上的集尘装置(吸气罩)捕集后,由除尘风机引到炉前集尘干管,集尘干管中的高温烟尘从文丘里管顶部送入,进行初次降尘,文丘里管下部引出的烟尘从花岗岩水膜除尘器的低部进入,按至下而上方式运行,进行喷淋洗涤净化(即二次除尘)。大量尘粒被洗涤沉淀后进入熄焦池,脱尘后的烟气经风机引至烟囱排入大气中。除尘风机的液力隅合器油温由一台板式换热器与冷水进行逆向换热冷却,冷水从高位槽中用一台泵供给;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器喷淋洗涤耗用水量由真空泵抽吸熄焦水池供给,洗涤后与粉尘一起进入熄焦沉淀池。

2、选用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依据和必要性

2.1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焦化准入条件》中环保要求:淘汰落后工艺,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加强企业自律,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技术改造,积极采用适用技术,改善生产环境,增加企业 经济 效益。

2.2 德马焦化公司焦炉设置受场地限制,周围可利用空间较小,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除尘设施。

2.3 烟气中颗粒污染物处理器有多种。常见的有:机械除尘器、湿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水膜除尘工艺常用于焚烧炉、化肥制造、石灰窑及铸造车间化铁炉的除尘上。文氏管除尘器常用于炼铁、炼钢、造纸烟气及动力锅炉烟尘除尘上。将文氏管与水膜除尘结合并应用在4.03m鞍-62型焦炉出焦除尘上,在国内尚属首创。目前广泛采用脉冲袋式地面除尘站。除尘效率高,但投资亦高。对年产30万吨全焦的1#焦炉,仅除尘工程耗费上千万元。对企业而言,压力是极大的,且后期生产时对布袋需求量大。配套设施多,运行维护费用都比较大,然而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工程,不包括拦焦车(含拦焦车除尘罩)在内投资在595万左右、同时占用面积小,构造及工艺操作简单,维护量小,配套设施较少,基建投资较低,净化效率高的特点等诸多优点受到企业青睐。各种除尘器性能比较见附表1。

2.4 本着投资省、经济适用、操作简单、技术成熟、可靠,净化效率高等因素,结合炼焦尘粒特点,同时符合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又适应企业的经济状况。最终确定选择文丘里与水膜除尘相结合的除尘工艺。

3、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器构造

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器是湿法除尘器中一种,也叫洗涤式除尘器,它是一种利用水与含尘气体相互接触,伴随有热、质的传递,经过洗涤使尘粒与气体分离的设备。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器是在花岗岩水膜除尘器前增设文丘里管,属于双级湿式除尘装置。它主要由文丘里管、水膜除尘器主筒、溢水槽、水进入区和水封锁气器及水膜除尘器副筒组成。从筒体、文丘里管、净烟室、溢水槽、灰斗、顶部烟过道等均采用花岗石内衬。

4、水膜湿法除尘工艺控制要点及运行状况

4.1、除尘工艺控制要点

1)影响除尘效果的关键之一。是从摘门机开始摘炉门到移动推焦车、推焦杆开始推焦时的操作时间把握至关重要。为确保除尘效果,当炉门摘开后不急于移开炉门,待推焦车司机用对讲机确认可以推焦时,方可移开炉门,开始推焦,使除尘风机高速运转时间与摘门推焦时间同步进行。

2)影响除尘效果的关键之二。烟尘喷淋洗涤水压达不到0.30mpa以上时,除尘效果不好,尾部烟囱排放有少量黑烟。停水特殊情况更不能使用除尘站,避免高温烟尘烤坏除尘器。

4.2、运行状况

4.2.1除尘器理论除尘效率

烟气中焦尘的颗粒愈小,对它的捕集愈困难,对0.5-5μm的尘粒其除尘净化效率可达90%以上,压力损失范围为0.80—9.0kpa,烟尘排放中的尘粒可能小到低于0.25μm。对焦粉特性的除尘,除尘效率愈高,消耗的能量也愈大。

文氏管除尘器除尘效率,对5μm以下的尘粒,其除尘效率可按经验公式估算:η=(1-9266*p-1.43)×100,

式中p——文氏管压力损失,pa

总净化效率η=(1-co/ ci)×100%.

式中ci、co——污染物在装置入口和出口浓度。

4.2.2 水膜湿法除尘运行实际效果

1#焦炉推焦水膜除尘站运行以来,改进控制点后,推焦过程烟尘的外泄量大为减少,焦侧的操作环境大有改观,减少粉尘对周边生活环境污染,其社会效益无法估量。水膜湿法除尘系统烟尘处理效果比较直观,从水的颜色变化就能观察出来。经查证,出焦过程产生颗粒物质量浓度5 g/m3-12 g/m3,烟尘污染物经过该系统处理后,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不大于125 mg/m3。经过核算,该处理系统的除尘净化效率达到95%以上。达国家外排烟尘浓度≤300 mg/m3的二级标准。

该环保工程建设总投资595万元。运行成本:电费61.68万元/年,维护费3.00万元/年,人工费5.76万元/年,焦粉回收外售35.00万元/年。节约 工业 用水32万元/年。合计运行费16.44万元/年,折合吨焦运行成本0.27元/吨焦。

5、结论

从工程投资和运行的结果证明了文丘里—花岗岩水膜除尘不仅在化肥制造行业,炼铁、炼钢行业,动力锅炉以及热电行业等方面使用,还能在焦化行业应用。如能在提高小颗粒粉尘的捕集效率、除尘器出口夹带液滴和粉焦的储存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则推焦水膜湿法除尘站治理效果会明显优于干式推焦地面除尘站。因此,文丘里与花岗岩水膜联合使用的除尘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同类型焦炉除尘具有借鉴意义。对于中小型规模的焦化 企业 可有推广价值。

存在问题是,使用高压电源,起停时较繁琐,建议在今后的推广中改为低压电源,更有利于现场的操作和维护工作。运行操作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 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使焦化厂的除尘系统在运行及管理水平上不断提 高,达到保护操作环境防止大气污染的国家标准。

参考 文献

[1]花岗岩水膜除尘器产品说明书

压花艺术论文第4篇

在众多元代山水画家中,画风最为简淡、高逸的莫过于倪瓒。倪瓒的山水画清韵逸气、平淡空寂,往往疏林坡石、一湖两岸,是元代山水画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代表[2]83。再比如元代花鸟画。元代花鸟画与两宋相比发生了历史转折。两宋花鸟的姿彩各异风格至元代完全变成了墨梅、墨禽、墨花的花开淡墨痕的水墨花鸟。例如以墨兰花见长的郑思肖、以墨桃花著称的王渊,还有擅长墨竹、墨石的吴镇和柯九思,以及倪瓒、管道升、李衎等等都对以素为贵、以静为美的画风偏爱有加。

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在童书业先生看来,元代的绘画不同于宋代绘画多出自专业画家之手,而是多出自非专业的文人之手,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元代绘画的发展历史基本依靠文人来推动,元代绘画也是文人画的天下,元代绘画发展史即是一部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史。

具体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北宋苏轼、米芾等著名文人的绘画思想深刻影响了元代文人。苏轼在《历代诗话》中点评北宋诗歌文学时用“绚烂而平淡”进行总结,这样的评价也用在了他的一些画论中。绚烂之极,最终仍要归于平淡,这是元代文人在苏轼等人影响下的文人画思想精要。至于为何归于平淡,在苏轼和米芾看来,是因为绘画本应是种笔墨游戏,在自娱自乐中享受精神的自由。因此苏轼、米芾等人抱着这样的平淡态度,以绘画为手段之一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其中米芾还以此绘画思想创立了米家山水画。米芾的长子米友仁在继承了父亲的绘画风格之后,将米家山水画提升至更高的水平。米家山水画的思想精要在于:绘画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现,是作者情感与外界实物交融的表达形式,它不是色彩缤纷、精致华美的装饰品,不随大众审美取向而改变,而是简单、平淡地以物照人、以物画心、以物写意。米家山水画的这种画风意境在宋代非专业画家中极为推崇,也被注入到了元代文人画作者们的精神世界中,得以在元代延续和发展。

从元代绘画选题上来说,两宋中国文化中心在南移的过程中仍偏重于北方文化,画家们仍然偏好以北方的大山大水为题材进行创作,而元代的中国文化中心已完成了南移,文人画家以南方居多,因此元代绘画题材以江南山水美景为主。例如湖州的赵孟顺、常熟的黄公望、镇江的郭界都是在当时享有名望的南方文人画家。还有一位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虽然他是北方人,但多年在江南地区做官,被江南山水深深吸引,也深受南方人文画的影响。高克恭以北方人的家庭出身,凭借令人称颂的江南山水画而成为元代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最后再从创作方面来说,在战马上夺得中原统治大权的蒙古族政权对传统汉族文化既没兴趣也缺乏足够了解。与两宋时期宽松的、备受政策激励的文化氛围不同,元代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传统在少数民族文化面前略显压抑。例如在绘画方面,元代不仅取消了两宋时期的画院,而且绘画不能作为画家走上仕途的技能手段。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元代的文人画、非专业作画受政治风向和宫廷画的影响和束缚更小,元代绘画创作至少在思想层面更为自由。绘画爱好者在不受政治、经济利益的干扰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创作题材和方式。因此,元代绘画创作形式多样,涌现出董巨画风、李郭山水画风、米家山水画风等多个创作流派[3]2。

所谓遗民,即是忠于前朝而耻于为新王朝效力之人。元代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流淌着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血液的汉族人生活艰难。汉人被归于最卑贱的第三、第四类人。同时社会职业也被划分为十个等级。乞丐是属于最下等的第十级,在乞丐之前的就是儒家文人。因此汉人不仅在社会阶层中属于下等人,而且多以汉人为主的儒家文人在职业上还是与乞丐相提并论的下等人。汉代文人遭受如此歧视和境遇,只能依靠书画宣泄心中的苦命与压抑,有时甚至还是艰苦营生的手段。即便是遗民中的温和派偶尔参与到极少数汉族士大夫的施政机构,他们也难以施展拳脚、怀才不遇,只能寄情于书画、自命清高。那些极端的遗民,在两宋隐仕之风的长期熏陶下,坚决超脱和回避元代社会,拒绝接受元朝的统治。但他们作为文弱书生,不可能拿起兵器与元政府对抗,只能潜心艺术创作,用艺术来宣泄亡国之痛。遗民的画作充分展现了元代的时代特性,客观上繁荣了元代的绘画艺术。

尽管整个元代的社会和统治风气对民间汉人绘画创作没有丝毫鼓励,但元政府通过其他方式还是促进了元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例如忽必烈的曾孙女大长公主酷爱收藏书画。她收藏了许多两宋时期的书画珍品,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展子虔《游春图》等等,这些作品得以流传至今,与大长公主的悉心珍藏不无关系。除了收藏保存珍贵画作,她还以开放的姿态邀请汉族大臣和文人进宫对藏品进行品鉴。汉族大臣文人品鉴完过去从未见过的名画真迹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叙或传于他人,丰富了文人画家们的眼界和创作灵感。再比如元文宗帝,他自幼在江南一带接受汉化教育,饱读诗书、能书擅画,结交和网罗了一批江南书画才子投奔帐下。尽管元代没有专门的画院,但文宗帝组建奎章阁收藏和保管书画,其中流传至今的真迹有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等数十件。文宗帝还在奎章阁中常邀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族文人品书赏画。文宗帝在书画艺术上较为开明的态度和政策使汉族书画史得以较好地存续。

压花艺术论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TQ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201-02

植物油料大多来源于植物的种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大宗农产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油需求国和世界第一大食用油生产国。入世以来,我国植物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降低关税、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和逐步放开贸易权,进口完全实行市场化自由竞争。2004年我国植物油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引来社会各界对植物油市场的关注和忧虑,植物油生产领域如何改进提取工艺,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在此背景下就植物油的提取工艺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 传统植物油提取工艺

传统植物油提取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

1 .1 压榨法

压榨法是借助机械外力的作用,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的取油方法,目前是国内植物油脂提取的主要方法。压榨法适应性强,工艺操作简单,生产设备维修方便,生产规模大小灵活,适合各种植物油的提取,同时生产比较安全。按照提油设备来分,压榨法提油有液压机榨油和螺旋机榨油两种。液压榨油机又可以分为立式和卧式两类,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立式液压榨油机。

压榨法存在出油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低的缺点并且由于榨油过程中有生坯蒸炒的工序,豆粕中蛋白质变性严重,油料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1.2 浸出法

浸出法是一种较先进的制油方法,它是应用固液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经过对油料的接触(浸泡或喷淋),使油料中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方法,多采用预榨饼后再浸提。

在我国,采用直接浸出或预压榨浸出工艺的植物油脂每年超过800万吨,这些油几乎全部使用的是6号溶剂油,其主要成分为六碳的烷烃和环烷烃,沸点在60~90℃(发达国家用的工业己烷,沸点在66.2~68.1℃)。由于6号溶剂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的产品,而今石油能源短缺,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剩余的高沸点溶剂对饼粕食用卫生安全质量有影响,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开发替代溶剂。目前国内已经有人开始丙烷、丁烷等作为溶剂提取小麦胚芽油的研究,这种方法适合一些特种油脂的分离提取,油脂中有效成分不被破坏,所得的蛋白粕可以用于深加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还有进行油料生胚挤压膨化后直接进行浸出制油的研究,生坯挤压膨化后,多孔性增加,酶类被钝化,溶剂对料层的渗透比和排泄性都大为改善,浸出速率提高,混合油浓度增大,浸出毛油品质提高,出油率大大提高。国外生胚膨化浸出工艺已广泛应用,我国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粕中残油率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粕中蛋白质变性程度小,质量较好,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和生产自动化等优点。其缺点为浸提出来的毛油含非油物质较多,色泽较深,质量较差,且浸出所用溶剂易燃易爆,而且具有一定毒性,生产的安全性差以及会造成油脂中溶剂的残留。

2 新研究开发的植物油脂提取工艺

2.1 水代法

水代法与普通的压榨法、浸出制油工艺不同,主要是将热水加到经过蒸炒和细磨的原料中,利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以水作为溶剂,从油料中把油脂代替出来,故名为水代法。这种提油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明的。目前,水代法主要用于小磨香油的生产。水代法提油的工艺有很多优点:提取的油脂品质好,尤其是以芝麻为原料的小磨香油;提取油脂工艺设备简单,同时能源消耗少;还有就是水代法以水作为溶剂,没有燃爆的危险,不会污染环境,并且可同时分离油和蛋白质。但主要缺点为出油率低于传统浸出法,在浸提过程中易污染微生物。

2.2 水酶法

水酶法提油是一种较新的油脂与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它将酶制剂应用于油脂分离,通过对油料细胞壁的机械破碎作用和酶的降解作用提高油脂的提取率,与传统提油工艺相比水酶法提油工艺具有处理条件温和,工艺简单、能耗低、并且能同时得到优质的植物油脂和纯度高、再利用性强的蛋白质等优点。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早,1983年Fullbrook等人用蛋白水解酶和对细胞壁有降解作用的酶从西瓜籽、大豆和菜籽中制取油脂和蛋白质,大豆油回收率可达90%,菜籽油为70%~72%;1986年McGlone等人用聚半乳糖醛酸酶、a-淀粉酶和蛋白酶提取椰子油,油脂收率为74%~80%;1988年Sosulski对Canola油料进行酶解预处理后再进行己烷浸出,可明显缩短浸出时间,提高浸出效率;1993年Sosulski等人对Canola油料先进行酶处理后再进行压榨,未经酶处理的Canola压榨出油率仅为72%,经过酶处理后可达90%~93%;1996年CheMan等人用纤维素酶、a-淀粉酶、聚半乳糖醛酸酶和蛋白酶对椰子进行水酶法提油,油脂收率为73.8%。国内王瑛瑶、王璋等进行了水酶法提取花生蛋白质和花生油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水酶法应用于同时进行油脂和蛋白质的分离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尝试。

2.3 反胶束萃取技术

一般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会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属于正常胶团;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形成与上述相反的聚集体,即反胶束,因此反胶束就是指分散于连续有机溶剂介质中的包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表面活性剂的纳米尺寸的聚集体,也称逆胶束或反胶团。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尾在外,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头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该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如蛋白质、酶、盐、水等分子。如果极性核溶解了水之后就形成了“水池”,此时反胶束也称为溶胀的反胶束。

用反胶束系统萃取分离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质的基本工艺过程为,将含油脂和蛋白质的原料溶于反胶束体系,蛋白质增溶于反胶束极性水池内,同时油脂萃取入有机溶剂中,这一步称为前萃,然后用水相,通过调节离子强度等,使蛋白质转入水相,离心分离,实现反萃。这样将传统工艺的提油得粕再脱溶的复杂冗长流程,改进为直接用反胶束系统分离油脂和蛋白质,工艺过程大为缩短,能耗大为降低。反胶束分离过程中,蛋白质由于受周围水层和极性头的保护,蛋白质不会与有机溶剂接触,从而不会失活。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蛋白质容易变性的缺点。国内的对这方面也作了一些研究:程世贤等人用反胶团提取大豆中的蛋白质和豆油,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的萃取率最高达96.9%,豆油的萃取率为90.5%;陈复生、赵俊庭等人用反胶束体系进行了萃取花生蛋白和花生油的研究,得出了用反胶束体系同时萃取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是可行的结沦,并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陈复生等人对经反胶束萃取法得到的豆油脂肪酸成分与常用的溶剂萃取法进行了比较。这些研究为反胶束法用于分离植物油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4 超临界CO2萃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具有的优良溶解性及这种溶解性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原理,通过调整流体密度来提取不同物质。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具有许多优点,如工艺简化,节约能源;萃取温度较低,生物活性的物质受到保护;CO2作为萃取溶剂、资源丰富、价格低、无毒、不燃不爆,不污染环境。

近三十年来,国外在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超临界CO2提取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等都做了系统的研究,制造出容积超过10000L的提取装置,并在特种油脂方面己有工业化生产。我国科技界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也倍加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对其进行了大力支持,短短几年内,我国在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我国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香料、中草药、色素等的精制和提纯,例如: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葡萄籽油等种子油脂;超临界CO2萃取薄荷醇、茉莉精油、桂花精油等;超临界CO2萃取砂仁、当归油、银杏黄酮、卵磷脂、丹参、幽醇、大黄酸、番茄红色素、银杏叶花青素等。在提取设备方面,己生产出了1L ~1000L的超临界CO2提取装置,但对这些萃取工艺的研究大部分仅集中于小试阶段,真正能工业化的工艺还不够成熟,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存在耐高压设备昂贵,生产成本高,不易操作,批处理量小等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工业化的生产。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问题终究都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其所具有的选择性高、操作温度低、工艺简单等方面的优势,必将会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5 超声波处理法

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 KHz声波,具有波动与能量双重属性,其振动可产生并传递强大能量,使物质中分子产生极大加速度。由于大能量超声波作用,媒质粒子将处于约为其重力104倍的加速度交替周期波动,波的压缩和稀疏作用使媒质被撕裂形成很多空穴,这些小空穴瞬间生成、生长、崩溃,会产生高达几千个大气压瞬时压力,即成为空化现象。空化使界面扩散层上分子扩散加剧,在油脂提取中加快油脂渗出速度,提高出油率。超声波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在油脂提取方面尚处探索阶段,国内现已有葵花籽、猕猴桃籽、松籽油、苦杏仁油超声波提取方面的报道。

3 小结

传统的植物油脂提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须对其工艺进行必要改进和改善,以提高出油率,工作效率及保证安全生产。新兴的油脂提取工艺已经慢慢地崭露头角,随着其研究的不断加深,朝着工业化方向的不断迈进,必将给油脂工业带来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志,刘喜亮,刘智锋.世界油脂工业现状及发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5,13,(5):1-3.

[2]李全宏.植物油脂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3]杨潞芳,郝利.植物蛋白和植物油脂分离技术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6):5-8.

[4]王瑛瑶,王璋,许时婴.水酶法从花生中提取油和水解蛋白[J].中国粮油学报,2004,19,(5):59-63.

压花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日用陶瓷;无纸转移印花料;影响

1 前言

陶瓷装饰是陶瓷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陶瓷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传统的陶瓷装饰方法主要以人工彩绘和贴花纸为主。花纸是通过印刷机印制出来的粘有色料图案的纸张,然后通过人工再把花纸贴在陶瓷坯体上,附着在花纸上的色料被粘结到瓷坯表面形成装饰图案。采用这种方法装饰瓷器很难实现自动化生产,完全不适应现代大生产的要求。

转移印花是将照相制版画面通过硅胶印头直接转移到坯体上的新型装饰技术,采用特制的胶头,把图案直接转移到陶瓷坯体上,不用制造花纸、人工贴花等复杂工序,可实现机械化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纸张材料消耗,有利于节能减排。

随着能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持续的上涨、生产效率的提高、竞争力需求的增强,因此,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技术,必将成为陶瓷行业发展的趋势。移印技术由于具有诸多优势,因此,将在陶瓷装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陶瓷无纸转移印花技术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转移印花机研制、硅橡胶印头设计、图案模板制作、印花料调制。本文主要探讨了日用陶瓷转移印花料的研制,因为印花料的调制直接影响着转移印花过程的质量。

2 实验内容

陶瓷无纸转移印花颜料的颗粒细度、含水量、粘度是胶头转移颜料厚薄的关键。通过水溶性添加剂种类及加工工艺,调配出满足转移印花要求的专用油墨。

2.1 实验原料

本实验所采用的原料有:高温深蓝颜料、湖北长石 、亲水调墨油(解凝剂、米糊、甘油、蜂蜜等)等。其中,长石的化学组成见表1。

2.2 制备工艺

本实验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 配料组成

本实验的配料配方为:高温深蓝颜料 75%~80%、长石 20%~25%;亲水调墨油配方:解凝剂60%~70%、米糊 10%~15%、甘油 4%~6%、蜂蜜 4%~6%、水 10%~15%。

(2) 粉碎工艺

先把高温深蓝颜料、长石等按比例进行配料,快速球磨1~1.5h,料:球:水= 1:2:0.6,并过320目筛,然后干燥备用。

(3) 轧墨工艺

取颜料55%~60% 、亲水调墨油 40%~45%进行混合,采用轧墨机轧墨三次以上,确保颜料与调墨油混合均匀,并用专用容器密封储存。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转移印花工艺属于间接印刷方式,在印刷过程中,移印胶头先通过压缩变形使胶头表面蘸起凹版图文区的油墨,然后移动到承印物陶瓷坯体表面,通过压缩变形而使胶头表面的油墨转移陶瓷坯体上。因此,印花料的颗粒度、粘度、含水量直接影响转移效果。

3.1 熔剂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助熔剂长石的不同含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其表面效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当长石的外添加量为20%~25%时,产品表面线条清晰、釉面光滑、效果较好。

3.2 颜料粉碎时间对转移效果的影响

陶瓷无纸转移印花颜料的颗粒细度,是胶头转移颜料厚薄的关键。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的研磨时间对转移印花效果的影响,其影响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随着研磨时间(转速:200转/分)越长,胶头转移颜料效果越好。

3.3 调墨油量对转移效果的影响

陶瓷无纸转移印花是移印胶头先通过压缩变形而使胶头表面蘸起凹版图文区的油墨,然后再使胶头表面的油墨转移到陶瓷坯体上。要求调墨油溶于水,且有一定的粘度、一定的保湿性能。不同量的亲水调墨油对转移印花效果的影响规律见表4。

由表4可知,当亲水调墨油加入量为40%~45%时,印花转移完全、花面完好、线条清晰。

4 结论

(1) 当长石在色料中额外添加的量为20%~25%时,产品表面线条清晰、釉面光滑。

压花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分析

引言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古代评论家大都称之为婉约,更有“婉约以易安为尊”之说。也有论者认为李词以婉约为主,但婉约之中很有骨力,兼有豪放派之长。当代学者中有人提出李词的婉约与传统的婉约有区别。笔者以为研究作家的艺术风格,必须联系其整个人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本文拟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入手,探讨她的思想性格,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在思想和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探讨其词的艺术风格。

一、经历、性格,形成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马克思语)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依赖于作家的思想性格,取决于作家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李清照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代,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造就了她豪爽刚毅的性格,而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又渗透于其中,在文学上表现为奔放舒柔、疏宕凄婉的创作个性。

(一)经历曲折,造就豪爽刚毅的性格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知书善文。对她的文学修养有着潜在的影响。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金石录》三十卷是她们爱情与事业的成果。李清照十九岁时,父被罢官。二十四岁时,公公――宰相赵挺之卒,赵明诚一度入狱,后被夺官,夫妻“屏居青州十余年”。靖康之变,故土沦亡,南宋朝廷采取妥协逃跑政策。“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清照的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南渡后,赵明诚去世,书册文物尽失,继而是“颁金通敌”的诬陷。在这种情况下,她写下了“桂子飘香张九成”的诗句,讽刺赵构策试,表示她正直不阿的人格。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清照“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豪爽刚毅性格。

(二)刚毅性格,形成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

我国古典文论传统是“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气质是风格的根本。李清照在《论词》中云:“秦则专主情志,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所谓“富贵态”,当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气质。秦观词风纤弱,受到李清照批评。由此见出她主张的词风当是豪婉相和,刚柔共济。形象地说,不但是妍丽动人的贫家美女,而且具有高雅深邃、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质。正好比“木兰横戈”,飒爽英姿,雄风裹着娇媚,妖娆中透出英雄气概。

(三)词的奔放与诗文的悲壮,统一在思想性格之中

清照的诗文被公认为豪壮一类。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尚高雅,协音律,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以诗为词、不协音律及无铺叙、少典重和少故实。李清照的创作更着力于词,她视词、诗一等,继苏词之后,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特别是首创宋词思乡爱国的情感,对后人有一定影响。清照词作和诗文的风格有所区别但绝非“截然不同”,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共同构成清照的文章精神及其本人的思想性格。清照性格豪爽刚毅,在诗文中表露明显,其词作同样如此。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格调轻快,初步形成她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没有刚毅的思想性格,怎么会有如此压抑的悲愤?《摊破浣溪沙》“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委婉道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豪情。李词中压抑的悲愤,同其诗文中的雄浑悲壮,统一在作者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之中,总的倾向是一致的。

二、创作方法及独特的“易安体”

李清照运用富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特征的创作方法和其它艺术技巧,批判地继承了婉约词中清丽的创作笔法,融合豪放悲壮之气,将两者成功地结合起来,立体地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创造了独特的“易安体”。

(一)清丽其词,端庄其品

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清照《论词》批判了花间词猥俗浮艳的风气,其“《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继清丽一路而有所发展。清照“奉柳永为本朝词家第一人”,创作受其影响,但他对柳永“词语尘下”的作品持批判态度。《孤雁儿》后主遗风显然,词意更为深刻。“情怀如水”的韵味较之秦观的“柔情似水”也更显隽永,真切情思与超脱襟怀相融合,高雅俊美。赵明诚赞誉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正是从她的品格和创作的关系来说的。

(二)表面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

李词中有着更多的愁情苦意,一直被当作李词婉约的证据。其实,李词在愁苦中寄寓了作者的刚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摆脱了婉约词的羁绊。这不仅高于其他婉约词人,更是“易安体”风格的重要体现。李词述愁虽说是明指暗达,最富盛名,但她赋无形之愁以有形,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李词为学术界公认的只有38首。其中直写愁字的共有14处。如“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愁的形体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到头来载不动、了不得!但这绝非等闲之愁,词人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明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暗示另有所指。李词中述愁最甚,被杨慎《词品》评为“最为婉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其中压抑之极、无法排遣的愁绪,包含着词人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内容,其愁远超闺阁之外,表现出作者感愤时事、忧伤悲凉的爱国情思。所言“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可说是清照述愁的真实写照。表象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比婉约派博大矫拔,较豪放派柔顺细腻,实在是李清照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词风的成功实践。

(三)“闺阁中之苏、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宋王朝严控政治言论,文人常以诗文贾祸。像岳飞、辛弃疾,歌唱起爱国来慷慨陈词批评起朝政来,只敢微词婉讽。李词凝重淳厚,含蕴深沉,也属婉讽一类。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清照的《浣溪沙》“倚楼无语理瑶琴”,同一机杼。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李清照《念奴娇》“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工力悉敌。辛词“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词“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一家眷属。人们谈到岳飞、辛弃疾的这类词作,便都说如何委婉道出英雄豪气,而说起李清照的作品,就是什么闲情闺怨,这对李清照太不公平。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苏词雄壮,辛词悲壮。李词对辛词有过影响,其豪放相对地近于辛词那种“潜气内转”的悲壮,其气概“直于压倒须眉”。正是如此,李清照才能以“闺阁中之苏、辛”的地位名动文史。

李清照的许多词句,如“未必明朝风不起”、“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等,都从侧面反映出词人关心现实、忧时爱国的创作方向。影响到她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表现为现实主义精神。《清平乐》“看去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对时局的关切显而易见。《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透过表面的繁荣,触及阶级、民族矛盾的本质,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同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事业、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得李词又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天上人间,驰骋想象,在现实的感叹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著名的《渔家傲》(天接云海连晓雾),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悲壮的豪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鹏正举”的豪放气质同婉约清丽的表达形式融汇贯通,是李词豪婉相和的代表作。

三、艺术技巧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清照善于观察生活,词作构思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及富于声韵美的白描语言艺术,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深婉含蓄地抒发了她炽热的思想感情,综合地表现出其词风。

(一)刚柔相合的巧妙构思

李清照在构思上注重刚柔结合,使她的词作轻巧尖新、“跌宕昭彰”。历来思乡之作,不是夜晚就是深秋。李词《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却选择了早春的清晨,构思独到。上片写词人愉快的心情在春寒袭来时的变化,下片陡然一转,亡国忧愁举杯难消。上下呼应,早春的温柔和家国的忧愤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整体构思上,清照词于结句特别用力,往往几字,深入主题,把全词推向高潮。此词结句,照应“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极写词人忧愁之思,激愤之情,属于“醒明本旨”一类。《念奴娇》结句“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一扫全词愁云,表现出豪放之气,属于“宕开”之属。清照许多词作写凄苦之情,密云不雨,末了一笔宕开,兼收豪婉,并蓄刚柔。

(二)刚柔互济的对比与衬托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李词中具有创造性。《怨王孙》虽也描写了“红稀香少”的秋色,但却流露出“说不尽,无穷好”的喜悦心情。构思出神入化,在与传统题材的对比中突显个性,没有大家气魄实难为之。《蝶恋花》“暖雨晴风”的旖旎春光和词人“独抱浓愁”的苦楚情丝,构成凄婉与劲直的对比。同时互为衬托,反跌极力,被前人视为“入神之句”。《鹧鸪天》“不如随风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把表面上的消沉情绪推向高潮,而“仲宜怀远”的乡思之情却似地下之激流,汹涌奔腾。这是表与里的对比衬托,从中可见词人以刚对柔,以柔对刚的抒情技巧。《摊破浣溪沙》以梅花和丁香的粗俗对比桂花的“熏透愁人千里梦”,衬托出桂花的“风度精神”,亦为刚柔互衬。李词对比和衬托中刚柔互济,交相辉映,犹如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

(三)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

《玉楼春》“未必明朝风不起”,对时局的关切表达得曲折深隐。《念奴娇》通过形象的塑造、景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细读可悟其深义。沈德潜认为含蓄的作品应是“只见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外味”,能够“使人神远”。李词所谓闺思、闲愁、别情,在婉转表达中蕴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其“弦外音、味外味”,就须结合生活和思想来细心体察。《浣溪沙》首句“髻子伤春懒更梳”,只不过是写情思的一种艺术手段。全词以景寄情,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悲愤,这和古诗中借景、借物来比人喻事的传统一脉相承。正是柔情中有悲愤,悲愤中寓柔情,构成李词风格的重要特征: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构思颇具匠心。是李词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艺术风格的优秀代表作。

结语

总之,李词的思想内容,具有积极进步的政治倾向,反映了词人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其艺术形式,具有奔放清丽的特色,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李词以委婉含蓄的形式表达了苍劲忧愤的内容,柔中含刚;把现实生活的主观情思蕴含在委婉清丽的表达之中,寓刚于柔。从而形成了豪放刚劲与婉约柔美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清照.论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压花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蒋凤之;二胡;声韵;技法

1蒋凤之的二胡演奏艺术

蒋凤之是20世纪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从蒋凤之的二胡演奏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丰富细腻、深邃高雅的意境。蒋凤之从小受到家乡丝竹乐的滋养,后来跟随平湖派琵琶传人朱英学习琵琶,还曾跟随刘天华学胡和小提琴,为其在二胡演奏上的创新和造诣奠定了基础。在二胡艺术的表现技法上,尤其是在声韵处理以及手法技巧方面,蒋凤之经历了数十年的探索。在不同时期,他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变化,刚柔并济,细腻朴实,体现出了深邃、典雅的演奏风格。

“声”和“韵”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声”既包括音阶中音的含义,也包括发生方法和发生技巧。“韵”是指通过演奏技法或者演唱技法使音阶中的音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产生一种韵味,成为“作韵技法”,比如二胡的揉弦、琵琶的推,古琴的吟。声韵变化是一种表现旋律风格以及音节内涵的手法。不同的乐器,它们的声韵表现技法也是不同的。其实民间的旋律加花手法也是声韵变化手法的一种,以“母曲”“老本谱”的旋律主干为基础,进行细腻润饰的加工处理。对于音高的变化处理,可以是同一音位上单个音的变化处理,也可以是不同音位上的加花润饰。当一首新的乐曲形成的时候,人们已经很难分辨出母曲的旋律主干和母曲旋律音的加花润饰,而这个时候,音高偏离变化以及音响特点就成为某个乐器独特的表现手法。蒋凤之的二胡演奏,不管是在单个音的声韵表现上,还是音与音之间的声韵表现上,都细腻朴实,富于变化,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2二胡曲《汉宫秋月》的声韵技法

刘天华根据粤胡曲《汉宫秋月》整理成了二胡曲《汉宫秋月》,而蒋凤之演奏的《汉宫秋月》在刘天华演奏的基础上做了变动,采用放慢加花的手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形成新的变体。蒋凤之对于乐曲的加工处理更加细腻地表现出了古代宫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凄凉哀怨的深闺气氛。蒋凤之演奏的《汉宫秋月》在声韵变化的表现技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2.1左手作韵技法

2.1.1颤音以及虚按音变化

颤音是蒋凤之二胡艺术中的独特表现手法,主要是对单个音进行加花润饰。蒋凤之往往根据乐曲的情绪变化,在颤音的速率、颤音的音数、音与音之间的时值长短方面,作出细微的变化。在《汉宫秋月》的二胡演奏中,颤音一般是用在二指re音和la音上的。虚按音[3]指的是在二胡演奏中右手收弓左手手指按弦发声,也称为虚声。虚按音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文曲旋律加花音,琵琶曲中的左手按指带起所发之音的表现技法和虚按音的表现技法十分相似。如果左手手指抬起的高度不同,下按的力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就会有不同的音量变化。虚按音是通过音色和音高对旋律音进行加花润饰,从而表达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

2.1.2偏低颂向音处理

偏低颂向音处理手法反映了蒋凤之对于音高偏离变化以及情绪变化的认识,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由不稳定音到稳定音;乐曲的情绪有明显的强弱变化;在一个音符内,含有低加花音。

2.1.3吟揉变化

二胡的吟揉变化可以使单个音上多种音高产生偏离变化。蒋凤之在二胡演奏上,根据乐曲的内涵,采用了揉弦幅度的变化,比如揉到不揉的变化以及揉与不揉之间时值的长短的变化。压弦是二胡吟揉的一种,类似琵琶“推”、“拉”产生的滑音音高变化,压弦可以采用先压后松、先松后压或者先松后压再松产生小二度、大二度或者回滑音。压揉也是二胡吟揉的一种,压揉可以在弦上压颤出音高偏离的效果。如果在原位音上压颤,那么它的波动音高就会比原位音偏高;如果在原位音偏低的位置上压颤,那么原位基准音高就会产生上下音高波动的效果。压揉[2]根据乐曲的表现情感可以分为重揉和轻揉,重揉的音高偏离幅度比较大,具有强化情感以及强调特性音的作用。

2.1.4绰注变化

绰注也就是上下滑音,包括原把位滑音、跨把位滑音,还包括同指滑音、不同指滑音以及回滑音。根据滑音的幅度大小,还可以分为同指压弦滑音、小滑音以及大滑音。滑音的过程也就是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变化过程。滑音也叫滑指。不同的滑指手法,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韵味。在《汉宫秋月》的滑音运用上,蒋凤之用不同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了古代宫女的幽怨之情。

2.2右手弓子上的音响特征变化

蒋凤之的右手弓子技法与左手技法相互配合,表现了乐曲的深层内涵。蒋凤之的右手弓子手法细腻而且富于变化,尤其是连弓、松弓和提弓的顿、挫手法。蒋凤之的二胡演奏中,连弓中的顿、挫技法融合中国其他乐器的表现手法,在二胡的演奏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运用,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音响特征变化手法,连中有断,顿中有连,既是动与静的关系,也是点与线的关系。提弓经常运用在乐曲强有力结尾的时候,蒋凤之的提弓往往贯穿全曲,根据乐曲的意境而富于变化,可以表现出似断似续以及顿挫的效果。松弓可以表现旋律进行时的气息变化或者产生似断似续的效果,是蒋凤之右手弓子的独特手法。松弓一般结合旋律的动静关系、旋律进行中的休止符以及长弓的顿挫体现乐曲中细腻的情绪变化。《汉宫秋月》的声韵变化以及技法特点,体现出了蒋凤之二胡演奏的声韵技法,细腻朴实,富于变化,不着痕迹。

3二胡曲《病中吟》的声韵技法

蒋凤之演奏的《病中吟》[1],左手技法所产生的音高变化以及右手弓子的顿挫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乐曲的深层内涵。在吟揉技法的运用上,压揉和压弦产生的音高偏离幅度大,音响特征非常突出。在《病中吟》的演奏上,蒋凤之运用比较快的频率压揉,增强了乐曲的紧张感,与不揉和滚揉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压颤的时候,结合弓子,根据压颤的次数隔和速率变化,表现出不同的乐曲情感,触人心弦。右手弓子运行中的弓速流动变化以及顿、挫变化,将人物内心的苦闷细腻地表现出来。蒋凤之还根据乐曲的的内涵和情感,在强弱力度上做了细致的处理,多出运用了强有力的保持弓,在缓慢的力度表现中,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刚柔并济,富有感染力。无论是蒋凤之加工整理的传统二胡乐曲,还是刘天华创作的乐曲,在蒋凤之的演奏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独特的演奏风格。蒋凤之左手的吟揉、虚按音、绰注以及颤音等技法,右手弓子顿、挫、连、带以及松、提等表现技法,形成了蒋凤之独特的二胡演奏风格。

4结语

蒋凤之的二胡演奏是在刘天华演奏的基础上,挖掘出乐曲的旋律内涵和情绪变化,经过独特的手法进行加工整理,变而化之,赋予新的艺术内涵,使二胡乐曲更加细腻入微,堪称经典之曲。

参考文献:

[1] 蒋凤之,蒋青.蒋凤之二胡演奏艺术[M].人民出版社,1989.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