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市场论文

建筑市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22

建筑市场论文

建筑市场论文第1篇

建筑产品固定性、单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必须以自己的实际业绩和信誉以及在承包中的许诺去竞争,通过实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办法,有利于建筑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但许多建设单位在招标过程中不考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素质、施工质量等多项因素,只以报价作为选择条件,使原本不规范的建筑市场出现种种矛盾和危机。当前,建筑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

业主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不认真履行合同约定,不执行文件上的有关规定,出现买方盲目压价、卖方让利竞争。有的业主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可行性研究不实,投资估算不足,实际上把可行性研究变为可比性研究,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金缺口大,拖延工期,造成浪费。从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看,不合理占用工程价款,出现压价承包、垫资施工、压缩工期、肢解发包、指令发包等不规范行为。建筑企业只有拼老本、保眼前,缺乏自我更新改造的后劲。某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道德水平也不高,在建设工程管理中,不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不严格履行合同条款,随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标准等级。

以上种种直接或变相的工程压价行为对建筑工程造成严重的危害,可具体归纳为以下类型:

1)肢解工程,分层转包。由于建筑市场缺乏规范有力的法制管理,某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中不是从工程的整体利益出发,而是肢解工程,多方发包,以谋取局部的小集体利益。还有某些行业,依靠特权的垄断,指定发包。这种肢解工程的发包,使施工现场的总包单位无法协调安排进度和进行统一的现场施工管理,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和原材料的浪费。如某综合楼的施工,业主把污水处理、室外给排水、门窗装饰工程、电梯、自动扶梯、消除系统、变配电、电信、电视接收系统都肢解分包出去,使总承包施工单位现场协调工作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与进度。

2)偷工减料成为低价工程的常见病。近年来时常见诸于报端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证。施工企业不可能蚀本建设,而在肢解发包和行业垄断等中间环节上,分层转包,层层渔利是最常见的施工企业转嫁风险的方法。故偷工减料,各级管理者行贿受贿,采购不合格原材料,以次充好,任意砍减施工项目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其结果造成危房、危楼、危桥频繁出现,轰动全国的四川彩虹桥事件即属此例。有的地方道路工程由于压价施工,致使国家高等级公路路面刚建成还未投入使用就需返工重做,造成了巨大浪费,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3)工程立项与资金到位严重脱钩。目前国家资产投资项目中自筹资金比例一般都在总投资的1/2以上,这一部分资金在筹集中很多难以到位,因而成为拖欠工程款的主要原因,还有很多建设单位把边筹资边建设当作是提高效率加快建设速度的手段。而施工单位迫于缺少任务,不得不认同资金不到位的现实。有些建设单位为谋求自身的利益利用市场竞争,不按规定拨付工程备料款和进度款,工程竣工后不结算或结算不给钱。

三角债拖欠工程款已成为当今建筑市场的一大顽症。施工企业在垫资施工的同时,还得承担银行贷款利息,而建设单位在工程投入使用,甚至盈利的情况下,仍然不顾建筑施工单位的利益,预算时压价,结算时仍然要压价。或者是借种种理由不与施工单位办理竣工结算,不付清工程款,无偿占有施工单位垫资建成的建筑产品,侵占了施工企业的利益,也大大挫伤了建筑施工单位的积极性。有些施工单位不得不采取给多少工程费,建多少工程的办法拖建设业主,既拖丢了企业的信誉,也拖跨了业主的信心,最终损害的是公众利益。超级秘书网

4)鱼目混珠,越级承包。一些乡镇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施工质量低劣,有的尚不具备资质,但由于造价低,在某种程度上占了优势。这些企业管理不严,花钱不受限制成了他们搞不正之风的有利条件,更有甚者是一些人打着乡镇企业的招牌搞个体承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承揽工程,一旦工程到手,就采取种种方法增加造价,达到“堤内损失,堤外补”,结果使一些不了解施工企业状况的建设单位上当受骗有口难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个周期长、耗资大的生产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具体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的总造价,而控制好总造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是编制工程概(预)算,作为业主来讲,工程造价越低,成本就越低,其投入的资金就越少。能少花钱,多办事,为单位节约资金,带来效益是建设单位职工的办事原则。而作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高低也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还牵涉着施工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造价是关系到甲、乙双方共同利益的聚集点。造价合理,是不能简单地以投标总报价的绝对值的高低来衡量,工程投标价低具有二重性:

1)它低于标底价格;

2)在投标各单位之间最低。投标单位间谁最低,须经评标和对比,而不是一比总价了事,应该实事求是逐项核实,消除一切不合理因素,才是真正的报价低,真正维护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利益,绝不能一切以招标单位说了算。而工程招标管理部门对工程造价具有建议权,不能一味地压制工程报价,应该汇同各方面意见共同审议,在友好协商,权力、义务一致的基础上,定出真正的低标。

针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解决工程压价所带来的危害和弊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的同时,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市场机制,打破关卡壁垒、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主义。对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要一追到底,决不姑息,该用法律制裁的坚决制裁,决不手软,从法律角度震慑工程建设的相关人员。

2)工程类别要与企业资质等级相适应,从严规范建筑市场。建筑企业资质审核部门要切实按照国家建筑企业资质审核标淮严格审批,定期审核施工企业的资质情况,严禁工程发包私下交易的违规行为,禁止越级承包,非法转包。对那些不符合资质规定而挂靠在有资质企业名下的个体承包户予以彻底清除。对资质达标长期不合格企业,取消或降低其资质,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2]。

3)严肃招投标管理,依法招标,不断提高投标透明度,建立完善的造价监控制度。目前的招标制度,对招投标双方来讲,较多地限制了施工单位的投标行为而往往忽略对业主招标行为的约束。只有严肃招投标的管理,提高透明度,改变施工企业围绕业主转,业主围绕标底转,谁报价低,谁中标,变相压低造价的不正常现象。使造价控制在底线上方,防止施工企业和建筑业主不正当降低标价,严格按政策编制标底,严禁压价招标,对招投标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4)提高管理水平,杜绝拖欠工程款,防止三角债。在严格按照《合同法》、《建筑法》、《担保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通过行业自律,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标单位不得擅自调整中标价格。依法加强中介服务的管理,杜绝工程诈骗案件的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对投资主体的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不落实、无保障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立项,严格审查立项工程各投资阶段的资金到位情况。造价部门应积极参与项目立项决策,为财政把好基建投资关,真正杜绝三角债和任意拖欠工程款的行为。工程造价不可忽视,正确、合理制定工程造价及其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结合我国国情,向国际招标惯例靠拢,使造价工程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

建筑市场论文第2篇

市政工程是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工程,市政工程质量的提高,能够提升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安全。要想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就要对市政管理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强化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投资体制建设正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市政工程建设重点已渐渐向在政府监督主导下企业等相关投资通过参与建设发展的新形式。政府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只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这样,使得市政工程的发展更具有多元化,更加符合新时期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市政工程的施工方缺乏工程质量的管理意识

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方通常存在工程质量管理意识缺失的现象。市政工程大多数是以短期工程为主,但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问题,转包现象通常是较为常见的。在超标过程中,通常都是由较高水平的施工队进行承包,获得了项目的主办权,但是在施工之前却将其转包给质量较差的承包队,从而造成了市政工程质量出现相应问题的现象。为达到相应的利益,以及弥补承包费用,施工方通常会选择较为劣质的材料来代替优质材料进行施工,偷工减料。再加上相应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有不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无形的给建筑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内部人员关系较为复杂,配备材料的人员与公司内部人员存在某些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施工单位的监督很难到位,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控制,管理难度相当大,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难以保障。

2.2市政工程管理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

对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是依靠与政府的拨款,款项主要作为专线资金进行支付和提供,资金到位较为及时,很少或者基本不存在资金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小的风险。但是,如果没有保证市场规范及时和到位,相应的在建设过程中管理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的现象,直接后果就是引起在施工过程中忽视工程的质量,只是仅仅追求工程项目的完成速度。在建筑市场的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在招标过程结束到工程开始的过程中,施工方相应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以及未达成相应的合同及协议就开始进行施工,其结果就是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难以做好。因此,制定市政工程管理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的相应规范,对于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质量管理意识

对于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要加强市政工程的建设,必须从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质量管理意识入手。首先,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必须要加强责任意识,增加城市建设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将实现施工目标、提高施工质量为己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控制。政府应该在施工方进行施工之前就做好相应的规划,制定相应的规范约束对施工方相应的行进行约束,提高施工方对于工程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施工方本身而言,也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控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身的建设水平。从而在建设中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建设效率和建设水平。才能够保障其作为施工方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

3.2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检验,规范市政建设市场管理

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和验收的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对施工项目做好全面的检查,不仅要将按照项目的施工完成情况对项目进行定期的分批检查,还要对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核查以及不定期的检测抽查,确保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并且加强对相应监管部门的检查,确保监管部门能够制定相关的监管程序,在监督过程中要切实按照监督的相关程序进行,切实负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可以在监管过程中不断提高管理经验,增强监管质量。监管单位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对企业的工作做好实时检查,做好本职工作,起到相应的监管责任。更好的将建筑企业的科学有序的发展落实的具体的建筑工作中,保证好市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建立有效的工程监管体制以及科学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

对于市政工程的监管,最终还是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领导体系,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在政府的统一监管之下,能够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得施工企业能够提高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其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使得市政工程管理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相应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还要结合内部的协调和管理模式,是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

4结束语

建筑市场论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建筑市场

一、建立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是规范建筑市场的切入点和治本方案

业内要士都知道,“市场”和“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而价格则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石。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只有借助价格机制的功能,通过公平竞争形成交易价格,才能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联系到建筑,工程价格机制是建筑市场中最重要珠机制,只有建立起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才能使建筑市场领域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但是,我们的工程价格形成机制却没有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就完全可以证实这点:比如说某单位(国有或集体)准备兴建一个工程(不管招标与否),马上就会有很多施工队闻风而动,都想方设法揽过来做,而这些队伍几乎没有一个会像真正做生意的人一样,在事前要做风险分析,然后才决定该荐工程是否值得去承揽。明眼的人马上可以看出,这里头肯定有不合理的因素存在。这种不合理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国有和集体单位投资工程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形成,而按国家定额和文件规定进行计价。与我们朝夕相伴多年,本来是以追求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国家定额,竟因为管理和指导思想跟不上,而使其中隐含着较为丰厚的利润,则真是令人始料未及。

正是由于工程价格不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决定需求与供给的往往是通过不公开、甚至暗箱操作和非法的方式进行交易,经济学中阐述的供求关系的原理,在我们的建筑市场中完全失效了。这就引发了一系列:

1、工程造价不是竞争形成,意味着保护落后、压制进步,就像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有利润,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2、即使是招标工程,由于价格不是竞争因素,(更多的是项目经理或包工头)只钻盈余,不考虑效率优先,在这种只能增加无效成本的招标游戏规则下,挂靠、转包盛行。

3、建设单位作为控制资源(工程发包权)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定额价与市场价之间的价差,造成了一定的“寻租”空间。

4、一方面由于工程价格较高(按一般国有企业水平制定),存在较大的获利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缺陷,本应是稀缺资源的市场准入却成了降价处理品,很多企业乐于被挂靠,这就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不良竞争。更有甚者,很多根本不懂工程项目管理,只凭着关系网的人,也抱着横发财的目的混入建筑市场,使建筑市场上进入很多本来是外行而只想捞一把的人,这个市场能不乱吗?

至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建筑业的结构优化调整,在我国各行各业中是调整最缓慢、最低效率的,以至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建筑业都没有形成几个巨头。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工程造价形成机制的非市场化。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应该作为建筑市场改革的切入点和治本方案,而这一点历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向习惯以资质审批、施工许可和质量安全管理为主导工作的主管部门并没有明显意识到工程造价对于建筑市场的经济学意义。这可以从近年来连续几次的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电视电话会议都没有要求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人员参加得到证明。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反思的地方。

可以这么认为,任何不包括工程造价改革的建筑市场构建方案是不健全的方案,也可能是会导致失败的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的改革历经项目招投标制、项目法施工、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工程合同管理制等,它们虽然从不同角度起构筑有序建筑市场的作用,但是都没有能涉及到建筑市场的灵魂——工程价格的改革,都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市场真正发挥市场功能的。

二、建立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应以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为前提条件

工程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从本质上看,就是业面的投资得到有效运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投资效益得到提高,业主能从中受益。那么业主必然会选择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方式来发包工程。但在我们国家,国家投资的工程项目占的比例仍较大,由于所有者“缺位”以及管理机制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代表国家利益的建设单位没有将工程项目通过市场竞价发包的动力,更有按国家定额进行计价的借口,即使工程量清单计价,如果最终的交易价不由竞争形成,结果亦是不尽人意。

近两年来,通过名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对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进行了改革,很多地方陆续推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量清单模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工程量清单计价其终究只是一种计价模式,是为了便于市场竞争形成交易价格的工程进行计价的一种技术手段,决不是推行了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改革就到位了。以前只有定额计价模式时很多外商和私人投资的工程项目都已经是按市场形成价格进行交易,只是在计价的时候不太方便罢了,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则是解决这个当工程造价由市场形成时便于计价的问题。所以工程造价是否由市场形成终究是由投资管理体制决定的。至于推出的计价依据,例如广东,按2001年计价依据,计价较之按1998年定额计价下降18.9%,尽管按2001年计价依据更接近市场,但其实质仍是一种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行为,并不是工程造价形成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推出则是为了市场竞争形成计价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市场形成价格是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它要求一系列的改革作为前提条件,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投资体制的改革、工程担保制度的建立、培育和中介等,这不是靠建设系统本身,更不是只靠造价管理机构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造价管理机构不可能使其它行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而只能对计价模式作改良,使之适应我国完善市场体制,特别是加入WTO后的市场化计价需要。

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开始对实施市场形成价格的主要障碍——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比如深圳市政府于今年3月出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要建立政府投资决策咨询制度,对于达到一定数额的政府投资项目,引入公众参与和专家评价制度,征询政府顾问和大型投资顾问机构的意见;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项目交付使用后,由市政府委托独立机构提出评估与审计报告。在政府非经营性项目建设方面,引入政府工程市场准入制度:以最佳经济效益、公开及公平竞争为政策目标,引入国际通行的认可承建商和注册工程顾问公司制度。政府投资将逐步退出资本有意投资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参股,以建立起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回报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商业化。

建筑市场论文第4篇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建筑市场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进入了飞跃式发展时期,国家一度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材料规格,生产标准甚至是价格都有了一定的规定,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整个建筑资料市场的规范化,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市场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建筑企业为了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使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此刻,便开始出现了建筑材料的假冒伪劣,由于价格低廉,虽然明知道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但依然有许多追求暴利的企业不断使用各种劣质材料,使得建筑资料市场变得更加混乱,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存在着巨大的材料安全隐患,各大部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从建筑材料的本身和管理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并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但依旧需要诸多改进。

二,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及其管理控制现状

1. 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

对建筑材料实施质量检测和控制,不仅仅需要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正确熟练的操作,减少操作失误,严格客观的记录检测数据,这对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建筑材料质量标准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工程业务能力,不仅仅在对质量检测设备上操作不熟练,更因为一些人为因素失去了在质量质量检测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最基本的工作道德,因而,对整个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产生了及其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建筑材料很多检测标准难以贯彻落实,使得建筑材料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质量标准难以规范明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各种品牌的建筑材料,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对整个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比较松垮,同时,由于种类太多,品牌混乱,造成了即使是同样的建筑材料,但在生产中对质量的核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材料生产厂家,供应厂家,都有着自己本企业的质量标准,造成了整个市场统一的规范难以贯彻实施,形同虚设,质量检测实施困难。

3. 我国各地的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各异。

实施科学严谨的监测方法,统一的检测设备,这是保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材料检测市场上,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质量检测工作程序,有着各自的质量评判标准,而且,每个地方研究使用的质量检测的设备机械和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规定,但更多时候,执行的确实各地各区域,小范围的质量检测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对整个质量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者缺乏质量判别能力。

国内很多建筑材料的使用者对自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好坏缺乏一定的专业判别能力,千万种建筑材料日益更新,变化多端,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缺乏很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听取材料供应商或者生产商的引导,很容易被误导,当被误导且建筑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后,却选择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较差,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建筑材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5.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在建筑材料市场上采取了很多质量管理措施,但从整体而言,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程度很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但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6. 建筑材料的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不科学。

目前,各种工程建筑的施工单位是建筑材料最大的消费主体,但很多建筑企业在材料采购的标准不够严格,从材料购买,缺乏一定的专业辨别能力。同时,在各种建筑材料进入施工区后,对不同的材料缺乏统一的分类和统一的分区堆放,造成很多材料之间互相侵蚀,材料生锈变质情况严重,严重的造成了建筑材料质量的变化,使得原本合格的材料失去了质量保障。

三.我国实施建材质量检测的重要性

1.这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建筑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高品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施工的中的失误,更可以延长整个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可以正常发挥出正常功能,有助于保证和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2.这是促进我国建材市场规范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发展尚不够成熟,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建筑材料市场上,比如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措施难以得到落实,市场竞争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市场的规范化合理化,必须从各个小市场开始促进规范化,建筑材料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建材的管理监测,有助于保证整个建材市场的质量,有助于贯彻落实各种质量法规,有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规范化。

四,我国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和措施

1.严格材料进入标准。

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是否与采购合同要求及样品一致。若不一致,应要求退回。而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如商用混凝土就必须在生产现场检查水泥、砂石质量、配料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就以建筑材料中钢筋的检测标准和为例,如图可知:

钢筋进入施工单位之前,要对其规格,型号等一系列基本的质量标准作出抽样检测并做好记录,通过图一图二可以分析可以得出,钢筋如果受到冷却发生弯曲,则需要核对相关的参数,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2.做好质量的抽样检测,客观记录。

材料进场后应该按照检测规范进行见证抽样送检。见证抽样送检应严格遵守《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取样必须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督下进行,提供质量检测试样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对其真实性负责,检测报告中应注明见证人单位及姓名。

3.采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建筑材料。

进场的建筑材料应按照平面布局堆放并设立标识,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由于大部分建筑材料在受潮之后都会变质,所以还要做好防水工作,防止水泥受潮、钢筋锈蚀等。在材料保存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取用时应先检测再使用。如水泥一般存放时间不超过3个月,若存放超过3个月需要取用时必须经过反复检测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五,结束语

质量是一个工程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管理,鼓励研发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化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筑材料基本常识,更要本着公正,严格的原则,科学客观做好各种检测数据的记录保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工作的道德水平,严格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并采取合适措施,促进整个质量检测市场的规范化,保证建筑材料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融 浅谈建材质量检测及控制措施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19期

[2]杜善伟 韩业强 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 [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3]郎广 浅谈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技术与市场》 -2012年4期

[4]江陆 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及控制 [期刊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11年1期

[5]刘国强 于桂华 浅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6]李小光 谈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南北桥》 -2009年9期

建筑市场论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管理现代化,发展现状

1.引言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科学管理。

2.建筑企业管理的含义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内部的活动,它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等。对于生产活动的管理,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指建筑企业涉及外部流通领域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外部进行往来周旋的活动,包括工程任务的承揽、材料和机具的采购、职工的招聘、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的收集、市场的调研等。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建筑企业管理是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统一。

3.建筑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围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把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人才、组织、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于各个管理功能系统,对生产经营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

(1)经营理念现代化

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树立以下观念:①经济效益观念。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要讲究经济效益,力争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②市场观念。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充分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建筑市场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承包价格的高低。③竞争观念。做为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良好的信誉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④金融观念。要有利息和资金周转的概念,善于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⑤人才开发观念。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善于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积极吸收人才并用最有效的办法激励人才成长,注重人才培训。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2)人员配置合理化

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员对促进整个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经营方法科学化

企业经营方法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解决各种问题,实现企业目标,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经营目标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作为基础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条件的生态的持续发展和作为目的的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这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4.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4.1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建筑企业管理基本上属于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内容较少。建国以后,国有建筑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有市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企业要面对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都要由自己面向市场解决,经营问题因此变得很突出。

4.2我国建筑企业现状

(1)生产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建筑业生产体系。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具有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大多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定实力的施工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具有承建、招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

(2)管理制度与水平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未能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所有权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还不完善,因而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经营模式

目前多数建筑企业仍属于劳务密集、粗放型经营和外延式发展模式。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即产出基本上依靠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来提高,建筑业总产值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呈正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总产值的增加是靠从业人员人数的增加来实现的。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

(4)组织结构

同国外建筑企业100人以内为主的规模结构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平均规模偏大。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近50倍,大型建筑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20倍,其中年产值几千万元、人数三四千人的企业相比比重。科技论文,管理现代化。我国建筑企业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还造成我国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现状,大企业无法与国外大承包商进行竞争。

(5)技术能力

我国的建筑企业具有不同专业特点与优势,所承接工程门类齐全。在技术方面,特别是岩土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综合爆破、大型结构与设备整体吊装、预应力混凝土和大面积混凝土等方面,有些建筑企业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利技术少,而且技术应用层次不高,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机械化水平方面的应用,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

(6)从业人员

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3500万从业人员中,大约有2500万人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受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加上企业对人员的岗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造成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十分短缺。根据建设部对建筑企业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建筑企业中专业人才占职工的比例15%左右,而大学和大专毕业的专业人才只占5%~9%,其中设计部门相对较多。特别是懂得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精通金融、法律、索赔的市场营销高级人才稀缺。加上未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参考文献:

[1]杨文虎.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9(7):276-277

[2]刘颖.建筑企业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建筑市场论文第7篇

摘 要 论文首先分析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巨大意义,重点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 私营建筑经济 问题 对策

私营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建筑业的经济改革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结构的调整,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加各级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现代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针对性建议,对大力发展我国的私营建筑经济尤为重要。

一、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巨大意义

1)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一方面,目前,在建筑经济总量中国有建筑经济仍然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产权改革,国有建筑企业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败。因此,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了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2)私营建筑企业相对国有建筑企业而言,组织简单,经营机制灵活,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具有很强的资本增值能力;3)私营建筑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有利于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的要求;4))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不需要国家直接投资,微少使用国家能源,国家对其也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破产、职工被解雇也不会直接找到政府。总之,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解决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建筑业的良好发展。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缺乏信用保障。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高峰时期,建筑市场的发育还不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并没有完全理顺,一些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上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等原因,致使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强行要求垫资承包,肢解工程发包,拖欠工程款;一些承包企业层层转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一些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正,扰乱了市场秩序。

2)私营建筑经济发展资金回笼困难。由于我国建筑市场过度竞争,垫资施工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造成竣工后工程款不能支付,长期拖欠,有的业主甚至利用行政力量或者市场优势,签订“阴阳”两份合同,为工程款拖欠形成合法理由。尽管近几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问题己经出现一些好转趋势,但是,问题远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才严重的工程款拖欠问题对原本资金实力已经赢弱的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工程款拖欠问题的继续存在下去,私营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

3)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同时管理者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由于受自身管理水平、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局限,也难以做出相对更加合理的决策,甚至有些企业中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客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缺乏驾驭市场的决策、应变能力。此外,我国大多数私营建筑企业目前仍采用粗放型经营模式,重项目、轻收益、轻管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严重匿乏。另外,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客观上也增大了企业管理上的难度。管理上的局限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其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4)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国多数私营建筑企业来讲,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强,主要表现在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仅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略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这为私营建筑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一条自身发展的道路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障碍。

三、我国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1.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保证私营建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采取“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思路,逐步实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目标。在这一阶段完成后,信用体系建设还要更多的依靠行业协会和信用评级机构来促使其逐步完善,到时也可以更多地考虑信用、道德等更广泛的内容。

2.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建筑业工程款拖欠问题

在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对建设单位上报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对其投资能力的审查,对项目的可行性及项目资金的落实情况要严格审查,对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项目应不予审批;另一面要建立工程担保制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借此规避或减轻建筑业工程款拖欠问题,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解决资金回笼紧张的局面。

3.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首先,企业必须逐步建立适合于学习型组织塑造的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其管理层次比传统结构要少得多。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企业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要开展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人才以及技术工人等各领域员工的经常性学习活动,提高企业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4.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注重有针对性的先进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根据目前建筑业现状,建筑企业首先要注重研究开发适应当今建筑生产特点、建筑发展趋势,适合企业承包工程特点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企业应逐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制定技术创新规划,确定技术进步项目或项目群,进行集中攻关。企业应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的合作研究,提升技术创新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自身技术创新成果。

四、结语

总之,私营建筑经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对当前我国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应该冷静分析,对其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及建筑业的发展规律制定长远规划,实行总量控制,不能一哄而上、无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艳华.试论民有建筑经的发展.赤峰学院学报.2005(6).

建筑市场论文第8篇

【关键词】展览类建筑;地域性;表达

1、研究当代展览类地域性建筑的重要性

1.1展览类地域性建筑的特点

展览类地域性建筑是指符合当地的地形地貌,运用当地材料、能源和建筑技术,吸收包括当地的建筑形式及文化成就并且具有展览、展示文物或者相关事迹作用的公共建筑。

1.2 展览类地域性建筑的发展趋势

曾经,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全世界的建筑风格开始了大交融,国际上盛行的“国际风格”也被我们国家所谓的“民族风格”、“社会主义新风格”而加以抵制,到了今天,中国的建筑师们已经转变为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国际间的建筑文化交流。而展览类建筑作为地域性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近些年来,展览类地域性建筑不管是在外形、结构、空间、材料以及人流流向组织甚至是交通方面都更加注重其地域性的渗透。

2、当前我国展览类地域性建筑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建筑形式特征的片面模仿,缺乏文化理论再次创造的深度。其次,虽然我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大量的建筑创作中,对传统的引用也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符号的抄袭与模仿上,较难深入到传统文化理论内核的深度。在繁荣的国内建筑市场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理论研究较为浮躁甚至是创作空想、缺乏创新的氛围。

3、地域性与展览类建筑的关系

地域性是指建筑与所处地方的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特定关联,它属于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建筑形式于该地区的自然社会条件相互作用并取得平衡的结果。作为展览类建筑,比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因其自身的具有艺术性、文化性等特性,便于建筑师们在创作中将之作为载体来研究地方建筑文化、探讨地域性建筑形态及形成。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4、展览类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表达手法

4.1 符号的运用

对于符号的高度抽象和概化是最常用的表达地域性的方式。首先是利用建筑本体构件与材料上的“地域性”表现。比如:上海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被昵称为“舞动的弗拉门戈草裙”,这座风情万种的外墙展馆正是利用材料上的“地域性”展示传统西班牙风情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表皮由不同质地且颜色各异的藤条板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藤条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西班牙扮演着重要角色。整个建筑的设计是根据建筑材料的特性来进行的,整个建筑线条呈流线型。阳光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斑驳的光影意在提醒人们要展望未来不能忘记过去,西班牙的未来是光明的。

其次,通过文本与图像来表现。其一,对建筑形态与其语义的解读进行创作,其二,在建筑空间中,借用地域性的艺术作品与历史情节,呈现易读性的地域信息。在展览类建筑中,最常用也是最容易表现地域特色的即是文本与图像了,刘克成教授在其设计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中,就是用了大量的唐代西市留存的古文物与真实遗迹作为历史的叙述者,同时使用现代科技LED同步播放复原的西市遗址录像,让参观者由心由声的感受着历史。同时,建筑师在建筑空间形态、色彩、光影与材料构思中将唐朝建筑的传统意象融了进来,使之根植于场地,从而建构了特定场所与建筑之间的对话与语境。

4.2 空间的组织

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一样,面积都不大。狮子林占地面积月8800平方米,新馆占地10000平方米,贝聿铭在两个面积相差不大但都受限的空间里以14个庭院的串联做到了“以小见大”“步移景异”的丰富的建筑空间。狮子林沿南北轴线布置了四个小庭院,各庭院内放置应时植物,庭间有长廊连接,这种用小庭院层层引导的方法使得景深得以延伸,为大空间起到很好的铺垫。新馆有一个主庭院和九个小庭院,庭院绿地以及池水面积总和占整个新馆的42%,贝聿铭非常重视“园林”的比重,在小庭院里,贝聿铭采用了传统做法,以湖、石、竹子来点缀,使游人参观时处处有惊喜,意犹未尽。贝聿铭将庭院布置的错落有致,层层叠叠,不仅传承了狮子林的异曲同工之妙,也创新了江南园林的手法和意境。

4.3 城市记忆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

城市记忆的凝练与重构体现了设计师独特的美学观点和技巧。这种采集萃取也可以直接来自设计场地或者集体记忆,如大唐西市博物馆中,角落里偶然摆放着几座雕塑:唐时的爷爷正在给孙女买冰糖葫芦吃。这样一幅普通的生活场景恰好能够打破博物馆那沉闷的气氛,再随着光影的变化,影子在唐市的泥人身上徘徊掠过,相信见过的每个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历史感,一份感动。

建筑地域性表达除对原有场所中代表性信息的转译之外,更多关注的空间结构与历史、生活事件的整合与渗透。王澍在宁波美术馆与博物馆创作中,宁波博物馆仿形上岸的船,是对一座历史港口的城市刻做标记。他不仅重构了场地中的空间记忆,使得事件得以再现,而且将匠人的传统建造手工艺遗传在了建筑表皮的旧砖瓦中,这种民间砖瓦以竹条混合土砌筑“瓦片墙”所表达出的艺术与理念已然超越了物质材料表层的美学意境,传播的是深层的地域文化性及其建造中的故事。

4.4 与环境的共生

香港的中银大厦是贝聿铭的又一经典代表作,其庭院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赋予其香港地域性的典型。建筑的场地为一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贝氏将建筑在场内旋转,使正立面的正立面面对皇后大街,这样使得建筑物的两个侧立面和地形产生了两个近似三角的庭院空间,贝式将这两个庭院下沉,做成下沉式空间,从而闹中取静,庭院周围是人声吵杂的皇后大道与高速公路和地铁口,于是这个地方既成为了交通换乘的休息区,同时,中银大厦从高大的建筑体量到富有人情味的庭院休息空间,尺度的转换与空间的分层使得中银大厦让香港市民感到亲切松弛。

结语:

本文基于展览类建筑本身的特征,辨析了其和地域性的关系,从符号、空间的组织、城市历史记忆、展览类地域性建筑和环境共生的现状等四个方面建构了展览类地域性建筑的表达与创作。上述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种表达手法,对于地域性建筑的认知、空间秩序的重构和文化意义的创新都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博物馆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与历史面貌,他能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文化修养与旅游的圣地。展览类地域性建筑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领域,我们应当更加深入的了解地域性,以后可以多渠道的多元化的建构它。

参考文献:

[1]王澍 设计的开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9-51

[2]陆邵明 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8-69

[3]鲁安东,电影建筑与空间投射【J】 建筑师,2008,136(12):5-13

[4]王树,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J】 时代建筑,2009(03)68-75

[5]张永和 空间实践【J】 时代建筑 2012(1)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