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7:03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休养;声乐美感;艺术表现

一、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是一类综合表演艺术,但中包含了文学诗歌、音乐乐曲以及戏曲戏剧,又互成一体。它要求我们的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专业技巧,还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全面的艺术修养。声乐作品是乐曲和文字的结合,歌唱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声乐作品的演绎风格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等,才能更好地去演绎声乐作品。只有我们主动去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演变特征,各个时代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汲取,使其转变为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才能在声乐作品的表现和演绎中传达出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思想。所以,文化修养的提高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们的声乐表演将停留在苍白乏味,华而不实的表面,不能称之为艺术表演。

二、如何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每个声乐作品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处理的过程,声音控制的过程,是一个歌唱演员以自己当前的歌唱技巧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而进行的。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是建立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的,而这种控制也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

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习和提高发声、呼吸等技巧,还要注重我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感、情绪调整能力和艺术直觉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提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断积累、不懈努力才能养成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就声乐演唱来讲,我们需要“多听”、“多看”。“多听”唱片琢磨名家的演唱方法;

“多看”音乐会来学习他们的舞台表演。另外,大量欣赏器乐表演,积累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艺术审美感以及不同的艺术情绪处理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触类旁通的从其他的各类艺术类别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提高对不同艺术美感的鉴赏能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可涉猎,例如,绘画、诗歌、文学作品、雕塑、甚至于电影、摄影、艺术设计等现代艺术表现方式都是我们可以去观摩学习的。因为各种艺术门类虽说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为了表达不同的“美”:喜悦之“美”、恋爱之“美”、凄凉之“美”……胜利的“美”、劳动的“美”、丰收的“美”等。所以,在艺术当中,“美”是相通的,我们从不同艺术门类中去感受和体会不同的“美”,去发现不同的表达“美”的方式,

其实就是一条提高艺术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人们常说的

“十年磨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反映了艺术表演这条道路的艰辛和漫长。古今中外所有的著名歌唱家,表演家漫长的修行和千锤百炼才走到了艺术的巅峰。在舞台上耀眼炫目的表演来自于台下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训练,让我们为之倾倒和钦佩的不止是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求索的精神,这些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三、在文化艺术修养中养成良好的声乐美感

声音美感是建立在歌唱者和观众的心理上的,歌唱者把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使歌声具有美感。情绪和情感蕴含越深,歌声的美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仅是一个发声者,除了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唱好音准、节奏节拍、速度、强弱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这需要歌唱者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验和感受:体验和观察生活中的生动事件;观摩身边各种形形各种人的说话、表情、和情绪:在大自然中体验自然风光的美感:通过听录音、看录象及观看歌唱家的表演,从中去领略声音与读字的美感、韵味;通过电影、电视、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体验人物内心活动和场景氛围的音视觉渲染,丰富和积淀我们的音乐美感。

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美感。情绪美感与声音美感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只有声情并茂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造诣,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所以说艺术真正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表达。歌唱艺术则是考验表演者能否准确而又饱满的表达和传递出作品包含的真实情感,从而感染和打动观众。首先就要求表演者自己被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所感动,进而把这种情绪和情感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传递给观众。然而,歌唱者的情绪感受是通过自身的审美观所决定的。这种审美观必须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喜欢的,是社会审美和主流舆论所倡导的,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我们通自己的对声乐作品的表演将这种情绪真实的表达给听众,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文化修养论文第2篇

关系词:声乐教师;文化修养;声乐教学;文化渗透

一、声乐与文化的关系

从一定角度说音乐和文化密不可分,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谓文化,即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声乐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音乐在几千年时空流转中,经群体的历练,文化的整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和文化特色。音乐因其“看不见,摸不着”而在艺术中最具抽象性,是高深的艺术部类。它既能充塞宇宙而飘缈无形,又能深达人心并牵魂摄魄。要真正了解音乐的精髓与内涵,必须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就中国音乐而言,五千年深厚、悠久、辉煌的中国音乐与文化均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梦想和追求。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极具特色的中国音乐,同时,中国音乐因其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加了诸多色彩。因此,我们说只有了解了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同样,对世界音乐来说,也只能是在深刻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深刻了解和领会世界音乐的精髓。

声乐,在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都浸透了人类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艺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声乐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是人类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的并用于交流思想、信息和感情的声音,它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声乐的社会功能是很强的,因为人人都能歌唱。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有人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最完美形式。”

二、声乐教师应有的文化素养

音乐及其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和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从文化层面上看,多元文化的理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学、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活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否深厚,将直接影响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审美尺度、价值取向。如果教师的文化修养低下,便会缺乏深厚的内涵,缺乏美学意义上的品位,缺乏灵性和悟性;而更为严重的是:这将深刻地影响受其教育的一批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就拿歌曲来说,它是文学与音乐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为歌词,这也成就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许多中国歌曲、歌剧中便涉及了诗、词、剧本、小说、散曲等。以现在著名的声乐作品为例,已涉及的便有古诗十九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和元代、明清的诗词作品,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的作品。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也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此外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能够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又怎能深刻理解《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我们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师声乐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使命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海洋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能很好地教导学生。可见,深厚的文化修养不仅能使人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更能让我们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声乐人才提供保障。

因此,声乐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声乐本身包涵着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声乐教师作为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驾驭这门艺术,就必须具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

三、声乐课中的文化渗透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声乐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声乐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从而开启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将来的从业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教给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加强高师声乐部分教学能力的培养就要求高师的声乐教学要有新颖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的教学,从多方面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人才培养周期长,甚至最终难以成才,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大批声乐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并实施有效的声乐教学。在此,笔者着重谈谈声乐教学与文化渗透的关系。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同时也有歌如其人之说。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感情、人生体验的外化,是艺术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能设想一个艺术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因其入校时文化成绩普遍较低,自身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教学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难度再大也不能放弃。我们可以尝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改革,如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可在他们一进校时便为其每周开设一节中国古代文学赏析课和一节现当代文学赏析课;鼓励甚或奖励本专业的学生旁听中文、政史专业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课外文化、文学兴趣小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文化、文学积累和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

四、结语

声乐教师的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声乐艺术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们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在声乐教学中切实加强文化教育和渗透,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文化修养论文第3篇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师语言的教育意义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乐观。绝不允许粗俗、低级,不正确的语言出现。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劝学》时,可以幽默地引出一位老者,头发花白,眼中充满泪花给他的小孙子讲述他年少时没认真读书,以至于一生波折、辛酸最后后悔已晚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饱经沧桑的老人还有遗憾,从而告诉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和专心致志做事。这样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语言有很重要的示范性。少年儿童对自己的老师有很强的崇敬感和信任感。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围绕在学生的周围。教师伟大和蔼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那么教师严肃深情的语言就是有效的行动和无形的楷模。教师语言的榜样性必定对学生有很强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教师不能用方言土话来教学,即使说得再好也是不规范的语言。教师的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上都必须准确、扎实,否则普通话不规范也会影响学生。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不仅跟老师学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好正确的语言,才能培养学生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力。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教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的语言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所有的人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更何况顽皮好动的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很脆弱,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爱护他们,表扬他们,时时处处尊重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四、教师的语言在一定情况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幼小心灵的塑造上是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心灵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去启发、去激励。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语言去教育培养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文化修养论文第4篇

一、检察官文化修养的概念

文化修养,即为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使自己在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文化修养进而可以解释为“社会个人在学习、吸收文化知识基础上提炼、反思乃至升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基于此,笔者认为,检察官文化修养就是检察官(包括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在个人生活环境和检察工作环境中,通过学习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检察职业道德知识、法律文化知识以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断提炼、反思,最终形成用于指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和素养。

二、检察官文化修养的特点

检察官文化修养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修养,主要体现在其职业特点之上。笔者认为,检察官文化修养构筑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检察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文化素养”、“其他科学文化素养”几大基石之上,缺一而不可。(一)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高低决定了检察官文化修养形成的根基是否稳固、底蕴是否浑厚。检察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就是要坚定信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终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检察职业道德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生命。春秋管仲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也曾说:“体也,载知识之身而寓道德之舍也。”道德,无论古今,都是文人志士修身养性首先必修之课。人立于社会,不仅要靠相貌、经济实力,更要靠精神、靠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社会道德一起共同铸造人的心理,形塑人的人格。检察官职业道德关系检察官在检察事业中安身立命,是塑造检察人格的根基所在。(三)法律文化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主要内容。检察官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特征在于,检察官是具备相当法律专业素养、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大多数法治国家,检察官都是从作为“社会精英”的法律从业人员中优中选优而来,能被选任为检察官意味着其在法律学术或实务造诣上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四)其它科学文化素养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重要补充。“法律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决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律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以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学科相脱离”。因此,作为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官,还应当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现代科学等方式锤炼品格、增广见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自身不但拥有精深的法律素养,而且思想睿智、富于哲理、有社会洞察力并富有时代精神。

三、检察官文化修养在公正文明司法实践中的价值

文化修养论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素养;领导干部;语文;写作

一、领导干部提高文学修养的重要意义

1.提高领导干部文学修养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文人为官,官员作文,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明博大精深,新时代,我们要把中华文明传承下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努力。领导干部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担当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阅读经典和历史著作可以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治国理政治,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领导干部在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之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学习文学知识可以传承我国文化宝库中所蕴含的一些正确的执政理念、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人生追求等,从而达到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提高领导干部文学修养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领导干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的骨干力量,其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也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作品中积淀了许多为人处事的价值理念,其对于推动不同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是其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助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3.提高领导干部文学修养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学修养能够提高其综合素养,从而助力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一,提高文学修养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任务的部署安排最终都要以语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学素养可以提高其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从而避免政策失真,文件传达走样。第二,提高文学修养有利于领导干部提高决策能力。良好的文学修养可能使领导干部站的更高,分析的更加透彻准确,从而提出更符合客观实际的有效措施,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提高领导干部文学修养是提高个人魅力的需要。曾经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拿破仑也说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而领导者的文学修养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是否有人格魅力。纵观古今,每一位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都具有较强的文学修养。毛泽东生前读过的书有近十万册,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举不胜数。的文学修养更是让人钦佩,他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引经据典,给广大党员干部做了示范,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所以,领导干部的文学修养能够极大的提高其人格魅力。

二、领导干部提高文学修养的途径

1.要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高处理问题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把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有机统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根源,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党的文艺理论。第二,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语文是提高领导干部文学修养的必然要求。语文知识内涵丰富,领导干部如果语文知识学不好,在讲话时就可能闹出笑话,影响其领导力,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语文知识。

2.要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领导干部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新形势下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胜任地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第一,要阅读经典。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经典著作中包含着许多闪光的思想和智慧,领导干部要以经典为读书的基础。第二,要读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体现着国内外文学的思潮和动向。通过阅读文学评论领导干部可以透过文学所描述的人物和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本质和人生哲理。

文化修养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蒙东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06-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容易出现注重个人追求、弱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和趋于功利等消极因素。蒙东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内蒙古地区及周边省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稳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是蒙东地方高校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赋予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时代内涵

(一)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党员的自我教育和改造称之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就是每个共产党员要始终自觉地按照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利用优良的阶级特性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和改造自己,坚持无产阶级党性的原则,纠正各种违背无产阶级原则的思想,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拥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优良品质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共产党员具备其他政党成员所不具备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共同构成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涵,它可以作为共产党员质量的衡量指标的体系总和,主要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崇高的信仰、树立观念宗旨、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党纪、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新常态”赋予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新内涵

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系统科学地阐释了共产党的党性修养定义。而在“新常态”下,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加强是党员教育的长期和根本任务。

1.政治思想修养是根本。

在“新常态”下,我国党员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世界观改造放松和政治思想滑坡等一些不适应、不符合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现象,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表现尤为突出。由于蒙东地区的党建工作开展较晚,思想政治深化力度不够,部分高校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学习意识,不重视政治课堂,很少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思想汇报缺乏理论基础而空洞不实。因此,巩固“新常态”下的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基础是对政治理论修养的培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大学生党员自觉增强党性修养的根本。

2.组织纪律修养是重要内容。

党纪的遵守可映射到各级组织或群体的准则和言行当中。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纲和就明确要求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的党员队伍。遵守党纪是各级党组织的首要责任,也是每个党员的义务。因此,组织纪律修养是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自觉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

3.思想作风修养是核心。

党风是党性由内而外的表现,思想修养又是社会主义文化修养的核心内容,“新常态”下的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必须加强思想作风的修养。这要求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不仅要将传统的党风内容切实贯穿到学习和生活中,还要树立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

4.人文素质修养是精髓。

先进的人文科技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赖的手段,从而印证了知识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彩论断。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新常态”下针对科技相对落后的蒙东地区,要求地方高校学生培养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增强综合素质的同时让自己成为专业人才,担负起“新常态”下社会赋予的新使命。

二、加强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储备人才,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新常态”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推进人才战略的必要手段,也是优化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

1.加强党性修养是树立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需要。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党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需要。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多数是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骄子”,经历单薄、资历尚浅,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马列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稳固,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或行为影响,从而导致言行偏激、政治立场扭曲。因此,加强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理念,促进健康成长。

2.加强党性修养是蒙东地方高校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重视对“新常态”下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将其培养成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接班人,是蒙东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三、“新常态”下加强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蒙东地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性,“新常态”下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出现了很多消极因素,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分析其现状,进而给出加强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

1.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调查。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蒙东地方高校的学生党员队伍在逐年壮大,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但是调研过程中仍然发现诸多问题,一是许多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不强,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常常缺乏身为党员应该具备的先进性和党员意识,缺乏组织纪律意识等;二是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具有盲从性,有的甚至动机不纯。在蒙东某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抽样调查报告中显示,13%大学生党员认为高校学生党员的信念动摇,仅有37%的认为高校学生入党动机是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多的则是出于功利心理和从众心理。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党员形象,阻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良性开展,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2.加强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

鉴于蒙东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性,党务工作就显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性特点,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党员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党员意识的培养、强化宗旨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使大学生党员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的主力军。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加强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夯实党性教育基础,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自我剖析和学习能力,激发其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党校为培养阵地,通过讲坛、报告会、网络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坚定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

(2)培养党员意识,锤炼自身品格。

思想觉悟的提高需要党员意识的培养,党员意识说到底是自身品格的锤炼和修养。长期以来,由于蒙东地区党建工作参差不齐,致使蒙东地方高校对学生党员意识培养层次不一。高校应注重学生党员的意识培养,要求他们做到“五自”:自律、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即自我修养;尊重自己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党员身份;自我反省,纠正不足,努力完善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廉洁自律;鼓励自己,奋发向上。

(3)掌握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经常开展自我教育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好办法,更是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大学生党员要时刻自我剖析,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深刻进行自我批评,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求得进步。高校党建工作应将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将说教式变为启发式、将灌输式变为渗透式。

(4)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指导实践。

高校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大学生在逐渐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课本上理论知识是固定的,但对知识的阐释及运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蒙东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5)树立大局观念,培养担当意识。

针对目前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不强的现象,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大局观念,培养担当意识。要开展有区别、有目的的党的理论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基层接触,了解国情,使之清楚作为党员应有的责任,提高党性觉悟,树立大局观念,努力争做一名有担当的共产党员。

(6)营造党性修养氛围,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加强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党性修养氛围。要在学校范围内积极营造学党性、讲党性的氛围,通过支部活动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学校内党支部、党总支交流学习和与兄弟院校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党内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说到底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问题。蒙东地方高校学生党员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宗旨意识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武装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课题,项目批号:2015djkt007。

参考文献:

[1]徐刚.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提高[J].江苏高教,2016,(2).

文化修养论文第7篇

让我们先从本论题的两个关键词――素质和修养开始。在笔者看来,记者的素质修养问题之所以在研讨中众说纷纭,与人们在素质和修养两个概念理解上存在的误差和距离颇有关系,所以也就构成了该问题研讨中的“巴比塔”现象,因此辨析这两个概念、厘清它们的关系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前提。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素质”一词的构成,素的本义为不着颜色的生绢,引申为质朴、本色、基础、本来等含义,素与质组合到一起用来指称事物原本的质地或性质。素质又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作为心理学术语,它依附这个汉语词的固有含义,用来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如感觉系统、神经系统特点,其后天的发展完善是“补偿作用”意义上的发展完善,譬如盲人能以后天听觉触觉方面的锻炼“代偿”其视觉固有的缺失。无疑作为一般词汇或学科术语素质的含义是清楚的、界限分明的。然而像许多词语一样,一旦它被卷入现实语言交际的滚滚洪流,就可能失去其固有的意义规范或被添加或被减出从而产生出弹性。进入某些理论话语包括本论题话语的“素质”一词,正是沿着现实语言渠道而非专业学术渠道而来,它保留了词源学的意义,但已经与同名的心理学术语截然有别。其“出身”的语言引申性质使其天然缺乏逻辑明确性,而在使用中其意义又往往缺少具体阐述严格界定,因此它在本论题的使用中应该说一直处于半模糊状态。素质,人们一般用它来指称新闻记者从业应具备的必要条件,但在具体话语中这个条件到底是什么却有着各自的强调与侧重。比如在涉及“人情稿”、“金钱稿”时它偏于职业道德方面,而在如何适应新闻传播现代化主题中它又偏于知识技能。新闻记者的素质无疑不应该狭窄化而应该是多方面的,但问题在于它的界限范围以及内部合理结构如何确定。

“修养”一词的本义来自儒家,指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现代人们一般用它指人在思想、道德、知识等方面的自我培育,与它含义接近也易于混淆的一个词是素养。在本论题的讨论中有人曾将这个词引入话题,在辨析素养和素质时认为“素养高不等于素质高”。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一种判断,因为两者在我们看来恰恰是前因后果的关系。素养和修养都是就人的思想人格自我培育而言,差别在于修养比素养更强调自我培育的主动性即自为性。应该说修养就其一般含义来说也是清晰无误的,但将其引入“新闻记者的修养”范畴则需要认真界定,因为它在这个新的逻辑组合中应该有新的制约,如果把“新闻记者的修养”理解为两者的简单相加,那么这里的修养和前文的素质一样会泛化到半模糊状态。问题就在于这两个词的“能指”范围过大过宽可以无限延展,而这种无限延展性在本论题中倘不加以处理,势必会导致论题的虚化。

我们还必须辨析清楚素质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否则就难以确立素质和修养的逻辑关系。在本论题的研讨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文章涉及这些,但有些论者对此往往不加深究含糊了事,在解释“素质”时常常说它既是先天的又主要来自后天。这就很容易造成思维上的矛盾、理论上的混乱。如果素质是“先天”的,那么它和修养就没什么关系,“新闻记者的素质和修养”的论题也就没必要成立;如果说素质主要是“后天”培养造就的,那么其“后天”与“先天”又是什么关系呢?难道我们在强调记者素质时还关涉视力听力五官四肢的健全吗?还能延伸到生理条件与心理能力的复杂关系地步吗?其实就素质的本义来讲,它仅仅就是“先天”的,而与“后天”无涉。《辞源》解释它一为“白色质地”,二为“本质”。《辞海》干脆就把它解释为上文所说的心理学术语,并没有将其当作我们今天谈论的“素质”一词去解释。事实上我们今天多数情况下包括本论题使用的素质概念,仅仅就是断取了这个词的“先在”含义而专用于人。严格说来在“先在”意义上被使用的素质概念,是不能再与“先天”“后天”等哲学、心理学术语纠缠到一起的,它就是用来“所指”个人或群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这个基本条件和能力虽然可以涵盖生理,但一般指心理或精神层面。我们认为经过这样界定的素质概念才通用于本论题,才不至于歧义旁生。这样,素质和修养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素质来自或依赖修养,而修养是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论述,现在可以讨论本论题的关键所在了,即新闻记者到底需要怎样的多少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在此问题上正如老前辈穆青先生所言,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而言,国外的学者喜欢从个人知识能力和道德人格上去提炼,诸如公正、勇敢、好奇心、独立、细致、敏感、通才、审慎、诚实、勤奋等,都是他们对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常用的语汇。如《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对申请新闻人的要求是: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而国内学者对记者除了在品德、业务上的要求之外,还往往特别强调记者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能力。他们的论述从表达理念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深编辑和记者带有深刻经验体会的说法,一类属于“学院派”具有更多理论色彩更概括的说法。比如有人指出“无私无畏”应该是记者的基本素质,有人认为“遵纪守法”是市场经济时代记者更重要的修养,有人强调信息社会记者应该是“多媒体”记者,有人主张“有知识”、“能吃苦”、“爱人民”乃记者必备……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曾说过:“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老报人范敬宜认为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应该说每一种提法每一种强调都言之成理,都切近记者的职业,不是空言套话因而具有实践意义。但同时也令我们想到:这个关于记者素质的明细是否可以继续添加下去呢?其实这里边好多词汇也可以转用到其他职业上去,比如能吃苦、爱祖国、爱人民、无私无畏、作风朴实等,至于“遵纪守法”恐怕应该是全体公民都该具备的。而像遵守新闻文体规范、采访道德规则等一些更直接的素质要求却无人提及,在传媒特别是文艺体育传媒日益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情势下,像这样更直接更具规范性而不是倡导性的素质要求不应该被忽略不计。我们认为素质和修养在本论题中不可以也没必要等量化,作为“记者素质”的素质不该被视为道德理想的素质,而仅仅就是从业所必需的基本品质、条件和能力。所以有必要从记者的两重身份――公民身份、职业身份去考虑,在确定其“素质”上删除掉非职业身份内容而专注于职业必需内容。同时把“修养”结合进去,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修养这一块。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论题里“修养”可以宽泛而“素质”应该精窄,一“宽”一“精”两者的直接因果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同时在理论上逻辑上讲更加准确,也更具学理性。

“学院派”对记者素质修养问题往往概括为几大方面,常见的有“三分法”:政治方面、文化方面、业务方面;或“四分法”: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知识方面、专业方面。这几大类应该说对记者的素质、修养内容包括全面,而问题在于它的类划与命名以及结构是否准确合理。新闻和政治具有密切的不可否定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把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两个作用结合起来,因此把政治一项列入要求不容怀疑也无可争辩。但我们倾向于把政治一项化归到思想这个大项里,因为政治和思想在一个人身上是不能分开的,在新闻实践中政治更是以思想的形式产生作用和体现出来的。将政治纳入思想方面,非但不会削弱政治,而且使之更具体化,两者的结构性“合并”既充实了思想方面又落实了政治因素,因此也就没必要为醒人耳目强调将政治单列出来。关于文化方面的提法我们认为缺乏推敲,文化的含义太宽阔和泛化将此列为一项易生冲突与误解。把文化列为一项的着眼点其实是记者的知识面,那么文化和知识是一回事情、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吗?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与其对应和区别的是自然的概念,而记者的知识面显然不能不包括自然知识,此外语言也属于文化范畴,记者采访写稿件等业务操作都离不开语言,因此以文化作为一项既漏掉了某些内容也与其他项交叉。我们认为应取消这个提名而以“知识方面”的提名代之。这样,记者的素质修养内容就可以总体上分为三大项类,即思想素质修养、知识素质修养、业务素质修养。可能还有一些职业要求未能体现在这三大项类中,我们建议另设“职业道德和纪律”等去体现之,不一定非要榫卯不对地硬塞进上述项类中。

文化修养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修养 意义 作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32-01

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培育基地、科研基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人才,必须是政治坚定、专业过硬、敬业奉献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样的教师就培育什么样的学生。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一流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高校教师,而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当务之急是要强化理想信念修养、思想修养、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

一、要加强高校教师理想信念修养

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是无法强大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终究要走向衰败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个人如同行尸走肉。改革开放以来,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裸官现象,贪腐现象,其本质是理想信念的问题;金钱至上,利己主义,山头主义,奢靡之风,其本质也是理想信念的问题;在高校,不务正业、学术造假、职称晋升造假、科研经费开支造假等,其本质同样是理想信念问题。因此,理想信念建设是思想政治建设的第一难题。理想信念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前提。在高校教师修养中,要把理想信念修养摆在首位。高校教师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言论和行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高校教师理想信念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以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选择,越来越受世界许多国家的青睐,是因为这种信仰是符合历史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马克思之所以评为千年思想家,原因就在于此。于此,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是高校教师永远的选择。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要弘扬高校理想信念正能量。有些高校教师,以学术专家学术讨论的名义,在许多公开场合,散布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在高校W生中产生极其恶劣影响。这是没有理想信念修养的负能量,对大学生的信仰毒害很大,是对党和国家政治底线的严重挑战。高校教师,要培育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首先自己要加强理想信念修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月共同理想。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即强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科学理论自信,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要加强高校教师思想修养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要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作为思想修养的核心。作为高校教师,不论是授课而是科研,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灵魂。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科研。现在,科研领域脱离实事求是原理原则方针的现象和问题严重,其根本问题是思想修养的问题。要加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修养。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不论是科学研究、社会研究、历史研究,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基本、最管用、最正确、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途径。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个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一切都会走向歧途,就会离真理和规律越来越远。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贯穿始终。要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推动社会、人民创造未来。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高校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理念、工作理念。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为学生之所为。

三、要加强高校教师政治修养

加强政治修养是加强专业修养的基础和前提。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要坚决拥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要坚决反对各种政治上的不和谐声音,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要利用大学教育平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革命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故事。要规范高校各项政治活动。要向大学生开展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教育,使其不犯政治错误。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国内外、境内外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潮,要坚决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从事各种非法活动。要有爱国情怀。不论你走到天涯海角,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学术权威,你的天空、你的平台永远在祖国。

四、要加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

要加强高校教师价值观建设。要牢固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爱国家、爱学校、爱家庭、爱学生、爱父母、爱社会,作为基本道德规范。要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要吸纳中国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道家文化精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教师道德修养。要加强大学教师责任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的思想。要不辱使命,心中装着责任、使命、学生、人民,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学生利益为重。爱承担社会责任。有做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环境有利、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的事。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做到学术研究不弄虚作假,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

参考文献

[1] 《求是》杂志,中共中央主办,2016年10-18期;

[2]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主办,2016年3-12期;

[3] 《中文信息》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2016年10-12期;

[4] 《党建》杂志,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主办,2016年5-10期;

[5]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主管工人报主办,2017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