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8:37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视觉传达在电影(19世纪末)与数字媒体(20世纪末)出现之前,主要以文字、绘画结合纸张、印刷为传媒形式。这四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自成系统,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仅存的具意象特征的文字;造纸术先于西方文化千年之久,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活字印刷术也领先西方文化五百年之久,不但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还促使西方文化发生质变,促成传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世俗化;中国绘画的自成一格,不仅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融成一体,更重要的是也与文字的传意系统融为一体。这些都是视觉达设计的重要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产。

一、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有关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史已有许多文章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只作一简述,以示文化的变迁: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在1840年前后,主要形式为画洋画、拉洋片等,是以上海十里洋场、少数租借或重要通商口岸如:香港、广州、青岛、天津等的市井情态为素材。及以后,虽然“西学”的色彩与热情不减,另有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但这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显然也只是简单的版面图文配合编排,在造形方面,木刻版画对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影响。民国时期,由于陈之佛先生从日本所学图案学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所谓的老上海风格或老上海式样逐渐形成:其一,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style),主要表现在图书封面设计上;其二,报纸版面,尤其是平面广告,中外文字夹杂出现,以此为时髦、摩登;其三,受木刻版画的线条影响,这和当时的某些视觉传达设计技术方式有关。

1949年建国后,平面设计上的特色为:其一,前期残存的老上海式样,这与创作人员流变有关;其二,苏联构成主义艺术风格影响,体现了政治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其三,受民间艺术(如:剪纸)的线条影响,开始重视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

期平面设计的特点为:其一,人物形象为样板戏人物造型,线条较动感,色彩红、光、亮,女性形象男性化;其二,字体设计粗黑,具有视觉冲击力,没有外文出现。其三,报纸专栏多有政治色彩很浓的标志图形(Logo)出现,和各种花边一起构成简单的装饰。

进入改革开放期至1985年前后的特点,其一,媒体广告先以“叫卖”形式出现,功利性极强,元论电视还是平面基本上是以纯文字形式出现,后发展为以“美人图”的形式“叫卖”。其二,字体设计以美术字为主,英文或伪英文(汉语拼音)字母混杂其中,以此为时髦、摩登。

1985年后,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其周边知识丰富起来,其一,各种设计素材(图形、图片、字体、版式)日益丰富。其二,无论媒体广告还是平面杂志(如《看电影》、《读者》)都将创意作为设计成败的关键,这是在设计从业人员在对设计技术要素熟练掌握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较量。其三,国外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进入,带来新的形式与理念,但有些作品的创意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其四,国内视觉传达设计制作人无论对世界潮流的吸收还是对中国传统当然包括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的融合都有着出色的作品。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的确是关键,而创意的语境却还没有很好的提起注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路只能是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语境,在这条路上挖掘的越深,传播的越广,我们的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就越大。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观――技术视界与人文视界的融合

从设计涵盖的范围来讲,不只是视觉传达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其包含的技术成分是不言自明的,而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新工具与新材料的应用造就了新的形式美感。

在艺术设计领域,从敦煌石窟彩塑和壁画的透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原理,从刻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科学、技术”革命,许多新的设计材料、工具、媒介纷纷出现,这就使得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上的建筑设计与身份日益独立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仿佛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存在,设计艺术仿佛成了一门以技术为主体的、并由技术决定的学科。

“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是造成了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相分离的工业革命的结果。……所谓‘好设计’的概念诞生于30年代。在50年代,当人们试图用把它归因予某种风格、尤其是道德态度的方法,将工业生产统一到现存的品位价值中时,它变得突出起来。无怪乎人们会被‘好设计’的问题弄得不知所措,因为这个时期的品位的制造者还不能认识到,由于技术就是我们现有的文化”。更进一步的解析,由于“文化”的含意广泛,所以隶属文化范畴的设计自然能够统合科技的成就。这样,一方面,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学就很容易的占据了西方设计理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与作为技术范畴的设计之差异就在于是否处理了“价值观”问题。但是,设计在作为“技术学科”时,是不考察“价值观”问题的,或是说会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在这种观点下,设计理论就会趋向于排除“价值观”的工程技术的片面理论、设计方法就会倾向于描述设计与生产步骤的程序性设计理论;方法论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乃至工程主义的观点、技术革新的观点、生产成本的观点、营销的观点、经济的观点。

不过整体而言,设计作为技术学科,对当代设计而言,其“内容”确实是很丰富的,值得研究的内容也很多,但这些丰富的“技术改进”的内容,从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与方法论的角度看,却停留在功利、效率、竞争策略,甚至其负面作用会对自然、人文环境产生破坏。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设计只作为技术学科的观点受到质疑与批判。从设计专业的“知识”带有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来看,我们便较容易理解西方的后现代设计,为什么会跳过“设计的现代主义”直接与古典主义、历史主义、风土主义相连。而“设计的现代主义”在我国却多少有些与“现代化”的意思相近,这就是说“设计的现代主义”和“现代化”都是以“科学技术”或表现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摒弃了或忽视了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

在设计中价值观应是一种有立场的价值(评价)系统。“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在此定义下“文化”的概念即在于加强设计作品的个性、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语义表达作用。因此“价值观”的概念即在如何选取与确立设 计目标并解释设计作品“所以然”的原因。在设计领域,设计者谈文化与价值观时,在概念上应更清晰,而不是将文化与价值观挂在嘴上,充当解释作品时支吾的搪塞。

总的来说,设计是以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以“一种客观、价值中立的技术”,来培养所谓“高级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在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观点下,理论会趋于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描述与批判,设计方法会趋于设计过程中的内省与灵感、顿悟之说,方法论则会趋于形成多元化的设计理论。

三、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基于文化创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究竟只是一种工艺美术或服务于商业的技术,还是一门学科(discipline)?如果只是一种专门的技术,仅仅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便可,又何必在大学设系;如果是一门学科,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科规范是什么?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其设计方法在哪里?视觉传达设计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关系在哪里?有无特定的知识结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如何契合?等等以上这些的问题,促使我们试着构建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

从西方的设计、艺术发展史来看,到19世纪末期,由于人造工具的日趋多样与复杂,由于机械生产与工厂生产的取代手工生产,更由于产业革命后的社会经济的变革、专业分工的趋势,设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才逐渐与艺术专业区分开来。到了20世纪初,承续了艺术的现代转化,更承受了艺术现代主义运动的激荡,而出现了现代设计运动。更由于现代设计运动与工业化,逐渐从建筑设计专业里分裂出新的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大致在两次大战期间形成。视觉传达设计(或称平面设计graphic de-aign)专业大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以广告设计专业为先逐渐形成。也正由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形成的时间较短,加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多种相关专业的亲缘性(诸如:文学、美术、大众传播、电影),以及设计专业长期被认为是应用学科的学术取向(即认为只要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拿来应用即可)。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种学科,这学科的规范、理论基础是较易被忽视的。

不过,当一门学科的处于以“实践”为主的时期时,从学科应用的角度,或许不觉得“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期望一门学科的发展能有所突破时,“理论”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首当其冲。张道一先生在谈话中多次强调:传统的手工艺设、计过程的特点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而现代设计的过程的特点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所以,当代的设计过程如果不是以理论支持作为开端便还是一种“口诀式的”技术操作,虽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成为现代的设计。

要总结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首先要明确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独特性。在对比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后我们会发现:在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层面和人文层面,视觉传达设计都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它表现出来的技术非工程性,人文多维度、多层次性是它自身的独特性一此有别于普通的和其他门类的设计理论,亦即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存在的价值性。

面对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张道一先生归纳了三种设计: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这是依次展开的程序性设计过程。当今设计学界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一般而言,大概要以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这些领域最为领先,但是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这些领域在“设计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下所开发出来的“设计方法”,基本上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程序性设计方法,是较偏向物质生产型态下对“设计”步骤所作的理论设想,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这种“理论”表现出较为特殊的特点。这个特殊的特点便是:“创意”自始至终占据着视觉传达设计过程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技术、技巧以及艺术形式的纷繁表现最终会遭受到营销阶段的全部失利,而在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中至少还保有功能良好的产品进人营销阶段。所以,当今设计学界所持的“程序性”设计方法与在此我们将要讨论的以“创意”为统领的视觉传达设计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似乎长于关注设计技术、艺术技巧,在程序进展过程中难于系统的结合、探讨“创意”问题;另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难于处理“意义”与“人文价值”的问题。而“创意”与“深刻的意义”却是促成视觉传达设计成功和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优劣的关键。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2篇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一直在寻找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以突破听觉的局限,比如现代音乐中的先锋派音乐。通俗音乐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元素的创新。如前所述,如果说欣赏音乐的传统方式是被动地以“听音乐”为主的话,那么通俗音乐突出强调视觉效果,通过演唱者的造型、服裝、表演以及舞台灯光、布景、特效,来增强艺术效果,人们欣赏通俗音乐的方式是参与式地与演员应和,即以“看音乐”为主。当代,通俗音乐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形式、商业包裝手段和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其兼具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特征。并且这种潮流已经影响到传统音乐的表演,有的钢琴家不再局限于弹钢琴而是手肘脚并用甚至用臀部“坐弹”键盘;一些演奏家们不再局限于演奏更注重表演。在演奏环境上灯光、舞美以及视频技术等要素一应俱全,把听众变成了观众。正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的:“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视觉化在整个现代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在今天它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化体现出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向,音乐视觉化(或称“可视化”)是整个文化视觉化的一部分。当代文化各种形态、各个层面的普遍视觉化已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视觉文化呈现出由传统转向现代、由不可视转向普遍可视、由偏重内容转向偏重形式、由模仿现实到超现实、由理性主义静观转向感性主义“动观”等新的特点。周宪提出:视觉文化的当展趋势首要的一条就是“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当代文化中的高度和普遍视觉化,集中体现在不断强化可视性和视觉,这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法则,当然也摧毁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法则。卡拉OK、MTV中音乐与视频图像的结合是一种颠覆,演唱(奏)会选择宏大奇特的现场更是一种颠覆,人们用以理解、解释、欣赏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直观图像化和视觉化趋势,视觉传达技术的进步使得视觉需求不断得到新的满足。文化视觉化趋向不仅以视觉满足为主要价值追求,冷落传统的“静听”,还把视觉效果转为更为逼真的触觉效果,如随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3D技术等。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不难理解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更受大众青睐的文化。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83%,听觉为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视听结合为68%。当代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相比耗时费力去理解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意义,人们更愿意借助视觉来理解把握作品,或者只是娱乐放松。

音乐的“视觉化”问题,主要指如下几个层面:

1.作为音乐本源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最初形态往往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可见,音乐的最初形态是视听艺术而非纯粹的听觉艺术。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无论劳动起源说,还是巫术说、娱情说、模仿说,均无作曲家、词作者、演唱演奏者之分,也元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音乐营销之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在音乐视觉化方面的探索发展是对音乐本源存在状态的一种高级回归——尽管,原始时期的音乐视觉化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音乐视觉化具有很大的不同。

2.作为音乐创作的音乐视觉化。作曲家的乐谱创作中出现意大利的钉型乐谱、哥德式乐谱等静态的视觉传达;现代西方音乐中的视觉化探索(如约翰·凯奇《4分33秒》)等都类似于音乐视觉化现象。但是这些只是对审美通感联觉的利用,或是以反音乐、非音乐为取向,不具有本文所说的音乐视觉化的本质特征,即共时可视化。作为音乐本体的音乐创作,可以纳入审美可视化范畴的,应该是指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同时对应构想它的视觉呈现元素,并把这种视觉元素与作曲有机融为一体的视听一体化创作方法。这样有点像原始时期的“乐舞”式音乐。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创作初始方式和最终呈现方式的视听共时性。比如谭盾的许多音乐创作是与视觉大师一起完成;又如与其他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电影音乐、电视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广告音乐、舞蹈音乐、音乐剧、电子音乐等,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内在高度融合,互为诠释,整体表达,缺一不可。无论从音乐作品还是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来看,都包含视觉化要素,都可以看作音乐创作本体的音乐视觉化。

3.作为音乐表演的音乐视觉化。音乐表演在音乐产生的原始时期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后来当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以后,音乐的表演性退居次要位置。音乐审美的静默性、抽象性、多义性和复杂性上升为权威标准。直到现代,随着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发展,音乐表演作为音乐二度创作、音乐欣赏作为三度创作、评论和美学研究作为四度创作的重要性才再次被人们所认可。特别是通俗音乐中的歌手、乐手、舞美、灯光、音响、服裝、化妆、道具、裝置、环境乃至演唱会海报、广告等都作为音乐的重要视觉传达符号逐一纳入进来,并日益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音乐的存在方式是形式和内容、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创作、表演、欣赏的高度统一。如西方通俗音乐中的广场音乐包括摇滚乐、甲壳虫乐队、雅尼乐队、克莱德曼通俗钢琴演奏等等,打破了传统音乐欣赏的被动反馈模式,形成互动参与、自由狂欢的新模式。如果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不止步于四度创作空间,还可以提出音乐创作的第五度空间,即指音乐表演中的视频制作、形象包裝、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等音乐多元视觉化传达,这一空间在音乐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中的作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作为音乐传播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传播活动自古有之,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信息的共享活动,也是音乐存在方式的一个方面,只是不同时期传播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乐舞是一种初始传播方式,后来的宫廷乐舞、民间说唱、乐谱印刷、音乐会等都是视觉化的传播方式。再后来发展为音乐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电影、卡拉OK、大型演唱会等视觉形式传播。当音乐进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音乐的创作本体、传播载体都纷纷打上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印记,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被记录存储在高容量的磁介质上,主要通过互联网、手机、随身听设备进行传播,“读屏”大行其道,数字技术将音乐的视觉推到了一个新的极致。

音乐与设计初始的本源关系,最为直观的是各种器乐的设计。比如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圆号、长号以及中国的琵琶、二胡等,都有一个设计演进的过程。现代通俗音乐中出现的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电吉他、数码钢琴、架子鼓等,包括音响设备、录音设备、音乐播放器等,都是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还加上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不断联姻的结果。设计使这些乐器变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实用。不仅如此,音乐会广告设计、音乐书籍的设计、唱片封面设计、音乐厅的设计等也早已经出现,而后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灯光、舞美、道具、裝置等)以及服裝、化妆等,实际上也大量运用到了设计的理念和技法。

本文所论的音乐的可设计化,是基于当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基础之上的音乐视觉传达特质。

当代通俗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在作曲技法上有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由音乐艺术产业化所导致的音乐个性化、音乐表演化和音乐视觉化。比如,与美声歌唱家不同,一个流行歌手如果缺乏嗓音声线的独特个性,缺乏与众不同的外在形象,就不具备商业价值,自然也就不具备音乐市场认可的艺术价值。在传统音乐里视觉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通俗音乐中它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观看大多数通俗演唱会,人们并不一定在乎歌手唱的如何,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听他如何“唱”,而是看歌手如何“演”,视觉的享受大于听觉的享受,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背景、一种环境。于是,视觉设计便成为通俗音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成为了音乐设计的必要内容。正如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工业产品只是给人生活实用,人们也不再满足音乐只是单一或主要诉诸于听觉。物质生活的审美化(设计美的出现)和精神生活的物质化(通俗音乐商品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和两大基本现象。现代人对音乐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现代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改变。通俗音乐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流行化,不仅表现为音乐生产、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还表现为音乐的视觉形式成为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工业品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的可视性、表演性被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

凡具有视觉特征的物质形态产品(也包括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要求具备设计的要素。所以现代设计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也就成为必然。随着时代变迁,现代设计也已经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混沌理论、绿色设计等新思潮的出现,已经打破传统设计学的范畴。从现代设计的实践发展来看,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设计活动已经出现把视觉传达与听觉传达、形式传达与内容传达融为一体的趋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学中所谓的“功能与形式”,其内涵与外延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至少在“功能”上不会局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它一定会指向人类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设计的对象也一定会从一般物质形态扩大到精神形态、文化形态。对于这一点,一些设计学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给予关注。比如德国的马克斯·本泽和伊丽莎白·瓦尔特在《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一书中,就把舞台设计、音乐(记谱系统)以及电视广告、影视片、动画片等复合系统纳入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的范畴。设计学家尹定邦先生认为,随着今后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还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传达媒体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已经或正在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四维形式,传达方式由单向传达向交互式传达发展。由此,音乐从创作生产、表演到传播推广,与设计艺术整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从音乐视觉化的几个基本层面看,可设计化也蕴含其中。作为音乐创作本体的可设计化,是指:音乐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视觉设计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要素;对那些已经实现音乐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等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提升。作为音乐表演的可设计化,是指:无论音乐厅表演还是广场音乐表演,对表演者形象、舞台环境等多元视觉要素进行更为精巧的预先策划设计,以取得与欣赏者完美互动的效果。作为音乐传播的可设计化,则是指运用设计的方法不断推出更新更好功能更强大的音乐播放设备、播放软件和平台,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音乐电视、音乐电影等产品。

在探讨了音乐的视觉化、可设计化之后,我们对其现实意义便有了如下认识:

(一)催生音乐设计。所谓音乐设计,主要指在现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的背景下,音乐生产者从特定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准确把握人们音乐消费趣味和需求的基础上,对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的音乐产品进行预先设定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设计艺术在文化工业(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工业)的具体运用。它遵循设计艺术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同时体现文化工业特别是音乐工业的规律和特点。它主要应该包括如下范畴:音乐创作设计、音乐表演设计、音乐媒介和音乐传播设计、音乐器乐设计、音乐产品包裝和广告设计、音响工程设计、环境音乐设计、影视剧和广告音乐设计、音乐剧设计、MV设计等。它们分别归属于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三大类型,或是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两大类型。现代通俗音乐设计是一种综合设计艺术,它围绕音乐艺术整合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大设计领域,涵盖了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视听一体化艺术和复合多媒体艺术的相关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包括了音响工程设计、背景音乐等一类的听觉设计,比如人声设计、模拟现实的立体环绕音响等听觉信息设计。它突破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框架,更加接近音乐艺术本身。

(二)助推音乐工业化。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音乐不断被产业化、工业化。虽然一些学者对这种工业化浪潮后现代文化极为反感,但是作为艺术回归大众、回归生活的一个有效路径,音乐的工业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流行文化在其创作中,通过不断向传统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挑战,实际上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美学理论革命”,也就是实现了艺术向生活的回归。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双向“革命”,实现艺术的第二个回归:向大众的回归。

中国音乐的产业化浪潮中,通俗音乐是排头兵,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音乐文化产业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文化产品可以被复制和批量生产,通过商业化的营销使原来那些长期停留于少数文化贵族圈的艺术成为大众共享的产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音乐的创造和传播。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兴起的“卡拉OK”热、“MTV”热、“歌星走穴”热、“超女快男”热、“网络音乐”热、“手机彩铃”热等,音乐在产业化的同时,也在实现音乐的大众化。音乐作品商品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损耗原有艺术审美内涵和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当音乐成为商品,音乐商业活动成为产业,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的跨界融合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现代音乐产业化,是以现代通俗音乐为主体、涵盖传统音乐商业活动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和运作过程。音乐的产业化为音乐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在整个音乐产业化的过程中,音乐设计历史性地成为了主角。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中,音乐设计无疑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音乐策划人、音乐策划公司,在对音乐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对歌手进行声线定位与形象包裝、对音乐作品进行宣传推广时,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到音乐设计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流的设计和策划实现音乐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完美统一,赢得市场,在更好地传达音乐文化内涵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到了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作品的视频设计更为重要,优秀的视频设计能更好地传达音乐作品的审美内容,表达音乐内涵。

通俗音乐与时尚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著名歌星常常引领时尚潮流。“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为设计和视觉化的世界里。因此,从设计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及视觉文化中时尚的深层问题。”比如,从设计的本质来说,它是将某种设想或概念赋予某个事物,不仅能够造成视觉,吸引视觉注意力,有利于传达视觉信息;而且还能在建构价值的同时传达价值,有意识地体现民族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品味。所以,音乐艺术借助设计“主要关心事物应该是的样子,还关心如何用发明的人造物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的特性,主动介入时尚文化,引导时尚文化,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设计艺术的发展进步。尹定邦认为,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比如1990年前后设计师与音乐家、舞蹈家、导演、编剧以及摄影、舞台美术家等合作制作出了“太阳神”等一大批商业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电视广告片。

我们知道,设计是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的一种有意识的谋划活动,它体现着人类的理性和情感特征,体现着人们对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追求。过去谈到设计,或者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或器物制造方面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设计,其共同特征就是一种同时合乎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体现人类艺术创造能力的活动。现代设计行为是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对产品实用性需求和审美性需求同时增长的趋势紧密相连的。从19世纪末西方现代设计运动的鼻祖莫里斯算起,设计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设计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展示设计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裝设计、室内设计等先后进入设计学的领域和设计家的视野。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向和客观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倾向于按照设计目的之不同,将设计大致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三大类型。其中视觉传达设计(西方又叫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涉及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舞台艺术、音乐(记谱系统)等视觉符号系统,传达媒体扩大到现代多媒体系统等复合系统。由此可见,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将会与音乐艺术进一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通俗音乐的审美特征恰好对应了设计美学的几大要素: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的有机统一。音乐的平民化、民主化,为音乐的设计确定了现时代的基本风格和文化内涵;音乐的产业化、娱乐化、时尚化、视觉化,为音乐的设计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功能定位;音乐的个性化、自由化,为音乐的设计开辟了独立创造的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通俗音乐视听一体化的特征,为音乐借鉴设计艺术、强化视觉传达提供了重要的物化形态要素。因此,现代设计艺术与通俗音乐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具有很好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音乐设计具有整合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有关要素,拓展设计领域的重要作用。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运用,逐渐影响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多媒体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方式,改善了传统线性结构与单一形态的艺术传播形式,改变了人们被动接收与欣赏传统艺术的方式。人们通过多媒体界面上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可以接收到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以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使人们在获得内容信息的时候,感受到特殊的艺术审美。新的科学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交流。

1 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多媒体艺术的综合表现性,多媒体视觉艺术的构成元素包括文字、图片、符号等;多媒体听觉艺术的构成包括语音、音乐等;多媒体的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则是由视频、动画等构成的。多媒体艺术的综合性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等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艺术冲击力,使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张力。二是多媒体的韵律美感,这体现了多媒体运动节奏的控制,通过调节与控制运动的速度与节拍,获得节奏与韵律,从而产生美感。三是多媒体界面的视觉传达,多媒体界面使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用户则通过界面看到呈现出来的信息。

2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不足之处。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视觉导向。人们往往在获取信息时,动态的信息资源往往比静态的信息资源更具有吸引力,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同时调动起来,通过主次分明的强调方式,将信息资源体现出来。在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中,动态的往往比静态的系统更具有说服力,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二是促进感知和记忆。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特性或者与众不同的图形元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促进感知与记忆。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将图形元素重怎么排列,然后对其中的一个作特性处理,如变大、缩小或者更换颜色等,可以增加图形元素的感知与记忆。三是强化视觉冲击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按照信息传播的需求作各种动态处理,如三维运动,可以使信息更生动、具有活力,从而体现出视觉冲击力的强化目的。四是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过滤”。运用多媒体艺术的视觉传达设计将信息的重点进行突出体现,以此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信息的内容随着图形与文字的运动方式而呈现,达到信息的“过滤”。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不足表现:一是被动点选中的不足,多媒体是大众自由选择浏览的过程,所以说多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过程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特征;二是版面局限的不足,多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具体页面,与书的页面一样,受到计算机显示器的限制,设计的空间小,无法与海报或是户外广告相比,这是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

3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多媒体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的传达媒介,与传统的传播媒介大不相同,多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强调设计的重点,要求设计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交互性设计与信息设计的表现形式。

3.1 交互式设计环境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可以使用户更容易获得与使用信息,方便了用户对信息的控制。交互式可以延长信息的存储时间,增强对信息的理解与注意。交互式具有多种意义,交互式最低层次就是对数据的交换,在没有任何要求时,也就是简单地将数据进行转换,当交互式以信息为主时,需要知识的辅助,要求在数据转换时对数据进行解释。不同媒体对内容的表现程度与理解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图像、声音、音乐、视频等进行内容处理时,可以达到不同层次的表现与理解,这也是最高层次的交互。网络多媒体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不同,可以为用户提供可操作选项,允许用户进行创造。而交互式设计最大特点就是对具有可控性的结果,用户可以进行信息反馈,主要体现在游戏设计当中。交互式设计不仅可以给用户提供信息,还可以提供一种交流经验。

3.2 信息设计重组环境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信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数据作为信息的记录符号,而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原始数据,例如发明成果、调查数据等,首先需要经过加工、组织,然后通过转换成信息才可以用于学习与交流。由此可见,信息的转换是良好交流的基础,而非原始数据。原始数据转换为信息,通过学习与交流转化为知识,最后进化为智慧。信息可以通过数据表达,知识则用信息体现,这就是知识、信息、数据的三者内在的联系。视觉传达成功与否依赖于良好的信息组织结构。所以,在基于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下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传达成功不仅关系着每一个页面内的信息内容,而是关系着各个页面之间信息的相互关系。在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的复杂、艺术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信息的设计与转化过程。

3.3 多媒体多元信息工具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个具有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艺术发展成一种技能、知识与经验的结合,伴随着科学技术、艺术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从艺术设计表现形式来看,多媒体设计与其他设计相同,都需要面对许多的问题,例如现代与传统、机械与手动、整体与局部等,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通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为艺术开创了新的领域,增添了技术水平,改变了艺术的创作途径与交流过程。

4 总结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单向性的视觉传达方式,增添了多媒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质,其目的就是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也参与到信息的设计当中,改善信息的交流方式,使信息更加丰富化、与有效性。多媒体艺术的表现结合了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是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詹伟锋.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艺术研究,2012,06(15):27-31.

[2] 孙伟.网络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9,06(30):41-46.

[3] 袁恩培,严富华,魏琼.论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4):69-73.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用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范畴,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现如今社会是以多元文化为主流,这给视觉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生机,使得多元化需求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潮流性方向。不少设计者开始把民间艺术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来,并受到可社会的认可和追捧,从而使得民族性的设计成为当代设计者所追求的,也达到了大众视觉欣赏的“境界”。同时,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内涵深厚,一直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源泉

1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形式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整体性也是基础性的学习内容。民间艺术形态多样且种类繁多,表现形式更是多元化的,将民间艺术引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其表现形式一方面能够给学生视觉以冲击力;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和创新应用的最佳选择。我们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本身是人们对当地的生产、环境、自然美的再加工和创造,是以特定的符号来表现传递信息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应用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整体感知和了解。例如,黑龙江民间艺术带有萨满文化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是对传统的图案、图形的夸张和象征意义传达信息的。主要是通过夸张和抽象的表现形式来彰显当地人民开朗、憨厚的性格等。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不少浮夸式的作品颇受大众的喜爱。笔者在教学中,以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让学生感知视觉传达的整体形态,进而鼓励学生尝试融入现代的科级手段来创新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运用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创造表现现代人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感受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实自我的设计思路。

2民间艺术造型手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着手,确定不了设计作品的结构。而民间艺术作为设计的源泉,其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都有着独特性,其涉及的造型元素称为是“极其丰富而完整的原生态的中国本元文化与本元哲学的表现形式”。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民间艺术的造型手法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民间艺术造型手法是对自然形体的夸张、变形、概括展示,而现代设计在造型上追求的是形象的鲜明、简约等。例如,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收集民间艺术作品,《年年有余》《福禄寿》《万花开》《农民画》等;之后师生、生生共同分析,讨论,总结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在造型上选取的是什么手法。诸如,象征手法、夸张手法、变形手法等等。再次,结合现代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造型手法,从实践上寻找设计灵感,如学生将寓意“平安”的花瓶进行变形设计,塑造时尚性的商品广告设计作品;在平面设计中选取象征性的谐音来进行造型设计,如福以蝙蝠代替、余以鱼代替等。引导学生找到能够彰显视觉传达的设计源泉,拓宽学生的设计思维,强化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视觉传达设计技巧。

3民间艺术图案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图案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最直接展示信息的内容,同时也是大众欣赏和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是《基础图案》,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图案基础理论和各种表现技法,熟悉图案设计的造型、色彩和组织形式的规律及应用,学会实际表达的基本能力。例如,在学习《基础图案》教学时,笔者以民间的剪纸艺术为例,让学生观摩剪纸艺术中的图案,鼓励学生尝试拷贝、挪用剪纸中的一些图案,如团花、动物、人物等,对图案的创作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在掌握图案的结构之后,可以对其进行调整,如结构调换、边缘转型等等,启发学生通过民间艺术图案找到新的图案设计创意点。学生在学习之后,为了更好地展示自我的设计技能,开始主动的去寻找民间图案,并结合其原有的造型、色彩、组织形式等进行规律化的整合,进而得出新的图案,强化了学生的图案设计实践技能,深化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4民间艺术内涵和精神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设计充满灵性,能够吸引大众的眼光。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设计的最高境界在于设计的内容能够通过视觉传达刺激大众的情感,使其产生一定的共鸣。一位艺术者提出“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民间艺术可谓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源,是大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分解之前的原始状态,有着特殊的精神和韵味,是人们最自然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感觉,带有强烈的自然灵感。因此,民间艺术也一直被称为是“母形文化”。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汲取民间艺术这种原始的内涵和精神,并升华自我的视觉传达设计学习。例如,民间艺术的内涵是祥和,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其展示的精神都融合了团圆、祥和、平安、富贵等内容,而这些精神和内涵也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是艺术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笔者以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感受这种精神,并体验其中最能够刺激人感官系统的内容,如情感、情形合一等。以农民画为例,母亲绣图:母亲给出门在外的儿女的鞋垫那一针一线,一花一木都饱含着母爱和深深的情意,能够很直接地让人感触。又如,情窦初开图:图中羞答答的少女在刺绣。让学生明白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东西在于:情感。要学会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真挚的倾注自己的情感,进而创作出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打动受众。总的来说,民间艺术中包含了太多的视觉传达设计内容,值得教师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应用民间艺术来让学生从根本上感知艺术、体会艺术,进而创造艺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强化学生视觉传达设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7.

[2]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5篇

在探究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及相应教学方式和措施之前,有必要对题目中出现的两个关键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的理解和阐述,以便更好的把握和探究二者之间的各种联系。 

(一)视觉传达设计 

在展开论述创新艺术理念的体现之前,首先需要清晰的了解视觉传达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视觉传达设计从字面含义可以总括为两点:首先是视觉,意即人们可以用视觉来收集和掌握信息;其次是传达,是将前者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发送、传播给大众,简而言之就是“为传达而搜集并设计信息”。 

(二)创新艺术理念 

这是一个近年来新兴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设计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价值就是为了满足来自各个途径的多种需求,需求的与众不同决定了创新艺术理念要不断创新。简而言之就是要将影视、色彩、文字等多种元素与时尚符号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来的作品既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要展现时代的新颖性。 

二、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 

广义上来讲,大众化和个性化是矛盾的双面体,似乎二者不可兼得,其实不然,创新艺术理念就是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大众的的普遍认知程度,又要突出新颖,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 

艺术作品设计求新求变固然重要,毕竟创新才是视觉传达设计走向世界的灵魂给所在,但是,艺术作品也是要考虑普罗大众的审美能力和认知程度,过于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反而可能陷入怪诞,偏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需要“和而不同”的创新艺术设计理念:既要合理从重,又要突出新颖。 

(二)个性化、时代化设计理念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手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传播者要先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在赋予自己的认知理念后设计出来,继而传播给普罗大众。因此突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格外重要,同时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如重视环保的时候在作品中展示和谐,重视民族的时候在作品中体现特色,切实将作品赋予时代气息,满足社会需求。 

三、视觉传达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艺术理念教学模式 

(一)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学子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一,只有如此才能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能力。 

(二)提升创新艺术理念的教学模式 

社会分工的具体明确及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何在自己的设计中求新求变,已成为学子体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和打开企业求职大门的敲门砖。因此, 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创新”的理念时刻融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展示中,切实传达给学生,无论是平时的课业练习还是毕业作品,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展示自己的个性,设计的作品生动鲜活,不断开拓新的设计领域。 

四、强化创新艺术理念教学的主要途径 

上文已经介绍了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此处不再赘述。显而易见,如何将创新艺术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重要一环。下文从整个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简要介绍几种优化创新教学理念的途径,以供参考。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艺术理念最终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拓展学生艺术鉴赏、史论等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夯实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学校应在课下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邀請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帮助学生提供更多提高自身创新艺术能力的机会。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成为优化创新艺术理念教学的重要一环。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担任教学工作又能肩负项目设计,将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以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丰富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升个人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毫不夸张的说,视觉传达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得到极大发展,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要求相关专业教师要不断改良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性教学理念。另外,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合作,进而达到人才联育、资源共享,让专业人才能够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实现互补互利,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不例外。社会的不断发展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设计者只有充分运用创新设计理念才能创作出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将创新艺术理念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便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可.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实施[J].美术大观,2014(03). 

[2]邢莉莉.浅谈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原则[J].设计,2014(09). 

[3]方小军.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5(12).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创意产业 文化形态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经济与产业的高速发展与转型,最近十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国内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成长中。基于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高附加值的经济性,如今全球创意核心产业每年产值达80000亿元,并且以7%的速度增长;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GDP、就业、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在全速发展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产值的增长看,它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带来了文化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和消费化。使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存在形态、接受方式及整体格局发生了质的变革。视觉传达设计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发展态势。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九十年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所构成的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即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之所以称其为创意而不是创新,就在于它强调了人的创造力、人的技能、人的天赋对文化艺术和其他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一种智慧运用。文化产业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一个易拓展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综合概念,也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新型产业。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的产业形态关系中内涵与性质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已经从传统工艺美术、装饰、装潢逐渐发展形成更为包容、内涵丰富的新型学科范畴,延伸到影视、动画、广告展示、影像新闻、数码、网络、游戏等更广阔的新兴领域。从本质上说,它是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式,从现实层面看,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发展和选择的重要支撑力量。

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提出和学科兴起,是伴随着商业经济发展、传播媒介技术革新与进步以及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和心理学等不断兴盛发展起来的。是具有多种细分专业和学科综合性、共通性的新兴学科类型,它的出现在不断地挑战着当代艺术设计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不仅客观上促成传统艺术设计版图的重新划分与确定,亦呈现出与其他艺术设计领域相区别的独特形态和内涵,也极大拓展了传统艺术设计应用的领域与范畴,特别是其媒介信息形态的图像化视觉符号特征,媒介技术的科学性、前沿性以及媒介传播环境、过程。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揭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就是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变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突显其综合性、交叉性多学科背景以及在今天视觉文化发展和创意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总体上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规模和运行机制,但国内相关文化产业研究还非常缺乏,人才、创新产品与产业的结合仍不够紧密,尚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缺乏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的交流平台,没有形成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产业研究环境和条件;同时,因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新的热点,并日益显示出密切联系实际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在政策、实施上已经形成战略性成果并产生广泛影响,但这一态势迄今尚未在我国产生应有的反响与影响。在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上也是如此,文化产业的巨大需求与建设性成果的有限供给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落差,设计实践与产品开发缺少基本的宏观的市场研究和产业策略支持。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涉及理论与实践两大核心问题,更因为其市场化运作、科学技术基础与创造性视觉文化表达的特殊属性,具有典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新型学科特点,能否突破传统学科体制的局限,形成以视觉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为核心,艺术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产品开发创新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与基础条件,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与瓶颈。

日前,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涉及众多新的学科内容和领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适逢当代文化产业、体验经济、创意生产力高速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视觉文化创意不仅是一个文化理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着种种难题也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地需要创新的设计观念。人们企盼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对于设计师而青,文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这也将使整个创意产业向着更加宽广的空间延伸发展。

文化是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的运用,最终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门类,是一个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能够提供就业、培训、经济增长和出几创收机会的产业。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有了品位,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我们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必须深深植根于这肥沃的土壤。要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觉传达设计做大做强。作为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它有着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及表现手段,简单地学习传统,单纯模仿传统的形态已经成为不可能的现实。实际上。对于传统的创造性思维和方法的学习,这个在以往阶段所经常忽视的问题,才是我们在创造时代新的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应该值得关注的。赋予传统形态新的时代面貌,使传统真正意义上获得生机,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

科技是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业的支撑。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是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这一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从摄影、电影、电视的发明,再到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传达技术的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和表现方式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设计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科学的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

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我们必须迅速地把握这一客观趋势,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要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视觉传达设计内容产品的开发。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产品的科技化与科技产业的文化化,特别是高新技术如IT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新的时代使设计理念、制作手段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现代设计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往简单、落后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逐步被先进的新兴媒介以及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所取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平面视觉设计为主的表达,发展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形态语言;从表现手法上,由以往偏重于美术形态的表现,到重视商业营销,关注消费心理和产品个性的设计表达;从设计范围与传播形态上,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几种媒介,发展到今天综合化、多元化的媒体时代,视觉语言从“静态”延伸扩展到“动态”,从平面走向“三维”乃至“四维”的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是只满足于基本功能和属性的需求,而是使设计触角更多地关注新科技、新材料、新手段的应用,以及探索更富于时代特征的个性化“语言”表述,并由此创造了比任何时候更丰富的设计语汇。

进入21世纪。人类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与此同时,它们也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产业必须与新兴高科技、新媒体信息文化产业联手,实现数字技术基础上的高端融合。设计是以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以“一种客观、价值中立的技术”,来培养所谓“高级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观点下,理论会趋于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描述与批判,设计疗法会趋于设计的内省思考与灵感之说,方法论则会趋于多元观点的设计理论形成的论据的争辩。

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在今天已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命运的重要问题。随着文化创意理念的层出不穷、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风起和文化创意阶层的茁壮崛起,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与应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地把握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动向,密切关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深入研究和探索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I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7篇

艺术学院简介

艺术学院创办艺术专业教育始于1983年,是陕西省最早开办艺术专业的教学单位之一。现有音乐表演系、音乐教育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美术学系、公共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系、戏剧影视文学系7个教学单位。学院招生范围涵盖陕西、山西、江苏、福建、河北、山东、湖南、广西、河南、甘肃十个省份,第一志愿录取率连续四年为10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7年在校生共计155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讲师48人;博士3人,硕士52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一千余万元。拥有11个实验室、3个专业展厅、4个排练室、1个音乐厅、1个虚拟演播厅以及12个教学实践基地和6个产学研基地。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陕西省特色建设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还与泰国斯巴顿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办学及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并在美国蒙格马利大学举办画展。学院先后有90多人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奖项137多个(入选国际性专业展览22件次)、国际国内声乐和器乐大赛奖87余项。

招生专业介绍

设计学类

设计学类包含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三个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公共艺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创意能力,能在室内外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艺术造型能力与视觉设计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场所等领域空间造型规律,学习与培养艺术工程、艺术化设施、陈设艺术品等设计、制作及施工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分别对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专业方向: 陶瓷雕塑方向、现代壁画方向。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公共景观设计、公共展示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材料与工艺、中国民间美术史、当代艺术思潮、数码图形处理、雕塑基础、陶瓷基础、雕塑表现、陶瓷表现、壁画基础、浮雕基础、壁画表现、浮雕表现等。

实践环节:陶瓷雕塑方向主要有:陶瓷材料雕塑、传统与现代艺术性陶艺、日用陶瓷、陶瓷工艺品等;现代壁画方向主要有:壁画设计与制作、壁画材料应用、壁画综合表现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创作、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工程管理等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字化信息与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类产品设计、开发、制作、传输、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审美与技术两个层面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专业方向: 数字游戏3D设计方向、UI与游戏原画设计方向。

主要课程:3D模型基础、专业造型基础、专业设计基础I、专业设计基础Ⅱ、动画设计、数字影像技术、 3D动画设计与引擎测试、UI设计、动态图文设计、视觉表述。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毕业考察、职前定岗实习、行业考察、行业实习。

就业方向:动漫或游戏原画设计师、3D 游戏设计与制作岗位、APP 设计师、游戏UI界面设计师、商业插画师、多媒体制作师。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宽的视觉传达理论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设计方法并具备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地方文化创意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能以“平面设计”作为信息沟通和表达的形式,针对社会机构通过系统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价值或表达某种体验,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化设计手段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专业方向: 平面设计、插图设计。

主要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视觉传达基础、视觉表述、文本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插图综合设计、影像与设计、综合媒介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丝网印技术、插图与设计、图形创意等。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毕业考察、企业实训。

就业方向:媒体的版面设计、创意设计、企业的形象设计及导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社编辑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杂志编辑设计师、信息设计师、广告创意策划、公共区域导视设计、平面媒体的插图设计、绘本设计、公共图形、时尚设计和多媒体应用设计等。

美术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知能并重、开放兼容”的人才培养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学生“知识、能力 、素养”的个性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文博等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 中国画方向、自由视觉表现方向。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学方法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美术概论、油画、版画、设计、摄影、美术评论、自由绘画、综合艺术实践、民间造型艺术研究、工笔技法、写意花鸟技法与写生、写意山水技法等课程。

实践环节:风景写生、民间美术考察、毕业考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研究、艺术文博等方面的工作。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承地方传统音乐、适应现代音乐发展现状需求,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统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能够在各级各类艺术演出院团、教育单位、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基层文化馆、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电台、电视台、媒体、文教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会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艺术辅导、社会培训、音乐采编、音乐活动策划等有关文艺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 民族乐器演奏专业方向:二胡、竹笛、古筝、扬琴、琵琶、打击乐(排鼓、中国大鼓)等;声乐表演专业方向: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西洋乐器演奏专业方向: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双排键、打击乐(军鼓、爵士鼓)等专业。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剧、声乐艺术史、合唱与指挥、形体、重奏、合奏、钢琴即兴伴奏、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

实践环节:西安鼓乐排练、歌剧排练、声乐排练、民族器乐排练、专业比赛、校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毕业音乐会管理与实施等。

就业方向:社会文艺演出院团、教育单位、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基层文化馆、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电台、电视台、媒体、文教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会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艺术辅导、社会培训、音乐采编、音乐活动策划等有关文艺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音乐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与一定研究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能力,具备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和伴奏、合唱指挥、中外器乐演奏以及舞蹈的基本技能;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机构工作者、艺术工作者。

专业方向: 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中外乐器、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合唱、合唱指挥常识、歌曲编配与弹唱、电脑音乐创编以及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和技术应用类课程。

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声乐及器乐作品排练、专业比赛、校内外演出项目组织策划与实施、毕业音乐会等。

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师,社会培训机构教师、教育管理、文艺表演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戏剧影视快速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能在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影视剧项目策划、审核、创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戏剧影视评论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专业方向:影视策划与编剧、影视拍摄与制作。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艺术概论、影视概论、影视美学、视听语言、经典影片读解、影视导演基础、影视摄影、影视剪辑、影视编剧理论、新媒体推广与营销、文化产业概述等。影视策划与编剧方向课程:剧本策划与创意、剧本分析、剧本写作、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文案基础写作。影视拍摄与制作方向课程:短片创作、后期特效、纪录片创作、录音基础、新媒体技术与运用。

实践环节:专业采风、行业考察、专业实习,影视短片创作、编剧、小剧场工作室实训项目以及影视自主创新训练项目等。

就业方向:在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影视剧项目策划、审核、创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戏剧影视评论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报考条件与录取原则

报考条件:符合2018年生源省份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

录取原则

1.专业课成绩的使用:我校所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我校校考成绩;我校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且专业课通过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并合格后,使用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成绩。

2.录取原则:除在陕西省编导类专业课统考过线,按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外,其他各专业均按照文化课成绩过线,按照专业课成绩择优录取。

校考考试内容

1.美术类:科目:素描、色彩。总分:200分。考试时间各科3小时。

2.音乐类: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在湖南组织校考,考试内容如下:

3.戏剧影视文学:在河北使用河北大学校考成绩;认可河北大学考试内容。在湖南组织校考,考试科目为:专业基础知识。时间为3小时。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篆刻艺术;影响

一、篆刻艺术的价值

篆刻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在历史岁月中不断沉淀,逐渐以艺术形式与符号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近年来,人们逐渐将篆刻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形状、意义以及韵味等方面,并且视觉传达设计应该以篆刻的特点为侧重点,进一步加以提炼,将篆刻艺术充分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将我国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因为绘画、书法以及篆刻等文化艺术在特点上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其艺术价值也有所不同。印章之所以能够以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实用性物质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主要是在篆刻中对文字加以塑造、文字的不同构成规律以及变化形态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在此基础上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与现阶段的视觉传达设计相联系,从中获取更多关于二者的变通之法。篆刻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印章的制作工艺中,同时集文字书法美、章法排列美以及刀法金石美于一体,使其具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独特魅力。

二、篆刻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影响

视觉传达设计在经历过多个阶段的演变之后,发展也越来越复杂,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融合了美术设计、装潢设计以及平面设计之后其在图形和文字方面的特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相比较而言,篆刻艺术作为传统的图形和文字融合体,其本身已是设计性思维的凝结。篆刻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完全满足汉字的六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以及转注”,在变化中将其形态体现的淋漓尽致,经历过文字的多环节变化。

篆刻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都离不开字的设计,从此环节表现出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例如汉代的篆刻多为鸟虫篆,外观十分优美(如图1所示),根据其特点,人们已将其视为“美术字”这种美术字随着文字体系的发展重点显示出其装饰性,并形成现代化的“字体设计”逐渐进入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篆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其着重于视觉的审美,在信息的传递上已不是主导。但字体设计却集视觉审美和信息传递于一体,符合现代审美和创作,同时也符合现代设计规范和流程。此外,在篆刻艺术中提取视觉元素也是一大环节,影响着视觉设计的审美与创意。如图2中,表现出现代化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对比、和谐、突变、分割以及韵律。这种手法和篆刻艺术有很大相思之处。

三、篆刻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1、篆刻的精髓

篆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丰富的蕴含了传统元素的“意”与“韵”,其内涵和境界已得到升华,逐步追求“取其形”、“延其意”、“传其韵”,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其面目,并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得到拓展和升华。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相比较,篆刻的红白相间的外形、篆字的排版、边框的格局以及线条的流畅度等都可视为篆刻的“形”,在其艺术载体上有了更加深入的传达。在长期的篆刻传承中,都在追求“工整精致”及“古朴沧桑”。篆刻元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能够和其他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有的韵味。

2、篆刻的取舍

鉴于篆刻独特的“形”,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有很多直接采用印章等篆刻元素进行设计,在一些领域中,篆刻还会作为一种主色调进行应用,起到主要装饰作用,对整个篇幅的设计效果有着很大的改善,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图3所示。“古越楼台”作为酒业集团的标志,其采用印章边框作为底纹,用斑驳古典的文化表现出酒文化的源远流长,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还叫人过目不忘。

篆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仅展现出其形的表象,其写意更有着很大的延续。从甲骨文发展到隶篆及行草,充分的展现了书法的精神风貌,篆刻更是将客观物象和主观意向相结合,通过整体的凝练形成一种近乎传神的佳作。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便是以因抓那个为主体,书法和篆刻相结合的中国形象,形成一种“东方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韵味,赋予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更加抽象和深沉,能够跳出其形态,不受传统的束缚,从韵的角度实现新的艺术表现。如图4所示。这种典型的篆刻及应用采用极其简单的造型来进行形态描述,既显现出篆刻艺术的独特元素,还传递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韵”。

四、篆刻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赏析

篆刻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标志设计、CI(VI)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其他设计等方面进行应用。作为标志,印章本身也是一种产物,其采用紧凑的外形和章法进行排版,采用现代标志的特征们直接形成一种个性化图形,增强了企业个体的标志性和内在精神特征。标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内容,其设计的成功度成功过表现了项目效果的强弱,如图5所示。

篆刻在视觉传达设计应用中很多时候也表现为汉字元素,作为一种基本的元素符号进行展现视觉传达的魅力,这种设计多追求独特性、符号性以及元素性,如图6表示。

在CV(VI)设计作为欧美国家兴起的经营理念,其文化精神对视觉传达已经形成一种独有的价值观,在企业形象和促销产品方面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能够最直观对人们产生影响。在广告设计中,可以表现处篆刻的辅助设计元素,增强整个广告画面的文化品位。

五、篆刻艺术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启示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借鉴和运用篆刻艺术元素,通过篆刻艺术的“形、意、韵”得到最大体现,形成一种现代化设计艺术。篆刻艺术元素能够给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带来很大的思维设计效果,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对篆刻艺术元素进行重点提炼。在创作过程中,篆刻艺术需要经过不断推敲和筛选,反复提炼最佳的视觉效果和已经,将篆刻艺术中的“取其形、延其意、传其韵”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多维度的设计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在发展中融合和吸收各种艺术中的元素,然后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元素,本文只是分析了篆刻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书画作为篆刻元素的母元素,其对篆刻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提取书画的元素进行融合,充分展示出视觉传达设计的个性,形成一种独有的语言元素。(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绍华.明清文人篆刻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J].艺术品鉴,2015,12:61,49.

[2]朱月.视觉传达设计邂逅篆刻艺术[J].山西青年报,2014,10(004版):1-3.

[3]韦艺韬.篆刻艺术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可.篆刻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J].艺术平台,201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