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3:1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1篇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理想信念淡薄

一些教师对自身价值实现和个人业务发展方面关注多、投人大,而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的认识较模糊。许多教师虽然也参加政治理论的学习,但真懂真信真通马克思主义的人却不多。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往往感到困惑和茫然,看到现实与所学理论不尽符合时,有的人就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疑问,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道德水平不高

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凡事只考虑自己,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个别人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有的教师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或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不健康的思想、观点、信念、品格、作风等传给学生;有的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不深入钻研教材和资料,授课无教案,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讲课时随意性很大;有的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衣冠不整;还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治学态度不严谨,对学生成绩不能严格把关,甚至故意刁难学生,向学生索要财物等。

3.教育思想落后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只有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向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转变。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独立见解,知识老化,缺乏时代精神,教法呆板,缺乏师生互动;有些教师对学术前沿关注不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有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理工科教师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了解很少,文科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有限。

4.科研能力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多数教师对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见利则做,无利不做,缺乏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讲实惠、讲物质利益,放弃长期开展的理论研究,转而花大力气和时间去搞见效快、能体现经济效益的技术和产品;有的仅仅把教学科研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无心提高学术水平,无力更新教学内容,仅仅满足于教书上课;有人虽然有科研意识和从事科研的紧迫感,但由于长期不搞科研,缺乏知识积累和素材收集,科研能力差;还有少数教师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高校教师搞好科研的重要性,搞科研是出于无奈,是迫于学校考评和职称评审压力;还有的教师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精神,学术不端,道德失范,甚至编造数据,剽窃别人成果,科研质量差,成果层次低,难以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更难以产出科研精品。

5.缺乏协作精神

一些教师自我意识特强,个性张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缺乏真诚的团结协作和关心帮助。表现为教师与学生接触少,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甚至狂妄自大,看不起学生;一些教师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不关心爱护学生,不理解尊重学生,不严格管理学生等。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团结精神、团队意识不够,人际关系不和谐,少数教师唯我独尊,骄傲自满,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嫉贤妒能,使人难以与之合作。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其特殊的使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广大教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己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同时,教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2.提高对师德建设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在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师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师德建设在校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就无法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师德建设还对学生有潜在影响,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品格意志、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3.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离不开思想教育,但也必须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要有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学高身正、教书育人取得突出成绩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教师的师德建设情况作为所在单位的教育教学、精神文明、党建思政等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之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有悖师德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对违反师德者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

4.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带动作用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归纳、挖掘、提炼教师身边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用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真实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要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紧密结合起来,抓典型的同时也要抓好群体,以典型带动群体,以群体培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良好效果,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5.落实师德建设与业务提高的有效措施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2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受到市场经济和行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滑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兴趣降低。从事拥有职业兴趣的工作会增加个人的职业稳健性、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高校的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年都没有变化,重复的工作使得一部分教师对这样的工作失去兴趣和激情。根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统计,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倦怠,而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表示不满意。职业兴趣的降低削弱了教师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升。起不到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高校有的教师在科研教学中不求真务实的行为,如高校教师杜撰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来应付科研任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在学生面前冠冕堂皇、大讲特讲如何做人做事,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不道德行为,损害了老师的形象,表率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爱岗敬业精神欠缺。现在,由于各高校对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任务,学校要求较高,大多数高校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许多教师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到学历提升、科研申报、职称评定和娱乐享受等私事上,从而导致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拉拢学生。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终考核,一般以学院或系部为单位,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打分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或重要指标。年终考核结果对教师的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年终奖金的发放和职称评定都与此挂钩。这就导致有的教师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拉拢学生,出现教师不想管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对学生的考勤、课堂学习、作业不管不问,甚至考试都放水。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削弱了教师形象,也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健全师德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也包括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高校应该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科学地监督约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高校教师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其中,学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应该更科学,应该避免教师迎合学生及其类似弊端的产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教师只有自己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学习不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要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经常自我反省,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外在规范强制约束、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觉,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觉。主要依靠自我磨练、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优秀的品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对待,用一个合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短期的,而是永无止境的。高校教师应当一生都执著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生命不停,职业道德修练不止。

三、总结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状;实践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1.023[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1-0101-03

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惩处;并建立健全考核、教育、宣传、激励、监督、惩处等相应长效机制。同时《意见》还明确划出了师德严禁行为的“红七条”,这对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具有明显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也体现了教育部和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期望。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面临的挑战

(一)功利主义盛行与职业道德弱化

任何问题的探讨都要根植于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举世瞩目。由此而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解放,更使得改革开放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场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着经济利益与道德底线的抉择。功利主义盛行与现实利益的巨大诱惑,使部分高校教师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与对虚荣生活的追求下,以现实价值代替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只从利益大小与经济得失的角度去做事。能够带来收益的就多做,不能带来利益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术科研方面,一些人为了尽快完成科研任务或项目,不惜篡改研究数据,甚至随意编写研究成果。少数教师为了获奖、职称评定或者争取科研基金,不把精力用在提高科研能力,却着力于通过人际往来争取,更有甚者对有竞争关系的同事进行诋毁。这样一来,少数教师的科研水平,成果质量严重下降,对自身的发展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单纯知识传授与全面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教育要符合时代的发展。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高校教师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水平的高低,而且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各高校要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高素质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在现实中,有极少数教师只把自己框在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中,忽视了教师重要的“授人以渔”的责任。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的道德、心理问题置若罔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自我要求与社会要求的失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过程,是不断自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坚定职业道德信念的过程。在面对同改革开放所伴随而来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高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坚守,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过程中保障地位的日益凸显,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教师失德问题的日益暴露,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颁布了相应的文件、政策法规进行了明确规范。然而缺乏淘汰机制的高校教学环境,使一些教师只把教学工作当做自己的谋生手段,自我要求极低,不仅在科研学术等专业方面不努力钻研,在课堂上更是应付了事,讲授内容单调陈旧,甚至有些教师还无故旷课、迟到,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社会所认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德立身,忠诚于教育教学工作,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热爱并尊重学生。只有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严格律己,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途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与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想要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首先要做好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理论学习,做好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用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在自己的思想中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道德理论体系。高校除了要注重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外,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也应经常组织活动使教师之间能够及时交流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心得。高校教师自己在理论学习中一方面要对党和国家有关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文件、政策及《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进行学习。同时注意不断用先进的思想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在实践中自省,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情感体验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实践是职业道德理论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职业道德理论只有真正地应用于教学育人的实践中,其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我们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与理论学习上,更应该从实践入手,通过实践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在实践中首先要做到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备课授课,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要求。在课下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科研中,要努力钻研,注重团队合作,在自我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提升,增强自身情感体验,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长效机制

随着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新闻的曝光,有关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长效机制也成了学界研究与社会舆论的热点。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规范高校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行为与操守,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对照、自我修正、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评价体系要科学、公正、全面、规范,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评判。通过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对达到标准或高于标准的教师进行表彰,对低于评价标准的进行教育与“补课”,完善其道德行为,提升其道德修养,切实发挥好评价机制的作用。评价机制要包含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此外,除了对高校教师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外,还应该结合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评价目标与规范,细化、量化评价标准,形成健康、公正、长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与监督机制,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营造和谐向上的职业道德修养氛围

环境对个人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可以促进个人积极的发展;反之,一个长期身处不良环境中的个人发展则会遭到严重抑制。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社会与学校为高校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文化氛围上,一方面要形成尊师重教、关怀教师的思想观念,了解教师的心理动向,让广大高校教师在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良好、自由的氛围。在物质氛围上,关注高校教师的生活需求,提供必需的科研场所、科研设备,为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学术解除后顾之忧,提供重要保障。在道德氛围方面,要树立优秀榜样,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宣传活动,对科研杰出、师德高尚的教师进行表彰与鼓励,营造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弘扬高尚师德这一教育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只有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45.

[2]孙志敏.教师职业道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6.

[3]王革,刘乔斐.加强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3):5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31-02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竞争,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人”、“技术人”,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文化人”、“道德人”。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加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中就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一、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来看,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职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对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工作、薪金丰厚,几乎是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共同愿望,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中一些岗位竞争惨烈,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在敬业精神方面,受市场经济原则影响,当代中职学生已普遍淡化奉献精神,十分强调付出与索取成正比,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往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呈现边缘化趋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使中职学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不关注甚至忽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的学校领导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德育课教师上上课就行了。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给力,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致使某些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呈现出边缘化趋势。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死板。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德育课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在课堂上,教师又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参与度不高,很难产生共鸣。

(四)职业道德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状况与加强职业道德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教师队伍构成不够专业,任课教师中兼任教师比重大,非专业的“半路出家”者居多。二是相比其他学科来说,职业道德课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少。三是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五)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当前的中职教育大多缺乏与行业、企业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总体来说,职业道德教育可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即作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是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应该必备的职业道德。但是,中职学校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

二、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完善措施

中职学校的领导集体应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它与未来社会风气的好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从思想观念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努力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落实好“四个完善”。一是完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体系,组建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纵横配合、齐抓共管的机制,形成多层次的组织网络。二是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方案,如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规划、校企合作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计划、学生实习期间职业道德教育实施办法等。三是完善一支以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道德课教师为核心,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相互支持配合全面开展具有良好师德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四是完善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使广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式提升。

(二)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发挥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德育课堂是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群体,探索实践变化的新特点,新的发展规律,找准新的切人点和突破口。中职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体意识大大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很好地利用“选题讨论”的师生互动方式。这种方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前选择并布置题目、课前准备、组织讨论以及对讨论进行总结。首先要选好题,既符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又富有职业道德内涵。题目要提前布置,让学生有时间阅读并分析选题,查阅相关资料,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其次要把握好讨论过程,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要适当的指导、启发,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挖掘讨论题目中的职业道德因素。最后,在讨论结束时要进行总结。一次完整的课堂讨论,是一次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之间心灵碰撞(下转第229页)(上接第131页)的过程,如果讨论题目选得好、选得恰当,那么被挖掘出的职业道德就是心灵碰撞出的火花。由此来看,德育课堂上精选题目的师生互动讨论可说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想方式。

(三)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中职学校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具有吸引、示范和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直接接触学生的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行为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学校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并把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实、抓好。首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即依靠制度创新,注重为人师表;创建民主、宽松的学校管理环境,发挥教师在职业教育和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反思意识,加强自我教育。其次,要按照师德建设的内涵,切实推行以德育人。中职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坚定信念,以更大更多的耐心、细心和包容心,全身心地接纳学生。最后,要改变以往重专业技能师资队伍建设、轻职业道德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通过培训、进修、交流、聘请等多种方式,加强职业道德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榜样的力量、目标的激励、岗位的培养、环境的熏陶等途径,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快地成长。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5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 风范建设 职业道德

2003年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已占38.2%。我校2003年以来共补充青年教师221人,占现有专职教师的46%,青年教师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多年来,党和政府及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风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和影响。

1 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

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失范,常常表现为讲奉献少、育人少,谈待遇多、谈理想少,对社会要求高,对自身要求低;事业心、责任感差,存在严重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有的教学投入不足,不重视教书育人,有的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在学术研究中存在功利化和非理性行为。有的缺乏爱心,不关心学生成长。有的不愿与人合作,缺乏团结攻关精神。有的缺乏法律意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角色转变受阻

青年教师大多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走来,接触社会少,易出现浪漫化理想化色彩,易受外界干扰,“免疫力”差。主观上想当好教师的愿望,因尚未完全进入教师角色,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忧心忡忡。同时婚姻、子女、购房以及发展事业的多重压力,有限的待遇,追求事业的艰辛等,使他们处于无奈的复杂心情和摇摆不定的道德观念中。

1.2 新形势的冲击

经济的繁荣,导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较大的变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义等有流行之势。同时,各个学校在职称评审、科研项目申请、教学能力等方面,给青年教师以巨大的压力。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学历高校青年教师的情绪,也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

1.3 管理使用有弊端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着重使用、轻培训,重科学素质、轻人文精神,重业务能力提高、轻职业道德培养等倾向。表现为:青年教师培训进修机会不多,影响了他们的继续提高;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越来越高,使他们承受更多的压力;考核中重学历、科研成果,而轻思想表现、教书育人等。这势必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2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道德风范建设的对策

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1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

2.1.1 道德规范法制化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等,将青年教师道德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甚至要用《刑法》规范考试保密、学术保密及日常行为。

2.1.2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教师道德培养制度,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之内,以防止“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二是要健全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引领。三是要加强对社会实践的规范管理,让青年教师充分地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民情,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全方位地锻炼、学习和提高。

2.1.3 树立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典范

广大青年教师希望在岗位上有所成就,但心目中的职业道德还比较模糊。因此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师德典型,使青年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的名师、名医及“三育人”和教师职业道德先进评比等活动,在青年教师身边树立了一大批可鉴可学的榜样。身边的典范“润物细无声”,已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了“见贤思齐”的风尚,极大的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2.2 完善制度,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年度考核、晋升等考核中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育人效果等。二是要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三是要在教师的职务职称的晋升方面,坚持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四是要实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管理,形成学校-院系-教研室-导师-个人层层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

2.3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

要顺应道德发展的规律,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利益需求,及时了解和解决青年教师的热点问题。一是要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排除后顾之扰。二是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成长环境,通过满足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为青年教师在精神上实现高层次的追求提高条件。三是要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长期或短期的业务进修,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在科研资助上重点向青年教师进行倾斜。学校的帮助有利于青年教师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从而把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2.4 与时俱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具有特定的理论高度、常讲常新的命题。高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学校要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理论研究的投入,设立职业道德研究课题,及时解决职业道德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结合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探索并提炼出切合实际的理论成果,并逐渐制度化,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谭菁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防范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黎进深.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J].安顺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4,(04).

[3] 邹大勇.高校高层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存在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作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播种者,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力军,目前正处于经济的大转型中,在这个社会经济改变的今天,其职业道德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本身就具有着特殊的道德体系,从教学、科研、教授、服务、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都融合着职业道德。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智能,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趋于多样化、系统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操、道德理想直接对社会精神风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二、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一项重要的事业,决定着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高校教育从工作类型上来分有教学工作、行政工作、总务工作。教学保证着教授对学生知识的传承,促进学生知识的培养和德育、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其他的高校教育工作是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教师责任心不强,育人观念淡薄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教学的态度消极应付,与学生缺乏的互动、沟通。有的老师几十年的讲义,年复一年,从不更新教案,不钻研知识的更新,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维持课堂纪律,按部就班的单调乏味的讲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教学进度和对内容的理解,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知识的传承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商高低、表达能力、精神状态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然而陈旧的教学思想,乏味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对学科的厌烦。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如果着重于学科的理论和概念,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处于死记硬背,不能达到理解、思考的层面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一种学习被动的状态,枯燥的讲解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钻研,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后不会主动积极的预习复习所学的专业。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的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经过多次改革,传统的教案、内容、模式已经相对落后,无论是在专业领域、科学领域上已经存在一定的差距,知识点和观念都已经被新知识所淘汰。这种过分重视陈述性教学方式对学生人才的培养过于僵化、死板,脱离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建设,学科与社会之间的结合。

3.重科研轻教学,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家、学校投入资源、资金推动科学研究来提升国家、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意味着科研和利益、晋升、职称密切结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许多高校老师投身于科研的动机不再是兴趣、爱好、钻研精神,而是纯粹为了利益从事科学研究。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是与科研挂钩的,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对教学的态度看的比较轻,重数量轻质量,对从事的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无论学生听懂没听懂,下课就走,和学生无交流、无沟通、无创新。教师本身也就忽略了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忽略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高校间科研竞争日益激烈,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在科研过程中出现各种学术不端,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学术腐败的行为。由于我国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管、监督机制,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目前单一的量化考核容易忽视教师潜在的多样性,忽视了科研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

1.加强高校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通过外部条件和内在努力共同形成的。良好的师德对教学质量、学风建设、校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想加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而提升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学习师德规范可以正确引导高校教师在实践中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思想领域中落后和腐朽的道德观念。高校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内省过程中,通过内化自身的职业道德,再经过比较、评估、修正,完善自身的道德情操。

2.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

在师德建设中,需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教师队伍中,有很多典型事迹体现出优良的献身精神,这些真人真事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感染和启发着其他的教师和学生。把这些先进人物作为楷模,以榜样带动群体,从群体中培养典型,进而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让整体的教师队伍形成高尚的精神风貌。师德建设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品格有着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这些榜样性的核心作用就是培育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对于那些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应清理出教师队伍。

3.构建有利于教师道德建设的管理制度

鉴于高校教师道德缺失的现状,我国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一元化到尊重和理解不同主体价值观,满足多元化价值观的发展。高校教师道德的重塑包含对管理者和制度的道德化。只有高校管理制度合理规范,科学民主、体现出办学的理念和宗旨,才能有利于对高校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人性化、合理化的制度才能让教师以身作则,以榜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认知。高校管理者面对教师,往往出现权力关系,责任义务关系,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影响着教师队伍。构建高校教师的管理文化,勇于慎独、内省和改善高校管理中不合理的状况,才能实现学校和高校教师的和谐发展。

4.坚持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评价政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具有导向性和基础性影响。教育部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是以师德为第一考核评价标准,只有具有道德情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师德建设成为长效机制,师德贯穿于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对教师的考核应当包含思想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双层考核,实施一票否决。

参考文献:

[1] 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 刘明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教育探索,2014(9):1-2.

[3] 张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促成内化机制探究[D].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1-2.

[4] 刘慧.浅析如何完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体系[D].科教导刊,2015(3):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校企合作;教学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26-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一部分青年学生的职业技能。然而,与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知识、技能和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效不相一致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道德教育方面尚存在着道德观念薄弱,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现象,特别是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道德素质的缺失。早在2006年党中央与国务院就已经提出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院校要提高认识,完善各方面的配置设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从总体上来看现有的高职院校以理科工科偏多,以技能类与服务类的专业偏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德育要偏重于职业道德教育。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特别是技术型人才而言,职业道德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德育目标要有针对性,德育内容要有侧重性。高职院校应当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切入点与突破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修养。本文就现实情况考察当前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作对策研究。

1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就业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还是职业实践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部分高职院的德育工作者,这其中也包括主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层,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互联系,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认为职业道德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学校教育应有的一个模块。就长远地看,这种认识是错误并且有害的。这种认识导致的后果是,许多的高职院毕业生,在毕业离校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后,第一时间就面临着工作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双重考验,在这种考验面前,不少学生往往难以应对来自职业领域异于学校环境的挑战而陷入困境,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也难以自如地把在大学里学习到的技能应用到工作领域里去。这种情况不但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

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迅速的特点,在某些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课堂却没有得到体现。通常的教育观念就是模式化地照搬执政党的理论政策,原本不动地传授源自领导阶级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却没有对变化社会的形势与素质需要,特别是价值观、职业观的变化作出新的解读、新的研究,得出新的教育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当前状况,却甚少关注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思路。职业道德在学校里成为这种理论式教育而不是素质方面的培养,这将导致学生踏出校园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素质与道德方面的要求。

1.2 职业道德教育配套教材单一、专业性不强

承担高职院德育任务的主要是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教材内容宏大叙事,包罗万象。整体而言,理论体系占据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层面的理论诉求与高职学生的道德生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间隙,基础课的泛道德教育脱离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职业规范要求,与现代企业与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相脱离。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教学体系里并没有专业的教材,职业道德教育失去了有效的载体。

1.3 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在部分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原本由中专与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成,规模与档次上了级别,但人员以及教师队伍方面却远远跟不上变化的需要。在中等教育的层面上改变身份而一跃成为本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就学历与知识深度方面来讲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思政部门办学年限较短,暂时无法形成统一的专职的道德教育方面的教师队伍,往往采取兼职与外聘的方式充实本部门的教师人员。这种人员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统一形成凝固的专业团队。某些工科、理科性质较强的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意向比较薄弱,担任本课教学任务的老师素养与讲课技能一般的情况下德育再次被批判成为一种理论说教,原本应该是人类心灵思想的交会,却变成了理论的反复。

1.4 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考核学生道德素养时,基本上都是采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卷考试的分数作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里基本上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其他各种立体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也流于形式,未能形成科学的综合量化标准,绝大部分院校局限于对职业道德课某些问题的考查及对学生们对书本知识点的认知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等抽象评价,局限于在理论层次定格学生道德修养以及前职业阶段的职业道德认知。

2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层次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探索一条校企合作的教学与教育模式道路,有助于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此同时,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全方位完善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2.1 校企合作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2.1.1 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一种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规模,一方面保证在专业教学方面能够更深入体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发挥来自企业与第一线行业的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榜样示范作用,起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双重教育方式,确保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养同步发展。

2.1.2 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

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实质的载体。而以往的根据与平台则是通行的全国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通用教材,其内容指向性相当宽泛。校企合作,可以在学校一方由专业学科带头人、思政部门道德教育方面的专家人士携手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编写教材。除由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规划教材外,可以在政策与法律的范围内自行编订校本教材。依托来自行业与企业的高级人员在编订专业课程教材时,共同研究将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材,改变过去专业课程教材与行业职业道德相分离的状况,对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完善,融进时展过程中新的知识与新的理论,融进具有创新意义的科技与人文精神,编写文理结合、工学结合与校企结合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改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2 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职业道德教育功效

2.2.1 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

考察高职院的职业道德课的教师队伍可以发现,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以本校思政部或社科部的两课教师为主,同时集中部分行政兼课人员与辅导员。这部分校内专兼职教师队伍大部分以思想政治类的文科专业为主,一般较少从事有关企业与人事方面的工作,较少接触有关现实的具体生产生活过程中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把教材内容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因此除文科类的专职教师外.还应该充实企业中德高艺精的能工巧匠、专家、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到学校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2.2.2 教学方式多元化建设

传统的教育场所都在课室。课室内的教育基本上落实的是理论学习。而职业道德教育却是体验型的、直观型的。理论层面的学习更需要身体力行去感悟。这就要求这门课除却课堂、报告、讲座之外,还必须把课堂搬到企业与生产的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情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源自生产与生活第一线的道德要求。“加强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生产现场活动密切结合职业活动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确保职业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职业道德规范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否则,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不能发挥应有效力,职业道德规范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3考核评价多元化建设

“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促进教与学有效进行的杠杆。”传统的“一纸试卷评定法”已经严重落后于现实的需求。突破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的方式,改革评价方式,做到多样化、多元化。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有关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工作的学校教师与工作人员挂职到学生工作的各个部门,如学校团委、学校学生处和与学校挂钩的企事业单位,担任职业道德的指导工作。把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结业成绩的评定放在一个立体平台上,综合笔试、平时答辩以及学生在各种活动实习中职业道德的表现,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估。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践行行业道德的自觉性。

2.2.4校企共建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平台,而网络信息又丰富和充实了道德教育的课堂与实践。基于网络,搭建道德教育空间,拓展学校课堂,把道德教育的研究与讨论放在网络。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现代流行的QQ群体空间互动平台,也可以建立公共邮箱方便非即时交流与沟通,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引擎与搜索功能加强信息的往来共享。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可以配合合作企业按照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计划,各自在本单位网站上开辟职业道德教育栏目,校企互动,共同提升职工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不容忽视。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道路,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德技双馨的综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教高,2006.

[2]杜学礼.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0).

[3]张灿全.常永青.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4]袁景.对当前我国高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09,(9).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第8篇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亦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学习。高尚的模范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主观因素的协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炼,不断自我完善而逐步发展和提高而形成的。只有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不会迷失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抵制腐败道德观念的侵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提高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二是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师德修养中,要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貌。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孔子主张“以人为镜”,主动与别人的言行得失进行辨别比较,进而反省自己。要求教师要“见贤思齐,见不齐而内省也”,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提高,并善于反思。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己良好师德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一是钻研业务。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二是科学研究。积极发挥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抵制学术腐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三是关心爱护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高校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

3、加强教师“核心价值观”建设。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与利”,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更多有益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更多对人类进步和历史传承有重大价值的青年一代。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高校教师更应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因为这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