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药物化学论文

药物化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2:10

药物化学论文

药物化学论文第1篇

1SYBYL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1在立体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药物分子的结构式通常以二维形式呈现在书本上,而药物实际上是三维的、有空间结构的,且大多数药物的空间构对药效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中枢镇痛药吗啡的立体构象呈三维“T”型,虽然教材中给出了吗啡的“T”字型立体构象图,但大多数学生表示看不明白。又如青霉素的母核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不共平面是导致青霉素不稳定的结构因素。何为不共平面?常规的语言描述和图形展示都难以表达清楚,而SYBYL软件能够做到。通过SYBYL软件的Sketch模块构建药物分子模型,保存为mol2文件;教学过程中,导入预先构建好的化合物mol2文件,SYBYL主界面上即可显示药物分子模型。可选择比例模型、球棍模型、棍型或线型来呈现,点击ContinuousRotation按钮可呈现化合物连续旋转动画,也可用鼠标360°旋转分子模型。通常界面中显示的是单个化合物,当需要比较化合物间的结构差异时,也可以同时显示多个化合物。图1为吗啡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通过一目了然的立体结构模拟,学生可自己比较、分析和归纳吗啡及其类似物的3个共同结构特征,明白此类药物正是因为具有空间上的构象一致性,所以才具有相似的镇痛作用。光学异构、几何异构和构象也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几个概念。如麻黄碱和氯霉素都有两个手性碳、4个光学异构体,通过SYBYL的Edit-Chirality功能,可以设置化合物中手性原子的构型,R型和S型的结构差异便清晰可见。当讲解以己烯雌酚和雷尼替丁为代表的具有几何异构体的药物时,运用SYBYL直观展示顺式体和反式体结构差异。构象是碳原子上的原子(基团)在空间呈现的立体形象,不同构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在各种构象形式中,势能最低、最稳定的构象是优势对象。采用Comptute-Minimize能量优化模块可以看到化合物优化前后的变化,动态展示能力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构型和构象的区别。

1.2在构效关系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一系列结构相似、作用于同一靶点的药物,可以通过SYBYL的Application-AlignCompounds分子叠合模块,把这些药物叠合在一起,使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结构(基本结构)和可变化的取代基。图2为喹诺酮类药物叠合图,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自己归纳这类药物的必需结构和重要取代基,再经教师讲解,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巴比妥类、拟肾上腺素类药物教学过程中亦可同理运用。

1.3在药物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教学中的应用

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有受体、酶、离子通道和核酸。结构特异性药物的活性主要取决于药物分子与受体的匹配关系。如吗啡作用于阿片受体,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与吗啡的结构相去甚远,为何也具有与吗啡类似的药理作用?通过SYBYL的Application-DockingSuite分子对接模块,可以把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和美沙酮“放进”阿片受体的活性位点中去(阿片受体的晶体结构可在蛋白质晶体结构资料数据中搜索并下载)。对接后可以简单分析配体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如氢键、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等。通过SYBYL的MOLCAD模块,呈现多彩画面。图3为吗啡及其类似物与阿片μ受体的分子对接图,正是这些药物分子作用于同一受体,才有相似的药理作用,药物分子活性的大小与作用力的强弱直接相关。

1.4在新药研究知识简介教学中的应用

定量构效关系(Quantu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QSAR)是教材中提及的一种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由于没有实例,因此晦涩难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SYBYL演示一类药物的QSAR建模过程:选用一系列活性已知的化合物,以最简单的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parativemolecularfieldanalysis,CoMFA)方法建模,对建模结果进行简单解释,让学生了解QSAR研究是如何减少新药研究盲目性的。SYBYL的应用可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2讨论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难记忆,教学节奏太快,印象不深刻。SYBYL软件能够形象地展示药物空间结构,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结构,为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SYBYL功能非常强大,教学时主要运用其基础模块。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上安装SYBYL软件,做一些简单的现场演示;对于不方便安装软件的教室,可将截图放入课件,或采用录屏软件制作成动画进行展示。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层次教学应坚持“实践为主,理论够用”原则,以教材为基础,避免借助SYBYL把理论知识讲得太过深入,反而使学生难以接受[5]。随着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在药物设计领域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已成为生物药物的热点研究领域。分子模拟软件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用于演示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训室实际操作,对于探索欲强的学生,亦可开展药物设计和药物定量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3结论

在高职高专药物化学教学中,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载体,通过引入计算机模拟软件合理设计辅助药物化学教学,将枯燥、抽象的药物化学结构和化学知识变得直观、简单易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作者:王琴 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淑兰,惠春.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杜利月,李传俊,郭留城.Flas在高职药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6):32-33.

[3]武海,凡素华,张宏,等.模拟计算软件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4,35(10):48-50.

药物化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鸡骨香提取分离化学成分

鸡骨香Crotoncrassifolius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别名千人打、土沉香、黄牛香、鸡角香、透地龙等,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我国南部地区,越南、老挝、泰国也有分布。其根可作药用,性苦、辛、温;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消肿、燥湿等功效[1],国内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和风湿骨痛。泰国学者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2]报道,该植物有抗癌活性。关于鸡骨香的化学成分,在20世纪80年代,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该植物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即cyperenoicacid,acetylaleuritolicacid,β-amyrin和chettaphanin-Ⅰ,在国内尚未有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为了补充和丰富该植物的研究内容,为该植物的药用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进一步对鸡骨香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有6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

柱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100-200,200-300目硅胶;薄层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硅胶G,60H,GF254型硅;凝胶SephadexLH-20为瑞典AmershamBiosciences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工业纯,经过重蒸后使用。

质谱由VGAutoSpec-3000质谱仪测定,电离条件为70ev;核磁共振谱由BrukerAM-40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为内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在400.13MHz下测定,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在100.6MHz下测定。

鸡骨香C.crassifolius干燥根0.9kg,2005²12由海口市中药材公司提供,经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邓世明博士鉴定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CrotoncrassifoliusGeisel。凭证标本存放于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和分离鸡骨香干燥根(0.9kg)粉碎后用70%的乙醇浸提3次,48h/次,乙醇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加水使成悬浮液,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

石油醚部分提取物(10.5g)经硅胶柱层析(100~200目),石油醚-醋酸乙酯(10∶1)洗脱,每份收集200ml,经TLC检测合并相同的流份,得到J1~J88个组分。其中J2(1.4g)组分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氯仿(1∶2)洗脱,每份收集50ml,合并11~15流份,析出晶体,得化合物Ⅱ(84mg)。J3(1.2g)浓缩液有方晶析出,溶解后过柱,分别用石油醚-氯仿(1∶15)、氯仿-醋酸乙酯(10∶1)洗脱,每份收集约20ml,3~8流份再过柱,经氯仿-石油醚(10∶1)洗脱,得化合物Ⅳ(18mg)。J5经柱层析,用氯仿洗脱,每份收集15ml,收集6~8流份,得化合物Ⅲ(45mg),该化合物硫酸显红色;11~16流份过柱,用氯仿-石油醚(10∶1)洗脱,每份收集20ml,5~8流分经石油醚-丙酮(15∶1)洗脱,得化合物Ⅵ和Ⅶ;17~22流份过柱,用石油醚-丙酮(20∶1)洗脱,得2~6流份,过凝胶SephadexLH-20,甲醇洗脱得化合物Ⅴ(0.36mg);

醋酸乙酯部分提取物用氯仿-醋酸乙酯(20∶1~4∶1)梯度洗脱,每份收集50ml,经TLC检测,合并成分相同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经过氯仿-丙酮(30∶1)洗脱,每份收集约30ml,4~18流份经石油醚-丙酮(2∶1)洗脱,得化合物Ⅰ。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无色晶体,易溶于醋酸乙酯,mp:131.5~132.5℃;分子式C24H28O9;质谱EI-MS:470,417,324,292,264,94,81;核磁共振13C-NMR(100.6MHz,CDCl3)δ:40.7(C-1),26.5C-2),32.1(C-3),57.0(C-4),136.3(C-5),70.0(C-6),32.6(C-7),35.7(C-8),53.9(C-9),130.2(C-10),18.9(C-11),72.3(C-12),125.2(C-13),107.8(C-14),144.3(C-15),139.4(C-16),16.6(C-17),170.9,171.5(C-18,C-19),176.5(C-20),170.2(21),52.4,52.8(-OCH3),21.0(-CH3);核磁共振1HNMR(400.13MHz,CDCl3)δ:2.16(2H,m,H-1),2.18(1H,m,H-2a),2.02(1H,m,H-2b),2.15(2H,m,H-3),5.46(2H,t,J=8.00,H-6,H-12),1.61(1H,s,H-7a),2.05(1H,m,H-7b),1.88(1H,m,H-8),1.73(1H,s,H-11a),1.61(1H,d,J=3.4,H-11b),6.34(1H,s,H-14),7.36(1H,s,H-15),7.45(H,s,H-16),1.00(3H,d,J=6.68,-CH3),1.88(3H,s,CH3CO-),3.72(6H,s,-OCH3)。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3]中化合物MallotucinB一致,确定化合物Ⅰ为MallotucinB。其结构式见图1。

2.2.2化合物Ⅱ晶体,易溶于氯仿和石油醚,分子式C15H22O2;质谱EI-MS:234,191,178,163,133,91;核磁共振13C-NMR(100.6MHz,CDCl3)δ:68.2(C-1),25.7(C-2),36.3(C-3),123.1(C-4),173.2(C-5),31.3(C-6),48.0(C-7),26.9(C-8),27.9(C-9),36.0(C-10),41.7(C-11),26.2(C-12),19.3(C-13),18.0(C-14),171.3(C-15);核磁共振1HNMR(400.13MHz,CDCl3)δ:1.56(1H,m,H-2a),1.77(1H,ddd,H-2b),2.67-2.79(2H,m,H-3a,H-3b,H-6b),2.25(1H,m,,H-6a),1.98(1H,m,H-7),1.38(1H,ddd,H-8a),1.89(1H,dddd,H-8b),1.27(1H,dddd,H-9a),1.54(1H,m,H-9b),2.08(1H,m,H-10),0.83(3H,s,H-12),1.00(3H,s,H-13),0.87(3H,d,H-14)。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2]化合物Cyperenoicacid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Ⅱ为Cyperenoicacid。其结构式见图1。

2.2.3化合物Ⅲ无色油状物,分子式为C15H24O;EI-MS(m/z):220(M+),217,189,147,124,109,81,55;核磁共振13C-NMR(100.6MHz,CDCl3),δ:53.4(C-1),26.7(C-2),41.7(C-3),81.1(C-4),54.1(C-5),30.0(C-6),27.5(C-7),24.7(C-8),38.9(C-9),153.6(C-10),20.2(C-11),16.3(C-12),28.7(C-13),26.1(C-14),106.6(C-15);核磁共振1HNMR(400.13MHz,CDCl3)δ:0.44(1H,d,J=10.4Hz,H-6),0.66(1H,m,H-7),1.01(3H,s,H-13),1.02(3H,s,H-12),1.26(3H,s,H-14),4.62,4.65(each1H,brs,H-15)。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4]中化合物Ent-spathulenol一致,确定化合物Ⅲ为Ent-spathulenol。其结构式见图1。

2.2.4化合物Ⅳ晶体,mp:94℃,分子式C15H24O,质谱EI-MS(m/z):219[M-1]+,203,189,175,133;核磁共振13C-NMR(100MHz,CDCl3),δ:65.8(C-1),26.1(C-2),37.8(C-3),131.1(C-4),146.2(C-5),28.1(C-6),48.5(C-7),27.5(C-8,C-9),35.2(C-10),41.1(C-11),26.1(C-12),19.3(C-13),17.9(C-14),60.6(C-15);核磁共振1HNMR(400.13MHz,CDCl3)δ:1.44(1H,m,H-2a),1.63(1H,d,J=13.0Hz,H-2b),2.62(1H,m,H-3a),2.40(1H,d,J=15.0Hz,H-3b),2.62(1H,m,H-6a),2.28(1H,m,H-6b),1.86(1H,m,H-7),1.25(1H,m,H-8a),1.72(1H,m,H-8b),1.07(1H,m,H-9a),1.43(1H,m,H-9b),1.96(1H,m,H-10),0.80(3H,s,H-12),0.92(3H,s,H-13),0.89(3H,s,H-14),4.15(2H,q,H-15)。核磁共振13C-NMR和核磁共振1HNMR数据与文献[2]化合物Cyperenol一致,确定化合物Ⅳ为Cyperenol。其结构式见图1。

2.2.5化合物Ⅴ无色晶体mp:223~224℃,分子式C30H50O;核磁共振13C-NMR(100.6MHz,CDCl3)δ:38.7(C-1),27.4(C-2),79.0(C-3),38.9(C-4),55.3(C-5),18.3(C-6),34.3(C-7),40.9(C-8),50.4(C-9),37.1(C-10),20.9(C-11),25.1(C-12),38.0(C-13),42.8(C-14),27.4(C-15),35.5(C-16),42.7(C-17),48.2(C-18),47.9(C-19),150.4(C-20),29.8(C-21),39.9(C-22),27.9(C-23),15.3(C-24),16.2(C-25),16.1(C-26),14.5(q,C-27),18.0(C-28),19.2(C-29),109.6(C-30);核磁共振1HNMR(400.13MHz,CDCl3)δ:3.20(1H,dd,H-3),2.29(1H,ddd,H-19),4.60(1H,bs,H-29a),5.52(1H,bs,H-29b),1.21,0.96,0.92,0.91,0.90,0.87,0.85(s,-CH3);碳谱和氢谱数据与文献[5]中化合物Lupeol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Ⅴ为Lupeol。其结构式见图1。

图1化合物Ⅰ~Ⅴ结构(略)

2.2.6化合物Ⅵ白色针状晶体mp:135~136℃,10%硫酸显红色,分子式为C29H50O;质谱EI-MS(m/z):414(M+),396,381,329,303,255,213,145,107,85。碳谱数据(13C-NMR,CDCl3,100.6Hz)δ:37.3(C-1),31.9(C-2),71.8(C-3),42.2(C-4),140.7(C-5),121.7(C-6),31.9(C-7),31.6(C-8),50.2(C-9),36.5(C-10),21.1(C-11),39.8(C-12),42.3(C-13),56.8(C-14),24.3(C-15),28.3(C-16),56.1(C-17),11.9(C-18),19.5(C-19),36.2(C-20),18.9(C-21),33.9(C-22),26.1(C-23),45.8(C-24),29.1(C-25),19.4(C-26),19.1(C-27),23.1(C-28),12.0(C-29);核磁共振1HNMR(400.13MHz,CDCl3)δ:5.54(t,1H,J=5.3Hz,6-H),3.56(m,1H,3-H),2.31-1.04为甾核骨架和侧链氢,1.03(s,3H,19-CH3),0.95(d,3H,J=6.6Hz,21-CH3),0.88(d,3H,J=6.7Hz,28-CH3),0.85(t,3H,J=7.0Hz),0.82(d,3H,J=6.6Hz,29-CH3)。碳谱和氢谱数据与文献[6]中化合物β-谷甾醇一致,确定化合物Ⅵ为β-谷甾醇。

2.2.7化合物Ⅶ白色针状晶体mp:168~169℃,10%硫酸显红色,碳谱数据(13C-NMR,CDCl3,100.6Hz)δ:37.3(C-1),31.9(C-2),71.8(C-3),42.2(C-4),140.7(C-5),121.7(C-6),31.9(C-7),31.6(C-8),50.2(C-9),36.5(C-10),21.1(C-11),39.8(C-12),42.3(C-13),56.1(C-14),24.3(C-15),29.0(C-16),56.7(C-17),12.1(C-18),19.5(C-19),40.2(C-20),21.1(C-21),138.3(C-22),129.3(C-23),51.3(C-24),31.9(C-25),21.1(C-26),19.0(C-27),25.5(C-28),12.3(C-29);核磁共振1HNMR(400.13MHz,CDCl3)δ:5.37(t,1H,J=2.6Hz,6-H),5.17、5.02(dd,JI=8.7Hz,J2=15.2Hz,22-H,23-H),3.56(m,1H,3-H),2.31-1.04为甾核骨架和侧链氢,1.03(s,3H,19-CH3),1.04(d,3H,J=6.9Hz,26-CH3),0.82(t,3H,J=7.5Hz,28-CH3),0.87(d,3H,J=6.4Hz,22-CH3),0.82(d,3H,J=7.6Hz,29-CH3)。碳谱和氢谱数据与文献[7]中化合物豆甾醇一致,确定化合物Ⅶ为豆甾醇。

3讨论

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CrotonL.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稀亚灌木。全世界有八百余种,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1种,4变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该属多数品种能入药,少数品种有毒。该属植物主要含有萜类、生物碱、肌醇类、多酚等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最常见,二萜类化合物为该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8]。

本实验从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的干燥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5个萜类化合物,2个甾体。从化合物的类型看,与报道的该属其他植物的化合物类型是相似的,主要是萜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1]邓世明.海南常用中草药名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

[2]LaddawanBoonyarathanakornkit,Chun-taoChe,HarryH.S.Fong,etal.ConstituentsofCrotoncrassifoliusRoots[J].Plantamedica,1988:61.

[3]TakeshiKawashima,TokyoTetsuoNakatsu,YoshimasaFukazawa,etal.DiterpeniclactonesofMallotusRepandus[J].Heterocycles,1976,5:227.

[4]张文,郭跃伟,MolloErnesto,等.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中倍半萜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6):470.

[5]MochammadSholichin,KazuoYamasaki,RyojiMochammadKasai,etal.13CNuclearMagneticResonanceLupane-TypeTriterpenes,Lupeol,BetulinandBetulinicAcid[J].Chem.Pharm.Bull,1980,28(3):1006.

[6]杨波,计莹,殷学治,等.宽叶苔草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02.

药物化学论文第3篇

1、药物的身份鉴定和纯度检测

药物身份鉴定主要是利用物体识别测试法来验明正身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测试。其中,质谱法是验明药物身份最为有效可靠的方法,而红外光谱法则是使用次数最为频繁的一种定性分析技术。前者的测试样品必须与标样具有相同的分子量,后者的测量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需要与标样的已知光谱相比较,确保样品和标样的色谱保留时间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综合运用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药物进行身份分析。检验药品质量和活性药物成分的又一重要指标是药物的纯度检测,由于药品的杂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而为了避免某些有害化学品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需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科学检测药物中有机杂质的基因毒性杂质和潜在的有机杂质,从而分辨出药物中的降解产物,实现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显示特征。

2、药物的定量检测定量检测

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步骤,在医药工业中主要是定量测量和评估测试样品中的药物成分含量、原料药制剂和药物功能活性,充分确定药物定量的准确和精确数值,定量测定药物原料、副产物杂质、降解产物的纯度和中间体的检测。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具有可靠的定量准确度和精度,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因而可采用不同的检测器和色谱柱适用于药物的定量分析。为了有效地实现药物保护,传递和分布药物的流通组织,制备简易性和可靠性的色谱法的放大过程,确保药物脂质体配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实现准确地检测到活性药物成分的量,科学合理地提高药物纯化分离和提纯方法,使得药物在纯度、产量、成本和纯化时间上都占有优势,进而满足复杂混合物大规模色谱纯化的需求。

3、药物研发的参考标准

药物研发的参考标准主要是药物的身份鉴定和药物的纯度、定量检测,美国的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将严格表征的高纯度化合物和高度表征的药物、杂质、辅料、药典试剂、降解产物和性能校正剂标本作为参考标准材料。获得有效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美国药典参考标准材料的质量和纯度,因而参考标准材料的用途大致分为用于确定活性药物成分和盐的效能和纯度的定量;用于药物的身份鉴定和验证活性药物的成分、过程杂质以及降解产物的定性;用于确定药物定量方法、定性和仪器,进而分辨药物杂质的性能。药物研发的参考标准主要有药典和非药典这两种。其中药典主要包括美国药典、日本药典和欧洲药典;非药典主要包括合同制造商、自制参考标准的用户和化学供应商。这是监管机构药物研发参考标准的首选,因而必须严格按照药物研发的参考标准,执行药物开发和表征程序,通过简单的分析测试作为分辨或鉴定药物的参考标准。

二、有机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1、有机化合物在西药研发中的作用

随着有机化学地不断发展,西药的合成和提取均离不开有机化学反应和相关的研发技术。尤其是有机化学造就了西药异构体相关的拆分技术,实现了西药合成体的手性合成,而且对于中药的研发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有机化学有利于实现西药的发展和促进西药的发扬壮大,有机化合物在西药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引进先进的研发技术必定会提升西医药的发展水平和进度,进而带动有机化学实现新的飞跃。在西药的研发过程中,制药人员主要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充分利用中药重要的有效成分确定,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以此来增强西药物的疗效,提高西药物的纯度。

2、有机化合物在中药研发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分析和研究利用化学技术提取的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有利于制成出稳定安全、方便服用的新一代中药,确定中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中华民族中药事业的繁荣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草药作为祖国医药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药性药理指导作用。实现有机化合物在中药研发中的科学合理性,不仅可以保证中药的效果,还可以提高中药的利用效率,更有利于简化患者熬制中药的程序,提升我国中医药的国际地位,进而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将作为一群组合天然化合物的民族药与有机化合物研究相结合,积极发掘药物的先导化合物,打造特色的药物研发品牌专业,中药药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推动西医药事业的进步。可见,药物技术人员在对中西药物进行研发的过程中,利用中药和西药相辅相成的联系,充分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技巧,开发各种新型的药物,进而促进中药制药行业的飞速发展。

三、结束语

药物化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物理化学;药学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913 G642.0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37-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physical chemistry for the speciality of pharmacy

XUE Yunsheng, YANG Yihua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221004,China)

[Abstract] Physical chemistry as a pharmacy-based subje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harmacy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viewpoint that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linkage and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especially pharmacy practice, and continuously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hysical chemistry; Speciality of pharmac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quality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1]。对于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课程。其内容除了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外,还与物理学、高等数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且药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公式多、逻辑性强,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学生觉得难学、枯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际的密切联系,致使学生觉得不能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1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药学特色

1.1与药学实践相结合

物理化学理论抽象、概念多、公式多,初学者不易掌握。如果在授课时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概念、公式去解题,学生往往会感到课程既难学又似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结合药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讲授,把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药学实践相结合,注意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物理化学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混悬液、乳状液、胶体等剂型的药物配制都需要应用表面化学和胶体的知识点。例如,固体分散体是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物化中的低共熔相图原理,使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如灰黄霉素-酒石酸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的大2.7倍;48%尿素与52%磺胺噻唑制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2]。微乳作为新的给药系统之一,近年来被用于多种药物制剂的开发,其突出优点有增溶,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过敏反应等。如抗肿瘤药喜树碱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提高23倍[1]。在介绍胶体分散体系时,通过给学生引入“微乳”的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中枯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为药物研究和病变检验提供实验方法。人的体液均为胶体,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特点,通过电泳方法可分离体液,判断某器官是否病变等。例如在电场作用下,可将唾液中的消化酶分离出来,这对单独研究酶的活性提供了方便。又如当人体的脂质代谢遭到破坏时,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会低于正常值,通过电泳的测定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3]。这些实际应用均与胶体知识相关。

第三,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化学药物中合成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制的分析,这些都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而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又需要相平衡的理论知识;相平衡中结晶、蒸馏和精馏、萃取等方法为天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基础等。

第四,为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际上物理化学各章节的内容,都与药学专业主要专业课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药理学中有关药物的稳定性及体内代谢等直接与化学动力学规律相关;药剂学中溶胶的性质需要电化学知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模型是一室、二室还是三室,应用的则是化学动力学中一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知识等。

1.2 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高校中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将教师成熟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编写为教材, 保证实验内容新颖, 既有广度, 又有深度。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中, 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生动易懂的实验, 激发了学生的求学欲望,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与设计方面的科研工作,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理论内容与科研实际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外,通过布置课程小论文,以物理化学原理知识在药学方面的应用为题,让学生主动搜寻资料,阅读参考书,促使他们在论文撰写中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基本的科研素养。

1.3 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化学,往往给人一种远离科技前沿的错觉。实际上,物理化学原理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且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物理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校的科研特色,介绍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趋势,引导学生思考,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反观基础、改造基础、重建基础。如在学习拉乌尔定律时,将拉乌尔定律与渗透、反渗透方法结合,讲解其在宇航员制造太空水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4];又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章时, 结合举例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从而了解表面化学的研究领域对制药、化工产业影响巨大, 物质接触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运作至关重要,加深学生对表面化学在物理化学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些前沿概念性的介绍, 使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启发了创新性思维。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知识,不仅使物理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介绍前沿科技时表现出的热爱化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5]。

1.4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比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气泡,液滴,肥皂泡为什么都是球形的?在江河入海处为什么能够形成三角洲等,通过与这些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得到解答。

2 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途径与手段

2.1 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药学知识水平

要实现物化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教师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药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物化课程在药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将物理化学与药学融为一体。目前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缺少必要的药学知识背景,而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是要能更好地服务于药学专业课的学习和药学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外,还需要对药学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药学知识水平。有的学校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必须听完一轮药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甚至参与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6],这的确是非常有效的举措。物化教师一旦了解和掌握了药学专业知识,对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实现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的融合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水平外,加强与药学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合作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与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教师交流,开展集体备课,了解物化基础知识和理论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从而明确了教学中的重点,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了物理化学的基础课地位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设立专题讲座

结合药学特点,开设与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电化学、药剂学等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系列知识讲座,也是加强物理化学与药学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

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也体现在融合药学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的设计上。通过改进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体现面向药学专业的特色。例如,根据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可增加研究药物有效期的实验;将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分子量改为测葡萄糖的分子量,同时利用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测定中药注射液的渗透压等[7]。在学习化学动力学章节时,教师结合药学专业特色,参考药物稳定性和代谢动力学知识,给出学生明确的提纲,让学生查阅文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开设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的设计、完成过程中,将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药学研究中,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思维。

2.4 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将物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科研实践是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是应用科学理论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开发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们的科研课题,吸纳学生参与进来,由老师提出研究项目,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课题确定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按方案完成实验、发表科研论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实践中体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与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物理化学已经渗透到药学的各个领域,未来的药学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通过提高教师药学知识水平,设立专题讲座,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吸纳学生参与科研等途径和手段,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与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培养适应21世纪药学科学发展与医药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挥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新朴.物理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鲁纯素.物理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田青平,丁红, 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4):360-361.

[4]李琳.由适应性学习向生成性学习转变的思考――药学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现代教学的几点做法[J].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5):553-554.

[5]刘慧瑾, 刘侠. 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J].新课程研究, 2009,(159):44.

[6]田青平,石恩娴,丁红.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推动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6):660-662.

药物化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药理论;硬性知识;手工业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32-01

1 引言

中医学在产生初期就存在于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中,一方面中医学能够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及影响,另一方面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这一中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本草著作也随之产生,但是任何形式的著作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其中不仅涵盖着传统文化,农耕经验等生活内容也被列入其中,在时展进程中,以往古人所认为的难以言表的内容,慢慢成为人们难以细化研究的隐性知识,这就对中药理论的形成及拓展带来阻滞性影响。本文就在结合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中药理论背后的隐性知识进行细化研究及讨论。

2 中药理论背后的隐性知识

历代本草著作均为博物之作,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文化中的鸟文化与禽类药物理论、饮食文化与滑类药物理论关系密切。药物在传统手工业、加工业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样影响到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献学知识及实地采集辨识药物也是理解学习中药理论的基础。中医学根于传统文化与农耕生活,文化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1)传统文化知识。滑类药物的应用机理,源于古人尚甘滑的饮食文化。古人饮食尚甘滑,上至君王大夫下至百姓,饮食均以甘滑为尚。在《周礼》中,滑与酸苦甘辛咸一样,是味的一种。用药理论则是,“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人身上的孔窍都有分泌功能,以起到作用,古人认为孔窍中这些涎滑的液体也是长养孔窍的。如果孔窍有了疾病,就用具有涎滑性状的液体或药物治疗。有些动植物含有滑溜溜的液体,不易拿捏、无法附着,故古人认为涎滑能去着。南北朝徐之才《药对》中,滑剂占十剂之一:“滑可去着,冬葵榆皮之属是也。” 滑能通利,治疗闭塞不通之症。所以滑溜溜的葵菜成为百菜之主,农书将其放在种菜的首位,秦汉时期已广泛应用于瘤疣附着、小便淋漓不通等种疾病。

(2)传统手工业知识。许多中药在传统手工业制作过程中被广泛应用,药物理论的产生与传统手工业有密切关系。如朴硝的功用可从制革熟皮中得到体会:朴硝生于盐卤之地,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故今俗有盐消、皮消之称。从皮革制作过程,就能清楚地看到朴硝软坚散结的作用。制作过程大致是:将整张皮泡在石灰水中两天,附在皮上的毛就掉了,在清水中摆洗过,生皮就做好了。如果我们需要柔软的皮子,将三四斤皮硝在大铁锅内加热溶化,放进一张生皮,如不急需,泡两天翻几次,皮硝就被吸收了,生皮就变成了柔软的熟皮。如急需,则用小火在锅底加热,不断翻动,两个小时后,同样地得到熟皮。老羊皮袄、狗皮褥子,因为保存毛,需要另一种熟制过程:夏季,在大缸中放入水、皮消,将熬好的黏稠的小米粥倒入缸中,搅匀,把铲掉皮下组织的硬邦邦的毛皮浸泡其中,经两周时间,期间翻动三五次,捞出清水摆净,将内皮铲薄些,就得到了雪白柔软的小羊皮。从皮匠的制皮过程中,我们可以亲眼见证朴硝能软坚,当身上长了硬块时,人们也用朴硝敷在外面,硬块随即变软消失了,当大便干硬时,人们自然也想到了朴硝。

(3)农耕生活经验。农耕生活普遍能够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在这一阶段中他们还会养殖鸡鸭、兔子等牲畜,这就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能对古人研究后传承下来的中药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及挖掘。通过对兔子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是无法对其雌雄状态进行精准掌握及判断的,只有对兔子周期了解,并饲养过兔子的才可以对其雌雄进行判断。当兔子进入期后,雌兔子的眼神会发生变化,并始终处于迷离状态,而雄兔行为则会出现异常情况,在这一阶段中,雄兔往往会做出后腿向前扑并扑打抓地的行为。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鸡无外肾而亏小肠,但是只要杀过鸡就可以发现,其本质并非如此,鸡的肠子就长在鸡胗下面,并且有二寸增粗,上部分的直肠也有部分增粗,其余的部分就有粗有细均匀分布,也就是说鸡与兽类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没有大肠及小肠之分。

(4)中医文献学知识。用文献学中的目录学知识,可熟悉每味中药在本草文献中的著录情况。以文献学中音韵、训诂方法,可考证药名从古至今的变化。如胡芦巴,又时写作葫芦巴,很容易被当作葫芦科植物葫芦的蒂把,其实胡芦巴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胡芦巴的成熟种子。又名芦巴子、苦豆、胡巴、芦巴。胡芦巴原产于胡芦碛(今新疆哈密),当地名小木夏、香豆子,种子肾形,如萝卜子大,含有大量黏胶,水浸泡后形体膨大,白色半透明肥厚的胚乳触之涎滑,水液亦呈黏液状。“巴”是古人对粘接性物品的称呼,如泥巴、锅巴等,胡芦巴是由产地与种子的黏性得名的。其子豆形,入肾补肾。其性黏能粘,能收下焦,治精冷自遗。

(5)实地辨别药物。采集辨识药物是历代医者、本草工作者的基本工作。药物的生长环境决定了药物的功用,药物的形貌是取象比类的依据,品尝药物是认识药物的基础。如生长于水中、湿地的药物泽泻、浮萍、蛇床、石韦等多能却水行水利湿,黑色、豆形多入下焦、肾。如沙苑蒺藜是在华北、西北旱地广泛分布的豆科植物,并非仅仅产于潼关之沙苑。将其称为蒺藜,并非因为它结蒺藜样种子,是因为它有象蒺藜一样丛生的茎叶,如果未开花结果,沙苑植株很像蒺藜,但沙苑全株被有白色毛刺,视之大有涩象,触之碍手,故能收敛。种子豆形黑褐色,故能入肾补肾。因入下焦,故能收敛下焦不禁之症,治疗遗精,白浊带下,尿血、小便余沥等。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的产生并不是无据可依,它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及文化密切相关,也可以说中医理论的发展需要以古代文化及生活经验为基准,其中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更为其发展带来了相应影响,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文献学知识等,都是中医理论囊盖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现展进程中,农耕生活已经消失不见,这就更需要χ幸├砺壑识背后的隐性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及掌握,相对的为了确保对隐性知识能够进行精准理解,还可以到实地去采集药物,并对其进行辨认,这对于中药理论的学习及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药物化学论文第6篇

药学专升本人才培养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社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与学历层次,增加就业机会,不少药学专科生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药学专升本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笔者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来全日制药学专升本的教育情况,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就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毕业课题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药学专升本学生的自身特点

相对而言,专升本学生属于较为特殊的人群:一方面,他们已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学习,有些学生已经就业过,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心理年龄较一般的在校生成熟,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强;普遍具有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受专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能力;掌握的专业知识面比较浅,重在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此外,专升本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要比4年制的本科生差,不能较好地正视在学习、生活、实习或就业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药学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提高药学专升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首先,学校应对专升本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弥补学生的心理缺陷,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提升其对环境等的适应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团举行的各类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草药”嘉年华等,通过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打造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最后,药学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理论性和技术性较高,从长远发展考虑,毕业生考研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很好的途径,可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

二、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专升本的学生专科期间所学专业涵盖药学、中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因而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

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

2.教学模式

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

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邵海燕,蒯丽萍.药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6):375-376.

[2]姜远英,孙华君,曹永兵.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J].药学教育,2008,24(5):9-10.

药物化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药学;物理化学;实践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2)01-0070-02

现代药学研究正从传统的化学模式转向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

1.目前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向学生传授基本原理及方法,课堂教学多囿于知识的系统性而割裂文本与实际及药学专业知识的联系,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训练。学校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也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虽然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由于联系药学的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研究型实验较少,没能真正体现出基础理论和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也难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药学专业课多开设在大三、大四,与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授课时间相隔一到两个学期,并且教学内容过度重复交叉,即造成了资源浪费又无法将专业基础理论与药学专业知识有效衔接。

2.创建具有药学特色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药学毕业生,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的现象亟待转变。因此,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中心”的全新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对“物理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与药剂学实验课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具有特色的山东大学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实践型教学模式。为此,开展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2.1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坚持“双主性”原则,即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原则,探索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程小组课堂展示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物理化学主教材为基础,结合药学类科研文献资料,构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对于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部分依然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但在教授过程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同时展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一、二章节外,分别在各章节开设学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自由组成课题组,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对各章节基本原理在药学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授第八章胶体化学中,要求学生对纳米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进行总结讨论。

2.2实验课教学模式探索

坚持创新性原则,让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化学实验课堂。将原有的物理化学实验与部分药剂学实验进行整合,开设物理药学实验。物理药学实验具体分为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综合物理药学实验及开放性实验三部分。精减原有物理化学实验项目,保留其中重复性好、科学意义较大的项目,作为基础物理化学实验部分;将与药剂学紧密相关的化学动力学、表面活性剂及胶体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开设综合物理药学实验;药剂所教师从各自科研项目中分出部分子课题作为开放实验课题,供学生选做,编写配套物理药学实验课程教材。见表1。

2.3课程考试模式探索

探索多元化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多元成绩评定方法(如采用设计评价、开题报告、小组讨论及展示、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并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课程成绩基础理论部分由课程期末试卷考试60%、学生课程小组课堂展示占20%及学生的平日成绩占20%三部分组成。实验课成绩由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占40%、实验操作和技能现场考核占40%及开放性实验开题报告占20%三部分组成。

3.实践型教学模式的优势

药物化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医药;中医学;交融

中医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中国地域的,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整体观念为其主导思想,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为其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1]。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理论来源于医疗实践的感性认识,通过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性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狭义上把“中医药”等同于“汉族医药”,而把其他少数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药理论、技术技能称为狭义的“民族医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医药在独立发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彼此渗透融合。中医学、民族医药、民间草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医药,民族医药也不断从汉族医药知识中汲取有用部分。

1中医学与云南传统民族医药融合

中医学的发展历来都不是孤立,与自然科学、人文哲学存在广泛交叉,同时与其他民族医药彼此渗透,中医药影响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民族医药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只有通过彼此的理论融合、技术互补、优势整合,才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途径多渠道的研究方法。中医学与民族医药的交叉渗透,具体体现在理论构建的哲学基础、医学术语,以及药物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用,解释学术问题时的相互资鉴启发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由于中医学与各民族医学相邻学科间无法割裂、在交叉搭界之处往往多产生亮点。中医学与民族医药都有共同目的,相互间在边缘处又都交叉搭界,那么,深入考察边缘处的学术细节,往往能发现潜藏着的规律。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迁徙频繁,医药、宗教、文化能也存在融合现象,有学者指出:民族医药与中医学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2]。“大同”指的是哲学观点相同,基础理论相似。“小异”指的是基于民族分布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情况,认为不同地域民族的基础理论、用药经验具有本民族特色。

据查云南历史上曾经有三次较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入滇,即:汉、唐、明三朝时期[3]。历代以不同方式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加速了云南的发展。秦汉时期“五尺道”的修建拉开了中原与云南交流的开端,随着贡品(贵重药材)、书籍(医药书籍)、教育(医学私塾)的不断输入,云南民族医药在自身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受到了中医药的巨大冲击。其中,明朝中医药在云南有了广泛的传播和明显的发展,最具代表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是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该书是第一次将云南地方民间药物的作用与中医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一部较早、较完整的地方性药物性典籍。许多常见的中药都始载于该著作,如:仙鹤草、灯盏花、川牛膝、草乌、贝母等,同时该著作中也记载了不少民族药,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各民族用药普遍存在交叉现象,如:竹叶兰一药,傣族称为“文尚海”,药用部位为球茎、块根,用于食物中毒;布朗族称为“夕那格郎”,用药部位为全株,主治肺结核、气管炎。据统计,汉藏共用药物有300多种,佤汉共用80余种。

中医药与民族在基础理论及哲学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相互影响。两者均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健康与疾病、各类要素的平衡制约密不可分。如:傣医学的“四塔五蕴”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均归属于“四塔五蕴”四塔即“风、水、火、土”五蕴指“色、识、受、想、行”,其中“色蕴”指物质现象,“识蕴、受蕴、想蕴、行蕴”指精神现象,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人体。“四塔五蕴”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表现。藏医学认为人体内的“龙”、“赤巴”、“培根”三者失调构成疾病。纳西东巴医药中的“卢”“色”是纳西先民用于表达阴阳的常用字,体现了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思想。“精威五行”类似于中医的“五行学说”,用于说明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佤族医药认为自然界由“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种物质,当八种物质发生改变将导致各物质与人体的平衡失调进而产生疾病。

另外,研究也发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及民族医药。当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被中华文化内化,佛教中的医药文化对佛教医药文化圈所涉及的中医药学、藏医药学、傣医药学等传统医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医、藏医、傣医离不开佛教医药文化,同样研究佛教医药文化也离不开上述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佛教医药文化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渗透力,对我国传统医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得比较早且较为完备,在一定时期内作为一种优势医学广泛影响了各个民族医学的发展,当然民族医学的发展反过来也丰富了中医学。中医和民族医都宏观地把人体生理分成若干个功能部分,建立在基本相似的哲学观点之上。治疗上基本上都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治则,并以此建立了相应的药物观念和方剂观念。中医和民族医都充分利用了祖国大地上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其中很大一部分药物相互通用,共同建设了中国的本草药物学。

中国的中医学和民族医学并无质的差别和量的鸿沟。但从各个民族医学的个性来说,它们确有特色,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医学,有必要重视它、发掘它,采取必要的政策保护、扶持、研究和发展,以便为各族人民造福,为中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2云南民族医药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其中,仅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学典籍,如:傣医的《档哈雅龙》、《竹楼医述》;彝族的《双柏彝医书》、《元阳彝医书》、《启谷署》;藏族的《藏医精要》、《迪庆藏药》;纳西族的《玉龙本草》等[4]。

历史上的医药流通,使得云南贵重药材、医药理论充实于中医学体系中。“槟榔、琥珀、犀牛角、象牙、麝香”等由云南传入的药物至今仍然运用于中医药。以“云南白药”、“拨云锭”为代表的品牌民族药享誉中外。目前,许多民族医学中的新药,如:苗药“灯盏细辛”、傣药“傣肌松”、彝药“青叶胆”、纳西药“竹红菌”、白族药“青阳参”等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少数民族还具有丰富独特的疾病诊疗方法和手段。如傣医的摸法、数理诊断法、睡药疗法、薰蒸疗法;纳西医的放血疗法;彝医的扎针、放血疗法;藏医的尿诊法、泻下疗法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为拓展和丰富诊疗技术和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思路。

尽管近年来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药强医弱、特色不浓”的问题。还存在着亟待整理的大量的没有文字记载的口头文献。加强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及名老民族医药专家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加强口承民族医药知识的抢救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在对民族医药传承培养方面,应重视对古代医籍的学习,重视医古文、训诂学、古医籍等方面的课程设置,结合师承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另外,民族医药有其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点,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医药的文化土壤、人才队伍、文献文物和药物资源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小结

历史上中医药与云南民族医药是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尽管基于文化背景、医学理论、用药习惯的不同,中医学与民族医药成为各具特色的、互不从属的、属于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但从广义角度,中医学与民族医药同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构建和补充;少数民族医药亦完善和发展了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