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整体管理论文

整体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1:44

整体管理论文

整体管理论文第1篇

(1)整体服务意识薄弱,服务管理质量亟待提高

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树立酒店服务意识,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它是酒店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薄弱,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不够,整体的服务管理急需调整,酒店服务管理质量还亟待提高。酒店工作人员成为服务的口头拥护者,各种服务意识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的层面,"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这些具体的服务理念仅仅局限于表面,没有真正融入具体的实际服务中,没有落到实处,服务人员没有真正致力于提升酒店的整体服务意识,酒店各部门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的良性互动,实现工作的有效配合和分工协作,整体的团队意识薄弱,没有整体服务的思想意识。

(2)酒店的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酒店服务质量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而言,与酒店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店的服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就是酒店的活动名片,所以,酒店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严格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和酒店服务人员,吸纳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酒店的整体状况而言,酒店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使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在酒店管理中,整体意识的具体应用及影响

提升酒店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首先要让酒店从业人员实现观念的转变,倡导酒店服务宗旨,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培养服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秉承酒店核心理念,形成整体服务意识观念,用正确的服务意识指导人民进行具体服务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整体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要想全面提升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不断增强酒店服务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我们要扭转酒店经营管理的传统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必须树立整体服务意识,整体服务意识是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酒店服务人员专业服务技能的关键,它直接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是酒店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在具体的酒店服务工作中,酒店服务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服务意识,将高质量的服务作为酒店文化的核心元素,加强对酒店职工进行整体服务意识的定期培训,让酒店员工转变传统服务意识观念,充分认识到整体服务意识在酒店发展中的重要性,多为顾客考虑,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问题,强化顾客至上的整体服务观念。

(2)不断培养和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树立增提服务意识的重要环节。酒店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酒店不断进步和发展。酒店从业人员代表了酒店的形象,他们是顾客对酒店的印象,是酒店的活动名片,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员工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3)逐渐完善酒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地推动整体服务意识的形成。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制定出彰显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将整体服务的理念贯穿于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3结语

整体管理论文第2篇

一、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

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决定了某些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连结紧密,如果学生对其中一个知识点含糊不清,必然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知识系统中的“断裂带”。如果教师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适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避免“断裂带”的产生。

例如,第七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往的教学是轻算理重算法,一味地强调,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一节新授课下来效果满好,但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后产生混淆,分数加减法做成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很明显由于死记硬背,知识的负迁移,干扰学生正确掌握法则。

为排除干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教师首先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法则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它们虽然在叙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统一单位后方可相加减”这一宗旨,把三个法则紧密连结在一起。于是在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新授课上,安排了这样三道准备题:"479—163"、"134.26—32.1"、"1/5+3/5",先板演,然后教师设问:(1)“为什么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答:“数位对齐了,记数单位就统一了,才能相加减。”(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说明什么?”学生答:“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明记数单位统一了,才能相加减。”(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学生答“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紧接着出示例2,"4/5-3/8",教师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学生答:“因为4/5的分数单位是1/5,而3/8的分数单位是1/8,这两个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减。”教师问:“如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又怎样减呢?”学生答:“把4/5和3/8通分后,转化为`32/40-15/40’,这两个分数的单位都是1/40,32个1/40减15个1/40等于17个1/40。”接着教师及时小结:无论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都要统一记数单位后才能相加减。

上述过程教师实施整体教学,由浅入深把三个法则串连组合起来,清楚地展示了三个法则的连结关系,使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前面法则是后面法则的基础;后面法则是前面法则的发展。这样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印象非常深刻,学过分数乘除法后就不会发生混淆现象。

二、在知识的从属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某些知识之间不是前后连结的关系,而是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分不清主次先后,掌握起来就会出现错误或混淆,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实施整体教学,在每块知识教学后,及时帮助学生弄清从属关系,分清主次,把掌握的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这样就能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例如,当学生已学完梯形的特征后,教师及时把前边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归属于四边形这个整体范畴中,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结构。教师问:(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用集合图怎样表示?”(2)“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3)“梯形有什么特征?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4)“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的边有什么共同特征?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四边形运用集合图把有联系的概念组合起来,较形象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不难看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从属于四边形这个核心概念。这样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些图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图{图})

三、在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在数量众多的知识中,有些知识是平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这是数学本身辩证法的体现。像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等,它们彼此互不包含,而且在文字表述上只有几字之差,极易引起混淆。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实施整体教学,把对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整体结构中,从区别点出发,进行比较鉴别,以达到区分异同、准确掌握、合理应用的目的。

例如,质数与合数都是自然数,又都有约数,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约数的个数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求每个数的约数,再比较并加以区分。

1的约数有:1

2的约数有:1、2

3的约数有:1、3

4的约数有:1、2、4

6的约数有:1、2、3、6

12的约数有:1、2、3、4、6、12

……

教师问:(1)“哪些数只有两个约数——1和它本身。”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抽象:“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2)“哪些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概括:“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谁只有一个约数?”“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答出:“1既不符合质数的定义又不符合合数的定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三个设问明确了:“质数必须只有两个约数”这个本质特征。加深了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

又如,奇数与偶数的本质区分点在于:能否被2整除。这点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学生往往误以为所有偶数都是合数;又由于质数中只有2是偶数,学生就往往误以为所有质数都是奇数。教师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配合图解启发设问:“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这两组数区别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奇数与偶数区别点是,能否被2整除;质数与合数的区别点是,约数的个数不同。”“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所有的质数除2以外都是奇数。”而“所有的合数并不都是偶数,还包含某些奇数。”

(附图{图})

整体管理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医院目前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完善医院总会计师制度,以促进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就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医院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过渡的有效途径,是医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是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总会计师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总会计师制度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总会计师条例》颁布实施13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总体方案,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医疗活动同时伴随着经济活动,在国家财政资金补助不足的情况下,提供医疗服务所耗费的一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都必须以货币交换的形式取得补偿,才能维持医疗再生产。医疗活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应在医院经济活动领域内贯彻经济核算原则,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多年来,我国的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但在经营管理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医院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大、中型医院拥有职工上千人,资产总值、年业务收支达几亿元,门诊、急诊人次达上百万人次,出院人次达上万人次,这其中的绝大部分经费依靠医院自身的业务收入来解决,经济核算任务繁重,经济管理是医院主要的管理工作之一。要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院长须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经济信息,而这方面的资料信息要靠会计来提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经成为企事业领导人所共知的道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置总会计师对医院改革发展,加强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法律依据 (一)1999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大、中型卫生事业单位逐步设置总会计师,组织和领导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二)我国2000年7月1日新修改颁布实施的《会计法》特别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有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三)1998年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中也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要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医院设置的总会计师将成为医院行政领导的成员,履行主管医院经济管理的行政职权,直接对院长负责,对医院管理目标负责,对会计法规负责。 三、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可以加强医院经济管理 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医疗形势上讲,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济正面临着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医院进行改革发展、推行全成本核算、单病种限价、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及与国际卫生质量标准接轨的有力保证。从财务管理上讲,医院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

整体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网络治理;概念比较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27-02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终结之后,公共行政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治理时代,治理时代可以作为新公共管理之后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概括性总结,整体性治理作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内涵,因而整体性治理与其他理论既有区别又有不同,这也使得国内学界在整体性治理的翻译过程中对于整体性治理的内涵描述各有不同,对于整体性治理与其他治理时论关系的描述也不尽一致。基于理论规范性的思考以及为了使人们更准确直观地了解整体性治理并将其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与其他一些治理时代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一、整体性治理与整体性政府

学界一般将整体性治理和整体性政府作为一体两面的同一个词加以论述,这种论述从理论的宏观理解来看是可行的,但具体比较而言,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比较细微的差别。整体性治理英文名为“Holistic governance”,整体性政府英文名为“Holistic government”,两个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后缀上,“governance”意思是“The governance of a country is the way in which it is governed”,也即(国家的)统治方式、管理方法;“government”的“The government of a country is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governing it”以及“Government consists of the activities,methods,and principles involved in governing a country or other political unit”,也即政府、内阁或者(国家等的)治理、管理、执政。也就是说“governance”更关注于方法层面上,而“government”更关注于政府本身的规范性活动以及组织本身。从希克斯整体性治理的三本著作的梳理可以发现,希克斯整体性治理从关于政府本身的组织构建(提出了未来政府组织的四种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间的合作转向从三个不同层面对整体性治理的四个关键的活动(政策、管制、服务提供和监督)进行论述。因此,基于以上英文释义以及希克斯的理论,笔者认为:整体性治理与整体性政府存在着真包含关系,及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即整体性政府∈整体性治理,因而,整体性政府可以看作是整体性治理,两者的区别在于整体性治理不再以政府作为唯一的主体。除此之外,在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实践中,其所提倡的观点与整体性政府趋同,因而国内学界翻译中也将其等同于希克斯所提出的“Holistic government”,其代表性的其他英文名称有“Whole of government”以及“The Connecting Government”。

二、整体性治理与协同治理

整体性治理与协同治理由于其本身在理念上很多相似性,因而对于整体性治理和协同治理的使用也较为混乱。绝大部分学者将英文“Joined up Government”翻译为协同政府,有的学者则是将英文“Jointed up Government”或者“Joint up Government”翻译为协同政府,还有一部分学者对于协同政府的概念不是源自于英文文献,而是自中文翻译过来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Collaborative Government”以及“Synergetic Government”。以上的各种英文表达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认为协同政府来源于国外并在国外得到实践,只是在英文的翻译表述上各有不同,这包括了前面三种翻译,①同时国内部分学者基于希克斯整体性治理是在对英国“Joined up Government”的实践总结之中得出的这一理论背景,认为整体性政府与协同政府是同一个概念。而第二种则是认为协同政府理论是国内结合协同理论思想而产生的一种本土化的产物。虽然后面一种分类是在前面所提的理论基础上有着一定意义上发展,对于理论有一定的诞生,但其上更多的是一种汉语语境下的字面意义的不同。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所选取的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也是基于“Jointed up Government”或者“Joint up Government”二者得出的,也即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的实践。

整体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局部与整体;困境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11-02

一、盲人摸象:游弋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不仅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也是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示范性效果下的产物。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浪潮,以钱德勒、安索夫、斯隆、明茨伯格、波特等人的著作为代表,这股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如今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此同时,战略管理本身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来,也包括我们称之为的“战略管理的悖论”。战略悖论是指在战略构成的要素中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矛盾。

目前的战略管理悖论主要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1)局部与整体;(2)现实与理想;(3)竞争与合作(4)市场环境与能力;(5)理论与实践。本文为了体现一定的针对性,主要从局部与整体这个悖论出发,具体阐释如何明白其产生的缘由及存在的形态以及如何找到战略管理悖论的消减之道,这些问题对重新认识和调整战略管理有一定的意义,也正是本文所努力探讨的问题。

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论述:“我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没有人具有审视整个大象的眼光,每个人都只是紧紧抓住了战略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而对其他难以触及的部分一无所知。而且,我们不可能通过简单拼接大象的各个部分去得到一头完整的大象,因为一头完整的大象并非简单的局部相加。不过,为了认识整体,我们必须先理解局部。”明茨伯格这段话中就道明了战略管理中局部与整体之间存在的矛盾,战略管理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建立起对整体的系统认识,找到把握全局的方法,进而概括出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我们无法想象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规划是在无法正确认识整体的情况下形成的,那么战略管理无法达到预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模糊的整体战略目标细化为明确的局部目标时,也会出现局部叠加不等于整体的结果。正如西蒙所言,人只有有限理性,不是全知全能的,因此我们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尤其是要满足集体要求的时候,只能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走出战略管理悖论的困境需要正视各种悖论,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悖论并不是错误的,悖论的存在促使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人员不断反思原有理论的缺陷,并且促进战略的管理理论的推陈出新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二、整体与局部的悖论:经验性的还是逻辑性的

如果我们和莱布尼兹一样,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对于上帝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逻辑性的,即问题需要借助意义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反之,我们了解一个问题的方法只能通过实践获得,那么这个问题就是经验性的。如上文所说,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的局部与整体的悖论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目标与人的有限性相矛盾;第二,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模糊性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不能确保与局部目标的叠加相吻合。

笔者认为这个悖论的第一方面是逻辑性的,因为根据波普可证伪性的观点,“人是全能全知”的这一观点是可以证伪的。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只具有有限的决策能力和选择能力。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继承并发展了巴纳德关于人的决策能力有限性的思想,在1947年出版的《管理行为》中对“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单独一个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任何较高程度的理性。由于他所必须寻找的备选方案如此纷繁,他为评价这些方案所需的信息如此之多,因此,即使近似的客观理性,也令人难以置信。”人的思维活动机能的有限性,人的记忆能力时间的有限性,人的知觉范围和活动范围的有限性等都足以在逻辑上证明人的有限性。康德认为,在人类理性结构中先天地存在着导致逻辑悖论的必然性。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这样表述到“当理性一方面根据一个普遍承认的原理得出一个论断,另一方面又根据一个也是普遍承认的原理,以最准确的证明得出一个恰好相反的论断。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性迫使自己泄露了自己隐蔽的辩证法。”从本质上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最重要的是需要战略思维中理性与逻辑的结合,战略制定者必须有战略规划所需的全部知识经验,另外还需有预见力、创造性等艺术层面的元素。但是,由于主体理性的有限性,战略制定者不可能设想出所有的方案,预见其结果,并对各种战略的优劣进行理性的排序,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方案,因此,战略管理悖论的出现在所难免。

整体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问题;对策

所谓“文档一体化管理”,就是由统一的文档管理机构从文件和档案工作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文件管理部门从文件形成、收文、登记、编号、存储、检索、利用到档案部门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统计、利用等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由于我国实行文档分离的管理体制,缺少统一的文档管理标准、规范和科学的文档管理系统等原因,文档管理一体化迟迟未能转变成现实,进而造成档案服务于社会工作职能的低下。本文试图对文档管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文档一体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典理论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文档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其中,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最具代表意义。该理论认为,文件从形成、使用到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有机联系,有规律可循多的完整生命过程。各国因管理体制的不同对文件运动阶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三段论”(现行阶段、暂时保管阶段、永久保存阶段)和“四段论”(形成阶段、使用和维护阶段、鉴定和选择阶段、文件档案管理阶段)两个流派,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1.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恒”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运动过程,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2.不同阶段的文件与其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对应关系。这就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形态。

二、文档一体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是文件与档案的分块管理,文件的归档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分界线。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法规,要求档案部门承担着指导文书工作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有“越权”之嫌,无法对文书工作全面履行“指导”的职责,使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各项制度、办法和标准难以保持统一、协调的口径,导致文件质量受损,信息要素不完整,归档材料不齐全等一些列问题。管理环节上的分块,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文件运动的联系性和连续性,从而制约了文档一体化的实现。

2.文档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滞后。目前,无论从传统纸质文件档案管理还是电力文件管理方面来看,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标准不完善、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一是标准规范制定不同步,文件管理工作标准滞后于档案管理工作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二者脱节,影响工作开展。二是标准规范不通用、不统一,如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档案局各自为文件和档案工作制定的《主题标引规则》和《主题词表》,二者之间互不衔接、统一,使得文件、档案工作的许多劳动成果不能互为所用,造成工作的重复进行和人力的极大浪费。

3.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滞后,影响文档一体化的实现。受我国文件和档案分开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在编制软件时,以文件和档案分工环节为指导思想,强调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却忽视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整体性。不少名为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仅仅是将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的数据导入档案管理系统,仍停留在“模拟”手工文件管理水平上。一些单位立足本部门工作需要,研制了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系统功能雷同、低水平重复,彼此间不能兼容,极大制约了我国文档一体化进程。

三、实现文档一体化应采取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组织机构,实现文档统一协调管理。在国家一级,须建立国家规模的统一领导文书和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使其成为统管各部委、地区文档管理分系统强有力的职能机构,进而对全国档案事业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宏观系统的制定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合理的贯彻措施,以加强对全国文档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机关内部,须建立本机关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领导机构,对文档的运动流程进行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实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即收文、发文、登记合一,收发文、登记与分类立卷、著录、标引合一,现行工作事物处理与立卷同步进行,这样文件办理完毕即归档。使文档管理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具体操作程序上由原来互相独立、雷同的不利局面转向相互交融、统筹安排的管理模式。

2.加强文档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对原有出台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文件进行修订完善,尤其是对两者之间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矛盾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重点修订,使文档工作领域内容需要协调统一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达到统一,从而获得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一是管理性标准,对电子文件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二是业务性标准,包括电子文件数据标准、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如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存储格式、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等;三是技术性标准,包括电子文件交换技术规范,电子文件移交技术要求、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等。

3.建立完善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一是应以文件的内容信息、背景信息和结构信息管理为重点,整合两大系统,实现文档管理的无缝衔接、互相兼容,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二是构建档案管理软件评价机制,提高国内档案管理软件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推动档案管理软件市场良性发展。三是要从系统软件、技术手段等方面确保网络安全,选用性能可靠的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对上网信息进行加密,建立内网防火墙,限制外网的非法访问,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整体管理论文第7篇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十世纪,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文件从最初的形成到最终的销毁或者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的属性和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对“文件――档案”运动过程以及运动规律和客观描述,是实现文件管理的高效化,指导档案工作全过程的基本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运动过程;二是根据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文件的运动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不同阶段;三是文件运动的每个阶段都以其特殊的价值形态,与文件的服务对象、保管场地和文件管理形式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

1.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产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发展成熟。当达国家的档案学者十分重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并将其作为现代档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档案人员在进行现行文件管理的具体工作当中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重要依据,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准确、完整的解释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关联性;二是体现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变化;三是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3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指导价值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作为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电子文件进行前段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指导价值在于: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是可靠,可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完整,可以满足电子文件安全利用的需要。

2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2.1 对档案归档工作的影响

电子文件是由拟稿者直接在磁盘上进行编写和修改的,保存之后便可实现共享,消除了传统纸质文件与档案之间的明显界限。由于电子文件的全过程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因此归档工作也必须以磁盘或者光盘的形式进行操作,归档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文件本身,还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乃至于整个的操作系统。

2.2 对档案分类的影响

电子文件中的文件信息和文件载体是可以分离的,因此对档案的分类也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实体分类,实体分类中的单线排列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电子文件的概念式分类整理需要。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新时期电子文件在形式、特征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文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快速、高效的分类排序,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2.3 对档案价值鉴定的影响

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的档案价值在于文件的自身价值和文件的可读性,原有的价值鉴定方法和鉴定内容、鉴定标准均发生了变化,分析范围也扩大到了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和操作系统。由于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子文件中的信息和数据也必须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因此确定电子文件的固定保管期限是十分困难的,且我国在电子文件价值方面尚无相关法律法规,因此电子文件档案价值的鉴定也无定论。

2.4 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对象为传统的纸质档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文件逐渐取代纸质文件,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档案学理论和研究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管理思想和档案管理原则也应与时俱进,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依据,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3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档案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3.1 做好电子文件归档的技术处理工作

电子文件的迅速发展为归档的技术处理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特殊性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电子文件的工作领域,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指导,正确操作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理、存储等工作环节。档案工作者要通过技术处理,将归档后的电子文件修改成为“只读”文件,以此作为电子文件档案的识别和保护手段,维持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的真实可靠。

3.2 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

由于电子文件以磁带、磁盘和光盘等作为载体,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容易磨损,因此从理论上讲是可以长期保存的。但是电子文件的储存介质如果保存不当也可能受到外界磁场的影响,或直接受到灰尘、水份的侵害。因此,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必须将其载体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当中,并进行定期复制,以防发生信息损毁。

3.3 实行档案管理立体化发展战略

传统的纸质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呈现直线状态,即将档案的全部信息展示在一个平面上。随着电子文件数量的不断增长,在原有的档案管理平面结构基础上,又新增了档案信息载体的内容,形成了三维式管理结构,这种立体化的发展战略更适合新时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下对于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要求。

3.4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能力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变化趋势,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档案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及优秀做法。

整体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探究;对策探讨;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及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以及科学化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根据管理会计的需要,管理会计在财务会计相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融入了企业管理、数理统计等基本内容,进而通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了自身的会计理论。但是现阶段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企业运营环境的变化,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进而相关的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因此现阶段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研究者应当积极地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探讨有效的对策,以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再次优化发展,并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与工具。

1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文章在本节首先对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进而结合其实际的应用情况探究管理会计本身的不足,以为管理会计的优化探讨提供相关的切入点与参考,最终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却还十分的短暂。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的情况。一方面,很多人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往往会偏重于单一财务会计的探讨,进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很难形成有效的认知与独立的体系;另一方面,部分的探究又过分地重视其管理职能,对于基本的财务管理以及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忽略,进而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并没有获得完整的推进,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这一方面来讲,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并需要结合更多学科的支撑来保障其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定位并没有被明确,管理会计独立发展缓慢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分支学科,其实际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科学管理的需求,管理会计的实际开展也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的,因此很多时候,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都会借鉴财务会计的探究成果,这一部分探究工作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管理会计大多时候被认定为是财务会计的一种简单转换或者变形,这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独立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1.3理论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到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与促进不明显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对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对管理会计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界定的不明确,很多时候管理会计的应用也与财务会计混为一谈。因此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对接并没有完整的形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实际的运行结果也没有很好的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进行验证和促进。这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理论体系的优化以及应用性增强的困难。

2以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优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管理会计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学科界定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进而为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探究优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对策。

2.1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界定,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

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学者首先应当对其学科的地位进行明确的界定。管理会计属于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其具备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显著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界定仍然存比较模糊。因此现阶段管理会计理论探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学者不仅要对管理会计本身的探究,更应该以会计学科为着眼点,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界定,进而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

2.2加强数理统计等学科对管理会计的支撑,强化理论发展的科学性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建立在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但是就其实际的作用来看,管理会计涉及对财务信息以及相关资料的加工、整理和报告的工作,对于财务资料的整理以及客观的分析是管理会计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根本。所以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会计处理技巧外,数理统计的知识、数学分析的方法也应当作为学科的重要工具进行有效的探究与补充。因此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优化的过程中,学者应当将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并结合管理会计的本身寻找最佳的切合点,以保障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实际应用性的强化。

2.3加强对企业的运营的调研,以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推动理论的发展

理论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实际应用的检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了长时间的运用。虽然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的开展起来,但是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和运行资料对于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与优化的过程中,相关学者还应当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探究,并客观记录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而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行的不足点来进一步探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着重点,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发展,以实践推动理论的优化,最终保障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学科获得进一步的优化发展。

3结论

管理会计的有效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决策者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通过文章的分析,文章发现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科与财务会计的定位并没有被明确,管理会计独立发展缓慢;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到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与促进不明显等问题,进而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相关学者应当积极地采取有效的策略,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界定,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并通过数理统计等学科的补充应用,强化理论发展的科学性;同时相关的研究者应当再次加强对企业的运营的调研,以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推动理论的发展,进而实现管理会计理论的再次优化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3):123-126.

[2]陆晓红,郑超,耿云罗,等.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5(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