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1:26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实证分析

一、引言

金融与经济发展间关系一直是各国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Goldsmith(1969)金融结构理论的核心是,金融发展的实质即是金融结构的变化。1973年麦金农(MacKinnonn)和肖(Shaw)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的金融抑制(压制),实际利率长期低于均衡利率水平甚至负利率。levine(1997)认为金融系统的作用就是消除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存在而产生了市场摩擦,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率角度对农村金融进行理论解释,采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办法,用实证方法论证了重庆市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基本路径。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研究方法

本次分析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做到全面、协调的整合,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次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整理完材料之后,得出变量之间的协整和回归方程。显而易见,得出了全国农村的发展状况,更加能够体现重庆农村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所呈现的关系,即正相关关系。

2.指标选取

(1)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农村金融相关率FIR。FIR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的比值。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项目等。通过调查与了解,得出农村的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金融资产进行了研究,包括农民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实物资产价值采用农业生产总值指标。

第一,农村人民家庭持有的现金量。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在新中国时期,纸币成为流通的主要工具。在现阶段,将可获得的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作为指标。

故农村持有现金总额=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农村居民人数

第二,农户本身的储蓄量。此者包括各个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农户的定、活期存款。本文采用重庆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农村储蓄用来计算农户储蓄。

金融资产=农户持有现金+农户储蓄

所以,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农业生产总值

(2)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虽然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仍为主要产业,本文所选取的农村经济发展指标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大农业的生产总值Y来代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均折为现价表示。

3.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根据1998至2011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人均支出额、存款余额、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到下表。

4.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ADF方法对Y和FIR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为薄弱环节。当FIR变动一个单位时,在理论上本来可以通过金融效率的传导作用,使得农村经济增长6345.074个单位。由于农村金融的不完善和农户自身融资的局限性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FIR的作用严重削弱,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意义上的作用。因此,重庆市应该大力发展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首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要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真正的务实,把金融机构的职责履行到位。其次,注重细节,紧抓效率,充分利用重庆直辖的优势和两江新区的带动作用,多给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自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积极作用。再次,要注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要提上日程。最后,要充分整合一切积极的因素,共同发挥它们对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蒙德.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35,78-99,103-109.

[2]陈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及我国的实证分析.暨南大学2001.

[3]许成雯.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12(6).

[4]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

[5]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6]谢琼.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Granger因果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5).

[7]何亚玲.转型期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3).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2篇

关键词 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模拟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136-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有关股票、债券及其衍生产品的研究不断地趋于成熟,与此相关的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涌现。1997年,罗伯特·C.默顿减弱了由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有关期权定价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与迈伦·斯科尔斯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当时布莱克还健在的话也能得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股票市场不断完善,股指期货成功推出。随着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金融交易总量得以大幅增长。国内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我国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在逐年增多。同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金融人才。高校中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李佳颐和宋彤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指出,作为金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金融人才数量需求巨大,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金融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事关民生福祉。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一直备受关注。所谓顶层设计,指的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从学校及学科建设层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所以,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除了讲授金融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当前金融工作实际。同时,要从市场适切度(即适应程度)和知识能力两个方面培养。

1 培养学生投资观念

学生在大学学习的金融工程学是研究利用远期合约、期货、互换、期权等产品进行资产选择、资产定价、套期保值等理论。高校中的学生在接触这些理论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资产投资经验,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助模拟投资系统给学生介绍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基本投资操作,同时关注国债、企业债券、世界股票指数、外汇、黄金走势,了解互换合约的交易方式,借助国内及国外网站了解期权合约的交易规则。互联网上许多网站都提供财经信息,新浪、网易、搜狐、凤凰、和讯等各大网站都有财经频道,时时报道财经信息、股市动态、各股行情、外汇产品、基金盈亏、全球股指、黄金走势以及投资方法和投资计算器。利用网络,学生在课后可以很好地跟踪股票价格变动,了解投资动态,分析经济变化趋势,丰富业余生活。

鼓励学生关注全球金融交易所的交易信息,了解各国主要的交易所的网站,如我国内地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cn)、大连商品交易所(DEC,.cn)、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cn)、郑州商品交易所(ZCE,.cn),香港的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hk);可关注国外的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https://)、伦敦证券交易所(LSE,)、新加坡交易所(SG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英文;/cn-s,中文简体)、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东京证券交易所(TSE,tse.or.jp)、韩国证券交易所(KRX,krx.co.kr/index.jsp)等交易所的交易;关注几大银行网站,了解利率、汇率、黄金、基金等走势;关注保险的投资方向等活动。

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利用Excel软件、计量经济学中的Eviews软件、SPSS等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具有现代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间长、短期的关系,寻找套期保值或套利的机会。综合各种数据,分析国内、国外经济运行情况,把握投资方向,利用模拟炒股软件、模拟股指期货交易软件、各种理财计算器,计算模拟投资的盈亏。时时检查资产配置,讨论投资方向,根据理论计算敞口风险,确定做多还是做空。

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学生根据世界各地工作时间,实时跟踪金融数据的变化,实时了解各国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前景、金融投资方向、风险状况,了解各国股市、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关注时事,了解汇率变化,分析并预测股市、期市、银行等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关注非金融市场中的相关信息,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调研小组,研究当地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投资情况,走访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了解市场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了解金融人才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了解这些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为具备高素质、高知识储备的综合型人才。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课上的理论学习,已经掌握无套利原理、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积木分析法等理论。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定价、投资分析,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是关键。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金融数据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验。将学生分组,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投资,根据市场上基差的变化,寻找投资机会和套期保值机会;根据相关系数和β值确定套期保值合约的份数;研究利率的变化,利用利率合远期约、利率期货合约进行投资实验。建立投资的风险测评系统,计算投资风险系数,评估投资风险。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投资大赛,与投资公司合作,定期组织培训,使学生了解新的投资产品构建方法,了解最新的投资动态。学校可以建立金融实验室,通过模拟银行业务实务、模拟金融期货交易实务、模拟证券投资实务、模拟财务会计实务、模拟保险实务等实验,实时跟踪金融信息,实时监控金融风险,实时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投资趋势。与金融机构合作,分析金融风险,为当地经济服务。

同时,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将传统考试模式转换成传统考试模式与实验考试、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金融工程学的教学不只是讲授金融投资知识,还要培养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对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投资的动手能力。因此,许多大学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这是为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进行投资模拟,理论指导投资,投资又可补充理论。所以,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佳颐,宋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87-88.

[2]何启志.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1(9):215-216.

[3]文忠桥,李阳.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07-109.

[4]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68-70.

[5]王鹏.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金融天地,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

新农村建设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故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而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的筹集和使用主要通过金融活动完成,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金融服务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关系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根据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关键在于金融功能的实现,而这离不开金融发展。

自熊彼特提出的金融发展重要性之后,麦金农和肖通过深入研究在1973年建立了金融发展理论。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主要由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构成,且理论分析主要局限于研究初期。谈儒勇(2004)将金融发展界定为金融体系朝好的方面变化,所以,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体系是否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功能,即主要用于论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后期该类研究主要在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就金融拟制和金融结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中观层面,其立脚点是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大都基于金融服务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假设下或计量验证影响因素。后期研究开始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分析,Levine(1997)以作用渠道为研究目的进而证明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而Granger提出的因果分析方法被大多数学者用于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外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学者研究该类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有全局、区域和农村,其中基于农村的视角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农民收入增长)间的关系在随着新农村建设提出得到更深入研究。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路径中,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可分为农村金融深化和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两种。其中,基于金融深化框架下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贡献,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重要影响因素并得出相应结论。而农村金融中介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研究则突出农村金融功能发挥,试图解释金融服务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具体研究中,张春喜、孙伟(2007)从金融演进的内在关系及更长的历史视角下以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为背景和李政(2009)用实证的方法证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并通过因果检验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方金兵、张兵、曹阳(2009)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选取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替代指标,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两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并指出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李广众、陈平(2002)利用我国1952-1999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于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多变量VAR系统研究分析了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效率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丁晓松(2005)研究1986-2002年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同样认为金融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有存在双向作用。姚耀军(2004)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根据1978-2002数据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利用因果检验法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

二、模型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知,现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进行,尽管视角不一,但均得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因此,在现有经济体制下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通过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增长是最优选择。然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若想通过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增长应先确定两者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模型构建则探讨两者之间均衡的可能。

(一)分析方法及指标设计说明

1.分析方法。由于单方程的OLS法会出现自变量内生性问题,加之在非平稳变量上的OLS法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而李广众、陈平(2002)和姚耀军(2004)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的方法能较好的解决OLS法的不足。因此,本文在分析方法采用上借鉴李广众、陈平(2002)和姚耀军的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就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2.指标设计。一般研究,将两者关系置于资金供给、需求和成效角度上进行。所以,在设计指标时主要考虑农村经济增长衡量和金融发展的供给及需求。具体研究中,设计农村经济增长指标、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结构指标和金融中介支持效率指标等四个指标。在对指标界定中:将农村人均GDP(RPGDP)作为衡量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哥德史密斯在研究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时指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IR),随着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深入,我国大部分学者开始计算我国农村金融相关率指标(RFIR),其中张兵等(2002)在农村FIR与农村经济增长将农村FIR确定为农村金融资产和农村GDP之比。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RLTL)鉴于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本文设计了反映农村贷款结构的指标作为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即RLT/RL,其中RLT是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 RL是指农村贷款余额,将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简记为RLTL。王志强、孙刚(2003)认为,可以用储蓄与贷款的比值来衡量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故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RLD)可定义为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RLTL)鉴于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本文设计了反映农村贷款结构的指标作为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即RLT/RL,其中RLT是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 RL是指农村贷款余额,将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简记为RLTL。将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比率衡量金融发展结构规模。

(二)模型说明及数据处理

1.模型说明。安翔(2004)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出发,以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创建农村经济增长模型,并得出农村金融深化是解释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结论。同样的方法还被王莹(2006)和邱杰、杨林(2009)所采用。本文主要就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性,目的在于判断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影响方向,故直接设置若干个指标进行衡量。

2.数据处理本文数据均来自各年的《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未能获得完整数据针对部分数据缺失的事实,在实际处理中仅选择1988-2007年份数据且主要分析1993-2007年数据。同时考虑到农村经济的根本是农业,本文在指标计算中利用所得的数据进行一些替代操作。如在计算农村人均GDP时,在未能获得足够可信的农村人均GDP数据下,本文采取了用农业GDP除以农村人口进行替代,张兵等(2002)同样采用农业GDP代替农村GDP。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影响,我国农村金融资产主要是农民在银行的存款,所以,在处理RFIR时用农民存款与农村GDO之比计算。农村存款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在1978-1986期间主要在已给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总计算,在计算金融中介支持效率指标时受条件所限,数据来源主要是《金融年鉴》和《统计年鉴》的数据未能完全描述农村金融机构的贡献。

三、基本分析结论

通过运用EVIEWS5.0处理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农村人均GDP逐年增长。但与RLD、RLTL之间并未有之间的线性关系,剔除掉替代、CPI等影响本文认为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均衡关系至少在93-07年间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的影响。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功,基本上形成以国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为主,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补充的体系,从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看,虽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但农村经济增长并不是金融发展状况的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证明了邱杰、杨林(2009)的观点。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看,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姚耀军,2004)。实证得出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将会严重制约农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所存在的均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上述关系。这也说明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已经逐步向依靠金融要素投入的内生式增长模式转变。麦金农等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在我国就表现为金融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主导,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鉴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的事实,加快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在农村经济增长初期,应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资金主导供给作用,适度放开竞争,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2(5).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4篇

(一)论文背景及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断言,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件是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截止到2015年底,四川省户籍人口总数大约为9100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0053亿元,同比增长7.9%,全国排名第6,西部地区排名第1,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本文力图在有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四川省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1.金融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学者对金融发展的内涵逐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戈德史密斯(1969)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是通过金融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实现。而麦金农和肖(1973)并未明确定义金融发展,但从其对金融发展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主要是金融资产、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膨胀。

2.城镇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镇化一词,其基本含义是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目前,对城镇化的理解主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镇化一般是指人口集中的过程;但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偏重于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城镇化,例如,日本的森川洋(1989)认为城镇化反映的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区扩展,城市景观、城市社会及城市生活方式等的形成。

二、四川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的一般理论分析

本部分将通过四川省的实例,主要从金融功能观的角度出发,对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一般性理论分析。

(一)金融功能观

金融功能观是美国金融学家博迪和莫顿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其含义是指对金融(产品、活动、机构和体系)的分析更应集中于功能视角,而非机构视角。

(二)基于金融功能观的机制分析

在金融所具有的各项基本功能中,对城镇化具有较大支持作用的功能包括跨越时间和空间转移资源,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清算与支付结算等;限于篇幅和时间所限,这里不在进行详细阐述。

(三)城镇化促进金融发展的机制分析

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指由于城镇化所带来巨大金融需求(包括融资需求、风险管理需求和支付结算需求等)将“倒逼”金融(产品、活动、机构和体系)功能的完善,从而实现金融发展。

三、四川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2006~2014年的有关数据对四川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的相关原始数据均取自相应年份的《四川省统计年鉴》。

(一)有关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1.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常用的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一般包括金融相关率(FIR)和货币化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FIR=金融资产总量/GDP

其中,金融资产总量=现金+存款+股票和债券市值+保费收入

货币化率=广义货币供应量M2/GDP

由于分析范围限定在四川省,从而难以取得货币存量等有关数据,故本文采用省内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与保费收入之和作为可比的金融资产总量或广义货币供应量。故由此确定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为FD,其计算公式为:

FD=(存款余额D+保费收入I)/GDP

其中,GDP为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

相关数据和计算结果如表3-1。

2.城镇化水平指标。本文选取城镇户籍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四川省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即以城镇户籍人口的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镇化水平。故可记城镇化水平指标为CI,计算公式为:

CI=四川省城镇户籍人口总数/四川省户籍总人口总数

相关数据和计算结果如表3-2。

(二)实证分析方法与过程

1.分析方法综述。本文对FD和CI关系的分析将采用E-G两步协整分析法进行:首先,以FD的观测值为自变量(X)、CI的观测值为因变量(Y)对FD和CI进行一般回归分析;然后,对回归分析的残差序列以ADF法进行平稳性检验,若其?槠轿仁奔湫蛄校?则说明FD和C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FD和CI进行的回归分析具备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即FD和C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反之则不存在。实证分析过程使用的是Eviews8.0软件。

2.分析过程。以FD的观测值为自变量(X)、CI的观测值为因变量(Y)对FD和CI进行一般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对回归残差序列以ADF法进行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到如下结果,回归残差序列将在1.14%的概率水平下接受原假设――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即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即其必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95%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或者说残差序列拒绝原假设的概率为98.86%)。故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对FD和CI观测值进行的回归分析具备统计和实际意义。

从图3-1、图3-2和表3-3可以看出,各实际观测点在拟合直线周围密集分布,残差在中轴线周围散乱分布,拟合优度较好(R^2较大),拟合直线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且斜率为正值。由此,可以得知,FD和CI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

(三)实证分析结论

由于FD和CI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故可以实证得出四川省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确实存在稳定的正向相关性。

四、有关的政策建议

综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存在着正向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更可能表现为一种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双向作用机制。本文就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可能有益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创新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推动和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提高相关资产的流动性,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更多的向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

(二)加快金融创新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风险管理支持

开发创业失败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品种,减少人们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业务发展,作为社会保险的有力补充。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5篇

一、文献回顾

金融被视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早在20世纪初,经济学大师Schumpeter在其专着《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论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功能良好的银行通过甄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即他是从金融发展促进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个角度肯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继Schumpeter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否定了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货币学派认为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只存在于短期之内,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影响实体经济。新古典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持消极态度,如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往往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二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诸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理论:由Goldsmith开创的金融结构论,该理论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跨国的比较分析,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深化,金融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由McKinnon和Shaw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问题,强调价格变量是同经济增长关联更大的金融因素,认为以实际利率和汇率表现的金融自由化将推动经济的增长。此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金融功能论,该理论认为不管是以银行体系为主还是以市场体系为主,都属于金融安排,都为经济提供相应的服务,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

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成果,许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文献都证实了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Goldsmith通过进行跨国研究证明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King和Levine延续了跨国分析法,收集80个国家1960—1989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Rajan,Zingales分析了不同国家产业层面的绩效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现对于金融中介发展良好的国家,那些主要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发展迅速。Beck,Levine,Loayza;Levine,Loayaza,Beck采用了矩方法;Demet-riades,Hussein研究了16个国家相当长的时间序列发现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Osinski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转型国家进行了检验,结论是模糊的,当使用分组估计时,二者更是呈现出了统计上的不显着,这就是说两者关系很可能是非线性的。我国学者也针对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谈儒勇、韩廷春等人使用最小二乘法等线性回归方法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赵振全等,康继军等和范学俊等人采用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沈坤荣、张成运用DPD方法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不明显,并推断内生金融深化理论中这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不完善。就目前而言,关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家整体层面,针对区域经济的研究较少,本文在这一方面有所改进,立足于湖北个案,研究二者之间的实证关系。具体而言,本文以金融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1978年—2009年期间湖北省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研究湖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经济增长方面的指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PGDP)。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大多都是选择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该指标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鉴于此,本文选取此指标作为经济增长方面的变量,选择了湖北省1978年———2009年期间的样本数据,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将各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对应年份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得到RPGDP这一指标。相关人均GDP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的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湖北统计年鉴》。

2.金融发展方面的指标:金融相关比率(FIR)、存贷比(LDR)。金融相关比率是由美国经济学家Goldsmith提出,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除以全部有形资产价值,反映的是一国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它可以反映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本文选取金融相关比率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反映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由于湖北省全部金融资产价值的数据难以获得,无 法直接使用这一指标,而是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作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的狭义代表。因而,在本文中,金融相关比率是等于金融机构的年度存贷款总额除以对应年份的GDP。此外,文章还选取存贷比指标,即贷款与存款的比值,作为另一个金融发展变量。存贷比可被视为代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可以反映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因而该指标也可以从一方面反映湖北省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状况。关于湖北省1978———2009年期间GDP、金融机构存款及贷款的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湖北统计年鉴》。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是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在进行相关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检验,这里主要采用的是ADF检验法。本文利用Eviews计量软件对各个变量依次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

图1、图2、图3分别为变量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PGDP)、金融相关比率(FIR)、存贷比(LDR)的趋势图。从图1与图2可以看出,RPGDP与FIR两个变量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都具有非零均值,因而设定的ADF检验模型均应该包含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从图3可以看出,变量LDR呈现出无规则上升、下降的状况,即没有明确的趋势性,并且是具有非零均值,因而设定的ADF检验模型只包含常数项。本文在进行ADF检验时,模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SIC原则,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的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RPGDP、FIR及LDR各原序列无论是在5%还是1%的显着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各原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都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其中FIR与LDR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也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具备了进行协整分析的条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分析

由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变量RPGDP与FIR、RPGDP与LDR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了证实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文章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主要使用EG检验法分别对RPGDP与FIR、RPGDP与LDR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

1.RPGDP与FIR之间的协整检验

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RPGDP=a+bFIR+u,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估计,得到残差项时间序列1。然后对该残差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2.RPGDP与LDR之间的协整检验

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RPGDP=c+dLDR+u,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估计,得到残差项时间序列2。然后对该残差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图5为残差项时间序列2的趋势图,由该图可知,建立的ADF检验模型应不包含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知,残差项时间序列2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无单位根,即为平稳序列,表明RPGDP与LD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检验

以上协整分析证明变量RPGDP与FIR、RPGDP与LD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相关均衡关系,但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接下来,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一步研究RPGDP与FIR、RPGDP与LDR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综合分析,本文在此将最佳滞后期定为1,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Granger检验结果可以看出,RPGDP在2.14%的显着性水平下是FIR的Granger原因,反之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RPGDP在4.1%的显着性水平下是LDR的Granger原因,反之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立足于相关的金融经济理论,以湖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1978年———2009年期间的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其中,经济增长方面选择的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PGDP)这一指标,金融发展方面选择的是金融相关比率(FIR)、存贷比(LDR)两个指标。具体而言,本文在实证部分首先利用ADF检验法分别对RPGDP、FIR、LDR三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以ADF检验结果为条件,利用EG检验法分别对变量RPGDP与FIR、RPGDP与LDR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分析;最后,进一步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依次分析了RPGDP与FIR、RPGDP与LDR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单位根检验部分,ADF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RPGDP、FIR、LDR的原序列均具有单位根,即是非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序列都是平稳的,即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其中,RPGDP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是一阶单整序列,FIR与LDR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是一阶单整序列。

在协整分析部分,EG协整检验结果表明RPG-DP与FIR、RPGDP与LDR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湖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金融中介运行效率的改进与湖北省实际人均GDP的提高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相关关系,针对现有经济体制或金融体系的改革都会对湖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6篇

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274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两大类别,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发展模式。金融均衡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优化了金融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因此研究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意义重大。

[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均衡发展;经济模式;实证研究

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业务量和金融机构的变化来体现的,金融发展具体包括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交易和金融制度的变化与进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行业关注度的增加,对于金融的发展模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发展速度,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实现金融均衡模式,以使得金融不同的方面和内容可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金融均衡发展与进步必然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金融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本文浅述了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和现状,针对现阶段对于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证研究策略。

一、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和现状

1.1.金融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加深了对于金融发展的关注程度。一些资本家由金融体制的执行者向金融体制的制造者转型。金融之所以采取均衡模式发展正是迎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需求。因此,我们说金融均衡发展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众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对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进行金融交易,进而保障我国的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2.经济可持续增长推动金融完善发展

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以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在经济可持续增长过程的数据记录与分析,可以找到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而及时发现现有的金融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说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金融机构与金融发展模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效果,进而为金融体系的规范化、完整化奠定实证研究的案例基础。只有金融市场经济不断增长,才会有能力结合金融均衡发展模式的现状,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1.3.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的现状

由于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管理更加规范、安全、严谨,进而推动了金融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我国GDP近几年(自2010-8到2015-13)来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基本机构,在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上,都得到了有效的约束与改进。其中,中国银行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新增金融交易、服务网点1239个,为促进金融均衡发展、加快中国整体经济的GDP增长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2.1.实证研究匹配性较差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发展的,起步较晚,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证研究的匹配性较差。目前,主要采用的是ADF稳定性监测实验和格兰杰菲相关系数监测来开展实证研究的分析工作。对于匹配性较差具体表现在,其一,实证研究的方法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时代需求。由于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并没有有效的结合实证研究任务和指标进行验证。其二,对于金融均衡发展模式更倾向于现象的考察。其三,表现在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能匹配。

2.2.实证研究理论发展慢

所谓实证研究理论,就是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于某一具体命题的理论性研究。目前,针对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定格在金融交易数据和金融机构财力成本与财务状况的实际性统计研究,对于实证研究理论的发展,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证研究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证研究技术的发展。然而,完善的实证研究理论体系不但可以提高基于我国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案路线的筛选与制定,进而降低实证研究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投入;还可以借助理论的研究,实现理论对于实际研究过程中积极引导和监督作用。

2.3.实证研究实质分析弱

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对于金融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想对薄弱一些,对于实证研究获得的数据主要是通过理论模拟和演算计算获得的,对于某一特定的金融机构的数据抽查任务量较大,难度大。因此,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质性分析大大减弱,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于金融均衡模式发展的实证研究意义和实证研究价值。实证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提升金融均衡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为其他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2.4.实证研究周期性较长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对于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导致实证研究的周期较长。由于实证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中间小的环节都会对实证研究的研究结果质量和研究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过长的实证研究周期会使金融均衡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发生重大的变化,使得实证研究分析模型不能及时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相互匹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关解决对策,降低人为操作因素对于研究结果的考察。

三、解决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的实证研究策略

3.1.优选实证研究方法

对于上文提到的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可以通过优选新型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替代现有的两种研究方法。因此,首先需要结合现有的实证研究技术,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征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借鉴发达国家实证研究现用的方法。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均衡发展模式和现状与发达国家在某段特定时期是一样的,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学习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对于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完善。针对新的时代实证研究需求,及时更新实证研究目标和实现手段。

3.2.加强实证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金融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数据整理,将金融均衡发展内容具体划分为金融均衡广度发展、金融均衡宽度发展和金融均衡深度发展,形成了具有三维一体的立体式理论结构研究体系。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原理可以分为单调连续增长和间歇增长。所谓单调连续增长就是无论经济可持续增长速度有多慢,都可以保障金融政策和服务贯彻执行。基于此,加强实证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可以为以后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研究基础,结合理论模块功能的划分,实现理论体系的划分。

3.3.明确实证研究目的

由于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其发展环境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时期,对于金融均衡发展进行的实证研究分析工作研究的目的和实现的任务是不同的,所以必须明确实证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针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特点,深入探究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证研究之前,制定完善的研究计划,进而避免因为在实证研究进行中出现的研究目标的模糊性。

3.4.提高实证研究效率

缩短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实证研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实证研究的效率。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实证研究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来提高研究效率。通过直接提高同一个人单位时间内的实证研究和处理分析效率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利用计算机高效的运行速度实现基本实证研究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工作,进而将人的大脑解放出来。这样还可以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希望通过对金融均衡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作用关系、现状以及二者开展实证研究存在的匹配性差,实质性分析薄弱,理论发展进程缓慢和研究周期过长等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认证研究效率,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玉婉.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7篇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结论。Greenwood和Jovanovic最早提出金融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同阶段的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再者考虑到中国存在的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性可能会导致其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也具有空间差异。本文从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角度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空间差异;文献回顾

一、引言

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最先注意到金融存在的重要性的是Schumpeter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多年后,Goldsmith在补充Patrick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直到1973年Mckinnon和Shaw提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的原因,才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但几年后兴起的理性预期革命使得金融发展理论逐渐被大多数人遗忘,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增长理论的崛起,学术界开始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但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最先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地阐述,他们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Kuznets的倒U型假说。但Galor and Zeira(1993)认为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使得穷人无法越过门槛获得金融支持,因而金融部门的发展能够减少贫困进而缩小收入差距,且这一结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James B.Ang(2010),Abdul Jalil and Mete Feridun(2011))。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会扩大收入差距(Rodriguez-Pose and Tselios(2009),孙永强(2012))。以上是当今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三种主流观点。本文将从金融发展在空间上的差异角度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来评述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二、从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视角

1.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全国范围的差异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和地理分布,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了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在此背景下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布的关系存在较大的空间。尹希果等(2007)在描述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时,强调了政府对金融部门的抑制扭曲了我国金融发展,尤其是对以计划金融为主的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尤为显著。胡月(2011)专从西部地区各省改革开放后30年的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尹希果等(2007)的结论,并强调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对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性。众学者从不同角度考虑了金融发展的区域异质性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虽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但加快金融改革,推动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合作的呼声还是很高的。

2.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中国经济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性,金融资源分布和金融发展在城乡间也存在这种不平衡性。Liang(2006)使用1986-2000年我国29个省市数据证明了金融发展能够降低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但这种积极作用最终被激进的城镇化改革和国有企业重组所带来的高失业率和贫困率抵消从而使得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收入不平等是上升的。因此,要改善中国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深化金融改革是核心。张敬石(2011)基于VAR面板模型分析的结果证明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会加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能缓解收入差距的恶化。温涛等(2005)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资金的不断外流反而使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上述研究理论都是基于城镇金融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单方面因素来考虑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鲁钊阳(2012)认为这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城乡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但其结果很显然隐含着对这一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证的推论。孙君、张前程(2012)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证明了城乡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就城镇和农村金融发展及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而且普遍认为农村金融资源外流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罪魁祸首。

3.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理论新发展

从最近发表的有关收入分配主题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收入差距的空间集聚效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David J.Peters(2013)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美国过去40年收入不平等的空间集聚效应和与其有关的社会经济联系,结果发现收入差距较大的地方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胡宗义、(2013)使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证明了城乡差距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空间集群状态;且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水平较低,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较高;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王克强、张忠杰(2012)建立空间面板Durbin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省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显著正空间效应,但他的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会直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胡宗义(2013)的结果不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从空间相关性角度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已发文献中的观点也尚待考量,但这同时也为今后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扩大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间。

三、结语与建议

现代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理论是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建立的理论模型上展开的,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但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国内学者利用中国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这一特点转向研究区域金融对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就如何从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入手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较为统一的建设性意见。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空间集聚效应近来备受学者关注,但相关的文献在国内并不多见。

就前人的理论成果来看,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国内经典的理论模型不多见,更多学者倾向于使用实证方法来分析问题,而且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稍作修改的重复性工作,缺乏技术创新。第二,所使用的实证方法多局限于线性回归和因果分析法来简单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使用新的计量方法或对其中的传导机制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针对国内学者提出的政策建议,鲜有文献对其有效性进行追踪分析,文章的结论是否与实际相符也无从得知。第四,部分文献在进行变量指标的选择时,只是盲目参照前人的文献,没有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和收入情况。第五,考虑到我国可用的经济数据跨度较短,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误差,而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分析模型相对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Abdul Jalil,Mete Feridun.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1,16(2):202-214.

[2]David J.Peters.American income inequality across economic and geographic space,1970-2010[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3.

[3]Galor and 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0(1),35-52.

[4]Greenwood,J.,B.Jovanovic.Finance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5]James B.Ang.Finance and Inequality:The Case of India[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10,76(3).

[6]Liang.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come distribution:a system GMM panel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 to urban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2006,31(2).

[7]Rodriguez-Pose ,Andees,Tselios,Vassilis.Edu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9(49):411-437.

[8]胡月.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1.

[9]胡宗义,.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我国3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3,35(2).

[10]鲁钊阳.城乡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研究[J].商业研究,2012,426(10).

[11]孙君,张前程.中国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2(3).

[12]王克强,张忠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

[13]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

[14]尹希果,陈刚,程世骑.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J].当代世界经济,2007,29(1).

金融实证分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研究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88-01

一、国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

区域金融是指宏观金融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与运行,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Kellee S.Tsai(2004)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印度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运行机理,发现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金融发展的原因在于区域市场和信息的分割对农村信贷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进而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重信贷约束。Sheila C.Dow(2006)研究认为,区域信贷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信心,人们对当地经济的信心越强,当地的资金越充足。在区域金融与地方经济的增长方面,Rodriguez(1998)通过研究区域信贷的可得性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认为银行信贷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银行信贷通过为投资提供融资渠道,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Luigi Guiso(2002)选取独特的视角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以住户从当地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概率作为衡量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区域金融发展对个人创办企业的概率有重要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金融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反之,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国内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

(一)关于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

曾康霖(1995)在文章《要注意研究区域金融》中指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加之人口众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渐的拉大,特区与非特区、内地与沿海,还有城市与农村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经济状态和不同的发展趋势,但是怎样看待这些严重的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周立和胡鞍钢(2002)通过对中国各区域20年金融相关比率和其他指标的核算,认为中国区域金融的发展的差距有着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并且各区域的财政和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都小于金融的差距,正是部分财政化的金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经济改革渐进性的连续推动。田霖(2004)通过计算1978-2003年东部与中、西部金融相关比率的差距发现,1978-1984年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1984-1994年这一差距趋于缩小,1994-2003年又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从而证明了这种差距的变动遵循三次曲线的轨迹。陆文喜等人通过对中国在1985年以来金融体制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的分析,结论认为由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存在着收敛性,并且具备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特点。对于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的原因,王晓青和李云山(2004)通过分析1999年-2003年间的中国区域金融信贷市场发展情况,认为由于中国各区域的单一总量调控方式、对外开放的程度的差异和对在信贷市场上存在的单一寡头垄断特征等原因,使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在客观上从微观上的“投资饥渴”和通货膨胀等,转化为了区域金融上的结构性问题,即包括在微观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通畅等,也包括货币市场上的信贷配给的区域性差异。武胜利(1997)、丁文丽(2005)、崔光庆(2006)等认为,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主要中央政府的政策等外生原因造成。张军洲(1995)、胡鞍钢(2000)、郑长德(2008)等研究认为,社会经济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等因素是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田霖(2004)研究则认为,各种资源分布的异质性和地区经济运行的不平衡性,导致区域金融结构差距的存在。

(二)关于区域金融资源流动的研究

唐旭(1995)对我国区域间资金流动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我国资金流动和配置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状态,应制定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张凤超(2003)提出了金融资源的区域流动理论,认为由于金融资源在地域上具有不均衡、不连续分布的特征,而正是这个特征造成的金融资源的区域性流动。王宏伟,郭金龙(2003)认为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资本流动,通过对1990年-1999年10年的中国各区域GDP数据和资本流动的关系的实证分析,提出培育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适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以及吸引外资等促进中国各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杨国中、李木祥(2004)认为,由于信贷资金与劳动力呈现同向流动的倾向以及我国落后地区信贷资金外流有明显的过度倾向,我国区域之间信贷资金配置的格局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门洪亮和李舒(2004)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认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与国家区域投资政策的倾斜方向、倾斜力度的变化以及资本流动的方向高度一致。韩大海等(2007)认为,一个地区的金融资源分布的多少和该区域金融生态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区域金融生态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区域经济的越快发展,就说明该区域将会增加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加大,有利于改善这个区域的金融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并且区域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更要体现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曹梓爔和郑长德(2008)基于新经济地理的自由资本模型,对我国省际间资本流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跨省交易效率逐渐提高, 金融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资金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和合理配置。

(三)关于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曹啸和吴军(2002)通过对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数量的扩张实现”。郑长德(2003)对区域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认为我国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区域差别表现明显,东部地区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微弱。艾洪德(2004)也对中西部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区域金融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周好文和钟永红(2004)研究了区域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区域金融中介的以上几个指标之间存在长期显著性关系,同时,东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杜云福(2008)基于门限效应模型,把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为较高、中等、较低三个区制,并且三个区制的门限效应显著。较低区制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中等和较高区制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关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杨德勇(2006)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地区金融发展无论是在量的增长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有助于各地区经济增长,但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马瑞永(2006)则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指出,我国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小。董绳周(2007)运用1980-2004年各省区的面板回归模型,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与杨德勇(2006)和马瑞永(2006)相反,认为我国西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低。此外,在省际研究层面。刘桂荣(2006)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实证分析认为,两者呈高度正相关且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上海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需求引导型”,浙江和江苏则具有明显的“供给导向型”特征。曹廷求和王希航(2006)基于1995-2001年的数据,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除泰安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烟台等九地市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余各地市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董金玲(2009)利用1990-2007 年的数据,对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苏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苏北和苏中,说明区域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在江苏省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

三、简短的结论

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并不一致。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方面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借鉴的来源。综合分析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数的文献不论是从空间角度或者是从金融发展角度,对中国的区域金融研究还是处于比较整体的阶段,很少对单独的区域进行研究,并且很少涉及到区域内或者区域间的金融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很多文献对理论研究过少,而对政策建议过多;对描述性问题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较多,而对理论模型分析较少。现存的很多文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区域金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数据差异,导致了对研究结论的分歧。由于各种研究的差异性,也造成了我们在政策选择和认识上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也使得中国推行区域金融发展改革的步伐难以前进。在中国逐步迈进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同时,建立较为科学、完整的理论框架,注意中国内部区域间金融的协调发展,应是区域金融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 霖.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