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用药论文

安全用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3:53

安全用药论文

安全用药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安全蔬菜生产农药的选与用

 

安全蔬菜是指在蔬菜生产、储运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内,消费者食用后急性、慢性和蓄积性中毒的蔬菜。

一、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做好种子的处理,温水浸种,采有54℃的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再放清水中浸泡4~6小时,可消灭黄瓜黑星病苗,又例如:西红柿在育苗前,把种子浸入50℃温水中浸种泡了30分钟,然后捞出,放到凉水中浸泡4个小时后,即可播种,可有效控制叶霉病,减轻旱疫病的发生;将种子放在凉水中浸泡4小时,捞出后放到10%磷酸三纳溶涂中再浸30分钟,可防治西红柿病毒病;防治茄子黄萎病时,先把种子在凉水中浸泡3~4小时,捞出后再放到54℃的温水中浸种15分钟,然后再放到凉水中浸泡1个小时,凉干后播种。

3、栽培管理措施农业论文,保护地蔬菜实行轮作倒插不仅可明显减轻病虫害,而且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水旱轮作,在蔬菜种植2年后,在夏季种一季水稻,有很好的防病虫效果。

4、药剂处理:充分采用苗前用药进行土壤消毒或药齐拌种可防治菜田苗期立枯病。具体方法: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药8~10克,与细土拌均匀后,先将1/3铺在苗床下部,2/3的药覆盖在种子上面。拌种可用40%的拌双,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的种子,可用75%百菌清按种子重量的0.3用量拌种,能防治早疫病、霜霉病、苗期炭疽病、叶斑病等。另外用福尔马林100倍液的水在播种前10天浇水在育苗床上,然后将药土翻入土中播种,可防治多种病害,如枯萎病、立枯病、根腐病、软腐病等。

5、采用生物防治。例如利用Bt乳剂1000倍夜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青虫。还可以采用以虫治的方法防治害虫。

6、采取其它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如利用诱蚜板诱杀蚜虫,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杀虫等等论文格式范文。

总之,采取上述方法,目的就是减少蔬菜生长期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治病虫的次数,生产安全、放心、经济效益高的无公害蔬菜。

二、科学选用农药

1、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⑴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⑵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⑶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和禁用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⑷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3、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1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千克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克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千克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科学施用农药

1、准确诊断农业论文,对症下药

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使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把握适期,适时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期用药。根据各病虫的防治指标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在多种病虫害发生时,要明确主要病虫及其发生动态,综合分析,确定主治与监制对象,协调好关键用药时期。不要一见到田间病虫害就喷药防治,如果用药防治也只能挑治。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施药时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为标靶,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的目的,从而以减少用药。

3、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论文格式范文。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克/公顷(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克/公顷。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4、科学混配农业论文,兼治病虫

农药混配应以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如果混配不当,不但在不到混用效果,还会引起作物药害和毒害加重。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可以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5、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品种

为防止和减缓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要交替和轮换使用农药,同一种类农药不要在同一种蔬菜作物上连续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注重选用化学结构不同,有效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

6、选用先进施药技术

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大力推广烟雾剂及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7、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距收获期的天数,在采收之前应有一定的间隔期,防止蔬菜产品中残留农药。这是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防止残毒的重要环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此要求施药。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中规定了每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规定间隔期在2~7天内,但也有间隔期达10天以上的。蔬菜喷药后一定要农药降解到无残毒时,方可采收上市。多次采收的蔬菜,必须做到先采收后喷药,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安全用药论文第2篇

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儿科上报的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和院科两级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用药安全隐患共32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2结果

32例儿科护理用药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的原因为:执行医嘱错误11例(34.4%),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8例(25.0%),操作不规范6例(18.8%),护士职业素质因素4例(12.5%),实习带教不严格2例(6.3%),药品过期1例(3.1%)。

3讨论

3.1原因分析3.1.1执行医嘱错误(1)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注意力不集中,常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待来访者、接听电话、处理呼叫器等),将医嘱转抄到执行单和输液卡时,易误抄漏抄;(2)儿科医嘱复杂、变化多,特别是临时医嘱多时医护疏于沟通,导致医嘱处理不及时或护士执行错误;(3)责任护士正忙时,有临时医嘱需其执行的,主班护士未交待清楚;(4)个别护士违规执行口头医嘱。此外,儿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也是医嘱执行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4]。

3.1.2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1)护士未能做到每班认真查对医嘱,或查对时未做到医嘱单、电脑、执行单、输液卡或口服药卡的四核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医嘱执行错误;(2)配制药物时未认真查对,导致药品拿错、配错;(3)在给药前、中、后未认真查对药品和患儿身份,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换错液体等。

3.1.3操作不规范(1)儿科输液分组多,有的护士常简化操作程序,一次配制多组液体,导致配制好的药物放置时间长,增加输液反应风险;(2)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复杂,容易计算错误而致剂量不准确;(3)溶媒选用不当;(4)使用双头输液器时,同时开放两组液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如酚妥拉明与地塞米松、果糖二磷酸钠与10%葡萄糖酸钙同时输入会出现混浊、变色现象;(5)静脉滴注速度控制不合理,如脱水患儿需快速补液,而新生儿、心肺疾病患儿则需严格控制滴速,过快会发生肺水肿等严重后果;(6)药物用法不适宜[5];(7)在未询问清楚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下,未行药物过敏试验。

3.1.4护士职业素质因素(1)责任护士对分管患儿病情、用药不完全了解,未向患儿进行用药指导,使患儿用药依从性下降;(2)口服药未做到监督用药,患儿易漏服;(3)护士交接班不详细,对特殊时间用药、特殊用药或未及时用药的患儿未认真交接,导致换班后患儿药品漏用或错用;(4)儿科护士药学知识欠缺,对药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了解不够,不能科学地指导患儿用药,不能合理地安排静脉输液顺序,不能及时、全面地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1.5实习带教不严格有的实习生带教老师不严格,常让实习生单独操作,增加了用药安全风险。

3.1.6病房药品管理因素(1)科室药品未按要求进行管理,备用药品未进行不定期清点、检查,导致药品过期;(2)应该冷藏的药品未放入冰箱保存,需避光的未避光保存,使药品失效;(3)急救药品未按“四定”管理,班班交接,影响急救用药;(4)高浓度药品未单独分类保管,药物未入原装盒或多种药混放一起,容易出错;(5)毒性、品未专柜、专锁管理,存在隐患。

3.1.7其他如工作环境因素等。儿科护士在操作中常伴随着患儿的哭闹和躁动,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判断力和操作准确性[6,7]。

3.2管理对策

3.2.1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具体措施:(1)重新优化医嘱核对及处理流程,各班护士认真落实执行医嘱制度和查对制度;(2)进一步明确主班护士工作职责,对重整医嘱、新医嘱、特殊用药及在转抄执行单和输液卡时实行双人核对;(3)加强医护沟通,在执行医嘱时遇到疑问必须询问清楚,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必需执行口头医嘱时,要求复述两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能执行;(4)加强责任护士责任意识,尽量让患儿不出病房就能解决问题,减少呼叫器响铃和患儿家长到护士站询问的次数,减少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的干扰因素;(5)每天做到对全病区所有医嘱认真查对,同时核对第二天输液卡后再行摆药,摆药时要双人查对,尤其注意查对早、中、夜班产生的新医嘱,及时发现、补救用药问题;(6)用药前、中、后要严格落实“三查七对”,杜绝错、少、漏用药发生;(7)在护士站,全院统一制作了安全信息提示板,把需在下一班使用的特殊用药、特殊时间用药在上面作好登记,每班交班前要认真查对所有药物治疗落实情况,同时做好床边交接班,严防遗漏。

3.2.2严格遵守用药操作规范(1)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液体现配现用,预防药物污染、变质;(2)配制液体时注意配伍禁忌,使用双头输液器输液时严禁一个通道两组液体同时开放;(3)准确计算药物剂量,特殊用药(如地西泮、氨茶碱等)需双人核算,<1mL的药量,须用1mL注射器抽吸;(4)根据患儿年龄、药物性质、病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调整输液速度,对需要严格控制滴速的药物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5)勤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患儿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液体渗漏,输注完毕及时更换;(6)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认真评估患儿有无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严禁做皮试。

3.2.3加强护士职业素质管理(1)护士正确认识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和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障,故应经常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加强护士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提高其慎独精神与风险意识;(3)责任护士要充分了解分管患儿的病情、药物治疗方案,做好患儿家长用药健康指导,让患儿或其家长知晓所用药品名称及药理作用,提高用药依从性;(4)加强口服药品管理,制定口服药品发放流程,做到“看服到口”;(5)科室要加强护士药学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儿科用药复杂,护士应拓宽自己的药学知识,掌握儿科常用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在使用新药、特殊药品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3.2.4加强病区日常管理(1)护士长要加强病区管理,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倡导使用静脉留置针,减轻护士工作强度和焦躁情绪;(2)每天做好“五查”,随时检查全病区护理质量,重点关注新进护士的工作情况;(3)中班、夜班、节假日要合理搭配值班人员,新老互补,实时监管各班次用药治疗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4)加强实习护士管理,要求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

3.2.5加强药品安全管理(1)科室设专人管理药品,定期检查药品质量,避免药品积压、过期,病房药品每周清点一次,3个月内要过期的药品使用红色笔记录失效日期以示提醒;(2)药品定位存放,入原装盒、统一标签,合理制定药品基数,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存放;(3)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急救药品使用完毕及时补充;(4)高危、毒、麻药品专柜专锁管理,应有警示标识。章飞雪等[8]建议使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对高危药品医嘱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确保用药安全。

安全用药论文第3篇

1 增强临床药师的证据意识证据,乃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理论内涵的核心。20世纪 80年代以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大多以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疾病的临床指标,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早搏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变化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临床药师也是以散在的药物临床研究资料、药物动力学研究资料为依据,凭经验并借助TDM结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这种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预后、诊断结果、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是建立在非系统观察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即对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在对专家和经验的依赖基础上。1993年,McMaster大学科研组开始撰写一系列有关循证医学原理的文献,并提出循证医学就是利用医学文献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由大量文献中测定、总结出的信息解决所遇到的临床个体问题。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是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新范例,它并不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临床证据,要求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文献,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应用文献(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临床药师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就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 (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

2 增强临床药师的效价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通常不包括预后指标),如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其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如治疗高血压的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临床观察能有效降低血压,又无明显的肾毒性,大多数患者也能耐受,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但自1995年以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学者从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硝苯地平虽能有效降压,但也可能促使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且剂量越大,这种危险性越大。至于药物的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就少有人顾及了。循证理论的问世,为临床药师进行药品效价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循证模式在对药物进行科学评价时,多采用以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尽可能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增强了用药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2.1 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循证药学对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证据有一套严格的分级和评价体系,疗效评价注重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其原理和方法已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临床药师可选择性或综合性利用循证分析手段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医疗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1.1 回顾性调查研究 采用集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与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报刊文摘、实验报告中相关的药物毒性、不良反应、配伍禁忌、饮食宜忌、中毒解救等文献进行系统全面收集整理,按剂量过大、违反配伍禁忌、误用伪品、质量不过关、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进一步进行系统Meta分析提供依据。

2.1.2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根据循证药学的原则,对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甄别与认定,通过进行系统Meta分析,总结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解救的方法、临床救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并把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多因素统计学处理,根据分析的结果与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数理分析,研究不良反应和药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各个因素对结果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作用机制。此外,客观分析评价目前常用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其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2.1.3 实验验证 对于不良反应出现频率高的药物进行实验验证,找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重新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从体外相互作用、理化反应、指纹图谱、主要药效学、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分析,再进行实验研究。经循证药学严格评价确证其临床疗效后,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探讨药物的整合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配方,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新型药物。

2.1.4 前瞻性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为了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和揭示试验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流行病学认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rolled tria,l RCT)是评价一种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开发的必经阶段,对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研究资料和结果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新药审批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依据。

2.2 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 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其核心思想是为患者提供成本-效果好的治疗药物。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药物经济学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药物经济学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独特作用,众多学者在卫生政策制定者已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部分研究人员也已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之一,尤重医疗成本问题。循证医药学理论不仅重视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权衡,也重视药品经济学与有效性的权衡。

临床药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任何一个机体来说,除非病情需要,并非多多益善,也非越贵越好,无论病人经济状况如何, 也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人,都不能利用技术的优势和职业崇拜强加于人,从而获得非法利益,违背自己的经济责任和职业道德。一般说来,按照临床药师的职责范围,病人要求临床药师的责任,仅仅在于治疗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实践中由于病情的变化及复杂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并非所有结果都在预料之中,由此产生的如住院日延长、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状等都可能导致超出正常经济责任的范围,需要临床药师结合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从健康需要和科学经济的角度为病人着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预后和最短的治疗周期,以科学的预见性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和结果,防止理想化、盲目性和片面性。与经济医学相比,这是一种高科技、高效益和高风险的职业业务活动。是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方针的具体表现。

安全用药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42-04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近年快速发展的网络授课形式,是网络时代人们学习的新途径。MOOC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已经转变了教学理念,开办了MOOC课程。目前,我国高校在继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网络公开课之后,大力推出系列MOOC课程,符合当前网络的高速发展趋势,为学生带来无缝学习的体验。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近年来,中药及中成药的安全问题逐年增多。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8.9万份,其中中药占17.3%。中药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学者、大众及政府的广泛关注。《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是基于当前中药应用现状,介绍中药安全性的基本理论、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警戒防范等知识,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药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题组基于MOOC建设的原理与技术特点,建设《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分析《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制作实践与经验。

一、《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制作实践探索

1.中药安全性知识点的模块化设计。中药安全性知识点的模块化设计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编制原则而设计的课程模式。《中药安全用药导论》知识模块化设计主要由授课教团队来负责完成,以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结合MOOC授课知识碎片化及课程编制实施的要求,首先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然后按MOOC短视频展示性的要求合理分割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整合与分割形成展示模块。因此,在制作《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件之前,需要将中药安全问题作为教学核心,对中药安全性整个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然后结合展示要求进行分解并绘制知识点的学习地图。(1)本课程通过纵横联合梳理,系统整合中药安全性的知识体系。(2)围绕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发现、评估、理解、防范等知识要素将课程划分成七个章节模块。(3)按章节模块设计的PPT课件或多媒体课件“知识单位”构成。如常见中成药的安全问题这一章节,划分为中成药安全用药现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与警戒、含西药成分中成药的安全问题与警戒、含有毒药材中成药的安全问题与警戒四个知识点。四个知识点形成中成药安全模块进行综合展示。

2.课程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改革。由于《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课,学生层次区别较大,既有医药专业学生,也有社会广大爱好者。因此,在课程设计前期,如何对知识单元进行布局,设计其讲解内容是课程组必须探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课程组围绕中药安全性的理论体系,适当调整授课内容。一方面,恰当地覆盖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点及基本技能,达到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考虑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选定上注意贴近生活,科普化地展示课程内容,避免由于课程专业技术含量过高,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课程组采用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慕课制作。将知识以碎片化,用简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有利于学习者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足不出户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通过分析与实践《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采用讲述、病例分析、问题导入等方式进行授课,力求保证每个知识模块都能以生活中遇到的中药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同时,语言表述力求深入浅出,对中药安全性相关的专业基本科学原理及基本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以适应网络大众学习的要求。此外,在技术上采用视频、动画、录音、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将平面枯燥的课程知识形象化,多角度展现课堂,使教学深入浅出,更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提升学习质量。

3.MOOC课程团队的合作。一个MOOC课程制作团队一般包括授课教师、助教、学生志愿者、摄制团队以及技术支持团队,团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在慕课制作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团队实行两层管理制,学校负责课程建设的监督管理,下分为教师团队与视频制作团队。(1)在教师团队中,多数课程负责人需扮演多重角色,比如既是授课教师,又充当制片人,承担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授课教师与助教的培训,课程时间控制,录像及现场实拍的组织协调,视频后期制作的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与反馈,等等工作。而且,授课教师团队常不止一个人,要具体到授课团队组内完成学习目标、内容设计、教学素材整理、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评价设计等内容,出镜的教师相当于主演,需要出镜、发声。助教则负责管理、维护和课程的相关信息,贯穿并引导课程的全过程。学生志愿者则在拍摄过程中充当听众,缓解在拍摄过程中讲课教师的镜头不适应感,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便修改教学内容。助教和学生自愿者在课程网络、网络技术问题、学生学习数据的挖掘等方面给课程提供支持。(2)视频制作团队则主要负责课程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为使视频更具丰富的表现力,常需要摄影助理进行协助或者拍摄分镜头,以利于后期的剪辑。制作技术支持团队则负责视频的剪辑,制作团队是保证视频制作质量的关键。整个课程制作中教师团队和视频团队的全程深入沟通与配合是保证课程顺利完成的重点。教师团队向视频制作团队阐释教学内容及预期表达形式;视频制作团队通过影视设计,将授课教师的想法付诸实施。两支团队在视频拍摄前、拍摄中及拍摄后的制作过程中要及时沟通,更改方案。

4.MOOC课程的。课程制作完成后,需要利用平台进行。目前,国内有很多在线视频内容点播服务商也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这些视频点播服务商通过完成各种设备的接入,包括电脑、手持设备、电视机、户外传媒等。“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中国大学MOOC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资源服务,具有资源浏览、搜索、重组、评价、课程包的导入导出、、互动参与和“教”、“学”兼备等功能。《中药安全用药导论》在中国大学MOOC进行在线,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功能庞大,个性化自主选择较为丰富,能够较好地完成课程、学员学习及教学效果评估。

5.教学互动及评价。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习者开始系统学习时以观看MOOC平台的教学视频为主,遇到问题时可查看平台上的相关教学资源或者在讨论区中讨论,同时教学团队可以借助当前常用的沟通软件QQ、飞信、微信、MSN、微博、电子邮件等进行讨论和学习。尤其是微信或QQ对吸引学生持续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沟通软件也是课程自我宣传的重要途径,能够较好地提升课程的传播范围。

对于教学评价,MOOC网提供了形成性成绩评价,既有平时的作业和测验,同时也有期中或期末测试。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在课程中内嵌测试与考核内容,学习者需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作业、参与学生互评,获得相应的形成性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计算才是完整的分数,这对学习者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学习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二、《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制作的困难

1.学生知识背景差异较大。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学生广泛,知识基础与学术背景差异较大,课程组较难把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也难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背景调整教学内容,容易导致设计的课程内容太过基础或者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2.教学成效评价有待完善。慕课在线实时的学习评价方式具有方便、快速的优势,然而慕课的教与学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教学质量反馈及学分认证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1)目前网络MOOC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均采用在线的无监督评价方式,即学生在线完成视频学习、平时作业、单元测试及考试,网络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成效评价。这种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而通常网络学员的自控能力不强,导致大范围的抄袭时有发生。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了解存在一定的盲点,也不能很好地评价和反馈教学成效。(2)由于目前慕课学习评价的开放性,课程学分主要是慕课平台授予,学生课程修习与学分尚未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可。如果试图打破当前慕课学分的认证生态,可能冲击中国教育部对大学课程大纲、学分规定、学历与学位颁发等的统一管理模式。因此,慕课教学成效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促进慕课的学习管理、学习质量评价、学习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的协调发展。

3.教学互动效果较差。慕课平台虽然可以利用讨论社会、QQ、微信等软件,实现师生互动、互评、在线问答等功能,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缺乏集体听课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和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实时地互动。在传统线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可以动态了解到哪些学生成绩优异、学习比较主动,哪些学生存在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在MOOC学习中,如果单纯的只是线上学习与讨论,而不参加线下的讲授与交流,很难像传统的班级授课那样建立真实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网。而且,由于视频制作需要一定的周期,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互动及时调整,较难达到传统课堂教学实时互动的效果。

三、《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的制作建议

1.以学习需求为中心。n程开发和设计需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通过教学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议在课程开始之前,开展课程测评问卷调研,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项目建设中,课程组基于多年校本教学的学习调研问卷以及网络调研问卷,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中药安全合理用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员来源多样,因此不仅要考虑课程面向社会广大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要顾及医学院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

2.加强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MOOC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难实现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开展MOOC教学的同时开展传统院校的班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MOOC课程教学互动的不足。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互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回归和帮助MOOC在线互动。《中药安全用药导论》开课三期,每期都有同步的在校班级授课。作为授课教师通过线下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来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在MOOC互动社区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帮助线上学生的学习。线上、线下教学互动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讨论

MOOC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使得相关高等教育机构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MOOC在线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在逐步改进,能够将学生变为更好的学习者和参与者,同时MOOC教学也是教师发展的新动力,是教师在新时代开展教学活动的新使命,将有利于促使多样化的课程开发与丰富的教学模式。中医药类课程是中医院校的特色课程,同时受到社会大众的日益关注。开展中医药类课程的慕课教学,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探讨,将开辟中医药类课程教学的新篇章。因此,制作优质的中医药类MOOC课程资源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如何将优质资源制作成既有中医药类课程的专业性,又有适合网络共享的科普性的慕课课程,是未来中医药教育资源建设的聚焦点。本课题组织制作团队,对传统中医药特色课程《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的制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总结了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2]王莉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版权特征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4,(7):86-89.

[3]闫智勇,马超英,耿耘,等.MOOCs背景下药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12-113.

[4]吴炜,吴笛,夏彦恺,等.慕课时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93-497.

安全用药论文第5篇

破窗理论最初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詹姆斯和预防犯罪学家乔治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社区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没有及时维修,有些人会因此受到心理暗示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这与我们中国成语“防微杜渐”,说的是一个道理。以促其迅速改观混乱秩序,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破窗”理论提醒我们,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生可能只源于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小事件,并揭示了细枝末节问题的处理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7年初始我们在用药护理安全管理中引用这一理论工具,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 用药护理安全存在隐患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药护理是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忽视工作制度,扰乱工作流程,用药的薄弱环节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安全问题就会日渐突出,漏洞会越来越大。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严格执行用药流程,防止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是临床过程管理的一个重点监控区域。保证临床用药的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提升的主要前提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用药护理安全存在较多隐患。

1.1 管理制度不严谨,不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如果护理人员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岗位责任意识淡漠,缺乏法制意识,工作懈怠,服务意识差,就会在护理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出现一系列护理问题。如交接班制度及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发错药、打错针、漏用药的事情在临床上时有发生;配药时不检查药物质量,使用有絮状物的药物,甚至过期药品,严重时则会危及患者生命。

1.2 业务操作水平及应激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危机意识,没有责任感。有的护士盲目执行医嘱,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辨别医嘱准确性的能力(不能确认药物的剂量、配伍及适应症、副作用),护士机械执行医嘱而又缺乏法律文书的记录;或者在抢救过程中及遇突发事件时,对药物存放地点不熟悉、对药物性能、不良反应等知之甚少,不仅忙乱无序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及时准确用药;或口服、注射后很少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

2 破窗理论与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

我们从2007年初始将破窗理论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应用该管理方法后安全管理效果满意。

2.1 成立临床用药管理小组:每个科室由护士长及2名护理骨干组成,选取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理论指导及沟通能力强的中级以上职称骨干护士,协同护士长工作。主要职责进行日常督导、提出考核方案,并量化考评;每周检查药物质量、使用情况,用药反馈等,发现用药过程及管理中的盲点,提出整改意见。

2.2 由护士长组织业务学习:包括规章制度的学习,重点为查对制度及交接班制度;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新药使用注意事项;药物的配伍禁忌;常用药物应用新进展等,每月1~2次。每周一晨会对上周用药管理小组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存在问题共同讨论,由全体参会人员提出改进意见,由用药管理小组成员将其整改意见和参会人员建议汇总后打印,形成临床用药流程或制度,共同遵照执行。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操作培训。

如为了提高抢救时用药准确率,我们不仅规定了急救药品放置位置、顺序、取用顺序,高危药品用红色警示标识,而且还每半年进行1次临床常用药、抢救药物盲取演练。将护士随机分成3人1组,由考核者发出用药指令,1人快速盲取药品,1人核对后抽取给药,1人核对后记录。考核所取用药物的准确率、操作速度及操作规范性。通过业务学习和操作练习,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药物性能、剂量、不良反应的熟知度和操作准确率,提高实战急救能力。

3 杜绝“破窗”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本能地维护,但对于毁损的东西,不仅对破坏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会加剧它的破坏程度。在临床护理药物管理中存在这种现象,如果药物保管制度严密、检查使用有序,大家会按部就班地遵守,而一旦药物管理存在问题,如药物散放无标识、急救药物缺如补充不及时、毒麻药物不定位放置并加锁等,则相应漏洞问题就会不断出现。

3.1 首先要强化护士的法制观念,加强护理用药安全教育;其次,正确地执行医嘱,制定医嘱执行流程,强调每个步骤的查对重点,特别是配伍药物及易过敏药物,需配伍的药物应查配伍表,如属新药,应单独使用;使用药物前询问患者过敏史,避免定势心理。每项用药操作必须携带执行单,每日执行单应整合在一起,装订好统一保存备查。

3.2 管理者要加强督促班次查对,杜绝隐患。我们加强了交接班制度的落实,对于常用药,采取每日小查、每周二次大查、护士长随时抽查的方式。急救药品天天清点交接登记,执行近3年药品有效期登记制,没有出现过使用到过期药品。抢救车内定量药物放置近2个月者,以白色胶布绕瓶颈1周作为标识,在临床应用时先行使用。对于高浓度电解质类药物以红色醒目的标识进行分类标志,包括药名、浓度、剂量、失效期等。

3.3 管理者还要强化风险意识,注重效果评价,防止“破窗”发生,是实施用药安全盲点零突破的关键。我们自2007年1月实施运用“破窗理论”指导临床用药以来,采用了护士长期质控,临床用药指导小组定期核查,护士自查自纠等方法,强调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强化风险意识,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无1例用药护理差错发生。

安全用药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安全性;合理用药;重要中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0-02

自古中药就被运用于医学,其治疗效果也早已得到认可。在现代在临床治疗中,将中药与西药联合运用,疗效比单独用药更为显著,但是在运用中药会发生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大多数人们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认识度低,再加上宣传力度低,若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会直接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1]。本文作者为了研究用药的安全性,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3年2月在接受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针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3年2月在接受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标准,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5.8岁。

1.2 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使用案例分析法和资料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针对采用中医治疗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其在接受治疗时的临床反应情况,主要包括配制药物方法、药物配方、不良反应情况和治疗效果。特别是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需要分析和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身体体征变化。

2 结果

8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比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未实施辨证论治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高达33.64%。

3 讨论

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为了使得药物充分发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危害,例如中西药连用不当、给药途径等等均会引发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因此应加强中药临床用药的合理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及用法:使用剂量要合理,针对不同病期、不同病例的患者选择不同剂量,若是患者长期使用一种药物,或者剂量过大,则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例如白果与杏仁等常见的中药便有其规定的使用剂量[2]。

辩证实施: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主要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而确定临床用药。诊断正确但随意给药、或者用药失误,均无法达到治疗目的,更甚者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本次试验中因没有实施辨证论治而引发的不良反应高达33.64%,位居首位。临床医生应科学、正确的诊断,严格遵守对症下药。用药的时候应该弄清出药物的非适应症、适应症、慎用对象及禁忌症等相关的注意事项,还需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程长短、等具体情况适当的调整药物用量。

规范炮制中药:部分中药本身效用不强甚至有一定的毒性,通过正确的加工炮制才能发挥其效用和降低毒性,而很多患者选择取用非成品药物自行熬制,常常无法做到规范炮制的要求,从而使药物无法发挥其正常功效,延误病情,甚至使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致使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症状,可见规范重要炮制的重要性。要规范重要的炮制,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物煎煮时间、所需温度,根据不同药物混合使用时可分时段、分火候加入不同药物,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并尽量减低毒性。此外加强炮制过程中的监管以及注意协调药物之间、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关键,可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

合理进行中西药联用: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将中西药结合进行治疗,两者合理的配合使用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副作用、促进患者恢复体质等。但若两者联合使用不当会引发很多问题,例如两者间形成络合物使药物不能被吸收;药性间的相互抵消使疗效降低甚至消失;更严重的是两者间相互排斥,混合后产生毒性,严重的甚至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详细的如含有机酸的中药与磺胺类西药联合使用,在肾小管内会析出结晶,引发结晶尿、血尿,严重可致肾衰竭。要合理的联合使用中西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使必须具备中西医药物学常识,并根据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新药物、新配方等进行改进学习,并通过临床研究了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了解临床中西药联用的禁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他:在中药使用中除了上述所说的注意事项外,患者也应该注意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凭借自身经验胡乱用药,不应采用未经验证的偏方,有的患者由于迷信偏方,自行使用过量的蝎子、蜈蚣等有毒中药,导致中毒身亡。在用药时间上也应该进行控制,长期用药造成药物毒性叠加,不利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其疗效也毋庸置疑。但其前提在于安全、合理的服用。对此应加大中药正确使用的宣传力度,使更多患者能了解如何正确的使用中药,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疗效,同时避免意外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燕斌.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60-161.

安全用药论文第7篇

一、整体舆情情况

2013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较去年同期波动明显,热点事件有所增加,舆情数值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热点舆情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病死家畜处置、养殖环节药物滥用、非法加工制售肉制品等方面。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正确引导舆论,全面强化监管,相关表态和举措也受到舆论聚焦。

注:网络媒体主要包括全国性与区域性重要新闻网站、主流商业门户网站、农业行业网站、境外中文网站等;新闻数据包含转载量。

就热点事件而言,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较为频繁,特别是"湖南镉超标大米"、"黄浦江漂浮死猪"、"海南毒豇豆"、"山东潍坊毒生姜"、"江苏无锡假羊肉"、"陕西渭南滥用高毒农药"等事件引发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5月份,受到"镉大米"、"毒生姜"、"假羊肉"等事件影响,网络媒体舆情攀升到半年顶点。

2013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热点话题新闻排行

二、月度舆情关注重点

1月,"速生鸡"事件虽已接近尾声,但网络舆情热度未减,受其影响,当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舆情指数较高。另外,"番禺垃圾菜"、"郑州假兽药"、"石家庄注水牛肉"、"农药920遭菜农滥用"等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此外,"新西兰奶粉二聚氰胺"、"挂牛肉卖马肉"等国外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后,吸引了世界目光,也引起了国内舆论的聚焦。

2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指数有所下降。其中,"海南毒豇豆"、"宁波鲜奶合格率68.88%"、光明牛奶"保鲜剂"风波虽吸引了媒体关注,但由于各方及时应对,事态迅速得以有效控制,事件影响力相对有限。此外,月底"湖南镉超标大米"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但未对本月舆情指数造成较大影响。与此同时,本月,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欧美鱼肉造假、德国鸡蛋造假、荷兰牛肉受致病菌污染等均被媒体报道并引发关注。

3月, 受"黄浦江漂浮死猪"、"湖南镉超标大米"、"河南废水灌溉"、"美素过期奶粉"几个重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舆情指数小幅攀升,事件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及乳品行业。此外,两会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其中乳品安全、重金属污染等成为讨论重点。

4月,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指数下降明显,"H7N9禽流感"疫情成为主要话题。此外,受到"美素丽儿奶粉造假案"和"多国限购令"等消息影响,乳品质量安全再次引发关注。

5月,"山东潍坊毒生姜"及"湖南镉超标大米"两个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此外,公安部公布十起肉制品犯罪案例,特别是江苏制售假羊肉案、福建制售近40吨病死猪肉案引发舆论聚焦。频繁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安全再度成为公众热议和焦虑的社会问题。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两度提及食品安全监管,李克强总理强调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的言论,得到媒体和网民一致响应。频繁出现的质量安全事件和国务院整治食品安全监管的态度,受到高度聚焦,致使本月舆情指数达到今年上半年的最高值。

6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事件相对减少,"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大豆"事件受到舆论关注,并引发了争论。此外,广州和山东农民滥用"禁限农药"、蔬菜可能"喝了"高度农药、"樱桃生虫"、"陕西渭南滥用高毒农药"、"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等事件被曝光后,引发了舆情的小幅震荡。另外,工信部"双提"行动方案以及九部门联合颁布奶粉"新政"等国内乳业监管改革相关信息成为社会热点。

三、热点舆情分析

综观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舆情,从行业分类上看,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乳业、疫情、转基因等领域。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占比较大;乳业方面,热点话题不断,但因上半年未发生重大乳品质量安全事件,舆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洋奶粉质量安全、贴牌生产等方面。另外,相较于2012年,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重拳监管也成为舆情的一大亮点。

(一)种植业相关舆情热点

种植业方面,上半年热点舆情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其中,前4个月舆情指数较为平稳,5月份开始受"毒生姜"、"镉大米"等事件影响,舆情迅速攀升。

1.农药残留超标与滥用问题依然是高热舆情爆发口,关注范围已从果蔬扩展到中药材。

1月初,《羊城晚报》报道"神奇黄瓜"放冰箱自动生长与滥用一种叫920的农药有关,此消息引发了媒体关注,分别以《农药滥用四川现神奇蔬菜:黄瓜咬一口长一截》《农药920遭菜农滥用打了"激素"的蔬菜你还敢吃吗?》等为题进行了转载。舆论调侃"农药滥用催生神奇蔬菜",并关注果蔬中含有过量激素是否影响身体健康。1月底,《南方日报》报道称广州市江南市场在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发现来自海南三亚崖城镇的豇豆样品农药残留超标。时隔近3年,海南问题豇豆再现江南市场,受到舆论聚焦。海南省、三亚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事件调查,在查明问题豇豆源头后公开向社会致歉,并在全省下发了加强豇豆等瓜菜质量检测的紧急通知,对平息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应对及时透明,豇豆的价格和销量未受到明显影响。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以《管不住的"神农丹"》为题爆料,记者在山东潍坊地区采访时发现,有人明目张胆滥用剧毒农药种植生姜,并且山东"毒生姜"不出口专内销。消息曝光后,有400多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各地纷纷围剿山东姜,网民对该事件给予了极大关注。新华网发表题为《第一追问:"毒姜"上餐桌,都是姜农的错?》的评论文章称,农民用剧毒农药种地,固然是"小人心态"作祟,但根子上还是药残检测监管不力、把关不严、内外有别、外严内宽造成的。5月29日,《新快报》用5个版面,分别以"广州多处菜地滥用禁限农药"、"菜农儿子不敢吃父亲种的菜"、"剧毒农药上的厂址只是居民区"、"国家禁用农药为何禁而不绝?"为题,对广州番禺、白云等地,以及山东沧县部分地区的菜农违规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问题进行报道。系列报道再次引发了舆论对滥用农药的关注,网络媒体分别以《菜农称蔬果不用毒农药普通人吃不起》、《禁用高毒农药"使劲用" 菜农儿子不敢吃父亲种的菜》、《广州多处菜地滥用禁限农药 菜农称什么虫都能杀》等标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转载。6月23日,《法制日报》报道说,蔬菜从田间到市场,需要对农药残留经过数十种检测方可走上餐桌。然而媒体调查发现,抽查检测项目不足、抽检人员不足、抽检仪器不足等问题还很普遍,看上去青绿一片的蔬菜,很可能是"喝"了高毒农药的问题菜。6月末,央视曝光陕西渭南滥用农药的消息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报道称,陕西渭南农药市场各种高毒农药随处可见,农药经销商违法违规随意销售;当地菜农对高毒农药的危害心知肚明,家家都有自留地,从不敢吃大棚菜。媒体还关注了山东、东北等地农村的"新自留地"现象(即大田里施过化肥、洒过农药的蔬果粮食卖给城市,小块"自留地"里的"绿色"蔬果自己食用)。新华网指出,"新自留地"现象正在使城乡农产品供给一定程度上呈现"二元结构",在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的当下,这不仅是农民"自保"的选择,也是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警示。

此外,中药材农残问题也开始引发媒体关注。6月下旬,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使得"中药材农残超标"成为热议话题。舆论呼吁反思"救人之药为何变害人之物",建议从严把关药材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有机种植。"中药材农残问题"在7月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2、"镉大米"事件引发了舆论对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

2月底,《南方日报》以《湖南万吨镉超标大米流向广东餐桌》为题报道,2009年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在湖南购买了上万吨食用大米,经深圳质监部门质量标准检验,该批大米质量不合格,重金属含量超标,但随着大米市场价格的上升,深粮集团又将这批问题大米向外销售,流入口粮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该消息被曝光后,受到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深粮集团随即召开新闻会,认为报道不实。由于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对及时,此次事件的舆论影响得以迅速平息,相关事件后续报道多以零散式呈现。"镉大米"问题再度被舆论关注,则源于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5月16日公布广州市第一季度的餐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并表示"不便透露被检出镉超标大米的品牌。"消息后,新华网等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新华网在文章《湖南"镉大米":核实三月仍无果》中梳理了自今年2月份以来湖南镉超标大米的相关信息,称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就有关情况核实了近三个月仍旧没有明确答复。文章说,"受损的农民、停工的米厂、忧心的公众,仍在浓重的'镉霾'中茫然等待。"此外,《经济参考报》还对粮食重金属检测缺失问题予以关注,文章说"重金属检测技术已非常成熟,关键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否愿意投入力量进行检测"。

随着对"镉大米"事件的深度挖掘,舆论逐渐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中国土壤污染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相关立法亟待提速》、《全国1/6耕地重金属污染 修复资金需求超数万亿》、《我国绘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 11省份耕地遭镉污染》、《"镉大米"背后的土地污染之痛》等报道不断出现。6月初,人民网援引相关数据称,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6月中旬,《京华时报》援引相关研究报告称,我国11省25个地区的耕地涉及镉污染,目前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全面会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6月下旬,新华网报道说,由于土壤污染,珠三角多地蔬菜重金属超标率达10%-2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问题较突出。此外,新浪微博中关于"美杂志称中国移民体内重金属超标"的消息被网民大量转发,网民调侃"每个中国人站起来都是钢铁侠"。舆论呼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当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以立法形式保障土壤环境。

(二)养殖业相关热点舆情

养殖业方面,上半年相关事件发生较为频繁,事件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热点舆情主要集中在病死畜禽处置、养殖环节抗生素和重金属滥用、问题肉制品等方面。其中,1月份"速生鸡"事件、3月份"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和5月份"肉类食品犯罪"典型案例舆论影响较大,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周期较长,话题延展性较强。

1、受"黄浦江死猪事件"影响,病死畜禽处置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3月初,养殖户将死猪弃置河道致黄浦江上流水域出现大量死猪的消息曝出后,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和热议,使得"黄浦江死猪事件"成为当月热点舆情事件。此次事件还在全国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时间各地纷纷曝光丢弃病死禽畜的消息,包括湖北宜昌长江支流发现大量死猪、陕西咸阳渭河城区段出现死猪、四川彭山河道散落千只死鸭、江西河流发现大量死鸡、湖南浏阳河漂浮70多头死猪、河南省灵宝市境内水域漂浮死猪等等,新华社"中国网事"综合媒体报道制作"'猪漂流'阶段性地图",并指出"尽管其他地区尚未出现类似沪浙两地数量庞大的死猪漂浮现象,但死猪漂浮已不是一个小区域的问题"。有媒体评论指出,这充分暴露出国内养殖户集中区域的病死家禽家畜无害化处理机制和监管层面存在严重缺失。

2、养殖环节药物滥用依然是舆论紧盯的常态话题,重金属滥用则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

2012年,养殖业抗生素滥用问题就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出现了多个热点新闻,特别是12月份"速生鸡"事件则成为了年度热点舆情事件。综观今年上半年舆情热点,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问题依然被媒体关注。

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调查:饲养牲畜吃人药 谁受害?》为题报道了河南海润兽药厂在生产兽药过程中添加违禁抗生素事件,消息曝光后,引发大量媒体转发。当晚,农业部责成河南省有关部门迅速查处,并派出工作组前往河南督导。事件发生在速成鸡事件后,形成了连锁式的负面影响,部分网友认为,速成鸡事件并非个案,而是国内普遍现象。《京华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地地方执法部门对养殖用药情况缺乏基本监管,每一次执法的"姗姗来迟",都意味着纳税人购买的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如果公共服务者始终不用看纳税人的脸色行事,那么这种懈怠与失职便很难彻底纠治。3月上旬,《南方周末》、《财经》杂志等媒体报道了我国养殖业存在的抗生素和重金属滥用问题。媒体介绍,中美两国科学家分别在北京、福建、浙江的三个大型养猪场检测到149种耐抗生素基因,养猪场还在饲料中超量添加铜、锌和有机砷制剂,使得生猪体内重金属超标。《财经》杂志指出,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和重金属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不可小觑,亟须充分评估与应对。4月中旬,《第一财经日报》在广东一家饲料厂暗访后指出,含砷添加剂的使用面并未如传言那么严重,但不排除小型猪场超量使用含砷添加剂的可能,并质疑监管部门在实际的监管工作当中,还存有种种不足。

3、问题肉制品案例频繁曝光,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

今年2月和5月,媒体集中报道了"公安部公布6起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和"公安部公布了打击食品犯罪专项行动中的10起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等消息,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涉及到辽宁假羊肉卷、贵阳"毒鸡爪"、江苏犯罪团伙用狐狸和老鼠肉冒充羊肉、福建40吨病死猪肉流入餐桌等案例让公众震惊,也引发了国务院的关注。

对此,舆论指出,肉制品质量问题事件都或多或少的折射出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和监管力度问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评论称,面对这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监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庞大数字和血的教训之下,任何的诸如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等问题都显得苍白无力。新华社评论称,假劣肉制品背后有多少"假劣监管者"?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追问。老鼠多固然是老鼠的问题,但同样也是猫的问题。猫不会捉老鼠,老鼠焉能不多?假劣肉制品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假劣监管者"却无需为失职渎职担责,好比只用一只手拍巴掌,因为无法形成合力,自然也无法拍响。

此外,1月初,《法制日报》曝光河南大用集团长期加工病死鸡卖给肯德基麦当劳;1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题为《问"水"牛 横行到何时》的报道,揭露了石家庄牛肉市场乱象;6月,《羊城晚报》爆料,深圳惠州交界处存在不少私宰场,每日有超过万斤的注水牛肉流入深圳市场。以上报道,均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三)乳业相关舆情热点

上半年,乳业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舆情主要围绕婴幼儿奶粉展开,其中洋奶粉质量安全和贴牌生产成为关注重点。同时,政府部门强化乳业监管的一系列举措,也受到舆论聚焦。

1.国内乳业质量安全舆情相对平稳,但争议不断。

上半年,国内乳业舆情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其中网民爆料的个别事件由于各方应对及时,处置得力,舆情较快平息,未形成热点话题。主要包括光明"保鲜剂"事件、"宁波抽检六品牌鲜奶合格率仅为68.66%"、"南山婴儿奶粉维生素K超标900多倍"等。

虽然,上半年国内乳业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但围绕国内乳业的议论一直不断。2月份,香港、澳门出现"奶粉荒"的消息被媒体不断报道。媒体称香港拟出台措施限定大陆游客在港最多购买两桶奶粉。对此,《人民日报》联系之前曝出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限制中国人采购奶粉的消息,发文《奶粉限购该让谁脸红?》说,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到海外购买婴儿奶粉,是对国内奶业的失望。4月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召开"国产与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调查结果"新闻会,称"检验证明国产婴儿奶粉质量优于进口"。消息后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媒体指出,检验结果还需要对"受检测的奶粉品牌、检测参照标准、覆盖率"等信息予以说明。网民认为,报告结果与消费者实际感受相矛盾,且中乳协作为国内乳企的"娘家",难逃为国内品牌代言的质疑。5月5日,央视"面对面"采访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就网络舆论的各种质疑作出回应。对此,300多家网络媒体以《中乳协回应国产奶粉优于进口质疑:抽检主流品牌》等为题进行转载。《新华每日电讯》评论文章说,"国产婴儿奶粉质量优于进口"的消息引发数万网民吐槽,其中顶起者寡而拍砖者众。应清醒地看到,国人热衷国外奶粉、拍砖国产奶粉的背后,推崇的其实是国外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2.洋奶粉质量安全受聚焦,"洋奶粉贴牌生产"成为上半年乳业的新话题。

1月下旬曝出的新西兰奶粉双氰胺事件,致洋奶粉质量安全受到聚焦。《北京晚报》消息称,外媒报道称,新西兰牛奶中检出一种名为双氰胺的有毒物质。新西兰农民通常会在牧草上喷洒双氰胺,防止肥料的副产品硝酸盐流入河流和湖泊,同时促进牧草生长。事件曝光后,引起了部分国内消费者的担忧。对此,国内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新西兰政府积极回应,事件波及到国内外乳品企业、市场和相关产品,舆情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各方反应之迅速,远远超过预期,洋奶粉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月中旬,人民网报道称,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在入境口岸约有649批次进口食品化妆品查出质量问题,国内消费者偏爱的新西兰进口奶粉中,又有善臣婴儿配方奶粉、贝姬优选婴幼儿奶粉、贝唯乐婴儿配方奶粉查出不合格被销毁。舆论指出,洋品牌质量问题不容忽视。3月中旬,广东奶爸在天涯论坛发帖,称其4个多月的女儿在喝雅培奶粉一个多月后出现右胸肿大现象,医生诊断怀疑为性早熟。随后,"雅培奶粉致女婴性早熟"的消息在论坛、微博中引发高度关注,猫扑论坛相关网帖的点击量达79万余次。雅培声明该奶粉不会导致婴儿性早熟,称网帖消息"不实",要求发帖人删帖并书面道歉。对此,网易财经文章感叹洋奶粉的牛气范儿,呼吁中国家长积极发声,不要让追捧与认可成为洋奶粉脱责的底气。3月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标榜为荷兰原装的"美素丽儿"奶粉,实际上是被不法进口商掺杂过期奶粉后重新灌装的问题奶粉。《新华每日电讯》评论指出,"美素丽儿"问题奶粉事件,不仅让消费者看清洋奶粉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也再次折射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

洋奶粉贴牌生产问题也受到舆论关注。3月末,标榜为荷兰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奶粉造假遭曝光后,引发了媒体对洋奶粉产地的关注。《南方日报》援引业内人士言论称,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洋奶粉品牌已超过100种,其中有近80%的品牌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混淆视听。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说,约八成洋奶粉是国内企业贴牌生产,其中有些企业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包装上却写着"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法治周末》指出,海外商标注册便利、国内外信息不对称、奶粉代购者恶意炒作,让国内"伪洋奶"泛滥。舆论呼吁有关部门对洋奶粉加强监管,民众也应理性消费,不要一味迷信洋品牌。5月1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聚焦洋奶粉乱象",对"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等问题进行曝光。节目播出后700多家网络媒体予以转载报道,媒体纷纷痛斥贴牌洋奶粉"挂羊头卖狗肉",并认为这种乱象的背后是质量监管的失灵。

3. 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受到关注,舆论提出要"让婴儿奶粉成为食品安全突破口"。

5月16日,工信部印发了《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消费信心行动的方案》(简称"双提"行动方案),旨在重点解决婴幼儿乳粉的质量安全问题,重塑人们对国产婴幼儿乳粉的信心。6月18日,在全国食品安全周工信部主题日活动上,工信部消费工业司的副巡视员高伏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解读。舆论指出,建立严厉的惩处机制是当前提高乳制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此外,5月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工作,强调会议指出,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当前要把提升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作为突破口,把优质国产品牌树起来,使消费者的信心提起来。"按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成为关注热点,200多家网络媒体对此予以报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提升婴儿奶粉质量安全之箭,挽弓月满,已在弦上。要保证离弦之箭准确中的、不偏不倚,仍需各方用力。政府的每一分努力,企业的每一分改进,都应该让全社会看得到、感受到,以此提振信心。6月中旬,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被舆论称为"奶粉新政",受到高度聚焦。舆论认为,"奶粉新政"将从根本上提高国产奶粉的竞争力,有利于国产品牌的长期发展。此外,6月初,新华网以《农业部要求从源头上提高国产牛奶质量》为题,对辽宁锦州召开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现场会进行了报道,近百家网络媒体予以积极转载。

(四)舆论聚焦政府重拳监管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举措

2013年上半年,针对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相关举措,高调倡导重拳出击加强监管,相关新闻也成为上半年舆论关注的热点。

1.李克强总理对食品安全的多次表态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1月23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并严肃指出,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他突出强调:"要把食品安全要作为考量各级政府转变职能的一把重要标尺。"有舆论指出,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这样的表态非常必要且意义非凡。但接下来需要努力去做的是如何有效落实。3月,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再度指出,"食品安全,那可以说是天大的事",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代价。这样的表态受到关注。

5月份,李克强总理更是多次提及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舆论高度关注。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提出,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严格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肉类产品掺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此,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中央的态度和部署给了人们信心,而维护这种信心,需要监管执行真正严起来、硬起来,以实际行动惩处害群之马、震慑不良商家,营造起安全健康的食品生产经营环境。中国新闻网评论指出,本周召开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两度提及食品安全监管,显现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5月13日,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指出,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最近掺假羊肉、毒生姜事件接连发生,加重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些事情虽然只是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但影响恶劣,危害很大,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决不能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指出,李克强总理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番话,引起强烈共鸣。在掺假羊肉、"毒生姜"等事件接连发生之际,"重典治乱"这一共识更加凸显。近来,从有关食品安全的"最严"司法解释出台,到"最严格""严厉打击"等词语频现食品安全工作部署,一再释放依法治理、从严监管等明确信号。高压线通电才有威慑力,捍卫餐桌安全,既要织密法网,更要不断打出执法重拳,使不法分子"步步惊心"。如此,才能让老百姓餐餐放心,持续提振对"盘中餐"的信心。

2.各部门重拳整治,合力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受到舆论聚焦。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应对,重拳频出,相继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合力打响了"食品安全保卫战",受到了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

4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将严惩违法犯罪,加强应急处置。各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重典治乱,对有危害食品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另外,公安部开展"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农业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卫生部、农业部联合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正式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开展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开展肉及肉制品专项治理行动、工信部婴儿奶粉"双提"行动方案,九部门联合出台奶粉"新政","两高"联合出台法律解释要求对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等一系列措施被媒体积极报道。舆论认为,这彰显了中央政府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举措。此外,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食品安全法》修订等话题也受到舆论关注。

五、舆情传播特点

(一)报道数量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呈总体上扬态势。2013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较去年同期热点事件有所增加。2012年上半年,热点事件主要有"烟台药袋苹果"、"甲醛保鲜白菜"、"立顿茶叶农残"等。而今年上半年,广受关注的热点事件则包括了"镉大米"、"毒豇豆"、"毒生姜"、"黄浦江漂浮死猪"、"假羊肉"、"陕西渭南滥用高毒农药"等,数量明显增加。此外,舆情数值总量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网络媒体舆情(包括新闻报道和评论,含转载量)总值近5万条,峰值近1.4万条;今年上半年舆情总值则达到16万余条,峰值近5.5万条,近乎翻了5倍,可见当前食品安全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媒体关注度依然很高。

(二)报道来源上,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依然很强,"网帖微博曝"有所减弱。从上半年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媒体分布情况来看,能够引发高度关注的报道主要还是源于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舆论监督有所增强,"毒生姜"、"毒皮蛋"、"郑州假兽药"、"注水牛肉"、"陕西渭南滥用高度农药"等事件都是由央视曝光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而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曝光度和热点形成方面,作用有所减弱,微博和论坛更多地成为了扩大事件影响和网民参与议论的平台。

(三)报道内容上,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与滥用问题仍是舆论关注焦点,是高热舆情的引爆口。从上半年热点事件分析可见,当前,舆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的热点依然是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违法添加有毒物质和滥用抗生素等问题。与此相关的报道,一般都会引发高度关注,成为舆论的热点。例如"毒豇豆"、"毒生姜"、"海润兽药添加违禁抗生素"等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多涉及农药兽药残留与滥用问题。

安全用药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临床用药; 护理安全管理; 实施过程;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84-02

Nursing Clinical Drug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Practices/LIU Xiao-ye,FU Luo-xiu,MO Yan-l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2):84-85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care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and how effective.Method:The hospital choice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380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tion by medical staff set up a special nursing clinical drug safety management team to identify nursing clinical drug safety hazards exist,develop specific Drug management cards,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drugs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improve the care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de of clinical medicine care safety training,and selecting 380 case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served as controls.Resul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linical drug treatments,the incidence of defects and errors in medic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expired drugs,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Care safe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Torch Development Zone Hospital, Zhongshan 528437,China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与临床药物的安全使用密切相关[1]。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护理缺陷中,与药物安全相关的缺陷约为33.5%,怎样才能够有效安全的应用药物,这是临床护士的责任,同时也是监督管理的重点问题[2]。本文选择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临床用药的380例患者,组织医务人员成立专门的药物安全管理小组,制定药物管理制度,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临床用药的380例患者,其中210例为男性,170例为女性;年龄15~79岁,平均(53.9±4.8)岁;同时成立临床药物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药物安全的管理工作。同时选择实施管理前的380例患者作为对照。

1.2 方法

1.2.1 成立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由科护士长作为小组负责人,组成成员为本科室的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以及药品管理员[3]。共同商讨制定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程序及内容,主要负责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安全用药的监督和培训工作等,最终目的是提升和完善临床用药安全性。

1.2.2 设计并制定药品标识卡 依据药品相关管理规定,由药剂科、医务科及护理部共同制定高危药品管理目录,同时对高浓度及高危药品进行特殊标识,制定药品管理手册及药品标识卡等,通过具体科室实施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到各种标识的规格和颜色[4-5]。对于高危药品及高浓度药品用白底红字的塑料牌做标识卡,近期标识可分为两类,分别为3个月和6个月,3个月近效期标识选用白底黄字塑料牌,6个月近效期标识选用白底蓝字塑料牌,塑料牌大小均为5 cm×2 cm,按照规定粘贴。药品管理卡为硬质卡片,大小为3 cm×3 cm,其上具体表明药品的生产厂家、名称、剂型以及有效期。

1.2.3 查找临床用药护理安全隐患 统计实施药品护理安全管理前1年出现的有关药物护理方面的问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具体的原因,组织小组成员到外院及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同时邀请药剂科的工作人员一同学习药品的管理规定[6]。

1.2.4 完善查对护理核心工作制度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详细制定院级和科级的护理工作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三查八对制度,认真执行药物查对制度。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排班模式,对于进入临床的药品至少要有两人核对,交接班时要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工作制度,降低单人操作出现风险的几率,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后方可将药物给出,在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对时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如询问患者的姓名,保证用药对象的正确,降低护理用药差错发生的几率,争取做到零失误[7]。

1.2.5 规范各类药品标识的使用 要单独放置高浓度药品和高危药品,同时在合适的位置粘贴标识,对于非原盒存放的药品必须使用药品管理卡,散装的药品要完整填写纸卡,将其放在盒子的外面,不同药品应用种类不同的管理卡[8-9]。定期回收过期的口服药和针剂。注射用的药品按照日期顺序排放,对于有效期在3个月或6个月内的药品必须要标注近期标识牌,专柜摆放高危药品,同时用醒目的标签作为提醒。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1.2.6 建立临床护理安全持续培训制度 临床安全用药要不断地提升护士的药学知识掌握量,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研发以及药品种类的增加,护士所掌握的药品知识无法满足临床工作,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学习新的内容[10-1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药剂科人员学习新药用法、临床用药安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制定管理手册,明确提出工作质量标准,确保所有人员熟悉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方法,降低用药的盲目性,确保护理安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实施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后,临床用药缺陷及差错率明显降低,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于药品应分类放置,定期对药品进行整理,及时更新标识,确保临床各类普通药品及急救药品的完好率,降低出现过期药品的几率,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的督导作用改正了过去常规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对药品的定期更换、经常整理,能够有效的避免药品出现过期的问题。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对整个医疗系统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患者的基本需求之一。通过对临床用药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了用药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一个放心、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丽丽.药物警示标识在我院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做法与体会[J].海峡药学,2011,23(4):231-232.

[2]梁海涛,施孝金,钟明康.用药错误及其预防[J].上海医药,2011,32(4):161-163.

[3]薛洁.临床护理人员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与策略[J].护理研究,2011,25(1):6-8.

[4] Huan Xiaofeng,Wu Lingyu,Hou Xueqin,et al.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nursing marks system in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10,10(10):749-750.

[5]韦秀芬,李慧敏.产科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291-292.

[6]陈登高.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31(30):5456.

[7]邱华珍.心内科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70-271.

[8]覃凤琼.口服药样品一览表在精神科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33-2134.

[9] CHEN Ye,Zhou Wen,Wang Xiaoyu.In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method in drug management improvement and experience[J].China Pharmacoeconomic,2012,27(3):254-255.

[10]率红莉,张加强,吴金丽.精神科住院病人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41(2):946-947.

[11]丘红梅,罗璐红,何淑梅,等.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用药与护理措施[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