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4:23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1篇

(池州师专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没有规定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体现了对知识的新的处理策略,即在弱化死记硬背,强化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强调课本和师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课本对知识的建构即课本研制者的建构。课本知识在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应进行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应特别注意的是: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丰富和拓深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

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方武,池州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和文章学研究。

与过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所有其他课程标准相比,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知识。但笔者认为,从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强调看,从新课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提法看,从新课标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整体强调看,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由于“知识获得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又是师生多个视界的经验融合过程”[1]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过程又具有更多的个体经验性和情感体验性的课程学习特性,这就使得这种处理策略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抑制过去业已存在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本研制者、教者、学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学制宜地主动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为课程知识的建构开拓无限的空间。为促进课程知识的建构,本文拟对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问题略作论析。

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即是课本研制者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之于课程教学的意义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和教的主要依凭。课本的研制要全面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建构就应当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鉴于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编写并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于编写者思路的改变,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37),鉴于语文教育界的确存在淡化知识的主张,有必要首先指出这种做法和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有人把过去语文教育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把教学中出现的一切极为可笑的现象(诸如将学生作文中描写老鼠被撞得“不省鼠事”的“不省鼠事”判错,“同心协力”绝对不能写成“齐心协力”,表示“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成语一定是“惟妙惟肖”而绝不能是“栩栩如生”等等)当做“知识中心”批。恰恰相反,这不是“知识中心”,而是教师无知识的表现,是教师轻视知识积累而结成的恶果。再者,“知识中心”固然不对,但只是错在将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忽视了不应忽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反对“知识中心”从逻辑上也并不能由此必然推出可以淡化知识的结论。就过去长期使用以及现在仍在使用的主流课本的知识状况而言,远未达到过分饱和亦即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因而必须淡化的程度:就文艺文体而言,“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3]就常用文体而言,记叙文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几要素以及顺叙、倒叙、插叙而外,也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说明文的知识更是干瘪得可怜,干瘪得只剩下那几个诸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之类的说明方式;议论文呢,除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议论文普遍规律的教条,以及“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极为表象的论证方法之外,也就无所谓什么知识了。就汉语知识而言,修辞知识也就那几个辞格,唯一讲得多一些的是语法,而汉语语法又基本不符合汉语的特征(陈寅恪、王力、张世禄、张志公等都是这样持论的)。[4]因此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状况,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和结果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满足’的功能。”[2](7)显然,这些更不能成为淡化语文知识的理由,相反,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地重新建构课本知识的紧迫感。因为,“对于知识系统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总是能够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判断来学习语文”“也很难做到为感觉和思考的内容提供基础,想要做到完全准确的、合理的、到位的感觉就更难了。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的、理念的、概念的东西作为学习能力的支持的话,这样的感觉理解能走多远,所谓思辨的、研究的、迁移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2](37)因此对于课本知识,回避和淡化都不是办法,关键是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要对现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审视和完善,又要放出眼光从相关领域的新成果中吸纳有用且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知识。总之,课本的研制者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极强的知识敏感性,使课本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虽允许与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有一定的滞后,以便有一个进一步检验、挑拣的余地,但整体上应与知识的时展大体同步,这样才能从知识的维度保证课本不落后于我们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才能负责任地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适应时代进步的知识,而不是尽学习那些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尽管这样的知识终究也有过时的一天,尽管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老让学生学习陈词滥调的借口。这样说也并非是要课本知识一年一个样地变动不居,只是说在目前的课本知识几乎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的确应该作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而当这种重构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保持大的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渐进性发展经常地作一些小步子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知识发展变化的形势。从语文课程知识的人文性特征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吸纳的新知识增加了一些难度,只要处理和组织得当,也并不会对学生的理解接受产生多大障碍。“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5]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工作是目前根据新课标研制新课本的复杂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也是异常复杂的,需要组织相关领域权威学者和课程专家集体攻关。这里仅就汉语知识、常用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这几个主要知识系统中的主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聊备参考。

(一)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6](296)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但程序性知识最初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经过多种条件下的练习,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6](124-125)故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与言语表达能力关系密切的是言语知识,言语知识本质上是运用语言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尽管它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言语知识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包括言语活动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言语的人员系统;言语环境是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并获得展开的背景因素,是言语的活动条件系统;言语作品包括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任何实际的言语行为都必须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协调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对语法知识运用的产物。据此,有人甚至主张将语文教学直接界定为“言语教学”[7]。如果不考虑篇章表达中的超乎言语层面的谋篇策略、主旨提炼、形象经营等因素,那么这种观点庶几可以成立。虽然言语学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学科,但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二)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应该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知识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常用文体内容层面的知识(诸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不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产生。当这种基于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写作需要推动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因此,从写作发生的观点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形式知识中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建构课本知识时应该特别关注。

过去的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8]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9](234)“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10]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请记住我站域名/]有一定联系。我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9](24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三)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应该丰富和拓深。此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学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11]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三个方面,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过去的课本所疏忽,因而是今后的课本知识建构时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较全面的知识覆盖网络,对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课本在吸纳这些知识时必须经过为适应学生深浅度的“研发”即再创造性的精加工过程,以便以深入浅出逐渐渗浸的恰当方式在课本体系中进行表达。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编进课本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实际。过去的课本在这方面喜欢作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也就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过去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9—15.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8-359.

[5]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J].语文建设,2002,(5):11-18.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6-20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6.

[9]方武.议论文体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34,247.

[10]吴应天.文章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2篇

关键词:国际知识产权法学 Seminar 主动海绵式 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研究”(JG0943)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概况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产权规则,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用英语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立法动态,并能提高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资料的阅读和撰写能力。在我国沿海的对外经贸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亟需懂外语、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复合人才。不过目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中文教材存在数量少、教材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且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直接选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检索、查阅WTO、WIPO网站的英文资料,这对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与国际知识产权案例等内容,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路径。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定位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类门课的学习。目前双语教学所运用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我国高校环境下,主要是指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双语教学根据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可以分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因此采用何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运用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教学,可以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和运用。高校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外语课,重在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并能用英语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践,包括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语言能力的学习。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Seminar 教学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知名学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指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题定期共同讨论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被称为“主题式讨论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索大量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然后形成报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课上进行演讲和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这无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1.基本模式:

(1)教师确定国际知识产权法专题内容,将学生2—3人分组,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专题学习任务并制作英语发言稿和PPT,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其余学生自学归纳;(2)演讲学生就专题运用多媒体依次发言并总结(本科学生可用英语演讲、难点处可用汉语讲解),演讲结束后其他同学就困惑用英语提问,演讲同学答疑或交互式探讨;(3)教师就专题问题进行要点梳理、难点解答和归纳。(4)演讲同学的PPT在Seminar课后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上传教师申请的课程公共邮箱,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并由教师上传与专题有关的中英文资料作为辅助学习内容。(5)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资料准备、英语表达、思考总结归纳以及答疑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占总评分的40%。

2.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层次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采用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应是有所差别的。本科生的Seminar双语教学,可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英语与汉语交错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划分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展开,重在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硕士生则可尝试采用全英语型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内容可围绕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前沿而确定,打破单一教材的局限。专题英文演讲内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网的公开英文资料和案例进行检索与学习。

(2)学生主动海绵式学习与团结协作式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演讲特点、归纳特点和交互式特点,学生除了领会原版教材的内容外,还需大量阅读和搜集相应的英文资料。这就将学生被动式填鸭教学转变为主动利用网络搜集和吸收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演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组2-3人共同准备,团队的分工协作沟通尤为重要, 将学生独立封闭学习转变为共同探讨合作学习,遇到专题难点可以共同讨论、拟出英文演讲提纲,制作生动活泼的PPT,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障碍上也可以互帮互助。

(3)双语交互式讨论使师生教学相长。课堂的讨论和质疑是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的部分。对于专题内容的交流、质疑、辩论,需要学生在大量课前阅读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将问题厘清,对于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答疑和梳理专题重点,这个阶段英语和汉语交互使用,对学生问题理解的效果较好。同时双语交互式讨论能有效针对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授课而言,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学生某些创新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困境与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一本合适的原版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英文著作较多,但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专著很厚,页数过多,内容晦涩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有些则倾向与某个学术问题的前沿讨论。在英文教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考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二)对教师授课要求高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英语读写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佳,一般都接受过Seminar教学模式的授课,更能体会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以达到以上授课条件。其次,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而言,备课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课备课量的三倍,在课堂讨论中要把握讨论动态、及时答疑,这对教师而言,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编写相应的英语授课计划、采用课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试的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时总量设置较为不足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内容量大,课前准备、课中的演讲和讨论,需要英语思维和实践,没有充足的课时,学生很难跨越母语到英语的语言障碍,开展充分的探讨。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的一门分支学科,在高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低于30课时,在开展Seminar教学模式上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英语能力与Seminar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的课前英文资料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并在英语口语上较为熟练,否则无法在上课中进行交互式双语探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畏难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该教学方法无法在本科学生中直接全面铺开,需向具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授课,通过阶段性才能有效开展。

四、“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多方位选购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经验

教师可以在选择教材上多看多比较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其次,要解决购书的途径问题,利用网络和多种途径购买书籍。在挑选和比较数十本国外知识产权的书籍之后,笔者选择了Frederick M. Abbott, Thomas Cottier, Francis Gurry撰写的《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2011版作为双语教材,因其体系的清晰、内容的基础性以及最新修订版反映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最新变化,作为Seminar双语教学较为合适。但是该专著页数较多,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需要编写适当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阅读专门的章节展开学习,同时也要辅以中文的国际知识产权教材作为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法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掌控课堂讨论进程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知识,还应理解英语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则、内容和案例,能与我国国内法进行比较。其次是英语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专业知识,不只是诵读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中文翻译,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讨论中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掌控,以免讨论偏离专题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调节好讨论气氛,避免讨论过于沉闷、陷入沉默境地或过于激烈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友好状况。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专题问题,用双语答疑解惑。以上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三位一体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课时充足的小班化授课,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小班化授课是双语交互式教学中最为理想的授课模式。30人以上的学生课堂规模,较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生发言的机会受限,容易走神,教师对讨论现场的掌控也较为困难。20-30人之间的小班授课,在课时量适当增加、课时充足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较好地运用“Seminar”交互式探讨模式,在讨论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讨论和教学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四)课后归纳总结不可偏废

“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实践、思辨性强,讨论内容会有一定发散性,因此课后的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进行归纳,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而没有掌握实质的知识要点。课后的归纳总结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学生重在对专题核心问题和课堂疑问知识点的双语总结归纳。教师则不仅局限于此,还要对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方法、专题重点的增补、学生疑问的解答等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总结和完善;以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又能不断总结提高自己“Seminar”双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出版社,2011:134-135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3篇

摘要:利用“三轮复习法”进行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适应性考试复习,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反复复习和强化练习,由浅及深,既有点的知识,又有面的综合,让知识达到系统化,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思维;创新;基础;集中;阅读;理解;综合;提高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反复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就如何搞好英语总复习,总体设计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从单纯注重传授语法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复习中我们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引导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在总复习中的指导思想。

二、总体设计:“三轮复习法”

根据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轮复习法”作为毕业班的总体复习设计。“三轮复习法”是指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知识复习和适应性考试复习,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能使学生较好掌握所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第一轮:以课本为主线的基础知识复习。

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注重语言点的应用,对各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同时还注重基本句型、词组、名型的过关、并通过配套练习、复习检测形成能力。在归纳知识点的方法上,通过学生的综合提炼,归纳整理,再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等活动,展现在课堂上,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同时在班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引导示范作用。

在词汇的复习上,本着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的基本原则,集中一定时间,突破单词关。英语教师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采用集中复习中学课本单词表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曾经相识,易于记住”),也可以拿中考词汇表来背记(这样的好外是“针对性强,求知欲旺”),还可以把平时学习中碰到的生词(包括课文中的或每次练习题里的生词)都抄录下来,反复记忆,做到碰见一个就记住一个(这样做的好处是“刚刚见过,印象新鲜,语境辅助,易于联想,利于用活”)……总之,要根据学生情况,选定最佳方案,过好单词关,之后坚持分散复习,巩固拓展。

第二轮 以《英语周报》为主线进行复习,系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这一轮要求重点突出,学生在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化整理,抓住重点,强化记忆。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内容,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记忆能力。第二轮复习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做到讲一练一评结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要领,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变知识为能力。复习课课堂教学内容如下

1.语音。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关键,部分学困生英语差的原因就是语音没过关。帮助学生过好语音关,进而掌握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热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首先帮助学生学好26个字母,48个音素,打下良好的语音知识基础,紧紧围绕元音字母在重谈开闭音节中的读音及字母组合的发音,单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加ed和名词复数及动词的读音规则进行教学。此外,还要把语音教学有机地纳入到单词、句型和短文教学中去,做到音词句三者相结合。

2.单项选择。课堂教学的第2个步骤是单项选择,即语法知识的强化,单选题量大,要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可以使复习更加有成效,带动知识的全部掌握,促进使用能力的提高。单选题的具体做法是:(1)学生针对复习内容进行预习(2)完成《英语周报》上练习(3)核对答案,认真分析原因,教师适当引导(4)查漏补缺,适时汇总。

3.书面表达。写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对学生整体语言水平的检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背诵(Reatation)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方法。如果记熟了几十篇题材各样的英语文章,我们就能从中借鉴各种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会讲的母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不太会讲的英语了。当然,仅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进行许多写的练习,让学生动笔去写,尽量做到表达准确,内容要有条理,使用学生熟悉的句式结构和词语,恰当运用时态、语态、把握不大的词语不要用,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4.阅读。按照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阅读原著”的原则,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读,其次是广泛阅读,多方涉猎,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做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

5.听力理解。课堂教学的听力理解,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以提高听力成绩。

(1)首先要领会要义:从听到的材料中,确定听力材料的中心,弄清说话人的主要意图,要求学生不要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未听懂的单词上,而要集中注意力在内容和大意上。(2)细节理解:要求考生获取事件的细节、时间、数字、地点、号码、颜色等,有些数字还要做一些计算,听时要留心与数字有关的词,比如《英语周报》第 21 期上有篇材料涉及学生总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女生中想当教师者占女生的百分比、男生中想当教师的人数,最后问学生中想当教师的人数,计算较复杂且涉及数字较多,学生很难做对。(3)推理判断:根据所听内容,推测语境,将听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情景画面”,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观察、推测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说话者的身份、观点、有时还要推测词义等。

英语测试表明听力是学生的弱项,尤其是在理解语句和回答问题上,原因是平时听得太少,因此需要加大听的力度。

第三轮:指导与适应性训练。

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同时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从而使复习达到良性循环:基础知识—创新运用—能力形成。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习氛围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09

因为初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科目众多,课业量大,而英语学习的主体在于词汇、语法,所以学生很少会在课下进行预习、复习等英语方面的学习。因此就需要教师多做努力,在课堂教学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新奇的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都说“好的开始,预示着成功的未来”,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堂导入的方式是十分多的,那么教师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堂开始前播放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或者英文小短片,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都集中在课堂上。之后,再着力于课堂内容的讲解。

二、课前测验,复习学过的英语教材知识点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初中英语的学习都是十分枯燥的,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英语知识点,不愿意主动的学习英语,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帮助。

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课前,分发英语的章节小测试卷,检验学生的词汇、语法,其中的重点是要检测上节课所涉及的课堂内容,检测的英语知识点不需要多,但是要精,把控重点和关键,同时教师要严格把控学生的做题时间,在规定的5到10分钟之内,让学生交上测试卷。交过试卷的学生,进行下一章节教材的预习,而教师要快速粗略的审阅试卷,迅速总结学生上节课的收获c还未掌握的知识点,将所得结论简单的标注在教材上,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三、结合实际生活,延伸课外知识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熟记单词,然后在学生大概掌握单词含义的基础上,将单词代入教材进行课文的学习,其实就是简单的记忆单词加上语法知识点的串联。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得英语学习的方式简化,但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甚至会让学生觉得无聊,不愿意听课,因此而产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厌恶。

教师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生活的点滴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当日或实际的生活,利用相关的英语知识点,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学的最近几天就是万圣节,教师可以简单的用英汉双语讲解的方式,普及关于万圣节的相关知识点,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外万圣节的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移情心理,将学生对于万圣节知识点的兴趣,转移到对于英语的学习上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延伸学生的课外知识,进而增加英语的知识面。

四、熟能生巧,口语交流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熟能生巧,对于语言这门艺术的学习更是这样,学生要将英语放在重要的地位,多多练习,使英语的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尝试进行英语的口语教学,在课堂的开始用简单的口语进行打招呼,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生进行良性的英语互动。教师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进行英汉双语的教学,先慢速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路,再用汉语进行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尝试用英语回答,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点的练习,有效的进行英语方面的教学。

同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理,进行创新式的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课下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前告知学生课堂的讲解内容,给学生准备的空间,这样就不会出现,只有教师使用英语口语,而学生没有回应的现象;另一个部分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协调多向性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彼此用简单的口语来进行学习交流,这样学生觉得既有趣,又不会使课堂变得尴尬。活跃了气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点。

五、提问、启发式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主导者,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进行英语的教学,达到师生相互配合的良好课堂。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不要“满堂灌”的一直讲解英语语法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对于一些过于简单的知识点进行筛减,而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选择性的作为后续的补充知识点。对于真正要着重讲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设疑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英语知识。

教师也要注意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对于比较难的英语知识点,在作出指导思想后,交给学生来解决,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英语知识点的分析,总结出适合的解决方案。比如英语阅读理解,不要一味的查字典逐字逐句的看,学生要运用教师曾经教授的关于做题的方法,并且结合自己的思维想象力,探究英语做题的具体方法,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提高做题效率。

教师的提问、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不能掉以轻心,注重把握教学节奏。

六、总结测验,巩固知识点

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巩固知识点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注重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注意把握课堂时间与授课节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交流。

同时教师也要做好两手准备,提前在课下就课堂教授内容进行整理,整理出关键知识点的测试题,帮助学生巩固英语知识点,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相关的英语语法知识。

其次,教师要根据课前的英语习题测验,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处理上一节的英语遗留问题,尽量解答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毫无顾虑的继续学习其他的知识点。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性;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中小学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对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求艺术性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并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同时作为母语,应该最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危机,即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致使语文学习的效果不好,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反思。

认真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特点,总结出出现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艺术性,更缺乏语文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只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灌输,这样就把语文的艺术性美感淹没了,将情趣盎然的知识肢解为零散的知识点,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在长期的恶性循环中使学习效果降低。

二、提高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语文的艺术性,需要从导入、课堂设计以及结尾三个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提高中小学语文导入的艺术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加强艺术性,这就需要从本节课的实际特点着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讲求艺术性,又要提高教学效果。

1.开门见山,解析课题

作为文章的眼睛,题目是对整篇文章的提炼,要充分地利用题目,进行有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利用一首简洁优美的诗歌,引起学生对梦想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可以直截了当清晰明朗。进而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课题,呈现疑难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点燃其思想的火花。

2.变换刺激,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在语文教学的导入中讲究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利用实物或者实际操作,对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例如在《这个世界的音乐》中,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法,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重视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以及生活中的美。

3.巧设悬念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孔乙己》中,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或进行改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提高课堂设计的艺术性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关键,需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把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要对知识进行酝酿,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做到情感飞扬,引导学生对传神语言的捕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读者进行对话,达到情感的共鸣。其次,要精心的构想,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就教材中震撼人心的有价值的东西着手,进行个性化的构想,对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另外,要很好地驾驭课堂,要把握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灵活地处理课堂问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具备综合的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真正地驾驭好课堂。

(三)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性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结尾是对整个课堂的升华和总结,可以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作用。一般来说,要做到结尾的艺术性方式有以下几种:

1.总结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要结束时,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的内容,加强对重点的强调,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孤独之旅》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进行阐述,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教师对环境因素进行总结,起到渲染故事情节气氛和烘托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便于学生领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问答测验式结尾

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检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回答,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可以采用抢答、选答等多种形式。

3.对比式结尾

对比式结尾是指在课程结束后,将新学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进行对比,通过对照,概括出知识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而总结知识特点,把握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通过对婉约诗和豪放诗的对比,总结区别,习得两种诗歌的特点。

总之,要想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从课前导入、课中和课堂结尾等方面进行设计,加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学[J].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07).

[2]张金宝.加强对语文导入的艺术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7(02).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6篇

关键词:总复习;初中语文;效率;方法

当进入到总复习阶段后,多数学生常会体会到学习时间的珍贵。学生的书桌上堆满了各学科的复习资料。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初中阶段的学科知识,怎样提高复习效率。这是学生所面临的难题,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初中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的总复习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语文复习效率,也很重要。

一、合理安排初中语文总复习流程

按照复习教学基本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应对复习训练程序进行优化整理,将复习流程进行有效地整理,唯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总复习阶段的训练程序可以分成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摸底测试: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2011年至2014年的各省中考试卷,检测学生的初中语文知识以及语文能力。

第二步:系统复习:语文教师按照考试的要求、复习目标以及范围,结合知识板书,对学生加强指导,让学生逐项复习。如:教师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列举出: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这五种表达方法,比喻、排比、拟人、借代、设问、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借古讽今、抑扬先抑、运用典故、寄情于景、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然后用课文来说明运用这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的好处,以此进行针对性复习,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第三步:重点复习:在系统复习结束后,语文教师要从中选择具有训练意义的重点知识,对学生加强训练。在重点复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到知识的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薄弱点。

第四步: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将所有初中语文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编制成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第五步:按照我国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以及结构,编制初中语文中考试卷,让学生进行模拟考试。

此外,在语文总复习阶段,教师还要围绕教学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效率。对于初中语文知识,教师将区分知识难易、主次部分,而学生也要掌握语文知识的难易部分以及主次部分。在总复习阶段,语文教师要分配好教学时间,抓重点,处理难点,全面提高复习教学效率。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多问、多看、多练。

二、充分应用创新课型

中考作文复习也是初中语文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复习要求采取科学方式,加强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在所有的科学方式中,设计以及安排号复习课型,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从以往的语文总复习情况来看,多数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弥补缺陷、抓住重点以及争取时间等,采取的是“先布置写作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作,最后批改作文”的教学模式,虽然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写作课堂上,但是教学方法较单一、课堂节奏慢,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复习效果不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采取以下课型,进行总复习教学。

其一,信息交流课。在信息交流课上,教师以专题形式组织课堂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情况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表达与记忆。例如:语文教师在将班级学生分成多组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介绍下自己觉得写得较好的抒情文,并阐述原因。而其他成员则阐述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或针对该学生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进行分析。

其二,素材积累课。语文教师在进行总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包括了:①学生自身的材料,如“我”、“社会和我”、“自然和我”、“我和人生”等,为应对写自己、写理想、写他人等记叙文提供相应的素材。②便于引用的语文材料,如真人真事、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③能够借鉴的材料,如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的短小精美范文,让学生认真阅读,并对这些范文进行揣摩,研究范文所用表达技巧。

其三,构思练习课。在构思练习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练习的密度,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构思练习课作为一种具有教学价值的课型,能够提高语文总复习效率。所以教师应充分运用构思练习课,指导学生对一定数量的写作题目展开构思练习,让学生拟提纲。而且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快速构思,加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练习,并从中找出优秀的作文提纲,加以点评。

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文资料和相关新闻信息等,将其作为学生拓展训练的信息资源,让学生通过进行不同类型的题目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相关资料,如“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这一新闻,将其作为语文总复习的第二信息,让学生收集“反法西斯”的相关内容,然后针对“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写篇读后感或抒情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唯有提高初中语文总复习效率,要求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总复习流程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应用信息交流课、素材积累课以及构思练习课等创新课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加强复习训练。

参考文献:

[1]吴西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理想状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0(07):776-777.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7篇

关键词:语法 策略 落实 效果

一、逐项突破,三步落实

语法的内容虽然广而杂,但说到底终归是由许多具体项目组成的。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内容按照先一般后特殊、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逐项学习,化整为零。

我认为在实践中,每个语法教学都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行记忆语法规则,理清逻辑关系,建立项目内部的语法结构体系。第二步,在仔细分析例词、例句上下功夫,使学生切实体验每个语法在语句中的作用。选择一些典型的例词、例句进行背诵、默写,这样才能把正确的语法项目和相关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与语境和情感联系起来。第三步,把所学的语法规则放到相关的习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它们的用法。再把它们放到相关的教材中进一步验证。坚持进行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法又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系统归纳,三点框架

“语法是从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的规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按照它的逻辑系统建立语法体系,其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变语法知识为语法能力。要建立较为系统的语法体系,有三点非常重要。

1.总体把握语法内容,了解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包括各类词的概念、分类、用法及构词法;句法包括句子的概念、分类、基本结构、句子成分等。同时,指导学生经常回顾,归类总结所学的语法项目,把它们放到总语法体系中再加以梳理,就能随时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漏洞和难点,运用语法解题时,便能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对症下药。

2.指导学生认真整理语法笔记

整理的笔记体现着适合自己的语法体系,也体现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手头或许有很多的语法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语法的总结可谓准确、详细、系统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自己整理的笔记最能贴切地反映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难度和学习方法。亲手整理的笔记比那些现成的语法资料要符合实际,有效得多。当然,整理笔记时可以参考资料,但重要的是要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落实语法体系的归类整理。比如,现行教材是按照语法功能来编排语法体系的,而且把一个语法项目编排在几课或几个单元中,我们可以按自己的学习习惯或认知能力来整理笔记。

3.对于自己整理的笔记要经常复习

复习中,一是要联想,相互对比、补充、推导;二是要联系,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联系,在教材和习题中联系,让自己的语法思维融于语言实践中。

三、突出重点,精益求精

我经常告诉学生,抓住重点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作用。只要对重点语法知识能够运用自如,语法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所谓重点是指那些常用常考、易错易混又不容易理解的语法项目。比如语法里边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句法里边的句子成分、主谓一致、倒装、虚拟语气,从句方面的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重点因人而异,但确定重点时要抓住“常用常考”和“不易理解”两个特征。对于那些重点语法项目,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语法体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整合教材语法,集中教学,精讲精练。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整理好语法笔记,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最终达到潜移默化、融会贯通。重点语法项目往往难懂、难记、难用,但它们是语法学习的重点及语言运用的关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反复操练,精益求精。

四、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语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把语法学习和日常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始终。在语法课堂上,我常给学生们讲,学语法的时候要想着语句和文章,学文章的时候你要想着词句和语法。具体地说就是要认识到语法知识和其他基础知识一样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学习过程中,要让语法学习、教材知识、项目训练、习题检测、语言运用始终能够交替进行,相得益彰。指导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定时定量的习题落实训练,要有意识在教材中找到相关语法点加以印证,要在落实后及时总结,在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处理教材和习题时,指导学生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出错的语法点放大,深挖其后的基础语法知识,复习巩固所涉及的语法知识,使其逐渐固化到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2008年.

语文重点知识总结第8篇

一、三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实施方法

“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的总体特点是:属于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范畴,课堂教学主要运用语法翻译教学法。采用传统教室授课,承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作用,尊重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个人判断与选择,重视构词法、句型等语言结构和难句分析以及词义的讲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背记课文之后的词汇表和短语,找出课文中的难句,并通过补充例句加以巩固,课后必须复习,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强调语言系统的掌握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听写、提问、讲解、举例类推等方式和布置学生完成预习、复习、书面作业等任务得到强化,着重听、读、写、译,兼顾口头表达,不增加或很少增加课本以外的课后练习。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的总体特点是:在注重交际的同时,把注意力也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所以,注重语言知识的目的在于发展交际能力,在于利用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输入必须建立在交际教学的框架之中。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与“注重语言知识”或“注重交际意义”模式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继承了‘注重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而‘注重语言知识’模式只限于无意义的语言知识的灌输,‘注重交际意义’模式又摈弃语言知识。”

反映在教学活动上,形式与意思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两个极端是形式和意思,之间存在着许多形式与意思比例不同的定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定位的教学活动。William Littlewood在其Task-Based Learning of Grammar一文中提出五种活动模式:非交际性学习、准交际性语言实践、交际性语言实践、结构化交际、真实际。

Littlewood的形式――意思连续体表明:意思成分随着活动的真实性提高而增加;反之,形式成分随之减少。但不管是“重形式(focus on form)”的非交际性学习,还是“重意思(focus on meaning)”的真实际,都没有完全排斥对方。在非交际性学习活动中,也可能存在一定意思成分(主要指语义上的意思);在真实际活动中,还可能带有一些形式成分(主要是需强化的结构)。

二、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各实验班前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现将参加各种教学模式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值、全距、标准差及全距总结如下:

此表数据表明:“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与“注重交际意义”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标准差与标准误比“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要高,说明前两种教学模式学生成绩离散度大,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而后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更稳定、均衡,更趋正态分布。

为了使各模式教学效果对照更清晰,我们还对各实验班学生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作了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述:

(其中FOF代表“注重语言知识” 教学模式;FOM代表“注重交际意义”教学模式;FAM代表“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

通过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优秀率还是及格率,“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 教学模式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种教学模式。由此从一个侧面表明,此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当我国高职外语课堂还在使用“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的今天,本课题提倡“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本课题认为该模式比较切合当今中国的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因为,“注重语言知识”模式与外语学习的目标和机制相悖;“注重交际意义”模式不切合我国高职外语教学实际,不能满足高职外语教学需要,也与外语学习机制不符。而“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则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即比较符合外语学习的机制,也能适应我国高职外语学习的环境和需要。在实施该模式时,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该模式吸取了“注重语言知识”和“注重交际意义”的优点,教学的重点必须是在交际教学的框架中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

Littlewood指出,有意识地学习和无意识地习得都能促进外语水平提高。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他推荐外语教学的两步法:

第一步为交际前活动。属于语言知识和单个语言技能的输入和训练阶段。通过认知活动(教师讲解,语法练习等)和学生习惯形成活动(重复,操练等),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学生在此阶段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语言点上。

第二步为交际活动。属于整合内化技能阶段,是学生综合孤立的单个技能以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目的的练习活动。从语言的生成建构观点出发,此阶段是促进学生自然习得外语的过程。学生在此阶段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交际意义上,而非语言知识上。

根据Littlewood的观点,两步法的教学进程是:从最初的语言知识入手(教师讲解、演示、语法练习等),到最终的交际活动(学生、师生之间的主题对话、自由对话、讨论等)结束。根据我国的高职教学环境和特点,最初的语言知识输入阶段是教师主讲。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教学决不可停留在这一阶段,而必须进展至两步法的第二阶段――交际活动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外语教学目的的催化剂,是帮助加快学生习得进程的不可少的学得阶段。真正的习得只能通过第二阶段实现。能否实现两阶段的教学步骤也是区别“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与其他模式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