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1:19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第1篇

关键词:实验动物;防疫工作;生物安全;安全管理

实验动物作为实验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1],在欧美、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都有着50年以上长足的发展,实验动物硬件条件和行业管理规范也已经非常完善,具备先进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水平,实验动物质量也越来越高,比如啮齿类动物都已普及到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2]。我国从1988年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来,也逐渐建立了法制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管理体制[3]。尤其是近10年来,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出来,与国外发达国家逐渐饱和并略有降低的实验动物使用量趋势不同的是,我国实验动物使用量成倍增长,高校与科研院所、医药企业都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实验动物设施,设施规模、硬件配备都已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肩。随着设施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而实验动物的饲养方式,尤其是啮齿类实验动物,大多是以高度密集化的方式进行饲养和动物实验,如采用独立通气式笼具(individualventilatedcages,IVC)使得单位空间饲养量比常规饲养方式提高了近两倍。在我国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种类、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实验动物标准和质量也在逐渐提高[4]。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专业化、规模化也迅速发展。但与之相应的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手段、检测水平以及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啮齿类实验动物使用质量还一直停留在清洁级水平,SPF级供应量和使用量比例还很低,另外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病原种类和检测方法还存在一定差距[5]。可以说,我国大规模的繁育和使用实验动物给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

1近年来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问题的事故案例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指对实验中使用的动物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害进行相应的防范和控制,其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包括繁育、运输、抓取、麻醉、采血等[6]。此外使用实验动物时,在风险评估中要充分考虑动物源性感染性微生物的伤害特征。有证据显示,实验动物还能通过唾液、尿液和粪便散布动物源性、感染性微生物和其他的感染性因子[7]。总之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问题一直伴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最近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对我国两家科研机构近百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同时被发现感染了实验室源性布鲁氏细菌事件发表评述并提醒业界关注。2019年12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确认96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布鲁氏菌感染呈阳性。随后12月10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官方网站也确认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13名学生也感染了该布鲁氏菌,他们是曾经去兰州兽医研究所实习过的49名学生中的13名。《自然》还披露早在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学生和员工被教学用山羊布鲁氏菌感染的事件[8-9]。有关实验动物获得性病原感染事件在国内外引起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在媒体和杂志上屡见报道。如何明忠等[10]2004年对实验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调查显示,20世纪末全国各地实验大鼠和工作人员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检测的阳性率都非常高;2003年北京某实验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感染SARS病毒并引起一定范围内传染事件;2004年天津某医院收治9位来自同一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1];2006年长春某高校中药系实验室76名实验学生中发生10名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事件[12];2009年法国食品卫生安全署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动物病体进行实验研究时,意外感染致命性炭疽病菌,受感染的5名人员被紧急隔离至医院监控以及治疗[13];2011年,芝加哥大学实验室一研究员因实验动物而引发皮肤感染蜡状芽孢杆菌[14]。以上这些案例的发生表明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对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2清华大学在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

随着高校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建设,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5-16],从而对实验动物相关的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校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动物中心”)作为学校15个校级平台之一,始建于2007年,是我校“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校级平台。我们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各单位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适用于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实验动物相关的探索和尝试。动物中心现有一期动物设施建筑面积2900m2,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小鼠IVC笼位2万个、大鼠IVC笼位300个、家兔100笼位;二期动物设施建筑面积4700m2,2019年11月份投入使用,小鼠IVC笼位3.5万个。目前为校内18个院系、近300个独立实验室的实验动物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保障。由于每天进出动物设施的工作人员和师生近600人次,因此做好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防疫工作至关重要。动物中心运行10年来,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AnimalCareandUseCommittee,IACUC)和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防疫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落实,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防止动物疫情发生和对动物进行医护的管理制度。动物中心在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6项有效措施。

2.1严把“入口关”,是预防实验动物病原输入的关键环节

所有实验动物项目在开展前,必须经过IACUC的审阅和通过,赋予IACUC编号后才可以订购动物,确保后续的动物实验合理合法合规,得到稳定准确的实验结果,保障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及实验动物福利。10年来,动物中心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较少,主要是实验小鼠、大鼠、兔和豚鼠,其中小鼠占实验动物使用量的95%以上,大鼠约占4%,其余为实验兔和豚鼠。针对动物中心实验动物来源及实验目的,可以将实验动物分为做短期实验和需要长期繁育保种实验两大类。由于使用者对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质量及遗传质量缺乏了解,对于做短期实验的实验动物,动物中心统一进行订购和健康检查。具体订购实验动物的原则是根据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每半年公示的《实验动物生产动物质量抽检结果》和供应商的规模和行业口碑,遴选优质的合格实验动物供应商。在此基础上,动物中心进一步要求候选供应商按时提交最新季度抽检动物健康检测报告。动物购入后,实验小鼠、大鼠、兔和豚鼠需要经过具有一定资质的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仔细观察和记录动物的精神状态,然后适应性饲养至少3天,确保无异常情况发生后再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对于引入需要长期保种繁育的实验动物(如遗传工程小鼠),首先要求引入机构提供至少最近3个月的哨兵鼠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质量报告。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来源小鼠的机构一般都会给出供应动物所在设施、所在房间和所在笼架哨兵鼠至少最近3年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情况,期间出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情况都会列出,并提供设施的防疫管理程序。国外的检测病原种类也比国内标准所要求的多。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构对实验动物设施缺乏这方面的报告,一般只给出设施中几只小鼠送检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结果,缺乏供应小鼠所在房间及笼架哨兵鼠的检测结果,因此很难确定提供动物的真实健康状况。对于外来需要长期繁育保种的小鼠,进入动物中心后将安排生物净化,去除不符合国家SPF级要求的病原小鼠。动物中心设有基因工程小鼠繁育保种房间,所有动物中心以外来源的动物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方式进行生物净化后才能进入。动物中心为保障生物净化受体用小鼠的质量,专门引进SPF级B6小鼠进行繁育,以此满足实验室对野生型B6小鼠的需求,避免外来动物带来防疫的风险。10年来,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动物中心繁育供应的B6小鼠微生物和遗传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生物材料在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方面的广泛应用也为实验动物防疫安全提出挑战。所以,在生物安全管理上要把控好各种来源的生物材料安全性检测,防止存在人源或动物源传染疾病病原在实验动物上使用。现在人源化动物模型的制作和使用越来越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临床来源的人肿瘤组织是生物材料中风险最大的,动物中心要求研究者要确认病人无传染性疾病。其次是针对各种来源的可传代的肿瘤细胞,动物中心要求提供检测证明,排除支原体等病原。实验动物研究项目在递交申请时,涉及有害物质时要求详细填写危害和风险评估,以及出现污染后的应急处理方案等,为以后在项目执行阶段提供依据。

2.2严把“出口关”,是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和保障动物福利条件的需要

实验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实验大鼠、小鼠从免疫学讲都是免疫相对缺陷的,原因是实验大鼠、小鼠从出生到安乐死都一直饲养在洁净的屏障环境,没有机会接触到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性病原,也不对这些病原进行免疫。实验室动物测试区若得不到有效的防护,很容易被环境和人的病原感染,形成病原的放大效应。研究者若需把实验大鼠、小鼠移至屏障环境以外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中进行测试,必须通过IACUC的审查。同时,IACUC要求实验室动物测试区有防止野生动物进入或实验动物逃逸的措施,如门口设置挡鼠板,房间布置捕鼠笼、粘鼠板等。IACUC会授权动物中心兽医定期和不定期对实验室测试动物区域进行生物安全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测试后的实验大鼠、小鼠不能再返回屏障设施,只能放置在屏障外区单独设置的设施IVC内,以免动物因屏障外区不确定因素和测试材料给屏障环境带来风险。在一期和二期建设中,动物中心都设置了屏障外实验室测试实验小鼠返回的洁净饲养空间,可以短期内继续进行实验观察,空间内设置独立的送排风和独立的通气笼具饲养,这样的设置把潜在的风险排除在屏障环境之外,避免其他屏障内动物受到影响。

2.3严把“屏障关”,保障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的基本要求

饲养在屏障环境的实验大鼠、小鼠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对屏障环境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空气流从硬件设计上要满足各行其道、避免交叉。若硬件和空间不能满足,需要从软件管理等方面在时间上避免交叉操作。动物中心人员进出频繁,每天进出屏障环境的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近600人次,而人员又是屏障环境防疫安全较难控制的危险源。屏障入口设置门禁是动物设施常规配置,动物中心还对所有屏障环境的房间设置门禁。对申请进入动物中心开展动物实验的人员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要先通过培训考核取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再集中进行屏障设施使用前的培训,并由专业人员讲解和演示口罩、头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人员、物品、动物的流向,动物饲养笼使用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在开展动物实验之前还要对实验者进行动物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动物如何抓取固定等基本操作,以减少后续在独立操作中被动物咬伤的几率。另外,对无菌手术操作也需要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兽医在屏障设施内巡查工作,对实验者在后期的动物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会进行及时纠错,以保证将人员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实验人员所携带的动物实验材料也是“屏障关”较难控制的方面,实验材料进入屏障主要通道是传递窗。传递窗紫外线杀菌的有效率比较低,紫外线照射时间一般要求15min以上才能达到杀菌效果。而实验人员有时会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强行开门取出物料。为根除隐患,动物中心将传递窗全部更换通量更高的氙光灯,将照射时间缩短到3min,测试杀菌效果可达到93%以上。对常用的实验材料(如注射器、离心管、棉签等)高压灭菌后免费供应实验人员使用。对于难以消毒灭菌的实验记录本禁止传入,在屏障内配置联网计算机和打印机,实验者可以下载实验数据表打印,记录数据后存入计算机,纸张带回实验室保存。其他常规循环使用的笼具、清洁用品等要使用脉动高压灭菌锅121℃,20min灭菌后使用。动物饮水采用反渗透膜过滤、紫外照射杀菌和定时臭氧消毒的方式保持无菌状态,使用自动灌瓶机减少人为带来的污染,达到抑制水中细菌和真菌滋生的目的。罐装水瓶存放有效时间不超过7天。动物中心在二期动物设施采用自动饮水系统,完全封闭且达到无菌状态,对动物质量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除严把动物“入口关”外,对屏障内的动物根据防疫级别分级控制,比如动物中心繁育小鼠的房间设置为最高微生物控制级别,其次是动物中心代管的基因工程小鼠房间,再次是实验人员自己繁育保种的基因工程小鼠房间,再低的是从繁育房间取出的小鼠进行测试实验的房间,从供应商来源的小鼠测试房间或从其他机构来源的小鼠防疫级别设置最低。人员流向、动物流向、物料流向都要严格按照从高到低,绝对禁止逆向流动,若再进入防疫更高级别的房间要隔离至少24h。

2.4严把“监测关”,监测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状况,为稳定实验结果提供保障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病原传播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定期对屏障环境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在饲养笼架设置垫料接触型哨兵鼠,定期对哨兵鼠进行检测是啮齿类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常规采用的病原检测方式。动物中心对小鼠微生物检测的病原种类比国家SPF级标准要求的更多,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基本一致,目的是保障我校的实验动物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为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动物中心将自己保种生产的B6与CBA杂交一代作为哨兵鼠,此鼠所有需要排除的病原均为阴性。每周换笼时从所在检测笼架每一个笼盒内用镊子取一撮脏垫料集中在一起作为哨兵鼠的垫料,脏垫料接触至少8周后进行第三方检测和自检。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的哨兵鼠,需要进一步对所在笼架进行抽查,最终确定病原感染笼盒,并进行隔离,安排生物净化或淘汰。对于发现的疑似感染动物,要紧急进行隔离,做好接触环境和饲养笼具的彻底消毒,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净化,防止污染、防止进一步扩散。

2.5严把“医护关”,确保动物实验项目顺利开展和保障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建立模型操作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特别要高度重视疑似微生物感染,因为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健康问题存在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的风险。动物中心现有小鼠笼位2万多笼,很难实施兽医每天的巡查。因此,有效的方案是:兽医培训实验人员和饲养工作人员识别动物健康状况,出现紧急情况时,如发现动物死亡或濒临死亡、大面积皮肤外伤等,须及时向兽医报告。其他一些非紧急的动物健康问题使用红色的兽医照料特殊笼牌记录,兽医重点巡查红牌笼盒的动物状况。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动物医护效率。对紧急的动物健康问题,遵照生物安全操作流程,对接触环境进行消毒处置,将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对死亡或濒死动物在生物安全柜进行剖检。剖检流程主要是进行体表观察、采血检测、大体解剖、病变器官组织取样切片诊断。由主治兽医初步诊断,写剖检报告,提交给实验者。对巡检出现的问题,由兽医现场指导实验人员进行护理。对于死亡的动物尸体或者实验剩余的动物器官样本,则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办法,由专门持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15,17]。兽医每周的巡检,将兽医诊断和照片汇总后邮件发给相应的实验者和实验室负责人,做出进一步的处置。IACUC授权兽医对出现健康问题的动物进行处置,确保动物得到及时的医护,疑似传染性疾病得到及时的控制。

2.6严把“技术关”,确保动物中心专业技术服务支撑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技术高水平、服务高效率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动物中心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动物中心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处及生命学科校级平台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多项人员考核制度,实施趋同化管理,基本做到了人员稳定,核心技术人员不流失。为了能保证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动物中心每年对技术员提供不少于两次的行业内技术交流及培训。核心技术人员参加国际交流和实验动物专业技术学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再学习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

3结语

生物安全管理第2篇

自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有关它的争论就一直不断,有赞成的,也有质疑的。基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强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我国在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上,积极应对,取得了定的成果。

积极采取措施,出台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办法

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法规主要有:1,《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5月9日实施。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3月20日起实施,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第一次将农业转基因生物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3《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3月20日起实施。4,《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3月20日起实施,规定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标识制度。5,《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2002年4月8日颁布,7月1日起实施(已于2007年12月1日废止)。6,《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2004年6月12日颁布。以上管理办法主要体现了转基因安全管理的三个方面:(1)安全评价制度;(2)进出口安全管理;(3)安全标识管理。

安全评价制度,始终是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核心

实施安全评价制度,安全评价是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制度,由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最后由农业部审批。安全评价工作按照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个类别,以科学为依据,以个案审查为原则,实行分级分阶段管理。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尚不存在危险,具有低度、中度、高度危险四个等级。

对转基因水稻等重要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一般从五方面、分五个阶段进行。一要考虑受体生物的安全性:二要考虑基因操作的安全性,如基因来源、结构、功能、转基因方法等是否安全;三要评价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四要将转基因产品与常规产品相比较,综合考察其安全性:五要联系转基因生物的用途、规模、应用环境及控制措施等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安全评价重点考察其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包括转基因作物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营养学评价,过敏性评价,毒理学评价等多方面。转基因大豆或油料作物有相应安全评价标准。

进口安全管理,规范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秩序

对境外公司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在中国境内进行两年多的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检测验证,并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合格后,由农业部共发放转基因大豆、油菜、棉花等18个品种的进口加工原料用安全证书。

标识管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凡在我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等5类17种产品。生产、销售和分装单位必须按规定进行标识,以便消费者知情和选择。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工商、消协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执法检查,并使消费者了解相关法规。2002年以来,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工商部门与消费者协会,连续四年对转基因农产品标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查处了多起违规案件。目前列入标识目录的转基因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标识,有效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生物安全管理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微生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06-02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必须逐步提高,实现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微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具有其独特性,随着实验室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切实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师生的安全健康,是实验室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

1.开放时间长。作为高校的开放实验室,除了固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必然要承担在校师生的大量科研实验活动,而且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决定了试验完成的周期较长,因此往往是全天、全年不间断长期开放。

2.服务面向广。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教师还包括校外技术合作的研究人员。

3.开放项目多。实验室不仅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验项目,还承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此外,教师的科研实验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

4.微生物菌种繁杂。实验项目多导致实验室内的菌种类型和数量众多。由于科研实验的前沿性特征,许多实验菌种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的以上特点无疑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因种种不安定因素而在实验室引发的,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使实验操作发生阻碍、失控、暂时或永久停止,并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故[1]。基于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自身特点,除了一般性的设备损坏、被盗,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外,笔者将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归类,并就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1.消防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1)用电隐患。一方面是供电系统问题,主要是供电线路老化,以致漏电着火,也有电容量不足,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问题:①设备“超期服役”,留下安全隐患,导致失火。②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和维修。③长时间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电源,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因温度过高而失火[2]。(2)用火隐患。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3)高压容器隐患。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常用设备,如果未按规定定期检验发生压力表失灵,安全阀堵塞等情况,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可导致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②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若操作不慎,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不按规程操作,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生物安全隐患。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①实验室环境条件差,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未配置生物安全柜,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如果管理不严格,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②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细菌可能产生变异,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辐射安全隐患。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导致身体损伤。

三、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安全教育优先。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因此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完善制度为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所以要落实制度,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3.规范操作是目的。事前教育,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为了最终保证实验室内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能够规范。如果实验室内的操作都能够按照实验流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则安全隐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让每个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能在了解实验流程、熟悉仪器操作后才正式开始实验十分重要。

4.硬件改善是保证。硬件条件是实验室安全的物质保证,涉及实验室安全的硬件改善是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通用安全设施配备;其次,要保证高品质专业环保设施及个体防护装置的到位;最后,要保证安全标识全覆盖。

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高校平稳、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面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迫切性,管理者必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优先保证资源配置,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相关措施。安全无小事,稳定是保障,安全稳定是高校快速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勇,刘军山,黄启来.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生物安全管理第4篇

关键词:生物节律;安全;驾驶人

1 引言

在人——车——路这个 交通 系统中,由于人的因素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数占97%左右,其中约有93%是由驾驶人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事故率,就必须做好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在驾驶人安全管理方面,多数局限于抓思想 政治 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和安全 教育 等,却忽视了人体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 规律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企业 的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教育天天抓,客观环境和条件都不错,驾驶人自我保护意识、业务技术能力、责任心也都比较强,按常理不会出事故,结果竟出了事故。分析事故原因,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

2 生物节律的一般规律

根据 计算 ,在一个人的70年生命范围内,智力与情绪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55天;情绪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80天;智力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共有70天。三重临界期是更少的。在双重临界期特别是三重临界期,应注意避免人的失误,以防止出事故。

3 生物节律对驾驶人安全行车的影响

驾驶人操纵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从环境(包括车内环境和车外环境)获取相关信息,经大脑中枢器处理(思考、判断),由手脚做出相应的控制动作。驾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统计表明,由于驾驶人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15%左右。驾驶人当日的体力、情绪、智力对整个驾驶操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他的生物节律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 驾驶过程需要驾驶人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驾驶这个行为上,在智力的低潮期,人的判断能力下降,很难从众多复杂的交通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特别在凌晨2—4点生物节律最“脆弱时间”,这时人的注意力几乎降到了零,驾驶人往往对出现的小状况不能做出最佳反应,在慌乱中使小状况变成了大事故。

最危险的是临界期,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生理、心理均处于频繁的变化中,人体各器官之间可能会出现失调现象,比如自我感觉明显不好,对工作或生活的情绪低沉,遇事会出现忧郁寡断,很容易肇事。据有关资料统计,驾驶人责任事故的发生有50 ~70%是在“临界期”之中发生的。 4 生物节律在驾驶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为了预防 交通 事故,提高驾驶工作的可靠性,我们要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到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实践证明这非常有效。江苏省某汽车运输 企业 ,从2003年2月起开始运用生物节律指导安全管理,当年发生事故总起数较前一年下降了42%。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4.1 强化 教育 ,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通过开设培训班或讲座等形式,使得运输企业得管理人员乃至每一位驾驶人了解生物节律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安全驾驶的重要意义。

4.2 依表行事, 科学 安排驾驶任务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绘制出每一位驾驶人的生物节律表和生物节律曲线,从中查出每位驾驶人每月的最危险区,危险区和临界区,以图表的形式公布在安全活动专栏内,并据此安排相应的驾驶任务。

4.3 健全安全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区别管理

车队或班组长要具体掌握每个驾驶人的生物节律,对于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由车队分解到班组和个人进行联保,由班组承包个人的安全,不许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单独出车,对于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要进行安全谈心活动,明确其在安全上应注意的事项或安排其轮休,做到防患于未然。

4.4 采用多种形式,提醒驾驶人注意

在每位驾驶人出车时,告知其当天的生物节律情况,对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在其车上插小红旗,以示提醒;或者把驾驶员当天的生物节律表打印出来贴在车上,对重要的情况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注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物节律情况,在车上放置一些小摆设提醒驾驶员。

5 结语

生物节律与许多疾病关系密切,如睡眠障碍、抑郁症、肿瘤,为此我们要提高每一位驾驶人的身体素质。生物节律系统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工作中与领导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导致节律紊乱,出现与人体生物节律不相吻合的异常现象,要求每个驾驶人在掌握自身节律特点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各类环境对自身节律的影响充分考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应在安全上多留一份心,确保安全。

生物安全管理第5篇

关键词:生物节律;安全;驾驶人

1 引言

在人——车——路这个交通系统中,由于人的因素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数占97%左右,其中约有93%是由驾驶人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事故率,就必须做好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在驾驶人安全管理方面,多数局限于抓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和安全教育等,却忽视了人体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教育天天抓,客观环境和条件都不错,驾驶人自我保护意识、业务技术能力、责任心也都比较强,按常理不会出事故,结果竟出了事故。分析事故原因,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

2 生物节律的一般规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机体内,按照自己的特定的“时间表”,进行运动的规律。生物节律原理是1960年冷泉港国际生物节律座谈会以后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它反映生命活动周期与人类体力、情绪及智力状态间的明显关系的理论。人从出生那天起,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就开始分别以23天、28天、33天的周期以“高潮期一一临界期一一低潮期一一临界期一一高潮期……”的顺序循环往复,各按正弦曲线(如下图1所示)变化,直至生命结束。每个周期中高潮期和低潮期各占一半,高潮期和低潮期之间转换的期间为临界期。人的状态受这3种生物节律的影响。在高潮期,人处于相应的良好状态;在低潮期,人则处于较差状态;三节律曲线与时间轴相交的那一天为“临界日”,或包括其前后各1天为“临界期”,人处于此间状态最差,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处在变化过渡之中,是最不稳定的时期。三节律曲线各时期人各方面状态的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计算,在一个人的70年生命范围内,智力与情绪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55天;情绪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80天;智力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共有70天。三重临界期是更少的。在双重临界期特别是三重临界期,应注意避免人的失误,以防止出事故。

3 生物节律对驾驶人安全行车的影响

驾驶人操纵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从环境(包括车内环境和车外环境)获取相关信息,经大脑中枢器处理(思考、判断),由手脚做出相应的控制动作。驾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统计表明,由于驾驶人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15%左右。驾驶人当日的体力、情绪、智力对整个驾驶操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他的生物节律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者指出,在体力的低潮期,体力和耐力下降,易疲劳。人疲劳,反应就会变慢。正常情况下,驾驶人从接收信息到做出反应约为0.5s,而全身困倦的驾驶人就需要18s,按汽车车速为50km/h计算,18s可行驶240m,比正常情况多233.06m,这对行车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在情绪的低潮期,驾驶人精神恍惚,喜怒无常、烦躁,易产生烦恼情绪,有烦恼情绪的驾驶人,开车注意力会发生偏移,对交通环境的感知减弱,容易遗漏必要的信息,而引发交通事故。生物节律的高潮期,人表现得精神旺盛、生机勃勃、心情愉快、思维灵敏、记忆效果好,对驾驶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愉快情感的产生对工作是有利的,但极度愉快会导致过于激动,容易使人不时回味而沉浸在欢乐之中,从而出现凝神,旁若无人,思想开小差,引发交通事故。

驾驶过程需要驾驶人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驾驶这个行为上,在智力的低潮期,人的判断能力下降,很难从众多复杂的交通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特别在凌晨2—4点生物节律最“脆弱时间”,这时人的注意力几乎降到了零,驾驶人往往对出现的小状况不能做出最佳反应,在慌乱中使小状况变成了大事故。

最危险的是临界期,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生理、心理均处于频繁的变化中,人体各器官之间可能会出现失调现象,比如自我感觉明显不好,对工作或生活的情绪低沉,遇事会出现忧郁寡断,很容易肇事。据有关资料统计,驾驶人责任事故的发生有50 ~70%是在“临界期”之中发生的。

4 生物节律在驾驶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提高驾驶工作的可靠性,我们要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到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实践证明这非常有效。江苏省某汽车运输企业,从2003年2月起开始运用生物节律指导安全管理,当年发生事故总起数较前一年下降了42%。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4.1 强化教育,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通过开设培训班或讲座等形式,使得运输企业得管理人员乃至每一位驾驶人了解生物节律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安全驾驶的重要意义。

4.2 依表行事,科学安排驾驶任务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绘制出每一位驾驶人的生物节律表和生物节律曲线,从中查出每位驾驶人每月的最危险区,危险区和临界区,以图表的形式公布在安全活动专栏内,并据此安排相应的驾驶任务。

4.3 健全安全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区别管理

车队或班组长要具体掌握每个驾驶人的生物节律,对于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由车队分解到班组和个人进行联保,由班组承包个人的安全,不许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单独出车,对于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要进行安全谈心活动,明确其在安全上应注意的事项或安排其轮休,做到防患于未然。

4.4 采用多种形式,提醒驾驶人注意

在每位驾驶人出车时,告知其当天的生物节律情况,对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在其车上插小红旗,以示提醒;或者把驾驶员当天的生物节律表打印出来贴在车上,对重要的情况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注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物节律情况,在车上放置一些小摆设提醒驾驶员。

5 结语

生物节律与许多疾病关系密切,如睡眠障碍、抑郁症、肿瘤,为此我们要提高每一位驾驶人的身体素质。生物节律系统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工作中与领导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导致节律紊乱,出现与人体生物节律不相吻合的异常现象,要求每个驾驶人在掌握自身节律特点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各类环境对自身节律的影响充分考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应在安全上多留一份心,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探索事故隐患中的人体生物节律因素[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1,4(2) .

[2]马骏编著.交通运输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生物安全管理第6篇

关键词 规模化猪场; 生物安全; 概念;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1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62-03

随着养猪事业的发展,不少地区的养猪生产已由传统家庭养殖发展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猪饲养的猪数量大、饲养密度高、运动范围小、应激因素多,给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发生疫情,其损失要比一般散养或小型猪场大得多,因此规模化猪场不能忽视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是规模化养猪防控疫病新的理论,鉴于目前不少基层兽医和养殖业主还比较陌生,笔者通过学习文献和实际工作中的总结,获得了不少知识,现就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李增光[1]论述:生物安全是一个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即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所有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称。控制好病原微生物、昆虫、野鸟和啮齿动物,并使鸡有好的抗体水平,由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营养供给条件下,鸡群可发挥最大的遗传潜力。

丁伯良[2]论述:生物安全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论,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隔离、消毒和防疫。关键控制点是对人和环境的控制,最后达到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的目的。生物安全还包括控制疫病在猪场中的传播、减少和消除疫病的发生。因此,对一个猪场而言,生物安全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入,将场外的病原微生物带入场内的可能降至最低。二是内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播,降低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从病猪向易感猪传播的可能。

吴增坚[3]指出:猪场的生物学安全体系,是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以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畜群)为根据,要求规模化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对猪群建立一系列的保健和提高生产力的措施。这也可以看作是传统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监督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延生和发展。

2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内容包括:猪场场址选择;猪场布局和设施;隔离;加强消毒净化环境;灭蚊、灭蝇、灭鼠和防野鸟;实施科学的饲养方式;科学饲养;定期驱虫;搞好免疫接种;加强管理防应激;紧急接种疫苗;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

2.1 猪场场址选择

规模化猪场需要有良好的隔离条件,要远离城镇、村庄(1 km),远离可能运输生猪的主干道(500 m),远离农贸市场、屠宰场、肉类和皮毛加工厂等染病可能性多的单位。尽量避免外部环境外源性的病原菌侵入。猪场还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向阳、排水通畅的地方,最好有自来水、具备用电条件的地方。如果猪场四周有大片农田或蔬菜地或鱼塘,可就地应用猪粪肥料。不能选在国家政策或地方政府限制养殖的区域内。

2.2 猪场布局

规模化猪场一般可分为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4],4个功能区要严格分开。其中生活区应设在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四周要用围墙或铁丝围与生产区隔开,以利防疫。管理区应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向和生产区进出口的外面。生产区是猪场的主要部分,包括各类猪群的猪舍、消毒舍、兽医室、药房、饲料加工和调剂车间、仓库及人工授精室、配种室等。该区位于生活区的下风向和隔离区的上风向。整个生产区周围,应建筑高度在2 m以上的隔离围墙。隔离区包括隔离猪舍、尸体剖检和处理设施、粪污处理及贮存设施、填埋井等,应设在整个生产区的下风向、地势较低处并远离生产区至少100 m以上。

2.3 猪场设施

生产区大门口设车辆消毒池,消毒池长度与1.5周大型机动车车轮等长,大门旁的边门通道要垫上脚踏消毒垫。生产区入口处设有门卫和淋浴更衣消毒室,内设淋浴器。各栋猪舍入口也要设有脚踏消毒垫。猪场主要道路和猪舍内及运动场地面应作硬化管理,便于清扫、消毒。场内道路应分设净道和污道。净道正对猪场大门,是人员行走和运输饲料的道路。污道靠猪场边墙,是出粪和处理病死猪的通道,由侧后门与场外相通。净道和污道应严格分开,避免相互交叉。为了避免运输车辆进入生产区,装猪台应放在肥猪舍外附近的道路上。饲料仓库应靠近墙外道路,并在墙上设卸料窗,饲料由卸料窗入库。猪场应采用自来水或自建机井、水塔,输水管道直通各幢猪舍,不用场外的河塘水,以防饮水污染。生产区的雨、污水管道要进行分流,完善排水系统。冲舍污水流入粪尿池或发酵池。粪尿池和发酵池应设在围墙外的下风头。猪舍走向应以东西走向向东南方向偏离15°建造,这样才能保证夏季太阳不会直射舍内的猪只,冬季不会受西北风的侵袭。猪舍屋面和外墙涂以白色,可防热辐射。猪舍内需备有排风扇、吹风机、喷雾降温系统等通风、降温设备,用于通风换气和夏季防暑降温。还要有红外线灯、远红外发热器、自动恒温电热板、各种保温箱等保温设备,用于冬季保暖。场区绿化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许道军等[5]指出:猪舍外周的植被配置,不宜紧临猪舍四周种植树型较高的乔木,主要原因是乔木常造成通风不良,影响光照,而且容易吸引飞鸟,不利于猪舍疫病的防疫。猪舍之间一般种植草坪即可,并定期修剪,防止杂草丛生。对此,笔者也有相同观点。

2.4 隔离

隔离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场外病原微生物传入场内而引起疫病。根据隔离的对象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引种猪的检疫、隔离。猪场引进外来公、母猪必须从非疫区引猪。选好的猪群应做主要传染病(如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的检测,为阴性的猪群须在当地隔离观察30 d,隔离期完后回到本猪场还须隔离观察30~45 d,经补注疫苗、驱虫、带猪喷雾消毒后并入生产区。二是人员隔离。严禁非本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兽医不到外场出诊,不收治病猪,严禁外人进生产区挑选、屠宰生猪,饲养人员不相互串栋。三是其他隔离。生产区内不应饲养其他动物,特别是猫、狗之类的动物。严禁从市场购买活畜、生肉进入生产区进行屠宰、加工后食用,猪场职工食用的猪肉应由本场猪屠宰提供。已出场的猪不准再返回生产区,不喂食堂饭店的泔水、下脚饲料。固定使用工具、物品,外来车辆不得进入生产区[2,6]。

2.5 加强消毒净化环境

消毒是杀灭和消除停留在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是实施猪场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规模化猪场的消毒,首先要明确消毒对象,然后选用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是猪场大门口的消毒池。选用2%的苛性钠溶液(7 d更换1次),消毒对象主要是养殖场车辆的轮胎。所有工作人员进入边门时,都要双脚踩入消毒垫,进行鞋底消毒。二是环境消毒。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的地面道路应经常清扫,保持清洁,选用5%~10%漂白粉澄清液或2%~3%苛性钠溶液喷洒1遍或几遍,每30 d喷洒消毒1次。三是饲养人员消毒。饲养人员与猪群接触机会特别多,因此搞好消毒尤为重要。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在更衣室全身淋浴后,更换场内工作服、工作鞋后方可进入自己管理的猪舍,在进入猪舍门口时,双脚鞋底仍要踩入消毒垫进行消毒。四是猪舍消毒。饲养中猪舍的消毒:猪舍地面和运动场要每天清扫;饲槽、饮水器(或水槽)要定期清洗污垢;猪体可用带猪消毒,选用0.2%~0.3%的过氧乙酸喷洒。空猪舍的消毒:在建立多点式或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猪场,在转群或引进新猪种前应将空猪舍全面彻底清扫消毒。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顶棚、墙壁、门窗、地面(包括运动场),干燥后用2%的苛性钠溶液或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空圈15 d后接纳新猪群。五是运输车辆消毒。猪场运输车辆经常装运饲料和生猪,特别是装运出售肥猪至屠宰场,由此运输车辆存在很大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运输车辆回来后,应对车箱内外和车底部要全面清扫和洗刷(设在生产区外专用消毒场地),最好用温水冲刷,有助于有机物质的清除。待干燥后,选用2%~5%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消毒,10 min后用抹布擦干,贴上“已消毒”字样标签,并停在指定的停车区。

2.6 灭蚊蝇、老鼠和防野鸟

蚊子在夜间叮咬猪身并吸血,闹得猪群不得安宁,影响正常生长,还能传播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瘟疫病。苍蝇在猪圈里飞来飞去,在猪身上爬来爬去,在饲料和粪便之间吃来吃去,也使猪群不得安宁。苍蝇能携带60多种病原菌[1],所以极易传播某些病原体和寄生虫虫卵,如猪瘟、副伤寒、蛔虫等。老鼠在猪场咬伤仔猪,盗食饲料,毁坏器物。老鼠传播疫病有直接和间接2个方面。直接传播是感染某些疾病或机械携带某些病原体的老鼠,在盗食猪饲料时,病原污染了饲料,可造成某些疫病的流行,如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猪瘟、钩端螺旋体病等。间接传播是老鼠借其体外寄生虫如蚤、虱等吸血昆虫,吸血时将疫病传播开来,这类疫病有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猪丹毒等[3]。野鸟能携带异地或疫区的病原体飞来猪场传播疫病。

灭蚊蝇:一是经常性整治好舍内外环境,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二是用捕蚊器、捕蝇器捕蚊、捕蝇。三是使用山东潍坊诺洁卫生消杀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养殖场专用“蝇蚊通灭”。防治对象:苍蝇、蚊、虱、跳蚤、蟑螂、蚂蚁、臭虫等害虫。喷雾于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笼舍表面,可保持3~6个月无蚊蝇[7]。

灭老鼠:在猪场建设时就要考虑到墙基、地面、门窗等方面都要力求坚固,平时出现洞穴立即堵塞;使用鼠笼、鼠夹之类工具捕鼠;猪场应每个季度定期除鼠1次,使用敌鼠钠盐作毒饵,此法安全有效。

防野鸟:宜用孔径

2.7 科学饲养

一是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规模化猪场生产肉猪数量多,自繁苗猪自养肉猪,可防止从外地购买苗猪而带进疫病。二是采用“全进全出”和“多点式”饲养方式。为了适应“全进全出”,繁殖母猪要调整配种日期或实行同期,做到集中配种,集中产仔,以便于产房和哺乳母猪舍的消毒。仔猪断奶以后应集中进入育成猪舍或肥猪舍,同时出栏。猪群离舍后,猪舍应彻底消毒后再接纳新的猪群[7]。多点式饲养方式实际上是将种母猪、保育猪、肥育猪或断奶—肥育猪饲养在各自独立的场所,是执行“全进全出”的流动模式。这样在第1批保育猪、肥育猪舍在下一批猪到达之前全部离开,猪场在第1批猪离开和第2批猪到达这段时间内,猪场可以得到彻底的清理和消毒。这段时间上的间隔可以打破疾病循环[8]。三是科学饲喂。猪场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猪,以其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饲喂不同的优质配合饲料。饲料原料要确保质量,达到无杂质、不发芽、无霉变、无虫鼠害等。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有目的地科学使用保健药(维生素等),推广试用有机酸、益生素、酶制剂和植物性添加剂(牛至油、黄芪多糖等)。

2.8 定期驱虫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密度大、环境适宜,寄生虫的繁殖、传播也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全群感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缓慢,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时危害会更大。特别是患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球虫等寄生虫病时,会侵入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拢。所以猪场不能忽视定期驱虫工作。猪场中种公母猪饲养年限较长,寄生虫感染机会多,因此种猪是猪场主要的带虫者,是传播寄生虫的源头,也是猪场控制寄生虫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因为常见的寄生虫连续生活周期长达75~90 d,所以科学的驱虫模式为“四加一”驱虫模式。所谓“四”是指猪场中的种公母猪,每隔3个月驱虫1次,一年驱虫4次。“一”则是指新生仔猪在保育舍或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以及引进种猪并群前驱虫1次。该驱虫模式要求选用低毒、安全、驱虫谱广、能驱杀线虫的幼虫、使用方便的驱虫药,并且还必须保证不引起母猪流产、死胎。一般体内寄生虫选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左旋米唑;体外寄生虫主要使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对全场驱虫后,要马上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要有专人清扫粪便并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9]。

2.9 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能激发猪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猪转化为不易感猪的一种手段。因此,猪场开展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如何搞好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接种,笔者认为:一是重视猪病毒性疫病的疫苗接种。猪病毒性疫病发病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而难于治愈,死亡率高。因此,规模化猪场必需要搞好猪病毒性疫病的疫苗接种工作。以下为猪场必需要免疫接种的病种: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主要疾病。种公(母)猪配种前应做好猪细小病毒和萎缩性鼻炎的免疫。每年3—4月全群免疫猪乙型脑炎疫苗,每年10—11月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免疫。其他如猪喘气病、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水肿病)、猪链球菌等病种,可作选择性免疫[10]。二是确保疫苗质量。疫苗要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产品,或到兽医部门批准经营生物制品的专营商店购买。疫苗怕热,需要低温保存,购买、运输、保藏和使用时一定要有冷链设备,湿苗贮藏温度为4 ℃左右,冻干苗应冻结保存。昆山市对猪、禽主要病种的疫苗,由市(县)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制订好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规模化猪场必需和选择性免疫的病种,与其疫苗的性质、免疫期的长短,再结合猪场猪的用途、日龄等生产情况,在接种疫苗的对象、数量、时间和次序上应作科学的安排,制订全场免疫程序,有计划地适时免疫接种。四是定期检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和疫病检测制度。规模化猪场应与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猪场自繁仔锗的免疫,一般在28~30日龄首免,70日龄再次免疫。但最好对28日龄之前的仔猪做1次母源抗体的检测。因为仔猪的母源抗体的滴度在1∶32以下(1∶16)注射疫苗,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在1∶32以上则免疫效果很差。因此,仔猪的首免日龄,应根据母源抗体测定的结果来确定。与此同时,要定期对场内猪病进行监测,重点检测猪的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等,检出阳性病猪坚决扑杀、净化猪场,防止疫病发生和流行。五是做好免疫接种操作。接种前要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健康猪群才可免疫接种。对使用的疫苗要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是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签是否完整、有效期是否过期,如有1项不合格均不能使用。免疫接种的器材,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洗净并经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稀释后的疫苗瓶盖上要固定一个注射针头,不拔出,裹以挤干的酒精棉球,专供吸取疫苗用,避免反复吸取疫苗污染瓶内疫苗。要求一猪或一圈更换1次针头。注射部位要严密消毒,打准部位,不打飞针。稀释好的疫苗瓶要放在盛有冰块的冷藏箱(包)内,限在3 h内用完。用过的器具、针头要及时洗净、消毒。用过的疫苗空瓶或未用完的疫苗以及消毒过的棉球均不能任意丢弃。特别是弱毒疫苗,因为它们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会增强毒性,返回其致病能力,成为野毒。六是紧急接种疫苗。当发生可用疫苗预防的疫病时,应立即对全场其他健康猪进行全面紧急接种相应疫苗,使健康猪迅速获得相应的抗病力,减少猪只发病。接种顺序应先按健康猪群开始,即立即从发病猪舍最远的健康猪舍开始,接种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技术,坚持一猪一针。

2.10 加强管理防应激

规模化猪场的猪,常因受到不良因素即应激原的刺激下,如惊吓、驱赶、拥挤、混群、斗殴、捕捉、保定、运输、噪声、闷热、寒冷、空气污染、环境突变、外科手术、创伤感染、疫苗接种等都可引起应激反应。由于应激的刺激过强而会引起猪只急性死亡或应激综合症:如应激性肌病(白猪肉、水猪肉、暗猪肉)、大肠杆菌病、胃溃疡、咬尾症、母猪炎等[3]。应激会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造成免疫抑制。预防应激:应该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应激原。做好猪舍清洁卫生、防暑降温、取暖防寒、通风换气、适中饲养密度、防止噪音、不能过猛驱赶等。对于应激敏感猪,在可能发生应激前数小时,先给予镇静剂、如氯丙嗪、安定等,同时补充硒和维生素E,有助于降低疫病的发生和死亡[3]。

2.11 无害化处理

平时猪粪应运往场外隔离区的堆粪场,挖坑堆积,并在上面覆盖泥土密封发酵。42 d后可出肥清坑。患口蹄疫、猪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的病猪及带毒猪必须扑杀。病死猪和扑杀猪以及被污染的垫料、剩料、粪尿、垃圾等,要挖坑并撒上消毒剂深埋,或浇上柴油焚烧。深埋或焚烧必须要在隔离区较远的地方。

2.12 建立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销售,从场内到场外,以及到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如门卫登记制度、进出人员消毒制度、饲养人员更衣换鞋洗手制度、运输车辆消毒制度、猪场各项消毒对象消毒制度、计划免疫制度、防疫技术操作制度、不养其他动物制度以及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制度制定后要公示于众,使之人人遵守执行。

3 结语

以上是笔者归纳的规模化猪场有关生物安全的措施,但并不完整,还需进一步摸索。笔者认为,依据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控制好危及猪场生物安全的因素,使至猪场疫

病降至最低或不发生疫病,猪场必将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物安全是防控畜禽疫病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建议有关动物防疫部门领导将其列为防控畜禽疫病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要对业主筹建新场和老场布局、设施的改造进行技术指导,向投资者及工作人员、饲养人员和基层兽医(乡、镇动物防疫站的兽医)有关生物安全的技术知识进行培训。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抗体检测、主要疫病的监测,要列入市(县)动物防疫实验室工作内容,帮助猪场指导免疫和控制疫病。

4 参考文献

[1] 李增光.现代大型家禽养殖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J].兽医导刊,2011(5):24-26.

[2] 丁伯良.猪场综合防控的新理念——生物安全[J].兽医导刊,2011(2):13-14.

[3] 吴增坚.养猪场猪病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37-48,146-149.

[4] 武英.肉猪健康养殖新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2-84.

[5] 许道军.猪病防控应首要重视环境问题[J].兽医导刊,2012(1):24.

[6] 吴金先,徐士清.规模养猪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0.

[7] 蔡宝祥,郑明球.猪病诊断和防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8] 亚力桑德罗·拉米雷斯.猪场的生物安全——生物风险管理[J].兽医导刊,2011(12):19-20.

生物安全管理第7篇

一、常规安全操作制度

1、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

2、进入实验室前应穿着专用的实验服,严禁穿便服进入实验室,尽量减少出入实验室的次数。

3、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4、严禁在工作区进行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等一切与实验无关的行为。

5、用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6、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尽可能少的产生气溶胶。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8、培养基、组织、体液及其他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废弃物须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

9、制定有效的防鼠防虫措施。

二、特殊安全操作制度

l、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在实验室内工作。

2、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抑制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

3、处理高浓度或大容量感染性材料均必须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抑制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

4、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为防止感染性材料溅出或雾化危害,必须使用面部保护装置(护目镜、面罩、个体呼吸保护用品或其他防溅出保护设备)。

5、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6、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7、实验室入口处必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需要的免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8、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

9、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等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10、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操作。

11、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微生物实验室组织的最新培训。

12、严格遵守下列规定,防止利器损伤:

①除特殊情况(肠道外注射和静脉切开等)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其他利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②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做好高压消毒。

③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

④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消毒。

13、实验室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生物安全管理第8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危险物品使用企业与日俱增。目前,厦门市危险物品使用企业270家(已备案),还有未经备案的据推测有上万家。其中为数不少生产工艺品的企业,大量使用树脂、油漆及配套溶剂等易燃液体。由于这些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安全生产状况欠佳、伤亡事故多发、职业危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以来,厦门市发生12起危险物品从业单位事故,其中有9起发生在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分别为:同安青田食品公司氨气泄漏;腾龙树脂氮气窒息死亡事故,死亡2人,伤1人;东孚镇鹭铭工业品厂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人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 翔鹭石化氢气储罐泄漏,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厦门长天塑化有限公司东区丙烯腈(V5006)储罐爆炸事故;厦门进雄企业有限公司(杏林工厂)机台爆炸事故,伤3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湖里区清升冷冻厂氨气泄漏事故,导致2人死亡、7人轻度中毒;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废弃油漆铁桶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已成为发生死亡事故的主体,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目前,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管理薄弱。一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少企业主要负责人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严重,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隐患整改不彻底,“三违”问题突出;二是企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大量不具备化工专业知识、缺乏安全培训、安全技能差的农民工涌入化工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企业员工安全意识不够强,从业人员缺少必备的安全知识等等;三是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安全设施的缺陷,缺少配套的危险物品仓库或仓库不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生产、使用场所管理混乱,危险物品乱堆放,存在较大隐患。四是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不规范。不少企业对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不够重视,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预案不演练,有的不切实际,采取“拿来主义”应付了事,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没有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发生的各类事故从其客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危险物品使用企业还不需办理安全生产使用许可证。政府对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也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致使一些企业对国家有关生产的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熟悉、不了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混乱状况;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普遍存在使用危险物品企业不如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的企业。

2、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事故隐患突出

由于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投入,致使一些企业的机器设备陈旧;电力线路老化;消防设施设备不完善;操作场所不符合防火规定的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明确;安全机构不够健全;安全检查不够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不够落实;安全资金投入欠帐。加之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使一些企业长期游离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控之外。

3、从业人员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

由于企业用工形式灵活多样,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未经过安全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比较普遍。

4、政府对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厦门市危险物品使用企业,遍布城乡,点多面广,情况复杂,而政府的相关部门由于机构、人员、经费等条件限制,难以对所辖的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和偏远的乡镇企业更是难以掌握其安全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对加强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措施。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建议

近几年来,厦门市危险物品使用企业连续不断的发生工伤死亡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教训极为深刻,给我们社会各界又一次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如果对这一问题不加以重视、不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将直接影响厦门市安全生产发展的良好势头,甚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要提高加强对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企业最大的效益是安全;最大的损失是事故;最大的责任是安全责任;最大的隐患是麻痹思想。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