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4 15:13:13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1篇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 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2篇

一、浙美版美术教材的基本情况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浙美版教材”),于2002年获教育部立项。2003年第一批教材投入使用,2005年全部教材通过审定并正式出版,在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福建、山西、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广泛使用。2011年按照教育部要求,教材开始修订,于2013年4月修订完毕并通过审定。

新修订的教材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担任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管慧勇、浙江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永正担任执行主编,编写团队主要由浙江省各级美术教研员、美术特级教师、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以及出版社资深编辑、大学教师等组成。浙美版美术教材的编写一直坚持“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的理念,在十年的时间里,除教科书外;浙美社还出版了教学参考、教学笔记、教学光盘三合一的教师用书,以及包括教学图片库、教学幻灯片、学生学习档案袋、暑假作业、课堂作业本等在内的教学资料,形成了丰富全面的教材体系。

二、浙美版美术教材的修订

关于此次美术教材的修订,一方面是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试行历经十年、并于2011年修订完成,教育部提出了美术教材也必须同步进行修订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教材的实际使用中确实有一些现象引起了关注和研究,有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如循环教材使用后,教材的装订方式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国家文件的刚性要求与教学实践的具体诉求,是此次浙美版教材修订的动因。

在全面启动修订之前,教材编委会除了召开座谈会之外,还专门做了调研,抽取数十所学校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面梳理了当时正在使用的教材(即下文所称“老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涉及教材整体构架,-有的与实际教学操作性相关,有的与循环使用等政策有关,有的则是对提高教材质量的建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老教材对美术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的严密性考虑得不够,在教材的整体性上有所欠缺。笔者认为,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知识体系的架构上不同于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不以追求非常严密的逻辑性为目的,前后关联的因子也并非一环紧扣一环,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在教材编写时对美术学科知识关联度的重视不够。二是课程改革以来,产生了一些对原来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矫枉过正的做法,这也造成了对学科知识整体逻辑性不重视的现象。

2.老教材涉及的美术学习工具材料偏多,而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年级。例如小学阶段的学习,涉及的工具材料除了常规的铅笔、钢笔、油画棒、彩色水笔、记号笔之外,还有彩泥、陶泥、毛笔、墨汁、宣纸、吹塑纸、油墨、木刻刀、水彩色、调色盘、彩色纸张,以及各种废旧材料等。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除了那些有专门美术教室、美术学习材料统一采购的学校之外,在一些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美术学习材料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让学生一个学期准备多种材料,困难较大,给教师造成的教学负担也比较重。笔者认为,老教材的编写适逢课程改革号角刚刚吹响之际,理想化的因素较多,编写者对美术教学实际状况认识不够:一方面是对大城市考虑较多,而对二、三线城市和城镇农村的美术教学的困难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对美术学科的实际地位估计过高。

3.老教材设置了一些栏目,如“时代新貌”“校园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创造天地”“艺术瑰宝”等。设置这些栏目的初衷是对美术学习的内容题材做出区分,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这些栏目的安排是显性的,在教材编写时,有时出于栏目安排的需要,会与实际教学的顺序产生冲突。如第十五册中先后安排了《设计的魅力》和《老师,您好》这两课内容;在实际使用中,就有不少一线教师呼吁,应将《老师,您好》安排在第一课,以便于配合“教师节”这个教学时间点。笔者认为,形式和内容是教材编写中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方面,但是无论如何,形式总是要服务于内容的。因此,栏目的形式,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应当是为实际教学内容服务的。

4.老教材虽然比较突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学内容的编排,但仍有待加强。18册教材的首页图版全部是大幅传统艺术精品图片以便于欣赏。在具体课例编写中,安排了较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茶文化、竹文化等。但是通过教材的使用,我们发现这一类教学内容还不够,不仅需要加大容量,还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此外,还应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生活中应用的内容。

5.老教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坚持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但是比较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多,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不多,这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革命历史观是不够的。此外,由于老教材是十多年前编写的,一些带有明显当代印迹的内容也需要在再版时及时地编入教材中。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浙美版教材在此次修订中特别注重学科知识整体性、逻辑性,强调实际教学的操作性,在以下几方面做了调整和补充:

1.整体框架的重新构架。依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具体要求,尤其是评价方面的要求,全面整理和充实学生应当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梳理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对整体框架进行重新架构,对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知识点、题材等进行更细致的编排,既有美术技法层面的、又有主题题材层面的,既有知识层面的、又有材料层面的,既有层层推进的、也有螺旋上升的,总体做到循序渐进,以更加符合美术学习和教学的规律。

2.充实、调整和补充具体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首先是增加了2011年版“课标”明确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如关于画家、流派等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又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其次是剔除一些过时的内容,补充一些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新内容。再者,增加了突出本套教材特色的内容,一是大量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尤其是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二是调整和梳理“设计·应用”教学领域的内容,以突出设计与应用的关系,剔除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课题。

以初中“欣赏·评述”领域为例,教材循着中西艺术对比欣赏的思路,选取各自艺术长河中的片段,如齐白石(图1)与毕加索(图2)、盛唐气象(图3)与文艺复兴(图4)、北京故宫与巴黎卢浮宫、瓷器与玻璃器皿等,点面结合,并与首页图版及本册主要学习内容相呼应。

3.调整栏目和教学单元。将教材原有的显性栏目调整为隐性栏目,通过“校园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创造天地”“艺术瑰宝”这几个隐性栏目,编排比重合适的教学题材。在小学阶段,基本保持原来单课式为主的课例设计;在初中阶段,考虑到每周只有一节美术课,将原先的大单元式课例设计调整为单元与单课相结合的课例设计,这样就更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了。

4.合理设置美术学习的工具材料。“课标”要求美术学习内容应多种多样,这与目前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矛盾,主要体现在工具材料准备方面。为解决此矛盾,本次修订将对工具材料有特殊要求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集中。除油画棒、彩色水笔和常用纸张等材料外,每一册只保留一到两种需要准备的非常用材料,如二年级上册主要准备泥塑的材料,二年级下册主要准备版画的材料。

5.规范体例。在具体体例设计上,小学阶段基本保留原有的教学目标、引导式问题、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学习建议等。初中阶段则有所调整,在体例上保留了教学目标、学习建议、试一试,新设了观察与思考、美术小词典、相关链接等,使得这些栏目更贴近初中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例如,修订后的教材末页,小学设置了“美术万花筒”,初中设置了“拓展与评价”,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中按照教育部修订要求,还设置了循环使用签名表,并且将这张表格和每册的自主评价结合起来。(图5、图6)

6.课本形式和容量的调整。依照教育部对美术教科书的要求,一是教科书的装订形式改为胶订,增加了扉页内容,在封三上设置了为教材循环使用而设计的签名评价表。二是小学教材从原来的每册2.5印张调整为3印张,初中的七年级和八年级从原来的每册2.5印张适当调整为2.75印张,九年级每册为2.5印张。

总之,修订后的浙美版美术教材构建了突出美术教育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的单元结构,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

三、浙美版新美术教材使用建议

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美术教材,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事实上,美术教材如果使用得当,在实际教学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有正确使用教材的意识。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不应像过去那样奉教材为圭臬,而是将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教学的参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国家标准教材、地方课程教材、校本教材当成一个整体,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其次,要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尤其对教材的整体、全貌要充分了解,且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都应该了解。目前小学和初中的美术教学活动有所脱节,固然与当下的学制有关联,却也跟小学、初中的美术教师未能了解教材全貌有关。再者,正确使用教材,教师在对教材加以补充、调整和改造时,应当结合课堂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与其他版本的美术教材相比,在使用浙美版教材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习目标。新修订的这套教材,在每课的一开始都给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中,既有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有对美术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的提示;为的是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明确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建议教师“备教材”时,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每一课实际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为了能准确把握这些学习目标,教师还可对照“学习建议”来理解。因为,教材编写一般是围绕学习目标来展开的,最后总要落实到学习建议上;因此,“学习建议”就是用来检验“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尤其是一些关涉知识性内容和技能型体验的教学目标。总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开展,一定要紧密结合目标,并且适当强化目标,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发挥作用,最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以问题为纽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感到困难的往往是该如何设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其教学意图,并且有助于教学活动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i实施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本套教材在体例上设有课题、学习目标、设问、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提示、学习建议,以及小知识、想一想、试一试、自画自评、观察与思考、美术小词典、相关链接等小栏目。每课的结构一般为“课题—学习目标—提出问题一提供作品范例及教学辅助图一提示—学习建议及延伸”。这种结构和体例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纽带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课题导入阶段,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应当考虑如何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自己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其探究欲望,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以成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结合地方课程资源,活用传统文化课题。在本次修订中,教材拓展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中国结、十二生肖、端午节、节日徽标、迎春祈福等,应该说都是一些“活态化”的传统文化。编者在选择这些题材时,特别注重现实生活与这些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应该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3篇

    一、目前,高等艺术师范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领布和《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给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保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美育教育极为重视;普通中学音乐、美术必修课的开设使艺术师资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这些因紊为高等艺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晚。

    但是,高等艺术师范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高师院校在艺术师资的培养规模上跟不上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据估计,中学艺术教师缺编达三万余人。第二,一些高师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盲目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的现象,很多学生将成为纯粹艺术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致使中学艺术师资出现“分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第三,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缺乏特色,没有基本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要求。第四,艺术教材缺乏,甚至出现本科、专科、中师使用同一种教材的现象。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和高师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广大艺术师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呼声。1994年底以来,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分别在南京师大、黄冈师专、西南师大、首都师大、安阳师专、西安音院等院校召开了有关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和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课题组会议,就改革高师专科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加快教材建设步伐进行了部署。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的墓础上,根据音乐、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形成了(高师专科二、三年制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几个特点:

    1.科学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设五和各门课程合理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排列顺序。课程结构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来科学构建。高师专科艺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初级中学教育发展雷要的初中艺术教师,因此.课程结构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初中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充分考虑了初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了为墓拙教育服务的指导思忽。

    2.突出师范性。在课程方案中,要求在专业基拙知识、基本理论、墓本技能学习训练的同时,渗透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职业课程的知识与理论,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凡与初中艺术课程相对应的专科教材,都安排了教学法的章节。加强了教育实践环节,保证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时问和质蚤,同时增设创作实践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拙。

    3.突出地方特色。在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的必修课程,以私扬我国传统艺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适应各地初中教学工作的需要,方案保证了特设课程的课时,使地方和学校能结合本地实际,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必然引起教材改革,高师专科音乐、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为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了改变目前师专艺术教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状况,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组织全国高师院校艺术系的有关教师,开始编写一套高师专科美术、音乐专业课程必修课教材(美术专业11门,音乐专业10门),并委托高教社等出版社出版。此套教材的出版将遵循几个原则:

    1.每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方案中的学科课程墓本要求为依据。教材内容应根据课时安排食化,突出适应教学需要。

    2.每门课程教材由高师专科学校、本科院校、艺术院校的教师联合组成编写组。教材编写学校及人选由艺术司根据各高师院校和出版社推荐确定。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4篇

高中阶段是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改革的热情一度高涨。中央教科所特聘研究员孟兆彬教授创建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使我们在改革的热情中变得冷静了许多。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论指导。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的课堂实效性,发挥好美术鉴赏模块对选修模块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忙碌之余,我们也在思考一些问题:鉴于有些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只能根据各校教师的专业爱好开设2~3个模块,模块的开设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缺少了对其他选修模块的体验,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也因缺少必要的实践体验而降低了课堂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能不能将选修模块的部分内容加进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中,达到赏练结合巩固知识的目的?能不能找到一条既能合理提高课堂实效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的途径?我们想到了将美术鉴赏模块同选修模块有机结合,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互补互利,同时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网络资源共享,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的途径,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模块知识,更深刻地体验美术学习,培养终生的兴趣和爱好。于是,“高中美术课程赏练结合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首先立足于一堂课的赏练结合,提高美术课程的课堂实效。我们为学生把准脉,创设心理和兴趣的最佳情境,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组同事分别进行了尝试。例如,“民间美术”一课采用了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一种是将民间美术的四种类型通过民俗活动中的猜谜语来揭晓,接下来通过讨论、演示、视频展示等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最后对剪纸进行练习。第二种是通过新年装点门、窗分别导入年画、剪纸的学习从而引入课题,由活动的剪纸引入皮影,重点放在皮影的学习和体验上。这两种方法都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都不错。

我们也将相关学科以及初中美术课进行了比对和借鉴。音乐课“亚洲音乐”一课将重点放在了东南亚音乐《星星索》的学习上,教师围绕课题通过看画面哼唱、教师弹唱、跟琴唱、分唱表演、共同合唱等手段和学生共度了一节课的美好时光,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初中美术课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只学不练假把式”,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只要学生进行练习课程,我们都会从学生的脸上看到快乐与满足。

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仍然觉着缺点什么。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无法真正体验课程的魅力。能不能趁热打铁,使学生有进一步的体验,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呢?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方法和模式,时间问题、模块整合、实践内容几个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我们通过信息手段搜集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也从相关或相近的学科教学中吸取经验,同时同部分初中学校互通有无;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获取最直观的研究资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效率以及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多次教研活动的总结反馈,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步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我们提出了“T+T”美术教学模式。通过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根据所给课时将授课内容整合为8个专题,每个专题4?6课,采用鉴赏同练习相结合的套餐模式,为了操作方便,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T+T”模式,采用“2+2”“2+3”“3+2”“3+3”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教学,发挥教学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在美术基本知识专题采用“2+3”的方式,鉴赏部分主要是了解美术形象、语言、分类等美术鉴赏基本知识,练习部分进行3节黑白装饰画的练习;绘画专题以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进行鉴赏,将色彩构成的知识融入练习课程中;建筑专题采用“3+3”的方式进行,鉴赏部分分为中西方古建筑、中西方宗教建筑、现代建筑三课,将立体构成纳入3节课的练习;雕塑专题采用“2+3”的方式进行,鉴赏部分分为中国古代雕塑、外国雕塑,练习部分进行新资源艺术创作;民间美术采用“2+3”的方式进行,练习部分分别安排剪纸、排练皮影戏、民间玩具制作三节课……工艺专题采用“2+3”的方式进行,练习部分进行3节气球创意制作。在研究之余我们也在逐步增加练习课程的种类,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

每一个专题结束之后,我们都将学生的作品以作业展或者是艺术节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5篇

关键词:碳纤维 材料特性 土木工程

1、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的发展历程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FRP(Fiber Reinforced Polymer)问世于20世纪40年代。CFRP最开始由美国制造。1950年,美国空军基地在2 000℃高温下牵引人造丝得到CFRP。1959年美国联合碳化公司以粘胶纤维为原丝制成纤维素基CFRP;1962年,日本碳素公司实现低模量聚丙烯腈基CFRP的工业化生产;1963年英国航空材料研究所开发出高模量聚丙烯腈基CFRP;1965年日本群马大学试制造出沥青或木质素为原料的通用型CFRP; 1969年,日本大谷杉郎从特殊的共聚PAN中生产出高强、高弹模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1970年,日本吴羽化学公司实现沥青基纤维的工业规模生产;1972年,美国杜邦公司生产出密度1.2~1.5 t/m3强度达3 000 MPa的Aramid(阿拉米德) CFRP;1980年美国金刚砂公司研制出酚醛纤维为原丝的活性碳纤维并投放市场;1996年全世界碳纤维总生产量已达17 000 t,其中聚丙烯腈基纤维占85%,其余是沥青基纤维。2002年世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能力约为3.1万t,其中75%是小丝束碳纤维,25%是大丝束碳纤维。碳纤维材料主要由日本生产,美国其次.其他国家产量很少。

2、碳纤维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国外的应用研究状况

CFRP材料首先应用于航天工业,这项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已趋于成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当时试验结果不理想,而且价格很高,所以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FRP材料在土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应用范围多集中于桥梁、海工构筑物、非磁性建筑等工程,其中桥梁方面应用较多。

1991年7月,瑞士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首次在总长228 m的多跨连续箱型梁桥(Ibach桥)进行了碳纤维加固试验并获得了成功。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对碳纤维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和系统的研究,尤其在桥梁、隧道和房建加固工程中首先得到了广泛应用.有些发达国家已编写了相关的设计,施工规程,指南和手册。1997年英国至少在30座桥梁和结构物中采用CFRP加固和修补技术。美国和加拿大的盐害较严重,约有60万座桥梁受害,需要加固和修复。美国混凝土协会(ACI)已经成立了专门委员会(ACI440),在美国很多机构开始CFRP的应用研究;加拿大也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开发基地,并且编制CFRP的规程。日本在土木工程中应用CFRP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2.2 国内的应用研究状况

我国对土木结构方面的CFRP研究起步比较晚,在1996年前后才开始[28].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FRP片材加固和修复混凝土结构。最初只有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相关研究,后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相继开始,并在在板梁柱的模型实验和加固与修复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直到1998年才有少量的工程开始应用。2000年 6月召开了“首届FRP混凝土结构学术交流会”。我国已编制并颁布了《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结构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产品标准》和《结构加固修复用粘贴树脂产品标准》。FRP国家规范正在编制中。

近年来,FRP的应用研究发展很快,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开始生产GFRP和CFFP筋。在修复和加固混凝土结构方面,理论上已经比较成熟,技术上也日趋完善。

3、碳纤维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

(1)碳纤维筋。它是由多股连续纤维长丝,浸渍树脂基材料,经专用涂层敷设机制成线性预坯料,然后加捻合股制成坯绳,经特制的模具拉挤成型的复合材料。碳纤维筋的加工属于连续加工工艺,机械化程度较高,性能稳定。碳纤维筋的强度比低碳钢高约90%,而重量仅为后者的1/5左右;碳纤维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高达713MPa,高于钢绞线与混凝土2197MPa的附着强度;碳纤维筋具有良好的拉伸疲劳性能及耐腐蚀、抗冲击、柔性高和易于操作的性能,因此在桥梁、码头等易受腐蚀的结构中应用较多。碳纤维筋在8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目前在美国已经商品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但研究速度较快,已经做了大量试验,并正在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1996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复合材料棒材增强混凝土桥。如泰勒大桥及Dintelhaven大桥等都采用了碳纤维筋,或是用于增强混凝土,或是用作预应力筋、预应力拉索等,使用至今效果很好。

(2)碳纤维增强水泥(CFRC)。在水泥及其制品中掺和一定量高性能碳纤维和高效外加剂,以有效控制水泥及其制品塑性收缩及早期裂纹,提高水泥及其制品的密实性,增加水泥及其制品后期强度。碳纤维增强砂浆和混凝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增强水泥用碳纤维主要是短切碳纤维。按水泥制品的用途不同,同样可以将其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类:①作为结构材料,碳纤维提高了水泥制品的抗拉、抗弯和抗冲击强度,改善了水泥制品的韧性及抗震性能,减缓了水泥制品损伤的发展,主要用于结构中的节点部位、桩的两端及大体积混凝土;②作为功能材料,碳纤维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防渗、耐温差、耐磨等性能,可用于恶劣环境下的防水及防腐蚀层。另外,碳纤维还可使水泥制品具有导电、防磁功能,制作成电磁屏蔽板及防静电地板等各种水泥纤维板。碳纤维增强水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用于80年代末。由于玻璃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价格便宜,纤维增强水泥制品中碳纤维应用得还不多。广州新中国大厦、张家口煤气管道沟和国家黄金局地下金库工程的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碳纤维混凝土,抗裂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碳纤维增强木材。用碳纤维包裹木材或将碳纤维片材铺设于木材的某个侧面或中间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结构材料。无论是普通木材还是胶合木材都可以使用碳纤维进行增强。这种复合结构的形式灵活,并可以做成梁、板、柱等各种构件。利用速生木材和回收的木材重新加工,大幅度提高木材的结构性能,从而节约森林资源。碳纤维的加入使木材的抗拉强度、防腐防火等性能大为提高,使其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碳纤维增强木材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木结构的抗拉强度较低,限制了其使用跨度和应用范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英国皇家研究中心(RAE)用CFRP增强木材,使极限负荷增加267%。这种增强木材重量轻、能承受较大的负荷,可用于高级礼堂和体育馆的屋顶,增强木材所制成的框架比一般木材轻20%左右。

4、展望

碳纤维在土木工程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它的价格,因此如何降低碳纤维的成本,增大碳纤维的使用数量是急需解决的关键课题,这主要涉及到原材料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碳纤维突出优点是它的比强度和比模量都很高,将其制成轻质高强的结构形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碳纤维的综合性能优异,使其同时作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也相当重要,它可以解决许多场合其它材料无法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福,王茂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6篇

一 、继续推动美术学科课程改革

1.调研工作

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总结推广经验。本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于3、4、5月期间开展1次集中调研活动,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以及高中课改样本校。适时开展对课改教研工作的调研。本学期继续选择部分区县与市教研室联合进行教学、教研指导活动。使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将于3月、4月进行两次调研活动,初中3月将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高中将于4月下旬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 调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全力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初中教学评价研究,继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协助本室与北辰区教研室共同指导普育小学的美术教学指导工作。

2.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做好本市小学、初中、高中的暑假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本着把培训工作融入教研工作中的思路将举办一些培训研讨会,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大力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3. 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经验推动高中模块开设工作

认真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的经验,结合本市高中学段进入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重点解决教学评价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举办一次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的讨论活动;举办一次初中课改课堂评价的研究活动;将于2010年5月下旬在区县举办一次高中课改模块教学研讨活动。协助大港区搞好本学期4月份举办的“大港区小学六年课改总结活动”。本学期计划举办两场市级小学美术学科高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本学期计划举办一次市级小学美术学科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做好推广工作。

4.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

学习研制美术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科德育。

5.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工作。修订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时下发。

二、课改专题的研究工作

6.作好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两次全市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7.做好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天津子课题的总结推广工作。

8.作好区县小学、初中学科专题及综合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

9.作好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阶段性总结工作和结题准备活动。

10.2010年3月12日举行初中课程改革总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场活动。

三、做好美术学科教研、服务、指导工作

11. 继续学习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法规》,推进各区县的学习和贯彻。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学科日常教研工作。

12. 继续做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师能力和研究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监控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益。充分利用兼职教研员、咨询委员及中心组教师开展多方面的教研工作。2010年5月举办高中模块教学研讨活动。

13.认真研究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美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与指导工作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坚持作好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工作。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创新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努力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2010年4月编写完成高中美术教学案例集。

五、中小学双优课评比工作

认真作好中小学双优课的评比准备工作,作好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内容。

六 研信息化建设

14. 加强学科主页的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学科主页的内容。充分发挥OA网在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中的作用。

15. 不断发挥学科信息技术研究小组的带头作用,深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环境的专题性工作。

七 美术学科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工作

进一步搞好学会建设,本学期初完成学会的换届工作。作好全国教育学会会员征集工作。将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开展一系列的会员研讨活动。2010年4月15日—17日举行学会工作研讨活动。2010年5月底申请承办中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会。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7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美术教师个人总结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下时间,了解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想法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游戏、观看光碟等现代化手段,以及声音、图像等到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和我一起做游戏,在把看到的、想到的画在黑板上,学生玩的开心,画的开心。和谐富有想象的作品、具体而又鲜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画笔下。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及欣赏、临摹、想象、创作于一体,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如果在课堂上一味的采取临摹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因此我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事务及景物,观察他们的颜色和线条。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允许学生想象,超越生活而又联系生活。当我把作品放在黑板上方展示的时候,学生陶醉在艺术的海洋,我心中也感到无比的激动。我在教学中还和学生一起探讨和制作了纸板画做成小集子,让学生在上课和课下欣赏纸板画和其它作品。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有经验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作业采用小组评,老师评等多种形式来给学生成绩,我经常在上课时把学生的作业放在黑板的上方让全班的学生欣赏。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和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我用小展牌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沾在小展牌上作为一个流动的展牌到每一个教室展出,还有在学校画廊中展示学生作品。学生的作品得到了交流的机会和展示机会,也使的校园环境得到了美化。

二、教育工作方面

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就成了我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九年级班级人数众多,管理教育任务很重,我经常运用课间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思想教育。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___和学习的___,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好转,我运用美术课中的美来教育学生,是他们认识到,心灵美是学好画画的基础;养成耐心,细心也是学好美术课的良好品质。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思想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遵守纪律及其他工作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为了能够完成学校的两基达标的任务。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的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真诚、耐心的热爱每一个学生,学生有问题及时解决。认真辅导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加强业务的学习,看一些教学理论的书,还要挤时间自学其它科目的知识。为了能更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要积极准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为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初中美术教师个人总结范文二

回顾这学期所从事的七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反思改进。现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以后的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学期初,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美术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情况: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怎么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还通过上网以及制定一些美术书刊查找相关材料。

2、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___部分学生参加学校书画协会,利用星期六下午的时间给他们上课,在安全方面上与家长作好联系,学期末在校科技文化节术节举办了作品展览,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参加的还是以初一的学生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水平进步的很大.

3、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美术资源,查找课外的内容,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按___-___%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还积极到兄弟学校参加开展的一些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我还注意到要自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___其它活动。

三、经验和教训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总之,本学期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通过总结反思,我将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戒骄戒躁,以饱满的热情,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初中美术教师个人总结范文三

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___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参加进修学校___的每次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活动,以及每个寒假暑假都参加了泉州师院__函授本科学习,同时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的一些新老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法工作,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学期初,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教研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工作的总结:

1.教学工作情况:教学工作情况:教学工作情况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我任教初一初二的美术课,共十二个班,一个班每周一节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课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根据得失及时写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因为初一初二处于叛逆时期,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叶贴画“,“吹塑纸版画的制作“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美术课教学中,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考核成绩:本学期考核还是按照以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为主,期末理论考试为辅,考核成绩:本学期考核还是按照以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为主,期末理论考试为辅,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教学研究的计划完成情况:教学研究的计划完成情况:教学研究的计划完成情况

积极参加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认真做好听课,评课。还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宣传工作,以及学校宣传栏的宣传。

4.课外兴趣小组工作情况:课外兴趣小组工作情况:课外兴趣小组工作情况

利用每星期六下午的时间指导初一初二的学生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主要开设了美术基础课程:石膏几何素描,风景速写等,同时加以一些水果拼盘,花鸟写意国画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提高

课堂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___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参加进修学校___的每次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活动,以及每个寒假暑假都参加了泉州师院__函授本科学习,同时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的一些新老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法工作,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期以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有更大的创新。

初中美术研修总结第8篇

由“写字教学”到“书法教育”,既有课程要求的连贯性,也有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作为《纲要》研制组的一员,本人仅从个人研究的角度谈谈《纲要》的基本思想。

书法教育就是写字教育吗?

“书法”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写出来的汉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广义的“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包括一般写字法则和特殊要求的书法艺术。我们对《纲要》中书法教育的“书法”一词持这一广义认识。

而历来的语文课程文件大多使用“写字教学”这个概念,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书写的基本技能。写字教学强调书写“正确、端正、整洁、流利、美观”,并不强调书写汉字成为“艺术品”。

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8月20日,就中小学生写字有这样一段题词:“培养中学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专行独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话语不多,但是全面阐述了写字教学的工具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题词刊载于1962年第9期《人民教育》杂志。日后,多家编写的写字教学参考书、写字教材的首页,都影印了郭老的这段题词,对那段时期的中小学写字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对此,笔者想补充两点。一,强调写字的工具技能目标,也不必排除写字的审美功能。因为,学生自认识汉字、书写汉字开始,就有了审美活动,或日有了审美意识。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形体美,有利于写好字,还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有利于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二,“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可以成为书家,或因“追求成为书家”而提高了文化素养——如同学生希望成为科学家、作家、运动员所产生的“非预期积极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学教育阶段,加强书法教育的选择性,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里都是使用“写字”这个通俗概念,但是并不排斥“书法”二字,并不排斥“书法教育”的艺术追求。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在初中阶段要求“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但重点十分明确: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主要是写好汉字。这符合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也是制订《纲要》的基本出发点。

所以,在《纲要》里,将“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放在首位,指出:“识写汉字,是儿童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中小学书法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提出:“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教育应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为己任

汉字是当今世界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文字,汉字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小学书法教育视“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为己任。《纲要》提出:“通过书写体验和对古今书法名作的欣赏,能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神采、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初步辨识汉字书法的几种主要字体,知道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了解与书法有关的篆刻、器用等方面的常识,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这些要求在年段目标内容里有具体表述,如在5-6年段要求:“学习欣赏书法作品。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感受不同字体的美。”在7-9年段里要求:“学习欣赏书法作品,能从笔画、-结构、行款以及内涵等方面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尝试与他人交流欣赏的心得体会。”在高中阶段要求:“结合语文、历史、美术、艺术等相关学科的学习,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修养。了解汉字和汉字书法艺术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较之以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这些可能是新内容、新要求,需深入探索,积累经验。

书法课程应体现连贯性和层次性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四个年段,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基本要求。五个方面的表述需要基本平衡,所以,“写字”的内容不宜过于突出。而高中课程里的书法学习,归在“艺术、美术”领域选修课里。

从全局看,小学重视写字,注意落实语文课程标准里写字教学的目标内容;初中则不怎么在意标准里的写字要求,如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要求学生练习“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许多学校没有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没有专门提出写字要求,学校集中力量备考,写字教学一般都放松了。

针对以上情况,《纲要》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全过程,按照“习惯态度、技能能力、审美熏陶、文化修养”几个维度,总体设计课程目标,体现了书法教育的整体性、连贯性与层次性。对义务教育各阶段的书法教育,拟订了更细致、更全面的目标内容;对高中阶段的日常书写和书法选修课也提出了基本要求。同时对中小学全阶段的书法教育,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教学用书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在《纲要》的制订过程中,我们研究了自清朝末年以来的主要语文课程标准(大纲),分析其中关于写字(书法)的目标要求和学习内容。同时参考了我国台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写字基本学力要求”、“高中选修科目书法课程标准”和日本中小学的汉字书写要求。

中国传统的写字教学,一般都在小学高年级就要求“学习行书书写”。我国台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写字基本学力要求”里,在初中要求“能用硬笔书写简易的行书”;“能用笔画、偏旁覆载搭配、间架结构、布局、行气和行款等美观原理赏析碑帖与书法作品”;“能欣赏书法作品的行款和布局;能欣赏书法作品的行气”。

日本中小学课程文件里专门提出了汉字书写要求。在初中一年级即要求“注意汉字的楷书及与此搭配的假名的书写,在理解汉字行书写法的基础上进行书写”;二年级要会书写各年级汉字分配表中950个汉字,并能在句子、文章中使用;三年级要学会书写各年级汉字分配表中的汉字,并能在句子、文章中使用。“关于书写:注意字的形状、大小、排列、配置等,根据目的与需要书写匀称。掌握汉字的楷书和行书及假名的书写法,书写要快速而又好认。”

日本高中《国语》学科提出“会书写主要的常用汉字”。单设的“书法选修课”放在“艺术”课内,有书法Ⅰ、书法Ⅱ、书法Ⅲ,共计6个学分(高中毕业需要修满74个学分以上)。

此外,《纲要》里有些要求是超出《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相关要求的。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提出:“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在初中提出:“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可以说,这些调整,既是继承优秀传统,也是为适应现代书写的发展趋势。

书法知识不作评价内容

开设“书法课”,扩大了“写字教学”的内容,为避免加重学业负担,《纲要》规定:“中小学的书法知识和书法欣赏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书法的认识和审美的愉悦感受,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修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不作评价内容。”这些要求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精神一致。

对于语法、修辞知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针对可能出现的不正之风,《纲要》还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书法教学资料、器具选用的管理。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收费规定,禁止和查处一切借开展书法教育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不组织、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书法考级活动。”

时下各种技艺考级的清与浊,我们议不了。秦汉唐宋洪武康乾,即使再崇尚书法,也没有对举国蒙童作“书法等级考试”;当今,如有对中小学生来什么“书法等级考试”之谋策,或是重视过度,或是为了敛财,上上下下必须警惕!如此限制,意在防患于未然。

我们在不同地区,从不同角度调查中小学写字(书法)教育现状,发现无论是重视还是忽略书法教育的地区、学校,都赞成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这为《纲要》的制订与实施增强了信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广大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部门、书法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中国中小学书法教育能够健康发展,为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